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步骤。研究发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998年5月25日,在我国四川成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率先发出了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吁,引起了金融理论和实践部门的广泛重视。胡章宏等(1998)探索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白钦先率领的课题组(2000)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战略原则。但这些研究只能树立起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意识,却没有找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管是生态资源还是金融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适合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金融同样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本文就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推动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形成金融产业集群。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与交换”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专业化的金融市场及其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现代金融是由资金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及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起到承担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作用。现代金融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现代金融不仅是一种促进真实产业发展的交易活动,而且更是一个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金融产业,是一个为现代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没有效率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源的集聚,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以及金融意识。由于经济中的金融效率状况在根本上是由这个经济的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品质所决定的,通过金融产业可以认识经济中的金融效率,即以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来表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规模与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产业却还不具备独立竞争的能力,这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依托金融产业为基础,推进金融的产业化,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推动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使金融发展发挥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在关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我们应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协调,把协调看成发展的一种规定,即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协调应该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构成要素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因此,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金融系统各构成要素(主要是上述规模、信任、风险、能力、制度五大要素)的协调,又要考虑到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与非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时间及空间的约束之下,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金融系统内部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更要考虑到来自非金融产业系统的限制,这样才能使得金融产业和非金融产业保持协调发展。
三、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1.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
金融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优秀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是一个竞争力体系,其产业功能是依靠竞争力来完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建立在发挥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中国金融产业发展既需要面临来自于国外金融的竞争压力,又面对着支持国内非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来取得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承担起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职能。
2.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实现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发展观,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本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需要从金融制度、政策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制度方面,应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推进金融监管的发展,并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层层下放经营自,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开展金融创新。首先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的多样化,建立能对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等进行实时监测的金融预警系统。其次理顺金融监管体系,分设银行、保险、证券等专门化监管机构,并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监管经验,寻求政府金融监管与企业金融创新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要成立金融风险防范与危机应急处理的金融机构。第三鼓励不同金融系统之间的交叉、合并,按业务需要设置分支机构,推行专业化决策。
在政策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要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为金融法制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第二要大力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金融产业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首先,要取缔行政性垄断,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良好的金融产业政策,保持金融产业政策在产业和区域上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金融组织政策与金融产业目标一致。其次要加强金融政策的自主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金融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
在金融机构方面,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抛弃侠义的金融观念及维持竞争的计划经济手段。首先要抛弃金融是“附属”于政府的“部门”,是“依附”于真实产业的“行业”,“虚拟经济”等狭义的金融观念,建立起“产业金融”的概念,实行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建立起金融产业集群。其次要抛弃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行业垄断来维持竞争优势的计划经济竞争观,树立只有市场化、开放式的竞争观。
二是要抛弃寄希望通过照搬、引进、模仿、替代,来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起只有通过自我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练,才能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力形成观;
三是要抛弃片面追求规模大、网点多、业务全的粗放经营的思路,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
四是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不少企业高负债、低效益运营,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形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的不良资产,进而出现了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金融机构的债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改革金融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章宏.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2003(7):64-67.
[4]陆家骝.论金融配置效率与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3):3-10.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系统思维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5日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处于综合复杂体系下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有明显的区别。商业银行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它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其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竞争能力的分析不能完全套用对一般企业的分析方法。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一般而言被称为企业竞争力。要做到对不同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其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可以作为其竞争力的体现。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可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
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体制的改革为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银行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中小股份制商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蓬勃发展,为中小企业、城乡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不仅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而且还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商业银行采用跟随市场型的战略策略,开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类似金融业务,有些业务甚至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具优惠,而且随着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都是金融业务,服务对象都是针对中小企业等规模较小的客户群体,都采用了各地分业经营的模式,业务内容都涉及到了存款贷款、银行卡、理财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发展也各具特点。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通过整合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提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必要的。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中小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需求,推动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正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经营环境已由原来单一的政府约束变为国际国内双重规则约束;竞争已由原来产品和服务的单项竞争发展为包括体制、机制、人力、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竞争。关于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指标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用途而设计。
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点,可将其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以下层面:发展战略,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组织和流程再造,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人力资源,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
