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收获与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收获与体会

篇1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条件;课堂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isn.net/

篇2

3月14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我开始了在二实小为期四周的跟岗学习。这次的学习,是我近12年的教师生涯中参加的第一个如此特别如此珍贵的学习,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让我心中充满感恩。感谢颜校长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我的同事们无私的帮助支持,感谢二实小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感谢两位导师(明雅老师和双鹏老师)的倾囊相授、辛苦付出!

犹记得3月11日上午,二小见面会上拿到了一张表格,当我看到秋冬老师的"指导老师"一栏赫然印着"林明雅"三个字时,内心止不住的是羡慕、激动、向往,更有着一丝"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窃喜。(虽然不是我的导师,但是有时间我可以跟着同事来向明雅老师"取经"啊)不曾想,更大的惊喜等着我:周一晚上我们接到明雅老师的通知,她和双鹏老师商量决定,她们俩会成为我们这批跟岗老师的共同导师,轮流让我们学习观摩。这真是一份"突然而至"的幸运,更是"梦想成真"的惊喜,我唯一能回报的就是用我满腔的学习热情让自己满载而归!

第一周,我们更多的是跟随两位导师的脚步,所以这周我们有幸观摩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不同课堂教学方式,更让我们看到二小老师们身上的那种大气睿智。几天来,分别听取两位老师上的阅读课、作业点评课、活动课等,参与了两场教研,收获颇大。综合两位老师的课,我谈谈自己本周来的收获。

一、以生为本,营造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双鹏老师五年级的课堂中和明雅老师二年级的课堂里,我发现了两位老师的共同点——她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亦是"益友".两位老师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她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二、重视预习,让孩子们"有备而来".

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实践过程,孩子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充分重视预习,在预习阶段解决一部分学习任务。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通过指导学生预习,以预习促读。双鹏老师主要通过课前听写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新课的掌握情况;明雅老师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五步读书法"即读、标、圈、注、画来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二实小的老师们也十分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在预习中根据需要提问,是为了避免学生敷衍读文,死读书。在质疑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学生也在大家的提问和回答中慢慢找到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充满智慧的"懒老师",善思好学的"勤学生"

教师的"懒"要懒在表面上,"勤"要勤在点子上。"懒"是放手让学生大胆行动,"勤"是耐心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催化剂。所以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不光可以解放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这几次听课看到两个班级都有不少由孩子自己主持的活动,不禁讶异于学生的智慧与创造,他们对学习的主动与热情。

篇3

那如何适时引进网络资源,如何让它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呢?下面就结合我设计执教的《孔子游春》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大浪淘沙――激发教学设计的智慧火花

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我认为作为六年级学生学习孔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触摸,更可以此为支点,去了解他博大的思想,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站在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可是,如何将学生的关注从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浓浓的师生情意引导向孔子的教育教学及人格魅力呢?在网络平台搜索关于“孔子”的海量信息,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智慧”这个词一下子给予了我教学的灵感,《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不正是孔子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表现吗?品味那诗般的文字,似乎我们每一位教者也都经历了一次与这位充满智慧的圣人、循循善诱的长者的对话。于是我的教学目标简单明朗,那就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触摸,以阅读带动思考,让孩子寻找孔子的“智慧”,感受“智慧”,启迪智慧。

二、巧用资源――创设精彩纷呈的教学课堂

1、一FLASH――寻找忽视的智慧

语文教学讲究“以情感人”,教学中的讲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很难真正从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网络平台的FLASH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在声音、图像、视觉、听觉的结合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创设的情景里,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再现语言美,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咀嚼文字,诵读文字,可以让学生真正切切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孔子的智慧,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孔子论水的重点段,再让他们寻找,似乎还是脱离不了这一段。其实孔子的智慧在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出示了一个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阳光普照,眼前一片灿烂;桃花开了,殷殷如云;柳树绿了,身姿柔美;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经论道……我让学生给这幅画取名,有一个学生取了“不亦乐乎’,我立刻抓住这个“乐”,追问学生他们“乐”什么?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悟出孔子以生态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大自然即课堂,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我的适时点拨下,学生们明白了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教学相长,这正是孔子智慧所在。FLASH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文章中寻找原先忽视的智慧,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三段资料――掀起思维的

网络资源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一些网络资料在课堂上的恰当引用小学,往往可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及时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两个网站――打开探寻的窗口

