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相互作用;力量对比
一、经济全球化对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同步的,是很不平衡的发展,这就导致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一些基础好、有优势的国家就会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这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进行更加务实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对话与合作,避免冲突与对抗,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对于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很好的推力。
3.科技的发展是推动政治多极化的自然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把握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就会大大地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这对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推动力。
二、政治多极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政治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交往更加密切,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趋于正常,这就使各国更加注重发展经济来改善人民的生活,这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有利的。
2.世界政治格局转化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竞争
这就促使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更加激烈,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种国际组织为了解决世界性的问题不断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联系,这种合作与联系虽然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但反过来又大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贻康,黄烨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
篇2
中图分类号:D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76-01
摘要:欧盟凭借其成员国共同的地理、文化传统、一体化经济以及外交的趋同表明了欧盟是个实质性的国际体系单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际环境塑造了欧盟,而欧盟的发展也改变了国际环境。同时在冷战结束后,欧盟更是致力于发展自身力量。追求其集体身份在国际社会互动中的进一步牢固。本文试从欧盟自身经济、政治、军事、及成员国与欧盟自身矛盾的四点内因及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格局和国际定位认可三点外部环境两大方面讨论当代欧盟在国际体系机构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格局体系;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
欧洲共同体/欧盟在两极对峙年代卧薪尝胆为国际体系的转换打下基础,国际体系的转换反过来为欧盟在新秩序中的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其集体身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高度认可。而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体系机构中,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综合国力,稳居霸主地位,虽然当下美国无法单独主宰国际体系中的很多事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尚无其他力量能与美国进行实质上的挑战。那么在此背景下的欧盟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呢?
首先从欧盟自身来看,欧盟在经济方面的力量相对于如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力量中心是明显更强的,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适应国际多变进程等方面。在世界贸易体系中贸易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多变谈判议程的确定上体现了欧盟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强势。但如果从政治力量这一角度,欧盟的实力较为缺乏。虽然“欧盟现在有能力对外采取自信的、独立的行为”①,在国际行动中,欧盟没有参与派驻索马里、卢旺达、阿尔及利亚冲突地区的维和部队,显然是缺乏必要的权力的。由于欧盟成员国仍然保持着国家身份,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显然,成员国对欧盟国际行为能力发挥产生了制约,具体来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欧盟一体化本质上是以群体行为代替或取代个体行为的各城,必然导致国家向一体化组织的转移或让渡。但目前的形式来看,各成员国的政策市要尽可能减少向欧盟过渡,成员国仍然是核心,在此状况下,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对外政策领域和行为能力的局限性。第二,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同时由于各国实力、地位、观念、利益上的不同使得欧盟无法统一利益点,或者说无法通过各成员国的磋商、讨价还价和协调而最终博弈产生结果,因此“欧盟对外能力的局限性主要来自成员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有时候,成员国的对外行为反而成了欧盟发挥其作为一极的作用的反作用力。”②第三,由于欧盟内部存在三个大国,即英、法、德。其中法德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分歧增多,对欧盟的发展及其行为能力的发挥带来了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欧盟成员国对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及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综上考虑来看,欧盟作为一个新型国际行为体,虽然在经济方面,有着超强的实力,但是在权力政治、军事安全领域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加之欧盟本身存在的一些制约性的矛盾的存在,使得欧盟在全球影响上及作用范围仍有一定局限。“在规范的意义上,欧盟像一个巨人,但在实践中,它却是一个矮子。”③
再次从外部环境的影响来看具体的欧洲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一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科技革命成果和国际分工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长期的、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欧盟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资本主义发源地的西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极。在欧盟内部,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取消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在国际上,欧盟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外因促进下,欧盟的发展更为迅速,并且充分利用欧盟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深加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欧洲一体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表现。因此,欧盟很好的利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浪潮,为经济超强的地位加大了实力。从多极化格局方面来讲,冷战期间,欧洲处于夹缝之中,在美国的保护下首先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于国际事务多局限在经贸上。冷战结束后,欧盟取得了较大的主动权,重新调整了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积极使欧盟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谋求欧盟在国际舞台展现说话的声音和政治地位。因此,欧盟与一系列国家或区域组织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美国加强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发展战略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国际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这种对外关系的开展中,欧盟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有了一定得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量上的提高,而不是质上的提高,并没有使欧盟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因此,国际体系格局的重大改变没有根本性的为欧盟带来颠覆性的实力改变。
