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村级文化;队伍;阵地保障;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方向都作了新阐述,提上了新高度。

然而,毋容讳言,苏北农村文化建设虽然不断有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但是,与党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可以说,面临着亟待破解的困境和难题,有待于认真研究与解决。

1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文化重在建设,没有建设,文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有建设才有依托,才有保障,才有发展,而村级文化最薄弱的方面就是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

1.1 阵地不进村

文化阵地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度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出现“上头热、下头冷”,“上头重、下头轻”的现象。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既气派又现代,但村一级文化阵地建设却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大多数村,场、馆、站、院、室几乎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还都有“扫盲班”、“青年文化室”、“民兵活动室”,现在全都不复存在。农民反映:“学生有学堂,耶稣有教堂,农民有家当饭堂,文化生活真凄凉”。看电影是“两棵树上系块布”,唱小戏是“操场扫扫当舞台”,遇上阴雨雪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1.2 队伍不通村

村级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是依托,队伍建设是根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工作,村级都是重点。因为,村是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它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文化的本源是群众,文化工作要满足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村级文化工作是最需要有人重视、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而恰恰是事与愿违,专业文化队伍在乡一级就掉了线、断了头,村级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县一级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专业队伍都还比较健全,乡镇一级广电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两个专业干部,可是到了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了无一人。人人都说文化工作重要,但是实践中,村一级大多数精力人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上,按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工作在村一级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不要的“真空”地带。

1.3 保障不到村

投入是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文化工作是要花钱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级文化工作来说,保障乏力甚至无保障。即以泗阳为例,全县共有252个行政村,大部分村级经济薄弱,“僧多粥少”,顾及到文化工作的微乎其微。各级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也几乎没有专项预算,因此,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1.4 内容形式不贴村

内容健康、形式高雅、活动经常,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群众文化应当是广大群众火热的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升华与反映。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群众又讴歌群众、服务群众。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制约了村级文化工作的发展,其他一些形形的文化便趁虚而入,充斥农村文化阵地。而广大群众“饥不择食”,求乐心切,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参与其传播之中。如全县专为丧事吹喇叭的“军乐团”就有2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这些团队整天忙碌,有时供不应求还一个团队临时分成多个团队,吹一家喇叭就搞一场演出,内容鱼龙混杂、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甚至还有违反现行政策的。即便如此,围观的也蚁拥蜂攒,每场都有几百上千人。泗阳县有百万人口,年死亡约6000人,仅这6000场丧事演出,以每场200观众计,就有120万人次观看。还有一些算命打卦、巫婆神汉、跳财神、看风水、打门头词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怎样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问题的策略

2.1认识要到位

要正确认识村级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没有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工作不仅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耗油灯”,而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精品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普及的关系,把精品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群众文化普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抓好文化均衡发展的自觉性。

2.2 体制要改革

改变文化工作“专业抓,抓专业”的管理体制。目前,文化工作管理是专门、专业、专一的体制,即省文化部门抓市文化部门、市文化部门抓县文化部门、县文化部门抓乡镇文化部门,而到了乡镇文化部门就无人可抓,形成“短路|”、“断线”。要改变这种状况,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在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发现、培养业余群众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小能人”,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利用他们的积极性,普及、示范、组织、管理农村的群众文化,让这些“文化群众”去管理“群众文化”,解决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如泗阳城乡一直活跃着一支业余群众文化热心人,除了吹喇叭的军乐团外,还有业余创作、戏曲演出、踩高跷、玩旱船、跑驴、剪纸、桃雕、书法、美术、杂技等各类人才约三千人。其中有向庄圩乡退休干部周成学那样,30年如一日,自费订几十种报刊办家庭阅览室;有张家圩乡黄恒丰连续15年自费办小村春晚,央视《东方之子》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所在村被联合国相关组织授予世界群众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群众骨干的组织培养,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机制要灵活

特别是改善投入机制,增强激励机制。县乡两级应设立村级文化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对一些业余人员创作的作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内容、节目由县乡文化部门帮助审核指导后在群众中间传播,成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鼓励县乡两级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做好对面上和基层的文化的指导、普及工作,把指导一个单位、排练一个节目、创作一个剧本、获得一个奖项作为考核专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无为而治;老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格军.道家思想在现实经济中战略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情景文化;低情景文化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他认为: “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根据“情景”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可将文化分为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书面形式确定。“圈外人”较为容易辩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

一、 基于“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基于“高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工业时代的“冰冷感”不同,“情感管理”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企业中员工之间有着浓厚的人情味,这种情感管理能使员工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拼搏精神。这种“情感管理”文化,也弥补了制度化管理模式中比较生硬的一面,有利于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绑,历来注重 “和为贵”伦理道德,倡导创建“亲善仁爱”团结和睦的企业氛围。在实践中,许多企业继承了“人和”的好传统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新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教育员工,增强群体意识,树立大局观念,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精诚合作的人际关系,创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基于“高情景文化”视角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和特殊感情基础上的特殊主义的企业文化,并依靠道德来约束。其优点有:有利于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中的尊重成本和信任成本,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效率;有利于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

