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得于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探讨;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紧密相连。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多年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步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到如今的多元化,从过去的封闭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发展,正是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趋势充满了好奇和期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生产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生产的发展,给科技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而计算机技术通过在人们生活中和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不断的加以完善和发展,技术得于更好的运用和创新,逐步的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质的提升,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走向专业化、多功能化。在当前社会中,走向专业化和多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同样如此,逐步的与各行各业的发展联系越加紧密。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理利用,对各行各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人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以及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大批专业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当中。与此同时,单一性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数据被淘汰,只有多功能的产品才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迈向了多功能的产业链当中,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便捷和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计算机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就是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大,不仅工序复杂,还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面对当前社会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普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已难以满足,已成了当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基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必将经历层层突破,走向一个新的领域,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是超导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面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计算机可以在实际应用当中,通过独特的设计机构、平行技术等对各种数据乃至各种指令进行合理的分析,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同时,还将用智能化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生产,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升生产的整体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必将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大数据的驱动下,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将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而当前大多计算机都是通过采用与之相通用的芯片来完成相关操作,与发达国家相对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必将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水平,特备是计算机性能上。因此,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的处理系统必将成为重点探究对象,只有不断的研制出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下时展的要求。
3.体验式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的在变化,更加讲究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了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社会各行各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断的改善服务理念,通过先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后,在促使消费者购买。然而,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言,它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以及及时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体验式的服务理念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式的发展思路也必将成为潮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成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必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公逸群,闫羽,韩佐斌.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传播,2016,(16):116+160.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Shikan
(China Civil Aviation Dalia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St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Dalian1160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to give people in th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help.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Trends
引言: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科技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涉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中来,在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上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热点,常常为专业人士所探讨。下面,我们就对电子信息技术目前在应用上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
计算机发展到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发展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以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以及综合处理信息。
(二)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
(三)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相对以前的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倾向有着高效且快捷的优点。
二、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一)未来电子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光电子技术。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光电子学和电子学,这两个发展的阶段,开始涉足光子学这一新阶段。据有关人士预测,光电子技术将使得本世纪的电子信息技术产生飞跃性的发展。作为能量以及信息载体的光子,衍生出了两门新学科,分别是能量光子学以及信息光子学,这两个学科方向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自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进步发展,进而推动且建立一个在规模以及规模的扩大速度都前所未有之大的,现代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光电子交叉学科。
(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系统集成方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电子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电子信息的核心硬件产品。基础电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各类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以及各类型的IC卡等等,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使用。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先后经历了大规模集成时代,超大规模集成时代和特大规模集成时代,且在1995年,微电子技术进入了极大规模集成时代。集成电路技术代表了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集成电路来说,其产品发展的趋势是:芯片的面积变大了,集成程度变高了,特征尺寸变小了,芯片上的系统日趋完善了。然而,集成电路在未来十年内的主流工艺任然趋向于硅基CMOS电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加工上细微化,硅片上直径增大。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包括有计算技术,服务器、PC机及服务器外部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其中,计算技术又包含有网络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与并行计算技术等。随着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性能每两年提供至少一个数量级。现在,CPU已经完成了32位过渡到了64位,计算机产品结构的核心也由计算机转向了因特网的网络设备,系统中存储设备的比例变得更大了,且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向于海量存储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使通信,家电和计算机联系到了一起,CDROM被DVD光驱所取代,手写、语言识别技术与数字图像交换技术实现了实用化,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技术受到了重视,电脑的绿化带配置,加速了电脑的拟人化及个性化。
(四)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宽带化,个性化以及综合化。通信技术包含光纤传输技术,卫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有线、无线接入技术,数字微波技术等等。目前,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地轨道卫星通信的应用,传输的速度由于有了光纤传输技术,每隔三、四个月提高一倍,通信业务上实现了活动画面的传递。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模拟移动通信已经被CDMA和GSM数字移动通信全面地取代了,2.5代GPRS实现商用化,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制定国际标准。从通信系统方面看,PDH(准同步数字系列)数字微波通信开始向SDH(同步数字系列)转变。从宽带的接入技术来看,随着该技术的迅速发展,主干网站的光纤接入宽带已经超过了G级,因特网的蓝牙技术及无线接入技术日趋完善。传统的电信技术随着而电信业务中IP电话的渗透,与IP技术的融合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IP选路,包交换,Web应用及DWDM光传输已经成为新一代宽带网的四大考虑要素,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使用,实现了相互的取长补短。
