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保险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保险的缺点

篇1

【关键词】商业保险新农合三种模式优劣势

一、新农保的概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我国设立的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参保个人、集体和地方政府多方共同出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前身是制度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三种模式

(一)委托管理模式

政府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机构的服务来对新农合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就新农合的管理问题签订委托合同,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卫生部门负责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医疗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协调,并承担新农合基金的盈亏风险;商业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的约定,受政府委托承担新农合基金的审核、支付和日常管理工作,并按参合规模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不对基金的盈亏承担责任。商业保险机构收取的管理费用不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全部从地方财政列支。保险机构不负责新农合基金的投资运作,基金在每年支付后有结余的话全部进入下年度基金账户统筹使用,基金如果收不抵支出现出现亏损的话也由政府财政承担。

优点:(一)加强了风险控制能力(二)提高了服务能力实现共赢。商业保险公司帮助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政府向保险公司支付管理费,使得政府医保部门和保险公司实现了双赢。

缺点:医疗保险基金具有社会保障性和互助共济性。因此在委托管理模式下,提取管理费用会受到许多限制,对于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无法采用此种模式;另外,商业保险公司只有依托政府社保部门才能实现对新农合的管理。

(二)保险合同模式

政府通过用筹集到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合人投保商业团体医疗保险的方式,来达到使商业保险参与到新农合的管理过程中并提高对参合农民保障程度的一种模式。

优点:(一)利用专业优势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二)发挥经验优势提供增值医疗服务。(三)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参合农民。

缺点:保险合同模式对于保险公司有较大风险。因为盈亏状况的不确定。基金风险大,加之在此种模式下保险公司承担基金的透支风险,一旦基金运行收不抵支保险公司将承担一定程度的损失。

(三)混合管理模式

混合管理模式是一种介于委托管理模式和保险合同模式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商业保险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医保部门在合作协议里明确规定双方承担大病基金风险的比例。在明确上方权利义务和各自责任的前提下,医保部门和保险公司合署办公,共同完成新农合业务的经办工作。在混合模式下,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共同承担基金的透支风险。

三、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提高了新农合的业务管理水平。商业保险公司具有完善的理赔流程和大量的专业理赔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新农合业务的管理水平。

2.完善了新农合的监管机制。保险公司负责新农合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政府部门负责监督保险公司的基金支付,两者各司其职有效的保障了基金的运行安全;在医院的诊疗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具体业务的审核和理赔,政府卫生部门才有精力将主要工作放在对医院的监督管理上,对医院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和整治,确保新农合高效运行。

3.缩减了政府开支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避免了大量的经费开支,每年只需支付保险公司一定的管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

4.有助于保险公司提高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农村对于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借助新农合这个巨大的平台,有利于其开拓新的农村市场。

(二)劣势

1.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业务上目标不一致。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企业法人,营利是其经营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农合的合作过程中两者的目标相互冲突,不具有一致性。

2.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业务的管理模式上难以适应。新农合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商业保险则属于私人保险范畴,二者的运行管理模式有明显的差别。

3.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业务上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在政策上没有明确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合法地位;保险业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来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到新农合的管理中来,也是一大问题。

四、结语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选择,为了促进二者共同的发展为此提几点政策建议:(一)政府在制定合作框架时要在宏观上把握从全局考虑。在最初制定合作框架时,应从宏观上把握从全局出发考虑全面,使得两者能长期合作并实现互利共赢。(二)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与新农合的互补作用,为农村居民开发高品质符合农村居民利益的商业保险产品,与新农合形成互补。(三)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新农合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新农合基金数额庞大,如何保证如此大规模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是摆在政府和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政府要发挥其在政策上的优势,保险公司利用其金融行业的背景积极开拓新农合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和办法,使得新农合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持续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田启.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comp/view 2012,09.

篇2

    论文摘要:简要分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的大背景,结合国际商保社保融合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分析,总结出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提出我国在大力发展商保社保融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社会保险是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在欧洲出台的。随着劳动者阶层的壮大,社会保险的规模、范围日益壮大,在各国都成为重要的保险保障组成部分,与商业保险形成竞争的局面。但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共性、竞争性同时还存在很多互补性。社会保险是政府举办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社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种保障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保障范围。商业保险可以提供客户多层次、特殊的保险需求,而且商业保险具有较成体系的保险原理和技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实现融合,便可吸取对方的长处,满足公民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公民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使保险保障不仅具有高覆盖、平民性的特色,还可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保障,并运行机制、精算技术、投资渠道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国际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已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且日益发展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 

在我国医疗保险社保商保融合尚未深入发展的时候,宜春市率先提出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业务,并据此推出了公开招标业务 。 

一、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保险业务 

我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委托商业保障公司承担的采购招标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投标报价为: 

1.参保保费:城镇居民医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成人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20 元;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及未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15 元。 

2.理赔限额: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的费用,年度累计最高赔付限额 6 万。 

3.理赔比例: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费用赔付比例 75 % 。 

参保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12月底,已参保人数为48.33万人,其中成年人25.24万人;未成年人23.09万人,总保费约850万元,目标参保人数约76万人。 

参保范围: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已参加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必须参加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范围按江西省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支付标准》三大目录执行。 

二、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越性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能够通过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和方便快捷的补偿支付方式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既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维护公共医疗的公平性,又有利于将商业保险的风险管控技术运用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加强了效率性。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通过签订盈亏分担协议,双方按照约定的赔付比例分享经营结果,有利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证其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也可以专业化优势,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技术平台。 

同时,政府方面,有利于转变职能,降低成本。政府通过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管理职能委托专业保险公司落实,由保险公司承担具体的经办工作,可以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降班相分离,政府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中解脱,集中精力专攻政策的制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公信力,做好基金征缴管理工作。 

此外,对整个市场而言,有助于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经济风险,可以通过在社会保障则中社会化的方式噩耗政府行为来给予解决。然而政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风险都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中,在此情况下,商保的存在就可以解决政府职能所不能覆盖的层面,把社保意外的风险,给予保障,这样有助于增强市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三、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商业保险公司、参保居民、政府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利于其相互之间义务关系的合理确定,同时也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其次,保险公司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仍缺乏经验和动力。保险公司涉及社会保障的业务较少,如何管理日益庞大的保费收入无疑是个严峻的问题,加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具有的公益性和低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 

显然,社会保障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采取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以减轻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仍然欠缺广度和深度,在运行机制和效率方面还相当不到位。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所以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走出旧模式,开始进行新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地区尝试着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并且很多合作案例都进行地比较成功,“湛江模式”就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典型。但是,在这种探索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四、政府仍然要在社会保险的管理当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者,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重要职责是天然具有的。尽管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的运作,并不代表政府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如果地方政府将自己的管理权力和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全数转交给了商业保险公司,这对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作为商业保险公司,其主要经营目的就是盈利,而社会保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因此,如果完全将管理权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极可能使社会保险功能弱化,社会保险被商业化趋同于商业保险。 

明确管理权力和责任。在合同制定时,双方的管理权力和责任没有明确,可能在以后的合作中,双方管理权限交叉,最后导致使管理缺乏效率。同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双方相互推卸责任。 

构建共有的信息平台,合理简化办理手续。在委托经营模式下,社会保险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进行管理。因此,双方信息应当是一致透明的,这是提高社会保险运作效率的基本。原本将社会保险委托商保公司运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提高管理和运作效率,但如果双方沟通信息不充分,反而会降低效率。 