2.基于“高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受“和为贵”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一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制度安排,强调非制度人情理念,导致企业在经营中注重哥们义气及血缘家族关系,使企业在人事管理和功过是非的奖惩中往往对人不对事,处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失公允,难以达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由于企业有一种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的价值理念,往往导致任人唯亲、用人不公、注重血缘关系。虽然因血缘和亲缘关系带来的天然信任和凝聚力能节约交易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对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产生替代作用。但员工的能力往往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一步提升,这与基于“高情景文化”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高情景文化”不重视以法律为基础来履行相关的协议。企业重视主观性的人际关系,在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关系,而不是法律合同,因而企业也就谈不上拥有法制性很强的企业文化了。由于企业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形式,因而在企业内部易形成非正式沟通,成为企业内部散步各种“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主要渠道。此外,由于偏爱非正式沟通,从而忽视电子媒体、电子邮件,电子会议,甚至传统的电话与传真等沟通工具的使用,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3.基于“低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依据制度办事,法律成了履行各种协议的可靠依据。这种“依法治企”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规范市场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企业在标准化、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员工教育、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和科学化。企业重视客观规则并在商业活动中普遍遵守“游戏规则”,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规范商业关系,在交易过程中较为理性专业,在管理过程中也遵守规则和程序,并通过对每个员工都使用共同标准而达成公平,促使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更加诚信、规范。

4.基于“低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强调制度、规章建设的重要性,必然会打破一些利益格局,因而一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及执行就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以至于一些反映企业文化理念的机制、体制、制度、规章流于空洞的口号。企业注重依靠制定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和绩效考核标准来进行管理,以经济报酬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忽视对企业成员的尊重与信任,劳工关系紧张,员工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淡薄,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信任感,优秀人才经常跳槽。企业员工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流是被控制调节且是正式的,从而导致信息扩散缓慢,员工由于在沟通中缺乏情感交流,不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企业往往对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不够,比较忽视对人际关系中道德、诚信的建立,因此在企业中缺乏天然的信任和凝聚力,从而使得人际交易的成本较高。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高情景文化”视角下还是基于“低情景文化”视角下建立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把“高情景文化”与“低情景文化”理念相结合,实现道德和法律约束并向文化约束提升。

二、建立体现终极价值理性和信仰并依靠文化约束的企业文化

1.树立将中国传统的“亲善仁爱”的道德观与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相结合的理念。“亲善仁爱”的道德观与现代企业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就是既要提倡“高情景文化”视角下的注重关系和友谊又要倡导“低情景文化”视角下的注重法律和契约。企业应提倡尊重员工并对员工的长期发展负责的价值观,注重企业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亲善仁爱”的道德精神、理念的引导与培养;营造一种“亲善仁爱”的企业氛围。在制度和道德建设的互动中建立一种体现终极价值、理性和信仰的企业文化机制。一种制度一旦成为一种文化,就会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程序中并按照这种程序去要求自己。因而,制度与道德建设的互动就必不可少。文化体现了人们做事情的程序,这种程序可以是制度的体现,也可以是道德的体现。不管是基于“高情景文化”还是“低情景文化”视角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都必须解决好文化创新的问题。只有文化创新,企业才能永葆青春。

2. 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契约,凡涉及员工利益和企业重大事项一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机制。一种公平的政策机制的建立能够营造一个激发员工潜能的良好氛围,在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净土”上,员工不需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上花费大量精力,从而减少各种不平衡心理的产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应适时体现灵活变通。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实施的前提,而能否落实关键还要建立一套监督反馈体系。企业对制度的实施情况可推行反馈指数,保证制度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与实施。如可以用亲情指数考察对员工的尊重、关心、重视程度。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亲善仁爱”的道德观念,首先应把“亲善仁爱”的道德理念的传播与引导寓于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之中。此外,通过企业报刊、电视、广播、广告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沟通方式使企业员工在一种正直、说真话、守信、勇于承担责任、尊重游戏规则的良好氛围中工作成长。其次,企业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应对员工充分尊重与信任,既要强调人对岗位的适应,也要着眼于对人的个性的充分尊重,使一般意义上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向人才与企业的相互依存的新型关系转变。最后,企业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以关心人、理解人为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特别是在各种处罚条例的执行过程中要对事不对人,宽容失败,以沟通的方式帮助其找出原因,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性质各异。因而企业在把中国传统“亲善仁爱”的道德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同时应注意把自身的组织运作模式、业务运作模式、员工行为及行为结果结合起来。对处于创业初期,规模不大的家族企业,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血缘及友情纽带更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向心力,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和人成本。因此,生硬的制度管理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该类企业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制度的借鉴与引进时要灵活、创新。对高速稳定发展的集团型企业,由于其制度建设系统、完善、科学,因此,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讲礼仪、重人和,建立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倡导“以德治企”,实现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相结合向文化约束过度就更显重要。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美]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及发展态势