(五)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多业务,高性能及大容量。多业务,高性能及大容量是目前网络计算的发展方向。随着IP业务的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点将转向超高速因特网和B-ISDN(综合业务宽带数字网)。第一代因特网单一的数据网络将被融合语音、影响及数据的第二代多用因特网网络所取代,网络传输的成本由于DWDM(分多路密集波复用技术)的采用,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在用户中实现了无线宽带的提供使用以及多媒体的实时通信。在同一网络中,使所有媒体的成份数据实现有效传输,是网络多媒体通信主要的任务。
三、小结
由上文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产生。在应用的领域上,电子信息技术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就其的发展趋势来说,其进步也必然要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的社会与生活服务,必须将其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发展的趋势好好把握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5-02
信息技术课因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日新月异使得该课程面临不断变革的压力。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充足的知识储备,正确的方向把握会让教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简单操作以及程序设计语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对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课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原理、课程整合到网络教育,正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认知不断提高的体现。如今计算机原理、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目标并进发展,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20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摸索中不断成长,成果是明显的,但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争议一直不断。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争议愈加激烈。(1)来自学生的意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印象不深,甚至有的干脆回答“没劲”。“想学的东西老师不讲,不想学的反复讲”。(2)来自专家的意见:“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学生背出来有何用?而类似于Word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老师不用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3)来自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意见:“学生来上信息技术课,看到电脑就联想到游戏、聊天,所以异常兴奋,造成课上纪律很难维持”;“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教学任务很难完成”。(4)来自其他课程老师的意见:“现在课件比较多,但是我们一般不用,只有举行公开课或者来检查、观摩的时候才用;因为用起来很麻烦,关键是用了还不如不用课堂效率高”。(5)来自中小学校长的意见:“这门课程需要设备花销比较大,过不了几年就得更新换代,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6)来自已经就业的人员的意见:“中学上信息课,我们只学到了打字,现在我想学习如何防治电脑病毒、如何简单维修电脑,这些是比较实用的”;“未来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提供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完全不应再是现在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未来信息技术课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学习。最初是娱乐游戏和辅助,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离不开的帮手了”;“未来信息技术课的功能会变成辅助各门功课的教与学。我想它作为专门的一门课可能会逐渐被取消,因为它会融入到各门功课里去”;“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会成为和写字一样的基本技能”;“除了打字,过去学的东西基本用不上,都是工作中自己摸索学习的”;“学会网络搜索了,不会的东西可以在网上搜,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使用,因为更新很快”。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
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翻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其中技术应用是核心。把计算机课改成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应当重视技术的结构性,突出技术的实践性,不能与计算机、数理化等知识类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类同。
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在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是必然的,它会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探讨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必然会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1.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不适宜学科化
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会以学生掌握信息操作技能的方式呈现,而且会分化成一般操作技能和比较专业的复杂操作技能。
一般操作技能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加上达标过关的评价策略。用评价策略来规范和约束中小学一般技能的层次标准。
复杂技能可以采用选修课和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来达到目的。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会表现出特长和爱好,这些学生不满足一般操作技能的学习目标,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学生适合复杂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选修课和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2.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学生普遍参与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04-04
0 引言
当前,计算机相关学科和专业发展呈现两个趋势[1]:一是向计算机领域更尖、更深和更专的方向发展,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网络;二是向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如教育技术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学者将这些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似特征和共性规律的专业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诞生推动了计算机向高、精、尖和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许多高校而言,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大都是在原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上创立、分离、发展而来的,缺乏专业特色和战略层面的定位,缺乏高层次带头人,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2],资源获取的能力和强度也比较有限,通常处于边缘的被动地位[3,4]。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合作,带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国内,燕山大学率先将“柔性教育思想”和“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了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柔性培养模式,依托计算机学科群的优势,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涵义及意义
柔性培养模式有三层涵义:第一,教学管理具有柔性,使教学管理的职能和手段有助于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培养;第二,培养过程具有柔性,能以较低的代价对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培养的学生具有柔性,具备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意识和人格,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柔性培养模式把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放在计算机学科群下研究,既关注专业间的共性问题,又涉及具体专业问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完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培养方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 “高、精、尖” 人才的需求。
2)有利于打破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使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逐步拥有自己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拓展专业在教学、科研和交流合作方面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其成长;吸纳和稳定学术带头人,灵活充实新生师资力量,从而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4)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辅助平台,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造了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柔性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2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燕山大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4个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平台5个方面进行柔性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1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
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5]。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谋提升”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其他密切型专业的发展。
1)以需求为导向。燕山大学立足于服务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形成了条件比较先进、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科发展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将河北省的资源和区域优势融入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全力推进校企合作,构建起与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2)以特色求发展。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发展过程中,燕山大学充分发挥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等十几个固定的研究方向,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开设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面向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突出地域和行业特点的培养方向,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素材,丰富案例库和教材内容。燕山大学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荣获2013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质量谋提升。围绕质量主题,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确立了“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地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燕山大学形成了“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行业需求” 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荣获200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2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
