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4.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世界经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交易平台 经济全球化 影响
一、电子商务简介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各种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成为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新兴商务活动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指的是建立在由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基础上,各项商务活动得到充分的电子化运作机制;而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或数据库的传输和处理,并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商业交易,这其中包括企业与企业(B2B)、企业与消费者(B2C)、用户与用户(C2C)之间的交易活动。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通讯方式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电报和传真机发送商务文件。电子商务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70年代初,西欧、北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开始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度,人类使用石油发展工业的时代走向尾声。20世纪70年代,基于EDI的电子商务的雏形产生。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模式得到较快的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这一崭新商务模式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它充分依托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在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中,包含了生产商、供应商、承销商、消费者以及贸易过程的各环节的信息,国际贸易领域的信息流动得以充分实现。
第一,电子商务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企业提供全球贸易信息,使商家们能充分收集和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信息资源,并能够借助电子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和政策的动态。第二,电子商务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国际贸易市场。依赖全球互联网的提供的现货交易场地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形成了统一有序的国际化大市场。第三,世界各国的企业以新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结算和管理,形成以商品生产企业为主,流通企业为辅,全球会员制为纽带和规则,有型和无型市场的紧密结合为基本框架,看样订货和网络交易为手段的新的流通组织形式。
“虚拟公司”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单个公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联接,构成了全球公司群体网络,商品和服务在这个网络市场平台上得到了更好的流通。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交互式贸易网络的运行机制,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各国的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网络不是绝对安全的。国际相关贸易相关电子商务完整的法律法规的缺失,给世界各国的网络贸易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进行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损害了全球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了全球网络化发展很不平衡。这种新的分工格局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外,导致了“边缘化”贸易倾向,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国际投资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采取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实行保护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难度。
再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如何确定所使用的无形的网上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讨论,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这又给了潜藏的不道德贸易行为以可乘之机。
五、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1.转变国民观念,迎接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的购物习惯、支付形式和产销方式根深蒂固,电子商务作为由西方世界传入中国的贸易形态,想要得到大多数国人的充分认可,仍需时日。我们应做好相关的宣传引导工作,倡导信息科技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使网络贸易的相关概念逐渐被国人认识、了解和使用,使传统观念得以转变。
2.深入对网络贸易的研究,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深入对当前世界贸易模式的研究,探寻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深层次地规律所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新型商务机制的构建,规范相关的市场法律制度。
3.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信息大爆炸、知识为主导的时代,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内资企业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何运用电子科技和互联网相关技术,已逐渐成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的企业若能够借电子商务这一模式拓展业务、改革创新、迎接挑战,定能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Soon-Yong Choi, Dale 0. Stahl& Andrew B. Whinston.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傅铅生,陆志红.基于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新特征之相应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4,(23):161-162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4
【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协定 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国签订贸易协议,我国还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最终和别的很多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统一制定特别的对内和对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消除国家之间由于国别不同而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是一种成员国有区别的减少或者消除贸易壁垒的政策。
二、相关背景界定
中国加入WTO己十多年,这十几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当然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历诸多磕碰与摩擦,中国在坚守游戏规则中成熟,凭借对全球贸易的深度参与,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进程,发声已具魄力。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自行建立新的自由贸易规则避开中国已经逐渐熟悉的WTO,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势必有重大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主导的趋势。很多国家都通过加入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与同盟国互惠互利,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已经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更是应该跟随全球潮流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应对的策略
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因为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而且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贸易协议,与同盟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应该制定各种策略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毕竟签订贸易协议只是我国应对困难的第一步,我们还需继续面对签订贸易协议之后的挑战,所以我国应有一个清晰地战略去应对后来的挑战和困难,具体地应对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种情况展开分析。
(一)借助国际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改革开放
我国首先应该借助高级的贸易来推动国内的改革。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明显增长,同时也加速了改革的步伐,由此可见经济推动了我国改革的进程。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会对改革开放起到促进作用,其实经济和改革是互相促进的。目前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挑战,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方式和政策来对促进我国进一步改革。首先我们可以依据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发展趋势做出调整,增加贸易协议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规划,制定出更高级的国际贸易规则,这样一个更加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有助于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和欧盟、美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持续发展