1.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时期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1985年。这一时期,武汉确立“两通起飞”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有证个体户首先集聚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1年。经过近10年发展,出现雇工超过8人以上的现象,它们是私营企业的雏形。第三阶段从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进入民营企业行列。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与经济能力,开始个人创业历程,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第四阶段从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的个体工商户已经成长壮大,进入“二次创业”,本时期,私营企业也在经历“蜕变”过程,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大胆拼搏,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第五阶段从2003年至今,个体工商户开始新一轮增长态势,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武汉市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武汉地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二十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四十多万人,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平均规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经过数年拼搏,成长为本行业龙头企业,如:凯迪电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团、红桃K集团、精伦电子公司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成为主体或占据优势,如服装制造业、餐馆业等。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行业构成不理想,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竞争力差;管理模式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目标短视性等问题,至使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见,大多数是“昙花一现”。

二、企业中的“人”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仅有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难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都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失败企业的背后则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来讲,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粘合剂,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家,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正是有形的“人”的灵魂。进一步说,员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富于企业生机与活力,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简单归纳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对文化建设起着倡导者、培育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承担着传承、实践和创新的角色;同时,企业文化又对员工和企业家发挥着制约、影响、引导、激励、协调等功能。

三、从人的视角提出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1.民营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创业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市场规模狭小、企业知名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实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迫于生存压力,无从谈起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国家族文化的传统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员之间凭借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能以较小的成本集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表现出较强的凝聚性和和谐性。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表现出较高的绩效。

因此,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创业者个人的热情和雄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企业文化塑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身居群众之中具有超权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据中国国情而言,以创业者精神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也不尝为一种合适的经营方式。2.民营企业成长期“员工”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一般表现为:资金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被社会认可,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说,成长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沉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企业越是快速发展,文化危机就越大。这一时期,除了初期企业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带头之外,文化建设更应从提高员工素质着手,这里的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水平,还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加文化进步色彩,同时有益的文化如同营养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理念培训,传播企业家的精神与理念,企业科学的治理理念及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观及企业哲学等,正强化员工的价值观。通过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员工的竞争信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2)沟通与参与。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构造公平、透明、参与机制,使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如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论坛,有助于信息的上行与下行;或者变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3)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特质与岗位性质,合理设置报酬体系;通过职务晋升、授权和职责丰富化促使员工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上扩展激励手段。

(4)引进。民营企业用人惟亲不能惟贤的作法应被摈弃,通过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纳人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民营企业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战略。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竞争中,能真正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是行业的佼佼者,具体特征如下: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知名度较高,竞争实力强,但利润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竞争动力逐步转向文化力竞争。这一时期,企业核心价值观已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然而,企业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其中人是企业中生生不息的资源,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深入与传播,更应以超前的速度、战略的眼光将企业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否则企业将迅速走向衰竭。进一步说,文化延伸战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资本,其主要来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确切地说,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无形文化的手将“人”这一重要资源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1)企业家讲坛。企业家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具备独特的经历和人格魅力。企业家可把企业精神及企业故事通过讲坛方式传播于高校中,不仅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更为吸引人才做好辅垫。而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目的性。

(2)企业奖学金设置。企业在高校中设置奖学金,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中实习,其意义从企业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储备,节约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适应社会及就业。

(3)企业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及知识的超前性,企业与之合作能协助企业发展,不仅是企业的智囊团,而且是企业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企业这个实践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

4.民营企业衰退期的文化变革。民营企业衰退期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降,销售额和利润都开始明显下滑,管理体制落后,内部矛盾冲突扩大,员工队伍出现不稳定等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唯一解救的方法是大胆进行文化变革,从改变价值观入手,重构企业文化,重新确定企业发展思路,恢复员工信心。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庐山;青年旅馆

一、概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庐山作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节假日期间,去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庐山老别墅是庐山上一大看点之一,由于庐山独有的特色,从而吸引来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在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馆是庐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能体现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商业空间,用来满足国内外旅游人士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对外宣传庐山文化。所以,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就产生了。

2、青年旅馆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青年旅馆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需求,使得旅游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旅游规模,旅游行程中住房、休息问题也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便捷、独特的青年旅馆也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如今,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大趋势下,青年旅馆更是如鱼得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从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到粗犷豪迈的北方古城;从灯红酒绿的东南沿海到干栏木楼的西南村镇,到处都有青年旅馆的存在。2)现代青年旅馆的解析青年旅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的使用者主要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为消费者群体性质的原因,一般来说,青年旅馆都有低成本、非盈利以及满足会员要求这一性质,除此之外,要求各具特色的构造也是一大亮点。青年旅馆同一般旅馆不同的是,青年旅馆不把人们隔离开来,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具有各种肤色、观点、背景的年轻人相会的群体,他们通过彼此的沟通了解而相互认识、了解。

