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经济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资经济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东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与东盟政府主导的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策略密不可分。通过对东盟经济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其经济发展的轨迹,考察外资在东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东盟利用外资跳跃式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比对的资料,其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一、东盟国家产业发展历程
东盟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文莱10个独立国家组成。
在东盟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以前,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农业或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为国家的主导产业,产业水平较低。东盟国家除了新加坡,在1950~60年代都实行了远离国际市场的相对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而同一时期,亚洲“四小”推行的是外向型经济,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此情况下东盟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封闭状态下,一国或地区产业的发展遵循有序演进的规律。特别是随着产业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也相应提高。技术水平在产业升级和扩张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开发状态下,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在外因的作用下,会脱离自然演进的规律,出现间断跳跃式发展。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背景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水平的不平衡。在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经济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推动了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使得一些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水平能够得到迅速的提高。
在产业转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由两个因素: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要素的流动。国际贸易促成了需求市场的外部化,国际贸易的出现和扩大,为产业创造了外部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群可以为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存在,而不必依赖于国内市场,这为产业发展突破自然演化的约束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要素的流动促成了要素跨国家或地域的重组和整合,资源能够得以优化配置。在国际间流动主要是两个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成熟的技术在跨国家或地区的运用,使得制约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壁垒被消除,为产业的移入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而资本通过投资这一传导机制,使产业各要素得到有效的组合,为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要素的流动使得产业跨国家或地区的转移成为可能。通过产业转移,使产业移入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演化突破产业自然演进的束缚,实现跳跃式发展。
东盟各国认识到实行进口替代存在的问题,从而转变了经济政策,以出口导向战略取代进口替代战略。更重要的是以外资为载体的全要素流入,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带来了技术和管理。促使原有产业部门的产业水平的升级,促使受资国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化,提升了产业层次。
二、FDI在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东盟四国,继亚洲“四小”后经济同样走上了腾飞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亚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运用出口导向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外向型经济逐步实现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东盟国家的经济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亚模式的成功。
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追赶型经济的需要。对于追赶型经济国家而言,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前的起点较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腾飞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很大。赶超型经济国家对经济现代化又强烈的要求,希望自己的经济能够高速发展,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按照常规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经济积累的过程。追赶型经济国家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形成的经济水平和经济规模,不借助外力并实行超常规发展方式是办不到的。追赶型经济国家要想缩短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入、消化、吸收,绕过技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者一个地区为了推动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起来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体系。外向型经济的供给通常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在外资的帮助下,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在产业层次提升过程中,外资也渐渐成为东盟国家主导产业的主要成分。国外资本流入东盟国家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与区域自然资源联系紧密的产业,二是制造业部门,三是金融服务部门。而第二个方向的投资在三个方向的投资中所占份额最重,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和电子通讯产品产业。
一方面,外资在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东盟各国国内的经济技术实力无法对引入产业发展和升级做出支撑,而完全要依赖于国外的经济要素来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其结果必然是国家过分依赖于发达国家扩散的技术和资金,缺乏技术的原创力或创新能力。国家对国外资源的引入是非主导性的,是被动接受式的,主导产业是技术“模仿”后的扩张。这种对外国资源非自主的,依赖的利用,就为经济发展的困境埋下了隐患。
东盟各国是小国经济,国内市场狭小。受资源和市场的影响,经济单一化程度较高, 国家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这从东盟各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可以看出来。东盟国家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的手段迅速建立和发展起自己的制造业,但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其出口导向为基本特征的制造业完全是依靠规模经济优势,即依靠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低成本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外部市场出现停滞或衰退的情况下,就容易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结论
外资是东盟国家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血液。外资更是东盟国家产业跳跃式发展,促使国内相对先进的主导产业形成、发展、升级的源泉。外资流向变动对东盟国家经济特别是国家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巨大。但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外资来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经济外向性特征明显,且美国和欧盟又是东盟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将使各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制造业发展、金融市场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
现今中国也在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国内经济。因此,通过对东盟经济资料的分析研究,考察外资在东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比对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君,经济开放的道路----东南亚国家经济开放顺序研究[M] 广州: 广州人民出版社, 1999,119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篇2
从投资存量上看中国在亚洲的海外直接投资就占据了我国海外投资总额的75%,达到了1855.4亿美元,主要的投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韩国等;我国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近几年增长迅速,2009年投资存量达305.9亿美元,而如今发展态势更为强烈,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3%。我国海外投资的地域相对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对其他各大洲的直接投资所占比例较小,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国对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的直接投资都在10亿美元以上。
