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的管理

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节水潜力和空间,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水资源是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

1.1中国虽然从总体上水资源量有2.8 万亿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是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1.2从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南北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分布不均,与耕地、经济、人口等分布不匹配。

1.3从我国水资源供给上来看, 我国668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有些城市缺水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的用水供求缺口达320 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30 年将激增至500 亿立方米。

1.4从我国水资源的影响程度上来看,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型的水资源供应紧张,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也造成强烈冲击。现在,上游和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和经济用水、生态用水之间,水资源利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管理水平低,存在着较大的节水潜力和空间

中国现在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存在很多问题。与新加坡等国家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有着较大的节水潜力和空间

2.1水资源管理权利分散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中国当前的水权沿袭了计划管理体制,水资源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不分。水管理机构涉及到包括水利部和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基本属于分散管理。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以及防治污染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各部门的利益之间的争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行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2节水和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

节水和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形势宣传不到位,全民的节水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节水在政府工作中战略地位不突出。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2.3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节水体制还未建立

在中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工业节水尚无固定的投资渠道,农业节水投入近年有所加强,但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落实的不到位。由于水资源费太低,许多节水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而国家又没有优惠政策,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的积极性不高。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节水的法规,节水还缺少法律依据。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监督。

2.4水权制度和水权市场体系不健全

水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具体表现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权责不明,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三者界定不清。我国水资源理论上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水资源实际利用中的非排他性,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自为政,我国目前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中央、流域、省、市、县五级管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五级管理,再加上水资源产权的不清晰,常常出现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矛盾冲突。管理体制的不顺畅,极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导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着竞争性开发、掠夺性利用、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5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生活和工业产生的大量废污水处理程度低。污水处理率低。污水处理回用配套工程少。此外,在雨水、中水利用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建筑用水、洗车、浇花草、浇树等都用新鲜水,未能实现分质供水,造成资源浪费。

3新加坡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水资源十分匮乏,国内水资源总量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1立方米。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其水资源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水资源的管理、水污染防治直到节水龙头、马桶节水,都有具体的规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2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水管理机构。与水有关的事务主要由环境和水资源部下的公共事业局负责,属于集中式管理体制。

3.3实行了严格的节水措施。一是实行调节水费和节水补助。水资源的税收政策对降低居民用水需求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对企业,大力推行三个节水补助计划。即节水项目投资补助计划,单位资源生产率计划,单位资源生产率研究计划,从而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二是政府强制在公用洗手间安装节水设施。并推出省水之家计划,免费提供节水环、省水袋等。三是以非饮用水取代饮用水鼓励工业在制冷和过程用水等方面使用处理过年工业废水。

3.4实行供水申请许可制度。对非家庭用水必须向公用事业局提出申请,并对工业申请的用水量,由指定部门进行分解评估。所有用户必须保证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来减少用水需求量。

3.5实施用水审查。公用事业局定期进行用水审查并提供节水建议。定期监控其节水,以确保水的有效利用。

3.6建立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

3.7经济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回用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鼓励私人等。

3.8将强有力的法制宣传公众环境,水资源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4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减轻贫困、粮食安全、能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水资源合理配置是解决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4.2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也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

4.3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改善目前管理粗放、利用率低、使用浪费等问题的重要措施。

4.4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设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

4.5加强水资源管理,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节水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全民节水意识是节水型社会运行的“软动力”;二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6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节水的制度体系,使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7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和水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等多个方面,使得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5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议

5.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转变人们的用水观念。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把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情况以及如果不采取节水措施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尤其在宾馆饭店、公共厕所等公众场所,应有显明的节水标志,使全体市民认识到未来的水危机和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转变人们的用水观念,使节水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5.2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水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5.3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

5.4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5.5充分利用价格的调节作用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5.6开展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评价成果,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政府行使水资源宏观配置与管理职能提供决策和依据。

5.6建设节水型社会.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设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

结语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才能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才能有效的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2

关键词:水资源需求管理;城市化水资源定额管理

面对城市水资源的常见问题,研究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集中在节水技术、价格体系、预测和规划以及水权交易等。

一、中国水资源定额管理上的历史和阶段性的实现

国家经济起步之初,中国就开始建立并制定物质消费的配额和标准。在1949年中央技术部门建立了相关标准和部门规范。然而,比起一些物质需求,比如说石油和食品,可利用水资源在当时是充足的。因此,水被认为是不能列入指标体系的物质消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城市在中国北部开始经历水资源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采取一系列建工措施增加水资源的供给。与此同时,国家引入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但这些只能作为辅助措施。当淡水资源短缺变得日益严峻时,政府便开始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我国于1988年出版的水资源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例行节约用水条例。这表明,主要关注的国家水资源管理方法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下图显示我国1950-2000年的水资源供需管理的对策实施。

建立和实施该系统旨在实现一个积极的效果,即减少水资源的滥用和改善用水效率。然而,由于水资源的规划和目标是基于前一年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日趋显著。根据现实情况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旧的管理模式需要做出改变。这次改革使水资源规划和节约措施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作为一个替代弥补不足之处,水资源定额管理已成为一个成功的水资源供应计划的一个主要的方法。

二、系统和程序的水资源定额管理

核心实现水资源定额管理系统包括水配额指标体系,量化指标,定义用户配额的合理规模,水资源对应于会计因素,水资源的需求数量基于上述配额和规模。它还包括了机构的用水补偿和取用水许可证。如图所示,水资源定额管理包括三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目标和任务的不同维度是相应的管理解决方案和措施并且相互匹配。