通过以上对欧盟内因的分析得出欧盟自身虽然具有经济强大的是实力,但是非常尖锐的存在限制其国际地位的软肋。从外因上看,由于世界各成员国的利益出发点各不相同,对欧盟的认可度并不是十分的。因此,可以得出,欧盟虽然是世界上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但它由于自身存在的诸多限制和国际背景的制约,使其国际影响力无法与传统行为体如世界格局中的美国、俄罗斯相比。当然在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欧盟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体,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将更加积极,也更加独立。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盟的整体国际行为能力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步增强,欧盟将继续为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姚勤华《欧洲联盟集体身份的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3]陈朝高编著:《欧洲一体化与世界》,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4] C.Hill(ed.),《National foreign policie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London,Allen&Unwin,1983
[5]Alim.El-Agraa,《The European Un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注释:
①参见Hazel Smith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What Is and What It Does,P.272
②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第250页
篇3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1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2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3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4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5《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⑴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⑶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⑷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⑹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⑺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篇4
【关键词】;政治哲学;民用航空;全球化
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哲学的方式关注人类的政治生活,追问的是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探究的是政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政治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反思获得真正的知识。政治哲学历来是作为规范理论而与认知理论相区分的。作为规范理论,它的核心是讲“应当”[1]。政治哲学要探寻判定政治事物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为寻找这种价值标准提供最终根据。
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以及与政治密不可分的经济生活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世界经济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在本质上是国际劳动分工模式的变化,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冲突的结构性变革的历史过程[9]。由于种种理论上的和历史上的原因,政治哲学在一系列事关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之根本的问题上还缺乏系统而有力的理论[2]。因此,建构起一种适应现今政治经济生活的政治哲学理论,不仅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非常重要,也对指导当今中国民用航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非常重要。
一、政治哲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建构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以政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与以往的时代相比,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历史意义的时代特征[10]。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急剧变动和各种问题相互交错的历史时期,人们迫切地需要有为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哲学,去发挥它对社会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4]。因此,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哲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进行一个同这一伟大社会工程的需要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其中就包括政治哲学的重建[11]。
1.政治哲学关于全球化的思想没有偏离认识论轨道
政治哲学是在人类解放的主题下展开的,其立足点是社会化的人类[1]。政治哲学的实质就是政治价值观念的建构,政治哲学要为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建构提供理念基础。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就是要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的政治建构提供理念基础。当代中国社会的最深刻变化主要就是由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造成的。因此现在需要建构的就是一种同全球化和市场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包括外在的社会秩序和内在的心灵秩序[4]。外在的社会秩序就是要建立和实施一种全球化的战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结构和效率的优化。内在的心灵秩序,就是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政治哲学就是要探讨如何建构全球化政治经济生活新秩序,以及建构这种新秩序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正义原则?我们将如何获得这种正义原则?其核心就是探寻一种能够引导和规范新生活的正义理念[7]。
2.新的全球化思想已与过去传统的政治哲学有所区别
对于极端流派而言,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在全球的胜利,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5]。而对于怀疑论流派而言,现在所谓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它最多表明当今的世界经济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在区域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只是意味着自由主义预言的全球化正在终结。而对于西方一些变革论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彻底改变世界的变革力量,它从根本上导致了社会、经济、治理的制度以及世界秩序的变革[12]。
从世界经济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在本质上是国际劳动分工模式的变化,全球化只是国际劳动分工模式在来自贸易的收益、市场竞争的收益以及技术创新的收益驱动下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冲突的结构性变革的历史过程。因此,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不应当是简单的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而是一种建立在国际分工不断扩展和深化基础上的结构变革[6]。
二、世界民用航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特征
1.全球民机市场已形成基本稳定的竞争格局[3]
(1)干线飞机市场双寡头垄断
