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联动发展 核心竞争力 3PL
制造业是江苏省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有较大的需求拉动和促进作用,而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业,已成为制造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制造业与物流业具有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制造业与物流业需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联动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江苏物流企业,只有练好内功,努力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企业,而只有这样,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才能从实质层面更好地进行展开。
1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分析
3PL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获得组织协调和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为客户提供有效物流服务和高附加价值,使客户满意并使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综合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起来包含众多复杂因素,总结归纳,主要包括以下能力:
1.1 3PL企业的服务水平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3PL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即提供的服务水平能力,该能力的体现突显在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自身的物流技术、装备设施来提高自身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面对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选择的过程中占取有利地位。
1.2 3PL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制造业企业进行快速反应,因此,作为生产业的3PL企业能否快速调整自身的服务方式,成了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当前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快速变化,物流服务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PL企业只有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1.3 3PL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是指3PL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并创造出新的物流资源来服务客户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单个3PL企业没有大包大揽的业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3PL企业依赖于各项社会物流资源和企业物流资源,只有整合相关资源为己所用才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3PL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战略选择的问题
我省大多数3PL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转变而来,业务类型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流通加工、配送定制服务、融资担保、供应链增值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尚不成熟。很多中小的3PL企业就将眼光紧盯了运输、仓储业务,打价格战,更别说企业的战略思考。因此,我省的3PL企业在企业战略选择上要不断思考,是走差异化发展、还是低成本扩张、还是目标集聚战略。成功的战略选择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2 服务水平问题
我省3PL企业传统业务能力(如仓储、运输能力)过剩,价格战硝烟四起,燃油和劳动力成本高企,3PL企业利润不足10%,这种情况企业为了生存,只有降低服务水平;另一方面,3PL企业的GPS、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又未能广泛使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3PL企业低下的物流服务水平又影响了企业的业务拓展,造成了恶性循环。
2.3 员工素质问题
从目前我省3PL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3PL的员工学历层次不高,大多是大专以下文化水平,员工素质总体不高,安全事故经常发生。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小麻烦。员工素质不高,导致企业形象不好,服务水平自然低下,让很多的制造业企业关闭了制造业物流外包的大门。
3 两业联动背景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对策
我省3PL企业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企业整体宏观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3.1 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选择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3PL企业可以考虑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理论,全面评估自身在服务水平、快速反应、资源整合、员工素质等方面的能力状况,通过行业分析和企业的优劣势分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上,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标及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和途径。
3.2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建立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3PL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应组织员工学习先进的物流操作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同时,可以积极组织行业专家去企业授课,定期开展员工物流培训、知识竞赛,节油大赛等活动除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外,更能企业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建立学习型组织离不开严格的奖惩机制,3PL企业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来奖优罚劣,鼓励先进。
3.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3PL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我省3PL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形码、RFID、GPS、GI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来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从而最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物流外包市场广阔,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3PL企业是无法抢到蛋糕的。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3PL企业,才能在商海中取得优势,才能给企业,给江苏制造业创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自田.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分析[J].物流科技,2009(3).
[2]李亚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
[3]王莉.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
[4]王伟.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2
[关键词]药店;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58-02
1前言
截至2012年6月30日,我国零售药店总数将近4258万家,平均每3146人就拥有一家药店,远高于发达国家每6000人拥有一家药店的国际水平。近几年平均每家药店的服务人数持续呈下降趋势。由于药品零售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药店的利润空间也不断被挤压。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流通中会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①不完全替代性。药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同类药品在使用时无法完全替代,即药品在使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专用性。②效用的两重性。药品使用不当就会危害顾客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③消费信息的不对称性。顾客虽然是购买主体,但药品购买的选择权被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掌握,患者不可能因为药价高或用量大而拒绝购买,因而相对被动。④价格弹性较弱。药品价格的上涨对其市场需求量的变动影响很小,药品价格即使虚高数倍,消费需求也不会因此同比例减少。药品的上述特殊性质,迫切要求它在流通过程中,必须将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合理性放在首位,而不是其赢利性和商品性。
药品又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事关公众的生命健康。2013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应当具备执业药师资格。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执业药师,负责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执业药师的工作与公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执业药师肩负着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保证其用药安全有效地重要职责。
目前我国执业药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药品零售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好执业药师作用,在利用好现有的执业药师资源的同时,加快壮大执业药师队伍、提高执业药师的素质,真正建立起一支技术精良、行为规范、依法执业的执业药师队伍。由此可见,药品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以执业药师为代表的人的素质竞争。药品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打造以执业药师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才能为顾客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2执业药师向顾客提供药学服务要以用药的安全性为前提安全性是药学服务的基本前提,直接体现了对用药者切身利益的维护;安全性也是评价药学服务的首要指标,临床用药必须遵循安全性大于有效性的治疗原则。安全性不是指药物没有毒副作用,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单位获益所承受的风险应尽可能地小。
3执业药师向顾客提供药学服务要以用药的有效性为目标有效性是药学服务的首要目标,是指用药者通过药物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在零售药店中,执业药师的主要职能是对药品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负责处方的审核、监督和调配,提供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随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的出台,传统的柜台经营方式将被打破,OTC使零售模式走向了开架自选。但购药方便的同时也对顾客的药学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执业药师才可以胜任对顾客选购非处方药提供用药指导,正确宣传介绍药品的功能、用途、用法、用量、禁忌及注意事项等工作。因此,只有执业药师的存在,这种零售模式的改变才是可行的。
4执业药师向顾客提供药学服务要以用药的经济性为理想经济性是指让用药者以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经济性不是单纯追求省钱或者少用药、用廉价药,而是用药的花费值不值得的概念;经济性强调让用药者以最低花费获得最佳疗效,即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评价用药经济性的方法主要有:最小成本分析(CMA)、成本/效果分析(CEA)。
