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篇1

一、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

1、各统筹地区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可允许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缓缴社会保险费的申请,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失业保险费的缓缴办法仍按《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3、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应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协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抵押。

4、经核准缓缴期间,困难企业应继续按规定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在核准缓缴期间,发生职工流动、退休、死亡的,该职工欠缴部分应由企业和职工补齐。

5、困难企业经核准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

二、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6、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在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基金支付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可在2009年之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在认真计算基金结余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降低费率的具体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7、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基金结余能够支付12个月以上失业保险待遇的统筹地区,可申请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费率调整幅度根据统筹地区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全年缴费金额、申请执行期限等因素具体确定。

8、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统筹基金结余在12个月以上的统筹地区,可一次性适当降低缴费率。困难企业可按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确定缴费基数。

对2009年退休人员人数超过在职职工人数一定比例的困难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地区可根据当地基金支撑能力允许其在3-5年内分期缴纳风险过渡金,2009年度可按应缴风险过渡金总额的20%缴纳。

9、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基金结余能够支付12个月以上工伤保险待遇的统筹地区,可按照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办法,对属于二、三类行业的企业费率下浮一档或两档:20*年度工伤保险待遇支出总额低于缴费总额50%的,费率下浮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支出总额低于缴费总额30%的,缴费费率下浮两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50%。

10、各地不得降低养老保险费率。

三、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11、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统筹地区在确保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可通过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12、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参照当地就业专项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执行,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上述两项补贴,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项。已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同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上述两项补贴由困难企业按月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并附稳定员工队伍计划措施和相关凭证,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13、困难企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实行先缴纳后补贴、先发放后补贴的办法,于批准后的次月起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划入困难企业银行帐户。

14、困难企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稳定员工队伍的计划措施、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月企业为员工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等。

15、困难企业申请岗位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稳定员工队伍的计划措施、符合享受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上月为这部分人员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月企业为员工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等。

16、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周密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备案。严格基金使用的审批、拨付和监督管理。要将向企业补贴的基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规定安全使用。

四、鼓励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稳定职工队伍

17、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由就业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困难企业可凭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在岗培训补贴申请、培训员工花名册、培训计划等材料,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划入企业银行账户。补贴标准不超过豫财办社〔20*〕231号文件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

五、妥善解决困难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问题

18、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对于困难企业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可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平等协商一致后,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

六、认真做好困难企业认定工作

19、严格界定困难企业范围,本意见所指“困难企业”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

(2)已制定稳定就业岗位措施且没有裁员或少裁员的;

(3)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国家限制的行业和企业除外);

(4)已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

(5)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规定的其他条件。

篇2

1.1美国

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由不同民族、种族及的人组成,利益比较多元化,群体问很难形成一种平等、团结、合作的认同感。建国初,美国几乎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野,早期移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片荒野上建立了一个“新世界”,并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这使得他们极端信奉个人主义,认为通过自我奋斗、勇于冒险等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目标,每个人都被平等地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导致贫困、失业等的责任在于个人而不是社会。总之。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极端信奉个人主义、崇尚自由竞争及利益多元化等,决定了美国社会只能实行“自由主义模式”的社会福利制度。这种制度体制的非商品化效应极低,因此也就注定了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给付水平很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美国失业保险制度:据1995年的规定,缴税率上,联邦税为0.8%,但联邦政府对联邦失业保险税采取减免政策,一般减免90%,以鼓励各州积极开展失业保险,而州失业保险税一般采用经验税率法确定,通常在0—10%;缴费基数上,雇主以雇员工薪总额缴纳;支付标准上,实行周津贴额与工资收入的逆相关,即失业前有较高收入的人采用低的失业保险替代率,如1/25,而低收入的人则采用高的失业保险替代率,如1/20;支付周期上,以周为支付单位,期限通常为26周。

1.2德国

1927年7月16日,以《劳动介绍和失业保险法》的颁布为标志,德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该制度的特点与历史文化传统及人口结构有关。德国存在着互助传统。一战结束前,德国始终没有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国家解决失业问题主要是依靠非政府性的劳动介绍所和工会失业保险。这些传统互助组织对解决德国的失业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尚未超出传统的互助组织所能应对的范围,国家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就始终缺乏一个有效的推动力。1925—1926年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失业问题开始严重化。为应对失业局面,1927年7月16日,德国颁布《劳动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也正是由于这些互助传统,当失业者在失业保险期限内未就业,符合一定条件的,仍可享受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失业救济,即德国失业保障制度的类型是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制度。

文化上,德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统一思想。他们对抽象思维比较热衷,讲究逻辑以及严格管理。这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呈现在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上。例如对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享受期限与标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等有着详细而又严格的规定。人口结构上,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德国政府为鼓励生育,实行对子女补贴的政策。这在失业保险制度给付设计上也有所体现。德国失业保险制度规定,若失业者家庭中有至少一个18岁以下的孩子,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为纯工资的67%,反之,则为60%。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据1995年的规定,缴费率为6.5%,由雇主与雇员各承担一半,即3.25%;缴费基数上,雇主以投保工薪总额、雇员以投保收入缴纳;支付标准上,考虑家庭抚养情况,即失业者家庭若有至少一个18岁以下的孩子,则为67%,反之,则为60%;支付周期上,通常为78~232天。

1.3日本

日本作为一个与我国具有许多相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亚洲发达国家,对其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将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设计和完善提供更为直接的借鉴和启示。1947年12月《失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受国内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国别特色。

社会文化上,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脱亚人欧,进入工业化社会,西欧资本主义思想开始在日本传播。二战后,美国占领军司令部在日本实施民主改造,资本主义民主之风更吹拂着日本大地。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等传统在日本也受到认同。加之近年来日本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失业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使得日本失业保险制度待遇给付的设计中既注重效率的原则(如强调个人的责任,待遇给付高低与工作年限正相关),同时也不忘对高龄劳动者进行关怀(设置高龄劳动者的失业保险以及一般失业津贴中以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分类依据来划分给付标准,年龄越高,失业者得到的给付标准也越高)。