水资源配额的标准是在每个区域或每个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水资源摄入量。它也是一个全面的反映用户的水资源需求水平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配额方式是通过调查过程中形成,分析、计算和用户讨论,验证以及专家的审查。水资源配额管理已经成为在每个行业合理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指示,是行政部门的水资源规划及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水资源储蓄、管理和国家经济决策的前提。因此,水资源配额应该灵活、适应当地情况。

水资源总量控制取决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用水量与该系统基础上的配额管理结合在一起。因此,水资源可以优化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用户水资源的使用在行为上将会得到规范和改善,最终提高在微观水平上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微观层面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反应在水资源的规划和调度,巩固了需求管理理论依据。通过这样做,可以预期的是,整个国家将最终达到目的的构建以及城市供水系统的一个良性循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环境污染,减少投资,建设更多的水资源治理项目。

三、主要内容和管理方法

水资源定额管理的实施主要取决于政府部门。为了在以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目的上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每个管理层面都要实现一系列目标:除了行政手段外,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都是施水资源定额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综合市场和技术加强水资源定额管理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在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中,国家和地方水资源法律和规章的前提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和权力代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他们不仅表明水资源定额管理的法律地位也提供了一个采取行政手段的基地。然而,这也是必要的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如价格,税收,和罚款,是用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模式形成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关键点在于用水定额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水定额,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行业和部门,用户等,以便于节水能更好的付诸实施。此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它收集大量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制订合理的配额,并评估实施配额。

四、水资源定额管理系统的初步影响

所建立的以总量控制和水资源定额管理为主的控制系统,其核心是为中国建立节水型社会。实行分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一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取水资源定额管理。

五、讨论与结论

水资源定额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明显改善了国内工农业以及大部分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受中国户籍制度和城市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用水定额指标各不相同。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要资源,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仍然在详细研究并探索合理控制及科学配置过程中。它建立了一个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开拓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实践经验,并制定理论和方法,科学指导如何合理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资源,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从工业部门到农业部门,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水资源定额管理亦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Baumann, D.D., J.J. Boland, and W.M. Hanemann. 1997. Urban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2]Bernhardi, L., G.E.G. Beroggi, and M.R. Moens. 2000.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through flexible method managemen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14: 473-495.CrossRef

[3]Butler, D., and F.A. Memon. 2006.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New York: IWA Publishing.

篇3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水权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is very much a resource shortage, the waste water and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 suggest realize unifi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made by the state agency exercising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administration not hinder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 in China to provide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ter right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危机表面上看是资源危机,实质则是治水制度的危机,是水资源管理制度长期滞后于水资源治理需求的结果。笔者从法律视角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的构想,以期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所裨益。

1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者之间权责不清,缺乏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分散于一些法律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证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以及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其他规章和各地方性法规等。这些相关立法的时间先后不一样,法律效力层次不明确,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不同效力等级层次的立法缺乏协调。[1]

没有明确规定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权限的划分,导致二者权责不清。前者代表流域整体利益,后者代表地方利益,二者利益冲突,往往导致“以地方行政区域管理为中心” 的分割状态。因此,有必要明确划分二者的职责权限, 做到定分止争。

缺乏协调机制。水资源管理职能仍然分散在多个部门,比如环保部门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管理,国土资源部门对地下水、矿泉水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城市建设部门对城市所属河段、湖泊进行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各部门、各地区均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局域、单目标的规划与管理,导致水资源的效能无法最优化。

1.2 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明确

水资源的权利与义务主体不明,以至于人们更重视资源的利用,却轻视资源的保护。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国有,但水资源实际使用中的非排他性又使得水资源开发使用各自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不用支付成本或仅支付极低成本,不必负责地任意用水,导致水资源滥用和浪费,江河断流、水质恶化、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重局面的出现。

1.3 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水资源配置方式有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两种。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强调以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这与我国已经建立并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

1.4 流域监督机制缺位

水资源监督机制和手段匮乏,谁来监督实施流域综合规划?《水法》没有明确监督主体单位。部门和地方流域规划观念淡薄,违背流域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大流域机构对违法水事行为很难进行处罚和纠正。流域的各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追求资源的短期效益,缺少监督机制、决策咨询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以及中长期规划。

1.5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发达国家在流域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实体和程序保障制度。但我国目前没有流域内各相关利益人参与机制,《水法》对公众参与的内容没有涉及,从宏观流域规划的编制到微观流域事务的管理,都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单独进行,削弱了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议事、协调和仲裁能力,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公众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

2 完善水资源流域管理的法律思考

2.1 完善立法,明确权责划分,确立流域统一管理模式

应该将分散的水资源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有效整合。在立法上理清各种法律关系,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切入点,制定综合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该法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流域的总体功能和总开发目标、流域综合规划制度、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度、流域监督管理制度、流域水污染防治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其中,还应包括专门针对不同流域的特别规章。因为每个流域流域范围不同、径流量不同、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不同、所负担的社会功能不同,根据各流域的特性和存在的法律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门性的规章,也作为《流域水资源保护法》的组成部分。[2]

水资源流域管理机构必须是独立的、权威的,不受区域行政机关的干预,并具有高度自治权,受国家水利部领导和监督并对其负责,拥有对本流域水资源独立的管理自,包括规划计划权、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权、许可权、纠纷处理权、行政处罚权等。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对全流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流域治理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利益分配及有关事项,统一管理本流域的水资源和河道,负责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管理本流域的重点水利工程,制定流域管理规划,行使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等职责,这种模式既方便对流域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又能有效协调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在流域发展中的分歧与矛盾,最终保证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明确权属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

