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合同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电子合同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活动中;法律问题
一、综述
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消费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电子商务越来越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普及的双重因素推动下,电子商务广泛的影响着企业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已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电子商务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国情所致,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在有限时间内的极度膨胀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问题,传统商务纠纷不仅在电子商务中重现,而且由于电子商务自身特性还产生了许多人们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在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协调买卖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法律必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活动迥异于传统商业活动的经营模式,传统意义上的民商法已经难以有效的全面规范并制约电子商务活动,对当事人之间不恰当的权利义务分配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电子商务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专门针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新特点,在传统民商法基础上形成了对权益冲突的部分有效调整。
二、电子商务法简述
电子商务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投资运作,企业经营,小到居民日常储蓄和个人邮寄,以数据电文作为信息传输形式的情况无处不在,在互联网上通过这些数据电文产生了大量实体交易法律关系,电子商务法对其有重要的规制作用,而其本身也在处理纷繁复杂的权益冲突中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电子商务法是从属于整个法律体系的部门法,它并不涉及所有商事领域,重新建立一套商业运行规则,而是把重点定位于因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的改变而产生的特殊商事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其相关法律问题;2,在线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问题;3,数据电文引起的法律问题;4,网上电子支付问题;5,电子商务市场规制问题;6,网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7,在线交易法律适用及管辖冲突问题。综上可见,电子商务法调整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三、电子签名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电子签名做一个简要了解。电子签名的本质是由富豪和代码组成的电子密码,其目的是要确认签名人的身份,并对相关数据电文的具体内容信息进行认可。狭义的电子签名指的是数字签名,它是保障交易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人签名不能被否认,可以确定文件已经签署;2.签名不易被仿冒;3.对签名发送者的信息予以确认,防止私自篡改,保证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有关电子签名的立法在我国是非常晚的,但却十分重要。电子签名立法的意义在于:确认相关电文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特别的,认可其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样就为电子商务活动中权利义务的分配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也使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现实性。
四、电子合同法
网上商品与服务交易使得电子合同越发重要,但是传统民商法注重调节的是书面合同,电子合同便成为发了调节的一片空白。电子合同法专门针对电子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等事项对有关内容做了全面的规范,其承认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的法律效力相一致,其履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线付款在线交货;2.在线付款离线交货;3.离线付款离线交货,通常选择第一种旅行方式比较好,因为其履行环节简单,风险小,不易产生争议。
法理中讲“有权利就有救济”,一旦电子商务合同违约如何对其进行救济呢?通常说来可以参考民商法原理进行。(1)实际履行。即由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规定条款。一般而言,信息产品销售、许可和服务是浑然一体的,这就使得信息产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比其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更为复杂,实际履行有利于减少合同当事人尤其是被许可方的经济损失。(2)继续使用,许可方如果违反合同,未撤销合同的被许可方可以继续使用合同项下的信息和信息权。如果被许可方选择这样做则应该继续受合同条款的约束。(3)停止使用。被许可方如果违约,许可方可以在撤销许可或解除合同时要求对方停止使用并交回有关信息。(4)中止访问。信息许可访问合同中,当被许可方有严重违约行为时,许可方可以中止其获取信息。中止访问不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而是许可方对被许可方的一种抗辩,是履行中的抗辩。
五、域名保护
IP地址是数字型域名标识,用以表示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但是其记忆十分繁琐。域名则是字符型标识,用人性化的名字表示主机地址,域名自身所持有的标识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特征使得域名的价值问题变得十分重要,这在事实上就涉及到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下面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对该问题略作分析。
我国的域名注册采取注册在先原则,就是说谁先注册则域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就归谁所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位各种抢注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域名抢注是一种典型的免费搭车行为,利用被抢注域名的巨大商誉为自身赚取超额利润,这是严重违反公平竞争这一基本市场经济原则的。由此可见,我国的相关法律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调节手段不甚合理,在公平、诚信、无欺条件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仍需要立法的进一步支持。
这里简要阐述一下美国的域名争议处理。众所周知,互联网和域名最早均诞生于美国,所以域名纠纷最早也发生在美国。总体来说,美国法院处理基于商标权的域名争议时,采用“商标淡化”处理理论,也就是说只要域名对既有驰名商标造成淡化,那么域名持有者的域名权就要被转让给驰名商标所有人。美国采取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域霸占行为大量出现,但是在现实中又没有专门针对这种现象的调节性法律规范。美国的这种法务实践处理方法值得我国借鉴研究。
六、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它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法律的规范与维护。
参考文献:
[1] 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业务外包 供应商关系管理
Gary Hamel和C.K. Praharad认为,当企业发现那些不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业务,并且继续发展这些业务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时,应该将这些业务外包给那些在这方面具备显著竞争力的供应商去做。这种企业将原有的部分业务交给外部具有更高效率的供应商去完成的经营模式,称之为业务外包。原始的业务外包形式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一些私营公司,他们通过与政府签订服务合同来提供诸如道路维护、税收管理等服务。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业务外包在生产型和流通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初,随着企业中央集权型组织结构的出现,业务外包的发展出现萎缩和停滞。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今天,业务外包作为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初期的业务外包只涉及企业的辅业务活动,如:餐厅服务、设施管理、邮寄服务等。随着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树立国际竞争优势的首要战略选择,业务外包也因此开始进入企业非核心业务领域,如人力资源外包、财务管理外包、物流外包、售后服务外包、生产外包以及信息技术外包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Inter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模式上更注重创新理念与发展策略,业务外包模式开始进入企业核心业务。摩托罗拉、诺基亚、思科、朗讯等大型电子制造公司陆续将旗下的制造业务、采购业务、研发业务等进行外包,从而开启了业务外包的崭新一页。
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提高业务外包品质
Williamson在他的交易成本理论中指出,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交易中资产的专属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低时,交易频繁,并由市场支配;相反,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高时,通常导致交易障碍,交易多在组织内部进行,形成纵向一体化;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处于二者之间,则形成组织间合作伙伴或联盟的产生。可见,交易是业务外包最基本的形式,而业务外包与否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在业务外包经营模式下,外包方和承包方在外包业务活动中形成一种买卖关系,即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物品或服务,表现为买卖双方围绕交易进行讨价还价。
然而,在纵向价值链瓦解的今天,外包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我―采购方―购买;你―供应方―销售”的关系,而是具有更紧密(通过信息技术使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更深入(渗透到对方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协作)、更稳定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的特征。因此,供应商作为外包企业的延伸,必须被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以求通过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来提高外包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并进一步增进企业竞争优势,这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课题。
实现“业务包”向“价值包”的转变
在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业务双方对外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物质基础上:发包方希望通过外包获得成本降低以保持竞争优势;承包方希望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赢利。这种简单的物质利益关系不足以维持长期的双赢合作。Andrew Cox认为业务外包需要从外包企业和供应商双方合作关系程度,以及双方的商业意向这两方面来对供应商关系进行管理。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外包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能够互相提供能被对方认可的“价值包”,以实现互惠互利。企业与供应商竞争和合作的目标是以最低总成本实现价值增值,向最终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最优。正如Quinn(1995)所指出的,企业外包不仅是实现成本节约,还是企业真正区别于竞争者的战略决策。因此,外包企业应当将供应商关系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实现这种关系管理的价值扩张。
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的复杂性
传统的交易追求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它所产生的供应商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关系主张把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把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到最大。而随着业务外包的深入,外包企业所面对的供应商关系愈发复杂化。
供应商关系层次的复杂性
在传统交易模式中,企业与竞争者直接与供应商发生交易,形成单链条的供应商关系。当业务外包模式被采用后,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不仅包括外包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承包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以及承包企业供应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原本端到端的客户、供应商关系被由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交织形成的供应商网络所代替,呈现出多链条的特征,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从业务外包的规模经济性来看,企业为了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来降低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密切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从业务外包战略决策角度来看,企业为了适应竞争环境,要不断调整组织形式以适应其战略需要。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竞争需求,企业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专注于特定目标市场。这种从内部关系管理转换为外部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过程,使这种关系层次更加复杂。同时各种企业联盟的建立与发展也使得企业供应商关系层次向纵深发展。
供应商关系特性的复杂性
从关系特性来看,在传统交易模式中,如果不考虑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那么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采购方都处于挑选与被挑选的地位,且双方只具有有限的能力来建立并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采购方和供应商具备同样的能力决定与谁加强、维系或中断商业关系。然而,业务外包企业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使外包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摆脱了单纯的竞争和讨价还价。外包过程中虽然需要大量的合同、条款来对整个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但所有这些条款都需要依靠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由于价值链延伸,企业与各级供应商需要在保证多方既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战略性协作。任何一方终止或加强与另一方的商业关系将引起多方的连锁反应。此外,在传统交易模式中,采购方评价供应商的表现主要利用价格、货期和质量三项指标来完成(Ghodsypour、O'Brien, 1998)。而在业务外包经营模式中,除了这三项指标,供应商的潜在产品开发能力、技术能力、独立性、战略性、组织柔性也成为企业评价的重要指标。
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演变
外包企业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经营策略会产生多种形式的业务外包需求,相应地与供应商形成多种供应商关系,而供应商关系的特质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方式。正是如此,管理者必须通过正确理解与管理供应商关系,才能够对业务外包的经营机会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在业务外包经营发展的初期,契约型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较为典型。这种模式通常是以合约或协议的方式达成的,外包企业和供应商根据外包合同中的条款约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例如,契约型供应商管理模式曾经被美国主要汽车企业(如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所运用(Womack, 1990)。之后,Quinn和Hilmer (1994) 在研究战略性外包中又提出“潜在契约式”关系模式,该模式根据可控性与灵活性的比较,采取或短期或完全所有权的合同管理模式。
