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教师

小学的教学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学习读、写、听、说,学习数学的各种基础运算和简单的公式模型,同时也能使我国的少年从小就接触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以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现在大多数小学来说,语文课占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因为语文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加汉字储备,学习句式语法等知识。小学的语文教学为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诗词文章,了解语法句型,增强其表达、阅读和背诵能力。我们中国人讲究说汉语,写汉字,这两样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且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

电化教育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电化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更加迅速,直观的向学生传达信息,同时,针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安排的过程。从长远来看,电化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现阶段推行电化教育的问题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随着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投入。如今,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电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设备方面,大部分城镇中小学配置了电化教育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增添了相关的电化教育教室。教师也初步具备了电化教育的资格,掌握了电化教育技术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为当前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理念落后。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化教育只是常规教育的“点缀”和“添加剂”,是常规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重要性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电化教育仅仅是多媒体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在他们的眼中甚至会对常规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比如,部分中小学教师排斥的电化教育的理由是: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放松学生的学习神经。但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反哺教育使得电化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现代常规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传统常规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电化教育的发展同专职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紧密相关。当前,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教师大多数都没有专业经验,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设备和硬件之上,忽视了基于电化教育硬件的教学研究。硬件设施。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已经有一定的电化教育的硬件基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诸多多媒体和互联网设备已经慢慢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如今部分学校还有自己的校内电视教育台。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硬件设施的配置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电化设施管理程序繁琐,使用申请程序繁杂,大大影响了电化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管理体制落后。虽然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部分中小学为了推进电化教育的发展,纷纷成立相关的教研室,但实际上,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以及二者间人才对接的脱节都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改革

1.革新观念

革新观念,解放思想,是当前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对此,全体中小学教育人员都应该对电化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摒弃掉陈旧的观念,正视电化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初期推行电化教育带来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应该深入研究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否定电化教育本身。电化教学所带来的多媒体视听信息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实际的效果则是,学生注意的仅仅是声画的形式,而对于声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的接受度并不高。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排斥电化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不甚,不仅仅不会提升教学成效,反到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但实际上,教师应当把注意力放到研究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之上。例如在为学生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剔除同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信息内容切忌复杂混乱,合理巧妙的在设计过程当中抓到学生的兴奋点和疲劳点,对这两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一方面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学生的持续关注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电化教育的核心,是电化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针对当前的电化教育人员的兼职化和业余化的问题,首先,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的机会,严格把控电化教育上岗教师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给电化教学人员在教育的渠道,使他们快速掌握最新的电化教育的资源和技术,积极参与到电化教研,投入电化教学实践。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电化教育相关的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

3.加强硬件配置

电化教育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硬件基础固然重要。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域发展不平等的局面,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普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巨大的阻碍。一方面要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普及,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着力改善基础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发达地区中小学电化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针对硬件的购置和配备,要对电化教育当中所用到的不同功能的硬件设施合理分配,力争购买的设备易用、好用、耐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对于电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学校应该加强维护质量,简化设备的取用程序,省去中间的繁琐过程。

4.科学管理

篇3

关键词 欧洲中小学 公民教育 教育评估 Eurydice2012

有效的公民教育评估对于总结公民教育经验、调整公民教育政策、目标、内容和方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欧洲各国非常重视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估工作。那么,他们是如何开展公民教育评估活动的?具有哪些特点和启示?欧洲教育、视听及文化行政机构(Education,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简称EACEA)于2012年的“欧洲公民教育”调查报告(Citizenship Educationin Europe,简称Eurydice2012)为我们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依据。

一、评估中小学生公民素养状况

1.制定公民素养评估标准

多数欧洲国家教师考察中小学生公民素养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课程规划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或适用于所有科目的学生评估标准。但仍有少数国家(如西班牙、拉脱维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瑞典)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评估准则。瑞典国家教育总署制定了一套专门测评7~9年级学生公民素养的6份试题,为“社会研究课”教师评估学生对民主原则的理解程度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就评估手段而言,除法国和奥地利外,欧洲其他国家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为教师提供评估学生公民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辅助材料。如2011年秋起,奥地利公民教育中心出版了专门针对青少年公民素养评估的一个新手册。该手册通过提供实践经验和诊断练习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决策能力、概念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2.对中小学生单独性公民教育课的学习成效进行考评

