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建模的认识

篇1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成为当代数学教育方向之一,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仍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针对大学数学建模课程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基拙上,提出多媒体建模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认识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数学建模已有了很久的历史,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始在各个大学把数学建模的内容列人研究生、大学生教学计划中去,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却还是很年轻的一门课程,数学建模教学及其各种活动迅速活跃发展,成为当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多媒体数学建模教学更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教学功效仍需要我们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相信只有努力把握好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催化剂作用。多媒体建模教学还有很多潜能和作用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本文根据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信息量传播有余,学生课堂理解不足

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不少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教学环节密度过大,屏幕切换过频,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教学的重点、难点很难得到充分解决,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多媒体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搞清教材知识点的主与次,合理布局内容及信息量,合理使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尽量避免王顾左右而言他现象的产生,忌讳数学建模多媒体课堂教学成为现代灌输式的练习场。

教师所教的数学建模知识,大都是理论与技巧结合,必须经过学生在特定学习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建模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复制,绝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体系及其涵义,这种建构理解是无法由他人单纯靠灌输来实现的。

2屏幕内容生动有余,师生交流不足

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直观生动”上,它可以激发兴趣,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达到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然而学生的感官在接受直接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看、记了,最多做到“放映”教师传授的内容罢了,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建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思维,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感官记忆水平上,难以产生思维上的广泛、深人植入;甚至无法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致使思维滞后,造成思维缺乏想象。“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多媒体教学宁可不用。

要达到解决应用问题能力,就要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及时准确丰富的语言交流是弥补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迟缓矛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生思维同步教师教学的桥梁,课堂教学互动性提高了,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学习后,通过积极自主的学习,学会解决创造性问题。课堂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当然这需要我们进行锲而不舍的亲历亲为才能逐步实现。

3教师课堂创设情景有余,学生间合作不足

多媒体建模的演示教学容易做到信息来源丰富、详实,良好的课堂创设情景,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将学生很快引进建模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跨越时空、跨越学科,跨越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情感,情不自禁地自然进人创设环境。 数学建模是个系统过程,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建模能力提高,思维上取长补短,技巧上扬长避短,养成同学间交流的习惯是顺利解决应用问题的重要环节。

沉浸在学生聚精会神、对课堂内容的心满意足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间的探索、讨论、合作和交流,就无法做到学生在心理_t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建模知识和技能是一点一点培养的,我们必须注意在这个教育平台上,合理创设数学建模问题情境,比如提出现实中最接近的热点问题、最可能产生共鸣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参与其中,使得每个学生有平等机会进行数学建模交流,让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发创新欲望,那么,建模教学知识的长远目的或许就不难实现。

4课上体验有余,实践不足

多媒体教学可以详尽再现应用性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尤其近年来,数学建模侧重问题解决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据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照搬成熟典型问题,试图一点带面,这容易造成中规中距的呆板模式教案范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又给数学建模在课堂罗列大量所谓经典问题提供了可能工具,长此以往,培养出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不足为奇了。

数学建模离不开数学能力创新,势必要掌握足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可以培养训练思维能力。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数学建模都来自于工程技术及社会经济生活,学生清楚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尤其随着现代多媒体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实战就变得很有可能了,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用原始数据验证完善模型的优劣,巩固课堂建模理论,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5建模成效标准单一,求全责备

篇2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一个实际问题,这种刻划的数学表述就是数学模型,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数学建模竞赛与数学教育则是新事物。数学模型不仅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还可以用来探讨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城市经济均衡增长的最佳速度及最佳经济结构等问题,因此,数学建模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数学模型方法,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著的。它的每一章都是在大量的实际问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实原型,然后再通过“术”(即算法)转化为数学模型。而有些章(如“勾股”、“方程”等章)就是探讨某种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近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604年建立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开创了数学建模的新时代,使数学模型方法成为各门学科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并成为和其它学科共同发展的连接点。从17世纪起,经济学家就开始把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经济领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理论,如著名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在1896年威克赛尔的《财政理论的探索》一书中就己提及过。如今不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就是因成功地开创性地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而获此殊荣。如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R・费瑞希和荷兰经济学家J・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者.以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K・阿罗、W・列昂惕夫、T・库普曼、L・克菜因、G・德布鲁,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苏联经济学家L・康托洛维奇等人,也都把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经济领域,在经济学数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数学建模教育和竞赛已作为各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往只有数学家才能求解计算的一些问题,如今一般科技人员也能完成,这将使得数学模型的应用得以普及。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也随之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对经济类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一、数学建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类院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对数学学习持消极态度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学内容较多,加之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赶进度,只好牺牲了许多方面的应用和计算,使学生缺乏数学建模的初步训练,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思维模式陈旧,片面强调数学的严格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培养,缺乏从具体现象到数学的一般抽象和将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情况的思维训练,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的思维习惯。与现代化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数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阶段,学生做题答案标准惟一,没有任何供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余地.

