机械化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化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化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创新能力是本科生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创新能力,需在全面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打造创新成才环境,为本科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在我校工学院农机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整合农机系现有的实验、实践条件,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内外双向结合建立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它将通过理论层面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内涵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实践层面通过双向运行式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力争对我校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1 国内农机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行业的重视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已成为社会需求较旺盛的专业。但是,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解决好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各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调查发现,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3]:

(1)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农机装备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同时由于大幅压缩课时,各校实践内容进一步减少。授课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2)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与有机联系,课程内容常有重复,导致部分重要内容没有教学课时。由于缺乏针对培养目标的统筹安排,各门课程往往只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因而淡化了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陈旧与刻板,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及时优化与更新,导致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感觉缺乏新颖性与深度,而实践环节又与具体生产过程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实践环节的内容基本以验证性、认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未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必然会朝着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实践环节在这方面差距较大。

2 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

2.1 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创新实践平台

2.1.1 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

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则,将现有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整合、优化组合,从而搭建起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公共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内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丰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2.1.2 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

创新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设备条件相对落后,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必须对平台的条件进行改善。平台在完成本科实验、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起到培育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因此,需多渠道进行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首先,利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购买必要的大型设备。其次,通过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共享部分设备。最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丰富和补充实践条件的最好途径,平台进行的各项项目,其研究成果均可补充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这对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1.3 实践平台教学内容的改革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突出综合与创新的特色。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该平台建设充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体现学科的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以及交叉融合。在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按照学科特点,平台将实践项目分成不同的类型:科研项目型、实训任务型、探索问题型、工程训练型、生产体验型、典型案例型和综合型等[4,5]。在内容上,重点构建以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平台的正常运行,我们在项目执行中制作了20个实验平台及10余套专业实验室专有机具。

2.2 创新实践平台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篇2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这篇求职信,我写此信应聘贵公司的机械助理工程师一职。

我是河南省郑州工商学院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大学期间学习了机械制图、CAD、C语言、机械原理等专业课程。在校时经过金工、电工、社会实践等实习。大学期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驾驶证、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证书。我还自学了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知识,比如:计算机一般故障的排除、常用办公软件的熟练操作,会使用Photoshop等软件。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学生会和班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几年来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出发,努力掌握其基本技能技巧,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我利用寒暑假期间到江苏泰州和昆山实习,这不但使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还提高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积累了一些实践工作经验。

"器必试而先知其利钝,马必骑而后知其良驽。"我热切期望能与您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求进步。请各位领导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我的个人简历及相关材料一并附上,希望能早日收到您的面试通知,我的联系电话:136XXXXXXXX。

最后,衷心祝愿贵公司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篇3

专业产生背景

如果说工业革命一次次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那么制造业则是改变历史创造财富的奠基石。进入21世纪后,制造业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到航空航天设备,小到电子芯片都在其领域中,可以说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制造业!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孕育而生的。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集设计、制造、自动化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通过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为四年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农用机械、建筑机械等行业也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

专业要求

学弟学妹们如果想报考,首先要对本专业感兴趣,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很多课与实用性的东西有关,不可避免地会有些枯燥;另外,要对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以及工程图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能够快速地学会一些工程制图软件。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话,最好还是别填报。我们宿舍就有两位同学填报机械专业是家人安排的――因为好就业嘛――但此举直接导致他们在大学里颓废。所以,务必谨慎!

大学推荐

你们可以百度一下,其实有机械专业的高校很多,据我所知比较好的有这么几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望大家填报志愿时小心谨慎,毕竟填报机械专业的同学会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记住切勿好高骛远,免得被人挤掉。

主干课程

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理工类课程,主要是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重要的是工程制图、高等数学和力学,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会用到。大三的课程主要是专业课,是与模具类、机电类、设计类等密切相关的课程。当然还会接触很多制图软件如UG,SolidWorks, Pro/ENGINEER,AutoCAD等。这些软件老师在教学上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更多功能要我们在操作中摸索。

