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师课堂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双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案。“双案”与教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双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在实践“双案导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科学实用的“双案”。
二、“双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收效
(一)“双案导学”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教师在讲,看看下面,喜欢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课堂教学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实施“双案导学”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双案导学”中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能提前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同时导学案也让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的引导,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篇2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该专业教学开展、课程选择、人才培养、授课方式、实习实训的总纲领。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1)团队商讨。每年的4月初,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会启动当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会,要求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团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主要从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能力要求、考取的专业证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的课程、后大学五年的知识需求及选修课等方面展开商讨。一般来说,由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设置时的调研报告,确定方案草案,然后经团队多次商讨,达成一个初步共识。2)调研访谈。人才培养方案的首稿完成后,团队需赴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本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团队还会走访旅游企业、行业及高等教育院校的专家,请实践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臻于完善。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还要邀请酒店行业骨干或中层干部来到学校,请专家从酒店的典型工作任务角度出发,探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并对课程名称、开设课时、开设学期等提出建议。团队则根据实践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后再由团队成员分赴各个酒店,请专家再次提议,力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实用、科学。3)学校论证。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第五阶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相关人员及科产处、教务处的负责人等对专业进行答辩、论证,力求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实际需要。专业设置团队将根据校内专家的意见又一次对方案进行调整,最终完成完善、科学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
2师资团队建设
1)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双师”是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教师素养,同时也要具备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技能素质。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首先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其次要关爱学生;第三要注重自己的外表与内涵建设;第四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和高水平的教师素质;第五还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第六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形成大旅游的观念。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如下实践能力:首先应具有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成为酒店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员,掌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第三要能为酒店企业培训员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四每年至少有累积两个月的酒店实践工作经历。学院可以通过派送专业教师开展校际交流、访问学者,组织相应的课程学习、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2)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邀请酒店企业骨干人员走进课堂、举办各类行业实践讲座,由企业人员将其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累计聘请了十多位企业一线骨干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开拓了新的局面。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对其授课的质量要求类同于校内专业教师,同时也要顾及其企业工作的特殊性。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知学校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特性等。
3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
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学生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实训实习的开展是校企无缝对接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1)专业课程实训。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遍布各个学期和各门课程。在讲授“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走进课堂,同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按照五星级酒店建设的南通大饭店新楼、金石国际大酒店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宴席设计与服务”等课程的实习实训部分都将在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展开。特别是“酒店专业调研”课程,将实地走访长三角地区的知名酒店,这对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感知酒店企业氛围及工作环境大有裨益。2)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宏观的工学交替实训,将学生安排在酒店进行为期5~6个月的对客服务。学生进酒店前,召开安全教育会和酒店与学生的双向实习选择会,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校外实训酒店,并按照酒店岗位和学生个性安排实习首岗。进入酒店报到后,酒店要进行实习岗位培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让学生理解酒店的理念、文化并掌握岗位基本技能,为实习学生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实习开始后,由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每两周前往酒店企业一次,对学生思想、技能、知识和生活等进行指导。工学交替实训的中期,由学校各级领导走访各个酒店,与实习生、酒店负责人就学生实习状态、心理、技能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请酒店企业对学生不足、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学生就校内外指导老师、实习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进行沟通,特别对需要由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实习后期,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充分沟通,就实习学生的工作技能、实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学生回校后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加以指导,使同学们充分认知专业并进行后大学职业规划。3)假期实训。学校与酒店企业充分沟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闲暇,同时也结合酒店行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集中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在短期内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活动。
4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如表1所示,校企合作从步骤上可以分为5个层级,内容上则表现在学生实习、人员互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材合作等5个方面(资料来自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无缝对接的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5结语
篇3
2012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试行“双导师制”,建立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创立了校-地同创共建实验园,为英语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本文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以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管理与实施为例,着重进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1. 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调整工作已经开始并在相应年级试行实施
