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合并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合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必要性
宁夏是个以工业产业为主导领域的省份,截止2016年,宁夏总计有24家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境内工业园区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以及发展园区公共事业等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思路和技术已很难取得明显效果,遇到了“瓶颈” 期,因此要想取得突破,提高企业竞争力、园区投资吸引力,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和技术。
随着“电改9号文”、 “宁夏电改方案”等文件的逐步出台及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在逐步深入,在给用电企业带来了实惠与机遇的同时,也给用电企业提出了诸如购电策略、购电管理成本、价格谈判能力、科学用电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2 宁夏工业园区售电公司组建及开展能源综合管理服务的方案
目前宁夏工业园区整体用电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如果组建售电公司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建设园区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能效平台,为企业提供优化用电策略、用电诊断、电能治理及能效管理、优化需求响应、节能节电服务等,实现科学用电,提高用电效能。
由宁夏区内各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团队共同投资组建园区售电公司。园区售电公司将在园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
作,实施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
3 宁夏工业园区售电公司组建及开展能源综合管理服务的主要工作目标
组建后的园区售电公司将在售电、配电、管电、综合节能及专业化服务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
(1)售电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宁夏电改方案”的实施步骤,购售电市场化改革将出现以下三个阶段:
1)园区型售电主体直接交易阶段;
2)直接交易过渡到市场化购电和售电阶段
3)市场化购售电阶段。
结合上述三个阶段的特点,园区售电公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阶段:园区型售电主体电力直接交易阶段
在园区型售电主体电力直接交易阶段,直接交易的电力总量由自治区主管部门控制,电量分配基本由发电企业均摊,用电企业能获得多少直接交易电量主要由发电企业掌握,直接交易电价由政府主导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园区售电公司采用平等自愿的原则,将园区企业组合在一起形成大客户、开展“团购”。同时利用园区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在政府的支持下,为园区企业降低电力采购价格、增加直接交易电量。
第二阶段:直接交易向市场化购售电过渡阶段
随着电改的推进,发用电计划将逐步放开。此时,电力市场化定价机制初步建立,准入用户全电量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逐步建成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园区售电公司逐步吸纳用电大户,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自治区全电量直接交易的试点工作单位。以此为基础,与发电企业开展长期购售电合作。
第三阶段:市场化购售电阶段
此时,除优先发、用电计划外的发电量和电价将全部放开,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将逐步形成完善的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开展电力期货和衍生品等交易种类;形成发电侧、售电侧主体多元、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园区售电公司将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化购售电服务及辅助服务(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使园区企业的用电成本处于全区内较低的价格水平。
(2)配电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宁夏电改方案”的实施步骤,以及《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结合园区的具体情况,园区售电公司采用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建成园区智能化微电网,提高园区输配电设施的投资效益,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该项工作分两个阶段考虑执行。
第一阶段:开展升压改造及增量配电投资建设工作
园区售电公司把园区招商引资、规划发展及园区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对低电压等级的配电设施进行升压改造,同时根据规划,开展增量配电设施的投资、
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提高园区配电设施的利用效率。
第二阶段:开展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宁夏电改方案”的“开展微电网建?O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打造源、网、荷、储协调的供用电系统。智能微电网将由物理网、信息网和管理网构成。园区售电公司通过投资建设运营智能微电网能为园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实现更加高效的用电。
(3)管电主要工作
根据宁夏电改方案的改革实施步骤结合园区的具体情况,园区售电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建成建设园区电力需求侧综合能效管理平台,给园区用电企业装上“专家级大脑”。提高园区用电能效,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此项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入节电、节能工作
目前园区部分企业已经安装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但只实现了有关电力使用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和优化运行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作用还远未发挥,有很大潜力可挖。园区售电公司在园区选择典型企业,为其安装电力需求侧管理监测终端,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家诊断模型对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诊断,为园区企业提供节电、降费的技术解决方案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政府的支持下,帮助企业申请成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入节电、节能示范项目并获得相关资金支持。
第二阶段:建设园区电力需求侧综合能效管理平台全面开展节电、节能工作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园区售电公司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平台的高并发处理机制,大数据分析应用引擎,智能专家诊断引擎、分层架构体系、采用阿里云的安全防护体系等开发需求侧管理平台及专家诊断系统,建设园区电力需求侧综合能效管理平台,给园区所有用电户装上“专家级大脑”。综合节能主要工作园区售电公司采用横向融合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方式 ,结合园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应用EPC或EMC等多种模式,引入先进的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
A.协助政府开展节能审计及对标管理。
B.为企业提供主工艺节能、工业余能利用、“三废”治理、管理节能等服务。
C.节能产品及专项技术的推广。
篇2
一、公司合并中董事(及大股东)的信义义务
公司合并,必须由董事会做出(提出)合并计划或合并方案或合并合同(草案)。对此各国公司法几乎无例外地做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6条、第212条,也将拟定公司合并方案作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予以规定。董事在决定公司合并时,同样适用信义义务,即同样要对公司和股东负信义义务,信义义务包括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
1、董事在合并中的注意义务