就业与考研

和大多数专业一样,该专业大四只要读两个多月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了,要么准备考研,要么找实习单位。毕业后,本科学生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不是很挑剔的话,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目前,一般来说,只要是有工厂的地方,就会招收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东南沿海一带就更多了,所以就业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工资一般,两三千。如果考取研究生的话,硕士毕业后的薪酬会有较大提高。

其他

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黄崇林(1975-),男,广东廉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YCJ201147317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06-02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积极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我国只有不到10%的工科毕业生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不少现代企业对国内培养的毕业生评价是:学生独立性强、思路开阔、时尚、知识面广,但知识广而不深,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低下;交流与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成为一流工程师的潜质;学生熟悉工作须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所有这些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目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形成结合自身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2008年,我校进行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初步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理论教学带动工程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强调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强调结合地方制造业的产品实现全过程运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自身形成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强化学生基础性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验教学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课程都要开出一个以上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系列课程,并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能力;实验指导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材,最好能与工程实践相联系,同时鼓励教师申报与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相关的教研项目,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专业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实验的同时,使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开放专业实验室,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学校实现课程资源和实验资源共享的同时,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部分进行课外科技创新的同学已能很好地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研究。

3.合并、重组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创新综合训练平台

改变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状况,根据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建设多个具有专业特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平台,如先进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平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训练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开发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工程训练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1.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要求企业与专业设置吻合,并具有先进的设备和营销理念,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逐渐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熟悉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方面的作用。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在茂名、柳州、桂林等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还有待加强。

2.建设功能强大、水平先进的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是我校在2008年整合学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并结合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产业、打造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所建立的工程训练中心,2010年获得国家财政部支持建设。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工程认知教育,并对全校30个理工科专业开设实验、实习和工程实训项目以及科研创新活动。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石油化工行业,面向区域经济,面向基层一线,构建面向石化过程的工业系统和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实践的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工程实训、创新实训的“四层次阶梯式”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开展“实物实训与虚拟实训、固定实训与开放实训、传统实训与创新实训、工程实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该中心的建设突出石化特色,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与专业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工程训练场所。

四、加强设计类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容易滋生抄袭的不良风气。教师在选题上应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尽可能做到每人设计的内容不同,增加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做到:一是优化选题,把好毕业设计入口关;二是强化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三是量化考核,客观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五、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外课堂也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应以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积极参加课外课堂活动的条件。如:

(1)选拔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项目。

(2)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由指导教师把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设定方案、配备仪器进行实验,加强学用结合,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学科特色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4)鼓励院系每学年面向学生举行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等。

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包括学术科技和专业技能、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全面发展。

六、建设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是不容质疑的,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偏少,不能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采取了“引进、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有:

(1)不受学历和职称的限制,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以充实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

(2)通过制定制度,明确要求中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并且要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挂职锻炼,要求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3)建立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一起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时间每周不少于一天,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选拔和管理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和企业专业课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汉清,等.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36-137.

[2]高顶,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6,(5):114-115.

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6-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赵永成,辽宁大连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次深刻变革,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要素。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为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导向的学术型高等院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现代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它应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按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

(2)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了解本科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区别,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不同,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而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

(3)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理论修养,强化知识应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根据本科培养要求,使学科基础理论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在于把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应用学科的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

(4)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结合学生未来岗位要求与职业实践需要,强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以课外生产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养成平台为辅助。

二、课程体系构成与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结合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而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关系,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改革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教育的需求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适用”为原则调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学分和内容。

2.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与认证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

(1)计算机二维、三维CAD技术组织教学。

计算机绘图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功,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该技术。对现代工程图学课进行改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算机辅助二维CAD工程师认证考试(机械设计)”。从2012年开始共参加8期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考试,通过率最初为70%左右,2015年后达到85%,通过后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师证书。

(2)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组织教学。

目前机械加工行业的数控机床越来越多,企业需要大批既掌握数控编程技术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我们对

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进行改革,先结合实际讲授“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然后进行6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或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培训,最后参加认证考试,从2013年开始,进行6期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培训,共348人,其中290人通过大连市劳动局进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颁发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证书,通过率达83.3%。