2007年,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大环境下,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领导和相关责任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比重,除了进一步强化《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还在《综合英语》、《英文阅读》、《英汉翻译》、《英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明确了≥30%的实践比重,尤其是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教学论》、《英语测试》、《微格教学》等教育方向实践课程,提出了“理论指导、实践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付出实施。2011年起,又将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延长为半年,有效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
2. 教育实习基地保障
自2000年起,河南教育学院先后在郑州回中、郑州23中、郑州58中、郑州61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47中、金水三中、金水四中、郑州八中东校区、聚源路小学、心怡路小学、郑东实验小学等设立教育实习基地,每年输送大量实习生,为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外国语学院已经与郑东实验外国语、郑东实验学校、心怡路小学等进行了“双导师制”对接;同时,为了适应高考及基础教育英语改革需求,外国语学院正在和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联大、阳光、新奇等,协商实施双向导师、定向实习等合作项目。
3. “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2013年5月,河南教育学院启动了“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其中,英语教育专业与郑东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向导师联系;2014年3月,新增郑东实验学校为双向导师联系基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教育学院和基地中小学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听课、观摩、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课堂指导、实践,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渗入到全程教学中等具体实施方案。
(二)改革内容
“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特色,将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起来,并运用到教学全过程,突出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和实践,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采用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实践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实践课程核心化、技能具体化、方法多样化、训练全程化,从而使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潘金林,2010)具体内容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细化各门主干课程实践比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30%、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45%,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80%,突出实践环节全程化;
2. 构建“双导师制”,实行校-地协同共建,使中小学一线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同时有效保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能有机会接触中小学实际课堂,亲身体验,促进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与中小学教学环节相结合。
(三)实施方案
依据前期调研成果和教育厅实行校-地同创共建的文件精神,根据河南教育学院“双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外国语学院和郑东实验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导师指导,强调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通过观摩、指导、实践等环节的实施,将实践全程引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进一步调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大各门主干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让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进行实地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观摩和指导。通过加大实践环节、延长校内外教育实习期限等,实现“双导师制”背景下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四)改革目标
2013年外国语学院参加“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双导师”项目教师2人,联系中小学2个;2014年参加该项目教师增至3人,联系中小学3个;下一步,河南教育学院将加大校地合作共建基地建设,争取增加8-10名“双导师”,增加4-6所中小学基地,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具体目标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外实习计划,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分别进行2-4周的校内外实习实践;
2. 延长大三教育实习期限,尤其是校外实习期限;
3. 在现有校地共建试验区的基础上,拟增加郑州八中、经纬中学、聚源路小学等为实验基地,为“双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后台。
4. 促进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观摩、指导,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关章节的讲授,并对高校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督导。
5. 促进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和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
6. 在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地协同、共建“双导师制”。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厅“双导师”制、校-地协同共建文件精神,着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双导师基地建设,将中小学教师引进高校专业课堂进行观摩、实践、指导;将高校教师引进中小学课堂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观摩,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
2. 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校-地共建,将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环节贯串全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自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演练。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机会,并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 以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利用观摩、访谈、问卷、实践等形式,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
1.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立足校-地协同共建,以“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契机,加强高等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环节贯串教育全过程。
2. 以河南教育学院“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背景,将“双导师制”引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拟构建理论指导下的、突出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 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突分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就业机率。
4. 有利于基础阶段教育改革。“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师走入高校课堂,为其理论提升建立了平台,通过与高校教师理论、实践的沟通,也更有利于其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引介入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并为其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科研提供有利支持。
三、“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意义
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而作为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英语课程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以“双导师制”为背景,在英语教育专业实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强化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在于: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将教学实践细化到各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际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素养。
2. 将中小学教师引入到高校课堂,通过观摩、指导、参与、实践等环节,一方面提升高校师生对中小学课堂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对教学法课程提出宝贵意见。
篇4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规格目标区别于普通高校,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学生应该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等。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仅靠有限的校内课堂教育资源难以胜任,甚至传统的“课堂+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有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建立“场中校”,实现职场与课堂的互通,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学做一体、开放办学。所谓“场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的施工现场设立可移动教室、工艺流程式实践点等教学场所,确保对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能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并提供满足数量要求的顶岗实习岗位。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它为工学交替提供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学习场景、完备的实践实训设备及辅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匿乏、时空分离、情境不对称等系列难题,为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学交替在表现形式上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工作交替进行,遵循“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协同旋进的过程。“场中校”的建立确实为工学交替创设了不可多得的设施与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工学交替教学的实施平台。但任何事物只有做到软硬兼容、内外兼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这对施工现场的工学交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工学交替”的研究颇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内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论述,而对于在“场中校”模式下如何开展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借助四维度理论,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的“场中校”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