网络资源中涉及孔子的资料浩如烟海,让孩子自己去搜寻仿佛置身迷宫。如果学生能够迅速地获取、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就如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寻知识的窗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及知识的拓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于丹教授讲述的虽然是古代的《论语》,但时代的气息不时迎面扑来,我觉得推荐给六年级的孩子们看,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近孔子这位历史伟人,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然而,六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未必能对《论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怎样将《论语》带入他们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我借鉴了评书结尾“卖关子”的做法,用悬念的设置来引发意犹未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结尾,我播放了一段从网站上下载的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视频。当听到“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人生的大智慧,而不仅仅是些小聪明,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时,讲座戛然而止。这一悬念成为学生阅读的最好刺激,我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将视野投向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拓宽自身的阅读范围。

三、百舸争流――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飞扬

教学完《孔子游春》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走近孔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性学习。孩子们很感兴趣,热情很是高涨。

一星期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番交流。有的小组做了充分的准备,自行将研究内容分成几组:生平简介组、名言警句组、弟子情况组、孔子作品组等。同时,对孔子的了解也走向了深入。例如:在弟子情况组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孔子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弟子有颜渊、闵子骞、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孩子们的搜集整理虽然不够全面,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更“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篇4

关键词 国培计划 护理培训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护理培训。三个多月的学习,收获多多,感慨多多。国培――教师成长的阶梯。培训学习多位专家的讲座,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让我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感谢国培,让我们在培训中成长起来。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他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这次培训让笔者受益匪浅,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笔者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一、国培开阔了视野,有利于教学改革

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在平常的忙碌中偶尔停下来发现自己教育中的方向,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通过这次国培,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

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护理教学的独特见解,对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三明治”教学法),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会,很客观的讲述了护理的本质及教育的本质。

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收获,它激励我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二、国培在学习中反思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当我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在日常课堂中,从生活中入手找到适合学生的新闻,事件和图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培训过程中,让我了解课堂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的的明确性。关键是学生有东西可学愿意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

三、国培让我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通过学习,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恰当把握教学生成”,是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他们的最好写照。作为一名参加中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我,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将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听了专家的报告,使我明白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社会的成员。“老师的能耐是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了”。因此,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专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师应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化,传统型的教师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今后我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习,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用博爱、博学为学生撑起广阔的蓝天。可以说,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绝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

四、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带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

问题是老师怎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明灯。有了对整个课程的了解结合所教班级的特点。老师可以量体裁衣的进行课堂的教学。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PBL教学,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PBL教学方法研究。如何从实践中进行科研,如何用科研去应用实践等,曾经的这些问题,曾经让我深深困惑,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通过这次学习,我会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沟通、交流与反思去带动整个教学。

五、国培资源共享

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多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使自己在国培中成长。国培的学习与培训,专家、学者、学员,不少的教育教学的经历、体会、感受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在这种培训中一起完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的智慧的共同创造和创新,是一次教师成果的大荟萃,彼此影响着彼此,收获着收获,你的,我的,他的,我们大家的。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

篇5

一、融情于理,推动儿童情盛的放飞

学生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情感体验中感悟真理,就是像在这千千万万块奇妙的园地上播撒思想的种子、行为的种子、性格的种子、命运的种子。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学生感悟了人生,认知得以升华。如教完《自相矛盾》,内心充满了激动,在体验中,学生感悟了人生。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真好!你们能把故事的情节表演出来吗?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看谁最富有想象力,小小组4人商量好,互相配合,一起表演。

生:(小组讨论,配合表演)

师:哪一组最想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自相矛盾”的故事)

师:从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中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点评)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形象,卖矛又卖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矛好,又夸自己的盾好,把它自夸自擂的神情表演出来了。

生:我觉得表演很到位,把卖矛又卖盾的人张口结舌的神态表演出来了。

师:(指着表演者)请问一下这个又卖矛又卖盾的人,你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呢?

生:(表演者)因为我说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别人让我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我回答不上来,哑口无言了。

师:(面向全体学生)围观人,你们在笑什么啊?