世界民用飞机的垄断态势正在不断得到强化,尤其是在干线飞机领域,全球干线飞机市场几乎被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这两大巨头瓜分。目前在国际民机市场上,波音和空客两家公司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近年来的数据看,两家公司占有着全球近70%的民机市场份额和近乎100%的大型干线飞机份额,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产品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列。俄罗斯图波列夫和伊留申联合体研制的图-204和伊尔-96等干线飞机主要市场被局限在独联体国家范围内。
(2)支线飞机市场酝酿新格局
目前,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和庞巴迪公司已经成为支线运输机领域的“双雄”,其中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在90-100座级的支线飞机中占有45%的份额。它们的产品在技术与市场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中国、俄罗斯、日本提出了支线运输机计划,以期打入世界运输机市场。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在其干线飞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下,也有意进入大支线飞机市场,这将导致这一市场段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2.全球民用飞机产业发展呈现众多新的演变趋势
(1)民机制造已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
目前,全球民用航空产业逐渐形成以特大型企业为核心,主系统承包商与分系统承包商和部件供应商关系更为紧凑的航空产业体系。其特点是:民机整机制造企业高度集中,呈现寡头垄断态势;机身、机翼、起落架等机体结构件,发动机以及重要的机载设备等大部件和系统供应商相对集中,呈现国际化分工;其他机载设备和零部件配套企业相对分散;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合作;系统集成商将主导产业转移,成为决定商用飞机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力量。
(2)主制造商逐步优化业务结构
上世纪末以来,世界航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民用航空制造业继上个世纪90年代大整合后又一轮的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世界顶尖飞机制造商逐步优化业务结构,“弱制造、重服务”的趋势日趋明显。主制造商不断出售自己属下的制造生产单元,甚至不再保留这部分制造能力,自身承担的制造生产工作量越来越少,同时不断扩张服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服务在全部业务中比重正呈现越来越重。同时,飞机配套的采购也逐渐由单个产品向完整系统交付方式转换,从电子到机械甚至材料领域,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家转变为系统级供应商。这种主流的“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超出以往“主机与配套”模式的关系,更加强调双方商务契约内涵的变化。
(3)产品开发模式日趋成熟
从民用飞机研发组织看,民用飞机工业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全球合作模式开发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供应商既要承担风险,也将分享利润;而项目的发起者则抛弃了传统的飞机制造商的角色,变成“大规模供应链集成商”,将一个全球分散的设计和制造商团队整合成一个高度复杂和组织严密的系统,通过网络和系统集成商处于一种实时交互环境中,在不同的时域共同设计飞机的各种分系统。这种模式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民机制造业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密集等高风险的特征应运而生的,在民用飞机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
三、世界政治经济大环境下的中国民用航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有利于中国民用航空企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民用飞机汇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优质资源创造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总量已占全球7%以上,外汇储备占全球储备近三成,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中国民用航空企业发展民用飞机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二是我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有利于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适航壁垒,为民用飞机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我国经济发展催生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快速增长,众多全球知名企业与我国开展民用飞机国际合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将有利于国际资源、要素、人才向我国民用飞机产业聚集。
1.实施市场化建设方略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有效配置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着力培育技术创新、资本运作、成本控制和长期竞争等能力,按照“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在市场中形成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实施集成化建设方略
要通过集成化发展,注重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成熟产品和优势资源,注重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突破制约大型飞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主制造商应有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创建精干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运用系统工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司管理效率。
3.实施产业化建设方略
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开发民机系列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向上下游延伸,形成民用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金融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整的业务链,实现产业化发展。
4.实施国际化建设方略
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和设计制造手段,按照国际通行的适航管理要求开展适航取证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市场、供应商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注重利用和集成国内外成熟产品和技术;塑造自主品牌,增强企业信誉,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四、结语
一般而言,政治哲学是对于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在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期,这种哲学反思尤为重要。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用政治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政治经济大环境作深入的哲学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哲学思考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民用航空企业及时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大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与时俱进,更好地实施全球化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岩.政治哲学-理性反思与现实求索[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庆伟.以技术创新推动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Z].2010.
[4]王南.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Z].2009.
[5]吴晓明.政治哲学与社会现实[Z].2004.
[6]黑格尔.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王卓娅.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哲学与中国研究[R].中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11-09.
[8]孟锐峰.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9]刘元春,李煜.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一种结构主义的观点[Z].2009.
