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内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值管理内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值管理内幕

篇1

(一)项目监管

在对项目进行监管的时候一般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是否能够选出优秀的前期单位,项目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监管单位所决定的。有些监管单位进行监管的时候太过于形式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下降。单个的市政设施改善专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不会很多,周期也较短,这样建设单位自己就可以确定监管单位,但是怎么样确定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选择资质高、技术与设备较强、有丰富经验的监管单位,第二,要针对每个需要改善项目的特点来制定出详细的监管策划,还需要专家来对监管的方案进行审查,确保方案可行。第三,加大对监管单位工作审查与业绩的考核。

(二)招标监管

在招标管理监控中,一般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上。应该避免虽然招到价格较低,但是质量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项目。所以,在招标的时候就应该要一次成功,也就是报价要合理,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的单位。根据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单位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其实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些单位在招标的时候是符合程序的,最终它们施工的质量却没有办法令人满意。所以,这里就应该要着重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针对投标文件的控制,要对各个方面的问题考虑的尽量详细一些。第二,评标过程中的控制,在招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标,评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招标能否成功。对于一些技术复杂,时间方面等有要求的项目一定要安排好时间,招标的代表人也要仔细的选定,尽可能的选择对于项目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员,这样就会更加凸显出优势来。

二、款项支付与财务决算资金内部监控管理

(一)款项支付

在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款项支付,这其中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款项支付管理中财务人员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仅仅只是起到了记账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没有真正的实施财务监管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专项资金项目在款项支付中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支付审批会签程序。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支付审批会签程序,有利于项目付款控制的支付签单,这其中的内容主要有项目的名称、预算金额等部门意见栏目。财务人员在办理支付款项的时候要将每一笔的项目在申请合同上进行明确记录。

2.设置实用的会计明细账目。

在预算的时候应该要根据相应的核算原则,针对市政改善项目大小的特点等改善项目的计划,对于每个项目中可能会涉及到的项目等都应该要在财务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又或者可以在财务明细账目中要有所设置,这样的设置单位在查找的时候也会很方便,同时也会节省单位在竣工时所产生的成本预算,节省了项目在完成之后还需要额外来进行决算的时间。

(二)财务决算内部监控

专项项目财务决算主要就是对项目的投资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很准确的编制财务决算,也就更加的方便了单位与上级部门掌握资金使用等情况。在日后的设施改善中合理编制项目资金,有利于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率,也可以为财务部门的绩效提供依据。但是财务决算内部监控中还是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一般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会出现向上级多报决算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多接项目,一般都会忙于施工,对于决算办理都是能拖欠就拖欠。

1.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应该要明确好财务决算时间上的要求,财务决算的结果应该与上报预算的差额之间有明确的规定。

2.加强对项目的决算审计。

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明显的看出,财务决算的时候引用第三方的审计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项目中投资若是高于所规定的金额,这个时候就应该强制的进行审计,但是在很多的市政改善项目中所投资的项目一般都是达不到强制审计的标准,这个时候就可以引用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就可以作为第三方。社会审计一方面可以交由管理单位直接委托,这样与施工单位就不会发生任何的直接管理,就会较少出现人为方面的事故。另外,专业的审计单位在人力与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也可以提高财务决算的准确性,提高专项项目经费的使用率。内部控制管理是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面所说到只是市政设施改善中的一个部分。在市政设施中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对项目资金的安全性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公路;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 公路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1 公路项目管理内部控制中的资产安全管理问题

1.1.1 存货管制问题

存货存在问题常常会使单位沉陷运营困难,在会计信息中,存货的数量牵扯到资产、资产负债以及利润中收益的状况。在公路工程管制里,内部掌控如果不对存货进行管理,在结算时没有统一的结算方式,致使帐和实际不一样,各个期间内差异太大、含有水分、具有随意性,导致单位的会计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况。

1.1.2 货币资金周转的问题

在公路工程管制中,并没有健全的会计掌控机制,无法对资金开展管制以及监控。资金在活动中没有受到监管的情况下,会有一些败法乱纪的行为存在,例如私自使用公司款项、利用公款炒股等。就算在事情出现之后经过审计发现,资金所受到的损耗也没办法补救了。