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系统模型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在不同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由其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因此在考虑各因素对其促进作用的同时,主要引入了对其核心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把各因素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也有其运行规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核心能力的子系统分为若干个,在此把形成其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分为环境、资源、文化和技术4个子系统。通过这4个子系统之间的固有关系建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的总体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环境子系统及其中矛盾体现。环境子系统应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等。巨大的市场需求会使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技术研发投入加大,而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则会起到推动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作用。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矛盾:股东对利润的强烈追求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审慎性财务政策的矛盾;政府主导型与股东主导型的矛盾。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虽然大部分是国有资本代表,但却都是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出现的,虽然存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但其对盈利的冲动一点也不弱于私有和民营资本。相反,由于国有资本人的特殊性,助长了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投资人的更大和更短期的盈利冲动。但由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和保护,客观上要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审慎性财务政策,其盈利能力和水平必然具有有限理性,这与股东对利润的强烈追求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目标、宏观规模、盈利的持续性等方面与股东产生分歧。
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是股东主导性的金融企业,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又不可避免具有政府主导型的色彩,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政府与股东之间难以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自弱化,甚至低于一般企业。
2、文化子系统及其重要性。企业文化因素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其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而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文化融会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优秀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首要条件。同样的服务模式,会因不同的企业文化而具有不同的个性,使顾客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决定是否会使交易双方产生认同感而持久维持交易关系。好的企业文化将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组织的柔性,能够弥补组织的不足,服务体系运行中的缺陷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
3、技术子系统及其指标要素。技术子系统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了研发投入、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引进和人才利用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得以体现,人才引进战略和研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也相互影响,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者合作创新中的某一种方式,对其核心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同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适应环境、实行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在管理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制定独特的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为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既要内审自己所经营的业务、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也要外察市场需求和科技演变的变换趋势,运用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独具慧眼地识别本行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4、资源子系统及其资源充足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源子系统包括其总产均值、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另一层面上也包含其拥有的无形资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源占有量和新增的资源量对于其核心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两大类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均递增的趋势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虽然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整体规模明显偏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融资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以及其他指标向来好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融资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以及其他指标向来好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资产不断增加,资本充足率又重新成为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在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业2003年的评级中,所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为由于急速增长,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应付业务扩展的需求,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四、各子系统活动的反馈回路
四个子系统中的相关因素相互影响,不断替代与交互,构成众多的价值增强回路,共同形成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反馈回路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之间的促进关系,反映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如环境子系统的活动+资源子系统的活动+人才技术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在这里表示主因素作用的加强,后面的相同)。
环境子系统的活动+资源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作为极有利的外部条件,势必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到更为充足且有价值的资源提供基础,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也会促使其制定更为积极的利用资源的策略。反过来,企业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后,内部必定为下一步的发展寻找出路而去外界寻找有利的外部资源和环境支撑,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开展大量的公共关系活动后,又可以对环境子系统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子系统的活动+技术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为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性,而人才和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有了优秀的人才参与,才能开发出领先的技术。有了优秀的人才和领先的技术,将会制定更加积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会激发员工斗志,使其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优秀人才的加入又可以为其争取到更为有利的环境。
其他反馈回路的原理和作用与上述两类相似,其中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从上述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个子系统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均具有增强作用。
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
对影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素进行系统归类及反馈回路分析,通过加强反馈回路中的某一活动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正循环,可以使得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资源、技术、环境、文化子系统下的细分指标要素中加以改进提升,可以较好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具体有以下途径:
1、应对环境变化,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会带动以中间业务为核心的新业务市场的扩展,使中国整个金融业务市场结构发生调整,即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出现变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抢先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并给中国金融业以导向效应,使中间业务市场有一个飞跃发展。
2、培育独特文化,调动内部前进动力。无形资源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构成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进而形成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培育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能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源并挖掘其智慧;反过来,通过人力资源智慧的挖掘又会促进企业文化整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协调技术与组织、产品及服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借鉴、吸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相关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不断推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金融产品;要加强服务创新意识,将零散的产品连接成创新服务链,整合新产品的服务功能;要加快营销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客户和银行的共赢;要积极实施渠道多元化策略;从有形到无形、从固定到移动、扬长避短,创新取胜。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少、规模小、市场份额不高、资本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依靠内部创新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借助外部资源整合,创新规模扩张方式。一是通过收购、兼并、间接控股,甚至输出管理等形式控制一些相对较小的地区性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迅速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框架内从国内外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及时补充资本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成熟的管理技术和金融创新运作方法,并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加快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合作创新,逐步实现从业务到管理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建立创新合作的共享平台,力争在诸多创新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另外,在与保险、证券和信托等机构的合作中,应以现行法律规定和风险控制为前提,超越传统关系,实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创新。
4、以特色服务及创新产品充实自有资源。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使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走上特色服务道路,并充实自有的无形资产。品牌是综合实力的标志,是一种附加值高的无形资产,国外声誉卓著的大银行一直充分注重其品牌建设工作,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当今多元化金融竞争格局下立于不败之地,实施品牌战略管理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完善创新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在金融市场上,只有不断改革进取、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金融机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在这个意义上说,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是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快创新的步伐,通过金融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来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使竞争不断跃上更高层次,推动整个银行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连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途径分析.河北金融,2006.1.
