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61-02
随着高等教育作用的凸显及其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校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我国高校竞争的产生与不断加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高校地位与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计划分配转向由市场分配,即高校要想提升市场中的地位并取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则必须要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需求多样化发展,我国高校出现了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张、学费上涨等现象,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并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的发展状况,学生及家长以此为衡量“投入产出比”的依据、用人单位以此为制订招聘计划的依据、政府部门以此为划拨财政经费的依据等,这增强了高校对教育市场和资源的争夺意识,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再次,随着知识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个高校已不再满足于只在本国范围内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而是把竞争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从而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格局。最后,高等教育财政出现短缺,不管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从政府取得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少,高校不得不寻找各种筹资渠道,保证高校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这更是加剧了各高校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高校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持续发展是每一所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后,很多学者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给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定义。但高校是具有特殊组织特性的教育组织,不同的人对其本质特征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优势学科这一核心要素构成的,优势学科对高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科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所独有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特色和竞争优势来源于高校基础资源的投入、对核心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特有能力、先进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社会声誉等。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并结合高校的组织特性与发展特点,将高校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两部分:一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投入的核心要素;二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其中,核心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和无形资源;独特能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人才资源在利用高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整体的竞争能力,因此,人力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够在某个领域中占有优势地位,从而为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还包括优质的生源。一方面,师资队伍是高校对优秀人才资源的储备和能继续开发的潜力,是高校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优势重要而直接的力量。高校聘用的教授、两院院士、教学名师等都是长时间为高校工作的人员,他们为高校很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表现为市场对毕业生的容纳程度和认可程度,而毕业生的质量与学生生源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优质生源也是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教学名师;教师的学历结构;师生比;生源质量等。
(二)学科资源
“学科是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创造而形成的科学分类,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学科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科目”或者是具体的某个专业,而已形成了包容性较强的知识体系和具有管理能力的办学实体。学科是连接高校教学人员、科研力量、各项科研活动、筹备教育资金和人才培养的基点,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因而在高校中,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职能主要由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也是基于学科的基本设施、学术团队等进行的。总之,“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科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优势学科的培育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高校拥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情况;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建设基地的情况。
(三)无形资源
以上阐述的是核心要素中的有形资源,而文化、社会声誉等无形资源作为竞争资源的一种,也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无形资源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与积淀,是最具备难以模仿性的资源的,因而无形资源也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源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
“校园文化是指围绕高校职能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维持团结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构成师生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为目标。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全体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习惯、人文情怀、高校的制度规范等因素。
社会声誉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高校文化优势和实力的体现。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独一无二的重要资源,也可以说声誉既是高校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备资源。这种资源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能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因而高校都非常重视社会声誉的提升。社会声誉作为高校重要的无形资源,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直接影响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教育资源,社会声誉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对教育资源的获取能力,也决定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衡量高校社会声誉的要素包括:社会各界的捐赠、高校年招生计划完成率、学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等。
(四)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是指高校基于基本职能培养目标人才的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包括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和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二届中外校长论坛上谈到,“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多样化的,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也应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只要办出成绩,就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才是一种良性循环。”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应该注重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层次的构成要素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点、留学生。
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高水平人才并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升学率、毕业生就业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五)科研能力
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为高校发展筹集资金、增强科研竞争力,还有助于吸引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增强高校人才竞争力。科研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之一,是社会各界用来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努力创造自己的学术优势,同时结合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实力、构建某些领域的科研优势。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情况;在SCI、EI、ISTP、CSTPC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人均科研经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情况;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108-112.
[2] 张红波.试论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管理,2004,(2):136-138.
[3] 王建红.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现代教育论坛,2009,(2):42-45.
[4] 施鲁莎.论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0,23(4):67-70.
