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心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的心理观

篇1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心胸血管外科患者,观察组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在住院的心胸血管外科患者,共458人。其中男性327人,女性131人。平均年龄59岁。另一组(对照组)为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间患者432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147人。平均年龄5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处理方法

2.1病情评估对于外伤患者,首先判断其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胸腔出血,继而做好术前准备。对于肿瘤患者以及其他择期手术患者,一般应制定合理的饮食休息和心理护理方案,为择期手术做准备。

2.2术前准备

2.2.1 生理准备[2]:指导肺功能训练,预防感冒,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禁食水,防止麻醉手术并发症。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1)后外切口:术侧的前胸正中线至后脊柱线,包括腋下,上从锁骨水平线至剑突下。(2)正中切口:前胸左腋后线至右腋后线,包括双侧腋下。(3)食管三切口:左颈部、右胸部(同后外切口),腹部(包括脐孔、会)。(4)胸腹联合切口:左胸部(同后外切口),左上腹部。

2.2.2心理准备: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合理解释患者各种问题。

2.3术后护理清醒拔除口插管回病房后,给予半卧位或45o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监护记录。

做好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应加强雾化,坐起拍背,刺激隆突,鼓励咳痰,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或气管镜吸痰,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扩张。根据病情,给予鼻导管供氧或面罩供氧。严密观察气管位置,如发生突然呼吸困难,应立即报告医生。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按有关章节常规护理。卧床期间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早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逐渐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同时应注意多进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的抬举运动,拔除胸管后应早期下床活动。做好患者康复的心理辅导,知道患者正确康复,避免找成各种并发症。

2.4健康指导加强营养,少食多餐、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逐步增加活动量,注意室内空气调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粗纤维饮食,必要时给予缓泻药;食管术后患者,餐后应半卧30min,防止食物返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门诊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2.5总结对比两个时间段所有入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显著性检验标准为P=0.05。

4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98.7%,对照组87.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5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教育为特色,以基础护理为突破口[3]。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既是决策者、实施者、教育者、组织者,又是个联络者,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整体护理要求护士有整体护理观。整体护理观的整体概念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人是由身心、社会、文化各方面组成的,其健康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整体护理要面向整体的人。(2)人的一切均需要护理,护士要关心人的生命过程的整体。(3)护理是连续的,护士不仅当人生病时给予照顾,而且要关心其康复、自理,达到个人健康最佳水平。(4)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通过整体护理促使护理从个人向家庭、社区延伸。

因此,我们可能把整体护理理解为一方面把护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即把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另一方面,把我们提供的护理观视为一个整体,即对病人的护理是系统的、连续的,要保证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不间断;对病人的护理是主动的、积极的,按照护理程序,有计划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对病人的护理是全面的、整体的,即包括身心两方面,也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4]。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到整体护理不能把人只看成一个由各组织、器官所组成的生物体而忽视其整体性所包含的心理、社会等要素,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还要重视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协调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及周围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关系,促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通过护理程序,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和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让病人在身、心等方面的全面护理下恢复和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车小艳. 以病人为中心的亲情护理实施及成效. 佑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3( 2) :332-333.

[2] 李金花,闰保君,刘淑俊. 整体护理在胸心外科实施的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6(3):350-351.

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薪酬是教职工劳动价值的回报,是教职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源泉,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推行岗位聘任制度、加强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中坚持人本理念,建立既讲公平又充满效率的人性化薪酬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薪酬管理中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在高职院薪酬管理中坚持人本理念是管理人性化的科学原则,己成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考评单位与个人业绩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高职院薪酬是教职工劳动价值的回报,是教职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源泉,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薪酬管理的科学原则。

一、人本理念:人性管理理论的与时俱进

人本理念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要求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严格遵循人的本质发展之规律,尽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一)人性假定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之源