目前,近2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不同阶段设立了单独的公民教育课。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公民成绩(作为一个单独学科)被作为衡量其能否毕业或者升学的依据,这门课的考核工作往往由学校或者其他组织开展。在法国、罗马尼亚、芬兰和英国英格兰地区,独立课成绩被作为学生获得初中、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在法国,由教师对学生高中三年里所学习的课程――“公民教育、法律和社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能被学校学位委员会作为审议其能否获得毕业证书的依据。与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有些欧洲国家(希腊、法国、葡萄牙、罗马尼亚、芬兰、英国英格兰地区和挪威)较为特殊。如在挪威,教师们认为学生公民素养的评估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挪威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安理会工作”这一课程并入考核范围之内。就考核方式而言,欧洲中小学通常采取校内持续性评估或期末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公民教育课的学习效果。但在部分国家,公民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由校外机构进行评估。如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和卢森堡学生必须在高中毕业前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公民教育课期末考试。

3.对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估

目前,约1/3欧洲国家(主要包括法国、西班牙、德国、波兰、意大利、荷兰、爱尔兰、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等)已了评估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的指导纲要。依据这些指导纲要,它们采取了较为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颁发证书等。大多数国家通过考察学生在公民教育课或其他渗透性课程学习中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相比之下,德国较为特殊,学校在每学年结束前或者毕业前会专门评估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的情况,且其分数被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以及顺利升学的依据之一。而在保加利亚、法国、拉脱维亚和波兰,这方面的评估结果往往被记录于个人档案作为其参与学校生活的标志。如在保加利亚中小学每学年年底,班主任将每个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如项目、会议、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等)记录于个人档案之中,并在学生毕业之际,学校为其颁发毕业证书和一份更为完整的个人档案。在保加利亚、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波兰的小学阶段,参与班级、学校和志愿活动的情况被作为评估学生行为的标准之一。在意大利、荷兰和波兰,初中生参与课外社区活动的学分或分数是评估其能否升学(波兰)或获取高中毕业证书(意大利和荷兰)的重要依据。

对于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评估标准,部分国家的课程教育大纲中有所涉及。如在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土耳其,公民教育课程大纲中包含教师用于评估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活动的建议性标准。相比而言,一些欧洲国家并没有为教师提供这方面的评估标准,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根据自身要求评估学生的公民参与情况。

二、评估学校公民教育实施情况

1.对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状况进行校外评估

就校外评估而言,欧洲各国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且这方面的考察在官方文件有明确规定。如英国苏格兰地区教育部门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中小学教育校外评估指南,其中包含很多公民教育的评估指标。如参与和促进体育、文化和公民发展活动以及校外学习的比率;参与同伴支持活动和社区活动的比率等。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会对中小学各个阶段校园生活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四个领域,即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学和学习进行考察。如在比利时德语区,校外评估人员会考察校园氛围(如学校各部门之间是否具有学校认同感,教师是否遵守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在校园中是否具有安全感等)。他们还会考察学校是否已明确并公布了校长的职责,以及校园生活参与者,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所有教职员工等是否定期收到并了解学校各个部门所做的决策。同时,这些评估人员也会考察学校与校外周边社区或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然而,有些欧洲国家较为特殊。在丹麦、马耳他和爱尔兰,只对初中、小学阶段进行公民教育校外评估。有三个欧洲国家和地区,其校外评估只涉及公民教育的一个领域,即学校管理(比利时法语区)教学和学习(荷兰、丹麦)。在爱尔兰,校外评估人员只对初中公民教育中的教学与学习进行重点考察,而对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所有领域进行评估。

就校外评估途径和方式而言,欧洲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较为多样。在一些国家,评估人员会通过检查学校制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发展计划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规定考核学校公民教育实施状况。如在法国,评估人员依据学校计划中的公民部分来考核校长、家长和学生参与健康与公民教育委员会的情况,以及学校与校外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情况。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为评估学校公民教育提供相关的信息。如在爱尔兰,评估人员通过会见家长获得家长委员会或协会的活动信息,以此考察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实际参与程度。

2.对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状况进行校内评估

相对于校外评估,多数欧洲国家将公民教育纳入校内评估体系之中,评估内容涉及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四个领域。然而,有些国家或地区较为特殊。比利时德语区和马耳他(仅小学阶段)的评估指导大纲/准则只包括除教学与学习外的其他三个领域。比利时弗莱芒语区和丹麦(仅高中阶段)在其校内评估分别只考察教学与学习以及学校管理。此外,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育督查机构或其他评估组织鼓励和支持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教育评估能力。例如,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监察局了旨在支持学校开展自我评估的资料――“共同迈向完善”。该资料涉及评估中学公民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指标。与此同时,部分欧洲国家中小学根据法律规定和官方规定、建议等制定了校内评估方式和标准。如在法国,中小学校根据官方对于校领导职责的规定和财政法规评估其自身学校教育质量,其中包括检查各种委员会的活动报告(如管理、纪律、公民和健康)和学生社团。