[2]尹育航,周宏彬,杨青,郭晓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特色化;差异化;金融外包;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5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4
一、关于特色化、差异化、产业链与战略联盟等关键词的相关关系的梳理
每每论及城商行的发展之道,诸如“明确市场定位、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错位竞争”等熟悉的措辞便跃然纸上。但是究竟如何践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如何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等问题和基本概念,还缺乏必要的系统梳理,在认识上和运行中存在一定的模糊,以至于对银行战略定位和科学规划缺乏必要的指导。
根据迈克尔・波特差异化理论,企业能够提供区别于其竞争对手并满足顾客特有价值的东西,其就具备了区别于其他经营者的差异化,以此区别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溢价。特色化和差异化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无法复制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是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内在基础。特色化和差异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一种外化形式,反过来,特色化和差异化又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升[1]。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自身优势,准确地寻求市场定位,忽略了实施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的假设前提和必要条件而贸然照搬照套他人的做法,其后果必将是画虎不成反类猫,或是剑走偏锋、标新立异,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从以上逻辑关系出发,城商行要走出特色化和差异化的第一步是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找准自身的定位。
就我国金融市场而言,未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格局将在分化、整合中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的市场格局,其主要“剩存者”将是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而全的银行、区域性小而全的银行、全国性的专业化银行、区域性的专业化银行、承担特定职责的专业银行(如职责明确的政策性银行和国家指定承担某项职责的其他银行)、各种由银行业务外包后独立形成的专业公司(如担保公司、银行信息技术公司、金融数据处理公司、专项贷款公司、银行安保公司等)、一些为间接融资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辅公司和平台等。最理想化的状态是:形成多层次、多梯队、具有多中心、市场定位各不相同,整体间接融资供给覆盖、满足社会全部间接投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对于城商行而言,就是要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坐标:发展方向、准备满足的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特色化和差异化就是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产品去更好的满足目标客户,去赢得客户的信任、维护客户的忠诚。可见,所谓的特色化、差异化是基于一定市场定位下的策略和手段。基于核心竞争力、基于未来市场格局的预判,找准自己的坐标和位置,这样的战略定位才是精准、具体和鲜明的。反观现在多数的城商行,其提出的战略定位几乎雷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虽然这样的战略定位从金融市场大格局来讲是准确而实际的,但从微观个体来看,各地城商行似乎陷入了抽象、笼统、同一化的市场定位。
如何更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从而在战略层面上对特色化、差异化进行布局,本文认为,可以从银行产业链进行分析。未来银行市场格局是以银行产业链为具体表现形式的。与产业链对应的是价值链,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产生价值的功能,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加值也不尽相同,但专业分工优势必定带来对应产业链环节的价值增加值。每一家银行都将是整个金融产业链的一个或多个节点。它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取得比较优势带来的稳定价值增加值。
因此,站在价值链和专业分工的角度,特色化、差异化银行的构建道路是:站在价值链角度审视银行核心竞争力,将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都视为价值链的一个单元,基于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专注于其核心专长领域,同时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以完善和实现其必备的功能和利益,使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由最好的专业企业完成。银行盈利的最大化就是价值链各环节价值的最大化,将不擅长的、相关性小的环节(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缺乏规模效应、相关性小的后勤支持保障环节等)外包或独立出去,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在整个产业链中专注于实现所在环节的最大化,即可望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以上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基于产业链预判未来银行的市场格局――找准自己的位置坐标(战略定位)――厘清目标客户和市场――基于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确定特色化和差异化之路――以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的手段加以实现”。
二、城商行战略联盟模式分析
银行战略联盟,是银行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协定,界定各自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中分工合作时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职责,旨在通过联盟拓展经营范围(如市场范围、产品服务品种、经营范围、扩大客户群体等),提高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进而获得合作的竞争优势[2]。
从合作主体上看,银行间的战略联盟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一切银行间、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企业、银行与非盈利性的组织间的各种合作和联盟。而对于城商行来说,采取战略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业务、资金、信息、人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弥补网点不足、业务品种单一、人才缺乏、技术投入有限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采取战略联盟是实现城商行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业从经营资本转向交易信息,银行依赖资金周转时差和信息不完全性来获取盈利的空间大大减少,中小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做出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可能[3]。因此,城商行在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道路上应该积极采取战略联盟的手段,实施非核心业务(如IT)外包、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合作,制定信息化、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与其他银行区别开,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
银行战略联盟的模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按参与程度可分为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按合作范围可分为交易联盟、职能联盟、动态联盟;按合作地位可分为主导型联盟和平行型联盟[4]。从特色化、差异化出发,城商行的战略联盟更多应着眼于目的和效果,参与程度与合作地位只是联盟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本文结合部分城商行开展战略联盟案例,从合作范围对目前城商行主要采取的战略联盟模式进行了分析。