董事在合并中的注意义务是指董事应当以理智、谨慎的态度有根据地决定是否同意合并协议或合并计划,然后向股东会提出合并建议。在公司合并中,当董事没有做到一个普通谨慎之人在同等情况下的注意程度时,董事应对其过失引起的损害承担责任。董事会对同意合并的判断是否明智、有根据,董事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取决于具体合并案的事实和情况。但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1)董事会是否合理了解关于合并,特别是合并价格的相关信息。 (2)董事应当尽可能考虑与可供选择之交易相关的所有因素,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交易形式进行比较,以对股东会提出合理的建议。(3)董事在同交易相对人进行合并谈判时,应勤勉尽职,争取最有利于公司的合并价格。 (4)在合并谈判或条款起草时,董事有义务诚实公正地做出判断,诚实公正地在股东间分配合并的对价。公司合并中董事的注意义务的判断,适用商业判断原则。在董事未尽合理注意,因重大过失造成公司及股东损失时,应当赔偿承担责任。
2、董事在合并中的忠诚义务
董事在公司合并中的忠诚义务是指董事应当从公司的最大利益出发.决定是否同意合并协议或合并计划,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冲突时.要以公司利益为重,不能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董事在合并中的忠诚义务,因其合并是否为利益冲突交易而不同。在无利益冲突的合并中,董事缔约合并协议的决定通过商业判断原则而受到保护,即推定合并协议是善意形成,董事会是诚实信用地为公司利益做出合并决议的。股东要对这种合并提出异议,必须证明董事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利益冲突的合并中,董事同公司或股东相冲突的利益、董事缔结合并协议的决定将不受商业原则的保护,而受公正交易原则的调整。法院适用交易完全公正原则对该合并的公正性进行审查,完全公正原则包含两个方面:公正的交易和公正的价格。法院在整体考虑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下判断股东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3、公司合并中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
在公司制度中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享有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事务实行资本多数决议原则,即股东依其持有的股份数额享有表决权,股东会决议由多数表决权通过。这种多数股东同意的决议将对全体股东产生拘束力。这就说明,有控制权的多数股东(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优于少数股东(小股东)的实际地位,其行为对小股东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为了防止多数股东利用其优势地位,侵犯小数股东利益,应当强化多数股东对小数股东的责任。控股股东不论是以股东身份行使表决权,还是基于股东资格通过公司执行机关对公司业务执行施加影响,都应当履行注意和忠诚义务,不能侵犯公司及其他小股东的利益。违反这一义务,给小股东造成损害,受侵犯的股东有权对其提起诉讼。
在公司合并中,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的核心问题是在利益冲突交易(合并)中.如何履行忠诚义务,在这种利益冲突合并中,有利害关系的多数股东的行为和董事的行为一样不受经营判断原则的保护,而受完全公正交易原则的调整。例如,控股股东在安排合并的支付方式时采用了对不同股东区别对待,控股股东就要证明这种安排是完全公正的。完全公正的举证责任原则上由控股股东承担,控股股东不能证明该合并是完全公正的,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解除合并或相应的补偿。
二、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
1、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立法例
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公司合并中,对合并持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请求公司以公正价格购回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美,日,德等国家的公司法都对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做了规定。特别是美国的《示范公司法》更是设专章对股份回购请求权做了详细规定,并得到了美国各州公司法的积极反应。
在经股东会同意的一般公司合并中,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有两种情况:一种适用于合并各方的股东,其立法出发点是合并给双方公司股东均带来影响,应对双力异议股东赋予平等、充分保护,这种立法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代表,这种立法好处在于对股东范围的保护范围较广泛,不利之处在于这样可能会使合并效率的受影响;另一种仅适用于消灭公司的股东,其立法出发点是合并中利益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消灭公司股东,存续公司所受影响更少得多。这种以德国为代表,这种立法最主要是保护了受影响最大的股东的利益,同时又有利于合并的有效进行。
2、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
股份回购请求权成立的条件是,异议股东在股东合并决议大会召开前向公司提出评估回购其股份的请求,并在合并决议大会上行使否决权。股份回购请求权具有排他性,异议股东选择回购作为救济手段后,一般不能再提起合并无效诉讼。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是一种形成权,因此,异议股东提出股份买回请求,只要该请求满足法律要件,即自动成立该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份买卖合同,公司承诺与否与股份买卖合同的成立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即使股份买卖合同成立,提出购回请求的股东也并不立即丧失股东资格,在向公司提交提出买回请求的股份以换取公司支付的对价之前,该异议股东继续保持股东地位,股份的转移于股价交付时生效。在提出买回请求后,异议股东对其股票仍享有并可行使物上代为权利。但是,自合并生效日开始.要求股份回购权的股东将无权享有对该股份的表决权利生效后公司股利的获取权。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在一定情形、原因下将丧失:股东的回购请求即使具备法定要件而提出,在公司因一定事由终止合并时;股东在法定时期内没有提出回购请求等
3、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与完善
我国现行公司合并的立法中没有关于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规定,“这种法律规定使得合并决议的结果必然由合并各方的全体股东(包括同意股东和反对股东)共同承担,合并各方的股东当然成为合并后存续公司的股东。”[3]这种立法漏洞显然不利于公司合并中对股东特别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我国立法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应我国公司合并实务需要,建立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以保护异议股东的利益,使其既不享受他不同意之合并产生的利益,也不承担他不同意之合并所致的风险,符合公平的原理。
如上所述,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适用于合并各方公司股东,一种是只适于消灭公司的股东,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应采用德国的立法体例,即应当规定股份回购请求权只适于消灭公司的股东,当然,由于我国的一些特殊国情,如公司的多样性,作为例外可以规定特定条件下的存续公司股东的回购请求权。
我国公司的立法应当明确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条件,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程序包括对司法评估程序做出规定,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包括效力的内容、效力的丧失等) 做出规定,对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的设计,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结合、平衡大小股东利益、适度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原则。
三、公司合并中的股东决议制度
公司合并是剥夺当事公司独立性而将企业结合在一起的最极端的企业结合形态,涉及到公司的生存发展,对公司股东具有直接重大利益关系。因此,公司合并属股东会决议事项,公司合并应实行股东决议制度。对于这种股东决议制度美国、日本、德国、法等国的公司法几乎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38、39、103、106条规定,公同合并,应当由公司的股东会做出决议,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对公司合并做出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对公司合并做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也就是说,合并的股东决议制度适用资本多数决议原则,这也是国内外的通例。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资本多数决议原则,但是对出席股东会的人数未做明确的规定,因此,基于对小股东利益的考虑,有必要在《公司法》中对股东大会股东最低出席比例做出明确规定,“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只有在出席会议的股东人数达到股东总人数的一定比例时才能召开。股东会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少数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保证股东大会决议充分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志,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4]