而实践性强是数学建模教育的一大特点。由于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与实际需要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亲身体会数学模型的解释、判断和预见两大功能在经济分析和研究中起的巨大作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使学生看到数学建模给经济管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因数学建模往往是数学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生物、物理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因此需要建模者对不懂的知识能边学边用,或与不同专业的人士共同协作。另一方而,建模成果不仅仅是建模者自己应用,还需要把它写成论文介绍给更多的需要用它的人。为考核和锻炼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建模实践方式作为数学建模的考核。我们让学生自选实际问题建模,并以论文形式交卷。因此,开展数学建模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加强对数学建模教学的认识,开展经济数学建模教学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推动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一方面,数学建模的课题都是一些实际问题,许多还是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首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如何有用,进而深入了解数学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建模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综合运用,这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增设以数学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数学建模教育模式。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环境,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使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建模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吸引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经济数学建模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方而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经济数学建模教学又是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通过建模数学使我们认识到深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概念、教学的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数学建模教育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主动探索、积极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建模就是科研活动的小小缩影,其价值就在于它是在己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我们而对的需要建模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数学建模总是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发展。提高主动探索,积极创新能力便成为数学建模教育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通过数学建模教育后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学生建模竞赛活动,十几年来这项活动的规模逐年增大,这项活动目前以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促进了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建模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能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再把数学结果用生活语言来解释――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翻译”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再学习的意识和通过学习或查阅使用各种资料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及应用数学软件包的能力;团结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这七条基本素质正是如今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所以经济类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是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过程融入模型化的思想,除了给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感受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自主思考,自行运用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各种数学软件的能力,使数学在手中真正变成一个有力的工具。

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早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数学建模教育无疑是经济类院校对目前设置的较为有限的几门传统的数学基础课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开展“教”和“学”,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数学建模教育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王鸿钧 孙安宏:数学思想方法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丁石孙 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奠宙:现实生话中数学应用题一束[J].数学学报.1999(10)

篇3

我校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五个专业,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那么就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进而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满足要求的课程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2002年最早设置的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早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性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英化教育。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且上手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应该研究培养体现职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和建设专业所必需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建设、创新的原则,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进而达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注重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基于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实效性,以市场的需求面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面,这样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随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增多,其竞争性加强,社会对于其的要求也增加。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要体现学科的细化,教学方面进行明确。诸如,运行、系统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的教学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点也是专业细化下,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在于教学主体未变,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为专业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体现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职业教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

3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其采取的重要手段,即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课程及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强化应用、怎样体现专业特色。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军事理论模块、公共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与数学模块。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

通识部分选修模块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积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艺体健康模块等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3.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具体分为以下两个课程群:①数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②技术基础:包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硬件基础课程群和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分为软件与硬件两个课程群,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软件工程等。

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JSP网络编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3.4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上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面向应用的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

计算机应用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NET构架及应用和ASP.NET网络编程两门课程,选修课有J2EE技术、微机与外设维护维修技术、Delphi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ORACLE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和UML建模技术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嵌入式系统基础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两门课程,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嵌入式网络协议及应用、WinCE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与总线技术。

4实践教学环节

4.1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1)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开出预备性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实验,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这方面设置有物理实验和认识实习。

2)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开出二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上机编程、电路与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门课程的硬件实验。