2海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海外直接投资都在稳步增长,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9878.3亿元,而海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47.8亿美元,到了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40506.9亿元,增长了1.1倍,海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457.6亿美元,增长了4.5倍。近几年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来看两者基本保持一致。虽然我国的GDP与海外直接投资流量同步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总是要高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这种不平衡表明虽然中国海外投资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尚不成熟,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
2.1技术交流第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便于国外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管理手段绕开原有的一些障碍流入我国,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形式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以收购、兼并等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的推广,能够使得海外企业组织机构的部分经营交接权掌握在我国手中,而国外企业为了保持自身企业的持续化发展或壮大经营规模同样也会把一部分核心管理技术、生产先进工艺等交由我国企业进行专研与学习;另外,海外企业为了使得自身尽快度过兼并、收购的过渡与交接时期产生的负面经济影响,势必会留有一些其自身企业的原有职工,这样我国企业就能在其中与对方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新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逐步融合并协调发展。同时,以这种兼并、收购的融合机制实行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企业也绕过了不少弯路直接流入国内,并被国内市场的诸多企业组织机构所消化,推动市场竞争,促进国家经济进一步作出突破。
2.2优化资源配置随着我国海外投资发展形势在国际范围内的进军与扩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源补给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并优化了资源使用、供给等的结构配置,以此带动了国有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我国虽然国土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增长,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等付出的代价也有目共睹,更令我国难以消化。一方面,供给与持续开发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要想获得深层次的能源开发,所付出的人力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也会更大,即难度提升。而随着海外投资发展形势的扩张,在能源结构优化配置方面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辅助作用总体来说有两方面。其一,海外投资,我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能够降低能源性商品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对国内市场造成的价格冲刷,并于此能够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现状的市场供应渠道。其二,海外投资在我国能源保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较大,能够使得我国能源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贸易结构。
2.3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已经全面贯彻了市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这不仅使得我国走向了国际贸易市场,拓宽国际市场商品贸易渠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投资企业管理体系结构,加速了部分国内商品出口扩张程度的提升,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较好的推波助澜的巩固作用。
2.4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海外投资在海外的全面打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加速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各项技术水准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建设进程工作的有利开展,从而使得我国国有经济提高能够再次做出突破。也就是说,我国投资企业走向国际后,除了促进了各项管理技术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各项产业的生产投资成本有了大幅度降低。一方面,随着国内原装材料、生产设备的对外出口程度增加,加速了劳动就业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我国随着近年内需建设力度的大幅度提升,并与国外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等的交流与学习,也大幅度促进了更多的国内投资者把目光对准海外市场,从而加速了自身企业结构的整合与调整。为此,企业就要招兵买马,吸收综合素质型人才,掌握先进技术。而海外投资正好提供了我国不可多得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才就业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提升,使得我国企业发展在本质上有所提升,最终能够获得质的飞跃。
3结语
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影响
一、引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引入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西部地区来说,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突出,外商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就提出了他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常常用于研究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索罗模型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索罗模型不像哈罗德―多马模型只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共同作用,同时认为技术进步不仅会改变劳动生产率,而且会改变资本产出比率,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加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索罗模型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本文采用索罗模型来研究外商投资对重庆经济的影响。将外商投资f作为另一个因变量引入函数中,重新定义K为国内资本存量①。索罗模型函数形式为:
二、重庆外商投资概况
2008年重庆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 000亿元,年均增长11%,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 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 000亿元,比2 000年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 000元,比2000年增长62%以上,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 700元,比2000年增长43%以上。外资对重庆经济的作用巨大。外资的引入情况见表1。
由数据可见,外商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大于其对GDP的影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在重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重庆的发展需要外资,外商投资对重庆的经济建设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庆自1983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20多年来,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对外资的利用由低层次、窄领域走上了高层次、全方位合作发展的道路。外资正日益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在研究外商投资对重庆GDP的影响时,有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需要确认外商投资与重庆GDP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用格兰杰检验对外商投资与重庆GDP进行因果检验。通过检验各滞后值系数的显著性和整个检验的拟合效果来确定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
(3)式表示外商投资是否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4)式表示GDP是否是引起外商投资变化的原因。滞后期取到3,经EVIEWS计算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滞后期为1时,外商投资不能够促进GDP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吸引外资的流入。滞后期为2时,外商投资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吸引外资。滞后期为3时,外商投资不能促进GDP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即在短期内,GDP与外商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看出,外商投资与重庆GD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模型设定
外商投资对重庆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型设定如下:
LnYi=LnAi+αLnKi+βLnLi+?渍Lnfi+μi(5)
(5)式中Y表示总产出,本文根据多数经济学理论的习惯选取GDP来表示Y;f表示外商投资;K表示市内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投入;A表示技术因子;μ表示随机误差项;α、β、?渍都是弹性系数,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渍表示外商投资的产出弹性。
基本数据均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08》,时间区间为2000―2008年,各数据已经通过除以平均值消除量刚。
外商投资f已通过各年的平均汇价将其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
市内资本存量K=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f。
L为劳动力投入量,以每年的劳动者人数乘以平均教育年限NL来表示。劳动投入还受到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但教育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本文采用劳动者人数m和教育年限的加权值来衡量劳动力投入量。
平均教育年限NL运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L=NL×m