经济上,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起始,日本从持续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阶段。同时,各大企业也由战后采用的终身雇佣制转向短期雇佣、临时雇佣等方式。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使得失业保险制度也需相应的调整。1974年,《雇佣保险法》取代了原来的《失业保险法》,1979年又经修改,新的《雇佣保险法》规定,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由保障基本生活与促进就业两部分构成,并特别规定了雇佣安定事业、能力开发事业及雇佣福利事业。这些雇佣促进事业是日本雇佣保险制度的特色,它充分体现了日本抑制解雇与预防失业等的政策取向。

日本失业保险制度:据1995年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即一般行业,总费率为1.15%,雇主缴纳0.75%,雇员缴纳0.4%:建筑业总费率为1,45%,雇主缴纳0.95%,雇员缴纳0.5%;农林水产、清酒制造业总费率为1.35%,雇主缴纳0.85%,雇员缴纳0.5%。而雇佣促进事业的费用完全由雇主负担,资金从雇主缴费中以一定比例提取。政府财政负担失业保险待遇支出的25%,就业促进支出的10%及管理费用。

缴费基数上,雇主以工资总额,雇员以个人收入缴纳;支付标准上,失业保险津贴额采用逆向原则,即收入高者,采用低的计发比例,反之,则为高的计发比例,比例区间通常为60%~90%;支付周期上,通常为300天。

2.各国经验总结

2.1美国

(1)美国的州失业保险税采取经验税率确定法是其失业保险制度的一大特色。所谓的经验税率确定法,是指临时解雇工人比较频繁从而对失业保险体系资源需求大的雇主缴纳的失业保险的税率应当较高,即解雇率越高,则税率越高。每个州失业保险税率都有~个最低值与最高值。相关部门依据对雇主解雇经历的鉴定,进而确定雇主缴纳失业保险税的税率。之所以实行这种浮动税率的做法,是因为对非自愿性失业者来说,解雇的决定是由雇主做出的,因而雇主对失业者负有一定程度上的责任,这也是美国大多数州的雇员无需缴纳失业保险税的一个重要原因。失业保险经验税率确定法将失业成本更多地由解雇雇员造成雇员失业的雇主承担,因此可以鼓励雇主稳定就业,使失业保险费用合理分配。

(2)美国的失业待遇即周津贴额,以失业前1年本人最大季度收入为基数,体现了失业待遇的权利与投保缴费的义务对应的原则。与此同时,为了贯彻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原则,尽可能地缩小失业保险待遇之间的差距,照顾低收入者,美国有些州在此基础上实行周津贴额与工资收入的逆相关,即失业前有较高收入的人采用低的失业保险替代率,而低收入的人则采用高的失业保险替代率。这种将失业待遇水平通过逆向的计发比例与工资联系起来的方法,有利于避免低收入者因失业前工资收入低而导致领取的周津贴额也低,进而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失业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的宗旨。此外,美国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一般情况下为26周,但当遇到经济衰退,失业率较高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延长13周,只要总领取期限不超过39周。这种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失业率的高低灵活调节失业保险给付期限的做法是比较人性化的,它符合现实的需要。

2.2德国

(1)德国失业待遇的发放充分考虑到失业者负担的家庭抚养义务,如所需抚养的子女,认为只有顾及到子女的基本生活保障,才有可能保证劳动力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可能。因此,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时,若家庭有至少一个18岁以下的小孩,则为纯工资的67%,反之,则为60%;而领取失业救济待遇时,若有至少一个18岁的小孩,则为纯工资的57%,反之,则为53%。

(2)德国实行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相结合的双重失业保障模式。对于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失业者无需缴税,并且劳动部门还为这些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继续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费,而对于无权继续享受失业保险金或者本来就没资格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则可以享受由联邦政府提供的从税收收入拨付资金的失业救济。这种将失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紧密衔接的方法,较好地保障了社会上的所有失业人员。无论其是否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通过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领取失业救济金,或者先领失业保险金,期限内仍未就业,符合条件的,转领失业救济金的方式,使他们全部都纳入到失业保障制度中,应保尽保,并经过一系列有效衔接与整合的制度安排,减缓失业对他们在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冲击,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人性化的保障。

2.3日本

(1)日本不实行全社会统一的失业保险费率,而是依据各行业的失业风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如农林水产、清酒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失业风险大,失业率较高,因而其失业保险费率高于一般行业。此外,日本的失业保险费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失业率的高低、基金积累规模灵活变化。例如依据已有经验,其失业保险基金积累的最佳规模是当年保险收入的1倍一2倍,因此,当基金积累的规模超过当年保险收入的2倍或低于1倍时,则相应的降低或提高失业保险费率,实行浮动的失业保险费率。

(2)日本在发放失业待遇时,以失业者失业前18O天平均日工资为基数,并将平均日工资额划分为区间,每个区间设定不同的计发比例。例如60%~90%。为了照顾低收入者,体现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原则,当失业者所处的日工资额区间越高时,所适用的比例越低,反之,则越高,呈逆相关。

(3)日本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不是统一的,用于失业待遇的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而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则来源于雇主一方,这是臼本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并且这两项的支出不相互调剂使用。而是专款专用。这种做法使得基金的专属性非常强,可以保证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不因失业待遇支出的不足而被挪用,较好地实现雇佣促进事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促进就业工程真正地发挥作用。

(4)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劳动力的质和量,在1974年《雇佣保险法》取代《失业保险法》时就提出了雇佣促进事业,后经修改,发展为雇佣安定事业【预防失业、改善雇佣状态及其他雇佣稳定工作等)、能力开发事业(促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及雇佣福利事业(职业生活的环境改善及其他福祉的促进),它体现了日本抑制解雇与预防失业的政策取向。与德国的解雇保护法不同的是,日本的雇佣政策并非政府限制解雇,而是采取通过向雇主提供援助金,间接进行政策目标诱导的方式来实现。