采用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临聘教师为补”的“三三制”原则,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柔性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师结构,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通过实施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内专职师资队伍。重点引进名校名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引进人才的年轻化、知识化,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团队。对关系专业发展长远规划的关键岗位,大胆启用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开拓精神的博士、硕士担任学术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助手、课程负责人等。选拔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学习。以计算机学科为依托,多学科联合申报密切型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将相关专业教师融入到计算机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改善相关专业教师的生存环境。改革师资评价方式,突出实践特点。教授、副教授在岗位聘用期内要承担一定的实验、实习、指导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的工作,从而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成立青年实验室,把培养和引进的青年人才集中起来,汇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壮大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团队的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科研档次、找准科研方向,力争短时间内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实现专业团队科研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秦皇岛丰富的社会资源,聘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实际用人部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聘请外校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阔学生视野。
2.3 柔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
将“柔性教育思想”引入教学,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学科的资源和环境为依托,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实验式、讨论式、协同式和行动研究式等多种授课形式,运用多教师交叉授课、自由选择、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法,采用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课程结构上强化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生存、发展和创造的能力打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则要求多样化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网络化、立体化教学辅助系统和自主学习环境,将60%的训练内容设计成“自我导向式”探索课题,而将其中40%难度较大的部分设计成“团队攻关式”探索课题,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构建学习环境、“有效”调用外部学习环境。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定制培养毕业生。燕山大学以“育素质、教方法、练技能、学知识”为核心理念,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与东软集团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利用东软集团强大的知识积累以及领先的产品技术优势,完善计算机密切型行业工程师岗位技能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阶段, 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建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根据职业需求来培养 “拿来就用”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
2.4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体架构,以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拓扑关系为基础,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突出专业设置的标准化和特色化,构造“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柔外壳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而且每门课程也包括必讲的核心内容和可调整的外壳内容,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思想。
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拥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专业课程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课程内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备坚实的数理知识、深厚的现代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以及全面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已逐步成为每位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由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形成了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专业方向的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机械和重型装备行业人才的知识架构;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对接“河北、北京、天津、沈阳”软件开发园及企业的需求,用于构建软件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信息安全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地方社会信息化,从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人才的知识架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构建服务地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技术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教育技术学课程模块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地方各级各类院校、企业、部队、教育电视台、出版社和电教馆等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知识架构。在保持内核专业课程稳定的基础上,外壳专业课程每年允许有30%进行替换和更新,将每个专业方向模块中50%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5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设计
多年来,燕山大学通过实施“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以科研强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验专题。以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强化综合实践环节建设。
1)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控制原理”课程中引进了有多年研究基础的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成果,将并联机器人控制模型、算法、技术、装置等内容贯穿教学全程,出版了辅助教材《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结合“油井下信号USB采集处理系统”科研项目,将USB接口技术内容引入到“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编写了《USB2.0原理与工程开发》教材,在国内发行两版,共计11000册,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2)将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和教学案例,改变了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做法。以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的机器人足球实验平台,编写了《机器人足球系统》教学资料,为“并行/分布计算机系统”学位课构筑了基于Linux的并行分形实验平台,编著了《分形图形分布式并行生成技术》教材。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将获得“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奖”、采用柔性软件技术开发的“万通通用财务系列软件”作为教学案例,出版了《柔性软件开发技术》、《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等参考教材;在“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结合国家“863”项目,将“机器视觉接口系统”确定为课程设计题目。
3)将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内容和案例。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中心(以下简称软件中心)是由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领办的高科技企业,是河北省软件技术发展和软件产品研发基地。在多年专业教学实践中,以软件中心作为综合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那里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定期邀请软件中心技术专家开设讲座,根据软件中心的生产实践评价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产业支撑实践、人才回馈产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6 柔性考核体系构建
建立柔性考评模型,提出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的评价与管理,开展由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特点,提供自我测评、定性测评、长期测评、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构建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建立了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结构,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专业师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等问题。能够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2]陈英.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规划的重构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4,(8):54-58.
