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绿色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并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概述

绿色金融也叫可持续金融,是指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时要增强环保意识,注重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而保证经济增长与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处理好经济、生态和自然资源等的基本关系,确保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风潮。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提出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明确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1994年7月,国务院《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呼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世界银行在2001年11月《做出可持续的承诺一世界银行环境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将减少贫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和减少贫困的战略路径。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与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与西德意志银行等私人银行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联合制定了“赤道原则(EPs)”,该原则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使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得到了基本统一,也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通过发挥金融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正式对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会上,报告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杜鹰介绍了该报告总体情况。

综合来看,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绿色金融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和要求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各种污染事故的预防机制和善后机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陷入贷款困境,通过控制他们的资金来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绿色金融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保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危害十分巨大。绿色证券制度的实施将环保审查纳入拟上市公司的审查要求里,以此来引导其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也通过影响公众的投资行为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减少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的浪费,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为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健康的增长方式。

(二)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绩效。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经济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为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了绿色商机,也为金融机构提高业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其次,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拐点,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和绿色保险制度等的实施有效控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证了其日常运营的健康和平稳,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虽然发展绿色金融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政府为了治理这些破坏和污染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污染过多、资金有限,不少环保项目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绿色金融为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各种绿色政策的激励机制使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注重环保的企业,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政府虽然了不少环保政策,但金融机构的实际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国家加大了环境整顿力度,并颁布绿色信贷政策,我国的绿色金融才快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相继了多项通知和公告。2007年以后的重要意见和通知有:《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节能减排授信丁,作指导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环保指南》、《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里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上作的意见》、《“十二五”能减排综合性下作方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等。

为了发展绿色金融,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政策法规的同时,我国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签署各项协议、意见和声明,为发展绿色金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开放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太阳能发电开发评审制定意见》,进出口银行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兴业银行签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招商银行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营销指引》和《绿色金融信贷政策》,中国建设银行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建设银行减排授信管理工作的方案》,浦发银行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和《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等。

四、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针对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提出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具体叙述如下: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并确保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展绿色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将绿色GDP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标准,通过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不断发展和健全绿色信贷制度、绿色保险制度和绿色证券制度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

(二)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环保的政策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内部宣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每个员工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应该处理好追求利润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将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经营目标,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抓住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篇2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我国农业

1、绿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旧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尽管农业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在经济质量上存在着十分眼中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遭遇到极为严重的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从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实际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即便在现有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将出现极为严重的耕地缺口。据测算,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可能近3亿亩。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每年水土流失的总量已经超过50亿吨。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土地养分流失,已经造成全国4%的耕地处于地产状态。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日趋严重,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水土流失还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例如洪水和泥石流。长期以来,剧毒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无法满足未来人口需求,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2、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经济模式。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种农产品安全为目的的标准化农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由于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加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向来薄弱,尽管政府每年在农业上的投资超过数千亿,但是面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前期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是难以为继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补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补贴的形式也过于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补贴体系。同时,绿色农业经济的早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贴,但是如果没有稳定和持久的经济支撑,必然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利用资本市场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但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市场的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严重萎缩,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政府的补贴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的实施。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大规模退出农村市场的举动,股份制银行更是无意去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所留下的商业空白,县级以下地区,几乎看不到银行的踪影,被撤销的银行分支机构共有31000多家,这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失。同时,农村合作基金会、民政互助储金会以及供销社等具有辅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纷纷撤销,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功能上,以及供给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短缺。从理论上而言,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证券经纪与交易也、保险也、信托投资业相互配合的综合体系。据此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也不可能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由于正规的金融部门确实,非正规的金融部门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市场责任,因此必然会出现贷款结构失衡的情况。真正用于农业的贷款是少之又少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乡镇企业的贷款始终远远高于农业贷款,因此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速状态。

2、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上的缺失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正规的金融机构,因此必然缺乏正规的金融服务能力。这种功能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农村地下信贷总额将近8000亿,只有50%的农户选择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从非正规渠道借贷,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也会进一步抑制农民投资绿色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上的不足

