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8: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继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继续教育

篇1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态势;思考;措施

1.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态势

(1)初高中继续教育的发展。我国初高中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比较多,从人才市场角度看,虽然我国在就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比较受欢迎,但是也有很多需要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单位尤其是各种技术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而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可见,初高中继续教育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并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2)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形势。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发展历史最久、师资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继续教育形式,其中普通高校学生是主要的生力军,每年招生呈不断扩张态势,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多。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新形式的发展。自学考试是我国一种创新的考试形式,在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中占有几乎一半份额,很多学生通过自学考试以提高学历层次。说明自学考试这种创新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当前,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各方的极大关注,并已实现快速发展,规模比较大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有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工程、由社区学院组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等几种形式。从近年来的调查数据可知,当前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得到了社会的普通关注,其发展态势良好。

2.对当代继续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1)我国继续教育呈现持续上扬的发展态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选择接受远程互联网高等学历教育,使得继续教育的渠道越来越宽,并且招生人数不断增多,这说明我国继续教育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同时,一些社会人士为了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职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也纷纷加入继续教育的队列中怼2⑶遥随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办学院校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由此可见,不管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我国都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2)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存在成人高考、普通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并行的情况,其中,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人数较多,为了实现选拔的公平性,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应政策,使得考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使得很多高校获得了招生自。目前,我国成人高考的招生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成人高考是普通高考淘汰的考生参与的考试,分数线极低,只要分数在200分左右就可以过线,与普通高考的分数线相差甚远。对成人高考的错误认识,使得我国招生市场比较混乱,如果能够取消成人高考,各大高校实现自主招生,择优录取,不仅能够使招生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也能够减少我国教育部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损失。从我国高考的整体趋势来看,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时机已经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高校全面自主招生就可以得以实现。

(3)建议高校加强高等成人学历教育过程环节与学历规格的严格管理。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在其他合作单位参加学习,高校内很少有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多是通过远程方式来进行,因此,在论文答辩环节,更应该加强管理,从而做好教育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成人教育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由所在学校专业教师亲自评审,这是确保本科专业水平规格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把握得好,是保证普通高校学历水平质量的关键环节。遗憾的是,目前这样做的学校并不多,大多只招不管,因此要着力对比加以改进。

总之,随着人们对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不断重视,我国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应对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形势进行分析,并探索促进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一、各类企事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急需培训当代科技知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犹如而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大多数员工素质都不高,都没有规范地时员工进行正规而系统的岗上继续教育,而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岗前技术培训,仅其实力,也无法进行系统的、前瞻性沟培训,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较慢。因此,企业也就缺乏足够的后劲,较强的竞争力。  国家在近两年内,将彻底完成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届时,国家除保留一部分依然从事公益事业的全额事业单位以外,其它将转成差额补贴和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无论全额还是差额的或是自收自支的,所从事的工作难度都将比现在要大,涉及当代高新科技的层面都比现在要紧密。都需要一大批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各种学科日渐融合交叉的特正。仅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自学或单位送出去短期进修,是远远不够的。

二、科技进修院校独有的培训资源形成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便捷优势

由于各全日制局制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都有自己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目前都承担着全日制不同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和公务员的在职培训任务。实际上,前述的院校也不宜搞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前述院校教材的审定,较之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显得比较滞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则需要紧紧跟踪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在这方面,各级科协主管的科技进修院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各级科协所属的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就是十分可靠而丰富的新知识信息源。只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采集整合就可以了。而且,在中国科协还有直接同国际上数十家科研机构、学会、协会交流的便利条件,更容易实现紧紧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动态。况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会有一些职能从现在的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进而转移给各级协会、学会、研究会。这样各级科协将会扩大现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力度。所以由市级以上科技进修校院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鉴于新时期形势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市级以上科技进修院校的指导力度,充分利用这部分继续教育资源。应紧紧依托各地科学技术协会所直接管辖的科技进修院校,充分利用科技进修院校与同级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联系紧密的长处,充分利用与国际同类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级科技进修院校,既有编制又有一定经费的优势,进行既能紧密跟踪当代国际高新科技走向,又能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进行既有前瞻性,又有本地实际性的大科学观的培训。其次建议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需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科技进修院校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并不断更新带有共性的继续教育公共教材,整合继续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资源优势,择优聘为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客座教授,组成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讲师团”队伍,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抓到实处。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韩延伦,男,山东省微山县人,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论、当代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目标指向仍内涵如下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1)知识和能力纬度。可以说,无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中小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相应能力;(2)实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纬度。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以现实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展开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另外,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能方面,确实是薄弱环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然地要确认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开发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纬度。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性的情感态度及品德修养,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改善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对于建设德才兼备、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上述目标指向所内涵的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是必须在认识上清晰把握的,否则,课程设置既难以充分体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也缺乏课程功能与目标指向间的对应性和适切性。