[3]桑新民,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2-16.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电力系统、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篇6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赵老师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什么是计算科学和它的来历
计算科学主要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全部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动运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动运行。本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
二计算科学的发展
a、首先先介绍图灵机
图灵机的发明打开了现代计算机的大门和发展之路。图灵机通过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袋子,一个读写头和一组控制读写头的(控制器)组成它有一个状态集和符号集,而此符号集一般只使用0和1两个符号。而就是这个简洁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隐含了存储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用的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是建立在图灵机的基础之上。他的二进制思想使计算机的制作的简化成只需两个稳定态的元器件。这在今后的计算机制作上无论是二极管或集成电路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b、计算机带动的计算学科
1946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掀起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一页。计算机工作和运行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计算机语言
我们要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必须事先编好程序。因此就出现了最早的机器指令和汇编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还有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
2、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了而也包括了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使得计算机的用途大大增强。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即是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的发展。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的硬件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的存储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计算机的巨大改革。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形化界面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图形化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在一个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码输入控制命令的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Microsoft。
4、计算机网络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计算机学科的主线及发展方向
围绕着学科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大量具体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与学科发展主线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组织结构。计算学科内容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他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面:
1、计算科学应用层
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划可视化,科学计算机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科学的专业基础层
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科学的基础层
它包括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其中计算的数学理论涵盖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形式语言与计算机理论等。
四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与病毒
一个现代计算机被定义为包含存储器、处理器、功能部件、互联网络、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操作系统、外部设备、通信通道等内容的系统。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发现互联网络也被加入到计算机当中。说明了网络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的互联网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扩大,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其他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计算机病毒更是很难根治的主要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刻骨铭心的,譬如1999年爆发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虫王病毒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想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必须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网络。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防护措施,以抵抗外来信息的侵入,保护我们的信息不受攻击和破坏。
(2)计算机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二>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超级秘书网
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露。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加强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建设。应成立自动化系统安全支援分队,以解决计算机防御性的有关问题。
很多公司都有因为电脑被入侵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惨痛经历,不少普通用户也未能避免电脑被破坏的厄运,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术高超的入侵者所为,小小的字符串带给我们的损失已经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系统级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高级计算机用户、如果你是论坛管理人员......请密切注意有关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类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补丁,及时在你的程序中写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击的安全检查代码并为你的系统安装最新的补丁会让你远离字符带来的危险。经常杀毒,注意外来设备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和计算机对外网的链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计算机被攻击。