当西方企业的契约式关系被广为接受并采纳时,一些学者注意到日本的企业虽然并没有采用西方企业所推崇的契约式管理方式,但是他们的企业却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美国经济学者Narayanan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的供应商关系更强调了合作式的伙伴关系。例如,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丰田、尼桑和他们的供应商始终保持着长期的伙伴型关系(Bensaou and Venkatraman, 1995; Miwa, 1996)。从管理的形式上看,伙伴型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下,外包企业与供应商往往结成联盟,或股权控制,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信息共享和团队合作,并从整体上减少了供应商的数量,有效地控制了供应基础(Lamming, 1989)。
在纵向价值链瓦解的今天,供应链管理模式则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供应链中的信息以标准的、一致的形式,通过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流动到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当全球竞争继续发展并且延伸到不同的供应链网络中,就形成了网络型供应商关系模式。网络型模式是多个外包企业与多个供应商间的网络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更加强调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以及供应商之间的自愿的、主动的合作方式。网络中的所有成员为了取得各自竞争优势,必须分享共同目标,由此在企业之间、供应商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更加平等的地位。
本文在论述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对两类典型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进行解析。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业务外包企业提升外包品质,实现从“业务包”向“价值包”的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由于供应商关系管理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业务外包企业切忌将供应商关系简单化,切忌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管理模式。业务外包企业应根据各种供应商关系特点并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特征,采取恰当的管理模式,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供应商潜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刘慧,赵媛媛.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 轻松成为竞争赢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计算机网络、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特征
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
如技术供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规格从DN15mm 至DN350mm,以上3 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工程建设中,3 种阀门任选一种均可使用。既使同一品种的阀门又分为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其价格相差较大,既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专业水平高、技术复杂、工期不易控制
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广泛采用,使设备安装的工艺和调试技术比较复杂,安装施工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整个设备安装专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因此也给安装工程的工期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在制订施工进度计划时既要留有一定余地,又要满足工程投产需要。
3、安装过程中变更多
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且因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的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3 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3 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使其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布置紧凑满足装饰尺寸和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因此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4、暗装、暗敷多
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反映出安装所用
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其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后,较难发现其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5、影响安装施工的因素多变
安装专业分工细,协调关系复杂,施工配合容易出现脱节;
设备安装是按分部分项、单台机组或工序交叉进行的,相互牵扯;
物资设备品种规格繁多,很难做到按计划运达现场;
在土建施工不能按期交出安装工作面时,安装不能施工;
土建与机电安装质量要求的精度相差大,可能导致由于土建要求较低而不能满足设备安装而中断安装工程的施工;
在户外作业时,受气候影响大。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
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文献,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
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 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总之,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邓.如何实现建筑施工中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与应用[J]. 科技资讯. 2011(36)
[2] 马绍丰.浅谈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与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12) [3] 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1)
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改善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今公路工程招标方式
1、公路工程项目业主自行负责招标与管理工作
纵观这些公路方面的工程项目建设,大多是由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的交通部门自个来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这已经成为工程项目业主或者建设单位自行组织与实施管理工程招标的重要形式之一,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广泛应用的工程招标形式。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当工程中标之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均由建设单位或者业主来全权负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建设业主能够全面掌握招标进程,对工程项目地管理会更加便利。不足之处在于这样会受到建设业主的影响与牵制,对保障工程招标的质量以及选取最适宜的投标方式、承包单位具有一定的制约。
2、由工程项目咨询有限公司招标工作
招标单位通过找专业化的工程招标公司负责工程的招标事务,并且与参与招标的委托方签订一定的责权与利益关系。这一种工程招标形式仗倚着专业化的工程招标公司的丰富招标经验以及专业的招投标技术人员,有利于提高工程招标的质量和效益,而且有利于减轻业主的精力以及节省开支。此外,这一种由工程招标公司招标工作,需要业主支付给公司一定的费用。
二、简述公路工程的招标流程
要想彻底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先明白目前正在实行的公路施工招投标流程。大体流程如下:
1、由政府部门确定招标方式,编制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
2、招标公告,并同时发售投标资格预审文件,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可以直接发出招标邀请书,发售招标文件;
3、对潜在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向资格预审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书和发售招标文件;
4、组织潜在的投标人仔细考察招标工程现场,召开标前会议;
5、接受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并且公开开标,组建评标委员进行评标,并推荐中标候选人员;
6、确定中标人,做好评标报告和评标结果的备案工作并公示;
7、发出中标通知书,与中标人签订公路工程施工合同。
三、公路工程 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行政部门及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资格审查控制不严格:
2、招标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招标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原则流于形式,诸如串通招标、虚假招标、贿赂招标、泄露标底等违法犯罪现象趋于普遍。
3、招投标文件制定不合理。现许多设计招标文件都是照搬照抄相对成熟的施工招标文件,完全抹杀了设计工作的原创性特征。现行的招标文件范本和合同条款范本,对投标方制约较严,对招标方的要求比较松
4、缺乏系统的决策管理体制。招投标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虽在探索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投标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信息化程度低。各项目资料和和信息的整理、分析与存储到最终的计算机化还处于初阶阶段,资料归档规范性与完整性,缺少自己的信息数据库,这些都是造成在工作中存在大量的反复性,增加了企业的投标成本。同时,由于内部管理层次过多,并且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企业决策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向上的发展
5、人才整合效能不强。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意识差,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统一管理,人才特色不突出,抑制了决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励制度不健全。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管理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效率飞关键所在。激励机制的不灵活或失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级决策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造成部分技术骨干外流,这种现象在近年来尤为严重。
三、如何加强公路工程招标工作的措施
通过以上各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会有点头绪,公路工程招标工程中暴露出的若干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源抓起,应该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式,惩防并举,统筹各个阶段的工作和问题,进一步深化公路工程招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招标问题的产生。为此,要从以下几个较详细的方面做起:
1、创建新体制,改革旧制度
制度是根本,只有把制度理顺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要注重制度的革新,改革“游戏规则”,尽力挖掘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要最大限度的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简化人为操作流程,从“三个三”抓起,第一个“三”是推行公开标底的招标方式,做到合理低价中标推行计算机辅助招标的方式,以减少人为的过度干预,推行资格审查制度,逐渐淡化业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第二个“三”是要做到“三个强化”,要强化企业资质,强化设计流程,强化中标后的后期监管工作;第三个“三”显得尤为重要,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严格抵押担保制度,控制工程的工期,严格按照施工的设计方案验收工程,确保工程的质量。
2、如何做好与招标人的磨合工作
磨合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磨合。不管怎么样,公路工程招标工作总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招标的项目人员与相关负责人员之间必然会有交流,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人与人质量的相互熟知、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招标工作的开展做一个好的铺垫。二是工作关系的磨合。现如今,许多业主早已在多年的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总委托过各种不同的招标机构开展招标工作,虽然招标工作都遵循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和规定来进行,但是不同的招标机构还是会存在不同的工作经验、工作方式,包括管理模式、人员等各方面。因此对于初次合作的招标人,招标的机构必须要将本单位的情况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尽快建立之间的信任关系,并需要针对具体的招标项目进行了解,互相交换意见,为下一步工作有序的开展打下基础。
3、要重视规范招标单位的行为
公路工程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是当前问题的主要所在。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力度,对依法必须招标而未招标、明示或者暗示设计意图、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降低建筑使用材料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地打击和惩处。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如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及保险业等方面。将有不良记录的单位公布在网上,做到公开、公正、严肃、透明地招标。
4、大力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工作
要想取得实际的突破,监督工作必不可少,监督工作也是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部分。进一步创新监督手段和方式,延伸监督的范围,扩大监督的领域,在整体的宏观布控下,合理的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有力监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进步,发挥电子产品的监督作用,按照科技促建的思想,充分地运用电子监控、屏蔽电子信息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严密监控招投标过程中的各项事宜,以此来减少认为的违法行为。我们还可以发挥综合监督的作用,改变单一的监控监督机制,由原本的仅对项目招投标过程监督向对招投标过程和后期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形成有效、有力的监管综合力度。除此以外,要建立招投标责任追踪体制和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信誉档案等等监督方式,公开透明地把施工企业的一举一动纳入考核范围。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公路工程招标工作管理势在必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各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招标工作的形式及内容都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问题虽然不断出现,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今后的招标工作中一定可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全球化,一般理解为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也可说是这些模式或特征在全球范围移动的过程。全球化推倒国家疆界,使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本文所说的“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 globalization;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全球化的社会语言现象,其二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所需的新理论。在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的新视野下,全球化是有关社会语言的;语言内在于全球化过程。因此,用诸如“语言与全球化”这样的术语来描述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不适宜的,似乎将二者割裂了开来。关于作为理论的“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我们在其他著述中有较充分的论述(Blommaert 2010)。本文简要考察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现象的主要表现和特征,进而讨论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移动性”,联系中国/汉语情境,阐述移动性研究的两大课题。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现象有三个主要表现。
