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合规管理工作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合规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控合规管理工作的建议

篇1

合规管理与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并称企业管理的三大支柱。区别于财务管理告诉企业“做什么”,“怎样分析”的特点,合规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应如何开展经营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行业监管方面的合规事务、法律风险防范、其他内部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包括行为守则)等。

合规管理的对外任务(也是其首要任务)是保证企业妥善履行其对外部利害关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如信息披露、保护公共利益、公平竞争、保护股东利益、不侵犯第三方权益等;对内任务是从整体上改善内部管理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主要是围绕保险公司内部合规管理组织架构,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架构如何建立和完善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保险公司现行合规组织架构层级解析

中国保监会2007年向各保险公司及各保监局下发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旨在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明确,保险公司应当设立合规负责人,该负责人不得兼管公司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应在总公司设置合规管理部门,并根据业务规模、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置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指引》强调,保险公司必须确保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的独立性,对其实行独立预算和考评,并在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间建立协作机制。

根据合规管理的监管要求,保险公司近几年逐步都建立起了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在总部大都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或法律合规部门,在分公司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合规管理职位。但不少保险公司(不仅限于新设立公司)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仅在总公司层级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或国有保险公司能够在省一级分支机构也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但省级机构以下的合规组织架构设置情况各公司之间就大相径庭了。少数公司在三级机构设立独立合规部门,有的公司则设置合规岗,大多数公司的三级机构合规岗由其他岗位兼职或未设置;而在四级机构层级,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设置合规部门或单独的合规岗,至多设置兼职的合规岗。因此,从保险公司现行各层级组织架构看,基层分支机构,特别是三级机构及以下的层级,合规组织架构亟待建设和完善。

二、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架构建设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公司员工合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公司的合规水平。笔者一直从事财产保险公司管理工作,以2012年参加的某省行业协会组织的电销业务检查为例,来分析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架构建设的必要性。我们在对各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检查时,大多数省级公司都有专门的部门或专门的岗位负责公司的合规管理工作。凡是设置了合规部门的公司,都比较注重收集监管政策,并结合自己公司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同时下发下级公司并进行相关培训;检查组检查到各公司的地市级机构时,各家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就相差很大了,有的公司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或独立的合规岗位,有的公司设置了某个岗位兼岗合规岗,而有的公司就没有设置与合规管理相关的岗位了。检查的结果比较直观的反映出设置了专门部门或专职岗位的,对监管政策的传达比较到位。在与公司销售员工交谈时,销售部门的人员都能及时接到合规部门人员发来的监管信息,了解监管政策,在销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咨询合规岗人员或通过这个岗位人员向上级公司反映,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合规意识就逐渐树立起来了。而没有设置合规岗位的公司,在检查中普遍感觉基层公司人员由于没有相关合规管理人员综合指导,不能及时了解并学习监管信息,而且各部门间缺乏对于监管要求的有效协同配合。例如在问到基层公司销售部门管理人员“电销业务能否在4S店出单,你们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时,回答是只管与销售有关的中介协议签订等内容,没有涉及保单打印的管理。可见缺失了合规管理岗位的管理,相关部门没有将监管政策融合贯通到日常工作中。因此,健全基层机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主要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一)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

近年来,保险投诉、行政处罚、中介业务违规等案件逐年上升,突显出合规管理对保险公司规范经营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案件基本都是发生在保险公司的三、四级分支机构,这些对保险公司的行政处罚、财务损失大多数是因保险公司基层机构违规经营和操作不规范引起,因此,加强保险合规管理,建设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架构,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的合规风险。

(二)有助于将外部监管内化为公司自身的合规要求

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保险公司由于只看到短期利益,盲目追求短期经营指标,有些公司的业务部门对保险监管政策采取抵触和规避的态度。建立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机制或设置独立的合规岗位后,出于其自身职责,必然会对这类违规行为进行抵制,并在公司内部宣传合规理念、培育合规文化,由外在的约束力转化成内在的自觉性。而一旦合规成为公司的基本经营理念,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落实将变得事半功倍。

(三)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合规自觉性

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助于广大基层员工知悉监管规定与内控要求,方便基层员工咨询合规经营管理各项政策,便于提高员工的主动合规意识,增强员工的合规责任和合规自觉性,降低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的概率,进而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合规的从业人员队伍。

(四)有助于监管政策和公司内控管理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

合规部门是保险公司与保险监管部门沟通的窗口,它负责向公司高层汇报新近的监管政策,提供合规建议,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学习。它同时也负责汇总相关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进行咨询和反馈,以求准确理解和把握监管要求,并为监管政策的改进提供信息。如果将合规部门架构在基层分支机构中完善,将有利于监管政策和公司内控管理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可以有效将合规宣传辐射到基层员工,也有利于公司各项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架构模式探讨

当前保险公司在总公司层级均基本建立起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或法律合规部门,设置了专职的合规管理职位,但不少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组织机构还有待完善。

那么,如何设置适合本公司特点的合规组织架构应成为保险同业考虑的问题。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立应注意把握三项基本原则:其一,能够保障合规部门有效地管理合规风险,合规负责人顺利履行合规职责;其二,合规职能的独立性是必要前提,合规部门必须独立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其三,明确合规部门与其他内部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各内部控制部门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前提下,笔者建议保险公司应该在总、省、地市级三级机构中设置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在地市级以下机构设置独立的合规管理岗位。总、省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应了解合规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合规政策的有效实施等;各部门(各业务条线)及分支机构负责人,对本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承担责任;地市级及以下机构合规管理部门及合规管理岗位,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合规风险管理。

四、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

所谓“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的首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及上级公司要求,落实公司合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及工作流程;评估、监测、跟踪和报告公司内部重大合规事件和外部合规监管环境变化,为经理室提供合规建议;组织、协调本公司相关部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对本公司职能部门及所辖机构进行内控合规检查,对发现问题单位作出风险提示,监督、跟踪整改情况;宣传并推行合规承诺制度,组织对所辖机构进行合规考核,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合规问责工作。

篇2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86-02

收稿日期:2007-08-10

作者简介:郭(1959-),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浙江南浔农村合作银行。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难点和不足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合规管理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其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制度执行等方面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对合规经营理念认知度不高。一是未真正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倚重于业务发展速度、规模,不重视发展质量,没有将依法合规作为一项价值增值活动,最终可能因为产生合规风险损害自身社会声誉和形象,影响业务发展。二是未真正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对高风险点没有定期进行排查,在外部监管、行业管理部门检查发现问题后,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未积极主动进行整改。一些员工只知道要求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三是未真正树立“合规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理念。合规文化氛围缺失,“以信任替代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文化盛行。

2.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合规主体职责不明确。董(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合规部门决策、监督、执行、操作职责不清;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职责交叉,操作人员职责不明确。二是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未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合规人员配备仅作点缀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合规风险报告线路不明确,一些导致合规事件的可疑情况和潜在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制度执行不力。一是制度的健全性受到质疑。一些机构整章建制缝缝补补、东拼西凑,甚至为健全内控制度而制订制度,照抄照搬,没有将制度与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二是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一些机构对制度制定后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反馈机制,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三是没有有效的问责机制。一些机构对基层建立了严格的问责制度,而对高级管理人员则“刑不上大夫”;一些高管人员担心严格实施问责制度后,将存在的问题表面化、案件化。

二、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1.要将合规建设与完善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一家独立的法人机构,合规组织体系建设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相比要求更高。要在明晰“三会一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规部门的独立性,明确合规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划分,合理配置合规资源,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强化合规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明确“三会一层”合规管理职责。董事会对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最终责任,着重从战略层面批准合规政策,确定合规基调;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合规管理工作的内部监管部门,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监事会定期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经营管理层负责合规政策的细化和实施。其次,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明确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审计部门、其他风险管理部门的关系。为确保合规风险管理部的超脱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合规管理部直接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业务部门对本条线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负首要责任,审计部定期对合规管理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风险管理部与合规管理部在风险管理上各有侧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2.要将合规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规章制度是规范各类经营活动和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的系统性防范刚刚起步,需要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尽快制定合规政策、合规手册或合规标准,特别是针对每一合规风险点风险防范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合规经营。一是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后评价,确保制度合规。在清理检查原农村信用社时期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最新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精神,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后评价。二是加强风险点排查,确保规章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要将授信管理、内控操作环节、案件高发部位作为合规风险排点,认真开展合规风险点排查工作,并在修订制度时补充完善对合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三是建立正向激励制度,加强合规绩效考核。合规绩效考核可分为三个层次:对员工,将合规操作作为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工资挂钩;对分支机构,按检查发现的违规操作的概率、操作风险损失率、不良资产率对各支行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等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基础年薪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等级拉开差距;对合规员,由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审计评价。

3.要将合规建设与加强流程管理结合起来。合规机制的营造过程,本身就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从全面合规角度分析,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一是贷款审查形同虚设。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审贷同时完成方式发放贷款,未设立专职审查岗,往往发生客户骗信贷员、信贷员“骗”主任(行长)现象。二是重块状管理,轻条线管理。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基本上以支行为单位实行块状管理,一些支行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使合规风险比较突出。三是信贷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信贷操作随意性较大,操作流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流程管理一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短板,要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为契机,对原有流程全面进行梳理,积极整合信用审批流程,推进前中后台分离,加强事前的合规风险管理。

