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材料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建筑材料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路建筑材料知识点

篇1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道路建筑材料;项目化教学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已经延续了几十年。近几年道路与桥梁专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材料课程体系已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特别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知识面窄、知识体系陈旧、适应社会能力差等问题。由此可见,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使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信息科学有机接个,成为当前道路桥梁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近年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道路建筑材料检测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研究。

一、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程内容复杂,逻辑性不够强,学生学习困难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课程设计的材料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有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等。工程用建筑材料种类繁多,且在教学中各材料间相对独立,且每种材料的讲授内容繁杂,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原材料、组成、结构、应用、性能、检测等各方面,教学内容理论性内容多,数学公式推导较少,材料经验表格与规范多,连贯性与逻辑性不够强且多以叙述为主,模糊性的概念与参数繁多,这些内容使学生学习时会感觉杂、乱、难以理解掌握。

2)传统课程模块和内容不够合理

传统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材料检测的内容只是较少。但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都需要用到建筑材料及检验的相关知识。为满足社会对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需要加强学生对材料检测技术培训,提高学生检测能力,并需要以“淡化理论知识、强化检测能力”为原则对传统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增设道路建筑材料检测的课程内容。由此建议将传统的课程《建筑材料》改为《道路建筑材料与检测》,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试验员、检测员等)提供更加直接的技能支持。

传统的课程中一些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例如:普通粘土砖已被强制退出使用;传统的沥青油纸、油毡已被逐渐淘汰;建筑门窗中的木材已基本退出使用。而铝合金、彩色涂层钢板、塑钢等正大量使用;建筑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在提高;高性能混凝土正在普及;建筑用水泥的品种正在组件增多;建筑中出现更多新型的装饰材料、防水材料。由此,建筑材料的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

3)传统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建筑材料传统教学方法是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其中理论采用讲授形式,实验内容的教学则在实验室中进行,并没有将两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该教学方法,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体现高职教育中“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点,难以培养出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改革后的《道路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则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建筑材料实验操作过程,能够检测常见的建筑材料和判定其合格性。由此可见,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内容分散,依靠教师不停讲解,教师很容易感觉疲惫,但学生却不能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传统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道路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基础课。传统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包括了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考试方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技能操作考核方面大部分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很可能出现一小组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部分学生较差,而整个小组得分却都很高的现象。还可能一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很好,考试成绩很高,但技能掌握不够好实验成绩却很差的现象。但传统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扔能够考核出理想人才。

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实践

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由此,在《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时,应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教学模式,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通过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材料检测的职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真正掌握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和事业技能。

1)课程改革设计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结合建筑材料检测内容,改为《道路建筑材料与检测》。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工作岗位需求及材料检测为切入点,,突出材料的检测能力培养,淡化材料的理论知识。以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并以主要建筑材料检测项目为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设计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建筑检测项目。对传统建筑材料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取舍,删掉部分陈旧淘汰内容,强化材料检测内容。改革后课程由六个工作项目组成。具体项目如下:公路用土的物理性能检测,公路工程用集料物理性能试验常规检测,公路工程水泥物理性能试验检测,公路工程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常规试验检测,公路工程用钢材和石料力学性质检测。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针对某一种建筑材料来设计的任务,是一个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任务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的学习项目中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建筑材料检测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2)项目教学内容组织

在具体教学组织中,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由浅入深的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要掌握材料的取样方法,能填写材料的取样记录单和试验委托单;材料的性能检测,能填写试验设备准备单,并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试验;判定材料的合格性。通过各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理解掌握材料的技术性能,材料检测的相关知识规范及相应材料的具体试验操作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掌握相应职业技能。

3)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经过改革后的课程采用项目化考核方法。各项目的成绩评定由知识点掌握、职业技能掌握和职业态度三部分构成,每个项目成绩满分为100 分,知识点考核占30 分,职业技能考核占50 分,学习态度考核占20 分。课程总成绩为六个工作项目的成绩×相应项目的权重之和。

三、小结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高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应适应社会需求,要智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相关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也应及时改革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道路桥梁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课程改革是一项个长期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吕文晓,严超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J].专业教学研究,2011,7:95-96.

作者简介

篇2

论文摘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从课堂教学入手,对研究型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以讨论法代替传统简单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深化课程设计等改进措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多,主要集中在路基工程及路面工程两个部分,涉及交通工程学、材料科学、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结构工程等相关学科。课程一般设置约60学时。在开设该门课程之前,通常需要先完成道路建筑材料、交通工程学、公路勘测、土质土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传统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完成规定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型大学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履行人才培养职能,塑造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环节过程中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并具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开展相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为例,教学型大学应力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实现知识点掌握的广度要求。研究性大学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己任,注重课程热点问题掌握的深度。当前,区别对待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课程教学十分必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深度和效果。此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点的全面、深入掌握。鉴于此,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相结合、穿插实验课程、深化课程设计等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它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1]。该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条件。

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预先明确课堂讨论内容,讨论题目应紧扣教学内容要求,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并提前3~5天下发题目给学生。教师应提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内部讨论、互助学习完成相关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标注,留待课堂教学讨论时供大家探讨、解惑。教师应把握题目的讨论方向,注意课堂讨论的节奏,按照教学计划的设置,针对每个讨论题目预留足够的总结时间,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及课堂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讨论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结合

了解知识点当前的研究成果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空间、培养研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常规本科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的大环境下,常常采取对书本知识硬性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应用及该知识点的拓展空间[2]。此现象在教学型大学中尤为常见。研究型大学以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在该类院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教师应向学生阐述该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近况及当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沥青路面设计部分,在讲解道路结构层位设计时,应阐述当前路面力学计算的研究现状以及以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路面力学计算方法的局限及改进方向。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施工机具、新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方法每天都有变化,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无视新成果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最新研究成果辅助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科研成果,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师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实践性。路基路面工程的先修实验课程基本来自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及土质土力学实验。如沥青三大指标测试、混合料油石比确定、土的塑液限等基础实验[3]。此处所指的实验课程并非前述此类基本实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模型、自行加载验证,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方式。如在进行沥青路面结构层底拉应力计算的教学中,可鼓励学生采用相似材料进行小型实验,采用贴应变片等技术方式完成加载、测试,验证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内针对理解存在偏差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本科阶段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较低,除了进行必须的实验课程外,学生很少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学习。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应全面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吉林大学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就是以研究小组的方式在实验室内完成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四、深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以道桥工程专业为例,设置课程设计的课程有公路勘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4]。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全面总结,它以完成某一小课题的形式实现对整门课程的一个有效串接,将各个章节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个大问题中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充分掌握[5]。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课程设计围绕理论计算部分,而且主要针对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及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两大部分展开,立题范围相对较小;二是课程设计的难度偏小,学生可以按照书中例题所示步骤机械地完成,没有发挥学生创新空间,收获较小,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根本目标。分析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深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方式增强课程的教学成果,满足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建设目标的需求。一是,拓展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范围,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化,教师将课程设计题目分类,如设置实验类课程设计及计算类课程设计,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自主选择。二是,加深课程设计的难度,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复杂问题。可将传统课程设计中进行道路结构层厚度计算的题目改为道路结构拉应力或者剪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疑惑,以实现高水平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保国.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78-90.

