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师教育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一、学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溯源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诉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世界各国都在探讨教师专业化的路径,虽然做法不一,但基本的观点一致:教师教育专业化就是要从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等层面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内在专业素养。教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一个典型的区别就是双专业性,教师的基本工作是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既要学会“教什么”,又要“学会怎么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不是单纯地教学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分离平行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两种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师的“教育行动与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主要表现,这昭示着教师教育应当以“教育”作为专业领域,而不是以所教学科为专业领域,因此揭示教师教育的特殊规律,回答教师职业特性、教学活动特性、教师知识特性等问题成为教师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基础。任何一种专业的发展都需要一门高度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科的支柱,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养成和发展、专业伦理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专业自治意识与能力的提高。这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

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关系厘定

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课程则可以理解为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学科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基本元素是知识单元、核心是科研;专业则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基本元素是课程,核心是教学。而课程是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对知识的综合,核心是传承。但学科、专业、课程又互相联系,学科和专业都有人才培养的功能,都与一定的知识相联系,它们之间还相互交叉,甚至重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以把二者截然分开,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要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同时课程还往往是新兴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体现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课程建设搞得好,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落到实处;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不同的课程只有组合成社会需求的专业,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学校发展应以课程建设为中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实践场所,实现学科、专业与课程的良性互动,完成知识发展到社会需求之间的过渡。

三、学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探析

(一)立足于培养目标,加强学科建设。

随着对学前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学前教师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极具时代意义。根据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和需要,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能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和组织领导能力,娴熟掌握健盘、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立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构建的方式,既要有别于中师以“三学、六法”为基础的学科构建方式,又要有别于高师本科以“理论加科研”为基础的学科构建模式,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新的学科构建模式。它一方面要传承中师重视技能训练强化音体美、绘画、三笔字等技能型学科建设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要借鉴建立于高师本科重理论学科建设的长处,使高师专科学前教育学科建设适应“教育家型”与“技艺型”培养目标,以音体美为基础构建技艺型学科群,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为基础构建教育理论学科群。

(二)立足于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

“主线―模块”是构建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主线,指课程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是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分解成通修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模块(专业方向课)、实践模块(实践环节)。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受到系统的语言、思维、记忆、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拥有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和科学精神。专业模块是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要素融合。实践课程不仅包括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而且要丰富课程类型。如针对学前教育机构实际,进行各类见习、实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设计等。针对家庭、社区学前教育,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实践等。与科研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到幼儿园做课题,协助幼儿园搞调查分析,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进入儿童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儿童世界的魅力。从以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模式看,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而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调整和改革。反过来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能够使某一学科产生新理论、新方法,将这些新的内容充实到教材、课程体系中,促进专业建设。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常常会对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建设起到拉动作用。

(三)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学科建设。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学科素养、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广博的学科知识结构,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其次要具有强烈和自觉的课程意识(包括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和主体参与意识,具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必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是教师专业化之基石。学科建设的重点必须落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注重将学科教改活动予以课程化和科目化,强调以课堂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以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为基础建立的“学科工作室”是推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学科工作室”正是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加强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校本教研的创新机构,是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组织。“学科工作室”中的研究更关注学校、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点,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工作室,教师们参与研究、获得发展,体现教师教育和教学的真正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3]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篇2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HEN Yao

(Heilongjiang Nongken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s the basis for training required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rket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ory, the main line train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Process-based kindergart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typical task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ing,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等要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幼教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现代幼儿教师所需的素质能力与职业岗位技能相适应,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01年,教育颁布并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要求。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明确了幼儿园教育内容与方法,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适度,专业技能过硬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目前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现象,进行课程改革与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积极探索适合理论学科特点,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具备先进的幼教理念,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2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侵蚀。”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在职业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知识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课堂教学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核心地位。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教学内容远离职业世界,教学场所脱离工作情境,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形成。

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幼儿园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育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里完成由准幼儿教师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飞跃,使学生掌握幼儿园工作中应知、应会、能运用的理论知识,培养幼儿园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幼教工作的职场理念成为优秀的幼教人才。

