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教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课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课教学重点

篇1

下面我就数学课的板书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一、规范流畅、大小适中,成为规范解题的示范表演

几何中的“圆”,不可写成“园”;整数的“整”,不可写成“正”;解题中的格式也要正规。字体应力求工整,易于辨认。最好能写出一手好字,以楷书为宜。“字如其人”、“黑板上的字就是教师的面光”是有其道理的。教师还应根据教室的大小,学生的多少,光线的强弱,确定好板书字体的大小,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清。老师板书时态度严谨,书写工整,作图、计算准确规范,论证严密,这无疑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书写习惯。

二、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布局合理

板书不是教材的摘抄,而是教材精髓的浓缩。其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课题名称、重要概念、主要公式、基本图形、典型例题、注意事项以及布置的作业。板书的文字、式子或符号都要精炼和准确。重点之处,不妨加大字体或彩色描绘,使之突出醒目,以增加板面的美感。

思维的优秀品质之一是思维的条理性,而数学课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因此,数学课的板书必须要条理清楚。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反映,也是数学思维的直观反映。通过教师有条理的板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在整体布局上,应有主、辅之分,一般把黑板分成几大块,主要板面写课题名称、重要概念、主要公式、基本图形等;辅助板面写典型例题、注意事项、布置作业或留给学生板演。板书安排应在备课时就设计好,且主要板书不要随意擦掉。要努力做到讲课结束时,整个板面整洁清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且具有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的和谐美和整体美。

三、讲写结合、速度适宜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应分别采取先讲后写、先写后讲或边讲边写的方法。要善于把握时机,使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教学活动配合默契。如遇一些难懂的,叙述较长的定义、定理,可先板书然后再逐字逐句讲解;一些较易的性质,则可先归纳或推导,然后板书;再如一些几何论证,需调动学生思维,则可边讲边写,逐步展开。

四、图文并茂,生动醒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板书文字、式子和符号,而且还要画图。线条明快、简练的数学图形,配合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最好能掌握一些技能,如画线段、三角形、圆、双曲线、抛物线等,若能徒手完成,除能节省时间外,还无形中使学生增添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改教学

一、不能刻意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篇3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师生互动,以交流对话互动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分析,不能轻易的进行否定,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准备工作一定要到位,给与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甚至更多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要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我们爱卡通》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卡通的资料。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三、让学生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七年级《自画像》一课中,我先让每位同学说说自己的外号、形态、梦想,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自画像的表现方法和关键之处,学生会发现夸张自己的特点,形态,很容易就能把自己表现在画中。

四、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八年级《戏剧美术》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分析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懂得了生旦净丑行当类型的划分,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师要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农村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用临摹教学代替技能培训课

篇4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一样。中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差,且年龄在16~17岁之间,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但他们一旦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就会全力投入,集中精力去把握所学的知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个特点,教师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教程中,第一节课一般都是讲绪论,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如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基本定律等。但面对基础比较差中职学生,对电路的概念还非常生疏,突然去讲电路的性质、任务、重要定律等,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非常沉醉,学生却一头雾水,满脸茫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绪论课上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结合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讲电子技术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收音机、彩电、音响、VCD、DVD、电子手表、数码相机、航天飞机等。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现在生活在电子世界中,一天也离不开它,国家的兴旺更是需要靠科技的发展,从而使中职生树立一种科学意识,努力学习电子技术知识。

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部结构,从中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知识概要,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第一节课,教师如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到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专业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就业方面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大大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采用“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

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例如,在讲“晶体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一节时,由于“晶体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重点内容,它的基本概念、分析计算和应用方法是学生学习掌握一般电子电路的重要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对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必须要求他们理解掌握。为此教学中我在EWB机房采用“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如:放大电路中各元器件对三极管工作状态的影响;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特性;电路结构、动态参数与放大器主要指标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电路获得最大的放大倍数等)放到课堂活动中,围绕“提出任务――个人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讨论应用方法、经验分享――改进完善――总结应用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条主线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其设计分为两部分:

1.理论教学

(1)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共射极基本放大仿真电路图,讲解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电路接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操作仿真实验电路,以学生活动带动理论概念的学习。每个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在仿真电路上逐一改变电路中各元器件参数的数值或型号,用仿真示波器观测其对电路输出电压uo的影响,并填写好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原因,认识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教师做归纳总结。

