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一、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忽略了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那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就一定是偏离了主线的教学,一定是对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教学。想要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那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去观察水壶中的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时候,水是翻滚的,但是从炉子上提下来,水就不会再翻滚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液体的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去观察水壶,可以看到水壶的壶口处有大量的水汽冒出,那么这些水汽是从壶口就出现了,还是离开壶口一段距离之后才出现的?学习光线的反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白天的时候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然后在夜晚开灯的情况下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看看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吗?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然后再从物理专业视角出发进行提问、分析和阐释,可以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在物理?n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更大程度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要层层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进行逻辑分析,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层层深入: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台灯吗?那么谁家的台灯是可以调整亮度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调的台灯,因此纷纷给予肯定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说,影响台灯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电流。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开始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教师提问: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是最为简便的?这样一来,学生很直接地就从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几个因素中选择出改变导体的长度这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并引导至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素质 知识储备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课外积累、课堂指导等途径。本文将基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能力提升,从鼓励重视知识素材积累、加强语文学科方法学习、设置常态化活力课堂等层次来论述初中语文学生素质培养之法,为语文教学尝试提供参考。

一、重视知识素材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从实践层面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性很强。这就对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跟进大语文教育模式,并提升对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延展学科内文本,鼓励学生重视知识素材积累,创造机会与空间提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学习的频率,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视野扩展与资源积累,为其学科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毕沅先生的《岳飞》一文时,笔者首先对岳飞之生平及精忠报国精神进行了针对性设计。而在课外阅读时间,则制定了“精忠之魂岳飞”的班级阅读主题,要求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岳飞的故事或史实资料等,并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或书籍在班上交流,对课文内容形成良好的补充。

此外,语文教师要将地方性教材或自编读物列入学生的阅读篇目中,注重对学生课外刊物与资料选择的指导,争取在文本选择上做到“科学、优秀、有趣”,进而让学生拥有较大的知识阅读量。同时,可增设班级图书柜,提倡学生每人选择一本自己认为“最得益”的书籍捐于班级,充实图书柜,让每位学生都有阅读优秀书籍的机会。再者要在学生参与阅读过程中,做好详尽的阅读笔记,做好阅读反思,记入“个人读书档案”中。以上做法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营造良好的阅读与学习氛围。

二、加强语文学科方法学习,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教育者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会知识,倒不如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传于学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2]。诚然,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教师的角色不该是渔者,要帮助学生学习“渔道”,从而获益终身的语文学习。

记得钱梦龙先生在上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一课示范课时,他确立了“认读全文――理解题意――把握要点――揣摩思路――圈点评析”的课堂阅读步骤。不过与常人不同的是,钱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对该小说的主题及重点细节描写的赏析进行诵记,而是告诉学生如何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品析,如何分析“孔乙己名字含义”,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人生轨迹等,并引导学生对需要进行方法指导的地方进行个别化示范与训练。学生不仅从文中认识到了孔乙己的悲惨人生,而且从自我理解中勾勒出孔乙己的心理变化轨迹,可以说真正地读透了文本,学得了方法。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教学往往为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能力提供帮助。这里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为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自学进行方法指导时,应注重基础性学习方法教育,如如何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含义,如何对文本进行合理分段,如何品析文本表达主题等。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如通过问题作为导入或借助影视剧等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欲望去进入学习环境中学习自学之法,并在获得新知识的满足中延续学习趣味。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根据文本的内容设定阅读主题,根据学期学习目标来制定分阶段的阅读内容等,养成遇到生僻字及时用字典词典的习惯,遇到好的文段即进行记录圈记的习惯等。在很多时候,会学要比学会更为有价值。语文教师可从“教学生学”上着眼,争取获得让学生学得语文学习之法,提升语文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与培养。

三、设置常态化活力课堂,夯实学生语文素养

从新课程理念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步骤及方法的选择不可一味死板缺乏灵便,要遵从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否则将使得课堂僵化而低效[3]。不过在当前,教师教育工作的成效考核依旧停留在学生的升学率上。因此,即便在语文学科,题海战术都一直被许多教师所热衷。学生们疲于奔命与应付,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形成恶性循环。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与调整。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上,要通过轻重缓急的语调让学生注意到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可以一扫而过。其次是要让学生有间歇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允许学生在自主消化中提出质疑。再者要加强学生课堂的“学”与“练”,课堂有45分钟,教师可选择总计15分钟作为主体内容交流,而间歇期可延伸授课交流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品读或练笔训练。这样的交叉变化,会让学生学习张弛有度,学习有效。在作业布置上,笔者充分考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作业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量与作业难度是存在差异的。一般的作业布置三道题,“基础-提升-高难”。这样的兼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真正促成学生素质的整体进步。