麦格雷戈提出人性假定的,X理论和Y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管理政策、管理实务的高度概括。这种理论认为: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究竟是不是一种满足的来源,视人为的情况而定;人为了达成其本身已经承诺的目标,将会“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一种报酬。人本管理可以溯源到X和Y理论,是这种理论与时俱进发展的结果,人本理念是它的现代提升。

(二)人本理念管理:由“事”到“人”

人本理念,就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单位的最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个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并进而实现组织内全体人员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突破了人事管理的界限,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管理观念更新。它对员工的假设由原来的“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文化人”,由原来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转变为有价值的重要资源。它由原来被动型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型的开发,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三)人本理念:现代管理的观念革命

人本理念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理念,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皆蕴藏潜能,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追求组织行为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具有以下精神内涵:人文精神(促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人性思考(尊重员工,满足需求)、人生关怀(关心生活,交流情感)、人员激励(发挥潜力,人尽其才)。

二、高职院薪酬管理坚持人本理念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中,坚持人本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留住有价值的职工必须坚持人本理念管理。

只有充分尊重职工的人格,让职工感到自己的薪酬公平合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能留住职工的心,使优秀职工不会流失。因此,薪酬管理必须以职工的人为本,实现贡献与所得之间的公平,即薪酬的设计和实施最后达到的效果要使教职工感到公平。教职工感受薪酬的公平与否取决于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薪酬要有外部竞争性,即他们的工资及奖金与同一地区、同等规模学校中类似岗位的薪酬不至于太悬殊;二是内部有公平性,即学校内相同岗位薪酬一致、不同岗位薪酬差异与贡献差异比值一致;三是对个人有激励性,即薪酬与教职员工的实际贡献相一致。同时,薪酬管理的人本理念不同于平均主义,学校薪酬要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根据教职工的能力和贡献,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学校的薪酬标准要有竞争力,但需量力而行。

其次,激励职工的绩效,使其不断地提高效率需要人本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家佛农提出期望理论模型,认为员工的激励来自于达到预期绩效所需的努力、绩效薪酬预期以及个人感知到的薪酬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学校要想很好地激励教职工,必须创造以下条件:一是教职工确信优秀成绩或某种特定优良行为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薪酬;二是教职工感到外在薪酬是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的感受要受到个人不同的价值观、需要和个性的影响(例如,喜欢权力的教职工希望被提升;年龄大的教职工希望退休金和养老保险的保障);三是教职工确信某种水平的个人努力将能够使自己达到学校的绩效标准。

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使人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教职工认为努力会带来成就,成就又会带来所期望的薪酬,教职工就会由此得到满足并被激励起来再次行动。一旦多种成功的经验得到重复,他们就会相信薪酬制度,这种激励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再次,人本理念增强高职院教职工的归宿感。

当前,高职院教职工流动性很大,归宿感不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师资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能够克服薪酬边际效应对激励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职代会、教职工代表负责制等方式增强教职工的参与感,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教职工的内在满意感。因此,有些管理专家认为,坚持人本理念的薪酬管理,可以提供机会让教职工参与制定薪酬制度的决策过程,这不但可以增强薪酬决策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感,还可以加深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学校的忠诚度。

三、人本理念薪酬管理的着力点

人本理念薪酬管理是当前高职院薪酬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坚持人本理念的薪酬管理改革,着力点是:

(一)建立科学的基本工资制度

以薪酬的激励源为划分依据,可以把学校教职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两类。学校外在薪酬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部分是工资。美国管理学者关于工资在所有重要薪酬因素中地位的45项研究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工资是最重要的,始终处在各行各业各种重要薪酬方式的前五位,在其1/3的研究中排位第一内在薪酬又叫精神奖励,一般包括工作中的胜任感、成绩感、责任感、受重视感、影响力感、个人成长及富有价值感等教职工内心的感受和特定的综合事件,属于间接的、精神的激励方式。基本工资是教职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基本工资是制度留人、管理留人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

