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商品房市场出现负增长的三大主因
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出现负增长?我认为“高基数”、“低预期”、“信贷收紧”是三大主因。
1.高基数
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出现负增长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去年的高基数所导致。2013年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历史上最红火的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3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最高的时候接近50%。正是基于去年基数较高的原因,今年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出现了负增长。如果除出2013年的数据,今年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高于去年之外以往任何一年同期数据。也就是说,实际上今年卖了非常多的商品房,只不过因为去年卖得更多,从总量来看,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总量是历年同期的第二高年,非常大的。
2.低预期
第二个原因,是预期所导致的对住房市场的观望。房子是家庭里面最大的资产,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买还是不买受预期所左右。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买涨不买跌,这是由预期所导致的。最近很多研究报告,包括境外一些研究机构提出的有数、有表、有图象的研究报告,所持的观点都是房价要暴跌,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要观望,到底今年的市场会是什么样的格局,万一真的要跌了呢?谁也不愿意买一个到手就降价的资产,这是非常现实的,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个道理。
关于房价暴跌的一些研究我都仔细地研读过,认为有一些理由并不成立。例如,有一份报告提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暴跌的12大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2013年中国城市的住房竣工面积达到25.96亿平方米,按此计算,中国2013年的人均住房面积就超过日本,到2017年,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51平方米。这个数据非常可怕,这意味着到2017年,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现在的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而以我们目前的收入水平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会出现严重供过于求,价格必然暴跌。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反复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2013年有658个城市,加上两万个镇,我国城镇竣工总面积是11.7亿平方米,这一数据和那份报告中的25.96亿平方米差距极大,如果是城镇加农村,全国总竣工住房面积也不过20亿平方米,根本无法找到25.96亿平方米的住房面积从何而来,我们预计到2020年,有可能实现城镇常住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35亿平方米。所以,我们认为,所有分析都应实事求是,依据真实的数据来进行判断,数据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就不可信。但对普通居民来讲确影响很大。
3.信贷收紧
第三个原因,就是今年上半年整个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是偏紧的。特别是体现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第一个是贷款成本开始上升,过去家庭购买第一套房贷款利率打八折的优惠基本没有,相反还要上升10%-15%。今年以来,抵押贷款额度收得非常紧,房子卖出去,钱收不回来,因为贷款放不下来。住房市场经过多年的调控,特别是2011年,出台的国八条,限购、限贷等政策,已经把新增的投资性需求挤出市场,80%甚至85%以上买房子是要住,而这个需求如果没有信贷的支持,购房者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是否如何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呢?我们认为中国目前住房市场中的需求总量仍然很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屡创新高,去年达到惊人的13亿平方米。而今年的需求量仍然会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城市人口结构对住房市场是有利的。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24岁到28岁的人群,人口总量为1.2亿,其中8000万人在城镇,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正值亟需住宅的时期,无论是租还是买,所以目前刚性需求比较强。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高峰的那一代。另一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高峰的人,人数总量高达2.2亿人,而他们是住房改善性需求的主体。另外,全国的结构城镇化进程还在持续,城市人口结构更加有利于目前房地产的发展,现在城市化率53%,将来要发展达到63%甚至更高,在这个过程中,每年新增常住人口两千万人左右,所以,商品房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房地产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商品房供求关系悄然生变
近几年,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商品房的供给速度大于销售的速度。这是需要关注的,2010年商品房的供求关系在全国是偏紧的,总体供不应求,这就导致了之前我国的政策一直在控制房价。而现在供求关系在变化,已经从过去的偏紧到了现在的大致平衡,局部地区供大于求。从各方面的数据看,自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供应速度快,销售速度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格局?其一,因为我国近年来宽松的流动性,实体经济和其他投资渠道回报不足,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供给资金体量变大,供给随之上升。其二,得益于2010年之后中国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的上升,直接导致原来投资房地产的需求,变成了房地产的供给。近年来,实体经济和其他投资渠道回报不足,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供给资金体量变大,供给随之上升。因此,房地产市场出现新变化,总体的供求关系从过去的整体偏紧变成现在整体平衡,局部地区供大于求。
三、房地产业结构性机会来临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加剧,这无疑给开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性机会已经过去,未来主要是结构性机会,在趋势性机会下,开发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未来趋势的判断,投资的选择,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仍然有机会,只不过相较以往,机会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传统住宅的开发。传统住宅现在竞争加剧,什么样的企业最具有竞争力?一是要有足够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成本比其他企业的成本低就能赚钱。二是要资金高周转的能力。三是要有真正的产品创新,好的供给也能创造需求。
其二,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办公商务楼宇的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潜力在哪里?一个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另一个是产业结构升级,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空间。未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速度快、规模大的地方,发展商务办公楼宇是大有机会的。写字楼、商务办公楼宇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财富增值的地方,可以带来持续财富、稳定就业等,它也是投资人最稳定的财产和理想的投资目标。如果以资产管理为核心,把资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办公商务楼宇的开发,才是真正的商业地产赢利所在。对所有的开发商而言,掌握了资产管理核心开发技术,就占据了经营管理投资和开发的优势,而那种过去用传统开发住宅的模式开发办公楼宇,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其三,以改造升级为核心的存量房的开发。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飞速增长,房地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当初急于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比较注重解决“住”的有无问题,而缺少环境、配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和长远规划。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要以产业为核心,同时配套住宅,来解决人口居住的需求。催生打造核心产业住宅作为配套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四,以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社区的开发。中国的老龄化已经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我们为此的准备是不充分的。未来的养老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大命题,但一定跟居住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众化的养老服务社区缺乏,能够看到有少量的养老社区,要么特别高端的一些养老服务中心,要么一些特别低端的养老福利院,而中间这块占大多数的需求却很少。针对人口大多数的养老服务社区品种会成为未来需求的主流,找出这样一个合理发展的商业模式,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是相当迫切和值得关注的。
篇2
摘 要:本文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型节能模式的概况、流程,对比了国内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指出EMC的特点和存在风险,分析了市场需求。研究表明EMC模式在我国工业、建筑、农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与激励政策对发展EMC产业有利,但同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与市场成熟度层面存在较大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分析
1.合同能源管理介绍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MCo)与自愿进行节能的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对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并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分享节能收益,到期后,节能设备归客户企业所有。EMC这种模式最新颖的特点是:被改造的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也不需要担心技术和资金问题,节能方案、节能设备和项目资金全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并且双方都能获得节能收益,是一种双赢模式[1]。具体流程如表1
2.国内外发展情况
2.1 国外发展状况。20世纪70年代, EMC这种新型节能模式起源于美国,伴随着当时的“世界能源危机”迅速在其他国家发展起来,比如加拿大、日本。
20世纪90年代,美国EMC得到快速发展,能源管理整个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递增,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联邦政府的扶持和推动。首先,当时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EMC的指导性文件,并通过了关于所有联邦政府办公楼建筑至2005年达到30%的目标议案;其次,DOE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网络服务,促进各个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国家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促进了EMC在美国的发展[2]。
加拿大在合同能源管理运用方面也非常成熟,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联邦政府、各个地区政府和六家大型银行都大力支持开展EMC项目。政府要求市政楼宇率先接受节能改造,而银行方面则主动对客户和项目进行评估,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加拿大节能服务公司初步测算,加拿大在节能方面的潜在市场需求达到约200 亿加元,约合180亿美元。
日本政府方面想来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自1997年以来,EMC模式得到广泛发展和运用。根据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机构测算,目前日本年均节能服务项目大约存在13亿美元的市场容量。日本政府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主要采从事业资金、金融支持、税制改革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2 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在20世界90年代末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模式,随后产生了一些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各个领域,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照明节能、变频器改造升级、废热回收利用。近几年,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渐从设备设备节能方向向全方位节能管理方向发展,服务范围扩展到热电系统、空调系统、蓄能系统等工程。通过能源方案的设计,可以降低用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可再利用的能源,真正达到节能减排。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今天在北京的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及研究报告显示,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百强企业数量占全部节能服务公司数量的2.86%,年度节能量占该行业节能总量的17.51%。这凸显了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据悉,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从502家猛增到3500家,节能服务项目投资额从195.32亿元增加到412.13亿元。
