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课程标准研制思路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邵朝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文叶、所长崔允t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要研制国际一流的课程标准,可遵循如下思路:每门学科依据学生核心素养所做的贡献(即回答该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重组学科的内容标准,可从学科核心素养审视、评判目前的内容标准,确保内容标准的“聚焦”,或从已经得到实证的内容标准出发,反过来检视学科素养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两两对照”形成内容标准;梳理好内容标准后,选择适切的课程标准编排方式,对于一些具有连续聚焦特征的学科内容,如语文与英语课程中的写作、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数学课程中的推理、历史课程中的史证、技术课程中的设计等,可尝试采取纵向表现水平编排方式,在尊重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可基于实际选择分年级或跨年级编排。

示范性普高与中职示范校

沟通的课程建构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茂祥在《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8期上撰文认为,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中职示范校沟通的课程互通、统整、创生,有利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有望成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课程建构策略如下:①立足于“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进行课程互通。两类学校共同编写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编制课程纲要、标准或操作指南,形成项目课程,以项目形式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示范性普高有某方面发展潜质的资优生可到相关的中职示范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学习,提升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②立足于“人格特质与通用能力”进行课程统整。整体设计两类学校的人格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育的特点,采取同一年级跨校课程学习与不同年级基于必修或选修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联合开发通用能力课程,将三年分成“2+1”或“2.5+0.5”学制,建立由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教师组成的小组,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③立足于“专业志趣与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创生。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学科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开设,为学生的职业性与学术性互通发展奠定基础。

“精准知识”开发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小学教师吴勇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21期上撰文认为,开发精准有用的知识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首先立足习作类型(大概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实用5种类型),不仅要开发出习作类型的结构性知识,还要面向习作内容,开发出适应各种类型的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其次搭建知识阶梯,同种文体类型的习作教学,需要在年段和学段之间,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台阶,让习作训练拾级而上;再次开掘有效知识,努力将笼统宽泛的要求转化为精准有效的知识,运用“定向爆破”的方法进行关键习作知识的开发。文体类型定位“知识面”,搭建阶梯勾勒“知识线”,定向开掘创生“知识点”,三者构成“精准知识”习作教学的立体框架。

小数教学应缩小数学问题

与真实情境的差距

篇2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09-03

随着浙江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不但首次成为“七选三”选考模块中的一个模块,而且据有关统计,在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技术仅排在物理和化学之后,位列第三。这些新的变化都表明,技术不管在高校还是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都越来越重要。技术学科中通用技术模块,由于学科开设时间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在通用技术的核心知识图样绘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如何提升图样绘制能力,不但能提升通用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对提高普通高中技术教学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用技术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的必要性

图样绘制是通用技术学科设计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通用技术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呢?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教材对技术图样的定义是,采取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设计交流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图样绘制能力理解为教师用某种规范形式(比如草图、三视图、轴测图)绘制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它也可看作是通用技术教师的一项特殊能力,就像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师、绘画能力与美术教师的关系。它既是通用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组成,又是通用技术教师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专门能力。

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

通用技术学科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但在欧美和日本、香港等地早就有相应的学科,这个学科意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等核心素养,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关注技术与设计(technology and design)。目前我国也把《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必修模块,我省除了把《技术与设计》列入学考和选考外,还把《电子控制技术》列入选考。可看出,从国家和省级的课程要求来说,通用技术均已全面列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指导技术学科的教学,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早在2003年2月就制定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技术图样作为设计交流的主要技术语言,其中的“内容标准”指出,要“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既然国家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使用技术图样作为技术语言进行设计的交流,那么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图样绘画制,并提高学生的图样绘制能力。

2. 通用技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我们知道,技术图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设计交流语言,学生要想进行设计交流,就必须学会图样的绘制,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通用技术教师也就必然需要掌握甚至精通图样的绘制,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通用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岗而来,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很少,即使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也往往多年没有接触相应专业知识。因此通用技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我们及早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设计交流的图样绘制能力。

3. 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的必然需求

前面我们提到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主要有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等,这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主要导向。为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现有通用技术纸笔考试的条件下,一般都是采用技术设计题的方式进行考察,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使用设计草图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如果学生不能熟练地用草图绘制自己的设计,教师没有能力教会学生绘制图样,那么提高通用技术的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4. 防止通用技术图样绘制教学走入误区的需求

随着我省通用技术学考和选考试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明确图样绘制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图样绘制能力,也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使出浑身解数,奈何受教师原来学科背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走入误区。比如三视图的教学,具有数学背景的教师会教学生注重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因为数学的三视图教学主要是为空间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而通用用技术的三视图教学主要传递设计意图,用来设计交流评价使用。再比如设计草图的教学,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向美术教师请教,美术学科的透视图虽然和通用技术的草图很接近,但他们在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二点透视、三点透视、灭点”美术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如何将身边的物品用透视法表现出来,而通用技术的草图绘制主要是记录头脑中那些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用草图表达出设计想法,眼前根本没有实物可做临摹。为了防止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走入教W误区,我们必须要有通用技术学科本身的图样绘制教学方法、图样绘制训练方式、提高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二、通用技术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若要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我们必须了解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背景,以我区为例,目前我区共有通用技术学科教师16位。具体的学科分布如表1:

从表1中可知,除了一位新分配教师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通用技术学科相近外,其他的教师几乎都没有设计图样绘制的专业背景。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1. 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有最近发展区,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应该着眼于其最近发展区。同样要想提升通用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我们也必须找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从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背景中可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专业背景,这部分教师比普通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强,如果我们能够首先让这些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来绘制图样,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与学生交流设计想法。那么,哪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适合我们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师呢?在目前的高校设计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有AutoCad、SolidWork、CAXA、Rhino等。但这些软件往往专业化程度高,对电脑的配置相应也要求较高。高中教师不仅很难自学掌握,而且不方便在配置较低的便携式电脑中使用。我们进行多方查找、试验,最后为教师推荐了一款草图大师(Sketchup)软件。由于这款软件图样绘制操作简单,绘制出的图样表达效果多样,立刻调动了这部分教师利用计算机绘制图样教学的积极性。随着他们对软件的深入学习,其自身的图样绘制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如图所示的方式交流设计想法。

通过寻找信息技术背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采用的软件绘制图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而且无形中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设计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完善通用教师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通用技术学科最初开设时,由于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师,需要从其他学科转岗,那些转岗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原本学科可有可无的教师,他们的通用技术教学积极性本身就不高,大多是抱着混日子思想。而图样绘制能力又专业性很强,这部分教师几乎就是直接放弃提升,教学中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若要提升这些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评价机制,积极营造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地位的氛围,鼓励教师以教学为本、以培养人才为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绩效考核,目前从我区各高中来看,虽然通用技术已经列入高考“七选三”的模块,但学校在技术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不管是课时工作量还是对学生高考的贡献度,往往没有将技术放置在于理、化、生、政、史、地同等的考核地位。造成通用技术教师觉得本学科不受学校重视的错觉,间接打击了教师提升学科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二是完善通用技术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的指标体系,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有班主任的任职要求。近几年来,虽然对技术教师取消了班主任的任职要求。但各校在校内推荐教师时,往往还是将班主任的任职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受惯有制度的影响,技术教师一般很难担任班主任。只有打消技术教师职称难评、得过且过的思想,才能激发教师提升专业性较强的图样绘制能力;三是本着提升所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思想,重视通用技术教师的过程评价和评价反馈,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考核方式。例如,对于通用技术学科由于平时统考机会少,学校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平时推门听课的方式,促进通用技术教师提升专业的图样绘制能力。

3. 改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迫使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现在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不少,不管是入职前的培训,还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很难提升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从笔者近几年参加的培训来看,通用技术教师的短期培训可分为:一是专家讲座进行观念更新;二是教材解读解决知识疑问;三是疑难问题解答等等。几乎没有专门的图样绘制能力培训,而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图样绘制能力,教师很难通过自学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改变通用技术的专业培训方式,需要增加一定比重的专业化、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对于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的培训,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网格纸(如图2所示)练习开始,引导教师在网格纸上,使用正等轴测图、斜二轴测图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基本几何形体或物品。

4. 借助各种渠道、引入网络资源,拓展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的方式

通用技术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重复训练,因此要提高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我们必须借助各种渠道,拓展训练方式。例如,可以向美术教师学习徒手画线的技能训练方式。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物理教师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拆卸相框、小物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内部的连接方式和原理,然后进行实物产品的临摹,提升自己的结构细节、造型绘制能力。例如,可以从临摹最简单孔明锁开始。

当熟悉了一些简单几何体、物品的图样绘制后,可以开始训练绘制一些实际产品的设计,对于这些不常的家具、物品,可能找不到实物,或者不方便随时随地的观看、临摹,这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现在网络上表现产品细节最详细的莫过于购物网站的产品展示。例如,可以通过购物网站查询乒乓球桌,就可以非常详细地了解到乒乓球桌桌脚的折叠设计细节。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学科这个往昔的边缘学科,已经以“黑马”的姿态异军突起,高校、学生、家长将会对通用技术学科的越来越重视,这对通用技术教师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因为技术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师范院校必将培养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普通高中学校的领导也会采用措施,选调优秀的教师进入技术学科队伍,因此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要想在日趋竞争激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中站稳,必须及时提升自己的图样绘制能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否则必将面临淘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技教育;生活化;通用技术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宽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生活中的技术入手,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学生了解的或最新的科技信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正确应用技术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的思想。

一、基于来源于生活的通用技术前概念,建构完整的通用技术概念

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意识和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技术常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建构起完整正确的通用技术概念。

有些学生初学通用技术时觉得这门课比较简单,他们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早就了解,甚至有些题目没学过也能答得不错,但是准确的答案又说不出,似懂非懂。这是因为通用技术课程分析和处理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中,是学生平时可能遇到的。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素材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之前的已有理解称之为通用技术前概念,即学生在正式接受通用技术教学之前从现实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获得的感性印象,与学科概念相近或相悖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通用技术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通用技术前概念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来组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技术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从而激发创意。