具体做法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理念的引领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社会所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宗旨,以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为主线,制定了适合人才发展的课程标准。

3 课程改革的思路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他说:“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程评价,都要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解出来,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团队教师要与校外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2)以幼儿园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创设的能力、与家长、幼儿沟通的能力、幼儿园教学、生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能力、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幼儿教师岗位实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选择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应用能力培养模块、领域拓展模块,进行模块式教学。(3)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合理序化教学内容。以幼儿园工作流程为线索,设计了按照学前教育学基础理论、学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学前教育目标与内容、方法、学前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幼儿园三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创设的顺序来讲授幼儿教师工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4)以课程规律与学科特点为依据创新教学模式。“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把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5)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考核方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原理与技能,形成多视角的学前教育观点,并能运用学前教育学原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坚持教学内容的选择科学合理,能够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坚持教学模式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进行创新式设计。坚持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科特点,增强课堂效果,进行灵活式设计。

4.1 构建以“讲析练”为主线的“递进式六步骤”的教学模式

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并运用以“讲析练递进式六步骤”的教学模式。“讲析练递进式六步骤”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幼儿园真实情境或模拟幼儿园真实情境为辅,以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观摩录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实习报告撰写等方法组织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教学基本流程为:

(1)案例分析,激发兴趣,提出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运用案例导入,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内容展开对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提出学习任务。(2)自主学习,感知知识,分解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小组分析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不明确的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3)目标学习,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师生共同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形成专业技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分组完成练习内容,通过反复练习,做到能够熟练运用,并形成专业技能。(5)引领学习,提炼升华,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拓展到实际工作中,学生相互设计问题并解决,将教学重点进行提炼。(6)迁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转化。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学习内容,通过学生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的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2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模式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案例“最甜的半杯水”,分析在幼儿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通过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教育目标的分析,对比分析学前教育目标中有新意的地方。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运用现场教学法通过在幼儿园或模拟教学情境中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模拟教学情境,运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核心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怎样才能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2]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首先是课程的衔接和教材、教学资源的衔接。从现实需求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参差不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课程科目、课时设置随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重复、偏难等问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相对匮乏。第三是学生在校学制短,顶岗实习随意、效果差。有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难以适应,甚至有被退回教学单位和自动放弃实习的现象;即使在岗工作几年,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导致基础差、能力低,不能进一步学习提升,转岗、转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水平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置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确定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7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市域内有关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任务

1.研究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从容面向一线、实践至上、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2.研究任务

(1)坚持中高职分段系统培养、优势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存在与高职标准脱节或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中高职系统培养、优势互补,明确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突破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实践性。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钩,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忽视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课程建设应重基础、强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师资专业化成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但当前职教师资队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与行业严重脱节的教学课堂较为普遍。应让教师们走进行业一线、体验行业实践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拟定出课程开设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指导本区域中职学校教学。

4.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在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一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高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行业、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认识,形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研报告》,为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全面布网,协同研究

1.构建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

本研究全面“布网”组建研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进专题研究。其构成为“课题组———联合教研组———学科组三个层级”。联合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是:(1)中高职联动教研,突出课程有效对接。成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交流、单招考前培训指导等中高职联合教研活动,让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商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2)校际协作交流,重研究过程。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联组,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共识。(3)校企联合研培,关注实践研究。组建校企联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优秀幼教机构联合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实践考察观摩等活动。研究组织构成图示为:第一个层级是统领,第二个层级是关键,第三个层级是基础,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从“就业教育”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围绕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智能开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由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重点确定为:合格的幼教师资、保育员和学前期儿童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良好职业理想、基础扎实、技能过关、实践能力强、能够面向幼教机构、家政行业、各类婴幼产品开发和婴幼特色服务等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拟定具有本区域特色

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职核心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的能力要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就业需求,中职学前教育7门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其体例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前导和后续课程要求、学分及课时数、课程内容及安排(包括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指南、教学建议)。

4.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根据本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和中职生学习特点,针对当前本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安排随意、专业技能课脱离实际、实习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出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共7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序进行教材建设