3)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实训为主,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本专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实施蓝桥计划,联合培养JAVA程序高级开发人才。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C++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人才。另外,与北京安卓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翰林教育集团、汇众益智(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应用型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2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素质和创新项目4个学分,此类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可以替代相应选修课学分。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考试、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科研创新实践、科研论文与文艺作品、社会实践等。

篇4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55-1

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停滞与逐渐恢复后,到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一、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教育需要社会化

(一)专业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甚至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实践性,艺术设计院校90%的课程都属于实践教学。”当前高校的实践教育有讨论也有改革但是仅限于狭隘的课程教学没有分层次递进式地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专业实践教育的探索方向:社会化。高校的实践教育只有走到社会实践的阶段才是真正的实践教育,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模拟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随着时展,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专业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自1982年开始已走过二十六个年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的放矢的学习过程。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与其初衷有所背离。

1.内容宽泛,内涵不深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红色之旅”等,内容宽泛但大多与专业关系不大,内涵不够深刻,以上诸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

2.活动定位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但从实际运行看,仅把社会实践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其地位“虚化”。甚至部分高校自己也认为社会实践是教学计划外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可有可无。

3.缺乏长效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论证过程中不够充分,准备周期过短,。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重形式,轻建设”,缺乏品牌项目与长期规划,成果总结缺乏深度。

4.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负责落实,其人力有限,且大多数政工干部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无法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成效评估,更无法从专业角度指导活动规划设计。由于活动脱离了专业背景,多数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度不高,在实践中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缺乏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一些单位也把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当成一项负担。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

鉴于以上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象,笔者对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高校艺术类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因此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或者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

(一)明确社会实践的地位。把社会实践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作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核定适合的学分。从制度上确保社会实践的地位,使之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项常态工作。

(二)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一制订社会实践规划,学工队伍在实践的整体组织、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等环节积极配合。“教务与学工结合、共同实施”是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本学科专家的指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实行“专业老师+辅导员”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完善教师考体系,给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核定相应工作量,给予教学计划内实践课程指导的同等待遇调动其积极性。

(四)突出社会实践为学科、专业服务的功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感受城市跳动的脉搏,不断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艺术类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与社会脱节、个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仅靠学生工作部门在红红火火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不够的。重庆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大学生实践工作机制、政策办法和财力保障等。我们应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做好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才能越来越有生命力,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会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宇等.高校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篇5

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基地 教学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还是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而言,我们采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探索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了与软件技术企业的合作。先后与IBM公司和手机软件制作公司合作,让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和教学实践过程,并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企业的实践证明: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给出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自己根据任务向导,完成任务,不懂的地方再向师傅请教,边做边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这样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经过反复的论证,形成了针对软件专业的“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思路

1.全面开展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软件产业也高速发展,尤其是软件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来填补各方面的需求空缺。但是,现实情况是仍有大批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也就是说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我们学院自身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能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培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为满足软件测试岗位要求的实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因此,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开展将岗位技能、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和实训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

2.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培养软件测试岗位需要的实用型软件测试人才为主线,提出了该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的总目标。根据该专业的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组织结构,将需要培养的各项技能分解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使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消化,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构建了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我们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分解,按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技能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聘请了该专业的教授、企业专家及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企业基地。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并把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未来几年,我们还将成“集团理事会”,并在其指导下,各系与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各系部设立的校企合作中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3.完善管理体制,保障教学质量

(1)明确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职责

实训基地使用主要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及实训基地的管理者组成,必须明确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专业教师主要是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与修改完善,并负责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实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辅助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训基地的管理者主要负责主要对实训资源进行调配,以及课外的其他实训项目的管理。

(2)推进了项目化教学制度

项目化教学由专业教师编写,制定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学注意事项等给学生和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实训的项目大多与企业行业接轨。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可以明确知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做,从而达到在“做中学”预想的学习目标。同时,项目化的教学制度也为编写项目化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校企合作育人新局面

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了与相关企业拓展战略合作,推进增长“订单式”的数量和规模,以订单培养为载体,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合,积极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校企合作育人新局面。整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人才、技术、信息、设施设备、品牌、资金等资源,依据“合作建设,资源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推进“校中厂”式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创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完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平台和实体空间,为“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星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

