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7:2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师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师德论文

篇1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其结果是高校学术研究中学术失范成为了心照不宣、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评职称、争福利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缺乏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缺少教学责任心,没有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个别老师将教学作为上班任务,按部就班,上课来下课走,没有责任心,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专业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更有甚者,平日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视而不见,期末测试的时候开后门,缩小测试范围或者提前告知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的时候非常随意;在对自身方面也是疏于自身仪表的梳理、行为散漫,行为轻浮,穿戴不整,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聊天、随意出入、甚至抽烟等等。这些虽个别现象,但败坏了师德师风,影响校风学风。

2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存在着思维误区

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充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方法存在着思维误区,以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理论学习。因而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将理论学习作为了建设的重点甚至全部内容。目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师德师风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纠正这一思维误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明白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体现在所谓理论学习的成果。师德师风固然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培养,但是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指导,最终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所以,师德师风建设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在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进行着结构的转型,一些高校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学术失范一定程度上是愈演愈烈。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良好的风尚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科学合理的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体系

师德师风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德师风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4点希望[6],这4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结合实际,付诸行动

保障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7]。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师德师风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8]。

3.3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型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其基础是在教师资源的发展,因此,提供优质的师资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大教师资源,更要在师德师风上提高教师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应该将其个人素质、敬业精神、精神活力和创造力列入评判标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4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9]。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政策支持,比如说将师德师风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师德师风的热情,积极响应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10],形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4结论

篇2

1.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

2.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3.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1.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2.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篇3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二、加强高校青年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篇4

关键词:利益共融;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其用来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否正确。高校师德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师德定位的局限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其义不谋其利”,这些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和期望。传统师德的定位是:为人师表、乐于付出和无私奉献。这一理解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教师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忽略了教师正当的利益诉求,导致教师虽享有高尚的称号,却在个体价值与其他利益的冲突中处于尴尬境地。广大教师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无所适从。

二、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1.师德建设之于高校的意义

高校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要以饱含师爱的教育,以心灵浇灌心灵,以生命感动生命。师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是教师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担当,是对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忘我坚守。注重高校师德建设,要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用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良好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能够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能够推动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师德建设之于教师个体价值实现的意义

调查显示,高校师德情况总体较好,且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敬业爱生和教书育人。但是,师德建设中缺乏人本关怀,教师个人付出与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约半数教师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社会认同感到无奈。完整的师德规范,包括义务和权利的双重规定和尊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义务,也要关注教师权利。首先,应明确教师也是有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情感和个体价值追求。完善的师德建设应使公众对教师行业抱有合理期望,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回归理性。最后,学校和社会应理解和支持教师的个体价值。这样既能充分认可教师的付出,还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进而激励教师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总之,要给予教师人本关怀,尊重和满足教师的个体价值追求,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这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德建设之于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的意义

教师和高校的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存。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学校文化。加强高校师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讲,在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关注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免于经济困扰,能够潜心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还要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效果,激发科研创造力;也可通过“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学生评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自豪感,使其获得学校、学生和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师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人生追求中“利我”与“利他”的双赢,解决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促成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而激发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的教育事业。

三、总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所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大众对师德的传统认识,探索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使教师与其所在高校和谐发展。

作者:高红霞 杜捷 张兵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篇6

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政治素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把握高校管理的政策、方向。加强对基本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全心全意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服务。高校管理人员是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要确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带头学法、知法、用法,特别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各种不规范的管理方法和作风,使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敬业爱岗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做到敬业爱岗,才能做到用心去完成一项工作,工作才有成效。高校管理对敬业精神的需要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担负的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重要责任。一般说来,高校管理人员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只有本身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尽心尽职地去工作、学习,才能全心全意地使管理工作服务教学,同时还能够在职业上不断追求新目标,只有不断追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才能更好地、出色地完成管理和服务的本职工作。

2.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道德概念,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例,教务管理关系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时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务管理有时时效性很强,需要教务人员有应付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如教师的临时调停课等,就需要及时通知到学生,否则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还有学生成绩的管理,稍有疏漏,就需要及时通知到学生,否则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3.服务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应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基层管理人员是直接和教师、学生打交道,其服务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师、学生产生影响,也决定着教师、学生对高校管理的评价,影响到高校服务质量。基层管理人员应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本院系教职工服务,为全院学生服务,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最完善的发展,使其体现主人翁的地位,以确保学校各种活动有序地开展。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应审时度势,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去协调领导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院系或整个学校具有凝聚力,号召力,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1.行政管理能力。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积极学习,掌握各类的管理流程,掌握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周期性,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使得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要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会干加巧干、忙而不乱富有成效。

2.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管理人员是联系上级管理部门、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的纽带,起着上传下达、传递信息的作用,这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和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高校管理人员在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障碍,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到以诚相待、说服对方、沟通协调,使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得到真正落实。

3.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做好各项工作。计算机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核心内容,在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化管理的知识学习,使管理高效有序。

4.开拓创新的意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也在发生变化,这需要管理人员有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新办法。现在一些高校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高校管理更为复杂,这给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管理人员要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工作,增强应变能力,加强管理工作。

总之,高校管理人员的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一个人的素养的体现,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中要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工作严谨、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管理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校管理人员是专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的一支队伍,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下,不仅需要他们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为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继续教育这三个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边春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1:13.

