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索研究,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材的编排呈现新特点
1、为学生的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材料,成为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知识。
2、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
3、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教科书对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作为开始,是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有趣的问题讨论、知识延伸等,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解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发现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引入,求根公式的导出与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应用。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现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完成探究活动。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怎么办?教师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改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1、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一身。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较快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
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表述方式灵活多样,有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天平动态平衡的情境,让学生观看试验过程,得出结论,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灵活自如。
3、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2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37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相协调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当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协调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不但要重视学生结果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从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现象,流于形式,没有将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二)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不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三)地理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要想实现地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飞跃,必须要有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当前的教学情况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理论做支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地理教学广度与深度,难以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造成了地理教学的盲目性,不利于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会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且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使得地理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发展个性。
1.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当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特点,自主写地理调查报告,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信息等,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之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文明旅游》这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在谈谈看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内容不同,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初中地理主要描述了地理景观,而高职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思考,掌握更多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学生自己提出观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发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通过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和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广阔的自然天地和人文景观,很多知识有着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其中包括挂图、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切实可行的学具,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团结就是力量,每一个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和组内其它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成长提高。另外,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制定相关的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教学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突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完美地渗透到实践中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会求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2).
篇4
论文摘要: 学校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强化图书馆功能,优化藏书结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科教师的重视,也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其中,学校图书馆工作就不能忽视。学校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学校图书馆改革呢?
一、学校图书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及作用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体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身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课程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自主构建者和开发者,图书馆也由原先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机构,变成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生认识并利用图书馆,是新课程改革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任务,符合新课程改革自主探究学习的要求。
二、优化馆藏文献资料,配合新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中学图书馆在文献型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重教辅类书、轻学生课外读物,收藏重于利用,结果很多图书处于“雪藏”状态,读者很少问津,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为了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构建适合新课程的高质量的馆藏文献,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满足中学生读者渴望通过图书馆了解书本、课堂以外的知识的需求,树立精品意识,严把质量关,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任务、科研项目的实际,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有计划购置广受师生欢迎的热门书籍,既可保证教学科研急需的图书,又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的利用,减少浪费,全面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料的流通率,利用率。图书馆除了及时补充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外,还要重视藏数剔旧,做好吐故纳新工作,将长期滞留书库,读者少用、不用或无用的图书,从藏书中分离出来,并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新课程中教材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成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各个学科教学都应充分挖掘和利用。
三、做好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优质的服务
多年来,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技术单一,采用的是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即进书、借书、还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是做些日常的借还工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图书馆的工作非常简单。随着新课程改革,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
单纯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显得狭窄,而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所储存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围,对于那些具有强烈求知欲而又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校图书馆就是他们补充养料的基地。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这个基地,要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分类、编目、索书号的组成、图书排架,了解工具书的特点、适用范围、查找方法和各种信息的传递渠道,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知识。
2.开展阅读指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学校教学大纲再好,也不能给予学生必备的全部知识,必须不断地用课外阅读加以补充。”怎样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理想、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的效果,实现阅读过程的最优化,成为了图书馆工作的新课题。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意识,使他们懂得读书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证古今中外名人通过读书增长知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事例来启发教育学生,激励他们进学校图书馆阅读。学生的阅读倾向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指导学生“阅读要选择,阅读要鉴别。”学校图书馆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为培养全新合格的人才做贡献。
3.全面提高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许多人看来,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借还还,除了不识字的人以外,谁都能从事这份工作,结果图书馆成了学校的“收容所”,闲散人员全部安排到了图书馆工作,如此做法造成了馆员文化素养的低下,直接影响到学校图书馆作用的发挥。新课改对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工作人员要有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掌握计算机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衡量整个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有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新课程,服务新课程,为教材的配套、拓展、延伸做好基础工作。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所以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业务水平等方面也应该要有更大地提高。
总之,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学图书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其教育职能蕴含着无限潜力,是中学师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最佳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学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学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图书馆现代化步伐,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为新课程改革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桂芳.中学图书馆如何应对课程改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2]高熔.图书馆工作概论(上)
篇5
(一)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三维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艺术类高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板书写得好,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时候,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农村艺术高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高考以分数取胜,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英语创新 自主学习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过多关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和技巧,如何取得更高的英语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则将英语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方面,通过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素质。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一)教学重点