首先是全球化对语言本身的影响。因特网的兴起形成了重要的社会语境,使新的话语类型或模式、新的实践、新的认同迅速发展;语言变化随着网络活动而发生,例如采用拉丁化的词语形式而非母语形式;各种英语变体通过新的力量传播到全球;嘻哈(hip hop)音乐等流行文化在全球的盛行推动了这些新变体的传播。
第二个方面是全球化对移民模式和移民社群的影响。难民和短时民工改变了世界范围大城市的面貌,导致了“超多元性”(superpersity)(Vertovec 2006),即城市中原居民与移民的混居,移民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组织形式。这其中包括全球实践共同体构成的网络取代了传统的“言语共同体”,成为社会组织的主导形式(Castells 1996)。城市移民的语言多样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手机、网络视频等技术使移民可以(用母语)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共同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少数人群体的多语模式正在变化,语言保持和丧失面临新的研究课题。
第三,英语等全球性语言的传播改变了语言的层级秩序,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方言面临窘境。语言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保持和丧失成为凸显的课题。“大”语言变得更“大”,“小”语言变得更“小”。然而全球性语言的使用,也形成了新的多语模式,创造着新的语言保持机会(Mufwene 2008)。
与以上三个方面相联系的,还有对全球化的怀疑和批评。出于自己的经历和期待,一些群体对能否成功参与全球化过程表示严重怀疑,由此对全球层面的活动和全球化语言说不,转向地区层面及其语言变体。一些人周游全球,跟踪并批判各国政府商议的全球化举措,形成反全球化运动的话语。在欧洲曾发起运动,要求地区语言在法律保护下得到承认。
社会语言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对以上现象作出探索。例如,De Swaan(2001)和Calvet(2006)试图概括全球化时代语言关系的一般特征;Fairclough(2006)探讨了全球化对话语模式的影响;Pennycook(2007)考察了英语在全球化流行文化中的新角色。然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整体面貌尚不明确,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研究仍局限于西方情境。这反映了学术世界的不平等,以及研究西方之外地区的迫切需要。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需在这样的语境中进行:全球化进程发生且影响着语言的结构、选择、使用和相关认同的形成。当今中国便是这样的语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擎;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球化的超级事件带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这些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的社会语言面貌,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范围华语圈的社会语言面貌。
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三个特征
2.1 影响的广泛性
全球化对社会语言学语境的影响是全方位而非局部的,它引起社会语言学语境的总体重组。“全球化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超出了全球化实际发生的范围”(Hobsbawm 2007:4)。即使它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少数人,间接影响也会涉及每个人,包括表面上没有被“全球化”的人。
以因特网和手机的普及对社会交际模式的影响为例。随着信息交流新标准的建立,各机构在日常实践中转而依赖新技术,如银行业务和各种申请手续的电子化。这些机制转型不仅影响到新技术的使用者,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不使用或没有机会使用它们的人。在学术领域,当今主要国际期刊的投稿正向电子化发展,投稿人必须通过因特网,稿件须在电脑上做成PDF格式。这个过程不仅影响到熟练使用电子技术的学者,而且也影响到所有希望参与到学术信息交流中来的学者,例如那些没有或仅有极少相关资源的学者。资源在学术共同体中被重新分布了。同样,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传播影响也极广泛。许多国际学术刊物有明确政策:只接受英文投稿。如果承认其他语言的地位,刊物立刻就会降低档次。不仅论文限于英语,而且必须是“好”英语,即美式或英式标准英语,而非尼日利亚英语。刊物会建议母语不是英语的学者向英语本族语者求助,修改论文。“仅限英语”政策影响到学科范围中希望参与信息交流的所有人。差异不在于影响的有无,而仅在于直接或间接、正面或负面而已。
2.2 群体和语言变体的不平等
在全球化这一影响所有人的活动中,有输家也有赢家。全球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扩大了个人、群体、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Hobsbawm(2007:3)富有洞察力地指出:“目前流行的自由市场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二者都同时发生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对全球化影响感受最深的,是从中获益最少的人。”
例如,随着各种机构服务的电子化转型,某些群体获得了方便和效率,而另一些则被排除在外。当电子邮件、QQ、网络视频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得到年轻人的宠爱,传统书信往来方式逐渐退出时,依赖纸笔书信进行异地交流的老年人变得更加孤独,甚至被遗忘。当电子投稿成为学术规范时,一些人得到极大的方便,缺少相关资源和技术的学者则被排除在外,非洲许多地区的情况就是这样。同样,“仅限英语”的发表政策造成了学术圈的信息传播不平等。已经用其他语言发表的研究,如果想重新用英语向国际刊物投稿,则面临“重复发表”、“自我剽窃”的危险。许多扎根本土的研究不为国际同行所了解(Wen & Gao 2009)。
2.3 权力资源的多元性
在制造不平等的同时,全球化也预示着集权时代的结束。虽然国家仍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但它必须与各种民间机构、私人机构分享文化市场。这是由于全球化改变了语言、文化、社会和政治价值取向在社会中得以复制的工具形式。例如,国家教育系统的文化霸权被打破,政府须与私有机构分担文化教育者的角色,如新东方学校、疯狂英语等私人培训机构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全球化的媒体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的流行文化。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从网络下载外国影视剧、玩跨国电脑游戏、模仿英文歌曲等,成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这些非正式学习情境易于接触,并且非常丰富,对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对文化认同、价值和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Gao&Xiu 2008)。尽管官方可能将英语的膨胀视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威胁,但年轻学生可能将此视为创造机会、释放个性的活动。
三、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新概念:移动性
3.1 移动性及两大相关课题
社会语言学者面临艰巨的挑战,即如何更新理论和方法以研究全球化的社会语言现象。以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式,是以静态的“言语社区”为常态,在此基础上去谈“接触”等问题的。而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需要新的以“移动”为常态的范式(Blommaert & Dong 2010)。Blommaert(2007a、2007b、2009、2010)已对部分新概念进行了阐述。这组概念的核心是“移动性”(mobility),即人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在社会空间中的移动,以及移动的能力或潜力。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必须是有关移动性的社会语言学。“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被默认为是移动的,语言向人提供或剥夺移动的可能性。人们学习某种语言,是因为它提供了移动的潜势。另一方面,语言和图像等符号本身也可以跨越时空、言语库和社会指向(social indexicality)而移动,并改变形态。例如指向社会底层阶级的黑人英语,通过说唱乐(Rap)形式进入流行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当中,成为时尚、“酷”的标志。
移动性有两大相关课题。其一是语言的移动潜势,即特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为人们提供了怎样的移动潜势,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潜势是否有很大区别;其二是移动的人、移动的语言,即人们是怎样通过使用自己能够具有的语言,获得或丧失移动性,语言如何跨越时空、言语库和社会指向而移动,产生新的移动潜势。前者强调社会语言学“结构”的一面,即社会结构对“移动”的影响和限制;后者则既可以是“结构”的,也可以是“建构”的(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2008),它可以揭示人是如何在结构影响下移动或被束缚的,也可以揭示个体或群体的人如何发挥主体性,创造“符号机会”(semiotic opportunity)而移动于社会空间,建构新认同。就“结构”与“建构”而言,移动性研究侧重的是经常被忽略的“结构”的一面。
下面我们联系中国/汉语情境探讨这两大课题。中国学者已经在相关领域做了不少研究,特别是描写性调查,获得了宝贵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在以移动性为核心的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也还有更多现象、问题和领域有待探索。
3.2 语言的移动潜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不再锁定于某个空间,人们很容易搬迁至异地,或者坐在办公桌前、网吧里通过网络跨越广阔空间与他人交流。中国内部大量移民带着自己的方言和语言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国家的“边缘”移动到“中心”,在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多语环境(参见Dong & Blommaert 2009)。这些中心具有多元混杂的都市特征: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移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真正的“本地人”只是少数。中国国内移民也是全球化过程的体现,与其相联系的是新精英阶层的形成、部分劳动阶层贫困化的加剧、当地和局部区域的社会语言秩序重组。在此背景下,需要考察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什么?普通话是不是国内移动潜势最大的语言,其地位受到何种语言和语言变体的竞争和挑战?强势和弱势汉语方言的地位和移动潜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少数民族语言的状况有何改变,是否能在多元混杂的情境中生存?
3.2.1 英语传播如何为中国的语言格局洗牌?随着新兴全球精英阶层的形成,英语的全球移动潜势迅速增强。据大样本调查统计推算,中国约有4.7亿人学过英语(魏日宁、苏金智2008)。过去普通话是移动潜势最强的语言,而现在随着人口社会异质化的增强,出现了更复杂的格局。对部分人来说,英语成为提供全球移动潜势的语言。它不仅提供在虚拟空间移动的可能性,而且提供在物理空间移动于全球范围的可能性。懂英语的人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全球各地旅游、经商、生活。英语为精英阶层提供的移动潜势几乎是无限的。具有话语特征的新社会群体正在形成,如雅皮士、波波族等(Wang 2005)。
即便对普通人来说,英语移动潜势的吸引力也很大。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从贫穷的农家孩子变为百万富翁、“出国教父”的故事广为人知,成为英语改变命运、成功爬至社会上层的象征。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连旅游点的许多小商贩亦能用英语交流。另一方面,对英语学习的投资彰显了贫富差距,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在孩子英语学习上的投资差异很大(邹为诚等2006)。这种投资差距是否会增加语言资源分布的不平等性,英语究竟是供所有人向上攀爬移动的“梯子”,还是资源获得过程中的社会阶层“滤网”,还有待深入考察。英语学习对民族认同影响的复杂性,也有待深入探索(高一虹等2004,陈新仁主编2008,Lo Bianco等2009)。
3.2.2 汉语在大中华地区、世界华人圈和全球范围的地位。在英语称雄全球的状况下,汉语的移动潜势定位于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世界范围的华人社区。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全球范围出现了“汉语热”,来华留学生剧增,对外汉语教学的市场也在国际上逐渐扩大。据统计,2001-2008年来华留学生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留学生总数突破22万(崔希亮2010),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①。汉语正在成为次强势的全球化语言,逐渐进入其他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已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外语和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日本、泰国的第二大外语(郑梦娟200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也相应处于上升势头。那么,汉语的兴盛是否、如何悄然改变着全球的社会语言格局?在与英语等语言的竞争中,汉语的移动潜势如何,其发展方向是什么?
3.2.3 中国国内社会语言秩序的改变。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强化了英语的移动潜势,社会精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消费英语文化产品,出租司机等服务行业人员也被要求学习英语,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的交际效益。那么,英语水平不高的人是否感觉无力或权力的丧失?少数民族语言和大多数汉语方言的移动潜势相对很低,功能领地局限于所在地区和相关群体,有些正在消亡(戴庆厦2004,曹志耘2006),理想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道布2010)面临多元性锐减的局面。然而,这些语言和方言能与占主导地位的普通话共存的事实,是否也预示着它们有相当大的活力和自我保持能力?强势方言粤语有扩张趋势,群体有强烈的语言权利意识并诉诸“挺粤语”的集体表达②,这将对语言政策带来什么挑战?是否会引起过度敏感和语言问题政治化,进而强化普通话相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上下层级关系?是否会影响其他群体的语言保护和保持意识?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萎缩的同时,它们与普通话的混合变体也不断产生,一些方言借由流行文化得以传播(如流行歌曲中的粤语、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这些现象在中国的整体社会语言格局中是否占有、占有何种地位?
3.3 移动的人、移动的语言
在重组的社会语言格局中,人们怎样通过语言使用获得或丧失移动性?他们是否主动采取措施,以选择、保护、发展其语言或语言变体?他们是否、如何创造和利用符号机会,建构新的认同?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压力和挑战?语言和语言变体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是否也发生了移动,其社会指向产生了什么变化?
3.3.1 内部移民语言及变体研究。国内移民可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考察。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3亿,比上年增加1.9%③。农民工涌入城市改变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语言格局(曾炜2006)。对于人口流动带来的汉语方言格局总体变化(苏金智2008)、农民工在城市中与不同群体交流采用不同变体的状况(夏历2007,刘玉屏2010),已有定量描写和分析。施旭、冯冰(2008)在对中国公共话语的考察中,关注到农民工等群体在结构中的弱势地位。董洁(Dong 2009)采用民族志方法考察农民工语言,揭示了更为建构的一面。她基于层级(scale)概念,将认同建构分为人际、元语用、机构话语三个层面,呈现了农民工在北京混合使用家乡方言和普通话,建构多元认同的状况。
3.3.2 海外留学生、侨民的语言使用、保持和丧失。中国有大量留学生、移民和侨民短期或长期居住海外。汉语及方言在他们居住地的使用分布是怎样的(张力2008,张东波、李柳2010)?汉语及方言在不同代的华人移民中是怎样保持、转用或丧失的,其原因何在(郭熙2003,王晓梅、邹嘉彦2006)?他们采用了哪些母语保持策略,成效如何?以上问题和调查材料可以放在全球化的理论视野中考察。海外人士返乡后,对国内交际环境的适应状况如何,感受和态度是怎样的?那些以频繁往返中外乃至周游全球为生活常态的人,其语言使用、交际策略和语言认同又是怎样的?