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一把“旧椅子”,引导学生说出平时使用椅子的感受,引发学生对人机关系的讨论与思考。课题的引入自然且生活化,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同时在思考、讨论甚至争论中,完成了从现有的“椅子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概念”到“合理人机关系”的知识建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通用技术前概念因人而异,认识比较肤浅直观,知识结构松散,还停留在对生活情境表象的概括水平上,很少深入事物的本质,因此知识框架不完整且无体系。教师将这些前概念作为教学的基础并进行拓展深化,使学生加深对通用技术相关概念的理解,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正确技术概念。

二、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技术,丰富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

通用技术是一门生活课程,技术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通用技术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改善并提升生活状态及质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教师将教学目的及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愿,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进而提高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与一般教学资源相比,更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通用技术学科的性质与课程价值决定了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技术性。首先,选择与技术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素材,如关于材料、工具、技能、工艺等的教学资源,力求对学生有创造发明的启发。其次,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应强调它的生活性,即实用性。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师在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注重和加强其生活性。再次,在选择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时必须考虑它的创造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生活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还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技术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去学技术即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实际的应用与问题的解决,选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手脑并用的条件与环境和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通用技术教学中“系统优化”这一内容,可以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空调系统”来讲解,节能是个热点问题,学生认为环保节能是大势所趋,空调系统必须优化,此时教师可结合教科书,层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让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过程和方法。

尽管教科书中精选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活用教科书,通过重组、增删、活化、延伸等办法,促使课程资源的生成。生活、生产中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合理利用,它们就是通用技术课程最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精选生活中的案例,把握通用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通用技术学科开设时间不长,相关的学科经验比较少,有关通用技术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教学资源不多。通用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兴趣、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把握好通用技术教学的深广度。

1.准确把握通用技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深度

把握技术教学的深度,就是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一种适应性。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认识水平出发,把握合适的专业深度可以强化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教学内容难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按“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当增加通用技术专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适当的专业深度有助于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技能。“人体工程学键盘介绍”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键盘是学生比较熟悉和经常使用的物品,但学生没有深入研究过,如果能让学生仔细研究人体工程学键盘,如为什么要加大常用键(空格键、回车键等)的面积?左手键区和右手键区两大板块左右分开设计的理由是什么?结合人体生理解剖知识,从原理、结构、方法、专利甚至经济的角度让学生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理解设计者的意图,掌握“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才是更需要的内容。

2.准确把握通用技术教学内容的知识广度

适当的教学内容广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全面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让通用技术“更宽泛”的性质得到发挥。

来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专业技术背景的通用技术教师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广度拓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的案例,通过适当的整合,将通用技术的知识面拓展至其他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生在校的一些科技活动成果,如电子制作、发明创造、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提高、扩大通用技术课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不同学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用技术案例,可以解决学生技术中的许多问题,但选择技术案例的内容不是越深越广越好,需要教师合理把握“度”。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渗透情感目标

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运用技术的意识,进而提高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并不是外显的,它通常隐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渗透更多地依赖于师生之间感性的交流、理性的反思。

在情感上,教师希望学生经过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对技术更感兴趣,更关注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技术,并拥有一定的技术判断力。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案例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如向学生提问:哪些技术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入了现实社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来源于自身对现实技术的体验,如建筑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汽车尾气问题等。教师抓住这些切入点,指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进行技术试验,技术试验具体有哪些作用,技术试验如何体现对人类安全保护等。案例中,教师在达成教学知识目标的同时,无形中渗透了情感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技术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多关注身边技术的内在需求。为了追求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学生希望了解技术、认识技术。有了这种愿望,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就如细雨润物,无声而成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设计活动是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达成技术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通盘考虑,制订教学目标,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个或一系列设计活动,在技术活动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人际交流,落实通用技术教学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确定了核心概念作为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几个与概念有关的词汇:跨学科概念、前概念以及概念进阶。

跨学科概念,又称为通用概念。刘恩山教授在此之前做过将跨学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这方面的研究,在通过对跨学科概念与生物学关联性的分析方面可以看出两者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每个要素都有不同水平的高度对应上面,并且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表现形式。这说明跨学科概念与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在紧密联系和高度对应的基础上是可以支持相关高中生物学内容的学习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对应是高出学科领域的,是对理科知识共通性的高度归纳,因此,对它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和强化学生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国即将出台的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在考虑是否将跨学科概念作为继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之后的“第三股绳”,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方面。

前概念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之前所形成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具有先验经验,认为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就已存的许多前概念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新课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前概念的课前诊断,一方面,当这些概念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对词语的曲解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等原因而导致错误的话,有效地概念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接下来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前概念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铺垫加以有效利用,以此来建立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了接下来要谈到的关于概念进阶的问题。

概念进阶又称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因此高中生物课标与初中课标保持整体一致、循序渐进、螺旋式的设计思路,这种内容设置方面宏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以及先前概念知识,这样的课程才能构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此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选择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依据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同样也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篇5

2004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海南是首批改革试验的省份,这让海南中学站在了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通用技术学科的增设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它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理念与海南中学的办学传统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我们认为,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内容载体的通识性,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的欲望;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实践性活动,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兴趣,培养其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