1.1.3 固资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制中,因为基础工作不完善,固资类型繁多,在施工完成后,建筑物没有检验、制作设施的台件未检查等行为经常出现,再加上技术改革工程以及大修工程在实施中没有区分出来,导致帐实不符,会计资料缺乏完整以及真实性,为后期的私自改动建筑规模带来了机会。

1.2 公路项目内部控制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掌控机制后,还必须要求职员学习遵守,次啊能够发挥其作用。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单位尽管有这相对来说比较健全的内部掌控机制,但是因为领导阶层的轻视,并且推广工作者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都差,都会导致内部掌控机制虚有其表,单位的内部掌控管制依旧混乱。如:部分单位内部各个类型的部门都有自己的私自储存的存款,导致资金的管制出现问题;部门单位领导阶层挪用公款用于私事;甚至还有的执掌人员携款逃跑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单位只是有健全的内部掌控机制,却缺乏执行力的问题。

1.3 公路项目建设内部成本管理问题

1.3.1 物料购买以及支付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方面存在的情况有:价格的对比、购买的计划、票据的核实、品质管制、支付等步骤错综复杂;在单位内部会计机构的管理中,在支付以及原料购买间,职责划分不清楚、相互之间不和谐;购买原料、检验入库以及领用过程中监视、掌控、审核等程序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导致单位资本受到损失,加大成本。

1.3.2 降低筹资成本问题

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其融资活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主要有融资时间、融资成本、融资规模、融资方式、企业财务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对筹资的整个过程(即借款、论证、管理、归还)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比如,公路建设中,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筹集的资金来源不明等问题。

1.3.3 往来账款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工程对应收、预付款项的管制以及前进要求不一样,导致应收、预付款项的数额一直在较高的水平,主要是因为:应收、预付款项长时间内不对账、管制职责划分混乱,对于应收款没有展开分阶段的管制等,上面所讲诉的,和单位内部掌控机制不健全息息相关。

1.3.4 成本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制中,现在实施的成本管制不具体,缺乏系统性,偏重于事发后,在事情发生前以及发生中的掌控力不足,没有贯彻到全部的过程中,对单位的成本掌控项目很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合理、适合实际情况的成本策划。除此之外,缺乏健全的成本管制机制。

1.4 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伴随着公路单位中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许多单位都已经创建了法人治理的制度,不过这种机制并不健全,内部权力划分不均。例如:单位的总经理、董事长很多都是只有一个人承担,董事一并负责监视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的董事会成员是由单位负责人组成,对负责人的工作很难进行监管;工程管制有脱节的现象;监事会没办法发挥其应尽的功能;经理会操纵单位的财务账目,财务失去实权,导致会计资料不符合真实情况,形成虚假报表。

2 完善公路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1.1 对会计体系的掌控

会计体系就是指单位为了解析、划分、总结、登记、汇报单位经济业务,坚持对有关资产以及负债发生情况的登记,会计体系中最根本的是对会计登记的掌控,确保会计资料来源的准确、真实。工作时,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标准,以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制为基础,合理的划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使之相互牵制;对会计原始平整进行编制号码,避免多次抑或漏登记;登记方式使用复式登记,每一项业务都要登记到总账中,同时也要登记在明细账目中,实施平行记录。

2.1.2 实行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作为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所执行的经济业务都会经过恰当授权(或一般授权,或特定授权)。比如,在公路工程项目中,单位要建立工程项目业务岗位责任制,对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保证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监督、分离。

2.1.3 进行价款支付控制和资产保护

项目管理中,需要建立工程进度的价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规定价款支付的方式、条件和会计核算,使价款支付正确且及时。对于资产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产保护的控制,包括对实物的采购、发货、保管、销售等环节进行控制。狭义资产保护控制,包括定期盘点控制、接近控制等。