绩效考评结果与薪酬挂钩,才能发挥激励功能,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才能客观评价高绩效的行为,发现与保护高绩效人才。职工行为的逻辑产出是业绩,从期望激励理论来讲,欲望—行为—结果—激励是一个循环;薪酬对职工的行为结果进行有效的激励,满足职工的欲望,就会强化或改变职工的行为,以适合单位的经营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单位需要的结果。因此,薪酬过程的公平性就会对职工行为的业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薪酬与业绩关联。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调整制度

薪酬调整尤其是薪酬上调是职工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职工的心理需要。一般来说,薪酬的调整有下列几种情况:奖励性调整,奖励性调整是针对教职工的优良工作业绩,为了鼓励他们扩大成绩、再接再厉而提高工资或奖金的做法,如上浮一级工资或低职高聘等;生活指数调整,生活指数调整是为了补偿教职工因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实际收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而提高工资或奖金的做法;效益调整,效益调整是根据学校效益,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的工资或奖金调整,这种调整一般根据“水涨船高”的原则进行,有利于加强教职工对学校效益的关切意识和“共同命运感”;工龄调整,工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按绩效与贡献进行分配的性质,由于工龄工资中含有绩效成分,所以应把教职工的工龄、校龄与成绩结合起来,作为提升工资与奖金的依据,如每在学校工作一年,业绩突出者,加一定数量的校龄工资,这对稳定和吸引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3

一、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对象,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个体。究竟该如何看待学生,我认为最起码的就该把学生真正当作人来看待。学生不是物。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加以对待。然而现实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被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讽刺、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教学看来也是为"成绩"而战,师生都在为分数而活。为了提高升学率,课堂竟成了知识的"印刷厂",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罐"。"分分分"

2.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著作的一本书叫做:《自己就是一座宝藏》。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着巨大的潜能。或许只是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而已。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的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的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知道,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学生回不经意间犯一些在成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错误。这时的教育者们动辙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斥责为幼稚、顽皮,轻则教训几句,重者大声呵斥,更有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真是让人感到惋惜。

3.忽视学生的差异特性

学生不仅是具有生命个体的人,发展中的人,也是一个独特的人。这正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

基于传统学生观的缺陷与不足,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了以下三种新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的发展构成了人的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其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2.视学生为独特的人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结构,不管考虑得多么巧妙和周密,都代替不了教育事业中的个性……"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完整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学生都具有完整的心理世界,在兴趣、爱好、动机、性格和智能方面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特性格。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摒弃传统的小大人的观念,承认并正视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

简言之,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群体同样具有内在的独特性,我们应立足于这一事实,在思想上真正懂得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人才。

三.视学生为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学生在低年级时,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对品德本质还不能有比较抽象的、深刻的体验,辨别是非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评价方面常常有依赖性,缺乏独立性,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德常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品德认识水平逐渐提高,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品德时,逐渐向着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和全面性发展,而且品德的信念也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再不受教师思想的左右。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只能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备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客观条件和内在需求,才能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颠覆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并提倡了学生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学生有自己聪慧的大脑,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自主的学习,他们可以自己去感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引导,为他们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影响是不能内化为 学生的知、情和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从法律和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切权利又承担一定责任的法律和伦理意义上的责权主体。如:学生有生存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受尊重的权利;学生也有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义务。因此,从维护学生权利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白天鹅"。

"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拥抱、赞美他,为他而感到自豪"。做老师的,又何尝不应这样呢?我们赞同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篇4

一、新课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轻松。下面就物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设计,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例如讲“光的色散”时,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太阳光是单纯的白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而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光的色散。又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在太阳光下站立时,为什么会有人的影子形成?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光的直线传播。讲“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举出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却既能下潜,又能上浮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2.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例如讲“声音是什么”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由此引出新课。讲“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以先让学生拿起实验桌上的凸透镜来做一个小实验: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并使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看字的变化情况,学生可能会看到凸透镜能成像,并且成的像可以变化,由此引出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二、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实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事实依据,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前几年农村中学物理实验器材比较缺乏,许多教材中涉及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无法做,随着江苏省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的实施,大量实验器材的配备,使物理课堂能够更加充分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到观察色光的混合时,可以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实验器”进行演示实验,特别是在晚上做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在学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否影响电阻的大小以及影响的程度?接着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使学生明确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能够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完成以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处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技巧。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练习的题量要适当

