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范文
时间:2023-04-01 08:3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绩效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 绩效审计发端于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诞生绩效审计(阿瑟・肯特,1948),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50多年的探索,已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绩效审计1982年起步,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后,专家学者致力于实践与探讨。虽然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20多年从不停步,但因在基本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与探索,因此研究成果不多,但也不乏成果,例如:罗美富等(2004)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杨锡春(2006)从国家审计层面分析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十大难点;戚振东等(2009)认为我国绩效审计应开展多样化评价而不是过分注重“3E”内容;吴勋(2011)解析转型期绩效审计实施瓶颈,研究绩效审计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蔡春等(2011)提出拓展绩效审计目标等10项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路;候晓红等(2012)探讨基于免疫机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李曼等(2013)运用藕合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
(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通过对国内学者绩效审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仍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侧重于3E内容,缺乏对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金使用、资源利用,以及环保、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探究和全面分析评价;二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缺失必要实证研究及成果;三是侧重于静态研究,忽视绩效管理的多变量互动系统;四是研究视角敏锐延伸幅度较窄,缺乏对绩效审计各分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整合与研究。这些不足正是当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急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问题。
(一)高校绩效审计理念淡薄 据2010年统计,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35所,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33所,与财务合署办公的2所。直属高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到一半,地方高校比例更低。笔者抽查广西教育厅及其管辖的22所本科院校,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本身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而是与财务合署办公;22所本科院校中三分之一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很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某些校领导审计观念淡薄,内审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只有9%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且也仅就某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90%以上的高校内审工作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高校绩效审计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二)高校绩效审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 目前,《宪法》(法律类)、《审计法》(法规类)、《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类)三个层面的有关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仍是空白。尽管《审计法》(2006修订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说明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第五条明确指出“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学校资源,对本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但上述仅是绩效审计的宏观层面的法律依据,对于如绩效审计实施细则尤其是科学、合理、规范、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至今尚未建立健全。开展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
(三)高校绩效审计手段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笔者抽查了广西22所本科院校,其中不到10%的高校使用审计软件,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审计人员思想观念仍然停滞在以纸质资料为基本的传统审计思路与方法上,甚至审计目标定位仍然是手工作业下的查账找错。对于审计软件以及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等信息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处于似曾相识的模糊阶段,与审计相关的数据采集、内控评价、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涉及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及电子数据往来传输和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数据接口等技术,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手工审计必定影响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及效果。
(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时,都相应研究制定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组织专家筛选出投入评价指标14项、产出评价指标16项。这些评价指标比较适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构筑一整套用以科学、客观、合理、权威、公允、切实可行的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
(五)高校绩效审计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停留在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评价上,忽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二是绩效审计内容局限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等“隐性消耗”这些隐蔽性强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根源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盲点;三是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整合其他审计方式方法,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绩效审计职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评价和监督上,而且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议性的措施建议。
(六)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要求 在我国,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较普遍,懂会计知识的人员占多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以及财政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审计相关学科知识的人相对较少。这种审计队伍结构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抽查广西22所本科院校审计人员信息了解到:高校现有审计队伍存在量少质差工作难开展的现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人员配置及其综合素质,不利于绩效审计开展及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薄弱 作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审计方法多样化等特点,而且我国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仍缺乏一个成熟、规范的可行性模式。因此,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当缺乏,急待探索、研究。
三、高校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一)更新高校绩效审计理念 一是高校领导更新观念,重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多元化的审计人员。尤其是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审计处,既起带头作用又起一条线直管指导协调作用;二是高校把绩效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绩效审计评价作为学校绩效管理重要内容和抓手;三是高校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与作风,通过学习培训和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内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绩效审计突破口和落脚点,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投资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和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二)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30多年来绩效审计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在《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等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明确绩效审计的概念、原则、内容、目标、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等,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财务管理现代化系统的普及,对包括高校内审在内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审计的“解放”是信息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深层次变革。通过开发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审计网络库,构筑起汇联网查询、远程监控、实时监查、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报告、审计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测试评价、及时督促整改,实现从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模板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绩效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健全我国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修改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报告》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方法,综合考虑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又要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并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分析指标与定量分析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五)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内涵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上升为5E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评价,重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影响度的监督评价。二是丰富绩效审计内容,不拘泥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目前绩效审计重点可以定为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这些重大项目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等审计评价,扫除诸如政府投入不足与资源铺张浪费、重投入轻管理、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三公”经费等“隐性消耗”这些隐性问题及其根源的绩效审计评价盲点,不断延伸绩效审计视野。三是围绕绩效审计模式,聚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协同创新,形成由人力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责任、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每个环节绩效审计评价子体系构成的大动脉系统,资金为主,统筹兼顾,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进一步发挥绩效审计职能。在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时,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免疫、增值的职能,即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划分,级级问责,层层措施,步步提高,从而超越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功能,以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率提高、防范风险和价值增值的整体效应。