篇2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高职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领。为此,学校从两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规律:一是社会发展层面,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力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打造精品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为此,学校充分调研,以国家、苏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在专业定位和布局方面有了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考虑到“中国制造2025”,要让学校的发展紧贴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古城等)的对接,学校设置了电子、机电、信息和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专业。第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行业需求,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
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如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与日本TBC集团、日本NSK公司等国外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国际化……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了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以及10个专业的实训环节教学和35门课程的改革。
围绕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改实验,以社会调研为基础,制定并完成了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构建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学校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倡导“三用三精”原则:一是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二是专业课以“适用”为原则,提倡“精干”;三是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
立足一流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新建全省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同时建设相关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并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集产、教、鉴、赛、学、研及名师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平台。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招贤引智,倡导采用“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了一支“数量充实、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4.19%,硕士以上教师比例42.43%,“双师型”比例超80%。
加强技能训练,做亮专业品牌 职业技能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技能大赛是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舞台。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报频传:获技能大赛省赛金牌32枚,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2个,省一等奖3个,创新大赛省一等奖4个……同时,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此项成绩的高职校。
弘扬“三创”精神,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三大转化”,即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学生成才典型。按照苏州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园”,整合专业师资优势,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更为广阔天地。
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系二制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学校在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按照“小处室、大系部”原则,将重心进一步下移,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力进一步下放,为专业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清晰、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同行及外资银行在客户市场、人力资本、资产规模、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使我国商业银行利于不败之地?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及银行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应突出竞争优势,而提升竞争优势,使自身能够优于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关键,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商业银行与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5月至6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文中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延伸,通过总结与归纳,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升客户价值,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动态性:随着企业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已不再适应自身发展,企业需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技能、专长和竞争要素通过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竞争合力,其是跨部门的知识整合,单个的业务单元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延展性: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延展到新的市场,而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经营,使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2.商业银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银行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组织,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是否能够直接采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呢?首先,应该确定银行是不是企业。从企业与银行所具备的经济要素进行对比来看,主要包括:①是否为依法设立的法人单位;②是否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③在生产经营中,有无自有资本;④企业运营的宗旨是否为利润最大化;⑤是否依法照章纳税。通过对比发现,商业银行关于以上问题,与一般工商企业保持一致性。由此可见,银行属于企业,可以采用企业竞争力分析理论来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展开分析。以上是商业银行的一般属性。
另一方面,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又存在不同之处,其经营的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一特殊商品;从事信用业务、货币业务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以借贷方式进行经营,自有资本比重小,借入资本比重大,是典型的负债经营企业;对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经营使银行能够接触到所有顾客群体。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以上特殊性,因此在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的时候,在应用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同时,也应充分结合其自身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的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市场竞争愈加地激烈,客户成了银行间争夺的主要资源,提升客户价值成为银行经营的核心。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提升客户价值为中心,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合理有效的利用内部资源,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不易被模仿的、能够支撑自身保持竞争优势的、为银行创造更大更持久价值的能力。
对于客户而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最易被感知的部分是其外部特征,内部功能通过层层交互作用于市场与客户,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合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在对其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时,应结合银行生存环境,切合银行发展实际,符合银行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理论及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层次性,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
三、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1.制度完善与创新能力:制度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为了更好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制度的长期执行与贯彻,能够在银行内部形成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进而形成差异化管理思想与核心的企业文化,它们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在优化的制度管理下,商业银行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培育银行的忠诚客户,忠诚客户是不易转移资源,其能够为银行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模型 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68-02