研究组组织各学科组骨干教师讨论、研究,明晰了“开放、实践、整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思路,确定“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的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增强对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功能的专业特色认识,提高教材专业性、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中高职骨干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职教教研员编写队伍,有序地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三)强化监测,提升质量

1.每两年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抽测,并形成专业学业水平分析报告

抽测立足于体现“导向”和“诊断”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落实基本职业技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抽测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籍学生数的40%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以衡量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效果,查找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引导教师们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职业实践需求密切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题库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后再进行建设,并由教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专家依据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验收,以保证入库的题既能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上保证难易一致,保证每次试题的稳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设想

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市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好的职业竞争力。

2.教师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3.学校发展:规范本区域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下一阶段本研究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优化“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编写出体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受师生欢迎,适应课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需要的优质教材。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课件或者辅助资源包、建立专业教育资源平台、常态性组织各种相关研讨交流活动,以丰富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四,加强题库建设,完善题库的日常维护、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学改革推进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16-06-20].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不但每个家庭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早期教育。然而,在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较低,90%以上的婴幼儿都是在家中由父母、祖父母或者保姆照料,其在如何喂养以及教育方面都缺乏科学的指导。在这样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育婴师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理顺中国早期教育市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开始组织国内婴幼儿卫生保健、营养、教育、心理专家,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于2003年正式颁布,首次将从事照料、护理和教育0―3岁婴幼儿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来认定,全面推出国家育婴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由此确立和展开。

在此影响下,一些职业院校、培训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纷纷介入育婴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领域。以此为契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开始了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有效途径,即学生毕业之前同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毕业后可同时承担幼师和育婴师工作。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针对3―6 岁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师,而育婴师所针对的则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而,虽然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的实践,在培养目标、生源、研究开展和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并且对学前教育本身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培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衔接与操作技能培养方面也面临着挑战,需要思考探索与研究解决。

经过几年的探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已成功的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本文选取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职教对口班为研究案例,探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成功经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研究

本文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职教对口班为研究案例。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共有56人,其中男生1人,女生55人;来自农村的有53人,来自城市的有3人。并且本班学生的来源皆是“三校生”,即都是由中专、职校和技校的学生组成,相对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而言,“三校生”可能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相对薄弱,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更胜一筹,基本功扎实。因此,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可弥补理论知识匮乏的缺陷,再结合技能方面的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必能得到很好的衔接。另外,笔者还访问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1位专家和3位教师,以及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的班主任和部分同学,以期获得更为详实的资料,力求研究的完整性。

(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概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班与职教班,以培养既能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又能在各类托幼机构从事培训、宣传、卫生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好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既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要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培训等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获得育婴师、心理咨询师、教师资格证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技能。

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学生自从2011年入学以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掌握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获得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已有90%以上的学生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密切相关。

(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占32%,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占14%,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占29%,必修)和职业方向课程(占17%,一个必选+两个选修方向)。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统计测量、学前卫生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专业英语、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实用美术、手工和幼儿玩教具制作等。而职业方向课程又分为了三部分,包括中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幼儿园管理方向相关课程和育婴师方向相关课程。其中中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而育婴师方向的课程则有:婴幼儿护理、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等等。

由此可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提供服务;且其开设的 “三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与育婴师职业标准,特别是其对从业者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有着诸多相合之处,如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0―3岁婴幼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心理发展特点、营养与保健、教育等,在本课程设置中都得到了体现;更甚者,职业方向课程选修中就有育婴师方向,直接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相对应。

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有:幼儿园见习与调查、教育顶岗实习、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其中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在校期间,教育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而幼儿园见习与调查则安排在了大二和大三的暑假期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不仅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而且已经把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融入到了平常的课程中,如总学时由授课学时、实践(上机)和课外学时组成,其中实践和课外关注的就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综合实践,学生掌握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上和脑海中,而是在训练与见习期间得到了巩固与创新。在此实践环节中,学生还接触了0―1岁的婴儿抚触和婴幼儿急救等职业技能训练,不仅锻炼了基本的职业技能,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也都是育婴师所必不可少的。

