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文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参与全球城市文化竞争
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南宁市参与全球城市 竞争的巨大优势。
节庆文化的产生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的组成部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和客观现象。 时展,世界大同。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会贯通,地域文化与城 市经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鸣。此次,南宁国际民歌节首次邀请来自众多节庆活动 的组织者,将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作为专门的主题展开讨论,对完善主办者对于节庆活 动的定位和认识,以及节庆文化的运作和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节庆文化带来什么?
节庆文化到底带给主办城市什么呢?首先,顺应时代潮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交流、共享、了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次,通过节庆活动凝聚人心,鼓舞信心 ,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第三,独特的地方节庆活动,对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 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第四,当今,文化旅游 正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文化旅游不光在国际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而且这一旅游种类 也在逐渐进入中国,对于提升地方经济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歌节的举办,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设和管理城市 ,为城市建设管理筹集大量资金,推动城市整体实力增强,这就是节庆文化带给南宁人观念 上的转变。
节庆活动促进城市面貌改进
为配合南宁国际民歌节,近几年南宁市的市政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南宁市委、市政府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南宁建设成广西特大型城市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要求,以国 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绿城”为目标,提出了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 市管理,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目标。南宁市更是把200 2年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年”,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 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 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是,塑造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 国绿城”,努力争取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打文化品牌促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篇2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篇3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必然要积极适应现代化的进程。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电视媒体中最具大众属性的节目形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占据了人们相当大的娱乐空间。这种娱乐形式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吸纳某种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娱乐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被日益的丰富和发展变化,娱乐节目处在一个有序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之中,内容上力求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形式上也更加突出参与性和游戏性。将娱乐元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价值观,警惕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在玩乐中的侵蚀,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娱乐节目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实现了对感官的全方位调动,凭借其贴近生活,讲究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等优势,在交流互动中还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娱乐状态,将电视媒体娱乐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除了直接引进的节目外,大部分脱胎于外来节目,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但仍然遗留着“他文化”的印记。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资讯类娱乐节目,如《中国娱乐报道》、《娱乐无极》等节目采用娱乐化新闻、全球化视角,创新的风格及市场化运作这几大元素来经营,已渐现成熟;同时以幸运劝 ,心辞:娜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也早被受众肯定和接受,让观众走上舞台,成为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天向扮等娱乐脱口秀类的节目,成为时下大热;另外一个代表着“平民娱乐时代”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作为一档全程跟踪式直播的节目,将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推人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平民参与、观众做主”的娱乐形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促进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支持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真正的根基。然而到了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国民优秀礼仪风范逐渐退化,与文明之邦国的称号相去甚远。挽救民族文化,形式岌岌可危。而以“娱乐”为目的的电视娱乐节目热已成为当前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必然影响着收视群体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就必然成为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平台。因此,面对庞大的收视群体,如何做到寓教于乐,为电视娱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是极为重要和意义深远的。
目前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还处于摸索阶段,多以借鉴国外节目为主,将娱乐与本国传统文化结合较好的栏目为数不多。
辞卿作为央视二套的王牌节目,准确锁定以“家庭”为基础的收视群体,围绕着中国传统亲情观念,成功引进国外益智节目的全新理念,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市场效果。尤其在暑期举办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用扣人心弦、热热闹闹的电视选秀将国学乔装打扮,搬上舞台。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国学知识竞技将“国学”概念带给千家万户,令国学基础文化知识深人人心。虽然由于很多专家针对国学的严谨性,对这一节目颇有争议,但也不影响其深受观众的喜爱,取得高收视率。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电视娱乐节目要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结合,首先必须要有其吸引观众的特色作为基础,节目才能持久,它才有能力更进一步的完善,这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必经阶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娱乐节目:就是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能让人在娱乐中学到东西,才能成为一台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娱乐节目。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必然与其强大的制作团队,卓越的节目创新力、超强的主持阵容、优美的背景音乐等多种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形式要创新,形态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同时多个电视节目的同台多台竞争,使观众对节目的要求越发的严格和挑剔。目前中国成功的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太少了,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同时由于版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电视台的急功近利,电视节目制作的低门槛与易模仿性,使得一档很好的娱乐节目因出现众多定位、风格、内容雷同,创意缺乏的同类节目而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在互相“克隆与模仿”中,缺少变化与创新,似乎走上了崎岖之路。例如当下很受青睐的以婚恋为主题的节目就先后涌出三台诚勿拗, 爱向前哟以及们约会A阶。同时节目环节设置单调。我们看到国内的某些益智类娱乐节目的场面往往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主持人加上一排神色紧张的选手对决,有时候看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往往显得知识性有余,而娱乐性不足,定位于娱乐节目而又不能让大多数观众得到身心的释放和相应的轻松、愉悦、满足感,已渐渐导致受众市场的流失。