从1995年起,农村地区每年的金融缺口已经超过了5000亿,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缺口正在不断地加大。以2007年为例,政府在农业上的补贴也就在4400亿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供给不足,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农村金融部门缺乏营销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金融服务意识。同时,贷款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贷款方式过于单一等,都不利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只能够满足5%-8%的资金需求,根本就没有发挥到金融机构应有的金融供给作用,70%以上的农户只能够依靠民间借贷,或是私人借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对策

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结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金融服务是以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为前提条件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主要是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以及民间金融作为补充,农业保险作为支撑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在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合作金融作为当前世界最为主要的农村金融模式,其主要依托的是民主决策与法人治理机制。合作金融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社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地区大规模实行合作金融并不现实,一方面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构:首先,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地区增设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设置强制性的标准,明确规定金融分支机构的数量,从而确保其能够在农村地区发挥吸收存款的作用,进而限制农村地区因资金外流所导致的供给紧缺。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不意味着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主体的。不同的金融机构,其所承担的市场责任,以及服务功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储备上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应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当这些企业从事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项目时,农业银行应该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服务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作为政府重点项目,在项目的建设上可以采用商业化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尽快将项目落实到实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改善农村致富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农村信用社应该逐步形成综合性业务体系,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平台应该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在信贷方式上应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在贷款的方法上注意严格性与及时性的平衡。截止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合作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直接受惠的农民超过7258万人次,并且为全国1.33亿农民建立了信用档案。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的服务应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创设小额贷款,微型贷款等金融产品,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农户,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民,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帮助其缓解燃眉之急。同时,可以将在城市中已经运作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农村地区,例如投资理财、信用卡、收付费等业务。

3、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融资;现状;完善机制;研究

环保绿色概念是在人类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环境的重视。而经济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因此,绿色金融成为了未来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到环境保护,并且考虑到该项投资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及时的调整投资的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而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促进金融投资在绿色环境的环境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绿色融资资金的机制。

一、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很多企业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做决定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绿色金融,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则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融资的缺乏完善的体制,没有建立科学的税收体系,同时,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扶持不够,而且没有完善的绿色保险作为保障。所以,需要针对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融资机制。

二、对绿色金融融资完善机制的研究

1.绿色金融融资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财政支出的扶持

经济市场想要建立绿色金融融资体制,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因此,想要完善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首先需要有政府的财政的支出。只有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才能确保绿色金融体制的发展是稳定增长的。尤其是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清洁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都是对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一种帮助。其次,需要规范资金转移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资金转移,把资金投放到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最后,需要政府扩大绿色融资的范围,重点在绿金融融资的内容上。

2.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是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核心

绿色信贷机制是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首先需要完善绿色信贷机制。第一,以绿色性为向导,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因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以信贷融资为主,所以,绿色金融融资的关键环节,就是需要监理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而政府以绿色为向导,能够监理完善的绿色信贷目录和建设绿色信贷统计系统,这对于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的完成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绿色金融融资核心的确定和把握,能够掌握好“度”,督促社会完成对绿色金融融资体制的建立。第二,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开展与绿色金融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我国国有银行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因此,在需要以银行为绿色金融融资体系的参考标准,并且结合市场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制定相关的规定,同时要结合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对绿色金融融资会产生的风险等条件进行详细的考察,最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绿色金融融资规则,这对建立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积极的促动绿色信贷的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绿色金融融资的执行力度。第三,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的制配。首先,政府需要对绿色金融融资进行鼓励和支持,从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到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够有效的调动企业对绿色金融融资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在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对企业起到政府保护的作用。而且和企业之间共同协商,建立完善的长久的绿色金融融资的有效的机制。同时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融资的监督管理。并且提高对绿色金融融资的指标要求,确保绿色金融融资能够有效的运行,真正的把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执行下去。第四,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的完善进行规定和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金融融资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也是推动绿色金融融资的有效手段,是管理监督绿色金融融资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违反了绿色金融融资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比如,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一带一路”关系到很多国家,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国际纠纷,而我国选择使用绿色金融的方式处理“一带一路”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金融市场。因为,稳定的绿色金融市场,对于执行和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首先,需要依据我国商品交易的性质的不同,对绿色金融市场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划分,绿色金融市场就是把环境保护,或者和经济活动有关系的,涉及到环境因素保护内容的绿色的经济市场。而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绿色金融融资的保障。并且可以依据绿色金融市场的特性,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所以,建立绿色金融市场,对建立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对于规范性的促进作用,首先可以依据市场的运行规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机制,这对于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发展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山东某企业是纯碱的生产商,因此为了企业达到绿色金融融资的要求,实现绿色融资的目标,对自身企业开展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并且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融资,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4.建立绿色证券制度,是完善绿色金融融资的制度的关键环节