3.外国失业保险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从缴费率上看,国外典型国家基本上是由雇主及雇员共同负担,总费率大部分高于3%,并且这些国家大部分实行弹性费率,这有助于发挥失业保险费率抑制雇主随意解雇雇员,达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的缴费率为3%,它是依据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执行的。这一缴费率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及个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当时来讲是比较合理的。然而经过11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飞跃,企业利润与个人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随之相应增加。若此时失业保险费率仍停留在1999年的低水平上,在一定的失业率下,一定的筹资水平代表相应的待遇水平,可见失业者领取的保险待遇水平必然也低,这必将与当前的消费水平不相适应,使得失业保险待遇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此外,我国实行单一的失业保险费率。无论失业风险高还是低,各行业都执行相同的缴费率标准,这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并且由于缺乏惩罚机制,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某些行业随意解雇员工的行为。因此,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的做法,实行弹性费率,并依据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应地调整失业保险费率,便成为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亟须调整之处。

第二,从失业保险的缴费基数与失业待遇的参照基准的关联看,各国在这两者的设计上都体现出了一致性,即缴费基数与失业待遇的参照基准都是以工资为标准,而这与国际上的规定——失业津贴的厘定,或以失业者在业期间的工资为依据,或以失业者的投保缴费为依据的原则是相吻合的。当前,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依据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介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两者之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失业者在职时以自己的工资为基数缴纳一定比例的失业保险费,失业后却只能领取与本人工资无关、略高于社会救济水平的失业保险金。这种权利与义务明显不对等的参照基准,既不利于激励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不符合,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倒退。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此项的设计,将本人工资作为失业金的参照基准,以体现缴费义务与待遇给付权利的统一。

第三,从支付标准上看,各国的失业待遇都为失业人员失业前收入的一定比例,但具体执行时,各国略有不同。如美国、日本,采用逆向原则,失业人员失业前若收入高。则适用低的计发比例,反之则适用高的计发比例,以照顾低收入者;德国则注重孩子与家庭因素考虑,对失业者适用不同的计发比例。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法定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即不同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待遇的计发比例是相同的,它既没有体现与工资挂钩的效率原则,也没有比较人性地从家庭状况的角度考虑失业保险金给付,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如何合理设置的问题值得深思。

第四,从支付周期上看,各国的失业待遇领取期限都在26周~43周。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最长为2年,相当于112周。众所周知,合理的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可以较好地维持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积极寻找与其能力最佳匹配的工作。但是,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如果过长,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工作搜寻模型中的抑制效应——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增加会提高失业状态的“价值”,使得失业人员丧失寻找工作的动力而长期陷于失业状况,不利于再就业。因此,无论从各国通行的失业保险给付期限的规定,还是从防止道德风险,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看,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的问题都应当引起注意。

第五,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设计上看,日本、德国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开展了能力开发事业、雇佣福利事业、雇佣安定事业,并将就业促进资金与失业保险待遇资金分开筹集,单设账户,使得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有可靠而稳定的物质保障。德国则从职业培训、职业恢复补助、提供开工不足补偿金、对建筑业实行:N''''P2i等多个支出项目来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引导企业抑制自身的解雇行为。当前,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设计非常不完善。例如存在失业保险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少,享受对象范围窄,基金支出占整个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比重设置不合理,保障基本生活支出与促进就业支出同在失业保险基金这个大账户中,并未单设,致使促进就业基金专属性不强,不能依据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需要相应地调整支出额等问题。而德国、日本在相关方面的做法则对我国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篇3

有效供给存在的不足

失业保险基金不合理结余原因在于制度内基金缴费有效供给群体的错位及其偏高的缴费率。

第一,参保人群与失业人群的错位。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由城镇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及其利息、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其他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构成。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而大量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非国有企业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以及自谋职业的从业人员却被排斥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而这些劳动者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面临失业风险最大的群体。在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框架下,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失业保险的失业保险覆盖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表2),然而被制度覆盖的40%却是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有学者指出,自1999年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后,每年对失业保险基金的“贡献”平均在200亿元左右,因为事业单位基本是不失业的群体,因而等于人为地给失业保险基金增加了一个隐形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郑秉文2010)与此同时,在“体制外”运行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由于缴费时间短、领取失业资格限制、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障碍、缴费不能随身携带而不能受益,他们的缴费也沉淀下来形成基金结余的一部分。换言之,中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滚存结余基本是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缴费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缴费沉淀而成。

第二,制度内缴费率偏高。一般而言失业保险制度缴费率的确定应秉承“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以及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情况下坚持公平性和适度性原则。国际劳动组织102号公约确定了失业保险筹集的三原则:一是雇员承担部分不应超过所需费用的一半,二是要避免收入者负担过重,三是要考虑本国的经济情况[2]。从表面上看,我国失业保险规定的缴费率(个人负担1%,企业负担2%)并没有违反国际劳动组织102号公约,但实际则相反。其理由主要有:我国劳动力价格长期较低,劳动者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少;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以来,一大批下岗职工发放的是基本生活费,没有工资性收入;多数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老职工工资水平偏低,生产生活负担严重。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上的偏差,带来了政策上的缺陷。例如一些省市为了简化缴费程序、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参照养老保险的缴费办法设定最低缴费基数,即缴费工资基数不得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而这项政策的制定却忽视了对工资收入偏低的职工和没有工资收入的下岗职工的不利影响。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的设定是为了使职工在退休后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职工由于就业中断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失去收入来源的下岗职工本应享受到失业保险的待遇,实际上不但没有享受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待遇,反而还要缴费,这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压力,降低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严重违背了《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的精神,进一步拉大了收入的差距,有失于社会公平与正义,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有效需求的不足

失业保险基金不合理结余形成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需要保障主体的缺位、失业保障范围的狭窄、保障水平的低下、制度功能的发挥以及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合拍。