1 心竞争力模型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之后,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学者们也根据不同的角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给与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是以核心竞争力系统观为主,综合各种类型观点之长,设计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模型,见图1。
图1中三角形代表企业及企业内部环境,三角形内部粗体字代表大类,非粗体字代表大类下的小项。三角形外的圆代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箭头代表方向或趋势。
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内部环境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是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战略目标以及与战略目标相关的远景和使命、价值链、企业软实力几大类要素,而价值链和企业软实力又分别由多个具体要素构成。价值链包括采购、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若干环节,企业软实力则包括人力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三个子要素。
2 心竞争力的方向应与战略目标一致
2.1 标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沿其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成果,是战略管理活动的核心。战略目标的设定,是将企业远景和使命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战略目标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建立起战略目标能使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统一协调,比如,战略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要求,也会激励每个员工积极发挥自己创造性,促使了人力资源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管理上、技术上等方面的创新和竞争优势。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去进行整合,将促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由其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形成的有明确方向的系统合力,反过来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前进的动力,其发展方向只有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最终使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得以实现。
2.2 标的设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要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也要考虑到自身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情况。只有战略目标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相一致时,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要素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和改变其他要素,逐步促进核心竞争力整个系统的发展。战略方向错误,或者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潜在要素相悖,均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甚至将会对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目标的确定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
3 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活动的某些环节表现出来
学者侯汉坡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揭示的是企业的内在能力,这种内在能力一般通过成本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资本运作等活动外在地表现出来,而这些外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成本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资本运作等活动也可以说成是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各个环节,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这些价值链环节表现出来,表现为某些环节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竞争优势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因而核心竞争力比竞争优势更持久。我们不能把技术创新能力等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只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的,通过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表现出来,最终反映在为消费者提供的创新产品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也不断缩短。企业的创新产品可能很快被淘汰,企业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也可能转瞬即逝,企业只有抓住竞争优势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内在能力,才能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业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
4.1 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重要资源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点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经济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不再只是低成本策略,而更加依赖于技术和创新优势,这都是由知识所派生出来的。因此,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企业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企业要克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也需要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能动地整合各构成要素,这同样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赖怀特(Wright,1999)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具有特殊素质的员工,是其他公司通过模仿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难以抵消的优势。因此人力资源是一个不可被模仿的要素。
4.2 合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企业能力泛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满足企业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系统方法和综合过程表现水平。企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整合各要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正是运用企业能力对各要素进行整合,使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朝着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只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各要素在企业内部经过整合才能使企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个要素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要素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它要素的配合上面的。要素整合能力就是能动地干预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发生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即产生相对于战略目标的正效应的能力。
4.3 创新的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源泉
(1)竞争力的开放性要求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
马克思指出,可开放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必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存在与发展,这就驱使系统的结构是开放性结构。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子系统。核心竞争力这个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具有生命力,企业文化这个子系统的开放性是核心竞争力系统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是核心竞争力其他组成部分开放性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开放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想的开放,思想开放才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将其融入企业的发展。
(2)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卢福财等人(2002)从企业文化角度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基础。
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又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只有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与其他外部环境变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优势不同,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创新精神的不断激发下,形成的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种固化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因而企业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并不断推进、丰富更新。
参考文献:
[1] 侯汉坡.中国企业战略并购熵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84.
[2] Boxall P.,Mole Steeneveld.Human Resource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ngineering Consultanc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6(4July1999):433-463.