4.要将合规建设与打造强势执行文化结合起来。合规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制度到制度。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点要放在每笔业务上、每个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上,要通过不断的检查、反馈,评估各项违规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纠正。同时,要加大奖惩力度,促使员工树立“倡导合规、惩处违规”的价值观。积极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全员培训,使员工清晰认识到合规管理职责边界,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形成“合规创造价值”、“全员主动合规”的良好氛围,使合规真正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

5.从完善合规措施入手,建立合规长效机制。为加强合规风险防范,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健全完善合规管理措施。一是引进经济资本管理,建立健全资本约束机制。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和配置,促使各支行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在风险可控、占用资本少、收益高的业务上,确保了发展质量。二是实施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制度。实践证明,员工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越高,发生合规风险的概率越大。

参考文献:

[1]廖忠华.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6;(6)

[2]上海银监局课题组.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上)[J].新金融,2005;(6)

[3]上海银监局课题组.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下)[J].新金融,2005;(6)

[4]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2006;(10)

篇3

本文以农业银行泰兴市支行为例,分析了县级支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县级支行内部控制能力的相关建议。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架构的逐步形成和建立,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及风险防范体系也得以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总行、各省级分行和市级分行均建立了专门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部门,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流程和方法,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承担着整个农行经营任务的县级支行而言,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在点和面上,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县级支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合规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

有些员工风险意识较弱,认为风险防控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有些员工法律、规章意识淡薄,借方便开展工作之名,以不影响同事之间相互团结协作为理由,相互之间无原则信任,不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别人的违规行为也视而不见、知情不报,从而导致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岗位制约制度的行为屡屡发生;还有些员工受社会不良风气和金钱的诱惑,顶风违纪、内外勾结,打银行客户资金的主意。同时,少数单位的领导干部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打“球”,无视法律、法规及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甚至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不惜钻制度空子,故意违规。个别行为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网点长期存在的“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理念使内部控制执行苍白无力。

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向三四线城市摆摊驻点步伐的加快,农行县级支行,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县域支行和基层网点业务经营竞争日趋加剧,加上任务指标的“层层递加”,基层行忙于业务营销拓展、疏于风险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员工、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打开营销市场,如何完成业务经营指标上,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工作基本上属于“靠边站”。“任务指标都完不成,哪有时间干这个”是很多基层网点负责人经常抱怨的话。

(三)支行内控管理势单力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力。

一是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严重欠缺。县级支行系统基本没有专业的内控管理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人员。以泰兴农行为例,内控管理职能归属网点管理部,部门人员8人,最年轻的42岁,为部门主要负责人;其次为49岁,部门副职,分管安全保卫;其它6人均在53周岁以上(4人为退二线管理人员,4人将在3年内退休)。由于有效劳力欠缺,内控管理工作只好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因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加之各条线专业知识的欠缺,部门能独立开展的,除了简单的“飞行“检查,突击检查一些代保管、违规保管、客户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外,深层级的内部控制检查活动几乎难以展开。二是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工作有异,人员紧张,作为内控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协调组织各部门协同开展一次全面的内控检查活动,难度很大。不是部门派不出人,就是出工不出力,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敷衍了事,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三是季度尽职监督检查质量不尽如人意。按照农行系统现行管理体制,各条线都有内控管理职能,应对本条线的内控管理负责。从当前现状看,除了运营和安全保卫条线的日常监管工作能有效开展,其它部门基本上就是依赖上级行的检查和一季一次的尽职监督检查。而条线每季一次的尽职监督工作,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面上不能做到全覆盖、点上深度不够、系统录入资料欠规范。

(四)监管层面对“常见病”、“多发病”查处不严,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

一些没有产生后果的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管理层一方面担心打击员工积极性,影响工作热情;一方面因这类问题涉及面广,为“多发病”、“常见病”,受“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检查发现后基本上以积分、批评教育为主,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导致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同时,也给员工造成了一种“小问题不算问题,不会被追责”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员工放松了对制度执行的要求,甚至一些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也会因“这个问题没什么、不要紧”的心理暗示而难以得到有效纠改。

(五)机制不健全,不适应内外部监管越来越严的形势要求。

健全、有序、高效、严密的内控制度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是常态化防范内部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农行内控制度在某些方面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一是新业务、新产品的管理制约机制推出滞后,跟不上新业务、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有的甚至连业务操作方面的基本规范要求都未能达到就推向市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风险。二是制度规定缺乏操作流程的细化,导致在履职过程中有较大随意性,影响制度执行的统一规范性和严肃性。三是缺乏对制度执行过程的评价标准。以“结果论英雄”,就连县级支行的年度内控评价都是以录入ICCS系统的检查问题和整改结果为依据,而这些检查问题又受到诸多因素(如检查次数、检查覆盖面等等)的影响,科学性明显不足。同时,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导致了基层行不能常态化、长效化地关注制度执行过程。

二、增强县级支行内部控制管理能力的建议

牢牢把握“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发展质量”的工作要求和“强管理之基、固发展之本”的工作主线,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以开展合规文化建设为先导,以检查督导为手段,以推动部门条线履职为重点,全面提升县级行合规风险管控能力。

(一)培养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

员工风险合规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管理层领导,比如支行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网点负责人、运营主管等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良好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承担的责任,真正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工作,对整个内控管理良好氛围的形成起到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强对员工合规管理上的宣讲和风险文化上的教育,全面落实员工合规文化“四个必须”要求(每次例会必讲、每位员工必谈、每日回顾必看、每次自查必检),使员工能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使“风险就在眼前、案件就在身边”的理念在员工心中落地生根,并外化为严格制度执行、合规办理业务的实际行动。三是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对产生了后果的业务违规行为和员工风险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对一些没有产生后果的轻微违规现象,也不能不闻不问、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够得上处理的,要处理责任人,够不上处理的,要加强批评教育和业务培训,有效打破“法不责众”“、轻责不究”的局面,有效促进全员风险合规意识的提升。

(二)打造一支合格的内控管理队伍。

县级支行内控牵头部门最少要配一名能力和素质都能胜任岗位的内控管理专业人员,由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解决当前兼职人员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的问题,其它各条线也必须要明确一名兼职内控管理人员,负责条线内控管理和合规工作,提升条线检查和监管质量。要加强对各单位负责人、运营主管内控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耽误业务经营发展”错误想法的,进行“洗脑”式的教育,促其思想转变、认识提升;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述职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内控管理不力、年度内控考核不合格的,要下岗学习甚至撤职。同时,要加强对上述人员内控管理知识的定期培训,以管理人员思想和素质的“双提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对内部制度的梳理、修订和完善。

基层行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制度漏洞,要及时报告、分析和汇总,在各类检查中也要将查找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作为工作内容。本级行制度上的问题要及时修订,以免漏洞扩大;本级行权限范围以外的,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请有权行及时梳理、修订和完善。同时,对一些新业务、新产品在办理过程中,如发现存在明显的制度和法律风险漏洞的,要提请上级行停止办理,待制度完善后,再重新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必须建立主动合规的激励机制和违规行为的约束机制,改变目前奖惩机制与现实形势不对等、不对应、不对称现状。一是要建立违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凡是下级行发生违规事件或行为的,同时上追两级领导连带责任,即:二级支行发生违规事件或行为的,除追究二级支行当事人和领导责任外,同时上追一级支行领导层责任和条线部门负责人责任。二是建立违规长期责任追究制度。在任期内发生违规行为,责任人及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无论是否已经提任、转岗、离岗等,都必须追究其任期内的违规责任和违规连带责任,彻底改变目前对违规当事人及应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在岗追不到位、离岗没法追的现象。三是建立领导违规扣分积分管理制度。凡是违规直接责任人和应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除了进行经济、行政处罚、绩效挂钩外,还要进行违规扣分积分管理,凡违规扣分积分达到一定限度的,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提任。四是建立合规积分奖励制度。对于主动揭示问题、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积极主动进行整改的,以及管理行职能部门主动帮助、辅导本条线查找问题、推动整改的,均实行积分奖励制度,奖励积分与机构绩效挂钩,与内控评价挂钩,与部门考核挂钩。奖励积分累计到一定额度以上的,可以开展各类积分奖励活动,如可以开展合规积分兑换奖金制度。五是实现奖罚对应制度。对照各项工作的奖励力度标准以及目前绩效工资标准,尽快修订出台违规行为的处罚新标准,实现奖罚对称。六是建立违规行为与风险保证金挂钩制度。按季度在员工工资中人均切出一定额度的工资与违规管理挂钩,一旦发生违规行为,不仅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同时,直接责任人、责任区管理者的风险金全部扣除,其他知情人员也将扣除部分风险金,实现单位内部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强化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和检举力度,有效打破“有情不报”、“作壁上观”的“老好人”心态,增强合规合力。

(四)落实内部控制“三个层面”职责。

要明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是内控部门一个条线的事,每个营业网点、每个条线部门都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要承担与各项业务相伴而生的信用、操作、市场、流动等各类风险职责。网点和部门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落实好“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职责,即:各营业网点和前台业务部门要严格制度执行和合规操作,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职责;支行职能部门既要加强业务指导,以免一线操作人员触犯制度,又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履行尽职监督检查责任。要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及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开展对本条线尽职监督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督促条线问题的及时整改,强化条线辅导和督导作用。后台监管部门要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确保风险隐患无遗漏,切实发挥好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五)注重”四个强化“,筑牢“四道防线”。