新授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题量不宜过多。新授课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去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题量过多,会让学生不能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牢固掌握,当堂课如果消化不了,以后再想消化就会更困难,因此新授课上的题量以3~5题为宜。

2.练习的题型要多样

虽然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多,题量也不大,但题型不能单一,一定要多样化,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实验题、阅读理解题等都要尽量出现,围绕这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让题型多变,让学生认识、理解每种题型如何去面对,从哪些地方入手。

3.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

同一个题目往往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求解。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到有多少种解法及其每种解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指导性的解题方法。有时还可根据题目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变化题目的结构,增加条件或结论,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宽,使学生形成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转变旧的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5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大学理念、中学管理”;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学校才有余力去求发展,而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有新的增长点。这个新增长点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摆在每个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学生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关于学生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管,本义是竹管,引申为掌管和管理,即引导、促进和约束;理、本义为纹理,引申为原理和规律,即按规律办事。学生管理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商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特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促进功能是第一位的,维持功能是第二位的。为此我认为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管活”,而不是“管死”。所谓“管活”就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措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锻炼素质,全面发展;所谓“管死”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管理学生不违规违纪。“管活”是根本目的,“管死”是手段,二者是有机的统一。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就要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在所谓的“管活”上下功夫。

二、对新时期地方专科院校学生素质和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地方专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积极支持和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等诸多方面表现良好;但他们当中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个别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核心发生变化,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而对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得少;个别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加之就业形势严峻,对前途未来失去信心,对教师的正面引导表现出选择、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以上现象不但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同时,大多数学生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体现出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精神风貌,赢得了学生及老师的普遍赞誉和爱戴,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但学生工作队伍中依然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同志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有的同志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缺乏教育管理的深入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基层的时间、精力的投入都不够;个别同志对如何管理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排解矛盾的方法不对,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

新时期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全新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彰显人文关怀,把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围绕学生成长和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

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工作观念落伍。主要表现在,一是只靠学生的自觉行动,疏于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二是规范手段运用较多,教育引导运用较少;三是“班委会”,党团组织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

(二)、更新理念,创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大学理念所反映的就是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办大学和如何办大学的问题。地方专科学院属普通大学序列, “大学理念、中学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它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继承和创新。所谓“大学理念”,就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合格人才。所谓“中学管理”就是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要实、要细、要有耐心、要深入学生,并非严防死守,更不是放任自流、不予管理,而是以提高质量,提高升学率为目标。“大学理念、中学管理”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是辩证的统一。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

地方专科院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拜金主义误区,享乐主义误区等。这些消极和错误的行为及现象,虽然不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但对学校校风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解决“知”的问题,辅导员与班主任则主要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即解决“行”的问题。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发挥课堂管理的效能

良好的课堂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堂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主要阵地。在教学方面,就要求大学的教师要学大师,要做研究型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必需“大师”级的教师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广征博引进行讲解和引导,从而达到开启智慧、传授方法之目的,唯此,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把学生的行为完全吸引到学习上来,学生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违反校纪校规的事。课堂管理不仅约束、控制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着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所以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教学,就是最主要的学生管理,每个任课教师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

(五)完善学生管理体制,强化制度管理

大多数院校已形成了“校系共管,以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学校层面主要做好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系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课程计划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校园安全等;教学系层面的主要任务是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与考核,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与落实,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成才之路的引导,学生道德修养的修炼,学生纪律与行为习惯的规范等。

完善了管理体制还不够,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秩序的运行,就必须实行制度化管理。这是因为,制度化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以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约束学生,并以此来维护学校的秩序,因而是刚性管理。另外,人性化管理是通过非强制的方式,用先进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引导人,发挥人的潜力,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发的自觉的行动。因而是柔性管理。刚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这就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促使学生遵守规范,并通过人性化管理引导学生超越规范。

(六)开展多种有益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活动的种类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等;按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等。所有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和谐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学校要组织开展有益的学生活动,学校要以团委、学生会为主体,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活动中心”,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活动,指导咨询,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成才,也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树立自信;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系《小学数学课堂中“树-养-学-促”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以“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进行,由于教师只关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对忽略,因此,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教育的素质发展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结合起数学教学内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等,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对象,利用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将科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策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阐述.