产权关系明确,从静态上看,权利主体会最大程度地珍惜、保护资源,合理加以利用,避免短期行为。从动态上看,在资源转让时,权利主体会主动充分实现资源的价值,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充分调动用水者的积极性,严格执行“谁利用、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通过个体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3 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水权制度

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都受到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约束。由于水权法律概念界定模糊,难以对用水者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滥用水资源现象异常严重。没有产权制度,理性的“经济人”就没有可靠的积极性去阻止共有资源的滥用。[3]浙江省 “东阳卖水――义乌买水” 全国首例水权交易案的发生推动了人们对水权的讨论。

水资源在生存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表现为基本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应该由政府采取行政措施予以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在经济方面的功能,如发电、灌溉、养殖、捕捞、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应该通过市场去经营。这样,既让水资源的多元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又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引入市场机制,使水资源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和增长,尽可能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水资源权属必须明确,其权利在法律上是可转让的。因此,在流域管理立法中应明确水资源权属、水权性质,确定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本原则、水权交易的法定条件、交易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体的水权交易程序和规则。通过建立相应的水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充分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2.4 加强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

执法严格公正,是完善流域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强流域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赋予水资源流域管理机构独立的自主管理权,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协调、仲裁和处罚等职能,重点建立流域水行政执法责任制,依照法定权限,将《水法》规定的水行政执法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流域水行政执法机关和水行政执法人员,并逐级考核,多方位监督,使水行政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行为合法化。

2.5 完善公众参与法律机制

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我国目前缺乏公众参与的具体、规范、有效的制度。公众参与机制是许多发达国家在流域管理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法律机制。让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尽可能寻找能够给各方带来共同利益的措施,以取得各方的一致认同,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流域内社群参与流域管理可以为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使政府的管理措施更易于为用水户接受,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使政府对流域管理的决策更趋于合理。政府应鼓励更多的用水户参与到流域管理中来,从而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进行流域管理立法中,必须充分注重管理相对人的民利,在法律上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与权利并设置必要的程序,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4]立法应明确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范围、途径和具体方式、参与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公众的反馈意见得到合理、公正的处理,保证公众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 结语

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应从其整体性出发,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制度,有效地保障各用水户的合法权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幸红.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J] .法商研究,2007(4).

[2] 幸红.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 J] .法商研究,2007(4).

[3] 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9.

篇4

关键词:水权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水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相关权利的总称。根据2002年新《水法》,中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为了能够使中国真正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以水权及其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机制。

2 中国水权三要素

只有对用水总量有了具体限制,对用水效率以定额指标进行考核,再加以经济、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手段,各行各业、各家各户都在往节水方向走,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构建起“节水型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水权。

中国的水权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应该重视初始水权的分配,特别要注意在分水前预留河流的生态水量。河流自己不会说话,流域管理机构首先应该代表河流的生态利益,成为河流生态的代言人。

第二,要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第三,水权本身是可以转换的,可以建立水市场,进行有序的水权交易。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流域的综合管理。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民主协商过程,使跟水利相关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用水户、科技人员等各方共同参与,提高水权管理等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3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原则

3.1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水资源经济管理是指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给、需求、保护、节约、配置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水权 (水资源使用权)管理、水市场(资源市场)管理、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交易管理。

水权管理是国有水资源产权代表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运

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水权的产生、行使、保护和转让等的管理,水权管理是水资源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和立法管理的集合。

水市场管理是国家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措施对水资源市场交易活动

进行的管理,是对水市场的形成、运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权益。

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是指建立包括水的资源性资产评价、各种

成本核算的核算体系,掌握水资源家底,形成合理的水价格,促进用水户重视资源成本,并与其他成本一道计入生产成本。

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是指对用水的合理性管理,对用水总量的控制、用

水水平的调节、用水需求的引导、对未来水需求进行预测等。其目的和标准是通过调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用水需求达到供需平衡,保证高效供水并兼顾各种水需求的合理、公平。

水资源供给管理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和水商品进入用户的

管理,实质是在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上,对水资源配置的管理,实现对用水户的服务。

水资源交易管理是指对水权、水资源、水商品实际交易过程中的管理。

3.2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主要原则

第一,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是指使资源流向资源利用效益高的用户;公平原则是指保障每个用水户都能满足必要的基本水平的用水需要。

第二,讲求资源管理效率原则。水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要追求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并重。水资源效率是单位水资源的产出贡献率,经济效率是单位物质的生产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存在着大量过多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用水户因为自身经济利益的趋势,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率而忽视了资源效率。作为资源管理者,要重视水资源的效率,通过管理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充分考虑节约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实现水利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尽量防止专有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源的原则。共享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是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并且发挥着公益性作用,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管理。因为共享资源是无主资产,所以共享资源过多的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管理低效,同时也会导致滥用和浪费;然而产权明晰的专有资源容易受到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所以根据用水户的性质,要尽量明确产权人,防止专有资源成为共享资源。

4 正确定位水权、明确水权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是建立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

4.1 水权的内涵界定

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使用。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在使用权的基础上,着眼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其各项权能分开,创设使用权、用水权、开发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性。

4.2 水权初始专有化的界定形式

水权分为个人所有(即私有产权)、社团所有(即社团产权)、集体所有(即集体产权)和国家所有(即国有产权,一种特殊的集体产权)这几种形式。因为水资源具有利害兼存和易被破坏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多功能性、可更新性、流动性、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流域限制性特点,而水资源的需求既存在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又存在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弱势用水需求,所以水权的初始专有化在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点和风险,是水权制度建立的难点之一。

4.3 水权管理的主要任务

第一,初始水权产生的管理目的。主要是保证水资源的正常使用权、专有化健康地和初始水权形成。

第二,水权内涵界定的管理。包括水权的时效性、空间限定、水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确定与管理等。

