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 数据库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 3S技术

1主要农业信息技术

1.1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以共享资源为目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地域上分散的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终端数据设备与中心服务器、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对网上信息进行开发、获取、传播、加工、再生和利用的综合设备体系。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利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便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世界上早期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是美国的AGNET。我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

1.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使之建立起逻辑联系,并能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产物,除能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组合为一体外,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等特征。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相当普遍,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开发实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农作物有害寄生虫检索多媒体软件,为农产品进出口的检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能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定量化、规范化的处理,并以记录为单位存储于数据库中,在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用户可对数据库查询、检索,以快速、准确地取得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信息。农业信息浩如烟海,要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变成能为农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建立起农业数据库系统是目前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1.4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MIS技术应用于农业最早是美国开发的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我国于1990年也成功开发了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等生产技术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 2 ,平均增产皮棉125kg/ hm 2 。

1.5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1.5.1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以实现用电脑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的综合性科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广,在农业方面,以对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研究最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5.2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将农业专家的经验,用合适的表示方法,经过知识的获取、总结、理解、分析,存入知识库,通过推理机构来求解农业问题。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较多的农业专家系统。

2 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2.1信息技术开创了电子商务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贸易活动的方式,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

2.1.1电子商务降低宣传成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自我宣传。同时可以把农产品的详细目录、产品规格、照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到网上,这些资料一经电子化,便无需印刷、包装、存储和运输,节约了大量营销费用。

2.1.2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随时服务。互联网全天24小时开通,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刻浏览农业生产组织所建立的网页或网站,向厂家发出电子邮件进行查询或定购。

2.2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

2.2.1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能降低生产成本。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接触先进的生产观念,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工具变成由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可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劳动手段运用到生产中,使生产过程趋于科学化,降低生产成本。

2.2.2信息技术促进规模效益,能降低平均成本。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部交易费用,从而能降低平均成本。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在选择基地农户时,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进行快捷、准确的定位。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给农户下“订单”,农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产品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和纠纷解决费用。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控制风险

2.3.1信息技术有利于预测自然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确定。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进行自然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信息技术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但随着关税壁垒的降低,非关税壁垒随之抬头。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农业经营组织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及时做出反应和产品调整,避免遭受巨大损失。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66-1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功不可没,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保质保量、有效稳定的完成,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毋庸置疑,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必然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4] 吴冠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建立机械化农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05).

[5]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6]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7] 宋林.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机化[J].山西农机,2005(01).

[8]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9] 王硕,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11]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04).

篇3

1 对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原因的认识

1.1 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民问题的根本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问题。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表现在现实表现中最明显的是素质问题。

1.2 农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生产要素问题,而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们目前不是缺乏生产要素,问题的实质:一是我们没有完全注意到传统农业是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低层次的配置,缺乏有效的升级与改进。二是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差异。如土地资源既有耕地,又有林地;既有水面滩涂,又有草场、牧场。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上的表现都不相同。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由于受所有权制度的束缚不能转化为积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活动之中。

1.3 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业问题要从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中来找。由于我们独有的国家主导产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农业问题也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行政行为上

2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

我们谈“三农”就说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产生是没有看到农业的产业链本质,是没有看到在产业链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化规律,没有看到生产要素在产业链配置上的具体方式。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特征,而且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石。不过在刘易斯所界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中,是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农村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并且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和平均工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设定的前提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亮点,关键是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

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多数地方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上,它的现代性方式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出路就是发挥我国对国家管理的主导性优势,改造传统农业。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能够较快地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会将在安定的状态下发展。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西方的经济学家虽然没有采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但其分析得出的要素显而易见地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论。经过理解,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而不是城乡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就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生产力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为中心调整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

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3.1 传统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传统农业的定义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定义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它仅仅表述了生产力的内容,是没有从事物发展的两个角度来判定问题,传统农业的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与之同步的生产关系上。如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农业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

3.2 现代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的理解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由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应用,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也一种片面的认识,它过多强调了生产力要素对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经济形式,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带来的农业产业的多样性,以及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于农业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笔者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按照现代农业产业链运行规律的要求,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并调整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配置并实施的农业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采用现代的生产力技术,将最先进的应用知识转化成新的、优越的生产要素,更要在着眼于市场的前提下对现代生产关系进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设计,让新型的农业组织管理形式、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所有权制度、金融体系、农业调控体系、社会服务配套功能体系的组织形式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4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4.1 建立现代农业首先建好农业产业链