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讲,如果政府和保险公司不能有效地沟通协调,那么一旦遇到需要报销医药费,被保险人可能面临医院、社保部门、保险公司三头跑的境况,大大加大了被保险人的负担,这也是有些人反对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在共同管理下,双方应当构建一个共有的信息平台,保证社保部门和商保公司都具有充分足够的信息,并且合理简化社保办理手续,降低被保险人、政府以及保险公司各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风险,政策性保险

一、引言

自从农业保险于1982年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较快发展,但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与蓬勃发展的城市保险相比,农业保险日渐萎缩。到2003年末,农业保险赔款额仅占农业自然灾害总损失的0.16%,占总补偿额的5%。我国基本上还是依靠政府救济与灾害扶持对农业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且补偿率也仅占总损失额的2%~6%之间。这种现状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极不相称,农民承担农业生产中的绝大部分风险,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业投入的增长。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长久来看,多模式运作的农业保险模式必然统一为一种最优的模式。本文的研究带有一定的预见性,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成为主要的农业险保险人,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发挥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对农业保险提供政策与财税上的支持,以保证农业保险市场有效的运行,不至于使财政背负沉重负担。

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求现状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险保险人与农险投保人作为农业保险的供求双方,在农业保险市场中是最为主要的两个主体。

1.农业险保险人。农险保险人的角色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担当,也可以由政府来担任。在我国,从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农险业务起,一直由商业保险公司充当农险的保险人。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险业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过较快增长,但随着保险公司运作市场化程度加深,近些年来,农险业务量不断萎缩(见表1)。与此同时,农险的种类也在不断减少,从最初的60多种下降到如今的30多种。农业保险不振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风险本身带有的高风险、难精算、难定损特性,使保险公司不敢轻易涉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制度上的原因,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立法方面,都没有给农业险以最为有效的支持。基于以上原因,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我国农业险市场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

2.农业险投保人。构成农险投保人的主体是农民。作为农险的需求方,其行为直接对农险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农民的保险行为与预期紧密相关,农险中的一个典型的情况是,如果前一年的自然灾害很少发生,当年的承保范围和承保额就会大幅下降。预期不合理直接导致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另一个是严重的逆向选择。当对农险的需求富有弹性时,费率的增加将在更大程度上抑制需求,从而强化农险市场的萎缩过程。而如果只有高出一般风险的农民有购买农险的愿望,而大多数人因为侥幸心理不购买保单时,农险市场的萎缩会加剧。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分散封闭的小生产状态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往往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而对未来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并时常抱有侥幸心理,加之社会上对保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和不理解,使得农民的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参加保险的主动性。而且农民收入偏低,不能承受较高的保费。

三、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农业保险人主体的可能性与潜在问题

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风险集合,风险集合的作用是将大量风险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保险基金,使参与集合的个体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并在出险后得到补偿。一旦损失规模大到使所有保险基金耗尽,风险集合就不能再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崩溃(Ruin)”。有效的风险集合要拥有足够的保险基金来尽量减少崩溃发生的概率,为应对崩溃而多出的那部分基金被称为缓冲基金(BufferFund),带有缓冲基金的风险集合方法也被称为“安全第一标准”(Roy,1952)。农业保险能否以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体得以实施,关键看其风险集合是否有效,然而由于农业风险事故往往不是独立的,有很强的伴生性,加之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在一个风险单位内,承保的农产越多,面积越大,风险反而越集中,风险损失会越大,保险人的经营风险就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用传统的精算方法计算会使为建立缓冲基金而收取的附加保费相当高,从而得出农业保险具有商业上的不可行性这一结论。这里我们尝试采用“空间过程统计学”(SpatialStatisties)的方法来从理论上分析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农业险保险人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看,如果能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营销上的优势扩大参保面,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风险集合将有可能是有效的,其价格最终也会降到投保人可以支付的水平。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保险公司一旦承保农业险,将直接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损益的期望投保,因此在保险市场中总是只有风险较高的人购买保险,这使得保险费率无法真实地反映风险在不同标的间的分布情况。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该问题在农业保险的商业化模式中将十分显著。农业生产者对产量及收入的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保险费率的确定往往是基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历史平均值,这样的话,只有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民才会购买保险,而低风险的农民因为过高的保费而不愿参保。表2为1999—2002的农业险保险金额、保费收入与赔付情况,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市场上逆向选择产生的结果相吻合,其结果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引起农险市场萎缩。

降低逆向选择的最佳办法就是扩大承保面。如果政府不打算使用强制所有农户参加保险的办法,就应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营销方面的优势,使更多农业生产者加入到农险保障体系中来。政府的补贴也可以起到降低逆向选择的作用。综上所述,利用商业保险的营销方法辅之以国家补贴会大大减少农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农业保险中所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由参保率与农业投入的数据的对比很好地表现出来,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充分,难以得到这方面的数据。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参保率与农业投入确实存在一定负相关性(Goodwin,1996;B.K,V.H。Smith,2003)。解决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最主要的方法是加强监督,与公共保险机构相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保险公司更有可能去履行监督职责。还有一个方法是合理设计保险合同,以减少由保险合同的规制诱发的道德风险。例如在免赔额设定上,过高的免赔额可能诱发投保农民在保险标的发生没有达到这一额度的损失时,人为扩大损失程度,以此向保险公司求得赔偿。

2.农业保险的费率精算中遇到的问题。造成农业损失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每年农业产量的波动不但取决于气候因素,甚至包含一些人为因素,保险费率精算的准确性会因此大打折扣。事实上,像我国这样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变的国家,农业保险开办范围越窄,对农业保险的损失情况的统计数据就会越缺乏,保险费率也就越缺少精算数据基础,最终使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停滞不前。

在我们所倡导的“政府支持下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险”的模式下,由谁来确定保险费率是一个关键问题。如前所述,农业损失的发生因时不同,因地而异,我国又是一个地理条件复杂的国家,如果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费率,很难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政府可以确定一个与当地农民收入挂钩的最高限价,而具体的保费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与保险方案设计。对于承保农业险的原保险公司来说,合理安排再保险方案来分摊风险是十分重要的。而风险分摊比例的确定是再保险方案中的关键环节。以美国农业保险模式为例,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通过标准再保险协议(StandadReinsuranceAgreement)分摊风险。在协议下,保险公司通过在相互独立的基金间进行选择决定风险自留与分出的比例,按照风险分担的比例,保费收入也在保险公司与政府间进行分摊。

为了应对农业保险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费率精算困难等问题,在农业保险方案上产生了许多创新。目前在这方面的进展主要在两个领域,它们分别是:区域保险(AreaYieldInsurance)与天气指数保险(WeatherBasedInsurance)。在这两种方案中,被保险人领取保险金的依据不是个人的损失情况,而是与地区总体的损失情况及天气变化情况挂钩。在这样的方案下,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到缓解,同时保险人的监督管理成本与理赔的费用也大大降低。它们的缺点是在减小保险公司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基差风险”,即一旦投保农民的个人损失与指数化的标准不一致,其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尽管如此,上述两种方案作为个人保险的低成本替代品,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有特殊的价值。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方案的创新,不但可以扩大参保率,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可以大大减轻开展农业保险计划为国家带来的负担。

四、讨论与结论

农业保险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特性的行业。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各国的农业保险中的一切险费率最低也在2%左右,高的达到15%—20%,在自愿投保的情况下,农民对保险的购买受到支付能力的约束,也受到农业本身预期收益和农业保险预期收益不高的约束,因此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很低。如果按私人物品在竞争性市场上进行交易,农业保险的供给和需求曲线不可能相交(见图1)。