其次,立意要深远,寓教于乐。当前大部分的电视娱乐节目还是处于借鉴阶段,但是在借鉴国内国外节目形式的过程中却丢失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品位,娱乐节目内容空洞,忽视内容而突出各种搞笑的形式,浅薄轻浮、虚张声势,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自娱自乐,缺乏思想,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和享乐,只能算是“愚乐”。电视节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背后作引导,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远,最终会“告知”大众一些错误的认识,传播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从而带来一些隐形的社会问题,虽然娱乐节目不要求其具备太强的教化功能,但并不等同思想文化的缺失,在观看娱乐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寓教于乐,让人快乐的同时又有所受益,雅俗共赏才是最佳境界。
再次,品质要保证,精益求精。一个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必然需要有好的品质做保障。有一支非常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会对于娱乐节目有非常好的把握和拿捏。这其中包括王牌主持的绝对实力、快乐电视的独有表达、话题的艺术占领,等等。
篇4
关键词:公路行业 发展 文化
1.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构筑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行业的活力来自于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而行业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这一精神状态。强劲的行业文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从业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凝聚成一股经久不息的巨大力量,从而顺利实现行业的发展目标。公路行业只有“文化”起来,才会有恒久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丰厚文化地蕴,对公路行业理念等进行精心提炼、认真整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体系。
一是理念识别系统。充分发挥公路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打造、锤炼富有当地公路特色的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的效果。总结提炼鲜明的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诸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持和思想引擎。公路行业各部门也应积极探索打造富有地域特色、行业特点、体现公路精神、符合时展要求的路文化、桥文化、站文化,使各种特色文化既相互激荡,又相互交融,形成群芳争艳的可喜局面。这些在工作管理实践基础上归纳和提升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发挥着无形的导向作用,激励着干部职工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卓越。
二是行为识别系统。要重点对行业的制度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整合,提升从业者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将行业、部门倡导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转变为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形成基础内部“法典”,更好地把行业价值理念付诸于实践活动之中,约束从业人员行为,约束行业部门内在行为,从而成为规范行业服务行为的内在约束力。
三是视觉识别系统。注重塑造行业及从业人员形象,形成形象感染力,不断扩大单位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视觉形象建设,对行业服务品牌标识、从业人员着装、工作场所、公示宣传栏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建立反映公路行业新人新事新风貌的图片展、教育活动专栏等,令人耳目一新,使文化理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人人学文化理念,人人践行文化理念,人人争当一流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
2.积极培育行业精神,构筑文化建设核心
行业精神是一个行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根据行业的奋斗目标、行业宗旨、行业性质等逐步提炼和培育形成,并为职工所认可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作为从业人员的一种精神依托,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行业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培育积极向上的行业精神是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行业文化建设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
一是精心提炼行业精神。一个行业精神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行业优秀传统的沉淀,并经吸纳时代文化精髓,逐步提炼和完善起来的整体意识,这就决定了它既要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体现行业特色;既要体现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又要集中从业人员的智慧和意愿。同时,行业精神一般还要用尽可能简练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述,以便于从业者理解和接受。
二是大力弘扬行业精神。行业精神理念从提出到从业人员理解、接受以及转化为从业者自觉行动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时间和过程。这就需要通过文化传播载体让从业人员熟记并深刻理解行业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教育、演讲比赛等主题文化活动,使广大从业者真正领会其精神内涵,并逐步认同其价值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演变成自觉行为。而另一方面则要坚持抓好典型引导。先进模范人物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要素之一,是行业精神的人格化,集中体现了行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因此,要注意挖掘、培养和树立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以现身说法宣传和推广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以先进典型的的示范带动,使职工对行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
三是积极践行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最终要经过职工的实践行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为职工践行行业精神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平台。去年以来,该站主要通过劳动竞赛和评先选优等活动,激励职工积极践行大济路精神,为文明行业创建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构建和谐收费站、争先创优劳动竞赛等活动,在机关科室开展了文明科室达标活动,在职工中开展了技术比武、“唱响品牌,共济和谐”等活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相互协作,使大济路精神得到发扬。
3.创新管理和服务,奉献中追求卓越
创建行业服务品牌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是行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创建行业服务品牌要自觉服从于行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服务于行业管理和发展,充分发挥好文化载体作用。创新管理和服务,实施“品牌带动”,创建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在奉献中追求卓越,创造文化建设载体,这是公路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