1.交易联盟。主要指银行以合同为基础同其他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结算业务或物质、设备的采购协议。主要应用领域有三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TO)。指金融机构选择外部专业技术和服务机构,代替本部门及员工来承担企业IT系统的运营、维护和支持服务。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指金融机构将一个或多个内部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完成并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三是知识流程外包(KPO)。指金融机构借助外部服务提供商进行市场分析、信息分析、投资研究等,可看作是一种更为高端的BPO服务模式。
对于城商行来讲,交易联盟是最为普遍和最为经济的战略联盟形态,其介于技术采购和业务合作之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城商行科技运用的水平,缩小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技术差距。至于要在哪个应用领域采取外包方式,取决于银行本身的发展阶段、自身实力和业务需要。
如在2009年,IT服务供应商神州数码与许昌城市商业银行签约,以授权使用、按年计费的方式,为后者安装并实施具备SOA理念以及符合新会计准则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许昌城市商业银行改变了原先要靠自身投入,并要不断加以维护更新的传统IT建设模式,以较小投入获得较高水平的IT专业服务,从而带动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再如,江苏银行在推出信用卡阶段,为提高信用卡申请资料处理质量和效率,将信用卡进件处理业务流程外包给信雅达公司。此外,对于城商行来说,不仅可以在业务外包中作为发包方,而且也可以做业务承接方,集中资源与其他专业公司一起承接其他大型银行的业务外包或其他行业企业的银行事务外包,从而在外包业务中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做出特色。
2.职能联盟。主要指以交换和分享彼此的显性资源为切入点,共同实现某一目标,旨在提升各自生产力,使各自的资源(含技术、平台、市场、客户)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目前,城商行是否采取职能联盟可以用三个是否有利于来衡量:是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利润来源;是否有利于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市场;是否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特色。
如河北省6家城商行发起成立了城商行合作组织,山东14家城商行联合打造统一服务平台,重庆、贵阳、富滇、成都四地商业银行等成立西部联盟。上述地区的成员行依托职能联盟,已经在金融信息化建设、银行卡业务、人力资源培训、资金市场业务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合作,产生了协同效应。职能联盟还改变了城商行业务范围狭小的困境,如2010年,杭州银行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产管理、金融租赁、信托、投行、投资、委托、顾问咨询以及银行、期货、基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大大扩展了杭州银行的业务范围。此外,职能联盟对于打造城商行的差异化、特色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1年,福建海峡银行与台湾华南商业银行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企业融资、国际结算、资金业务、客户服务联动、市场研究、信息互换、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与台资银行的职能联盟,福建海峡银行在对台金融服务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动态联盟。主要指基于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联盟,类似一揽子合作的框架性协议,联盟之初并没有具体的项目,而是基于双方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不断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开辟新模式。可以说,动态联盟是一种基于知识的联盟,它主要强调的是如何运用技术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好处,对市场上不断加深的竞争作出反应[5]。动态联盟对银行的经营理念要求较高,目前城商行中还较少采取动态联盟的形式。但是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商行,动态联盟已经成为推动银行经营观念的更新、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手段。
如2010年,北京银行与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收购兼并、集成外包等多个领域,提供符合软件行业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是北京银行打造“科技金融”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北京银行也因此成为业内第一家提出软件融资品牌战略的商业银行。
以上三种战略联盟模式仅指以资源整合为主体的技术、业务和管理类契约式战略联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契约式联盟和股权式联盟同步进行,或是三种战略联盟互相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战略联盟形式,尽管各种战略联盟形式层出不穷,但最科学最具持续性的战略联盟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上的,因为战略联盟只是一种发展的手段,最终目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专业分工优势、形成比较优势的市场地位。为尽快找准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城商行必须集中有限资源,在剩下并不长的时间内运用战略联盟,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但在战略联盟中也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因节约成本、增加盈利的权宜之计随意进行战略联盟,这样会导致战略联盟的过度泛滥。二是不能过度依赖战略联盟,放弃对产品的创新和科技的投入,只提供前端的、低级的产品和服务,忽略了自身的核心业务和优势。
三、城商行构建战略联盟的操作建议
囿于城商行的薄弱基础和后天发展瓶颈,战略联盟是城商行实现其金融功能、市场定位和特色化经营的必经之路。结合上文所述的战略联盟的形式及其基本原理,本文认为城商行开展战略联盟的现实操作是:
1.在审视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入提炼和细化战略定位。当前城商行普遍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百姓民生”战略定位已陷入同质化、抽象化和笼统化的境地。如何实现三个服务,如何在这三个服务中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和路径来实现,尚需进一步细化、提炼和明确。
2.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着眼点展开基于能力型的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设计科学的联盟策略、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确立适当的联盟方式;以价值链的工具审视不必要的部分,有序的进行业务外包,这是“小而精、小而专”的现实发展策略。
如包商银行为践行“服务微小企业”的市场定位,选择与世界上最知名的微小企业融资机构――德国IPC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式的战略联盟,在引技引智的基础上确立了其微小企业的市场地位;再比如为践行“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城商行建立了诸如“城商行+市政府+市民卡工程”的战略联盟,“城商行+各种收费机构+网上支付公司+市民”的战略联盟等。有效的战略联盟中多数也蕴含了业务外包,但真正的业务外包是基于专业分工以价值链为着眼点作出的,将不增值、不重要、不擅长的环节、部分外包出去。最简单最常见的外包,是将城商行的后勤保障部门、押钞运钞部分,或独立出来、或交由社会专业公司运作,以此转嫁风险、降低运营成本、获取专业分工的好处。
3.制订面向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明确激励约束方式。作为战略层面的联盟,唯有城商行的决策层方可推动实施。为保证战略联盟的有效推进,还必须将其上升至工作任务的层面予以考核管理。
4.股权合作和战略联盟并不矛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若能借助股权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其联盟关系将更为稳固、紧密、长久。以互补式、双赢式的合作实现有所为:巩固既有优势、基于联合和各自优势开辟新的优势,有所不为;大量运用外包,专注核心环节核心部分,做精做细。
只有有效运用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的策略,城商行才能真正践行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城商行才能获得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地位、才能获得稳定持久的比较优势,进而在未来更趋激烈、更趋残酷的市场竞争成为“剩存者”,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邓红征.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提升途径[J].生产力研究,2010(8).