“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促进终身学习,形成适应未来的技术素养”,从此成为海南中学通用技术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将通用技术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设施一流的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一大办学特色,是通用技术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目标明确,行动还要果敢。2005年上半年,海南省最早的两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在海南中学落成。2013年年底,海南中学科技活动中心落成揭幕,该中心建有创新设计室、创新实践室、航模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等5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这是海南省中学界唯一的科技活动中心。

硬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则是学科建设的灵魂。作为新兴学科,通用技术学科组创建之初,教师多从计算机、物理专业“转行”而来,虽在原学科上教学多年,但专业的学科教育教学素养还有待提高、专业知识结构有待优化。于是,以教研促成长、向课堂要质量成为海南中学通用技术学科组建设的核心。海南中学通用技术学科组的老师们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课程建设是海南中学通用技术学科“软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们认为,若想实现“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一大办学特色”这一学科建设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实践”和“创新”这两个基本点,确定“基于手工的实践”“基于机械的实践”以及“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实践”三个梯级的整体实践体系,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强创新方法的指导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用技术学科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既考虑了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和学校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又整合了本地实际资源,开设了竞赛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创新思维训练、航模的设计与制作等校本课程,并将CAXA设计与建模入门、技术与创新设计、学生金工、木工操作基础及实践等课程列入常态课程计划,使之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在课堂上,通用技术组的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习,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了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技术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

2013年新春伊始,《海南日报》和海南中学校园网上刊载了一条消息:海南中学高三(5)班学生陈镛凭借其创新项目《寻找见血封喉毒性的价值》在2012年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夺得大赛专项奖――英特尔英才奖。

陈镛的创新项目源自一次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细心的陈镛发现,在海南两三个人才能抱住的热带植物“见血封喉树”很少有病虫害,树体非常完好。“见血封喉树”是桑科植物,其主要成分是强心苷,具有很强的毒性。在冷兵器时代,它的汁液常常作为制作“毒箭”的药剂。陈镛猜想,也许就是这种“毒剂”具备了杀死病虫害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有可能开发出高效、低毒、低残留、高选择性的生物农药,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陈镛开始提取其中的成分进行研究。

陈镛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研究过程中,他很快发现利用目前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有些技术及专业问题无法解决。很快,他得到了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叶朝辉的指点,还得到了海南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的帮助。在海南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内,陈镛同学还可以免费使用实验室。通过利用体外杀线虫活性筛选的方法,陈镛证实了见血封喉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对线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53-01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教育是培养劳动者还是接班人,教育是效率还是公平优先,新课程改革好还是不好等等这类话题,而转向了教师如何应对新一轮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才是发展中的主要元素,如何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等十分现实的课题,教师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必须自觉走专业发展之路,走校本发展之路。

1.树立科学的知识观,修炼教师应有的学识魅力

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中基础是专业知识,它不等同于学科知识,它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研究知识等内容。教师不仅要有学历、有文凭来标识已经掌握的人类经验性知识,还要有对这些经验文本知识理解掌握的规律性认识,知识是长在怎样的树上,怎样规律公布的,即带有很明显自我色彩的又能为学生接受的理解层次和含义。程序性知识就是通常说的范式,每个学科知识形成和发展各有其范式,也是程序性的规律性发展方向,包括掌握、理解运用上的程式,上升到理论思维上的高度就是认知方法论,因而专业知识看似熟识的概念,分析起来却是很复杂的,看似每个教师都掌握了,实质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搞明白,由于没有树立科学的知识观,因而大多数人满足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感受不到知识上缺陷、盲c,教师对学习失去了努力方向。

提示一: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一盏明灯,教师广博的学识魅力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窗,让孩子们见到了不曾见到的缤纷世界,因此孩子们深深地为教师所吸引。

提示二:现代的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调的老师,而是喜欢那些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教师。现代学生普遍意义上不崇拜教师,究其原因,有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文凭贬值、知识功能退化的影响,当然也有教师知识不够丰富,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缘故。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才能树立起教师应有的学识魅力。当然这并非易事,尤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绝非不可能、不可为。

2."知、行、思交融"提升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要素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专业能力则应当包括通用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研究能力等等,其中教学能力是核心,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它是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能力的基础部分,管理能力则主要指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与节奏的调适能力及群体学习氛围的营造能力,研究能力则包括对学生学习及心理状况的分析能力,学科教学活动反思与创新能力,个案及群体学习状态优化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为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学能力提供保障服务的。教学能力中包括了课程的理解与执行能力,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体现的,但是课程实施还有其它途径,如: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当然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对课程的执行力主要表现在对达成课程目标上的自信力,实施科学有效方法的能力。从事学科教学能力,说白了就是教师的"转化力",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有足够的心智,由教师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转化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提升,转化为学生对学科情感的优化、对个体成长的渴望,转化为稳定的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外的各科影响都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课程,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但无论其它教学多么有意义和价值,与课堂教学相比都是从属次要的,曾有篇文章把课堂教学分为三种境界:一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因为"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当然对教师来说也是浪费自己生命;二是高效课堂教学,即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三是魅力的课堂教学,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而教师所有魅力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雄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的专业能力,加以高尚的职业情操,便自然产生魅力。