(二)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其特征上,(1)并不是基础学历不达标或单纯地指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相对低的中小学教师,而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2)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实际上已有着应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他们所需要的是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进一步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厚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完善与扩充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科研意识和相应能力等。因此,在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时,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才能够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其实,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学习,已不是单纯地接受性或单一的知识储存型学习,而是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持续性学习,具有自主自觉性、问题研究性、理解判断性、批判反思性以及团队协作式交流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特别关注的,因为,毕竟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继续学习而设,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考虑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是否具有适切性或适宜性,否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就会偏离了其本体性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直接降低或内在地消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绩效。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

从“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讲,“结构”影响和制约“功能”,因此,如果课程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或消解课程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就应是合理的。循此而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

就目前来讲,许多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在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时,多惯性地和模式化地“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其实,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全适宜或适应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事实上,师范类课程设置,并不是立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现实,而是建立在“准”教师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全校公共课、专业课和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课程。这三大板块,主要以序列化的专业课为主。在这一框架结构中,不仅预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程序性的相依关系,同时也预先设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及数量上的比例值,这些“预先设定”是不可随意调整的,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体课程体系的混乱和课程功能指向的迷失。如果简单“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不仅忽视了课程设置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性特质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会直接导致“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关系的割裂或错位,可能反而阻碍或内在地消减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确立何种结构,既能够体现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设置的功能?笔者认为,首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应具有开放性,打破师范类课程设置结构的封闭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毕竟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必须改变课程远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的弊端,这就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固守系统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学术性;其次,确立课程设置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可能是短期性教学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学科知识的更新性、补充性的,还可能是针对课程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性的等,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具有务实性、问题探究性、实践针对性、新知识及新理念的时效性、工具应用性等,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课程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框架结构上,不应强求课程设置的序列化、系统性、体系化或“先基础后专业”的传统规范,而应是“资料包式”的、“菜单式”的或综合性的“模块”,能够依据教师职业的现实及未来需要,随时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松散结合性、开放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最大化地发挥其达成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指向的功能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务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储存知识以备未来,而是首先依据本职工作的需要,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其“务实性”的要求和特点十分明显。但若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务实性”,就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性思维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视野,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寻求多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如设置学科新知识、新观点的专题讲座课,典型案例讨论课,经验总结和反思性经验交流课,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问题讨论课,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等等,所以,课程设置主要不是常规性的学科逻辑或序列化的框架结构,而是创建“宽、新、用”松散结合的、“模块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问题性和实践针对性,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务实性”落在实处。

2.应用性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务实性”,实质上也内在地规定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中小学教师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所设置的课程,必须面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的各个环节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顺利展开的策略、手段、途径或方式等,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把学习的结果及时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为实践应用而单纯地“工具化”,果真如此,就误读或曲解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师的目标指向。事实上,“应用性”主要是在“工具性”的操作层面上满足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涉操作层面上的“工具性”,更关键的是价值取向,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还必须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或新观点等讲解于中小学教师,提升其理论统摄的高度,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目的和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或弱化课程设置的理论提升性要求,应本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忽视或弱化哪一方面,都会使课程设置偏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规定。

