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关于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理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政策是支持农业发展,鼓励贷款,并给予一定的农业信贷补贴,因此出现了理论上的“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 由于但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特殊情况,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储蓄,要发展农村经济,只能依靠政府贷款扶持。而这种研究理论的结论是:农业信贷补贴不是以盈利目的,而是首先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而贷款支持对象主要以农村贫困阶层为主,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但是该理论在指导实践中是不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由于廉价的信贷资金可以持续的获得,政策上对利率上限的规定, 使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获得更多的农村储蓄,致使农村金融没有活力(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 , 1991) 。
(二) 农村最底层的穷人其实并没有成为信贷低息扶持的受益者,那些获得大笔贷款的较富裕的农民才是低息贷款补贴的真正受益人(速水佑次郎、拉坦, 1986;沃格尔,2000) 。
(三)政府的贴息支持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再重视和管理这些贷款,因此就不会有效的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尤其是贷款使用和贷款偿还能力等。(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1991) 。
(四)农村金融信贷由于投放对象不合理,因此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二、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 是在推翻农业信贷补贴论和接纳了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他的理论基本逻辑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落后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得不到发展又会反作用于金融,从而制约金融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金融深化”来解除“金融抑制”,使金融机构脱离政府干预,完全依赖于金融市场,在充分吸收公众储蓄和投资的前提下扩大信达投放,从而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农村金融市场论的假设前提比较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1)在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农村贫困阶层都有进行储蓄的意愿,只要条件允许,贫困的小农户也会进行储蓄存款,而众多的小农户储蓄是不容忽视的。[2](2)低息政策应当取消,因为其变相的影响了储蓄活动,阻碍了金融发展。(3)导致农村信贷机构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就是过于依赖和运用外部资金。(4)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 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农村金融市场论认为: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 由金融机构自身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资金供求的平衡, 减少政府的干预以及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 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该理论所强调的金融政策主要有: (1)农村储蓄要在农村金融资金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储蓄动员是关键。(2)实行利率市场化,从而实现储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用以平衡资金供求, 使储蓄存款利率保持在零以上。(3)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要看信达资金的回收率,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综合评估。(4)应该取消为特定利益集团提供的定向目标贷款制度。(5)要把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结合起来。[3]
篇2
关键词:汽车金融;发展对策;汽车金融风险
我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2005年全国汽车产销量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如今的我国车市,竞争日益加剧,自2004年8月,先后有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等国际汽车金融公司落户我国。但是落户我国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很快大失所望:2003年全国汽车贷款售车占汽车销售金额40%,2004年初降到20%,7月份降到8.3%。由于车价不断降低,信用体系不健全。汽车贷款坏账不断提升,1833亿元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中,已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坏账率有40%左右。从2004年2月份开始,全国各大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开始急剧萎缩,保险公司全面停止车贷,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到汽车消费者这样一种“四人转”汽车金融业模式即刻瓦解,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进入了冬眠。
一、汽车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服务行业中,汽车金融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行业。对制造商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对经销商而言,汽车金融服务则是现代汽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对汽车营运机构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其扩大经营的有力依托:对消费者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消费的理想方式。因此,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汽车金融通过自身的运行机制能够带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通过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联关系。间接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首先,汽车金融服务通过汽车产业高价值转移性,对制造业和其他部门实现其理想带动功能。汽车产业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依赖性,能对其他产业高价值转移。正是这一特性,汽车金融才能通过其流通、消费乃至特殊情况下的生产提供金融支持的办法,疏通汽车产业的下游管道,避免产品的积压和库存。缩短周转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利润水平,较大幅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汽车产业的高价值转移性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汽车金融通过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高度关联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汽车业的高度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汽车产品的最终价值分配中,第三产业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汽车产业的预投入对第三产业的预投入有较大带动作用。研究显示,对汽车工业的一定投入可以导致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储运、实现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收入。即汽车金融利用这种高度关联特性,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发展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男一方面以汽车产业为媒介,通过价值转移,投资倍增效应等方式,又间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有8家汽车财务公司的存在和3家汽车财务公司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但各类商业银行开展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依然占据着当前汽车金融业的主导地位。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多年来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独依靠各类商业银行为汽车金融服务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已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因此,要求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应当具有汽车行业的专业知识,对产品有很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银行业的优势在于资金雄厚、营业网点多、资金结算方便快捷,但单独作为汽车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却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这就是缺乏汽车行业背景。缺乏汽车专业优势,在汽车金融产品设计、业务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没有专门的人才与经验。难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广泛和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以至于无法享受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
三、现阶段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汽车保险业
保险公司除了力求车险渠道多样化外,还应大力发展车险的直销方式,并加入如网上投保、电话销售等非新渠道的拓展力度。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大保险业对外开放步伐。借鉴国际保险行业中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风险防范机制,汽车保险品种的设计应重点体现对驾驶人员安全驾驶理念的强化,如采用分级保费率:对有良好安全驾驶记录的驾驶人员所驾驶的车辆给予较低的保费率,安全记录越好,保费率越低,而对高风险车辆及经常违章、安全记录不好的驾驶人员所驾驶的车辆则收取较高的保费率,甚至拒绝其投保。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保险公司车损赔付风险和保险成本。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实现车险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培育完善汽车租赁市场