(六)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充实专业审计人员,形成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后续教育,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绩效审计能力;三是严格审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奖励制度与问责机制相结合,以此激励审计人员士气、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责任、提高绩效审计效应。
(七)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 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要适应绩效管理时代需求,投入时间与精力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和行业绩效审计运行机制。以绩效审计科研带动审计实践实务,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地顺利地开展,以释放更大的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本文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3-2014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广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编号:中教审通[2013]第11号)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财务专项课题《广西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编号:桂教科学[20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2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3E”绩效审计被西方国家提出,即“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产出是否讲效益;经济性是指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但用最低费用,即是否节约支出;效果性是支出资金后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所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目标。国际上,绩效审计的概念因人而异。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两方面来说,它对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优劣的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加强管理和实现公共责任的审计类型。
2.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高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一步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高校绩效更加合理化。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审计通过对高校某项投资项目(含人力、物力)专项财政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以及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对受影响人的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改善管理。
三、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
1.来源的多元化
专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基金、政府拨款、社会各种捐赠款等四个部分。由于专项资金多元性的来源,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2.范围广泛但必需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性质分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基本建设类资金和其他项目专项资金。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3.投入大,占用时间长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入数额大,时间跨度长,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专项年末也应将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于当年完成的项目应及时回收或结转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强烈要求绩效审计、动态管理专项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只能把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绩效审计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不足。绩效审计通过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逐步朝着绩效审计这一方向发展。
1.监督资金按政策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相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申请项目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资金数额或是变更项目内容,避免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2.更新高校审计观念
目前,高校(主要指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非盈利组织,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财务风险小或无风险,无需社会监控资金。并且没有审计高校资金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只审计评价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明确推进效益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绩效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如今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绩效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校,高校绩效审计迫在眉睫,紧抓绩效审计这一中心,夯实绩效管理意识,更新审计观念这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现代审计职能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目前,预算管理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薄弱问题,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规范性、预算审批中主观随意性强、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预算资金投入大收益低、预算绩效评价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效益低、专项经费不能规范使用、资产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引发巨额货款及高风险发展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必须在高校发展中对上述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进行查找,以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审计模式为核心,协同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益、易实施的意见与建议,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发展,促进高校节俭办学、开源节流,通过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4.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方面来衡量高校内部资源消耗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资金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并存等问题,从源头上披露并遏制,边预防边治理,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时,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尽可能详尽规定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使用期间的监督机制以及使用后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原则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及公开透明的编制预算;(3)专项资金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这使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更加便利有效,同时确保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往往要超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将审计关口前移,事前参加各专项项目的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变更调整实施跟踪,并在项目建设中期开展中期审计,及时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严禁奢侈浪费,严格按项目预算执行,对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事后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3.根据实际,找准审计切入点
高校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审计起来工作量不小,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全盘统筹,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应主要从项目立项、资金来源和运用三个方面着手,着重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重点掌握资金来源渠道、金额、到账情况,仔细梳理资金的去向,根据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考核办法等审计依据,判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地使用资金。
4.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专项审计具有宏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项目,从检查会计账目开始,检查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和效果。综合分析法在审计调查中常用,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广、内容单一、程序简化和多个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确保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的资料、可行性的分析、有效的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将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协调跟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局部效益好整体效益差等各种情况,在评价时需全局考虑,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率中凸显着公平,使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性完美结合、全局反映。事实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首要明确定性分析是基础,还需定量分析的具体化和量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味强调定量标准或者片面使用定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东海,付桂彦.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8):28-33.