根据模型(5),由EVIEWS软件计算出结果如下:
上面括号内为t统计量,变量前面的系数为弹性系数。由方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内资本存量K和外商投资f的t统计量均可通过检验,即在方程中是显著的。而劳动力投入量L的t统计量并没有通过检验,即在方程中是不显著的。由此可见,外商投资f对重庆的GDP影响较大。外商投资f每增加1%,能使Y增加0.164%。可见,外商投资有助于重庆GDP的增长。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外商投资对重庆国民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促进作用。外商投资能够促进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同样也能够吸引外资的流入。外商投资对重庆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GDP上,并且影响较大。应继续引进外资,但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加快外资项目建设步伐,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同时,全面改善重庆市的投资环境,增强外商投资重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靳向兰.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5).
[2] 宋泓.柴瑜.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影响:理论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
篇4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与交流 经济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日益明显,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其他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必要开创新兴的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实现沟通和融合。随着对外贸易、跨国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的开放型经济将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就好比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两种内涵:
在古典的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往往代表的是对外贸易经济或者经济体制中存在对外贸易的成分;在现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中,在囊括传统开放型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诸如人员、资本以及劳务关系等,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都属于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一些经济元素可以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所说的开放型经济指的是国际成分比较大的经济体制,其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比较自由,而且其与本土外的经济交往活动比较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但是因此受到的外部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
开放型经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开放型,其经济制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同外部相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就成为了那些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受到政府的干预活动或者政策限制较少的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与否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往往出口和对外贸易的额度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开放型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跨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的流通情况,这些因素也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开放型经济构建思路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在对外开放领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安全贸易领域,比如金融、通信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增加和外资注入比重的增加,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和紧密,对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导致各种经济利益之间互相交织盘布。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开放的进程,就需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拓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内外联动作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作为原则,以安全高效作为要求。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内外联动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即,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把开放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要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外资,还要将这些优质资源切实运用到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来。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开放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国外的先进市场和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要利用好外资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扩大本土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跨国公司及其品牌,有利于展开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
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舞台上,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通力合作,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努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各方利益的交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尽力避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产业竞争,而且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产业结构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要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更深层次的建设。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安全高效是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并不存在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也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在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领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还面对着资源总量不足、人口基数过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也是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产业建设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手段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国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建设路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开创和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地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要不断促进同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和质量。
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对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防止其产生高的能耗或者污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进口的规模和种类都要积极扩大,要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甚至转型,大力促进服务行业贸易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高素质人才。要尽量避免一直走通过产品数量进行扩张的道路,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各类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要着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品牌的建设力度。今后的方向是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升级,更加深入地推动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在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对能够对外资产生吸收作用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进行优化,扩大外资吸收途径,同时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的进一步合理化,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产生恶意并购和垄断并购的现象,以确保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对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方式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的政策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引资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兴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彻底摒弃原来的建厂房、盖车间的传统意识,重点关注与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要放低外资进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要对境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尽可能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变化。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投资