(1)最小成本分析(CMA),是指在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的情况下,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成本最低的方案即是最理想的方案。通过实验表明,CMA结果显示普萘洛尔的花费最少。但是此药的不足之处在于脑卒中的发生率比其他类药高16%,新发糖尿病危险增加13%。目前,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多个国家的高血压指南已将此类药物从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药物中剔除。我国是卒中大国,无论发病率、患病率还是死亡率均高于冠心病,卒中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也明显高于西方人群。因此,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着重于降低卒中风险。可见普萘洛尔虽说花费最少,但对于非适应症的高血压患者不是最佳选择。由此证实了成本最低的方案并非最理想的方案。
(2)成本/效果分析(CEA),是指成本以货币为单位表示,效果以某种特定的临床指标或者非货币单位表示。CEA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表明,CEA结果证实阿司匹林是成本获益比最佳的心脑血管事件预防药物。迄今为止,阿司匹林是全球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心血管用药。循证医学数据显示: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其中非致死性心梗下降1/3,非致死性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因此,国内外多项临床指南推荐阿司匹林。
用药经济性是合理用药的新内容,药物经济学将其与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等同位置。经济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要求,药品属稀缺资源,合理使用将减轻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众所周知,对于疾病的治疗,临床通常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关键是将目前人们习惯的对不同药物之间药费的比较,转化为对疾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经济性的比较。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预期目的是在满足用药安全、有效地前提下,合理配置药品资源,尽可能多地满足用药者的基本用药需求,即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中选择经济性最好的方案。
5执业药师向顾客提供药学服务要以用药的合理性为指标合理性是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是指将合理的药物以合理的时间、剂量、途径和疗程用于合理的病人,以达到合理的治疗目标。①合理的药物,是指根据顾客的机体因素及药物因素权衡利弊选择最为合理的药物。②合理的时间,是指根据药物的作用规律和疾病的昼夜变化规律设计给药时间。③合理的剂量,是指依据药典或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用药。④合理的途径,是指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及顾客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给药途径。⑤合理的疗程,是指按照治疗学原则规定的药物治疗周期。
综上所述,加强执业药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执业药师的地位,充分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药品安全领域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在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加强执业药师配备管理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即:“到‘十二五’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售药资格。”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执业药师在药品经营企业的配备使用提出了刚性要求。由此可见,执业药师的作用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执业药师的发展前景广阔,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将会越来越高。
篇3
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攀升,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围绕成本控制的管理向围绕供应链协同的管理转变,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
一、制造业供应链简析
第一,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概况来讲,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突出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产业链长,产业链内的产品设计、生产资源等数据交互量大且复杂,必须依赖于供应链管理来保证敏捷化制造;二是制造业供应链多为订单式与预测式生产的结合;三是协同制造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依靠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的顺利延伸;四是供应链较短,通常无需经过分销商而是由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客户三部分组成;五是供应商、客户常常有其自身的供应链。
第二,供应链竞争力的内涵。
供应链的竞争力依赖于企业对供应链的认同,只有企业在供应链中面向终端需求,融入自身竞争力,才能体现出供应链系统的价值,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围绕终端需要共同提供的,不仅能够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难以被效仿。
供应链竞争力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整体性,即企业群整体的发展方向与实力大体一致时方可有效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形成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二是动态性,即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长期合作中积累而成的,会随着技术发展、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供应链的成熟而得到提升和拓展,为竞争者设置一系列的壁垒;三是价值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大的降低浪费,促进产业价值最大化;四是异质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是经过长期的协同合作积淀下来的,难以被竞争者轻易拥有。
二、供应链协同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与竞争力的内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其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这一传统的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已经被供应链协同管理所取代,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更快的资金周转效率、更低的物流费用,进行精益化生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中的企业群整体带来更多利益;
其二,虽然在构建和实施供应链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运营成本,然而从长期来看,其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更为广阔,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一般能够降低一成以上的管理成本;
其三,当前国际上的大型制造企业通通依靠供应链协同管理来拓展业务范围,借助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而非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设备的增加、技术的革新、厂区的扩建,一个产品的诞生往往是全球多个国家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的,这种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快速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供应链的构建,应以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相互信任为根本,在强调共同价值与协调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收益。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明确品牌建设方向。众所周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围绕整体品牌建设开展,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进入市场的供应链进行细化,进而确定终端消费品的基本特征,掌握品牌特色,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核心技术与管理方案。
其二,选择战略、价值观统一的合作企业。对于打造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讲,能否选择战略、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对链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业。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及自身战略构想的认同度两个方面出发。
其三,组建公平合作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系统应避免链主对其他合作者的“殖民”领导。在合作中,将合作者的优势转换成特色竞争优势,巩固和提升系统核心竞争力。
其四,渗透企业文化。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中,彼此间的文化也会相互渗透,并由此形成供应链系统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是推动企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超越的。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 第三方物流 物流联盟
一、前言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蓬勃的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物流服务性质的企业,包括小型货代和专线货运公司,全国不下300万家,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足与战略资源短缺等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区域和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内企业面临着直接和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保持灵活性和高效性,传统的企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推出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重点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外包战略联盟,是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二、我国的制造企业物流现状
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相应速度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仅仅作为是对生产和销售的辅助。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能、跨部门设置、各自为政,同时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以我国的社会物流总成本为例,2004年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为18.6%,2008年为18.3%,几年间下降幅度不大;而美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982年为14.5年,1999年降低9.9%,2007年为10.1%。相比而言,我国的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过高,反应了我国物流成本相对过高,物流运作效率较低。高的物流费用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低下的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往往使得企业无法及时高效地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里面,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进而不能提升企业的利润。