[2]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8):82-84.
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4]张美兰.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110-111.
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1.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2.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1.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2.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1)国家级课题经费比率=国家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2)省部级课题经费比率=省部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3)校厅级课题经费比率=校厅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4)横向合作课题经费比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1.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2.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1.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2.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践,在深入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平衡记分卡、AHP层次分析发、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鉴于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质量的四个评价维度及各具体评价指标,会随着高校自治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并且该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在实践中实际应用。因此,笔者将密切关注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J].高等经济教育研究,2015(03).
[2]陈献东.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审计,2014(10).
[3]张梦.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8).
[4]马宏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会计月刊,2012(29).
篇5
【关键词】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 绩效审计;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18-04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绩效,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审计,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管理改革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数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出发点,探讨政府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指标体系,高校的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开展还需一段时间。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监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资源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具有主动性,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动力与保障。因此本文选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主体,以内部审计部门为研究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学生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观念,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经费支出效果的需要。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分离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诚实、公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财产的保全,还要实现财产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和结果。政府对高校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负责人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社会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输出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银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资金,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缴纳学费,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保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现实意义
1.绩效审计是高校厉行节约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如设备仪器的采购与管理不善,重复购置;基建修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重复拆建;参加或举办没有意义的会议与活动,铺张浪费。这些不仅容易滋生高校腐败,还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总量审计,缺乏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高校教育经费的某项支出不超预算,并不代表这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这项资金的支出不一定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这笔资金即使不超预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保障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与节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国,高校虽然一般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财政收支、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审计与监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局限于财务预决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差异性,却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与绩效审计的内容相统一,因此引入绩效审计不仅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方向,更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指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以最低费用获取一定质量的资源,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节约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厉行节约以及经费优化配置的方针进行经济性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计:
1.经费支出的节约性审计
审计在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资源的购买成本是否有压缩空间,是否达到最低;审计资源的购买与获取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审计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政策。
2.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审计
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计经费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强调的是成果与支出的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对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来说,效率性审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审计是否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一定量的成果;审计购入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关键,是连接经济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的桥梁。效率性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获取教师、行政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是核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的重点是审查教师的人数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2.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物力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闲置浪费。
3.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教育经费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研两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果性审计
效果性审计是审计教育经费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性审计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审计:
1.人才培养效果性审计
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评价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内容。
2.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
高校的另一职能是科学研究,即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输出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多指标综合性的审计模式,涉及到从资源的购买、使用到产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一套科学实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本文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见表1。
各审计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经济性审计
1.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比例=(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
该指标越大,说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越差;该指标值大于1时,实际支出超预算,经费使用可能存在浪费。
2.本年实际支出增加比例=(实际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
该指标值大于0,说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标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标值小于0时,本年支出较上年支出节约。
3.教学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支出)×100%