[2] 丁华.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204-206.

[3] 王宝民,刘伟.基于创新能力主线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过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3-15.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线教师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近年来自下而上发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就成为了关注点和热点。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类的基础性课程运用更为广泛,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互相穿插,有较多实验活动开展的课程应用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本文旨在根据教育部有关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基于对翻转课堂应用要求的分析,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应用及其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自2012年起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均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种课下进行知识传递,课上完成知识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重新构建;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特征不难发现,除受具体课程的特点影响外,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并充分发挥优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能力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1.教师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分布及授课对象特点,分析斟酌组织形成符合学习认知的层次性知识点分布,确定适合课前学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升华的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不但要针对具体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活动的良好衔接;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互动和交往能力。她不仅仅只是师生互动,还应该包括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则侧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建立平等的基础,除相应的心理素质外,也要求教师针对对象的特点,在课堂内外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方式、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顺畅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目前广泛使用的ppt以外,还要求教师可完成视频录制、剪辑供学生课前学习;熟练使用网络通讯软件或教学平台等进行师生互动等。

2.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制作、加工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学生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进行学习和分享、交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课堂阶段外均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和网络进行。

如果说软硬件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课程资源就是实现翻转的载体。翻转课堂需基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应用较为广泛的美国,正是有包括“可汗学院”在内的公益性组织及教师自己开发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使众多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资源不仅有“微课”类的视频资源,还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土木类专业均开设《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结构基本相同。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浆、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等,涵盖了主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实体的方方面面,综合性较强,同时各种材料之间性能及应用相对独立,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目前有关建筑材料性质、应用及检测仍通过理论部分进行讲授,再通过实验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并加深对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据学校实践条件差异,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相对独立,对应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对应的实践内容,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该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与《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吻合,应用效果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该课程综合性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未能实现知识及应用融会贯通,限制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任务驱动的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协助学习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效果欠佳,资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难以明确,效率较低。因此综合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应用于建筑材料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教师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不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也合理组织教学程序。通过对课堂理论讲授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进阶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师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故同时涉及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特别在实践操作部分,目前常规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实际操作的模式,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操过程,师生之间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操作正确和结果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累了良好的互动能力。

经历多次课改以及各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均具备了较强的ppt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具备一定基础,部分教师甚至已开展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尝试[2]。

(二)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均拥有智能手机、计算机,学校亦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开发软件;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渐提高;学校及城市网络覆盖良好,具备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

就课程资源而言,《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建筑材料应用案例资源充足,主要实验均有指导视频,大多数院校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条件或精品课程网站,通过教学团队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课程资源可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三)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分析

1.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握《建筑材料》课程的主线:以“(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质和检测作为总任务目标建立框架,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要求,将总任务分解为石灰(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等技术性质和检测的子任务,同时覆盖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材料等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相应地细化至各子任务,而子任务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应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下发、分析、完成和评价,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总任务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以“翻转”凸显主体。不论是任务驱动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更是将该要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翻转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运用,可用于材料性质的理论部分,亦可用于实验操作的实践部分。就课前而言,对前者按照常规课程的要求,合理确定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及范围,针对性地制作或搜集相关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后者除上述内容外,可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材料检测交互实验(动画),在学习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仪器操作要求基础上课前完成材料检测交互实验。而课堂以及课后再对知识、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过上述形式实现对课程学习的翻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以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不是“任务”和“翻转”的简单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实施阶段结合子任务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翻转”:任务下发后,学生分组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并分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质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交互实验,最后由教师释疑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实验实践部分,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可实现“完全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直接完成实验实训再由教师检查评价;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可采用“有限翻转”即学生通过交互实验演练并经教师释疑检查后再进行实验实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基于任务情境开展学习,利用任务实施有限或完全翻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而且,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教学资源等条件已经具备,将其作为《建筑材料》课程丰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师素养;提高措施;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7-02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卓越计划”的指导下,各工科院校纷纷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也不例外。道路专业主要培养国家交通运输网建设中急需的,能够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而其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最为重要,2012年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就强调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道桥专业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

二、道桥专业教师现状

随着国家对道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提高道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创新性及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教师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而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各工科院校年轻教师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的要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基本教学能力欠缺。一个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等。而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工科专业尤其是道桥专业年经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虽然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但是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讲课时往往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把握好,经常是一节课上完了,该讲的重点或者知识点还没有涉及。究其原因:一是对上课不重视,再有就是工科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比较弱,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训练。因此,年经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学好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一些上课的技巧及培养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2.年轻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实践能力较低。各个学校道桥专业类教师尤其是年经教师多数都是学校一毕业就来到学校当老师,很少有企业背景,其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近几年来到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虽然是硕士或者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期间也从事了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工作实践,但大都是蜻蜓点水似的去工地待上一个月甚至更短,而一般的道桥工程工期比较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掌握全面的实践经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操作或者施工现场内容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年经教师的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提高年经教师的专业素养。

3.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道桥专业的年轻教师虽然在学校期间也参加了相关的研究课题,但这些研究课题大多是为毕业论文服务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某一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大多比较单一化和专一化。以本人为例,在研究生期间从事的是沥青混合料相关性能的研究,所以对沥青路面的设计、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而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关的内容就很少涉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水泥路面这方面的知识讲清楚,就必须多学习。

三、道桥专业年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措施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道桥专业年经教师的专业素质。

1.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力求采取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的教学语言,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不能照搬教材、念教材,要用自己的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学,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及新型实验设备在道路及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2],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新知识,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的最新知识,以便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至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目前,道路与桥梁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标准也层出不穷,而现有的专业课教材更换比较慢,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实际的需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尤其是年经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行业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时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教授给学生。

3.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道桥专业各种专业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以,年经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以道桥专业“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建筑材料”两门专业课为例,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建筑材料的工程特性,就在路基工程及路面工程施工中得到具体应用。因此,专业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一个知识面,不能仅停留在上好一门课的思想认识上,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光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多才多艺”。另外,专业课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参加各种与本专业、乃至本学科相关的一些学术活动或报告,有机会的话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或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养。

4.增加实践经验,多和工程单位施工单位联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程素养。道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年轻教师虽然是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就必须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多去施工现场或者实验室进行试验,这样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才能将一些现场施工要领讲解的更生动、更详细,在实际试验操作过程中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以“道路勘测设计”专业课为例,教材上虽然将各种路线的选取,横纵断面的设计讲解的非常清楚,但如果专业课教师自身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工程设计甚至勘测等工作,在实际讲课过程中,也就只能照本宣科,这样就提高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如果是从事过相关工作的教师来讲的话,就能将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融合到平时的讲课过程中,这样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年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和施工单位联系或者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相关施工单位或企业从事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承担工程设计、检测试验和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

道桥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作为年轻的专业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参加各种施工实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树青.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3-57.