行业的发展必须从行业的本质入手,农业的本质是产业链,做好了产业链这篇文章,也就找对了对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入手点,也就解决了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从农业生产活动上看,农业产业链要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来分析。大致上讲,农业的产前环节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准备。包括农资、农机供应准备,人力准备及分工、信息采集及分析、技术采用、生产方案建立及评估。农业的产中环节主要有:生产行为的实施、管理,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及分工协作,信息及物资供应的调整。产后环节主要有:农产品采集、收储、加工、运输及销售。传统的说法叫产、供、销一条龙,理解的稍粗糙一点,其实在操作时要抓住重点要素。对于现代农业,在产业链的反映上要素主要有:生产前的组织活动(信息、决策、技术、人员、物资),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组织机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收购、储运,农产品交易(销售)。

4.2 建立现代农业要抓住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4.2.1 建立现代农业,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是核心

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围绕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我们是有成型经验的。如我们在国有农场的改革上,新型管理体制与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里应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关注生产力的因素居多,如对新的应用知识的采用和推广,并形成新的、优越的的农业要素,相对来说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少了一些,而现代农业在改造过程中,产业链的要求恰恰是对新型生产关系中做为生产要素的充实与调整,主要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金融手段的使用,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所有权制度,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等,发现并使用好这些要素,并把这些要素配置到位以后,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使得做为生产力的新技术采用成为可能。

4.2.2 建立现代农业,引进和培育人才是根本

做为一个产业,其根本的支撑是做为产业运行主体,即农业组织及其核心的人员。我们目前很多支撑农业的人才并是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包括技术人员,也由于产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多数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人才的达不到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需要,也可以说,用人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人才需求上讲,能做好农业工作的并不一定是农民。因此,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人才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引进人才,吸引人才,让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进入到农业领域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当务之急。附注一点的是,企业家不是管理者,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上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2.3 建立现代农业,建立新型的组织体系是关键

这是现代农业的运行特征,是对生产要素的科学性、均衡性使用的必然选择。一是从区域划分上建立农业协会。主要负责本地各种生产信息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市场研判,应用知识的选择与推广,生产行为的决策指导,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二是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作用主要是在农业协会的指导下,对本社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握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减少成本,利于农业增收。主要工作是:生产行为最终统一决策权,信息资料的使用,劳动技能的采用、分工与使用分配,生产资料的选择与成本控制,生产行动的组织等。

4.2.4 建立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是动力

建立现代农业政府要采取行政指令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政府指令性的行为多数不成功,或者失败。农民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农业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的整合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反之,农业生产不增加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任何模式对农民不说都没有积极性。因此,建立现代农业,也要考虑到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要用行政指令与利益相诱的方式,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开局见效方能推而广之。

4.2.5 建立现代农业不能忽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不能农产品的价格一波动,我们就利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物价,要看到物价变化的实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农产品的限价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对流通环节去限价呢?农产品的限价谁又是受益者呢?二是农民的固定资产,由于城乡产权制度的差异,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差别,差别形成了农民财产收益的相对减收。

篇4

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存在着如下几个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追求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现代农业技术陷入了误区,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农业技术追求高新科技是针对传统农艺的生产技能而言的,传统农艺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与现代农业环境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提出了追求高新科技的策略,只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忽略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由于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影响,现代农业技术只注重高、精等技术的引进,忽略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最终导致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生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快速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的发展和实践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忽略了生物技术的不成熟,在农业生产上得不到真正的实践运用,对农业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有效策略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发展中,要采取以下三个策略,才能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

2.1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

我国农业发展中,传统农艺是长期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农业生产的精华部分,因此,必须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正确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

时代在进步,高科技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因此,在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正确引进,增强我国农业技术的适应性,真正达到提升农业产量的目的。在沿用传统农艺的基础上,注重成熟的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因此,我国农业发展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有效性,给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2.3提高农业研究水平,促进农业技术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提高农业研究水平是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的可靠保证,因此,要明确农业技术的研究目标,在统一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在注重传统农艺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结语