篇4

为落实上级行加强内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有力防范金融风险,推进内控工作有效开展,做到依法合规经营,力争实现全年不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的目标,努力塑造我行品牌形象,特制定20XX年内控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20XX年,我行内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围绕分行党委20XX年利润超元的核心工作目标,坚持以抓队伍建设、强监督、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继续推进矩阵式内控管理模式,落实“三个同步”、“三个同责”要求,从提高网点自控、条线管理部门管控和二道防线牵头部门协控水平入手,围绕教育、建制、评估、监督、问责五个方面,深入开展合规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合规操作能力,力争实现全年不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的目标。

二、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夯实内控工作基础

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基础,是有效防止我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我行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健全完善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制定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信贷管理、资金管理、会计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强化会计、出纳、计算机系统等岗位和印章、密押、空白凭证交接保管的自身监管,使各项内控制度实现科学性、严密性、制约性和有效性,从而夯实内控工作基础。

三、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是搞好内控工作的基础。一是内控人员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学习内控法规政策和各项制度,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努力提高解决内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内控工作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内控人员要在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需要认清形势,关注热点,把握重点,协调关系,提高应变能力,真正做好内控工作,服务于银行业务管理与经济发展。三是内控人员要正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作用,树立内控工作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内控工作的作用。四是内控人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执行我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统一部署,按照“责任到位、监督到位、追究到位”的要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能发生任何违规现象。

四、加强内控信息收集,掌握内控工作开展情况

内控信息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基础与关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控信息体系,扩大信息系统的覆盖面,保证信息充分流动,在此基础上加强内控信息收集,运用好内控信息,及时掌握各机构和各条线内控工作开展情况,为内控的设计、执行、反馈提供信息保障。建立与我行及其内控管理专职部门信息联结和定期联系机制,及时、真实、完整地传递监管意图、交流信息、沟通问题。要建立差错信息记录平台,记录各类差错信息,加大对业务差错整改落实的监督和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五、围绕内控目标,做好排风险防案件工作

要紧紧围绕内控目标,切实做好排风险、防案件工作,提高内控监督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牢固树立全员排风险、防案件思想意识。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洁身自好,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作风上高境界,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与腐朽作风。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制度上面无商量,制度上面无情面,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工作实处。要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处处留心,事事关心,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合规守法,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实现最大效益。

2、强化合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要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等系列文件,加强《岗位合规手册》等规章制度和各项业务操作规程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建立起符合我行实际的内控文化。每个员工要认同我行内控文化,把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深化对合规操作的认识,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增强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形成事事都符合守法合规的工作标准,在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

3、认真落实防案工作制度,排风险,防案件。要坚持案件形势分析会制度,全员参加案件形势分析会,提高排风险,防案件意识。对经营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员工实行轮岗、交流。定期对岗位交流、强制休假等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和督促。要加强对基层负责人、重要岗位员工“八小时之外”及其社交圈的监督,掌握异常行为表现,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范案件发生。

六、有效落实内控整改机制,加强对内控问题监控分析

要根据银监局“进行全面现场检查”的通知精神,开展业务操作性风险大检查,落实整改措施,规避操作性风险和监管风险。要检查存款、柜台操作、会计结算、信贷业务、票据承兑及贴现、银行卡、利率管理、安全保卫及金库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全部整改到位。要在职能管理和业务部门自我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做到按季度检查,检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及相关制度落实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和帮助其落实整改,强化内控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内控问题监控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帮助督促整改,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七、完善内控激励和问责机制,强化案防高压态势

要完善内控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违规举报奖励制度,要畅通举报渠道,设立违规举报电子信箱,鼓励员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反映违规问题和线索。要及时做好各项举报核查工作,对群众来信来电、来人来访揭示的涉及重大违规事项的线索,要及时核查,彻底查清。要强化问责机制,对在各类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责任人,要依纪据实查处。要继续强化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对非自查发现的案件,严格执行双线问责、重大案件上追两级的规定,严肃查处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对因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引发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格问责、严肃处理。要强化案防高压态势,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铁的纪律,不管是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一视同仁,没有特权,不搞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有问题一查到底,做到层层设防、处处把关、事事对照,切实抓好内控工作

篇5

关键词 健康稳定 转型 合规需求

一、保险市场合规的现状

“合规”是由英文“compliance”一词翻译而来,2007年9月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保险员工和营销人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放开保险市场后,保险市场早已不再是人民保险一枝独秀时代,多家保险主体纷纷进入,保险市场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市场竞争是非理性的竞争,部分企业在重规模、速度,轻效益、质量的经营思路下,过度倚重费用激励的管理方式,引发了各个层级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形成各企业多元化的价值观。在市场上,手续费率和可用费用率成为市场行为的指挥棒。通过各种方式套取费用,用于商业贿赂和谋取私利,“小金库”、账外账的问题屡见不鲜。以保费论英雄、依靠铺设机构、争夺资源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保险业全行业的“粗放型”管理的行业特征。这种粗放型管理和恶性的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仅是各公司违规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也导致了行业“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的状况,企业经营效益差,更重要的是这种违法违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公众对保险行业没有信任度,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1)市场的不规范和非理性竞争。如前所述,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规范与无序竞争,各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主要采取了拼手续费、拼价格、拼费用等低级的非理性的竞争手段,导致了费用的不合规现象的大量出现,导致了从承保到理赔的主要经营环节的违规行为的大量出现,财经纪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这种恶性的竞争,价格的混乱状态也导致客户的购买心理变为谁的价格更便宜就去哪里买,市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市场处于一种粗放型发展状态时,这种现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2)监管力度不足和违规成本低。监管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从外部的监管来看,各地保监局人力有限,面对众多的保险主体与3~4级的分支机构,只能选择问题比较突出,有代表性的机构进行检查,达到以点代面的目的。开出罚单的金额还不足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没有检查到的机构经营管理者仍心存侥幸;从内部的监管来看,各公司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没有实施深入的问责,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往往流于形式,或文过饰非,或姑息迁就,事后处罚基本上以教育为主,下不为例,违规的成本过低,造成经营管理者没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违法违规的后果的严重性。

(3)经营者依法经营意识淡薄是关键因素。保险业各主体尽管考核机制不尽一致,但最终结果都是在要经营效益的同时,还要考核基层公司的保费规模、市场份额。各级经营管理者在发展与合规的尺度的把握上差异较大,部分经营者在市场不是完全规范的前提下,为获取更多的保费,更大的市场份额选择了违规经营。

二、合规经营对保险公司发展的影响

保险市场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保险市场的初级阶段所决定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保险市场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型将推动内外环境的变化,合规经营将成为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将加快企业合规化的进程,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1)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近年来,保险投诉、行政处罚案件逐年上升,凸显出合规管理对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和保险监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几年来市场的无序竞争,全行业都付出巨大的代价,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行业的形象与声誉。加强保险合规管理不仅成为当前保险业规范经营的当务之急,更是全行业的共同认识。

(2)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声誉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各级机构及员工的违规行为,使公司遭到处罚,不仅经济利益受损,同时会使高层的管理人员陷入尴尬的境地,使员工和客户的信心和忠诚度削弱,并造成公司重大的战略举措被迫放弃或搁置。监管处罚只会造成一时的财务损失,更重要的是耗费巨大精力、财力建立的良好声誉会遭到腐蚀。而当合规成为公司的一种文化,成为员工与经营者的共同理念,违规行为将成为众矢之的。

(3)有助于保险公司发展自身的合规需求。出于短期经营业绩的考虑,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对保险监管政策采取抵触和规避的态度。而当市场转向规范,作为市场主体的保险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并设置合规部门后,不仅不会抵触和规避,而是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会在公司内部宣传合规理念、培育合规文化,使之成为公司的基本经营理念。当合规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时,保险监管的政策将变得易于执行。

(4)有助于锁定管理者的合规责任。公司的经营决策是掌握在公司管理层的手中,合规部门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行为没有否决的权利,但它有权将发现的违规事项不受阻碍地报告给公司更高层级的管理人员。公司的各层级的管理者都是违规风险的首要责任人,没有任何理由来逃避承担责任。

(5)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合规自觉性。合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员工知悉监管规定与内控要求,便于提高员工的主动合规意识,增强员工的合规责任和合规自觉性,降低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的概率,进而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合规的从业人员队伍。

(6)有助于公司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保险公司建立合规部门后,上传下达有关监管政策和信息将由合规部门来完成。它要负责向公司管理层报告最新的监管政策,提供有关合规建设方面的合理化建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合规培训,确保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精神,及时发现主堵塞公司管理中的漏洞。

三、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的措施

虽然,各中资保险公司已借鉴国际金融业的经验,开始重视合规管理机制和设立合规部门的重要性,但目前,合规管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合规经营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依法合规还只是留于表面。保险业的合规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实施以下措施:

(1)构建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建立合规第一防线。内控建设与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程序,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保险监管部门要总结这几年来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出台相关的合规管理指引,为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指引,改变以往哪里出现问题治哪里的治标不治本的局面。保险监管理部门在保险公司经营全过程监管,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更要分析违规背后的成因,光堵不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协调相关部门来解决,从而规范市场行为,从根本上避免违规问题的再度出现。保险公司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不断更新,上下保持紧密的沟通,使经营活动做到有规可依,不给违规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2)提高管理者的合规意识,有效落实对管理者的问责制。企业管理者的内控合规意识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经营管理者具有决策权,经营者的观念决定企业的发展思路。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要着重于对管理者进行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理念教育,要将树立合规观念、强化合规意识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业绩观,筑牢合规思想防线,坚守合规经营底线,这样保险企业才能朝着健康发展的目标前进。过去存在的很多违规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问责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者的问责机制的缺失,违规成本过低。乱世要用重典,矫枉过正。在合规的过程中,要严肃处理违规问题,强化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最主要的是建立各级机构的管理者对严重违规行为承担第一责任人的制度,要将领导干部的任免与晋级与合规经营有机结合,提高违规成本,筑起依法合规的防火墙。