该指标反映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该指标值保持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结构。
4.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三公经费/公用经费)×100%
三公经费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支出,该指标应维持在较低值。
5.设备购置支出比例=(设备购置支出/公用经费)×100%
设备购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别计算教学设备购置比例和行政设备购置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应该是教学,教学设备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及时优化更新,因此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应该远大于行政设备购置支出。
6.人员经费比例=(人员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包括在教职工工资、福利、补贴等,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该指标值应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效率性审计
1.学生教师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100%
该指标值高,表明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过高,生师比太高说明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生师比不能超过18:1。
2.教师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学工作量/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该指标不能过高,过多的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
3.专业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业教师人数/全体教职工人数)×100%
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指标值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高;该指标值低,说明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精简非教学人员,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4.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比例=(高层次人才数/专业教师人数)×100%
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的教师。该指标越大,说明师资力量越好,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力越强,人力资源效率越高。
5.房屋利用率=(实际使用的房屋面积/可使用的房屋面积)×100%
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运动馆等,该指标高,说明房屋资源利用率高,反之说明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低下。
6.设备更新率=(当年更新的设备数/当年购入的设备数)×100%
该指标低,说明当年购入的设备未能及时投入使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学生未享用到优质资源,物力资源效率低下。
7.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使用小时数/该设备可充分使用小时数)×100%
该指标反映设备使用效率,值越高说明设备使用越充分。
8.图书借阅率=(图书借阅量/图书总数)×100%
图书资源是学习知识和发展科研的重要资源,该指标反映了师生对图书的利用率,指标值越高说明该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越高。
9.科研成果数与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数/科研支出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获取的专利。该指标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
10.学生人数与总支出比=学生人数/总支出
该指标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审计
1.学生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生总数)×100%
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毕业,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的比例。
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果好。
3.学生人均获奖数=获奖数/学生人数
包括国家级或地方级举办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实践竞赛等各类获奖数,该指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4.教师人均论文数=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获得成果越多。
5.核心期刊论文比例=(核心期刊论文数/总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教师科研能力越强。
6.教师人均科研专利数=科研专利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标值越高,经费支出的效果性越好。
7.教师人均出版教材数=出版图书数/教师人数
图书出版包括教材、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指标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推进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
(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监督职能,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规查处。”因此,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根基与核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计与评估,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业务的性质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要创新审计方法,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其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和管理部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快速。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却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一部分高校仅是利用Excel表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却无法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不仅是绩效审计的需求,更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顺利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仅靠硬件设备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具备一支由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2-94.
[2] 张建林,刘韩婷.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企业,2013(1):63.
[3] 伍清.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4(1):53-54.
篇6
【关键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推进和实施势在必行。高校作为我国预算的基层单位,其预算是我国财政预算的重要部分。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是在对高校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并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目前,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适合高校预算实际情况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做好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
一、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概述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指高校上级主管审计机关或其内部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内部相关制度,对学校本级及所属部门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年度预算的严谨性,正确评价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防范财务风险,及时为学校和有关部门改进管理提供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促进财务规范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学校年度事业目标服务。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不断加强,十分有必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在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同时,有效发挥“建设”,是推进高校各项经济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重要措施,其关键在于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重点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高校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目标决策情况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设计、构建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针对预算执行部门使用资金的绩效审计目标,结合审计内容,选择和制定审计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和各个高校下属部门自身存在截然迥异的特点,并没有一套统一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构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路。
(一)平衡计分卡内容概述
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平衡计分卡被称为“七十五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着眼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方法。传统的企业绩效衡量主要采用财务方面的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估绩效。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体现组织的战略实施和战略修正过程,并且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实现与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绩效管理。