总体而言,多数欧洲国家按照教育管理规定和建议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来考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而有些国家较为特殊,如荷兰、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和瑞典仅开展校外评估,而爱沙尼亚和意大利均实行校内评估。

三、欧洲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估的特点

1.评估主体多元化

欧洲国家在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估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当地社区代表等多个评估主体的积极作用。事实上,评估主体多元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校公民教育活动以及学生公民素养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教育评估是一项价值判断活动,单一的评价主体所开展的评价活动,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公民教育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学生公民素养的全貌,因此欧洲国家在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估中充分发挥了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利于他们更加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状况以及教育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调整公民教育政策。二是能够帮助教师在多样化评价中反思自身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公民教育教学质量。校外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评价活动,能够使教师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自身所开展的公民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的教育需要,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公民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负责任的未来公民。

2.评估方式多样化

我们知道,各种评价方式都是为一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而且每一种评价途径和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在教育评估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式优势的同时避免其不足,从而提升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此外,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还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教育评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单一性的笔试往往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而多样性的评估手段和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富有趣味性的评估方式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二是有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单一性笔试往往会加剧“灌输”式教育方法的使用,这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隔阂。而多样化的评估方法,为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而使教育者全面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进而反思自我,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3.评估内容多维化

欧洲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估的内容多维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中小学生公民素养评估而言,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公民基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由于在多数欧洲国家教育专家和决策者看来,公民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向受教育者灌输、传播公民知识的层面上,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公民行为参与能力。因此欧洲国家在评估中小学生公民素养中,并非单纯考察学生公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考察学生参与课堂、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情况。二是就学校公民教育评估而言,不仅评估课堂教育教学工作,而且非常注重考察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学校与社区之间合作关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公民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学生对公民知识的认知、了解、理解和领悟,而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公民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公民参与能力。因此,欧洲各国在考察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评估校园文化、管理以及学校同校外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能够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领导、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等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 郑艳芳.英国中学公民教育的评估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08(3).

篇4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

篇5

第一条为促进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并加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中心)是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教材(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要贯彻上级关于电化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电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并要有一名校级领导主管电化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校要重视对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师培训活动,推动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规程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可参照执行。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电化教育;应用策略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同存的,电化教育技术在为现代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教程内容的实际性;信息安全度有待提升;不良信息诱惑,影响学习成果等。因此,电化教育技术仍有待改善。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此件事兴趣的浓厚度。针对电化教育技术而言,生动形象的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教学形式的充分设计,不仅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也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果。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广泛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知识为主要讲解要点,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识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通过电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在利用该媒介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的虚假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与困惑,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3.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语文学习而言,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锻炼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语文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加强文字理解能力,以致于在日后的学科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电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时代的产物,通过视频录制,图文浏览,动画观赏,课件展览,以及音乐的欣赏等形式,在一改以往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

1.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浏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板书授课,学生笔记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此种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很难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然而,利用电化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形式,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所搜集信息的整理完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课程的安排:形式一,通过对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这一传统节日的视频观赏,帮助学生了解傣族文化,如傣族人民选择庆祝泼水节是希望纯净的清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因此,清水作为神圣的产物,受到该民族人民的普遍珍惜与爱护;形式二,通过对该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的欣赏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音乐能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式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模式,帮助学生通过情景模式的合作创设,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加深对云南地区傣族文化的了解。2.通过师生课件制作,相互合作形式,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从古至今,任何仁人志士的文化素养都是在自我学习与对知识的推敲琢磨中逐步形成的,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书本就可获得,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浓厚的知识学习兴趣,以致于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不厌其烦的进行积累;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其知识完善度;最后,要善于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通过课件制作讲解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并通过课堂上的展示讲解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在备课时,可以参考一下几个要点:(1)云海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是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在锦绣谷和龙首崖都可以浏览到相关景色;(2)“不识庐山真面目”诗句的由来,作者是出于怎样的心境:由于云雾的诡异奇特,天气忽晴忽雨,珠峰的忽隐忽现等,还是作者本身心情的跌宕,与外界关系不大;(3)在游览庐山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参考这些要点进行信息的搜寻,不仅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结语】

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安排,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师生课件的制作改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讲解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情景合作模式的进行,并利用电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技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培利.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2】王雪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能力;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66-01

创新教育的原则仍然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从点滴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传输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放弃以知识讲授为宗旨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要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广泛吸收信息,积极尝试,大胆突破,形成创新性教育教学原则。