二、青年旅馆设计调查研究

1、青年旅馆调研

位于平遥古城衙门街路南68号的郑家客栈,与平遥古城县衙就是古城内的著名景区侧对相望,是一家三星级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与理疗多种设施于一体的高档青年旅舍。客栈内服务台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古色古香。住宿的客房都是以平遥古城内的传统民居样式陈设,例如房前挂着北方传统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红灯笼,木质的客房门窗,门窗上雕刻着镂空的花纹,花纹一般为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在窗框上方与屋顶衔接的地方一般漆染着色彩丰富的图案,有些图案有一定的传统民俗故事。房间内部摆设简单,床的形式为土炕,但由于古城内日益严重的空气问题,土炕变成了一种形式,并不真正的生火取暖。郑家客栈完全的展现了平遥古城的传统地方特色,在本来的民居基础上将房间改造,使得房间完全重复利用。这些优点统统使得郑家客栈成为了平遥古城内的著名的青年旅舍,所以一家青年旅舍是否可以运营的效益与美观共存,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之成果。

2、庐山地域文化调研

因为庐山比较高,所以形成了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的特殊天气.雾景的飘渺朦胧以及云海的变幻莫测可以说得上是庐山一绝。庐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中外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从而庐山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寺院与书院,寺院书院衰落后,又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别墅。

3、庐山老别墅概述

因为庐山的夏无酷暑,四季宜人,所以很多人都在此游玩避暑、并且建造避暑住宅。庐山非但是有名的游玩避暑胜地,并且是世界有名的地质公园与世界文化景观之一,来庐山游玩不但能领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奇特景象,也能看到很多的有着他国情怀格调的老别墅,在这里有许多有名人士居住过的老别墅。庐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数百栋多个国家的风格各异的老别墅,被称作"万国建筑博物馆",

三、设计构思

1、设计灵感的来源

庐山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如果把庐山老别墅改造为集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旅馆;提供旅游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必定给旅行者甙类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是庐山上的老别墅改造的,所以旅馆的特色就是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

2、设计分析

1)空间格局分析:此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式、多样式、共同活动中心(酒吧)。这样划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是非常必要的。2)功能分析:青年旅馆空间包括门厅,公共活动区、居住区、露天阳台部分。旅馆的入口设计应体现出青年旅馆的特色,入口空间比较宽敞,方便人出入,公共活动空间应有桌椅、备餐工具、书柜、收发邮件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以便于旅客有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居住区应有最基本的洗浴空间,衣柜、电视柜等,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露天阳台,当然是用来放松休闲的场所,所以少不了休闲座椅、茶具、阳伞、绿植等。为了提供更好的活动氛围,就有了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酒吧),酒吧里设有吧台、酒柜、仓库、舞池、演艺台、散座、卡座、卫生间等空间。在这里大家可以忘掉一切,无拘无束,畅快地玩耍。3)材质的运用:室内材质主要以木为主,防腐木地板让人能更加感受到自然,木栅格吊顶不仅看起来大方美观,还历久如新。木质材质的运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美式乡村风格旅馆的设计。地毯让我们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点优雅与贵族气息,防滑地砖更是体现了一丝现代气息。4)灯光效果的运用:旅馆是给人提供休息住宿的空间,暖色系的灯光的运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也能使空间整体更加温馨,营造出宁静的气氛,暖色调灯光与室内的装饰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其优雅宁静的氛围。

作者:许娴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魅力三角:世界青年旅馆运动简史.(德)格拉索尔,(英)希斯著,刘万里译.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0-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3]荣明芹.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10,11,12.

篇6

关键词:商业景观;自然设计;文化概念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景观项目并非仅仅shoppingmall或者大型商圈等的景观设计,而是展现了具有娱乐性、标志性、纪念性等等丰富多元特征的项目案例。这些隐性的文化特质犹如项目的灵魂吸引着大批的人流,最终带来商业收益。可取的商业景观项目主题有很多――绿色低碳、科技人文、社会责任感等等。在硬件设施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为休闲娱乐的消费过程提供多样的空间环境。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消费者在互动和交流时有一个轻松的平台,从单纯的以购物为目的转变为体验过程,从而弥补现代都市生活的缺陷,让人们不再觉得都市生活单调、枯燥,反而轻松愉快,让人心情愉悦。商业景观空间可以包括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商业街景景观设计,商业中心景观设计,商业办公景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在商业设计中将多重体验和多重空间感受融入到商业空间之中的设计理念,该理念主要为了形成具有多样化、层次化和复合化特点的交融空间。文中结合着闻名遐迩的相关商业空间实例,来分析商业空间的美观与丰富性多样性并存的创新设计与文化融合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1商业景观的空间设计理念

对于商业景观的设计而言,空间的安排是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将空间进行巧妙的组织,使得商业区与城市区成为整体是商业景观空间设计的一大主题。空间的完美融合能够使得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将过渡空间进行巧妙的运用,可以使得人们在购物之余拥有休闲娱乐的平台。因此,在商业景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将商业空间做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的需求。