(3)机床控制技术组织教学。

工厂设备的应用和管理需要掌握设备的结构和机、电、液控制理论与技术,我们在“液压传动”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结束后,进行4周机、电、液控制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机械设备的机械、液压和电气的控制联系,使所学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4)工艺工装技术组织教学。

在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具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能力,以便进行现场服务或技术改造。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后,安排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训练和夹具设计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基本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3.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实践

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增加职业性强的技能课程,开展与各种能力培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成立了“第二课堂领导小组”,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学生立项奖8项。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建O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整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有利于校企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

2012年12月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高校教学培训协议,在大连科技学院建立教学点,由大连机床集团出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2016年5月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通过学生的政府补贴,在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经近几年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工艺、工装设计的能力,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的理论和技能。

参考文献:

孙建京.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0(A01):20―22.

篇6

关键词:设计制造;自动化;前景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构成与功能、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研究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推动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快速发展。

1机械自动化的概念

一般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它是以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为关键的,这两者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进了异种学科的交叉及渗透,目的是以完成我们日常工作当中的相关环节,促进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也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所谓全自动就是无人操作,我们只需要在一天工作开始时,按下启动键,一天结束时,关闭电源,就这两个步骤需要我们人工完成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然而,所谓的半自动就是除开全自动这两个步骤之外,人们还需要自己进行某些或者某一大部分的相关操作,这样明显就降低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机械自动化程度。因此,现在我们要加强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程度,这一举动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且与我国现代化生产之发展趋势相结合。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设计中的原则

2.1满足对机械设备功能的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虽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但是更多的却应用于机械设备中,这就要求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同时,必须掌握机械设备的使用功能和重要的核心作用,机械设备通过转换,必须满足人们正常获取信息数据的要求,在整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过程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掌握每一个机械设备的功能,以及自动化使用的实际需要。

2.2采用先进的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持续推广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机械化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都是以先进的技术为保障的,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机械设计的基本设备都需要将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各项技术的发展当中,机械技术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不断在技术领先方面实现技术进步的智能化。

各种加工行业的机械化设备。通过对相关产品进行处理与加工,改变相关产品原有的形态,增加相关产品中所具备的的功能,例如:机床、数控车床等各种加工行业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转换能量的机械化设备。动力机械主要的功能就是以转换能量为主,如:内燃机、水轮机、电动机等一系列转换能力的机械化设备。处理数据信息的机械化设备。将数据信息输人相关的机械化设备后,经过机械化设备的处理之后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最常见的处理数据信息的机械化设备有传真机、计算机等一系列机械化设备。具有其他功能的机械化设备。只有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一项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了解这一项技术中所具备的主要功能,才能在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时将不同的产品设计出来,培养创新的思维。用途、功能不同的机械化设备在运行的方式上也不同,这一点充分的体现了机械化制造及其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非常的大,根据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更加的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一项技术在发展中,先进的技术依然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撑,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3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3.1虚拟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多种先进的软件技术来模拟操作工作内容并且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能够随时、随地地传输和接收信息数据,从而使位于地球不同地方的双方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无障碍、自由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因此,虚拟化是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3.2数字化

数字化是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核心、数字化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应用、发展、融合和交叉的结果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来说,很多信息例如技能、知识、数据、图形等都是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内部进行传递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迅速收集各种数据信息,并且融合多种数字化技术如数据库、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可以重组、规划和分析产品信息,仿真产品的生产组织和加工过程,模拟产品功能和产品设计,完成产品的原型制造,对市场的需求快速做出反映,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满足不同用户的产品需求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用户通过互联网产品信息,全球的不同企业通过网络结合自己的需求,利用电子商务,形成动态的商业联盟,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3.3绿色化

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必须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人类是这个自然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从事的各项社会活动都要和自然界相互协调统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不例外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的使用阶段、销售阶段、制造阶段、设计构思结构以及后期的回收维修阶段都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绿色地制造产品,使产品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环境相适应,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充分体现出人类环境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充分融合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和发展都要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3.4智能化