(2)教师讲解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然后进行电路排障训练:给出多个错误接法的电路,由学生自主讨论,寻错纠错,改正后用EWB仿真软件验证结果

(3)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

2.实践活动

(1)教师演示放大器仿真电路,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电路元件的参数对电路放大倍数A的影响,使学生具备感性认知。

(2)学生开始探究学习:由老师给出设问,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探究其工作原理。设问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提升问题难度,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业布置。学生根据所给放大电路的技术参数,应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完成对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教师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电路元件参数,收集处理信息,探究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设计课题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演示,自评、他评、互评、经验交流,并认真填写自我评价问卷和实践学习活动总结等。

“课堂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去“理论讲解+实验验证”的授课方式,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了教与学的乐趣,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活动使他们开拓了思路、锻炼了能力,展露了才华,同时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三、现场教学,讲练结合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合理结合,给学生创设各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如讲述“功放电路的制作――单管低频放大电路的制作与测试”就可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讲边练:首先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 2001)仿真单管低频放大电路,演示如下内容:1、电路组成及各元件作用;2、静态工作点的影响;3、电压放大作用;4、改变电路参数(Rb1)使输出波形失真,从而提出了静态工作点必须设置恰当。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别计算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针对不同的基础采取自由讨论与自行解决相结合。讲练结合则是由学生根据功放电路图在万能板上焊接电路和测试电路,要求学生在焊接中分工协作,注意电解电容器极性、三极管管脚的焊接,注意电路板中各元器件的布局,力求整齐美观。而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将教学过程放在实验、实训中,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在边学边练中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既掌握了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又提高了学生焊接、仪器仪表使用等实际操作能力。

四、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作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在教学中可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利用类比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讲授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计算时,笔者通过比较分压式偏置电路与基本放大电路交流通路,得到两者的电路形式和原理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交流信号来说,两者几乎完全一致,从而直接得出分压式偏置电路的放大倍数Av、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的计算公式。

五、反复练习,进行章节测试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去解同类练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技巧,找出教学薄弱环节的目的。反复练习做过并做错的题目,把错误的题目重新复习巩固一遍,还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进行章节测试时,可采用“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如静态题占60%,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动态题占40%,主要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当然视课程情况可适当增加动态题的比例。测试的形式可以灵活些,可使用闭卷也可以开卷考试,可使用笔试也可以使用口试或实际操作。

六、善于总结,巩固知识

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对该章节的内容要善于做一个归纳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力求形式多样、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和总结,努力做到在复习的同时又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总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针对某些章节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方法,把提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组织内容,自己完成教学内容,然后通过讨论,综合归纳内容。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南平、陈鹏、李新.模拟电子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论文摘要:如何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项目教学法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又鼓励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尽早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乐趣,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而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这种对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激励了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及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战略,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题目进行深入地学习。项目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层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它是一个复杂但灵活的框架,用于帮助师生进行互动教与学,教师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会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

2、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较强的学科,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在实际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高职学生们甚感茫然,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兴趣偏颇,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本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全部内容划分为四个知识模块,将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分阶段选择四个项目:稳压电源、调光灯、可控放大器、收音机。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按3~5人一个小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画出方框图,设计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必要时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经过改进后,学校提供器材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项目完成后,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体会、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2.1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选取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项目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项目的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但要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例如,在学习了“晶闸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晶闸管的特性与主要参数”、“单相可控整流电路”、“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等内容后,向学生布置了“调光灯电路的安装调试”项目。在动手之前,向学生发放任务书(包括设计项目、技术指标、可选器件等),要求:设计一个白炽灯调光灯电路,能够无极调光。首先通过论证与选择,确定总体方案;对总体电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计算,包括元器件的选用和电路参数计算,画出电路原理图和布线图;预设计经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即可向实验室领取所需元器件等材料,并在试验板上组装电路;此后运用测试仪表进行电路调试,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修改电路,使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在为期1周(课外时间)的时间内,针对学生水平不齐,实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动手能力强、能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增加了有一定难度的额外设计(如进一步利用继电器和声音或超声波传感器等对其进行遥控控制),以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潜能。选择此项目的目的主要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原理及应用,并对前面所学的“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加以巩固提高。全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学习、讨论,确定了五套方案,分别如下面的电路图1~5所示。通过该项目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学过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还对双向可控硅、传感器、继电器等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总之,项目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2.2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项目确定后,进行项目实施动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任务、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应先期完成该项目,一方面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我们在开展项目“调光灯电路的安装调试”时就采取这种方法。在项目开展前,教师先完成了一套“调光灯电路”的设计并制成样品,在提出项目要求时当场表演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明确该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怎样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3总结评估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中得到提高。最后,进行项目完成后的综合评定,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调光灯电路的安装调试”项目评估时,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班五套方案的各自特点,总结了“可控硅”、“单结晶体管”的应用,介绍了调光灯电路的原理和传感器的基础知识,详细说明了怎样用微弱信号对高电压、大电流的控制和变换的简单方法,再通过电路成本核算比较,最后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可行的、实用的方案,使教师的评估总结过程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4调查测评是项目教学法的有效补充