篇5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工学结合 体系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is course,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im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eaching outline were compar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regard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building of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face to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cal majors. The study is basic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standar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nder the new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system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1]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重在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办学有特色。其首要任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重点以建设课程标准为突破。[2]通过构建一整套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1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课程权利不同。教学大纲的课程权利集中在任课教师和领导上,它只对权利上级负责,不能对权利下级学生负责。而教学标准的课程权利由学生、教师和领导三方互动完成。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出发点不同。教学大纲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制定要教学生什么?怎么完成教学要求?最终达到什么程度?它详细阐述了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其中一部分学科还制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和课时要求。[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教学任务以完成教学要求。此外,教学大纲的要求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教学。[4,5]

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制定了各门课程的项目模块,针对于各个模块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手段及学时分配指数。课程标准更注重过程教学,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学习、独立思考,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课程标准应逐步成为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的文件。

2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开设于高职高专院校,而“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模式采用2.5+0.5的形式,“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开课时间为三年级上半学期,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是学生赴企业实践学习阶段。因此,对于W生系统地掌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从以上观点出发,提出“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

首先,从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实践为主体,制定相应课程教学项目,形成“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建设体系。以各个课程教学项目为基础,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储备,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快速融合,从而增强“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其次,从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再次,从教学过程实际出发,在一个教学内容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任务,逐渐细化,同时要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最终确定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最后依据要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总数的要求,确定各个项目的课时数,如表1。

表1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学时分配表

3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思路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深入各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进行走访调查,确定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使该目标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线市政施工及管理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为了找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有关企业一线管理者和专家进行研讨,确定各个课程项目模块的技能点,并找出适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最终确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即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及预算的编制,工程设计等专业技能。

根据“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核心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该课程的任务与目标。该课程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且包含了本专业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知识点,是一线从事施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故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市政工程施工的工作程序和施工作业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市政现场施工的基本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对师资条件、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任课教师的学历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给排水工程专业硕士及以上组成,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教学组织方面,课程教学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建议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训2学时,均为小班授课。理论课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配合板书教学,实训课采用教师实操讲解配合学生动手参加相结合方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确保完成课程培养目标,达到要求技能点和知识点,需要具备相关的实验实训设备,该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需要的实训室有道路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路基路面检测实训室、桥梁检测实训室和管网综合实训室等作为开展学生实训项目使用如表2。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如表3:

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通过本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的共同协作,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属于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修订和完善,需要通过结合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设计,系统地分析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课程标准,最终实现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随着我校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程标准修改中应不断引进企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对于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的理解程度和考核方式方法如何更加合理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改进。

L鼙疚南的诿晒沤ㄖ耙导际跹г?015-2016年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YC1564)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兴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咸宁学院W报,2008(2):151-152.

[2] 高建亮.基于工学结合的《园林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研究[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5-39.

[3] 蒋春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构建[J].职业教育,2014(4):281-282.

篇6

一、二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实务中关于数字的总结

1.建筑物分为民用和工业建筑。

2.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住宅、公寓、宿舍)和公共建筑(图书馆、车站、办公楼)

3.住宅建筑物: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6-9层(或高度不大于27m)是中高层住宅,10层和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7m是高层住宅。

4.除住宅外的建筑物,高度大于24m者为单层或多层建筑,大于24m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大于24m的单层建筑),大于100m为超高层建筑。

5.建筑物按材料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建和钢结构建筑。

6.建筑物由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屋面、外墙、门、窗)和设备体系(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通风系统—水暖电)构成。

7.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荷载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方法-必考),建筑标准(造价标准、装修标准、设备标准)。

8.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坚固实用(足够的强度、刚度、整体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9.实行建筑高度控制的,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10.非实行建筑高度控制的,按室外地面至其层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层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层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不计局部突出的楼梯间(不超过1/4)。

11.不允许空出道路和用地红线的建筑突出物:结构挡土墙、挡土桩、地下室、化粪池、门廊、阳台、室外楼梯等。

12.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有:有人行道时2.5m以上允许突出的空调机位0.5m,

无人行道上4m以上允许突出的空调机位0.5m。

13.地下室局部夹层净高不应小于2m,严禁将幼儿、老年人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不应设在地下二层及以下,架空层、避难层不低于2m。

14.超高层应设置避难间。

15.台阶与坡道设置应: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0.1m,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临空高度在24米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或以上的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栏杆使用垂直杆件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16.楼梯的踏步一般不超过18级,亦不少于3级,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净高不应小于2m,楼段净高不宜小于2.2m,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楼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m。

17.管道井、烟道、通风道和垃圾管道应分别独立设置,烟道和通风道应伸出屋面,伸出平屋面高度不小于0.6m,且不得低于女儿墙的高度。

18.住宅朝西应采用外遮阳,朝东宜采用外遮阳,一套房至少要有一个房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卧室、起居室、厨房应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19.住宅自然通风开口不应小于地面面积5%,公共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

20.热辐射光源有白炽灯和卤钨灯,优点为体积小,构造简单,价格便宜,用在居住建筑和开关频繁,不允许有频闪现象的场所。

21.气体放电光源有荧光灯,发光效率高,寿命长,不能开关次数频繁,有频闪现象。

22.高速运转物体的场所(车间)应采用混合光源,图书馆或阅读珍贵资料的场包不应采用具有紫光、蓝光等短波辐射的光源。

23.在顶棚上的灯具不宜设置在工作位置的正前方,宜设在工作区的两侧,并使灯具的长轴方向与水平视线相平行。

24.住宅白天卧室噪声级不大于45db,夜间卧室不大于37db。起居室不大于45dB。

25.圆形时体形系数最小,依次为正方形,长方形;体型系数越大,耗热量比值也越大。

26.外墙外保温:外墙外面, 连续空调房,旧房改造。外墙内保温:外墙内侧,间歇空调房

27.热桥部分的温度值如果低于室内露点的温度,会造成表面结露;应在热桥部位采取保温措施;公共建筑每个朝向的窗与墙面积比不大于0.7,采用塑料构件或断桥处理。游离甲醛不大于0.08(mg/m3),氨不大于0.2(mg/m3)。