要繁荣国内汽车租赁业,除了应为该行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租赁市场以及加强行业管理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经营方式创新,如联合本土众多汽车租赁企业组建成大集团公司或结成汽车租赁联盟,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外地汽车租赁公司联手建立租赁网络,开展“异地租还车”业务:本土企业加盟跨国汽车租赁公司,利用对方雄厚资金、国际化管理和经营经验。以增强和提高本土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此外,增强产业关联度,如由租赁公司和汽车生产厂家之间签订回购合同,租赁公司购得新车,使用一两年后退回给厂家。再由厂家把回购的车拿到二手车市场上销售。厂家通过与租赁公司的联手来保持其市场占有率,租赁公司也始终将新车租给消费者,由此形成良胜循环。此法在国外己有成功的案例。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开展
私人购车已成为汽车尤其是轿车市场上的主要力量,为避免汽车增加过快、过多导致出现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当前,私人汽车消费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为扩大人们对私有汽车的需求及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汽车消费的硬件环境,特别是道路的建设;还要加快停车泊位、场地的规划及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重视停车场的建设与规划,政府应对停车场的建设给予政策扶植和引导,切实解决停车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多头化、分工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使驾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四)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经销商的协作。汽车信贷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任何一家单打独斗都难以化解其中的风险,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共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确认其是否具有《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资信资格,防范贷款风险。汽车金融服务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全力打击信用不良客户。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将违约严重的客户列入“黑名单”。并互通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一车多贷、一人多车多贷现象的发生。另外,必要时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取得车辆管理部门的配合,认真办理车辆抵押手续。
篇3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和完善期)和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关键词:中国金融 国际金融 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显著特点是形成“一行三会”格局,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的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运行的时期,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转折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发展模式再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度调整和寻找解决方法,积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危机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机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金融进入了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9年无疑是中国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金融逐步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国际金融市场逐渐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完善时期。“十二五”时期,只有继续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改善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改进金融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国际金融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当主要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积聚了新的积极因素之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熟运行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社会成熟发展的特征、成功的运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等不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从中国参与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及制定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参与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这是中国金融转型路径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结论
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解决。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积累,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渐进”而闻名,金融转型更为渐进。但是这种过甚的渐进,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效率,客观上要求提升金融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谭迎庆,聂建康.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0)
2.国家统计局.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R].国家统计局,2008
3.许莎雯.“进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展望[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2009[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生物产业 金融供给 金融
一、金融支持可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除了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组成比例,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金融产业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和体制安排。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对经济的干预和冲击强度,范围较小,而金融为有偿、自愿的特点,更适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经济活动,其资金运行,从培育高科技生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的生物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调整等,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和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的自动调节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发展生物产业的财政支持是非常明显的,使用的金融工具是比较充分的,这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物产业发展反过来为金融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本产生强大的需求和吸引力量,带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升级,金融发展不断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为金融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多样化拓宽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渠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促进完善多层资的资本市场,推动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的建立;此外,作为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领域的新产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还会带动多个产业共同发展,从多个角度为金融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三、云南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
(一)生物产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初创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或蜕变)期,这是产业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伴随产业在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和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二)生物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
生物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在生物产业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中对金融需求具有不同的要求以及需求特点。
在导入期,由于生物产业本身的发展阶段较为落后,难以获得金融体系的认可,因而外源融资以及风险投资机会较低,所以,内源性融资,产业自身融资能力的延伸不得不成为企业的主要依赖。
在成长期,生物企业规模,资金需求激增,同时增加了抵押资产,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以外等逐渐增加内源性资源,其他的融资手段,如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已逐渐成为可能。