1.1 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竞争合作班风,创设开拓进取创造性思维环境。首先,要增加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其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而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力求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能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和谐氛围及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开拓想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内外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尊重并采纳他们正确的合理的见解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步让他们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1.2 教师要排除对创新认识的误解。每每提到创新教育,我们更多的老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随便商量、讨论,说得怪异出奇就是创新,结果课堂教学乱成一团,教学过程一盘散沙,老师缺乏正确诱导,学生迷惑不解又不知所措,这样就会由一个极端误入另一极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新思路都是创新,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教材,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兴趣盎然的共同探索中,紧密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通过这样的途径,就会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1.3 教师要激发启示学生发现问题,单独或者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圆满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老师和所有学生)或者单个(个别学生)的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他们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自身,又提高了动手动口相结合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创新。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何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教师要利用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因材施教,因人质疑。针对一些学生乐于了解的有趣现象,让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们当然兴趣就会提高,求知欲自然会增强。

2.2 教师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有所表现,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激发了,创造能力一发而不可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3 教师要运用数学中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图形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的是依据数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穿插一些美术的知识,使几何图形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教师在数学发展中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童年趣事、学习过程,研究某些定理、公理所产经历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讲一些学生爱听的趣人趣事、数学杰出人物在科技中的贡献,数学某些结论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发展的历史,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鼓励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

3.1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要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好!、"很棒!、 "太好了!"、"有进步!"等等表示教师的鼓励和赞许。

3.2 教师要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处于好奇。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判断失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诚恳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教育效率;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7-02

受经济学影响,人们把教育事业视为生产事业,所谈的教育效率是教育生产效率。如果仅仅将教育视为一项生产事业,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衡量教育是不够的。通过筛选的方式决定谁受教育在效率优先论看来是合理的,但却可能是在违反道德,仅从效率着眼,注重个人才能的差别与筛选,是对人性、人的尊严与权利的否定。所以教育应该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应该追求公平。

“合并”是指将分别设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村学区或学校进行合并或重组,使农村学校实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农村学校的专业性和标准化水平,从而提升农村学校的效率和教育质量。[1]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效率与公平促使下的产物,农村中小学不能适应高密集的社会化生产,要做到提高效率,又兼顾到公平,使得农村中小学合并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有教学资源。

一、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体现“高效率”

提高效率是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迅速出现剩余,农村人口大幅度向城市迁移,直接导致农村学校的招生危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中体现效率有以前几点:

1.调整布局、提高效率。自19世纪末以来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社会各界不断提出:农村学校效率低下,应该将其整合成较大的学校,以便教育资源的集中利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入学人数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小学适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致使调整布局、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

2.降低成本。政府砍掉许多小学,成本大大减少。克服小型学区存在的问题,如,教师短缺、财政缩减等问题。学校规模过小会增加生均教育投入,学校合并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3.学校规模。教育成本、效率及教育规模效益被视为学校布局调整的关键因素。教育规模效益旨在探讨学生数量变化与生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数量增加而生均成本递减时,即产生了教育规模经济效益。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规模效益理论影响力极大。政策制定者及教育专家往往从教育成本效益出发,通过制定学校规模标准推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学校规模过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对小规模学校进行合并。

二、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主要体现的是“多公平”

1.“巨型学校”或“巨型班”。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还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大型学区或学校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准备,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教职工及学生来源更多样化;以优厚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多与同事交流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保证整个社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政策保证教育公平。很多地方在制定义务教育实施条例时均对城市义务教育入学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对农村学校则只有原则规定。这没有体现法规的完整性和公平性。虽然农村学校入学范围不能完全和城市学校相当,但在制定其法规时,应对农村学校入学范围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从而保证农村孩子就近入学。

3.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义务教育要保证实施,国家不应以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为目的进行学校撤并,不应以办学成本过高为理由而拆并学校,不应让农村孩子上学更难、成本更高而拆并学校。

政府往往以劝说为主,详细阐述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并承诺会尽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在劝说不起作用时,为了缓和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也会采取折中的策略,逐步推行撤点并校政策。如对学生年龄普遍偏低的小学学校的撤并,采取了从高年级开始,每年撤一个年级这样的逐级撤并策略。就近入学应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附近上学,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国家不应该强制执行,将每一个农村小学都强制取消,应该先争取村民的意见,撤销村小学后,他们的孩子将到哪个学校上学,是否会增加村民的负担,如果村民同意,这所学校可以撤销;如果村民不同意撤销,当地政府再考虑实际情况,给予保留;当然,如果有的学校可以撤销,而村民却不同意,政府不应该急于求成,多给予村民一些时间,让他们消除撤点并校的顾虑。