(3)加强企业合规培训,培养全员合规文化。在全行业、全员范围内开展深入的合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绩效观以及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将合规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努力培育公司的合规文化,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在依法合规经营的思想上达成高度的统一。积极倡导和营造“以合规为荣,以违规为耻”的作风环境和文化氛围。制度不能改变人,但文化可以改造人,培养公司的合规文化的同时,也将培养出一大批合规经营的人才。

(4)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通过保险公司内部的各类监督审计以及合规部门的建立与建设,健全组织架构,充实管理与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合规监督的职能。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司内外部审计的结果促进企业的依法合规经营,推动审计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员的力量,对违规事项可以进行举报,实现全员的监督管理,对举报事项查实后切实进行处理。信息技术力量是合规管理人员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合规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将内控合规和风险防范工作系统化。要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将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从内控合规的角度提出更为完善的业务需求,完善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同时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可以实现一些非现场的监督与检查,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分析、汇总,从而使合规人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5)提高产品性能与服务,提升客户的消费理念。保险公司的竞争与其产品的同质性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各家公司产品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所提供的服务也基本一致,经营的是完全竞争型的产品,而不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为此,人保公司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方面入手,开发有特色的产品,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从而形成异质性(别人不能复制)的产品,避免更多的竞争,给公司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争取到更多的利润空间。新产品的开发要适合不同类型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有增加值的服务,要符合客户的真实需要,是真正的“标新立异”的经营。对消费者来讲,保险也是一种商品,能够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又能有实惠的价格,优质满意的服务,这才是消费者的首选。通过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优质性,才能吸引消费者,从而转变消费者过去购买保险货比三家,只比价格的消费理念,使其更看重保险公司的经济实力、品牌与服务等方面的软实力,综合性地进行判断选择。当客户的选择标准回归理性时,以价格、手续费等非理性的竞争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将从另一种角度推动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

篇6

关键词:风险;信贷;贷后管理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自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开办以来,信贷风险就如影随形。随着各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如何保证在获得信贷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贷后管理工作是邮政储蓄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信贷业务全流程中历时最长、风险最大的环节,也是邮政储蓄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收回本息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贷后管理对于防范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的经营绩效主要以投放贷款形成的盈利及贷款的回收来体现,因此,银行因借款人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将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从各家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严格落实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环节,是形成优质贷款的保证。不良贷款虽成因各有不同,但就其对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程度而言,更多的是贷后管理工作失效所致。

各种研究和调查表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受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及借款人违约三个因素影响,其影响力指数分别是30%、40%、30%,而贷后管理作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后防线,在预防不良贷款方面通常具有比贷前调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优质高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及时跟踪和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变化及贷款使用情况,弥补信贷员贷前调查工作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

2、邮政储蓄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贷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贷人员对贷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作为新生商业银行,随着各类信贷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邮政储蓄银行为保持快速的信贷增长势头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对于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主要还是以业务发展为主,涉及贷后管理的考核指标偏少,考核处罚力度偏弱。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无论是信贷管理人员还是信贷员,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增量业务的营销和拓展中,忽视存量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贷后管理工作需要付出较多成本,但取得的工作成效并不明显,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贷后管理工作怠于执行。

其次,信贷人员在风险管理意识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信用等级较高、保证担保有效、抵押物价值充足、能够正常还本付息的客户都属于好客户,先入为主地认定借款人在短期内不会沦落到资不抵债和无力偿债的境地,忽略了信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削弱了贷后管理在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2.2 贷后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实现规范、有效贷后管理工作的前提,但从实际情况看,邮政储蓄银行在贷后管理体系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近年来,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新的信贷产品不断推出,但相应的信贷管理尤其是贷后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健全配套,形成贷后管理制度的“盲点”、“盲区”;同时,由于有限的贷后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信贷规章制度中,类多量大、缺乏系统性且操作性不强,不利于信贷人员进行全面学习、掌握和操作使用。

此外,贷后管理基础工作也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信贷员移交信贷档案不及时,对查出问题的整改也不够重视。在营销思维主导下,部分信贷人员甚至在发现贷款客户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时,也不采取必要的信贷控制措施,只是编制与事实不符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检查表人档等。

2.3 贷后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是贷款用途监控不到位。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缺乏对信贷资金用途的控制和掌握,出现实际用途与借款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客户动态跟踪管理不到位。信贷人员对于部分客户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及时发现、分析预警信号,并未提出和执行有效的处置化解措施,失去了处置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

三是抵押物管理不到位。信贷人员缺乏对抵押物的现场检查,存在一抵了之、不管不问的情况,动态重估流于形式,有些抵押物已经毁损、灭失、被处分,信贷人员却不知情。

四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部分信贷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和频率做贷后检查;或者贷后检查不认真,对客户提供的情况不进行分析核实直接转述到检查报告中;个别信贷人员工作粗放甚至闭门造车,存在贷后检查报告内容雷同的现象。

2.4 贷后管理问责弱化,未能起到警示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贷后管理检查工作,每次发现的问题都不少且属于雷同、屡犯,但很少严格执行有关问责处罚规定,往往只是对发现的问题以检查报告的形式进行通报或者处以少量的罚款,对责任人追究力度偏弱,难以促使信贷人员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贷后管理工作习惯,真正重视贷后管理这个重要环节。

2.5 信贷人员素质偏弱,无法有效地完成贷后管理工作

近年来,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信贷工作,不断将年纪轻、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信贷岗位,改善原有从邮政和邮政储蓄员工转型而来的信贷人员素质过低问题,但目前仍存在信贷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风险识别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差异较大的现象。特别是部分信贷人员财务分析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信贷风险识别与度量、客户评级和贷款风险分类,不能准确预测借款人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动趋势并对客户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无法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督。

此外,邮政储蓄银行对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培训『力度不够,部分信贷员乃至信贷管理人员对贷后管理的制度规定、检查内容和方法技巧等模糊不清,无法有效完成贷后管理工作目标。

3、邮政储蓄银行加强贷后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邮政储蓄银行从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机制和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人手,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善现有的贷后管理工作状态,以提高贷后管理水平,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3.1 转变贷后管理观念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要明确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信贷人员应树立全程管理理念,明确贷后管理同贷前调查、授信审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克服“重贷轻管”的工作倾向,树立信贷业务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理念。

其次,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强化贷后管理风险意识,使信贷人员意识到信贷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

再次,加强与信贷业务支持保障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培育全员参与贷后风险管理的意识。只有信贷业务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时刻关注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借款人的经营

和财务状况、特别是现金流情况做到动态监测,才能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少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提高贷后风险管理水平。

3.2 完善贷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贷后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邮政储蓄银行应根据目前贷后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贷后管理操作流程,明确贷后管理流程的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相应的责、权、利等。同时,建立明确的贷后管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邮政储蓄银行要提高货后管理水平,最根本的是要明确贷后管理的工作任务,为相关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例如,可以结合贷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信贷人员在贷后管理中必须关注和做到的最核心风险控制点予以明确,这不仅有利于信贷人员实际贷后管理操作,也有利于信贷检查人员监督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是否扎实、到位。在此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为贷后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风险预警信号,为贷后管理工作指明工作方向。

3.3 加强内控,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一是要加强内部检查,建立横向制约机制。邮政储蓄银行可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的方式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二是明确不同信贷岗位和人员应该承担的贷后管理责任。要明确贷款出现风险时,放款操作人员要对操作性风险负责,贷后管理人员要对检查失误、清收不力负责,信贷管理人员乃至高级管理层人员也要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三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每次贷后管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邮政储蓄银行应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格的问责和处罚,在对所有信贷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促使他们真正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从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此外,一旦贷款出现问题,相关的放款操作人员、贷后管理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应对由于个人工作失职而造成的贷款风险或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4 将贷后管理与客户服务相结合,实现双赢目标

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风险环境,邮政储蓄银行的贷后管理手段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一是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系统设置风险预警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

二是利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货款回收率等信息,做到既要发现问题.对即将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也要从中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和满足客户新的业务需求。

三是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适合邮政储蓄银行实际情况的信贷风险数据模型,量化数据监测风险。

四是坚持贷后管理与业务经营相结合。贷后管理是密集跟踪客户生产经营动态的过程,也是重要客户的营销环节和机会。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可在做好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有效挖掘客户需求,对客户加强相关业务渗透,在全方位拓展业务品种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综合贡献度,使客户自愿配合贷后管理工作,在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对客户贷后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综合收益。

3.5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信贷人员是邮政储蓄银行实施贷后管理的主体,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贷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信贷人员的职业敏感性。

首先,要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具有明确责任感、使命感的信贷人员才能在工作中勇于负责,敢于负责,才能真正站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角度履行自己的义务,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服务,挖掘客户潜力,发现客户风险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其次,要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信贷人员应熟练掌握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信贷规章制度,使信贷业务满足合规性要求,在源头上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同时,信贷人员还应掌握必要的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分析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客户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合理预测借款人未来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动趋势,及时启动预防性或补救性措施。

最后,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必须明确掌握贷后风险管理预警信息,及时捕捉风险预警信号,建立有效的汇报路径,确保各级信贷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预警信息,积极采取风险管理预案化解信贷风险。