第三,水权行使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防止偏差、失当行为。

第四,水权纠纷的处理和保护水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水权的登记、转让的管理。

4.4 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水权管理是经济与法律的结合体。

第二,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保持一致并且紧密结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率规律等。

第三,水权管理要符合水资源的自然规律。

第四,水权管理要与资源使用者密切联系,方便为资源使用者接受。

第五,水权价格的确定,是健康发展的水权市场的基本问题。

第六,水权的所有者可由具有公法人地位的机构代表。

5 建立并完善水价格形成机制,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实施的关键之一

5.1 制订合理水价格的必要性

水权和水商品价格要符合价值规律,就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体现生产水商品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尺度,同时作为社会需求丰缺的信息载体,要给生产者带来应有的报酬,进而鼓励生产者根据价格信息和报酬大小对水行业的投资进行增减,并且调动用水者调整用水方式和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所以说,水价格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因素。

5.2 水权价格形成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是供求关系,同时要考虑人们的支付意愿

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在经济上寻求开源和节流的平衡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三是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补偿费用。要合理补偿由于水资源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或破坏。

四是满足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使全体用户能用较合理、可支付的价格获取。

5.3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要考虑全成本,主要包括:①水权价格;②水商品形成过程中所需的成本;③资本的合理利润;④产生的废污水所需要的处理成本。

6 结语

建立并完善水权制度和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工程,而这个过程,一定要把专家研究指导与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创新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经济管理寻求正确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管理;管理措施

1 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支持体系薄弱

1.1传统水利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治水思路是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为导向,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侵扰,人们一直运用各种不同的工程手段扩大防洪保护范围、提高防洪保护标准与供水保证标准,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改变其时空分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但由于单纯依靠工程手段,与自然相对抗,忽视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如筑堤防洪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水涨堤高”接着“堤高水涨”,水库过量拦截径流导致下游河道干涸、行洪能力萎缩等。改变传统的治水思路是必然的选择。

1.2流域规划缺乏系统性

流域管理具有整体性,涉及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因素。而以往的流域规划注重水资源利用规划和水利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考虑不够。同时对流域开发规划中的社会经济问题则由各有关部门各自提出相应的规划数字要求,然后进行组合,表面上是进行流域统一规划,实际上是拼凑而成,缺乏真正对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和供水、生态环境等要素的综合效益研究,缺乏系统性。再者,流域规划法律效力低,不利于流域规划的执行。

1.3信息支持能力弱

水资源系统信息本来就具有稀缺性、难以获得性和不确定性,不易满足管理尤其是决策的要求,更由于部门分割的原因,流域管理机构只能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信息交流,而与其他相关的部门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造成信息的垄断和封闭,使本来有限的信息不能得到高效利用。

1.4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行水价政策的框架来源于国务院1958年颁发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农业、生活用水采用保本或微利水价,工业用水水价的利润率为4%~6‰。我国福利性的低水价政策,使得水的价格长期与价值严重背离,造成了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恶性机制,与节约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统一调配水资源战略相违背。如许多灌区水的价格为0.05~0.10元/m3,仅相当于成本的一半, 最低的仅0.01元/m3多,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再者,由于水价偏低,供水和水电项目很难吸引投资,同时,现行水价格也不利于水利项目通过资本的自我积累求得可持续发展。

2 流域水资源管理改革对策

2.1 吸收先进的思想理论

管理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自然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上的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也就是说,管理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基于这种思考,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即必须改变人们进行管理的指导思想,吸收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如可持续发展思想、集成水资源管理理论和水权理论等。流域水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因而,流域水资源管理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与知识运用,也就是说应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强调多学科的综合。

2.2 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总结我国传统水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水利部门提出了应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发展转变的治水思路。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以往“人定胜天”、与自然相对抗的治水思路,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利与生态共建,强调与河流共存、与洪水共存的理念;以供定需,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综合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注重配置、节约和保护;研究流域管理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特性,注重非工程性的社会、经济、宣传教育手段与工程性管理的多元化结合。

2.3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

由目前的条块分割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把行政区划分块管理转变为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和管理,建立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势在必行。流域管理机构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政、事、企分开,拥有行政管理权,在财政上有专门的经费,具有强大的统一管理职能。这里所指的统一管理并不是拥有百分之百超级权力的水资源集中管理,而是着眼于“水资源的系统性”,充分考虑水资源各要素之间、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从利益团体的职能以及各子系统自身功能出发,把各子系统的关键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并控制系统运行以达到决策目标。

2.4 注重流域规划的系统性

流域规划是联系流域管理思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流域具体开发、治理和保护行为的纽带,具有多层次、多要素性,多层次即流域宏观层次、区域中观层次和地方微观层次,多要素即水资源开发治理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与水资源相联系的部门规划相结合的规划群,因此流域规划的统一是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流域规划既不能分散规划、互相拼凑,也不能忽视区域和部门利益,关键是协调流域内各部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一体化规划。鉴于流域规划是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赋予流域规划法律效力,违反流域规划应负法律责任。

2.5建立信息支持系统

流域是一个结构复杂、因素众多、作用方式错综复杂的系统,流域水资源管理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流动,这些信息充分、及时地传播、交流和判读是流域管理行为有效性、及时性、灵敏性的保证。应积极运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充分、及时的收集,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如专家思想库、综合模型库),对信息进行正确的提取和处理,为流域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支持系统应注重应用网络互动技术,实现公众参与到决策和监督的全过程,对流域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6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的评价侧重于工程技术评价,对流域系统综合的评价较欠缺。流域管理是动态过程,要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全过程控制原则,对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实施可持续性评价。通过研究流域战略政策、流域管理活动与流域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价方法和指标,遵循多层次、全过程、综合性的原则建立评价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包括从机构体制评价、战略和政策评价、规划方案和管理工具有效性评价到管理综合效益评价等,对复杂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就决定了不得不通过对水资源的节约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属于管理问题,使得水资源管理往往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远利益关注较少,文章正是基于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