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整体经济雄厚、实力强大、经济发达、生产及消费能力强、人均消费水平高,与他们合作我国市场的销路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我国还应该学习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的市场体制建设。推动中欧、中美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在与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组织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机会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更深一步层次的发展与合作,这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无疑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战略模式。
(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积极面对
TIIP贸易协议自从出现便在全球引起了注意力,主要是它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WTO不再像是以往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了,它的主导作用不像以前那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将全球贸易的谈判战场由以往的多边转到了区域以及双边,这些国家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贸易规则使得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多边贸易体系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毕竟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多国发展,很多国家都乐意加入这样的组织,这样必然就会产生多边贸易,我们应该积极应对TTIP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
(四)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积极应对
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而有能力去影响各种贸易政策的制定。于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制定了新的规则和标准,这新规则和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自贸协议。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形下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这样的高门槛我国很难跨过。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限制,我们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改革创新,同样还应该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沟通和交流,与国际贸易协定所规定的接轨。积极面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努力达到目标,从而与那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
(五)打造“上海自贸区”和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
为了应对多边贸易体系高标准的挑战,实现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全面接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力推进涉及金融、贸易、行政、法规、投资等多项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战略,将其打造成为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综合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将其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也是我们和周边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所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这三个国家GDP加起来可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且在亚洲这三个国家经济实力也非常强大,再加上这三个国家离的很近利用邻国的交通便利的优势,让生产要素和商品在这三个国家之间流通,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得到高效的配置,从而生产效率可以得到大力的提升。
(六)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还不能深入地进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在对新的规则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之中还是不能够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目前的确发展很快,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加入了,但是我国的话语权还是不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时我国提出贸易新规则,会受到很多国家的非议。我国作为经济增长率位长期居全球首位的国家,必须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力。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的强势主要在于我国始终秉承互利互惠,有利共赢的原则,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与赞许。通过这样我国增加了很多贸易伙伴,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亚洲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乐意和我国合作。我国非常乐意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合作中与别国分享自己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我国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得到很多国家的信任,从而在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制定中话语权得到提升。
(七)变被动应对为战略主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贸易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我们都是随着这个浪潮去发展、去变化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试图去积极搭建我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我们经济的速度增长的这么快,我们应该是有这个能力去在这个潮流和趋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够像往常一样,待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那时候再去寻找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步发展变化为一个主动地角色,在贸易规则中制定新的战略,把握好新的机遇,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无论任何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方式战略去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多边贸易体制是一致的,故在用语上二者可互换。)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3、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数量就可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 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之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已就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5、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6、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7、某一区域内的自由化行动可以激励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同样措施,进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如1996年11月,APEC苏比克峰会批准到2000年消除信息技术产品的所有关税,并在新加坡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上呼吁将信息技术协议推向全球。APEC称如果 WTO成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准备加入该协议,APEC将于圈内自行实施之。此举显然会导致出现新的差别待遇,于是圈外国家对此作出了正面回应,这样APEC在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推进了全球自由化。
8、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向。所谓贸易创造就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后所带来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而贸易转向则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后所造成从非成员国进口转向到从成员国进口的贸易方向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贸易转向,因此使许多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全球的共同繁荣,并从而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特鲁曼、巴拉萨、克雷宁等经济学家曾对欧共体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及其对欧洲自由贸易区造成的贸易转向,进行了数量化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是: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移,欧共体的一体化发展并没有对其最重要贸易伙伴———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目前存在着一种研究倾向,即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简单地归结为贸易转向的结果。例如,有的学者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加、墨的3边贸易增长单纯看作是对区域外贸易壁垒的结果。1987—1997年10年间,美墨贸易额增长了3.5倍,而同期中国对美贸易额增长了6.7倍,马来西亚对美贸易额增长了近5倍,泰国对美贸易额增长了4.3倍。此间没有证据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造成了严重的贸易转向。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泰国、马来西亚对美贸易的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对美贸易则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9、区域组织间相互重叠交叉,而非相互封闭、孤立与对抗,且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将使全球化步伐加快。