篇7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13-01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依据。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评价体现了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水平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能展示出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学术水平,能显示出某一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水平。毕业论文(设计)极有可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结合,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因此,毕业论文(设计)应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

1 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1.1 成立组织机构,职责明确

教务处作为校级主管部门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组织检查、监督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相关问题。

1.2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开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鼓励学生选做有创新特色的课题。可结合科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习问题进行研究,或进行实验课程研究、设计和改进。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创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1.3 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及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应包括确定课题、调查实习、调查研究、查阅和整理资料、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撰写等各个环节。学校应制定相关规定和撰写规范,并认真检查和监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个撰写过程,作好记录。

1.4 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与答辨

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完成后,应将其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工作小组安排评阅专家评定,经指导教师和评阅专家通过后,方能参加答辨。

1.5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答辨后,综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专家评定成绩、答辨小组评定成绩。各部分成绩根据各校实际规定分值比例。答辨工作结束后,答辨委员会在全面综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记。

1.6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及资料归档

各学院要认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并做好记录,答辨结束后,要及时认真总结,开展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自评,不断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质量。

学生论文辨结束后,学院不但要将论文纸质稿按顺序装订成册,统一归档保管,还要保存好学生论文的电子版本,以方便数据的统计,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2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识

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认识。要让教师、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成果、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形式,也是体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选题的准确与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水平,避免选题过大或过小。选题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到答辨必须有工作记录。

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础

近几年,高校大量扩招,而校内资源设备没有及时扩建,在此学生进入实验的机会受限,从整体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学生在毕业论文前对能对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毕文论文(设计)时再将内容带进实验、工厂,做起论文来就轻松得多,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2.4 调整学生就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之间的冲突

有的学校学生的就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都集中在第八学期,这给学生带来不少的压力,也影响到了其成效。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把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稍提前一学期,在实习的同时也可以完成论文写作的初稿。

2.5 改革创新答辨时间

改变集中答辨的形式。学生可申请提前或延期答辨,以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6 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答辨程序

答辨小组组长根据学院有关要求,认真组织本组学生的论文答辨工作,确保答辨效果。

2.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篇8

一、强化日常有效训练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是对传统材料解析题的创新与发展。两者在考查学科能力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提高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学科思维,掌握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增强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因此,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关能力渗透外,还需要强化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另外,小论文写作难度大,综合要求高,要想取得满意的复习训练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动上制订详实周密的复习训练计划。在高三学年开学之初,备课组应该就小论文题型的复习模式、仿真试题的选取、训练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谋划,整体布局,做到训练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日常教学的指]棒,也是最有效的复习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小论文真题及其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进行整理、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摸索和总结小论文试题的解题策略,增强课堂评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面真题,领悟答题要领,增强对此类题型的应变能力。为了取得训练效果最大化,需要将真题、评分标准及往年考生答题范文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细化解读答题要求

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答题要求相当明确,一般包括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和字数限制等。简单的十几个汉字隐含着丰富的小论文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对其详细分析和深入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作答水平。考试要求可以解读为:第一,观点明确。要求小论文必须有明确的论点,这是答题的关键一步。论点正确与否关系到小论文得分的高低。考试作答时应该开篇即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做到开门见山。第二,史论结合。要求小论文的论据需要史料的填充和合理的评价。考试作答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论证观点,坚持论从史出。考试作答时需要做到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背景材料作为论证史料的第一来源。第三,逻辑严密。要求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考试作答时所引用史料要始终紧扣论点,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出现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第四,表述清晰。要求小论文不仅要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行文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字表述上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行文清晰、简明扼要,无需用华丽的词语修饰。

篇9

我们提出“主体参与性教育模式”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认为,当前的德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订出各种规走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眼眼贴贴,德育成了高压式教育。②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③单向灌输。具体表现在: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某种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理论体系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素养、内在信念上下工夫。二是外在制的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道德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2.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3.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活动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此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性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实验中,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变”。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具有三个特点: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指: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

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

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庙港镇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她傍依太湖,远连西山,湖光山色,有着物阜景华的自然资源,庙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唐代陆龟蒙,近现代的、费达生等都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编写了“三史”(林史、厂史、校史)、《红村名人》等乡土教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我们建立了太湖节制闸、敬老院、全蜂集团为十多个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活动,让学生看家乡新面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檄情。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我们聘请离休老干部、派出所干警、敬老院老人、工厂企业领导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变显性教育为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活动及基本管理形态等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则包含于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间接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人耳”、“人脑”、“人心”。一是优化人际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命令式、强制式变为平等式、民主式,创设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二是优化文化环境。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还在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张贴(挂)名人画像、语录及学生作品,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物理环境。尽管我们校园狭小,但我们想方设法,栽花种草,堆叠假山,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以此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他律”转向“自律”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条儿童品质发展规律。所谓“他律”,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常规。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盛自我评价,如开展期中、期末的两次学生自我鉴定(百分)及互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判断,明确优点、缺点,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家都在探索语文课堂的最好模式,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改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让课堂活起来

(一)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二)善用鼓励,让课堂变得和谐。讲课时要穿插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时政、时尚、文坛掌故等,这样课堂不会那么沉闷。讲课时若发现有人走神,最好以一种幽默含蓄的方式提醒。最好的课堂氛围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压力,上课是来吸收知识,了解未知的东西的,能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用表扬的方法来鼓励学生,比如:动作最快的同学,表现最聪明的同学,最团结的小组,最会听讲的,合作最好的同桌等等。

(三)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二、让学生动起来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边听边思,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要让学生的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多发言,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

三、让效果好起来

要让一节课的效果好起来,就需要做到“预习有纲,讲授有度,巩固有标”。

(一)预习有纲。预习是实现两个前置的(习性前置、问题前置)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处理大部分内容,能发现问题,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课坚决不上。

(二)讲授有度。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讲授,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透、想不深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学不会的。

(三)巩固有标。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