[10]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篇5
英国金融时报24日公布该报针对全球顶尖商学院的年度评选结果,去年在此一调查中夺魁的哈佛管理学院,今年蝉联冠军宝座,第二名则由宾州大学的华顿管理学院夺得。在前10名排行榜中,美国之外的商学院只占两名,前7名更完全被美国名校包下,而美国以外挤进前10 名的商学院为伦敦商学院(第8名),以及法国的Instead学院(第9 名)。
据外电报道,哈佛与耶鲁等美国长春藤名校在国际间的高知名度与优良品牌,可确保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无往不利,更得以游刃于国际知名大机构。欧洲的Instead与洛桑管理学院,与美国的Thunderbird等学校,也开始积极打造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并专注于培养学生国际管理的专才。
目前,业界招募人才时,评鉴的主要标准之一便是学校提供国际化课程的程度,而入学学生对此要求也日益殷切,影响所及,就连美国最固守传统的学校也认识到,国际化课程与师资乃是大势所趋。
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55%的MBA毕业生受雇于华尔街,但其中半数以上被派驻海外。哥大教务长菲德柏说,毕业自该校的学生,未来成为全球化经理人的机会越来越大,而培养能在国际间畅行无阻的学生需要从长计议,4年前哥大成立了次级委员会,以评估该国际化课程应着重哪些部分。
此外,杜克大学的Fuqua学院资深副院长雪波也说,建立学校在全球的名声,并要求教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该校除了打算在德国成立分校,并计划招收多元化国籍的新生。
不过,以评选为最具国际观的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为例,该校68%的学生毕业后受雇的工作地点不同于就学前的居住地,比所有参与评选学校的平均值23%高出许多。
这份排行榜是依据两类问卷的得分排名,其一是企管学院本身,另一则是1996年的毕业班与独立研究单位的评估。总计寄出的2万份问卷中,回收5024份,其中45.2%是透过网路回复。
左右总得分的3项关键评分标准分别是:价值与品质(在市场上的说服力)、多元化与研究。除此之外,另有多项附加项目,前8项反映出MBA
课程的整体表现,其中毕业生领取的薪资占最大比重。其余评分标准还包括毕业后职业生涯的进展以及求职的难易度等等。
哪里做生意最好
在《财富》每年众多的排行榜中,有两项是美国最佳商业城市和世界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你想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受商人们的欢迎吗? 1999年年底,《财富》的评委们在85个候选城市中,征询了数百位跨国公司总裁们的意见,最后得出亚、欧、美洲及美国的最佳商业城市。它们的前5名分别是:
亚太:新加坡、悉尼、墨尔本、香港、台北;
欧洲:伦敦、阿姆斯特丹、布达佩斯、慕尼黑、斯德哥尔摩;
北美:蒙特利(墨西哥)、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圣荷西(哥斯达黎加)。
美国的最佳商业城市是:达拉斯、圣荷西、奥斯汀、纽约、丹佛。
本次评选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些城市的商业运作成本都非常之高昂,但还是得到了商人们的一致青睐。评委们认为,这些城市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是最受商人们欢迎的,比如这里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法制体系以及高尚的生活质量,足以弥补高成本的缺点。看来,在未来的社会里,廉价的并不等于就是受欢迎的。
2000年世界将会怎样?
在新的千年里,世界将会怎样?有分析家认为,从宏观角度看,2000年世界仍将向多极化过渡,并呈现如下特点:
一超多强:这是就综合国力而言的。目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综合国力因素比较中,居突出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接下来,日本、俄罗斯、欧盟和中国系强国或强国集团,其中,日本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国力日衰;欧盟正在加速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联合,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其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甚大。有鉴于此,上述一超多强的世界战略格局尚不会改变。
政治多极化:这是就有关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在处理世界事务中拥有重大发言权和影响力。除此之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等国以及东盟、8国集团等组织也跃跃欲试,想充当新的政治一极。总的看,2000年的国际事务不可能由美国一家说了算,政治多极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经济全球化:这是就国家间经济关系而言的。随着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资源的进一步全球性配置,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历史潮流。1999年,西雅图WTO会议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新的一年里,世界多数国家仍将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定合理的自由贸易规则,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安全区域化:这是就军事斗争准备形式而言的。1999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5场局部冲突。2000年,新的世界大战不会发生,但世界仍然不太平。期间,以确保区域性安全为借口强化区域性军事联盟的倾向还会发展,主要是: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将进一步强化,欧盟将进一步落实组建独立防务实体;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合并明显具有军事联盟性质。在亚洲,美国将继续串通日本、韩国和台湾,拼凑新的军事联盟。
微软状告亚都败诉
微软公司最近似乎在官司方面连连失利。继去年11月在本国被杰克逊法官初步裁定确有垄断市场的行为后,12月17日,微软状告亚都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有了结果,微软再次铩羽而归。 1998年11月,微软的授权人中联知识产权调查中心在亚都大厦发现了包括有微软著作权的盗版光盘、软件,执法人员将现场清查情况由公证人员做了公证,公证书成为微软公司最有力的一份证据。微软认为亚都的侵权行为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求赔偿150万元。但亚都科技集团拒不承认使用盗版软件,认为当时微软所清查的办公场所是亚都大厦中的另一家公司---亚都科技有限公司,而非亚都科技集团,这是两家独立法人的公司,所以微软告错了人。
此案曾引起中国IT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微软向中国计算机用户开刀的炮弹,微软此举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微软霸权的热潮。
法院最终认定,亚都科技集团不是本案被告,公证书虽指明侵权行为发生在亚都大厦,但都无法得出侵权人是亚都科技集团的结论。由于微软提供的证据不足,法院驳回了微软的诉讼请求。
谁该为孩子跳楼负责
去年12月25日,唐山市第35中学初二(7)班学生闫华拿到了一张判决书,判决书清清楚楚地告诉她:你应该对自己的跳楼负主要责任,学校承担的只是部分监护责任。 1998年3月3日上午闫华所在的班级进行语文小测验,闫华考得不好,只有36分。当时闫华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冬还说:"你们几个不及格的,拿着凳子,跟我去8班,再考一次。"闫华不愿去,没动。上课铃响后,刘冬还老师说:"快点啊,上课了,还等我拽你咋的?"话音刚落,闫华打开窗子,从10米高的3楼跳了下去,摔成重伤。
后来闫华这样陈述自己跳楼的原因:"语文老师让我们去,无非是让我们坐在讲台下面,面朝同学背朝黑板坐着,太丢人了。当时我只想着不去,脑子里一片空白,眼看老师越来越近,一眼瞟见旁边的窗户,想也没想就跳下去了。"
刘冬还老师说:"因为我负责8班的晚自习,上课内容也就是复习、验收本课的知识,所以想让这5名学生再到8班听一遍、测一遍,只有这样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跳楼事件,闫华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责任全在老师。但学校认为三方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学生和家长。一名老师说:"一批评就跳楼,以后谁还敢当老师。"闫母表示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什么不妥,但校方却认为闫母对孩子的溺爱令闫华有些任性。
篇6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样化的共同点