10、GATT和WTO承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其采取宽容态度。GATT第24条第4款写道,“通过自愿签订协定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一体化,对扩大贸易的自由化是有好处的”。类似内容也见于GATT1994年对24条的谅解之中,“考虑到自1947年GATT成立以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有了极大的增加,并成为当今世界贸易的重要部分,则进一步确定,此类经济一体化可能对扩大世界贸易做出贡献”。由此可见,GATT并没有完全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作是GATT的对立物,而是肯定其对自由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时有监督管理规范,一是规定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GATT要求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建立的目的应是便利区内贸易,关税和其他限制性商业规章方面的限制,不能高于或严于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的水平,即不能对区外非成员提高贸易壁垒。组成一体化的成员国应最大可能避免对GATT其他成员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GATT一成员方因组建关税同盟计划提高约束税率,与GATT第2条冲突时,必须按第28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并进行补偿调整。二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运行做出了程序上的规范。首先,确立了通报制度。任何缔约方组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必须向GATT缔约国全体通报。通报的主要内容有:相关资料、协议的运行情况,协议的任何重大变化或发展等。其次,要求一体化制定内部壁垒减让计划和时间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在合理期间内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合理期时间一般最长为10年。如情况特殊要求超过10年,须向WTO货物贸易理事会提供完整的解释。预订的计划和进程表如要修改,必须向货物贸易理事会通报。最后,建立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审查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有关建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资料提交GATT后,GATT即组成工作小组,根据第24条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查,并通过货物贸易理事会向有关各方提出建议。审查中如发现没有订立计划和时间表的,GATT须建议订立此类计划和时间表,如成员方不遵照执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不能保留或实施。如发现虽订有时间表和计划,但GATT认为在所拟议的期间内不可能组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或认为所拟议的期间不够合理,GATT可向有关成员方提出修改的建议,如各方不遵照执行,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也不能保留和实施。GATT的上述规定目的在于,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后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尽可能最小化,同时,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发展、变更纳入GATT的管理和规范体系,以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GATT的规定相一致。
11、相对于区域内成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确实存在歧视和差别待遇,但这是一种相对的歧视和差别待遇。GATT要求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建立的目的应是便利区内贸易,关税和其他限制性商业规章方面的限制,不能高于或严于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的水平,即不能对区外非成员提高贸易壁垒。组成一体化的成员国应最大可能避免对GATT其他成员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GATT一成员方因组建关税同盟计划提高约束税率,与GATT第2条冲突时,必须按第28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并进行补偿调整。因此这种歧视和差别待遇只是相对于区域内的,与绝对提高对外壁垒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特点(区域组织也与区域外组织和国家有广泛往来),以及GATT、WTO谈判成果,对外歧视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在降低。并且,歧视和差别待遇导致区域外国家加入区域组织,导致区域组织扩大。
12、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贸易行政管理、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趋于一致,使区域外国家贸易便利性大大加强。
13、区域行动能够为官员、 政府和国家提供学习机会 ,从而更好地建立多边贸易体制。
区域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为成员国政府、 管理阶层和利益集团参与多边谈判、 开辟贸易自由化新领域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区域行动能够使官员、 政府和国家熟悉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自由化进程的设计和实施 ,从而使它们最终能更容易地转向类似的多边行动。
综上所述,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本文总的观点和结论如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将长期并存、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
2、在承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存在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更多看到它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促进意义。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步骤、途径和必要阶段。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失衡;原因;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对世界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中美两国而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从2010年开始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系,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同时,由于美国政策原因,使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断加剧,制约了中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具体表现
中美建交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中美贸易合作为双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国从中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材料,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中国从美国获取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在4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7000多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90倍,由此可见中美贸易关系密切,依存度高。但是,在中美贸易中,由于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双方贸易失衡现象加剧,贸易失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美贸易差额不断增加。2018年是中美贸易摩擦最为激烈的一年,而这一年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相对严重的一年,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总额4700多亿美元,进口总额15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200多亿美元,其中,仅8月份,中美贸易差额就达到700多亿美元。而且在中美贸易中,中国连续多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这也引发了美国的惶恐,并由此引发贸易摩擦等问题。
其次,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当中,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体现之一指贸易产品结构,中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属于世界超级大国,在世界中处于第一位,这就导致中美贸易中,双方贸易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美国主要向中国输出电子产品、科技产品、机械等高端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包括服装、粮食、纺织品等,双方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再次,贸易方式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初级加工然后进行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而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高端产品为主,如高端设备、技术等。加工贸易方式的差异性,导致贸易失衡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美国经济发展存在失衡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贸易是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对于美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注重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大多移到海外,这就使得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结构存在失衡性。同时,美国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需求多以进口为主,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尽管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但是现有阶段对美国高端技术、产品需求有限,此外,美国消费模式较为超前,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也导致中美贸易存在失衡问题。
2.双方贸易统计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在贸易统计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中美贸易交易额统计结果存在差异性。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采取的是船边交货价衡量方式,没有将货物离岸前的装卸费、运输费考虑到贸易成本当中,而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离岸价统计方式,这就导致双方在统计过程中存在1%的费用差。在进口商品统计过程中,由于中美计价方式不同,美国以到岸价为主进行核算,而我国则以离岸价为主进行核算,由此存在10%左右的进口差额。同时,在统计范围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没有将保税仓库中的产品纳入到进口商品当中,美国在进出口产品确认方面以是否在境内为主,这也导致两国贸易产品统计存在差异性,使得贸易失现象突出。