一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是一个行业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公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创建行业服务品牌必须把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行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唱响品牌为动力推动行业文化建设,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体系,激发从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篇5
积极完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发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大市向旅游名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违规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创建品牌,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全面启动中国旅游强市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授予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市、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市、中国红叶之乡,××被命名为中国人文奥运最佳人文旅游景区,成为我市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切实增强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中国红叶之乡”、“××”等旅游域名商标,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品牌保护力度。
三、狠抓重点工程,奋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乡村旅游经济势头良好。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了以铁炉坝村生态观光园、黄金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全市共发展农家乐170户,新发展农家乐20家,新评定星级农家乐5家,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人。我办还围绕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农家乐发展规模较大的村,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配套开发出了蔬菜、林果、冷水鱼、土鸡土鸭放养等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惠民的目标。
3、旅游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认真抓好了红叶节期间的各项旅游文化工作。一是成功举办了红叶节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演出不但展示了我市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独具异域风情的新疆文化特色。二是赴汉中为我市组织筹办的旅游推介会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组织了《天上的星儿排对排》、《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情歌对唱,并参加了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演出。三是拟定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聘请了专家为我市专家咨询员,并确定了“舀火纸、杂耍、说春”等三项省级申报项目,“舀火纸”项目的拍摄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初步研究了“米仓古道文化空间”项目的申报方案,并筹备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开始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新建大坝锦绣森林宾馆、和平饭店两家宾馆,并着力改造和提升现有宾馆接待能力,金惠宾馆、枫叶大酒店、××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山珍野味,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水平大幅提升。
5、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按照扶优做强的原则,积极培育扶持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旅游带动力和支撑力。一是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按照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壮大××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米仓山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壮大规模。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年利税达60多万元。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小巫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行社有限公司、青丫公司、九龙公司、绿野公司等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有偿经营”原则,吸引市外资金进入旅游旅游开发,先后引进四川中大、巴中星河实业、××蜀道茶业等企业累计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旅游开发,促进了××旅游快速发展。四是积极鼓励个体经营。坚持引导、规范、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个体经营业主投资旅游业,先后支持80多位个体业主在景区经营宾馆和农家乐,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了以旅促农、以旅致富、以旅带动发展的典范。
6、商品开发全面升级。在市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竞相开发的势头。先后成立了四川米仓林业有限公司、四川翡翠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实了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开发旅游产品举措,共开发了4个大类80多个品种的旅游产品,并新开发了××微章、××风光碟、吉祥物、××春茶、××野生菌等旅游商品,新建旅游商品门市部7个,制作旅游移动货亭10个,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红色旅游项目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招商引资280万元,全面建设宾馆饭店,提高接待能力;实现铁炉坝生态观光农业园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光雾水业等项目。同时挖掘现有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潜力,提高接待水平。2008年将建成××车站宾馆。
8、行业培训逐步加强。采取单位自己培训与全市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人员培训。先后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市城、桃园、大坝分期举办两次大规模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对各宾馆、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了烹饪技术和餐厅、客房服务技能培训,对景区讲解人员进行了讲解、礼仪、服务培训。并在红叶节前,及时从外地邀请专业人员对星级宾馆、非星级宾馆,私营餐旅馆、农家乐、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导游、讲解人员重点进行旅游礼仪、服务技能、讲解技巧、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强势宣传促销,打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成功举办2007中国·四川××红叶节,成功召开“××楹联创作笔会”、“魅力××书画笔会”、“旅游文化产业论坛”,成功举办××旅游西安、成都、重庆、汉中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参展“西安旅博会”、“成都西博会”、“南充西交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行游天下》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专版宣传和在西汉、绵广、城南高速公路制作××红叶风光喷绘广告,完成了焦家河、铁炉坝、集镇、景区楹联规划,制作安装楹联120余幅;积极挖掘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达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在××旅游信息网、中国旅游网、四川旅游政务网、巴中旅游政务网等专业网站广泛宣传、推介、促销,××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成为西部最具原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大红叶观赏区。
五、建好信息平台,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信息化步伐