在图1中,需求曲线是D,商业性保险公司根据其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和平均利润所确定的供给曲线是S,二者在正常情况下难以相交。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当政府愿意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使农民实际支付的保费降低,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到D’,此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于A点,成交数量为OQ1。政府如果给保险公司补贴经营管理费、减免相关税费,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到S’,此时需求与供给曲线会相交于B点,成交数量为OQ2。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给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占保费总额的1/3且支付全部管理费,但自愿投保的农场不到1/2。

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干预还存在着如下的理由:首先,保险的收益具有外在性。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在购买农作物保险后,由于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降低了价格,供给曲线下移,但对全社会来说,社会福利即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总是增加的。其次,农业保险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搭便车”现象。单从购买保险享有保障上来看,农业保险的消费是排他的。但保险公司在为投保农户进行防灾防损服务时,是无法排除不买保险农户受益的。

由此可知,农业保险产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更多地趋向公共品。这种产品的性质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农业险的表现也可以感觉到。所以,作为准公共品的农业保险,仅靠市场经营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的经济学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就是必须采取国家财政支持下的政府经营方式或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并使之目标服务于政府给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篇4

新制度引发大商机

平安保险某分公司契约部负责人认为,医改将使每个人都成为商业医疗保险的潜在客户。因为,实行新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后,基本医疗费将由个人和单位共担。根据新规定,门诊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社保医疗住院费用的起付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10%左右,封顶线原则上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这样,对于封顶线以上和起付线以下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都想通过购买医疗保险以减轻负担。

近年医药费的持续上涨更强化了人们的保险意识。资料显示,1998年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1年中平均每人患病治疗5次以上,有7%以上的人需要住院。人们担心,如果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治疗费用远远超过支付限额,那就只有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来化解风险。此外,对部分经济收入稳定的群体来说,社会医疗保障仅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高层次、特殊的医疗需求还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解决。有关专家分析,高费用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将是城市居民最需要的医疗险险种。

再从保障范围看,社会上还存在大量基本医疗保障没有覆盖的人群,像私营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农民,这些群体尤其渴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最近,一项针对我国城市居民对各类商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8.3%的城市居民把健康险作为首选险种,其比例已经超过了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和人寿保险。业界人士笑言,医疗制度改革使保险公司赶上了好时机。

保险公司各显神通

商机诱人,各商业保险公司跃跃欲试。今年以来,不少保险公司密切注视医改的动向,千方百计打听即将出台的广州市医改方案的详情,对照原有医疗险种的一些缺点,加快开发出适合基本医疗制度改革需求的新险种。

4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其与德国健康保险股份公司合作开发出的健康保险新品种,以“保证续保”为卖点,一下子吸引了市民的关注。因为,在以往的大多数医疗险种中,被保险人一旦生病往院,保险公司在理赔后一般不再为其续保。而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个人住院费用保险”和“个人住院安心保险”新险种,客户只要连续投保满3年,该公司将保证续保,不会因客户健康因素而拒保、加费或增加其他附加条件。据了解,目前这两款险种在一些已实行医改的地区很畅销,每月销出数百份,不少家庭一家数口同时投保。

7月底,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推出“健乐增额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分红险,这一新险种的最大特色在于不仅提供11种重大疾病保障,还让保户参与公司红利分配,且红利分配采用增加保额的方式,即将客户可获得的红利直接转化为保额。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使客户的保额随着投保时间的推移实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累积,在目前医疗费用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可使客户的健康保障不会因此而削弱。这一险种甫推出,立即成为市场的亮点。

结合医改方案,推出补充高额医疗费用的团体医疗保险更成为保险公司的攻略重点。泰康人寿精心设计出为医改度身订造的“高额无忧”系列团体医疗险种,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专门承保社会医疗保障“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风险。对于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团体,其设计的起付线刚好是基本医疗制度划定的封顶线;对未纳入医改的团体,则设计可灵活约定的起付线,由投保户根据实际情况与保险公司进行商定。此外,针对新医保制度个人门诊要由个人负担的新规定,这一险种还特别设计了门诊医疗保险金。有关专家预测,这一系列险种将有强大的市场冲击力。

既是“蛋糕”又是“玫瑰”

面对各保险公司新增保单和保额都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业界人士指出,医疗保险既是块诱人的“蛋糕”,又是一枝带刺的“玫瑰”。

在经营医疗险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的中保人寿公司指出,医疗保险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险种,经营医疗保险存在不少风险:其一是保险机构缺乏医学专业人才,在处理承保核赔处于不利地位;其二,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医疗机构,一些医师得知医药费由保险公司承担时,往往会放开手脚开药,有时甚至出现病人和医院联合起来对付保险公司的事;加之城市居民长期形成的“看病靠政府,报销找单位”的观念,要求医生多开药,甚至一人买保险,全家吃药,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传统劳保医疗制度遇到的难题,同样成为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之一。

除了商业风险,医疗保险还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平安保险某客服部反映,曾有客户在投保时故意隐瞒病史,而一些突发性疾病如心脏病等,客户投保时不知道,一旦发病,保险公司因证据不足无法拒赔。泰康人寿公司也表示,该公司多年来基本上都是以盈补亏实现总体的微利经营的。

保险公司希望双赢

为了控制风险,不少商业保险公司都在险种设计、投保和赔付等方面费尽心思。有的实行“严进宽出”,严格把住客户投保关;有的实行定点医院制度,与管理规范、收费合理的医院长期合作,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

篇5

一、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现状

我国高校从1953年开始实施公费医疗制度,并对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根据各地形势和学校具体情况,一般由政府承担80%,其余20%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1]。近年来,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加快,高校扩招,民办高校增多,加上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缺乏社会共济,由此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1.大学生医疗费用的承担情况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费用占生活费比重较大,由于没有劳动收入且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因此负担很重。在目前医药用品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医疗费用,一旦患上危急重病,他们的健康、学习乃至生活都将难以维系。

2.大学生享受的医疗服务情况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需要就医或购买药品时,喜欢到校医院与学校附近药店。然而,校医院医疗条件差、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态度较差;学校附近药店则是药价太高、药品质量不好,因此,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医疗产品与服务。

3.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对商业保险不了解,保险意识不强,普遍对商业保险不信任,不能确信当意外发生时所买的保险能否给自己提供保障。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对医疗保险的了解情况及其在校学生的参保率,其结果具体如下:

二、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得高校学生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国家给予计划内统招的部委所属院校和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的公费医疗拨款分别是60元和40元[2],且公费医疗拨款总额是在扩招前的1998年定下的,近10年来就一直没有变过。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均所享有的医疗经费则会更低。因此,多数高校医疗费存在着超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医院对大学生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陈旧落后,严重制约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2.大学生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小

大学生公费医疗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国家财政只对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按人数拨款,民办高校则不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财政拨款,学生的医疗保险只能依靠商业保险和学生家长负担。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学生享受不到政府的医疗费用拨款,所在学校也不对他们进行医疗费用补贴。这种医疗保障待遇上的差异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凸现出教育的不公平。

3.现行的高校医保模式存在着弊端

多数高校都采用“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保险”[3]的模式来保证大学生的医疗,而这种模式又有着非常突出的缺点,即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成本相对比较高,贫困学生面对这笔费用,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自愿放弃,不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而生活条件差、经济不富裕的大学生往往是患病率较大的那一部分人群,因此政府和学校又尽可能的使这些学生能够有条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4.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差,健康教育不足