EMC节能服务模式引入我过已经多年了,经过了政府、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探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速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在推进EMC模式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障碍:
1.融资困难。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很难通过券商、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EMC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首先,我国EMC刚刚起步,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现金流不足,无法保证其能按规定时间偿还贷款。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前期投入到产出周期较长,大型项目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有回报,后续的资金投入面临很大压力,由于缺乏资金,后期大量的项目无法开工。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了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其次,银行等相关机构缺少对这种新机制的了解,这也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难度。
2.节能公司缺乏专业性。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缺乏专业性,营运能力不强。现阶段,EMC机制对节能服务公司在正在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监测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几方面的不足,降低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3]。
3.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
3.1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缔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神话”。但是,在经济飞速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大量资源。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期间,我国能源每年耗费量迅速增长。这无论从经济还是环保方面,都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不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3.2政策激励
1.“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出炉。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广阔发展前景。《规划》中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保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至2015年,该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规划》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包括装备产业化与重大节能技术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等[4]。
2.税收优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意见》将EMC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的投资和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相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有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免征节能服务公司在实施节能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对节能服务公司转到让给客户企业的相关资产,免征增值税[5]。
因此,从国家出台的政策上看,对于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减排的态度,国家是明确的,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减轻节能服务公司的负担。
3.3 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前景。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耗能看,有部分行业的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近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节能市场方面有极大的需求空间。
1.建筑业。我国现价段95%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其中,大型公共楼宇能耗最严重。据相关机构调查,一般公共建平均能耗为20-6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两倍;大型公共楼宇的平均耗能为70-30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10-20倍。因此,如果这些高耗能的大型公共楼宇能实施节能改造,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减少用户单位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支持,从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6]。
2.工业。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耗费量占全国总量的71%,发达国家工业能源耗费只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工业方面节能改造方面,我们存在大量市场空间。有研究表明,我国在2000-2020年期间,如果通过节能改造等节能措施,可实现的节能潜力达3.1亿-3.9亿吨标准煤,建材工业节能潜力为13%-22%,有色金属节能潜力为4%-10%,石化工业节能潜力为10%-24%[7]。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丰富经验。
2.工业和建筑也领域,进行节能改造的潜力相当大。
3.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采取EMC模式的节能服务企业将会从中受益,这些企业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而且还可以带动节能设备的需求。
4.虽然EMC模式在我国前途一片光明,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虽然市场上有大量节能服务公司,但大多承接的项目规模较小,而且技术水平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对信用、技术要求极高的EMC模式下,必然会淘汰大批的竞争者。最终,那些在管理、资金、风险控制和技术方面都具有实力的企业才可能发展起来。
4.2 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奖励力度,对项目达到和超过预期目标的企业,明确用户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可分享奖励,从而促进节能公司和用户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积极性;这对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起步晚的特点,政府应在节能公司发展初期给予保护。
2.扩宽融资渠道。虽然我们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放开银行信贷规模,但是仍无法满足我国节能服务市场的需求。不要把融资目光仅限于银行贷款,我们可以设立专业化的基金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融资。
3.建立行业规范。为提升整个节能环保行业的专业化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没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扰乱市场秩序,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审查节能服务公司资质。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婷,胡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7(5):24-26.
[2] 李岩 沙瑞丽.美国的ESPC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J].环境保护.2012:80-81
[3] 常燕.节能投资新机制[J].能源技术经济.2011(23):40-44
[4]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5]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经济领域 应用
一、引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将加快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科幻影片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远距离异域操控,一个指令可以让爱车自动开往目的地;可将家中水电关掉;启动室内预警系统和室外照明灯等智能场景在物联网时代都变得触手可及。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一般认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描述,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
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具体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
三、物联网市场分析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自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同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未来我国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工作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四、物联网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市场前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
发展物联网产业,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产业不仅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电网监控、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环保节能等领域优化管理提供系列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集成、营销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成本,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五、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应用中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是“M2M”应用。M2M指的是各类物体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实现数据通信。这些物体可能是工业设备、电表、医疗设备、运输车队、移动电话、汽车、贩卖机、家电、健身设备、楼宇、大桥、公路和铁路设施,等等。这些物体将配备嵌入式的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各类通信协议和其他的设备及IT系统交换信息,提供连续的、实时的和具体细节的信息,到达人类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
(一)信息采集领域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网络,RFID 和条码识别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感知都属于这类,传感器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微机电设备、嵌入式编程等。具体来看,主要是传感网络/EPC相关的公司,包括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
(二)信息传递领域
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固网带宽的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的增强都会带来大量设备投资,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延伸,或者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专用技术如Motorola的Zigbee,数据汇总后经路由器进入电信网,主要的通信技术应该是WLAN(802.11a/b/g/n)、HSDPA和LTE。这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领域。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目前物联网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应用,按照目前的应用排名,仓储、运输物流、门禁证卡、考勤、资产管理、门票和医药管理分别占据了前7名。按照IBM在《智慧的星球》中的六大智能领域:智能的供应链、智能的城市、智能的银行业、智能的医疗、智能的交通和智能的电力中的预测,我们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以GPS为代表的Telematics(汽车产业)、智能电网和移动支付将率先普及开来,成为普及的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拓展和应用等领域在后续将牵扯包括金融、医疗、交通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在各类行业应用中,从短期看,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已展开布局。
六、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物联网比较复杂,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它一旦出现问题也将是全局性的。物联网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目前物联网还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2.应用成本昂贵;3.技术不成熟;4.隐私权问题;5.安全隐患,国家安全问题等。
七、总结
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雷士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进展概况[EB/OL].价值
中国网,2010.