第一,失业保险基金需求门槛偏高导致有效需求主体的缺位。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有着严格的门槛限制条件,大量失业者因不具备领取失业保险的资格而被排斥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09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4.2%和4.3%,为近年来的高点,但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却在大幅下降,仅占登记失业人员的25.5%,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逆势减少(表3)[3]。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和企业下岗职工为主体的“老失业群体”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新生失业群体”最应享受到失业保险制度的“眷顾”却因多种因素而被游离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其一,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而被拒之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并且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而农民工由于从事的多是一些流动性大、工作期限短的职业,且一些用工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给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费时往往少缴、托缴、甚至是不缴,客观导致了1.2亿农民工在失业后大部分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而被游离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其二,失业保险基金跨省转移的渠道不畅通。由于我国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偏低,以及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分灶吃法”的财政体系,使失业保险基金跨省转移的渠道并不畅通,各转入地的地方政府对只转关系不转保费的失业人员并非“心甘情愿”,因此很多地方政府规定,劳动者应依法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失业者是非本地户籍的却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限制严格、待遇水平偏低、缺乏公平性和人性化。其一,失业保险给付是投保者在失业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对平时缴费义务的一种补偿和回报。但是,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偏低甚至接近社会救济水平。《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从目前水平看,我国失业保险水平通常为社会最低工资的60%~80%之间,而全国各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比较低,以及近年来居高不下的CPI指数,使发到失业者手里的保险金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保障失业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在促进其再就业功能上的发挥更是微不足道。其二,失业保险金待遇发放水平在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之间确定,且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等额发放失业金。失业保险金的这种给付只与标准工资单项挂钩而不与失业保险的缴费水平挂钩的固定支付模式,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缴费积极性和失业保险的公平性,而且导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出现托缴、欠缴和逃缴等行为,对效率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其三,失业保险资金支出限制严格,制度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给付条件比较苛刻,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仅仅维持在“失业者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补贴”上,资金支出的项目和范围非常有限,远远不能使失业保险金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化解失业保险基金供求矛盾的对策与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巨额不合理结余基金主要问题在于失业保险基金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错位、基金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不对称。对于如何消化和吸收结余基金,不能笼统的通过降低缴费率和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来消化基金结余,对失业保险巨额基金结余的安排和使用应以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因素为前提,以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为根本,以“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为原则,通过优化制度、调整政策、制度创新,切实提高失业保险在促进再就业和保障功能来解决。

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以提高制度的“瞄准率”目前失业保险参保覆盖范围为城镇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与其家里劳动关系的劳动者[4]。覆盖范围还过于狭窄,我国应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失业保险制度。特别是将进城务工有雇主的的农民工群体和城镇有雇主的灵活就业群体以及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群体纳入失业保险体制内。失业保险应是能惠及所有劳动者的的一项基本保险制度,而不应视不同的劳动群体差别对待。将农民工和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之内,将受益对象重点“瞄准”在具有最大失业风险的农民工群体,减缓基金巨额不合理结余的压力,保障了失业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彰显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

2.建立失业保险费率弹性征缴模式失业保险应该按照“现收现付、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周期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来合理调整缴费率。逐步探索浮动费率和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失业保险费弹性征缴模式,可以根据参保单位与职工的失业风险情况、用人单位稳定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新增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来分别实施有差别的浮动费率。通过失业保险费率弹性征缴模式的运用,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减少裁员和增加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防失业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平衡基金结余。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多为地、市级统筹,统筹层次偏低,如中央政府规定一个费率幅度,各统筹地区在这一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具体的缴费率,超过这一幅度的,报中央政府批准。各地也可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及时调整缴费率。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各省基金结余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基金大量不合理结余的问题。

3.调整失业保险金待遇给付水平及给付条件目前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偏低和给付条件比较苛刻受到不少专家的诟病。一方面,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偏低。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的60%~80%之间,据统计,2009年全国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为446元/月,不到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5]。为了保障失业者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建议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应适度提高。目前在许多国家将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定在失业者本人就业时工资的40%~60%之间已形成一种标准化趋势。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的调整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即参照失业者失业前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其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对其最低和最高标准进行适当控制,实行差别待遇。这样可以带来三方面的有利影响。其一,提高了失业保险金给付的总体水平,更好地保障了失业者的生产生活;其二,更好地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相对等原则,提高了劳动者缴费的积极性;其三,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原则,使社会各方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待遇给付条件的高门槛限制了大批失业者享有的失业保障权益与福利。将农民合同制工“连续工作满一年”改为“累计工作满一年”,由此可以保障农民工群体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将“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的硬性规定进一步人性化,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判定失业者的失业及是否应享有失业保险的权益;逐步打破失业保险户籍地域限制,做好失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

篇4

关键词:失业保险 就业再就业 服务

《失业保险条例》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基金收支范围随着形势的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有一个自我完善、适时调整的过程。不仅在失业职工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而且围绕着促进就业这条主线开展运作。

一、失业保险制度中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

参保范围狭窄,失业保险覆盖面低,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大学毕业生排除在外,农民工参保率低;扩面难,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不愿参加,公务员为纳入,缴费基数计算期不确定、收支管理环节多;以上带来的问题是失业保险基金不够厚实,抗风险能力弱。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财力支出受限,必要时不得不靠财政专项拨款支付。

基金开支范围窄,对确保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手段少,《失业保险条例》虽然规定了五项主要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但对于急需从失业走向就业的劳动者扶持较少,失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鼓励企业招收失业职工的贷款贴息、岗位补贴、失业职工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对于失业职工的职业培训也主要是初级培训,但实际上,失业职工大部分都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财政必须单独拨款扶持。

二、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促进就业的时机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岗位,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把就业专项资金纳入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内,为促进就业减少企业裁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

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企业的扶持

降低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09年至2010年,将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由2%降低为1%。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对年度内不减员或少减员的困难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在生产经营困难情况下组织职工开展在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参加鉴定的给予“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对困难企业职工发放不超过6个月的生活补助费;延续现行的就业优惠政策帮助就业,延长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登记证》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二)对职业介绍所的扶持

给予职业介绍机构免费成功介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签定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适度提高“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

(三)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扶持

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

(四)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扶持

给予大学毕业生创业以“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

四、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2009年我区把单位失业保险费率从2%降为1%,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根据《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报表》的财务数据来看,出现了参加失业保险人员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现象。当年失业保险基金增加94万元,同比增加20.9%。