许多高校学生的投保率较低,普遍认为自己身体没问题,多交几十元钱没有必要。此外,学校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对学生身体健康及疾病预防方面的指导和咨询,学生患病后自己到药店买药,这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在设计和管理上还存在着缺陷,医保制度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使得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我们必须针对当前的形势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大学生的医保制度纳入合理有序的轨道。

1.加强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

各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创办宣传栏、开设保险知识讲座或选修课,让学生明白风险的不确定性,谁都有可能遭遇风险,从而调动其参保的积极性,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这样使得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购买商保;社会统筹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再投保,大额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以减轻统筹基金的风险压力,但这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规范保险市场,同时保险公司也要积极开发新的险种[4],扩大保障范围。

2.促进高校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高校医院实质上是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实施和管理机构,促进校医院改革与发展不容忽视。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校医院的定位、功能和发展方向。加强校医院投入与建设,切实为师生提供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校医院应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提高与社会医院的竞争力,并科学管理师生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同时,校医院应提供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保障学生教学、科研顺利进行。

3.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社会公益性上说,社会医疗既非纯粹的政府行为,也有别于一般的赢利行为,它是一种社会道德力量支持的社会公益行为[5]。当前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大学生和当地低收入居民一起纳入社会医疗救助的范畴;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大慈善机构对大学生的援助。如红十字协会等可以定期为大学生做健康调查,减费或免费为大学生治疗疾病;还可以让社会和企业为患重病的大学生进行捐款,以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4.将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法律的保证,在国家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了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以实施,而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上,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大学生医疗保障法》。从制度上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利益。法规可以规定:学校推行保险,应该带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应统一代收保险费,统一操作[6]。

篇6

一、我国农业保险五种试点模式的比较分析

2003年中国保监会提出了指导各地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五种主要模式:一是政府主办模式,即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股份公司,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如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三是政府支持下的互助合作经营模式;四是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如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五是相互制保险公司模式,如黑龙江阳光农业保险公司。

上述五种农业保险模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对农业保险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积累和保险公司资源的集中配置与合理利用。缺点是这种模式运行和监督成本较高,经营管理费用和保费补贴较多,政府财政负担较重。第二种模式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保险公司只是一个收取保费的机构,经营风险全部由政府承担,其实是政企不分,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第三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有的资源,节省制度建立或转换的成本,商业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机构、专业人才和以往的农险经验,在政府政策性补贴的框架下经营农业保险,并同时开展农村寿险、产险等其他业务,只不过对前者须实行单独核算。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追求赢利的本质属性如何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险业务相匹配。第四种模式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但是,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的内在本质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收益低的固有特点,决定了这些外资公司愿意经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只是一种说辞,只能将其当作一种早点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敲门砖或策略而已。第五种模式是互助合作制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兼具互助共济的特征和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及法人治理结构。

二、相互制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鉴于以上分析的五种农业保险模式的利弊,在目前我国商业性农业保险全面萎缩,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引进外资农业保险还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选择建立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农业相互制保险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建立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互助合作为基础、以相互制保险公司为组织形式、以各级再保险机制为支撑、以政府财政税收扶持为后盾、以多方筹资建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最后防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农业保险实际需要的理想模式。

三、发展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具体思路

我们应该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规范与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而农业保险一般是政策性保险,所以,现有的《保险法》并不适合于农业保险。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以及相关法规条例。鉴于农业相互保险的特殊性,应对农业相互保险的性质、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管理原则、各级政府的职能、农民的参与方式、税收规定、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以避免政府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忽视对农业相互保险的支持。

(二)完善农业相互制保险公司组织体系

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可由省总公司、地市分公司、县(市)支公司和乡镇办事处四个层次构成。处于最基层的是各乡镇农业相互保险办事处,它接受县级支公司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在基层办事处上面是县(市)支公司,这是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基本层面,主要负责领导、监督、管理各乡镇农业相互保险办事处的业务活动,负责宣传、经办各类农业保险,集中各乡镇保费收入。在县(市)支公司上面是地市分公司,主要负责领导、监督、管理下属支公司的业务活动,并接受县(市)支公司的再保险业务。处于领导地位的是省农业相互保险总公司,在省保监会的监督管理之下,统一制定本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独立开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负责拟定保险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领导、监督、管理全省分支公司的业务活动;接受地市分公司的再保险业务,并向国家再保险公司寻求再保险。省、地市、县(市)三级保险机构相互之间既是行政与业务的领导关系,又是逐级按比例分保的关系。

鉴于各省级区域农业生产及整个经济状况很不均衡,各省间存在很大差距,农业保险的决策层和经营主体暂定在各省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似乎没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联合机构。但省级公司必须向国家再保险公司寻求再保险,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分散风险。

(三)给保户以适当的保费补贴和对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政府应安排各级财政对投保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保户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财力状况确定各级财政分担的差别比例。保费补贴所需资金应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建立根据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相互保险公司对政府补贴的农险险种应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国家还应对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给予财税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一切税赋,经营其他保险业务依法纳税;对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盈余,可在一定期间内适当减税,以利于增加准备金积累,降低保险费率;应允许相互保险公司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以增强公司的资金实力。

(四)设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且造成巨大损失的洪涝灾害也经常发生,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非常必要。建议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当发生重大灾害损失、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无力按照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时,风险保障基金按适当比例予以补助,并允许它们从基金中取得无息或低息借款,随后逐年从保费收入中归还。“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的资金可运用行政政策和市场手段多渠道筹集,主要来源是:从中央和省市两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从农业相互保险的保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从民政和水利部门每年安排的救灾、防洪费用中划归一部分,从社会各界捐赠中拿出一部分,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征收一部分。“巨灾风险保障基金”要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五)实行“共保”制度

应该借鉴上海农业保险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让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与农业技术部门联合承办农业保险,实行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保”制度把风险补偿与农业科技服务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解决农业保险业务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缺、定损经验不足等难题,又能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防赔结合,以防为主”的保险机制。

篇7

摘要:经过多轮的修改,在广大民众的无限期盼中,国家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并将大学生医保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本文就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作了阐述,并就目前该项政策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作了简要的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到200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等。而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原来的公费医疗及学生平安险远远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我们在网上或身边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发出求助,学校师生、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其健康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基于此,今年两会后,经过多轮修改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将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直至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实质性的社会保障范畴,医疗保障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学生的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一)公费医疗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始建于1952年,从1953年起,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财政按照计划内招生人数向高校拨发一定数额的包干医疗费用,医疗补贴标准从1994年至今都是60元/年。这部分医疗补贴只针对高校计划内的学生,计划外学生(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招收)、自费生以及委培生则不能享受此补贴。由此可见,这种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非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一旦得了大病,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的医疗保障也越来越成问题。同时,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只对基本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如常见处方药品,小额的医疗支出,门诊医疗费用等,存在保障范同小、水平低的问题。有人形象地将高校医疗机构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二)学生平安险(学平险)