四、结语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的意识与能力。在这个阶段进行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摸索与尝试,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引导学生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志文.让读写课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支点――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基地建设实践[J]. 教育. 2014(10)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内涵 价值 策略

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虽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慢慢形成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作指导,而这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主要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因而,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抽象的传授学科知识,而应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的应用结合起来,创设情景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内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它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能用计算机排版、制网页、编辑等基本操作,还要激励学生运用学校有限资源如图书馆、微机室等查找资料。同时,教师应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听说读写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2.倡导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不是作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的简单加法运算,它是综合运用语文、艺术、科学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师生间语言的交流,共同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开阔视野,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言语实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来及时内化课堂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4.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的思维和感情得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1.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的知识构建,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语文技能,而且关注学生阅读、鉴赏、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感和四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当于自主学习的两翼,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外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主题、组织专项活动,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是一种认知性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核心,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

3.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中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综合运用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初中语文综合性有利于综合运用个学科的知识,“淡化”学科边界,形成流动鲜活的、跨学科式的语文课程体系。

4.倡导活学活用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重复和循环的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在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只有将课本的语言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时,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学生不仅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并在实践中运用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面培养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会注意到个体的原有基础、发展方向的不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学习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是穿插在阅读、写作、口语中的,只有极少数是以专题的形式单独列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它渗透并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若独立出来,反而会丧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此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可能不适合某些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活动作一些变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

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一般的,大家对活动准备、成果展示两个环节比较重视,而对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准备和成果展示两个环节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直接参与,便于指导;而活动展开、反思总结环节往往在课外进行,由学生自主组织,教师的介入程度低,也不便于指导,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理念,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指导,全面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且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和小组的表现和得失,认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并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

3.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从评价内容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是:1.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在活动过程中的的合作态度;2.学生能否积极的搜集、整理资料;3.学生能否在活动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4.学生能否根据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5.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学生的成果展示和与人交际能力。其中,学生成果的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前面谈到的几点都是对学生表现得评价,这些表现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在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理念也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的理念.它有着鲜活的语言材料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要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别是教育学生”做真人、有爱心、有生命感、有责任感”.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语文教学过分重理论知识,轻社会实践

当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没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仍走”满堂灌”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繁、难、偏、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语文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课程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初中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三,教师过分讲授知识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很多内容过于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生活.

1.2学科评价过于单一

当前初中语文学科的评价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考试为主,过多地看重理论知识的成绩,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生的人格思想方面水平,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评价,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然而长久以来,教育界过分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的人文性,把语文当作一门理论知识来教,而没能很好地从文本中体悟其情感指导.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为此,语文应该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科的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1.3社会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社会仍存在很浓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导致很多教师、家长、学生都对语文不太重视.他们认为语文只要单纯的记住考试的知识点就差不多了,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语文上.加上学习语文很难一下子出成绩,就算偶尔不学也不会考得很低分,还不如把多点时间花在数理化上.所以当前很多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比较少的.

2.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

2.1大部分教师教学只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正确理解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只是注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别是乡镇的学校,它们的师资力量远不及城市的,且很多农村的初中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理念,把中学语文仅仅看成一种工具,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严重忽视或者曲解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教授一些解题技巧,他们的目标焦点是知识与技能,狭隘地认为课程就是教材,语文教育只教书本的知识,而很少去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只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上课只是一味的讲些知识要点,并没有多给学生讲些关于文学方面的常识,所以把语文课上得比较枯燥,导致很多学生都对该学科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社会价值取向欠缺科学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教育)在我国不断升温, 英语教育的升温已经严重地削弱母语教育.加上现在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觉得不识字照样闯天下、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陈腐思想依然误导着学生, 致使多数中学生对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投入的精力也严重不足.据说目前中国约有3 亿人在学英语, 占全国总人数的1/ 4, 几乎赶上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笔者还通过一些家教培训中心可以了解到:选择补习语文的很少,基本上选择补习英数理化,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当前社会对语文的漠视.此外,由于当今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许多中学生都拥有了手机,甚至是电脑,而由于现在网络上信息非常多,当然就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而初中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影响,特别容易沉溺网络游戏或不健康的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3.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对新课改的语文课堂进行全新的定位和思考,努力构建注重人格精神的语文课堂,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方面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社会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积淀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生存的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所学当前课改的一大改点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2教学形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语文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一堂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的语文课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应该是看:通过一节语文课,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有哪些升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它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讨论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主要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与做人、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做人素质入手,进而培养其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因此要改变教学方法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应多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别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过,印象才会深刻,对其感悟才逼真.让学生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也获得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独立、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应实施德育化,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在德育教学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以更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才能更有爱心、责任心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林喜.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忧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