智能化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是由多种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共同组成的一种智能人机一体化系统、这种智能化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能够智能地进行决策、构思、判断、推理和分析,模拟人类大脑的各种活动智能化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化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的宗旨是实现智能机器和人们的合作共事,取代、延伸和扩大人们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断优化机械设计制造过程。

结束语: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新世纪,机械的加工精细度越来越强,已经实现了到毫米的精确度。超精密加工对于促进技术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超精密加工技术对于不断提高产品的技能,将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新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产品的技术创新对于将机械技术推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起到了带动作用。在通往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实现超精密加工技术能够更好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革新。自动化装配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加大智能化的工作准备,在人员上进行有效管理和综合分析。在机械设备的使用当中也需要不断实现智能化,通过具体操作进行综合整理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微型机械在这一领域的运用也方便了企业的生产,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总体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各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改进技术进行努力,不断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升我国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威,机械设计制造的未来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 科技风,2014,(6).

篇7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19-03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对象);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研究目的)。”简言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人、机械和环境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2]。在现在的全球化竞争中,以解决人的“安全、高效、舒适、省力”问题和人、机器、环境相互协调为目的的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在工业设计的各个方面。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能力[3],为学生在农业机械化装备研究、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推广应用、系统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

一、人机工程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行的人机工程学教材均面向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教材编写者大都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背景知识、就业方向以及在本专业内部人机工程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例如,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性产品设计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人机工程在工业设计专业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弱化理论。现行教材中出现的案例在工程设计等专业较为常用,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农业机械设计相关内容在人机工程学教材中很少体现。因此,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感觉到“人机工程学”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无法很好地联系和衔接,在以后工作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帮助不大,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上课时缺少主动思考和积极学习的动力。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这个教学“中心”学习到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并学会在实际设计中使用本课程的理论方法。然而,目前我国人机工程学课程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4-6],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的知识讲授为重点,忽略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奇怪现象。在实际人机工程学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但事实上仅仅是将板书内容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教学内容依然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这样的结果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压抑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直接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偏离了教学目标。

3.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人机工程学课程考核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以理论知识为考核目标,以闭卷考试为考核手段,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临考前几天把课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而这种短时间记忆很快又被遗忘。显然,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达不到构建科学理论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能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

二、“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1.教学内容建设。人机工程学涉及人、机械和工作环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还必须广泛学习生理学、心理学、人机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人体运动学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建设要求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整合,突出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的应用,删减部分工业设计等内容,增加具有农业机械特点的设计案例。因此教学任务重,各部分跨度大,重难点多。本课程的突出难点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又要体现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情况。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链。课程教学中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线,着重讲述人体测量数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其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尽可能地阐明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另外,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而且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包括农业机械产品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人机工程学的最新文献动态,了解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与其他院系、研究机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建设。积极采用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实训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课程重要概念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人机工程学基础概念理解,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案例教学,分析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产品的应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机工程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途径和未来方向,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视频、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和大课堂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动态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某些章节之后,组织对某些案例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学生的讨论、作业、设计等进行评价、辅导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其他专业的资源和校外合作企业,结合优秀实例进行讲解,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养成团队协作意识,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这样通过教、学、练、交流、验证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人机工程学。

3.实验教学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基于人机工程学学科特点,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理论方法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为目的,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课题。本课程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社会实践调研两方面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包括人体静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人体动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农业机械化装备的座椅、显示装置及操纵装置人机学设计、农机机械化安全人机学设计等。社会实践调研主要需要深入到市场、田间、农村一线,调研并分析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完善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的人机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体系。

4.考核体系建设。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剔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必须首先改革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单一考核体系,建立一种注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多维考核体系。根据课程中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综合应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例如收集文献资料、观察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在每一章结束后设计一个小课程设计,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运用。在期末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大课程设计,大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融合本课程所学重要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包括文献、调研、设计图纸和最后答辩。

三、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8]。利用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对人机工程学的教程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丰富课程内容,协调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机工程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以外,也是其他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补充,因此可以联合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教师群,共同建设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建立公平高效的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加入到人机工程学课程建设队伍。

本文分析了传统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作者多年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背景知识结构,总结探索出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面需要改革的方向,具体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实验教学建设、考核体系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今后的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及教学任务安排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应用人机工程学[D].上海:东华大学,2006.