学生平安险是在校大学生可以购买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学平险包括死亡、残疾给付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大学生,患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而原有的公费医疗保障并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风险,况且对于很大一部分非计划内的学生还不能享受公费医疗,所以,大学生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但学平险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它是商业险而非社会保险,故要求学生在投保前身体必须是健康的,所以身患疾病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非健康学生是被排出在学平险之外的。其次,对于学平险,各个高校缴纳的保费一般是每年20~50元,保费低,但保障水平也低,最高赔偿额度一般在2-6万元之间,赔付能力有限,对于重大疾病更是杯水车薪。还有就是学生对学平险的具体条款并不是很清楚,在索赔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需要自行先垫付医药费,事后凭借费用发票、诊断证明及病历才能得到补偿,这也无异于“雨后送伞”,给贫困家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鉴于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过长期的调研和研究,借着本次我国新医改方案出台的东风,2008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终于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被正式纳入全民医保的范畴。该《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基本原则:坚持自愿原则;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学生实行属地管理。

2.主要政策:(1)参保范围。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校(以下统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2)保障方式。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3)资金筹措。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各地采取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及按规定应由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给予资助,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概况

继《关于将大学生纳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省市积极响应,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实施细则。在浙江,《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9月1号起实施。具体措施为:9月1日起,在杭高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除外)每年只需缴纳30元钱(学生个人每年缴纳30元,同级财政补贴90元),住院生大病的医疗费就能报销,报销比例在70%一80%,且没有设定最高支付限额,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严重疾病,即便住院医药费花了l5万元或更多,统筹基金始终是他们的坚强依靠,费用至少能报销80%以上。这个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杭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北京和沈阳两地对大学生医保T作也发出了量化通知:北京地区将把北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职非本市户籍的大学生,纳入到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当中,标准与京籍学生相同。沈阳地区规定2009年级大学新生要100%参保,2008年级以前的在校大学生参保率不能低于40%。参保标准为:每人每年筹资80元,其中政府补助40元,个人缴纳40元,医保基金对每位参保大学生的年最高支付限额为l0万元,且该地区的参保学生在放假和实习期间都能享受医保。

经济相对滞后的西北一带如陕西,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规定大学生医保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其中,个人缴费不高于20元。且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连续参保缴费。毕业后就业的,应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年限,可与其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年限合并计算。同时指出,大学生在假期、实习、休学期间,可选择居住地或实习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部分,由统筹基金给予报销。大学生在校期问异地就医和转诊治疗,按照高校所在市(区)城镇居民医保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总结

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的举措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正如本文所述,在这之前,与大学生医疗保险有关的是国家公费医疗制度和商业险学平险的补充。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公费医疗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小病得不到报销,得了大病时报销的比例却又很小,加之此项制度只能报销一些特定的药品以及特定的医院,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未能享受公费医疗。学平险又由于是一种商业险,有在投保资格及理赔标准和程序上的种种弊端,大学生因此从中受惠有限。随着鸡肋似的“公费医疗”转变为社会医保,大学生虽然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但是由此而来的方便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首先,社会医保覆盖范同广,保障高。该项政策惠及所有大学生,且没有象商业医疗保险那样的投保资格的审查,这给已经患病的大学生带来了春天的雨露;同时支付限额较高,甚至有些城市未设定支付限额,这对患严重疾病(如白血病等)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生命的延续。其次,保费较低,基本上都在学生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且确实有困难的还可申请其他途径的免交,真正惠及到了每人每户。再次,社会医保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在时间的延续上和未来的受益方面都要比商业保险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此外,由于社会医保还可和以后自己工作时间段内的医疗保险、退休后的医疗保障直接挂钩,这也是普通商业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篇8

[关键词]养老金;给付;调整

一、引言

年金,是指在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现金流入或流出。如分期付款赊购,分期偿还贷款、发放养老金、支付租金、提取折旧等都属于年金收付形式。按照主要给付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公共年金、私人年金以及商业年金。

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内地总人口为13.5亿,其中,0―14岁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数16.5%;15―59岁适龄劳动人口为9.4亿,占总人口数的69.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总人口数的14.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数的9.4%[1]。而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而中国在这两个指标上已分别超出4.3和2.4个百分点。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必将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体系部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我们必须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私人年金与商业年金市场,为国民提供更完善的养老保障。

二、公共年金给付调整的分析

年金制度所指称的给付项目通常包括老年退休给付、残障给付以及遗属给付,本文所要讨论的以我国老年年金给付制度为主。

(一)影响我国调整基本养老金给付因素如下:

1、经济因素:

(1)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将导致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假定退休者退休时的物价水平为1,物价每年上涨幅度为I,那么这名退休者在退休n年后的物价水平将达到(l+i)^n;如果退休者的养老金给付额始终维持不变,那么n年后同样给付的养老金其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退休时的1/(1+i)^n。

(2)全社会收人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假定一个国家经济的边际增长率每年平均达到10%,物价每年分别上涨5%、8%和10%,那名义价值的增长率将分别达15%、18%和20%。这意味着人们的货币收人水平必须分别比上年增长15%、18%和20%以上时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现在我们假定人们的货币收入水平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那5年以后,人们的货币收人水平将分别为目前的2.01倍、2.09倍和2.48倍,以此类推,20年后将分别为目前的16.37倍、27.39倍和38.34倍。[2]

2、社会因素:

(1)从经济角度来看,调整基本养老金的给付水平的目的是让退休人员能够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来源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劳动贡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再生产过程中,下一代的劳动者是以上一代的劳动者(即现在的退休者)所提供的积累起来的劳动为基础的。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调整基本养老金给付,是为了实现社会安定和家庭和谐。人一到老年,就会逐渐成为利益获取上的弱势者,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速度越快,若不对退休的老年人的养老给付进行适度的调整,容易引发社会上老年群体的不满,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3)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要想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利,那么必然要对基本养老金给付进行调整。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已然形成一种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个人在生活陷入困境时可以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国家和社会也有责任向遭遇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国际劳工局第102号公约(1952年颁布)曾对此作出过规定;1994年第67号建议书―《收人保障建议书》再次要求:“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应该随着主要收人水平或生活费用的任何变化而重新审查。”

(二)因为大多数国家在调整养老保险给付时都是依据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动进行的, 所以许多人也都把养老保险给付的调整称之为指数化调整。

1、指数化调整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物价指数化调整。即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动,养老金给付也相应浮动。当物价指数上升时,老年人的养老金收人也随之增加。从理论上说,当物价指数下降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人也随之减少。但实际情况是,养老给付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 因此很少向下调整养老金。

第二种是工资指数化调整,即随着在职人员工资指数的变动,养老金给付相应浮动。如果在职职工的工资指数上升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人也相应增加;相反,当在职职工的工资指数下降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人也随之减少,当然后者并不常见。

2、指数化调整的效应比较

在经济处于动态变化的条件下,物价指数与工资指数的变动是不同步的,这两种不同的指数化调整模式对以下两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对退休人员的影响。若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涨幅大于工资增长水平,那么按价格指数调整则可能提高劳动者的退休金收入替代水平,当然,与在职人员相比,退休金的增长速度快于工资增长速度,退休人员相对生活水平会提高,故对退休者有利;如果按工资指数进行调整,收人替代率水平则将保持稳定,与在职劳动者相比,其相对生活水平没有下降,但是实际收入会下降。当然,养老金按不同指标进行调整的政策效果会因不同的经济环境而各不相同。

(2)对养老金的财务收支计划的影响。如果是在物价涨幅大于工资指数增幅的情况下,那么对于采用物价指数化调整的国家而言,养老金支出量会随着物价指数的上升而增加,但是以工资为纳税(费)基数的养老基金收人,却会因工资增长缓慢或没有增长而增加有限,形成支大于收的局面。要想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就需要提高养老保险税(费)率,将养老金支出增加的负担转嫁给在职职工,这势必影响企业和在职职工的利益。

3、我国养老金给付调整原则:

通过研究我国养老金给付现状和给付调整机制,为了保证养老金给付调整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调整我国养老金给付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基本养老金不仅要与物价指数挂钩,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变化。

(2)给付的调整要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保持退休人员的经济地位相对稳定。[3]

三、私人年金给付的调整

私人年金是指给付带有私人性质的年金,比如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后者主要是企业对于雇员的一种保障与激励,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在本文中将着重于分析影响企业年金调整的因素。

1、一般来说,企业年金的分配方式有:

(1)针对所有员工的统一福利计划。

(2)根据雇员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水平确定。

(3)将参加者的工作年限与工资收入相乘,再乘以一个系数(百分比形式)来确定退休金。

(4)按养老金收益情况和服务年限计发。

实行待遇确定制(DB)的企业年金一般由雇主单方缴费,但是有时雇员也需要向企业年金计划缴纳其工资的一定百分比,由雇主弥补剩余的部分。这种方式优点是收益很明确,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缺点是物价上涨过快和通货膨胀时保障不可靠,且刚性大,使企业承担较重负担重。

实行缴费确定制(DC)则先确定缴费比例,由雇员和雇主或只由雇主缴费,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到雇员退休时,就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积累的总额,包括本金、利息和投资分红等,一次性或分期支取年金。这种计划是完全积累式的,基金的运营通常也由寿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负责。[4]

2、企业年金的给付方式。

主要包括三种:一次性给付、定期给付和年金化给付,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政策规定的是,计划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在退休时可自由选择一次性给付和定期给付的方式领取企业年金待遇。年金化给付方式是指在缴费确定型的企业中,参与了年金计划的职工退休时,可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一份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动用的是年金基金积累,用保险为自己不确定的余命的退休金提供保障。

3、企业年金调整的影响因素:

(1)政府是否立法健全。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政府应该健全企业年金法律体系,加强对企业年金运营的监管。

(2)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企业年金的建立需要企业承担一定金额的职工养老保障,因此保障水平的高低与否与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关。

(3)企业职工对企业年金的重要性认知与正确观念的建立。[5]

(4)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的影响。

4、澳大利亚逐步调整的超级年金制度。

在澳大利亚,从18岁到70岁(自2013年起延长到75岁),月收入超过450澳元的雇员都可以加入超级年金计划。该年金计划实行的是完全积累的、信托型的个人账户。

随着经济发展,超级年金的强制缴费比例也在逐步上调,专家估计到2019年6月底,该比例将会达到雇员工资的12%。超级年金领取年龄目前最低的为55岁,到2025年将延长到60岁。与此同时,税收优惠也分层级设立:第一等级是年度缴费额25000澳元以下的,享受优惠税率15%;第二等级是那些收入25000澳元以上的人群,根据所得税税率征收。所得税的由投资产生的收益中按照15%的税率收取。等到领取年龄后,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全部不用交税,但提前支取的话会需要补缴相当大额度的税金。

四,商业年金市场亟待发展

目前,中国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增长乏力,市场规模较小,截止到2006年,我国个人养老年金中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37亿元,而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也仅仅为389亿元。我国并不存在发达国家实行的强制性市场,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市场主要是自愿性个人和团体市场,通过直接购买行为形成。

如下图一所示,在我国“三支柱”(即政府养老年金、企业养老年金和个人养老年金)的制度框架下,商业年金保险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能作为个人养老金计划来使用,构成“第三支柱”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发挥保险机制的功能,分摊风险损失。

1、商业年金保险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商业年金保险是商业寿险公司为筹集资金投入市场运作、获取盈利而卖出产品,属于商品范畴。对于商业保险,财政部财企[2003]61号文件规定:“职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商业保险,属于个人投资行为,其所需资金一律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得由企业报销。”即购买商业年金保险产品则没有税收上的优惠。商业年金保险产品均指标准化产品,商业保险公司在承揽业务时,必须严格按照在保监会备案的保险产品条款约定的保险责任为客户提供服务。商业年金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则是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则是合同的关系人。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是保险合同关系,受《保险法》的约束,保险人的运营管理主要受保监会的监督和管理。[6]

2、自愿性年金市场发展不足的原因

(1)需求方面:

一是人们仍然存在持有具有一定流动性货币资产的预防性需求, 以备应急支出,如长期医疗护理开支。由于年金保单在给付阶段不具有回赎性,会降低退休者的资金使用弹性。

二是遗赠动机,若遗赠动机进入效用函数,遗产效用水平明显,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意愿将更差。

三是逆向选择问题普遍抬高了年金保险成本,挤出了一部分低风险的潜在年金保险购买者。

四是消费者对年金保险本质缺乏了解,对相关的金融消费知识掌握较少。

五是很多人没有树立长寿风险意识,抱有侥幸心理,目光短视等。

(2)供给方面:

一是社会养老保障对商业年金市场构成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特别是低收入者购买保险的主观意愿不强,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存在某种程度的替代。

二是“逆向选择”造成了年金保障对象多是高风险的长寿者人群, 而且年金保险市场“道德风险”比传统寿险市场要大,年金受益人有更强动机追求长寿,这将增加年金保险人的给付压力,因此保险人提供年金保险的意愿会不及传统寿险那么强烈。

三是在人口长寿趋势下,年金保险人将会面临聚合长寿风险,这是由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带来的整体人群的长寿风险,年金保险人无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抑制了保险人的供给意愿。

四是缺乏与年金保险合约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产工具,保险人面临再投资风险,其资产与负债管理难以做到平衡等。此外,政府对年金保险提供的税收激励不够也是自愿年金市场发展受到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7]

3、商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

(1)政策条件:要对养老保障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同时全面系统的财税体制改革也是商业年金发展的必要基础。

(2)经济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是商业年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技术条件:要注重对年金市场的运作与监管,包括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技术中年金市场管理水平,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则是重中之重。

(4)法制条件:年金市场的发展需要公平、公正、公开、有效的法制条件。

4、商业年金调整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妥善的引导,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优惠;保险机构成本:包括内外部管理成本和业务获取成本;企业和个人家庭的参保财力:如企业在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缴费率太高则会加重企业负担;最后,加强年金市场的监管力度也能推动年金市场的合法与有序经营。

综上,近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低,扩大覆盖面的工作也进展缓慢,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和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年金市场也由于一系列障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支柱的发展,发挥各种形式的年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祁祥,王国军,郑伟.中国养老年金市场未来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2013―2023年[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5).

[2]李连友.略论养老保险给付的调整[N].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5月06期.

[3]马兰,杜佩莲.对我国养老金给付调整问题的思考[N].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郭娜.论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M].经济管理,2015年1月.

[5]程娇,浅议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社会观察,2014年8月.

[6]郭俊,析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年金保险产品的区别[J].上海保险,2006年08期.

篇9

老龄化社会的不期而遇让退休生活越来越现实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或许你现在正年富力强,在职场奋力打拼,但你是否曾想过,人的一生中,前20年接受学校教育,中间30余年在职场打拼,最后的20余年就是你的退休生活了。按照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80岁左右来计算,退休的日子超过一个人生命的1/4。如此漫长的岁月,如何过得富足而精彩,你能不考虑吗?