28.我国规范地震的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甲乙丙丁四个抗震等级。

29.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重于内柱,短柱重于一般柱;梁的抗震要求,梁的截面尺寸截面宽度不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内钢筋配置极限值不应少于2φ12(最少也不能少于这个值)。

30.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小于16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小于140mm;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小于200,三、四级不小于160mm。抗震墙的横向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小于300mm。

31.多层砌体结构材料脆性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抗地

震能力差。破坏的主要部位是墙身。

32.构造柱最小截面采用180mm×240mm,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3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测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深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连接。

34.圈梁要闭合,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20mm。

二、二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实务中关于测量的总结

1.钢尺量距是目前楼层测量放线最常用的距离测量方法,根据尺长、温度、倾斜度改正。

2.水准仪由望远镜、水准器、基座组成,DS05和DS1位精密,DS3型水准仪用于国家三、四级工程和一般工程测量。

3.经纬仪由照准部、水平度盘和基座组成;DJ2(高级)和DJ6两种型号。

4.全站仪由电子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电子记录装置组成(这三个仪都可以测量水平距离)。

5.施工测量的步骤:布设施工控制网,轴线测量,细部放样。

6.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一般布设成矩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

7.建筑物高程控制,应采用水准测量,主要建筑物附近的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2个。

8.结构施工测量的内容:主轴线内控基准点的设置,施工层的放线与抄平,建筑物主轴线的竖向投测,施工层标高的竖向传递。

9.建筑的主轴线的竖向投测分为外控法和内控法,高层建筑一般采用内控法。外控法:将控制轴线引至首层结构外立面上,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得基准。内控法:各层楼板对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的孔洞。

10.轴线竖向投测:误差为3mm。标高竖向传递:每栋建筑物至少应由3处分别向上传递。

三、二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实务中关于结构方面的总结

1.垂直荷载:结构自重、雪荷载;水平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

2.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时应采用50年设计基准期。

3.杆件的内力只与长度有关。

4.结构杆件的受力形式: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材料有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

5.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结构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作用和变形而不发生破坏),适用性(在正常使用时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耐久性(在正常维护条件下,结构应能在预计的使用年限内满足各项功能要求)

6.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与整体结构的等级相同,一级破坏后果很严重对重要房屋,二级严重对一般房屋,三级不严重对次要房屋;安全等级最低不低于三级。

7.装修施工过程常见的荷载变动:楼面上加铺任何材料是面荷载;室内增加隔墙、封闭阳台是线荷载;室内增加装饰性柱子(特别是石柱),悬挂较大的吊灯是集中荷载。

8.梁的变形主要是弯矩引起的弯曲变形。

9.影响梁变形的因素:荷载、材料性能E反比,构件截面I,构件跨度L成正比。F=5ql4/384EI

10.裂缝控制针对混凝土梁及受拉构件。裂缝控制分为3个等级:1等级构件不出现拉应力;2等级虽有拉应力但不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3等级允许出现裂纹,但裂纹宽度不超过允许值。(1、2等级只有预应力构件才能做到)

1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12.普通房屋使用设计年限50年,临时性5年,纪念

性100年。

13.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1级是一般环境,2级是冻融环境,3级是海洋氯化物环境,4级是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5级是化学腐蚀环境。

14.一般环境指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

15.环境作用等级:A轻微;B轻度;C中度;D严重;E非常严重;F极端严重。

16.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C25;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C40。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及时进行孔道灌浆,灌浆用水泥的强度等级≥C30。

17.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18.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可分为安全性评定,适用性评定,耐久性评定,必要时进行抗灾害能力评定。

19.适用性评定:在结构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变形、裂缝、位移、振动等适用性的问题,应以现行结构设计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进行评定。

20.既有结构的耐久年限推定,应将环境作用效应和材料性能相同的结构构件作为一个批次。

21.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优点:就地取材(主要材料是砂石),耐久性好,整体性好,可模好,耐火性好。

22.钢筋的缺点是自重大,抗裂性差,现浇结构模板用量大,工期长;采用轻质、高强度混凝土可克服自重大缺点,采用预应用混凝土,可克服容易开裂的缺点,采用预制构件,可减小模板用量,缩短工期。

23.受弯构件是指截面上通常有弯矩和剪力作用的构件;梁和板是典型的受弯构件。

24.梁的正截面破坏形式与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形式有关;斜截面破坏形式与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荷载形式、箍筋、弯起钢筋的含量。

正面和斜面破坏影响最大的分别是配筋率和配箍率。

25.钢筋混凝土可能出现适筋,超筋,少筋三种不同性质的破坏,适筋为塑性破坏,超筋和少筋为脆性破坏。

26.梁中一般配制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架立钢筋,纵向构造钢筋。

27.纵向受力钢筋布置在梁的受拉区,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巧记带螺纹钢的就可以了,R就是螺纹钢);且符合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少于两根。

28.梁高≥300mm,钢筋直径≥10mm;梁高<300mm,钢筋直径>8mm。

29.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30.箍筋主要承担剪力,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HRB335,HRBF335钢筋;箍筋应做成封闭式。

31.钢筋混凝土板是典型的受弯构件,按受弯情况,可以分为单向板(对边支承,一个方向受弯),双向板(四边支承,双向受弯)。

32.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最小厚度:单向受力屋面板和民用建筑楼板60mm,单向受力工业建筑楼板70mm,双向板80mm,无梁楼板150mm,现浇空心楼盖200mm。

33.在温度、收缩应力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34.梁中混凝土强度≤C25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

35.板中混凝土强度≤C25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

36.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受压构件。

37.预制混凝土板与再浇板对接时,预制板端钢筋伸入现浇板中进行连接后,浇筑现浇板。

38.在砌体中埋设管道时,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独立柱内埋设。

篇7

关键词 大学物理 实验 学以致用 专业 联系 打基础 举例说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IU Jian

(Faculty of Science, Shenyang Jianzu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sta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expertise,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development effort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ross late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xperiment; apply the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ntacts; laying the foundation; example

1 学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学科之间横向发展,学科知识出现交叉

高校各学科发展方向有两方面,一是向着更深、更细的分支发展,研究尖端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横向交叉发展,彼此互相补充,互相充实,与实践生活结合。物理实验也如此,物理实验虽然是基础的验证性的实验居多,但是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学生由基础向高深尖端学科内容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刚接触高深理论时不可能立即接受,物理实验课程如果和其它专业知识结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高深理论知识的桥梁,因为实验是具体操作,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物理实验发展方向就应该向着其他学科应用方向发展,成为学生“认可的、有用的”实验课。