在成熟期,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生物企业,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成,管理制度建设也往往是合理的,并逐步进入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证券发行。同时,产业中大量剩余资本的存在,使产业对金融的需求由融资需求渐渐转为投资需求。
在衰退期,资源分配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应注重规避风险。这个阶段,企业逐渐进入尾声,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损失,或通过改造阶段重新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的投资比例约为1:10:100的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多,从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从种子阶段,创业,成长到成熟,而所需的资金增加,风险降低。鉴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在初始阶段,政府应成为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和风险承担者。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金融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分为狭义的支持和广义的支持。其中狭义的金融支持主要是指资金的供给、即融资;广义的金融支持还包括现代金融体系所能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如保险、租赁、信托、担保、投资以及金融事务咨询等。就目前情况来看,金融支持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技术的研发与项目攻关;(2)生物科技研究平台的建设;(3)生物产业化基地;(4)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5)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市;(6)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
四、云南生物产业发展中几种主要融资途径及供给状况
(一)开发性金融
作为对国家“两基一支”领域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的主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在发展资金的使用,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融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为例,截止2011年6月底,分行支持全省生物产业合同金额170920万元,贷款余额105615万元。
(二)省财政
云南省级财政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08年以来达到5000元,今后将根据财政增长逐步增加。2010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5000万元,涉及全省16个州,3个市,省直管县249个。其中涉及到贷款贴息385万元,2183万元精深加工,技术创新700000万元,基地建设1085万元,520万元的品牌发展,市场营销270万元及其他领域。
(三)商业银行贷款
融资难问题,在我国生物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比较明显。中小企业因可质押的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难以质押,故银行信贷资金难以进入该阶段。
(四)证券市场
就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大量的中小生物高科技企业望而却步。
(五)自我积累
在我省生物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初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除了政府扶持外,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靠企业自有资金积累,资金量极有限。
(六)其他
云南企业融资解决生物学问题,提出实行“加,减,乘”法,注重创新的融资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物产业,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五、结语
如前所述,融资的企业在云南生物方法更单调,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积累,但后来也有良好的生物包装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相对而言其他类型的融资方式使用较少。这与我省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也与当地实务界对生物产业融资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落后有关,还与各有关部门对资金投放的管理水平有关,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余卫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金融的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篇5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整体环境下,金融改革与开放的速度与幅度也在加快。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战略需要,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则是操之过急的发展策略与规划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内部自身的不理智。因此,如何看待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开放的效率,尤其是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点之间网点数量与效率的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安全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比较:中外资银行网点服务的表象与本质
表象:网点布局与服务差别显而易见目前全球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在我国内地已经设置35家网点,渣打银行设置23家网点,花旗银行设置16家,东亚银行设置32家网点。上述这4家银行网点总体规模合计达到100家以上。虽然与我国银行网点数量比较起来微乎其微,外资并无优势,但这些外资银行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多家外资银行在2007年计划中将网点扩张指标翻番。特别是具有内地人气优势和资源背景的汇丰银行,处于外资与中资结合的“巧妙”之处――既利用其外资规模、影响和市场背景,同时也偏向于我国内地特有的金融财富实际需求。结合性的运用网点设立与前景规划,网点数量规模的急剧增长趋势都说明它有意与我国银行一比高低。目前,其已经计划年内开设30家服务网点,并招聘1000名新员工,明年将继续招聘1000名员工,以支持网点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东亚银行计划2010年将内地营业机构拓展到100家,促使其在我国的盈利占其整个集团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以上。渣打银行也计划将网点数目在年内增加到40个。透过网点数量上升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外资银行服务效率与质量的优势将会在短期、中期形成对我国银行业的巨大挑战,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客户资源积累与发展。
从简单表象看,外资银行温馨舒适的营业环境、安全可信的理财平台、亲切可人的客户经理、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等等,都是构成外资银行全新竞争力的基本点和核心点。而目前中外银行服务竞争的焦点在于理财市场。外资银行在高端理财市场优势突出,基于财富效应的规划经验,使其拥有以各类不同群体为目标的投资产品。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一统人民币理财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较之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方面有相当大的优势,它们将会利用国际市场经验与实践引入更多的投资元素,不仅可以弥补现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领域过于狭窄的缺陷,而且还会打破不能提前赎回的限制,引入人民币产品二级市场概念,增加产品层面流动性,给予投资者更多回报,这是最为关键的网点基础优势。虽然以市场占有率衡量,中资银行目前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在银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外资银行显然已经占据优势,并更具实力和潜力。
核心服务:产品效率与回报差别难以比较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产品效率却远低于国际同行,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在产品与利润组合上与我国形成明显的反差。我国金融产品量大质低的问题与我国外贸量大质低同行,值得关注。虽然2006年我国银行产品推出的增长速度是外资银行的3倍,但产品总量却不到外资银行的一半。
据我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仅有法人机构14家,分行及支行252家,代表处242家,所有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为此,外资银行应对我国银行产品竞争策略,是将自身的资产重心优势转移至服务理财产品市场。因此,在国内媒体根据普通投资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2006年度理财产品”中,除外资银行尚未允许涉及的业务领域(如信用卡,人民币理财等)之外,在外币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中,外资或合资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与利润。
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产品与外资银行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表露出我国金融改革的操之过急和浮躁性。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利润意识是我们长期以来的硬伤,银行或金融体系改革“貌似而神不似”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这从长远来看将十分不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本质:银行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别是根本所在我国金融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改革的实效性,是促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效果弱于模式和形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不得已而延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架构,使我国金融行业的机遇与问题都明显地表露在世界面前。 国内与国际两个金融模式和市场价格的不同阶段性和不可比较性,使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愈为突出的高进展、高投入、高成本、高规模与低效率、低收益、低效率、低素质的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认真思考,甚至深刻反思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或许有时更多地来自外部因素推进作用,包括投机热钱的推动,缺少内部自发经济金融基本因素促进,更有些严重地与国际金融趋势逆向而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汇率走向的反向,以及利率趋势的逆行。这些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主动参与和应对自如的能力,并且必将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压力与风险。