3.3.3 在中国的外国人共同体研究。在中国的“老外”数量在增长,且形成聚居共同体。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一技之长,有家属陪伴。他们享受专门开设或主要面向他们的学校、商店、酒吧、医院等一系列机构、场所和服务;在当地发展出一些与中外人士交流的常规活动形式和社交圈,如英语戏剧演出、家庭音乐演奏会;通过新的交流技术用母语与故乡亲友保持通畅的联系。“老外”的言语库是怎样的?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以什么为具体目标(经商、购物、教育等),满足双语家庭需要,或者仅仅是对居住国文化的尊重?他们怎样用英语与本地人互动,这种互动又怎样建构了当地人的言语库、言语特征、语域(高建平2008)?跨国婚姻形成了双语双文化家庭,这也是全球化的特征,但相关研究还很少。中国正在上升的经济发展势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低层外国工人(如保姆、低薪合同工)来此工作,这些群体的语言使用也值得关注。
3.3.4 英语的“非标准”、“非常规”使用。中国人的英语使用产生了各种新的语言变体和特征,如“中国英语”、语码混合、语言或语用错误。政府和社会做出努力使公共语言环境“优化、净化、国际化”(周庆生2007),如奥运会前北京曾开展市民为公共标识中的英语挑错活动;学者基于调查为相关部门提供对策(周庆生2007)和规范文本(杨永林2010)。政府对非常规的语言文字进行规范处理,体现了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努力。但个人和群体有可能放任不规范形式自由发展,这可能意味着对某种文化时尚和价值的追求、认同的维护或扩展。例如,大学生用英语为自己取名,是通过符号的创造建构理想个人认同(Gao, Xiu & Kuang 2010)。一些大学生认同中国口音的英语(Bian 2009),志愿者在奥运场馆贴出不适宜的标语“Wespeak and the world will listen”(Gao 2010),中国网民在网上用欠规范的英语对国际事件发表看法,都是自发地用全球化符号来表达民族认同。具有本土特色的新话语还广泛出现于广告等话语类型中,构成“全球本土化”的新风景(Wu 2008)。在国家、机构和个人层面,民族认同何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藉由语言的使用得以保持和强化?在“另类”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新的社会空间被创造出来?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地铁工程;成本控制;虚拟动态化;管理技术
一、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已然步入地铁建设高峰阶段,然而,地铁工程施工需耗费大量资金,一直以来,这都是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地铁建设具广阔前景,由于其造价十分可观,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纵观地铁施工动态化管理进程,可合理运用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保障项目管理部门针对施工管理现场随时随地展开三维可视化管控,强化管理成效,提升管理水平,控制建设工期成本,意义深远。
二、我国地铁工程建设的特征分析
1.建设工期相对较长
一般来说,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可谓是占据重要应用地位的市政工程,其施工建设工期时间相对很长,再者说,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既需进行地下管线迁移,同时还需跟城市交通部门相互间展开良好沟通,若未能实现,则会造成中途停工问题的出现,导致实际工期进度远远超过合同要求的工期。
2.项目施工难度重重
通常而言,建造城市地铁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譬如说,建造地铁一般均需进行两线及三线换乘,项目多建于城市繁华地带,交通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地下管线以及地上建筑物数量十分庞大,这都会使地铁施工遭遇重重阻碍。
基于地铁工程特征分析,相关企业除了要面对地铁建设工期长以及施工难度等问题,同时还会遭遇设备以及材料、人工等因素价格出现上涨的情况,加之各个企业相互间竞争,因此,地铁工程拥有的盈利空间是非常小的,必须认真完善相应的建设工期成本管理控制。
三、简述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化控制技术模型构建
1.工期成本目标非线性集成预测技术系统构建
立足BP神经网络以及CS显著性成本理论、GM(1,1)灰色理论基础,可实现地铁工程建设工期以及成本目标非线性集成预测技术系统的优化构建。在无定额状态下,若拥有大量历史数据,则可通过BP神经网络应用实现对目标的合理预测;如果拥有小量数据,则能基于GM(1,1)灰色理论实施有效预测;若无数据存在,则可借鉴专家经验通过三点估计法进行预测。与此同时,可采用CS显著性成本法以及PERT网络图技术实现相关控制程序的有效简化,旨在将工期成本控制要点确定下来。针对现实性问题而言,这个系统具有高保真性以及拟合性、高准确性等应用优势。
2.地铁工程建设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软件系统构建
有机结合全面动态优化管理理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并实现有效应用,基于虚拟技术将地铁陈展土建工程施工动态管理进程实施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动态展示。分析工期成本控制要点内容根据EVM已获价值理论,通过PDCA循环等多元化管控手段优化成本及工期的可视化控制,针对已经完成建设的工程状态展开细化分析统计并实现有效的可视化监控,就尚未完工的工程所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可视化预警并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旨在将相关决策依据适时全面地提供给管理人员。
3.模型构建
(1)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前虚拟静态目标优化管理系统构建
第一,基于虚拟显示技术运用优化虚拟可视化跟工程施工建设相关的方案以及程序、工艺等各项内容,并结合地铁工程建设实情择优选取适合的施工方案;第二,如不存在定额状态,则能够通过对GM(1,1)以及BP神经网络、三点估计法的合理运用将工序工期成本目标正确确定下来;第三,在PERT网络计划法以及CS显著行成本手段的应用中实现对工期及成本控制要点与相关显著工序的正确选择;第四,纵览计算机虚拟施工程序图,使得对应描述更为形象直观,结合之前的历史数据信息,完成可能存在问题与可采取预控措施相关数据库的优化建立。
(2)地铁土建工程施工虚拟动态优化管理系统构建
第一,需完善动态施工进程EVM已获价值统计系统以及五控一张表的合理构建,参考每项施工工序对应特征将循环控制周期细化确定下来,针对每个循环控制周期实际成本ACWP以及计划工程预算成本BCWS、造价差CV以及进度差SV、已完工程预算成本BCWP等各类指标情况及时地实施动态统计工作,使之跟工期成本目标形成对比,并就存在的节超以及拖延状态进行详细计算,并在五控一张表上展示所得结果。第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化运用,在计算机虚拟图中更为动态直观地将各个循环控制周期对应的五控一张表以及已经完工工程进度全面显示出来。第三,实现对问题成因分析系统以及预控措施动态决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完成各个循环控制周期之后,需参考EVM已获价值针对所形成结果实施统计分析,同时要求现场施工员运用问题原因对策库针对出现问题情况成因展开查找,并优化决策下个循环控制周期工程预控措施。第四,将上述预控措施应用于下个循环控制周期,通过PDCA循环完成具体目标及相关方案的不断优化,力求让地铁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成本以及工期的优化状态中,一直保持到完成项目总体目标。
四、实例分析
1.工程情况
北京地铁6号线甜水园站地处金台路跟朝阳北路交叉口下方位置,顺着朝阳北路东西方向进行布置,跟14号线能够实现T型换乘。该车站属于地下双层岛式形式,站厅处于地下一层位置,站台处于地下二层位置。双柱三跨是本车站的主体结构型式,总体程度是三百四十八米;其工程施工手段多选用东西两端实施明挖且中间位置进行暗挖的方式。
2.系统构建
表1 20110405~20110411土方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统计
表2 20110405~20110411土方工程施工已获价值分析
该段地铁工程涉及施工项目较多、工程建设难度大、工法复杂且工艺多元化、存在较多难以预见的成因、实施管理阻碍重重,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首先应针对跟工程相关的方案以及流程、工艺、工期成本等实施虚拟多目标静态优化,而后,有效建立地铁土建工程施工虚拟动态目标优化管理系统。在此以该站东侧位置土建工程建设中土方开挖第9段跟第10段为例,其中,第9段是兼具显著性跟关键两种性质的工序,第10段则属于显著性项目,对应控制周期设定为一周,从20110405至20110411,基于EVM应用针对工期成本实施细化分析工作,并开展PDCA循环控制,参考表1跟表2可知,第9段进度相对滞后且成本超出预算,第10段进度处于正常状态但成本超出预算,原因在于,第9段需进行悬吊构件加工且其人工开挖范围被不断来扩大,第10段场地狭窄加之使用的挖机设备半径较大,为确保施工进度,选用人工配合机械的开挖方式,造成费用增加。基于此需完成预控措施制定,就目标实现状态展开及时预警,在下个循环周期实施相应预控措施,通过PDCA循环至实现总体目标。同时,需实现虚拟动态优化管理系统构建,作用为将各个工序进展情况动态反映出来,并构建包括工期及成本数据库以及安全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以及质量数据库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更好地支持施工动态决策工作实施。
五、结语
综上可知,通过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应用,可实现管理工作量的优化减轻,促进控制效率以及管理决策成效的明显强化,进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地铁工程建设工期及成本。基于此,日后需深化开展针对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库完善建设以及工艺、方案、材料管理优化、机械、人员的虚拟动漫仿真演示等多元化研究,旨在加强地铁工程施工动态管控,推动我国地铁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段晓晨,张新宁,孔卫超,蔡承才,张增强.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研究[J].铁道学报,2015(05).
[2]王金平.地铁建设成本的因素及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6).
[3]袁正文.浅谈地铁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J].大科技,2015(35).
[4]徐涛.浅谈地铁工程建设与安全风险管理[J].城市地理,2014(16).
[5]王虹舒.关于地铁工程建设之中的成本造价管理探索[J].建筑・建材・装饰,2014(04).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 of overwork phenomenons that rise more than before in China, does simple anlysis of the origins that make overwork, then illustrates the damages caused by overwork is huge. Then it resumes the Two Factors Theory,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d use dynamic and reasonable motivator factors and hygiene factors, and adpot more humanresource means to provent overwork phnomenons.