1.1目标的一致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涉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对于中国来说,其目的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所说:“作为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并不在于国际交流本身,而在于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过程,合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找准实现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本土高等教育主体的改革、提高、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教授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内涵是吸取各民族之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管理体制、教学体制、科研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上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妇在刚刚落幕的2011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亦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彰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c相对国际化而言,高等教育多样化体现的是贸易市场自由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性的多样化需要,以及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千差万别的需求。高等教育只有在体制结构、办学形式、学校类型、专业组成、课程设置、学生构成、经费来源、学习形式等组成要素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形成高等教育体系模式的多样化,才能丰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多样化,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2发展动力的一致性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力既包括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协作化、信息媒体网络化、教育组织国际化、基本国策开放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国际化等外部驱动力,又包括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高等教育观念、参与国际竞争等内部驱动力。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驱动力包括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的发展、跨国公司实施国际开发战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等国际驱动力,同时包括经济多样化的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推动、发展环境的需求、个体需求的扩张、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人才成长和高等教育运行规律、高等教育扩大开放、毕业生按市场原则自主就业制度的实施等国内驱动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样化都是各国政府及各种国际机构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推动的产物,在相当程度上说是国家政治运作的结果。发达国家是如此,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后发优势、赶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需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样化,从而使两者具有发展动力的一致性。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样化的差异性
2.1内涵的差异性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而且意味着信息资料的国际共享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以及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继续扩大接收国外留学生的数量;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的制度;扩大对世界信息网络的利用,迅速把握国外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国外的科研合作,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也要学习国外长久以来形成的科学研究规范,建立起系统的有利于国际理解的学术话语;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留学回国人员政策,积极解决人才外流问题;扩大高等学校的对外交流权限,增强高校进行国际交往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改革高校课程,积极在高等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等具有全球意义的教育,等等。
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众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后呈现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内涵表现在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经费投人结构’、途径结构、师资来源结构和中外合作办学结构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创新模式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等领域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发展精英教育,同时还必须走出象牙塔,发展平民化的民间教育及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多样化的内涵是存在差异的。在中国,比较有幸的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多样化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即改革开放后才获得大力发展,可以通过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理念,来发展中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比如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等办学模式。
2.2思想倾向的差异性
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发达国家政治强权,经济、科技和文化强势的现实条件下进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为落后,科学技术也欠发达而处于世界的“边缘”地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倾向往往是单向度的。主要表现为:
2.2.1文化的单向传递性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几乎垄断了所有信息系统和文化产业,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及其学生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导致思想倾向、生活方式和人格趋向上留下深刻的西方文化烙印。
2.2.2知识体系的单向交流性
西方国家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体制及知识结构方面均占据着主导地位。少数发达国家高度集中了世界主要科学技术,占有全球大部分研究和开发经费,集中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处于国际知识体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单向交流性。
2.2.3留学生主流的单向流动性
留学生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发达国家扩展其政治和经济影响的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来,留学生教育始终保持着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主流流向]。如2004年,全世界约有250万留学生,其中美国57.5万人,占世界留学生数的23;之后是英国占12%,德国占119,6,法国占10,澳大利亚占7%,日本占5,这六大全球留学目的国的留学生总数占全世界留学生总量的67[7]。2009年,全世界留学生总数为343万人,美国于2009/2010学年共吸引留学生69万余人,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留学目的国的地位。以上所述,均表明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趋同西方的思想倾向。高等教育多样化正与上述的思想倾向相反,它是现实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服务的个别化个性化的反映,是以求异思维为基础的生动表现,从而使两者体现出思想倾向的差异性。
2.3过程特色的差异性
2002年,高等教育被wTO列人贸易服务范畴,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面向世界、向国际开放为前提的。在此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方位、多领域、全景式地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力争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处理各种难题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8]。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升级为前提,是为培养和造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或专业、不同特色的人才群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而服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国际间的相互开放、广泛交往而形成发展的;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信息的强大优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形成了流向的不平等现象,即国际化流向呈现出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向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流动的单向性的特色。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改革与创新,特别是通过高等教育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而形成与发展的;在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突出了创新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点。反映了两者运行过程色的区别性。