为了开创新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外投资,国家和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具备了相关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加强政府对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当然,一切都要在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束缚下进行。企业也要着重于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跨地区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自觉对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进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建设和关注相对比较落后,而目前,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企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展开跨国经营所需的各项要求。国家要对各种类型的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和境外业务的公司给予大力扶持,加速建设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给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我国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大型跨国公司的形成。
不仅要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将对外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跨国并购的开展,提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树立企业自身国际化品牌和路线。二要开展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机制以保证经济的快速良好运作。三要对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开展力度,释放国内生产力,带动产品的出口和加工,促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走出去”。四要对外间接投资,逐步形成不以国家为主的投资格局,而是通过投资公司的方式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实行间接投资。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自主创新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自主创新的进展。从当今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来看,创新活动的发源地仍是所占比例不多的发达国家,一些核心产业即技术呈现密集状态的产业也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是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技术吸收内化应用到其他产品和行业中,完成对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想要实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研发资源,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将“中国制造”尽早转变成“中国创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今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阶段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兴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外国经济体制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本国公司走出去和外国跨国企业引进来。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主张也要有新的观念,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健全贸易预警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加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才,刘荣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11-29
2.孔令龙.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篇5
关键词:FDI;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学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F1319)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保持了高增长状态。并且在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三个外资集中投资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的开发,外资也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一、FDI的区位分布特征及变化
(一)FDl分布明显呈“东高西低”的格局
从地区分布看,在全国累计FDI中地位最重要的省、市,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位微不足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在1980-2004年期间中国所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的86.80%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共占64.8%。2000年以来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各地方政府的引进外资政策使得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但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集中地区,2004年其比重还为85.93%,而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市,所占比例合计不到15%。
(二)FDI的聚集效应突出,扩散速度缓慢
流入中国的FDI不但聚集于东部地区,而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也呈现出聚集现象。截至2005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前五名的省(市)是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它们也是全国范围内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多的前五位省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前三名的省份是湖北、湖南和江西;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前三名的省(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和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向西部地区迅速推进,反而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日益成为理想的投资地区。从长远看,外商直接投资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但这种“西进”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大跨越”。
二、FDI在我国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我国学者把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选择因素分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集聚经济等因素,采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分析FDI的区位选择决定因素。
1.劳动力成本作为外商选择投资地点的成本因素之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简单地指劳动者薪资,外商更愿意投资在人口素质高的地区,人才的聚集效应。
2.运输条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交通事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运输成本的高低。尤其是在垂直分工的投资中,在资源开发投资、利用低成本生产后再出口的投资、资本密集型项目既需规模经济又需大量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投资中,运输成本对投资地点选择的影响力很大。
3.经济增长作为投资区域选择的市场因素之一,站在选择投资国的角度考虑也是个重要因素。
三、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已有的大量FDI研究文献都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FDI在我国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相一致,很多研究证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归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平衡分布。
无论是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以及FDI对区域贸易的影响,还是从促进区域的科技和制度创新来看,FDI都积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外资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以及某些外商投资项目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
四、评述及相关政策建议
由本文上述分析可见,引资现状体现出的产业结构问题不容忽视,结合对我国外商投资区域差异制约因素的分析,建议如下:
1.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努力扩大区域经济的开放度,重视利用外资壮大自己,振兴当地经济。这绝不单纯是提供“数字化”的政策优惠,更要切实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不断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巩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法制环境等,甚至走在引资的前头。只有首先给外商创造出了一个有稳定预期回报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使引资发展政策具有长远意义。