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平衡计分卡除了适用一般营利机构外,也适合非营利组织及公共部门。平衡计分卡注重各方面的平衡,将战略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籍此可协助公共部门通过绩效动因的设计与引导,真正将目标达成、愿景实现。平衡计分卡的观念和方法逐渐在许多国家的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国外高校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通过绩效指标的测量能够提供关于高校运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同时也衡量高校完成战略目标的情况,使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有据可依。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设立了一个绩效指标研究小组研究和设置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将英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层次定位在教学、教学辅助、学校管理、科研和后勤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也是英国高校普遍关注和着力发展的要点。在确定目标层次后,该评价体系又确定了十分详细和缜密的关键绩效指标,从一些看似细微的关键点衡量预算执行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由此我们可以借鉴此体系,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先进理念并适当加以改进,构建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操作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结合的基本思路
平衡计分卡主要强调预算的过程与结果、短期与长期、侧面与全局的综合考虑和平衡。该方法科学地将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划分为若干具有内部逻辑关联性的层次,但未能将评价指标分解到组织的业务单元及基层管理和操作人员。
关键绩效指标则强调对组织运营至关重要的绩效驱动因素,通过衡量组织绩效的关键节点来确定。该理论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目标,但未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对操作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它们的区别实际是同一事物的面与点的区别,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为统一的整体。所以,将这两种工具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将会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大有裨益。根据当前绩效评价理论和实务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平衡计分卡和关键指标体系来作为评价模型,以此整合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在实际整合过程中,首先根据高校的自身定位和特点,利用平衡计分卡可将目标层次化的特性,将高校的战略目标或职能属性划分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这些维度应该涵盖高校的所有重要战略目标和关键职能,而且维度之间具有内涵式逻辑联系,内容不交叉不重叠。然后在每个层次中提取关键绩效指标,所提取的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所在维度中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所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可以反映所在维度乃至整个高校的运行绩效。使用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两种方法共同建立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指标的内容,基本上包含了绩效层次划分和关键绩效指标两部分。这样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清晰地反映高校的目标层次,以及实现关键指标定位的预算导向。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体构建
(一)财务维度
虽然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财务依然在整个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无论任何形式的组织,高效率和低成本都是最重要的。在此维度,我们除了考察预算完成情况外,重点考察财务的稳健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情况。在高校大举扩张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进行基础建设投资,其负债额度不断提高。从财务角度来看,过高的负债会加重高校的负担,提高高校的办学成本:超出警戒水平的负债率可能导致高校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财务稳健可以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增长率(由于财政拨款经费收入非学校所能控制,所以在此仅考虑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增长情况)和学校资产负债率。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用人员经费占用总经费比率来衡量。
(二)客户维度
高等教育的直接产出即教育服务的质量要通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作为载体表现出来,所以在此客户就是学生。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培育的对象,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于高校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来反映出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的满意度,具体可设置生均资源使用情况、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以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情况等指标来衡量。
(三)内部流程维度
在此维度,我们应当考察的是高校内部各种经费的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预算差异的责任归属及责任大小。我们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生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经费支出数;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单位工作量经费耗用程度;以及学校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情况。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高校也应当不断的与时俱进,而发展是要资金支持的。另外,高校的资金配置也应当配合其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此维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指标来反映:学校总资产增长率;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学校科研成果创造的效益及获奖情况;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在运用该套评价体系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进行评价时,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校内不同的部门要分别考虑。因为各高校、各学院以及各部门发展战略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收入渠道和经费支出结构差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不能僵化使用既定的评价指标。如果不考虑学校自身微观结构的特点,仅仅运用相同的关键绩效指标,并将其作用于不同学院和不同部门,不仅不能获得有用的指标数据以指导今后的行动,反而可能得到许多与战略无关的数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评价活动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高校各学院、部门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目标和职能选择符合自己学院、部门战略重点的关键绩效指标,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动态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来满足了学院和专业的特殊要求,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加凸显出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N].中国审计报,2007-7-14.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8112号]),2008-7-11.
[3]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工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7(5).
[5]王秋菊.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10).
[6]章毓育.关于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研究[D].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7
(一)注重专项审计调查,忽视项目审计
从目前具体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内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审计工作都是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于全面审计调查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机关所有的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但是审计具体的工作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所有的高校都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具体的教育经费进行的审计工作只能是专项审计调查。虽然审计人员比较少,审计的范围非常窄,无法实现对所有高等院校都完成全面的审计工作,但是不进行项目审计调查的工作,无法深入的评价高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提供具体的整改意见。
(二)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
高校内部财政支出绩效具体的评价,一般都是利用通用的一些财务规则并设立具体的指标,对财政支出具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广东省制定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反映出的增长率作为具体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部分高校只是盲目的进行扩张,盖一些并不实用的豪华大楼,这种情况会使总资产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但是,股东资产具体的利用效率如果比较低,这就不能证明财政资金具体的最终利用效率比较高。因此,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三)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
想要得到最终具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值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进行综合。这就会涉及到无量纲化等内容。具体的无量纲化是指利用各种数字变化完全抵消原始指标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指标具体的综合问题。但是,这种无量纲化具体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总评分。但是,在我国所有的评价工作中,最后的指标评分只是根据标准对照最终的得分,其中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定,并且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利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不准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