中外资银行网点竞争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发展背景和阶段产生的差异和问题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经济实力和金融规模的快速积累,金融财富已经达到创新阶段,经济金融规模不仅具备实力,更具有影响力。再者,全球经济不景气或复苏在发达国家有更明显体现程度,美国、欧洲和日本占70%以上。其次他们的发展是在创新阶段,其资本循环是以财富创造财富。反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金融起步或发展中间阶段,其资本循环处于财富积累之中,并没有形成资本创造财富,而是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财富资源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背景差异。而从金融角度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金融体系已经从分业、混业转向专业发展阶段,是传统分业经营管理之上的一个更高级阶段;而我国还沿袭他们过去的路径刚刚走向混业阶段。
从我国与美国的差别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模式为供给型,经济模式发展的目的是资金积累、财富积累、实力积累,是“挣钱”经济模式;而美国是需求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目的是扩张财富、投资消费财富、强化财富实力,是“花钱”扩大经济模式;两者之间发展阶段背景的差别巨大。简单来说,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已经从爬楼梯发展为坐电梯了,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已经从产品生产转为财富效应,发展阶段已经转入高层次、高水平和高阶段,更突出创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爬楼梯起步或中间阶段,经济阶段的差别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矛盾或投资机遇,发达国家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将这种称为“楼梯楼层”的阶段性矛盾形象的比喻为“5层的艰难”、“7层的突破”或“9层的喘息”等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制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迎接将要面临的挑战或风险。
发展规则和模式的差异与公平 发达国家是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经济金融模式和经济体制板块的推行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规模、发展的阶段、制定的规则、形成的板块基本上是延续发达国家而来;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规则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也在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但是这个规则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早期经济积累之后发展为成熟经济,发展模块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高科技的含量已经大大领先于基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之间兼顾,更多的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这个层面给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推力和利润是完全不一样。因此,十分明显的结果,就是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在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积累,我国银行基本属于基础和模仿阶段,是一个初级发展、简单模仿乃至单纯接受阶段。实际上在现阶段对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虽然目前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结构性产品,但是我国银行开发设计的产品仍集中在传统的与汇率、利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方面,而这在国际金融市场属于中低产品市场结构。在与股指、基金等各类资本市场标的物挂钩的衍生产品的设计、研发方面,外资占领主导,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处于被动、低效或“乏力”阶段。国内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金融机构占领,进而呈现出我国银行产品相当丰厚的利润被外资银行占有的势态。而我国银行多数只能靠代销赚取少部分的佣金。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服务等收费类项目,对于我国银行而言,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其利润仍主要靠存贷利差。
篇6
【关键词】个人理财;问卷调查;现状分析
理论上讲,当出现个人财产时,个人对财产进行管理,个人理财也就随之产生了。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状态,社会金融环境日新月异,个人财富快速积累,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壮大,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国家社会形态的不同,个人理财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条件下的形式也不同。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理财机构和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个人的选择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顺应需求的潮流开发个性化的理财产品。
一、我国个人理财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个人理财发展成熟程度,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高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较大的积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财富掌握力度分配不均衡,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正在发展中,使得我国个人理财状况出现了多阶段并存的复杂情景。首先,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个人理财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是原始阶段,个人理财没有专业的理财理论为支撑,几乎没有投资理财,收入主要依赖固定的工资或经营收入。其次,在广大大中小城市人群中,主要存在的状况是发展阶段,人们的财富有了更多的结余,为了追求更多的回报和收入,人们往往想把闲置的钱财用于投资,但受各种原因的闲置不能进行直接投资,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急需资金用于经营,但是又不能直接从资金拥有者那里获得大量的资金。从主体上讲资金拥有者拥有更多的可投资资金,同时也主动有投资的意愿,他们会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并了解各种投资方向,会主动向专业人士咨询投资建议。最后,在小部分较为富裕的群体中,正在尝试着高级阶段的理财方式。高级阶段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金需求剧增,可投资途径门类繁多,非专业人士已不能全面了解各种投资理财途径,这样就需要委托专业理财规划师给予帮助管理。专业理财规划师根据客户的实际收入以及客户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理财方案,经客户同意后由理财规划师完成投资理财,并定期向客户汇报财产管理情况。因此,当前我国个人理财状况主要处在发展阶段,同时,又有初级阶段的共存并且将,而高级阶段也刚刚开始发展,并将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二、对52名2008年毕业大学生个人理财状况调查以及分析
大学毕业的80后人群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理财行为将是我国将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个人理财的主要行为方向。因而对新毕业大学生个人理财情况进行分析调查非常重要。
我们对某高校2008年毕业的52名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我们所问卷的对象是大学毕业并且工作5年的小部分人群。在52名调查者中,其中有30名在大城市工作,有22人来自偏远的小城市。从家庭收入来看,来自大城市的被调查者中五万以下的有10人,五万到十万有10人,十万到二十万有7人,二十万以上的有三人;来自偏远小城市的被调查者中,五万元以下的15人,五万到十万的有6人,十万到二十万的有1人,二十万以上的有0人。而对结余财富的处理方式,来自大城市中的调查者有20%是银行定期存储,5%进行基金投资,20%进行股票投资;来自偏远小城市的调查者他们中有60%是银行定期存储,5%进行基金投资,2%进行股票投资。而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只有20%对个人理财有所了解,3%对个人理财知识进行学习,大部分完全没有人向专业理财人员进行过咨询,更没有将个人多余财富委托给专业理财规划师管理。
通过对我国现有个人理财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们所做的小范围问卷调查,我国个人理财状况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偏远的小城市调查者由于对理财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个人理财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是原始阶段,个人理财没有专业的理财理论为支撑,几乎没有投资理财,关注渠道也较为狭窄,并且大部分人收入主要依赖固定的工资或经营收入,在处理多余的钱的方式上,多数人选择了储蓄,呈现理财方式过于单一;而在广大大中城市调查者中,主要存在的状况是发展阶段,人们的财富有了更多的结余往往想把闲置的钱财用于投资,同时也主动有投资的意愿,他们会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并了解各种投资方向,会主动向专业人士咨询投资建议,并且正在尝试着高级阶段的理财方式,这样就需要委托专业理财规划师帮助管理。
另外,这部分群体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强,主动意愿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他们正在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将会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今后十到二十年的发展。因此,及早开发这部分人群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当务之急,并且,由于这部分群体特使得更容易在他们中间开展高级阶段的个人理财规划业务。
三、我国个人理财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市场需求不足。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努力开拓着个人理财服务市场,但是,我国个人理财服务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比较混乱,理财产品名目繁多,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这使得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开发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合理分析规划个人理财服务成为必需。