绿色金融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等大型的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中,可以监理有关绿色的证券制度,金融机构对绿色证券的推行和发行,能够加快人们对绿色金融融资的认识,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金融融资之中,然后依据绿色金融融资的特点,和机制要求,可以建立绿色的证券制度,进一步的促进绿色金融融资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应该重视对绿色证券制度的建立以及对绿色金融融资制度的完善作用。绿色证券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中国证监会对绿色金融融资的重视,并且根据法律以及市场变化,制定相关的制定。

三、结束语

绿色金融融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金融融资的过程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参与到对环境的保护的过程中,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制度。但是绿色金融融资是实现人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共同目标的重要的手段。因此,我国在领导世界走向绿色金融融资的道路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经济体系的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并且加以完善,促进绿色金融融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伟.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投融资机制[J].青岛大学,2013(07):145-148.

[2天大研究院课题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10):138-146.

[3]张藏领,王小江.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瓶颈期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24):158-161.

[4]翁智雄,葛察忠,段@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17-122.

[5]易金平,江春,彭t.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5):181-183.

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77-03

一、绿色金融的含义和特性

(一)绿色金融―― 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

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式要求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的观念落实到其基本工作中。它要求企业在投资、融资和日常经营活动中把社会资源都引导到环境保护上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铺路。绿色金融的贯彻和实施具体体现在保险、证券和信贷之上。对于那些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环境和资源容易造成破坏的投资项目,应在信贷领域上对其给予限制。对于那些采取循环经济方式进行生产,运用节能环保设施的企业采取倾斜性信贷政策,这就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则是指在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之后,如有可能对第三者造成身体伤害或者物质损失,那么法律法规有权利强制环境风险的企业购买应付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用以保证公众的利益。绿色证券则是对那些有破坏环境行为或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设置门槛,证监会有权要求其公开环境方面信息,随时监管其上市之后的经营行为,促进上市公司在上市后改善其环境表现。

(二)绿色金融内涵和特征

绿色金融一方面强调的是金融业自身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金融业眼光要长远,注重长期利益的实现,以防金融业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实现短期利益,真正做到规避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强调金融业应该为保护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引导资金和产业向着开发节约资源的技术上和保护环境的产业上,帮助消费者建立绿色观念。

绿色金融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在衡量经济活动的绩效时不单单地考虑创造的物质成果,而是以考察经济活动是否做到了保护环境或者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利用的程度。绿色金融的概念引导经济活动的各方面主体注重金融活动与环保、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社会可持续向前

发展。

绿色金融另外的特点在于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绿色金融的最终目标。在企业进行贷款时,金融机构应该考察企业对于该项目是否履行了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并对项目对社会、环境和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进行评分。绿色金融更要求金融业在审核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的时候应该充分衡量其资金回收期、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投资回报率,良好的项目应该形成正的现金流量,并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而在进行不同项目的选择时,企业应该首选净现金流量大、投资报酬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的项目,减少企业的风险,这样整个金融业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紧急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现实的需求和长远的需求之间的过渡,要让量的发展逐渐转变为质的发展,只有处理好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让金融业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基地,绿色信贷已经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最关键点。绿色金融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金融发展理念,第一家政策性的环保银行成立于联邦德国,从其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到绿色金融发展的前身―生态银行。2002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商业会议为绿色金融的向前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赤道原则”这个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这个原则要求金融业在评价一个项目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该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现在全球多家金融机构已经采纳了“赤道原则”,运用“赤道原则”进行的融资额已经占到了全球项目融资额的绝大多数。但是绿色金融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我国的中资银行中也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银行采取了赤道原则,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暂时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