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系统,并且是多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繁琐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过程。第一,评价目标的选定,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细致划分。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好需要建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并合理的优化。第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型的具体选定,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的标准规则等。第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采集具体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评价等。第五,对确定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有效的判断评价模型以及各种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具体的要求,如果最终的结果表明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第六,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评价报告,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公正的书面分析,撰写具体的评价报告,最终将评价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公布,将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其中,在前三个过程中,虽然我国仍然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过,部分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00-02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有十多年,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长期以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针对财政、财务资金使用上的违法违规性问题,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效益性目标却往往不被审计人员所重视。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实现学校整体经济及管理目标。将绩效审计合理地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绩效评价的意义
1.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组织的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一样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前提的,高校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其理论与实践也是随着受托责任的演化而发展的。受托责任就是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特定要求,管理受托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受托责任反映的是委托人的需要。受托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扩展,其演化是包括高校、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内部审计的形式或种类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受托责任将因其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动,而高校内部审计则随高校受托责任的变动而演化。我国高等教育资金逐年增长,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作为公共机构,经费收支属于财政预算收支的一部分,占用的是国有资产。随着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形成,高校办学自和资源配置权的增强,受托责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合法性的财务受托责任,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高校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业务管理的效率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绩效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由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2.有利于对当前形势的科学把握。按照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部署,审计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按要求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是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我国,实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作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点,要求高校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职能。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决策权、审批权、监管权、资金支配权等等。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资金使用过程及经营管理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因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等问题,监督其决策行为,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效益性问题提出建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4.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科学管理是高校提高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适应高校科学管理的需要,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绩效方面的实际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改进建议,促进这些单位和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节约意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高校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树立绩效观念,建立节约型管理模式。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绩效评价标准是指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用以指导审计活动、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所在部门、单位绩效水平的标准,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开展实务工作的前提。但是与一般财务审计不同,这一标准不是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的,而是由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具体分为机关部处、学院、直属单位和学校全资或控股企业,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即便是选取了一些指标,得出了结论,也无法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使对方信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绩效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2.内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将绩效审计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还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对其他领域的理论知之甚少, 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审计技术与方法陈旧,难以应对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3.大量成果需要量化,工作量较大。绩效评价的过程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由于高校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不能用货币金额等数量单位来计量,单凭财务数据,无法来考核高校各部门、单位的绩效情况。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会获得很多非量化信息,要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处理。这将耗费很多精力,结果也很难令人满意。比如对某学院进行绩效评价要收集其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对不同的成果分类,按照其重要性设置权重比并将其量化,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对策
1.探索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科学性强,要以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定性为基础。将绩效审计合理的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必须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获得管理层的支持,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让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使之成为公认的、权威的标准,避免审计过程中的矛盾。
再次,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1)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高校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提供劳务和精神产品,要注重各类成果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2)质量与数量兼顾的原则。考核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资金的使用,仅从数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质量来考察,才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3)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工作效果,又要评价其对外部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但要评价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直接工作成果,而且要考核这些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传统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现代组织管理、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要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3.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适应绩效评价的需要。在学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数据模块,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蔡春.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潘鸿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篇9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科研经费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04-0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重视科学研究,并逐步转化成集教学和科研为一身,负有更多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园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科研活动的活跃,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筹集与取得的经费都大幅度地增长,一定程度上科研经费已经逐渐成为学校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校科研经费作为学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效益如何日渐成为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不规范、结题不结账、绩效评价指标缺乏、重立项轻管理、预算编制不科学和资产管理混乱及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监督和服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首先对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管理方面,如未纳入学校财务核算、经费报销使用不真实、成本核算不规范等;二是项目管理方面,如重立项轻预算、合同管理不严格、结题不结账等;三是预算管理方面,如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四是资产管理方面,如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不规范、预算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职能部门合作不紧密。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难点