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太傻了,自己说的话前后矛盾,像他这样是卖不出矛和盾的。

生:这个人说话自吹自夸,而且前后矛盾,别人听了是不会相信的。

师:对啊!像他这样自己说的话或是做的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就“自相矛盾了”,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生:香烟盒上明明写了吸烟有害健康。可是香烟厂还是要生产香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有些销售产品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好却还要说自己的产品好,这也是自相矛盾,我们不能像这些人一样。

师:是啊,同学们又学会了一个成语,同时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文章的情感支点是作者创作的支点、读者品鉴的支点,也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支点。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表演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置身其中。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体验,促使学生的内心点燃情感的火花,从而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找准文章的情感支点,深入地引领学生咀嚼文本,涵泳深意。以此成为课堂情感的支点。让师生的思维火花随着不断行进的思考进发。

二、融情于思,催生儿童思想的碰撞

大凡文章都有线索、脉络,这是作者思维与情感发展的必然,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关键在于唤起和激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智教育素材。把握好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渴望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智慧和情感因素来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开辟学生思维的新天地,激起美丽的浪花。

片段:

师:《滥芋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

师:(出示图画)你们看,图上哪一位是南郭先生?他在干什么?

生:图上拿着竽的是南郭先生,他正准备逃走。

师:如果你在路上遇见他,你最想问他什么?

生:我想问他,混在乐队里吹芋不怕穿帮吗?

生:我想问他,现在逃走心情如何?

生:我想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办?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南郭先生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生:南郭先生会说:“我当然怕穿帮了,整天提心吊胆的,觉都睡不好,为了生存我只好继续装腔作势。”

生:南郭先生会说:“我现在逃走的心情非常紧张害怕,也非常后悔,早知今日,我应该认真地学习吹竽啊!”

生:南郭先生会说:“以后我要认真学好一门技术,掌握一项真本领,不要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师:是啊!这个故事不仅告诫了南郭先生的子子孙孙,也提醒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当中充数。(板书:没有真才实学)

师:少儿剧场的叔叔阿姨们把这个故事拍成了一部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片)

师:同学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得了一时混不了一世。有真才实学的人走遍天下都不怕,生活中有没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现象呢?

生:背书的时候有些同学不会背就装成会背的样子混在同学们当中一起背。

生;有些商家把次品混在好的商品里充数。以次充好。

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启发,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上述教学环节,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用自己独特的智慧情感来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真正理解,不仅活跃了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他们主动求知,有所发现。在亲切而不失机智的问答中,解放了他们的嘴巴,张扬了他们个性化思维,在平静的课堂上激起了一朵朵闪亮的“浪花”。

三、融情于人,促进儿童人格的塑造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表达方式,通过整体把握和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语文基础与技能,发展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工具性,更有其丰富的人文性。教师树立起大语文观,将学生学习的视角从文本引向对世界的思考,从文本引向对自我的思考,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

教学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做了两个对比讨论:

1.阿拉伯人民脚踩着白花花的沙漠,也许这是上天对他们的不公,然而,大自然中也有美的事物和景象,这是上天的赐予。我们试想,这些美好的景物或事物如果失去了,比如冰川的消亡、物种的灭亡、瀑布的消亡,等等,它们能再回来吗?你们获得了什么启示?

2.把阿联首人民和我们无锡人民做比较:阿拉伯半岛是贫瘠的不毛之地,而我们无锡地处肥沃的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我们这里就被称为“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和阿联首人民比一比,我们在保护环境、创造环境方面有何警示?

篇6

阅读与表达是人一生中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也是语文素养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主题读写,就是以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经,以人文主题为纬,设计有序的主题读写专题校本教材,按照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围绕主题读写专题进行阅读与表达教学。让学生在“主题读写”过程中激发阅读热情和智慧,提高表达能力和品位,从而迅速提升语文素养,为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读写教学的实践

1.精心设计“讲读课”、“泛读课”两种课型

“讲读课”,以“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积极性,营造有效教学课堂,激发学生阅读智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泛读课”,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感受文本魅力、体会阅读快乐、享受阅读收获”为重点,充分发挥个体阅读、小组互动、班级交流的功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在泛读课上一般采用学生主持,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的方式展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争相上台,有的同学的发言非常出彩,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掌,发自内心的认同,虽然我们的课堂上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异于一般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学生的智慧和激情。

2.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在主题读写中,学生仅仅通过阅读来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沉淀思想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定的写作。写作能使阅读向纵深发展,能使学生个体进行更多的“悟”和“思”,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用写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种与写作相伴随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