[2]李灼福,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是中学基础教学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大事件,各个教育领域正积极探索不同的途径和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初中语文也不例外,教育理念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教育模式中与时代不合拍的地方,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初中语文教学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应该以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为核心,培养初中生在语文领域的创造性精神,而不仅仅满足于课本教材中固有的语文理论知识。

一、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应用意识

叶圣陶曾说,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得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如今,初中语文学科的考查方式依然是应试式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确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乐趣和无限的魅力,但是,受应试教育制约,没有一个学生会忽视语文成绩分数的存在与巨大的支配作用。学生必须拿出一定的分数给学校和家长一个交代,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而采取考试的强化策略,传授一些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胜。

三、贯彻并落实自主、探究、互动的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平等和开放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必然是多种多样,众说不一的,有时甚至会大大超出教学设计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高度民主的姿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而且要善于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使自己的思考和学生的思考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应运用教学技巧把学生引向更高层次。“新课改”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互动性学习,倡导在平等互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围绕教材教学,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载体是教学内容,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首先要求完成大纲规定的语文任务,因此,围绕课本教材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体系化很明显,不同单元课文的设置都围绕一个主题,这些内容的设置打破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语文知识的范畴大为扩展,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在语文教学中,不妨以课本教材为立足点,向课外教学资源延伸。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场所及文化名人,老师应该合理筛选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素材,为课堂教学所用。

五、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语言是最重要的人际交流工具,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只有植根于社会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唯教材主义的思路,与社会保持联系,重视课外语文活动。当代社会,信息畅通,网络密布,多种媒体崛起,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宽,单纯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课外语文活动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以过于依赖。许多语文老师已经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经验,仅靠课件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更深层次探寻,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语文教学与影像结合是一种非常可取的做法,学生处于这种课堂氛围下,一定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七、树立问题意识,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20世纪初,杜威曾经提倡过问题教学,这些要素按序列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被称为“五步教学法”,这为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提供了范式。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造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在整个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绝不能越俎代庖,把学生置于被动境地。

八、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初中语文教师要以语文学科本身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九、重视发展非智力因素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课堂新教育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还要扮演探究者的角色,要将新课程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语文作为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受到挑战。那么,在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

一、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出现这种情况,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内因主要是学生基础不好,缺乏应有的能力,以至厌学情绪滋长,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外因更是多种多样,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单一呆板落后;教材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许多课程缺乏时代感,现实性;考试内容与平时的教学脱节,学不学都是一样的分数;学习效果不明显,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提高;语文学习环境的不好,氛围不浓;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然而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对教材中的典范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人木三分,有如作者肚里的蛔虫,却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写作。对某些知识点的简单重复,毫无新意的讲解,在课堂中教学中司空见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1.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语文素养意识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说话教学主要集中于阅读教学中。大量开展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培育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是培育语文素养的一个必然过程,其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理解懂得文章字面的信息,深层理解对作者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理解,而难以深入到深层去探究。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应根据阅读理解的层次设计教学过程由易到难,逐渐深入。新课本中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字、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既能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作文教学,又能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阅读积累中让作文教学发掘语文素养的新鲜活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学习和巩固语文知识,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做到语文实践。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并从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以丰富阅读语文材料为基础,使学生大量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遇,安排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教学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又能在生活中恰当使用语言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为写作提供材料。教师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

3.注重思想引导和树立创新意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进步的向上的思想内容,利用教材中优秀的作家、文学家的经典章节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他们成功的佳作是因为他们有创新意识。

4.运用所学知识写作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仅依靠阅读是不够的,所以,不但要让学生吸收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运用知识,懂得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要将这一素养体现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写作,是最佳的选择,也是最容易体现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的载体。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渲染情境首尾呼应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36-0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1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1.2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1激发兴趣法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和重视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媒介,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传统的古诗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2.2渲染情境法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音乐、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渲染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2.3首尾呼应法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设计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社戏》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阶段就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浙江海边农村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社戏”片断。教师导人时,可指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大家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叙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人,具有凤头的特点。如,配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必要性 紧迫性 教学措施