[2]阮宝湘.工业设计人机工程[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3]廖晓梅,钟世禄.“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2):76-78.

[4]韩雅丽.本科教学模式创新及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2):120-121.

[5]陈静莲.“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

[6]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71-75.

[7]许崇波,等.基因工程教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107-111.

[8]俞祖华,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2008,(25):90-96.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前景;综合技术

在机械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许多知识,这绝不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制造业而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是依托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的改善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将工业机械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优势以及作用

(一)生产能力强,工作质量高

全新的自动化设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直接分析出输入者的意图,从而指挥各个部分的机器进行自动化生产。比起过去的人力调配和管理,能够在工作效率上得到极大的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工作体验,调配机器进行生产不再是耗时费力的工作,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工业生产速率提高对相应设备的要求,并且在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可以保证生产不出差错,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

(二)应用安全

我们在进行机械设计生产过程中,能否获得经济利益和机械应用过程中是否安全是两个基本点,我们必须要提起十二分的重视,工作中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产品的经济收益和使用安全性能。而应用自动化的机械设计生产流程后,能够提升生产流水线的安全性,即使在工作岗位无人监管的时候,也能够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实际应用在农业领域,

(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速度对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就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比起美国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农场式农业经营模式,我们国家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经过实际的调查和资料的查阅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业的缺陷大概包括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两方面,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我们可以把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加以应用并推广开来,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自动化的机械,就能够对每天每个时段的给水量进行非常准确的控制,既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又能在水的节约方面收到很好的成果。为了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生产自动化进程,我们要不断的将高精尖的技术引进来,在农业生产上下大功夫,依据多年来农业生产低效化的生产实际,立足于不断发展的高新科技,生产出更加符合现代农业要求、节省资源的自动化农业生产机械,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高效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机械生产的自动化的优良性能更加能够得到体现。举個例子来说,Pro/E数控加工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控制系统的编写,根据工作人员输入的指令和设计图纸,通过信息化的运算,将产品的各项数据转变为数字信号,进而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在我们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核对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应用到机械生产自动化技术,将能够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更能够减少生产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员工培养以及聘请上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零件生产行业的迅猛发展。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创新发展

(一)与大数据产业相互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已经成功的应用到了许多行业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也可以推广大数据分析,从而提升生产数据的归纳整理和探究速率,为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提到自动化,有的人可能会提到传感器,有的人则会想起网络技术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自动化系统的多样性和普适性,在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机械制造业有机的结合之后,能够节省许多不必要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时间,有效的提升工作质量。除了机械生产制造行业以外,大数据还有着许多应用,比如说在结合交通行业的时候,就能够利用自动化的智能传感器、影像传输等等,将交通行业中获取的数据准确、高效的整理归纳出来,而在结合气象预报工作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温度湿度检测系统,收集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进而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预判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二)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互联网+”模式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数据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备受关注。为了提升设备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不断地研发,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析处于以及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相互结合。在这样的技术结合模式下,能够改善传统数据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信息模式下,当信息安全出现危机时,系统需要对信息进行事后修补,在信息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引入了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数据信息的安全进行事前预测。并且,在自动化技术下,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测评,并自动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换言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据信息能够进行自动防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正在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它增强了机械制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照目前而言,我国的机械技术制造应该克服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不断进行完善,适应世界的发展,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产业,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使中国成长为经济强国。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指导老师:邓巍伟

作者简介:李亚龙(1994~),男,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篇9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机械设备占主要地位,同时它还兼具了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管理两个方面。现如今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机械制造业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国内的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对机械自动化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企业科技的进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机械自动化人才,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 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以及模块化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技术基础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实施。为了保障相关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提供全面的可行性措施,就必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展开全面的技术应用。 