所以在泛读课上我们也鼓励学生动笔写读书笔记,我们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在课堂交流的内容写下来,或在阅读过程中在文章旁边作批注,不作具体规定与要求,只是鼓励,最后通过展示、印发精彩批注等形式激励学生。

3.主题读写拓展性语文活动

一般认为“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语文能力,这是有道理的,其实,这四项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主题读写不能单纯停留在“读”和“写”两个方面,读写过程中,“听”和“说”也是很重要,“泛读课”的交流表达就是在“读”与“写”的基础上的“听”和“说”的展示。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与“主题读写教学”相应的语文活动,作为主题读写的拓展。

例如,我们举行了“青春颂歌――高一年级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从班级选拔到年级比赛,学生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高一(3)班举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第一阶段是学生自我介绍,第二阶段是向班级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在整个高一年级开展读书活动,一学期已开始下发了阅读书目60多部,供学生选择性地阅读。高一(2)班、高一(3)班在班级都设立了书柜,每人拥有一部书进行阅读,高一(3)班要求一个学期读完一本书,写推荐语、读后感。

三、语文主题读写的体会

1.主题读写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与兴趣

将同一主题内容的不同形式的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精读和泛读两种形式展开让学生阅读,这样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起到前后联想、融会贯通的作用,引起他们对某一主题的内在的一种“共鸣”;尤其是在泛读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独到的见解,当这些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时,他们会有一种被认同的成就感,而当这些见解被质疑时,他们则需要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以期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无论是质疑还是被质疑,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热情和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2.主题读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智慧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既包括对某篇经典文章的细致深入地分析(内容、语言、艺术手法),又包括对整个主题的所有文章相似主题地深入理解,以及在文章的思路、语言、手法上的不同的比较,这样就养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好的阅读习惯,用这样系统的好的阅读习惯去读文章,阅读能力相应就得到了提高,阅读智慧开始被激发出来。

3.主题读写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名言强调,要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去启发、点拨学生。在这种状态中,学生“小脸通红”地思考,当有所收获时,必然会因为兴奋而表现出“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生命活力,这就是“进取”“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的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引领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并且使学生能从中走出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愤悱”状态中畅游一番。

一、质疑,注重“愤悱”状态的有效性

古人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先导。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设置疑问,直接引领学生紧扣文眼,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进入欲明不明的“愤悱”状态。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时,首先激励学生质疑,大胆地提出和文章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筛选出几个最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心里充满了疑惑,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折磨”着他们,他们急切地想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已经欲罢不能了。这种表现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有效的“愤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课堂学习,学生怎么会不积极投入呢?在深入品读文本阶段,学生就会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本、感悟人物特点,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

因此,从课堂教学的谈话、导入等开始,教师就应巧妙设计,精心引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进入“愤悱”状态,为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做好铺垫。

二、探究,注重“愤悱”状态的实效性

当进入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探索中,引领学生在刚刚铺垫好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思索、探究、收获,从“愤悱”状态中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真正把“愤悱”状态做实。

例如,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他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尤其触动他的是孔子的智慧。所以,潘老师抓住这一关键点,围绕关键问题:“默读全文,看看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会找到孔子的智慧?”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中体现孔子智慧的语言:他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水就是真君子;他能巧借春水,教导弟子;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畅谈志向……

再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夹竹桃》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点明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的句子,即课文末尾一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再由此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具有韧性?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和表现夹竹桃能够引起“我”许多幻想的段落,并紧扣重点内容,进行品词析句,细读、品味课文。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加深体会,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引领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以上两节课,在铺垫好“愤悱”状态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阅读交流。学生那深入思考的神态、寻得谜底的激动以及激情飞扬的朗读,让人深深感受到,学生已在“愤悱”状态中痛快淋漓地遨游了一番。

三、拓展,注重“愤悱”状态的长效性

课堂学习结束了,学生的“愤悱”状态也就此结束了吗?不,我们还应引领学生把“愤悱”状态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更为广阔的地方,注重实施“愤悱”状态的长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船长》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徜徉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超越时空与主人公哈尔威船长进行心灵交流,被哈尔威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所感动。趁此机会,教师引领学生感悟文章作者——大作家雨果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了解雨果的热情。“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是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被世人传诵,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他还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你们想继续穿越时空从他的作品中与他对话吗?那就让我们课后行动起来吧,去读《巴黎圣母院》,去读《悲惨世界》……”“愤悱”状态的延伸,使我们相信,在课后阅读活动中,学生必将会在阅读和交流中产生更多的心灵碰撞。

篇8

我们先来读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要过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见了,于是点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办,顺利过河。过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丢弃辛苦打造的船,背着船继续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长叹: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闻言惊异: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

这个故事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转入正文——《认识11~20各数》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新修订课程标准全国培训活动”(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认识11~20各数》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这个目标明确而详细。对于课时目标,这样拟定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如此具体而确定的话,那累积下来会怎么样呢,能累积下来吗?