因为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大激励了企业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基金的增加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提供了财力保障,形成了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

2012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促进就业支出”达1336万元,占全年总支出的16.9%,比2011年同比增加22.2%。

以下是我区3年《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情况》、《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两张财务报表的统计数据汇总:(期间2010年-2012年,3年扶持优惠期)。

社会保险补贴共补贴428.90万元,其中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185.30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为243.6万元。共有26787人次受益,其中企业吸纳人员:6788人次;灵活就业人员:19999人次。

职业培训补贴336.70万元,享受人数:3575人次;职业介绍补贴109.15万元,享受人数:14400人次。

岗位补贴34.40万元,享受人数:1168人次。

技能鉴定补贴56.50万元,享受人数:3041人次。

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额为:146万,享受人数:285人次,共安排担保贷款基金数3328万。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企业户数68家。

自主创业人员税收减免人数为15人,共减免营业税等36万元。

可以看出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就业专项资金对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职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帮助特困群体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5

为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推进创业促就业全民行动,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减负措施,努力稳定就业岗位

(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各用人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在岗培训和人才储备,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职工待岗的,应向待岗期间的职工发放待岗基本生活费。困难企业采取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的,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在严格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给予差额30%的补助,补助资金从县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县内暂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可在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在年内,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单位应缴部分费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一二类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下调0.1个百分点,三类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下调0.4个百分点;生育保险费率下调0.1个百分点;上述保险费率下调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三)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补贴额度不超过2008年度失业保险费征收额的25%。其中: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参照就业专项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执行;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上述两项补贴中的一项;已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同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四)企业拟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虽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后,向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妥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职工,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一)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均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除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筹建登记外,其他只要不涉及安全、环保、节能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均可准予办理筹建登记。对城乡劳动者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除经营前置审批的事项外,可申请试营业,免费核发有效期为6个月的营业执照;6个月后继续经营的,换发正式营业执照。鼓励和引导农民工队伍组建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适当降低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准入门槛,达到资质条件中相关人员数量标准的70%,即可批准。

(二)放宽对创业主体出资方式、出资额和时间、冠名的限制。对共同出资设立科技、环保、节能、种养殖业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的,首期出资达到1万元即可登记;除第一年内出资不少于3万元外,其余出资可在2年内缴足。投资设立科技、环保、节能、种养殖业型一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20万元以下的,首期出资达到2万元即可登记;除第一年内出资不少于10万元外,其余出资可在2年内缴足。投资人可以用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及股权等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所占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允许非货币财产作为注册资本登记。创业主体可按规定自行选择规范的名称、字号。

(三)积极为创业项目提供贷款扶持。县内符合相关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均可按《公安县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公政发〔2008〕46号)和《公安县开展扶持农民工回归创业活动实施方案》(公政发〔〕15号)有关规定,申请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或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项目贷款;其中经信用社区推荐的,可免除反担保;对经审查合格,且由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创业项目,县信用联社应及时放贷。

(四)严格执行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创业的税收政策。将全县个体经营者营业税起征点统一调整为月营业额5000元。对城乡劳动者创办小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将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前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延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审批期限延长至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前3年内按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五)落实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产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创业就业水平

(一)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查询、政策咨询、创业见习、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申报、后续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创业指导服务;建立社区创业基层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在创业信息、政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做好与创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对接工作,畅通县—乡镇—社区—创业人员的信息双向沟通渠道;建立有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工商、税务、金融、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市场分析、发展规划、融资管理、法律援助等服务。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根据不同群体创业需求,采取案例剖析、政策讲解、创业人员现身说法、边培训边实践等教学方法,为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辅导。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创立培训机构、社区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间的联动机制。

(三)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农民工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四)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培训补贴政策。对登记失业人员、准备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并达到初级职业技能水平的,按每人400至8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培训结业证》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对培训后实现就业的,按补贴标准给予全额补贴。对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按每人12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篇6

关键词:失业保险资格条件基金来源待遇给付

一、失业保险的涵义

失业是与就业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就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上的,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有报酬的劳动。相应地,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愿望的人未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这一现象即为失业。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成员,因非自身原因暂时失去劳动机会、无法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促进其重新就业的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法律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方法,使劳动者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由于就业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故失业保险制度追求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总体上讲,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包括社会和经济目标两类。社会目标就是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持失业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持社会安定;经济目标是保护劳动力资源,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失业是由社会发展的矛盾所决定的,劳动者的就业或失业状况,是由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劳动力供求会暂时地发生矛盾,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一部分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队伍之外,使劳动者及其家庭面临经济困难。失业保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这一困难。失业保险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对失业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通过职业介绍推荐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二、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失业者要能够取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各个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对此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避免逆选择行为,并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

(一)年龄条件

失业保险的享受对象必须是处于法定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换言之,只有在规定年龄范围内,即处于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劳动者,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此,各国的失业保险保障对象均不包括未成年人和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均不负有法定的社会劳动义务,不属于国家安置就业的责任范围,自然也就不是失业保险的对象。至于劳动年龄的界限,各国的规定略有差异,而世界银行将这个界限统一规定为15~60岁。我国为18~60周岁。

(二)身份条件

失业保险的享受对象必须具有曾经就业及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身份条件等的相关性、二者收入水准的差异大小等。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与分担方式

失业保险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企业、个人和政府。对企业来说,它们要能够正常地使用员工,本来就应该使工资等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生活费用即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这种生活费用中自然应当包括劳动者生、老、病、死以及失业时保障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因此,企业负担的那一部分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费用其实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是为了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负担的费用,有了这种保险企业主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正常供给。劳动者本人是失业保险的直接受益人,因此其在职期间亦应定期缴纳失业保险费。对政府来说,负担部分失业保险费用或在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给予补贴,可以保证失业保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失业保险基金的分担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的征集由于不同来源或来源的组合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分担方式。世界各国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制度的不同,在失业保险基金的分担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双方分担的比例根据本国的具体政策而定。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实行这种分担方式。第二,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进行适当的“资助”,实行这种办法的有德国、瑞典、荷兰、丹麦等许多国家,至于双方分担和资助的比例,也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政策而定。第三,全部由企业承担。如美国的大多数州均采取征收失业保险税的办法,失业保险基金全部由企业承担。第四,全部由政府一方负担,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匈牙利、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各方负担失业保险费用的具体办法一般为:政府弥补资金收缴额与支出额之间的差额,或负担一部分失业保险金的开支;企业按其工资总额、劳动者按其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纳失业保险费。许多国家对劳动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有些国家的这一最高限额还随物价等因素的变动而进行调整。