五总结
在学了计算科学导论之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将来要从事的学科。计算科学导论指导着我们该怎么学习计算机。让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的方向。正如计算科学这座大楼一样,在不断的成长。信息安全也必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被人们重视。总之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赵志琢著,科学出版社2004版
2、《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篇7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发展方向
0引言
机械设计与制造是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技术,综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无不是以工业发展保障国家国际地位,我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同时整个社会已经进入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技术发展的时代,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我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升级换代,以强有力机械能力助力我国工业发展,成为当下相关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
1智能制造的概念及特点
1.1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已有近30年历史,最初是由日本在1990年倡导的“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项目中提出的,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系统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其通过运用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对制造过程中的人的各项工作活动进行取代,完成对事件的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智能制造的提出和应用,极大地延伸了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推动着自动化的概念向柔性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1.2智能制造的内涵
1.2.1数字化
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旨在减少人对于制造过程的干预,使设备具有自主决策和工作的能力,相对于人对各项生产要素的主观决策分析能力,机械设备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弱,因此,且由于设备的决策过程是通过计算机智能算法实现的,因此,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先要实现设备运行过程的数字化。
1.2.2可视化
可视化是智能制造实现过程的必要环节,由于人类对于数字的处理也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当有大量生产数据出现时,仅靠人类的脑力难以进行控制和察觉,因此需要借助可视化工具,将各项生产数据表现的更为直观,有助于人类对于生产过程的检测和调整。
1.2.3自动化
自动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将人类从制造活动中解放的有力工具,且伴随着近年来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水平也在逐年提升,通过添置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能极大保证生产过程各项活动的精准性,对于提高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4协同化
任何一款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都是分步进行的,往往需要借助多种设备依次对部件进行加工,才能实现产品的设计功能,因此,就需要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生产过程协同化主要涉及到复杂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协同,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等待与迂回,进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流畅性,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保证。
2我国现阶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快了我国智能制造计划的实现进程,不可避免对现有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产生冲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2.1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换低
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换率低是我国现阶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据统计,从21世纪初,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已经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我国各项生产工艺和母机产品对国外依赖性强,导致科技成果转换不完全,对于设备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及高端设备产品,我国还未具备自主的生产和加工能力,这也是限制我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2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因为各项生产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来到我国进行发展,快速提高了我国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同时也对于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我国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是在外资企业的影响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现阶段各项产品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未考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环境监测公报,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控制质量超标的比例达到3/4。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我国的经济也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必然对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行业产生影响。
2.3高端产品少,信息技术应用不全面
高端产品少,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全面是我国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面临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40年,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减少生产过程对于生产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产业转型的一大瓶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加快我国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是解决我国当前产品不够高端的主要途径。
3未来发展方向及支撑技术
3.1发展方向
综合现阶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设计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成果转换力度,多学科耦合集成、模块化与网络化将成为未来我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1.1多学科耦合集成化设计