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在课程内有综合实践环节,而且还有课外科研创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此类实践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创业实践模块、学科竞赛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社会工作模块。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以及钢琴十级等。而在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过程中,学校会开设培训班、提供考前培训等。因此,在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前,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在接受专门针对育婴师的培训后,学生又掌握了育婴师与幼师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除此之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还有“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学习采用远程培训、集中面授、定向实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创新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学生通过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不仅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上,而且在基本技能、工作能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毕业后可同时承担幼师和育婴师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成果

通识教育课程使得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又使得学生们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实践活动又使得学生们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学生自从2011年入学至今,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她们已经较全面透彻的掌握了学前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获得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已有90%以上的学生考取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

由此可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成功的原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成功的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1.与“应用型本科”相呼应,学校拥有正确的培养目标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一直根据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宗旨,学前教育专业围绕社会和父母等对育婴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批全面了解婴幼儿喂养、护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够进入早期教育机构、亲子园、幼儿园担任主课教师,同时也可以进行家庭育婴的育婴师。

2.学前教育专业对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而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更要求其课程的设置与育婴师的工作流程、环境、规范以及素质、能力、知识要求相适应。因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内容后,打破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和特征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明确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原则,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取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着力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课程类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其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全程实践培养,个体优势定位”的特色理念指导下, 注重结合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育实习,为学生提供长期一贯教育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又一重要因素

幼师和育婴师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避免了学生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也无法胜任幼师和育婴师的工作。在教学方式方面,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恰当地采用演示、观摩等直观性方法来获取识;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尝试与练习习得一些基本职业技能;不仅如此,学前教育专业还对学生实行“寓知于例、寓能于行”的教学法,采用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学校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

实践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及其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

(1)积极建构校内实训体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设有婴幼儿保育实操室、幼儿游戏情境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房、手工实操室、儿童行为观察训练室、育婴师职业技能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所需条件。

(2)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除校内的实训室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还与幼儿园、早教机构和托儿所以及卫生部门如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设有实习基地。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为其将来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采用多种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参加实(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已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5.把注重细节贯穿育婴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过程中,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展就业辅导、育婴师知识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积极为将来从业做准备;在平常的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以加强学生的带动作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临近考试、考证时间倒计时提醒,并努力做到有问必答,及时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案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既有师范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又要不同于专门的育婴师培训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必须把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能力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工作就能真正取得成效,学前教育专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育婴师行业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好琴. 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2(1).

[2] 高闰青. 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大学(学术版),2012(6).

[3] 龙明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意义、优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1(7).

篇6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立德树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协同配合,更需要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制订规划,有序进行。为此,房山区教委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制订了《北京市房山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工作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房山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扎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

聚焦课程改革,立德树人,创新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基于对“教育是以人育人、以爱育爱”的认识,我们认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首先在于精神和品行上的引领和改变。为此,房山区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提出倡导和落实“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也是以此为基础,系统规划、整体统筹。出台了《房山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并实施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引领学校依托区域资源开发,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依托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依托课堂教学,发挥课堂育人作用;依托主题活动,发挥活动育人作用。同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开展“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化研究”,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素质。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尝试开展课程创新实验。一是完善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促进三级课程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把重点聚焦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系统思考。二是加强跨学科整合,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实验。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科知识教学服务于学生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尝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学科课程群建设,用10%的学科实践撬动学科课程的结构性改革,逐步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迈进。四是加快区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学生乐于实践和体验的教育资源圈,开发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校走“基于学科―立足课程―延展课堂―德智合一”的道路,把课内外打通,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立足学生生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学科课程及实践活动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我区很多学校都开发建设了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课程资源。如良乡附中的学科课程资源库、北工商附小的“十大体验区”等,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集中精力,攻坚克难

首先,推动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区长阳、窦店等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适龄入学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并持续增长,加上编制方面的原因,幼儿园师资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为此,我们设立了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区教委依据相关文件精神拟定了实行编制管理与人员额度管理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间力量办园,实现管办分离的学前教育改革思路。目前已会同区编办共同起草了《房山区教委所属公办幼儿园人员额度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招聘编外人员,缓解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师资短缺问题。