篇6
关键词:总部经济;区域经济;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20-02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成长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由于特有区域内特有资源的吸引,众多跨地域经营的企业将其决策机构和经济指挥系统(区域首脑系统)在特有地区内聚集,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相匹配,减少了企业战略资源和常规资源因空间分离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因此特有区域内的人力、财力、决策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了重新整合,加速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值,这种经济活动和现象的体系表现,就是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
总部经济是以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为基础,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实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通过企业的集聚,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部是资金、技术、各种生产要素密集交换的枢纽。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作支撑,总部经济很难发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有了区域经济的支撑,总部经济会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的成长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完善和提升。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个转型期。转型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总部经济正迎合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总部经济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和区域总部经济带。一些西部城市也争相扛起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大旗。无疑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扩大及其对中国战略地位的调整提升,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上海有上市公司总部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0余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165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44家;北京聚集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153家,形成了中心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总部机构聚集区;天津滨海新区已具备跨国公司总部基地的发展条件,许多国际金融保险业机构总部已在天津抢滩设点,如日本爱和谊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部等。
为了进一步管理这些生产链、控制更大的市场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资源以进行本土化创新,这些跨国公司又不断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性公司小事处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总部环节向中国转移。成立地区总部、集中经营管理已经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扩_大在华事业的必然要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以其国际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等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也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不断入驻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中,世界500强企业占56家,占总数的近1/3。并且,有16家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分别占在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家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的一半。
加入WTO以来,上海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崛起,外资正在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腹地:2006年,在进入上海的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7年上海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产业合同外资占比分别为64.47%、35.28%和0.25%。现代服务业的扩张规模和质量提升令世人瞩目。2001年,上海外资商业零售企业不到100家,目前已经超过1600家。先期进入的外资也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新业态外资也后来居上,例如位于青浦的品牌折扣店――上海奥特莱斯开业半年就引进国际品牌和专卖店205个,销售超过3亿元。融资租赁、资产管理、人才中介、医院、教育、旅游等产业都向外资敞开了大门。
可见,上海在吸引外资数量创新高的同时,更注重外资质量的提升。表现在上海吸引外资的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上海在开放的格局中凝聚更多的经济集成向心力,并积极拓展产业集聚和市场配置功能,吸引众多国际大资本集团,使他们在上海建立具有辐射和管理调控功能的跨国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大脑型”的总部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引进外资的亮点。百事、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最近将地区总部陆续落户上海市中心的都市总部大楼;而英特尔、本田、思科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分别落户上海紫竹科技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2007年,在上海新批的79家外资总部经济项目中,研发中34家,投资性公司15家地区总部30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
三、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1.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总部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即首先创造条件,吸引、集聚经济资源,然后通过集聚的经济资源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其中运作,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心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又使周边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能源、普通劳动力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常规资源,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正是在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寻求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区域之间合理的产业和功能分工。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约束问题,有利于壮大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2.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总部经济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通过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一批总部特别是制造业总部的聚集,能够极大地扩展产业选择范围和延伸产业链,既可将一大批关联配套企业吸引在自己周围,形成产业集群,还可带动物流、信息、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3.加快区域经济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产物,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生产布局模式,总部经济将资源有效整合为完整的产业链,开创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具有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三方的利益。同时企业总部如果在一个地方积聚,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总部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发展必然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单个国家和地区的狭隘界限,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深化了区域内的分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部是一种中间层组织,是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按照总部经济进行资源再配置,不仅可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可使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以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的指导和政府的合理规划引导作用。总部经济的运行要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而市场的消费导向、产品需求、生产能力都左右着总部经济的发展意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功能、规章政策等都是总部经济的影响因素。总部经济更加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高效完善的服务设施、优惠的政策扶持等以规避风险,提高效率。总部经济应该做到与市场匹配,与政府合作,才能良好地达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骏.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重点和模式与对策[J],区域经济,2009,(2):61-66.
[2]何骏.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投资,2007,(5):12-16.
[3]陈惟.上海引资更重效率与效益[N].文汇报,2006-12-13.