关键词: 过劳;成因;危害;双因素;预防;管理措施
Key words: overwork;origins;damages;two factor;prevent;management measures
1 过劳现象日益普遍严重
过劳是近来一个经常见诸媒体的高发词,过劳从日本蔓延至欧美,在中国呈增长上升趋势。过劳的终极状态“过劳死”现象在中国越来越严重,1998年8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职工唐英才突然死在下班的路上,每天工作17个小时;2001年7月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劳累过度而死亡;2001年胡可心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2006年5月28日晚,华为员工胡新宇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2007年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2007年7月13日晚9时05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陈家桥派出所25岁的刑侦民警冉茂画,在连续工作4天,马不停蹄侦办3起案件后,因极度疲劳倒在工作岗位上救治无效不幸牺牲。诸如此类的消息不胜枚举,有报道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因而在党和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过劳预防过劳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非常重大。
2 过劳成因分析
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Karoshi源自日语“过劳死”。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研究过劳的成因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中国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繁荣时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在社会变革与激烈竞争中,各种竞争、利益冲突以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量上的质的变化,超常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带来了身体紧张状态,个人及组织越来越高的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的生活因不断快速增长的物质需求及就业形势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员工所在组织为在变革浪潮中生存,直接或间接地地将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传导至员工,员工的身心都面临着适应和应对调整的新要求等等。
3 过劳或过劳死危害巨大
有关过劳造成过劳死诉讼请求、立法要求及是否将此纳入工伤体系的讨论此起彼伏,随着国家司法体系的介入,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过劳会造成劳动效率低下,过劳会造成员工缺勤和医疗费支出,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不会程度的经济损失。如果发生过劳死,不仅对员工个人和家庭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企业组织、社会同样是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在复杂的司法鉴定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体力和金钱。这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所以,我们要预防规避过劳现象的频繁发生。
4 双因素理论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即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5 预防过劳企业的管理措施
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对人性及人的关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制订企业相关政策和战略中,积极发挥、做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杠杆作用,让企业健康、持续有活力地发展壮大。而且在企业在发展变革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因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本文中,员工的过劳预防管理中,员工同时包括企业高层,近来频发的过劳死报道中有许多就是企业的高层,本文中把高层的过劳统一为员工过劳问题一并处理。基于双因素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管理措施以期在预防过劳上起到一定作用。
5.1 工作职责划分明确,避免角色混淆 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岗位工作职责和绩效考评指标时,工作职责和要求划分要明确,避免员工出现角色模糊带来的压力,经历角色冲突的人会感到自己被互相的冲突的期望撕裂。同时,注意将绩效考核目标与员工能力匹配挂钩,避免员工承担额外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薪酬设计时,调整保健因素工资与激励因素奖金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鼓励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它们因随时代变化相应做出增长调整。
时代在变化,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个人工资水平应有相匹配的发展速度,人们的焦虑很多来自对生活的没把握,现在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基本上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比较大的三项支出内容,所以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对缓解员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5.2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时,适当增加团队考核内容 通过过组织制度,正面建立成员交流、团队协作机制,工作的社会性既可以对独立的每个个体员工提供与人互助的机会,同时让个人在工作中有工作成长的分享、困难的分解机会,达到增进交流促进解压提高业绩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团队中工作会增加人的动力和绩效。现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改成团队的做法,是向学习型组织演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带来的潜在益处还包括:成员的努力增加、成员的个人满意度增加,不同能力及技能的整合、组织的灵活性的增加。交流是任何组织创造、维护及求得生存的基础。组织将人们聚到一起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而交流正是将他们的日常工作串联起来的媒介。通过交流能够使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能够分享知识,并且相互鼓励。如果交流低效率或没缺乏交流,对组织而言也不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在一项调查中数据显示,42%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交流和人际关系技巧是导致工作不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5.3 积极指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减少工作忙乱带来的心理压力 过分的忙乱会让人陷入精疲力竭的状态,可能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可能失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觉被耗尽、情感枯竭,无法应对工作和生活。
企业除严格依照《劳动法》要求对工作时间作出规定外,应对员工的时间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建议,让员工学会有效分配和利用时间,提高工作、生活的条理性,思路清晰心理状态就会好。
另外,在考勤管理中,要重视个别员工长时间加班工作的记录,超过要求时,考勤员应及时上报管理者,管理者及时干预中止,对这类员工进行工作指导,避免发生诸如昆明公交车司机杨关事件,杨关为完成公司硬任务、连续一个月每日工作十余小时而无法休息,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岗位上这种事故。
5.4 在建立员工手册的同时,建立一个生活指南手册,帮助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员工手册中涉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要求,是员工企业生存的工作指南。生活手册,可以将相关保健小知识以及生活必需小常识印制在上面,提高对员工的生活和健康关注度,引导员工关注健康,让员树立保护好自身,就是对家庭的爱护,就是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5.5 把员工健康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日程,形成常态化健康管理机制 身体是员工革命的本钱,关注员工身体健康,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一是可以安排每年定期身体检查。研究表明,定期检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对“预防是最好的治疗”的认识。二是利用橱窗、企业内的报纸或宣传栏、企业网页等,传播积极向上、开朗美好的生活情趣。积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学会劳逸结合,学会调节生活,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甚至忙里偷闲听听音乐、唱歌跳舞、和家人朋友聊天小聚等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三是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讲座,让员工有机会接受来自组织的健康教育,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个人生活能力。五是开展一些简单易举行的文体活动。利用集体活动倡导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5.6 逐步引入心理帮助计划EAP,积极进行员工心理压力疏导
工作中有压力是正常的普遍现象。压力是指个人对刺激(它对个人有身体及心理上的要求,并在重要结果利害攸关时造成不确定性及个人控制的缺失)的生理及情感反应。适当水平的压力被称为良好压力(eustress),良好压力有助于激发人的活力和动力,但要注意控制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企业可以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员工有心理倾诉需求时,有专业人员接待、接听,进行心理辅导减压。另一方面是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培训中除关注管理知识、工作技能等外,积极引入心理培训和辅导,帮助员工找到解压的正确渠道,提高员工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ess),简称EAP。实验和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训练能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其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1995年的资料,对EAP每投资一美元,将有5至7美元的回报。1994年marsh &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之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率提高了14%。
6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相关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在理论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企业管理的出发探讨了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本文并未涉及医学、法律及社会政府部门监管上的解决之道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Gary Jacobson,A Team Ultimatum Puts Kinmerly-Clark’s Mill Back on the Map Management Review,July 1989.
[2]Terry C.McCune,”The Change Makers,”Management Review,May,1999.
[3]罗财喜.“过劳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消费导刊,2008-10-8.
[4]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8
一、证券持有体系的变迁和基本模式
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证券,但投资者对于拥有的证券通过什么方式持有,也就是证券持有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市场上却不尽相同的。从总的过程来看,证券持有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持有方式和间接持有方式。
(一)直接持有证券方式
这是一种较传统的持有证券的方式,即投资者直接持有证券,表明拥有证券所有权,而证券发行人能够直接知道投资者是谁,因此确认投资者的所有者权益。所谓的直接,是指不需要通过其他的中间机构就能够表明证券所有权的归属和权益享受,这是区别于间接持有方式的重要一点。直接证券持有,根据证券是否进行了无纸化和托管,在持有方式上有些不同,但原理基本一样的。
1、证券未进行托管:证券未进行托管时,证券主要形式是有形凭证。对于不记名证券,持有人就是投资人,可以凭证券享有相应权益;对于记名证券,其证券投资人是在证券发行人发行登记簿载明姓名的人。在直接持有方式下,发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谁是投资者,而投资者对于证券权益体现为直接的所有权形态。
证券直接持有体系在证券权益的确认方面比较简单,但是相对来说证券的转让和清算手续就比较烦琐。要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么为了一笔交易费时费力地去发行人的登记簿上变更登记。随着证券交易量的扩大和全球交易,原有证券清算、结算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带来的记录变更工作,以至于在华尔街产生了所谓的文书工作危机。
2、证券进行托管: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文书工作得以缓解。既然交易和清算速度快了,证券本身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需要移动交付才能表明交易成功,那么在这个最后一步上速度还是没有大的改进。怎样才能使证券本身不流动同时保证清算结算正常进行呢?证券界的精英们聪明的脑袋没有闲着,他们认为提高效率的一种办法是将所有的证券都存管在一个机构中,通过转账方式来改变其所有权,使所有的交易后的清算、结算都在同一个机构内发生,实现证券处理的非移动化和无纸化。CSD根据清算结果和指令,通过对开立在CSD的需要清算的帐户进行借记或者贷记,完成证券结算和登记变更过程这种设想的实现就是后来证券界普遍使用的中央证券存托组织机构(centralsecuritiesdepositories,下面简称CSD)。