“四维空间”是由通常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总体,它呈时空流动性,被X,Y,Z和时间T四个维度共同确立。从广义上讲,维度又可以理解为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四维就是四个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有机组合。“四维度理论”要求我们认识宇宙万物都必须从这四个维度去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从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对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尸经过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企业、行业的实践调研,提出了施工现场工学交替必备的四个核心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根据四维度理论初步构建得到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
维度一:教学任务维度(代号X)。教学任务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纲领性文件,以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上,它直接决定着工作项目的选择、双配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现场即课堂”,而课堂的授课内容又完全取决于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因而,选择合适的专业、合适的课程和合适的时期开展工学交替就显得格外重要。
维度二:工作项目维度(代号Y)。工作项目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平台支撑,通过选择合适的施工项目或项目群,实现与课堂内容、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突出“项目即教材”的特点,以项目的真实资料为教材,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维度三:双配师资维度(代号Z)。双配师资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基本保障,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1:1的比例配备开展专业课教学,实现校内外教师的合理分工和师资互融。“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施行“工程技术人员即教师”的理念,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授课,企业技术人员包括项目部经理以及施工、监理、造价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负责专业课的实际化教学和应用化教学。
维度四:教学实施维度(代号T)。教学实施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通过双配师资的协同合作,分解教学任务,匹配工作项目,按照制定汁划、执行作业、检查控制和考核处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工作,并注意随时调控教学进度以顺利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秉持“操作即考试”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岗位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评价为重点,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共同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
1.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
(1)模型的构建。
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参见图之)。
(2)模型的内涵。
在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中,X,Y,Z和T分别代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四个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教学任务维度x可按计划进度分解为X1··· ···Xn, Xn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形式表现;工作项目维度Y对应教学任务维度X的内容而设立,并且细分为Yl··· ···Yn。Yn以项目工作内容的形式表现,它与教学任务维度的Xn一一对应;双配师资维度Z包含了校内专业教师Z1和企业技术人员Z2,两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同合作、相互融合。教学实施维度T重在整合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建立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学习模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按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合到“做”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螺旋递进式工学交替,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2.四维度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当中的应用实践。
由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可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大维度各有特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以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为指引,充分把握四个维度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对开展“场中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的运作为例,阐述工学交替四维度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举措。
(1)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审定。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模式下的校企双主体合作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予以重新审定。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对浙江20多家企业进行系统调研,深人了解企业需求并充分论证,与典型企业合作开展了工程管理岗位结构分析,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集体制订审核,并且在实施中实时调整,充分体现企业和行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最新需求。
其次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在设计思路上,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展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最后建立起适合企业、行业及社会需求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工程技术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学习工作包,每一工作包所包含的具体课程在内容上按照知识点界面设立学习模块。在课程开发上,由校企双方互派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体现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课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施工”、“建筑工程计价”等。
最后是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重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重构。根据教学任务维度的基本内涵,可以把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准确有效地把学期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模块化和衔接化是工学交替教学设计的关键。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教学任务可按照土建工程的基础、主体、屋面、装修等分部工程的形象进度划分单元模块,再对各单元模块按照分项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分解,再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和相关性予以聚类组合,最终形成相对独立又前后衔接的课堂教学任务。
(2)工作项目的选择与匹配。
首先,工作项目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做好合作企业的选择。高职院校需要在综合考虑工学交替所需的项目类型、大小和进度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此类条件,同时合作意愿又强,规模、资源、能力和影响力等都属行业一流的品牌企业作为“场中校”的合作对象。,鉴于这样的理念,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选定了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场中校”,使人才培养有了基地保证、师资保证和实践保证。
其次,工作项目内容的分解必须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匹配。教学任务是总纲,决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工作项目是现场教学任务实施的载体,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分解项目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项目实际生产任务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工学交替教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属于省重点项目,该项目群包含了多个大型单项工程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满足了现场教学所对应的工作项目内容需求。“场中校”刚建立并开始实施的时候,有三栋大楼正在施工。“建筑工程计价”课程前四周的授课以第三栋大楼基础部分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五至第十一周的授课以第二栋大楼的主体结构和屋面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十二周至期末的授课以第一栋大楼的装饰装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充分保证了整个课程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都有相应的工作项目内容模块与之一一对应。