旅游局出台了《××市关于加强旅游信息工作的意见》。落实旅游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目标责任制、采编责任制和考评考核制;与省、市、市新闻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与国家、省、市旅游政务网站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实现链接;指导××景区、米仓山森林公园、小巫峡景区、××旅行社、秦巴旅行社等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初步构建起全市旅游信息涵盖政务公开、宣传促销、行业管理、项目招商、资讯服务等网络体系。突出宣传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 两个国家级品牌,展示“迷人的翡翠”;挖掘“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传承、倡导“崇尚自然、诚实守信”之民风;保护、推介特有动植物资源,宣传“××金银花”、“××翡翠米”、“××山核桃”等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牌和绿色品牌,实实在在为××经济建设出力。 六、着力营造环境,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满意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一切为游客着想、一切为游客服务、一切让游客满意”的工作思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游得欢心、购得放心”。分别印发有关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景区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旅游、卫生、质监、工商、林业等部门先后组织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涉旅企业开展旅游秩序规范、市场整治和诚信创建活动,坚持 “公开政策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责任人,公开办事结果”的“四公开”阳光政务,严格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严格旅行社(门市部)的组团经营活动和导游、讲解人员的服务行为监管,努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旅游大环境。着力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严格宰客、欺生等不规范行为发生,自觉维护景区的良好声誉,牢固树立“景兴我誉、景衰我耻”的理念,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回顾过去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市委、政府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凯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逗硬奖惩,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部门配合,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逐一列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落实了总责任人、牵头人和具体负责人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管理处、林业局等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切实做到了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大大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管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篇6
全球化时代文学与理论的发展状况和动向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程锡麟介绍了当代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文森特•B•里奇(Vicent B.Leitch)和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的近著。里奇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批评理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作了总结,并且对文化研究的范围、目标和作用进行了评价。他指出,20世纪后半期在北美出现了理论的繁荣,而到20世纪90年代,又不断出现理论“死亡”、“结束”和“理论之后”的声音。里奇表示,理论有着漫长的历史,“理论的过去表明它有着未来”。 在文学研究走向问题上,他认为,研究文本经典时采用的批评方法还将继续扩大,并且被分割成不同的种类、范围和模式。文学的定义也将继续扩展。它不仅包含了经典文学,而且还包括文学和通俗文学(通俗爱情故事、哥特式恐怖小说、科幻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及西部文学)。超文本小说很快就会被纳入文学范畴,更不用说会出现其它的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类别和形式的等级会被。斯科尔斯同样谈到了理论和人文学科的兴衰问题。他认为,理论表面上的失败,是因为它转错了方向,钻进了死胡同,要从中走出来,就需要回到人文学科(包括理论)的根。程锡麟认为,通过这两位学者的论述,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第一,理论对于人文学科来讲是必需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论已经成功了,理论并未死亡; 第二,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有忽视文学的美学尺度、脱离文学研究的倾向,因而出现了明显降温、甚至被一些学者冷落的转向。第三,人文学者需要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守卫和发展人文学术的传统。
陈正国介绍了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反映论对立的文学观。在德勒兹看来,把虚拟空间(语言、文学、观念)与现实空间(生命、自然)两个空间联结起来时,有关“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就成了“当生存的问题与书写的问题密不可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德勒兹以卡夫卡、福克纳、波德莱尔的写作为例指出“文学是在已然生活和现行生活的经验之外穿行的生命进程”,陈正国指出,其蕴涵的思想即:文学本身就是生活。德勒兹由此又进一步指出,作家写作是在欲望受阻、渴求受到压抑的状态之下进行的,写作就是一种感觉。也正因此,人们说作品就是作家本人,作品就是生活本身。
在探讨当代经典作品时,与会者大多运用了后殖民主义视角,把文学与地域、政治、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思考。索宇环介绍了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印度之行》的空间化叙事艺术。他指出,小说的文本结构、情节、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实际上是被一系列有个性、有内在联系的空间组织起来的。这些空间按照其叙事目的可划分为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和道德空间。叙事是空间化的,空间是叙事性的。空间与叙事进行着多维度的纠缠和渗透,为叙事提供了广阔和旋转的舞台。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创作多探讨了黑人亚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矛盾对立的现实和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表现出她对全球化时代价值取向的思考――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何去何从的问题。不少与会者认为,莫里森的作品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读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当前,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冲击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能否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民族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文化定位,解决好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伦敦 文化创意 发展模式
相关概念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中国的北京、台湾和香港等地创意产业也称作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各个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并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佟贺丰,2005)。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的概念源于经济学,是指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组合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任何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模式,如市场主导型模式、产业关联模式、外向或内向模式等,因此发展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多方面、内外部因素交互影响发展的结果。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包含资源的利用方式、企业管理形式、要素组合方式、政府职能定位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等视角分类。对文化创意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方面:产业集群理论下的建设创意园区模式,根据自身产业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正确的产业定位,制定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另一种是根据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有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市场混合主导型模式,然而如何对政府和市场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成为众多研究的争论焦点(梁吉刚,2011)。