(一)合理规范投资理财产品
当前市场上主要的个人理财服务主要的方式是投资理财产品的开发,而市场上主要的理财产品主要可分为:最传统渠道——储蓄,风险与收益同在——债券,保障性投资——保险,专家理财投资——基金信托,高风险投资——股票,实实在在的投资——收藏,甚至包括彩票[4],这些理财投资产品经过不同金融机构开发出品种多样的理财产品,这就造成了市场上的混乱。由于市场管理混乱,有些金融机构打着投资理财的幌子,将客户的资金挪用,给客户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另外,金融机构只看重投资理财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个人理财规划的真正含义,忽略了客户利益是以金融机构提供物超所值的理财服务为前提的,而认为投资理财只是个人理财规划很小的一部分,个人理财规划不单纯是个人结余资金的管理,同时包括个人债务,个人收入,以及个人消费的管理。因此,良好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应该是全面的,金融机构应当严格规范自身的服务方式,全面考虑客户的需求。
(二)个人理财服务的个性化
社会个体形形各不相同,同一年段的人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相同职业的人其家庭状况不同,其经济情况也是个不相同,即使是相同职业家庭状况也类似的个体,其消费习惯或消费以及理财心理也不相同,可见,不同的个体对于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要根据个人特点制定个性化理财规划,个人理财服务将朝着个性化服务方向进一步深化。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金融领域也会用到高科技技术。引进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个人理财规划数学模型,是当前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行业中一个重要的任务。该模型参数应当考虑客户的年龄、职业、家庭负担、消费习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大事件以及社会经济稳定情况,为客户提供一个直观的数据参考,该数据应当能够及时提醒客户,应当进行何种个人理财调整。
(三)以银行存储卡为中心开发个体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金融机构逐步确立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我国要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因为,当前我国居民主要结余钱财的存储方式就存在银行,而且,我国居民的主要借贷对象也是银行。银行作为中间人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条件,开发个人理财规划。
具体操作上,通过客户在银行开户时所留下的信息以及与银行接触的机会,银行应当积极的为客户提供一些免费的理财规划知识,逐渐建立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在合法的前体下让客户主动提供个人基本的财务情况,银行根据客户基本情况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免费咨询,给客户提出科学的消费、投资甚至借贷规划,并定期为客户提供当前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根据客户的实际经济情况实时提供理财建议。在这样条件下,银行逐渐与客户建立稳固的服务关系,当客户需要进行投资理财时,银行及时给与正确的引导。
四、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我国现有个人理财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们所做的小范围问卷调查,我国个人理财状况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并依据现有市场发展情况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改进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将进入高级阶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可持续
一、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公认的小额信贷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以中低收入贫困群体为目标客户的小额、无资产担保、利率较高的贷款区别于常规金融服务来实现扶贫的目标。自1994年我国引入小额信贷,除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之外,逐步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专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小额信贷已经成为缓解农村融资难题的根本力量(何广文2009)。
目前为止,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可分为(1)小额信贷的试验阶段(1994―1996.10),资金依靠国际捐助、软贷款,基本无政府资金的介入,无相关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2)扩展阶段(1996.10―2000),资金来源依靠财政资金、扶贫贴息贷款;(3)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2005),农村信用社逐步介入并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占据主力军的地位,推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4)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行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推行《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①
二、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
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典型小额信贷机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银行乡村信贷部。小额信贷无抵押品,因而小额信贷机构需采取特定的运行机制来规避信用风险,包括小组贷款、动态激励、金融抵押、定期还款等。②
(一)小组贷款是指潜在的借款者各自寻求最好的成员来形成一个贷款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自我筛选及相互监督,来缓解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杜晓山(2001)认为,小组贷款具备自动筛选功能,即能够自动剔除高风险的贷款者,减少逆向选择;其特定的内部监督、惩罚措施,有助于提升还款率,降低道德风险。
经典的小组贷款模式是假设一个小组由五人“2+2+1”组成,如果先给其中的两人发放小额贷款后能够按期偿还,一定期限后会对小组的另两个人发放贷款,再过相同的期限后向该小组组长发放贷款;倘若前一个成员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则下一成员贷款在不需要再审批的前提下会被耽搁;如果小组全部成员正常进行偿付,则下一轮允许小组成员进行更大的贷款额度。
(二)动态激励是指不同于非连续性的普通贷款,小额信贷从长期连续易出发来采取不给违约客户贷款和按时偿还贷款客户的累进式激励,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额信贷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对称性。③
如果借款农户不能及时偿还小额贷款,则停止进一步的信用渠道开放;及时归还小额贷款,则下一轮的贷款额度会变大。当借款农户正常偿还贷款后,会预期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可以获得贷款、并且额度更大时,会发挥增强农户还款的激励作用。
三、小额信贷的可持续问题
小额信贷的发展具有财务可持续与扶贫的双重目标,如何兼顾两大目标已成为困扰小额信贷发展领域的一大难题。村镇银行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提供者的主力军,因而以村镇银行为例来说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风险、高成本
村镇银行是“草根银行”,其贷款对象为数量多、居住不集中、经营规模小、对贷款额度需求不大、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以及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大多数无信用记录,缺失完善的“硬信息”(包括财务及资产信息等)可供评估,同时也没有相关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此外,农村地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利,使得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远远严重于城市工商贷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信贷市场往往呈现突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用风险非常高。④
(二)资金来源缺乏,网点覆盖不足
首先,受自然地理环境、开放程度等条件限制,加之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匮乏;其次,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农村资金需求者对其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认可度低而存在弱势。
(三)政策风险
一方面,从政策层面看,各种配套政策仍未成熟,未制定规范其信贷业务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有效监管手段,各种税收等优惠待遇尚未能落实,支农存款、央行清算等方面存在歧视性。另一方面,过分干预,即不适当地运用行政手段对村镇银行贷款等活动进行干预,迫使资金盲目地投向信誉差、基础薄弱、效益低的乡村企业,或者投向未经过充分论证的开发项目,增加信贷风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J.D.冯匹斯克.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中文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 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09.
[3] 陶永诚.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正规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4] 姜美善.小组贷款、个人贷款与小额信贷机构还款率绩效[J].金融论坛,2012.
[5] 张正平.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的冲突与治理: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评论,2011.
[6] Myers,R.H.G.Nagarajan.RuralFinancialMarketsinAsia:Policies,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M].New York:Oxford Univ.Press,2000.
[7] Robert Cull,Jonathan Morduch.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Outreach:a Global Analysis of Leading Microbank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7.
注解:
① 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09.