二、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实现绿色金融。环境和资源等因素本身可以为投资带来利润,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会自动的选择市场资源,做到资本有效配置。经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在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和低碳项目上的投资已经占到了50%以上,这说明了市场已经自动放弃了高耗能、高排放的粗狂的发展方式,这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对于节约成本毫无帮助。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管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新能源开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最终能够使企业获得净收益。在各个国家排放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时,节能减排技术将成为一项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事情。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其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只有注重环保的企业才能最终获得长期的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件的限制和资源价格的改革,新兴企业不断建立。传统企业不断被改造,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绿色金融以调节和引导资金的走向和分布为手段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又构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的来说,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体的,二者在本质上的要求是一样的,就是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积累,在确保人类和社会的长期、长远的生存基础得到满足情况下发展。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相互依赖,共同进步。

三、以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和工业、商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欧美等国家经常以我国的产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产的理由来抵制我们国家的产品,实行绿色金融政策之后,欧美国家将无话可说,我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地位也能得到提升,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业在运用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向降低能源消耗的项目投资,减少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了产品的信誉,为企业的利润增加创造了便利条件。金融业和工商业不应该只关注短期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看到企业注重环境治理能带来的长期利益。金融业在为了国家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能获得长久发展的机会,随着发放的金融资产规模加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金融业在引导客户实现绿色资金安排的同时,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增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成功铸成。

经济和社会不断在发展,公众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人们越来越关注金融业和工商业在获取经济利益时是否保护了环境,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金融业和工商业依然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增长,而不关注自己经济利益的增长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什么样的负担,那么也会失去公众的满意度。通过绿色金融,金融业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条件,提高人们的收入,社会环境大大改善,唯有如此,金融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才能让公众满意,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金融业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评估和投资中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仔细根据相关财务管理模型和计算公式估算出净现金流量,对项目资本回收期有大致的把握,认真考核融资者和贷款者的信誉和融资能力,确保金融业的信贷和投资在最低的风险下进行,如此金融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金融业只有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信贷和投资政策中去贯彻绿色金融的理念,绿色金融的发展才具备条件和资本;金融业只有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才能引导项目和投资在新能源和资源节约技术上投入资金,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实行绿色金融、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对策

第一,在金融业应该树立起绿色金融的观念,并用之教育员工,在员工的思想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使之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遵守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后,有关节能减排的投资必然会加多,专业的节能公司也会推出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环境保护产品市场将会日渐成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实现节约资源,成为环境保护大国,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绿色银行,进行绿色信贷,从源头上保证市场上的项目和产业都是环保的。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树立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消费者的引导,让消费者的心中建立起绿色的概念,引导消费者去选择绿色产品、支持绿色投资,杜绝浪费环境和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这样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第二,我国应该建立起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我国已经初步研究和掌握了项目破坏生态环境、浪费经济资源造成的直接损失的计算方法,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带来的收益也有了理性的认识。金融业可以利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衡量企业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例如,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引入环保参数到会计计算指标中去。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于那些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企业,金融机构应该给予其优惠利率;对于那些破坏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项目,应该在贷款利率上限制其投资,抑制这些项目的发展。

第三,金融业应该彻底贯彻绿色信贷的政策,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给予的优惠政策是绿色金融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绿色信贷实施的最终目标,为了让环境保护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停止对环境有危害项目的贷款,并发放贷款给治理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对一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效益评估时要把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税收优惠、贷款利率优惠、再贴现政策,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注重长远利益的实现,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三废治理上去,创造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生态环境。