一、转变传统课堂气氛,营造轻松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活动有赖于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相关的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无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够以饱满的情绪、舒畅的兴趣和端正的态度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思维更加活跃,提升学习的质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若想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必备条件.当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环境下学习,他们不会出现害怕失败的心理,同时,具有自由发挥以及充分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打破思维空间所受到的拘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维发展.所以,在此学习环境中建立起的自信心,是学生迈进新目标、新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在取得了新的成绩以后,又会产生迈向更高的目标的驱动力,进而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点、长处有所发现和了解,给予及时的鼓励以及肯定;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要表露出焦虑的神态,而应该应用脸部表情以及眼神恰到好处地传达出鼓励其深入思考的想法,也可以应用“别着急”“慢慢思考”“对自己有信心”等H切和关心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氛围轻松而不凝重,防止了紧张情绪产生.通过建立起这样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了再创佳绩的自信心.

二、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小学生具有较显著的发展特点,并且思维能力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此种特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应该应用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学习的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进行呈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例如,在对“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进行讲授时,可以摒弃传统的教与听的学习模式,而选择讲述故事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先编出合理的有关于分数大小比较的小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学生,在学生听完以后,让其主动地谈谈自身的感受.以多样化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得到新知,激发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保持积极性和热情,自信心也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

三、科学掌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地把握,并且需要因材施教.因此,在课堂上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使教学目标按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此外,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解决数学问题的难度不同,进而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得到成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例如,实践教学中,在完成乘法计算的学习以后,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如,新年快到了,学生之间喜欢购买各式贺卡相互赠送,教师可以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问使用20元可以买大贺卡和小贺卡各几张?而对于思考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问20元最多能够买到几张贺卡,买完后还剩多少钱?在让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各自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的思考正确地回答问题,也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例如,在学习分数的除法时,可以应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利用苹果、橘子等,指派一名学生将一部分苹果或者橘子分发给若干他所在小组的学生,然后,在全班内进行讨论分的方式和结果,经讨论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进行此种呈现方式期间,分水果的举措相对简单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他们会有意愿表现自己.在得到大家的鼓励以及教师的评价时,就能够很容易获得自信心.

四、重视全面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同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同,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将以往依赖于模仿、记忆的形式丢弃,而应该加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以上几方面的活动,会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均获得相应的发展,最终实现自信心的培养及建立.此外,新的教育理念下,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能够显著将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并且提升自学的能力和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集体表达观点等形式.同时,也可以于课堂上适当地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进而拓展探索的空间,增强学习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五、合理应用评价方式,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功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影响到学生自信心建立的重点因素还有教师的评价,并且教师的评价需要具备科学性、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从学生会不会做题或者成绩情况、听不听话等方面考虑.而当前,课堂教学在需要重视系统知识传教的同时,更需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自信心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也要考虑丰富性、多元化.例如,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多给予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可以带着更高的热情和兴趣参加到学习中.在此期间,通过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增加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潜在的能力,进而体现出良好的自信心.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期待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所表现出的笑容、情感、肯定的语气等也构成了学生的期待效应.于心理学层面考虑,教师应该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一方面,可以让其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立、自强,更坚韧地对待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克服难题的自信心.

六、结 语

言而总之,自信心是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于心理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应该充分结合小学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以及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需要寻求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渠道,帮助学生于课堂学习期间树立学习的自信,进而提升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及热情,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思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华北.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初探[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

[2]袁翠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树立[J].考试周刊,2014(7):74.