篇5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替代农业,并慢慢取代了现代农业。替代农业主要是指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代替农业主要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天然农业等。代替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农业生产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理念。2)代替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3)代替农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自发性,同时具有小规模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2可持续农业发展

    虽然在农业标准化实施下,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内外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并实施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农业主要是在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及管理前提下,对农业生产技术及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当代人们和后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其生产技术上、经济投入上均可被人们所接受。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出新的农业发展观念,扩展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提出高标准的农业发展体系,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将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2)农业标准化利用固化形式,将农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服务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有效的展现出来。3),农业标准化利用进化形式,将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4)农业标准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并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有效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5)农业标准化利用择优和简化方法,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6)农业标准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扩散性功能,使得农业发展新知识及新技术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篇6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郎溪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11-01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项目”、“超级稻示范项目”等以来,郎溪县的粮食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增产,无论是粮食种植面积,还是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创下新高。2011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57万hm2,单产7 005 kg/hm2,总产18.5万t,比2000年分别增长0.3%、1.0%和2.7%。

1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粮食生产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受科学技术及人们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水稻品种多、乱、杂。仅中籼稻品种组合就有64个,且多数水稻品种产量低,米质也不好。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带动下,全县水稻的品种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主要表现在水稻品种结构日趋合理,优质水稻品种比例大幅提高。2011年全县中籼稻品种组合下降到20个,全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面积达2.47万hm2,高产优质率达97%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100%。

1.2 现代粮食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全县的农业推广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覆盖县、镇、村、组四级农技服务网络,水稻苗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0名,建有水稻苗情监测点6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67万hm2。

1.3 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和农业科技影响,整个粮食生产社会服务水平低,除有少量的技术指导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近年来,随着农民种植观念的变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服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专业队伍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有农资销售网点213个,专业防治队伍96支,大型农机收割队5个,农机维修网点21个。

1.4 无公害和有机粮食生产发展显著加快

针对近年来农民增加农药、化肥施用量,给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的问题,特开展粮食生产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创建一项无农残、无污染、可持续、综合性可操作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改善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面积达2万hm2,引导农户达5万户以上。同时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生物转化利用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农业基质、生物有机肥,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了秸秆生物转化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目前全县的秸秆生物转化利用率达到85%,年均降低生产成本750元/hm2,全县年节约资金350万元[1-2]。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模式亟待发展

原有一家一户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化生产和服务亟待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是选择外出打工,就是就地进厂务工,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以中老龄为主,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粮食生产方式陈旧,粮食生产的单位投入成本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比降低。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近年来,虽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资金理念等因素限制,社会服务水平整体表现为多元化、低端化、个体化,且分布不平衡。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处于初始和起步阶段,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完善的、系统的粮食生产服务链。主要表现为服务组织点多面广、一家一户的服务模式和从事服务的种类单一,社会服务很难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社会服务的监管不足,由于农资服务网点多,无法保障种子优质,无法控制违禁投入品,导致化肥的有效含量利用率较低等。

2.3 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实破,推广深度有待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不断发展,粮食生产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应运而生,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受到挑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日益完善,但深度仍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技服务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服务人员少、对象点多面广、经费不足、技术落后等,很难建立起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农技推广网络,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尽快转换为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下转第315页)

(上接第311页)

3 对策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只有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粮食生产无论是生产条件、技术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只有不断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郎溪县粮食生产发展新局面。

3.1 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培育一批职业农民

在所有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脱离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粮食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大户、能手和合作社逐渐开始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角,农业开始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培育职业农民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之势。要逐步发挥县、镇、村三级农业培训平台作用,加强对粮食大户、种粮能手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同时以农村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等为契机,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通过租赁、出租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逐步把土地向粮食大户、种粮能手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转移,帮助职业农民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此外,积极鼓励职业农民转变种植观念,走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发展之路,实现粮食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单打独奏”向“集团作战”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己公司和品牌的“大职业农民”[3-4]。