1.1合理衔接商业区和城市区,将中介过渡空间做到组织合理

处于商业区与城市区中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开放优势,如果这些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能够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利用,那么这样的过渡空间对引入城市活动和人流而言大有裨益。合理的利用能够让商业区与城市区得到很好的衔接。Solana蓝色港湾是北京首屈一指的时尚购物娱乐新地标。它的优势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北京最大城市公园――朝阳公园的西北角,以及它所倡导的开放式购物体验。虽然在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Solana蓝色港湾大胆沿袭了传统欧式生活中举行户外庆典的文化传统。通过一系列松弛有序的空间,营造“街巷”般的感觉。中心广场――作为Solana蓝色港湾会面、互动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枢纽,中心广场的设计模仿欧洲“城镇广场”的概念。为展览 、演出创造了有利场所。同时。喷泉、音乐和多样性的主题活动为这里带来了大量人气,形成了人流的聚集点。融合滨河区和朝阳公园――朝阳公园的前湖被延伸到地块内,为蓝色港湾创造了入画的天然背景。运用多样的颜色和材质,从小尺度的铺装,到马赛克和丰富多彩的材料变化,来打造极具视觉效果兼具趣味性的景观。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用餐、喝茶,一边欣赏北京城市的“绿色心脏”。

1.2为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可用人行流线将室内室外连接

大型的商业项目景观可以当作公园来设计,让购物者感觉是在公园漫步,同时室内景观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需要相呼应和配合,实现景观的最大延伸。

对于商业建筑而言,人流量一般较为密集,因此采光和通风是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除了建筑设计时考虑该因素以后,在商业建筑外部也可以加以空间利用从而有利于商业建筑引入自然的光线和通风。一般大型的商业建筑内部会形成步行街,使得人们在购物时能够自然通行于室内和室外。就将上海宝山祥腾生活广场作为例子,它的景观设计是将流淌的水流纹样作为整体铺装的理念,在广场内街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构造和装饰,这样的铺装使得建筑的硬朗现代风格被柔化,将内街空间的限定感进行弱化,从而使得建筑内部与外部进行流畅的贯穿。水流式的铺装能够将室内和室外进行巧妙的衔接,从而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增强了室内和室外的连续性和互动性,让购物空间能够体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2商业景观的内容设计理念

2.1利用自然元素的引入形成商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融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和渴求,因此在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利用各种自然元素例如广场树阵、草坪、灌木、花卉、自然水景等对商业空间进行装饰,能够将自然文化与商业文化进行交融,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例如上海南京西路的园艺设计中,将灌木修剪成熊猫的形状,在花坛中间栩栩如生,周围配以粉色的花朵,为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创意设计使得植物与动物相结合,在绿色植物的天地中感受到动物的生动活泼,从而突显景观设计的特点。

2.2通过自然式体验的引入形成商业休闲空间的舒适体验

在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时,设计师通过将自然的体验移植到商业空间之中,将自然元素在商业空间中进行独特的布置,从而形成休闲的娱乐空间。悉尼达令港南部,也就是今天被人们熟知的Darling Quarter,是澳大利亚最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达令港成功地打造了南北向、东西向两条人行走廊,连接起市中心、唐人街和海扇湾。城市居民和游客可以沿街购物、观光、品尝美食,尽情享受休闲生活。达令港改造的另一关键点是让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更好地为家庭活动服务,促进城市居民间的交流互动,进而使整个社会更为和谐,更有凝聚力。本项目广泛使用了从德国引进的儿童水上游乐器材,水闸、水泵、螺旋水斗,这些最先进的器具可以让小朋友们全程控制水的流动。水流通过水渠注入一个个游戏空间,这些空间都是由混凝土打造的,极具雕塑感。同步喷泉、水闸门、水轮、光滑的大石头,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小朋友们能尽情的探索与享受这个精彩的水世界,并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游戏。游乐园四周设有各种功能设施,以及阳光露台咖啡座、遮阴廊架、户外剧场大台阶休息区,让父母亲、照顾小朋友的阿姨们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不设围栏的欢乐园中。

2.3将文化概念合理引入,形成商业与文化的相互交融

2.3.1将商业空间塑造文化特色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它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多元性,不管是从当代文化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来看,文化一直都是人们心灵层面不变的重要内容。在商业空间中引入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能够让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新三里屯时尚文化创意街区,北区设计为高端消费人群营造出舒适独立的购物环境。在建筑上,北区也显示出典雅高贵,北区北座命名为“时尚前线”,该建筑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北区东座命名为“水晶立面”,其设计采用玻璃的华贵剔透与金属的坚硬前卫相结合。对比北区,南区消费水平更接民化,是一个汇聚书籍音像、艺术画廊、酒吧等的时尚文化休闲消费中心,包括“尊贵品位区”、“艺术文化酒吧区”、“潮流区”、文化广场和时尚大道等,市民可在此购物、泡吧、健身、看电影、垂钓。闲暇时,市民可去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散步。在建设上,南区注重的是时尚。