2.2 加强思想重视,全面落实内控管理制度

企业的领导要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员工素质、经营战略等,成立相应的机构。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其权威性、独立性得到保障。发挥内部审计师的职能,管理、评价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2.3 规范法人治理的结构

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舍得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范围增大,管理职能逐渐分解,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来加强内部控制,维护债权人、经营者、所有者等的合法权益。规范法人治理的结构,明确董事会、股东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职责,使监督系统、决策系统、管理系统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当前,企业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主要是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第二层次是财务总监实行会计控制的权力,指导并监督单位会计控制过程;第三层次是会计人员和单位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责任,就是面向经营实体和经营者贯彻企业会计、财务方面的控制制度。

3 结束语

现在国内公路工程的内部管制、掌控上还具有很多的问题,使国内的公路在建造品质、建筑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健全公路工程管制内部掌控机制,能够加强公路建筑单位的管制水平,提升建筑水准。所以公路建筑单位要按照在管制、掌控中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查,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推动国内公路建筑水准。

参考文献

[1]陈彦君.如何完善公路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J].交通世界,2012(162).

[2]相文博.关于公路项目管理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6).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目标

完整的炔靠刂铺逑岛屯晟频哪诓靠刂浦贫龋是约束、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准则,是防范企业廉政风险的重要保障。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维护企业形象。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

1、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主要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构成。

2、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二)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义及特性

1、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义

企业经营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企业经营目标具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任何经营目标都不是随机拼凑,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的,是一个整和为一的有机体。

2、终极性。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3、客观性。它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性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地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与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的联系

(一)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在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还存在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控环境不够完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从而产生了诸如会计信息失真、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等后果,与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背道而驰。

(二)内部控制与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之间的联系

1、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提高领导和员工对外部环境风险的认识。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因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以及行业不正之风等对正确行使权力的干扰,个人生活圈和社交圈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公司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权限指引、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等,其中公司层面控制主要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四个部分。而内部环境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架构、权责分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反舞弊及内部审计等,对外部环境风险的防范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

2、严格的内部控制活动可以有效地监督相关人员的业务活动,防范岗位职责风险和业务流程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主要是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可能造成岗位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因素。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不相容职责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计划控制、预算控制、合同管理、资金支付控制、信息技术控制、运营分析和绩效考评等具体的控制措施来规范岗位操作,有效预防岗位职责风险。对由于工作程序不规范或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导致的业务流程风险,内部控制通过对各个业务流程制定详细的流程控制要素,保证业务流程的规范合规,控制和防范岗位风险,有效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

3、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防范制度机制风险。制度机制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缺乏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的明确覆盖及工作时限、标准、质量等明确规定,可能导致工作用权行为失控的因素,尤其是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和执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定了详细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对相关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针对各业务的关键环节和经营活动,按照权责匹配的原则,明确企业各层级的集体决策和个人审批权限,对相关“三重一大”决策和执行风险有着针对性要求,有效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

三、内部控制制度对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的作用

有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甚至于遭受巨大损失。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方法之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使企业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和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励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

(一)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例如,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目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制,其运作模式为“三个统一、一个体系”,即资金管理统计核算统一、会计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和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正常运转与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的产生,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

(二)事中控制,保障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时发现工作漏洞。例如,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可保障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保障资金的完整,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发生。保障资金的效益,合理调度使用资金,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目标导向;风险管理;价值创造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演进:目标与方法论

(一)内部控制的萌芽:与管理活动如影相随

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是近代的事情,但是,内部控制实务却源远流长,应该说,自古有之(石爱中,2006)。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人类社会的一系列活动中就体现出了带有本能意义的内部牵制。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尽管这种内部牵制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随后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都非常明显地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例如。古埃及会计称为“书吏”,“其责任和权力都比较大,不仅负责事项的记录,而且还要负责对全部库存财产的监督”。而且,以“书吏”工作为基础,“在国库长官、国库出纳官、国库书吏及国库监督官之间初步建立了一种经济牵制关系,这些官员各司其事,又互相制约,并把控制重点放在支出方面”(郭道扬,1999)。