3.2 加快物联网建设,推动粮食生产服务转型

一是建立 “四代一管”全程服务组织。以行政推动、技术支撑、市场化运作为基本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有针对性地加以倾斜,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及服务能力的合作组织,不断加以引导规范,鼓励他们开展各类为农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以合作社为基本运行单位,将种子资源、农机资源、技术资源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为农户开展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即“四代一管”的基本服务模式。解决服务分散、点多面广的问题。二是突出抓好育秧工厂建设,做好水稻种植产前服务。以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平台,建设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实现规模化集中育秧。现已在全县扶持新建4座标准水稻育秧工厂,其中高标准育秧工厂1座,覆盖大田机插面积1 333.33 hm2以上,其余3座每座覆盖大田机插面积333.33 hm2以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县高标准育秧全覆盖。三是组建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全县育秧工厂和“四代一管”服务组织由服务中心统一调度,将农资服务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使种子的选育、农药的选购、化肥的使用都由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统一调控,减少中间环节,有效控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建立物联网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农业生产合同服务,只要通过互联网进入“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填制相关住址和生产信息,再通过网上支付种植费用,即完成网上的全程服务种植合同,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县、镇、村,涵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3.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农技服务网络

一是注重加强现代农技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工作,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农技服务水平。二是延伸农技术服务链条,配齐配强镇村农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创新农技人员帮扶形式,在巩固和夯实农技人员联系村、联系组的基础上,延长农技人员联系链条,农技人员联系大户、育秧工厂,联系“四代一管”服务组织,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竭润生,徐富贤.我国粮食生产近况及其发展策略[J].中国稻米,2012,18(3):28-31.

[2] 金美林,刘中柱,胡剑锋.岳西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64-67.

篇7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农机化技术及设施农业技术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两种现代化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能够使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好应用,应用通过有效方法及策略对这两种技术积极加强推广,从而为这两种技术的更好应用奠定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分析。

1农机化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1.1在国家扶持基础上加强推广

为能够加快普及农机化技术,在对农机产品进行购买时可由国家出资对购买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补贴。根据国家当前补贴政策,在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应当适当进行调整,对于国家所给出优惠政策应当充分进行利用,从而较好进行农机推广。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放大国家优惠政策,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积极性。在优惠政策落实过程中,可依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将科技示范园区建立起来,在实际进行操作时,可依据现有项目经验,在国家补贴政策实行过程中真正实现创新。

1.2通过体系的完善增强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通过对体系逐渐进行完善,基层推广部门中硬件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另外,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其所包括内容主要有工作考核制度、员工招聘制度以及培训制度等,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一些基层推广部门,将专家制度及全面奖励制度建立其起来,使相关科技人员能够在推广一线工作中积极深入,从而进行指导实践,使推广服务素质能够得以有效提高。

1.3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

在农机化技术中农机农艺技术相互结合属于重点内容。为能够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使机械化栽培模式得以有效开展,在品种优良且适于机械种植基础上,通过与农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配合才能够使农机农艺实现更好结合。因此,在对农机化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对示范园区加强建设,对品种、栽培以及机械化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合理示范新型农业生产,并且在示范过程中应当使机械化水平得以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农机操作培训机构与农机科研机构之间应当加大配合力度。另外,当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增加投入,在对农机化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与相关农业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联系,使现代农业技术对接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农机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综合水平的培养应当加强重视,积极建设高素质推广团队,从而为农机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1-2]。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2.1积极提升相关装备质量

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虽然比较快,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仍为一些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园艺设备,导致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设备发展比较缓慢。另外,在栽培、耕作以及植物保护与收获等相关环节,其相关技术装备仍比较少,机械程度也比较低,并且人工劳动量比较大,由于存在这些条件影响,导致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为能够使设施农业得以更加良好发展,在农业部门领导之下,各个地方应当利用示范园区的建立,使农业规模大幅度增加,对设施农业质量的提高加强重视,从而使设施农业技术得到更好发展。

2.2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对于当前设施农业装备而言,其主要用户为企业及园区等。就目前设备农业装备实际情况而言,仍缺乏较完善的一套推广体系。当前每个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均在独立范围内研制设施装备,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所导致结果就是各企业所生产产品重复率比较高,并且创新程度比较低。因此,应当建立相应推广、管理以及服务与用户反馈机制,使各个企业之间通过进行研究,从而使设备及技术得到更好创新,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推动设施农业体系能够得以稳定健康发展。