四、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

(一)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项目

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待遇给付项目的规定比较一致,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即按期发给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供养家属补助;附加补助金,例如向失业者提供培训费用以创造重新就业条件。失业保险金是失业保险待遇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维持基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供养家属补助是为了保证失业者所赡养的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而给予的补助费用。奥地利、希腊、爱尔兰、意大利、瑞士、美国等国对失业者供养家属的补助有明确规定。实际上,其他国家尽管没有规定“供养家属补助”项目,但在确定失业保险待遇项目标准时,也大都考虑了失业者供养家属所需最低生活费用的因素。失业保险补偿家庭负担仅仅是失业者的社会权益的一个方面,此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还有权享受医疗补助,以对失业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补偿;或者对为重新就业所开支的费用进行补偿。澳大利亚即对失业者实行医疗证制度,对失业者医疗费开支给予一定补助。

(二)失业保险待遇给付的确定

失业保险待遇给付的高低取决于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这三种主要因素。因此,在确定失业保险待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失业保险待遇应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数额应能确保失业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按平均赡养系数计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生存。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劳动力的作用,使之维持再就业的基本身体条件。

2.失业保险待遇必须低于失业者在职时的收入。

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虽然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造成的非自愿性失业,但是,由于失业,不能参加劳动,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属于救济性质。因此,待遇给付必须低于在职劳动时的收入,以体现不劳动和劳动的差别。此外,从有利于促进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和避免出现失业保险中的逆选择行为目的出发,失业保险待遇的水平除了必须低于在职时的收入(包括个人收入和平均收入)水平外,还必须只在一定期限内维持,超出一定期限者,则进一步降低到按社会救济的水平给付待遇。

3.失业保险待遇给付要与工龄、原工资挂钩。

失业保险基金一般是由企业按在职劳动者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或者直接由被保险人缴纳。这也就是说,失业保险基金是在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劳动者的工龄长、工资高,向社会缴纳的失业保险基金也就多,领取的失业保险待遇相应地高一些,领取时间也应长一些;反之,工龄短、工资低,缴纳的失业保险基金就少,因而失业保险待遇应低一些,领取时间也应短一些。因此,从体现社会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的原则出发,失业保险待遇应与被保险人的工龄、缴费年限和原工资收入相联系,在确保待遇水平时,应该使工龄长、缴费年限长、原工资收入较高的人获得相对较高水平的待遇给付。

4.2014—2015年苍南县失业保险待遇给付完成情况。

(1)2014年工作情况。

A、失业保险参保工作顺利开展。2014年以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12月份,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员总数达83875人,新增参保人数共计555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6%。收缴失业保险费5390.2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2.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1759.2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0.19万元。B、失业保险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2014年以来我科室按时足额发放失业救济金,截至12月底,新接收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1394人,为195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35.98万元,为失业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383.21万元。C、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工作逐步开展。自2014年3月份《关于扩大苍南县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实施后,我科室先后开展了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助和失业职工职业培训补助工作。不定期对全县25家民政福利企业进行走访,认真核实企业安置残疾人数、社会缴费情况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确保扩大基金发挥最大效益,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同时从当年9月份开始针对下岗职工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等分批次组织再就业培训,共为222名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支付培训补助49000元。使这部分弱势群体了解当前是就业形势,学习求职技能和相关的劳动法规,提高了就业与维权意识。

(2)2015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A、失业保险参保:2015年全县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85377人,较之2014年新增参保人数共计1502人,完成目标任务数100%。收缴失业保险基金4947.5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2115.8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B、失业保险各项待遇的发放:2015年新接收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1148人,为142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309.23万元,为失业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439.58万元;为全县195家企业提供失业保险补贴,补助金额达367.03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5217人。C、失业职工人事档案的接收:截至2015年底共接收并整理失业职工档案10942例,其中2015年度新增1148例。D、失业保险各项待遇标准和年度缴费基数调整工作。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有关规定,我们及时将全县失业保险费率从原来的3%调整到2%,月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由原来的945元调整到1071元。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国保险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孙祁详.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篇7

一、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十二五”时期,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31.3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555.01亿元的2.2倍,其中:2015年为341.77亿元,比2011年的184.92亿元增加156.85亿元,增长84.82%,为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推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所有职业人群,建立失业保险金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制定出台公务员工伤保险政策,初步形成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的参保人数分别达883.65万人和1301.24万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546.27万人、691.03万人和598.32万人,均比“十一五”末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十一五”末的1280元增至2322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85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80元。

(二)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社会救助由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向低收入家庭和临时困难家庭拓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84.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平均标准和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104%、121.5%,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和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32.7%、138.9%;8.01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73.2%、179.6%,人均补助水平提高185%;30.7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困难补助;6323名孤儿享受福利保障;实施医疗救助,资助参合参保531万人次,开展住院及特殊门诊等救助311万人次,救助支出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倍;20万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抚恤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市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农村幸福院、社区综合服务站等重点工程逐年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0张。社区信息化建设和一站式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服务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二、完善财政保障政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以来,财政部门更加注重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发挥社会保障托底功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支持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一是完善创业扶持补助、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补助政策。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实现脱困发展。二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全省失业保险费率在2015年由3%降至2%基础上,从2016年5月1日起,单位缴费部分再降0.5%,执行期限2年。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落实2015年10月1日起执行的工伤保险基准费率调整政策,并将政策期限再延长一年至2018年12月31日。各地市根据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承受能力,适当降低单位缴费费率。三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继续按照企业和职工上年实际缴费的50%给予企业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稳岗补贴;允许困难企业一年内缓缴养老保险费。四是补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短板。省级财政出资4亿元作为首期引导资金,设立福建省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养老设施建设;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落地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安排专项资金9200万元,用于补助乡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实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补贴和农村幸福院建设。