篇7

一、理解新精神、新理念

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加强了与生活、现代社会及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也就是新课程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3.新课程为适应社会对多样人才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更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4.在课程实施时新课程标准要摒弃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从“知、行、意”三个维度进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大胆探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新课程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做法,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几年的新课程实施,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过去教学只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知识的掌握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学生的评价,一些学生对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而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自觉低人一等,产生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和对学习的畏惧心理,甚至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报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人格品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评价学生,让他们取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在能力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尊重学生差异,让全体学生各方面不同程度得到发展。大家都知道教学是要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智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用一个标准,要多方位、多元化。有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让他再一次在课堂上按统一的要求去研究去思考了,对这部分学生,允许他在其他方面学习,或给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这样对他们来说,既不浪费时间,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对他们的要求应当降低一些,并从感情方面较多的给予鼓励,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得到提高。

3.让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以教定学”是传统的教法,他是以教师的“教”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这种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该转变为“以学定教”,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和经历物理探究的过程,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调动出来。

篇8

一、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

1.提取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情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面对初学化学的学生,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自由发言,举出生活常见但一时尚未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看有没有解决办法。也可以我问你答论化学

如:壶用久了,会结一层水垢,如何除去?炉子上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吗?在学习《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等攫取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调查、分析、思考后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如何使我们的环境天更蓝,水更清……

化学源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感知学习化学能帮助他们辨别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盐不等同于食盐”,适时地把生活素材引入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拓宽化学视野,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通过创设一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情境二:展示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的照片。

情境三:夏天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鱼塘或鱼缸正在增氧的录像。

情境四:神七载人飞船升天的录像。

通过这一组情境的设置,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氧气的性质。

3.研究典型习题、创设探究情境,学习《原子构成》一节时,就可以利用习题创设探究情境:

阅读下面内容,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后就可以很容易得出原子的相关知识,在这样情境下,避免了纯理论“教师讲、学生听”的权威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课标要求就水到渠成。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必须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平时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我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就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三、研究挖掘化学教材

罗曼・罗兰有名言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就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这个源泉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选准知识兴趣爆发点,才能灌满“一杯水”。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党校档案;科学管理;创新思路

档案除了记录历史之外,还包含了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档案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和浓烈的政治色彩,此外档案也具有较为隆重的机要性。党校主要是负责培养党委人才,例如理论干部、党员领导干部等。党校档案记录了的党校系统当中的与所有实践活动有关的,声像、文字、图表等内容,真实的记录了党校的发展和改革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党校管理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依据。

1 新时期党校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1.1 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的发展为党校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设备和仪器,党校可以借助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对档案进行扫描、刻录等操作。这不仅提高了党校档案馆里的效率,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体系对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束缚。通过增加科学制和设备的使用,不仅加速了档案的集约化管理,也使得党校档案管理更加符合信息化市场需求。党校对档案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有利于不断完善党校档案管理机制,加快党校档案的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

1.2 扩展利用内涵

党校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创新,是建立在保留了传统模式下档案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然后增加一些服务职能、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扩展档案利用功能,对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细致的划分。党校还可以推出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采用全新的服务方法推出更多的服务形式,促使档案服务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通过增加党校档案服务,为党校档案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3 基础工作创新

随着档案管理的快速发展,有关档案管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立卷方法、全宗学理论、电子文的一体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制度等都有了全面的改革创新,使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档案的接收、整理、编目、保管等环节的工作,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档案信息整合力度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党校档案改革创新推动了档案基础工作的创新,为党校档案科学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2 关于新时期党校档案科学管理的创新方法

2.1 强化档案意识宣传

通过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既能达到转换党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也能达到加快群众路线的教育工作的目的。 对党校档案的科学管理,是需要党校全体教职工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的,因此,想要加强对党校档案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要先提高党校全体教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党校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图片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全面地扩大长宣传途径来宣传党校档案管理。宣传的内容包括了档案的相关知识、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档案管理方法等方面。通过强化全校教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有效提高党校全体职工在日常工作当中对党校打暗的管理能力和利用能力。档案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档案室的相关工作,还需要定期的参加档案管理培训。具有较高档案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指导,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目的。