重视调查测评环节,有利于对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的更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通过实施项目活动教学,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制作了成品,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老师也感到骄傲。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将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而且可以通过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综合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2]、周林林.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06,(6)

[3]、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篇6

一、设疑激思,引导讨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问难是一项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由于这一节教材中的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于是,我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着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观察比较、探求规律、相互讨论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旧知去获取新知。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6.8÷4 7.5÷0.5 5÷8

1÷3 70.7÷33 14.2÷11

当学生在练习中突然遇到无法除尽,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到“怎么办?”时,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出现如下板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3=0.333……;

70.7÷33=2.142142……;

14.2÷11=1.29090……。

观察上述的三题得数,思考:(1)这些得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2)有什么规律?(3)他们有什么区别?

这一级思考题的设计,将循环小数的有关概念均已孕伏在内。学生充分讨论后,获得感性知识,再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自然地掌握了“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设疑问难,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航标”,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在学习中一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弄清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在科学知识的长河中,不断质疑问难,不断释疑解惑,不断增“知”长“智”,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疏导点拨,组织讨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肯于学习新知识,但常常不善于学习,他们乐于提出问题,但又往往不会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必要的疏导、点拨,组织他们充分讨论,不仅使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懂得怎样想“逐步由学会达到会学。

疏导,要导在学生思维“卡壳”时。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接着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能否像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用公式计算呢?”这时,有的同学“卡壳”了,我就让学生先动手拼摆、即把课前准备好的三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同桌二位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启发,获得“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从而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且懂得“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点拨,既要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更重要的是点在学生内化知识、发展智能转折处。比如,在教学互质数的概念以后,为了让学生深化已学的知识,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再联系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成互质的两个数,一般有几种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是出人意料,学生反应异常激烈。但一时学生们不能全面概括,且产生分歧意见。这时我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师生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归纳得益如下的结论:

成互质的两个数:(举例)

(1)两个数都是质数:(3和7);

(2)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是合数(5和8);

(3)1和任何一个自然数(1和9);

(4)两个连续的自然数(11和12);

(5)两个连续的奇数(23和25);

(6)两个合数(8和33)。

对这样一道思考题的议论,使学生茅塞顿开、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三、激发兴趣,乐于讨论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握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讨论。

篇7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模式 技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88-02

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思维也更有逻辑性,所以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操作不仅是一个重点,另外,引导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尝试教学法”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式说明

尝试教学法是一种“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讨论,互相矫正错误,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教师在其中指导学生,起到枢纽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研究实践中的主体。尝试教学法能使学生尝试学习,大胆对知识进行尝试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式的操作

1.引导学生尝试性学习

专业课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仅动手不动脑,动手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开始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脑子动起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要让学生把数字电子技术课看成是数字电路原理分析的课程,而应把它看成研究逻辑单元、集成电路、存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综合分析、设计的课程,这样在以后的操作中才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技工院校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充分运用知识技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要点及相关的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应用情况告诉学生,并提出尝试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概念题和逻辑电路的原理分析及应用)。如在第4章《触发器》这一章节中,教师先简单回顾基本门电路的种类和特性,各种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等,并出示尝试题:①各种逻辑门电路的真值表?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③时序逻辑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学习,认真操作。引导是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方法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这根主线使学生主动起来。

2.演示实物,指导动手。

知道了如何进行操作并不代表学会了操作,就像只看菜谱,如不进行实践,懂得再多理论也烧不出好菜一样。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体验真实实践的过程。