篇4

我国已经把继续教育放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最近几年来,有的名牌高校已经在此获得了很大成绩,比如清华大学,2012年就有7万人参加面授培训。但还有很多高等院校在认识继续教育上存在着不清晰的定位、陈旧的观念,在整体规划学校时并未考虑继续教育,并未认识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是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和重要载体,一味地做足表面功夫,就算是开展了一些继续教育,也只是零散地进行,具有较小的影响,没有形成大规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高等院校并未颁布管理继续教育的规定,继续教育没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阻碍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

2.1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市场具有很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可以开展很多项目,不过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涉及。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还是应该立足于高等院校教育学科和资源,根据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合适的新项目,为发展继续教育保持活力,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和培训项目体系,组成一个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应该由管理人员、实际部门专家、学科专家来共同开发项目,指导项目时应该遵循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市场调查培训项目、学员的学习要求、理解有关政策、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等原则,以便培训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符合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项目时,要求注意可持续发展、培训效果和培训规模等问题,展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水平和特殊,提出高格调和高品质。

2.2加强建设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力度,有效开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拥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办学规划等,其特点为见效快、较强的针对性、短时间和新内容等,不能完全采用全日制管理学生的模式。管理继续教育的队伍应该知道继续教育的运作方式、特点和规律,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应该能够推销和设置培训方案,积极地开拓市场。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拥有更好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应该因人而异,能够吸收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适应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

2.3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满足市场需求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应该满足当代各行各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积极性。由于不断变化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市场,应该根据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规划继续教育,满足市场和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制定培养措施和进行相应的规划。同时,继续教育的市场性很强,要求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的适应和开拓市场,建立教育营销的模式。为了让继续教育获得活力,必须提升办学的主体意识,创新管理体制,组建面向企业和社会的终身学习基地。同时,继续教育还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考核和管理体制上应该和学历教育有所差异。同时,继续教育应该立足于市场,管理继续教育工作时采用经营产业的方式,会获得更佳的成效。

2.4注重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更新认识观念

篇5

一、走出对综合课程认识的误区

当前继续教育教师对综合课程教学的普遍不适应,固然有自身知能结构存在缺陷的原因,但相当部分原因是对综合课程认识的偏差造成的。目前对综合课程的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均存在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过于简单、片面化。有的认为综合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综合”,实施综合课程不过是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叠加。如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综合理科”、“综合文科”这样的课程,但实际上课时还是数学老师讲数学部分,物理老师讲物理部分。考试也一样,名曰“理科综合卷”,不过是理、化、生三科内容拼揍到一张试卷上。有的认为综合课程就是生活体验课,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对立的。因而在实施综合课程时有意淡化传统的知识认知目标,排斥体系化的知识,弱化传统学力,一味突出强调接受继续教育者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排斥正常的讲授、盛行“动手主义”、“体验主义”。有的认为综合课程只存在于课外,把综合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许多学校实施综合课程就是在课外安排形形的专题学习、主题活动,而课内教学依然故我。

二是过于宽泛、笼统,模糊综合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界线,任意拔高综合课程的难度,造成综合课程可看可听不可行的尴尬。

上述综合课程认识的失误,又直接造成了对综合课程教师素质认识的误区,许多人一味拔高求全,综合课程教师标准日愈“圣贤化”,客观上造成了许继续教育教师对综合课程教学的不适应。因此,正确理解综合课程的内涵,走出对综合课程认识的种种误区,是解决当前综合课程教师适应性问题的首要对策。

二、正确把握当代综合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对象的多层次。综合课程综合什么?涉及到综合课程的本质问题。我国学者一般持内容合并观,如“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之中,于是产生了综合课程或广域课程”。而日本学者村川雅弘则认为,综合课程从其综合性来讲“包含了学习者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成果的综合性五个方面。综合学习将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这五个方面的综合。”从村川的观点可以看出,综合课程之综合对象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综合性有一个从简单到繁复、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各学校应根据师资和设备条件,有选择地实施,不必强求一步到位。