1.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流域机构权力有限

流域机构行政职能的有限,使得流域机构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很难介入到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中,通常情况下流域机构的权力是很小的,主要局限在对水资源的监控上。但是仅仅监控权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或者阻碍流域的综合规划要求,这就使得流域机构陷于十分的尴尬境地,单纯的监控和执行并不能够很好的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支配,这种权力下的管理使得流域机构拥有很小的财政权力,但是财政权力优势是促进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缺乏有限权力支配的流域机构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政策弊端

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并非是指当前我国没有形成机制性的水资源管理办法,而是指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机制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中央管控体系。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避免水资源浪费的情况,甚至因为各个分散的系统很容易使得水资源管理机制的产业格局十分不合理。我国出现的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其原因与我们的政策不无关系,毕竟这并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水资源的费用问题停滞在较少费用或者没有费用,这也使得用水浪费的情况普遍发生,据统计,城市工业用水的费用只有成本的一个百分点,水资源的价位体系并没有合理的完成。另外就是水资源的利用和治理没有形成配套的措施,使得水污染不能有效解决。

2.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明确分工,在区域管理以及流域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与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不断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规范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应该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科学,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系统向着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还需要处理好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在水资源开发在大自然承受范围内时,主要的矛盾集中在水资源供给以及发展方面,但如果水资源开发超出了其承受范围,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需求就成为了水资源管理中的焦点。这就需要政府根据不同矛盾焦点,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解决主要矛盾,为构建节约、和谐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多级优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目前,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主要是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践证明这种综合管理模式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与水资源管理相联系的多方面的要求,使得水资源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处理起来相当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明白水资源这个非线性工程的多层次性。水资源管理的牵涉面不仅包含农业灌溉、水利气象,甚至也关系着各级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各级部门往往属于分工性质的,每一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管辖范围,缺乏有机的系统的关注,这种只关注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只能是相互扯皮问题的出现,甚至对于国家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无法贯穿其中。之前的水资源供应主要是依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来缓解,但是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变化,使得水利工程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源的成本。可见,完全依靠建设工程去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是不够完善的,由于水资源的多变性,从而使这种情况愈加严重,因此,就需要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建设,才能对水资源进行大系统、多目标、多级优化的综合管理,这种数据库或者模型的建立对于实现水利建设管理的智能化、电子化至关重要,只有这种模型的建立才能使水资源的管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相互结合起来。

2.3注重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

1)明确水权

基于现有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理论,只有明确水权,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市场的作用,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水资源是国有集体资源,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分级管理。在我国,水权制度包括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排污系统等。在水权制度建立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责任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行政机关不清楚,不能决定哪个级别的政府有权使用,就会导致水权混乱,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所以,应该从整体进行考虑,做好责权平衡,建立科学合理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水权制度。

同时,如果说水权制度是建立完善的水市场的前提,那么水市场就是保证水权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促进水市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规范水市场经营、转让等行为,同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

2)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推动节水和保护消费者的关键因素是水价形成机制。由于用水的性质是多样性的,致使水价的形成机制是复杂的。遵循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价值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该是把具有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特点的用水分开对待。因此,应完善水的价格形成机制,以便在水资源管理中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始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水资源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目前农村的水资源问题不仅仅是用水量不够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农村饮水水质的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人只顾自己利益,对水资源保护关注不够,使得水资源水质受到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问题较为严重,正由工程水利模式向着资源水利模式转变,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天玲,严登华,宋新山,等.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初探[J].中国水利,2011(3):11-15.

篇7

就我国而言,属于“人口、资源”大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在多方面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我国水资源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造成某些地区水资源不足,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借助南水北调方法,尽可能缩小南北地区在水资源方面的差距。同时,对于水资源来说,其在时间方面,也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降水较多季节,和枯水季节相比,其降水量高出很多,导致某些地区水量出现严重不均匀问题。就水而言,是人类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加上水资源日渐紧缺,社会大众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流域化管理特别重要。 

2 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措施 

2.1 科学防治流域化管理中嚴重自然灾害 

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过程中,我国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通过多样化途径准确找出严重影响水资源的自然灾害,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分析,根据其出现的原因、影响范围与程度等,采取合理化对策,将对应的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水资源来说,洪涝灾害对其影响是最严重的,以“汉江流域”为例,1949年之前,该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多样化的措施来治理汉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比如,科学设置分洪闸,合理建设丹江口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中,我国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客观分析地区严重自然灾害的基础上,从根源上综合治理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科学保护水资源,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价值,最大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 科学开发流域水土资源 

在开展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流域水土资源科学开发的重要性,要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全面、客观分析流域内水资源具体分布情况,尤其是沿河资源分配情况,准确把握水资源总量、利用情况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开发流域水土资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流域内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水土资源开发方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方案,采用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法,科学开发、利用地区径流,合理分配流域中分布的水资源,综合开发流域内已有的水资源,避免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科学保护流域内水资源。 

2.3 注重水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大部分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加重,导致水环境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功能,影响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急需要加强水资源流域化管理,有效保护水环境。在保护水环境过程中,我国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各地区水环境现状,制定合理化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地区水污染物具体排放标准等,全面、客观分析地区地区河流对污染物稀释能力,要求各地区根据排放的各类水污染物,采用针对性措施,科学净化河流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资源质量的同时,有效防止地区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科学保护流域水环境,将水资源流域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水生态修复 