2.2 档案的制度化管理

党校通过建立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的完善档案统计鉴定、利用、保管、立卷归档、保密、移交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提高党校档案的制度化管理水平。党校还可以建立通过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系统,对党校的所有档案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录入电子档案和文件之后,还要保留纸质文件,特别是价值较高的档案,需要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种妥善保管。党校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督,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档案管理人员依规进行奖惩,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档案需要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储存档案,以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方便相关人员查阅档案。然而,档案室档案需要有丰富的库存,不然难以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党校应设立专门的资金来建设档案室,通过增加档案的种类,以达到丰富档案室室藏的目的。党校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借助高科技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档案管理网,构建党校档案服务平台。提高党校档案的归档效率和管理效率,进一步的提高党校档案的质量。

2.4 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党校档案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在对党校档案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管理工作必须细致严谨。这就要求党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能力,以保证党校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同时党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政治素质、政治觉悟。除此之外,党校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档案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党校可以增加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等效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等。通过全面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比达到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的目的。

2.5 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党校档案具有独特性,专用性。通过对党校所有实践活动有关的资料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整理,最终形成的党校档案是具有准确性、权威性、价值性的。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党校档案的利用效率,提高党校档案的使用效益。党校通过增加档案管理信息研发,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增加信息手段的使用,建立档案信息共享服务渠道,定期更新档案丰富,档案库存,以便于全面的发挥党校档案的服务职能,有利于提升党校档案的服务水平。党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档案信息咨询,提高党校档案的服务深度和广度。党校可以在校内建设网络系统,利用网络优势快速的传播电子信息,增强电子信息传播的主动性,扩大电子信息的利用率,为党校档案的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党校具有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服务职能,与其他高等院校有着教育共性,同时也存在着特殊性。科学管理党校档案,不仅为党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党校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使得党校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党校通过加强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力度,能达到对社会民众、广大师生,以及党政干部提供更多的、更优秀的档案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莉. 浅谈新时期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 商品与质量,2013,S7:278.

[2]李媛媛. 关于新时期基层党校档案服务的创新思考[J]. 科技展望,2016,03:223.

[3]关继群. 新时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J]. 办公室业务,2014,11:172.

篇10

一、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在历史上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再加上生产力的落后,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没有将创新作为教育理想,溶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规定,没有从法律上赋予学生冲破旧规律,自由选择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的权利。

2、缺乏与创新教育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开发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编写教材的人员往往是没有参与现代技术应用的老师。就教学内容上缺乏与行业发展相一致的新技术,新内容。在教与学过程中缺少学术批评和辩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教学中重教轻学,不能很好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不注重学生怎样学,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缺乏创新学习的信念,连自由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在备课中只备传授的知识内容,不备教法、学法,课后缺乏教学回顾和质量分析,所以教法单一,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从发挥。

4、在教学评价机制中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在教学评价机制中,对于教师创新思想及教育改革的成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定性指标太多,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合理认定,常常是一份闭卷考题的分数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轻视教学过程考核,轻视能力鉴定,考试方式单一。

5、学生所享有的学习自由范围狭窄。创新教育离不开学习自由,这一点影响着高等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高校在力求实现真正的学分制,进行弹性教学管理,但由于观念、体制、条件等方方面面的不配套使得选课、选教师、选学校、选专业、选学习时间、选考试方式等难以兑现。这样造成了“大锅饭”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二、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存在的弊端

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权”为本,权威至上。学校管理需要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主义,学校也会陷入混乱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现行的部分学校管理最为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斥退了教师的个性。这也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校的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相背离,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权威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

3、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我们都知道,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悲的是,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成为“控制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

1、实施校本管理,重建学校管理的新机制。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目标承担责任的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营造研究氛围。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用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也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