[2]刘洋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简报[R].2010.
篇4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六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22-02
随着“工业兴国”、“工业兴市”的战略不断走向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广东、江浙等地区,新兴技术、新型装备在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落后设备也正在进行重新改造。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的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设备检测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侧重点都不太一样,专业知识涉及到机、电、信息及控制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领域越来越宽,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将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几个核心的问题总结如下,希望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
积极探讨实践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效果。教师以企业技术人员身份指导,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担任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学生以企业的学徒、员工身份学习,参与企业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产品研发、产品试制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最新技术,同时担任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并承担企业的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横向课题开发,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等。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每个院校都会存在差异,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考虑自控技术行业动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自身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基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口职业岗位要求等因素,专业目标要通过精细的市场调研,与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特别是行业企业技术能手集体分析决策。
目前我院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训练,掌握电气、电工、电子、信息、机械等基础知识,适应工矿企业自动化设备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岗位,具有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主张采用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这样一些新的知识结构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三四级维修电工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到机械基础、液压气动、电工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拖动技术、电力技术、单片机、可编程等信息控制技术技、变频技术等等,要兼顾好这么多知识点,传统课程的合理删除和整合、应用型新课程的加入就是个技术活,编排时特别要照顾到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前后序关系和实训环节的技能训练阶梯递进。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应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课程理论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探索,要使教改得以深入,应注意广大教师的参与性,要研究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第一就业岗位与今后工作岗位在大类专业覆盖面内变动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等方面的关系。
3.“产学合作”既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举措;“产学合作”既是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办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应坚持不懈。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信息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自主能动意识强,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仿真或真实的工学环境,校内外教学团队共同主导,学生全程参与学、做、评”,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老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在部分非主专业课程中,二者结合,既能节省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华而不实,也不要生搬硬套。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老师一股脑儿的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不明显,现在在课堂上的气氛不再是呆板的、而是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引导式、学生反提问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 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六要”
人永远是生产第一要素。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需形成机制,常抓不懈。一要有健全的学习导向制度。理论学习不放松,主题突出,管理到位。二要有全方位的培训形式。校内主要是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校外则是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学历提高。各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层次。三要有得力的监管举措。学校多项常规检查涉及到教师师表行为,特别是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其结果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四要有激励举措。我们采取有效形式了解教师师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整顿。我们把师德水平的高低始终纳入年度考评的内容,对师德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者,将不得参加评优、晋级、职评。五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干群关系协调,教师之间和睦。学校还特别注意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同时也积极增收节支,逐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六要时刻把教师需求挂在心头,为教师成功搭建舞台。
结束语:动态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专业建设的两大趋势,我将顺应潮流,投身深化专业建设改革的洪流。
参考文献:
[1]韦瑞路.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篇5
关键词: 职业化;转型;成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突出,转型成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价值取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向“职业化转型”。东城区职业大学明确了“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的办学目标,改变以往传统的办学模式,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化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化转型内涵
转型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方式和人的观念等的转变过程。学校转型发展是指学校由转型而引起的不断扩展和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是指“成人高教的发展从观念到形式,从外延到内涵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包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绩效、充分发挥功能、谋取更大作为等。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向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转变,职业化倾向明显,政府大力提倡,学校纷纷转轨,学生以求职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职业化成为整个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特征。余小波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型划分为学历导向、职业导向和学习导向三种,简称学历型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型成人高等教育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由传统学历导向型向现代学习导向型的转变,应把职业型的转变作为必经阶段和当前的重点。他认为部分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制为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符合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也符合部分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实际。
东城区职业大学职业化转型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以“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为发展定位,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办学目标,做好四个服务,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学,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办学定位上转变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过去“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人才转型,满足社会多元多层次人才需求;教学体系上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职业化教学体系转型;办学模式上转变过去封闭的学历教育办学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改变。
(二)职业化转型的特征
学校职业化转型的内涵决定了职业化转型的四个特征:即职业性、服务型、多元开放、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上要求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体现了职业性的特征;办学对象上服务区域内的政府、企业、中小学、社区,满足市民的终身学习,为成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现了服务性的特征;在办学模式上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体现了多元开放的特点;在办学方式方法上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成人学生的特点,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体现了信息化的特征。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化转型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增强岗位的应用。通过对成人高校学生实践背景的调查分析得知,有90%的学生已经从事某职业岗位,学习动力是期望更胜任、能升职(占30%),或是求发展、求文凭、感兴趣(占60%)期望学习与本岗位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而通过对学生职业化程度的分析,成人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但需要规范化、强化。职业化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与学历教育为主的文凭教育,强调与岗位紧密相连的职业性,突出学习内容实用性和应用型。
2.服务性
服务性是指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向成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多样化的服务。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即在教W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等方面,包括为成人学生提供管理、人力、智力、资源、信息、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教学安排以及管理形式应转化为教学服务和支持服务。服务对象不仅要对成人学生,还应扩大到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政府、中小学等单位,做到服务区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以“人”的职业发展为逻辑,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化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职业化转型之路。
3.多元开放
多元开放是指改变特定历史时期的学历补偿教育,不断扩大适应性,开办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如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能力培训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如变单一办学为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等形式,积极吸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社区等优势参与体现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校探索多元开放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专业课程模块化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满足成人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力,实现成人学生灵活化学习的需求;服务方式人性化,实现满足个性化,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4.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体系的一个典型特征。职业化转型必然要仅仅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服务载体,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东城职业大学开发网上教学平台为成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实训,实现学生的实践创造;通过网络开放课程(MOOCs)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需求,构建服务职业化教学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的归因分析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社会需求要求转型、政府导向推动转型、自身发展促进转型。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改变,大量低端务工人员继续的是收费低廉、学习方便的实用性技能培训,而高端人员则需要工作后的高端继续教育与培训。那么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不仅是“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职业技能与学历并重”,甚至到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转变,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必然。从政府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明确了成人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化转型是国家对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新的发展之路。从自身发展来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目前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远远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转型的道路是成人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然。