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措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监管等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监督的有限性,本文分别从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时间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难点。
(一)审计客体责任不清晰
科研经费在管理中会直接涉及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及项目负责人等客体,从一定程度上看,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也是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客体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晰,权责相对混乱。
(二)审计目标不明确
比如在对经费使用过程的审计中,实质上只是侧重于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忽视了对其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再如在对与科研项目有关合同的审计中,实质上仅停留在对合同本身形式的审核上,忽略了对其实质性的检查。
(三)审计范围不全面
据笔者了解,在高校中一般只是对纵向科研经费进行重点审计,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的审计项目还不能完全展开。目前科研腐败中多为通过签订合同资助科研的形式,收取回扣、转移国家资金,审计范围狭窄使得大量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造成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国有资金流失。
(四)审计依据不充分
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定了众多的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仍然不够健全,实际操作性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性时更是如此。比如:效益性评价可以分别从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做,但是对技术效益的评价基本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知识范畴,同时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又以定性类描述居多,这些都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审计时间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习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即使为满足课题必须的结题要求进行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事后监督,然而,在项目的前期需要对经费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在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对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事中审计。综合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等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体现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服务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构建
高等学校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中,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审计免疫系统论、增值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理论等新理念,并在了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中的难点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审计工作中需把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从内部审计体系架构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从内控制度审计、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审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四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促使经费依法管理
审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用制度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同时,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等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职责与权限,使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做到用制度管使用、管事和管人,不断促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
当前环境下,反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失真的现象,审计中应将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都列为审计的主要目标,防止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主要应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关注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各项支出是否按照经费预算或者合同要求执行,支出数额和比例是否合理。
二是关注虚报冒领、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重点看劳务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编造假名单套取经费或是偷逃个人所得税等的情况,重点看有无虚假发票、家庭消费发票、与科研无关发票报销等。
三是关注挤占挪用。是否有将科研经费用于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活动。
四是关注经费转拨情况。是否存在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经费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或转入非协作单位、个人的银行账户,导致国有资金损失。
五是关注结题后余额管理。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或结题后是否仍挂账报销、变相截留等。
(三)加大资产管理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取得的资产应审查它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按照申报、审批、购置和验收等制度进行采购,是否统一纳入学校管理、账实相符,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用于科学研究,是否存在重复购置、效率低下、闲置不用的浪费行为,结题后学校是否及时收回设备、统一管理调配等。
无形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应重点关注科研工作成果类的管理,审查科研成果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或办法明确无形资产的归属、入账等。总之,高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可以促使相关行政部门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四)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科研成本和科研成果回报两大类,即投入科研经费、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产出科研成果等;主要审查科研成本结构(如管理费、人员费、业务费、设备费、材料费等所占比例)是否合规,科研资源配置(如课题购置的科研设备有无重复购置、闲置不用)是否合理,科研成果产出(如科研推广情况、转化转让情况、科研级别及数量和获奖情况)是否高效。
另外,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是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其中涉及到非财务指标的可以根据科研计划、财务决算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杉.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7).
[2] 赵楠.试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及全面管理[J].审计与理财,2013(4).
篇10
【关键词】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支出也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忽视了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和审计,这在客观上造成许多高校对教育投资责任和教育支出绩效不够重视,以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支出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支出绩效审计评价却近乎空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选择审计项目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以发挥审计工作在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作用,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为例,对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
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准确、恰当与否对绩效审计实践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总体性原则
高校的绩效审计应以师生关注、影响大、资金投入大的政府性专项资金,学院专项资金,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等为突破口,通过以往审计发现或在初步调查中了解到的线索,选择那些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情况的项目来开展审计,不仅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更要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流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具体原则
1.重要性原则:高校绩效审计要尽量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审计对象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为学院师生员工关心,对学院发展有重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专项基金(资金)等。
2.时效性原则: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紧扣学院发展大局,联系高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来综合考虑。