中国仓储协会(2001、2003、2004、2005)从1999年至2005年先后组织了6次全国范围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全国的生产、商贸及物流企业。对工商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较小,外包的物流功能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上。美国美智管理顾问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2)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需方企业和供方企业,调查显示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很小,而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物流外包的步伐较快。无论是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还是美国美智管理顾问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开展的调查都显示了,我国制造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或者说外包物流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进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近期不仅将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规划行业”,还在《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指明方向,制造企业应该注重流程再造,适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其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急待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运作,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联盟
1、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资源依赖学派认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如何有三个标准:一是资源必须是具有价值的,而且是能够被顾客所认可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二是资源具有稀缺性,企业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至少可以使企业获得短期的竞争优势;三是难以模仿性,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和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拥有多少资金、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等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这些资源是否集中于关键的环节或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结合带来各种能力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有形的资源,而且也来自于无形的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一种产品或技术的拥有,而是来自于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企业通过将资源集中于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世界级水平,而所需要的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差不多甚至有所减少,并且还可以省去一些巨额投资。由于基于核心竞争力和相互受益的长期外部关系,企业组织变得更灵活,更具有柔性。
2、第三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体现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能力。从战略层面上看,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控制能力,主要反应在物流市场占有率、物流市场覆盖率、物流市场应变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等上;二是物流业务创新能力,主要反映在物流技术创新能力、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物流知识管理能力上;三是社会协调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资源,专业物流企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从业务层面上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以及订货履行、自动补货、运输工具的选择、产品组配、进出口等上。
一般制造企业在物流技术、信息系统、运输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往往制约了核心业务的迅速发展,而第三方物流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第三方物流进行操作,与其建立物流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其专业化的物流优势,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原材料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产品的高效运输,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对制造企业员工士气、物流成本、客户满意、系统开发/支持、物流服务水平和供应链整合方面有着积极影响(Lieb,Benze,2004),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和改善顾客的服务水平(Boyson,Corsi and Dresner,et al,1999)。物流外包联盟有利于联盟企业间知识的学习。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联盟的组建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物流外包联盟,在组织资源的形式上是以松散型为特征的虚拟企业形式,这就在形式上使得联盟组织赋予企业之间以互相学习的机会,企业各自具有的知识在联盟中进行新的组合和延伸。同时,企业间知识和资源的要素的流动,为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物流联盟在组织平面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发育的环境。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阻碍了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尤其是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使得企业竞争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成长的基础。没有这种基础,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渐渐削弱直至失去。
在物流外包联盟中,应当组建纵向一体化物流联盟,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联盟企业之间应尽量减少物流的中间层次,实现无缝隙连接。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为外包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服务商,为联盟贡献高效、可靠的物流服务。基本服务包括运输工具选择、集运、运输管理、运输支付和仓储;增值服务包括订单、费率谈判、产品回收、提供备件、补库和产品组装。生产商将全部或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则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和产品,开发下游客户和市场。联盟各方可以通过协调、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时了解物流的整体运作状态,调整物流计划,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成本和高服务水平。
四、物流外包联盟成功要素
我国组建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物流联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组建以及运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以及合作过程中的沟通问题。
1、物流外包联盟组建的要素
物流外包联盟的组建必须能够满足以下4个条件才能够存在并稳定:一是联盟企业应在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及文化等方面上相容、相似;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来寻找与本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及文化等方面上相容、相似的企业作为本企业的合作伙伴,尤其要注重双方文化的兼容性;企业文化往往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只有企业文化大体相同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行为上取得一致,才能取得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最佳效果;二是各方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三是合作企业分享联盟带来的收益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四是合作企业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资源,如技术、产品等,并利用这些资源为联盟持续做出贡献。
2、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
物流外包战略联盟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一般而言,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遵循以下的五个步骤(Aghazadeh,2003;Thomas,2003):第一,组成一个代表各个部门的决策小组共同决策是否需要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以及外包那些物流业务,这些部门应包括制造、销售、市场、财务、质量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第二,制定标准和目标,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能够达到的物流服务标准;并选出前10位最符合公司要求的备选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三,精选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出10个备选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后,给每一个候选人发函,信函内容应该包括:公司正在寻求与对方的合作,公司信息,物流需求细节,索求对方公司简介和特长;在收到回函后,通过分析比较,将候选人删减到剩下2-3家;第四,在收到参投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建议要求书后,外包企业应当会见这些候选企业相关负责人,先对候选企业的设施进行考察,再询问他们的服务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的关键点包括:相同的价值观或目标;最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可信赖的管理;互相尊重;双方有合作的意愿。在考虑了上述方面后,决策小组就能够对各个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决定谁最合适了。第五,开始合作,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规范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包括内部交流、外部交流和客户交流。
3、物流外包联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尽管物流外包联盟已经组建,但是成功的物流外包联盟在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运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沟通、磨合等因素导致联盟的破裂,或者实施的绩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是阻碍外包企业的发展,那都是适得其反的(韩臻聪,2003)。因此,在物流外包联盟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和注意的因素以下因素。
(1)注重物流外包联盟运作中的学习
企业的初级阶段联盟往往是资源联盟,由于各自拥有对方不具备的必要资源而结成联盟。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该通过联盟向对方学习尽可能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联盟关系增加内部资源,积极将资源联盟转为能力联盟。
(2)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
在联盟伙伴合作过程中,双方的不信任将会直接导致联盟关系的瓦解。双方应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信任是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前提。如果企业物流联盟伙伴之间相互信任,那么就可以节约甚至避免大量的交易成本。成功的伙伴之间必须具有长期合作的愿景,通过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这将有利于直接激励双方互相寻求合作。
五、结束语
区域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应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基础上,同时在战略联盟的运行中存在一些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不匹配情况,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应当引起注意。本文仅仅对此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Aghazadeh,S:How to Choose an Effec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3(7).