启示一:有效课堂不只是完成课堂教的任务,而是首先把所有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学生愿意听,肯参与其中,相信自己的进步,高效课堂则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掌握知识的准确无误,并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而魅力课堂,则是一种如沫春风一般的感受,是师生在理想时空中的神交,知识、能力、素养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都不存在了。魅力课堂不应该也不会是课堂的常态,但是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是师生的高峰体验。

启示二: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师生心灵相悦,高效互动,情感和注意力高度聚集于学习的内容,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稳定的态度,不仅是教师、学校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愿望,而达到这一状态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主动运用"知行思交融",主体主动建构的策略,迅速提升和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

3.以坚守专业伦理底线、激活责任感为中心,追求教育理想

篇7

正如17年前,《科学素养的基准》和《科学教育标准》的相继问世一样,先有《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 (以下简称《框架》)再出台NGSS,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框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K―12年级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而NGSS则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组织方式,给出更为具体和详实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两个文献相辅相成。

本文中“新观点”的更准确提法应为“转变的观点”。仔细阅读附表1,不难发现其中的一系列文件显示出美国科学教育研究的连贯与继承、变化与发展。因此在《框架》和NGSS中,都清晰地表述出当今美国在科学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观点的转变,并在NGSS的附录A中总结为以下7点:

(1)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

(2)NGSS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

(3)NGSS中的科学概念需要从幼儿园到12年级连贯地建构。

(4)NGSS中不仅关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的深入理解。

(5)从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和工程应集成在NGSS中。

(6)NGSS为将要升人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的学生而设计。

(7)NGSS要与通用核心内容标准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Mathematics)英语、艺术与数学)相对应。

本文将逐一对其进行分析,以窥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观点之一: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

正如在真实世界中人们所实践和经历的科学一样,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当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这是NGSS中首要提及的需要转变的观点。

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体现在《框架》和NGSS中反复强调的3个维度,即科学与工程实践(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以及学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框架》中曾指出:《框架》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实现一种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构想,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多年的学习,积极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运用跨领域概念,以加深他们对这些领域核心概念的理解。并指出3个维度就像1根绳索中缠结在一起的3股,应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

鉴于21世纪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当学生面对科学知识时,需要能意识到要结合情境理解,如科学知识如何获得和运用、科学如何和一系列概念联系起来,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包括学生将内容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实践成为学生联系科学知识和实际的桥梁,也成为建构和使用核心概念的过程。《框架》和NGSS中在设计K―12年级的学习要求时都充分考虑了科学教育中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相互融合,以体现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反复强调3个维度的关联,并在内容标准中着重体现出来,这点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教育价值取向。

观点之二:NGSS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

不同于1995年美国课程标准中的表述,用预期表现(performance expectations,关于预期表现的详细内容参见本期专题文章《NGSS中的新模式――预期成果》――编者注)作为NGSS的主要内容,并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相关主题的组织方式呈现,这是NGSS特有的表达模式,也体现了美国科学教育观点的一种转变。

预期表现是可评估的陈述,说明了学生应知道的和能做的。在附表1中的相关文献中,最早提及预期表现的是由国家评估理事会(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Board)和美国教育部(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于2008年的《2009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框架――“科学”》。在这篇文献中定义了4个科学实践,即识别科学原理(Identifying Science Principles)、运用科学原理(Using Science Principles)、运用科学探究(Using Scientific Inquiry)、运用技术设计(Using Technological Design)。并指出这些科学实践可以与科学内容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预期成果,而这些预期成果正式发展评测条目的基础。因为评测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解,而非记忆,同时科学实践也不是脱离内容的技能,因此无论是对知识、还是技能的评测都需要关注学生如何使用科学知识参与和组织科学实践,即学生如何在科学实践中反映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NGSS不仅发展了科学实践,而且沿用了这种方式将其强调的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领域概念和评测结合在一起,通过“预期成果”对期望学生能知道的和能做到的进行了描述,且这些描述是可观察、可评测的,以提高标准执行的可操作性,同时与国家评测的要求相一致。

观点之三:NGSS中的科学概念需要从幼儿园到12年级连贯地建构

科学教育标准关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整个阶段的学习(详细内容参见本期专题文章《学习进程与NGSS》――编者注),这似乎是1995年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已经呈现的观念和趋势。其实,这一观点转变的核心并不在于年级跨度,而在于“科学概念”和“连贯建构”两个关键词上。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科学概念的选择是有重点、有“优先权”的,且是少数的

从《框架》到NGSS中在学科领域上都选择了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地球与空间科学(earth and space sciences),以及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engineering,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sOf science)4个主要领域组织学科概念,并在其中选择少数最为核心的概念展开教学。国际科学院组织(国际科学院组织(InterAcademy Panel,IAP),成立于1993年,共有全世界106个国家的科学院参加,旨在通过各成员科学院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一些重要的国际科技问题,并为决策者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作者注)科学教育项目组的专著《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清晰地解释了为何要在K―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关注核心科学概念,亦或称为大概念(big ideas)。任何科学领域中都包括很多概念,教学应以哪些能帮助学生理解该领域的重要特征以及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概念为主,而不是对所有科学概念面面俱到。《框架》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并指出这些学科核心概念应能部分或全部满足以下条件:

・在跨越多个科学或工程学科问明显重要的概念或是单一学科中的关键性原理;

・能为理解或研究更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关键工具的概念;

・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概念,或是与需要科学或技术知识解决的社会或个人关心的事件相联系的概念;

・在深度和复杂度水平逐渐增长的各个年级都必须具备可教性和可学性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学习的,并且该概念具有能维持多年持续调查探索的广度。

因此,NGSS中呈现的学科核心概念在数量上少于之前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所包括的,以体现出“1英寸宽,1英里深”的教育思想。

2 K―12年级的连贯建构体现出对科学教育中对学习进程的关注、研究和运用 学习进程(1earning progression)是21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研究而形成的对学生学习前进方向的可测试预设。这些预设说明了学生在掌握主要核心概念的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和路径。

基于此,《框架》的指导性原则之一就是“理解随着时间发展”,并指出:

要对世界的科学解释形成透彻的理解,学生需要有数年而不是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时间的持续的机会学习、建构基本概念以及体会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意义上的发展在学习进程的思路中已经被概念化。如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掌握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那么精心设计的学习进程为达到该目标提供了一个可以采取的路线图。这样的学习进程不仅描述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是如何日趋成熟的,也描述了学生取得进步所需的教学支撑和经验。

因此,NGSS中体现出的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已不再是空洞的理念和思想,而是落实到具体学习内容、技能培养的过程和细节中。这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科学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进一步变革。

观点之四:NGSS中不仅关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的深入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教就已发现,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deep knowledge)并且清楚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时,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保持得更持久,他们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同时,对众多领域中专家与新手比较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了解其领域的核心原则和理论结构,并且利用他们理解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相反,新手倾向于将不连贯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片段视为孤立的实施,并努力寻找一种方式组织和整合它们。因此,当人们认识到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的时候,也认识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了解其运用的密切相关,无法迁移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掌握和理解的知识。

《框架》和NGSS中都以核心概念的方式给出了一整套各学科领域的概念,同时给出科学与工程的实践。在NGSS的预期成果中,则将各领域的概念、实践和跨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这些概念和能力需要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应能掌握和达成。因此,对于教师、课程及评测开发者而言,关注的是核心概念,关注的是与核心概念建构相关的实践和运用、理解和迁移。也就是说,核心概念的提出,能够提供一个获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并进行科学与工程实践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高中、大学及大学以后的阶段培养学生更广泛的认知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与工程调查研究。

观点之五:从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和工程应集成在NGSS中

将技术和工程整合到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并不是新的思想,在1989年的《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93年和2008年的《科学素养的基准》,以及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都包含有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尽管有这个多年的努力,在科学课程、评测及科学教师职前教育中,工程、技术与科学内容相比,仍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

NGSS中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是:通过在所有年级、所有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把工程设计与科学探究视为同等重要,并且在每类主题情境中,与其他学科一样给出工程和技术的核心概念两种方式将工程和技术有机地整合到科学教育体系和结构中。

《框架》中指出世界上主要的挑战需要科学与工程解决,例如清洁能源的效率,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持事物供给和水源清洁,以及解决由于全球环境变化使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工程和技术给学生提供了通过运用他们正在发展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深化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因此,与原有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相比,更加鲜明地强调了将功能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到科学课程中,并指出其作用应与科学同等重要。

观点之六:NGSS为将要升入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的学生而设计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化,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毋庸置疑,科学和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所有美国人生活的中心。因为以往的世界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这种复杂性使得科学知识对于理解整个世界至关重要。当人们需要理解当前事件、选择和使用技术、或在卫生保健问题上做出非正式决策的时候,理解科学是关键所在。同时,科学也是美国持续改革、领导和创造未来工作的国家能力的中心。对于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未来教育和职业路径是怎样的,都必须为将要升入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而在K12年级阶段经历牢固的科学教育。换言之,科学教育的设计必须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

观点之七:NGSS要与英语、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相对应

NGSS之际正是《英语和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CCSS)实施之际,这给科学成为儿童综合教育(comprehensive education)的一部分成为可能,也是的NGSS在内容和要求上呈现出与CCSS相互对照的特点。这种对照不仅确保了所有内容领域学习的系统性,也使得它成为NGSS尤其与众不同之处。

NGSS的附录A中,以上述7条阐述其在科学教育观点上的变化,包括涉及科学课程本身、科学与工程技术,以及科学与数学和语言学科等方面。NGSS不仅关注核心概念,关注实践,关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更关注理解、运用、和各维度的整合。其实这些变化并非突变,在2007年的《将科学带进学校》一书问世以来,美国的科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反思过去、将科学研究带入科学教育、用实证科学研究指导教育政策和教学实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官方网站)

[2]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 Idea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2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专业成长;转变理念;善于学习;团队合作;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许多省市已将该课程列入普通高中会考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这充分体现其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因高校现没有培养本学科的专业师资,担任该课程授课的老师大都是从其它学科转任而来,如何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是落实新课改教学关键。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四个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