[3]黄飞鸣.差异化战略与银行业合作竞争[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
一、经济学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一)互联网金融中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以及金融理财等,其分值均高于六分,主要体现出五大基础业务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存在的明显竞争优势。其中,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最早是电子商务工作的辅助,然而因为第三方支付具备资金沉淀与资金流的信息数据的相应分析与存储的功能,因此使其进一步的发展成了互联网金融中核心化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把金融服务进一步的下沉到了零散小账户当中,扩展到了低净值的账户当中,不仅能够提升盈利,还能够促进普惠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中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竞争力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长尾客户与小微企业等提供了突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其能够提供便捷且跨地域,甚至是转账成本较低的支付方式给众多的网民,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为了能够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展所淘汰,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行业发展战略与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积极地引进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时刻保持战略技术的创新性,实时的分析以及掌握竞争者的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经济学视角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性的资源配置,智能化的配置借贷双方的实际需求传统的金融模式当中,因为借贷双方欠缺合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所以需要利用专门中介公司完成相应的操作。此外,因为借贷人进行信息审核以及审批等相关操作时均需要人工完成,所以办理的效率普遍较低,资源有效利用率同样非常低。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下,便能够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自定的完成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在进行贷款手续的办理过程中,仅需在线进行表格的填写,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答复,这样便大大的节约了排队等候所用的时间。
(二)产品形式的多元化互联网产业中提出的长尾理论主要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把大量闲散资金全部汇集到一起,统一的进行相应的理财以及投资。而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基金行业当中把细小的资金全部归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化的投资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平台。互联网金融需要充分地运用自身潜在的巨大客户资源优势,开发出各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满足于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扩展互联网金融的增量市场。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同时其拥有操作便利、低成本等优势,这便让碎片式的理财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便应当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三)加大大数据控制与管理的力度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使得大数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普及。目前,社会中的网上购物、网络贷款以及小额理财早已十分普及,互联网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数据能够利用用户数据库的沉淀,增强对于用户在投资理财中风险的有效评估力度;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同样是利用数据模型相关研究,进而选择恰当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经由大数据的强化管理,让信息变得更为透明且对称,进行大数据的有机整合以及有效的利用,使资源利用率能够最大化,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篇5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经济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并有可能还将扩大或延续。为此,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应对这场危机,并在该危机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是国有企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在此次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国有企业所应实施的应对策略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二、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1、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实际看来,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企业多为在业内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链较短、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但是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且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由此可见,以产品结构、技术优势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国有企业下一步应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通过建立自身的研发中心、兼并重组、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充分避免产品同质化、技术趋同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引进先进工艺等方式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前沿产品,从而增强国有企业在业内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2、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通常是以多元化为主,其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约而同的使这些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对其经营战略进行合理的评估,努力提升其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尽快剥离与核心业务无关且利润率较低、风险较高的其他业务,并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来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还要积极发展行业内或跨行业战略合作联盟,与业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达到避免过度竞争、实现共存共赢的目的。
3、开展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纷纷紧缩银根,提高了其对外贷款的门槛,以充分防范或规避其存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受此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金获取难度开始加大,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时极有可能导致其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在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通过与银行签订贷款额度协议等方式来充分降低筹资成本,稳定其自身的现金流量。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例如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以及贸易融资、库存抵押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授信贷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进行融资。
4、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产的价值正逐渐趋于合理,甚至低于正常水平,这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在业内施行兼并重组,壮大其自身竞争实力,扩大其自身影响力的可能性。就目前看来,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已经有所行动,例如吉利汽车并购瑞典沃尔沃,腾冲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而无论这些并购行动是否能够成功,都会大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所拥有的规模或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应积极、有效的利用该时机,进行海内外的企业或资产并购活动,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其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购活动可使国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其长期经营发展,提高其业内竞争力无疑是意义巨大的。
5、严格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其各项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以对金融危机的应对防范为契机,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国有企业应在成本控制中施行精细化管理理念,该理念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应将精细化管理运用至其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以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全程精细化管理,从而达到充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的有效目的。
6、有效降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欧美金融业无疑是损失最大的,这一方面是缘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其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为此,国有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环节中,也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建立并完善其自身的财务预警机制。而在目前的短时期内,国有企业应通过适当的降低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提高产品和资金周转的速度、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方法,来尽量保持相对充裕的现金流量,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抵御力。另外,国有企业在实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财务风险的防范,当并购成本超出预期或预期目标不可能实现时,应及时停止其并购行为,防止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政策性并购”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金融危机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许多深层次的、不易发现的问题在本次危机中得以充分的暴露,这从很大程度上给国有企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波.国有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选择[J].国有资产管理,2009;4
篇6
[关键宇]邮储银行 核心竞争力 路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本文简称为“邮储银行”)成立于2007年3月6日,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我国的第五大银行,既有先天的优势,又有后天的不足。随着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邮储银行有必要把握住自己的竞争优势,避免自己的竞争劣势,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可持续发展下去。
一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我国邮储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整合资源的能力,而其他银行难以复制或替代这种整合资源的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邮储银行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在邮储银行成立的初始阶段,其主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资产方面的优势。我国的邮储银行的前身是只存不贷的金融机构,主要依赖中央银行的利差生存,因此,新组建起来的邮储银行无不良资产包袱及坏账负担,这有利于邮储银行未来的发展,也是邮储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网络方面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邮储银行建成贯通并偏重于乡镇的网络,使得其能够提供有别于其他银行的服务。近年来,随着农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而他们的收入往往通过金融机构汇回农村,而邮储银行贯通城乡的网络优势,使其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要求。
(3)硬资源方面的优势。我国邮储银行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邮储银行可以利用邮政储蓄长期积累的网点和客户资源优势,并加强同邮政企业在网络建设、客户服务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在此基础上,邮储银行形成了“高覆盖、低成本”的硬资源优势。
(4)渠道方面的优势。根据前面所说的,邮储银行拥有与众不同的网络优势,目前,已有3.6万个营业网点提供邮政储蓄服务,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及近70%的汇兑网点建在农村,是城乡居民进行个人汇兑结算的主要渠道,这是其他银行短期内所无法复制的优势。