随着人们对于产品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充满个性,产品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仅靠单一学科的产品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机械、电气、通信、控制等多学科耦合必然成为未来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学科进行耦合,进一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于人工的依赖,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功能仿真,并具有针对性的迭代优化设计,最终实现产品功能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3.1.2模块化与网络化相结合
模块化与网络化的机械设计模式能统筹各项资源,将任务进行分配与整合,从而提高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水平,按照设计团队的专业技能或者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拆解,对任务分配,实现模块化产品设计,即并行工程作业,能极大提升设计的进程,保证产品设计的质量。同时,通过网络化,将各模块化的功能结构设计进行连接,实现各工作小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沟通,从而保证产品整体的工作性能,最终提升了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水平。
3.2关键支撑技术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朝着多学科耦合与网络化等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
3.2.1分布式网络布局设计技术
现阶段,几乎所有的机械与自动化设计过程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分布式网络布局设计则为实现并行工程作业所必须的技术,将各工作小组团队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实现设备的交互,能有效减少因流程和资源传输导致的设计过程资源浪费。
3.2.2计算机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
计算机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三维可视化,即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客户的需求进行可视化呈现,与传统二维视图相比,三维可视化能直观明了的将产品细节进行展示,避免因设计问题而导致的产品报废;第二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由于现阶段大多数产品均为多系统复杂产品,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将产品的工作过程进行数据化分析,找出关键点进行功能加强。
3.2.3数据云存储与共享技术
数字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实现的过程会产生大量过程数据,数据云存储与共享技术能有效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并通过减少纸质化存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转移性,便于后续深度开发和经验分享。
4结语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针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同时,既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脱节,也和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对计算机故障能熟练识别并排除的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对指令系统、逻辑电路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设计出有创意作品的学生,而不会要求其对数据结构有多深入的研究。因此,由于受课程体系影响出现了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
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围绕“动”字展开教学活动,即教学主动、学习主动。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但不能简单的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要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升华。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才能突破理论知识局限,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给予指导。但事实的情况是,当前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中职学校因办学经费有限,往往对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要求。同时,多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缺少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因教学与应用的长期脱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1.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影响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症结在于计算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从课程设置方面实施计算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计算机领域市场、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将教学目标引向实践教学,变理论为辅,实践为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兼有较强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减少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时数;减少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命令的教学,增加如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学生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课程。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快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把握市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最新信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学科,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 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 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言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篇9
然而,事实也许有点残酷――学校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总是和社会的需求差得太远太远,尤其是热门了很多年的计算机专业。那么,当象牙塔里悠闲的步伐早已跟不上业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在四年里奋斗自己的人生呢?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也喜欢用这句话来告诫我的学生们。因为很多学生在入校的时候对计算机这门学科完全不了解,懵懂地过了两三年才逐渐了解计算机的庞大知识体系。然而,四年大学时光已过去大半,所学知识广而不精,缺乏针对性,动手能力弱,进入IT职场后力不从心。因此,每当我的学生问我“怎样让四年后的自己更有竞争力”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学习切忌没有目标,从大一开始规划你的大学。
修炼“内功”