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 港澳台及外资投资 经济增长 相互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出口减缓,金融市场加剧动荡,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很大影响。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得到重视,政府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使经济整体有所回暖。在对经济危机的应对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功不可没。但过度的投资也加大了经济内部矛盾,投资结构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对于民间固定资产的定义,很长时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定义和统计范围规定的通知》讨论并确定了民间固定资产的定义。其指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即非国有及国有控股、非外商及港澳台商及其控股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不断增加。进20年来,从1995年的2001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311485亿元,构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都实现了非常巨大的增长。政府投资于1995年的108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295亿元;民间投资于1995年的68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47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也由1995年的229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87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投资超过了政府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原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带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GDP增长率与政府投资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之间的时间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民间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图形吻合更好,关系最为相关。
GDP增长率与政府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99187,GDP增长率与民间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9342,GDP增长率与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8509。由此可见,GDP增长率与民间投资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而政府投资增长率与其关系最小。因此,想要更有效率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注重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发展。
三、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
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协调发展。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用便于调控的政府投资来带动其他两种经济效率比较高的投资的发展。宏观调控不仅要调控政府投资的力度,更要促进另两种投资的发展,不仅使投资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更可以优化投资内部结构,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为了探究这三种投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若存在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促进,本文选取了1996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测算,选取的数据是政府投资增长率(GZF)、民间投资增长率(GMJ)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增长率(GWZ)。
(一)平稳性检验
运用ADF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分析,观察这三个序列是否平稳,分别进行原序列和一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见表1)
各序列在10%的水平上不平稳,一阶差分的在5%的水平上平稳,因此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二)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基于VAR模型选择最优滞后阶数,通过AIC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得到协整关系:VEC=GMJ-0.3516GWZ-0.1813GZF,即在长期,民间投资增长率、政府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政府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对民间投资增长率具有正效应。
四、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关系的阶段分析
对1996年至2012年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进行分阶段的分析,以了解变化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一)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2年
1996年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投资的比重逐渐加大,到2002年,民间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政府投资的比重。
1996年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1996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外资及港澳台投资,达到21.67%,其次是民间投资增长率,达到了18.92%,政府投资增长率在10.17%,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维持在14.46%。1992年至1995年,经济飞速增长,带来了高通货膨胀,1994年达到了21.7%,1995年达到了14.8%,政府被迫实行“软着陆”,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的政策,如控制货币发行、清理固定资产在建项目等。1996年,政府的软着陆政策取得成功,经济增长适度放缓,通货膨胀降到6.1%。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很大影响。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急剧下降直至1999年降至最低点,达到-10.86%。1997年,民间投资增长率也大幅下降,政府投资增长率也受到影响。随后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造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如降息、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对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回升。但1999年,政府投资增长率下降,民间投资增长率几乎不变,外资及港澳台投资额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1999年后,投资逐渐回暖,各种投资增长率逐渐上升,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回归到1996年的水平。
(二)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5年
2002年起,经济摆脱了长达6年相对低迷的状态,2003年2005年,经济情况显著变好,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55567亿元增长到88774亿元,各组成部分也显著提高。民间投资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2003年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达到42.2%,增长非常显著,政府投资增长率比2002年增加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率比200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2005年经济发展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
(三)第三阶段:2006年至2011年
2006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比较大的,这与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
2007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快速下降,至2009年降至接近零增长率的水平。2007年~2009年民间投资的增长率相对平稳,下降幅度不大,政府为了避免经济的衰退,增加政府投资带动经济,政府投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增长,2008年达到了25.8%,成为自1995年来政府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稳步提升,2009年达到了29.96%,成为自199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年份。2010年,经济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外部环境依然不稳定,特别是欧债危机的爆发,更使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出口受到影响,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内需的拉动,但刺激消费的边际效益在减少,而且股市的低迷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固定投资的增长率下降。
五、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经济的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危机期间,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效果十分明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进行分析,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更强,因此研究如何加大民间投资,并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和港澳台及外资投资的增长与民间投资增长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时,更要关注如何更好的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以及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来更好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比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调整,进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强信贷支持,建立健全融资体系等。
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盲目注重投资量,更要促进投资结构之间的优化,使其更好地带动经济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朝明,张创才.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及其控制[J].经济学动态,1997,(40:19-21.