最后,把工作项目的真实资料转化为现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材。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每一阶段都会形成相应的技术资料、财务资料和综合资料,由双配师资和学生骨干共同围绕课程教学任务对这些真实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整合、编排和设计,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可以参照和使用的辅助教材,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协助企业完成了工程项目资料的特色化管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最终整理形成了《浙江影视制作中心建设全过程综合资料汇编》,其每一章节都包含了项目真实的技术、财务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3)双配师资的分工与合作。
首先,做好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在推动事物发展中起着最积极最主要的作用。“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要顺利和有效的实施,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外,关键还在于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作为高职院校,必须选配优秀教师领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企业方,选派的技术人员必须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人。这里特别强调企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选择人选时应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对双配师资进行合理化的教学分工。在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一般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课程理论部分的授课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工作项目的对接、课程实践部分的授课以及过程性的评价。如“建筑材料与施工”课程的教学,由校内专业教师从理论层面讲授材料的名称、特点、力学性能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等知识,然后由企业高级工程师带学生了解现场材料的堆放、管理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材料的基本性能,对材料在施工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人的分析。
最后,实现双配师资教学实践的合作与共赢。虽然校企双配教师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分工不分家、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基本精神开展各项工作。校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扶持和帮助下可以获得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协助企业人员现场实践教学。而企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高但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够的问题,采取学校补助、企业奖励等举措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加强个人学习与进修的积极性,通过校内专业教师授课技巧的传授,着力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真正实现校内外双配师资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4)教学实施的循环与递进。
首先,把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学习模块。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和积极行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在于双配师资能否通力合作把教学任务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并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其次,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即授课计划,课程实施方案即教学实施的技术路线。工作计划的制定需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工作项目实际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工作中的各项关键节点和时间节点在计划中应表述清晰、有据可循。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调整,应立即执行变更,并对变更后的影响做深人分析。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工作计划执行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执行内容、执行人、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评价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脉络和操作思路。
最后,利用PDCA循环阶梯式提升改进教学质量。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指的是按照制定计划(P)、执行作业(D>、检查控制(y)和考核处理(A)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PDC: A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一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或者几个单元的组合。通过课堂教学任务螺旋递进的设置和安排,最终实现工学交替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按照过程评价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企业技术人员、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评价,构建了学生技能、职业素质双元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考试方式。
篇5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始于如皋高中化学,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它也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活动单.
二、“活动单导学”的基本模式
三、化学活动单的设计方法
“活动单”实际上就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化学活动单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课堂反思、课堂评价等.下面就它们的设计方法进行一一说明.
3.1 课题名称的设计
课题名称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自然节次、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逻辑顺序确定.
3.2 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考试说明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确定.如人教版必修1的第一章的《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认识“物质的量(n)”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NA)、摩尔质量(M)的涵义.
(3)能找到N、NA、n、M、m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所发挥的桥梁作用.
3.3 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情,活动次数合理(一般来说不要超过4次).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讨论、竞赛等.下面我们从概念设计、实验设计等不同角度来分别说明.
3.3.1 基本概念的设计
(1)简单易懂的概念适合直接给出.在活动单上直接给出概念,并通过问题加以巩固.如:氨这一节中“氮的固定”的概念.给出氮的固定的概念: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N2NONO2…这些反应中哪一步反应是氮的固定?
(2)比较抽象的概念适合理论引导.如“物质的量”概念较为抽象,如果直接给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就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如“一双”、“ 一打”里的“双”、“ 打”是什么意思,再去理解“摩尔”的意思就比较容易.
(3)实验可感知的概念适合实验观察.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例如在讲化学人教版选修4中反应热部分吸热反应概念时,可利用Ba(OH)2・8H2O与NH4Cl反应,实验容易操作,现象明显.放热反应的实验较多,可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如加U形管,用红墨水等)让现象更为明显,学生一目了然.
3.3.2 物质性质实验的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对物质性质的实验教学设计进行展示,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有的可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氯气的毒性等;有的实验教师可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对于某些性质探究实验,学生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通过讨论提出一些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其中一部分实验方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时,不仅可以展示成功的实验成果,得出相应结论;也可以分析一些失败的实验,共同探讨失败的原因,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实验教师和学生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探究氯水漂白原理的实验可以设计为:
(1)提供下列物品,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粒子.
实验用品:干燥的氯气、新制氯水、NaCl溶液、稀硫酸、红布条、镊子、试管若干.
(2)HClO具有漂白性,为什么漂白剂常用次氯酸盐?
当然,活动单中的实验探究设计,可以不拘一格,学生能自己设计出来的就让他们自己设计,不能自己设计的就直接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之,只要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实验设计就是好的设计.
3.4 课堂反馈的设计
课堂反馈题目的设计,首先要紧贴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所扩展和提升.题量的多少可根据活动单所学内容的多少及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一般需做八分钟左右.课堂反馈要课上完成,教师可根据批阅的情况,在下一次课上进行适当点评.