② 陶永诚.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正规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篇8
【关键词】银行保险 发展阶段 发展动因
一、引言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个概念起源于欧洲,是在欧洲金融、税收和立法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保险的发展也从最初的分销协议发展为金融服务集团的形式,开始了一体化的运作,以求给客户带来更完善更全面的服务并从中获益。1999年欧元的启动使得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欧洲银行保险模式的成功引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纷纷效仿,在亚洲和北美地区都掀起银行保险发展的。由于各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差异,对银行保险所涵盖的内容的确定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不对此加以讨论,在对银行保险的发展阶段作一划分后,重点讨论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阶段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保险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见《sigma》杂志2002年第7期),由于银行保险仍然属于金融领域的范畴,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本文拟从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来对银行保险的发展进行划分,具体而言,银行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销协议合作。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银行保险还处在萌芽时期,银行仅作为保险的中介,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帮助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主要是寿险产品,并从中获取手续费和佣金。
第二阶段:战略联盟。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银行与保险公司以各自的利益需要为基础形成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不仅在保险产品的销售方面,而且在产品开发,服务配套,销售渠道的管理以及客户资源的共享,销售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但在组织结构上,双方仍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
第三阶段:股权渗透。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管制的放松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内部和保险业内部的竞争开始加剧,向外拓展各自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成为必要。因此双方都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组建合资公司来共同经营,共享利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双方进行以资本利益为基础的合作,通过股权渗透,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使合作关系进一步稳定。
第四阶段:组建金融服务集团。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和保险公司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相互合作和渗透性质,寻求银行保险的一体化运作,采取自身培育、合并、收购等手段,组建金融服务集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优势。
当然,各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主要是基于银行保险最发达的欧洲的情况进行的,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环境不一样,银行保险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国家和地区是阶段混合式的,有的则是阶段跨越式的,即使是在欧洲,情况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这种划分只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三、银行保险的发展动因分析
银行保险从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是迅速的,从欧洲开始向全球扩展,推动银行保险的发展因素是众多的,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银行保险的发展动因进行分析。
1、宏观动因
银行保险的发展的宏观动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是在发达国家,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直接推动了寿险业的长足发展,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对生活水平也有了更高的期望,金融意识也增强了。这些变化促使人们的投资观念的改变,从投资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更高收益的长期储蓄保障型金融产品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上面,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多、更完善的服务,而且只在意能否获得投资收益,并不在意购买到的是金融产品还是保险产品,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的变化使得银行保险的合作成为必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的外在的技术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通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被应用到了银行和保险领域,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银行保险队大量客户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不仅节省了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而且有利于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客户开发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金融保险产品。
(2)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银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竞争压力上。一方面,由于传统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管制的,银行同业之间不允许价格竞争,对新进入者也是严格限制的,这使得银行长期处在避风港中,没有向外扩张的压力和动力,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放松了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银行的数量猛增,竞争不可避免且越来越激烈,传统业务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开始缩小,不得不另寻出路;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共同基金的兴起,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融资能力的不断扩张,而且融资成本更低,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转移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银行同时面临着外部的竞争压力,这也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不得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的这种动力直接推动了银行保险的产生。
(3)政府政策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税收优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为了加快自己的银行保险一体化进程,修改了金融立法,放松了金融管制,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英国早在1986年就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随后日本在1998年通过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美国也在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等,这些法律都对各自国家的金融制度进行了调整,废除了金融分业制,确立了金融混业制,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其他一些国家如我国虽然仍实行金融分业制,但也默许银行销售保险产品。
另外政府的税收优惠也是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的动因。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养老的压力,而寿险业的发展却可以缓解这一压力。经合组织(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阐明了这一重要观点:寿险保单的热销无疑减轻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因而通常为政府所鼓励,许多政府给予保单持有者税收减免也表明了这一观点。目前对参与寿险给予税收刺激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盛行。如日本规定个人寿险保费的最高免税额可达50000日元。寿险业的发展加快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进程。
2、微观动因
前面提到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只是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外因。银行保险的迅速发展的推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因,来自于它们自身微观利益的驱动,总的来看,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发展银行保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共同获益。
一是规模经济。一般而言,在不改变产品的范围的情况下,如果扩大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的话,就存在规模经济,银行保险也是存在规模经济的,因为借助于银行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技术的支持,保险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总平均成本是下降的。但也可能存在规模不经济。
二是范围经济。如果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比各个单独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总成本更少的话,就存在范围经济。对银行保险来说,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从生产层面看,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在一系列的产品间共同分担管理费用,技术成本以及其他的固定成本费用,因此,经营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将可在一个大的金融服务范围内进行分担;从消费层面看,顾客将可以通过购买银行保险集团的产品而不是在各个专门的公司购买相同的产品来体验到更低的搜寻、监督与交易成本,而且可能为这种方便的购买方式支付更高的价格。
三是一体化的服务。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投资观念的增强,对金融构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就在于力求满足客户对不同的金融产品的需要以及对投资增值的关注,通过一体化的服务稳定既有的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扩大新的客户群。实际上,客户经常会接受一种投资方式的建议,并不关心得到的是银行产品还是保险产品。因此,无论是退休储蓄、住房投资、子女的教育还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客户总希望在同一家金融机构得到满意的答案,否则该客户更换金融机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除了获得共同利益外,银行和保险公司还可通过利用自身和对方的优势获得各自的好处。
对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参与保险业务使得业务多样化,从而获得一项额外的且更稳定的收入流,并减少对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依赖性;充分利用他们广泛的客户群;向客户出售全套的金融服务,以便更好地留住客户;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减少基于风险的资本要求;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而量身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获得原来由寿险公司保管的资金,而这些寿险公司有时能从税率优势中获益。
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接触到银行的庞大客户群;通过利用银行拥有的各种销售渠道降低他们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与银行共享服务;通过与银行合作伙伴的协作可以更有效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需要建立人网络就能迅速地进入市场;从银行获得额外的资本,从而改善他们的偿付能力并拓展业务。
四、结论
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是众多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实行的是金融分业经营,因而很难分享到银行保险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风险过大。虽然目前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基于国外银行保险模式的成功而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如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与平安保险集团,华夏银行与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光大集团与太平洋保险公司等等。但总的来说不应操之过急,盲目效仿,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Harold D.Skipper:Financial services integration worldwide: promises and pitfalls[J].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Volume4,Number3.
[2]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in Asia-shifting into a higher gear[J].Sigma,2002(7).
[3] 李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8).
[4] 朱文胜: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3(12).
[5] 宋瑛、谭淑霞: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经济论坛 2004(8).
[6] 法国人寿保险公司网站:关于银行保险[EB/OL].省略p.省略/cnp-in-chanpin.html.