[2]姚愉芳.贺菊煌.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应用[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胡春,仲继银.我国固定固定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1):31-35.
[4]李楠,牛爽.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滞后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5,(4):28-31.
[5]邓爱珍,李金昌.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132-135.
[6]李朝鲜,李白花.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
[7]熊丽芳.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6):10-13.
[8]张蕊.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9]樊红霞.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辽宁;经济转型;现状;应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经济转型不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路径探索,还包括发展要素的创新等。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辽宁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更好地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辽宁经济转型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举措,希望对辽宁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辽宁经济转型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外贸易额也屡创新高,外资引进规模也不断增大,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辽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方向,只有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辽宁的经济转型升级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资引进结构问题
目前辽宁外资引进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引进结构上却不尽合理,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引进方式单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是辽宁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而其他吸引外资的形式却并未得到普及,诸如股权形式投资、收购等,发展都十分不是成熟。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引进外资的主体,而民营企业难以有效地引进外资,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其二,外资流向不合理,2009年,辽宁制造业获得投资数额为70亿美元、房地产行业获得投资数额为35亿美元,这两个行业吸引外资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8%,2010年占比更是达到了70%。第二产业获得投资的比例过大,服务业引进投资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其三,投资地域不均,2009年,沈阳获得外商投资53亿美元,大连获得外商投资60亿美元,而辽宁省外商总投资154亿美元,这两个城市获得的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73%,地域投资不均衡状况显著。
2.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仍旧比较缓慢,面临诸多阻碍,诸如产业准入政策不公平、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素质低下、科技含量不足、投资环境不健全、投资成本升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要促进经济转型需要依靠民营经济提供的活力,只有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改善民营企业的生态环境,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3.工业竞争实力下降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1978年总产值占到全国的8.86%,而到了2005年却下降到4.72%。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历史因素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被日本侵略者占据,资源能源被大量开采、运出国门,且日本侵略者撤退之后,对我国的工业基础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使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到重创。其二,上世纪90年代,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辽宁很多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下降,设备技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存在很大缺陷,制约了辽宁工业发展。
4.职业教育体系欠缺
虽然辽宁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职业教育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教育不均衡,由于辽宁产业布局不合理,使得辽宁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二,品牌特色不强,职业教育存在大量的重复专业设置,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使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品牌效应不理想;其三,产学研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价值;其四,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资力量薄弱,企业结构不理想。这使得辽宁经济转型所需要的人才难以得到有效的供应。
二、辽宁经济转型应对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辽宁经济转型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外资引进结构
目前辽宁外资引进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引进结构上却不尽合理,存在引进方式单调、外资流向不合理、投资地域不均等问题,这样就限制了辽宁的经济转型。为了让外资更好地与辽宁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融合,引进外资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效益、经济结构、产业优化等前提条件,逐步完善辽宁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此外,要改善外资的资金流向,加强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鼓励外商投资改造传统产业,依托技术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2.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仍旧比较缓慢,面临诸多阻碍,诸如产业准入政策不公平、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素质低下、科技含量不足、投资环境不健全、投资成本升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全面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加强现代企业精神培育;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借助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规模的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扶持,更好地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提升工业竞争实力
当前,辽宁很多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下降,设备技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存在很大缺陷,制约了辽宁工业发展。基于此,可以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所谓的先进制造业就是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制造业,其和服务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工业竞争力,辽宁应该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调整、优化发展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以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4.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虽然辽宁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职业教育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诸如职业教育不均衡、品牌特色不强、产学研体系尚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完善职业教育体制,由于职业教育涉及诸多部门、行业,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其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教学场所、设备等的管理,统筹专业建设,提升品牌特色,避免专业重复,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其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好地实习和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的发展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济转型不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路径探索,还包括发展要素的创新等。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外资引进结构问题、工业竞争实力下降、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职业教育体系欠缺等方面介绍了辽宁经济转型现状,以期加深人们对辽宁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优化外资引进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竞争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辽宁经济转型状况,为辽宁经济转型提供结构性动力、人才性基础、工业性支撑以及民营经济的活力,使辽宁经济能够紧跟经济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05).