3.贸易管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试图通过政策来对美国对外贸易进行干涉,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为此,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限制,避免高技术产品、设备流向中国。而高技术产品拥有较大的附加值,中国对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大,如果美国放开贸易管制,贸易失衡问题必然不会存在,甚至美国会在中美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通过贸易管制来抵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无疑导致美国经济面临困境。这种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两国的贸易平衡,所以要想实现贸易平衡,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4.受中国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影响
中美贸易失衡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策密不可分。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策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家政策导向下,经济能够紧跟政策发展需求。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我国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由此使得我国产品成本较低,在中美贸易中极具竞争力;其次,为了刺激出口,我国制定了各种出口优惠政策,同时,加快沿海地区的开放力度,构建自贸区,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应对措施
1.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做好角色定位
贸易失衡多是由于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必须要对贸易失衡问题进行认真对待,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要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国而言,要放眼未来,从大局出发,不能过于注重一己之利,毕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想要通过技术封闭来维持自身霸权地位已经不再现实,美国应当认清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技术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此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要坚持全球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
2.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深化贸易交流
中美贸易失衡加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针对贸易统计差异性产生的失衡问题,中美双方应该加强贸易合作,通过贸易交流深化来构建统一的贸易统计方式。首先,双方要在贸易统计方法进行协商,尽量形成相对一致的结果,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统计问题而产生的失衡问题。这就要求两国要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深层次联系,在详细分析两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方法的选取,为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其次,双方要加强贸易合作,通过深化合作来扩大贸易范围,尤其是美国要敢于打破贸易限制,加大技术产品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范围的扩大毕竟为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入,也能够从根本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这不仅仅需要一国的努力,还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进来,只有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好详细分析,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中美贸易中,我国之所以经常处于贸易顺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的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具有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面临枯竭,如果不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那么,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必然会陷入困境,在对美贸易中将处于弱势地位。对此,我国必须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将精力放在中低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数量就会大幅下降,高技术产品贸易将会提升,中美贸易失衡也会逐渐消失。所以我国政府要不断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从多层面出发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降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量,循序渐进改变当前的局面,以更好地对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4.避免政策干预,优化市场机制
在中美贸易中,我国之所以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与我国政策干预密不可分,一方面,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在贸易保护影响下,得我国市场开放水平有限,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经济全球化从本质来讲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要放开政策干预,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开放市场,让我国企业充分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这方面我国代表性的做法是“一带一路”倡议,不过该倡议的良好实施并非我国一国所能够决定的,还需要沿线国家的大力参与与配合,这就需要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升各国的融合深度,更好地推进该战略的实施。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力度的扩大,我国市场的成熟度也将提升,在中美贸易中也会给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实现中美贸易的均衡化发展。
篇7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背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更加频繁。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为对外贸易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但同样也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压力也随之增加。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逐渐加深,那么,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一体化背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1有利影响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各经济体间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同世界各国合作的几率也更大,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方面更有利于国外招商引资。基于此,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声誉也随之提高,更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并有意向其开展贸易活动[1]。与此同时,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以及合作更加频繁,因而,跨国企业也随之成为各国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形势之下,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也取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效果理想。然而,却始终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其在国际社会当中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很强,所以,备受外资关注,使得大量外资流入国内,进一步推动了其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而在此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计划经济影响下,中国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整体实力随之增强,更多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实力也不断提高,在资金调配与流动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在国外市场投资受限制资金,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外贸收入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面推进了国家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不利影响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波动性明显。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形势下,任一国家经济的波动都会波及全球,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金融危机事件可以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无法规避影响。而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即便已经取得理想成绩,但在竞争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方面却始终存在不足之处,因而在经济结构方面并不完善,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而这也是最为不利的影响。第二,严重冲击产业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大部分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了对外贸易业务。然而,在国际市场当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也同样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企业的表现相对被动。