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3.1互动关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就有一个多样化问题,如多样化的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国际课程的开设,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留学生的国际交流等。而高等教育多样化,不论其宏观结构还是微观功能的多样化,同样存在着需要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在交流和竞争中发展国际化的问题。因此,当今时代的各国高等教育既要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又要发展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各国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博采众长,促进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样,发展高等教育多样化或高等学校的多样化,更能充实和丰富国际交流、相互学习的内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两者充分体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和互相促进、推动的关系。例如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通过国外优质教育机构与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项目的合作,促进学校优化专业、改进课程、提升教师素质,同时也满足了更多学生接受优良教育的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全面提高高校对外开放度]。
3.2互补关系
鉴于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发达国家占强势地位的条件下开展的,而发达国家利用其积累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起着“示范效应”的影响。所谓“示范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期望迅速膨胀,忽视本国的实际水平,将本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分别提出来的任务和采取的措施,在当前一古脑儿地提出来,从而出现错位和失衡现象[1。。。发展中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与实施,无疑地对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高等教育民族性起着压制、冲击作用,本质上说也是对多样化的压制和冲击,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而高等教育多样性是单向性的对立物,倡导多样化,有利于从思想上、体制上、机制上、措施上强化民族性,丰富民族性,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和高等教育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性流动中的一些有害或不利因素进行必要的抑制,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健康地发展,从而起到互补的作用。
篇7
近年来,湖北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断推进文艺内容、文艺形式创新,创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时代精神、时代风貌、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精品频出,形成了文化领域的“湖北现象”。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文艺就欣欣向荣,强劲发展,就能充分发挥其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是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围绕这一问题,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文艺创新。文艺创新是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文艺创新包括观念、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文艺内容、文艺形式创新等诸多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文艺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的的认识,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以观念创新推动文艺创新的新发展。
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艺事业必须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的尺度和标准。一切先进文化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发展文艺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不断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创新文艺的手段和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需求,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内心感受,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艺术再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尊重艺术家的创新精神,保护艺术家的创新成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创新、尊重艺术人才、尊重创作权益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新形势下文艺事业发展的规律。当今时代,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信息网络化不断扩展。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社会变革期,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研究文艺事业发展的规律。比如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联的性质、职能、任务、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有哪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在各种文化,包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汇合在一起,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也是最复杂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格局的今天,文艺创作如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保持民族性,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包容性。又比如文艺手段和文艺形式的创新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为文学艺术注入新的元素,既保护传承原生态文化,又催生新的文艺品种。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形成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65-02
在审美观念和视角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在此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价值观对其他国家利益的侵蚀;面对的是西方的资本经济与消费文化试图制造一个同质的社会:工业化的西方标准被视为全球通用标准,资本与市场打开了国界的大门,其运行规则得到了全球意义的扩张,好莱坞、麦当劳、英语、西装在世界文化的各个角落长驱直入。全球化已经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同时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使得某一个文化认同变得多重,更是呈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多极化和非单一化。在这种情形下,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式微,我们是谁,文化将何去何从,全球化对于文化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全球化在推动文化变得多样、断裂、流动的同时,构建出来的多种他者文化,也让各种文化互相混杂,从而也构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的契机。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
认同:自我与他人之间一种关系的界定,是共同体成员对价值归属的自我确定。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即对“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类问题的回答与解释。
文化认同是认同概念的延伸,是某一个族群或民族特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它包括认同和建构两个方面。它既是一个国家、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有特征,又是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主体建构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认同危机