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内在统一性

农村学龄人口下降、班级规模过小、生均成本大幅增加的现实,使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将撤并那些小规模学校作为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佳策略,其对质量与公平的追求是以经济的节约与效率的最大化为基础。[2]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往往是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来考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并借此希望布局调整可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价值目标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相互促进达到一种理想状态时,才能追求一定程度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如入学率、年级升学率、损耗率、师资队伍、物力、财力份额配置的公正。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公平、公正、正义。

自教育产生之后,教育公平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理想和思考研究的问题。教育公平可以是平等优生,兼顾效率,也可以是效率优生,兼顾平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就是追求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的内在统一,既追求效率,又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即教育公平。政府、学校、教师作为利益矛盾体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的关系,为更广大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实现更多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徐辉,黄学博.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亚敏.美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及启示[J].教育教学,2007,(4).

[3]郭清扬.布局调整后的学生上学难问题[J].教育管理,2007,(12).

[4]陈振华.对中小学撤并热的冷思考[J].江苏政协,2005,(11).

[5]廖英丽.美国农村中小学合并问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汪求俊.超大班教学与农村中小学并校潮[J].现代教育论坛,2008,(12).

[7]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

[8]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教育学报,2005,(4).

[9]范先佐,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慎重对待处理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篇9

关键词:电教;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实行教学改革。即使是低年级学生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教手段以形感、声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不仅符合信息的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下面,我将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谈谈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语文电化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和口头表达,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

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的感知语文,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课的感知度,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运用电教手段,具体感受美的情景人能感知生活范畴中事物的美,辨别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主人公在行为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审美知觉,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表现更为直观和丰富,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一、运用电教媒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笋芽儿》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

电化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电化教学中,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其审美情操。

三、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突破难点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电视录像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把文学、美术、音乐、演技等熔于一炉,产生了磁力。这种磁力不召即来,挥之不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人创意设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例如:我第一次教《,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解,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生毕竟未经历过那难忘的1976年。事后我反复回想上课的情景,同学们那迷惑的眼神提醒了我,我想到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于是,我注意收集图象资料,制作课件,在第二年教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录像―――“特拉维夫广场以色列群众点起蜡烛悼念拉宾的场面。”渲染出悲哀的场面,我顺势说道:“可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在1976年中国天安门广场上也出现过同样,不,比那更感在学生们专注的倾听中,我对两位总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就对本民族的贡献而言,远在拉宾之上!然而以色列人民有悼念拉宾的自由,当年的中国人民却没有这种自由。直到‘’被粉碎后,人民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哀思,面对高山大海呼唤―――‘,你在哪里?’……”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总之,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提高学习效益,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大容量、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系统地建立起语文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开拓广阔的知识视野,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拥有高雅的文化素养,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审美意趣、健康的心理意志。可以说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由之路,它的广泛使用必将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本学期的教科节上数学要展示一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课的内容是“年月日”的第一课时。年月日的教学属于“常见量”中的一个内容,是一节典型的常识性内容教学课。此课的教学重点是时间单位年、月、日,各月的天数,教学难点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而要把握好这重、难点是有点难度的,因为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包含很多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因为是常识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但是学生的经验往往是零碎的、表层的、联系不紧密的,而且越是这样的常识性经验,学生间的差异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的是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明确的,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获取?如何整合“多而散”的知识点,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初步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自己得到信息

由于年、月、日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课件设计中出示一张2003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到信息。学生能够说出年历表中一年的月数和每个月的天数,在这些学生自己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和归纳,把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再出示2000年和2002年的年历表,让学生观察发现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大月和小月的天数是不变的。在教学2月这个特殊月的时候,根据刚才几张不同的年历表,问学生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些学生说是大月,有些说是小月,有些说都不是。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于大、小月的理解还不是很明白,没有真正掌握。通过几张年历表的对比,学生发现2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这时学生心中有了疑问,迫切想要去探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2月是特殊月,当是28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平年,当是29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建立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后,让学生计算平年一年的天数,从课堂教学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3种。第一种: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种:31×7+31×4+28=365天,第3种:28×12=336天。从学生的计算方式来看,学生对于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是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经过反思,发现学生不能掌握课堂的重、难点,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很少,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立足问题解决,促进主动探究

出示一张2014年4月的月历表,先从月历表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整合,把学生积累的数学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展开教学。设计的问题有:(1)这个月有几天?(2)有几个星期?下个月1号是星期几?点点今天的日子。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知识。随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年历表,第一组的是2011年的年历表,第二组的是2012年的年历表,第三组的是2013年的年历表,第四组的是2014年的年历表,让学生同桌合作记录这一年每月的天数。这种合作记录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记住每月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