另外,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要由股东会做出特别决议。这里并未区别存续公司和消灭公司。虽然存续公司股东会对合并做出决议,有利于股东利益的保护,但是不加区别地一律适用股东会决议制度也存在问题,比如有些合并存续公司股东利益未发生实质变化,要求股东决议没多大实际意义,并且会使合并程序复杂、成本加大、时间延长。
篇3
基本案例
甲公司于2007年正式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产总计1.2亿元,主要生产啤酒、果酒、果汁等,拥有现代化啤酒生产线3条,果酒、蓝莓果汁、矿泉水生产线各1条。为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生产和销售的战略目标,公司积极寻找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以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规模。
2008年1月,甲公司兼并亏损公司乙。合并时乙公司账面净资产为500万元,上年亏损为100万元(以前年度无亏损),评估确认的价值为550万元。甲公司合并后股价市价3元/股,股票总数为2000万股(面值为1元/股)。经双方协商,甲公司可以用两种方案合并乙公司:1.甲公司以150万股和100万元购买乙公司。2.甲公司以180万股和10万元购买乙公司。合并后被合并公司的股东在合并公司中所占的股份以后年度不发生变化,合并公司每年末弥补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平均为900万元,增值后的资产平均折旧年限为5年,行业平均利润为10%,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合并公司每年税后利润的75%用来进行股利分配。
筹划分析
合并公司支付给被合并公司的价款方式不同,将带来不同的所得税处理方式,涉及被合并公司是否就转让所得纳税、亏损是否能够弥补、合并公司支付给被合并公司的股利折现、接受资产增值部分的折旧问题等。甲公司希望对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寻求最佳的税务筹划方式。
假设合并后甲公司股价保持不变,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从现金流出量角度进行方案比较。
【方案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9号)规定:企业合并,通常情况下,被合并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
被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不得结转到合并企业弥补。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有关资产,计税时可以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
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合并企业的股权视为清算分配。
因此,方案2的涉税问题应作如下处理:1.非股权支付额大于所支付股权票面价值的20%,乙企业应就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150×3+100)-500]×0.25=12.5(万元);2.甲公司可按受让资产的评估值550万元作为计税成本,增值部分在折旧年限(5年)内每年可实现所得税[(550-500)/5]×0.25=2.5(万元);3.甲公司不对乙公司去年的亏损进行弥补。
则甲公司未来支付的股利现值如下:
1.第1年为(900×0.7+2.5-16.)×75%×150/2000×0.9091=30.12(万元);
2.第2年至第5年为(900×0.67+2.)×75%×150/2000×(3.7908-0.9091)=98.15(万元),[注:(p/甲,10%,5)=3.908,(p/甲,10%,4)=3.699,(p/甲,10%,1)=0.9091)];
3.以后年度总计:(900×0.67×0.75×150/2000)/10%×0.6209=210.6(万元),[注:(p/s,10%,5)=0.209]。甲公司合并乙公司所需的现金流出现值共计:100+12.+30.12+98.5+210.=451.7(万元)。
【方案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9号)规定: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事各方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
被合并企业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原被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交换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不视为出售旧股,视购买新股处理。
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换得新股的成本,须以其所持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但未交换新股的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的全部非股权支付额,应视为其持有的旧股的转让收入,按规定计算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
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成本,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
因此,对于方案1的涉税问题可作如下处理:1.非股权支付额小于所支付股权票面价值的20%,乙公司不就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2.甲公司将受让资产以原账面净值500万元作为计税成本;3.乙公司去年的亏损由甲公司弥补,第1年的补亏额为900×500/(2000×3)=75(万元),第2年的补亏额为100-75=25(万元)。
则甲公司未来支付的股利现值如下:
1.第1年为[900-75-(900-75)×0.25]×75%×180/2000×0.9091=37.97(万元);
2.第2年为[900-25-(900-25)×0.25]×75%×80/2000×0.8264=16.27(万元);
3.以后年度总计:(900×0.67×0.75×180/2000)/10%×0.8264=336.37(万元),[注:(p/s,10%,1)=0.9091,(p/s,10%,2)=0.8264]。甲公司合并乙公司所需的现金流出现值共计:
10+37.97+16.27+336.37=400.1(万元)。
根据以上测算,两种方案的现金流出现值分别为451.37万元和400.61万元。从现金流出现值最小化的原则来看,应选择方案2。
点评
为方便计算,本案例是假设合并后甲公司的股票市价保持不变,所以只需要比较现金流出的现值。如果合并后股价发生了变化,就必须进行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比较。特别是股价上升时,很可能导致方案1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小于方案2,从而改变筹划方案的选择结果。
篇4
关键词:李坑之困;利润分成;公司组合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14-02
自2011年7月开始,因村民与旅游公司的收入分成纠纷引发的“李坑之困”,曾引发各界关注。从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政府获悉,经过当地政府与李坑村委会、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商并签订协议,2011年度,该村村民的旅游收入分成标准由上年度的人均1200元提至2100元;并在此后五年间每年递增60元,至2015年提至人均2400元,五年期满后收入分成再行商定。至此“李坑之困”的话题暂告一段落。尽管话题已经过去,而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得不令人们深思。“李坑之困”不是单独的个案,在各个原生态旅游区基本上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李坑之困”最大的分歧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利润分成问题和公司组合问题。
一、利润分成问题
自2001年到今天,李坑村与旅游公司的签约分成合同一直存在着利润分成不断变动的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收入的不断增长,李坑村民对原有的利润分成越来越不满。既然村民不满的是利润分成,那么旅游公司和村民之间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利润分配的处理问题。既然问题的症结在于利润分配,那么作为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该如何去从法律上去调整、平衡及其完善公司内部及其外部的利润分配,就成为解决“李坑之困”的关键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1、在“李坑之困”所反映的问题中,村民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要处理好两者的利润分配问题,就必须重新界定两者的关系。从2001年叶如煌与村民签订的合同来看,二者之间是普通的商事合同关系。可以说,村民是债权人,而公司是债务人。若单独从商事合同的角度出发,双方均应遵守合同的约定。那么村民一再要求更改合同内容中的分成,就构成违约。但根据情势变更原则,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的一再变更合同,不但没有违反合同,反而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公司和村民的商事合同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两者之间的利润分成问题,必须对其关系重新界定。