篇9
[关键词] 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 对应分析 多重对应分析
2007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地向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蔓延,对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企业面临着需求萎缩、订单减少或取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客户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开拓越来越难等日益严峻的挑战。其中利润是企业永恒的追求目标,企业利润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调查的380个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中,有43个利润亏损,占企业总数的11.32%,44%的企业利润率不超过5%,可见产业结构的有待升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珠三角的民营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相对较低,研究其影响因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对企业特征与企业盈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一、调查研究过程和数据获取
2008年作者承担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研究,为了准确把握金融危机对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影响,作者选取了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地民营工业企业作为考察对象,在此过程中,广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广州市经济贸易局及各分局、东莞市科技局的领导对调查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课题组采用企业实地考察、经营者访谈、政府职能人员座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些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1)48家企业行业跨度大,各区市经济贸易局对座谈企业作了精心挑选,在各个行业中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48家企业分布于广州市九区两市,覆盖于除南沙区外的其他区域,地域分布广;(3)在2007年总产值分布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1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2家,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7家,在总产值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3)在国内国际市场方面,出口市场占总销售额比重超过50%(含50%)以上的企业有8家,没有出口的企业有18家,出口在50%以下的企业有22家;(4)从员工人数上看,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13家,500人至1000人之间的企业有9家,500人以下的企业有26家。因此,所收集的资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全面性。
二、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本文在考虑数据提取和直观易懂等问题后,采用对应分析与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先对利润和企业特征因素,两两进行对应分析,分析各企业特征对利润率的联系;再联合各个影响显著的企业特征进行多重对应分析,研究各显著影响特征对利润率的综合影响,其结果可以通过二维平面图直观呈现。
多重对应分析是用于多个分类变量进行对应分析,但其算法与简单对应分析并不相同,它首先对各变量的进行最优尺度变换,以尽量凸现类别间差异,然后在按标准的对应分析算法进行计算。
阅读对应分析图的两点说明:(1)落在由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变量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2)落在由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可能有联系。
本文根据问卷设计,假设企业特征有:专科学历人员比重、企业出口额、是否有研发中心、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拥有专利情况、员工人数、创建时间、是否上市公司共9方面因素。经过简单的两两相关分析,发现员工人数、创建时间和是否上市公司3个方面特征对利润率的影响不显著。故只对剩余6个特征的影响进行对应分析和多重对应分析。
三、各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
在这里,本文根据对应分析原理,运用SPSS软件中的Correspondence模块,对上述数据进行对应分析,情况如下
1.学历-利润率对应分析
将专科学历比重分为5个等级,而企业利润率分为6个等级。专科学历比重学历与利润率的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惯量比例是各维度(公因子)分别解释总惯量的比例及累积百分比,可见利用前两个维度就可以解释数据中近90%的信息量,所以利用对应分析的构建两维度平面图对原数据解释能力很强。
图1较清楚的展示了专科学历比重与企业利润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亏损和利润率低于5%的企业与专科学历比重低对应点位置很接近,说明三者关系十分密切,低学历比重的企业盈利能力也偏低;中高等利润率与20%~30%专科学历比重于关系
较密切;而20%以上的利润率与各等级学历比重的关系密切程度不高,说明高盈利能力企业可能受学历比重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为主。
2.出口-利润率对应分析
将企业的出口额比例分为5个等级,同样与6个等级的利润率进行相关分析。由于各个对应分析表的结果非常相近,为节省篇幅,在以后的分析中均省略而只作简单说明。同样企业的出口额比例与利润率的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前两个维度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6.5%,解释能力非常强。
通过图2可见:亏损的企业与70%出口额比例关系很密切,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本来盈利能力很强的外向型企业遭受最直接的影响,大多出现亏损;而单纯的内向型企业盈利能力也很低于0%~5%利润率关系密切;利润率在20%以上与出口额比例在50%~70%的关系较密切。可见能内外结合,多渠道销售产品的企业比单一外销或单一内销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向型企业大面积亏损将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单纯内销的工业企业也不会得到较高的利润率。
3.发展阶段-利润率对应分析
将发展阶段分为4个等级,其与利润率的相关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48.79,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前两个维度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8%,解释能力非常强。
通过图3分析可得: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衰退阶段和创业阶段与亏损关系密切,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有得较高的盈利能力,而成熟阶段的企业由于实现规模经济可能实施薄利多销的争夺市场份额战略,较低而较稳定的利润率,符合微观经济理论。
4.规模-利润率对应分析
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相关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35.68,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于规模变量只有三个水平,能以两个维度完全反映所有数据信息,平面图解释能力非常强。
由图4分析可知,小型企业收金融危机冲击最大,与亏损和低利润率关系较密切;而大、中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而且大型企业比中型企业更靠近高利润率点。说明大型企业由于市场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对当前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而小型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低,而且同时受大、中型企业的挤压,生产空间越来越小。
其余,是否有专利和是否有研发中心两个因素对利润率的影响为,有专利和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利润率高于没有的企业。由于这两个变量只有“有”和“无”两个水平不能作数据提取处理和平面图绘制。
四、各因素综合影响的多重对应分析
多重对应分析方法适用于分析多个无序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散点图表示出来。同质性分析方法和简单的对应分析非常相似,但分析的变量可以多个,弥补了简单对应分析只能分析两个变量的不足。本文通过利用利润率与其六个相关变量进行多重相关分析,以观察各因素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的综合影响。该方法是利用SPSS软件中的Optimal Scaling模块实现的,数据提取信息量和各变量的维度区分度均较高,说明多重对应分析的解释能力良好,具体多重对应分析图如图5。
可从图中分析可得如下线索:(1)利润率在20%以上与企业高学历结构关系密切。(2)利润率从5.1%到20%的三个点在图上的距离很近,说明这三个利润率水平性质相近,可将这类3类利润率的企业归纳为中高盈利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因素分布特征见椭圆范围2。中高盈利型企业基本处于发展阶段,中型规模;有自己专利也有独立研发中心;专科学历以上比例较高,在20%~30%为主;产品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外销比例一般不高于20%。(3)亏损企业一般为没专利和没研发中心,低学历结构的劳动密集型的内向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小型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受冲击最为严重,成为亏损企业大军的主要成员。(4)利润率在0%~5%的低盈利企业特征与亏损企业比较相似。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三角政府应该有选择地对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企业出台经济优惠政策,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这类型企业过后能发作成规模较大的创新型工业企业,成为珠三角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借金融危机对企业的考验,淘汰部分没专利和没研发中心,低学历结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产业结构近一步优化。
2.政府应尽力帮助外向型企业产品的出口转内销,减轻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经济的影响,产品单纯内销的工业企业在国内市场将不断萎缩,必须开拓国外市场才有持续的盈利空间,所以政府现阶段应引导民营工业企业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同时,尽量扩大本地工业产品市场的需求。
3.由分析可知,企业高盈利对应高学历结构,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应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持续高速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重点不应该是裁减人员节省劳动成本,而应该是吸收高层次人才以应对危机和为后续发作有利储备。民营工业企业只有迎难而上,寻求新市场,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带动员工学历结构的提高才能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新的机遇。靠低水平技术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适合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柱。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存在着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众多,其中融资风险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成为了中小企业抵御融资风险,获得更多安全融资的重要工作。