(5)信誉方面的优势。邮储银行根植并依托于邮政,拥有邮政长年积累下来的信誉,又有国家信用的支持。多年来,邮政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已深入人心,具有“绿色银行”的称号,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邮政储蓄凭借其优质服务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忠诚度的客户,这也是其他银行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二 进一步提高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1.邮储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邮储银行,既有其先天的优势,又有其后天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是指治理架构不健全,董事会构成不合理,治理主体履职不充分及运作不规范;风险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审计有效性不够;邮储银行的各级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员工学历层次偏低,且专业人才匮乏,另外,员工身份复杂,他们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且人员结构不合理,这使得他们的责任追究与激励机制很难对等起来;在经营模式方面,邮储银行与专业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指其自主运用资金能力有限,营销机制为全员揽收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这些都限制了邮储银行的发展。
2.进一步提高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由于邮储银行组建的时间较晚,人力资源积累不够、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自身的竞争优势,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越来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服务,走出一条适合农村的金融业务模式。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农户跟银行借款所获得的资金不再是用于基本生活需求,而是用于农业生产与投资,这为邮储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邮储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农村的金融业务模式。
(2)完善组织结构体系,从更高、更新的层次探索组织构架创新。组织再造的总方向应以客户为中心,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实行“双线运营”,逐步加强公司、同业、零售业务的垂直化运作。
(3)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将经济发达地区、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确立与不同区域相适应的经营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邮储银行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及农村的资源特征,采取撤销并购及搬迁新设方式,进一步优化各区域的网点布局。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篇7
关键词:并购;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abstract: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uffering war, border troops and foreign-funded bank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long-term monopoly profi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e barriers to keep. in the face of strong opponent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m & a growth strategy can choose to provide us with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owned commerci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条件逐渐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核销、剥离、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的步骤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完成以后,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彻底离开国家信用的襁褓,直面我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带来的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继续内部成长还是并购成长?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市场的对接首先必须进行与竞争性市场的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也就是选择并购成长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成长的条件已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暖风频吹。根据加入wto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创新和调整,管理层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打破。同时市场基础供需共存。_方面,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国内银行业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从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并购是重要的手段。另外,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讲,目前,国外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近限于中小商业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有商行的改制上市,必然带来股权市场的开放,也为大规模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建议
树立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突出战略并购。核心竞争力导向已成为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的航标灯。与独立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相比,并购具有时效快和可得性的特点。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并购时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拥有﹁定优势的领域开展经营活动,使自身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市场吸引力,盲目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核心优势缺乏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对与本银行核心产业不相关的多元化产业和不相关业务进行剥离,以突出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突出战略并购。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
设计好并购路线图。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与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是在银行业产权关系非常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及经济与金融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金融还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应该采取的渐进式战略来实现。在近期,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内生机制改革和资源重新配置上,以便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环蓄积强劲的势能;在中期,加大横向并购的力度,通过在银行业内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同行业并购、建立战略联盟来扩大银行规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远期,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混业并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全能化的经营策略。同时,借助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
篇8
知识资产管理概述
保罗・罗默教授在上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中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1995)也曾说:“在一个不确定性是惟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疑就是知识。”当今世界,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胜,企业必须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重视知识资产的创造和运用,在企业经营模式中融入知识管理,同时进行创新,确立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中的地位。Peter Ferdinand Trucker (1988)提出了“知识人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Hiroyuki Itami(1980)提出了“知识资本”(动态资本)和“不可见资产”等的概念和测量无形资产的必要性。Hirakata Takeuchi(1997)等以计量理论为基础的BSC和EVC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tewart(1997)等认为知识是能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重视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以及知识资产评价模型。《连续性管理》一书的作者比兹利认为,企业必须有一个综合的体系,将关键的知识保存在企业里,以保证即将离职的员工将完整的接力棒传递给继任者。这个综合的体系就是知识资产的管理。国内学者如梅永红(2005)苗明杰(2003)等在知识资产的界定与内涵方面王众托(2004)等在基于信息技术学角度的知识管理方面隗斌贤(2000)等在知识资产计量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克华(2002)探讨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价值,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价值评价方法。袁娟、郑小静(2010)在《华为的知识资产管理能力建设》中提出知识资产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关系、技术及信息等诸多专业管理领域。
关于知识资产的研究文献表明知识资产在国内外的学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资产可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强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知识资产管理被提到了企业战略管理中来。但是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把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相结合的不多,尤其在国内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我国知识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周晔和胡汉辉等( 2005)在我国知识管理活动现状的调查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处于知识管理的导入阶段,虽然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知识管理的活动,但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仍是在传统管理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对知识的零散管理,尚未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大大制约了知识效用的发挥。如何将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结合起来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这对探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知识资产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构想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知识资产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积极利用知识资产融资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中小企业如何加快企业内部转变,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和运用是中小企业的关键问题,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核心问题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因此,首先以企业内部对知识的拥有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知识的隐性和显性特征、作用等来确定知识资产的类别和保护的范畴,利用知识资产组合的连锁效应管理及运用模式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证明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是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基础。其次,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扩充需要融通资金,获得资金需要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以外部金融机构对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进行研究,让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造过程所体现的未来价值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以此来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融资。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研究
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需要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和知识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在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与传统融资机制之间固有的矛盾的基础上。首先,把握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机制框架。第一,由于供需之间的博弈关系,该框架通过中小金融机构的特征和优势,对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的构成要素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储备;第二,中小企业以融资为目的,通过把握定性信息机制提供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完成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的框架。其次,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进行评价,通过利用计量学的技术对知识资产的定性信息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在静态财务信息和动态非财务信息两种视点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评级、交易原则、案件审查等三个过程,完成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根据综合审查的结果进行融资决策。