2、婺源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不同意变更合同的行为违背了公司法的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原则和利益均衡原则。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维护正常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的需要。早在中世纪的商业习惯法就已经规定商事交易中对善意第三人和债权人保护的原则。公司是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联合体,利益均衡原则要求公司立法必须兼顾股东、公司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李坑”的问题不仅反映出旅游公司的公司制度的不完善,也反映出公司法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解决的方案
“李坑之困”中的利润分成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其症结所在是如何重新界定村民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应当把村民纳入公司的成员,使其成为公司的股东,进而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其理由如下:
1、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原则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确保股东权益是实现资本自由流通和安全流通的关键,是保障公司健康运行的基础。因此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会的出席权、按出资比例或持股比例形式的表决权、临时股东会的召集请求权、建议与咨询权、投资收益与剩余财产分派权、出资转让与股份处置权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权等。村民入股,一方面其利润分成可以完全按照公司法的具体规范来行使,另一方面村民权益可以得到公司法的全面保护。
2、公司法规定了完善的利润分配制度。村民成为其股东,按照公司股东利润分配制度得以分配利润,从而解决因经济发展的速度、旅游业收入的增长等带来的公司和村民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获取利润是股东投资公司的直接目的,利润分配请求权是股东的一项固有权利。为了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将经营获得的利润按一定的原则、方式和顺序分配给各个股东。公司的董事会,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并结合本公司的财物状况和经营成果,制定出公司当年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提交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并依法实施。虽然公司利润分配属于公司内部事务,但因其关系到公司长远发展及债权人利益,公司法对公司利润分配制度有着强制性的规定。《公司法》第167条第5款规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公司利润分配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股利分配方案无效。可见,村民成为公司股东,既可以行使其应有的权利,同时也受到法律的规制。公司法制约了公司和股东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从而使公司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得到保障。
尽管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可以解决村民和公司之间的利润分成问题。但该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婺源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利润分配制度;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家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对股东、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此外,李坑村村民也应该得到普法的教育,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维权。
二、公司组合问题
“李坑之困”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司组合问题。在婺源股份有限公司介入之前,李坑村所签订合同的相对人一直是民营企业。在此之前,虽然也曾出现利润分配问题,但通过变更合同都得到了解决。而当婺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关于利润分成的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2007年,婺源县转变思路,从之前的鼓励民营资本单点开发变成组建一个统一的旅游公司。而在旅游公司的合并组合中,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政府的介入。其理由如下:
1、政府介入婺源旅游业整合,违背了商法的意思自治基本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公司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就必须随时调整组织战略及经营决策,以应对源源不断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因此,在公司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国家不应过多介入公司事项。李坑问题中,婺源县政府的介入,正好体现了公司自治和国家管制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公司私利性与国家管制所追求的社会公益性目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对于公司法而言,必须公平调整各方的利益,并以建立有效经营之组织,寻求公司自治与公司监控之间的竞争性平衡。
2、政府的过多介入增加了公司的安全风险。安全是公司法的核心价值范畴。正如霍布斯所说“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如果人的财产、生命、自由笼罩在侵害、灾难的阴影中,任何美妙的东西对人类都将失去价值。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投机和交易风险的风险经济,那么把风险交易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交易主体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就是公司法和其他商事法律的重任。而政府作为强权机构,强行介入市场经济和公司的经营管理,打破了商法所要保障的安全秩序。
3、政府的介入使得婺源旅游公司的重整组合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首先,公司合并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公司合并本身就是依法和依约进行的法律行为,是双方或多方合意的结果。因此合并必须是出于参与合并的公司的真实意愿,是各方平等、协商、自愿的结果。在婺源县旅游公司的合并过程中,政府的强权介入,违背了公司合并自愿原则,损害了各民营旅游企业的利益。其次;婺源县旅游公司合并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合并程序进行。再次,在公司合并的过程中应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而作为债权人的李坑村民恰恰成为了婺源县旅游公司合并的受害者。
针对如上问题,在公司合并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公司合并应严格依照公司法的程序进行。(2)在合并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公平、自愿的原则;(3)在合并的过程中,政府不应以强权介入,政府参股必须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4)合并中充分考虑股东的切身利益;(5)合并中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6)在合并中在注重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
三、结语
“李坑之困”反映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其关键所在在于:村民与公司的利润分配问题和公司的组合问题。综上所述,本文从公司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然而,要真正彻底解决“李坑之困”,仅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是不够的。如何用法律规制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用法律来维护市场经济中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主体的利益,是每个法律人所必须思考和研究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电视台
[3]冯果.公司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2.
[4]柯志芳.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02.
[6]龙天节.商法略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7]雷兴虎.股份公司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8]方流芳.公司审批制度与行政性垄断[J].中国法学,1992,04.