从各国CSD帐户开立的情况来看,如果每一个投资者在CSD直接持有一个证券帐户记录(不管投资者是否通过中介进行证券交易),那么证券发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哪些人是其发行证券的投资者(中央托管机构根据投资者账户记录,按照与发行人的协议向发行人提供名录)。这与在有形证券情况下通过变更发行人簿记来表明证券权益转变在本质上是一种模式,但更有效率。
但如果不允许每一个投资者都在CSD持有证券帐户或者分帐户记录,而只是允许那些与CSD有托管合同关系的机构在CSD开立有帐户,那么投资者只有通过在中介机构开立的证券帐户持有自己投资的证券。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对持有结构中的某些制度性创新,间接证券持有体系被设计出来,并成为现今国际证券市场上证券持有的主要方式。
(二)间接持有证券方式
所谓间接,是指一种从投资者到发行人之间存在一个以上持有层次的制度安排,投资者与CSD以及发行人不存在直接联系。间接的证券持有,简单地说,是指投资者通过在某一中介机构开立的帐户持有证券,这个机构本身处于一个多层次的证券持有系统中,按照这种持有系统:在证券发行人处登记为证券持有人的只是处于这个证券持有体系最顶层的机构,而非投资者本人;投资者开立有帐户的中介机构在位于其上层的其他机构那里以自己的名义开立证券帐户,在混同(commingled)的基础上为所有客户持有证券。
下面按照层次来分析这种间接持有系统的一般形态(参见图例)。
1、处在这种间接证券持有体系顶层的机构是具有中央证券托管功能的机构或公司(即CSD),在其处存管有大量的由不同发行人发行的证券。在实际中,CSD的功能可能同时与中央证券、结算、清算和登记功能组合在一个机构之中。
重要的是,在发行人的证券发行登记簿上,证券持有人的名称是CSD这个机构的名称或是其别名,而不是具体投资者的名称,这与直接持有方式是一个大的不同。有时候具有CSD功能的机构不使用自己的名称,例如美国的CSD是托管信托公司(theDepositoryTrustCompany,DTC,),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托管公司;据统计,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股票的83%和91%的企业债券的登记持有人是CEDE&Co,这是DTC在证券持有登记时的别名。
2、在间接持有体系里,处在CSD之下的是一些在CSD持有证券帐户,与CSD有直接的托管合同关系的金融证券机构、证券经纪人、区域性的证券托管人以及其他从事证券投资之类的中介组织(intermediaries),通常这些中介被称作CSD的参与人。他们在CSD开立有证券帐户,不管证券是谁投资的,在CSD所开立的帐户登记的证券持有人都是这些中介机构,不是最终实际投资者。而且,这些参与人在CSD开立的帐户下面并没有开立投资者名义的分类帐户,因此无法反映出参与人帐户内证券的实际投资人是谁。
CSD参与人自身还会有客户,这些客户(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只能在CSD参与人处开立证券帐户,由CSD参与人替自己存管证券。同时,间接持有方式的惯常作法是,对于客户持有的同一种证券,在本机构内设立一个该证券的总帐户,在混同基础上记录所有客户的证券,然后这个总帐户下设立该客户名义的分帐户,记录以该客户名义持有的证券数量。
例如,美国DTC有600多个参与人,主要是各类证券经纪机构、银行和区域性证券托管人。Euroclear则有近2000个参与人,来自近一百个国家。这些参与人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证券中介机构,不仅使得证券业务国际化,而且由于间接持有体系的自身交易特点,极大地分担了在直接持有方式下中央托管机构帐户变动的工作。
3、CSD参与人的客户某些可能是从事证券经纪等中介服务的机构,那么这些机构仍然拥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客户在这些机构内开立证券帐户。这时,帐户的开立、证券的混同以及帐户持有人名义等方面需要遵循的惯常作法与在CSD参与人处开立帐户时的相同。因此,从结构上来看,处于间接持有最底层的证券投资者与发行人和CSD之间的层次可能是很多的,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持有形态。
从上往下看,发行人只需要与CSD打交道,CSD与其参加人(主要是大的中介机构)打交道,CSD参加人与下一级的中介打交道,最后是某一个具体的中介机构与自己的客户(证券投资者)打交道。
从下往上看,投资者不但不会出现在发行人保有的证券持有人记录上,也不出现在CSD的证券记录或者帐户之中,也不出现在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上层中介的证券帐户记录上,只是在自己的直接中介机构处在某一种证券下面保有一个分帐户;同时他们也不拥有证券凭证本身。因此,在这样一个典型的间接持有体系中,投资者的权益完全依赖于他在直接中介处开立的证券帐户,而且由于帐户的混同记载,其也无法向上一层中介主张权利。
相对于直接持有体系来说,间接持有体系,辅之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清算结算方式相配套作用,在交易量巨大的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上,能够提高证券结算、登记的效率和安全性,比较有效地解决证券交易、清算以及登记后最后一步问题。因为,只要通过帐户的变动,无需交付证券凭证,也无需在发行人的登记簿上变更,交易过程就可以完成,降低了流通中的丢失/偷盗等风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辅之于银货对付(deliveryversuspayment,DVP)的证券与资金清算方式的日益流行,减少了证券和资金交收时间不一致产生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也适应了证券交易电子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运用。根据有关报告,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的证券通过这种间接体系持有。
下面以一个例子简要说明在一个间接持有系统内部的证券过户:如果两个投资者(例C-1,C-2)都是某一个中介机构的客户,他们之间就某一证券买卖达成了交易,那么只需要由这个中介(中介B-1)相应地在其客户(C-1,C-2)的帐户上贷记和借记就可以了,不需要在CSD或者证券登记人变动,也不在需对上一层次的中介机构(中介A-1)的此证券帐户作任何变动。如果两个投资者分别通过不同的中介进行交易(C-1与C-3),那么转让就稍微复杂一些,那就是需要找到两个投资者的中介机构(B-1与B-2,或者上层中介机构)都开立有帐户的中介机构(图例中为中介A-1,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是CSD了),由这个中介(A-1)在下层中介机构(B-1与B-2)持有的帐户上作相应的借记和贷记,然后相应的对再下一层中介的帐户作借记和贷记,最终在客户(C-1,C-2)的帐户上贷记和借记,完成过户。
应当注意的是,证券托管和证券清算、登记等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紧密联系,他们集中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近十年来,一些国家范围的证券登记结算和托管机构以及国际证券托管清算结算中心系统纷纷建立或者加强,也反映了这种趋势。例如1999年,美国DTC与美国全国证券清算公司合并成立了存券信托与清算公司(thedepositoriestrust&clearingcorporation,DTCC),完成了国内清算托管的一体化。
二、我国的证券托管和持有体系简述
我国已经实现了证券发行、交易的无纸化,也实行了证券的中央存管,并且清算、结算、登记和托管机构合为一体,但是从法律上面来看还存在着模糊性。
以《证券法》为例:第148条规定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职能包括“证券帐户、结算帐户的开立”、“证券的托管和过户”;第104条规定,“投资者应当在证券公司开立证券交易帐户”,从语言上不清楚第148条是否要求登记结算机构为投资者办理开户,还是仅为证券公司开立。第138条规定,“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必须为客户分别开立证券和资金帐户,并对客户交付的证券和资金分帐管理”,证券公司为客户开立证券帐户,不清楚是不是表明也有托管职能。第150条规定,证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证券上市交易前,应当全部托管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该条指示规定证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证券应当托管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并没有规定应该由证券持有人还是其他人将证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证券全部托管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因而,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法律里的证券托管关系规定还是不清楚的。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曾经有两个分离的登记结算分公司,采取的清算结算方法不尽相同,在证券托管方面的作法也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证券市场清算和托管的统一化进程。原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作为上交所的CSD,对于投资者的证券实行直接托管,因此与投资者在托管法律关系上只有一个层次,投资者证券持有方式更类似于直接持有。原深圳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作为深交所CSD,在1996年以前实行集中清算和分布式登记的模式,1996年5月后同时管理证券商证券总帐以及证券商属下投资者的明细帐,趋向于直接持有的特征。但是,深圳登记公司虽直接保有投资者帐户,也保留了券商托管制度,由券商而不是登记公司对投资者的证券进行托管,投资者只能在其托管商处买卖证券,又具有间接持有的某些特征。2001年底,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业务的集中统一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和深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的业务。
篇9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宗商品的消费量在全球总消费量中的比重逐年递增,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主要交易商的地位不断得以强化和提升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铁矿石:铜、大豆、橡胶和黄金等大宗商品最多的进口国。在不久的将来,原油的进口量也将超越美国。在这些井喷的进口量数字背后,却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贸易融资问题尤为突出。
一、我国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问题
(一) 基于真实进口需求的融资问题
自2009年全球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打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门之后,过多的货币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市场需求并未有实质复苏的背景下,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形成了资产泡沫,最终在2011年三季度以后泡沫开始破裂,大宗商品价格江河日下,而过剩的商品又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自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的减少购债计划,视市场情况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过去三年多来货币刺激经济的作用并没有实质上转换为需求复苏的综合“发酵”下,造就了我国以进口大宗商品为原料再加工出口的企业因外需不足,开工率下降,产成品库存积压严重的局面,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进口大宗商品的需求,在众多的保税区仓库内出现了创历史数据的大宗商品“沉淀”,到2013年底,青岛保税区内的橡胶库存已经突破35万吨,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仓单17万吨,再加上其他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隐性”库存,总量可能达100万吨之多,而上海保税区内的铜也已经有75万吨之多。一方面这种进口需求“虚高”造成贸易数据增大,给海关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一方面过多的进口“沉淀”又造成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暴跌,价值缩水严重。为了归还银行的融资款,贸易商们只有利用仓单继续向银行抵押再融资,再以更低的价格不断进口,以期摊薄成本,越低越买,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最终在国内需求疲软的状况下,这些“沉淀”中的大宗商品变成了“死货”,一方面即使有部分贸易商对相关商品实施了套期保值措施,但由于套期保值的入市时间和价位不佳,套期后期货市场上的“蝇头小利”难抵现货市场上的暴亏,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贸易商认为有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跌至成本线,故放弃卖出套期保值,没料到商品价格江河日下,仍然“跌跌不休”,最终亏损严重,甚至破产倒闭,给银行带来了不少坏账。
(二)基于无真实进口需求的“空转”融资投机
目前,我国大宗商品融资贸易主要以铁矿石、铜、大豆、棕榈油和橡胶等为主。调查显示,目前在国内港口仓库的铁矿石约为1.1亿吨,其中约有30%-40%被用于贸易融资,如果按当前市价每吨780元估算,总额在250亿到350亿元人民币。进口铜用于融资比例较铁矿石高,目前保税区仓库铜库存约为100万吨(其中境内保税区有75万吨,还有部分存放于韩国釜山和新加坡保税区,总额约25万吨),其中约80%用于融资目的,按照目前铜价每吨4.7万元计算,大约融资额为380亿元人民币。大豆目前在港库存为650万吨,部分未在港的库存预计为130万吨,由于大豆压榨后主要是豆粕为主,按豆粕每吨价格(主力合约)3800元左右计算,其中40%被用于融资活动,总额约为120亿元人民币。棕榈油目前港口库存为126万吨,每吨价格约5200元,其中约30%用于融资,总额为20亿元人民币左右。橡胶青岛保税区有35万吨,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有17万吨,其中按50%用于融资,每吨14000元,总额在35亿元人民币。以上五类商品合计850到900亿元,由于大宗商品融资贸易中这几类商品占比较大,其他大宗商品规模有限(共约200亿元)。据此估计总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合计在1000亿元以上。
二、“空转”贸易融资问题的根源—“套利套息”窗口
(一) “套利套息”窗口的形成
得益于我国人口红利和有效的对外改革开放政策,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从当时的汇率比价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到2014年3月所创下的1美元兑6.03元人民币,人民币可谓一路缓慢升值,从而使得进口大宗商品对外进口付汇基本上处于“无风险盈利”状态。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贷利差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我国与国外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利差”,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进行中,既有市场竞争的成分也有央行管制的因素,因此不能真正体现资金的真实价格,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加码与中国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之间形成利差。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实施了三轮量化货币宽松政策(QE),同时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欧盟和我国的香港也实施了刺激政策,这些国家和地区目前与我国境内的利差基本保持在3%以上,套息“窗口”的打开助长了无真实进口需求贸易融资的“泛滥成灾”。