篇5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综合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企业资源
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性资源包括土地、厂房等不动产,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存货、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非物质性资源包括商誉、品牌、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也包括原材料、产品等上下游关系及政府关系。没有企业资源作为支撑,核心竞争力很难建立起来。
(二)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为表现形式的隐形和显性技术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笼统地说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是将原材料等输入转换成顾客满意的产品输出的技术转换系统。技术能力从重要程度上可分为核心技术和一般配套技术。核心技术是指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技术,所以一些人往往把核心技术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一般配套技术则指支撑核心技术实现的辅助技术。技术能力从结构上还可分为三层:获取和创造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利用现在成熟技术生产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制造服务工程能力,培育、利用工程技能和生产作业技能的作业能力,三层技术能力分别对应企业的科研人员、工程人员和作业人员。
(三)企业制度
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下进行的。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制度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
制度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目标倾向于短期目标,就会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这种长期目标;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权责不清,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无从实施。
(四)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企业的本质是资源、能力和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创造顾客价值的组织形式。使各种资源相协调,各种能力相配备,各种制度相兼容,这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管理。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能力,要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件的整合等具体环节上表现出来,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企业计划决策、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管理激励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在不确定环境的情况下对管理制度的替代。
企业文化从层次上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层。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制度文化主要是为实现精神文化所倡导的内容,而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所做的制度性规定。行为文化则主要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具体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实质上都是如何落实、实现精神文化,受精神文化支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在管理中越是利用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则这种管理的成效也就越大。”同样,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管理中,企业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
二、形成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依次经过获取要素、创新、管理整合和拓展四个步骤才能最终形成。
(一)获取要素
1.内部培育。内部培育是指企业通过内部力量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根据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演化法和孵化法。演化法是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孵化法是企业组建独立的工作组,专门从事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培育。
2.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企业从市场上一次性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向外部市场购买所需的要素能力,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佣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交钥匙设备,等等。
3.企业并购。当某种知识或要素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并购对于获取该知识或要素就是适宜的途径。并购优势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优势之二是它的排他性。当然,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可能需收购一些用处不大的资产和人员。另外,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并购后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要在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磨合,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体制、人员等,将会严重影响并购的效果。
4.公司合作。当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专长而又互补的知识和要素时,它们可以通过合资企业、产权互换、联营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中企业双方知识要素的交流、促进,获取对方的某些技能,然后与内部技能整合,就有可能建立一项单个企业都不可能或难以建立起来的竞争力。
(二)创新
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价值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是各种创新机制有机结合的全面创新体系。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的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成机制。
1.观念创新。在面临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企业思想和观念,使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型组织,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2.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计算机的芯片平均每两周就有一次技术更新。如果企业不重视自己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失去优势。
4.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最终的有形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全部活动的成果。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可持续竞争的动力和必然要求。产品创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产品线的创新;二是产品品质、性能、外观的创新。
5.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一是可以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原有市场上进行渗透性创新;二是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市场细分,重新给企业产品定位,寻求新的买主和市场,进行开发型市场创新。
6.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
7.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应遵循组织结构适应于战略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突破传统层层分级职能制和战略经营单位的束缚,构建灵活、高效、扁平式的新型企业组织;二是实现以人为中心、以组织过程为中心和分权化的组织;三是加强团队建设,建立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组织。
(三)管理整合
管理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内内整合,整合内部现有的资源、能力、技能、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以形成统一对外的核心竞争力。这主要发生在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定位不发生变化,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充沛而不需借助外部资源及能力的情况下。二是内外整合(在企业明确既定战略所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又不足以形成所需核心竞争力时,企业就需借助外力,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引入外部的能力)。三是战略整合,主要指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战略已不再适应时,企业需要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中所带来的机会,借助于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明确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管理整合,实质上表现为通过管理的介入,增强要素能力间及其支撑设施间的协同性。总体而言,管理整合的结果是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得到不断培育和积累的自身组织协调机制。
(四)拓展
拓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在最终产品或市场的开发上。通用公司除了自己生产部分汽车以外,还将公司长期培育出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强大的销售能力等应用在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利用核心竞争力开发中间产品。三是发展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固化的能力,而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会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