篇5
关键词 合并破产 企业破产法 关联企业
作者简介:王小凤,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行,研究方向:法学。
基本案情:A公司系一家集团控股公司,先后设立了五家关联性的投资子公司。因企业经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A公司及其五家关联子公司发生债务危机。六公司以资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等为由,分别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人民法院分别裁定受理,并分别指定了管理人。企业破产过程中,管理人发现A控股集团公司及其五家关联子公司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实际控制人、管理人员、资产债务、企业经营等方面均存在高度混同,审计报告也显示六家公司在财务上已丧失独立性。考虑六公司严重混同、实际丧失独立法人人格的现实状况,六家公司管理人在第二次债权会议上,分别向六家公司债权人会议提交了六公司合并破产的方案。六公司债权人会议最终分别表决通过了合并破产方案,将资产债务进行了合并处置。
一、合并破产概述
关于合并破产,在我国尚无直接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学术论述。合并破产是指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法人实体进行破产清算的情况或制度,在该制度下,母子公司的资产、债权、债务均一并处置,所有债权人在同一比例下清偿。 我国司法实践中,合并破产并不鲜见,但鉴于法律规定缺位等原因,合并破产尚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在美国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通过“程序规则和经典案例加上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在20世纪70年代曾做出一系列的裁决,最终使实质合并成为处理集团公司破产的一个重要方法”。
合并破产有其现实土壤。目前,我国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在A公司所在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企业主普遍缺乏企业主体意识,企业主与企业、各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混淆。在经营管理上,以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企业之间任意牵连。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主恶意控制旗下关联企业,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转移或抽逃资产,虚构或加重企业负债,以达到某些不正当的目的。多项因素叠加,导致关联企业丧失基本独立性,相互之间难以界分,客观上需要进行合并破产。以A公司为例,分别破产极为困难:第一,分别破产需要对各公司间的资产和负债作出区分,对相互之间的担保效力、担保金额作出认定,相关障碍无法逾越或者难以解决。第二,分别破产将破坏关联公司的整体处置价值。由于关联企业日常经营严重混同,其资产在整体上往往也呈现出混同外观,基于混同下的相互牵连,表现出整体价值。如若分别破产,企业资产的价格水平和变价能力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债权人的受偿率。第三,分别破产将分别进行破产程序,在管理人报酬、债权确认、资产处置、财产分配等各项事项和环节均会出现倍增效应,大大增加破产成本,降低破产效率。另外,就合并重整而言,维持生产经营是企业重整的必要条件,分别破产往往会破坏各关联企业原有的“一体化”经营,从而使企业面临停产停业的风险,企业重整几无可能。
二、合并破产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法律尚无合并破产的直接规定,但合并破产并非完全没有法律可循。这些依据主要散见于公司法、破产司法解释的参照规定,以及破产法的原则规定之中。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也已存在诸多关联企业合并破产的案例,例如浙江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纵横集团及其子公司合并破产重整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南京利德隆实业有限公司和南京利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并破产清算案、沈阳欧亚集团及其子公司合并破产清算案,等等。这些企业合并破产,对于遏制关联企业间的不当控制、利益输送、债务逃废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债权债务的公平清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刺破法人面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关联企业适用实体合并奠定了法律及理论基础。根据该条规定,股东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公司、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合法权益,滥用股东权利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该项规定适用在企业破产环境下,如果母子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之间存在不当控制,且达到特定程度或标准时,即需“刺破”各公司之间的“面纱”,进行合并破产,统一处置债权债务。《最高人民法院》第七十六条规定,债务人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没有法人资格的全资机构的财产,应当一并纳入破产程序进行清理。参照该项规定,子公司一旦实质丧失法人人格,亦存在纳入母公司破产重整之余地。
合并破产在破产法上的现有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条之规定。破产法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了公平清理债权债务的企业破产原则。据此,关联企业之间如存在高度混同,严重影响各债权人公平受偿,必须通过实体合并予以矫正的,应当进行实体合并。以A公司合并破产为例,基于各关联公司之间高度混同的事实,只有对关联公司进行合并破产,才能保障债权债务清理的实质公平,无论对普通债权人还是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均为适用。就普通债权人而言,在分别清理的情形下,各关联公司中的利益实质输入企业的普通债权人将获得额外清偿,而利益实质输出企业的普通债权人必将遭受损失;拥有多家关联公司保证担保的债权人将获得高额乃至全额清偿,而其他债权人仅能获得较低比例的清偿,甚至完全不能获得清偿。因此,分别清理势必导致普通债权人受偿不均,显失公平。在合并合并破产情形下,部分关联企业债权人的债权清偿率虽然可能有所降低,使其利益表面上受损,但此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各关联公司之间先前的不当关联关系,合并破产正是对其不当行为的矫正,这恰是债权债务清理实质公平之所在。就有财产担保债权人及其他债权人而言,因其就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其合法权益并不会因合并破产而受到实质损害,相反合并破产有利于顺利推进破产进程,进而有利于保障其尽快实现债权。简而言之,合并破产符合破产法关于公平清理债权债务的要求,有利于公平保护全体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三、合并破产的适用标准
四、合并破产的决定程序
A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破产案中采用债权人会议表决方式决定合并破产。债权人会议是由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以保障债权人共同利益为目的,为实现债权人的破产程序参与权,讨论决定有关破产事宜,表达债权人意志,协调债权人行为的破产议事机构。 该案中,由债权人会议表决决定合并破产,实际上与债权人会议的性质、职能相符。
就债权人会议的性质,尚存在不同观点:一是法人机关说,是日本学界传统上的主流观点;二是自治团体说。根据该学说观点,债权人会议并非法人组织,而是各债权人进行协商、协调各自利益的自治团体; 三是事实上的集合体说。该学说基于前两种学说的不足,主张债权人会议是由法院召集的临时性集合组织,是目前日本学界的通说。
篇6
[关键词]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留存收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7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19- 03
1 CAS 33关于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业务,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同时应当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视同合并后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同时应当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以及业务,应当将该子公司以及业务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2 现行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在合并日的合并抵销处理