3.5 课堂反思的设计
课堂反思是留给学生课后填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填写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节课的学习心得,知识要点(用简单的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易错点,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难点等等.
3.6 课堂评价的设计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改革;双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69-02
导师制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随后世界各国高校纷纷仿效实施导师制度。“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双导师制”)是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导师制”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创立的。双导师制指高职教育中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分别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校内专任教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负责学生课程学习与指导;企业指导教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训练,强化学生在职业道德、实践技能、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的训练。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正是在这种双重背景下,把“双导师制”引入课堂,通过企业真实的商务活动策划任务,让学生分析市场、制定商务活动策划方案、撰写策划案、执行方案等,让学生在企业运作中了解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的工作任务,以及理解电子商务商务活动策划的全过程,从而掌握基本策划思维与技巧,理解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的价值,领悟企业的商务活动策划的真谛。因此,本院的《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教学是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的必要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双导师制”下的《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课程定位。“电子商务活动策划”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着重学习商务策划原理与基本特征,掌握基本策划思维与技巧,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商务活动的管理和策划概念,并通过企业真实策划项目实际操作流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商促销、电商软文、电商广告、电商品牌推广等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的基本方法与流程,掌握策划书的基本书写规范,适当地训练学生的电商策划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等课程为基础,通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1)知识目标。着重学习商务策划原理与基本特征,掌握基本策划思维与技巧,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商务活动的管理和策划概念,掌握策划书的基本书写规范。(2)技能目标。使得学生掌握电商促销、电商软文、电商广告、电商品牌推广等活动策划的基本方法与流程。(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市场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市场敏感度,培养其创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基于“双导师制”下的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电子商务策划技能等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对电子商务的活动策划岗位分析,针对电子商务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兴趣,专门针对网络经济、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的技巧,确定“立足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性技能”的课程设计理念。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课程以实用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基础,遵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开发项目课程资源。本课程根据电子商务策划岗位业务技能要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2014―2016年分别引入的项目来自于中山爱味尚有限公司、广东德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山银曼灯饰照明有限公司,校企共同开发本门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了电商活动文案策划、网络营销与推广活动策划、电子商务广告活动策划、电子商务促销活动策划等四大技能实操体系,以四大项目为切入点,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序化教学内容,强调其职业性。
3.实行“双导师制”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1)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电商促销活动策划、电商广告活动策划、电商软文化策划、电商品牌推广活动策划等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任务,课堂外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实践课堂内容。课程设置项目团队,每个学期末都有团队业绩展示并评比、优秀团队展示和成功经验分享。(2)“双导师制”,即本院专任教师担任课堂理论指导老师,企业出任项目实操技能指导教师。实现了“双导师制”教学,本课程2014―2016年,本专业校企合作单位广东德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山银曼灯饰照明有限公司均有兼职教师亲临课堂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一是多元化考核主体,由学生、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施多元评价;二是多维度考核指标,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道德素质等;三是多样化考核方式,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双导师制”下的课程实操性项目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选取,首先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必须是与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所选取的“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课程教学资源必须与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相符合;再次,所选取的课程资源必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相符合。该课程以本院校企合作项目为背景,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左右,承接广东德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的不同的项目,利用这些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具体项目安排如下:项目一:电商促销活动策划:(1)收集热销产品数据;(2)确定活动主推产品,制定销售目标;(3)确定促销活动主题;(4)确定活动主推产品,制定销售目标;(5)制定小组整体构思与具体目标。项目二:电商软文化营销活动策划:(1)市场背景分析;(2)软文话题策划;(3)软文媒体策划;(4)软文与效果评估。项目三:电商广告活动策划:(1)广告策划调研;(2)产品营销目标与广告目标;(3)产品广告策略。项目四:电商品牌推广活动策划:(1)确定推广品牌,确定推广目标;(2)确定推广主题、制定推广方案。
四、本课程特色和创新
1.符合高职特点,突出实用性,突出实践技能。本课程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实用为主,将重点放在与商务策划的方法、策略、技巧及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的运作上,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首创性的精心设计了电四大实训技能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策划岗位实操技能,突出实用性、实践性。
2.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双导师”共同授课,本专业有丰富的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资源与兼职师资,近3年均有本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派兼职教师亲临课堂实践教学,校企融合、优势互补。
3.课程由校企合作开发,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让教学过程真正做到老师在实战中教,学生“在项目中学,在企业中做”,从而掌握过硬的电子商务策划技能。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我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双导师制”法,每个团队组根据自己的方案和经营目标进行团队合作,先后为本地企业与店铺提供优秀策划案作品20多项,可谓是课程改革初显成效,也为本专业甚至是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线索与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谢刚,王圆圆.高职“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探索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5-17.