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的转型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战略,并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初期已确立了34个单位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进行试点、研究。由鲁晰部长主抓,当前发展已有一定的成效,目前已有两百多所高校想加盟中,第二批联盟成员正在考核之中。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活动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比较好的范例。

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授课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使数学课程不再枯燥、乏味,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钻研理论知识的热情,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架起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桥梁,同时为这一活动提供一个全国性的展示平台,通过竞争、协作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数学建模竞赛概述

数学建模活动包括数学建模理论课程、数学建模试验课程及数学建模竞赛。美国从198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国从1990年开始派队前往美国参与此竞赛。1992年在部分城市进行了试点,1993年起,我国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因此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多以基础知识、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教学为主,学生只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较少,培养出的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这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活动,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实现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及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竞赛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数学建模竞赛一般是在每年的9月中旬的某个周末(周五早上8点至下周一早上8点,连续72小时)举行。数学建模竞赛是以队为单位,每队3人,这3人须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专业可以不同,比赛分本科、专科两组。每队可由一名指导教师或教师组带队,进行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但在竞赛期间不得进行指导或参与讨论,否则按违规处理。竞赛期间参赛队员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计算机和软件,但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在网上)讨论竞赛内容。竞赛开始后,参赛队须到指定的网址下载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准时交卷。只有全体队员们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三、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很好地在数学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大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活动,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做出合理假设,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最终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涉及工程技术、农业、政治、经济管理、医学、生物学,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大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数学建模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建模活动大都以实际问题为驱动,避免了抽象的数学理论的讲授及推演,大学生在所抛出的问题的引领下,能够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成功解决问题的结果也给予大学生更高的自信心,进而更愿意去学习。

(二)数学建模活动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

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更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是指导者,小组成员须要查阅相关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成员的研讨、假设、探究、实验验证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打破了传统封闭、单一的模式,学习方式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化。

(三)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大学生获取、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包括工业、经济、军事、社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而这些小组成员来自于某一专业的学生,面对他们不了解的行业,他们须要查阅资料、借助网络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加工,提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大学生获取、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数学建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数学建模活动是基于现实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尤其是活动中的数学建模竞赛。这种竞赛通常是由3名大学生组成一个参赛队,参赛队须要在72小时内完成来自于某一领域的现实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队员们可以借助一切无生命的资源共同搜集资料、讨论,形成假设模型,设计计算方法,分析、检验模型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最终形成论文。这一过程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发挥自己的长处及优势,相互配合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没有现场答案的难题。因此数学建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为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适应社会的分工协作作好准备。

四、数学建模活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

数学建模活动这种以问题驱动为开始的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数学教学的改革,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也具有很好的借鉴。首先,这一问题是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大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不仅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学习资料的收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一些显性的能力得到提高外,对大学生的隐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分工协作的能力、将实际问题构建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及交流沟通的能力等。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为高校,尤其是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高校提供指导。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自1993年开始在全国举行至今已有二十年有余,在这二十年的教学、竞赛的探索中培养了不少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实践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表现出比较强的综合能力,数学建模活动不仅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其他学科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尽管我国数学建模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但地区、校际间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很多高校都看到了数学建模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巨大贡献,越来越重视数学建模活动,并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培养方案及配套师资、设备,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希望这一较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学科教学中,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 工学结合 新能源 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人们已经清楚的意识到太阳能将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到2008年年底,全球光伏累计安装容量大约18.5GWp,但其主要市场在欧美和日本。欧美和日本已经形成了光伏应用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的新兴产业队伍和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而我国虽然是光伏组件的生产大国,但光伏的安装总量包括光伏电站的安装占世界光伏安装总量的比重很小,设计、安装、运行维护产业队伍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

根据我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2010年均新增55MW,到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50MW;而到2020年年需新增1350MW,累计装机将达到1600MW。因此我国光伏发电应用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面对国家推动国内光伏发展的政策到位,国内光伏市场即将规模化发展,人才制约瓶颈将很快显现。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迅速建立和完善我国光伏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南昌理工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08年成立了太阳能光电工程学院,在应用型太阳能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学校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厅重点学科优势和应用型光伏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率先摸索出光伏专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此为案例,本文力求总结与阐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光伏应用专业教育中的成效性。