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1.经济环境: 20世纪90年代英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根据国际经济数据显示,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创新产业驱动,英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高使得人们在文化发面的需求不断增长,需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
2.区位优势:伦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又是经济文化中心。伦敦汇聚了世界一流的时尚创意人才,具有顶尖的设计师、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等人才资源,世界上许多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发明和创意灵感均源自伦敦。此外伦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和充满包容性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多元化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在这里融合。伦敦亦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伦敦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机遇条件:上世纪末英国陷入经济困境,国内急需寻求改革创新,加之英国政府的强力支持,给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国内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1998年的经济危机以及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刚刚兴起,使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在外部也面临着较好的条件。
(二)伦敦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政府主导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通常是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与主导推动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发展战略,实施相关的税收、公共服务等优惠措施,促进某一地区创意产业的迅速形成并高速发展,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政府主导型模式如图1所示(张望等,2011)。
伦敦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政府的主动干预。
1.伦敦市政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小组,并了《创意产业勘察报告》将创意产业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9年,伦敦市政府设立了文化战略委员会。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伦敦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了卓越、创新、参与、价值的新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针,并做出了一系列创意产业扶持措施。2004年创立了“创意伦敦”工作组,这是一个由伦敦发展署管理的战略团队,以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运作,广泛征集创意公司组织部门的建议,支持和促进伦敦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8年11月,伦敦市公布了关于伦敦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草案,即《文化大都市—伦敦市长2009-2012年的文化重点》。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伦敦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2.伦敦发展局每年投入3亿多英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方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2004年4月,伦敦市市长启动了由伦敦发展局领导的“创意伦敦”大计划,目标是促使伦敦获得世界首要创意中心的名声和表现(王琪,2007)。2005年,伦敦市通过设立“创意优势基金”,为伦敦创意产业中有才华的企业家提供资本投入和商业支持,目前基金资产己经达到了1亿英镑(吴悦等,2011)。伦敦市政府最近几年时间投入了接近10亿英镑,给伦敦带来了大量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伦敦市政府通过设计各种扶持基金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提供资助,以激发他们的创意潜力,促进整个伦敦市经济的发展。
3.伦敦市政府非常注重培养创意氛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伦敦市政府根据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创意空间及发展类型,然后按其所需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并大力宣传吸引相关人才聚集。随着产业区规模不断扩大,更多创意人才和机构被吸引进来,旧城区的功能与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演变成集生产、居住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高档区。
伦敦发展局通过教育培训推介支持公民的创意生活,给公民提供接触创意的机会,如免费开放博物馆和数字化的数据档案等。此外,伦敦设立了四大文化节日,这也是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亮点之一。这四大节日分别是伦敦电影节、时装节、设计节、游戏节。该节日的设立极大促进了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开展与其他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5.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伦敦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刻意为创意产业提供实习岗位,协同社会团体或组织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更多高等院校设立创意专业等。
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应用效果
(一)文化创意产业为伦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年产值超过250亿英镑,总产出和就业仅次于金融/商业服务业,并保持年均4.5%的增长速度(张国,2011)。2010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2倍,占GDP比重已达到8.2%,与创意产业有关的企业已达到15万个,吸引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以上。
(二)创意阶层为伦敦创意之都地位提供保证
所谓创意阶层,是指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诗人、艺术家、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者。随着伦敦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创意产业人群也在不断扩大,而且具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根据伦敦官方统计的数据,其十三项文化2001年产值达120亿英镑,雇用4.3%的人口,英国广告人员的46%、时装设计师的80%-85%在伦敦工作。目前,伦敦创意产业就业人数超过50万,其中有10万人从事电影和传媒业。创意阶层为伦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保证了伦敦创意之都的地位。
(三) 伦敦成为多元化的全球创意中心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依托的,多元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伦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理念、艺术、音乐等,涵盖五百多种语言,几乎1/3的伦敦人属于外来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造就了伦敦成为全球创意中心的地位。
伦敦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全方位推动。伦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北京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如2007年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推出系列配套政策重点扶持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但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全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渠道垄断、资源垄断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朱婧达等,2009)。