(二)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精准帮扶。一是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从2016年起,每年将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350元。明确临时救助资金以当地户籍人口为基数,按每人每年7元由县级人民政府筹集。二是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在基本生活补助基础上增加照料护理补助;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130%,照料护理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分类按不低于10%、25%、40%确定。三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医疗救助力度,2016年起,医疗救助对象的筹集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400元。四是支持就业精准扶贫。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同等享受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资助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财政扶持政策。五是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提高部分救灾补助标准,将一般重建户和困难重建户农房灾后重建补助标准分别从每户1万元和1.5万元提高到每户2万元和2.5万元,遇难人员抚慰金标准从0.5万元提高到2万元。综合采取造福工程政策叠加、规费减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保险理赔、社会帮扶等措施,多渠道统筹资金支持倒损房屋重建。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动医保管理体制改革。新组建的省医保办设在财政厅,相对独立运作,主要承担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谈判调整、医疗服务行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责。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省各地医保机构整合。二是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按照2015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6.5%左右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三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各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38.57亿元,制定出台了财务管理和结算办法,以及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发放衔接办法,在制度和资金上保障改革平稳实施。四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

三、完善社会保障投入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仍较困难,财政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在此形势下,未来社会保险基金增收空间进一步收窄;而支出刚性较大,对财政支出和社保支出进行结构优化和存量调整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健全财政社保投入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社会保障要注重内涵式发展。要积极推进制度统一、做好政策衔接、促进机制联动、加强精细管理,实现社会保障工作从提升公平性为主向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并重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重点解决基金收缴、对象确定、待遇审核和资金支付等环节不严、不实、不准以及异地报销和社会关系接续不够便捷问题。一是统筹社会救助资源。逐步解决低保福利捆绑问题,将专项救助对象范围从低保家庭扩展到低收入家庭,形成梯次救助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救助制度,按照不同群体和困难类型分类救助,其中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医疗、住房、教育等救助解决专门问题,临时救助解决突发问题,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个性化突出问题,避免“悬崖效应”,形成“斜坡效应”,使更多的困难群众从社会救助制度中受益。二是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制度与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老年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减少性质相似的重复保障。三是厘清失业保险和就业专项资金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和分工,更好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和事业保险基金稳定就业的作用。四是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在统一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的筹资模式和有效的费用控制模式,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完善筹集机制。厘清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个人在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中缴费责任,广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切实增强社保基金管理水平。在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委托中央投资基础上,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基金投资管理。进一步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适时引入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机制,争取保值增值最大化。明确将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的活期存款给予优惠利率计息的规定扩大至所有险种,提高基金保值增值收益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财政国库直接支付政策,减少资金在各级财政专户和经办机构支出户的沉淀,在保障支付的前提下,盘活存量资金。

篇8

    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据统计,到今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人,跨省流 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专家近日完成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尖锐地指出,“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是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均有顾虑

    “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心存疑虑和担心。”参与调研的专家分析,由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如果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农民工参保很难达到该年限标准。有的地方还规定退休前5年必须到该地参保,这实际上把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排除在外。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民工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单位主观上也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买单”。对此,专家解释,“如果按照城镇企业社会保险办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认为负担过重,担心会因此影响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推进农民工参保也有顾虑,主要担心社保制度的高额缴费会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把好不容易引来的资方吓跑。

    保险费率过高社保关系接续难

    报告指出,由于承担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目前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3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对此,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费率过高、负担太重。

    目前,我国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在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按照国家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因此难以落实,而农民工的社保关系转移则更为困难。

    专家介绍,由于现行政策允许农民工退保,结果导致农民工流动时反复参保、退保,有的甚至在同一地区更换工作单位时也先退保、再参保。在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退保使农民工只参保、不享受实惠,不仅直接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

    4条对策化解农民工社保难题

    针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专家提出4条政策建议。 第一,国家应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专家建议,制度模式可采取统账结合,先建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时机成熟后再研究如何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缴费实行低费率,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负担,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10%,个人按本人工资的5%,全部缴费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并发放个人账户卡。

    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按规定折算缴费年限,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划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回农村的,达到规定退休年龄时,允许转移个人账户进入农村社会保险。

    第二,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

    专家建议,目前开展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着重要保当期住院医疗。同时,为切实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的负担,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单独管理,根据农民工大病发病率实行低费率,不承担国有企业职工的历史债务,费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农民工本人可不缴费。

    农民工凡已参加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的,原则上不再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本人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应制订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与调研的专家认为,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推进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第四,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篇9

关键词:影响 失业人群 企业劳动力需求 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简介:何海燕;出生年月:1988年10月;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52-01

一、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带来明显影响

从劳动力供给方角度,2009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有2400万人需要就业,由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三大重点群体构成。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9.4%是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这一数据,比政府公布的截至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的统计数据多出两倍),返乡的农民工大约占外出农民工5%,如果以1.3亿外出农民工的总量计算,也是说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

从劳动力需求方角度,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企业人才结构调查,我们按照人才等级结构,将企业中的人才结构分为:一类是企业核心人才,一般是指具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一类是具有一般替代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的技能,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持,通常是作为企业后勤部门职员或者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文秘等);一类是替代性较强的人员,往往自身所具有的技能和专长具有普遍性,在企业中处于一线生产岗位的生产工人或销售前沿的销售人员。后两类人员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停止了对这两类人员的需求,并对一般性替代性人才在雇佣期满后解除合同关系。

二、高失业率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更为致命的威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刻不容缓

①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专项统计。劳动就业部门要继续组织相关人员,采取走访企业及员工、学校及培训机构,创业人员以及教育、统计、中小企业、交通等部门,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就业形势专题调研。对重点企业进行定期(半个月一次)电话或实地回访,及时掌握企业及其就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事务所、劳务公司的作用,继续组成专门队伍到各交通要点(车站等)和乡镇、村组,做好返乡人员调查摸底统计工作,详实掌握当地返乡人员的数量、就业(创业)愿望、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