篇7

(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350003)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深入结合,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在优化支付服务和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在业务合理性边界、资金安全、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业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监管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支付结算 影响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有利影响

1.互联网金融优化了支付体系服务效能。一是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运作和平台的客户量可以弥补传统银行业在零售支付服务方面的不完善。互联网应用的大众化和金融服务普惠功能的提升已经呈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 丝金融”属性明显。二是在网络信用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机构开创“担保交易”的支付流程,提高了网上交易中商家和消费者的相互信任,促进交易成功实现。三是分担了支付压力。从事网络支付的支付机构应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产业链合作,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分担央行支付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系统等现行支付系统的支付压力和支付风险。

2. 互联网金融将带来互联网式的业务创新。虽然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试水阶段,但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服务,必然带来互联网式的行业创新。互联网金融有两大金融创新的爆发点:一是大规模行为分析能力。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公司可以通过对数字足迹的挖掘和分类整理,推动更加精准的金融投资品、支付产品的设计。二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化趋势必将形成。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和基金公司将最重要的服务资源投入到20% 的大客户中,互联网金融能将许许多多小投资者聚在一起,如余额宝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和用户量优势,截至2014年3 月底, 其基金总额已超过5 000 亿元, 用户超过8 100 万。更多的投资选择余地和数据分析支持能力,再加上逐步形成的金融投资服务,将使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金融平台,而非一个简单的投资渠道。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1.业务合理性难以界定。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合法性难以界定,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网络支付平台就有可能成为“帮凶”。如与传统业务相比,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不少新的技术、新的流程和新的识别技术,这些金融创新无法受到既有规则管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目前,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没有建立相关安全技术标准、统一的业务规则和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如果仅通过后续“叫停”的方式,容易引起支付机构的强烈反应及社会的强烈反响。

2.存在支付风险。一是交易对象不清。互联网金融交易虚拟化、交易对象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交易对象难以确认,风险难以掌握,且互联网金融交易时间短、速度快和交易频度大,若发生风险,不利于开展风险防控,同时不利于资金的追踪及交易流水的还原,对反洗钱和账户实名制制度产生较大的冲击。二是存在客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的风险。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的是有人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非法获得个人和企业支付信息,容易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客户信息等。除此以外,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容易造成客户支付信息泄露、客户账户资金被盗。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半年因网上购物遭遇问题的网民达2 010 万人,其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和账号密码被盗分别占42.9% 和23.8%。

3.资金的第三方存管监督尚不完善。2013 年,人民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2014 年,人民银行公布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银行清单。但是,目前支付机构对客户备付金存管并未完全到位,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未完全建立。在此情况下,部分客户资金仍沉淀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账户中,有可能存在资金被挪用甚至被携款跑路的道德风险。这不仅将对客户带来资金损失,也容易影响整个行业的形象。

4.增大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随着余额宝的快速扩张,其他支付机构也纷纷开发类似产品,如腾讯财付通、百度百发等。在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推动下,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已突破1 万亿元,约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1%,占银行理财产品的10%。而网络支付平台的便捷性,如资金由支付宝转入、转出余额宝的“短、频、快——操作时间短、可频繁操作、资金快速到账”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加速了货币成数的放大。

二、监管对策

1. 加速立法,明确监管方向。建议尽快界定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市场操作规范和监督管理主体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行业技术和业务标准,主动进行业务监管,避免后续“叫停”监管方式带来的被动。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支付方面,人民银行作为支付机构的首要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在各个细分领域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的指导培训,针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和苗头进行风险提示,密切关注、因势利导,从健全内控机制、完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风险防控,提升支付机构内在抗风险意识和能力。

2. 鼓励创新,进一步防控风险。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创新,经常可能涉及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和不清晰的规定, 由于缺乏现有的制度约束,依靠企业内部的有效合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理念、方向、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应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支付机构业务创新准备阶段不仅对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合理识别和评估风险,还需要从更广的角度,根据一般的法律原则、市场惯例和支付机构合规管理目标,识别实施方案中及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生的潜在合规风险。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国内外支付机构的先进经验,强化合规管理,注重从战略上控制风险,把合规管理和内控建设作为机构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础来抓。

3. 推进互联网金融实名制建设。推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实名制度,要求支付机构要认真落实反洗钱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对客户身份真实性进行识别,按规定设置支付业务系统中的客户身份信息要素,实行动态管理和更新,确保发生的每笔交易应具可追溯性。

4. 加大客户备付金管理。备付金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从业务、制度、系统等多方面建立严密的监控网络,防止备付金被占用、挪用、隐匿。一是定期审查支付机构自有资金和备付金账户。结合支付机构报送支付业务数据、自有资金、备付金账户的银行对账单,与支付机构报送给税务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核对,防止少报、瞒报备付金数据。二是为防范系统性支付风险,应积极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作为客户备付金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备付金拟从税后利润、高管工资和控股股东分配股利、发行或配送所获资金及营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并缴存至人民银行。

5. 完善信息保护措施。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客户金融信息保护的要求,依法合规收集、保存、使用和对外提供客户信息。一是建立客户身份信息保密制度,设置信息安全岗位,明确岗位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二是加强关键岗位员工的安全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各自岗位职责以及违反安全规定可能导致的后果,使安全保密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观念、意识、思想、行为中去。三是引导支付机构优化信息保护管理流程,完善信息保护的内部管理制度,将覆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维护的全流程管理纳入支付机构风险管理过程,明确信息泄露风险控制点,及时更新防火墙、身份识别认证、数字签名等网络安全监控技术,防止恶意窃取客户信息的行为。四是加大对客户的安全提示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公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安全操作指南,提示相关的安全风险和注意事项。开设安全教育专栏,提醒公众谨防虚假地址连接,注意对支付通道的敏感信息进行保护。

6. 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金融消费者保障范围。完善互联网金融投诉机制,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投诉渠道。通过行业自律,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平台,以平台风险提示信息,通过主流媒体对非法互联网金融平台、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支付业务风险等及时向投资参与者进行预警、提示,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和择机检查其业务开展情况。

篇8

【关键词】 财务公司; 财务集约化; 风险管控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它是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产物,在企业集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电网公司名列2008年《财务》全球企业500强第24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作为其专业的财务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其角色定位是国家电网坚强的资金管理平台。

一、加强业务部风险管控的必要性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在公司一届三次职代会暨2010年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建设’为根本保证,以建设坚强资金管理平台为核心,积极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全面增强公司‘三个能力’,努力实现‘三个发展’任务”。该工作思路的明确提出,使公司广大财务人员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加强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对切实承担起中国电财赋予业务部的“资金归集平台、金融服务窗口和风险防范前沿”重大的职能与责任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对业务部的发展任务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深入贯彻公司“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业务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为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实施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切实提高未来竞争能力,是江苏业务部目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二、业务部风险分析

中国电财主要业务是为国家电网公司及其成员单位以及经银监会核准的服务对象办理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承兑、贴现、债券承销以及证券投资、财务顾问等业务,截至2010年9月,中国电财拥有5家区域分公司及20家省级业务部。公司总部、分公司、业务部三级的组织架构赋予了角色定位、业务的层次性与差异性,风险在各层级的表现形式及防控重点也不尽相同。进行风险全面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充分考虑公司总部、分公司、业务部三个层面的业务特点,对风险管控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并确保不同层级风险管控体系的衔接及一致性(如图1)。

业务部作为金融服务窗口和资金归集平台,也是风险防范的前沿。以江苏业务部为例,其主要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营业结算业务和资金业务等。

(一)信贷业务

业务部严格执行公司信贷制度和流程开展信贷业务,配合分公司做好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

由图2可知,江苏业务部在整个信贷流程中涉及业务受理和贷后管理两步。业务部建立、健全贷款业务台账,并与华东分公司信贷部、营业部及时核对,确保各项贷款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贷款利率执行方面,如遇有利率调整,按照华东分公司的调整利率通知配合进行相应调整。业务部及时按规定提前发出贷款付息通知和《贷款到期通知书》。业务部信贷合同和档案原件均由分公司统一归档管理。业务部贷后检查按照公司总部规定的时间间隔要求,配合华东分公司信贷部做好贷款单位资金使用、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

(二)营业结算业务

营业结算业务中涉及内部账户和集团账户两类账户。内部账户是指客户单位在中国电财开立的账户,集团账户是指按规定可以直接在商业银行开立并可以进行相关结算的账户。在集团账户业务中,江苏业务部开立的是一级账户,成员单位是二级账户,二级账户的变化实时反映在一级账户中,由此实现一级账户、二级账户的联动,从而集中资金。而内部账户的收款业务中,业务部根据银行收款回单同时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增记客户单位账户和江苏业务部总账户数额;内部账户的付款业务中,在汇总客户单位的付款凭证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根据客户支付额度及时与银行进行换票。营业结算业务中应该关注操作风险,严格按照制度与规定,将全面风险管控理念嵌入到标准化的流程之中。

(三)资金业务

在资金管理方面,业务部严格按照公司规定流程办理内部融资业务,经业务运营系统、书面申请单双重审批控制,经业务部领导审批签字后方可出款。业务发生后及时更新内部融资业务台账,保证利息计算准确、资金划转及时。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业务部制定了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以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和业务部资金备付安全。

三、加强业务部风险管控的建议

业务部应该结合自身需求和阶段性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工作,由上到下,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最终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与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控等理论的学习,就加强业务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认清形势,查找不足,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基础工作