相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就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规律上说,人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脚步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恰恰出现了人脱离文化而发展的现实。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都在改变着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全球的联结更加紧密。世界在变小,也在变得扁平化,过去阻碍交流的各种壁垒正在被清除,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在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之中。随着全球传播媒介的发展推进,文化认同日益呈现出去疆界化的特征,地域对于文化交流的限制日益减弱。一方面,随着跨国流动性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进入他文化的日常经验中,分享其他国家、民族、种族或族群的观念和价值;另一方面,依托大众媒介,外部世界与家庭空间联系紧密,人们享受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文化观光,观察和了解他国、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无论是哪种文化接触,都会促成对他者文化的想象性认同,进而形成一种混杂性的文化认同。这种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威胁着文化认同的稳定性,正是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人们的感知、生活体验被重塑,人们对自我、社会、世界体系的感知和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的全球化进程中,福利与弊端共存。由于数字环境的模式化,人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去选择。现代技术对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使技术文化无孔不入地进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种符号化的模式,所以它将引起另一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精神文化层面的危机。
再次,新文化载体出现,促使单一的文化平衡遭到破坏。不同新形态的新文化粉墨登场,又或者,单一的文化被划分不同形式的亚文化等等。人们既有的、固定的文化场域、文化秩序被消解。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使得这些文化思想和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便更深一步地对文化认同提出了挑战。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势力的冲击下,非经济因素的变化日趋激烈。在经济变化的背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社会心理也相应发生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文化也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们会试图构建一个跨国资本集团。利用资本的渗透和扩展,传播消费意识形态,将个人纳入他们的消费世界中;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人们原有的主体性,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消费的主体。只要人们原有的主体性一消失,他们就很容易变成消费的主体,将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会失去原有的文化认同或文化身份。
最后,根据阿帕杜莱的分析,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为以下几种景观:第一,由人口流动而产生的“种族景观”;第二,由国际大公司、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所引领的机械和工厂的流动所造成的“技术景观”;第三,由货币流动所产生的“经济景观”;第四,由报纸、杂志等载体所产生和传播的“媒体景观”;第五,以西方价值观,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或一致或不同的“意识形态景观”。由于这些景观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流动的现代社会。人们原来的生活、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稳定到剧变,不仅使“我们”必须不断地面对更多的他者,而且“我”与“我们”也不再必然重合。开放和变化,使得现代文化变成了涣散的、动荡的和空泛的,它失去了昔日与人的亲密关系,因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泊者”,打乱了社会原有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格局,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危机。
作为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进程,全球化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种因素,这些众多因素的交相作用编织成了一幅复杂的全球化景观。在这个场域中,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固有的认同根基受到损害乃至崩塌,但同时又缺少新认同的依托。当原有的认同出现危机,新认同尚未完全形成之时,人们必定会出现迷惑和徘徊。
三、文化认同的重建
自从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之后,全球化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共同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对他文化的态度。一种文化允许他文化的特质对自己的渗透,这会带来积极的成果:它使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导致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丰富了文化的共同内容。另外文化渗透使一种文化得到其他多种文化的刺激,更加具有生命力,加速了文化的变迁和适应。认同不仅是以共享稳定的和连续的文化为特征的;认同更是通过差异打造出来的,因此正是因为有了全球化这个他者,也给文化认同的重建带来了契机。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纯粹的、稳定的文化认同都是不存在的,而是流动、多重和复合,用一种更加开放与灵活的态度来对待文化认同问题。全球化视野正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认同思路。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民族国家的边界被打破,各文化日益从隔离的状态下走向了与他者文化的交融与汇合中,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审视各文化,就是要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以一种开放的文化认同观,从而探寻一些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文化认同危机是在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时才出现的问题。全球化创造了一个各种文化相遇的场所,在其中“我们”通过“他们”而获得自我认同,我们通过他们而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也通过他们对我们的挑战而不断地创新,所以文化对话交流就是文化认同重构新的“场域”。全球化的文化认同新构建意味着并不是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普及或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文化的相互重构过程,换句话说,解决我是谁的问题的文化重构,而这样一种文化是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重构的。
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使某些文化范式得以进一步普遍化。除了传统媒体外,电视、网络、手机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电子时代在消解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在促进着文化认同的重构。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而流通,各种新文化被不同人群接触、熟悉、内化,由此,有了共同的新文化,新的文化认同也随之产生。
总之,全球化迫使人们去寻找自我,也寻找自己在其中感到舒适自如的文化环境,甚至直接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类型。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确保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1] Homi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
[2] AihwaOng “Flexible Citizenship”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3] Mayfair Mei-hui Yang 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 in Shanghai:Notes on 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4] ArjunAppadurai“ModernityAl Large:CulturalDimensionsof Globalization”U of Minnesota Press,1996.