然而,东城职业大学转型的归因对比其他学校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时代,适应市场,不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成人高校职业化发展之路。2012年学校成立改革与发展小组,在北京市的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从职工到职业――路在何方》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要进行职业化转型,并对目前的成人高校的生存的现状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成人生源总体数量逐年减少,招生逐渐困难、成人生源的整体素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教学内容的难度一降再降,教师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很难再现教学的激情,很难体会教学相长带来的愉悦体验;为了完成额定的工作量,教师、管理者、领导确实无计可施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发改委小组提出东城职工大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由补偿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向以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教育转化,即从“职工”向“职业”转化。
从“职工”到“职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实用技术,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从“职工”到“职业”要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既要有学术课程,提供大学最普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要提供职业课程,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强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就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加大建设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使更多的学习者尽快掌握实践经验,缩短学习者进入工作实际的时间,使学习者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要坚持开放办学,做到“课程开放”“网络开放”“群体开放”“空间开放”。从“职工”到“职业”要不断地创新,开放办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到原有的机制和体制,统筹资源,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资源重新整合,真正做到统筹分配,形成发展合力。由此,在2012年学校做出了由“职工大学”更名为“职业大学”,以职业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职业化转型的道路。
四、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实践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作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职业化教育理念、职业化教学体系、职业化课程模式、职业体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在职业化转型的探索尝试,总结了转型的有效的经验。
(一)倡导职业化教育理念
所谓职业化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培训,对学生或从业者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实现 (就业)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形成职业基本素养为目标,注重开创人的职业性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东城职业大学在职业化教育理念在教育对象上强调以成人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由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向在职或非在职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的转变。在办学模式上由正规学校教育向开放式办学转变,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将正规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有组织教育活动和无组织o系统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相结合,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为目标,打破专业限制,通过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二)探索职业化教育路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清晰,北京的产业将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的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首都经济的鲜明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不仅要培养具有职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服务型人才。东城职业大学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关注(职业起点偏低的)成人一生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发展道路。助成人:以公共基础素质类课程为载体,发挥学历教育优势,融通文化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与修养。助成才:以职业专业和职业应用类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岗位技能培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助成功:以职业通用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性继续教育,强化岗位适应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探索“1+N”职业化教学体系
“1+N”职业化教学体系即以1个专业为核心,N项职业通识能力为拓展的职业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各专业进行了“1+N”的职业化教学实践。幼教类专业在职业化教学改革中的设计为,职业性是“1”,高等性是“N”,在强调职业性的时候,要以岗位能力为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考虑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人的素养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学生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岗位的流动、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培养中兼顾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发展,岗位能力是“1”,职业能力是“N”;以位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是“1”,人的素养是“N”。经管类专业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职业专业技能、岗位精专能力为“1”个关键目标,拓展“N”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具体来说职业化教育既要培养具有某种职业专业化技能的应用型精专人才又能够通过适应成人教育规律的培养,使学员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与职业专业技能,拓宽学员的职业成长空间与通道,使学生获得多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
(四)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应用能力”三阶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融合能力、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复合型、多技能、有潜力的“扁平型人才”。将职业能力标准、企业需求、国家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等内容嵌入课程体系,突出学历、技能与综合素养的结合,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的融通。增强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设置“兴趣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优专业和课程体系,将课程模块化、菜单式,在学分制基础上满足学生跨专业选修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学历、非学历以及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引,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化课程模式。
(五)开展职业体验教学
职业体验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课堂体验、实训体验、实践体验等形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让学生在切实的职业实践或体验中学习。学校建设了十几个实训室在单课程、实验室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职业体验实施途径的多方面探索。例如物业管理综合实训室可完成建筑智能化实训、物业安防系统综合实训、物业弱电设备综合实训、物业楼宇设施综合实训、日常物业服务实训等,亦可用于物业管理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另外,学校开设沙盘模拟实验室、实操训练室,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社会参观、师生置换、角色模拟、团队讨论、个人展示等各种形式,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成长。
总之,自职业化转型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摸索。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调研了解到,“转型是痛苦的”“教师的理念必须转变,不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服务的过程中都要紧绷职业化这根弦”“学校应有相应的职业化回应机制”“职业化转型需要系统化,体制的系统化是自上而下的”等问题。如老师们所说,职业化转型走到现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师的职业化转型的理念与行动力的问题;职业化转型后教师能否胜任职业化的教学工作;职业化转型后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职业化转型的系统化办学问题;校企合作的实践推进;职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等问题都成为转型升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化的本质就是应用,只有真正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高成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东城区职业大学才能做好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中小学、服务社区,才能真正发挥他在现阶段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宋亦芳.上海区域成人高校转型分析及发展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2]胡凤英.论我国成人高教的转型发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8).
篇6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已是不争事实,据《2001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数据:2001年我国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热效率仅为35.09%,电厂供热效率85.13%,能源转换总效率40.55%,我国的热电厂热效率均能超过常规火电厂的热效率10个百分点。实现热电联产的小型供热机组,其热效率超过大型高参数常规火电机组。
1、能源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7位,能源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储量达1万亿吨,但精查保有剩余储量只有900亿吨,储采比不足百年。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人均煤炭仅为世界平均值42.5%原油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4%,人均石油仅为世界平均值17.1%天然气储量占世界储量1.2%,人均天然气为世界平均值13.2%天然气因而应是我国宝贵的资源,更应合理有效利用。
1998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1.165吨标煤,居世界第89位。仅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2.4吨标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我国石油储量不多,从1993年开始又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予测未来缺口将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已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掉200亿美元,预计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
由1995年的6.6%上升为 2000年的20% 2010年的30% 2020年的50%
天然气进口依存度 2000年6% 2020年的50%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石油进口大国。由于石油需大量进口,因而能源安全性的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目前国家将建立战略储油,希望在2010年前屯储1500万吨石油。因而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能源形势不容乐观,缺口越来越大。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增长9.7%,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仅为4.6%,得益于国家制订的“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工作放在优先地位”的总方针发挥作用。据专家测算,我国在过去的20年中,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增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而今后则要3/4左右要靠提高能效了,到2040年之后,新增能源就全部要靠提高能效来解决了。
因而我们可以说,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需要。
2、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
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到2000年天然气的生产量也只占全国能源生产量的3.4%,而消费量也仅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5%。而我国天然气的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2%,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20%,人均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2%。
最近报纸和电视上宣传“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进京第二条管线的建设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消息增多,可能有人认为我们的天然气多的很,其实和需要量相比还差的远。我们西气东输工程的年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莫斯科一个城市一年用天然气360亿立米,平均一天1亿立米,等于我们全国商品气的120%。因而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有限的资源加以有效合理的利用,绝不能一听天然气比煤清洁,天然气多了,到处上天然气项目。西气东输工程也是沿线的十个省市区可以利用。就是十个省、市区也要有重点有计划的合理利用,每个城市能分到多少气量?主要用在哪方面?要统盘考虑,再不能头脑发热。
如何合理利用天然气,也是我们供电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据2002年7月5日《北京日报》报导: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后,天然气价格平均为1.29元/立米,具体价格会随用户距离远近而不同。天然气到上海的价格为1.35元/立米,低于目前上海使用东海天然气上岸价格1.45元/立米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交气点价格1.6元/立米。具体到市区内还要经过市燃气集团的输配管网,税收、利润加价则气价还要提升。
另据消息报导:上海工业与民用天然气价为2.1~2.4元/立米,优惠发展热、电、冷联产工程,气价为1.9元/立米。
从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来看,国际煤炭价格约为1.8美元/MMBtu,美国市场天然气价格约为2美元/MMBtu,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格约为2.3美元/MMBtu,日本市场LNG价格约为3.5美元/MMBtu,气化后的天然气价格约为4.3美元/MMBtu。我国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华北京津唐地区标煤价约为260元/吨,折合1.1美元/MMBtu,华东地区标煤价约为350元/吨,折合1.5美元/MMBtu,我国进口LNG价格及气化后的天然气价格与日本大体相当(可能会略低于日本),西气东输到上海的气价按中油总提供的数据为1.30元/立方米,折合4.6美元/MMBtu,陕甘宁天然气到北京的价格在1.00~1.30元/立方米之间。折合3.6~4.1美元/MMBta,从以上数据看,按同发热量计算,天然气与煤炭的比价欧美为1.2~1.5,日本为2.