三、保障体系
(一)学习型组织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和技能”。它的特点是独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竞争优势是可持续的。虽然核心竞争力并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被逐渐消耗,但是如果组织不注意更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的不断进步、超越,组织的优势也会丧失。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必须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要想保持并扩大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地进行有关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投入和创新活动,而合理的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如此看来,打造学习型企业是大势所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家
企业家的行为不仅推动了与企业核心技术专长攸关的技术创新,而且推动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企业家个人的才能、魄力和远见卓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微软公司的技术及其开发能力和辉煌业绩令世人瞩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总裁比尔•盖茨的卓越的组织领导。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模式、管理风格、市场营销、后勤系统、融资和投资决策等一切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决定了研究与开发的方向、效率,决定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和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在保障体系的作用下,使企业形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企业资源、技术能力、企业制度、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的获取和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不断创新、整合和拓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逻辑模型就是:
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形成过程×保障体系
用数学函数式来描述, C(x)=f(S,P,E)
―――C(x):表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变量函数;
―――S:表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主要是指企业资源、技术能力、企业制度、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
―――P:表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主要是指获取要素、创新、管理整合和拓展;
篇6
一、核心资源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资源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本(投入的经费)、社会资源(关系)等5种。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做支撑。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因此,核心资源就是能为竞技体育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习创新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时,竞技体育不做任何调整就不可能将原有竞争优势长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有清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探索新的道路。运动训练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核心资源的内容相应的发生变化。原先能给它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现在已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阻碍。面临这种变化,要想继续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识别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创新能力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身规律中,要勇于创新。创新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远都不行。竞技体育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大胆、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无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队伍,就会有新的变化。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学习创新,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课题“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一一中国乒乓球队50年长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队的长盛不衰。即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针对世界乒乓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及时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在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它使竞技体育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竞技体育事业内外部资源、技能、战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学习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创新能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概念来看,国外许多学者持有核心竞争这个能力的“整合观”,在概念中都涉及到了“整合”。“整合”就是希望将有关要素组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但是,我们认为整合一词无论从涉及的对象及结果来看组织更广泛更突出:整合的对象范围更广,既包括资源、能力,又包括外部的资源。整合强调各要素间整合的有机统一,并呈现功能的倍增和放大。
篇7
【关键词】 医院文化; 管理; 核心竞争力
Create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 culture to promote hospital core competence YANG Xu-dong,HAN Jiu-e,HE Guang-feng.The ENT Hospital of Jiaozuo,Jiaozuo 454150,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medical market, and it can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n building.Undoubtedly, cultural factors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among those factor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ulture impact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from the hospital culture,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excellent hospital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Hoping that the hospital culture will be the soul of the hospitals core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86
焦作市五官医院坚持以“真情服务患者,爱心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以文化战略为先导,全力打造特色医院文化,通过先进文化凝聚职工队伍,促进医院管理,实现了医院可持续发展,使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 概念及特征
1.1 医院文化概念 医院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的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1]。医院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由医院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精神文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特征和医院精神等构成的文化氛围[2]。
1.2 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内涵特征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形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3]。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技能,是在整合及优化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难以被模仿的、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包括:(1)知识性。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积累性学习的结果,反映医院的综合学习能力。(2)价值性。实现患者所看中的价值,能为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3)独特性。是一所医院所独有的,其他医院无法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4)延展性。具有打开医疗服务潜在市场,拓展新的医疗领域的作用。(5)动态性。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地提升、发展和完善[4]。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医院只有培养和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医疗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从容不迫,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文化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构建良好的医院文化,以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医院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
2 医院文化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联