(二)综合主体的多元性。综合课程由谁来综合?涉及到综合主体的问题。综合课程有教师主体型和学生主体型:以教师为主体实施的综合课程侧重于学科内容的综合,属于“教师――内容中心”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的综合课程偏重于学习方法的综合,属于“学生――方法中心”课程。这两种课程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不存在优劣之分。理解综合主体的多元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综合课程是“活动中心”、“体验中心”的片面认识,在学科课程中同样可以实施综合课程学习。

(三)综合方法的丰富性。综合课程怎样综合?涉及到课程的组织呈现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作为课程的呈现方式,这是一种纵向线性的呈现。综合课程不存在这种贯穿知识体系,它的呈现方式是横向断面的。综合课程有两种基本的呈现方法:一是主题法,通过设置某一学习主题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的目标是结果取向;二是问题法,通过解决某一实际生活问题实现知识、情感、能力的综合,这是一种跨学际的综合,综合的目标是过程取向。理解综合方法的丰富性,可以解决综合课程实践中目标模糊、操作难的问题。

三、因地制宜,分层实施综合课程

当综合课程在十九世纪出现时,是为了解决工业化社会分工过细所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即人与文化分离,人的认知、情感、品德与技能的发展分离。反映到继续教育课程中就是科目越分越细越来越多,科目中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分裂,不同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被不同的科目割裂。综合课程的本质就是采取各种形式对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有机联系,使之和谐作用于接受继续教育者的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其综合的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如代数、三角、几何整合成数学,植物、动物、生态环境整合成生物。这是最基础、最直观、最容易实现的整合,属于学科内整合。第二层是性质相近的学科间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生物整合形成“综合理科”,历史、地理、道德整合形成“社会科”,音乐、美术、整合形成“艺术科”,这是跨学科的综合。第三层是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整合。这是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需要进行的跨学际综合。第四层是文化的整合。旨在打破学校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改变学校教学内容与当代文化生活割裂的局面,实现教育内容与文化发展的同步。第五层是接受继续教育者与文化的整合,实现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和谐统一。工业化导致文化对人的异化,反映到继续教育教育中,就是教育内容对接受教育者需要漠视、疏离,形成了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接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对立。综合课程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受教育者与文化的整合,让教育内容与儿童的需要、兴趣统一起来,成为儿童和谐发展的养料。在这五个层次的综合中,第一层次已经完成了,第二层次正在推广实施中,第三层次处于试验中,第四、第五层次还处在理想状态。上述五层次对继续教育教师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继续教育师资条件,因地制宜、分阶段逐步推进课程综合化。比如,农村继续教育现阶段师资、设备相对比较薄弱,重点是搞好跨学科的综合;城市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中学,在搞好跨学科综合的同时,用“课程研究”的形式设置选修课,探索跨学际的综合。

四、改革高师教育,培养新型继续教育师资

综合课程是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转型阶段从现有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出发,采取一些权宜之策,可以节约改革成分。但从长远来看,改善继续教育教师的知能结构,使之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才是根本出路。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源头抓起,要改革高师教育体系,培养新型继续教育师资。我国目前的高师教育体系,是围绕培养分科型教师要求而建设的,相对于综合课程的要求,它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专业设置单一,培养口径过窄;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能单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等等。要培养综合课程的继续教育师资,高师教育应做如下改革:

(一)打破旧的专业界限,设置新型综合专业。传统高师教育为适应继续教育分科教学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强调与中小学专业对口,专业设置以学科为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缺少应有的联系,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技能单一,只能胜任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而综合课程需要跨学科、跨学际的知能结构,这种局限于学科范围的专业设置显然不能培训综合课程的继续教育师资。改革的办法是打破旧的专业界限,扩大专业跨度,设置新型综合专业。如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融合形成“综合理科教育”,由政教、历史、中文三个融合形成“综合文科教育”等。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接受继续教育者知能结构。长期以来高师的课程设置受专业本位观影响,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结构,重书本知识不重实践能力,造成接受继续教育者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改革高师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调整课程结构模式,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以综合性更强的理论课、实践课、专题研究课、专业基础课“新三模块”替代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旧三模块”。理论课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课,旨在构建接受继续教育者坚实的大文化背景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课包括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教育技能课,旨在培养继续教育教师的基本生存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专题研究包括课题研究和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内容,针对现实问题,学用结合,学研结合,旨在强化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接受继续教育者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第二,调整科目,丰富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要跳出狭隘的专业本位观念,立足社会、人文、科学三维空间,多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文理渗透课程、横断课程。第三,鼓励跨专业选修。相邻近的专业课程要加以整合,互认学分,方便接受继续教育者选修。