笔者曾经问过一名教师:“教学《认识11~20各数》,你期待学生最久远的收获是什么?”“数感、十进制,还有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位教师的回答简练而深刻。可是笔者并不满足,继续追问:“你期待学生最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位教师哑然……

当然,“本质”肯定不是考试的分数,而且,我们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是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思考:通过《认识11~20各数》一课,学生有了知识(计数单位、十进制),有了能力(数出11~20、读出11~20、掌握数的顺序),也有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那更深层、更久远、更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深知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蓄”者,也不能仅是前人技能的再现者,而应是智慧的创造者。于是,我们遵循“智慧数学”的理念,凸显智慧的萌生、发展、生长和创造,设计了《认识11~20各数》一课。教学过程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一)第一板块:从小石子数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溯人类智慧的萌生与发展,从小石子,到小棒(算筹),再到计数器,记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最突出的创造是“以一当十”,从1个大石子(重量与1个小石子不一样),到1捆小棒(形状与1根小棒不一样),再到1个珠子(完全一样的珠子),学生沿着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成长。

师(出示10个小石子)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石子,咱们也来数一数有多少个。

师今天的课呀,我们就从这些小石子数起。(展示幻灯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他们捕获1只猎物后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2只猎物呢?3只呢?(出示10个小石子)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越来越多了,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师小朋友们,这个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师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筹,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来越轻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这儿有多少根小棒?

师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演示动画)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们,你会像这样先数出10根,再捆成1捆吗?动手试一试。

师捆好了吗?这1捆是多少?对,它就是1个十。1个十里有几个一呢?好,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记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师请同学们用捆好的和散着的小棒表示出12。

师(出示1捆带2根小棒)刚才,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了12。现在,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12的吗?(出示计数器)认识吗?它叫计数器,右边这一位是个位,左边这一位是十位,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呢!看,这是12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十位上这1颗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这1颗珠子能表示1个十。真厉害,能以一当十!(板书:以一当十)一起读一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瞧,人们多聪明啊!从小石子到小棒,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什么?从计数器上我们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以一当十。)

(二)第二板块:“十”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板块追溯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让学生从中感悟智慧的萌生、发展,第二板块则回归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通过身边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理解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让学生从中体验智慧的生长。

师“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出示1包餐巾纸)看,这是什么?老师把它打开,数1、2、3……多少?

师(出示1盒饼干)再看这1盒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老师这儿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找找吧。

师谁找到了“十”?请起立。你的“十”在哪?数给我们看看。

……

师大家看,十个是1包,十个是1盒,十个是1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出示3捆铅笔)看,这是多少?为什么?

师(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装的铅笔)想拿50支铅笔,你准备怎么拿?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师拿62支怎么办?如果拿100支呢?

师看来,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

(三)第三板块:从小石子中“走出来”

“走出来”是指从实物到符号。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此,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师“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记数时我们总不能把计数工具一直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就设法从石子、小棒、计数器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数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会数吗?我们一起数一数。有了这10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师(出示数字“12”)这是多少?对,它就是12。

师现在我们知道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们的“十”都在哪吗?

师(指着数字“12”)这里的“十”在哪?这个“2”表示什么呢?

师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单?是呀,用符号表示更简洁了!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篇9

关键词:绿色课堂;成长绿洲;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29-01

绿色是自然、和谐、人文的象征,是生命的写意,是生机迸发,希望延续的写照。绿色课堂其实就是原生态的课堂,是具有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是让绿色充盈每个学生心灵的课堂。此时的课堂不仅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师生展示生命的舞台;不只是物质层面与知识信息的传递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智慧与心灵撞击的驿站。走进绿色课堂,走进成长的绿洲,我们将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与真谛!