第3章《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理解尝试教学方法的较好实例。在数字电路实习教学的《计数器的安装与调试》模块中,有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两部分,教师的演示是向学生讲解操作的细节部分,操作中的经验及易出错的地方,应慢动作演示。学生在课题实践操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去体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组织起学生,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操作中一定要组织好操作的步骤,把握好学习的气氛,因为学生经过学习后都有一种想要动手的冲动,这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状态,在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而不要跟着做,以免漏掉其中的步骤。这时较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操作开始后还要到学生中指导、纠正错误。

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要时时讲,提醒学生注意,不仅在自己操作演示中强调,还要在学生操作中强调,及时纠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不违规操作。

3.总结性讲解,反馈掌握程度。

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教师应对原理、概念进行解释,分析电路原理,讲解参数计算的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尝试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收集到的逻辑电路图尽可能讲解,并根据需要给定具体条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路。

反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及时纠正,同时也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中主要是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一对一的纠正,同时对做得好的予以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在课堂中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三、效果及建议

1.教学效果

2008-200年度、2009-2010学年上学期,先后对两个班(简称实验(1)班和实验(2)班)进行尝试教学法实验,通过对另外两个同年级采用常规普通教学方法的教学班(简称对照(1)班和对照(2)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效果显著。

(1)学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1。

(2)通过对上述4个班后续的数字电路实习成绩比较,显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见表2。

(3)学生评教情况的教改问卷调查表明,95.6%的学生对尝试教学法表示欢迎。

(4)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对照班在这方面稍差一些。

2.实施意见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运作的好坏在于教师的把握和学生的配合以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把握好模式的运作。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更好的顺着教师的引导去研究问题,不仅效果好,而且很容易在研究中发现闪光点。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满了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更加

仔细认真的进行操作。在讲解反馈中,有了兴趣,学生就更愿意展示自己,承认并改正错误,但是要防止学生骄傲情绪的产生,当然,兴趣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尤其在开始阶段尤为重要。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模式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如工具材料的展示、实践操作的展示、比用黑板、粉笔来表达更加直接清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动手操作中运用实物展台,学生很容易掌握操作的方法和细节,在讲解反馈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当堂批改学生的作品,有利于归纳总结。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模式得到很好的优化。

总之,模式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构思、一种框架,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不断的充实润色。不能生搬硬套模式,要能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创新出更好的模式,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阎 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作品呢?

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兴趣,引导想象

学生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学生画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将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中,犹如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学生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这样的话,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例如,在教学《动物王国》时,我课前准备好一首儿歌,导入时,我就配乐朗诵给学生听:“妈妈带我去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着,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这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你喜欢什么动物?它最漂亮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它什么?……”我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开了:“我也去过动物园,我喜欢……”这样,学生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

二、展示优美的图片,刺激视觉感官,激发想象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是从“美术视觉艺术”这一本质特点出发,在有限的时空内,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氛围,使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直观的视听形象,吸引学生各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激发学生通过直观欣赏进行想象。

篇9

一、 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加强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 激发兴趣启迪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联系实际,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例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笔者针对250是多大的数设计一道题目:“用一张001cm厚的纸对折50次大概有多厚?”当直接告诉学生“折叠起来的厚度将要远远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又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一块三角形材料裁一块圆形的用料,怎样裁才能使圆最大呢?”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内切圆的直观认识。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显而易见的例子入手,也可以从旧知识中引伸和推广。例如,在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是这样引入正题:①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它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② 如果把点换成直线呢?大家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圆,用直尺当直线并注意移动,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并想一想,怎样定义这几种位置关系?

三、 教材与学生两兼顾以驾驭课堂

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数学教学主要是讲与练。通常在一节课中前5分和后10分学生是处于注意力分散或精神疲惫状态,所以教师不宜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导致厌学情绪,因此前面5分一般要注重导言的设计,由浅入深,并穿插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后10分对学生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生动、风趣、准确,用美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数学王国,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缜密的逻辑,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否则语言单调、乏味,语病百出的讲解将会导致“忠言不入耳”的后果。例如,初三第二学期接触到“反证法”的思维方法,可这样举例,要说明初三(1)班的同学都是男同学为错误结论,只要举出初三(1)班某位同学是女同学,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反证法的认识就可以更深入一层了。再次,讲课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对差生应多激励少指责,尊重差生的感情,建立融洽、宽松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要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偶发事件,教师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把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尽量不要停课进行全班性指责,否则会影响完成教学计划。不宜课堂上大发雷霆,课后却不了了之,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容易造成师生间感情隔阂。