但是,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前,中国国内已经出现众多产业与企业,而相比较于国际社会,国内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当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更多国外产业进入中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严重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内原有产业也逐渐退出市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基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产业发展问题逐渐增加,因而,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一步推进国内产业的发展。第三,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危害。在经济一体化环境中,各个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世界,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及合作,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其他国家产业与企业也开始进入国内,增加了当前国内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压力。基于此,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愈加激烈,导致国内实力薄弱的产业淡出竞争,降低了国内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严重的还会下降。除此之外,国内重要经济部门也同样会受限于外企与外资,最终被淘汰[2]。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危机,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要全面强化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及意识。第四,外贸引资受到影响。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系数。其中,东南亚与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无法规避这一影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任程度也随之下降。更多的国家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对本国市场给予了资金投入,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投入的力度随之下降。另外,大多数新兴国家开始运用自身优势,在国际市场当中吸收资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引资效果,降低了引资总量。最后,欧美等国家对贸易政策采取了放宽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度不断提高,制约了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现状的阐述
第一,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时期,所以,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市场多元化的运作模式也十分模糊。其中。外贸经营权企业和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在实力方面相对薄弱,并没有能力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相比,其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资金规模也相对落后,所以,同样不具备作为多元化战略实施主体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为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基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且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确,企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开拓能力随之增强,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战略机制,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进出口商品集中性十分明显。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廉价,所以,在出口产品方面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重点,而能源资源产品次之。其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纺织业与服装产业等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出口方面逐渐下降,但始终属于国内主要的出口产品。另外,在国际原油价格提高的情况下,能源资源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随之增加。对于进口而言,因为经济发展所带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所得能源资源类型的产品在进口商品当中占据较大比重,且消费品与资本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且进口与出口商品也更具多元化特点,但是,始终集中在几个商品市场当中。即便这种集中市场结构能够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但在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导致这种市场结构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不断增加了贸易风险,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并不理想。
3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
为了更好地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必须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应将全球视角作为思考基础,积极出台产业发展的政策,将产能不高的落后产业及时淘汰。与此同时,应当给予朝阳产业高度重视,更好地同国际社会实现接轨,全面升级国内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方面始终保持理想的竞争力,基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3.2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交流合作联系紧密。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并且同多个国家创建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各国合作交流变得更加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政府,亦或是跨国企业,都应当在全球范围之内,采取交流合作的途径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的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面稳定发展。
3.3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应强化抵御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仅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发展风险与安全隐患。所以,在对外贸易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应强化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相关意识,针对市场的变化展开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基于此,应当积极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对其中存在或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解决,以更好地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3]。
3.4全面提升跨国企业竞争实力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跨国企业逐渐成为重要载体。由此可见,跨国企业发展的情况关乎国家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当给予跨国企业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针对部分跨国企业,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国际谈判等多种形式作用下,使其发展途径更加广泛,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需要对跨国企业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确保法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淘汰发展落后的企业,贯彻并落实跨国企业兼并重组,以保证跨国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增强。
3.5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就应当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其中,不应将目光放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中,同样需要对美国与欧盟等国家的外贸市场进行拓展与强化,还需要同港澳台及东盟等开展贸易及合作。基于此,新兴发展的经济主体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所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也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国家全面拓展市场的必要手段。为此,我国应对自身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发挥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全面强化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合作,实现市场的全面拓展。除此之外,应保证市场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发展,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生产与人民生活的进口需求,同时,这种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还能够避免外贸市场相对集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在政策与市场方面的风险。
3.6实现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相对薄弱,正是因为这一基本国情,导致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多元化的对外贸易责任。而这种情况在我国综合国力未实现大幅度提升前仍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为此,在这一形式之下,政府需要代替企业,当作市场开拓的主体。然而,在当前多元化市场背景下,企业仍然扮演着主体角色,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外贸经营[4]。其中,应积极鼓励集团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中小型的外贸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与全面保护,以保证其在对外贸易当中站稳脚跟。另外,这种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出口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逐渐突显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7外贸经营商品形态应更加丰富