[2] Bask,A.H.:Relationships among TPL providers and members of supply chain--a strategic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1(6).
[3] Lieb.R.C,Benze.B.A.: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the 2003 survey [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4(3).
[4] ThomasA.F:Engineering the 3PL Selection Proc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4).
[5] 韩臻聪: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6] 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7] 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流市场第3次调查报告(摘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2).
[8] 中国仓储协会: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摘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0).
篇5
制造业,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高地,它关乎就业,关乎经济的创造力,关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中美制造业高地争夺战以及相关的争议持续不断。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美国通过多个国家计划来启动“制造业回归”,因为美国发现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也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越来越近,这就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必须尽快重新塑造竞争力,“世界工厂1.0版”必须尽快升级到“2.0版”、“3.0版”,才能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
美国快速启动“制造业回归”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向全球蔓延,随之全球经济结构与国际分工进行深刻调整。自2008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希望重新找回经济稳定之锚。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也加大了对低端制造业市场的争夺。在这张世界制造业坐标系里,美国、德国等制造大国,率先意识到要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征战中取胜,必须抢占制造业制高点,于是率先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重振制造业大潮风起云涌。
特别是美国对制造业的定位与以前已截然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是美国开始特别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美国从就业培训、研发、融资、基础设施、国际贸易规则、商业环境等方面都提出要促进制造业的回归和发展。其中美国在2009年12月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 随着特朗普当选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两大潜在政策也非常值得关注,其中之一是特朗普的“产业回迁”,意在通过汽车、电子的制造业工厂的回迁美国来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包括福特、通用汽车、丰田、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联合技术、开利等美国最强大的企业都已经感受到这种政治压力;之二是提高自身的制造业服务能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制造业去美国设厂,这点在今年年初的曹德旺的评论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虽然奥巴马政府与特朗普政府对于制造业的政策不同,但是他们对制造业的观点还是非常一致的。因为美国和很多国家都发现,经济增长的实质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将成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奥巴马政府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美国更是浓墨重彩地规划,2009年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等,重c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清洁能源、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布局。2012年美国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所以“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是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特朗普政府则一方面将汽车、飞机等机械制造业复兴当做未来的产业政策关注点,目的是为了扩大美国就业,解决类似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之类的难题;另一方面则将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升级也作为未来制造业的重点。特朗普提出一个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承诺选民要花上万亿美元来重建道路、机场、桥梁、排水系统和电网。这个新的“造城运动”同样也会发挥美国中低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美国“制造业回归”源于制造业成本下降
在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的过程中,很多人将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的动机归因于美国制造业成本的下降。波士顿咨询集团出具的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以美国为基准(100分),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这就表示目前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中国进行生产贵4%。该研究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
埃森哲咨询公司认为,受益于美国多方面的成本优势,目前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十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席技术战略家鲍勃?苏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说:“美国制造业所拥有的劳动力仅有服务业的1/4,但每位员工所创造的利润几乎是服务行业员工的6倍。”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
那么,究竟是在哪些领域美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呢?
首先在资源与能源方面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一直在增强。高盛在其2013年前景展望中指出,美国的可开垦土地面积比中国多出5.3倍,水资源是中国的4.6倍。2004-2013年,我国工业用电价格上涨了66%(我国工业平均电价0.6元/度,比美国高出30%左右),工业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38%;而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则其能源价格出现下降。目前美国天然气每立方米相当于7毛钱人民币,中国为2.2元每立方米。美国的原油价格要比中国原油低30%左右。
另外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差异巨大。由于高速公路网是由美国各级政府修建,所以美国高速公路几乎不收费,只有一些私营道路收费,但也很便宜。而中国高速公路费用惊人,中国的运输成本相对来说就太高,而且过路费按里程和载重量双重收取。毕马威曾经报告称,中国的运输成本占中国GDP的18%,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对厂家来说,物流成本可以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
在劳动力方面,中美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美国的人工成本总体来说大约是中国的4-6倍。美国有些地区失业率非常高,在高失业率地区,工资水平也不高,招聘工人也比较容易。美国很多地区平均工资月薪大概在2000-3000美金,是中国的5-6倍。
在税收方面,美国地方政府权力比较大,每个地方的税率政策也不一样,失业率高的地方,税率就低,而且美国税率是根据企业的赢利情况而来,利润越高,税率越高。甚至还有些州不设企业所得税,如南达科他州、内华达州。美国也有企业所得税较高的州,如纽约州、路易斯安纳州,税率也要达到35%。通常来说,企业家可以选择税赋较轻地方去办厂。
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开始审视原来重视虚拟经济的政策,很多国家于是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当然,美国真正想让回归到美国的产业,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因为很多产品在美国制造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和家具制造业是典型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没有强势品牌支撑下,毛利率很低。而家电、电脑和电子设备等高科技制造行业,或者被称为“高科技组装行业”,也居于半导体产业下游,竞争超级激烈,且产业附加值整体较低。所以在这几个方面,美国都把制造业放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其他环节留在了美国。以手机行业为例,在2015年,苹果独自赚取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92%利润,再加上三星,两者利润之和超过了全球手机市场利润的100%。换句话说,所有其它手机企业的整体利润总和是负数――其中,包括了年产16.3亿部手机的中国手机制造商。通过树立高利润制造行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在中低利润制造行业里控制高利润价值链环节,美国制造业获取了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利润率。
早在2011年,Booz&Company的一份制造业分析报告中,包含了一张美国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分析图表。该图表清晰显示,美国在化工、宇航、机械、医疗和半导体等领域,仍然占据着全球领导者的地位,弱势的制造业只是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和计算机设备等领域。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需要较长时间的组织能力,所以短时间来看,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和计算机设备等领域回归到美国的概率还是非常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机器人技术在这种产业中大量应用,那么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和计算机设备等领域回归美国的潮流将会成型,比如最近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经计划赴美投资建厂就是典型的案例。