第四,绿色金融方面应该建立起专业的服务队伍。商业银行应该吸纳专业的人才进行储备,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队伍。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首先在重点阶段取得绿色金融建设的突破,选择一批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客户经理进和投资决策专家组成一个专业的团队,在绿色金融的项目开发和风险管理方面逐步开展,积累相关的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绿色金融方面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还应该重视人才的培训,把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培养成为精通绿色金融的专家,让商业银行的专业服务队伍尽快建立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这种迫切需要已经转移到了金融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之中去,绿色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金融要求金融业将环保的概念贯穿在其整个日常运营中去,在信贷、投资和保险中都做到以环境保护为原则进行工作的开展,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只有做到绿色金融,社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又要求金融业必须做到绿色金融。以绿色金融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健康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影响力,增强金融业的整体实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绿色金融必须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在金融业,为了实现绿色金融,首先应该贯彻绿色金融的概念,其次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金融团队,并在投资项目的筛选上实行绿色金融政策,从源头上保证投资项目和贷款项目的环保性。今后的经济发展必定是可持续的发展,今后的金融业前途将是绿色金融,这一点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和举动。

参考文献

[1] 阳玉香.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及改进[J].中外企业家,2011.

[2] 邓波.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2010.

[3] 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2009.

[4]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

[5] 罗桂兰.实践绿色金融理念[J].理论探讨,2007.

[6] 闫萍.金融与环境污染[J].时代金融,2006.

[7] 欧阳瑞.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谈绿色金融[J].金融与经济,2005.

篇5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green economy is used widely as one of the best patterns of the glob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ogistics sector and the finance sector it involved began to receive attention, so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appea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bout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nclu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gree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finance development. It is the effectively fused product of green logistics, capital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practice,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banks began to explore and choose suitable pattern in creating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company. They hope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can give them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绿色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人们认识到绿色物流运营的重要性。在绿色物流被广泛推广的同时,其所涉足的金融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出现了“绿色物流金融”,即“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所以,绿色物流金融一方面关注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还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 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穴世环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当时响应者寥寥。1987年,娜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高峰会议),102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21世纪议程》,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指南。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也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为人类迈向世纪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终获取的“品质好的GDP”(牛文元,2012)。

1.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模式,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也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持久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绿色物流供应链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各国环境贸易政策的相继制定,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供应链是在现代供应链基础上综合考虑物流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增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绿色贯穿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一方面减少物流运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最充分的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物流运营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有机统一。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基础上,充分考虑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进行集中资源配送,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1.4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1969),他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金融结构理论,奠定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随后,传统金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金融深化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由麦金农和肖提出,其基本结论是,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通过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做出规范性的解释。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制度因素是决定交易成本大小、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键因素,强调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利益集团等制度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系列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金融资源论为研究基础,以金融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发展理论为研究绿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理论基础,使绿色物流在运营中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绿色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 可借鉴的绿色物流金融公司创建模式

2.1 UPS模式

UPS模式是一种在大型物流公司旗下组建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模式。大型物流公司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实力强,可在其旗下组建全资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借助母公司对于物流信息的了解来实现成功的运营。

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UPS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服务范围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物流业务的平均利润只有2%左右的市场竞争状况下,UPS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UPS中国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代表陈学淳先生指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1999年UPS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金融公司(UPS Capital Corporation)”,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与服务,开始全方位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作为物流竞争的制高点,资金流是UPS独具的一部分业务。

2.2 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

对于某些实力不够雄厚的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与那些同样也想进入物流领域的银行进行合作,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通过融合物流和金融的优势,保证物流金融公司的成功运作。

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尝试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中储)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远)进行合作,开始了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随后,又与中铁、中海、招商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资等十多家国内一流物流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这些物流企业的合作业务覆盖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众多行业,涉及一百多家核心企业和近3 000家上下游客户。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供应链上资源的整合,使供应链上众多企业能够分享“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成果,也是绿色物流的体现,使各利益主体在合作中多方博弈,实现共赢。

2.3 广发行模式

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率先推出自己的“物流银行”业务,为中小企业推出了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并于2005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十个城市分行进行试点。所谓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就是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作抵押为授信条件,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向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融资、公共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担保、拍卖变现等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其融资业务包括仓储物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广发行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模式,引入货物流动资产抵押,间接盘活了整个供应链,实现了银行、厂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的“四方共赢”。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尤其是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绿色物流,需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融合,无论是UPS模式,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还是广发行模式,都可以成为它们高效融合的可借鉴经营模式。

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展绿色物流金融,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整合,达到银行、物流企业、厂商、经销商等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许红莲.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 房红.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 经济体制改革,2011(3):123-126.