一、转变理念:教师专业成长的播种机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由此可见,通用技术课程有其特有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播种新理念。

1.以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基本理念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以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创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飞跃的发展 。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善于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机

通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专业知识强,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素养。而高校现没有培养此学科的专业师资,目前通用技术的教师都是由物理、计算机或其它专业课郝教师转任而来,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陈旧,缺乏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跟教材上所需知识相差很大,离通用技术教学要求相差甚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于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机”,广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补钙”,才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1.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有《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大模块,选修模块有《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及其设计》、《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等9个模块。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有:设计分析、图样绘制、模型制作、金工木工、技术试验、材料学、结构力学、系统论、控制原理等方面;选修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专业性更强。因此,通用技术教师要善于学习成为多面手,积极参加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教师应主动自学AutoCAD和Solidworks等机械制图软件,参加木工加工、金属加工、电子加工、机器人制作等专业课培训。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领域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知识,以此向其它知识领域迁移,扩大知识的获取范围,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

所谓技术素养是指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通用技术课程强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通用技术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素养。如何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呢?首先,应积极学习各类技术的操作方法,经常思考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它怎样影响社会、社会又怎样影响其它等问题;其次,要善于学习,不提高技术的管理能力,确保所有技术活动能有效并恰当地进行。能适应技术,客观地对待技术,既不害怕也不执迷与它;再次,要养成对各类技术的过程和产品进行多角度评的习惯,能预见到技术活动的风险。如通过收看CCTV的《走近科学·我爱发明》节目,可学习到多种多样的技术知识,客观地对待各类新奇的产品,拓宽视野,有利于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

三、团队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

通用技术教师大多学历较高,有各自的专业特长,但离通用技术教学要求还有些差距。加强团队建设,开展校内或校际合作。在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示范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建立制度化的合作,能快速地提升教师个体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

1.资源开发合作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涉及的技术五花八门。而现有的教材还是以试用版为主,与课程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加之教师教学资源不足,这就使通用技术教师为开发教学资源而费心、费时和费力。因此,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是必须的,也是最“经济”的。教学资源开发,应侧重对教材及内容的选择、补充、处理与加工,教具制作与教辅资料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准备等方面,根据合作成员的知识与能力及爱好与特长,由一个或多个成员自主选择一个模块,分模块完成各方面资源的开发;或者完成各模块某一方面资源的开发;或者按模块分工完成以上各方面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计合作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到位,对课堂教学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合作?首先,要求合作者吃透《技术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熟悉教材和会考标准及高考大纲,分工设计教学内容。其次,开展交流讨论或模拟上课,重在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过程、手段与方法上选择与落实,制定教学设计的样本,实现教学设计合作。开展“集体备课”是常用的校内教学设计合作方式,通过集体讨论、汇聚集体智慧,在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合作中完成任务。为有效开展集体备课,制定出保障制度和合理流程。制定备课“四定”制度,即定地点、定时间、定发言人和定主题。主发言人负责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案制定,其余教师可负责教学要求、学情分析和学生作业等方面研究,分工合作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公开课合作

公开课需要通过教师合作而完成,它是展示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和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平台,是教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捷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公开课类型一般有校内公开课和各级各类的展示课。校内公开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夯实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各级各类的展示课往往倾注了全组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锤炼,此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迫使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和智慧,不断学习优秀经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通过听课教师的客观评价,明确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总之,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四、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除草机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谰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生涯,应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做深度思考。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思考等主要内容,及时记录在备课本上,以便课后反思;在课后,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课时计划的安排、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编排、师生互动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作出全面反思,及时记载教后感和修改教案,有机会可撰写教学案例进行交流。这样,坚持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建立了良性反馈机制,从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除草机”。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犹似农业,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只要我们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精心培育,定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9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但是通过对高中技术领域课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所谓的“综合性”看起来很美,其实不容易操作。且不要说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连技术领域课程自身都被分割为两个彼此没有关联的科目——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体现时展特征的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以目前开设的模块来看,通用技术关注硬件,信息技术则关注软件,二者之间缺少有效的关联。

近几年,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流行,让各类传感器的应用贴近了人们的生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些由互动媒体技术构建的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让我疑惑:传感器编程和互动媒体技术,应该归属于信息技术还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分割?于是,我尝试开发一门名为《互动媒体技术》的校本课程,横跨软件和硬件两个领域,引导学生关注软硬件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应用,成为连结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之间的桥梁。

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1. 课程内容

“互动媒体”是“媒体”的一个数字化分支,是一种具有特殊信息传播功能的媒介。互动媒体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编程技术和通讯技术,涵盖了机械学、电子学、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互动媒体技术》课程通过设计单片机控制电路,结合编程语言,参照科技展厅中的互动媒体作品,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媒体实验,指导学生把新奇创意变为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2. 课程目标

(1)了解常见的传感器和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能正确连接传感器、LED和电机等模块;了解计算机串口、并口编程的原理及方法。

(2)通过完整地经历提出设想、规划设计、制作与实施、调试与反馈等规范化设计过程,初步掌握综合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3)感受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对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和设计思想,从而全面并富有个性地发展。