综合来看,目前正在回流到美国或者肯“主动”回流美国的产业,主要是高技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美国有着先天的优势,即美国强大的基础科研和科技转化能力。目前科技界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即“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服务”,都与美国强大的创新和创造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在基础科研领域,很多企业看中的是美国在信息协作竞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对现代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已经远不是上个世纪末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PII(制造资源计划)那么简单。从设计、生产、装配到服务,它已经深深嵌入制造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在产品设计方面,利用可视化和仿真软件,制造商的产品设计、测试和优化都得以加速,并获得改善。比如飞机无需大规模风洞试验,就可以进行风阻系数优化;零部件只需要在模拟软件帮助,关键零部件就可以测算使用寿命;制造企业使用企业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综合成本、交货速度、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因素,整合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制定最优配置产业链资源的生产、制造和销售计划。
几十年前,制造业资源管理最为核心的MRPII/ERP理念,就是由美国企业提出的,目前,全球最好的ERP软件,也出自美国。在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如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与可穿戴技术、3D打印,美国有大量最先发明与创立的公司。比如大数据,事实标准Hadoop就是由美国制定,全球最大的十家SaaS供应商都是美国公司。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在信息技术的领先,还会让美国制造业的创新优势继续保持。
在科技转化领域,美国企业重视研发,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所以他不管别人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连最小的企业也会在研发方面下血本,有了专利就迅速转化成产品。美国制造业会随时调整自己,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劳动密集型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发展了。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要问什么是未来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就是美国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信息协作竞争方面的优势。美国的战略意图是让“人工智能设计”应用于制造业,辅助人们进行设计、测试和制造,使制造业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用“数字化服务”对新产品进行构思、利用模拟器进行测试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等高技术服务集成应用于制造业,以此来引导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革命”。
反思:“中国制造”何以持续竞争力?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所谓的“制造业”回流是一种结果而非强制的措施。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是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因为制造业一直而且永远都是所有行业利润的源泉,也是创造与创新的最大承载载体。
Booz&Company的一份制造业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未来全球的主要工业国中,只有美国和墨西哥的成本结构会逐渐向好。较低的薪资增长率、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稳定的货币汇率,以及显著的能耗优势,将让美国和墨西哥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星。除中国和韩国以外,其它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商品出口国,平均制造业成本均超出美国成本的10%-15%。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还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但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仍处于低端加工组装环节,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目前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0%、70 %和90%以上;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实现利润仅为美国苹果公司利润的40%。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7年2月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6)》指出:我国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中等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最少。我国低技术含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尽管拥有较高的占有率,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则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中国制造业成本最大的优势――人口、资源等红利逐步褪去,而在其他领域的劣势(如税收、物流、能源、隐性成本等)逐步突显。但在很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挑战还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而非劳动力成本或者资源成本。经济学家许小年认为,中国制造业现在主要的挑战不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而是整体技术含量偏低、和国际一流企业差距较大,并且趋同化现象普遍。企业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使得制造业企业目前有相当数量处于经营困难的状态。
中国正在从改善制造业的生态环境以及减轻制造业的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做出努力,《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第一个为制造业长期发展明确方向和实现路径的纲领性文件,相比于以前常规性的五年规划甚至更短的近期规划,《中国制造2025》更具战略性和全局性。《中国制造2025》在基本的政策思路上有了较大的转变,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制造业国际化和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对优化制造业的长期发展环境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事情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中国制造业并不会因为少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而就此式微。但是制造业的两极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却傲视群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含量和创新力。
篇6
如何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优、做强、做大三光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经理盛家乐近日接待记者采访时,专门谈了自己的体会。
要有正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盛家乐总经理介绍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讲,就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产品的服务、产品的开发,综合企业为之努力领先而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使之在竞争中具有特殊优势的能力。公司领导根据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把公司产品作如下定位:
快走丝线切割机定位在名牌优质之列,利用三光品牌竭力扩大销量,在提质降本的同时,努力搞好售后服务,并向“大厚度、大尺寸、大锥度”方向发展,尽可能地满足模具行业的需要。
适时推出慢机产品。中国加入WTO后,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模具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要求高了。根据这个市场现状,公司确立了“中低档、优品质、低价格”的市场占领原则。早在2000年被行业专家确认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且被中国电加工机床质量检测中心评为优等品的DK7632,经过几年努力,在国内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同行,占明显的优势。
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
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盛总深有体会。他说市场的变化是无穷的,竞争对手在日益壮大,竞争对象在不断变化,国内的快机生产厂家在逐步增加,同行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比在快速提高。苏州三光科技有限公司从1999年正式将DK7632投放市场,在这五年多时间里,公司经过与外资企业、台资企业、以及一些正在崛起的厂家的反复较量,终于将“三光”慢机品牌打响,做到销量每年有大幅度提高,现在已经是当初年产量的10多倍。他说,现在手中的“牌”也多了,不但有DK7632、DK7625、还有大型的DK7663和水浸式的DK7632A。
要有长期目标和庞大系统工程
公司围绕“以慢机为本,发展壮大自己”这个目标,具体实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对员工进行形势教育。公司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慢机”就是为抓住机遇。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随着模具制造业对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慢机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开拓慢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对机构进行调整重组。公司调整了生产经营机构,专门成立了慢机的总装车间,为“慢机”的扩大生产作准备。同时,公司在2001年完成了“慢机”项目的技术改造,又投入了2450万元对生产场地、涂装设备进行改造,购置了五面体加工中心及精密测量仪,形成了年产500台“慢机”的能力。三是充实市场服务队伍。公司十分重视售后服务,为解决一些用户具体经验少、操作水平低、培训时间短的困难,专门挑选了公司中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参加到市场服务队伍中去,有的直接服务到一线现场。四是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对实施品牌战略会有极大的推动力。多年来,该公司在人才工程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分配方针、成果奖励等方面都制订了具体办法,还吸收经营、技术和市场服务等方面的骨干参股,起到了凝聚人才的作用。
盛总说,规划好新一轮的“品牌战略”,这是关系到苏州三光科技有限公司做优、做强、做大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大问题。
篇7
一、虚拟制造应用的一般条件
(一)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企业实施虚拟化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市场,赢得市场,迅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虚拟制造将为制造企业节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满足市场客户需求。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市场可以让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买方信息和市场需求方向。企业研发出产品时可以迅速投放到市场,并及时掌握市场信心。较完善的市场是制造虚拟化的重要条件,为虚拟化的高效运行提供环境。较完善的市场里拥有众多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性,激励企业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获取收益。客户的需求和对产品的评价通过市场传递到企业,企业可以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