1.2 作为实验基础课程,可以为其他实验课程打基础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习,多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可以基本掌握实验技能,为其他专业实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加大各届学生之间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实验热情,使物理实验“活”起来。

1.3 与其他专业课有必然联系

(1)课程内容设置侧重基础又结合专业知识。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结合学校各专业的特点,经过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不断改革,本着在基础原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物理实验内容与其他专业知识整合,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便于掌握,觉得“有用”的知识点。(2)选课体系有利于学生有侧重点的学习。物理实验现在实行选课,课程内容比学生所选内容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实验,或者要扩展知识面,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给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学生选择结果能够帮助物理实验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可以决定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确立实验改革的方向。(3)对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专题研究有帮助。多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涉及要进行物理实验和咨询,这充分说明,物理实验课程对学生是“有用”的,不少其他专业的老师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材料分析,研究物质的性质,测试力的作用效果。这些都充分说明物理实验对某些专题研究很有帮助。

2 物理实验开设内容与专业联系实例

对所有专业学生来说,绪论中有效数字表示测量结果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建筑类学校是以土木,建筑专业为主要专业的学校,其他各专业也都要接触测量,测量结果要使用有效数字加上单位表示,为准确的表示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取舍是关键,有效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是依据。所以绪论知识对所有各专业学生都要求必须学习。

(1)对环境专业学生来说,制冷系数测试实验是他们的最爱,很多学生都选择该实验项目,实验中介绍压缩机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情况,这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有用”。

(2)对交通机械专业。交通机械专业的学生主要进行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学习,未来从事机械工程领域设计、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他们需要在大学阶段掌握机械工程理论、电工电子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等各种知识。对交通机械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应该首先学会将日常生活中基本物理想象和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再通过思维的整合产生设计理念,最后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大学物理中有声速的测量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方法,同时对驻波和振动合成等理论的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示波器、声速发生器等仪器的能力。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以上实验基础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传感器,超声波发射接受等装置启发学生设计汽车倒车防碰装置。实验课与日常实际应用的结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顿时觉得枯燥的实验内容有用了,即使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也非常愿意做,这样就达到培养学生思考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设计理念。

(3)对信息专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将从事建筑智能化及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作,学生需要掌握建筑自动化,电气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具有建筑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能力。通信中应用最多的应该是光纤,物理实验课程中设置了光纤传感技术相关内容,通过光纤传感器原理的学习及对光纤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位移、电压、温度信号的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在物体导热系数测量中,通过导热系数PID自动控温系统的介绍,使学生从实际中掌握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动控温技术的理解。

(4)对土木专业。土木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科研以及工程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基本训练,掌握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土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研究、开发、施工与管理等初步能力。要想具备以上能力必须学会测量。测量是土木学院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为培养学生测量能力,在物理实验中设置了分光计的应用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光学角度,会进行光谱分析。学会用自准法调节仪器,分光计的调节比较麻烦,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耐心,让学生懂得,要测量精确,前提必须熟练掌握仪器调节。从而可以使这种理念应用于专业测量仪器上。

(5)对材料专业。材料专业主要培养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检测、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制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工艺技术及性能测试评价。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为中心,以工业化、工程化高新技术为先导,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对无机材料物理性能了解需要通过一定测试和研究获得,物理实验对材料专业学生设置导热系数测量实验,使学生掌握导热系数测试仪的使用,会用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方法,加深对热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3 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基础操作课程,一定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学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是有用的。任课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熟悉,还要了解所教授学生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将实验教学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物理实验内容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化[J].21世纪的中国教育,1996.

[2] 科技进步与教育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3] 教育创新的几点启示[J].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2005.

篇8

学科服务在国外高校中嵌入用户环境参与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果,促使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研究适应自身状况的学科服务,使学科服务如火如荼地在高校中开展起来,并为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优势。在2011年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科已从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艺术学门类,而设计学也已从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根据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计学学科下设有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特设)9个专业,这些专业都具有创新的特质,都是依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创造事物或改变事物,以达到对某种需求的满足。从理论上来理解,根据《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里对“设计学”的解释:“又称‘设计科学’,是以人类设计行为的全过程和它所涉及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对象的,涉及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从这里可以看出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它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和把握科学而正确的设计规律,以保证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得以完美实现”。因此,设计学是一门涵盖面广,强调理论属性与实践的结合,融合多种学术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创新型”一词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设计作为一种改变外部世界、优化生存环境的创新行为,其存在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以“设计”作为主要教学方向的设计学,作为重点学科之一,作为中国的设计学学科,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理想,在充分挖掘自身绚丽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的状态下,力求将“深入人心”的“中国制造”最终打造成令人瞩目的“中国设计”,以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因此,从专业特殊性角度来说,在体现和提升专业自身价值方面,有着极其迫切的需求。为此,学科服务工作应紧紧围绕设计学学科特点及用户需求,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全面满足和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2基于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服务

在艺术院校中开展的学科服务,首先应建立在学科特质基础上展开,同时应与用户群体产生互动,拉近距离,使图书馆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培养学识丰满、能力颇强的学科馆员进行专业服务,并合理资源配置,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后,“创新”体现在学科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效应。