一、在情感的创设中成长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教师要驾驭课堂,感染学生,就要懂得用情感润泽课堂,演绎魅力。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更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课堂的实效性,更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课堂知识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情人,才能使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要用老师的情唤醒学生的情,走进教材的情,实现三情共振,让学生经历着陶冶与熏染,使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因之而得到升华。

二、在爱的洋溢中成长

《爱心与教育》中,开篇这样写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在绿色课堂中,老师要像春风一样对待学生, “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用灿烂的微笑打开学生的心扉,用赞许的神情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用的眼神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从而创设仁爱、平等、尊重、民主的心理安全氛围,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愉快和满足。

绿色课堂必定是爱心四溢的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之间,都成为爱的使者和心与心的桥梁。沐浴着教师爱心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学生不但获得了激励,而且还开启了智慧,树立了信心。

三、在积极互动中成长

有一句话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在绿色课堂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教师应该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思考,交流彼此的情境,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因此,绿色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舞台上常常有迭起,悬念频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会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四、在生活的体验中成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绿色课堂是开放、民主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我们应当通过开放学习时空,开放学习环境,开放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心态,开放教学评价,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

篇10

关键词:小说单元;师生互动;方法探究

从事教学多年,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满堂灌,学生安静听;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长此以往,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对学到的知识他们又如何去归类总结,又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特别小说单元,读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用这一基本理念,贯穿小说单元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人物从书本里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以此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大胆创新,让人物走上讲台

小说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文学形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经过精挑细选,很多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给学生提出了几点要求:(1)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出来,在表演时要细心体会;(2)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如把景物描写改为旁白等;(3)每个小组的表演都要基本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对原文主题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依据这几项要求,学生在熟读原文,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排练课本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六册中的小说,基本上都被学生排成了课本剧。分成小组,一组一剧,发挥集体智慧使小说中的人物变成了活生生的“真人”,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努力实践,使人物活灵活现

刚开始排练课本剧时,教师的指导不能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各种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其次人物的语言应通过什么样的语气和表情及动作表现出来等等。在排练《故乡》课本剧时,具体要求是:(1)如何让观众感受到文中的景物描写;(2)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性格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实践证明,学生兴趣很浓,还找来一些道具、服装搬上了舞台(讲台变为临时的舞台)。演的学生信心十足,看的学生掌声不断。通过表演,学生对剧中人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文中的“我”是一个历经磨难,看问题比较深刻的人;闰土是一个饱受辛苦,找不到生活出路的人;杨二嫂在社会的重压下已变成了一个庸俗不堪的人。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经学生表演后更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对小说的三大要素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总结课文时我只写了个提纲:人物、情节、环境。学生上台板书,理解的十分准确,特别是环境这一项:自然环境:凄凉、冷落;社会环境:苛税、兵匪、官绅――动荡不安。当我提问到,小说作者描写了“三个故乡”有谁知道是哪“三个故乡”?作者通过对什么的描写来表现这“三个故乡”的情况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而且条理分明,用文中的例子,很有说服力。看来我的这个教学活动已充分证明:让人物从小说中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作用,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在学生的心中,终身难忘。

三、深入挖掘,使主题更加广阔

学生排练、表演课本剧,使我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首先是对小说主题的挖掘。在教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时,刚开始学生对“爱”的理解范围太狭隘,只理解为男女之爱,在老师的点拨下,爱的主题深化扩展了以后,他们明白了同学关爱、师生关爱、父子关爱、老幼关爱……,也是人间的挚爱,把这些“爱”融化到他们的心里,排出的课本剧,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使爱的境界提升。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爱就是宽容理解,就是多为别人着想。由此我趁热打铁,召开了以“爱”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们用身边的小事、表达了他们对“爱”的崭新认识。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其次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更加具有深意。在总结《麦琪的礼物》这一课时我讲到“在人性物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麦琪”时,我把“人性物化”四个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出人意外,学生把“人性物化”理解为“人的感情――爱”,用一定的物质表达出来。当时我是把这个词作为贬义词来理解的,即“人的本性物欲化”,我讲了自己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赞成,通过查字典,没想到字典中对“人性物化”的解释有两种,有一种偏向于我的理解,有一种偏向于学生的理解,最后,我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人性物化”中的“性”是一个多音多义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含义。看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但使教学多样生动,更能教学相长。

四、精心组织,让课堂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