[2]吴婷.项目教学法在“网店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55-56.
[3]付晓燕.Cto C 网店经营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篇7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高职新闻专业没有突出职业技能导向。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输,过于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新闻实践环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以至于学生上岗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设备,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满足新闻传播界提出的“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
2.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是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其具体表现是实践课程比重偏低,课时分配不科学等。二是实践课程内容不合理。实践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层次性,实践模块设置重单项、少融通、少综合,虽能在校内完成单项职业技能培训,但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系统融合的机会,学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新闻实际问题。
3.高职新闻教育“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
高职新闻专业,由于实践性、综合性都比较强,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理论水平高又有丰富新闻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然而,由于高职新闻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许多高职新闻专业的教师多为理论型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其次,由于近年来高职大规模扩招,新闻专业师资紧张;第三,高职新闻专业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有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薪报酬,当一名教师的愿望一般较小,这也限制了高职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
4.高职新闻教育硬件不足
新闻教育是一个高投入的教育,随着新技术在媒体中的不断运用,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校接受正规的新闻实践训练。但由于目前实践设备的短缺滞后和实践教学的欠缺,导致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不能适应新闻媒体工作,签约后无法立即投入新闻工作。如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新闻采编网络及广播电视采编设施,新闻业务教学就无法与现代新闻传媒的实践接轨。硬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难以完成培养掌握现论与技术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新闻专业“校媒(体)合作”实施的具体措施
对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高职新闻专业中实施“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与新闻媒体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新闻媒体机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新闻实践有机结合,把理论学习与新闻实践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新闻媒体机构需要的“上手快、后劲足”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新闻人才。高职新闻专业“校媒(体)合作”实施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与媒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均与新闻媒体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磋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先由学校根据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制定公共基础课程及行业基础课程,然后和新闻媒体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协调制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与媒体共同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高职新闻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必须与媒体通力合作,从媒体发展的最前沿不断采集、加工信息,依托新闻媒体岗位需求、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而高职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优化:一是压缩新闻理论课程。比如,可以把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合并成一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课程。二是增加专业实践课比重。高职新闻专业课程,应突出学生的新闻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新闻专业实践课比重。三是增设新兴专业课程。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给高职新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要,高职新闻专业应该尽快设立与媒体最新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比如网络传播采访学、网络广告学、视频编辑等课程。
3.与媒体共同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高职新闻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媒体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堂。首先是课堂时间上的开放。即除了课堂教学外,专业课程可以使用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增强在课后与学生的实时答疑交流。其次是课堂空间上的开放。即利用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或与合作的媒体合办新栏目,让学生参与策划、编辑、组稿、写稿等活动。此外,在教学环节中还可以积极开展与合作媒体的多种形式交流活动。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技能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在高职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时,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其关键的是案例。而“校媒(体)合作”时聘请的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记者、编辑从事教学工作,就能让媒体的操作手段变成课堂上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就能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增强新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结合正在发生的新闻,把讲课地点调整在新闻现场,教师在现场讲解采访要点以及获取素材的要求,并解决学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采访、写作来感悟和提高对新闻的认识以及采写能力。
4.与媒体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高职新闻专业应与媒体合作,共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媒体进行新闻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二是引进具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人士充实教师队伍,或者聘请合作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根据新闻专业实际需要,制定“双师”师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合作媒体资源,定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记者、编辑等,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或对教师进行新闻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新闻专业技能。四是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新闻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如可以在媒体担任策划工作、优稿评选工作等等,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技能提高。五是学校要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闻专业资格考试,获取“双师”资格。
三、高职新闻专业推行“校媒(体)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推行“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能学习新闻理论,又能在学校和合作媒体组织的新闻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的新闻采访等实际工作,容易娴熟地学会技术,形成技能,大大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新闻岗位,做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同时,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新闻工作环境中,有利于深刻认识社会,了解新闻行业,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意识和新闻职业道德。总之,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快地从学校人向“新闻人”的角色转换,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高职新闻专业课程改革
推行“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能及时了解新闻行业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真正把握媒体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有利于高职新闻专业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使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贴近媒体、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能贴近新闻职业岗位的实际。通过“校媒(体)合作”,促使高职新闻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改革教学方法,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总之,推行“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让媒体参与其中,高职院校才能真正了解媒体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从而有利于促进高职新闻专业的课程改革,达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的。
3.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新闻专业推行“校媒(体)合作”,有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记者、编辑等担任兼职教师,能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媒体进行新闻实践锻炼,能使教师及时了解新闻行业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并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实践技能。三是学校教师和媒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4.有利于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效益