2.1根据学科特质开展互动与合作

设计学是一门具有创新特质的新兴学科。从专业知识角度而言,除了掌握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原理、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外,还需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能力,因此,具有时效性、及时性、新颖性等特点。从创新思维角度而言,需要具备感性意识(灵感)与理性意识(合理性)———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理念、思想、形式等)外,还需要在作品中将自己由感性意识发展而来的想法以理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创造性地制造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事物,具有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态势。从教学成果角度而言,设计学学科作品多以实践方式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如图片方式、模型方式。大多设计专业在进行作品设计时,资料的查找多以直观的图片形式来进行搜集,而图片信息的搜集类型不拘泥于某一方向、某一类型,具有多向性,是横向发展的;同时,作品最终也多以图片形式或按比例制作模型的形式来展现,具有呈现方式的特殊性。学科服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提供帮助与服务。它促进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合作,改变了图书馆以往那种“你问我答”的被动关系,要求图书馆服务从用户群体需求出发,设身处地地为用户考虑,并积极嵌入用户的各种环境中,成为用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又能让用户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形成两者互动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的状态。“互动理念对于学科服务具有积极的启迪,将学科馆员与院系读者的沟通定义为双向循环信息流,是学科服务深化发展的必然”。此外,互动与合作可以促使学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拉近彼此距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能够深入彼此环境之中,更好地促进学科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设计学学科专业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技能的培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学科服务应从学生最根本的需要出发。从知识传授角度而言,应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通过与教师合作,共同商讨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组织,将信息素养内容嵌入教学之中,通过实际任务(如研究报告、论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其学会检索的方式,借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此外,图书馆也可通过定期开设有关论文方法信息资料查询与书写格式的讲座等,以及可以提升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如自制视频,制作网络课件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培养可持续性学习人才推波助澜。从技能培训角度而言,学生需要对设计技能操作方面(如手绘、3DMAX、Photoshop等)进行大量的了解和练习,例如环艺设计专业课程———室内设计,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解,最终的作品将以手绘或电脑制图方式来表现。对于设计类专业的电脑制图,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授的电脑操作知识是远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还需要学生课外对设计类专业网站(如火星时代)进行浏览揣摩学习,以补充对电脑制图的建模、材质、灯光、渲染等多方面知识的熟知。借此,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他们经常关注的专业网站、论坛、bbs等,并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有效链接,方便师生随时进入专业网站查阅、下载资料和学习专业技能。另外,针对设计学学科的专业课题讨论与知识点答疑等,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牵头和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图书馆网站中开设设计学学科博客、论坛等,以这些方式将与专业教师、教授沟通交流提出的一些专业性强且学生关注度高的主题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参与互动,并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教授担任博主为学生答疑授业解惑,方便学生继续学习。设计类专业的特点是不断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对此,图书馆可以根据专业网站信息及时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此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多渠道提供帮助与服务。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学科服务方面内容主要在于科研项目与教学。针对科研项目,学科馆员应积极加入,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发展态势研究,提供资源与信息分析特长优势,将信息从复杂的环境中提炼出来,并根据信息的价值、特点等进行重组、关联,创造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加大在搜索有利用价值信息的专业性、细节性、准确度,提高有效率,配合教师科研需求,形成强强联手,制造出放大效能的效果,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与学科服务水平提升。针对教学,学科服务可以以嵌入的方式,进行两者合作,从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组织等方面进行信息素养内容的设计,有机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课程发展、知识传递。另外,还应加强与外校的互动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因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如此一来,形成多方互动,提高图书馆渗透能力,提升学科服务品质,通过互动增加图书馆的需求程度,加深图书馆的融入程度。

2.2学科馆员素质升级与资源合理配置

学科馆员素质与资源合理配置是学科服务工作开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院系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是开展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学科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具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精英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科馆员的要求,除了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及通晓图书馆相关知识(信息检索等),以及具有图书馆信息搜寻、资料整合与分析研究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外,还要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学科服务的道路上,学科馆员的素质升级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是艺术院校的设计学学科专业,因此对学科馆员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既要有相应的设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图书馆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设计学学科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图书馆应增设学科馆员岗位,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自身优势,尽量吸引本校设计类专业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同时,图书馆还应开设一些学科服务知识相关的培训课程,对有专业背景、有积极态度和对学科服务工作感兴趣的馆员进行培训,将其纳入学科馆员培养范围,学习后参与并接受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试用、考核,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工作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设计专业学科背景馆员的活跃思维和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如针对咨询频率高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软件,从艺术审美角度设计制作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视频,到网上,供用户参考学习等。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从组织管理上来说,首先要顺应时代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及外界环境状况,积极应对,合理配置馆藏图书资源采购经费,顺应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资金采购比例,为其由传统图书馆转型为现代图书馆奠定了基础。作为艺术院校的设计学学科服务,从领导面至大众馆员都应意识到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关注图书馆服务需求方向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设计学科对图片电子化的需求。其次要责权明确,只有制定了相关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制度,赋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权力,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如研究型大学康奈尔大学在馆藏建设方面,学科馆员拥有一定的资源采购经费,负责自己学科建设所需图书的购买,确保资金落到“实处”。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入为出。为了能使学科馆员发挥最大作用,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学科馆员素养状况,合理配置学科馆员。

2.3打造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品牌服务

创新服务意识是学科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使得学科服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如上海交通大学为学科服务创新性地推出了IC2的服务模式,即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根据读者个性化需要,营建支持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的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并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鼓励读者参与,支持协同研究,启迪创新思维,提供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的服务。艺术院校设计学学科服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打造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品牌效应,突出自身服务特色。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阅读环境的氛围是促发创意思维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学科服务提升、打造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阅读环境的改造,一方面可以增强用户在功能性方面的需求,如研讨空间、多媒体空间、学习空间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气息,营造艺术设计氛围,形成自身特色,激发创意灵感。在图书借阅与特色数据库建立方面,为了解决因图书价格昂贵、经费所限、无法购买复本等原因造成的图书不能外借的矛盾,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本馆资源数据库、利用随书光盘及购买商家数据库,以及与盟校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数字图形图像服务,使借阅昂贵画册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这里针对书籍版权问题,可以根据资金状况通过买断电子版权的方式来解决),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参考和利用网络搜索技术,使在图库里搜寻所需图片变得方便快捷。此外,在特色数据库中,还可以将历年的学生优秀创作作品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以供参考和欣赏,借此展示学校的艺术人才培养实力。进一步来说,也方便学院领导对教学目标发展状况的审视,把握方向。在科研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出版商的合作,为教师提供在线出版物服务,既满足了教师的科研发表需求,又可以作为电子资源,丰富本馆资源数据库,提供一条新的学科服务路径。在教学方面,从教师角度出发,学科服务可以搜罗国家精品课程网中与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在图书馆网站设置链接,给新进教师从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教态等以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从学生角度出发,除了学习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对与设计专业相关的材料与性能等方面知识进行了解。哈佛大学建立材料图书馆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将建筑材料信息视作与图书资料同等重要的信息资源,为此专门设立了材料图书馆(MaterialLibrary),便于师生在设计中随时查阅。材料图书馆除了配合各类建筑材料课来展示学生材料研究与设计的作业之外,还系统展示各种常用建筑材料,尤其是新材料。材料图书馆成为各种材料的研究及展示平台,也成为联系建筑教育和建筑材料技术发展的纽带。针对设计学学科专业特点,我们有必要建立材料图书馆,将这些材料作为资源的一种,配合教学,以方便师生在设计时随时查阅,也可以促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材料、研究材料和利用材料。当然,经费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图书馆可以借由教师在科研实践项目中合作的材料商这个资源,来支持和建设材料图书馆。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图书馆学科服务通过APP微信平台,传送图书馆最新动态、活动消息以及新书传递资讯;与本校学报合作,开辟图书馆专栏,传递图书馆新动向;利用学科馆员与院系的沟通,加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宣传效果,利用多方位、多渠道方式推广图书馆学科服务,增强图书馆影响力,真正做到急用户所急、满足用户所需。通过服务创新意识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打造符合设计学学科用户“口味”,创设具有设计学学科特色的品牌效应。