在开展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工作中,我国要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分布、分配以及利用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已制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方位动态监督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保护水资源。在此过程中,我国要对各方面用水提出针对性要求。在工业方面,要科学排放污水,采用合理化的节水对策,尽可能减少工业各方面用水量,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随时监督各方面用水量,避免工业生产中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在农业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化利用灌溉方法,注重节水灌溉方法的利用,科学灌溉农田,最大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此外,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过程中,我国要注重水生态的修复,促使地区河流重获生机,要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适宜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比如,生物技术,科学分解水污染物体,提高水质,科学保护水资源。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将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工作放在关键性位置,科学防治流域化管理中严重自然灾害,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等。以此,科学保护地区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秀.新时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对策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5):148. 

[2]王翔.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J].治淮,2010(10):45-48. 

[3]齐国成.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27-28. 

篇8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治水的新任务

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是水造就了人类的生命,也是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在现代社会,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说明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现在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进行太空科学试验,登陆火星后的首要任务也是在找水,因为找到水,才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所在,也才能知道这个星球的形成过程,我们如果找到了外星球的生命将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重大突破。这些都说明了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承受上游*万平方公里的洪水过境的任务,再加上*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是一个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省份。解放以后的50多年中,我们经历了19次比较大的洪涝灾害和9次较大的旱灾,还有16年涝旱灾害交替发生,真正风调雨顺的年份只有6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团结治水,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调水五大体系,*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治淮、治太、治江三大治水战役,使*的防洪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大大增加,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城市水利等水利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日益加快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中,*水利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水利工作最优先的任务是防洪减灾,这个任务现在依然艰巨。一方面,我省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早,许多工程的功能在衰减,抗洪抗灾的能力在降低;另一方面,流域上游治水力度的加大,洪水下泄的速度更快更猛。例如,从去年淮河洪水过程看,入江水道的设计行洪能力是1*0m3/s,但是当行洪流量达到8700m3/s的时候,许多河道就超过行洪1*0m3/s的设计水位;分淮入沂原先设计相机行洪的能力是3500m3/s,但是去年行洪1860m3/s时候,许多地段也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主要原因就是河道几十年淤积阻水,水闸功能衰减,穿堤建筑物病险严重。而在淮河的上中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今后洪水下泄将更快更猛。*1年淮河最大入洪泽湖流量是11000m3/s,去年则高达14500m3/s,再一轮的治淮建设规划的入湖最大流量将达到19*m3/s。相比之下,我们下游现有的下泄能力明显不足,洪涝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此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比较注重流域治理,区域治理重视不够,所以因洪致涝的问题很突出。在去年淮河大水中,我们没有一个流域性的堤防决口,也没有一个水利工程失事,但是部分区域性的涝水造成的损失很大。这也反映出了我们在治水上的薄弱环节。

二是时段性、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水利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建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这就是以江都水利枢纽、常熟枢纽为龙头,通过一系列泵站和水闸的调度运行,把一江(长江)、一河(大运河)和三湖(洪泽湖、骆马湖、太湖)连接起来,实现长江、淮河和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互通互济,既可以使淮河的洪水入江入海,又可以抽引江水北上济淮,通过运河调水到洪泽湖、骆马湖,把水送到徐州、连云港,甚至送到微山湖;也可以引江济太,把长江水调入太湖,解决太湖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还可以江水东调,通过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和通榆河把江水送到沿海地区,为滩涂开发提供淡水资源。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水资源仍然存在时段性、区域性缺水问题。比如:在淮北地区、沿海垦区、丘陵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这些地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加快,而我们水资源调节的能力还跟不上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是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发展。我省的人均gdp已突破*0美元,根据国际一般经验,人均gdp在*0-3000美元之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又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敏感的时期。也就是说搞得不好就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环境变坏的结果,这在国际上既有处理成功的经验,也有处理失败的教训。目前我省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全省70%以上的河道水质劣于ⅲ类,在工业发达的苏南地区的许多内部河网都越来越依靠抽引长江水来稀释冲污。太湖治水效果明显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利用长江的水量优势调水改善水环境,只要常熟泵站连续运行三至五天,太湖的水质就有明显改善。如果没有引江济太的效应,太湖治理是很难达到今天这样水平的。即使在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苏北,淮河流域的水环境同样令人担忧,南水北调沿线大部分河段的现状水质达不到ⅲ类水的标准,治污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首要任务。就全省而言,现在不仅城市许多河道清污不分、污染严重,而且农村河道的淤浅、水环境恶化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水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

四是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有一个观点需要纠正,不少人认为*的水资源比较充沛,实际上,*本地的水资源只有320亿立方米,人均本地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丰富是指过境水资源较多,而且90%以上在长江。但是,我省的社会节水意识普遍较差,有关地方性的节水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节水管理体制也不统一,节水管理政策又缺乏力度。在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把节水作为节约能源的一项重大政策提出来。节水和水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用水量越大,污水的排放量也大,对水环境的压力就大。所以,保护水资源必须从节约水资源开始,包括推进中水回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五是“多龙管水”的体制影响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多龙管水”、城乡分割的管水体制违背了水资源的客观规律,阻碍了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围绕*“两个率先”的要求,既要看到昨天*水利的辉煌成就,更要看到今天*水利面临的严峻挑战,确立新时期*水利的新任务。新时期*水利的新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必须确立“一个目标”,树立“两个理念”,加快“三个转变”,提高“四个能力”。