到了15世纪,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企业管理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涉及组织结构、职责分配、业务程序、内部审计等许多方面的控制体系。但是,尽管“内部控制在这期间已在管理实践中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塑造过程,但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只是散见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惯例和实务中”。管理者并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也没有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

19世纪末,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方法的探索中,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在审计介入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之前,作为现代内部控制雏形的内部牵制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查错防弊,它是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从企业管理活动中抽象出来,赋予其目标和体系,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使之成为审计技术和程序的组成内容(张宜霞、舒惠好,2006)。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初衷并不是为审计服务的。它完全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的,应当是企业客观存在的东西。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管理思想的忠实追随者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专门报告《内部控制:一个协调的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该报告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定位内部控制的,从理论上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广泛涵义。但是,它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对内部控制检查到什么程度,给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指导却很少。使审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审计人员认为,1949年的定义内容过于广泛,超出了他们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迫于压力。为了满足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业务需要,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3年10月颁布了《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并于1963年颁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做了正式修改,大大缩小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

与1949年的定义相比。这些定义过于消极,仅仅从财务审计当时的实际需要出发。范围过于狭窄,人为地限制了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然而,事与愿违。20世纪60年代以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却进入了诉讼爆炸时期。审计界把内部控制的定义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从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审计师的责任和工作量,但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恰恰增加了审计风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系列财务失败和可疑商业行为,特别是80年代出现了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破产引起的更为耸人听闻的财务失败事件,以至于1985年,由AICPA、AAA、FEI、IIA、IMA五个职业协会组成的团体另外建立了一个委员会。即全美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该委员会通过对欺诈性财务报告案例的研究,发现50%是因为内部控制失效的缘故,指出薄弱的内部控制是许多欺诈性财务报告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该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机构――COSO委员会来制定关于内部控制定义及框架的指南。1992年,COSO了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标志着内部控制迎来了历史的春天。

1992年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计技术导向内部控制与管理导向内部控制的整合,是对构建统一内部控制平台的第一次尝试。COSO报告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内部控制框架,成为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论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对内部控制仅从会计、审计方面进行研究的狭隘性,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会计控制,而是将其拓展到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治理,从一个更高、更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内部控制的一个框架体系(林钟高,2006)。该框架尽管得到广泛认可,但理论界与实务界还是认为存在缺陷,如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无法进行很好的结合(朱荣恩、贺欣,2003)。

为了适应21世纪商业环境发展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风险管理的需要。COSO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这一报告代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COSO的2004年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融合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融合可理解为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还可理解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外在表现(严晖,2005)。风险管理框架在1992年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内部控制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同时把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提高到战略定位。这是内部控制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一个暂行结论: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与独立审计的价值相关性

综观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演进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内部牵制)的实践及思想雏形起源于早期的管理活动,并随着经济社会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演进。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发展导致了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鉴证的审计不断发展。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方法的探索中,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把内部控制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赋予其目标和体系。使之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成为审计技术和程序的组成内容。理论化的内部控制大大促进了审计业务的发展。但 由于审计人员人为地把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反而限制了内部控制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审计责任的诉讼爆炸及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又促使内部控制回归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存在一个总的趋势,即目标越来越明确,范围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有与管理逐步融合之势。这一系列内部控制目标与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充分表现了其与管理活动及独立审计的价值相关性,如图1所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及方法论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即:内部控制来源于管理,又回归到管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转圆圈式的回到出发点。而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是对内部控制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与完善。这种回归如下页图2所示: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内在逻辑