2.3.2.将商业空间赋予文化内涵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故事,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一种充实、悠久的感觉,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将文化内容融入到商业空间能够提升整体的涵养,让商业空间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不再只是作为盈利的场所,也可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三坊七巷”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将建筑整体构造成江南小镇的古典风韵,充分突出了唐宋建筑的特色,利用青砖灰瓦石库门等古典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建筑的构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从而将商业空间做到具有特色和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化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3 结语

商业景观空间兼具易达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能够实现空间的交融。通过对城市空间的优化改造,或者自然元素的融入,也或者文化内涵的赋予,都能够将商业景观空间做到具有自己的特色,变得与众不同,将商业景观空间不再局限于商业化一个主题,而是真正实现多元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09(04)

[2] 刘廷杰.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02)

篇7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躯体灵魂和脊梁支柱,所以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精神也一定要反映当下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精神要反映出企业的基本宗旨,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讲,他们的思想反映着他们的动向,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而企业面对如今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一定要大力强化提高企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一定要反复推敲、总结归纳,结合企业员工的特长、爱好及理想与抱负,再结合企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风格是基于企业精神之上的,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管理风格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企业管理风格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它并非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分析企业的当下形势和需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出基本内容,树立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风格,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之“深入民心”

(三)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会获取新老客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拓宽企业的客源,占据市场,巩固自己的实力。领导形象、职工形象、服务形象、企业的外观形象和整体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领导和职工素质等多方面也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好可以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以及领导和职工的素质等的提高得以实现,所以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

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公,职工的主人公意识对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能动作用有着强大动力,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尽可能做到“主人”该做的,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激励企业职工不断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对职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职责、铭记企业的奋斗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给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拓宽企业的客源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分支,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联系,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和其他行业多打交道,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在给企业铺路,只有为企业铺好路,才能让企业发展1路上走得顺顺利利,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在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交往中,要以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服务质量及人员素质获取别人的认可,在别人心中树立起优秀的形象,以拓宽自己的客源,让他们产生对企业有益的行为,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企业文化更加优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让职工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很好地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家在同样的问题上获得共识,让企业所有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企业强力发展。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职工的道德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使企业职工从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激励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有一种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企业职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得到领导的赞赏,得到其他职工的肯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职工继续为企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无私奉献。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让企业职工感受自己被尊重、被肯定、被欣赏,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令他们的精神更加振奋,朝气更加蓬勃,以优良作风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等,让企业职工的价值理念趋于集体化、企业化,也就是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甚至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把企业职工的被动角色转化成主动角色,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以有效地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五)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虽然相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规范,但是这种软性的规范可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企业所有职工的思想几乎统一化,信念一致化。这种规范作用是对企业职工的一种软性约束,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调控自我心理、协调自我能力等。比起那些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企业文化的规范没有了之前的被强迫感,消减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愤,更能让职工欣然接受。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得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更加容易和有效,也使得企业员工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和谐,促进大家真正的“同坐一条船”上。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笔者在上面简单地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是为了更清楚地阐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因为在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深层次意义之前,就要先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竞争力的高低就是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企业的竞争力强,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就只能被淘汰。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就要想方设法、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在广大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拓宽自己的客源,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延绵不断的财富,是目前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重要“武器”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窗口,是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打造属于企业的优质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纳贤才、拓宽客源、吸引客户等,它们是企业获取广大客户认可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几乎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比什么?以什么来作为获胜的条件?就是比他们的企业文化,哪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更优秀,那他就是激烈竞争中的获胜者。

(二)促进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然需要,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独霸一方,取决于是否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美梦成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占据了主体地位,加上现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须的。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以前企业主要以物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以投资更多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来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那种短缺的经济早已远去,市场几乎趋于饱和状态,所以现在的消费者们不仅仅是要求物质的满足,在物质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其次,在当前现代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多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加注更多的产品内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精细化,企业文化,务实,量化考核

引言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除了资金、技术、装备的竞争,更多的是管理、人才和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观已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口号雷同及严重虚化,务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定量化进行深入。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研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性、定量化的深研究。然而定量化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体系。精细化的核心就是精细加量化,因此无疑给企业文化务实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

1精细化的思想及概念

精细化管理思想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定义。大多停留在理念、方法环节。现代企业将其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精细管理的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把产品做精,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

精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用“数学”,少用或不用“语文”,重点是关注细节、数据、工具,而不应该是权力、经验、感觉、判断【1】。

由以上概念可以看出,精细化的核心思想就在于细化目标,量化考核。细化和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当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虚化的理念层面上,要将它具体的渗透到管理当中,生产当中,流程当中,就必须进行细化和量化,并且与考核控制挂钩。本文就是沿着逐级细化,然后量化的思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2用精细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及总体要求