篇6

关键词:成人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51-01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ation)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理想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理想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1]。教育全民化和终身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趋势。成人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但是,传统的成人继续教育观念认为成人继续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补充或延伸,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没能摆脱普通高校的路子,僵化而缺少变化,教育制度建设或体系建设仍相当滞后,没有形成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相当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观念上,仍然表现为传统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在教育实践方面更是弊端突出。改革现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向着一个更富生产力、更为繁荣、更为健康的学习化社会迈进势在必行。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得到了越趋成熟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挥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是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1 成人继续教育现状

成人继续教育是一项历史最悠久,涉及教育面最广,教育对象最复杂,教育层次最多,教育方式最丰富的事业。它有其别于其他教育的独有特点。

首先,从教育对象看,其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一个在生理、心理、智力、品德诸方面都独具特点的群体。成人继续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并且,现行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其次,从教育内部看,许久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人们一直有一种一次教育受用终生的思想,因而对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极为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把它作为一种补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对成人的文明的、文化的、职业的继续教育又是必须的,并且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得成人继续教育遍布教育领域内外,处于一种大家都办又都不是主业,大家都管又都不重视的边缘地位。成人继续教育的这种边缘性使得它的教育特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来看,现有的成人继续教育往往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表现为传统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存在着方法陈旧、规格单一、专业口径过窄、应用性不强等不足,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

2 把握学生特点,构建教学新模式

2.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成人高等教育是专门针对成人进行的教育,对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成人在生理、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个性比较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而且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炼,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成人学生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形成。

课程的设置应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创新能力和革新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体现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适应多样化世界的需要。并且,成人继续教育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内容设置,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能力为原则来设置所需课程,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

2.2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成人继续教育学员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习,时间上有矛盾。因此,授课方式要顾及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以上矛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利用网络,而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建有与必修课程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各学科开设相应课程的学习网站,内含课程概述、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学习方法介绍、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库、相关知识及链接等。学校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网上教学、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服务,使设施良好地运行。学员能自主选择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应用网上动态信息和资源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交互教学活动,学员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由此拓宽教学平台,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

3 结语

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有利于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专业的改造更新,有利于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有利于把学校做大做强。成人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逐步由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清楚认识成人继续教育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改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促使学校继续教育整体规模和结构趋向合理,逐步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篇7

就定位而言,高校非学历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非学历教育模式主要为:讲座、专题研修班、企业委托内训和辅导培训等。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定位和教育层次提高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针对办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层次混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有的高校几个部门同时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并且各院系具有独立自主招生的权力,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办班教学。同时很多院系选择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平台,针对院系专业背景和教学需求开设培训班或者资格证书培训活动,规模虽小但是数量巨大,由于没有统一领导部门,且相关规章制度缺失,上述非学历教育形式层次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在培训中专业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资源管理无序、出现浪费等现象。[1]第二,制度缺失,定位模糊不清。受经济利益和社会趋势影响,中国很多高校均开设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但是很多项目缺乏规范性指导,高校并未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导致实际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很多高校顺应时展,致力于成人学历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并未系统研究社会形势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具体情况,导致定位模糊不清,缺乏延续性和市场竞争力,致使非学历继续教育从属于学历教育。并且很多高校经验不足,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仅象征性地开班零散的培训班,毫无品牌性和收益性可言。[2]