2.3利用科学方法使耕地利用率增加

在土地产出量、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设施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若加大力度发展温室种植业,必然会对其它作物种植造成干扰。最终会对农产品生产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利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可对当前比较需要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环境技术等,从而使设施农业和农业耕地之间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从而使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能够为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2-3]。

3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农业发展提供很大帮助。为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应当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推广力度,应当积极探索有效防范及策略加强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使这两种生产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宝强.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点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

[2]赵忠华.谈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5).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徐晓鹏,刘燕丽,时允昌,等.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境的话语分析:以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四川省Y村的推广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1-149.

篇9

1.现代农业的定义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农业的类型

现代农业一般划分为7种类型,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通常划分为以下7种:

2.1绿色农业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

2.2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2.3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

2.4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

2.5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有的国家以此作为农业综合发展的一项措施。

篇10

关键词:农业生产 全要素生产率 Cobb-Douglas生产函数

引言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这些生产要素一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首先,我国劳动力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在原始农业时期,即使是现代的发达农业,依然需要劳动力的参与,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劳动力的参与程度还较大,因此,在我国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要素;其次,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还是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都离不开农业资本投入的增长,资本这一要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起到了载体的作用(雷海章,2003)。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都充分体现了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再次,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农业生产中也不例外,近年来,劳动力的素质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加之自然环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这就涉及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其他所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总产出中扣除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影响的部分,它是除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以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反映了科学技术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把全要素生产率还原为生产率的一般定义—产出与投入之比,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与资本、劳动、土地、自然资源等所有能量化的投入要素的比值,它是社会经济系统经营管理效率定量评价的一个指标(董晓花、王欣、陈利,2007)。

模型建立与数据选择

(一)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法测定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生产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测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方法,该函数描述了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王超,2007)。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AKαLβ

其中,Y、K、L分别表示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A表示技术系数,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在本文中,假定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也就是说假定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出中扣除投入要素影响的部分,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为:

TFP=Y/KαLβ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指产出增长率扣除资本与劳动增长的部分,一般用索洛余值(Solow)表示:

(2)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产出增长率中所占比重,即:

(3)

(二)数据选择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所采用的数据为1995-2006年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在农业领域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数值以及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搜集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模型中参数的预测与检验

本文采用回归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预测, 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之前,需要对弹性系数加以预测(李双杰、左宝祥,2008)。

(一)弹性的预测

首先进行模型变换,把生产函数经对数变换,转换成如下线性方程:

Log(Y)=logA+αlog(K)+βlog(L) (4)

其对应数据如表2所示。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此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但t检验不显著,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减少变量的方法,在假定α+β=1的基础上,将模型变换如下:

Log(Y/L)= c+α×log(K/L) (5)

再次使用以上方法对数据进行预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拟合优度还是F统计量的值都有了改善,t检验显著。于是模型为:

log(Y/L)=0.73+0.98log(K/L)+μ

(7.90) (11.53)

R2=0.93 F=133.02

所以,α=0.98,β=0.02。

(二)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根据表1、公式(1)及α、β的值,测算1995-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值如表5所示。

根据公式(2)和(3)计算数值时,不采用逐年计算的办法,而是采取从1995年开始,以四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计算,以反应其总体变化情况和趋势。其结果汇总于表6。

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测算时期内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不大,农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较小,而且具有不稳定性。solow余值虽然呈增长趋势,数值较小但由负转正,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也是如此。从表1及弹性的预测值可以看出,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具有不稳定性,它对农业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增长影响不大(吴新博,2006)。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农业中固定资产的投入对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农业固定资产的建设投入应该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制定政策措施保障投入的稳定性,积极建设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基础设施等,并重视对已有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修理。

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进行科学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加大对已有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农业生产者充分掌握已有的科学生产手段和方法,确保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稳定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积极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创造者,在目前实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背景下,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稳定农业生产者的数量,这样才可以达到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所以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要素的组合效益呈现最大化,从而保证了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董晓花,王欣,陈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界,2007

3.王超.我国粮食生产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J].财经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