其次,推动扩大教育对外合作开放试点项目,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品质。目前我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一方面高校办附中、附小。首师大附中及北京工商大学附中、附小相继挂牌,高校与附中、附小间加强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房山区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北师大命题坊三个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一是于2016年初组建了房山实验区项目指导团队,修订完成了房山教育对外合作开放实施意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房山讲学指导,还成立了房山区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二是首批推荐5所优质学校加入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联盟。区教委与芬兰签署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我区有3所学校分别与芬兰优质学校结成了姊妹校。三是继续推进我区教育大厦未来学校实验室建设。中国教科院主要领导多次到房山调研和实地考察,就推进相关工作进行了细致对接。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指导项目全面开展。出台了“中教院北京房山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指导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确定了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项目(6所学校)、学本课堂创建项目(3所学校),细化了项目校改革方案。五是建立了高端媒体宣传途径。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实施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我区的优质教育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

最后,推M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为加强学段间的贯通与合作,有效提升乡镇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我们着手探索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建立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模式,同时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第一,开展学区制建设。石楼学区内中小学实施九年贯通的深层次研究。学区内六年级学生全部到中学学习,编写了衔接教材,开展了“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学习实现学段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学区内资源共享,开展跨学段的教师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区内教师超编与缺编问题。

第二,在西潞教育核心区开展教育贯通改革实验项目建设。一是试点小、初、高12年一体化管理,实行纵向贯通培养。二是探索政府、社区、学校、家庭资源共享,实现横向贯通融合。西潞成人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与北工商附中、附小合作开办家长训练营,编写系列家庭教育丛书,实施“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并深入辖区内的社区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共享资源、彼此贯通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三,试点管办评分离,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理顺督导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基层单位活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支撑。为此,我区结合房山实际,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原则,着力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与模式,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第四,开发整合区域内资源,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我们对全区教育资源单位进行了档案摸底,整理出72家资源单位作为项目开展的前期动员单位,随后对资源单位上报的教育资源课程及相关材料进行重新认定,认定其中38家单位达到资源圈建设标准,对其进行版块化分类设置。通过前期工作,基本掌握了资源单位的规模、内容、师资、详细课程和经济诉求等信息,为资源群版块化分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为北京市房山区教委主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学前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培养策略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4]陆敏.幼儿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9.

篇8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6-01

一、职业教育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师在专业研究及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业务水平表现一般,总结概括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水平与“主观能动性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专业发展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自我反思能力低,导致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整体偏弱。

(二)学生方面

1.地理课学习时间少。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每天都有专业训练课程,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课,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文化课学习时间少。

2.地理学习存在障碍。据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跟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文化课底子薄,许多学生存在着各种地理学习障碍,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进步。

3.学生兴趣淡薄、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调查中,有关于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调查问题,对“是否喜欢地理课?”的统计结果,喜欢的有38 人,占 35.9%;不喜欢的有14人,占 9.7%;一般的有44人,占 41.7%;不知道或空着的有 11 人,占 12.7%。 可见,很多学生思想上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是很浓厚。

(三)学校方面

1.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地理学科。虽然地理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之一,学校也会根据大纲要求开设地理课程,但是职业院校及其学生特别重视学校开设的声乐、舞蹈、美术、教育W、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课,而根本不重视地理、历史等文化课,而恰恰是这些课程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实用性又较强。

2.五年制学前生的知识需求与现行学前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不匹配。现行职业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所用的地理教材,大致与现行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结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难易程度稍有差别,没能较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学前地理课教学没有体现出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色。

3.教学目标设立不合理不明确。对于地理教学而言,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要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授课技能,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一种对待自然环境的地理态度,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通过备课,精选出贴近生活、紧跟时事热点案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打破教材约束,整合教学内容

现行学前地理课程的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架构与高中课程基本一致,考虑到学生兴趣、学生文化基础、学前生性别结构及学前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增加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或者是童趣世界的地理奥妙,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掌握较为实用、完整、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

(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特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对未来职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地理教学在遵循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将学科学习与专业训练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那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有重新认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环节中,包含着大量地理知识内容,由于我们地理教师疏于与幼儿园的联系,不了解幼儿园这类活动课,从而不能有效地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课进行训练。地理教师应多深入到幼儿园,及时准确地了解幼儿园科学及人文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和训练学生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技能。

(四)增强地理教师的技能含量

高职院校的地理教师必须具有学前专业方面的知识,作为高职的地理教师,就应着重于地理在专业上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到学习地理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0-11-25(1).