[3] 曹静. 论我国专业物流公司的建立——UPS[J]. 上海金融,2005(6):13-14.

[4] 王海亮,李波. 我国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浅析[J]. 物流技术,2009(9):98-101.

篇7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信贷;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在一些地区和领域里环境污染显得尤为严重,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进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报告中也强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对于掌握着巨大经济资源的金融业来说,其在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作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的绿色发展政策,因此如何使绿色信贷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便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绿色信贷概述

“绿色信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大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出台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环保部门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生产或项目的环境信息;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境评估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绿色信贷”的提出,目的是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拟通过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协同合作,从宏观政策方面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及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同时防范和控制由环保问题带来的信贷风险。

二、河南实施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河南作为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大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雾霾等大气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发展的心头之患和民生痛点,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通过几个阶段的调整,目前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模式为粗放型,过度依赖能源原料,工业产业层次较低,而这些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能过剩,并且缺乏环保意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所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面对严峻形势,河南省必须从根源出发,大力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加强环保监管,维护生态安全。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且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因此运用绿色信贷杠杆,抑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推进节能减排是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通过从产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资本商业性的竞争机制以及产业资本的政策性倡导机制来改变资金流量供给配置结构和水平的,推动产业向健康化,高级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河南省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实施细则和标准不明确

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或间接指导性的,河南省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环经济、低碳等标准,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这就使得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银行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降低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要求是控制“三高”企业的贷款,而这些行业往往利润丰厚,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会降低其经济效益。如果仅是一味强调银行担负社会责任,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势必使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长期动力不足。同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实的企业,缺少更多的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对银行绿色信贷的需求。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实施细则,建立评价体系

由于实施细则和标准的不明确,各家银行在控制“三高”企业贷款时,只能按照各自理解去识别界定确定绿色信贷战略方针、政策制度。于是,各家银行为适应“气候”,也都推出绿色信贷,但“绿”的程度却各有不同。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依据绿色信贷政策的总体方针,银行信贷人员与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具体的行业目录、行业规则、管理指南、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等。而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作为项目授信的重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应当从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两方面入手,细化且定量评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绿色信贷政策的真正落实。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河南省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给予授信银行贷款利息免征营业税的优惠,并且商业银行与企业签订绿色信贷合同时,也可以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印花税减免,另外还可采取风险担保、利差补贴、业务准入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措施;对于“三高”企业,用绿色信贷款项进行加强环保技术或是该企业进行转型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的,政府可以对其减免一定比例的营业税,同时与银行签订绿色信贷合同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予一定印花税减免,另外还可采取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予以支持,从而提高绿色信贷政策借贷双方的积极性。(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资讯通讯,2010(6):1-10.

[2]孙晓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11-12.

[3]秦泰,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J].经济论坛,2012(2):85-87.

[4]王小江,祝晓光.绿色信贷标准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2-07-19.

[5]毛安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5):64-67.

[6]李卢霞,黄旭.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同业比较[J].金融论坛,2011(2):42-50.

[7]叶汝求,任勇,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环境税、绿色信贷与保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93.

[8]叶燕斐.绿色信贷的实施与管理[J].中国金融,2012(10):59-61.