2.2 优化机械设备智能化手段 

通常情况下,智能化是指在相对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型思想和新型技术手段互通互汇,并在模拟人类智能的同时提升机械生产设备的行为判断力、机械设备的逻辑性、机械设备的自主决策能力。为了完善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生产制造,就必须实现控制机械设备目标的前提条件。 

2.3 提升自动化产品质量 

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种类和自动化产品生产质量共同决定研发电气、动力和接卸接口开展工作的方向。通常情况下,在接口工作正在进行时,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相对应的接口单元处理工作。当智能减速技术动力单元和电动机一体化技术动力单元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图像测距技术时,可以扩大自动化生产技术的规模并提升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产品质量。 

2.4 网络化和微型化 

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产品的发展也逐步向网络化靠近。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中微机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主要技术取向之一。利用微机化自动化生产技术中生产的产品具有体积适中、产品能耗少的优点。最为重要的是微机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资源的损耗,从根本上降低了机械生产设备的生产成本。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实习工作趋向简单化 

因为生产实习的人员数量较多,规模小的企业不具备接纳众多实习人员的条件,只能由大型企业接纳。在大型企业中,其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具有高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点,操作方式简单,由于实习方式过于简单,实习人员无法认真参与到实习中,使之难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2 实习人员对生产实习的认可度差 

伴随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实习人员对工作的要求较高。由于大多数实习单位地处偏僻,生产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加上对生产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实习人员不愿意去实习的现象产生。 

3.3 学习与生产实习不相关 

在多数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中,现场人员大多遵从机械化的执行操作命令,但对生产产品的工艺原理和实际理念却并不了解,加之生产任务较重,使其不愿意和实习人员进行过多的交流;实习单位本身具有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师并不多,在繁杂的生产过程中,无暇顾及到实习人员,实习人员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 

4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生产实习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实习人员适应实习需求,更好的进行实践生产管理,单位应根据自身所在外部工业发展环境,扩充生产实习内容,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实习基地,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较为专业化,企业本身也具有较多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傅,他们可以将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实习人员。由此可见,建立生产培训基地是多方受益的措施。 

4.2 对生产实习内容的改革 

在生产实习中,实习人员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的特点,制定生产实习目标。在实习内容安排上单位和企业做好沟通,明确实习人员的实习目标,企业在兼顾生产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跟随车间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熟悉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 

4.3 完善和加强生产实习中的管理 

实习指导人员对生产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对实习过程不熟悉,影响实习人员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前,派管理指导人员去工厂进行学习和参观,熟悉环境和有关人员,了解生产产品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在实习现场进行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5 结束语 

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發展进程逐渐加快,在机械生产时应遵守对机器的功能性要求和使用高科技技术创新的原则。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强点的技术型人才也是生产实习中的首要任务。结合上文,为了培养更多的机械专业类人才,应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计的实习课程进行改善,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篇10

[关键词]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85-04

0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适应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该专业从2004年开始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增添了新的专业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管理与工程),使该专业成为新疆农业大学当年招生的热门专业之一,录取分数大大高出普通本科录取线。2005年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以该专业为基础成立了4个研究室:机械设计研究室、农牧机械研究室、精准农业研究室、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研究室。多年来,该专业为新疆的机械工业、农业机械化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全自治区尤其是农机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新疆农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 优势专业培养模式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高度重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建设,在该专业的优势专业建设中首先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瞄准培养目标,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利用开放型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倡导多样的学生科技活动及创新的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1.1明确专业建设规划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在优势专业建设中,明确专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紧扣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脉络,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专业建设规划,做到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清楚,措施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专业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措施。(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通过以下5个“三个”方面建设:“三个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校园培养结合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结合素质拓展;“三个面向”——面向工程、面向需求、面向应用;“三个导向”——鼓励思考、激励创新、奖励贡献;“三个倡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勤奋谦和;“三个热爱”——热爱学院、热爱学校、热爱专业。(2)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既体现了农业工程的传统(专业方向课程中有农业机械设计课程),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技术专业方向(如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中,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实验设备添置立足于专业建设的目标;在设备用途上,主要添置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测试、教学科研型的仪器实验设备;继续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分工建设的办法;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实验保障;各教研室的任课教师具体承担实验课教学任务,并负责设计型、综合型及科技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发及开设等教学工作。(4)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认真修订本科“一班一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明确本专业及其方向的定位,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结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与结构;其次,民族语言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真正体现削枝强干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定、制定