5,而我国华东地区为3,华北地区为3.2~4.1。过
高的比价将限制我国利用天然气发电的规模,并将使天然气发电在承担电网基荷时缺乏竞争力。
煤价与天然气价格的比值
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在编制《全国天然气发电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
在气价为1.1元/立米,天然气电厂竞争力较差;在气价为1.0元/立米时,在不同运行位置下(3000,4000,5000小时)天然气电站上网电价仅比进口66万千瓦脱硫机组和进口35万千瓦机组的电价低;在气价为0.90元/立米时,在利用小时小于4000的运行位置,天然气电站上网电价仅比国产60万千瓦不脱硫机组高,与其他机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上述资料提出:气价1.0元/立米时,上网电价为:
设备利用:3000小时
平均电价0.46元/千瓦·时
4000小时
平均电价0.389元/千瓦·时
5000小时 平均电价0.347元/千瓦·时
燃煤电厂如作为电力系统的调峰电厂则年设备利用小时将更低,平均电价将更高。如为热电厂理应全年运行,冬季供采暖,夏季供制冷用热,利用小时数高,平均电价可降低,但又取决于天然气的气价。北京几个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天然气的气价均为1.4元/立米,因而上网电价均较高。
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与分布式热、电、冷联产
1、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自1939年瑞士BBC公司制造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燃气轮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燃气轮机已在发电、管线动力、舰船动力、坦克和机车动力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80年代以后,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技术日臻成熟。由于其热效率高,污染低,工程总投资低,建设周期短,占地和用水量少,启动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逐步成为主要的动力装置。
由于世界天然气供应充足,价格低廉,所以最近几年世界上新增的发电机组中,燃气机及其联合循环机组在美国和西欧已占大多数,亚洲平均也已达36%。世界市场已出现了燃气轮机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制造业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和南京汽轮电机厂都曾以厂校联合的方式,自行设计和生产过燃气轮机。透平进气初温700度,典型机型为1MW、1.5MW、3MW、5MW。八十年代南汽厂在原机械工业部主持下,与美国GE公司合作生产透平进气初温1100度等级的MS6001B型燃气机,单机功率40MW,效率32%,是世界上该功率等级的主力机型,国产比率50~70%,该产品于1988年通过国家鉴定。目前已生产20多套,其中出口占一半。
根据原国家电力公司战略规划部编制《2001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我国2001年底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燃气轮机和柴油机组共538台1098.18万千瓦。其中
燃气轮机组 141台 576.84万千瓦
柴油机组 497台
521.342万千瓦
2001年我国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共4381台,24115.09万千瓦。因而可知我国2001年底的燃机比重为:
台数占
3.218%
容量占
2.392%
2001年我国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机组总容量30360.392万千瓦,燃机容量仅占总容量的1.9%。
因而可知燃机的比重仍很低。
目前世界上燃气机及其联合循环技术突飞猛进,其单机容量已分别为334MW和498MW供电效率可达38~41.5%和58.7%。既能用于调峰机组,又可做为带中间负荷和基本负荷,其投资又低于代有脱硫装置的燃煤机组,由于其自身的一系列优点,因而已成为国外火力发电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近几年由于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和从澳大利亚与印尼引进液化天然气,为我国燃料结构调整提供资源。国家决定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据有关资料报导:在2007年前后,在“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和广东地区,将建设10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拟采用23台以9FA和M701F型先进燃气轮机为基础的联合循环机组,其总功率近于8000MW。其后还拟建一批燃用天然气的以9FA和E型燃气轮机为基础的联合循环电站,其台数大约有20台左右。因而可以认为我国燃机的比重将上升。
根据国外电力系统的实践经验,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燃气轮机的总装机容量应占全电力系统的总装机容量的8~12%,而我国到2001年底,燃机容量仅为1.9%,因而应积极发展。
2、分布式热、电、冷联产
由小型燃气轮机(内燃机)、余热锅炉、溴化锂制冷机组成的小型全能量系统(也称第二代能源系统或分布式电源)可以统一解决电、热、冷供应,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小型燃机或内燃机供电效率为24~35%,联合循环供电效率可达45~50%,远高于常规火力发展,否定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机组小就不经济”的传统观念。在燃煤的时代,火力发电厂确是机组越大经济效益越好,机组越小就不经济。但在燃料结构改变的今天,情况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燃油燃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内燃机由于大机组与小机组的效率差别不大,而且小机组又有占地小,机动灵活的特点,因而在发展国家大量采用。不但1000~10000kW燃机市场需求量大,连1000kW以下的小燃机,甚至100kW以下的微型燃机也是销路看好。燃料结构改变了,各类中小型机组,只要经济效益好,有生命力,就有发展前途。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徐建中院士在“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一文中曾指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电,又到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变”。
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科学与能源”专题讨论会的专家们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世界各国应面向未来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专家们同时指出,对传统能源利用方工进行重新审视,也应成为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科学家拉菲德在读者讨论会上举例说,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一种分散式的电力管理新概念可能比目前很多国家采用的电力供应系统更有利于环保。这种分散式模式通过建立若干小型发电站代替少数大型发电站,从而尽可能缩短发电站和电力用户间的平均距离,这样可以减少能源损耗。目前中央式供电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约55%,而测试表明,分散式电力供应模式效率至少可达到85%。