篇9

目前,我国已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7大新兴产业,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成为使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它们也正是绿色金融的重点战略支持方向。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一层含义下,绿色信贷从贷款政策、对象、种类和方式上,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将环保和贷款条件和优惠结合起来,优先支持绿色产业。在保险方面,则是通过对环境高危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后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规避环境风险,创造环保价值。在资本市场方面,绿色金融指的是优先考虑环保型企业或资源再生类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

而从绿色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来看,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否则也会影响提高资金融通效率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篇10

关键词:绿色信贷;甘肃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84-04

十以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G20杭州峰会更是将绿色金融首次纳入会议议题,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甘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资源条件,现阶段正面临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探索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信贷资金和有效金融服务。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承担着欧亚大陆桥、西南和西北战略通道的互联互通,担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建设任务。境内风能、光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理论存储量2.37亿千瓦,河西地区拥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光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素有“陆上三峡”美誉。兰州和白银是国家级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张掖和庆阳分别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首批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这些交通、清洁能源项目以及创新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为甘肃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政策机遇。2009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来,甘肃建设了7大循环经济基地,发展了16条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以及100户示范企业、36个示范园区、10个示范城市,为发展绿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甘肃绿色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和压力。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弱,80%以上的区域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受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态发展较慢,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大,甘肃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迫切任务。

二、甘肃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目前,甘肃省各金融机构执行以《绿色信贷指引》为基础的绿色信贷制度,核心内容体现为“严退出、宽准入、活创新”。在退出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贷款采取措施逐步退出。在准入政策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在灵活创新信贷服务方面,注重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开办项目收益权、知识产权、排污收费权、应收账款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为绿色农业、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科技小微企业等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据调查,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1余额1896.0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1.52%,比全国绿色信贷占比高2.52个百分点。

(一)绿色信贷行业集中度高,主要支持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近年来,甘肃绿色信贷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以及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项目,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特别是风电贷款2010年前后增速多在50%以上。2015年以来,受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风电、光电产业发展放缓,相关行业贷款增速下降。2016年6月末,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两类贷款余额分别为898.95亿元和835.16亿元,占比分别为47.41%和44.05%,合计占比达91.46%。

(二)绿色信贷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投向兰州、酒泉、陇南等地。受自然、地理、政策等优势条件带动,河西地区和陇南的新能源、兰州的绿色交通等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投向这些区域的绿色信贷相应较多。据调查,2016年6月末,酒泉、嘉峪关两市的风电、光电项目贷款余额接近300亿元,兰州的轨道交通、铁路等绿色交通项目贷款余额超过400亿元,陇南、甘南两地的水电项目贷款超过200亿元。

(三)绿色信贷发放主体集中,主要由全国性大型银行发放。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等4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计1599.84亿元,占比达到84.38%,其中国开行贷款余额609.03亿元,占比最高,达到32.12%。7家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119.80亿元,占比只有6.32%,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速达到99.68%,但由于基数小,余额及占比分别仅有59.66亿元、3.10%。

(四)绿色信贷政策优惠,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对于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贷款,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期限和利率安排上,充分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支持。绿色信贷多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基本在10年以上,如贷款量最大的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贷款期限多在15年左右。绿色信贷利率较低,大多执行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如国开行、农发行绿色贷款利率一般下浮10~20%,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多执行基准利率。

(五)绿色信贷环境效益显著,贷款质量良好。按绿色信贷支持资金比例,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41万吨(相当于兰州7500辆出租车停驶100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3万吨、氨氮1.8万吨、二氧化硫18万吨、氮氧化物6万吨,节水1724万吨(相当于兰州300多万常住居民2个月的用水量)2。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不良率为0.25%,低于同期全省各项贷款不良率1.7个百分点。

三、甘肃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甘肃对绿色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多数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或方案仍停留在部门规章制度与指导性层面,自上而下的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侧重于对“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的限制,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缺乏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发展的利益引导、外部约束、融资配套等市场化制度安排和战略规划,缺乏环境评估标准、环保项目信息、环保违规违法行为联合监管、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向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缺乏绿色信贷发展必需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外部来看,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现有的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相关措施与规定大多以鼓励性为主,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严重不足,使得开展绿色信贷的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特别是对于绿色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财政资金重直补轻贴息,对绿色产业发展多采取直接补贴措施,财政贴息力度不足。从金融机构内部看,由于信贷审批权限管控和绿色专业人才匮乏,全省金融机构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基本以贯彻落实上级行政策为主,自主研发的绿色信贷产品及政策较少,未能建立起与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相适应的信贷制度安排,缺乏促进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足。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全省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目前,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拥有的绿色信贷产品已经涵盖了新能源、循环资源、碳融资与排放交易、污水处理及治理等众多领域,基本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甘肃绿色信贷产品仍以浅层次、低附加值的信贷产品为主,多数只是传统基建类和工业类信贷产品的延伸,难以满足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建设所需。甘肃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风电、光电等少数绿色行业的中下游环节,融资担保和还款来源方式单一,受行业发展周期影响十分明显。