一、学好语文这门工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提出新的挑战。当今社会,汉语被滥用、乱用甚至被丢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在生活中,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半英半汉的说话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漠视甚至舍弃,不知孔、孟,从不读中国的古典名著,这一切都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北京市最近公布了2016年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初中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与此同时英语的分数由150分将为100分”。[1]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仅是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尝试,而且拉开了全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语文分数的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在文化多元化、民族传统文化缺失的历史背景下,抓好语文教学和提高当前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而且这一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工具的几点措施

1.明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地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因此,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工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4]这些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备课程。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应该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教学功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毫不动摇地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引导学生学好用好语言文字,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得到提高整体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工具。

2.理顺教学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认知主义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者。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5]因此,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依赖于学生亲自操作和训练,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学生人格品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转变其角色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只有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3.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6]对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和谐互动,师生之间才能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进而才会对教师的关怀、体贴产生亲切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语文教师首先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用无限爱心唤醒学生,用满腔热情感染学生,用高尚人格吸引学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环境,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再次,要重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体现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不断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和人文特色,最终实现长远的教育目标。

4.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是学习兴趣,它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发散性、创新能力等,而且对发掘学生潜能也起到关键作用,它是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源泉。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要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释放他们的正能量,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并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解析与评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还要想办法使这种状态延续下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诱导启发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状态,主动追求学习。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好语文。

5.强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7]叶老的话道出了语文课程的真谛:语文课程教学,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之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语文工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要比对升学的影响更重要。我们不妨多教会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如系统学习法、强化记忆法、读写结合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6.丰富和拓展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和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看老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画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播出《汉字英雄》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这不仅点明了中华文字的生命力所在,也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积极挖掘社会课程资源,努力开发自然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教育.2013-10-21.

[2][3]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切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当前的教学要从生活角度、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将教学范围拓展到课外,并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从多角度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角色发生了改变新课标背景下,我国教育要求教师自觉调整自身角色,与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从而在课堂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掌控课堂节奏、掌握知识结构架构、掌控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日常沟通较少,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情况,久而久之,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生疏。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新课标背景下,其教学重点不再单纯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提升学生成绩上,而是通过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学习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与学习需求,与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始终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教学服务,从而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我们看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将知识局限在课堂上,忽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而长期的理论与思维脱节,不便于学生完整的认知语文学科,逐渐将思想与思维框定在课本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要求语文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形成系统的认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的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是教育活动服务的对象,但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每个服务对象的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进步状态,这就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都需要从整体学生着手,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并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水平以及综合能力水平。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理念改革,精准定位课堂角色为了切实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从思想意识层面展开语文课堂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教师与学生作为参与活动的两大主体,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并不能一人统治课堂,其需要以学生为导向,了解学生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融合在一起;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行为主体,其直观的展现着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应是其发挥作用与价值的主场,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的探究知识,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与学习机会,解决自己认知层面的困难。因此,基于新的理念,教师以优美、丰富的语言描述了春的景象,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春的画卷中,与学生共同开启关于朱自清《春》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与学习小组共同探究问题,最终找到了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干预明显减少,教师始终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及时为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内容,并鼓励其自主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阅读能力

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初中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做到全方位、立体化,校本课程建设可以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化,有效提高语文课程质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不断拓宽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阅读文本,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化、专题化。

一.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价值

1.有助于改革教学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能够对传统课程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开放,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阅读平台。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内容是干瘪的、单一的,所以课堂教学以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为主,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词语、课内外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等,语文技能包括阅读能力、总结梳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教师重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忽略了阅读中的思考、合作、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通过建设语文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能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新方法,融入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世说新语》二则、《论语》等内容,这些都和国学知识有关,阅读校本课程可以融入国学的经典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对国学经典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丰富教学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由内而外的改变。

2.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培养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通过建设阅读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整合起来,构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增强自身的情感态度,开拓自身的视野,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题阅读,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这些课文与人物相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进一步丰富人物资料,搜集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开展专题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3.有助于辅助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针对初中语文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凸显出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特色,提高语文课程的内涵。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凸显出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特征,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国家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但校本课程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对国家课程进行延伸和拓展,保证学生的语文知识总量和阅读总量达标,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关注课程的弹性,整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个性化的学习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1.引经据典,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文学名著不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历史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名著阅读,对名著阅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引经据典,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阅读内容,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入名著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名著的赏析,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评价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容易忽略名著阅读部分,学生阅读量较少,主要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素养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存在盲目性。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与名著相关的内容都以片段的形式存在,这是由于教材本身篇幅有限,只能呈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做好名著导读、名著赏析等教学,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课后阅读名著,学习与名著相关的知识,开拓自身的视野。除了名著阅读之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外国短篇小说、古诗文赏析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教师可以开辟出专题教学内容,引经据典,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从古诗文、文学名著中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增加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开阔心境。