一、工学结合,依托行业、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创新教学实践, 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力量的中介[1] ,它包含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基本要素[2]。为适应世界光伏产业发展和工科院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南昌理工学院联系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根据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光伏产业应用性人才教育基本要求”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力争在省属工科本科院校中培养具有国际光伏产业发展思维,能够胜任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研发以及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等工作,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的新一代光伏产业复合型人才。学院与国内大型光伏企业如赛维、晶科能源等高科技企业强强联合,建立起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光伏电池片制造工艺、光伏材料与检测、单晶硅/多晶硅制造工艺、光伏组件加工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光伏发电设计与施工等核心专业课程,并到企业实训,强化技能素质培养,掌握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加工技术,使学生在就业初期就能够在技术岗位上脱颖而出,从而获取更多的升职机会;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过程的原理与工艺要求,掌握光伏发电及相关供用电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条件。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3]。新能源产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新能源产业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新能源专业本科生生产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创业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科研教学型人才培养为辅。

1. 修订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合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优化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和过深过难的内容,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在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2. 增开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施学生开放实验室建设

学校建有实验实训中心1个,其中包含6个实验室(机房、操作平台),教学机房、电子电工实验室、光伏基础实验室、光伏发电实验室、光伏材料实验室,多晶硅铸锭实验操作平台。实验实训中心平时对学生开放,66.67%的实验室为开放性实验室。制订实施了《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对实验室开放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有效改变目前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同时,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科研兴趣小组还能设计专题实验。

三、 改变既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加强新能源专业本科生假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

学校还建成由实践教学设备配套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含专业实训室)[4],能对行动体系课程[5]的教学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6],因此,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学结合教学情境实现的关键。学校还先后与江西上饶光电、江西上饶晶科、上海正泰、泉州百来等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参与实训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改变新能源专业学生实习模式,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充分认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倡导个性发挥的教学。

短短四年来,学院立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努力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在光伏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着力实践性,强化专业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主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工学结合教学的成果,值得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峻, 刘亚军.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 J]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8, ( 2): 5-12.

[2]王振洪. 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J] . 课程・教材・教法, 2004, ( 9): 75-79.

篇8

关键词:高师数学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 【中图分类号】G642.0;O1-4

0引言

创新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培养适合各区域实际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提高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中心难题. 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中,从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深度融合地方经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数学建模作平台,构建服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促进学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师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思想

“服务地方经济教育的高师数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案设计的主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数学人才的多种需求,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改革思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在基本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体制下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数学人才。

2. .高师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们白城师范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比较低, 国内部属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经验不适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由于社会对复合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突出师范特色为突破口,提出了“一体,两向,三能力”培养模式,体现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创新教育与能力培养,建立地方经济条件下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数学人才。

3..高师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数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高师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1).数学专业课要充分体现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不仅指原始创新,也包括集成创新;既包括知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文化创新。而离开学术前沿谈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创新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继承、积聚和应用,更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创意的形成还是创新设计,都需要新知识和新原理的运用。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强调“新”;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要把学生有目的引入学科前沿。

(2)加大数学应用选修课程的比例

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和职业倾向,利于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应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把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与学习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随意选择选修课,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

(3)加强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以数学建模为平台,培养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参加数学建模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广泛宣传数学建模的意义,对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暑期培训和课外辅导答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督促学生积极组织建模协会,探讨各类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应解法。

总之,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可持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通过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率在 90%以上,且就业质量良好.近年来,本专业有一大批毕业生在教育和其他企业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牛裕琪,孟晓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2011(8):38

[2] 堵秀凤,翟曼月,李晓红.师范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6):81-83

[3] 王焱,堵秀凤,李晓红.提高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实现高就业率[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91-92