[例1]假设甲、乙两家公司合并前同受A公司控制,合并前双方的资料见表1,2014年6月末,甲公司用账面价值500万元,公允价值580万元的库存商品和100万元的银行存款给乙公司的原股东,从而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
3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思路源于“权益结合法”,在权益结合法下,合并的实质是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现有的股东权益在合并主体中的联合和继续,合并方取得净资产或股权投资按被合并方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入账价值,不涉及合并成本,不涉及商誉,合并不会导致资产增值或减值,不确认资产处置损益,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与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股东权益,被合并方合并前留存收益中按持股比例并入合并后留存收益中。如果合并发生在非年初的某个时点,合并方当年净收益包括参与合并各方整个年度净收益之和,如同自所反映的最早期间与合并各方就已经联合在一起。
3.1 重复计算合并利润
假设甲公司为集团母公司,下属乙、丙两个子公司,丁为丙公司全资子公司。根据集团战略安排,2014年7月31日乙公司向丙公司合并其下属子公司丁公司,合并后丁公司成为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此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方面乙公司在报告期内由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丁公司,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应当将该丁公司合并当期期初(2014年1月1日)至报告期末(2014年12月31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另一方面丙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丁公司,应当将该丁公司期初(2014年1月1日)至处置日(2014年7月31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可见丁公司自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的收入、费用、利润既纳入乙公司的合并利润表,也纳入丙公司的合并利润表,重复计算。对于甲而言,如果甲编制截止于2014年7月31日的合并报表,乙、丙作为甲的子公司均需将各自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甲的合并范围,那么这部分“丁公司自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的收入、费用、利润”就重复计算了两次。
3.2 权益结合法固有缺陷
一方面,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被合并方在合并日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不符合会计要素五种计量属性中的任何一种。例如根据历史成本的定义,历史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资产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负债发生时承担现时义务的金额,例1中甲公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应当为680万元,而非700万元。同时,由于并未反映合并前被合并主体财务报表中未包含,但在合并日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或负债,不能如实反映所取得的净资产的现金产出能力,所提供的信息完整性也较弱,无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另一方面,所获资产和负债以其在原主体的账面价值计量,由原主体创造的内含收益未得到确认,从而高估合并收益(低估费用),因此,权益结合法未如实反映合并主体的合并后经营业绩。
4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同一控制企业合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规定的变迁
2011年12月8日《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征求意见稿),对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应当如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作出解答: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合并方)自合并日开始对被合并方实施控制。合并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编制合并日和合并当期的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应当按账面价值计量,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不再由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并利润表应合并被合并方从合并日开始实现的净利润;合并现金流量表应当合并被合并方从合并日开始形成的现金流量。合并方在编制合并当期期末的比较报表时,不应将合并取得的被合并方前期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并入前期合并财务报表。
该征求意见稿,解决了上述重复计算利润的问题,这一点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征求意见稿)中争议最大的,对实务影响也较大。例如,IPO企业的同一控制下业务或企业重组,将无法将被合并业务或企业的合并前留存收益纳入IPO企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业务或企业重组的意义。
至2012年11月5日解释第5号正式时,上述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如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解答并没有通过,因而,在2014年2月17日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
篇7
两家神雾系公司表示,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承诺,自本公告之日起至少2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017年7月14日,神雾环保和神雾节能两家神雾系公司股票曾双双跌停,之后两家公司称控股股东神雾集团拟筹划重大事项,两家公司股票双双停牌。
2017年8月16日,两家公司均称重组主要交易对方涉及大股东神雾集团或其关联方,并可能涉及其他第三方,交易方式可能为公司合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其他重组方式,标的资产的初步意向为节能环保行业资产。
2018年1月15日,两家公司宣布终止重组之时,双方的重组预案也浮出水面,根据公告,本次重组方案为神雾节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神雾环保,即神雾节能拟向神雾环保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神雾环保,或在资产符合注入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注入神雾集团旗下电力板块、生活垃圾处理板块、石化板块、节能装备制造板块的相关优质资产。
神雾节能为本次合并的合并方暨存续方,神雾环保为本次合并的被合并方暨非存续方。
篇8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公司如果能够成功地部署商务智能(BI)解决方案,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
许多公司斥巨资部署BI,却没有实现预期的ROI,而公司的了CO又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如何改善这些问题,即使是传统工厂,也需要经常监测震动、噪声、损耗等关键参数,以检测设备状况,并且严格遵守预先制定的维护时间表。
BI解决方案具有多个动态编排部分,很容易遭到破坏,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考虑对BI进行常规检查。
部署BI解决方案时,需要根据环境因素不断更新战略。大爆炸式的部署方案从来没有取得成功。通常,你需要分阶段部署BI方案,因为没有明确的静态目标,部署过程显得更加麻烦。
BI解决方案的目标不断变化:第一,商业流程改变,BI满足的商业需求也随之改变;第二,商业环境变化,如公司合并、收购或重组,可能引起截然不同的商业需求;第三,新技术不断出现,而且日趋成熟,要求公司不断调整战略。
公司如果比较满意基础报告和分析,就会希望仪表盘/记分卡、数据挖掘、预测性分析和操作型BI等功能逐渐成熟。
对公司而言,BI是最重要的部署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消耗大量资金的解决方案;因此,关键是吸取以往经验,采用最佳策略,避免犯错。
实施BI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你可能会逐渐失去耐心,一段时间以后自动放弃BI。出现以下现象时需要分析BI并更新其生命周期:首先,由于概念缺陷,现有BI方案没有真正发挥价值;其次,由于环境变化,项目需要重新调整。
为何要做BI评估?