2.1 医院文化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麦肯锡7S模型”由Peter、Waterman 两位管理学者于1980年提出[5]。7S模型总结了最佳企业成功的7个要素,即战略(Strater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和文化(Shared values)。7S模型指出,只有当这7个要素都非常优秀与和谐时,企业才会获得核心竞争力,才能取得长久成功。何军等[6]将7S模型借用到医院并赋予新的逻辑,构建了医院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用来描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体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医院文化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提供了基本手段。
在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7个要素中,文化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其他6个要素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技术可以学习,结构可以移植,制度可以效法,人才可以猎取,但医院全体员工内在追求的医院核心理念、医院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即医院文化却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医院文化之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之中,而恰恰就是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全体员工深刻理解、指导行动的医院文化,为一个综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因此,在影响医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源动力。
2.2 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文化存在着辨证关系 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处理得好会相得益彰[7]。因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都是任何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医院管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着力于内在动力的培养,认真培育自己的高素质、成梯次、有潜质、能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务人员人才队伍、专家队伍。
3 医院文化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医院文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医院的中心来开展,只有寻找一个有形的载体,使医院文化之魂附之于上,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1 医院文化指导着经营战略的方向 医院的经营战略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信念基础之上的。不管医院制定的经营战略正确与否,首先都必须有全体员工的自觉地、积极地贯彻执行,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战略方针与文化不协调往往是最终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医院文化正是以其所塑造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院经营战略的方向[8]。
本院通过以发展为主体的大讨论,公开征集院徽、院歌、院训等系列活动,激发了人人参与医院管理的热情,确立了“文化帅院、人才兴院、品牌强院”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医院发展远景激励员工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3.2 医院的制度文化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医院制度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完善的医院制度体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程度,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9]。本院根据自己的发展方针和文化理念,完善机制,创新管理,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进行系统工作。不断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管理制度,实施“学校、军队、家庭”人本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使医院制度应与医院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医院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和管理规范化提高的程度。良好的医院制度文化有利于医院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3 加强医疗技术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医疗技术从构成要素来看,是人的智慧和临床经验、医疗方法和技能、医疗仪器设备手段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以人的智慧和临床经验为核心,以医疗方法和技能为中间层,以医疗仪器设备手段为外显层[10]。简而言之,医疗技术以人才为核心,是人才、技术和设备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三大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医疗技术人才是医疗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医疗技术质量的关键要素。医院人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技术质量。医院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第二,医疗技术创新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技术创新当前已经成为加快医疗技术水平和提高医疗技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重视和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医院才能不断地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是保障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医疗质量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设备条件。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已经成为现代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单纯地建立于技术、设备或人才的基础上。医院在获得了设备、技术或是人才后,整合于医院自身独特的文化之中,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按照医院“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发展理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始终接轨于当前的专科技术前沿。每年都要派出技术骨干赴知名医院和院校开展长期的专题学习进修,学归后,书面专题汇报,提出科室业务发展计划、开展新业务并备案;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坐诊、讲学,开展实践带教工作,通过提升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塑造独特的专科品牌,实现了“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特色发展。
3.4 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现 成功始于口碑,形象决定未来。两个核心价值观“患者需求至上”和“倡导团队医学”,已经成为本院的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每天都在被实践着、更新着,向成千成万的患者及其亲属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注重相互尊重,强调员工价值的组织文化,让员工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尊重的力量;相互尊重提升人文关怀,提升员工自愿精神,使员工更甘于付出;相互尊重可以增强个人自信,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团队认同和凝聚力,形成“风正、劲足、心齐、气顺”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当今市场经济总体上已形成买方市场,患者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医院命运的主宰。哪家医院或哪个医生医疗水平高、质量可靠、服务优良,患者就喜欢哪所医院,就会找哪个医生看病。良好的医院形象够更好地获得患者的认同,让广大患者能够在众多的医疗服务当中,认识本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并进一步认知、美誉[11]。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维系员工关系的真正力量是文化,即员工的共同观念和准则[12]。它们以无形的方式灌给、协调,使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而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文化”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其约束、凝聚、渗透和导向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核心竞争力铸造灵魂,以推动医院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程荣尧.医院文化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
[2] 吴佳佳.医院文化塑造与现代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51.
[3] 王向东.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64-267.
[4] 连斌,许苹.医院核心竞争力[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70-78.
[5] 乔庆宇.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院校员工培训[J].辽宁高职学报,2006,8(5):135-137.
[6] 何军,金家贵,马勇,等.医院文化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J].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647-648.
[7] 于晓松.打造特色医院文化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现代医院管理,2007,21(6):42.
[8] 贾晓莉.医院文化在构建和谐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7):11.
[9] 钟声,张义梅.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02-103.
[10] 张凤娟.医院文化与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19.
[11] 刘一星,杨健.全面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10,5(7):144-145.