(二)“空转”贸易融资的主要操作模式
这种操作模式涉及三家公司和两家银行,这三家公司为一家外商,一家国内贸易商和该贸易商的离岸子公司(多为香港子公司),两家银行一家为国外银行,一家为国内银行。具体流程简述为,国内贸易商从外商处购买进口船货提单或已经储存在中国保税区内的大宗商品仓单,并向国内银行支付大约10%-20%开证保证金后(视企业的规模和信誉度而定,有时候不需要任何保证金),让国内银行开具一般为90天的远期信用证(美元信用证)支付给外商,外商收到信用证后交付仓单或提单。国内贸易商承兑汇票后得到仓单或提单,经空白背书后,将其转让给自己的离岸子公司(香港子公司)。与此同时,收到信用证的外商在国外银行以信用证质押获得贷款,接着用这批贷款以低于其此前卖出价的价格(扣除贷款利息和服务费后的价格)从上述离岸子公司购回仓单或提单。如此循环,该大宗商品并未进入消费领域,只是在三家公司手中空转一次,便使国内贸易商成功从国外银行获得一笔美元低息贷款,通常只有2%-3%左右,而正常情况下,国内一笔贷款的年息在8%左右,扣除成本和手续费用后,存在相当大的获利空间。如果所得资金用于投向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还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再加上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汇率差也是一块收益。而这种信用证融资的模式是可以不断循环操作,最易助推流动性泛滥,而这正是融资贸易中的最大危害。作为热钱流入的一种途径,虚假贸易融资会造成金融市场的风险攀升,包括热钱无序流动,人民币过快升值和信贷过度杠杆化等。
三、如何应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的问题
(一)加大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监管力度
近年来,由于央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揽储压力大的背景下,部分银行甚至将内保外贷设计为理财计划,而内保外贷就有机会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通常银行可以为此类理财产品提供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同时银行开出远期信用证还能为其带来可观的国际业务结算量,赚取买卖汇差和结算手续费用。部分银行资金在“脱实向虚”的利益导向下,严重违背了贸易真实性的外汇管理原则,助长了投机的泛滥。
因此,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客户准入管理,严格做好各环节尽职调查,优先选择和支持销售网络健全、市场经验丰富、财务稳健、资性良好的大中型贸易商;对资金实力不强、销售不稳定、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充分了解客户背景及信用状况,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品和市场等情况核实贸易融资金额、期限与相应贸易背景是否匹配。在业务中要认真识别关联客户和关联交易,应逐一识别境外贸易商是否为境内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或者控股企业。在有疑问时,可以提高开证保证金比例,减少开证额度,缩短远期信用证的期限,甚至暂停开立远期信用证等措施;其次货物进口后,严格审核进口合同、报关单、发票等单据,有必要时还要对进口的大宗商品的最终存放仓库进行实地考察,核对仓单上的商品是否与进口报关单上的商品一致,以确保贸易背景真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货物被二次融资(通过仓单反复多次融资),人为拉长融资期限和囤货炒作的风险。再次,加强价格风险管理。针对进口后未及时销售而尚未归还融资款的库存大宗商品,要监督企业立即采取在期货市场上同步进行套期保值业务,严格执行期货市场上的逐日盯市制度和增加保证金制度,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后,在上述的贷前调查到贷后监管的过程中,应开展定期风险动态排查和信贷合规性检查,排查中有风险隐患的,要及时实施措施,对预期会有亏损的,银行应该立即退出。
(二)外汇管理局对银行和进口企业的监管
首先,督促银行完善贸易融资,特别是远期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真实贸易融资需求,防止企业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融资。引导银行加强内控督导,及时报告可疑交易,严禁变通执行或协助规避外汇管理规定。外汇管理局要加大对银行贸易融资真实性、合规性的监测力度,评估银行交易尽职审查情况,必要时实施现场核查或检查。其次,加强企业分类评级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应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外管局要加大对贸易收支异常企业,特别是远期贸易融资规模异常增长且具有典型套利交易特征企业的监测核查力度,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对守法合规的企业继续给予最大程度的便利化支持,对违规企业列为黑名单,予以重点监管。再次,加大对银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银行未充分履行审查职责的,外汇局将进行风险提示或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企业有关违规行为,外汇局依照有关法规,区分不同情形分别处罚。
(三)其他政府机构的监管
在对大宗商品进口环节实施监管过程中,税务和海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局通过电子口岸系统已经实现数据共享,外管局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全面采集企业进口的大宗商品数据(通过和海关联网)和贸易外汇支付情况(和银行联网),逐笔数据定期比对,评估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总体匹配情况,便利合规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对存在异常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实施现场核查。而税务部门根据企业提交的进项增值税票和销项增值税票,可以追踪进口后商品销售的流通去向以及买卖双方的关联程度,如有疑问,可以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海关和外管局,便于多方排查和监控。
(四)汇改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10
范剑虹
一、澳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背景与概念2
1、澳门一人公司立法背景2
2、形式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
二、一人公司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利弊4
1、一人公司在法律关系中产生缺陷的可能性4
2、一人公司在法律关系中产生优势的迹象5
三、欧美主要国家在立法与司法上对一人公司的修正5
1、欧盟各国在立法上对一人公司的监督的主要措施6
2、美国(包括英国)在司法上对一人公司法的修正7
四、对澳门一人公司法的立法与司法思考8
1、立法上可以考虑增加的内容与理由8
2、司法上可考虑引入的理论与实践9
一、澳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背景与概念
1、澳门一人公司立法背景
澳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是在1553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之后出现的。葡萄牙的商法,尤其是公司法是汲取了法国商法典的精髓,而更多地是受到德国商法典的影响。葡萄牙于1888年8月23日在政府公报上正式公布《葡萄牙商法典》,1894年6月20日,该商法典延伸到澳门适用,直至1999年新的商法典颁布。1901年4月13日葡萄牙在政府公报公布《有限公司法》,并于1906年将其延伸到澳门适用。该法取代了《商法典》中有关公司的部分内容,从概念、内容与结构诸方面讲,它都直接受到德国1892年4月20日颁布的《有限公司法》的影响。正如该法律的立法动议中所说的:将要提出的立法草案,参照已颁布的德国有限公司法律制订。实际上,“有限责任公司”这概念本身,就是葡萄牙(包括世界大部分国家)从德国那里接受而来。当然许多人认为在这一时期的澳门公司法主要是指1888年《葡萄牙商法典》和1901年《有限公司法》。
以后, 除了一部分澳门本地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外,澳门公司法没有多大的发展。葡萄牙1901年的旧公司法也已于1986年被新的《商业公司法典》所取代。但葡萄牙这个新的《商业公司法典》并没有延伸到澳门适用。以后葡萄牙还根据欧盟法指令及新形势作了很多修改。虽然自1987年以来,澳门法律的本地化已成为澳门过渡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且中葡双方均为澳门法制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调整澳门公司的法律仍然是1888年葡萄牙《商法典》和《有限公司法》。澳门公司法近一百年却没有多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澳门政府于1989年6月正式委托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商法学教授若赛·利贝罗(Jose Autonio Pinto Ribeiro)博士起草新的公司法。1990年1月完成初稿,1991年初开始收集意见,1992年利贝罗教授再次来澳征询意见。澳门公司法在结构上大体参照1888年葡萄牙《商法典》和1986年《商业公司法典》的模式。葡萄牙《商法典》和《商业公司法典》受德国影响的痕迹仍然明显,同时还直接参照并借鉴了西班牙、法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与台湾的现行公司法例。最后,在葡国专家(比如:Prof. Augusto Teixeira Carcia)的支持与帮助下,不但出台了澳门的公司法还制定了澳门的商法典,澳门的公司法也被并入商法典。
实践上,公司法中的无限公司(澳门的独资商行Comerciante em nome individual与其相似)、两合公司(澳门的合资公司Sociedade em comandita与其相似)由于澳门的经济形态,往往并没有多少人使用到这种法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多。但是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Sociedade Unipessoal Limitada) 却大量存在。
澳门一人公司的立法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澳门,一人股东持股的有限公司有90%以上。中小公司有着大公司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降低个人企业主的投资风险使其避免因一次经营失败而倾家荡产,是一人公司的出现的原因。其次,罗马法认为“三人是社团成立的要件,而不是存续要件,所以即使减少到一人,社团还是可以存在”。 这表明,存续形态的一人公司在大陆法的发源地法中有他存在的法律上与经济上的理由。所以,澳门与大多数大陆法国家一样,在立法上采用了一人有限公司法,并在商法典的第390-392条及第12条、27条、213条规定了一人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2、形式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就澳门的一人公司的法定概念而言,实际上仅限于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范围,不包括一人股份有限公司(澳门股份有限公司至少需要3名股东才能设立) 。由于澳门对一人公司有了法律的规定,因而在多数情况下也排除了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就学理而言,还是有必要结合澳门法律规定对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与实质上的一人公司的概念先加以归纳:
一人公司(one-man company or one-member company)德文称为Einmann-,Einpersonen-Gesellschaft,葡文称为Sociedade Unipessoal Limitada (葡文澳门商法典第390條)。系指公司成立以后,公司的出资或股份由股东一人所有,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 。其中的“一人”不但是指任何自然人,而且也指法人或多人共同持有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 。在澳门目前仅有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没有法人或多人共同持有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澳门商法典第三百九十條第一款规范了这种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任何自然人得設立有限公司,其公司資本以獨一股構成,且在公司設立時僅以其為唯一之權利人”。第二款规定: “本節之規定適用於仍維持一名股東之原為一人公司之有限公司,以及適用於在九十日內仍未重新設立多名股東而後來轉為一人公司之有限公司”。从澳门商法典第三百九十條上看,形式上的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或股份均仅为一个股东持有的状况,它并没有反对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由于对一人公司有了法律的规定,因而在多数情况下也排除了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存在的必要性。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在形式上股东为复数,而实质上公司的真正股东只有一人,其余股东仅为持有最低股份的挂名股东。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在法律不允许一人公司设立或存在时,为了同时满足法律规定及设立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
比较有争议的,或是作为一人有限公司的特别情形的是“无人责任有限公司”(德文称谓“Keinmann-GmbH”)。对此在德国 与葡国法学已有论及。但是澳门本地法学目前稀有论及。
二、一人公司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利弊
了解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背景与概念,不等于完全了解了一人公司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利弊,所以必须对一人公司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利弊做一扫描,以便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一人公司的立法目的及澳门一人公司法相应的立法建议:
1、一人公司在法律关系中产生缺陷的可能性
由于一人公司之“所有”与“经营”多数是不分离的,复数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无法发生作用,投入公司的财产是否与股东分离难以考察,且一人公司通常都是股东直接经营公司,而股东同时又享有有限责任特权,这违背了一般公司股东享有有限责任所必须遵守的分离原则(“无支配即无责任”) 。而且公司的唯一股东因可以直接控制公司,则不免任意以不当方法或不当目的将公司财产转移于自己或他人,公司的独立人格令人怀疑,这种公司形态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机会。一些法学家认为,法人制度会因此而导致破产。如果说公司股东以放弃其出资的所有权和公司的经营权换回债权人对其承担有限责任的容忍的话,那么除了事后的司法判例式的介入之外,法律如何能事前防止一人公司的股东能放弃其出资的所有权和公司的经营权呢?