[2]蒋非非.振兴辽宁经济要有新思路[J].理论界,2004(04).
[3]魏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辽宁经济发展[J].情报科学,2003(06).
篇9
关键词:利用外资;fdi产业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
1 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1 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朝着外商独资方向发展
在外资经济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的利用,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形态。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风险的降低和各国投资政策的放宽,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的企业迅速利用这一良好经济机遇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加投资和扩大股份占有额,或者直接收购和兼并国内企业。
1.2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但投资领域有待拓宽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它极大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吸引外资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尽管受到一定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但是自从1998至今都稳步增加,并且外资投资重点也由数量转向质量,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利用率。其次,投资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但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产业分布观察,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和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外来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投向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集中在制造业。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按照上述各项指标计算,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外资企业的76.0%,第三产业占24.0%;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89%,第三产业占11%;第二产业拥有的资产总量占58.3%,第三产业占41.7%;第二产业当年实现的主营营业收入占78.11%,第三产业占21.89%。虽然外贸经济不断在试图拓展投资领域,但从1997年至今第二产业一直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左右,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吸引的直接外商投资比例一直很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1.3 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来,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趋势一直比较稳定。一方面受地理和资源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内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进入我国的外来资本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到2004年末,在全部外资企业单位数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北京、辽宁、天津等9个东部省(市)的占比已经达到88%,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依据资产总量计算,9省(市)所占份额也已达到74%。
2004年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93%、11.02%和2.88%,外资在东部地区聚集的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外资在中国内地的地区分布不均,进一步扩大了地区收入的差距。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外商了逐渐加大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关注与投资。
2 利用外资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2.1 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fdi与gdp数据显示看
增大的趋势,凉着呈正相关关系,fdi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1984年我国gdp为7170.0亿元,2005年达到183084.8亿元,是1984年的25.5倍!
2.2 外资集中的工业领域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速度上升,大约有1.9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表2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总产值中,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1998年24.74%提高到2005年的31.74%。从1998年以来,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攀升,1998~2005年平均占工业总产值28.96%,即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每100元中就有28.96元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外资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大。
2.3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fdi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译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东部地区为代表,我国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fdi和接受国外企业的代工合同等方式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迅速建立起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通过融入全球经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fdi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fdi从1990年的102.89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694.7亿美元。快速增长的fdi通过经济起飞资本,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力就业,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等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扩大和产业进步。其中,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具有规模大,起点高,投资总额大的特点,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另外,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力度的增强,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 结论
继续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在鼓励跨国公司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快利用外资增长方式转变,更多广泛的吸引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高素质人才。这将是振兴中华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10
首先,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一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鼓励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实现;其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渠道,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实力,拓宽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再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可以便利外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1]
外资银行资产的增加促进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归根到底取决于资本的投入、技术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创新。[2](1)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如前面所述,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从1991年的44亿美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724亿美元,这些资金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3]通过直接的技术转让或“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物资基础;[4](3)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即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自身投资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使产业升级。[5]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外资银行的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下面将从实证上进一步考察这种促进作用是否存在以及有多大的影响力。为此,本文根据1991年至2005年的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有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进一步论证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的增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1982年的萌芽阶段,1982—1991年的起步阶段,1991—1997的持续高速发展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平稳发展阶段。因此,本文进行的分析将选取1991年至2005年15年间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作为样本观测值,如下图所示:
二、模型的分析和检验通过采用EVIEWS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OLS对Y和X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下:根据上图分析的结果可知模型为:Y=168?9045+0?727353X
1?变量经济意义检验:从表中可知A=0?727353,在0到1之间,符合经济学意义,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每增加一个单位,外商对华投资增加0?727353个单位。
2?拟合优度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决定系数R-squared=0?855571,以及修正的样本决定系数AdjustedR-squared=0?84446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
3?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中可知t-Statistic的数值分别为5?179419和8?775496,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t(13)=2?16,于是可知解释变量对Y的影响很显著,通过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4?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中可知,Prob?分别等于0?0002和0?0000,将显著性水平设置在0?05,回归方程通过检验,即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 上一篇:继电保护概念
- 下一篇:危险化学品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