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耦合机制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关键在于知识服务体系的运行。从博弈过程的知识共享意愿和共享后企业的行为博弈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在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权限设置案例库,通过以下三个路径,提高知识的服务速度、精度和认知自主性,促进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的形成。这三个路径为:
1、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提供知识资产管理的定性信息在静态和动态的视角下接受审查获得融资(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2、中小金融机构:接受申请以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审查(案例参考)提供资金(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篇9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
一、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一)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创新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齐齐哈尔市企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大企业优而少、小企业弱而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大企业信贷宽松贷款满足率趋于饱和,而中小企业受综合因素影响信贷偏紧的失衡局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落实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突破口,这不仅是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银行寻求有效信贷增长点和扩展经营利润空间的关键所在。为此,在人民银行会同市政府金融办、市经委先后召开了齐齐哈尔市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恳谈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整合货币信贷、征信管理、金融服务等各项业务职能,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培优壮大、信贷营销、利率定价、银企对接、信用担保、信用体系、直接融资、信息共享、景气监测、安全保障等十项机制,一揽子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现实问题。
(二)金融经营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助力
齐齐哈尔市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调整经营思路,积极培植中小企业优良客户群体,并以此作为建立特色服务体系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措施。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制定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在信贷总量中的比重,从全年信贷总量中单独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主动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齐齐哈尔市各金融机构开办“银行+合作社+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融资担保公司+保险+核心企业”等融资供应链,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具、预期收入权、股东财产等为抵(质)押物的担保贷款,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014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0亿元,发放农机具抵押贷款31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35万元,创新发放预期收益权贷款2亿元。
(三)金融市场发展趋于完善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信用、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商务区(金融街)初步成形,金融业成为功能强大、服务高效、开放程度高、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金融网络更加健全,银行机构达到22家,保险机构35家,其他金融机构50家。金融产业更加壮大,金融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金融生态更加优良,金融开放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达到国内良好水平,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的成果更加巩固。
二、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成本高昂
齐市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大部分银行会选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很少选用信用贷款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较小比例,借此用来降低部分贷款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通常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延期支付费用”等手段来变相的提高贷款利率。此外,就筹集资金所需费用而言,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固定资产抵押登记”“信用评估”等,这些费用的特点是数额相对固定。融资金额相对较小,使得此类费用在初始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大。当企业资产不足需要外部担保进行介入时,受到担保支出等费用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
(二)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银行各类贷款,来源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较少。在其融资过程中,过多依赖债务融资,且债务资本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一是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像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那样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二是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将风险相对较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无法分散,从而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迫使企业的融资只能求助于商业银行。
(三)自身财务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相对比较差,管理体系还需完善,经营管理的能力跟不上,这是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此外,在企业的产品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产品的技术不够,产品的质量不好,导致企业的产品销量不稳定,企业的资金链相对来说也不稳定,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小,面对企业这样的经营状况,银行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风险高,企业的规模小等,此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成功率就很低。
三、完善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建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战略、核心文化,没有这样的优势和特色,就难有立足之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市场一体化、资产资本化的大环境,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竞争优势,做到创名牌、争第一、精工细作、创品牌,同时依靠科技创新,与世界同步,与顾客同行。大力实施管理创新,用创新的观念引导发展。把创新贯穿于全盘工作的始终,以思想领先,带动战略领先。以观念超前,带动经营方式转变。以理念创新,打破常规,超越自我。通过创新活动,建立新的机制、新的体系、新的思路、新的框架和新的模式。让企业的员工当好企业的主人,人人都是经营者,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经济效益的创造者、经营成果的受益者,把职工的人生追求与企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全体员工投身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凝心聚力共图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职工都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投身岗位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二)提高企业财务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长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明确公司资金运用途径,提高企业信誉额度,形成双边信誉约束机制。通过强化企业自身实力,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二是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行业的市场环境,因地制宜地谋求生存发展的道路,突破主观的心理意识,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化,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机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应加强学习,掌握企业管理运营知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此外,中小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方面,对企业的信用并不重视,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评价,使其在融资时面临阻碍,因此,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信用,提高信用观念,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市场、效益良好、有发展潜力、有利于增加就业、讲信用的各类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一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符合环保政策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二是出口创汇型、专业特色型、协作配套型企业。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服务、商贸服务和旅游服务企业。四是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出符合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贸易融资种类,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给予倾斜支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增长幅度要快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特殊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
篇10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 关系 对策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国际环境下,为了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成效,因此核心能力理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企业核心能力,促进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主要是由于该能力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作用。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况
企业能力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与研发能力等,在众多能力的有机结合下构成了企业的能力系统。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凸显的基础,它有效识别着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为企业提供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营销策略或者管理能力等,并且对企业的运行系统与综合技能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保证了企业的长期、稳定与有序发展。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着可靠的保障。
(一)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两类,一类为技术竞争力,另一类为管理竞争力。前者是指企业具有的显著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手段,后者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促进了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同时随羞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与转变,企业竞争力实现了提升。
另一方面,从表现形式角度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核心产品,第二类为核心技术,第三类为核心能力,三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产品的创造主要是依靠技术实现的,而技术的发展是借助能力达成的。
(二)特征
企业核心能力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价值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企业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对企业的各个元素或者能力进行着协调与组织,以此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其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其他企业通过复制与仿效无法具备相同的能力。同时,企业核心能力是由企业长期经营与发展逐渐形成的能力,该能力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其可持续性特点较为显著。
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概况