每个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拿到第一学期的课程表时总是有点小小的失落:没有想象中高深的专业课,除了政治、体育之外,课时数最多的便是数学和英语,这和中学有什么区别?
不要小看这两门学习了多年的科目。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切理工学科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数学更是金字塔底部最稳固的那块基石。无论你以后是往算法分析等理论方向发展,还是往网络安全、视频音频处理等应用方向发展,数学都至关重要。
英语的重要性则更是不言而喻的。既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就意味着英语能力根本就不是对你的要求,而是默认值。英语是IT业的默认语言,你必须习惯看英文技术文档,阅读经典的英文理论著作,从英文网页中获取最新资讯。
尽管只有数学和英语的大一很枯燥,但这是修炼内功的阶段,为以后的专业课做准备。如果内功不深厚,就算你以后炼成了“降龙十八掌”,也难免会后劲不足。
有目标才有动力
学好了数学和英语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们只是基础。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体系十分庞大,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还包括若干研究方向。想在四年时间里学习所有专业方向,并达到精通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企业计算、软件开发、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因此我通常建议我的学生及早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目标地学习。
・嵌入式系统开发
大家都知道,目前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硬件、软件、网络三个大方向。一般来说,选择硬件的同学比较少,大多数人就算选了硬件,研究的也是软硬结合方向。那么说到软硬结合,嵌入式系统便是近年来最火的研究热点。它是针对某种特定应用设计的系统,日常生活中的手机、MP3播放器、数码相机、高清电视都离不开它。目前我国40%的软件产值都来自嵌入式软件,而且这项技术的人才缺口高达15万。无疑,嵌入式系统开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之一。
虽然嵌入式开发对人才的要求是软硬兼通,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个方向时,通常会从事软件开发,毕竟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所以对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处理器结构等硬件基础课程,学懂即可,不必深究。
在软件学习方面。首先,C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操作系统这些软件基础课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其次,不要死抠书本,要多了解业界动态,自学一点业界流行的程序开发语言,掌握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最好能掌握一个或多个嵌入式操作系统,求职时才不至于与单位需求脱节。
另外,很多同学不重视汇编语言。其实,进行嵌入式开发时,若能在高级语言里嵌一点汇编语言,对进行操作系统级软件(即底层软件)开发非常有优势。
对于有意于这个方向的同学,我还有一个建议。嵌入式系统开发是一个应用型非常强的方向,求职时实战经历极为重要,最好从大三开始联系实习单位并参与项目。毕业求职时,完整参与过嵌入式项目的经历,比成绩单上一片90分更能俘获面试官的芳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这个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成了整体的时代,网络技术的热门程度与嵌入式开发不相上下,它的就业前景甚至比后者更广阔。而且新兴的高层次网络安全工程师无论是职业前景、提升空间还是薪酬基数、薪酬增长,都更加优越。可以说,这个方向的前景和“钱景”都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不太重视网络方向的课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的同学会比较辛苦。首先,和所有同学一样,在大一大二打牢基础,其间学校会开设一门《计算机网络》,属于专业基础课,要好好学。这门课最经典的教材推荐Andrew S. 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然后,结合程序设计,自学掌握Internet编程基础、网络多媒体相关应用等网络应用技术。
对于这样一个应用性较强的方向,在学校课程设置较弱的情况下,自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目前复杂的网络在线应用呼唤一个新的网络体系结构,那么,同学们可通过《高级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等书籍了解相关技术。另外,网络与信息安全也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应该多掌握一些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隐藏技术。总之,要随时关注技术的发展,让自己的步伐跟上业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方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它不是最实用的,但却是最好的。因为只要有了过硬的软件开发能力,就可以与任意具体应用相结合,能够非常灵活地转入各种应用领域:学点图形图像技术就可以去做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学点网络与通讯就可以去做网络方面的研发。
我的学生经常和我讨论一个问题:计算机语言很多,应该学哪一种?我始终认为,不管哪一种,只要精通一门,其他语言学起来相对就容易了。建议大家先精通一门高级语言,例如学校开设的C语言。到了大二后期,在此基础上加上面向对象的元素,学习C++或者VC++,精通之后你就算上路了。接下来可以触类旁通地自学Java、.NET等多种流行语言。如果自我感觉“功力”修炼得差不多了,可以尝试着参加程序员考试,不少单位对它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此外,从事软件开发的人仅仅精通写程序是不够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这不过是熟练工的活罢了。而且一味埋头写程序,你永远只是最底层的程序员,很难有大的发展。只有统领着团队,策划完整的软件项目,你才能成为软件业的高层次人才。所以,建议具有组织才能的同学,一定要学好《软件工程》这门课,课外还可以读读《人月神话》,这是软件工程的经典著作,很有启发意义。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项目经理哦!
为求职准备两块敲门砖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四年的积累,就是为了毕业时找份好工作。每年11月,看着大四学长为了找工作四处奔波形色匆匆的样子,大一的新生们是不是心里有一丝庆幸:还好,这样的日子离我还远!可是,当你抬起头看看就业形势,你还会这样想吗?所以,我的学生一入学,我就会告诉他们,从一开始就要为自己的前程打算了,应该早早准备两块敲门砖――证书、实习经历。
证书也许不能反应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它能让你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考证书不宜太早,最好是到了大三之后再进行,否则会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另外,也不宜考太多证书,会牵扯太多精力。网络技术方向的同学可以考比较权威的思科系列认证;软件开发方向的同学可以考微软的系列认证,涵盖面很广,业界的认可度也高。
作为求职的另一块敲门砖,实习经历比证书更有分量。从大一开始,最好每年暑假都能找一家单位实习,也许一开始你做不了太多事情,但是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让你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到了大四上期,就该找正式的实习单位了,建议提前半年留意心仪公司的招聘流程,尤其是技术要求,尽量弥补自己的软肋,让自己的实习表现更好,毕业后留在这个单位的几率也就更大。即或不能留下,过硬的实习经历可以为你以后的求职增添重重的砝码。
作为一名教师,深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辛苦与艰难。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因为困难而轻言放弃。只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基础课,确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掌握市场需求的最新潮流,我想每个同学的未来都会充满阳光!