2.贴近生活,增加学生生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与阅读文本实现精神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产生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深化思想,才能实现原有的阅读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源于现实生活,校本教材的开发也要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提高生活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不断增强阅读积累,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比如七年级有《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和母亲有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与母亲有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体验母亲对孩子的感情,认识到母亲的辛勤付出,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感悟。在这一阅读主题下,教师需要开展孝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孝道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个人品质。八年级教材中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内容,这些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关,教师可以搜集传统园林建筑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阅读文本,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增强学生对园林建筑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输入,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写作等增强文化输出,大胆表达思想,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生活化的阅读内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通过阅读来增强创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丰富写作技巧。

3.引导实践,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深化认知,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关于人物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创设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中引入人物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邓稼先对中国国防科研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一位无名英雄,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甘为无名英雄,在核武器的研制方面贡献巨大。鲁迅先生在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领域具有十分卓越的贡献,在之后,鲁迅先生的思想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直同黑暗和落后的传统作斗争,取得了卓越贡献。闻一多先生在一生当中刻苦奋发、上下求索,曾经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位积极的民主斗士,不屈不挠,昂首挺胸,留下了许许多多爱国诗篇。在校本课程的创建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物的传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永远的英雄,永远的榜样”阅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爱国英雄进行歌颂,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广泛搜集课内外的阅读资料,通过演讲、诗歌朗诵、阅读品评等方法提高活动效果。

三.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途径

1.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把全部目光集中到学生阅读能力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应用阅读素材,设计出专题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校本课程需要和原本的语文课程紧密结合,一方面要丰富阅读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凸显出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优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流程,鼓励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按照“设疑———析疑———释疑”的方法,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对问题的探索,感受文章的主题和内在情感,把握好文章的精髓。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铁道买橘子”的经典片段有什么特点?哪部分词句最富有表现力?”通过这种疑问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让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中对父亲的服装描写、动作描写,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通过提出疑问、解析疑问,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热情也能被快速点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疑问,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全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总而言之,校本课程可以将重点的阅读段落提炼出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抓住阅读文本的精髓和重点内容,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2.体现阅读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通常要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需要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综合性,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课本内容,利用校本课程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阅读文本在类型上保持多样化,明确不同专题的阅读任务。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阅读教学和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范围,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开发出多种阅读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科普类文章、名人传记、小说、散文、神话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选取校本课程的阅读素材,将校本课程编撰为阅读范本,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解析、背景介绍、名著导读、写作练习、知识拓展、小组合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和运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在文本解析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解析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背景资料,结合课内资料和网络资料,深入解读文本。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开展小作文写作,用较短篇幅阐明观点,整理为阅读笔记,引导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知识,通过小组开展阅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综合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根据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基于阅读主题开展写作练习,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可以将不同的阅读文本综合起来,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阅读问题、练习方式,将阅读教学融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3.彰显阅读教学的活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活动性,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主题、阅读思想、阅读情感,使阅读活动更加鲜活有趣。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需要设定阅读教学活动的方案,记录活动开展过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学生任务等,让阅读成为一项交互性的学习过程,完善阅读交流,提高阅读学习效果。比如八年级下册有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摘抄能力和做笔记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引导学生互相沟通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分享阅读中的感悟,增强阅读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按时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成长,通过阅读笔记锻炼写作能力,拓展阅读的深度,增强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会在阅读中融入较强的主观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与作家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书论坛中抒感,撰写评论,吸收他人的思想,增强自己的阅读见解。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合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阅读空间,搭建出良好的阅读平台,让阅读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为学生开辟出新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让阅读教学以专题的形式展开,使阅读方法更加先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发挥阅读的价值。阅读是学生吸收语文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交流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在阅读中探索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经典阅读内容的挖掘,联系现实生活元素,增强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深入钻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立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措施[J].语文建设,2021(15):79-80.

[2]曹刚.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06):23-27.

[3]赵来坤,赵红彬.初中语文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J].语文建设,2020(15):75-77.

[4]李传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审美特质的呈现[J].教学与管理,2020(07):55-58.

[5]张福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