所谓的外贸经营商品形态,不仅包含了有形商品,同样也包括了无形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市场经营方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形商品中,所以,并未给予无形商品高度重视。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浅层技术产品与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高级技术产品却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要提高无形商品进出口的重视程度。其中,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促进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丰富化,进一步增加技术与劳务的进口与出口比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把浅层技术产品出口至具有大量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进而不断满足其需求。基于此,高科技含量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也能够全面增强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而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也能够实现国际市场的全面拓展,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最终获得理想的外贸收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也更加复杂,因而,对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样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要想在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经济一体化带来复杂影响的情况下,应当对积极的影响予以充分利用,有效规避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外贸易的全面增长。基于此,本文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内对外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并阐述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
作者:李春霞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道.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5(7).
[2]陈瑞.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品牌,2015(3).
篇8
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2、对我国外贸引资的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三、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张燕生,毕吉耀,关秀丽,张一,张哲人.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1
[2]袁桂林.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篇9
与此同时,全球FDI的流动规模不断增长,FDI的增长速度是同期贸易增长速度的5倍。据UNC-TAD统计,1990年全球FDI流入为2090亿美元,流入存量为19540亿;而到2002年,全球FDI流入为6510亿美元,流入存量为71230亿。FDI既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也大规模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现在FDI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的主要来源。FDI的流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力,FDI的流动促进了技术和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同时FDI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又进一步深化了全球一体化的程度。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激励政策吸引FDI的流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当今全球FDI流入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亚洲,流入中国的FDI规模最大,截止到2003年底,流入中国的FDI存量达到5014.71亿美元。近年来,流入其他亚洲国家的FDI也大幅增长,这些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和新加坡。在拉丁美洲,流入FDI最多的国家包括:阿根廷、墨西哥、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成立促进了亚洲经济的一体化,中、日、韩与东盟经济正在加速融合,拉丁美洲的南锥共同体(MERCOSUR)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也正在迈向美洲自由贸易区。
近年来,FDI在区域间流动也出现了加速增长之势。东亚金融危机后,这一地区的国家政府调整了各自的经济政策,并很快恢复了经济增长,要保持这一地区的高经济增长水平将取决于这一地区的国家参与全球一体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国根据各自产业的发展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市场链中一环。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当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利用政策导向调控本国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发展
当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业务功能的发展趋势是实行区域专业化、本土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安排,跨国公司经营要素以价值链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虽然收购与兼并仍是FDI流动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外包形式操作呈迅猛增长之势,这表明了跨国公司要素价值链的延伸。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从2003年的贸易额和FDI的流动看,亚太地区贸易额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同时美国和日本是这一地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既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日本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和中国。从2003年全球经济的发展看,东亚经济增长最为突出,尤其是中国实现了9.1%的高增长,日本也摆脱了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状态,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东亚地区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区域内贸易的快速增长。
根据2003年中国海关统计,截止到2003年12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277个,合同外资金额9431.3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达到8512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进出口顺差255.4亿美元。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63亿美元;中日贸易额达到133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783亿美元,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已成为带动东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也逐步显示了自身的活力。
2000年以来,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东亚经济正在融合,资源正在重新配置,并逐渐形成垂直和横向的产业分工体系,日、韩制造业正在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其首选地是转移到中国。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重新集聚的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中国在国际市场链中的地位变得更为突出。
签署自由贸易区后对一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因为区域内成员国间消除了关税壁垒,成员国间制成品贸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成员国间相互投资的增加。另外,从长期看,单一市场形成后,实现了制成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贸易的自由化,成员国能够从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潜能中获益,这将极大地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竞争力的培育和拓展市场链的能力。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的行为也日益国际化,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也不断深化,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公司面对的是购买者、供给者和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链。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水平链;与购买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垂直链。水平链是指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垂直链是指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形成的市场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积极拓展垂直链,即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促进中小公司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合作,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成为国际产品市场增殖链中的一环。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之间形成垂直链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因为垂直链的形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并且中小型企业在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也分享了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新的经营策略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应当设定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合作的计划和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成为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产业链中的一员,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合作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品、电动机械、电视机、通讯设备、计算机和汽车零部件等。这些产业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机加工工序较多的产业,适宜于中小型企业专业化生产零部件为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配套。