进一步考察可知,关于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学术界有一些文献提出了设想。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的演进进程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内部控制目标尽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两点:一是合规经营,具体而言。就是保证企业依法组织经营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财产安全;二是效益性。即保证企业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效益目标的实现。并在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归纳基础上,认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李兆华(2004)提出,应针对内部控制所参照的三项规则,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划分为三类:经营目标、信息目标和规制目标。宋鑫(2004)则认为,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时,应考虑治理机构层次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分层次进行控制目标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效用。陈志斌(2005)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第一层次的目标仅仅是防弊纠错,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与真实;内部控制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保障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保证法律法规的遵照执行;内部控制第三层次的目标是为提高单位的效益和效率服务;内部控制第四层次的目标提出要完善公司治理。要服务于公司创造价值。要保护单位中人的“安全”与价值。他又提出,内部控制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把单位建成具有自我纠偏和自我超越功能的自觉组织和学习型组织。李连华(2005)在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目标理解为三大基本目标――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和营运效率提高。并认为三大目标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林钟高(2006)将内部控制视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也应当和企业的总目标一致,而且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当有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目标,相应地,内部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根据企业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参与企业经营的各利益相关者权益要求的实现途径,进而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体现,这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相一致。

目前。针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内部控制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分层次、分类别地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重构,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引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通过上述观点不难发现,学术界在对多元化的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划分时都遵循着某种趋势,即由初级需求不断发展为高级需求。由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不断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保证。

在这种探寻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某种内在逻辑:内部管理需求和外部审计监管需求。分析以上观点,并结合COSO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笔者对内部控制目标重新进行了整合,使之能够满足内部管理需求和外部审计监管需求。其内在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分析如下:在1992年COSO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结合2004年COSO风险管理增加的一个目标和对原有的几个目标的补充,笔者把内部控制目标重新整合为三大类,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性目标。由于财务等相关报告的编制是标准化的,而这些报告标准(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等财务呈报相关法律)在我国本身就是政府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只要在政府所颁布的会计法规或会计标准的界限内编制财务报告,就是遵循了法律法规,就是“合规”的。因而也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质量要求的。这样看来,COSO框架中被作为两项目标的“报告”与“合规”。在我国实际上是可以合并在“合规”项目之内的(李心合,2007)。基于此,笔者将内部控制目标整合为战略、经营和合规三大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导向:发展趋势

对内部控制的渊源进行追溯,对现状进行探讨,除了总结之外。更重要的是探求内部控制目标导向的发展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提升与完善。

在本文第二部分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的三大目标根据需求的不同,又可分为满足内部管理需求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满足外部审计监管需求的合规性目标。而这两种需求所引致的目标导向又是相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的。

(一)内部管理需求对外部审计监管视角的作用

内部管理需求引致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战略目标的层次比其他目标更高,是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其他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风险管理框架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目标。说明内部管理不仅仅可确保短期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长期战略(包括经营目标)的制定过程。

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否正确、有效。不仅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还会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审计师要有效地把握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就必须从错报产生的源头着手,从战略系统观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并通过对企业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及其恰当性进行分析评价,才能从源头根本解决“合规”性问题,控制审计风险。从而系统地提高审计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内部控制理论把关注重点放在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上,以防止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发生。但事实是。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还是会经常发生。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原因可知,对外的财务报告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的被动反映,一味强调审计监管导向的内部控制只能通过财务报告的约束作用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财务舞弊是企业在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时所采取的“瞒天过海”策略。仅强调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不能防止企业战略、经营管理上的失败。“另一个毒瘤是。管理层经营失败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股东价值下跌。原由就可能在于其糟糕的战略,无法保持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销蚀”。

从以上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推知,从内部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对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关注,不仅不会削弱外部审计监管视角的合规性,反而会从源头上抑制或避免“违规”的发生。

(二)外部审计监管需求对内部管理视角的作用

外部审计监管需求引致合规性目标。尽管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日趋关注,但也不能忽略它在审计中的职能与作用。满足审计监管的合规性需求,就满足了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外部形象与信誉,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因此。COSO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个框架报告都保留了(财务)报告可靠性、法律法规遵循性两个“合规”性目标。

关于审计监管需求的内部控制可以维护市场的秩序和有效性。提高经营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基于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战略、经营风险管理的同时。对其在相关法律中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美国的SEC更是在SOX法案之后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概念,更进一步明确了外部审计监管的不可或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应同时满足内部管理需求和外部审计监管需求。只有标本兼治,内外部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升和完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