3结语

篇9

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实结一

为期9天的上海毕业设计调研之旅结束了,从每个土木人都向往崇拜的同济大学,到正在建设的中欧大厦、上海铁路调度中心,到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再到世博园之中国国家馆、人民广场、陆家嘴等等,这一路走来,真的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不仅见识到了繁华而又有节奏的大上海,各种奇异高楼拔地而起百楼争鸣的上海滩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不是做不到,只是想不到的建筑艺术设计信念,还有建筑与结构体型的完美配合。

此次上海毕业设计调研之旅,对我们所研究设计的课题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毕业设计贯通整个本科四年所有专业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点第一次完完整整的串联起来,第一次让我们最真实的体会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深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次实习过程中,通过深入施工现场,接触实际建筑工程,深入各个建筑的内部设计,不仅可以使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的有关专业课程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身为结构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建筑学方面的概念相对较为薄弱,而此次实习使我们对实际建筑工程有着更加深刻和细致的感官体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在现有与自己的设计当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经验,以进一步启发我们的建筑设计理念,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这无疑为我们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做好了更多的铺垫,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完成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下面我通过结构和建筑两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在这次毕业实习的收获:

一、结构方面

1、结构选型

由于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参观了好几个大学校区,而校园里更多的是多层建筑,对于多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既能满足受力需要和功能需要,而且相对而言经济性好,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就是一个地面七层框架结构,大厅前侧是圆形巨柱,其余为边长一米多的方形柱,以形成一个大跨度结构,不仅美观大方,又能充分满足功能要求。

在百楼争鸣的大上海,高层建筑在这快金贵的土地上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中最常用的形式,因为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机结合。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正在建设的中欧大厦、上海铁路调度中心等等,都是利用框架-剪力墙的特点来满足他们各自在功能上的需求。

社会在进步,人往高处走,高楼大厦也一直都在高度上实现突破,从284.60米的明天广场,到420.53米的金茂大厦,再到492.00米的环球金融中心,还有正在投入建设的632米的上海中心,上海一直都在向全世界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摩天大厦大都市。当然,高度越高,对建筑的整体刚度及抗侧刚度的要求更高,而这些在结构选型上则通过选择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等结构形式来满足其抗风抗震的要求。由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之类的高楼大厦我们没办法近距离的去接触观察,对其了解也较肤浅,不过,同济大学的图书馆则是名副其实的核心筒结构,它的两栋筒状的楼是后来新建的,为了不影响建造时的图书馆使用,采用了预应力悬挑结构,在某个角度看,大楼是悬在空中的,核心受力构件是当中的核心筒,周围都是悬挑的,以满足图书馆功能的需要。

2、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者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上海地区主要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因此建筑物是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而在实际中很多的高层建筑的建筑平面都并不规整,不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但是结构设计者通过灵活的设缝和柱网的布置,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平面,从而使各个单独的分体系满足了抗震要求。

在抗震地区设缝应为防震缝,平面形状复杂时,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是在需要分区一般也只设后浇带,如中欧大厦就设了后浇带,需要注意的是后浇带的混凝土标号要高些,且后浇带只能在梁板浇捣完30天后进行。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要求是: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规则均匀且少变化,避免有较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宜自下而上逐渐的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金茂大厦的主体结构层高变化多,还存在墙体收分和体型变化。共有3.2米、4米、5.2米等共8种高度,53层以上取消了原有的井字型内剪力墙,墙体厚度由850毫米逐步分四次收分至450毫米,从而使结构自重及结构刚度自下而上逐步减小,以满足承载能力及抗侧要求。而环球金融中心的结构类型为混合结构,核心筒在79层以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79层以上则采用钢支撑体系;巨型斜撑、伸臂采用钢管混凝土:带状桁架采用钢桁架:巨型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1~5层采用C60混凝土强度等级,6~7层采用C50混凝土强度等级,8层以上采用C40混凝土强度等级,沿结构高度方向每12层设置一个带状桁架把柱子的荷载传递给巨型柱,从而来满足竖向布置的要求。

二、建筑方面

1、门厅由于在前一周半的建筑设计中,我感觉到个人对门厅的设计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所以此次上海之行我对许多建筑的门厅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在建筑概念上,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度、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因此导向性明确是门厅最重要的特点及要求,比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它的门厅比较宽敞开阔,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两部敞露的楼梯,还有一个进入主楼的大通道,让人感觉到其功能分明;如果说一个建筑的立面效果是整栋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的第一印象,那么一个好的门厅就是此栋建筑的第二印象,就如上海大学图书馆,整体立面看起来是一个半卷的书卷,首先让人对这个建筑产生了感官上的好感,而走进它的大门,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屹立在眼前的几根巨柱,立刻给人一种雄浑有力的感觉。

2、立面设计立面是一座建筑的表观体现,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建筑的风格和建筑的使用性质,还可以反映出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及其组织情况,以及基地环境和建筑规划的总体要求。因此在进行尺度与比例设计时,在满足功能、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的比例,从大的方面到细部的比例,进行反复推敲,使各部分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以求得立面的和谐统一。在立面处理中,可巧妙地利用虚实的对比关系来丰富建筑立面;可借助于凹凸的对比来丰富建筑立面,增强建筑物的体积感;还可借助色彩与质感的互相交织穿插形成韵律美的图案,运用色彩和质感的对比,使建筑立面富有变化、更加生动。例如明天广场,其大楼线条硬朗明快,外型十分前卫,就像太空时代的巨型火箭。雄伟的大楼主要分为两部分,下部是用作办公楼,外型较复杂多变。上部四方立面的位置是旅馆部分,外观简约平实,使大楼形造强列的对比效果,却又协调和谐。尖顶楼塔是整个建筑物的焦点,由四枝三角支柱组成,中空的部分下有一个巨型的圆球,雄奇无比,在市区里各处均可望见塔楼独特的峰顶。

经过这次实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对当代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将很好的帮助我更好的完成接下去的毕业设计任务,以此同时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完善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的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实习结束了,但我才刚要开始踏上建筑设计的道路,相信此次上海之旅定会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实结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确不错,通过此次实习,使自己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知道了理论和实际的差别,激发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以后的课程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同时团队意识也有着明显增强。此次学院安排这次实习活动,对我们这些刚刚接触此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真真正正一次很好的机会。总之,通过此次实习,受益颇多。