创意人才培养。“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阶层的贡献,位居伦敦就业量第二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很好地证明了伦敦有丰富的创意人才。然而虽然北京人才济济,但是文化创意企业缺乏高端创意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特殊艺术人才和拥有实践经验的成熟人才,人才供求不均衡。北京市政府要创造吸引创意人才的环境,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培育机构、企业等机构大力培养创意人力,逐步建立起创意人力资源。
加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在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伦敦东区、西区、SOHO区都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并且各个区形成鲜明特色的创业园。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尽管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但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创意产业的发展限于文化的束缚、存在较高的创意产业准入门槛、缺乏促进创意产业化的有效措施、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规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能力等。未来,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1)
2.梁吉刚,林如鹏.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张望,安同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王琪.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7(9)
5.吴悦,郝梅瑞.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张国.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北京的启示[J].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2011
篇8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
Abstract: the lotus street-song water pavilion street historical street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now jinan kept relatively intact, can embody the historic city blocks. But t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ut are now in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style of embarrassing loss.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energ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e problems i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a directional protection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芙蓉街-曲水亭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济南旧城的中心,东至岱宗街、西更道街,西至贡院墙根街、山东省统计局东墙,南至院后街、泉城路,北至明湖路。由于地理位置显著,自古便是士绅名流汇聚,商贾云集的繁华所在。该街区历经多个朝代,逐渐形成了集文化、教育、政治、商业、居住为一体,以泉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街区,是整个济南古城的精华之处。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建设运动的猛烈冲击下,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显露出种种的发展疲态:街区环境恶化,社会结构失衡,人文风貌流失,街区活力衰退。这一系列与城市发展产生强烈冲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其他地区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因此,对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保护发展策略有着绝对的必要性和代表性,可以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1、 芙蓉街-曲水亭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大明湖-芙蓉街-千佛山景观轴线的中间,是济南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周边众多商业板块的兴起吸引了大批消费群体聚集于此,在为街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街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与此同时,街区中落后的基础生活设施条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街区由内而外不断呈现着种种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街区的道路构架与空间尺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街区内部的交通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可达性差,缺少必要的停车区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流线紊乱,极易造成交通拥堵,整个街区的交通情况不断恶化。
(2)商业部分多以中低端餐饮为主,人流拥堵,摊点众多,管线老化,污水外溢,卫生条件极差。其中,商业结构的失衡是导致芙蓉街脏乱差局面的根本原因。
(3)民居部分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大量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居所内缺少必要地厨卫设施,采光通风条件差等与现代生活要求严重脱节的生活环境,导致大量原住居民外迁,社会结构失衡,街区传统风貌逐渐流失。
(4)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文化、教育、商贸、名泉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社区。其中包括以瑞蚨祥、燕喜堂、兔子王为代表传统老字号,以府学文庙为核心的儒士文化,以关帝庙、龙神庙为聚集地的宗教文化,以名人雅士为主导内容的名士文化,以泉系水体为载体的泉文化等。如今,这些曾经让济南人引以为荣的特色文化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都无法构成街区活力新的生长点,阻碍了街区在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层面上的提升。
2、芙蓉街-曲水亭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对于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在大范围内应遵循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原则与方法,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还应结合街区自身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1)反对大拆大建,一步到位的急进式处理方法,提倡小规模、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保护开发模式。
(2)提升居住区基础生活配套设施的质量,优化居民居住环境,从而保证一定比例的原住居民保有率,维持较为稳定的社交结构和邻里关系。
(3)对于街区中建筑的修复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证经过修复的部分在材料、尺寸、色彩、图样等方面完全遵循原有的建筑样式,不得随意改动。
(4)对于商业区的业态分布进行强制性的宏观调节和引导性的梳理。坚决控制商业区的餐饮份额在20%以下,以缓解脏乱的街区环境。其他商铺则以政策引导为主,使其自发梳理形成适合街区自身条件的结构模式。
(5)倡导“济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借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手法,将济南传统文化与街区的改造进行有机的融合,创造具有济南地域特色的“济而新”型的街区空间。
(6)实现文化风貌的有机更新。疏通泉脉,清理泉眼,重新激发街区泉文化的活力。充分利用街区中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作为纪念馆或博物馆,将街区传统的儒士文化、名士文化、商贸文化、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整理宣传。为传统商业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老字号与现代商业环境的良好结合。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庞大而繁杂,我们应当把“保护”作为初级阶段的基本出发点,在街区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较为完整保护的前提下,再谋求街区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先从街巷格局、建筑院落、景观空间、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整治与维护,确保街区的基本构成元素得到较好的保护。继而通过改变商业结构、调整居民比率,完善服务条件、弘扬人文风貌等手段逐步恢复街区的活力。在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主导性原则,只有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实现街区文化的真正复兴。
参考文献:
[1] 田芸. 济南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4.