想象一下,退休后的你会生活在怎样的图景中。每天仅仅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长吁短叹,孤单地用面包屑喂鸽子以获取老年生活的乐趣?还是清晨到公园练练太极拳跳跳扇子舞,早间“伺候伺候”自己的花鸟鱼虫,中午快乐地睡上一觉,下午与老友或是对弈或是玩转功夫茶,晚间牵着老伴的手去音乐厅听一场小型音乐会,每个季节寻找不同的出游方向?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当然是后者。毫无疑问,悠然、富足地度过退休岁月,是很多人的梦想。

百万资金是富足的门槛

谁不愿意退休之后仍能拥有一副比较健康的体魄,不必为生活费用操心,不必因为自己生病而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每天只要参加一些文娱休闲活动,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若要享受富足的退休生活,摆在大家面前最现实的一道门槛就是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资金作基础。这“足够”的资金到底是多少?

我们不妨粗略估算一下,目前一个城市居民从退休后到百年终老之时,想要依靠自己的收入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

按照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准,一个老年人若要过得比较富足,不仅要满足日常的生活开销,还要有一些旅游、文娱等费用支出,以及一些医疗保健费用支出。

具体来算算。退休后,人们在饮食、衣物、交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会急剧下滑(因为不再经常为了应酬下馆子、买衣服和上下班),所以日常的基本生活开销(衣食住行水电煤等物质生活类)每月差不多1500元左右就有品质保证了,一年也就是1.8万元左右。日常的文化娱乐(包括书报阅读、体育锻炼、听音乐看戏剧、下棋打牌等各种精神享受类)每年估算为3000元。每年1~2次的国内旅游,一年差不多要3000元;每两年参加一次境外游,一次境外游1.5万元左右,平均到每年差不多7000元的境外游费用,那么平均每年总的旅游费用大约需要1万元上下。退休以后大多数人总有些慢性病,还要有一些日常的养老保健品费用支出,在不出现急性大病的情况下,每人每年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我们估算约为3000元左右。看来,一个身体健康的城市老人,退休后想要保持比较富足的生活状态,一年3.4万元是必需的。

那么,退休后这样的生活差不多需要维持多少年呢?

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左右,男性一般在60周岁退休。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平均寿命均已经超过了80周岁,广州居民的平均寿命超过了78周岁。即使不考虑未来预期寿命提高的因素,仅仅按照目前的数据来计算,城市居民的退休岁月平均也要有20年(男性)。

如果按照一年花费3.4万元、退休岁月20年计算,那么一个人若要退休后过得比较富足和得心应手,至少需要68万元。同时考虑到70%的人都有可能罹患大病,目前大病的平均治疗费用以12万元左右计算,那么富足养老至少需要花费80万元。

但必须提醒各位的是,这个80万元是没有考虑一丁点儿通胀因素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胀因素长期存在,即便是按照3%的较低年通胀率来计算,上述68万元的总花费也要被改写为91万元。再加上大多数人未来都需要给儿女婚事提供婚房或嫁妆的赞助,100万元大关就将被轻易突破!

女性养老资金压力更大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女性的退休压力更大。

一方面,女性的退休年龄早,但预期寿命却要比男性平均高出3岁左右,这意味着,女性的平均退休岁月要比男性多出七八年,女性的养老总花费因此平均要比男性高出三分之一!按照每年花费3.4万元,退休岁月27年,通货膨胀率年均3%的速度来计算,女性富足养老所需资金需要138万元!加上大病费用,女性要实现富足养老,看来至少需要150万元!

而且,女性工作时间要比男性少5年左右,养老开始的时间就要早5年左右,相当于可用于养老储备的时间少了5年!

另一方面,女性由于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普遍比男性要低,所以她们的社会基本养老投入额比男性较少,她们退休后所获得的社会养老金就普遍比男性要低不少,这也会造成女性养老压力更大。

在这个估算过程中,我们还排除了多数老年人愿意将一部分财产留给子女的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今后人类的平均寿命还将进一步提高,对于如今尚未退休,特别是中青年人群而言,将来所面临的退休岁月肯定要比如今的退休族更长,你所需要储备的富足养老费用只会在今天得出的这个数字基础上增加而不可能是降低。

三分之二养老金靠自筹

可见,对于大中城市的老年夫妻而言,想要退休后生活富足无忧,养老储备约需200万~250万元。这么一笔大的资金需求,你自然要提早准备!那么,这些钱该从哪里去筹措?

社会保障可能是大多数人依靠的对象之一。现在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数人在退休后,都可以每月从政府手中领取一份属于自己的社会养老金。但是社会养老金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参保者很休后的基本温饱生活所需。

看看目前的情况,差不多就能推断出今后的状况。我们在前文计算过,一个城市退休人员差不多每年需要3.4万元的费用(不计大病因素),才能过上比较惬意、富足的生活。但即使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发达的上海地区,退休人员的平均月养老金也只有1200元左右,差不多刚好是前述费用预算的三分之一。

我国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 =新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58.5%,而这个替代率是针对全国所有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对于大中城市居民而言,特别是对于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而言,这个替代率会更低。根据本刊的测算,在2006年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实施后,对于

目前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今后养老金替代率大约只有30%左右。而且,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可以预计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减少,这会导致将来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财务支援能力进一步下降。所以说,社保提供的养老金只够退休人员糊口,距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富足养老”理想还很远。

靠孩子支持养老费用、提高退休父母的生活质量行吗?这在今后和未来几十年似乎也不可能。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未来的一对夫妇可能要照顾4位老人甚至6位老人,子女也将不再能够成为未来养老的依托。退休之后,不必操心孩子的住房,不必成为孩子的“啃老”对象,就算不错的了。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若想富足养老,要在漫长的退休岁月中维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品质,看来还有三分之二的资金缺口,尚需要个人努力筹措。

三大途径筹备资金

既然是“富足养老当自强”,还不赶快寻找有效途径来筹措退休后所需资金?!

到底该如何筹措,我们结合理财专家的意见,在此给出两种思路和三大主要途径。

一种思路就是在退休之前,你已经拥有了一大笔钱足够供退休后丰裕生活所需;另一种思路就是你在退休后的每个月或是每年,可以有一笔足额的现金流入自己手中。

遵循这样的筹备思路,大家就可以找到退休前储备一大笔养老基金(主要是各类金融资产)、购买商业保险和持有投资性房产这三大典型的养老金筹备途径啦。

面对这三大类典型的筹备途径,到底该选择哪一种,每个人不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这三大途径的特点,作出个性化选择。

在临近退休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储蓄、基金、债券和信托等金融工具,储备了退休后二三十年富足生活所需的总有费用,这是很不错的办法。但这就要求你在工作期间就开始行动,并在青壮年时期就经常从各类生活支出压力(如房贷、教育等)中匀出一部分钱用于养老储备。如果你的子女教育和房贷、车贷压力较重,很可能会在这几大理财目标中发生冲突。比如对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产生影响,或是影响养老储备提前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这样的储备方式,对个人的日常储蓄毅力要求较大。

购买商业保险,比如养老年金保险、万能险,通过青壮年期每年缴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待到退休后每月领取一笔养老金,这当然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最大特点是能按期稳妥领取。而且,如果你选择的是终身保险,那么就可以“活得越久,领得越多”,有效抵御长寿风险。同时,如果购买了一些终身健康医疗保险,更可以为老年的疾病费用支出助上一臂之力。但是,目前阶段的保险产品也存在预定利率较低、费用率设计较高等缺点,这就会让将来商业保险金对于富足养老的助推功效有所降低。

如果是通过在青壮年时期投资一套甚至多套房产,包括民用住房、商铺或写字楼,那么将来既可以享受房产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之策。