1)专业培养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立足新疆、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探求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见图1。

1.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变革,是高等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学科知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分两大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模式参见图2)。

2)课程教学改革。(1)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调整、合并、重组一些课程,避免内容重复;增设拓宽专业口径、体现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课程;取消课程中的部分常规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课。(2)课程管理。创建以课程组(群)管理为体系的管理模式;实行主讲教师课程授课全程负责制;专业课程组进行日常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1)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讨论式、互动式、结构课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多媒体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开放性实验尝试,尤其是从课堂教学开始就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机械设计》课程成功探索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他们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

以一条主线、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优化了教学过程。“一条主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是在教学前期以单一机构的设计为主,使学生对各类机构的特点及设计步骤与特点加以了解掌握;在后期以综合使用多种机构完成特定功能为主。如图

3 为学生动手制作的实物作业(各种典型机构)。

2)考核方式改革。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积极进行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工作。从2003年开始经过专业教师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多种师生普遍认为较成功的考核方式,参见表1。

1.5 创新实践教学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以认知实验和认识实习、实训、实验室开放、大学生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小组、大学生导师培养等方式吸引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实践效果好。实验室和各实训中心面向本院本优势专业和相关工科学院开放,开放时间长,效果较好。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时代特征、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八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培养为目标,着重提高“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种能力;“三个层次”: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平台;“八个模块”:从“专业基础课实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课实验、专业课实训实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八个方面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2 优势专业建设成效

2.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政策鼓励下,重视学生科技素质培养,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依托大学生科技活动站开展学生科技发明、制作,大学生科技活动站中以机制、电气专业学生为主导。

5年来,各个兴趣小组共有各个专业的组员近100人,其中机制专业学生累计就有50人,再次证明了学院机制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热爱科学的特点。

科技活动站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小组”、“电子工程兴趣小组”、“数控模型设计小组”等有专业教师辅导参与的大学生群体组织,这不仅能激发广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还能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特长、工作能力、公关能力和组织能力。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近几年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自治区电子科技大赛”、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技作品展览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见表2。其中,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2 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了促进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并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扩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影响范围,新疆农业大学在6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中开展了第三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将此活动辐射拓展到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了创新项目的立项工作。机械交通学院学生(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踊跃申报项目,2010年成功获批18项,2011年成功获批11项,合计金额达到10万元。同时,还获得2010年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5项。目前这些项目都在相关实验室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项目资金都已落实到位。

2.3 学生获得专利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091班的艾力江·如苏力同学是中国发明协会和阿克苏地区发明协会的会员,自2010年进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学习以来,学院为他继续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提供了场地(农牧业机械实验室)并指派肉孜老师作为他的指导老师,为他取得发明专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由艾力江发明的红外线馕坑专利项目2010年1月20日授权。他的《红外线馕坑商业策划书》在2010年“乌鲁木齐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了三等奖;在2010年第7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新疆区总决赛荣获了优秀项目一等奖,在2010年第7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了铜奖。艾力江发明的《红外线馕坑》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定位为2010年深圳高洽会、第1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2010年知识产权洽谈会新疆专利项目中重点推荐的高新、低碳、环保、节能性项目之一,2011年3月1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已通过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级专家组的评议,2011年4月被自治区农机局和新疆农业大学推荐成为2011年新疆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重点推荐的优秀项目之一,在2011年5月的新疆机械博览会上成为博览会的亮点项目,2011年5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知识产权局授予“2011年度新疆大学生优秀发明创造专利获得者”称号。

3 结束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传统专业,通过该专业的优势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初步实现了该专业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新平台建设。

继续秉承“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9-100.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90-91.

[3]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29-31.

[4]钟勇为.近二十年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1):58-61.

[5]钟勇为,王亚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