篇9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一、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现行的文化产业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认识文化产业的性质,依然把“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体制的重点,而不是把“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体制的重点。经济部门没有参与到对文化产业行使政策导向和产业监督,于是,绝大多数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领域各项指标的操作程序中。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各部门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进行拆分管理,不同的文化主管部门习惯于按照主观意志制订各自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进程,所出台的政策往往缺少管理内容上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这样的政策在文化市场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被消减,政策的支配力量减弱后失去功能性。这不仅不但会弱化政府的政策影响力和执行力,而且增加了文化产业单位的政策成本。
(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落后
河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发展观念落后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是以金钱利益为最终目标,不科学的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造成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有些地方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从消费市场和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河南文化产业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科学的产业整合基础上。
(三)、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的崛起,人才是其关键,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产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于人才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实现振兴,必须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整合、培养。目前河南省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规模较小且地区分布不均衡,从业人员的类型结构也不尽合理。在文化人才方面,河南缺乏高端人才,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少,缺少文化领军人物。人才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
目前,河南文化生产单位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娱乐、广告等少数行业,而且社会资金进入限制过多、过死。现在国内上市融资的文化产业公司已有10家,而河南还没有一家。在融资方式上,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发展缓慢,多渠道融资格局尚未形成。河南大多数文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自身资金数量十分有限,很难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或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提供资金。资金短缺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文化产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缺乏知名文化品牌
随着河南省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不少地方借助本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这对于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分有益的。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综合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缜密谋划,这就需要制定打破条块分割,按照集聚相关资源和拉长产业链条的立体开发、集成开发规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打造精品、培育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这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六)、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2009年,河南文化产业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远远低于广东7%、上海6%、云南5.29%的比重,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总量偏少,产业集中度低。这与河南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南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无论是影视表演、出版、还是旅游产业都是在各自领域发展,没有形成综合性平台,这与其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另外,河南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反映出以下特征:文化主体产业比重不高,文化核心产业比重低,难以发挥作用。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文化服务业”仅占29%,远小于全国48%的水平。而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非主体部分所占比重更小,仅为7%。这些都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河南文化产业人均效能低的原因所在。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形态,而创意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空前强大的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发行能力,文化产业中内容的生产日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生存力就取决于其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意性。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忽视内容的创意和开发,这一点不仅表现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劣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劣势。
(七)、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需求拉动作用不显著
河南省GDP总量很大,位居全国第五,但人均值不高。文化产业是消费拉动型产业,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满足一定物质消费条件下,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09年河南城镇家庭每年文化消费支出52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9%,远低于全国6.6%的水平,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只有全国水平的78%,位列十大文化大省最后。与文化消费关系密切的交通信息消费只有10.4%,低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展。
二、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产业的政策治理
转变政府职能,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以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杠杆调节和法律制度监管为主,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保持政府的产业政策结构的连续性性和稳定性,确保产业竞争的稳定性与适度性,确保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目标和过程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各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法规,保护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企业是文化市场主体,切实解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文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格局。
(二)、发展规模化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流通渠道
发展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以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产业格局,在集团的组建过程中,尽可能一步到位地分离政企职能。使河南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整体性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体系内部良性循环,提高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本省文化产业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产、营销和服务相统一的文化机制。注重文化市场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发挥郑州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建立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形成若干影视、会展、出版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
从本质上讲,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和环境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尽快形成一套培养引进人才机制、评价使用人才机制、长效激励人才机制和考核更新人才机制。积极推广文化人才制、聘任制,加快社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倡导“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人才强省”的共识。推介和扶持本省领军式的文化名人,以名人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和优化河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在重点使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各式人才引导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课程。作为地方省份应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建议尽快在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培育出河南文化产业急需的一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积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培养多元投资主体
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逐步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格局,改革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投资经营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文艺演出的运作、文化活动的策划、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等方面,体现政策导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直接投融资的比例,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加快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文化产业。把各种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外,河南省的存贷比是比较高的,各类社会资本更多地被存入了银行,用好这些多余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基金能够很好的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瓶颈。要专款专用,鼓励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重大项目,培育知名品牌。