(四)部分绿色产业发展存在周期性和政策性风险。新能源发展存在瓶颈制约和政策L险。近年来,甘肃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装机容量快速跃居全国前列,但受制于滞后的电网建设(特高压外送电网通道尚未建成),外输通道容量偏小、本地消纳能力有限,新能源发电受限严重,“弃风”、“弃光”现象持续存在,发电输出率远低于设计产能(一般情况下不到50%,最低时只有25%),对风电光电企业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影响较大。同时,新增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下调政策和小水电库区基金征收标准上调政策,这些不可预期政策将减少项目评估预测现金净流入,相应延长贷款还款周期,对已有的水电存量贷款和未来的风电新增贷款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在发达国家,与绿色信贷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绿色信贷产品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由此推动的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启动新经济增长点发挥了积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较为系统,主要做法是:对绿色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或担保,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绿色产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信贷资金;成立政策性绿色环保银行,为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或者无法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英国的绿色投资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制定严格的绿色信贷标准,如赤道原则3,为项目融资确立最低环保标准。国内的绿色信贷政策相对较为笼统且零散,大部分的制度安排集中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退出政策,对于投资额大的绿色项目多通过与政府或国企合作,采取“一企一策”提供融资支持,如国开行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借鉴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经验,结合甘肃绿色信贷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绿色信贷和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存在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和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动力不足的双重难题,为此,有必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绿色信贷收益,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具体建议:一是扩大绿色贷款贴息资金占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力度,制定合理的贴息比率和贴息期限,提高贴息手段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财政支出中的运用。二是健全财政奖补配套措施,给予承贷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包括财政支持建立针对绿色贷款的风险补偿和担保制度;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及支持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三是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经验,试点由财政部门委托部分银行(国开行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作为主办银行,承贷或管理部分绿色产业的贴息贷款。四是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推行绿色保险,构建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利用保险机制约束污染型投资并筹集环境修复资金。

(二)加强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可优化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激励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现阶段甘肃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绿色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可由环保、发改等部门进行绿色项目评级,确定绿色信贷项目清单,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信贷支持。二是建立重点环保企业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由环保部门定期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金融部门将其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或财政贴息提供支持。三是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绿色信贷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尽快制定绿色信贷项目分类标准,将绿色信贷分类嵌入信贷流程管理,建立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的关联,实现绿色信贷全流程系统化管理与监测。四是探索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提升环境因素信贷风险研究分析与预判甄别能力。对于所投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负面社会影响,明确提供融资金融机构负有可追溯的连带责任。

(三)加快推进绿色项目多渠道融资。绿色基金、金色债券等可以为绿色产业、绿色信贷和投资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可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信贷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具体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借鉴青岛银行、江西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的成功经验,尽快推动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借鉴武汉地铁“债贷基组合”模式4发行绿色中期票据成功经验(国内首单轨道交通绿色中期票据),推动兰州轨道交通等项目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增信支持和财政贴息或奖补,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二是尽快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借鉴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与普洱市联合设立“普洱市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国内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当地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经验,由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设和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以重点流域为突破点,开展跨行政区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以循环经济基地或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兰州碳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交易机制,探索创新以排污权、碳交易为基础的绿色信贷产品。

参考文献

[1]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0:9-12。

[2]李溪.国外绿色金融政策及其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2011,(6):134-137。

[3]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1):78-87。

[4]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6]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