[5] 李媛.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角度看韩剧风行[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7).
[6] 贾英健.从个体、群体和类的视角看全球化条件下多重认同的困境[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篇9
关键词:直接投资趋势策略
当今,亚洲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辉煌?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如何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值得研究与探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运用来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国经验理论与实务.对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苏旭霞.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大学理念 大学功能 历史演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面临“大学危机”的挑战[1],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学应当确立或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加强对大学理念的研究,建构新时期我国的大学理念,对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大学理念的历史溯源
在世界大多数文明里(中国当然不例外),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古希腊有哲学先圣柏拉图执教的Akademia,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学园”。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虽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的直接来源。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不是来源于古典时代,而是来源于中世纪,如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这些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无数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古典之性格,但是大学理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认真回顾总结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经验对构建我国新时期大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照大学职能看待大学理念发展,认为大学理念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2世纪创办的5所大学为标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哲学、法学、神学、医学人才,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强调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在大学产生的几百年后,纽曼对大学做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大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这意味着它的目的是智育,而非道德。
第二阶段:是从工业革命的兴起到美国内战,强调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洪堡的着眼点是科学,使大学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职能转向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两大职能。洪堡的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识作为大学目标,将大学从一个纯粹的教学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科学研究开始在大学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三阶段:是从美国内战,以《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并开设大量的“赠地学院”为标志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主要倡导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范海斯确立了大学必须为社区或社区服务的理念,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他认为大学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以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将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有机统一。
第四阶段:大学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服务和引导社会发展的机构,还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国际交往机构。大学的国际合作和交往理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的新理念之一[2]。20世纪中后期至今,大学理念在经过近一千年的变化后,依然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现代大学理念在强调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还提出国际化交往与合作的新理念。冷战结束后,呈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就必须参与全球性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的竞争与合作。这就要求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进程。
二、国外大学理念对建构我国大学发展变革的启示
纵观西方大学理念历史的演变、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理念在发展中不断升华。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里还运行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存在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在于大学经费短缺,不在于教学硬件短缺,关键是缺少正确的大学理念。要推进我国大学进一步发展,力争创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认识上务必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我国的大学发展,这是我国大学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建构我国大学理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大学的综合功能。西方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念。大学首先以知识的传递和人才的培养为运作目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近千年来存在并绵延的基础。人类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追求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点又成为大学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其次,大学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最久的机构之一,并且不断发展,永葆青春。它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变应变。随着社会变化,大学职能不断增加,从仅仅传递知识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既重教学又重视研究的机构,并且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进而转变为兼具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引领的多重功能的庞大机构。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大学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多重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职能,进一步丰富大学理念的内涵。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挥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即传递知识、发展科学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把大学办成四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交流之地的目的。
(二)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大学要在通识教育中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正从工业经济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强烈呼唤大学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中国大学只有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才能在自然科学技术上促进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重视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学都在积极倡导建成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在思考我国研究型大学理念时,洪堡的教育与科研结合的观念仍然应该是今天的基本出发点。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在于知识给人们展示了客观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诸多现象之间的规则与联系,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识可能给当时人们带来的使用价值。知识的创新客观上需要科研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知识的创新,就没有教育与科研的结合。其次,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教师在研究基础上要传授知识,与学生共同探求真理。目前在中国创办研究型大学仍然存在诸多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一个国家的科研体制往往对该国的科研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譬如,美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科研体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都客观上要求大学必须重视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要积极满足社会的需要。回顾大学发展史,从历史上大学理念的演变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总是有大学把握发展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世界其他大学的发展。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只有打破传统,才能够科学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才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中世纪时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学术价值观,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自然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19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美国大学在20世纪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形成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理念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只有大学积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会取得优先发展权。其次,服务社会是伴随知识的传播、发现和创造而进行的,是以知识和智力为特征的服务。服务的实质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期望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反映。因此,中国大学必须积极面对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做出选择,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五)要加强大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了解了其他大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办好学校。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大学,只有了解什么是大学,才能理清办学思路,才能明确办学方向,才能同心同德办好大学。但从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应统一合作为共同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走向国际化,加强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机构,而且要有包容,大学的学缘结构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有来自不同学校,带来不同文化传统,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大学,如果我们的学缘结构只是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体现不出新东西。当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我国在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理念的同时更应注意发掘、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除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之外,更应注重继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 下一篇:电力施工安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