(一)内容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分为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中的财务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因此,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
财务管理能力是财务管理的知识理论与管理经验二者有效结合下逐渐形成的,该能力具有独特性,主要是指财务管理人员要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创新与发展企业自身独有的财务管理手段,在管理工作持续开展的背景下,不同的管理手段会实现升华,进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二)构成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其一,学习能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的获取、利用与共享,学习能力对于财务管理能力而言,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可靠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通过长期的学习逐渐形成的结果,此时能力体现在企业文化、组织规划、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人员之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能力的积累,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进行积极的组织,使整个部门成为学习型的,并将此能力进行有效的运用,通过实践的检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此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将更加显著,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环境实现灵活的适应。
其二,金融关系能力。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金融市场是重要的场所,而金融关系能力是企在金融市场中所表现的业财务管理能力。金融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在对资金进行筹集与调度基础上与金融机构逐渐形成的关系,金融关系对于企业而言是重要,它为企业提供着可靠的资金支持,使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发展具有了稳定性与持续性。但金融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与金融机构的交往,在信息良好的、双向传递的基础上,促进了企业金融关系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机构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着必要的资金,因此,金融机构是企业的客户,金融关系能力便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维护,以此保证企业客户的稳定性与资金的充足性。
其三,财务控制能力。财务控制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财务管理能力的发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具有全面性与根本性,而财务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关键性内容,保证着企业经营战略与发展规划的落实。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制定、选择与落实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各个环节的衔接构成了有机的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为战略落实。在企业战略落实过程中,要保证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财务控制,因此,财务控制能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重要的。
其四,信息处理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部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为企业提供着大量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是由于信息的处理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部门由信息存储者转变为了信息的分享者与提供者。此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要不断提高,以此保证信息与知识的有效转换,进而为决策人员提供信息支持,与此同时,财务部门的相关决策也将由信息转为行动。
其五,财务预警能力。企业的财务失败是造成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各个企业均十分关注企业财务的管理,为了实现对财务危机的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预警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运用了不同的措施,保证了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其中财务人员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其作用到达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与复杂的情况,为了实现对财务问题的有效处理,要明确各种预测方法,面对财务困境,财务管理人员要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与高效的运用,以此把握企业财务相关事物的发展,并借助法律与其他手段,促进财务危机的化解。
三、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二者具有一致性,为了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能力,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首先,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它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筹集与使用。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筹资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实现发展与壮大;同时资金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企业可持续、健康与稳定发展的基础,再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收益的分配需要借助财务管理才能够实现。
其次,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内容。财务管理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内容,财务管理的开展为企业的相关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对各项活动进行着预测与判断,财务的高效决策是企业经营计划与经营目标落实、达成的可靠保障,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的计划与目标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保障。在复杂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此时需要财务管理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转变,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可靠保障。
四、基于企业核心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战略财务管理的实施
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该能力是借助战略管理思想体现出来的。战略财务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关键内容,是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与延伸。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战略与财务二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战略财务管理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依据,通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企业财务战略,以此思想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此时财务战略的实施基础为企业的内部能力,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实现了动态管理,其中对财务管理的控制和评价均具有了明显的动态性。
战略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对财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具备理财的能力,还要对财务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同时要拥有战略思想,以此指导自身的行为。关于企业财务行为的规划与设计要从战略的、全局的角度出发。
(二)投资管理重点的转移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可靠保障。该能力作为无形资产促进了企业利润的产生,但在财务报表中并未显示此资产,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了持续性与耐用性。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要促进无形资产的开发,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在企业资源配置与利用过程中,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与高效的利用,通过无形资产的高效投资,投资管理的重点将出现转移,即: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在此基础上,企业对于内部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将不断增强,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将更加科学。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有形资产投资曾占据主导的地位,但随着无形资产地位的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方法与内容均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财务管理中要有效处理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保证无形资产投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提高无形资产投资效益评价的准确性。
(三)财务分析重心的调整
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与评价均要具有动态性,为了实现对其有效的管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不断提高,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核心能力管理的需求,并要以核心能力为依据,构建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才能够实现内部资源分析与环境、威胁分析的有机结合。
当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核心为财务报表,但企业核心能力涉及诸多的内容,如:人力资本、无形资本与组织资本等,此时的内容未能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致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核心能力的分析与评价要进行方法的创新,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实现财务分析和评价方法的创新。
(四)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
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需要完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将其由适应型逐渐转向为创新型与学习型,此时需要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不断提高。财务组织机构要为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减少对人员的硬性管理,使其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进而财务人员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将不断提高,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将更加显著,同时也将对企业管理展开有效的指导。
五、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规划企业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指导,它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的成效,因此,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财务战略,以此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并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筹资与投资战略、利益分配战略。
筹资战略要求企业的筹资行为要具备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筹资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筹资的主要对象主要有资本筹资与无形资产筹资。投资战略的方向为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的项目,其中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要不断加大,并将其逐渐转为投资的重点。利益分配战略中的相关指标是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可靠保障,在具体分配过程中,要提高无形资产的参与力度。
(二)健全财务的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注重财务信息的高效利用,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要进行统一的传输,并且要构建财务信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程序,此程序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利用与反馈等环节。同时企业财务部门要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对企业的人员进行考核,让其明确财务分析的任务,,通过反馈,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并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
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为了实现对风险的预防与控制,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更新预警的指标,以此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同时,企业要促进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如:培训制度、激励机制、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得到调动,财务部门的信息将得到高效的开发与及时的反馈,进而财务管理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不断提升。
- 上一篇:网络广告的盈利模式
- 下一篇: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