[2]钟作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理教学[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0).

[3]林晋,黄光汉.幼师理科整体改革构思[J] .教育评论,1991(5).

[4]刘广义.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5).

[5]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 五年一贯制 培养优势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实现教师教育的高等教育化,是新时期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为适应这种形势,许多原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幼师学校或中师学校升格为地市属的高师或合并成高职学院,但现在看来,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简单归入高等教育,并不是最优取向。幼儿教师教育与小学教师教育在办学上很不一样,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都不一样,不能混为一体。简单的转型容易失去原幼师或中师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优势、传统和特色,有可能导致师范学校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办学特色的丧失,造成对幼儿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师范类高等学校采取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学前教育幼儿师资,对于保持原幼师或中师办学的优势、传统和特色,培养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应是上乘的选择。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优势主要有四点:

第一,发展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有利于扩大幼儿师资培养规模,改变学前教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当前,幼儿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很突出,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调查,2008年11省市幼儿园抽样显示,幼儿园园长及教师数量不够、专业素质较低,有70%的园长没有幼教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几乎一半的幼儿教师没有专业职称,38%的幼儿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再比如南昌市,2010年有幼儿园教师472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107人,占44.6%;中专(高中)学历959人,占20.3%;中专(高中)学历以下者占35.2%。这些教师幼教专业毕业的共3044人,占64.4%。该市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幼儿教师为1954人,仅占41.3%,有一半以上的幼儿教师属于无证上岗。招收初中生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对于改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结构和体系,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幼儿教师培养质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既有利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又有利于提高学前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第二,有利于原有幼师、中师培养学前教育幼儿师资的资源整合和办学优势的传承。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是“预科”加“专科”衔接连贯的专科教育。学生入学后在前三年基础段完成有学前教育专业导向的基础教育,后两年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是对原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中等师范学前教育在我国有百年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营造学前教育环境氛围上,都有特有的优势。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可使原有的经验和优势得以传承,原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第三,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培养专科层次学前幼儿师资相比单纯专科培养,有利于减少磨合、少走弯路。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于1984年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试办,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大范围推广,至今已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对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大专层次学前幼儿教师培养,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近30年的探索实践,使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改革性试验成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成功模式,多年的探索也积累了中专幼师教育与大专幼师教育对接的众多条件和经验。所以,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培养学前幼儿师资相比单纯专科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三年基础段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到两年大专段即可快速进入专业思想和技能的进一步打造。

篇10

[关键词]美术;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从哲学上讲,破后而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也应该从破与立的辩证角度进行一次革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的建设依托于正确的课程观、合理的课程结构、多元化的课程活动方式及课程实施途径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建设板块中的部分内容,重新树立新的观点。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的“破”位

(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观

课程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课程观为指导,课程观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多以技能培养作为课程目标,这种指导思想直接反映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式上面。以简笔画、图案、素描、国画、水彩画为教学内容,这是典型的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其考核评价必然以技能掌握程度为标准,教师依然以培养专业美术生的观念进行授课,这种课程观违背了学前教育美术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课程结构固化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源于早期幼儿师范教育基础,美术课程设置基本以绘画、手工及环境布置作为三大结构。近年来,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的前两年总是感觉工作压力大,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较长的适应期,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职后岗位衔接不够。多数高校把美术课程教学任务集中在学生绘画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美术文化的熏陶和美术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有:在讲解美术史论时,没有结合幼儿审美心理来进行欣赏教学;侧重专业基础写生训练(静物素描),没有配合幼儿点、线、面构成的技巧与方法;侧重中国水墨和水粉、水彩的色彩训练,没有符合幼儿油画棒画、蜡笔画等绘画形式的涂色、配色原理。