针对公司“两会”提出的公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业务部要自我解剖,对症下药,处理好安全和效益、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切实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为业务部全面完成各项经营任务保驾护航。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对于中国电财基层业务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应结合开展“依法治企”活动的有关要求,围绕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各部门要积极行动、参与,开展好互动和交流沟通,真正找出公司发展中的风险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降低风险,实现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业务部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公司业务部建设方案的要求,切实克服业务部人员数量较少和风险控制力量相对薄弱的困难,主动进位,极尽责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强风险、内控、合规管理,充分发挥业务部资金归集、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的职能,为网省公司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执行力

依托三级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流程再造和优化,构建统一的业务模式和操作规范,形成与财务集约化管理相匹配的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流程体系;通过滚动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提高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构建适应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调整、适应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强化执行力建设,有效提升内控水平。

(四)改进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提高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先进的风险管理需要先进的管理工具支撑。结合银监会现场检查意见,公司应当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公司上下应协调互动,在现有关键风险指标(KRI)的基础上,按照操作风险所处的地理、客户、产品、流程及价值链中的位置,进一步拓展应用KRI指标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包含对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进行评估的二维评级体系,深入挖掘客户因素和内部控制机制风险因素,通过精准度量风险,依据风险水平计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设立最低备付预警额度、备付率、存贷比等资金监测指标,设置预警边界,对指标进行动态监控,根据流动性缺口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制定备付资金调节方案,确保资金备付安全。

(五)建立健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及时防范化解风险

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而采取的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采取止损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以预先作出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应急预案体系就是针对不同机构、部门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系统的总体预案。针对国家电网财务集约化管理带来的内外部变化,在已制定各类风险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各项工作的相应应急预案,提高在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对风险事件反应的灵敏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针对各类风险,结合业务部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细化应对措施。加强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明确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急演练的过程和处置程序,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内部员工的持续培训,确保员工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能胜任本职工作;继续深化、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人才的专业序列通道;积极加强重视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培养一支通晓财务、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支撑,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结合公司开展的企业文化“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统一布置,统一推进,加强宣传沟通,增强员工主动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推行诚信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使员工从“要我做正确的事”向“我要正确地做事”转变,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杜胜利,王宏淼.财务公司――企业金融功能与内部金融服务体系之构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冯云飞.中国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5).

[3] 龚娟娟.我国财务公司功能与业务创新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

[4] 韩月纪.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J]经济论坛,2007(19).

[5] 何华,李诗.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理人,2006(16).

[6] 李伟.国内外财务公司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2006(2).

[7] 马亚军.电网企业“十一五”融资之道[J].国家电网,2007(7).

[8] 庞明芳,刘沪湘,来广志等.中国电财为集团资金集中结算模式创新研究[G].中国电财获奖课题论文汇编,2008.

[9] 史可新.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功能,强化集团资金集约化管理――中石化财务公司案例分析[J].中国电财,2009(8).

篇9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年度规划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20*年,是《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初始之年,也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关键之年。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实践三项举措,确保《城乡规划法》顺利实施

按照“落实突破年”活动,结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实践以下三项举措。

(一)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程序

按照城乡规划未按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的法律要求,明确总体规划的修改需上报省政府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全部要上报市政府审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需组织专家、部门审查,召开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公众、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使“阳光规划”进一步得到深化。一年中,市规划局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30批次,有关建议、意见54条,并及时给予解释、处理。

(二)明确规划行政许可范围

按照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的法律要求,明确未列入详细规划的地块一律不予规划许可。在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要求各镇及时编制和调整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各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同时,编制各镇镇域内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为集约建房提供规划许可依据。

(三)强化规划执法检查和查处

按照相关分工和执法委托的要求,加强对中心城区和各镇的执法检查和指导,对出现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苗头和建设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和查处。已立案查处的违法建设项目共计180件,拆除违法建筑总面积0.43万平方米。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国土资源和建设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沟通协调,共同研究查处一些涉及职能交叉的违法建设行为。

二、加强规划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围绕建设效益和谐新*的总体目标,结合城市现状,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一)把握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推动片区统筹

坚持“一体、统筹、集聚、整合、互补”的五大理念,具体开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市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规划体系。按照余慈中心城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通过了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至目前为止,《*市市域总体规划》是宁波市第一个、也是唯一通过宁波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县市域总体规划,使此项工作继续走在宁波各县市前列。同时,市规划局被省建设厅评为20*年度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深化慈东片区规划体系,实现整合发展。慈东片区作为全市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片区划分的要求,一方面开展慈东片区核心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慈东片区“宜居效益工程”课题调研;另一方面编制龙山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和村庄规划方案,为龙山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提供规划依据。

三是完善观海卫片区规划,突出集聚理念。按照“一中心、四片区”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完善观海卫片区编制规划,建立健全片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观海卫片区规划在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上,充分地体现片区工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特色和特点,为进一步推动观海卫片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四是编制和调整各镇详细规划,优化城乡空间。按照城乡规划法和片区规划要求,对镇的详细规划进行编制和调整,已指导完成长河镇、天元镇、胜山镇、观海卫镇、庵东镇、掌起镇、崇寿镇和原三北镇9个镇部分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面积约19平方公里。

五是修编新一轮329国道两侧街景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制订《新一轮329国道两侧街景规划修编指导意见》,供各镇(街道)在规划修编时参考。目前,周巷镇、匡堰镇、逍林镇、掌起镇、观海卫镇、桥头镇等6个镇(街道)完成方案,龙山镇、白沙路街道因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方案正在编制中。

六是做好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发展战略,加快余慈统筹。根据余慈统筹工作安排,市规划局在积极做好宁波市规划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工作的同时,按照余慈统筹发展的要求,已先后完成了《*周巷片区(*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设计导则》和《余慈中心城核心区(*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设计导则》编制;配合余姚编制了《*客运专线余慈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抓住中心城区核心环节,提升城市品位

围绕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高标准抓好城市重点功能区块的城市设计和方案审查工作。一方面高质量编制中心城区文化商务区城市设计。该项规划充分利用潮塘江和三灶江的景观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挖掘地块潜力,打造都市形态的城市综合体,引导优势产业进入,形成24小时活力区域。同时将“两高一低”,即高容积率、高绿地率、低建筑密度的开发理念渗透到今后该区块的建设中,并合理组织建筑形态和体量之间的关系,以突出地标建筑、开放空间与人性化尺度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开发序列和有序的空间秩序。另一方面抓好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城东和城西功能及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启动白沙路街道区域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展开宗汉街道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研究和规划修编工作。同时,突出抓好城市标志性建设落地项目的方案审核工作,促进城市功能和档次的提升。

二是重点解决城市高速公路边缘化问题及余慈道路整合对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主要针对*接轨宁波、上海拟定3套《中心城区绕城快速路规划》方案,目前已进入决策程序。同时,加快轻轨的线位研究,提出329国道和中横线2套方案,并多次与宁波市规划局对接,目前已有基本定论。

三是开展“宜居效益”工程规划研究工作。针对中心城区部分工业企业影响城市形象的现状,在开展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将中心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15个区块,涉及1200亩左右的低效、高耗、污染传统工业企业作为首期实施转业改造和搬迁,并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和产出水平,提高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三)突破重要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型城乡空间一体格局要求,结合“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特色村”的理念,具体开展以下两大层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对我市16个城镇规划区外的123个村通过系统研究,规划为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点和10个相对独立自然保护村,并确立了组团集聚、中心集聚和梳理集聚等三种改造方式。

二是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目前,已有12个镇、2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完成规划方案。其中,已有16个区块启动建设,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约23万平方米。

三、加强规划服务,提高规划工作成效

坚持“主动服务和优质服务”的理念,致力创新,建立“体制、措施、制度”三大保障体系,提升规划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一)服务体制不断健全

一方面,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从理念上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三大意识。另一方面,探索规划管理体制,筹建市规划局龙山规划分局,在体制上实现服务前移。筹建阳光服务大厅,对除行政许可事项外的所有服务事项,统一进入阳光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在体制上实现服务集中。

(二)服务企业不断强化

按照“四个优先”要求,对全市339个已供地未开工投资的项目和100家市领导联系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进行了一次梳理,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事前预测、探讨,采取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协调推进的方式,着力解决在重点工程启动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同时,在审批手续办理过程中启动“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各线的协调和配合,使重点工程规划审批便捷、顺畅、高效。

(三)规划审批不断完善

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将“无条件服务,无缺陷审批和无超时办结”的要求贯穿于规划审批服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细化服务措施。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用地紧张、规划功能调整、土地多次报批、审批周期较长等困难,出台六项措施和建设项目规划指标应对措施,通过适当降低工业用地容积率,支持大工程项目分期建设,方便已供地项目规划审批手续办理等措施,促进项目尽快开工。三是简化审批程序。通过建立内部流转机制、城区重要项目方案会审机制、技术储备机制等,强化和改进内部管理,依法简化对外审批服务程序,切实做到既规范又有效率。

(四)信息化建设不断突破

一是作为“数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网建立,并在*市规划网上设立了子栏目。它的建成,为全市各行各业提供最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服务,为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二是对规管2000进行升级,新升级的规管20*,重点突出了便捷的审批流程和透明的监督方式,完善了网上审批系统,加快了审批时效,提高了行政效能。三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档案系统和审批系统的对接,提高了审批的准确性和便捷度。20*年度市规划局综合考核列宁波规划系统第一,并被评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总的来说,20*年,规划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各项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规划编制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对城市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等方面的控制还存在着不足;三是在规划服务上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不够,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2009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市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动员大会会议精神,按照“快、重、准、实”四字要求,具体落实到规划工作实际当中来,做好“一个提高,三大创新,四篇文章”,着力实现“四个一”,即编制一系列高质量规划、推出一批规划精品、打造一批亮点建筑、锻造一支高素质管理团队。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以“一个提高”为前提,着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一是打造一支从事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高素质队伍,为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一支规划编制策划的专业性队伍,确保规划编制策划的有效实施。三是打造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服务型管理队伍,强化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实现“办理更规范、管理更合理、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模式。