[4] 张丹,周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2):21-23

[5] 曾峥,简国明,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 :61-63

篇9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十七大报告召开,不仅要求加强教育力度,还要更新和完善教育方法,注重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相结合,从而为中学的教育引导了方向。目前,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应该转移到怎样完善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上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重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重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近几年,中学中因厌恶、憎恨、羡慕、嫉妒等情绪的影响,发生很多让我们心痛的事件。由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到赵承熙的射杀人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吗?这些事件不仅仅是个人悲剧,它更折射出了我们当下教育方面存在的纰漏。鲜活的生命离去不但对个人的家庭造成打击,它更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事过境迁,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和人们的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在社会的发展逐渐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的当下,旧的价值观被颠覆,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迷茫而劳累;又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更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经过岁月的冲刷和现实的残酷,疲惫的人们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马加爵的“绝命书”,不正体现了它缺乏沟通和交流吗?马加爵因不被人理解尊重,得到的只有嘲笑、歧视和厌恶,促使心理的厌恨和厌世,最终酿造了一场杀害自己同学的悲剧。若在中学中,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马加爵这类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也就不会再酿成现在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金城事件了。可见,中学学生组织教育中,我们注重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了。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重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分析,建立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并行的管理体制是必要的选择。其中,在工作中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既要教育,又要关心和尊重;另一方面,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波动,积极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进而提高说服力和影响力。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又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以下就具体说一下,如何构建两者并重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1.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奠定基础

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过程犹如一棵树,面临着许多问题,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营养,还要有精神上的阳光滋润。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结合各主体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正确的树立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这三关,即调研关、感情关和因材施教关。具体来说,一方面,则要求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他们近来所关心的问题,掌握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的解决他们的困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们在人文关怀建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心理疏导课程,强化情感互动旋律,以诚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尤其要帮助弱势群体或“问题”学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情绪,升华其思想。另外,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理解他们不同层次上的兴趣、性格、爱好和价值取向,然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展示和发展自身。

2.增强服务意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行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一个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是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和保障。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立的个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其主体地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多理解少责备,多宽容少抱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思想教育的活动。另外,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打破“教师中心论”,完善和谐的交流机制;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不以偏概全,一味地说教和灌输思想,要采取平等民主的方式,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成为工作中的主角。此外,还应该建筑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加强对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并与人文关心相结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情慰藉和心灵关怀来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成效。

3.学校建立制度,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学校应该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基础上,探索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重的方法,公平科学的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校应积极开展挫折意识和生命教育的讲座或活动,并对违规的学生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言而有情。另外,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要加以了解,并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指导和聆听。把人文关心与心理疏导相结合,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和谐气氛中,树立自信和自尊,培养热爱生命、坚韧不拔的精神,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几年在中学里发生的惨剧进行剖析,不难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重的教育体制刻不容缓。但是,这一体制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单从观念层次上来说,不仅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教育管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创新工作理念,使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与时俱进。

篇10

关键词 数值微分,灰色模型,组合建模

1、前言

灰色系统理论自1982年问世以来,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领域。GM(1,1)模型因其计算简便、实用广泛而在灰色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应用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灰色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表明,传统的GM(1,1)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法求解结果只对平稳的原始数据序列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较高;对非平稳的原始数据序列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往往很低,而实际中碰到的数据序列大多是非平稳序列,因此GM(1,1)模型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献对影响GM(1,1)模型的精度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模型的背景值构造方法是影响其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献认为模型公式中的初值选取也是影响其精度的一个原因。

作者认为在求取GM(1,1)模型白化微分方程中的参数时,微分的近似方法也是影响其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用高精度的五点插值求导公式求取模型中的微分,并用本文提出方法对我国人均钢产量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基于五点插值求导公式的灰色GM(1,1)改进模型的建模机理

2.1 插值

2.2五点插值求导公式

设已给出五个节点xi=xo+ih,其中i=0,1,2,3,4。作四次插值得

(4)式两端对t求导,有

取t=4,求出x4。点处的五点插值求导公式:

2.3基于五点插值求导公式的灰色GM(1,1)改进模型

设原始非负数据序列为:

3、应用实例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人均钢产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建立1981-1997我国的人均钢产量数学模型,并预测我国1998-2000年的人均钢产量。建模原始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

按本文方法建立的我国人均钢产量的灰色GM(1,1)模型为:

从表可知,本文提出的基于数值微分的GM(1,1)建模方法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相对误差绝大多数都低于5%。将所建模型进行后验差检验,本文所提出建模方法,其方差比为c1=0.0952(c=S1/S0,S1为残差的均方差,S0为原始数列的均方差),而用文献方差比为c2=0.1210;小误差概率均p=P{|e(0)(i)-e(0)|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