BI的实施过程目标明确,但是需要分步实施,同时接受适当的检查和调整。公司必须了解实现企业级BI应具备的流程和技术,并且将任务分配给特定人员。只有这样,BI才会将数据视为企业资产,予以管理。
BI评估涉及评估原因、评估对象以及评估方法,其实质就是定义和精简BI的部署流程,使BI得以正确实施,从而成功实现总体商业目标。
BI的评估缘由可根据评估种类而定。依我个人经验,将评估分为两大类:预评估和实施现状评估。对新部署的BI严格执行综合评估,你籽会获益良多。评估有助于了解现有状况,设置合适的目标,从而成功地部署BI,更常见的情况是对企业现有的BI环境进行评估。
如图1所示描述了评估BI的一些关键因素。
评估BI的哪些领域?
评估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关键领域:
第一,商业需求的覆盖范围。商业需求评估包括:分析潜在的商业动力、目标、以及商业需求的总体情形(之前已建立商业需求,供分析使用)。这么做有助于明确现有解决方案面临哪些商业问题和缺陷,对解决方案的性能、优势、价值及其ROI形成定性和定量的认识。
为了制定能推动公司日趋成熟的解决方案,需要了解实施的BI方案是否成熟(基础分析、仪表盘/记分卡的实施、数据挖掘、预测分析等功能整体上是否成熟),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数据模型的灵活性。该部分评价包括:分析逻辑数据的结构、灵活性、完整性、文档编辑能力、以及对商业需求的适应能力。详细分析公司的元数据是否得到良好维护(是否遵从和记录各种措施、度量、等级的定义),这一点至关重要。
采用结构化情景分析法评估数据模型的灵活性,了解其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需求(如公司合并、收购和重组);同理评估数据模型的扩展性/灵活性,了解其能否适应合并需求(如有需要能否转向数据挖掘)。
第三,技术的扩展性。技术评估包括:评估现有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施。同时,检查物理数据库的设计。由于许多工具使用的数据不断膨胀和繁衍,导致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应增加,从而形成最为常见的性能扩展。
在一次部署BI时我发现:仅报告领域就存在14种不同的工具,维护过程甚为复杂,导致TCO飞涨。从工具成熟度的角度来说,BI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你可能遇上这种情况:工具供应商的一致性版本改变时,BI可能会受到威胁。
第四,流程和公司的有效性。流程评估包括:评估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流程是否有效和完整,能否继续支持BI。
各种标准和解决方案的记录过程非常容易受到威胁,影响BI方案的扩展能力,因此需要着重评估。其它的评估因素还包括:工程交流、决策/反应结构、变化管理和问题的解决流程、数据管理流程以及配置管理流程等。
如何评估BI解决方案?
企业BI通常庞大而复杂,其评价过程也是如此。BI希望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透明度,因而通常会与公司内部多个功能领域相抵触。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在不同功能领域之间创建了各种保护墙,而BI试图打破这些保护墙。我们可以发现公司的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存在一定分歧,BI也会暴露这层分歧。因此,在评估BI之前,请认真考虑以下注意事项:
第一,管理策略。上文提及的BI方案通常需要部署在敏感环境中。因此,评估人员应该能够管理各个部门的策略。实现这一点需要完成以下两步:评估团队具有足够的能力管理敏感环境;擅于收集数据和综合逻辑。
同时,评估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不管由业务部门还是IT部门发起评估工作,评估过程都应该将信息视为企业资产,并以这样的思想完成评估工作。
第二,管理复杂性。我曾多次见到“A级评估团队”因为追求太多细节而使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在这些情况下,实现一定程度的综合非常重要。但是在数学上或数量上达到完美并非最终目标。
第三,管理期望值。虽然公司都能意识到逻辑价值评估非常重要,但是有关评估的预算并不成熟。因此,公司都会扩大范围,期望评估过程能够全面满足商业需求。如果可能的话,请考虑评估过程的预期时间表,这样才能避免问题发生。
第四,考虑最佳策略。采用业内推荐解决方案时提供的最佳方案,可以很好地管理内部差异和多个跨功能位置。这种方法的争议性较小,而且如果存在第三方,就能使决策过程更加顺利。
考虑了这些核心事项以及公司内部的环境情况,我们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联合使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方法通常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结构化方面,我们需要促进公司内部的会议、问卷调查和面谈。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查。脚本都不能受到太多限制,而应该根据员工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用非结构化方法。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经全体股东讨论,共同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公司名称: 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公司住址:
第三条: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 万元。
第四条:公司经营范围:
第五条:公司经营期限:自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 年。
第六条:本公司章程对公司全体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第二章 股东(自然人或者企业)
姓名(名称)住址、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第七条:公司由下列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自然人:姓名: 出资方式:
认缴出资额: 万元 占公司注册资本 %
自然人:姓名: 出资方式:
认缴出资额: 万元 占公司注册资本 %
自然人:姓名: 出资方式:
认缴出资额: 万元 占公司注册资本 %
自然人:姓名: 出资方式:
第三章 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一、股东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二、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方增加资本时,股东可以优先认缴出资;
三、参加股东会会议并根据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四、选举和被选举为董事、监事;
五、公司终止后,依法分得公司的剩余财产;
第九条:股东负有下列义务:
一、股东应当足额缴纳本章程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未按照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二、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三、股东在公司注册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
第四章 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第十条: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
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将转让的出资,则视为同意转让(股东
只有两个的,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另一股东同意);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转让的出资有优先购买权。
第五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十一条:公司设立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会。股东会是公司的全力机构,依照
公司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执行董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的报酬事项;
三、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四、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九。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十、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十一、修改公司章程;
第十二条:股东会对公司的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
公司形式作出决议,必须经过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十三条: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第十四条:股东会的首次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照本章程规定行
使职权。
第十五条:股东会定期会议每年 月份召开
第十六条: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监事情,
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第十七条: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执行董事主持,执行董事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执行董事指定其他董事主持。
第十八条:召开股东会议,应当与会议展开十五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
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做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十九条:本公司因规模较小,所以不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根据公司法第五十
一、五十二条的规定,公司设执行董事(兼公司经理)一名,由股东会选举 产生;监事 一 名。执行董事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条:执行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七、拟定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包括其他雇聘人员)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其中第六、七项的方案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才能实施,执行董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对规模较大需要设立董事会的公司,由公司按照公司法有关章程的规定,参照本规范章程另行拟定。
第二十一条:公司设监事一名,由股东
会选举产生。已经担任公司的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的,不得兼任监事。
第二十二条: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十三条: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监事列席公司决策重大事项的会议。
第二十四条:董事、经理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其他个人的名义开立帐户储存。
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同时,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公司股东。
第二十五条:董事、经理不得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活动的,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
第二十六条: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 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七条:根据本章程第五章第十九条,公司的执行董事,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七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第二十八条: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第二十九条: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