推行“校媒(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效益。一是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推行“校媒(体)合作”,高职院校就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开展新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新闻实践技能,从而有助于解决高职新闻教育实践设备和资源的不足,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二是推行“校媒(体)合作”,能够使学校更加清楚地知道媒体对新闻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培养出受媒体欢迎的学生。三是推行“校媒(体)合作”,学校可以与媒体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计划和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建立定期协商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缩短新闻专业学生成才期限,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由学校人向“新闻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8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浙江省丽水学院2004年创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来,始终密切关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了“工学结合”、“旅游+证书”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行业适应能力,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可将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渗透式实践教学模式该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课程实习、毕业综合性实习组成。“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餐饮”、“客房”课程分别在该课程开设的学期安排1周课程实习,每门课程实习的学分为1分。“餐饮”、“客房”实习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旅行社”和“导游业务”实习主要联系旅行社安排学生到相关景区进行线路考察和导游模拟讲解。毕业综合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结合学生就业,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实习时间为10周,计10学分。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除去军训、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实践教学学分共计16学分,占总学分9.69%。总体来说,这种实践模式的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几门课程中,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片段化、零碎化,实践学时和学分比例低,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毕业生实践技能比较薄弱。
(二)第二阶段: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开始实行两段式的“+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前三年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渗透相关课程实践;第四年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其中第七个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八个学期结合就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习、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结合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整个实践教学学分34.5分,占总学分20.78%。“3+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了原来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突出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整个实习过程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共同担任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旅游行业,让学生锻炼了旅游专业技能,也提前系统了解了旅游企业结构、运作管理等各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了社会适应期。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个学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因为在校外实习,学生会错过一些学校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就业招聘会;二是与一些考研学生的考研复习准备产生冲突;三是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经过在企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学生会更感觉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渴望回学校重新学习弥补所缺专业知识。但第七学期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就已经面临着毕业就业,学生已没有时间重回校园上课的时间。
(三)第三阶段:“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2012年开始实施“2+0.5+1+0.5”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两段式的“3+1”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段式”在实践内容上增加了专业认知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性实习、社会实践五部分组成,实践教学总共36学时,占总学分21.18%。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实习安排在该课程开设学年的短学期实践周;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和就业性综合实习分别安排第五、八学期。“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整个培养过程实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进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使学生对整个旅游行业初步形成系统的行业感知和架构,对旅游专业和行业体系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三、四学期,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实习。通过课程实习,及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了解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高行业的适应能力。第六、七学期返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前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根据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和所欠缺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八学期安排就业性综合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旅游企业管理能力。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双主体与培养方案修订“四段式”的“+0.5+1+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执行。由高校教授和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校企合作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指导,监控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两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实现共赢。其中在“”和“”课堂教学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两个“.5”阶段,以合作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和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运行、管理和行业标准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服务操作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更好地使课堂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对接,缩短学生进人社会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必须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来实现。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学生和企业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实践需求,安排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安排,能在学生顶岗期间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多年合作,学校也相对熟悉实习基地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能更有效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指导,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师之间能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指导合作。现在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与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高等级景区等校外合作企业近20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关系,保证了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篇9
关键词:“双场合一;师生互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201 -02
一、现代中职教育中有效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我们中职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必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发展新的能力。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所以我们应该先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微课视频、操作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们中职专业教师应该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电工电子学科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在每一次反馈调整过程中,我们都在逐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双场合一”互动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一)优化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熟练的装配工人、焊接工人、品质检测技术工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也便于学生更快胜任工作岗位,“双场合一”教学将职业环境、岗位情境等要素融入学场,通过与企业师傅的直接互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习惯、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与职业情境相互作用,掌握真本事和真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
“双场合一”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企业监控方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生产的情境之中,寓“情”于“境”,以“情”导“思”,以“思”促“行”,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实现学场与职场的有效关联;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学习要素迁移的引导,使之能够作用到学生今后的职场工作之中,促进其终身发展。例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级放大电路部分,采用“双场合一”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制作典型产品电子助听器为主线,课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互动,布置预习任务,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导入部分,请学生代表上台体验并分享助听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实施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师生现场互动,还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网络互动,避免学生因害羞导致问题的积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完成后,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借助了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帮助学生明确当下企业的要求。