(一)确立“一个目标”

就是要确立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今天的*水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水利的现代化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树立“两个理念”

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人为本”是治水的本质,治水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人民群众谋利,治水必须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人水和谐是治水的方向,我们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生态,这其中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我们既要避免洪水对人类的威胁,人类也要改善洪水的生存环境,真正让洪水安全下泄,让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快“三个转变”。

就是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水利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首先,从治水思路上讲,新时期治水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的治水思路和目标都比较单一,而资源水利则包含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在内的多重治水目标,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其次,从治水手段上讲,治水手段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水利产业,加快提高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再次,从治水的体制机制上讲,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运行体制要从过去完全的政府投资行为和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化、多元化投资和市场管理体制转变,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发展的新机制,包括投融资机制和管理体制。

(四)提高“四个能力”

就是建立更高标准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水资源优化调度工程体系、水环境有效保护工程体系和水利工程的市场化建设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调配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水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我认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应重点把握好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有效保护的原则。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保护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我省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保护好地下水资源,防止盲目开采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苏南地区70到80年代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的地质性灾害,现在花了很大的代价进行治理,目前超采区禁采的目标刚刚实现,地面下降的速率大大下降,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地质生态环境得到很好改善;苏中、苏北地区正面临??起,就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地表水资源,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安全。清洁的水才是水资源,污染的水比洪水的危害还要大,是“祸水”。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工程的和舆论的等多种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的有效体系。

二是全民节水的原则。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而且在水资源丰沛的地区,也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二是靠政策,鼓励各行各业节约水资源;三是靠技术,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和循环经济技术;四是靠典型引导,总结推广节水减污型企业和社会的典型经验。只有建立节水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的目标。这次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选择了水资源紧缺的徐州市和工业发达、水资源也丰沛的张家港市,进行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的试点,探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路子,希望徐州市和张家港市在节水减污规划、体制机制、技术推广、政策鼓励等方面创造经验,为全省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示范。

三是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全省而言,要通过总结经验,完善工程体系,优化调度方案,提高江水北调、江水东送和“引江济太”的水资源调配能力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资源紧缺的丘陵山区,要通过筑坝建库,拦蓄径流,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在淮北地区,要通过运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充分利用上游来水补充河湖塘库;在城市,要通过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在工厂企业推广循环水等技术,既节约水资源,又减少污水的排放。

四是优化配置的原则。优化配置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的南水北调、引江济太,到我省的江水北调、江水东送,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功能的调水工程体系,这些工程规模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的时空调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五是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水资源自身规律,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与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建立权威的水资源有效管理体系。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今年水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领域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落实好水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一)突出抓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正在抓紧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规划的进度,提高规划的水平。一是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四是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有机结合,治水既要继承经验,又要不断创新,要注意把传统的治水经验和现代治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省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落实水功能区保护措施

经过大量系统的工作,我省已经全面完成水功能区划任务,并已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要按照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落实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保护措施。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水功能区内排污口的调查。要做好水功能区保护,首先要搞清影响水功能区保护的问题,找准哪些是排污口,排污量是多少,然后按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实施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措施。这项工作虽然面广量大,但是又是我们非做不可的基本任务。

(三)抓好水环境工程建设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抓紧推进城乡水环境工程建设。在城市,要把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城市防洪保安的同时,改善城市水质,美化城市水环境,把城市的水建成最美的水;在农村,要通过加强城乡河道疏浚力度,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四)推进水务体制改革

篇9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水库管理

Abstract: How to meet the human need on the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energy reduce to a minimum, and for a reasonable pursuit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designers. Naturally able to withstand the take is not infinite, so to meet Mankind'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while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is an important human iss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ergy-saving insulation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energy conservation; insul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述

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主要河流上可建水利工程的坝址开发程度已经接近饱和。在未来的水资源管理中将更多的从工程水利转向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有效配置,以水库为依托,将不同行政区划、不同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有效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将水库管理问题从当前主要的单库或梯级水库的管理推广到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库管理。这类水库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的调配管理,不仅仅和工程、技术有关,还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这也决定了跨地区水库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库管理问题可集中到这些水库之间的水资源调配问题。这是当前水库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跨流域水库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2.1管理权限问题

跨一级流域的水库之间的水资源调配通常都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就是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途经若干省份的相关水利工程,需要多个流域管理机构、多个行政区划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够协调完成。这就涉及到水资源的管理权限归属。按照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水资源的管理是采取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划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具体的管理细则原则上都是以流域划分单元来进行管理权限的认证,但对于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权限却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认证方法。由此导致了这类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问题处于当前法律法规的边缘地带,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明确,由此导致了诸多的相关问题。

2.2调水权限和调水资质问题

从理论上讲,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是保障跨流域水库水资源调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某个明确了管理权限的行政区划内,取水许可证的获取是以行政审批的形式来完成的,流域机构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也是类似的形式。但一旦涉及到跨流域的层面,就会遇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具有调度权限的机构通常为非营利性的水资源调度机构,而受益者范围则比较广泛,甚至于直接受益对象还并不明确,这直接导致了水资源调配后的经济核算困难。综合上述问题可见,在直接受益对象和经济核算方式不易明确的情况下,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对象都可能存在争议,因此跨流域的水库水资源调配要有效实施自然就面对大量的现实阻力。