(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强省,必须依靠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河南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计划,每年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抓5-10个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向国内外推介这些品牌。强化其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让资源变成品牌,让才华变成财富,让文化变成经济。应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通过文化品牌带动带活一批相关文化资源,发展和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同时,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服务业构成,大力提高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保持新闻出版等媒体传播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提高文博会展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在文化服务业构成中的比重。
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切实有效的途径是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要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我省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加大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鼓励、扶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培育新兴文化消费市场。
建设和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这样可以节约文化资源、信息、管理、产业链、等方面成本。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己初具规模,但重复建设、园区分散现象严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质,关键是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行政手段优化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根据地区特色,打造特色创意园区和创意行业。
(七)、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
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阶层的收入,从而增加居民收入中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广大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型,以内需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居民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逐步建立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本省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口味,生产富有地方特色、适应需求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需求。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层次、多形式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此促进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健康、良性发展。此外还要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徐光春.文化的力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措施
引言
自动化技术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核心在于与人类智力相仿的智能机器,在电力行业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电器技术以及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摆脱了人为操作,实现了电力系统向集成化、专业化、智能化转变。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真正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发展。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概述及其在电力系统的作用
1.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力行业必须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传统电气技术与更新的技术设备不匹配,难以支持先进设备的高效运行,需要新的、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来支持设备的运行。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结构相对完整,电气设备更新及时,形成了一些创新的技术成果,操作方便、简单高效,设备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力应用的整体水平。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电力机械自动控制和发电自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气工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大量复杂的工序。该自动化系统可以利用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设备及专业知识,如监控管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科学管理、保护、控制和检测电力系统设备等。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集成复杂程序的分析和管理,简化工作流程和环节,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不仅降低了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
2.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一是控制准确性高。传统的电气工程控制管理通常需要对控制目标实行建模处理,建模的动态方程构成较为繁杂,建模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造成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难以保证控制目标模型构建的顺利实现,准确性控制程度不高。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经过软件设计后较为稳定,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小,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控制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性,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二是控制灵活性高。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控制电气设备运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灵活性较高,控制设备运行中有自动调整运行参数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能根据运行情况自行调整一些相关数据参数,参考运行中实际的响应速度、鲁棒性等参数改变就能实现自动微调,确保最佳的运行状态,把大量的人工监测和调试解放了出来,变得更加快捷化和科学化。三是控制安全性高。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通过计算机保护技术对系统运营情况和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远程技术对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和技术维护,实现了被动维修转化为预防性维护和维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突然故障带来的损失,确保了电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成熟,但系统设计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掌握不精通,还存在一些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的现象,设计时存在漏洞,为系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另外,技术标准不太规范或执行不严格,在实际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频率较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2.电力设备质量不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应用时因电力设备运行问题产生的安全事故占比较大,通常主要是因为电力设备和自动化技术难以高度匹配,有些设备产品性能缺乏质量保障,有的设备高技术含量不够,导致系统运行中出现安全问题。
3.节能力度不大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正常运行需要能源保障,电气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温度环境、照明环境等有一定要求,需要根据运行状况不断的改变作业环境。但实际上企业提供的能源保障都是通过持续发热或持续供电措施来保障的,缺少智能化控制技术。虽然也能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但当气候、环境等发生变化是,工作环境不能实现智能化的调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费。另外,有些高功率电气设备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不充分,或对移除能源没有设置必要的回收装置,即造成能源浪费,也会污染周围环境,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果。
4.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效果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模块,各模块逐步接触,但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度还不高,各管理模块如配电调度模块、输变电变电站安全维护模块等模块间信息交流不顺畅,一旦一个模块出现了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反馈到其他模块去,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三、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对策
1.加快自动化技术的国际化标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当前我国电子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越来越多,但质量和功能还存在某些缺陷,发展良莠不齐,同类产品差距较大。还有些设备的兼容性不强,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导致操作管理存在隐患。未来要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更好发展,必须推进自动化技术向国际标准看齐,确保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实施,确保设备的兼容效果和基础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其次,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要向实现保护、控制和测量工作的三位一体化方向发展,比如在电气自动化的保护、控制、测量等各方面有机结合,通过保护工作采集设备故障信息,通过控制和测量提高检测信息的精准度,促进整个自动化系统实现智能控制。
2.提升系统的应用维护水平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自动化技术管理队伍,定期组织各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实战演练和对专业水平的考核,提升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提升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借助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时采集与处理电力系统中所需的运行数据和通信数据,为电网可靠、安全运行提供科学参考。
3.提升系统应用的管理水平一是要合理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模式,合理设计自动化技术分布式结构,通过电力系统的运行,将控制、保护、测量等大量信号通过管道传输到处理层的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力系统设备。分布式结构的各单元模块应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影响。通过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提高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此外,系统还应设置相应的串行通信接口,使自动化技术能够方便地应用于不同的电网环境。二是优化电力系统设计,提高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在电力系统设计中,应尽量简化二次接线,更换损坏的继电器,科学设计开关柜与主控机的边界,优化开关柜内部接线。制定统一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标准规范,如电力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模拟面板、RTU电力设备等,必须严格执行自动化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电力系统的功能。
四、总结
- 上一篇: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
- 下一篇: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