结合精细化的思想,企业文化的总体设计应该涵盖宏观和微观、理念层和操作层(制度层)的内容,因此应该兼顾高低内外的原则,让企业能够从外观到内脏都能够展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具体如下:

高:是指企业的理念部分,也即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具有传承性和前瞻性,起到统领和引导企业集团总体文化方向的作用。

低:企业文化末点文化,即文化的末梢,它与制度紧紧联系,也是制度建立的依据。应该充分细化,同时量化信息化,为考核控制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内:企业的制度层及考核层,操作层,它是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的工作及流程,包括做事的流程、制度、监管、技术防范等。

外:企业识别部分,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素质,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名片,是向外部展示的部分。外部形象的树立要靠CI,即企业识别,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三部分。

图1 企业文化建设总体层次结构图

本文将企业文化进行细分,依次为:企业文化、亚文化、次亚文化,最终为末点文化。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细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次亚文化建设目标,最终为末点文化建设目标。其中亚文化、次亚文化以及末点文化都是对总体文化逐级细分。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是指企业集团总体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部分,包括企业使命、企业远景、核心价值观等。

亚文化建设目标:是指企业集团次级单位的文化建设目标,如不同片区单位或厂区,它是企业集团文化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更接近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特色。

次亚文化建设目标:是亚文化建设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如各个单位的各个班组、车间等,文化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延伸,更加结合本车间或班组的实际。

末点文化:文化建设目标的最末端,它是具体工作、具体个人、具体行为的文化建设目标,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具体的工作要求或制度,它与制度几乎合为一体,是文化的最直接表现。

3用精细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3.1操作层面结构设计

通常所说的CI(Corporation Identity)或CIS(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包括三个内容:MI(Mind Identity),BI(Behavior Identity),VI(Vision Identity)即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分别。它们分别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相对应。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像【2】。听觉作为人们对外物识别的一个要素,也是企业文化识别的一个方面,在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进行企业文化细化设计体系当中,加入了HI(Hearing Identity),即听觉识别。

图2 企业文化操作层面细化层次结构设计

3.2细化制度,建立多层次制度体系

在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有制度和有人执行制度【3】。我们常说,按规矩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是什么?就是制度。

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就是根据细化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管理规范,解决的是“按制度做如何,不按制度做又如何”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制定在有层次性的同时,还要足够的细化、全面,应涵盖CIS建设的所有方面,并制定出相应的执行标准。

3.3建立控制考核体系,提高文化执行力

建立制度并且细化制度只是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小步,并不是说有了制度就能很好地执行,有了很好的制度文化就能建立起来。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制度,但总有不执行制度和执行走样的情况出现【6】。篡改规则和寻找规则的缝隙似乎成为了人们的习惯。甚至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的企业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尊严。因此,制度能充分的执行,才是关键的一步。

制度能否很好地执行,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有力的考核控制,而考核控制的前提在于制定出量化标准。定性的制度可以按重要性的不同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权重体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量化标准。

3.4建立持续改进、发展创新机制

许多制度大而化之,缺乏可操作性;不够具体,常有制度无法针对的例外情况出现;管理者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制度就是执行”,“布置就是执行”的思维机制,缺少对执行制度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评估、修正、跟踪等等,最终制度孤独地挂在墙上,制度仅仅是制度,未能成为制度文化【3】。因此,要想让企业的制度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并能够随着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而持续创新和改进,就必须将制度文化建设成生态文化,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而要想建设成这种生态文化的关键,就要建立持续改进、发展创新的机制,使文化之都能够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进化和升华。而合理化建议制度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应用十分广泛和有效的方法。

4量化考核及持续改进

以某煤矿以理念识别(MI)系统为总领,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听觉识别系统(HI)都进一步细化到制度层面,对其执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及考核。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及组织保障。并将文化考核尤其是行为识别部分(BI)的制度考核作为员工个人附加考核的一部分,加入到员工绩效考核中,最终直接与薪酬挂钩,形成了很强的执行力。并且通过考核控制,找出制度不合理之处,持续改进。

5重点问题及建议

5.1 理念层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理念层面尤其是核心理念一定要得到领导层的一致认同。只有领导层的认同,没有分歧,才能更好地向下一级进行细化分解。同时,也要加强对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或者员工进行培训学习,使各个层次的人员之间产生共鸣,使各个层次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员工的头脑中。

5.2制度层面

制度是根据各个层次的末点文化建立,因此制度应该是多个层次的,由高到低,成为制度体系。在做到制度足够细化的同时,应该制定出制度执行的标准及方法,如考核的标准可以结合百分制专家打分法,有些制度可以结合奖惩原则,如奖罚款、职位晋升等,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有梯度的量化标准。

5.3考核控制层面

控制考核部分作为精细化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充分做好量化标准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化的建设,以便于数据的搜集整理,从而总结、反馈、改进,使所设的制度更加合理化,促进制度文化的形成。同时,考核控制一定要与绩效和奖惩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奖罚适度,这样考核才有效力,才有控制力。