3.教学资源

正如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所说:“编程技术和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控制技术门槛过高,难以在中学开展。”互动媒体技术正是因为其涉及多个领域,所以在中小学中很少有人开设相关的课程。为此,在编程语言方面,我选择了图形化编程平台Scratch和S4A,只要拖曳积木图标,就可以制作出各种互动的作品,降低了编程技术门槛。而硬件平台方面,我选择了Arduino。由于Arduino源码开放和价格低廉,通过淘宝网等途径即可购买,因此降低硬件技术门槛和成本,让中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互动媒体技术的原理,设计并完成一项互动媒体作品成为可能。

课程的实施

2011年开始,我实施了三轮《互动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共有60多名学生修习了这一课程。在三轮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方案几经修改,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课程日益成熟。目前,课程不仅拥有了一系列配套的支持软件,还设计并购买了教学套件。该教学套件由Scratch传感器板、Arduino Uno控制板、系列传感器、LED灯和舵机等组成。

1. 教学案例

《互动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我采用两节课连上的方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连续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学习,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突出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界信息的获取》一课为例,其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互动作品,学生讨论其不足之处和解决方案,得出Scratch传感器板支持的传感器类型太少的结论,从而引出S4A和Arduino。

教学环节二:教学新课

认识S4A和Arduino,介绍S4A和Arduino的安装以及常见传感器类型和接口。教师演示传感器和Arduino的连接,以及在S4A中显示传感器的数值。

教学环节三:技术试验

学生安装S4A和Arduino驱动,正确连接传感器,并在S4A上成功显示传感器数值,然后选择学习套件中的2~3个传感器,分别研究它们在不同状态时的数值变化,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传感器的试验结果填写试验报告单。

教学环节四:作品创作

教师演示温度测量仪的编写,重点介绍如何将传感器信息存储在变量中,并演示将传感器信息可视化的思路。然后学生任选套件中的一个传感器进行程序编写,利用传感器返回的数值,让传感器的数值可视化、形象化。

教学环节五:反馈和提升

教师选择1~2个学生作品,展示并进行评价。然后提问:数字传感器能不能接到模拟接口?同样,模拟传感器能不能接到数字接口?让学生开展讨论。

教学环节六:总结和作业

通过网络,了解Arduino支持的传感器类型,了解这些传感器的适用范围以及淘宝网上的价格。

2.学生作品

《互动媒体技术》课程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法。课程分为9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要完成一个小作品,最终要完成一个互动作品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互动媒体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作品。学生可以模仿一些展览馆中的互动媒体作品,以低成本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的创意是无穷无尽的:有的用红外距离传感器实现虚拟翻书效果;有的用震动传感器制作地动仪;也有人用压电陶瓷传感器制作电子爵士鼓。其中,一位新疆的学生根据湿度、温度、雨点等传感器得到外界环境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显示不同的风景画,并让风景画中的湖面出现波纹,非常有趣。各种传感器的应用让学生的创意飞扬。目前已经有10多项学生作品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9项作品被相关部门推荐申报国家专利。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和我保持联系,继续完善其作品或者分享他们的新想法。

反思与启示

《互动媒体技术》课程已经实施了一年。从选课情况上看,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所有的选修课程中,都是最早“爆满”。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新奇有趣。这些都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中小学中开设类似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综合就是创新。因为互动媒体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感器、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宗光华教授认为:“只有基于项目的工程课程,才可以塑造多学科知识交叉和综合运用环境,将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提升为探究世界各侧面相互联系的过程。”

信息时代,无论是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还是拔尖创新人才,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互动媒体技术引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从小对科技产生积极兴趣,并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而Scratch和Arduino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使中小学的学生实现“有技术含量的创新”成为可能。

2. 可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关注文本处理、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技术上仍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将《互动媒体技术》中的传感器编程、智能控制等技术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宽度和深度,使青少年对于信息技术有了科学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理解。Scratch和S4A虽然是图形化编程软件,但互动功能十分强大。利用S4A和Arduino,学生能理解互动的原理,并搭建出互动媒体作品的模型,甚至可以学习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些高新技术的知识,使课程和时展接轨,让学生感觉技术不再神秘,从而产生兴趣。

3. 是承载STEM教育的平台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 education)是近期美国教育的热点,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实施STEM教育,已经逐渐引起我国教育专家的关注。STEM素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强调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一个STEM课堂的特点就是,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复杂的学习情境包含了多种学科,其问题可能涉及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天体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强调综合技术的应用。《互动媒体技术》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技术,涵盖了多个课程领域,是一个很好的承载STEM教育的平台。我深信,随着《互动媒体技术》课程的普及,对学生STEM素养的提升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中建. 为了创新而教育[N].中国教育报.第7版.2012.6.15.

[2]吴俊杰,梁森山.Ledong Scratch互动教学平台的应用与研究(七)——基于自制光敏扫描仪谈STEM教育[J].教学仪器与实验,27卷,9-11.

[3]汪文斌. 新媒体 新世博 新生活.人民网.Retrieved November 2, 2010, from .

篇10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