虚拟制造的应用建立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而虚拟技术的发展建立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虚拟制造技术是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产品从设计、生产到检验、使用的全部生命周期,以便检查和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计算机上设计、生产的产品是可视化的所谓“数字产品”,并不要实际的材料、机床和能量,易于分析、校验和修改。在一切模拟和检验都通过后,才采用最佳的工艺和工厂管理方案,进行实际产品的生产。因此,虚拟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三)高技术高素质人才
虚拟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制造技术。实施虚拟制造除了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信息技术外,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虚拟制造的应用应培养众多高技术人员,拥有较发达的高级劳动力市场。另外。虚拟企业要求员工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产品研发速度和应对市场变化速度要灵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员工,有做出决策的能力,降低内部成本。
(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实施虚拟制造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无形资产。通过虚拟化的整合取得外界资源和力量的配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目的。尤其是搞“虚拟经营”,如果企业没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就没有主导地位,其虚拟合作极难奏效,即使实行了合作也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运营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切面向未来的企业都要认识到他们最重要的资产不再是厂房、机器设备甚至产品本身,而是客户忠诚度、与合作者互相协作的能力、智慧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创新能力、员工的教育及专业水平。
二、武汉制造业虚拟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但效率不高
武汉市早在2003年就已意识到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相继出台了《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了29条优惠政策。2007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额202712万元,比2006年增加0.1%。但是与沿海地区比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比较僵化,职能转换缓慢。不利于投资,且政策和规划缺乏体系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牵扯到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协同规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仅有意见、纲要、规划是不够的,需要具体的政策体系保证制造业的发展,但武汉具体的政策体系是缺位的,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依据:另外,武汉先进制造业中核心企业是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政策对其影响力有限。全国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排行榜中,武汉政府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政府规划能力指数、政府推销能力指数、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政府财政能力指数、政府执法能力指数、政府服务能力指数和政府创新能力指数,名次远低于沿海和江浙地带。
(二)产业规模大,却竞争力不强
武汉市制造业有一定的规模。2005年10大支柱产业分别为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烟草食品、纺织及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家电。其中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环保、烟草及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6大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产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8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武汉2007年前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及机械产值达758.37亿元,钢铁574.02亿元,光电子信息498.58亿元,排名与2005年一致,但产值在不断增加。武汉汽车和钢铁虽然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但竞争力在下降。武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固然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制造业产品缺乏世界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领先行业较少且在全国制造业企业中没有优势。尽管武汉制造业产品品种比较齐全,但档次不高,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所占市场份额低,知名品牌更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中国500家最大企业集团,武汉仅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烟草集团入围。
(三)人才资源丰富,但流失严重
武汉的科教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时还是全国科技成果大市和技术交易大市。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据统计,2007年武汉有普通高校55所,在校学生778368人。2007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武汉的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较高,位列第8。然而近10年来。武汉制造业人才流失严重。武汉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致使一部分在职人员通过读书、培训后转行流向高增长或是新兴的行业:另外,由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致使相当多的制造业人才流向南方和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城市。
三、加强武汉制造业虚拟化的建议
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 汽车产业
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60%—70%,中等收人国家则为50%—60%。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代服务业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结合体,其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体,同时涵盖了营销、广告、公共服务、建筑、科学与工程、法律、会计、计算机软件、信息处理、物流配送及研发与技术等服务。其中,集中了现代服务业精髓的生产部门的影响日益凸显。生产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其可提高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改进商品与其他服务的质量,推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其可为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特征,成为企业之间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了北京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反馈拉动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市汽车产业中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一、第三产业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定性分析
(一)第三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机理
第三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从事生产的厂商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事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剥离那些不擅长的生产经营项目。受此影响,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开始显现。其中,在生产过程中属于非生产性的服务部门也会由于相关部门的整合,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与原生产企业紧密相连的专营服务厂商。随着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细化过程的进行将使得行业内生产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现代服务业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在渗入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化分工。生产业中的研发设计、金融、咨询、维修、物流等均成为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消费业、公共服务业共同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北京市第三产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04.5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北京市GDP的比重达到75.8%,稳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已成为支撑北京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推动北京市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其中,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总额接近上百亿美元,占全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40%左右,位列全国第一位,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目前,北汽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物流、生产、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延伸服务收入已占到总收入较大比重。金融、物流、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也逐步融入到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中,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金融服务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截至2011年末,驻京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达3480家。同时,北京市辖内其他金融机构数量日益增多。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丰田汽车金融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金融公司相继在京成立。