2.3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规划与经济补偿问题

经济问题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受益群体(或长期的取水用户)数量在水库的跨流域水源调配中如何合理确定是首要问题,由于普遍缺乏供水方(水库)和用户之间的协定,因此供水方和潜在用户之间都缺乏保障,加之水库的可调水量还受到天然径流波动的影响,更加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由此导致了经济核算时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水库在进行跨流域水资源调配时的可行性和经济补偿问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3、对策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见,意义水库为依托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问题从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到微观层面的经济核算,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既需要解决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中的冲突,又需要解决经济核算时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在本节中将针对上述主要问题的对策展开讨论。

3.1制定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管理细则

在当前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管理体系中,尽管已经明确了原则上是按照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划管理,但对于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尤其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却实际上是主要由中央直接决策,流域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理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以水库为依托的跨流域调水问题,必须在法律上确立具有详尽权利和义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仅仅依靠中央直接决策和包办。尤其是要理清跨流域调水管理部门和流域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问题,构建出上级调度机构和地方管理机构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水库作为跨流域调水的主要源头,其利益归属方主要是地方部门,而跨流域调水的上级调度部门又是实际的调水组织者,因此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当前跨流域调水中的关键问题。二是调水工程的管理问题。当前跨流域调水在经济上的主要问题是在规划阶段,表现为对工程规模估计不足,受水区水资源利用状况计算粗糙,导致了这类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济合理性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在制定跨流域调水的规划时就应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规划阶段应充分听取地方部门的调查意见,尤其是应对受水区的水资源取费标准问题做足够的研究,必须在可承受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应当签订必要的受用水的书面协议,用以保障调水工程基本的经济收益,同时避免出现调水工程完成后受水地区无力承担水费的问题.。三是取、用水的管理细则问题。按照调水工程规模来划分,可大致划分出两类基本的取水管理体制。第一类是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调水工程,其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应由直接负责的部门组织审查。第二类则是由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最高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对所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内相关事务的处理。此时按照是否跨越省级行政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两小类。当调水不涉及跨省级行政区、且该调水工程对附近省区的影响较小,则应由省水利厅负责取水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工作。若涉及到临近省份,则应由流域和相关省份的水利管理部门共同组成调水管理机构,共同审核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3.2用水管理问题

用水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其本质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中能够既需要处理水库自身的调度要求和外调水量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对外调水量在各用水单位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因此存在水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优化理论,将水库的供水、发电、航运等进行多目标调度,可采用的多目标群决策方法来实现。在制定调水计划时引入群决策机制,在各受水地区之间将调水量初始分配,拟定出满足基本需求的若干个可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目标偏好的优属度评判,从而构建起基于多目标模糊优选的群决策模型,针对方案决策中决策者对目标偏好的冲突,提出了基于满意度的多目标协商决策模型,以贴近度作为方案优劣的评断。这种多目标群决策方法由于可以充分各用水单位之间的利益权衡和水量分配时的技术性最优,实践表明是一种较优的水库水资源用水分配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强, 杨永德, 李英.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3):10-13.

篇10

一、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体系是发挥系统作用的关键。为此,初步设想的运行管理体系(见运行管理体系构图)为: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对应用系统进行业务管理、政务及信息,公众在通过信息平台获得全省水资源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更新录入、维护;软件开发商负责应用软件、中间件的后勤维护更新;市数据分中心负责数据库的管理维护;网络提供商保障传输网络运行畅通;水资源监测系统服务提供商为在线监测提供服务,通过各级运行维护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正常有效运行。

管理运行维护体系结构图

二、建立运行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一)建立运行管理制度

1、明确网络中心,数据中心等运行维护管理机构的地位和职责,明确各机构的业务关系和管理目标。

2、建立运行维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运行维护管理的任务、系统文档、硬件系统、软件的管理办法,数据库维护更新规则,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办法等。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保证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

(二)明确管理岗位职责

1、管理岗位的设置。设置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应用系统管理员等岗位,管理岗位之间可以互相兼职,但不能缺位,应用系统管理员包括各镇(区)及有关单位的水资源管理人员。

2、网络管理员职责:①负责有关计算机网络设备日常维护运行工作,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查;②自觉执行单位、部门制定的各项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制度;③负责计算机网络设备使用技术培训工作;④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设备日常备品、消耗品及设备升级改造方面的计划编制等工作;⑤负责管理好授权网络管理员的账号,及时为其他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指导帮助;⑥配合好有关部门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改造等工作;⑦做好网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统计工作,及时对有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实施。

3、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①整理和重新构造数据库,数据库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有新的信息需求或某些数据需要更改,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整理和修改,负责模式的修改以及由此引起的数据库的修改;②进行实时监控:在数据库运行期间,为了保证有效地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使用存取活动引起的破坏进行监视,对数据库的存储空间、使用效率等进行统计和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实施;③恢复数据库:数据库运行期间,由于硬件和软件的故障会使数据库遭到破坏,进行必要的恢复,确定恢复策略;④及时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备份;⑤对数据库用户进行技术支持。

4、安全管理员岗位职责:①针对网络构架,提出合理的网络安全方案及实施办法;②定期进行安全扫描和模拟攻击,分析扫描结果和入侵记录,查找安全漏洞,提供安全指导和漏洞修复建议,并督促实施,协助操作系统管理员及时进行应用系统及软件的升级或修补;③定期检查防火墙的安全策略及相应配置;④定期举办网络安全培训和讲座,讲授安全知识和最新安全问题,以提高网络管理员、操作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意识。

5、应用系统管理员职责:①负责应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②负责应用系统设置、使用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③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检查;④及时了解应用系统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并督促实施;⑤负责用水户设备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明确系统维护管理经费渠道

维护管理的经费保障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遥测站点和应用系统软件在质保期内由供应商和系统开发商按合同要求维护,超过质保期后采取专业管理与市场化维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或在征收的水资源费中列支,确保维护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