二、股东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第三十条: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应当解散,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三十一条: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一、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二、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
三、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四、清缴所欠税款;
五、清理债权债务;
六、清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资产;
七、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三十二条: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一次,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券。
第三十三条: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工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公司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的剩余财产!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
清算期间,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按第二款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第三十四条: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第三十五条: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第三十六条:清算组成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
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章程经公司首届全体股东会议通过,全体股东签名、盖章后,并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设立登记,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八条:本章程送有关管理机关备案,修改时亦同。
第三十九条:本章程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以法律、行政法规为准。
第四十条:除本章程规范章程载明的事项外,股东还可以另行拟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如:公司的财务和会计,公司的劳动用工制度等。
全体股东签名(盖章)
篇10
XX有限责任公司章程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生产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方共同出资设立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特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公司名称和住所
第一条 公司名称:XX有限公司
第二条 公司住所:北京市XX区XX路XX号XX室
第二章 公司经营范围
第三条 公司经营范围: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开发研究;房地产信息咨询、自有房屋出租。
第三章 公司注册资本
第四条 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
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必须召开股东会并由全体股东通过并作出决议。公司减少注册资本,还应当自作出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公司变更注册资本应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章 股东的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
第五条 股东的姓名、出资方式及出资额如下:
股东姓名 身份证号码 出资方式 资额
股东-1 货币 人民币10万元
股东-2 货币 人民币10万元
股东-3 货币 人民币10万元
股东-4 货币 人民币10万元
股东-5 货币 人民币10万元
第六条 公司成立后,应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第五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股东享有如下权利:
(1)参加或推选代表参加股东会并根据其出资份额享有表决权;
(2)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选举和被选举为执行董事或监事;
(4)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获取股利并转让;
(5)优先购买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
(6)优先购买公司新增的注册资本;
(7)公司终止后,依法分得公司的剩余财产;
(8)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
第八条 股东承担以下义务:
(1) 遵守公司章程;
(2) 按期缴纳所认缴的出资;
(3) 依其所认缴的出资额承担公司的债务;
(4) 在公司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后,股东不得抽回投资;
第六章 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第九条 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资。
第十条 股东转让出资由股东会讨论通过。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
第十一条 股东依法转让其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
第七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十二条 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执行董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的方案;
(8)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0)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11)修改公司章程;
(12)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
第十三条 股东会的首次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第十四条 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第十五条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并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定期会议应每半年召开一次,临时会议由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或者监事提议方可召开。股东出席股东会议也可书面委托他人参加股东会议,行使委托书中载明的权利。
第十六条 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并主持。执行董事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执行董事书面委托其他人召集并主持,被委托人全权履行执行董事的职权。
第十七条 会会议应对所议事项作出决议,决议应由全体股东表决通过,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出会议纪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十八条 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一人,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公司股东会负责,由股东会选举产生。执行董事任期3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执行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十九条 执行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和主持股东会,检查股东会会议的落实情况,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7)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提名公司经理人选,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代表公司签署有关文件;
(12)在发生战争、特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特别裁决权和处置权,但这类裁决权和处置权须符合公司利益,并在事后向股东会报告;
第二十条 公司设经理1名,由股东会聘任或解聘。经理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6)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7)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执行董事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经理列席股东会会议。
第二十一条 公司设监事1人,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任期每届3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
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
(2对执行董事、经理行使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当执行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执行董事、经理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监事列席股东会会议。
第二十二条 公司执行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公司监事。
第八章 财务、会计、利润分配及劳动用工制度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并应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应于第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前送交各股东。
第二十四条 公司利润分配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劳动用工制度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第二十六条 公司的营业期限为50年,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七条 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
(2)股东会决议解散;
(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4)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时;
(6)宣告破产。
第二十八条 公司解散时,应依《公司法》的规定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第十章 股东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九条 公司根据需要或涉及公司登记事项变更的可修改公司章程,修改后的公司章程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修改公司章程应由全体股东表决通过。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应送原公司登记机关备案,涉及变更登记事项的,同时应向公司登记机关做变更登记。
第三十条 公司章程的解释权属于股东会。
第三十一条 公司登记事项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为准。
第三十二条 公司章程条款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经各方出资人共同订立,自公司设立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四条 本章程一式七份,公司留存一份,并报公司登记机关备案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