四、 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 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 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a与-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篇10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99-02

一、概述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介绍电力用户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设计和计算、运行和管理,反映了供配电领域的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概述、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短路电流计算、变压器的选择与主接线方式、电气设备的选择校验、继电保护和二次接线、防雷与接地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力负荷及其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工厂变配电所及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过电流保护等,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电力技术工作打下初步基础。供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用户,指的是从电源进线进入用户起,到用户高低压用电设备进线端止的整个电路系统,包括用户内的变配电所和所有的高低压配电线路。供配电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知识。但为了教与学的方便,教材和教学把这个系统分割为多个章节和相对分散的知识点,并对每个章节和知识点进行深入细化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比较容易陷入“只能见木不得见林”的误区,完成课程学习后,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供配电系统知识体系认知,各个知识点联系松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习动机缺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之下,授课过程中,在各个分散的知识点中都埋下伏笔,并且在其他相应章节中提及与回顾,使学生不断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体系,以系统的观点,纳入新的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得到较为完整的供配电系统知识图式。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而认知发展又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更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供配电技术》课程中的主接线章节,较为直观地呈现出供配电系统的骨干框架结构,也是使学生建立系统整体观较为有效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本章中的主接线方式与特点等知识点的讲授之外,还应把之前学习以及之后学习的所有知识点都落实在主接线这里。在这里,主接线就是学生头脑当中对于供配电系统的一个原始图式,在细化的知识点不断落实在该图式的过程当中,就是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的过程。因此,可以把主接线看作课程学习的主轴(图式),各章节的知识内容,都要通过同化和顺应意义建构的过程,不断细化和丰富原有图式,使学生对于供配电系统的知识体系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点。以下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举例说明。(1)原始图式的建立。学生原始图式的建立,即为供配电系统概念的引入,可以从民用电能的获得入手,介绍电能从生产、变换、输送、分配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引出电力系统的概念,明确电力系统的用户――供配电系统的概念。如图1所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简要介绍主接线、电力线路接线方式的概念,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伏笔。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同化延伸出新的知识领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运行方式是第一章概述中的一个知识点,该小节中通过明确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概念,了解中性点和地之间不同的连接关系,以及不同连接方式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不同的电压等级之下应采用哪种运行方式。这一知识点相对较为独立。因此在电气主接线章节中,讲授总降压变电所的主接线和车间变电所的主接线方式,就是对中性点运行方式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和回顾。总降压变电所的电压等级,决定了中性点运行方式应采用小接地电流系统;车间变电所的电压等级,决定了中性点运行方式应采用大接地电流系统。这完全符合中性点运行方式的应用原则。而对于学生来说,主接线和中性点运行方式是两个需要同化的知识点。在讲授主接线时,通过提问在该电压等级下应采用哪种中性点运行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独立知识点,使学生把这两部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基本的系统观。对正在学习的主接线(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对供配电系统的这一知识体系的认知发展到较高、较细一层的水平。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一个过程。(3)负荷计算。负荷计算是教材的第二章,也是较为独立的一个知识点。负荷计算的结果是选择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在学习该章节时,一般把注意力和学习重心都放在计算上了,不能很好地纳入原有的图式当中。因此在讲授主接线时,要给学生实际操练负荷计算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部分知识点的联系。讲授电气设备的选择时,要把负荷计算的意义及计算等知识与电气设备,包括把导线电缆选择中的参数联系起来。(4)短路电流的计算。短路电流计算也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知识点。计算结果为几个重要的参数,包括短路周期分量的有效值、短路电流冲击值及冲击值的有效值、短路容量等,作为短路电流分析和计算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校验电气设备由短路电流引起的受力和高温,其中参数短路周期分量有效值用于热校验,而参数短路电流冲击值用于力校验,短路容量则用于有断流能力的电气设备(断路器和熔断器)的校验过程。在讲解相应电气设备的短路校验时,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把当前学习的电气设备校验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短路电流计算的内容联系到一起,达到供配电系统原有图式的一个新的平衡点。(5)二次接线系统。二次接线系统中的自动重合闸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基本概念,在讲解变配电所主接线和断路器中应都有所提及,为二次接线系统的引入打下基础。使得每学习新章节新知识时,都有和已学章节已学知识相重叠相交叉的内容,把新学习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当中,使学生不断更新原有图式,最后建立起良好的系统观念。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Teaching of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FAN Yu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3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