1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对资本的需求都是存在变化的,中小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性质规模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说,中小企业发展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与企业发展速度以及所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对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技术与产品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创建与产品开发,财务状态为科技研发与人员费用的支出,无收入;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产品生产设计,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测试与销售,财务状态为产品研发与市场支出,无收入;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开拓生产,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设备机械材料收入以及销售,财务状态为生产支出,销售收入显著增加;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创业成熟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抢占市场,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扩大生产、继续技术开发,财务状态为销售收入以及扩大利润规模。中小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期所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相同,种子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发展时期,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政策政策资金、天使投资等。其中,内源融资包括发起人的投资、亲朋友好友的投资以及个人投资的资金。政府政策资金即为对高级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利息减免等方式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天使投资就是天使投资人利用自己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与新兴科技公司一同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资金投入是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通常占据创业资金总量的10%左右。创立时期:在创立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增加了产品商业化的可能,十分容易吸引一大批高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在创立阶段成本最小化的融资方式应该以风险投资为主,力求获得风险资金的第一阶段投资[1]。成长时期:中小企业位于成长时期时,如企业仍然处于亏损阶段则需要外来资金进行优化改善,在这一阶段银行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依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成熟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时期主要任务在于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金的需求规模发展到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最高阶段,主要有向银行金融机构借贷、资金市场股票融资以及企业并购等融资方式。总的来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融资需求都是不同的。中小企业需要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来选择与其成长周期相匹配的融资方式。
2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2.1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融资行为不仅仅会带来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也会提升出现经济损失的概论。在中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筹集资金实效,融资成本过高或所融集的资金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债务风险,一旦融资借入资金,企业就需要按期偿还本金与利息,由于资本利益率与贷款利率不确定所形成的风险。然而伴随着企业融资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融资渠道的延伸,企业融资风险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2.2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类别
不论中小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在融资过程中必然存在融资风险。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蕴藏着巨大的融资风险。但中小企业对其认识却十分有限,预警防范能力有限[2]。在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中根据不同层次与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最为普遍的就是将融资风险分为直接融资风险与间接融资风险。(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即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带来的不确定的收益或损失。伴随着我国融资体制的变化,直接融资凭借着直接、长期、可流通的优势,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债券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方式面临的融资风险也不相同。例如,股权融资渠道存在股票融资风险、企业兼并融资风险等。其中,股票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资金筹资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虽然存在可能性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失败可能性,因此其中伴随着巨大的风险。(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风险。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来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最后将其供应给资金需求者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中商业银行借贷为主要形式。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以金融结构为中介来进行间接融资是国家选择使用的主导性资金融集方式。然而如果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信用低下,银行贷款的总量将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进而形成间接融资风险。
2.3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因素两种。(1)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对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低下,财务制度不够完善与规范,严重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与审计制度;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高度集权的家庭治理模式,无法及时引入新的投资者;中小企业管理运营模式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法明确发展目标,生命周期较多;企业运营思想保守,金融人才缺乏,难以降低融资风险。企业内部对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贷款融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对贷款的需求“急、小、多”,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信用有待提升,信用理念薄弱,常出现逃避银行从债务的情况。(2)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对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政府政策的限制,众多地区对中小企业存在行业准入限制,地方保护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人为干涉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政府垄断色彩[3]。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与监管的成本相对过高,对于高风险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够完善。民间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民间融资不够正规,存在一定的非法性。企业外部对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金融行业的创新整合以及所导致的贷款紧缩政策。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辅助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结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中小企业融资预警系统的建设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以及造成融资风险的因素,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来建立其融资预警系统,以便中小企业更好地抵御融资风险。3.1重视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中小企业要全面意识到自身当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在建设融资预警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财务管理指标的选择。例如,对资金周转表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需要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通过制定资金周转表来实现,让企业时刻关注资金周转计划,及时审查结转下月额对总收入的比例等数据,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以充分保证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进一步抵御融资风险。又例如,使用定期财务法。与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密切相关的方法即为杜邦财务分析法,这一财务分析法能够层层分析,寻找问题根源所在[4]。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可以使用督办财务分析法进行层层探索。3.2强化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管理审核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明确企业岗位职责,建立起科学的经济业务处理制度,尤其是规范且严格的财务工作体系。对于资金运作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评价,切忌盲目投资与盲目融资。虽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是常态,但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面对融资困难时要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要着重关注融资成本、融资方式等。进一步机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善企业财务工作中对偿还债务的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其全面的后续跟踪体系。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中所涉及的指标与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
4结语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障碍,也必然存在一定风险。社会应该已回收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银行要在保证贷款安全的情况下通过更多方式向中小企业发放更多贷款,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法律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要不断提升自身信用基础,与投资者和银行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金融行业也将不断发展,进而形成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以便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高金玲,熊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蔡红远.降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8).
[3]程仲鸣,夏银桂.刍议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7(21).
- 上一篇: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 下一篇:世界经济增长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