3.可行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应该在对所选项目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来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4.增值性原则: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通过审计能解决问题,能促进本项目的后续建设,能对其他项目有促进作用。
5.同类型原则:要确定所选审计项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多的同类,把握同类性,为此后进行效益比较奠定基础。
二、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
(一)确定审计目标
为高校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是对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以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确定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能够证明绩效评价结论和绩效改善建议的证据的方法。比较常用的绩效审计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文件查阅、审阅,访谈,二手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调查,个案材料借鉴、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
(三)确定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由于各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在不同的审计项目里有不同的体现,高校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开展“3E”评价。在开展效果性审计时要注意与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之间的关系,优先考虑效果性,以效果性为优先选择条件进行审计评价。
(四)确定审计内容
绩效审计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的以及特点围绕审计评价标准展开,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审计项目中通过哪些方面得到体现。
(五)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审计的立项依据、开展审计的目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意见或者结论、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的建议。
三、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的选择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了20亿的专项资金,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该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院之一,建设时间为3年。中央政府根据项目建设安排了20亿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等。该项目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影响重大,对今后类似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情况学院选择了此项目作为学院绩效审计的切入点,成立了审计小组,开展了示范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
(二)项目的实施
针对此项目,按图1所示的流程图开展审计。
1.审计目标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目的可以概括为:通过国家示范性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兼结合专业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示范性项目绩效审计即对各类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及影响所反映的项目运行成绩和效果进行审计,首先在于考察项目的效果性,对比最终结果是否满足了初始的目标:其次了解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状况,分析经济性和效率性;再次是运用最终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对示范性建设项目进行指导,促进管理。
2.审计方法选择
笔者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为依据,结合相关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文件以及内、外部标准,以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后勤基建处、示范性建设办公室、各专业及专业领域建设组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广泛采用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
3.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
根据审计目标,对于示范性建设项目是否“经济性”主要从各类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购置、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从事活动的方式是否代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经济、最合理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从项目论证、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等角度选择。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率性”,即根据已经产生的投入考核产出量、根据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选择不同的产出标准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必须是可以由相关部门提供的或者可以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得,可以用来对比的。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果性”,根据已经产生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对比。根据示范性建设方案和计划,列出各建设内容的建设目的(即预期达到的效果),根据“效率性”考核的产出和建设目的进行对比,考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4.审计内容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分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子项目,根据项目建设的管理要求,笔者将项目建设分成了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建设效果四个环节,分别明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各环节的审计内容。
(1)项目论证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按要求对项目进行立项;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严格的论证;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建设目标是否客观、科学;项目在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问题;资金在项目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学院事业发展需要。
(2)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学院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建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项目建设进度支付资金;资金支付的方式是否合理节约,有无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等经济节约的支出方式;有无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计划、是否全部真实地用于项目、是否节约、有无截留挪用或损失浪费等问题;项目支出是否有沉淀或结余,其原因是什么等。
(3)项目建设管理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管理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示范建设运行保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条件保障如何;仪器设备采购和基本建设投资等,是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执行;项目采购是否遵循适当的采购惯例,是否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示范性建设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实训室建设中所购置设备的利用和管理情况如何;项目档案管理是否完善;是否有相互制约又高效的控制监督措施;是否有项目建设情况反馈的考评制度;项目验收方式是否合理、验收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验收结果是否公正等。
(4)项目建设效果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效果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实际完成工作量占计划工作量的比重;项目完成进度如何、是否按计划时间完成、若没有按时完成,原因是什么;项目完成质量如何;项目完成后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的成本效益如何,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
5.审计报告的撰写
示范性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说明了项目建设的背景,立项依据、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标准。第二部分为四个环节的审计情况,项目论证环节部分重点说明了总项目和子项目的论证审计情况;资金使用环节包括了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建设管理环节包括了组织设置、子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设备采购、实物管理、进度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设效果环节总结了各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取得的产出效果。第三部分重点进行了绩效分析,分析了财政资金的催动作用,以及各建设内容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四、示范项目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坚持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
绩效审计的发展是建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绩效审计必须以财务资料真实、合法,不存在有意隐瞒和篡改,且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为前提,否则进行绩效审计毫无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中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比较普遍,因此绩效审计仍要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院校的绩效审计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绩效考核必须覆盖项目全过程
项目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的“3E”评价应该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关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时点进行 “3E”评价,各个时点的“3E”评价由于建设过程的特点,表现得并不相同,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时点的情况,提出相关的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84-188.
[2] 吴明芳.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实践探索[J].审计月刊,2008(11):30-31.
[3] 王光远,刘霞.关于《经济性审计准则》的解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