学长经验谈:
有的放矢,时间不浪费
小郑 男 软件公司程序员
我敢说,60%的同学入学时,根本不清楚计算机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这部分同学不必着急确定发展方向,可以一边学基础课,一边关注行业动态,看看自己哪些课程学得好,看看哪些业界热点能吸引自己,一般到了大二就可以判断出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个时候,恰好专业基础课开始了。以我的经验,学习专业课要“有的放矢”,尤其要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对于与自己的发展方向关系不大的科目,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大致学懂就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专业课,深入钻研并加强课外学习,怎样精益求精都不为过。
考研,从大一抓起
小高 男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
篇10
【关键词】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数字化
科技迅速发展,摄影测量技术经过多次改革,到目前已经进入数字化的摄影测量技术阶段,这个新技术对整个摄影测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表面,它已经使摄影测量的概念和涉及到的专业的知识都有影响。从测绘学科的角度来说,数字测量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新型数字化测量技术,简便快捷;从摄影测量学科来说,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已经从经典的摄影测量转化到现在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高科技技术。数字测量技术既给人们带来机遇,又给技术人员带来挑战,但是其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努力抓住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技术,使自己能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中站住脚步。
一、摄影测量发展现状
由于摄影测量生产的转型,影像扫描仪已被大量地应用,全国扫描仪数量已超过100台。同时航空摄影机(如RC30)也在加速引进。应用于航空摄影过程中的GPS/IMU系统也已引进,Z/I公司的数字航空摄影机DMC已开始在中国应用。与此同时,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以及其定位参数(RPC)文件的应用,只要极少量的外业控制点,就能迅速生成正射影像图,它已在城市、土地的变迁、规划中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航空激光扫描Lidar也愈来愈成熟。
由于新一代传感器、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以及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发展及其大规模的推广,这样对摄影测量自身发展提出一个非常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摄影测量向何处去,除了摄影测量与新一代遥感传感器、GIS、GPS 更进一步地结合外, 摄影测量自身从理论到实际将如何发展,还有没有发展前景,在国际上同样对摄影测量发展提出了疑虑,美国Ohio大学Schenk教授在其著作“数字摄影测量学”的序言中指出:摄影测量与猫一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几次生命,摄影测量的终结已经被多次预测。但是他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数字摄影测量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并且迅速发展的学科。它的许多基本概念与方法来自影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但是不管它们对它的影响有多强烈, 数字摄影测量还是一门有自己特色的学科。
二、数字摄影测量给学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一门“从影像重建被摄物体表面”的学科,摄影测量侧重于重建物体的几何表面,并进行“量测”;而遥感则侧重于重建物体的物理表面,恢复问题表面的物理属性。因此,从本质而言,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研究影像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的科学与技术,使人们更容易直观地理解与应用有关信息。从测绘学科的角度来理解,摄影测量是一门“量测的学科”,著名的摄影测量学者HeIva (1995)就认为“摄影测量的范畴是量测”;而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来看,它是从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立体视觉。但是,人们一般并没有将摄影测量与计算机立体视觉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摄影测量在上世纪摄影技术出现不久就被学者发现其测量功能,并被使用,而计算机立体视觉实在新世纪环境下创造并被使用的,因此摄影测量的历史要比计算机立体视觉的历史长得多,并早已成为测绘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长期以来,摄影测量是依赖于精密的光学机械仪器,特别是在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摄影测量以模拟摄影测量仪器为代表, 与计算机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摄影测量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传统摄影测量的范畴,它已经不属于摄影测量工作者“独家所有”。这是摄影测量工作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同时,数字摄影测量也为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摄影测量的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组织与流程,一切均以模拟摄影测量仪器的制造者为中心。摄影测量仪器的理论、结构,各种控制器、仪器的定向理论与操作方法,变换光束测图的理论等,均以相应的仪器为中心。进人了解析摄影测量时代,由于计算机引人了摄影测量,大大地拓宽了摄影测量教学、科研的领域,这也提供给学者们更多的研究方向。
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发展的崭新领域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主要还是围绕着利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展开的,而对于数字近景(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甚少。同时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价格愈来愈低廉。数码相机在测量中的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领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为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通过2维图像认知3维环境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不仅使机器感知3维环境中物体的几何信息,包括它的形状、位置、姿态、运动等,而且能对它们进行描述、存储, 识别与理解,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间又有明显的差异。不论差异大小,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已成为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数字摄影测量在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将获取到到信息数字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测绘和分析,提取出对人们有用的信息,这一改变,使数字摄影测量很快被企业所接受并得到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出现不能仅视为简单的科学进步而已,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到他已经从概念开始改变,并影响到科学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产品水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提升专业素养,及时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迎接各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利,马颂德. 从2维轮廓线重构3维二次曲面形状[J].计算机学报,1996,19(6):401.
[2] 马颂德,张正友.计算机视觉-计算理论与算法基础[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