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产生及汽车销售市场的扩大。一方面,由于汽车制造业产业链长,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建设周期较长,新生产工艺的研发、相关设备的购买、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而金融保险业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扩大汽车产业的融资规模,提高其要素投入量;另一方面,汽车厂商需要通过资本市场,采取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其生产规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金融保险业有助于优化汽车产业资源的再配置,促进其技术进步,提高汽车产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2、物流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目前,北京市年物流处理量已超过10亿吨,具有物流业务的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7万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加快,可为汽车产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通过减少库存、节省成本等方式,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对北京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先,现代物流能够降低汽车厂商库存水平。在物流各个环节中,库存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个缓冲区,以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从生产加工到用户物流和生产物流的畅通,最终支持整个企业目标的实施。
其次,现代物流可降低汽车厂商采购成本。现代物流的运输和信息网络可在满足汽车企业及时生产的条件下,采用经济可行的方案将企业所需的零部件送上生产线,实现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同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中转、滞留、回流而产生的采购成本。
再次,物流业务外包的发展可提高汽车厂商的核心竞争力。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相关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在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的竞争,以求可持续性发展。
篇9
[关键词] 建筑行业 供应链管理 对策
一、我国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力
1.建筑业管理与制造业管理存在趋同性
虽然建筑业与制造业一直被认为是两个并行的具有很大差异性行业,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之处的存在,使得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在建筑业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产品本身虽是固定的,但其建筑过程仍然是流水作业的,仍然遵循着生产线的基本规律,只不过这种流水线发生了相对运动,是以不同的工种和设备的移动代替了制造业中产品的流动。
(2)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总承包商处于核心地位,完成建筑主体的施工,而与其他主体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如在建设生产之前,承包商对生产中用到的物料,设备进行计划,并且向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商等发出需求通知,这些企业会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等。这一点与制造业是很相似的,在制造业中,每个企业在完成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形成供与需的关系。
(3)制造业倾向于专业化分工,包括设计、材料、零配件、总装,销售、维修等等各环节,各企业只负责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把自己做不了或做不好或别人做得更好更有效益的事交由别人去做。而建筑业中的新材料,新设计理论、新设备,以及对建筑物的使用新要求,也使得建筑业分工更专业,设计师与建造师分离,投资、设计、建造、维护、销售各个环节出现专业化分工,这些使得各企业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之间形成协作关系。
(4)与制造业一样,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会伴随着物料的采购、运输、配送等一系列活动,随之与相关企业产生了经济关系,存在着资金的流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上述两个行业共同点的存在,为在建筑业引入供应链管理这一在制造业广泛应用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基础,使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
2.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带来契机
信息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商务就是一种新形式的商务活动,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替代传统的纸介质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存储、处理、,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低成本交易,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建筑业的各项电子商务活动都是围绕着为业主提供优质工程并获得相应支付来进行的,因此,建筑业的电子商务是以项目为核心,将所有参与项目的交易方联结在一起的电子系统。
二、实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障碍
1.业主与设计或咨询方之间的问题
业主委托设计或咨询方进行项目评估、建筑方案设计,在此过程中往往设计或咨询方对业主的需求不能充分的理解。建筑设计方案超出或低于业主的需求,工程量概预算不够详细准确,这样容易造成后期业主决策失误。目前流行的做法是设计或咨询方与业主签订相关的管理合同以降低风险。这样做虽然可以降低风险却限制了设计或咨询方的创造性。
2.业主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竞争性投标
由于业主不可能事先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即使是最详细的施工说明和图纸也无法包括所有的工程量和条件。另外许多建筑物是以前从未施工过的,所以必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而需要在施工过程解决的问题。因此,通常有些总承包商为了赢得合同而提交了不切实际的低报价,在工程开工以后中标的承包商会因为额外的工作和某些变更而提出额外的价格要求,这显然不利于业主。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对抗性不利于业主的利益,也不利于整体建筑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对抗性关系。施工前的招标不是控制成本的最好方法,它不能反映工程的真实需要和成本。
3.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关系多是不稳定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过程要消耗供需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竞争过程中,需方为了能够从多家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不能透露完全的信息以防供应商增加要价筹码,而供应商为达成协议也往往虚夸自己的供货效率、生产能力和产品性能,其结果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也带来了交易风险。成交后,由于供需双方合作与协调不能到位,又增加了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采购过程中各种冲突和矛盾时有出现,并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主要是采用事后把关的办法,采购一方难以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主要依靠各种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增大了需方采购部门对采购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传统的采购模式还存在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的弱点,工程需求方面发生变化时,难以对己有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整,缺乏应变能力。又由于未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机制,易出现企业的短期行为,不能提供或获得高水平的服务,削弱了各方的企业竞争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三、提高我国建筑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
1.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
供应链上相邻各节点是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企业间都是供应和需求关系,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有竞争又有协作,企业间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合作者甚至是同盟,这使得现代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运营必须拥有一大批企业分工协作,不仅企业集团内部,而且国际间成百上千家企业协同合作。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物流、服务商各自发挥特长,构成一套科学有序、高效融合的供应链平台体系,最终达到强强联合、减少内耗,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使供应链充满竞争活力。
2.专心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加强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业务外包模式,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那些不属于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应弱化或外包。业务外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联盟企业的资源,为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释放资源、分散风险,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咨询科技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生产时代正逐步走向大规模定制时代,关键的资源也从资本走向信息、知识和创新能力,企业能否真正获利在于供应链管理是否具有资源优化组合的智慧。
3.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应对自己的业务认真清点,挑选出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而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交由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去完成,以便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于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加连续化、流程的功能更加柔性化、流程中员工的自主决策权更加扩大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重组的目标是:将按工作分工、按职能划分部门的“金字塔”型科层等级组织结构,转变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化或网络状结构,从而有助于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及培育、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重组组织结构的同时,在软环境方面,要伴以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使结构重组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利实施。