我国目前正处在大发展大集中的过程。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是主导方向,但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必将迅速发展。通常100MW以上的燃气轮为大型燃机,20~100MW为中型,20MW以下为小型,小于300MW的为微型燃机。小型燃机,具有高效、清洁、经济、占地少、自动化水平高,适用分散建设和可靠等优势,因而发展很快。鉴于国际上小型全能量系统迅速发展的事实和其本身的优势,因而在急计基础(2000)1268号文中,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推广。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1999年的济南年会、2000年的宁波年会、2001年的重庆年会、2002年昆明年会和2003年海口年会中均有一些学术论文积极宣传、推广小型全能量系统,实现小型热、电、冷联产。2002年9月份热电专委会还专门在南京召开“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应用专题研讨会。”200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绿色能源科技”高级论坛,由四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做学术报告,其中徐建中院士报告的题目就是“分布式能源CCHP”。倪维斗院士在“能源的发展前景”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应积极鼓励和扶持燃气天然气的热、电、冷联供技术。北京石油学会于2000年和2001年召开的“北京天然气合理利用座谈会”上均提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实现了一次能源的合理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带来了经济效益。由于燃机具有低NOx燃烧技术,使NOx大力减少,可提高环境效益。北京地区冬季供热,夏季大部分地区需供冷、因而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有广阔市场,北京应适度发展中、小型燃机热电联产机组。”美国9·11事件之后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更多的专家学者从分散电源建设,确保奥运用电安全角度出发,积极提出北京应积极发展小型全能量系统。中国能源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北京动力工程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均提出上述的合理建议。英国、荷兰在北京召开热电联产学术研讨会和索拉公司、宝曼公司、惠普公司、瓦锡兰公司等也召开同类型宣传推广会。他们看准中国大陆发展小型全能量系统的无限商机,积极抢占市场。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已有一批分布式热、电、冷工程投入运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一 上海和广州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序号
项目地点
设备情况
备 注
1
上海黄浦中心医院 1台1000KWSolar土星20柴油燃气轮机1台3.5t/h余热蒸汽锅炉
已投入运行
2
上海浦东机场
1台4000KWSolar天然气燃气轮机1台5t/h余热蒸汽锅炉
已投入运行
3
上海闵行医院
1台400KW坚泰燃气内燃气机1台350kg/h余热蒸汽锅炉
已投入运行
4
上海理工大学
1台60KWCapstone燃气微燃机1台15万大卡余热直燃机
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5
上海舒雅健康休闲中心
2台往复式内燃机HIW-260型168KW和余热锅炉2
台供65℃热水
已投入运行
6
广东东菀鞋厂
11台102KW柴油内燃机11台0.5t/h蒸汽锅炉
已投入运行
7
广东铝业集团
1台725KW重油内燃机1台bz200型余热直燃气
已投入运行
表二 北京市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序号
项目地点
设备情况
备 注
1
北京市燃气集团监控中心
1台480KW+1台725KW燃气内燃机 1台BZ100型+1台BZ200型余热直燃机
2003年三季度投产
2
北京次渠站综合楼
1台80KW宝曼燃气微燃机1台20万大卡余热直燃机
2003年三季度投产
3
软件广场
1台1200KWSolar燃气轮机1台250万大卡余热直燃机
4
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工程
2台4000KWSolar人马40燃气轮机+2台20T/H再燃余热锅炉
5
国际商城
2台4000KW Solar人马40燃气轮机+2台20T/H再燃余热锅炉
6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沼气热电站
一期:4台6GTLB型沼气内燃机 513kW二期:3台JMS316GS-B、L沼气内燃机710KW
均已投产
三、电力系统情况
1、华北及京津唐电网现状
华北电网由京津唐电网、河北南部电网、山西电网、蒙西电网组成。供电区域包括北
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西及内蒙古西部。其中京津唐电网供电区包括京、津两市和河北省
北部的张家口、廊坊、唐山、承德和秦皇岛等区、市。
到2001年底,华北地区总装机容量46422.9MW,其中火电装机43473.7MW(约占华
北电网总装机容量的93.6%)水电装机2894.14MW(约占华北电网总装机容量的5.4%)风
电55.13MW(约占华北电网总装机容量的0.119%),从华北电网水电与火电的比重,我们
可知华北电网调峰能力差,火电机组将承担大部分的调峰任务。
2、北京电网现状
北京地区电网是京津唐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承担为首都供电任务外,还向附近的
河北省部分地区转送电力,到2001年底,北京电网共有装机4437.54MW。
2001年北京地区最大供电负荷6994MMW
2002年北京地区最大供电负荷8140MW
3、电力负荷预测
2001年京津唐地区供电负荷为14460MW,其中北京地区最大供电负荷6994MW,占京
津唐地区总负荷的48.37%左右。
根据近十年来京津唐及北京地区负荷发展速度及对今后的发展预测,情况为:
2005年京津唐电网最高负荷18800MW其中北京9500MW
2010年京津唐电网最高负荷25160MW其中北京12700MW
北京电网电力平衡见下表
表三 2001年--2010年北京电网电力平衡(MW)
序号
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最高供电负荷
6994
7727
8275
8867
9500
10068
10670
1
1308
11984
12700
2
最高发电负荷
8399
8995
9638
10326
10943
11598
12291
13026
13804
3 需要发电装机(20%备用)
10079
10793
11565
12391
13132
1391
7
14749
15631
16565
4
新增装机容量
300
1024
362
250
其中:水电、蓄能
250
火电
300
1024
362
5
年末装机容量
4437
4437
4437
4737
5761
6123
6123
612
3
6123
6373
6
受阻容量
486
486
486
486
486
486
486
486
486
7
年末可用装机容量
3951
3951
4251
5275
5637
5637
563
7
5637
5887
8
装机盈亏
-6128
-6842
-7315
-7116
-7495
-8280
-9112
-9994
-10678
9
电力盈亏
-4698
-5246
-5608
-5456
-5746
-6348
-6986
-7662
-8187
注:1、系统备用容量按20%考虑。
摘自:《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产机组初步可研报告》上表新增装机系指:〖ZK(〗北京第三热电厂,2004年、2005年各上一台300MW燃机。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2005年上二台300MW 2006年上一台300MW燃机〖ZK)〗。
转贴于
4、北京应增强电网稳定性、可靠性、优化电力结构,提高电网的应急和调峰能力由电力平衡可以看出,对于北京电网,由于建设发电厂受燃料运输、水资源及环境条件制约,北京地区规划电源增加有限,需从外网受电。目前主要接受山西、内蒙、河北、东北的电力供应。
北京电网是华北电网的一个重要的负荷中心,根据北京地区人口状况、负荷密度情况,预计远景年份北京地区供电负荷将达到20000-25000MW,为确保北京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受电比例不宜过大。以上海电网为例,2000年和2005年的受电比例分别为14.6%,20.9%,2010年受电比例下降为13.5%,且到2010年,上海电网的电源86.5%分布在上海负荷中心50公里的范围内。日本东京电网负荷中心附近装机48.8%,对于受端电网是很好的支撑,约93%的电源在距负荷中心200-250公里的供电范围内,送电距离短,比较有利。而北京电网如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工程不投产,2005年受电比例约63.3%,2006年受电比例约65.34%;如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工程投产,2005年受电比例约57.4%,2006年受电比例约57.1%。