因为当今全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所以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应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调整发展战略,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参与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合作,拓展垂直链;区域内大型企业之间,以及区域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也要展开合作,积极拓展水平链,共同促进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仅仅是对国际产业链的补充(中国有些优势产业是例外)。因此,只要东道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其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FDI的流入不仅不会导致东道国民族工业的萎缩,还会壮大其发展,并促进东道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政府行为
FDI大量流入东亚,促进了东亚经济的一体化。面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东亚地区的各国政府应当根据各自国家的比较优势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融合。
首先,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的经济政策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将有助于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调整产品结构,达到经济资源充分利用。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东亚国家纷纷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倡导货物、服务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对那些在世界市场上已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不再进行保护,转而积极扶持那些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东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因此东亚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逐步转型到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都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尤其是中国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良的基础设施。相比而言,中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则更为突出。
其次,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发展中国家要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贸易政策,修改那些与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的贸易制度和贸易政策。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善于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善于利用在WTO框架下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借助于贸易、产业和金融政策培植优势产业,并确立其竞争优势。通过投资促进的政策引导驱动FDI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使FDI的流动和技术转移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相统一。
第三,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98%以上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担负着解决就业和消除贫困的重任。然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准入条件高、可获得的资本成本高、高风险的商业环境(管辖重叠)、市场信息搜集成本高,以及执行政府制定的推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缺乏一致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应高度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制定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计划,在税收、融资、市场准入和信息交换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机构要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开放市场条件下的有效地竞争,帮助中小型企业融入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市场链中,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四,制订投资促进政策,利用比较优势吸引FDI。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设有出口加工区(有的国家称为对外贸易区、特别经济区和自由经济区),在区内吸引了大量的FDI,区内的中小型企业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些出口加工区的设立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竞争力,促进了就业和技术转移。有些发展中国家颁布了《投资促进法》,规范了投资促进的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寻租行为,避免了项目选择上的无序竞争。为了深化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应不断拓展和强化外向型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形成的市场链(国内企业提供各种投入和服务)。
第五,促进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的开发。
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FDI的流入、许可安排和中间品进口。据估计全球支付的技术转移费中的80%发生在公司间,因此FDI的流入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FDI是技术转移的载体。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积极吸引FDI的同时,也应重视自我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国内产业链与国际产业链的互补性。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技能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更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针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六,打破基础产业部门的国家垄断,向国内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开放。
基础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电力、能源、交通、通讯和供水等公共品产业。在发展中国家这些部门传统上由国家控制,不允许国内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在这些基础产业部门投资,导致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部门发展缓慢、效率低下。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逐步开放了基础产业部门,并开始鼓励国内私人和外国投资者投资基础产业。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的开放,促进了基础产业部门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
篇10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和挑战。这些阻碍减缓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的进程。首先,经济制度和相应的法律的不完善,不同国家按照各自规定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转化为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来编制财务报表就要求完善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其次,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它的使用者不仅仅包括公司的股东,也包括全球各地的不同投资者,甚至还有同行业的竞争者。不同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关注点不同,投资者侧重投资,税务部门侧重税务,国家的经济部门侧重国家经济计划。所以,不同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关注点不同也阻碍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发展。最后,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阻碍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进程。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坚持采用GAAP作为世界会计准则,以增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他们不愿意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拱手让与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发展。尽管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是,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国际金融市场采用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统一的会计准则可以增加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透明性以及降低编制成本。尽管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会遇到一些阻碍和挑战,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逐步趋同。
- 上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 下一篇: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