但是,个人房地产投资一方面是投资门槛较高,动辄需要二三十万元的首付款,如果选择按揭每月的还款额也不低;另一方面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之际,如果介入房地产市场可能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数年或几十年后自己退休,原来购买的房子增值可能性虽然较大,但也不排除贬值的可能,再者房产的变现能力较差,如果是用来出租,退休之后房子管理上也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成本。

多元化手段进行资产配置

在全面分析了各种养老资金筹措途径的优缺点之后,希望大家都能建立起一个资产配置的观念。

所谓资产配置的观念,主要就是提醒大家要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做好综合考量,做个比较全面的安排和配比,不要因为特别偏好某一类投资工具,而增加未来养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篇10

关键词:职业病预防 职业病赔偿 赔偿模式

从20世纪初期美国对职业病采取报告机制开始,职业病预防和赔偿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在近一个世纪中,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新的行业层出不穷,相比于百年之前,职业病的种类和数目大大增加。我国的职业病预防赔偿起步较晚,现状不容乐观。多年来,尘肺、矽肺、职业肿瘤、职业中毒等职业病患者人数高居不下,2009年的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将职业病赔偿和预防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2011年的“毒苹果”事件更加暴露出了我国职业病预防和赔偿机制的诸多弊端。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职业病预防和赔偿而引起的种种纠纷已经是剑拔弩张。

本文试从解剖职业病赔偿模型入手,以欧美国家的职业病赔偿方式为分析对象,试图以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从中寻找不同赔偿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并分析其对于职业病预防的不同影响。

一、职业病赔偿的主要模式

不同国家之的法律制度对于职业病赔偿,表现出几种不同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在赔偿金额和受理时间上有所不同,而且对职业病预防亦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有些国家中的职业病赔偿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负责承担,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职业病患者就可以获得赔偿,而不同类型的职业病之间赔偿的数目也相差不多。另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商业保险市场来提供职业病赔偿,通过不同的保险模型,例如第一人保险(first party insurance)或者责任保险(liability insurance)等方式对职业病患者进行赔付。例如法国、德国、英国对本国11种职业病都采用了这种特殊社会保险体系(social insurance schemes)。还有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仅提供基本的赔偿(赔偿员工部分收入损失和医药费),若员工想获得全部赔偿,仅能依靠雇主的民事侵权责任,也就是说职业病患者必须通过雇主承担侵权责任来寻求赔偿。因此,在该职业病赔偿体系中社会保障和侵权责任并存。

上述不同赔偿模型不仅在赔偿成本和赔偿能力上有所不同,而且对职业病的预防会起到不同影响。虽然职业病预防机制大部分都依赖于政府规制,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通过选择不同的赔偿模型可以对原有仅靠政府监管的预防机制提供更多必要的保障和激励。

二、民事侵权责任模型

民事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职业病赔偿中的民事侵权责任模型是指当雇员感染职业病时,雇主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并对雇员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进行赔偿。经济学家认为,侵权责任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雇主做好职业病预防措施。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雇主自身认识到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职业病的措施,避免雇员患上职业病后自己担责任。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认为,民事侵权责任模型最多只能算作职业病预防体系的一个必要补充部分。这是因为:第一,在职业病预防技术手段上,政府往往比个人雇主知道得更多,也有更有效的预防措施;第二,如果该类职业病引起的个体经济外的损害要超过经济上的损失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雇主的民事侵权责任成本降低,民事侵权责任模型在预防时的威慑作用就会远远降低;第三,有很多导致侵权责任模型失效的例外情况存在,例如由于职业病患者在接触病源和发病之间一般会间隔很长时间,这不利于举证。此外,即使感染职业病,也不一定能够证明其与雇佣关系间存在相当因果关系。

为避免上述问题,很多文献表明通过引入安全条例来规制职业病预防措施。然而,安全条例也并不完全安全。安全条例往往缺乏灵活性,其规制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过时失效。同时,在行业利益团体的压力下,安全条例的内容措施很容易被控制导致预防效果降低,甚至无效。基于安全条例的疏漏,民事侵权责任模型成为了职业病预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此种情况下,职业病预防主要依靠安全监管力度,落脚点在于日常的安全监管。

从职业病赔偿的角度来看,民事侵权责任模型的赔偿门槛较高,即职业病患者必须证明自身患的职业病与雇主之间存在相当因果之联系才能提起民事侵权诉讼,要求雇主进行相应的赔偿。事实上,仅依靠自身所患之职业病而造成的伤害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获得民事侵权责任赔偿。其基本原则还必须包括职业病患者必须证实他所患的职业病是由雇主的错误的方案造成的。因此可以理解成职业病患者必须证明其患病与雇主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从荷兰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职业病赔偿案例中不难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职业病赔偿是通过民事侵权责任赔偿模型,大部分是通过社会保障模型以及商业保险进行赔偿。

三、社会保障模型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尤其是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为职业病患者损失的收入和看病的开销提供赔偿,赔偿的数额与疾病或者伤残的原因并没有相关性。原则上,职业病患者也可以依照社会保障法提起赔偿诉讼,但是与通过民事侵权责任赔偿方式的全额赔偿相比,社会保障一般提供有限的赔偿额度,即只有生存保障功能(Existenzsicherung)。跟进一步,社会保障体系也会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最终发放的赔偿数额。这与民事侵权责任赔偿体系是不同的。在侵权赔偿体系中,只要符合具体条件要求就可以获得全部赔偿,而不需要考量个人经济状况。

社会保障体系是由公民共同构成。每个公民根据自身收入的多寡向该体系上交部分收入。因此,“工作的人”会为那些不工作(即对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贡献)但却接受社会保障利益的人承担部分支出。

四、赔偿基金模型

在某些法律体系中,雇主仍需为职业病承担雇主责任,而民事侵权责任赔偿模型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转变则导致了对责任法和责任保险更大的压力。此种情况下,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对这种扩大化的责任颇有微词,特别是在职业健康领域。我们很容易理解作为雇主为什么会对这种扩大化责任不满意,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职业病患者也不满于这种制度体系。它们抱怨说民事程序的时间太久,而打官司也需要花去他们大量的财力精力,同时法院对于雇主责任所能赔偿的数额通常也是未知的。更进一步,即使在持续一年的民事官司结束后,法院判雇主需承担责任,它们还需要面对雇主可能无赔偿能力,比如公司破产等意外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侵权赔偿的职业病赔偿方案。赔偿基金就是在这种情况应运而生。现在,赔偿基金在职业病患者试图通过侵权体系索取赔偿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赔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无论赔偿体系如何构建,其内在价值和出发点都应该以激励职业病防治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在赔偿基金的建立过程中也应当遵循风险差异化原则,换句话说,在设立赔偿基金的过程中,原则上高风险行业应当比低风险行业多出钱。这不仅为职业病预防提供了合理的激励,而且也相对维持了不同行业间的公平性。反之如果采用标准支出,即高风险行业和低风险行业对赔偿基金的贡献相同,那么则存在低风险向高风险的交叉补贴。因此,只有把基于风险考量来决定雇主的基金支出作为赔偿基金的标准,才能保证其对职业病的预防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赔偿基金也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类型。使用频率较高的通常为一般赔偿基金,它作为侵权责任模式和保险模式的替代品而出现。另外一种赔偿基金被称为提前支付基金,用于在民事诉讼中提前发给患者以治疗疾病。这种基金在受石墨伤害的职业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使其在长周期的民事诉讼过程中可以有钱治病。

五、商业保险模式:第一人保险、直接保险、第三方保险和责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