为满足北京电网的安全稳定供电的要求,在北京地区建设一定容量的支撑电厂是十分必要的。北京电网内部电源支撑严重不足,在夏季大负荷期间更为突出。万一因意外事故造成北京地区大功率缺额,停电事故就必然发生。因此,在增加西电东送容量的同时,应相应增加北京电网的大电源支撑,增加电网稳定储备。可有效地增加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受电能力,防止发生电压崩溃和频率崩溃,造成严重事故。
北京电网的特点是负荷增长较快,主要是空调负荷增长较快,约占高温天气时高峰负荷的1/3(另有资料介绍占40%),空调负荷的特点是同时性且受气候影响大,上升陡度很大。如果系统发电出力不能及时同步增加,就将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能够快速启动,可提供紧急及事故备用容量。另外,京津唐电网由于一次能源结构限制,电源的结构不够合理,电网基本为燃煤的火电机组,从今后一段时期内优化电力结构的方针考虑,建设一些调峰性能好的发电机组,对减轻京津唐电网的调峰压力,改善京津唐电网运行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北京地区发展燃气机组为申办奥运,改善北京环境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北京拟建燃机电站的简况和问题
1、北京计划建设燃机的情况
表三仅列入北京第三热电厂和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燃机的情况,据我们了解北京
还有一批燃机工程计划建设,其情况为:
表四 北京计划建设燃机电站的项目
项 目 名 称
总容量(MW)
1
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
724
2
北京第三热电厂
600
3
北京太阳宫热电厂
786
4
北京亦庄开发区热电厂
150
5
北京电子城热电厂
100
6
北京上地热电厂
100
7
清华大学热电厂
100
8
高井电厂燃机改造
600
9
北京草桥热电厂
600
合
计
3760MW
上述工程中除北京第三热电厂为调峰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外,其余均为
热电厂,可以实现热电冷联产。
2、几个燃机电站工程的简况
表五 三个燃机电站工程简况
序号
工程名称
装机容量万千瓦
单价
含税
含税
元/千瓦
电价元/千瓦时
热价元/GJ
总投资亿元
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厂
2×FT815
5026
0.529
34
.19
7.58
2
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
2×PG9351FA72.4
3681
0.418
25
39.95
3
北京太阳宫热电厂
78.6
3965
0.469
25
31.16
上述数据均取自可研报告中的数据。
上述三个工程的天然气价均为1.4元/立米
3、天然气价与上网电价的矛盾
目前北京市确定用于热电联产的天然气价格为1.4元/立米。几个工程可研报告计算的
上网电价均在0.4~0.5元/千瓦时,而电力系统均认为不好接受,目前北京接受外地的电价
均较低,其电价为:
高峰
平峰
低谷
内蒙古
363 元/MWh
275 元/MWh
137.5元/MWh
山 西
333
252
126
东 北
355
200
135
河 北
300
269.3
100
京津唐电网全口经售电平均价格,2002年1~7月为447.7元/MW(含税)所以电力系统认为燃机电站的上网电价不好接受。电力公司内部不好消化,应由北京市补贴。根据表四估算北京计划建设的九个燃机工程共3760MW,如按设备利用小时为4500小时计算,则年发电量将达1692000万度(169亿度),如果北京市按0.15元/度补贴,北京市政府每年将支出补贴电费25亿元。
4、燃机电站用天然气与燃气供应的矛盾
陕甘宁天然气进京的第二条管线建成后管线的总输气能力为50亿立米/年。如按每立米天然气可发电5度计算,上述燃机电站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按4500小时计,年发电量将达1692000万度,年耗天然气将达33.8亿立米,也就是说送到北京的天然气将有67.6%用来发电。看来比重太大了,因热电厂有电、热两种产品,用气量更大,仅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全年用气量将达9.6亿立米。
据资料报导:国外一般天然气产量的20%用来发电。我国也有计划把天然气产量的40%用来发电,但北京将67.6%的天然气用来发电则是太高了。67.6%的天然气用来发电说法不确切,因为热电厂有两种产品,供热也耗用天然气。如果北京拟建的九个工程全投产,北京年供气50亿立米,尚不够这些热电厂的用量,老百姓做饭都无气了。因而很多同志就提出:北京应多用山西、内蒙的煤电,发挥我国是产煤大国的优势,提供北京低价的电力,北京的天然气应以供热为主,发电为辅。
北京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已注意到燃气供应与燃机发电可能产生矛盾,因而在给予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的批文:燃计字(2002)360号文,明确提出:2006年可向电厂供9.6亿立米/年天然气调峰原则上由我集团公司负责,但前提是必须首先保证城市民用高峰用气,并且华能电厂在使用天然气时服从天然气管网统一调度。
在北京冬季的夜晚,天气寒冷,很可能出现用电、用热、用气均为高峰,因而势必迫使电厂自建储气库或另建油库,搞双燃料系统增加基建投资。
五、几点看法
1、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天然气
近几年我国能源工业取得很大进展,但我们是人口大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缺口将越来越大,因而节约能源是永恒的主题。天然气人均占有量更低,是宝贵的清洁能源,应科学的合理利用。
2、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
北京是首都,为申办奥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整燃料结构,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是完全正确的。北京电力供应,大量依靠外省市,自己发电比重太低,不安全,也不利电网的稳定,因而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统一考虑电热供应是合理的。考虑到天然气的供应量,建议北京地区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容量以1000MW为宜。
3、积极发展小型分布式电源,实现热、电、冷联产
由于小型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实现优质能源的梯级利用,效率又高于热电联产,调度灵活,占地小,自动化水平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因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对比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还有四个突出的优势。
优势之一:
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由于占地小,一般的写字楼、商场、宾馆、学校等建筑在地下室均可。没有大型热电厂厂址选择的诸多限制因素。也可以认为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并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对北京来讲是难得的机遇。
优势之二:
由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产,是各单位筹建,因为工程小,造价低,建设资金自筹易解决,市政府只要出台支持发展的政策,其他如资金、设备和管理等问题都会自行解决。
优势之三:
由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实现自备电源,减少电力网的供电压力。发电、输电、配电的基建投资大量减少。电力系统不用投资,增加了发供电能力,提高了北京市自发电的比重,增强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对电力系统有利。
优势之四:
由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实现电力自给,减少从电力系统的购电量,因而尽管天然气价格高,发电成本高,但远比电力系统的售电价低,因而有明显的效益。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的发电量要全部上网,因而上网电价不能太高,电力系统要考虑山西、内蒙的低价电。而分布式热、电、冷联产是减少从电力系统的购电量,因而问题变成优势。
4、天然气发电要考虑“环境价值”
与燃煤电厂相比,天然气发电对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其SO 2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温室气体(CO 2)减少50%以上,NOx减少80%,TSP减少95%。另外从生态效益看,其占地面积与耗水量均减少6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下,天然气发电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是极其显著的。合理的上网电价应将环境成本(效益)货币化计入,则可体现出天然气发电的环境价值,在参考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PCS)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天然气发电的环境价值”资料中,评估出目前中国电力行业各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准。
中国电力行业污染物环境价值标准
单位:元/kg
污染物
SO 2
NO X
CO
CO 2
TSP
粉煤灰
炉渣
废水
环境价值
6.00
8.00
1.00
0.023
0.20
0.12
0.10
0.0008
该资料以此作为衡量天然气环境价值的标尺,根据污染物的减排量,计算了500MW天然气
电厂相对于同容量燃煤电厂的环境价值,结果见下表。
天然气发电的环境价值
项
目
SO 2
NO X
CO 2
CO
TSP
灰
渣
合计
单位环境价值(10 -2元/kWh)
5.1322
2.0501
0.9678
0.0124
0.0314
.6274
0.1426
8.9639
年环境价值(万元/a)
15396.6
6150.4
2903.5
37.1
94.1
1882.3
4
27.8
29957
可见,相对于常规煤电而言,天然气发电的环境价值是8.9639分/kWh,这还不包括减少占地和耗水所产生的生态价值。
因而在北京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其上网电价应考虑清洁能源的环境价值。不能硬性与山西、内蒙燃煤电厂的低价电来对比。
5、应积极发展沼气热电冷联产
为彻底改善首都环境,北京将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该两类企业均可产生沼气,可以利用沼气发电供热,实现热电冷联产。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沼气热电站已有成功的经验,应积极宣传推广。
6、北京市应出台支持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的政策
上海市一些院士、专家、学者提出了“天然气经济”的理论,例如上海市原经委某负责人认为:如果从煤置换到天然气,若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支持,向北京一样拿天然气烧锅炉,将会使上海的制造业面临严重问题,必然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外流,造成失业等问题,致使出现“城市空心化”,削弱城市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应积极发展天然气热电冷联技术,合理利用资源。这样不仅不会增加能源代价,还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能源和环境成本,使企业和整个竞争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专家们的观点,已经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政府极为重视发展分布热电冷联产,已内部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该事业在上海的发展,为“西气东输”做好准备。其主要优惠政策如下:
1、由政府协调热、电、冷联产项目上网:如闵行中心医院建设了一套400KW燃气内燃机系统,经上海市经委协调,已经同意并网发电,及自备发电设备与电网同时向用户自身用电系统进行供电,但设备不向电网售电。
2、进口设备减免进口税和增值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设备进口可以减免进口税和增值税。因此,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将节能和环境保护效益明显的热电冷联产项目作为上海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对待,坚决落实国家的法律政策,对此类项目在严格考核论证后,予以免税。这次闵行中心医院项目中,进口英国坚泰克公司的燃气内燃机就享受了免税优惠。
3、由政府间接出面协助企业进行热电冷联产项目的可研、立项、组织和审批:上海工业技术发展中心是经委所属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推动上海地区的节能工作,根据政府的安排,该中心可为企业承担热电冷联产项目进行可研、立项、组织论证和审批等服务,减少了企业在前期工作中困难和项目实施的难度。
4、为企业应用热电冷联产技术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上海市今后几年计划拿出数亿人民币资金支持企业和事业单位应用热电冷联产技术,2001年已经提供了1000万元的额度,但未能全部使用完。
5、为热电冷联产项目提供贴息贷款:上海经委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节能贴息贷款额度来扶持热电冷联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6、政府为研究院校提供有关发展热电冷联产技术的研究经费:据悉上海理工大学能源环境学院透露,该院已经得到了这一研究经费,正在联络采购分布热电冷联产设备事宜。
7、提供优惠天然气气价:上海工业和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为2.1-2.4元/立方米,热电冷联产项目气价1.9元/立方米(浦东机场热电冷联产项目的气价更低)。目前,上海使用的东海天然气,门站气价1.5元/立方米。今后西气东输站的气价为1.35元,气量达到40亿立方米,预计热电联产的气价将会更低。按照使用宝曼TG80机组计算,发电效率28%,每立方米可以发电2.7kWh,并同时产生4-5kWh的热、冷或热水,上海居民电价0.61元/kWh,商业用电价格更高,所以大多数用户都能够通过使用热电冷联产技术,得到节约能源支出的实际好处。
8、减免天然气资源配套费:为热电冷联产用户减免其天然气的配套费用,天然气公司可以免费将气送抵热电冷联产用户。
9、积极推动示范工程:据悉,上海今后每年将重点扶持三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热电冷联产项目。
10、积极组织学习研究国际先进经验:去年5月,受英国政府邀请,上海市经委主管主任带队,组织全市个主管部门领导,包括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在内的10余人前往英国和欧洲调研国外发展热电冷联产的措施、法规、政策的技术发展方向。北京应向上海那样,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天然气的合理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可以同时收到增加北京自有发电的比重;提高调峰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城市居民采暖的集中供热热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北京先进城市化水平等综合效益。
参考资料:
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厂工程可研报告,2002,3
2、北京太阳宫热电厂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11/14
3、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
- 上一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总结
- 下一篇: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