三、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

第一,合理利用资源,创新管理方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具有目标任务明确和受训者存在导向性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此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达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市场的多元化培训需求,在综合分析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创新性的培训项目,以此赢得市场先机。同时,在培训项目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制定系统宣传方案,从产品优势、师资优势、教学环境优势、培训效果优势等方面做一个全面有效的宣传。在形成自身品牌效应的同时,刺激了受训者的学习欲望。[3]第二,合理定位,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当前,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日渐明朗,但是相关政策制度还有待健全,受定位不清和制度不健全影响,很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打破高校仅重视学历教育的格局,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根据各高校发展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例如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高校充分意识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由上至下的层级管理体制,各学院原有的培训项目或者校企合作项目划入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同时管理人员根据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设定与管理规范,调整并完善整个继续教育体系。此外,该高校创新性地设置了二级办学实体,将其作为继续教育机构,代表学校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二级办学实体坚持“从严治教,科学办学”的宗旨,就具体培训项目开展系统化管理,以此保证培训质量。第三,把握市场,创建品牌培训项目。随着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到项目培训之中,相较于高校而言,社会办学机构市场机制较为灵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把握市场动向,拓展渠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培训项目。例如在中国西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学发展过程中,该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公共管理和人文历史等学科的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着力培养该地区党政干部公共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同时该高校定期开展“送培训下基层”的活动,在基层部门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行政能力培训”等专题报告,以此为政府培养众多应急管理人才。基于此,该高校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行政领导能力与政治文化素养”品牌培训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了自身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水平。第四,更新观念,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主流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自2018年停止招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专业的规定即将出台,各本科院校必须实现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型发展。在“大职业教育观”的趋势下,学校继续教育要将发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学历教育)作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在继续做好目前已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终身教育思想日渐普及,单纯的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给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在实际办学和培训中,很多高校仍存在定位不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非学历继续教学的整体实力,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作者:郑丹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现状分析

(一)困境与挑战。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到目前,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和挑战: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办学单一、品牌特色价值不高。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承担起了地方教育的重任,所以纷纷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来深化地方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复制化严重,所以学院教育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而品牌特色的缺失也为继续教育的深化发展带来了困难。二是继续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逐步萎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市场越来越小,所以萎缩较为严重。

(二)发展与机遇。虽然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是在挑战面前,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继续教育,所以在继续教育方面得到的投入在逐年递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非学历教育市场发展迅猛,所以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向非学历教育方向发展。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依然拥有广阔的前景。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理论分析

(一)实行继续教育学院一级管理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要进行转型,必须要有改革理论的支持,而为了促进其发展,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要实行一级管理模式。所谓的一级管理模式就是要让继续教育学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实现内部的调整和优化,简言之就是学院管理的统一性得到加强。因为统一性的加强,所以学院措施在落实方面的力度会有较大的提升,这对于提升学院的实践能力帮助巨大。因此,做好学院的一级管理有显著的意义。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改革过程中,制度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要强化责任制度的落实。为了使得学院工作开展的动力更加充足,积极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意义重大。目标责任制主要是以教学发展目标为基础,进而进行相关责任的明确,而项目责任制则主要是围绕继续教育的承接项目进行责任的划分与确定。其实,无论是何种责任制度,都会进一步强化学院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学院的继续发展。

(三)适度下放财经、人事以及经营管理权。适度下放财经、人事以及管理经营权也是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学院不同,主要是因为继续教育学院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所以适当下放财经、人事以及管理经营权可以帮助学院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这会对于继续教育学院的市场化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转型措施分析

(一)强化组织建设,促进机构重组和创新的进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要做好转型,就要从自身组织结构进行变革,所以要强化组织建设,促进机构内部的重组和创新。组织机构建设的强化需要从重组和创新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就重组而言,主要指的是将原有的工作内容具有重复性的部门进行精简和合并,从而节省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的工作中。就创新而言,主要指的是根据市场化需求,设立具有针对性的部门,从而实现组织机构上的创新,并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学院的服务功能。这样,继续教育学院会具有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发展也会更好。

(二)创新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第二、第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的优势就是能够进行第二、第三学历的持续化培养,所以在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将这个优势保持,并使其扩大化。继续教育学院的学历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还要增加一些市场化运作的考虑,这样,人才培养模式便可以实现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优势也可以得到继续保持。在社会实践中,继续教育学院的优势是第二、第三学历教育,所以要保持优势,并促进其稳定发展。