②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及时调整和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激励性的政策,继续抓好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个体经营者收费优惠、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发放进度和发放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小企业贷款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③增加投资――不是建设更多的硬件设施,而是投资于人力资本。例如,中国应建立自己的“为中国而教学”项目――以成功的“为美国而教学”项目为模板,聘请数十万新毕业的大学生前往合格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地区任教。如果项目中的毕业生签订为期两年的合同,月薪为3000元人民币(在城市中也算是一份不错的薪水),政府每年将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为这个创新型项目聘用50万名大学生。该项目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对于失业民工,政府应开展免费的继续教育项目。大多数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超过中学水平。作为激励措施,项目参与者每月可获得津贴。政府可以聘请大学毕业生担任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这些项目的成本是可控的:如果每人每月的津贴为1500元人民币(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人均收入),招收200万民工入学每年需要支付津贴36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需要教员薪资和设备费用(应要求地方政府支付)。

④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为了保证职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缓缴社会保险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允许各地可以在明年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但不得擅自降低养老保险费率。

⑤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订单培养、冠名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合作模式,使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连接;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参考文献:

篇10

为深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若干意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就业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政策扶持,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企业(单位)在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财政部门在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时,重点向聘用高校毕业生人数多的企业倾斜;对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二)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在灵活就业期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考录或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县政府就业资金中列支,期限不超过2年。*籍高校毕业生在*县范围内自主创业的,自本文下发之日起,3年内根据其所交纳的地方级税收,由同级财政给予等额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依托农业引智示范园,建设毕业生农村创业园。

(三)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积极开展“三支一扶”(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工作)活动。大力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自2009年起,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基本实现每村(社区)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由县、乡两级财政给予每月不低于1000元生活补贴并按补贴标准缴纳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

(四)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每年选择部分有接收

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进入基地人员为在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未就业或失业登记的*生源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最长不超过1年,见习单位负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同级财政和见习单位按4:6的比例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贴。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后除享受城镇应征青年的优抚金外,再由户口所在地政府一次性给予本科学历毕业生2000元、专科学历毕业生1000元的优抚金,服役期满回原籍安置的,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予以办理派遣手续。

(六)重点帮扶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县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向每位*生源特困生提供不少于3个岗位的需求信息;凡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国有企业,要拿出一定岗位专门用于招聘特困毕业生。企业吸纳特困生就业的,为其发放社保补贴,补贴最高年限为3年,所需资金从财政就业资金中列支。

二、以济宁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七)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放宽投资领域、登记条件、出资限额和经营场所限制,鼓励支持全民创业。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员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实际创造就业岗位个数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对创业成功人员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抵(质)押标准。对农村流动商户、农民进入集贸市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于工商登记。下乡创办、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从事特色种养业的,享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优先用于扶持创业型服务企业。一般业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调整至3万元。

(八)加强创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统筹做好促进创业工作,完善创业指导功能,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维权等服务。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策划、企业管理、跟踪指导等支持服务。

(九)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残疾人、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经同级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依法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创业者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残疾

人就业税收优惠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

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

(十)完善农民工返乡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农民工返乡

回流基础台账,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培训和创业意愿,搞好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

(十一)鼓励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把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村劳动力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税费减免、金融信贷、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引导返乡农村劳动力建立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种植养殖、特色农业及农村服务业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十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发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

(十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相互协作,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农民工劳务输出。

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十四)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登记失业的以下人员:大龄失业人员(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其他人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十五)鼓励企业等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对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可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对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对破产企业中办理了失业登记、已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的男57周岁、女47周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十六)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两项补贴之和不低于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不高于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

五、搞好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就业的就业培训体系,扩大就业培训范围。根据全县当年招商引资1亿元以上并且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与同级财政按7:3比例承担。开展高校毕业生“1+1”(1名毕业生在已有1个学历证书的基础上,通过技能培训取得1个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技能培训,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按30%比例给予补贴。积极开展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军队退役人员等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将有就业需求和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范围。首次参加初、中、高级培训经鉴定合格的,分别按照200元、400元、600元标准给予定额补贴;参加创业培训并创业成功的,给予1000元定额补贴,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市财政按30%给予补助。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或就业培训,创业成功或就业培训鉴定合格后,按每人1000元给予定额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凡停产、半停产企业,未对在岗职工进行裁员,放假期间对职工进行培训经鉴定合格的,按每人300元给予培训补贴,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财政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

(十八)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专业设置,着力打造职教专业品牌。学校可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和社会各类劳动者需求,随时组织招生和培训,打破地域、城乡限制,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各类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到2010年,全县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达到5%以上。

六、建立失业调控制度,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十九)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妥善做好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改革改制、企业规模裁员等所涉及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做到多分流、少失业。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行业,制定失业应急预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稳定企业职工队伍。

(二十)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机制作用,严格控制企业裁员。企业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一次裁员20人以上或虽然不足20人但占职工人数10%以上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二十一)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查核实,按程序报批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核准缓缴期间,企业应继续按月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职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

(二十二)在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保证社会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按程序报批后,可在2009年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费费率,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不得擅自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

(二十三)在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经县政府批准,可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两项补贴不能同时享受,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七、规范就业管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二十四)建立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全县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属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就业失业登记证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依据,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或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的,应及时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登记失业人员应积极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

(二十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开发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二十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确保人员编制,将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按实际就业人数每人120元给予职业介绍补贴;经批准设立的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免费介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按实际就业人数每人120元给予职业介绍补贴。搞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对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居)劳动保障服务站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促使做到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每个乡镇配备3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个村(居)配备1名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

(二*)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使用范围和额度。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境外就业的,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100万元以内,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并由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提供担保服务,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

(二十八)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就业促进法》规定,切实履行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统一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定期调度安排就业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重大问题。要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完善就业目标责任体系,认真细化落实新增城镇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控制失业率、就业援助等任务;将失业调控、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以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资金投入机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提高所占分值比重,严格考核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