第二,以“三大创新”为载体,探索高效管理模式。一是体制创新。尽快筹建城乡规划研究院,就城市发展问题,为各项公共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并展开前期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战略指导。成立龙山规划分局,强化规划局规划管理的服务和延伸,并为龙山的进一步整合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划支持。二是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进行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理顺规划工作的重要途径。主要是用人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规划编制机制创新。三是制度创新。建立重大项目规划跟踪服务制度和责任制度及规划编制和审查制度,修订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办法,强化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内部考核制度。

第三,以“四篇文章”为着力点,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一是谋划文章。开展中心城区战略发展规划、*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对接联动规划研究,配合展开杭州湾新区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业业态规划研究和慈东片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二是策划文章。具体做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商务区的重要功能区块等策划工作。三是规划文章。做好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和局部区域修编、片区核心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各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等。四是计划文章。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确定规划编制、制度建设等工作的进度时间和任务目标。针对年度内如“宜居效益”工程、工业区集聚发展等项目,制定推进时序的实施计划,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计划的反馈机制,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和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计划,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规划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将以这次人大常委会审议为契机,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市委的重视领导和市人大的支持监督下,扎实工作,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努力为建设效益和谐新*作出积极贡献!

2009年3月27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市规划局局长楼树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年度规划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20*年,是《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初始之年,也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关键之年。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实践三项举措,确保《城乡规划法》顺利实施

按照“落实突破年”活动,结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实践以下三项举措。

(一)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程序

按照城乡规划未按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的法律要求,明确总体规划的修改需上报省政府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全部要上报市政府审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需组织专家、部门审查,召开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公众、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使“阳光规划”进一步得到深化。一年中,市规划局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30批次,有关建议、意见54条,并及时给予解释、处理。

(二)明确规划行政许可范围

按照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的法律要求,明确未列入详细规划的地块一律不予规划许可。在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要求各镇及时编制和调整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各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同时,编制各镇镇域内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为集约建房提供规划许可依据。

(三)强化规划执法检查和查处

按照相关分工和执法委托的要求,加强对中心城区和各镇的执法检查和指导,对出现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苗头和建设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和查处。已立案查处的违法建设项目共计180件,拆除违法建筑总面积0.43万平方米。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国土资源和建设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沟通协调,共同研究查处一些涉及职能交叉的违法建设行为。

二、加强规划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围绕建设效益和谐新*的总体目标,结合城市现状,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一)把握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推动片区统筹

坚持“一体、统筹、集聚、整合、互补”的五大理念,具体开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市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规划体系。按照余慈中心城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通过了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至目前为止,《*市市域总体规划》是宁波市第一个、也是唯一通过宁波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县市域总体规划,使此项工作继续走在宁波各县市前列。同时,市规划局被省建设厅评为20*年度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深化慈东片区规划体系,实现整合发展。慈东片区作为全市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片区划分的要求,一方面开展慈东片区核心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慈东片区“宜居效益工程”课题调研;另一方面编制龙山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和村庄规划方案,为龙山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提供规划依据。

三是完善观海卫片区规划,突出集聚理念。按照“一中心、四片区”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完善观海卫片区编制规划,建立健全片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观海卫片区规划在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上,充分地体现片区工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特色和特点,为进一步推动观海卫片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四是编制和调整各镇详细规划,优化城乡空间。按照城乡规划法和片区规划要求,对镇的详细规划进行编制和调整,已指导完成长河镇、天元镇、胜山镇、观海卫镇、庵东镇、掌起镇、崇寿镇和原三北镇9个镇部分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面积约19平方公里。

五是修编新一轮329国道两侧街景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制订《新一轮329国道两侧街景规划修编指导意见》,供各镇(街道)在规划修编时参考。目前,周巷镇、匡堰镇、逍林镇、掌起镇、观海卫镇、桥头镇等6个镇(街道)完成方案,龙山镇、白沙路街道因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方案正在编制中。

六是做好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发展战略,加快余慈统筹。根据余慈统筹工作安排,市规划局在积极做好宁波市规划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工作的同时,按照余慈统筹发展的要求,已先后完成了《*周巷片区(*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设计导则》和《余慈中心城核心区(*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设计导则》编制;配合余姚编制了《*客运专线余慈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抓住中心城区核心环节,提升城市品位

围绕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高标准抓好城市重点功能区块的城市设计和方案审查工作。一方面高质量编制中心城区文化商务区城市设计。该项规划充分利用潮塘江和三灶江的景观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挖掘地块潜力,打造都市形态的城市综合体,引导优势产业进入,形成24小时活力区域。同时将“两高一低”,即高容积率、高绿地率、低建筑密度的开发理念渗透到今后该区块的建设中,并合理组织建筑形态和体量之间的关系,以突出地标建筑、开放空间与人性化尺度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开发序列和有序的空间秩序。另一方面抓好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城东和城西功能及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启动白沙路街道区域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展开宗汉街道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研究和规划修编工作。同时,突出抓好城市标志性建设落地项目的方案审核工作,促进城市功能和档次的提升。

二是重点解决城市高速公路边缘化问题及余慈道路整合对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主要针对*接轨宁波、上海拟定3套《中心城区绕城快速路规划》方案,目前已进入决策程序。同时,加快轻轨的线位研究,提出329国道和中横线2套方案,并多次与宁波市规划局对接,目前已有基本定论。

三是开展“宜居效益”工程规划研究工作。针对中心城区部分工业企业影响城市形象的现状,在开展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将中心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15个区块,涉及1200亩左右的低效、高耗、污染传统工业企业作为首期实施转业改造和搬迁,并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和产出水平,提高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三)突破重要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型城乡空间一体格局要求,结合“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特色村”的理念,具体开展以下两大层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对我市16个城镇规划区外的123个村通过系统研究,规划为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点和10个相对独立自然保护村,并确立了组团集聚、中心集聚和梳理集聚等三种改造方式。

二是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目前,已有12个镇、2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完成规划方案。其中,已有16个区块启动建设,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约23万平方米。

三、加强规划服务,提高规划工作成效

坚持“主动服务和优质服务”的理念,致力创新,建立“体制、措施、制度”三大保障体系,提升规划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一)服务体制不断健全

一方面,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从理念上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三大意识。另一方面,探索规划管理体制,筹建市规划局龙山规划分局,在体制上实现服务前移。筹建阳光服务大厅,对除行政许可事项外的所有服务事项,统一进入阳光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在体制上实现服务集中。

(二)服务企业不断强化

按照“四个优先”要求,对全市339个已供地未开工投资的项目和100家市领导联系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进行了一次梳理,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事前预测、探讨,采取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协调推进的方式,着力解决在重点工程启动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同时,在审批手续办理过程中启动“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各线的协调和配合,使重点工程规划审批便捷、顺畅、高效。

(三)规划审批不断完善

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将“无条件服务,无缺陷审批和无超时办结”的要求贯穿于规划审批服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细化服务措施。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用地紧张、规划功能调整、土地多次报批、审批周期较长等困难,出台六项措施和建设项目规划指标应对措施,通过适当降低工业用地容积率,支持大工程项目分期建设,方便已供地项目规划审批手续办理等措施,促进项目尽快开工。三是简化审批程序。通过建立内部流转机制、城区重要项目方案会审机制、技术储备机制等,强化和改进内部管理,依法简化对外审批服务程序,切实做到既规范又有效率。

(四)信息化建设不断突破

一是作为“数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网建立,并在*市规划网上设立了子栏目。它的建成,为全市各行各业提供最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服务,为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二是对规管2000进行升级,新升级的规管20*,重点突出了便捷的审批流程和透明的监督方式,完善了网上审批系统,加快了审批时效,提高了行政效能。三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档案系统和审批系统的对接,提高了审批的准确性和便捷度。20*年度市规划局综合考核列宁波规划系统第一,并被评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总的来说,20*年,规划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各项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规划编制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对城市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等方面的控制还存在着不足;三是在规划服务上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不够,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2009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市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动员大会会议精神,按照“快、重、准、实”四字要求,具体落实到规划工作实际当中来,做好“一个提高,三大创新,四篇文章”,着力实现“四个一”,即编制一系列高质量规划、推出一批规划精品、打造一批亮点建筑、锻造一支高素质管理团队。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以“一个提高”为前提,着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一是打造一支从事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高素质队伍,为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一支规划编制策划的专业性队伍,确保规划编制策划的有效实施。三是打造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服务型管理队伍,强化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实现“办理更规范、管理更合理、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模式。