4.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必须拥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之上。信息技术已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它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商机、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进程时,一方面对企业内部业务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引进MRP,ERP管理方式,使企业内部管理明细化;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与上下游企业互联,以增强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皮嘉: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篇10
关键词:战略联盟;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39-02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基础。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并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和研发体系。但要实现占据市场制高点,建立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仍需要借助跨国公司,实施跨国战略联盟。
一、跨国战略联盟的含义
跨国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的,随即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在西方企业界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纷纷采取了这种竞争合作方式。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这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企业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种长期合作。
其特征是通过建立跨国战略联盟这种全新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伙伴之间的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它是一种以共同利益为核心、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国企业对另一国企业的控制和支配。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全球战略最迅速、最经济的方式,是现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知名企业也积极顺应企业战略重组的发展趋势,纷纷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这些战略联盟对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前,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装备制造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形势下,通过战略联盟,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实施规模扩张,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1.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组织过度分散,严重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可借助对方的实力,较为有效地扩大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各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内部的采购,扩大联盟间彼此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从而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其次,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联盟各企业可以集中进行规模采购,从而降低成本。再次,战略联盟通过联盟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在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提高联盟企业的规模产出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只能靠仿制和高成本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与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人员交流等方式,可以接触跨国公司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通过跨国战略联盟,可以弥补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能力的不足,利用联盟伙伴的资金、专用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联盟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实现技术进步。
3.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来看,企业只有参与全球竞争,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虽然直接进入一个新的国际市场将面临很大风险和存在缺乏国际经营的资金、人才、知识、经验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但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弥补上述缺陷。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开始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借助联盟成员迅速熟悉对方的投资环境,并在充分认识各自的文化、管理、经营方式等基础上,双方达成一种默契,综合运用双方的比较优势,如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从而开拓海外市场。
4.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首先,通过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研究和开发一项新产品、新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具有很高的风险。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更加大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风险。而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联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可以扩大信息、技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避免单个企业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加速研究与开发的发展,从而降低风险。其次,通过组建跨国战略联盟,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跨国经营风险。现代国际市场竞争变幻莫测,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通过跨国战略联盟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通过与国外一些著名的、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合作,不仅可以获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外部资源,而且还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技术,借助联盟成员熟悉国际市场环境,降低经营风险。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对策
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实施跨国战略联盟方面,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从发展现状上来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模式单一,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实施战略联盟。
1.合理选择联盟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是跨国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还难以进一步同国际接轨,因而在选择战略联盟伙伴时,应主要把握三个问题。
首先,战略合作伙伴必须具有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能够帮助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其次,战略伙伴必须和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具有共同的认识,即观念和战略思想的一致性或协调性,才能使战略联盟结合的更加紧密。再次,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必须具有建立长期联盟伙伴关系的诚意。
另外,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联盟的构建才刚刚起步,在选择战略联盟伙伴时,并非一定要寻求与国际一流公司的合作。与国外实力相当的企业进行合作,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关键在于联盟能否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能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看,理想的合作伙伴必须具备合作诚意和技术经济的互补性,双方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最终为形成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服务。
2.做好联盟双方文化的协调与整合。跨国战略联盟是不同国家、不同企业间的联盟,各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企业间文化的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从而加大了国际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这就要求联盟企业在注重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吸收合作方的企业文化精华,将其注入到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做好跨文化的管理和沟通。
3.加强战略联盟风险的防范。由于跨国战略联盟成员的多元性、地域上的分散性和组织上的非永久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在实施战略联盟时,面临许多风险。随着战略联盟的不断扩大,风险也随之增加,成为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极大障碍。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当重视跨国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通过建立风险识别体系,对联盟可能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并且在联盟体内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和强制执行作用,来规范和保证联盟体及成员企业的各项活动,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 下一篇:数学建模环境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