篇8
美术教师的业务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正常培养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需要基于一定原则,采取合理措施有效进行,否则会影响到培育提升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应用推广,一系列关于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成果开始出现,例如学校核心竞争力、教师核心竞争力、学生核心竞争力等,都取得了很好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以教师群体中的美术教师群体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研究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类似,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也能够给美术教师带来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方面,也就是说竞争力提升必然会体现在美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上,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又会促进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者相互相成,互为基础。
2.有助于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美术教师也是教师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和外语教师相比,美术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研究美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会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体现在于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必然会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会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4.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教师属于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群体是学校的核心与关键,没有教师群体做基础和保障,学校很难取得持续发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教师群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教师群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会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原本属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比较典型的观点当属C.K.Prahalad和GaryHamel的观点,这两位学者也是核心竞争力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在这两位学者看来,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据此企业能够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随后他们又提出企业的技术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美术教师的核心素质与核心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有别于一般的素质和能力,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价值性,是指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美术教师带来竞争优势,推动美术教师业务发展,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二是独特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是美术教师群体或个体独有的能力和素质,市竞争对手不具有的;三是不易习得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学习和模仿;四是难以替代性,是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替代。目前,教育领域中的教师竞争比较普遍,即表现为统一类型教师之间,也表现为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美术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随着美术教师的成长不断推进,而美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美术教师群体,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会不经过较为漫长的过程,例如毕业于高水平美术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人进入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一开始就会显现出现。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到底是个体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途径,不能够随意进行,这些策略包括提升理念、提升方法、提升机制和提升保障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的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切实保证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
1.树立正确的提升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做前提,人们的行动很多时候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甚至是无效的,会带来资源的损失和成本的消耗。提升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属于人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有效指导。现实中,一些美术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既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偏弱的格局,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群体职业吸引力的培育。树立正确的提升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树立开放、动态、和谐和科学的理念。开放理念就是鼓励美术教师认真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学习其他教师群体的核心竞争力。动态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要树立动态理念,正确认识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孤立静止地看待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必然收效甚微。和谐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要将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科学理念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
2.选择合理的提升方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没有合理的方法手段,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很难取得实效。所以,提升方法是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提升方法有效得当会促进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如果方法不恰当想必会影响到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有效培育。参与其他群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法,美术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方法。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美术教师通过阅读研读研究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书籍文章来提升理论水平,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帮助。所谓的互动学习就是美术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座谈交流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教师群体取长补短。现实中,美术教师可以重点选择一种或者两种方式兼顾的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选择提升方法的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够脱离自身的实际,随意选择提升方法,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提升。
3.构建科学的提升机制。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正常有序运作会涉及到诸多环境要素,各种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到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正常有效培育。任何一个环境要素的缺失、不足,都是不容许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合理把握每种环境要素,而要合理把握环境要素,使得环境要素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就必须构建提升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构建计划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很多情况下需要美术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区域政府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和政府要围绕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从环境、政策和制度等方面来创造条件,切实保证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与提升。此外,也要从资金、物质条件予以美术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保障。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篇10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的。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并赢得了竞争战略的成功。然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解和识别,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990),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而不是单个技能或技术。巴顿是从知识的角度研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宜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文化观着重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运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直至渗透到整个组织。
技术观认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而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优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以上观点对于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进行了强调,却都忽略了外部市场因素,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指标的界定也少。然而,企业存在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就属于市场范畴,竞争力强弱的检验也取决于市场。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整合观、知识观等主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在要素与市场特性因素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基础与表现、内涵与外显的关系。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特性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竞争力是受市场环境和条件制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由特定的人力资源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环境中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专门性资源和能力。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指那些影响行业成员在市场中最大限度获利的关键要素,包括特定的战略要素、资源、能力等。KSFS解释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是市场的驱动力量,而且一般数量较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满足顾客需求。
2.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KSFS是特定行业中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企业要获得经营成功,不仅依赖于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还在于企业的资源和独特技能与KSFS相匹配,企业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KSFS上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张明亲等指出,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能力也要符合核心能力的共同特性。其中,价值性、稀缺性和关联性,反映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很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外在特征,体现了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其余三个特征是企业在KSFS上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因而,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要首先考虑KSFS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