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充满了好奇,在没有开始之前,对以前学过的东西进行了回顾,温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相关教材,热切希望并相信能够在此次实习中能够有相当大的收获,使自己真正地投入到实际中去,不犯教条主义错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的实习内容如下:

一参观院里实验室

实验室的作用在于给结构设计师一个能检验其设计可行性的场所,这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科学实验所必备的。在实验室,我们看到了许多大型的实验仪器,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些实验仪器及其用法,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中有测量小梁弯曲,评定沥青性能的仪器,还有万能实验仪,四联直剪仪,轻便固结仪等仪器。它们在实质上都是给试件提供压、拉、剪方面的应力,从而检测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们的强度。有些仪器很先进,如混凝土实验室里的测定钢筋抗拉,抗压,抗扭,抗剪强度及轻便固结仪等仪器,通过设置在构件里的传感器将应力和变形情况的有关信息传给相关仪器,实验员记录数据并分析处理变可以得出结果了!十分方便。在实验室里我们还看到一些做成的工件,如条形水泥块等。另外通过参观实验室老师还结合实验仪器生动地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实验,如纯弯曲实验,评定沥青伸缩及软化点实验,测定砂的最大(小)干密度实验等。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平时在工地上见到的一些仪器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它们的用途,工作原理,及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真正地做到了嘴上能说出名字,心里知道用途的要求。

二参观设计制图室及工艺研究所

图纸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资料,所有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都必须掌握制图技能。不会读图,就无法理解别人的设计意图;不会画图,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构思。因此,图纸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的语言。可见图纸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基于此,孔老师认真详细地拿出具体图纸给我们讲解图纸型,绘制图纸的步骤,格式,注意事项等。另外又详细地给我们介绍图纸的流程(设计-校对--审核修改等),一套完整的图纸应该包括:图纸目录,图纸总说明及标准,建筑施工图(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结构施工图(地基平面图,基础平面图,各层结构平面图等),设备施工图,电算图等。别外老师还分别讲了各种图纸的适用范围。最后老师拿出毕业设计让我们观看,并给我们讲解在做毕业设计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给我们提出了忠告,要我们平时学好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图纸的重要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走近了这个被称为世界工程的语言。为我们今后在工程中读准图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要真正了解土木工程,还必须与施工进行零距离接触,否则要真正了解只能是空谈。鉴于此,我们到校区医疗保健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施工现场来深入认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性比较大,因此,在进入医保中心施工现场之前,我们都带上了安全帽,另外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工地用砖墙围护起来了,只有经过负责人的同意才能进入。另外为了保证工人的安全,在模板和支架周围用绿色的窗纱围了起来。在主体工程前方,有一个很大的牌子,上面有工程的管理人员名单及其分工,还有文明施工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老师逐个给我们讲解,同学们遇到不懂的地方积极地问。进入施工区,我们看到了楼的主体,主体前方有一块很大的空地,供堆放建筑材料之用,这些材料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

我们跟着老师进边上楼边听讲解,先是在墙体前给我们讲墙的柱,板,梁等,之后,给我们讲楼梯的种类,及各个类型的适用范围。我们走到一个拐角处,看到墙体中有伸出的几条钢筋,老师告诉我们是为了防止后来砌的墙体与主墙体之间出现裂缝,之后,我们认识了施工缝的留设和处理方法(温度缝,沉降缝,抗振缝),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最后老师讲了屋顶防水(油性防水,刚性防水)及屋顶排水的天沟及坡度.最后老师又讲了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对专业还只是从书本上知道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在实践上几乎是空白,但此次实习之后,情况就大有改变.

通过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书本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此次实习收获颇丰,实感欣慰,但这得益于院导的大力支持,老师的认真负责和项目负责人的热心配合,在此感觉你们,谢谢你们的支持!

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实结三

短暂的毕业实习很快便结束了,在这次生产实习过程中,我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在实习工地的工人师傅、工程师的帮助下,我对实习过程出现的专业知识困惑和问题,虚心向他们请教和学习,通过这次实习,我收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从建筑工人师傅老前辈那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现将实习以来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由于我们是在学完所有专业课后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抗震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建筑结构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的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大学四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例如在实习中,我们发现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许多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楼板厚度和梁柱截面尺寸大的多,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考虑受力状况和选用计算模型?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依照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部分构件的测量以及观察这些构件的细部做法,采用向施工员、工程师清洁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分析思路和计算原理,使我对以前的专业课程知识有了全新的了解。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土木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土建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印象最深刻的广XX区五建所承建的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工程,所以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最后,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毕业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毕业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许多老师和工人师傅们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土木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在这次毕业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大学中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土木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篇10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殊性邢福义先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师资培养上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的是针对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在树立中国的形象。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确定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和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目的,也就厘清了该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育,作为最具战略性与长远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观念进步的吁求。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与大学教育的阶段特殊性有关,也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关。我们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比较宽,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几个层面。那么,传统的中文系教学模式或外语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者在众多课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或对本专业产生置疑。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多进行探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二语教师,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语言理性意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无国界的意识。教育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汉语类综合课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汉语类综合课程汉语知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4]。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基础专业课外,还应开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语用学、汉字学、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训练课,增强语言课程实践环节。在学习普通语言学概论时,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普遍特征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测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比如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要重点强化音义结合的符号,不断累积音义结合的材料,先为其口语表达提供建筑材料。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就需要处理好与异文化打交道的问题。语言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同时要有积极的语言文化传播意识。2.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中医、少林功夫、国画、书法、中国菜的烹调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对其中的一两项有所专长。这样,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也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课和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课。不仅老师教,有特长的学生更可以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来构建学生的文化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进行新的语言学习时自然会在文化上产生碰撞,产生焦虑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向学生传递处理异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软技巧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后,笔者认为,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三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3.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应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要了解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母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异同;要理解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要运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就要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兴趣,从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心理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教师理念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学习《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汉学在国外的发展》等教师基本素养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1.爱无国界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拿自己对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好恶态度来对待学习者。只要学习者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地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是国家第一线的外交官,不卑不亢、认真负责的形象本身也是在树立国家良好的形象。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要有爱无国界的意识。2.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变化的、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层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而已有知识和理念势必会不够用或者是跟不上变化,况且二语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即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重合作型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导”: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他们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各种交际任务等。在教学中,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树立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更需要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现代的观念。4.现代教学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现代教学意识和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被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多媒体辅助教学意识。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用直观生动的口语材料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教学,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点。以上这些意识的树立是累积德行言语的途径,更是实现敦睦天下的条件,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工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