(三)美术课程师资不专的客观表现

1.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认识不足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毕业于美术专业,在岗前接受非幼儿美术教育,自身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认知也是几近空白。他们步入学前教育美术授课这一特定教师岗位后,由于缺乏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容易导致教学理念的不完善、课程结构的单调、课程内容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僵化等现象。2.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不明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是关系个人的大事。对于任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要是学前绘画、手工和环境布置等,因此在科研工作侧重于学前教育美术方面更加合理,这样又容易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搁置一边,教师担心学前美术方向不符合大学所学专业,职称评定要受到影响。如果过多研究自身专业,对于学前美术又没有深入研究,教学也会大打折扣,故而导致研究方向不明。

(四)美术实训教学受限

作为学前美术课程,学生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而现实的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场地少。从手工、环境布置课程来看,手工课程的实训环节涉及剪、裁、刻等技法,因此需要有专业的手工实训室。而主题墙面布置需要大型实景课室,缺少实际场景的训练终究是纸上谈兵,难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力保障,学生必须到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见习方能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从幼儿园的角度考虑,他们是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认为见习和实习的学生会干扰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管理及活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的“立”点

(一)树立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提倡美术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幼儿美育培养重在促进发展,幼儿的美育活动是以培养兴趣、开发思维和审美意识为主,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引导孩子开展创造性的美术活动,用美术熏陶孩子的心灵,通过材料探索一些美术表达方法,在兴趣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训练手眼脑的协调发展。结合以上分析,幼儿园教师培养不能仅仅注重美术技能训练,而应该把培养重点放在幼儿教师的美术综合素养方面。作为幼师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打破原来注重幼师美术技能的课程观,重新树立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以培养幼师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为主。

(二)树立三大构成的课程主线

课程主线犹如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入高校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美术专业训练,所以在学习美术课程时出现诸多困难,由于缺乏课程主线的引导,加上课时紧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技能讲授,容易忽视方式方法的引导。三大构成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实践证明,它在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因此同样适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首先,平面构成主要包含点、线、面在二次元的平面上的构成形式法则,平面构成原理适用图案、环境布置等课程内容;其次,色彩构成是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水彩笔画、蜡笔画等课程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配色原理,并能够掌握色彩的综合表现能力;最后,立体构成是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的基础,是利用各种材料并以视觉审美为基础,依据构成法则重组新的形体课程,也是通过点、线、面来重构空间立体造型的美术学科,重在研究构成立体形态中各类元素的方式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引入立体构成,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到手工及环境创设中。

(三)创立多元化的课程类型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广泛,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偏多。面对美术课时的限量、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以及就业岗位意向的现状,综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出发,创立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措施。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包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大学生社团活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专业必修课是高校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将最基础的美术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例如简笔画、美术手工教具制作等。专业选修课是为少数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形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岗位意向进行自主选择,这类课程是对美术课程的再补充。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类型,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例,高校美术教师针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办相关的社团。例如成立手工协会、美术活动设计兴趣小组等,手工协会就是对手工课程的延伸,通过活动探索更多的手工材料和制作技巧,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训练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已经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旨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创业实践训练等。

(四)建立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高校一直提倡邀请校外专家和用人单位来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建立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关系,不仅改善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条件,而且促进双方师资的深度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1.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实训平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教育类专业实施见习、实习必修课的基本条件,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为此,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合作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高校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主要了解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加环境布置的实践。幼儿园经常有主题性的幼儿活动室环境布置,既锻炼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也让学生熟悉幼儿园的相关工作,这些活动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营造良好的环境。

2.提升双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始组织中小学教学置换培训,即将双方教师互换岗位。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与幼儿园美术教师进行置换,双方教师置换前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即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任教师到幼儿园进行跟班教学,熟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及各项常规工作,而幼儿园教师则到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实践教学,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理念与方法传达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在校生能够充分理解和体会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