(三)优化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目标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再结合教材分析、授课班级的学情分析确定的。“双场合一”课堂教学要求围绕生产,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着眼发展,以突出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融合,优化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学习任务,乐于学习专业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四)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用是优化电工电子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教师比较关注课程前后的系统性,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比较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听不懂,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双场合一”教学围绕典型产品展开,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只是接受能力,对书本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更加注重知识点应用方面的引导,使教学内容简洁明了,也帮助学生将来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制作电子助听器教学中,由于工作原理相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加上在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样化的问题,学生准确分析并排除故障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调试电子助听器和探究工作原理,在调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组的故障现象,并分享到班级QQ群,教师整合全班的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工厂里电子助听器常见故障维修图标,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探究原理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优化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打破传统“一言堂”教学,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典型产品创设了生产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关联度。利用任务驱动法,将所学知识融入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以生产任务为主线的管理形式。问题导向法,将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既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缩短差距,又给予学的好的同学提升的空间。此外,还有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归纳法等,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例如在制作电子助听器教学中,就利用了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协作互助、翻转课堂、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优化教学手段
“双场合一”的教学资源建设基于目前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分线上和线下两种资源,包括学生工作页、学习知识包、微课和SPOC学习平台等。这些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为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工作任务设计生产方案,通过师生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双场合一”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
电工电子学科专业性较强,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是重要的互动方式,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该找准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
(二)教学规律需严格遵循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费尽心思。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来丰富课堂。但不能只顾学生的喜好,一味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专业课教学缺乏严谨性。更不能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放羊式”教学,对学生不闻不问,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同时做出正确引导,适时检测,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保障企业师傅与学生合适的接触时间
由于企业师傅在工厂里有相应的生产任务,不会一直在学校,所以企业师傅应该适应现代学生使用的网络交流方式,例如QQ、微信等,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应给予重视
一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应该分析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4
1 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政策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正式下发,文件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紧缺的问题,要求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至此,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幕正式拉开。
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为了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制定并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要求试点学校和专业在做好应用型转变工作的同时,要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转型发展经验,着力打造一批辽宁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转型示范高校和示范专业,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确定为辽宁省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学校通过加大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建设,进一步促进试点专业科学转型和示范性建设。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建设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应用型转变建设,以构建“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进而使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升,专业服务辽宁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努力将专业建设成为转型示范性专业。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建设路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建设以构建“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在专业转型过程中,重点抓好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的改革,并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和修订,切实落实“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实践课程整合和学时调整,使实践课程设置和学时比例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形成特色明显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3)通过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重点实施“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平台+基地+实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4)通过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建设一支“理实”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建设路径如图1。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建设措施
4.1 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一体两翼、三元共育、四个对接、五进五融”。
“一体两翼”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为主体,加强学生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三元共育”是采取“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模式,逐步建立“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四个对接”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外贸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外贸交易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目标与外贸业务员岗位任务目标对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碎片化”、“系统化”实现与外贸岗位技能需求标准、外贸专业能力的对接。“五进五融”是积极推进外贸企业文化进校园、外贸从业人员进校园、外贸职业环境进课堂、外贸岗位任务进教材、外贸工作流程进课堂,定期举办“外贸企业家讲坛”,更新教材内容,打造特色课堂。
4.2 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根据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即“一个目标”、“两个体系”、“三条路径”、“四阶递进”和“五个证书”。
一个目标是确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商务人才的目标;两个体系指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三条路径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课堂学、平台练、企业干”;四阶递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按照教学计划逐步达到具备扎实的外贸基础知识、必备的外贸岗位技能、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全面的综合能力;五个证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
4.3 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思路为:“四减、三增、两加强、一贯穿”,即“减少课内学时、减少必修学时、减少理论学时、减少整体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增加选修学时、增加校外学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稳步推进转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特色明显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积极开发跨境电子商务等新课程,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实行主干课程教师负责制,推进主干课程知识点碎片化、层次化与系统化。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
4.4 进一步完善“平台+基地+实业”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力完善“平台+基地+实业”实践教学模式。首先,打造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努力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其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联合育人运行机制。最后,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尝试组建实体公司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4.5 努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鼓励骨干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聘请“校政合作基地”的政府公务员和“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家、经理人、公司高管等各类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积极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利用教师在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队伍、实验平台、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将高校、企业、教师、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