第二,以“三大创新”为载体,探索高效管理模式。一是体制创新。尽快筹建城乡规划研究院,就城市发展问题,为各项公共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并展开前期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战略指导。成立龙山规划分局,强化规划局规划管理的服务和延伸,并为龙山的进一步整合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划支持。二是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进行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理顺规划工作的重要途径。主要是用人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规划编制机制创新。三是制度创新。建立重大项目规划跟踪服务制度和责任制度及规划编制和审查制度,修订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办法,强化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内部考核制度。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问题 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放开,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银行间差异化经营尚不明显,经营同质化较为严重。为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银行间不规范、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增大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相比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控制风险手段和措施还有待完善。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是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未来结果与预期期望的偏离。从风险的概念来阐释信贷风险,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引起的信贷资产损失或超额信贷收益的各种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承担适度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信贷收益的最大化,并将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有效决策的制度安排,依据其可能掌握的信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决策来管理信贷风险,实现预期经营目标,达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不同的商业银行因其风险承受能力、价值判断、组织体系的不同而对同一潜在风险因素有着不同的应对,即所谓的“风险偏好”。这决定着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风险定性和风险规避措施,也是设计信贷产品和确定信贷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贷风险更多发生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对自身经营、现金回流、偿债能力等情况十分清楚,而银行不能完全获取企业资料,对企业信用状况不十分了解,使银行处于信息不利地位。二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与客户营销部门人员信息不对称,客户营销人员经常与企业进行接触,更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但有时出于绩效考核和自身利益原因,营销人员会掩盖企业某些风险信息,而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仅进行短期主观风险判断,后者明显处于信息不利地位。三是银行与民间借贷债权人、企业股东、前手贷款人相比,由于上述当事人各方出于利益考虑存在主观隐瞒、隐藏的动机,使得银行贷款的实际风险往往要大于在贷前审查阶段所洞悉到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制存在欠缺

商业银行为实现日常竞争战略目标,往往会制定较为激进的绩效考核指标。一方面,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为完成存贷款、贷款质量指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违规操作,利用手中职权采取借新还旧、以贷还息等手段压缩不良贷款规模,掩盖贷款真实风险;另一方面,某些银行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重存贷款规模、利润考核指标,而未对不良贷款责任处罚和追究做出明确规定。2005年,银监会就通过了《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不尽职行为及违法违规问题。但在不良贷款发生时,银行部门、员工间相互推诿,无法明确归咎责任,往往仅对某一当事人进行问责,无法对不良贷款的所有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且因客户营销人员对问题贷款有着信息优势,当企业出现风险苗头时,客户营销人员往往会跳槽,规避处罚。

(三)银行信贷资产投放行业、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

一般来说,当银行将信贷资产集中在单一行业或客户时,信贷风险会很大。近年来,虽然房地产市场受宏观调控和供需下降影响,在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但相比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类信贷业务得到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偏好,信贷及类信贷业务金额大幅增长。单一平台融资类项目、单一地产项目、单一客户集团融资金额大、期限长,合计金额占银行信贷资产占比较高,区域、行业信贷风险突显,信贷资产投向较为集中。如果在将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等商业争行认为风险可控的涉房、涉地抵押类信贷业务考虑其中,则行业集中度会更高,潜在风险会更大。此外,由于各银行间信息流转渠道不畅通,银行对单一企业对外担保情况了解不够,多家银行贷款的担保方集中于单一集团公司,也同样存在着较大业务集中风险。

(四)信贷管理理念和业务操作需加强

商业银行通常是以存贷款规模、利润为考核导向的,但在信贷管理却存在责权利不对等、重贷轻管理等问题,使贷款“三查”工作流于形式。在贷前调查阶段,银行风险审批和业务营销人员往往能够进行认真的贷前调查,要求企业提供详尽的授信资料。而在贷中、贷后管理环节,基层银行存在贷款发放条件满足不到位、贷后管理要求未严格落实的情况,如未落实抵押登记手续先行全额放款、未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发放贷款、未及时归集贷款用途证明发票、未定期对借款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等现象,增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此外,贷款档案未及时归档归集信贷重要档案,如借据、合同、贷款通知函等,也给银行在贷款依法催收制造了困难。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在贷款决策中的作用

银行应重视对贷款决策中非财务因素调查分析的力度,进行企业非财务因素的动态考察。财务指标分析主要是对借款人过往还款能力的定量分析,且企业向银行申请授信时,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还需考量。判断一个企业好坏,关键要看企业的领导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非财务因素。一方面,银行要在贷前调查、审批过程中提高对于企业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地理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同时,银行还需对企业组织形式、战略形态、核心竞争力、管理者能力、经营思想和作风、业界信誉等企业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另一方面,银行在贷后管理中也要持续关注非财务因素释放的风险预警信息,注重收集、分析、监测非财务因素,掌握企业实际还贷能力和意愿。

(二)完善和强化银行不良资产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信贷管理人员工资绩效延期支付制度,按照贷款发放、贷后风险预警、贷款收回的三个阶段分期发放,实行可变薪酬支付期限与风险持续时期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发生员工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损失,银行有权按规定比例收回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未支付部分。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信贷风险问责机制,问责意见明确到人,问责范围明确到贷前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等各个环节,结合考虑贷款发放的背景、员工尽职程度、不良资产清收及最终损失情况等进行问责。三是加强员工离职管理,对离职员工进行信贷资产质量、工作履职等方面的离任稽核检查工作,要求离职员工签订协助进行信贷资管理承诺书,实行不良资产终身追究制。四是建议由监管部门倡导成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员工问责沟通平台,杜绝对不良资产负有责任的员工在银行业间相互跳槽,逃避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防风险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业务风险管理线。它是对应银行业务产品条线设置的,负责管理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核定、信贷业务审批、贷款条件落实与发放、组织和监督条线贷后管理、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不良资产处置等工作,由总行垂直管理,向区域负责人和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双线报告。

第二道防线是内控合规管理线。它负责信贷业务产品设计、流程设置、人员操作、合同签署等工作的合规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对业务操作风险进行持续监督检查,由总行垂直管理,向区域负责人和上级合规部门双线报告。

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线。它负责对银行所有业务线、业务风险管理线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负责对信贷风险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尽职检查,并对内控合规线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内部审计线直接向监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内审部门线还可按需要设立区域审计中心,负责对区域内信贷业务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监督。

此外,银行还可根据自身实际信贷风险特征,聘请行外会计事务所、风险评估机构对行内信贷风险体系、风险管理状况、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咨询类审计,以求更加客观地了解当前银行的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开展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一是实行大型企业和集团客户集中管理与营销,由总行按名单制统一录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既可以避免分支机构间相互无效竞争、防范客户多头授信,也可以缩短客户信息传递环节,提升风险管理专业度,提高业务审批效率。二是开展信贷审批人定期不定期资格认证制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动态的资格考评机制,以提高信贷决策工作质量,逐步建立专业化强、经验丰富、客户独立的风险管理队伍。三是合理设置信贷审批权力制衡,实行信贷审批人与业务签批人双签模式,前者负责信贷业务专业性的审查和签批,后者负责业务的最终签批,只有两者都同意的情况下信贷业务才可办理,对超过一定额度的授信,必须经相应层级的信贷审计委员会讨论通过,实现个人审批与集体审议的有效结合。

(五)夯实信贷风险多维度管理,提升信贷集中度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信贷政策管理体系,形成以行业、区域、客户、产品风险管理政策四个基本维度的信贷政策,分别确定准入退出标准、信贷资源分配、风险管理内容和方法、信贷融资规模,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二是夯实信贷集中度风险数据管理基础,在客户准入阶段就按客户、关联企业、集团来识别行业、区域等敏感因素,并及时准确录入信贷管理系统,为识别、监测、度量信贷集中风险奠定基础。三是根据银行资本限额和信贷风险偏好,实行信贷集中限额管理,分别在产品、客户、行业、区域四个维度制定信贷规模限额,并按产品风险限额、客户风险限额、行业风险限额、区域风险限额递进管理。四是综合运用银团贷款、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增设分支机构、新兴行业产品创新等业务产品降低信贷集中风险。

(六)拓宽信贷风险信息来源渠道,建立风险预警触发机制

一是信贷风险审批人员、客户部门营销人员应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营业现金流、市场发展前景、财务管理状况等做出全面及时分析评价,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加强银行业协会、金融同业协会间的相互交流,及时沟通风险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大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三是加强与财政、工商、税务、法院、纪检监察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高管、实际控制人的监督检查信息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和判断,发现其中可能威胁到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四是将上述收集到企业信息及银行在日常信贷管理中归集的资料信息,及时进行整理,按客户、关联企业建立银行客户综合信息数据库,为日后授信企业准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培育良好信贷风险文化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员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遵守银行各项规章制度而自然形成的风险管理思维和行事方式,对员工行为具有强大约束作用,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和教训,培育良好的信贷风险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风险管理工具和信贷产品进行持续创新,建立集中风险管理体系,保持信贷审批、风险监督、稽核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激励优秀的风险人员。二是银行高管要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将把控风险与创造利润视为同等重要,制定全行信贷风险偏好,要求分支机构不能够偏离,提高执行力,推行问责制。三是规范员工行为和道德准则,制定严谨而详尽的规章制度,如“银行员工行为基本准则与规范”“员工违规违纪管理办法”“风险管理员工禁止行为规定”等,用制度约束人。四是坚持合规经营,维护信用秩序,强调对员工忠诚度和归属感的培养,加强内控控制措施以防范道德风险,用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保护员工。

四、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业衍生产品创新日益加速,加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这些都给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和考验,必须予以面对。银行要不断拓展信贷风险预防范围,将所有信贷风险源纳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并结合自身信贷结构和经营特点,合理选取科学的内、外部风险指标和变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银行应对各类信贷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为渤海银行)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5(10).

[2] 罗熹,惠平.商业银行合规概要2013[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 李雪寒.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时代农机,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