(三)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实现订单化培养。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继续教育学院有一项突出的内容是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而从目前的社会应用人才来看,非学历教育的用人量十分巨大,所以针对市场需求,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实现非学历教育的订单化培养,这样,接受继续教育培养的人员,本身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而继续教育学院也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充分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简而言之就是订单化的培养一方面实现了继续教育学院的资源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促进了人员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加大信息建设力度,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强调教育的现代化也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目前,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利用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中,一方面可以实现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信息化,通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继续教育的发展会实现优化。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化教育,可以提高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辐射价值,进而提高其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虽然在发展上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继续教育学院只要认清自身优势和价值,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型,那么其还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江文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玉双.近十年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新展望[J].当代继续教育,2014,1:56~59

[2]毛海英,谢琴,郑玉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设计与路径探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4,8:5~9

[3]闫爱敏.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继续教育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0~12

[4]乐传永,孙立新.回顾与展望:2015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1:13~23

篇9

关键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学教师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袁瑛(1971-),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讲师,东北师大生物教育硕士。

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 终身教育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使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语,学校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中学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而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继续教育。①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

1.继续教育含义。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具体地说,继续教育概念包含了以下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第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②

2.为什么要开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力手段;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继续教育是推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继续教育是参与全球性科技与经济竞争的重要保证。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继续教育,一要使受训教师不断增强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二要使受训教师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更加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三要使受训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四要使受训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五要使受训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③

二、加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1.树立继续教育的正确观念。树立继续教育的观念,是进一步推进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决条件。转变继续教育是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在职教师综合素质的观念。过去一段时间内,职后教育的重心放在学历补偿教育上,以至于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继续教育就是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没有搞清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防止其步入形式化和功利化的误区,切实把工作重心定位于提高教师质量,优化教师结构,促进教师发展。④

转变继续教育是一次性的在职培训的观念,树立继续教育是持续不断贯穿一生的观念。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知识的迅速更新,信息的层出不穷,都要求生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转变继续教育重在接受培训的观念,树立继续教育重在个人自觉学习的观念。目前情况下,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依靠各级教育机关和学校来组织的,殊不知继续教育特别重视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的自学活动。

2.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要实现多样化。不同的受教育者,其需求不一样,接受教育的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的方式。

一是集中式培训。所谓集中式培训,即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融培训、教研、科研、电教、资料信息于一体。努力使培训工作产生更好效果。比如对新教师培训、职务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等均适合采用集中式培训。

二是教研式培训。采用寓培训于教研活动之中的培训方式,把教研活动过程看成是继续教育的过程。

三是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实施校本培训能做到最好的学用结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和同行的共事中学,这往往是最为实用和有效的培训方式。对学校而言,本校教师最需要补充什么,学校最清楚。因此学校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最有实效的。我区进行校本培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二是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需求,聘请教育专家,组织相应的培训班;三是组织各类经验交流研讨会、教研教改活动。

四是网上培训。中学生物教师数量多,全员培训数量大,而且分布较为分散。因此,把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重点应放在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上,以形成“网络”培训系统。

3.使继续教育逐步法制化。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从而实现依法施教、依法促教、依法治教。1998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启动了五年一轮的全员培训计划,即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⑤对此,不仅国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而且各省市地区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法规,从而使继续教育走向法制化轨道。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培训时间不少于国家规定的学时;建立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并实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建立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监测评估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4.分层次培训,提高全体生物教师水平。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出台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函授、自学、进修等途径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对学历已达标的初中生物教师,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力争达到本科学历;鼓励高中生物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同时吸收一定的研究生加入生物教师队伍,力争在高中教师中具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生。

选拔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参加省、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水平。

三、更新培训内容,适应生物新课程改革需要

继续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四项指标,即知识结构更新、业务能力提高、智力连续开发和职业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的要求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特点,继续教育课程应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等特点。目前中学生物基础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新课程提出一些新理念,例如: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生物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倡导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方式等等。这些新理念靠谁去落实,当然是中学生物教师。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这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增加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内容以及具体实施案例等相关内容,从而使生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注释:

①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②孙宏安主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③姚和金.对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六点思考〔M〕.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 继续教育 创新文化建设 作用 完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75-02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创新为基石的现代经济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沃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重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当今党和政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能够把创新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一、继续教育与创新文化建设的关系

继续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教育两个层面,涵盖了学校普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形式,在我国通常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新回到学校,走进课堂进行再教育,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直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也就是说,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混文凭”、挣学分,而是提高学员整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把继续教育作为不断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手段,是切实可行、符合人性要求的,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特征。

关于创新文化的定义,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侧重。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文化属于一种观念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创新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其功能性,认为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生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本文采用季颖利的观点,认为创新文化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文化实践,包括相应的实践成果,如在思想观念、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或提升。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促进创新能力的沃土。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营造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文化。

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教育。成人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他们已是处在市场中的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对这些已经处在市场中的人,向他们传授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科技的过程也是在向他们传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过程,他们把这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通过创新活动表现出来,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这是继续教育作用于创新文化的重要路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整个社会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创新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继续教育事业,促进其不断提高和改善,两者紧密相连又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对创新文化建设的作用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都内在地包含三个层次:观念、精神(制度)和活动,而人是吸收、领悟和传播文化的主体。结合继续教育的基本功能,继续教育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如下作用:

(一)继续教育对创新观念的形成起基础性作用

继续教育面对的是来自更为广泛的行业、领域的人们,他们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力量,因而继续教育比全日制教育影响人更广泛,传播范围更广。接受继续教育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经过社会熏陶的思想多元化的人,他们对于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理念有着更深的感触。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重视文化素质、创造性观念的培养,让受教育者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明确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最终树立一种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观念。

(二)继续教育对创新精神(制度)的形成起智力支持作用

任何一种创新精神的形成都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与文化氛围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人们迫切需要掌握新技术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高校继续教育被人们视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它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水平和传播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它有着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和知识密集、学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等一系列优势,能够为每个接受再教育的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启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与创新。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金和人才, 而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由创新精神形成的创新文化,这也是最难克服的一种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提高造成障碍的瓶颈因素。继续教育就是通过对这种创新精神的培育带动着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到创新之中,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锐意创新、彰显个性、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这也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对创新活动的开展起促进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经济或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关系更为紧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市场人”,因此继续教育、创新和市场三者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高校的作用在于把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科技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其中主要是通过继续教育推广到社会上,特别是推广到企业中去,促使创新活动的发生,使之商品化,成为社会财富。高校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增强人们的学习观念,发展终身学习,促进创新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创新与市场紧密相连,是生成创新文化的第一要义。市场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创新的目的和归宿。企业要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研发和生产创新产品。企业也因此在自主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立。

三、完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促进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建设不是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必须以新知识、新科技为载体,充分挖掘创新元素,培训学员掌握新技术。因此,要使创新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完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强化职业教育,完善培养理念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知识被系统吸收和整理的速度,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学员掌握新技术,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充分挖掘创新元素。培训学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社会创造的最新知识,才能满足社会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需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加强学员们的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的观念,使他们养成敢于冒险、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促使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应逐步建立起一个全民化、系统化、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教育创新的落脚点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继续教育培养大批的专业化人才,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培训体系,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创新范围,提高教育创新层次和水平。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专题教学,着力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把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再次,要创新教学管理,解决“如何管”的问题。要坚持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注重服务育人。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培训效果应该使学员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让学员学到真正的一技之长,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继续教育要努力引导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创新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创新不断融入到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之中,并在各种创新实践中凝练和升华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文化与创新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良好局面。要在社会中形成“创新认同”,大力培育“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培育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共识,使创新精神化为全民的共同行动。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在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比全日制教育扮演着更为直接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撑,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颜晓峰.发展创新文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环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4)

[2]季颖利.把握创新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创新文化[C]//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

[3]梁山.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纽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4]冉亚青.培育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导[J].思想研究,2012(4)

[5]侍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2006(8)

[6]蔡宝松.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和定位[J].教研探索,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