5.4持续改进及创新发展方面

合理化建议制度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持续改进的机制。这种制度不仅能够大大改善现场活动,而且对制度、对文化、对管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也极其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使组织及制度具有自学习的能力,能够促进文化的自我升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皖北煤电. 煤矿管理新模式Ⅱ:内部市场精细管理实操[M].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1):10-11

篇9

关键词: 教育生态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当前,从社会领域来看,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理,在教育领域,为了推进高校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我们也需要树立教育生态观念、意识。在教育生态背景下,努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教育生态观念的提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在1979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生态是一种有目的、系统、持续的传播、激发或获得某种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或情感,以及任何通过这种努力而获得的全部成果的过程[1]。

我国有关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首次对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提出“教育生态理论”的概念。之后,2008年5月,“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学者们提出将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强调系统性、动态平衡性及各因素间的协调[2]。

教育生态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3]。因此,以教育生态为背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高校校园文化阐释

高校校园文化,通俗地讲,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存在、变化、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及信仰。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通常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层,校园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主导。它需要长期的孕育与沉淀,是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亦是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通常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由自然空间如校园面积与地貌、建筑式样与格局、花草树木、陈设布置及教学设备等因素构成。第三层,校园制度文化。要使校园生态系统保持动态、自主地运行与发展,需要形成独立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都有赖于制度的维持,主要体现在校纪校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人际交往活动等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柔性渗透。校园文化也体现自身的独特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积淀,如陈年老酒般感染、熏陶着校园内的每一位师生并使他们在其中接受教育。二是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沟通师生情感、培养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聚人心的功效。三是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其既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在其专业建设及人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四是激励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了平台,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自信、饱满的姿态走向社会大舞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既谓之生态,那么各生态因子之间理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并且保持动态平衡性。然而,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差强人意

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的情况之一――大学精神缺失。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其中包括自由、人文、独立、创新等元素。当下,由于一些高校一味地突出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学术世俗化倾向明显,为追求物质待遇与声誉地位不惜放弃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精神失落的环境里,让广大莘莘学子如何追求人文情怀,又如何追求真善美呢?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流于形式且重复雷同。高校校园本是集中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学校与学生的热切希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校训成了师生能背下来的“口号标语”,另一方面,出现一些高校在校训用词上的严重反复现象[4]。校训流于形式、雷同,定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风格,亦难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亦漏洞颇多。当前,大学校园的教室、食堂等场所,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却难得一见晨读景象,学风散漫成为一种常态。许多高校常常会搞一些运动式管理,即学生口中的“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是散漫状态,收益甚微。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内涵

自然的文化使人的特殊的感性的本质力量得到客观地实现,以适应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5]。

当前高校校园在规划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注重高大、宏伟建筑的建设,而忽略了存于其中的其他物质如花、草、树木,亭台、花园等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与点缀。即使一些校园有花草、树木,但是总觉缺点文化味;即使一些校园里能看到几处所造的景观,也不是太新,缺乏历史感,就是照搬照抄痕迹太重,与一些高校惊人的一样。崭新的大理石上书写几个大字就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能承担起延续和传承高校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吗?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苏州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55-03

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推行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建设城乡一体化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苏州一直是一个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典型地区。苏州在经济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苏州试点先行,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推行,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轨迹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开展以工补农;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小城镇,逐步形成了以镇带村的格局;第三阶段(2003年开始),尤其是最近几年,初步形成了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与“三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互动并进为主要特征的城乡统筹新格局。

尽管目前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要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到城市化进程当中。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关注民生,造福城乡人民,更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指导意义

1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样关系的文明形态,内涵非常丰富,涉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今,广泛地体现在社会的物质、精神、政治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已经把城乡一体化建设归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大飞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和重要内容。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把城市化进程与生态化进程合二为一,“生态文明”逐渐成为构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在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生态大都市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来追求,才能成功地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才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

2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贯穿生态文明理念。苏州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率先根据全市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融入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分支——“循环经济”理论和模式。此理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生态文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

1 宏观上要树立系统化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念。首先,衡量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还在于树立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生态伦理及社区居民、组织等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些目标同样成为衡量建设成效的重要尺度。城市化进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既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其次,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在制度上的重要体现。农民转为市民后的社区生活保障和提高,就业创业机会以及收入的增加,农保转城保等。苏州2011年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的方式,将全市8万名具备条件的农村劳动年龄段农保参保人员纳入城保。到2012年,苏州市所有劳动年龄段的农保参保人员将全部进城保。

2 微观上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生态文明的内涵极为丰富,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量化指标尚待改进,这将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的是,生态文明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量指标。

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要强化工作考评;在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要适时进行环境质量监控;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污染物总量减排,从源头开始节约资源能源;尤其是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健全奖惩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等等。

三、生态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从农村的角度看,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事:一是要把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二是要逐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三是要把落后的村庄改变成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新村。要做好这三件事,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否则,城镇化建设就会失败。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