实际上,一人公司往往为股东牟取法外利益提供了方便。比如1897年英国衡平法院对Salomon v. Salomon & Co., Ltd. 一案作出的判决。Salomon 是一个多年从事皮靴业务的商人。1892年他决定将他拥有的靴店卖给了有他本人组建的公司,以享有有限责任的优惠。靴店的转让价格为39000英镑。作为对价,公司发行了每股1英镑的股份20007股,除他的妻子和其五个孩子各拥有1股外,Salomon本人拥有20001股(显然,Salomon的妻子和其五个孩子只是名义股东,目的是达到当时法律规定的最低股东人数)。此外,公司还以其所有资产作担保向Salomon发行了10000英镑的债券,其余差额用现金支付。但公司很快陷入困境,一年后公司进行清算,其资产若清偿Salomon有担保的债券,则公司的其他无担保债权人7000英镑的债权就一无所获。无担保债权人声称,Salomon和其公司实际上是同一人,因而公司不可能欠他10000英镑的债,公司资产应该用来偿还这些无担保债权人的债。
此外,复数的一人公司形式往往也被滥用。自然人会设立复数的一人公司,或一人公司再行设立一人公司。我认为:如法律不禁止一人公司,那么对于使用“诚实股东”(Bona Fide Shareholder)和不“诚实股东”的手段来规避最低股东数法律的人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对于禁止自然人设立复数的一人公司,或禁止一人公司再行设立一人公司的国家(比如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条第2款)而言, 防止“非诚实一人公司”的产生在法律上仍有意义。但股份有限公司也可因股份自由转让而使公司全部股份集中于一人之手,并通过挂名股东方式来规避法律,因而按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2条与第28条,德国并不禁止一人的股份有限公司。
最后,一人公司会在无股东的情况下经营业务。由于无股东,即无公司表意机构,一人公司的存续是不可能了。而在此时,如无股东一人公司还以一人公司的外壳存在,对法律交往的明晰不利。
2、一人公司在法律关系中产生优势的迹象
对于投资者而言,享有有限责任特权来限制风险,从而鼓励他获得没有上限的利润,这是投资者投资前往往选择的公司形式。目前,中小公司与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他们也日益希望按公平竞争的理念享有有限责任特权来限制风险。市场的发展历史也显示了一人公司必然性与优点。虽然法律可以不规定一人公司的设立和存续,但实质意义之一人公司却无法禁止。因此,法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主动。对此在一人公司法理论上比较有所说服力的是:认为公司是以股东出资形成的公司财产对债权人负责,有限责任已从股东有限责任转为物的有限责任,所以只要一人公司拥有独立于股东的财产,其就拥有独立的权利能力。但是,法人格具有那些内容,在何种情况下承认法人格是由立法政策决定的,从而部分(虽然有些无理)解释了为何独立财产不能使无限公司股东享有有限责任的问题。实际上,我推测为何独立财产不能使无限公司股东享有有限责任的问题是股东的选择权利,目的也是为了经营上的不同理念。法律必须给经营者自由选择经营上的理念与风险。
三、欧美主要国家在立法与司法上对一人公司的修正
了解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与立法背景以及一人公司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利弊,那么一人公司的立法与司法问题才可以揆情度理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作一下一人公司的立法与司法的比较研究,因为从比较法的角度 去观察, 并且假设排除对国内法典的注释的观点,那么世界上所有法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国境线的,是相似的。然而实际的法律问题却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又有不同的价值基础,这些建立在不同价值基础以及不同的立法技术上的方法,均储存在世界各国的“法律答案库”中。在研究本国法的同时再观察并分析外国法,则能获得较为全面而适当的法律答案,尤其是能对本国法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一种批判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往往能扩大解决问题的精神视野与相信本国法的相对性 。由于欧盟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各有特点,所以分为欧盟及几国在立法上对一人公司的修正与英美美国在司法上对一人公司法的修订两点上加以阐述:
1、欧盟各国在立法上对一人公司的监督的主要措施
欧盟在公司法第12号指令规定: 各成员国在协调与公司集团有关的成员国法律时,可以针对以下情况规定特别条款或者制裁:1)同一自然人是数家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2)一人公司或者其他法人是一家公司的惟一股东。此外,由于一家公司的全部股份转归一人单独持有而变成一人公司时,这一事实与惟一股东的身份必须在档案中载明,或者在《第68 /151/EEC号指令》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登记簿中载明,或者在由公司保管、并接受社会公众查询的登记簿中载明。在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行使股东大会权力时及作出相应决议时,应当载于股东会议记录中或者须以书面形式起草决议。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在代表公司与自己订立合同时,应当载于记录中或者须以书面形式起草决议。各成员国不必把前项规定适用于在正常条件下开展的日常营业活动。如果成员国许可本指令第二十一条界定的一人公司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形,应当适用本指令。如果成员国的立法规定,个人企业家可以设立企业,而且该企业的债务责任限于其投人特定活动的某一数额,只要立法对这种企业规定的保护措施相当于本指令或者任何适用于本指令第一条所称公司的其他欧共体立法所规定的保护措施,那么,该成员国不必许可设立一人公司。
除了欧盟公司法指令外,在大陆法国家往往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既有立法规定,也有司法判例理论。欧盟各国对一人公司进行监督的主要措施有:
a) 就一人公司的财务进行监督及在特定情况下承担个人责任而言,德国在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9条(基本出资的缴纳)第4款规定:在公司登入商业登记簿之后3年内,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的,该名股东应在出资额集中后3个月内,缴足全部金钱出资,或对尚未支付的金额向公司提供担保,或将一部分出资额转让给第三人。在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5条(董事代表)第4款规定:公司的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并且该名股东同时为公司的单独董事的,对于其与公司实施的法律行为,适用《民法典》第181条(第181条规定:不经被人许可,人不得以被人的名义与自己或者作为第三人的人采取法律行为,但该法律行为系专为清偿债务的除外)的规定 。该名股东与其所代表的公司之间实施的法律行为,即使其非为单独董事,仍应在法律行为实施后不迟延地列入笔录。在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48条(股东大会)第3款规定:公司的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的,该名股东应在决议后不迟延地作成笔录并签署。
b) 就在特定情况下股东承担个人责任而言,德国有“直索”理伦(Durchgriff),“即在特别例外的情况下,法院可不考虑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上的法人格,并因而径直向背后的一人股东追索” 。这主要是基于诚实信用的原则,特别是基于股东的私人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的混同的考虑。以往,德国往往将“稻草人”这个事实构成作为可“直索”的教学案例,但从公司法容许一人公司成立以后,仅在特别情况下可以使用“直索”理论。再如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当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无清偿能力的情况下,对公司在全部股票或股份为一人所有的期间内发生的债务,该一人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c) 就禁止滥设一人公司而言,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条第2款( 19 8 5年 7月 11日第 8 5— 6 9 7号法律)规定:“一个自然人只得成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人股东。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不得成为另一个由一人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人股东。 违背前款规定的,一切有关的人可要求解散非法组成的公司。如该非法因素是因拥有一人以上股东的公司的全部股份归集于一人之手所造成的,则不得在股份汇集于一人之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提出解散公司的要求。在所有情况下,法庭可给予最长六个月的期限以依法纠正非法状态。如于法庭进行实质审理之日已依法进行纠正,法庭不得判决解散公司”。
2、美国(包括英国)在司法上对一人公司法的修正
由于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情况往往集中出现在一人公司、母子公司(适用于母子公司还有深石原则) 与家族企业中,所以须在此对揭开法人面纱做一简述:在法人格只不过徒具形式或者为回避法律的适用而滥用时,对法人格的认可并不符合法人格的本来目的,因而就产生否定法人格的必要。” Sanborn法官这样说道:“就一般规则而言,公司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的人格,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的理由出现;然而公司的法人特征如被用于损害公共利益,证明违法行为合理,保护诈欺或者替犯罪辩护时,法律将视公司为多人的联合。”
那么滥用公司人格的情形有哪几种呢?主要以下几种:
1.法律形式的滥用 或非法行为(illegality) ;
2.公司的投资不足 ;
3.或工具(控制过严) 或傀儡公司(dummy corporation) ;
4.经济整体理论(Economic Unit Theory) 等等。
其中以为根据来揭开法人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在美国比较常见,即当某个法人实体表现为其主要股东的“工具”(instrumentality)或“化身”(alter ego,shell)时,根据的概念而否认有限责任 。美国法院通常使用“化身说”,但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权威的解释。
3、小结
欧盟各国在立法上对一人公司的修正是对一人公司的事前规定,而美国在司法上通过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而对一人公司法的修正属于事后规制。
但实际上,在德国也有事后司法规制的情况,也即“直索”理论(Durchgriff)。
四、对澳门一人公司法的立法与司法思考
1、立法上可以考虑增加的内容与理由
第一、一人公司法在将来可以考虑将公司法(包括一人公司法)从现有的商法典中分出来,独立成为《商业公司法典》
如前所述,自18世纪末和 19世纪以来,在法国、德国的带领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商法法典化的热潮。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商事法为适应这些新的发展要求,也不断地进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一、是在法典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分别制定各种商事特别法的趋势。如不论是大陆法或英美法国家,差不多都分别制定了有限责任公司法与股份公司法、商业登记法、票据法、破产法、担保法等众多的商事特别法。从而使商法出现了分专划细的新局面,有许多国家的商法典只具有象征性的商事通则。二、商法体系的这种变化还体现在更为专业化。如票据制度中的背书转让制度、票据的格式要求以及电子资金划拨的发展;再如公司股票上市制度中的复杂的程序,内容详尽的各种文件都体现了现代商事关系已经蕴含了更多的技术性、专业性的内容 。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一部商法典已无法接纳众多的内容。因此,澳门将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将来(而不是马上)某个时候开始让法律作出前瞻性的决定。
第二、一人公司法规定可以出现在股份公司法中
目前,澳门中小公司与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澳门,一人股东持股的有限公司有90%以上。市场的发展历史也显示了一人公司必然性与优点。由于一个自然人有可能会在不同行业之中进行投资,如只允许其设立一个一人有限公司,亦有可能抑制其向其他行业投资的意愿,徒增挂名股东而规避法律 。因而,设立复数的一人公司,或一人公司再行设立一人公司是禁止不了的。因为公司可因股份自由转让而使公司全部股份集中于一人之手,然后可用设立不“诚实股东”与“诚实股东”(Bona Fide Shareholder)的办法规避法律。与其对一人公司采取“封堵”的办法,不如对其循循善诱。此外,股份有限公司也可因股份自由转让而使公司全部股份集中于一人之手,并通过挂名股东方式来规避法律,因而按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2条与第28条,德国并不禁止一人的股份有限公司。对此,澳门商法典可以加以考虑。
第三、对一人公司还需做下列法律上的限制
除了澳门商法典的390-392条和第12条、27条和213条的相关规定外,可以在讨论之后,按欧盟在公司法第12号指令与德国的相关规定考虑能否增加与修改一些规定:
可规定在公司登入商业登记簿之后3年内,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的,该名股东应在出资额集中后3个月内,缴足全部金钱出资,或对尚未支付的金额向公司提供担保,或将一部分出资额转让给第三人。如公司的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并且该名股东同时为公司的单独董事的,对于其与公司实施的法律行为,适用《澳门民法典》第254,261,262条的规定。该名股东与其所代表的公司之间实施的法律行为,即使其非为单独董事,仍应在法律行为实施后不迟延地列入笔录。公司的全部出资额集中于一名股东之手,或集中于一名股东和公司之手的,该名股东应在决议后不迟延地作成笔录并签署。
但不必禁止一个自然人只得成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人股东,不必禁止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不得成为另一个由一人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人股东。因为在实际上是无法禁止的。基于上述已经论述的理由,可以对此作出一些特别的规定。
以上仅为初步建议,有待本人修改及同行进一步的批评与论证。
2、司法上可考虑引入的理论与实践
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的正义”和“改正的正义”;前者适用于立法而后者适用于司法。 当法人人格滥用行为的出现使法人制度的正义与公平严重失衡时,用美国的揭开法人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和德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