英语课程改革指出,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模式中只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和过分关注英语习题的分析这一弊端,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英语,提升英语的实践操作能力,认为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开展一种学生体验、参与、实践、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模式,重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和运用能力,强调通过英语课堂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情感态度和英语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目标
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英语,树立起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基本可以对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简单运用,尤其是在口语交际、情感态度、价值追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的知识积累和英语语言的技能训练,而情感态度的提升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再有英语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依赖于英语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之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英语素质水平。英语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更新英语教学理念,转变英语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纳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初级阶段,英语教师还不能完全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往往表现为教学形式有所改变,而根本的教学理念仍然是陈旧的,呈现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畸形模式,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结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还蒙受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和影响。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英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广大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路,让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认识到学生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英语教师要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质
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方面源于教育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是由英语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英语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对英语的认识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和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也很强,所以,英语教师不但是专业型人才,还要是全能型人才。因为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只单单精通英语学科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所以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具有教法上的创新意识,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英语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三)改变传统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本身是一门语言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达到基本的听、说、读、写水平,能够简单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英语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的编排上注重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逐层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转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英语教学也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言语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四)融洽英语教学的气氛
要提高教学效果,英语教师除了在课堂设计上要有所创新以外,还要注意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在轻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和在沉闷、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效果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英语教师要注重融洽的英语教学氛围的营造。英语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营造一种活泼自然、无拘无束的轻松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自然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广大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革创新,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逐步提高英语素质水平,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教研员 职能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三学习 生物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科技文化变迁的实际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高三阶段的生物复习以其独特的地位以及自身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际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复习
新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制,与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不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大多数学生以及教师来说,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以及高三阶段的生物复习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高三阶段学习会有各门学习科目的复习课程,复习课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针对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只是类型以及知识迁移过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的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高效完成高三生物复习的措施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之中,仍然认为学习生物的主要方法还是强记硬背,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处于低层次的记忆阶段,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1、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其实施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进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已经成为高中教学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三生物课的复习就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对记忆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再认识,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的生物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另外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虽然繁多,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到稳态与环境,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层层推进又紧密相联。
2、注重发挥实验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作用
虽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受到自身素质以及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但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一定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改善。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明显的看到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而且考试题目的形式也是逐渐多样化。实验题以及开放性的探究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题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原本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考查,生物考试试题中纯粹的书本知识越来越少,检测学生创新理念和应变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生物复习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阶段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以及高三生物复习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已经成为高三生物复习的目标。从生物高考试题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了高考试题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试验能力,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使得生物高考试题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形式逐渐灵活多样,而且与学生的现实实践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更高的层次,要求学生在能够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对于学习过的知识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遗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记忆中的知识量会大大减少。总体来说,高三生物复习是一项艰巨性的任务,需要学生以及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把揭示生物学奥秘的"金钥匙"交给学生[J].生物学通报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新课改目标;实事求是
一、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主张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小发明家。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2.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独特性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从以前的单一模式过渡到现在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同时注重教学实践,全面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发掘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地理从书本上带到生活中来,回归地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学有所用。
2.设置具体的三维目标
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最终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地理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新课程改革给地理教学指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入手,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地理教学飞跃式的发展。
三、多样化和独特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模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学生主体存在的意义,并注重在多样性、个别性中把握课程文化建构的意义。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整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优势。要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体验成为课程文化的中心,沟通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联系,使学生重新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体。同时也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建构,多样化但又不缺乏结合个别特性来进行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潜能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确定具体的三维目标,实现三维一体,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学会如何生活。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04-01
学生评价是学校课程评价的核心,是学校课程评价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评价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理念在评价中的贯彻实施,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中学生评价问题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评价功能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转变。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检查;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重视个体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根据评价结果,设计改进教与学。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学校仍在延用传统的学生评价,这种评价比较重视选拔性评价,而时常忽视水平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传统的学生评价,只有极个别的优秀者,而大多数人只能达到中常水平时,这种评价的目的只是把少数的优异者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的所谓“成功者”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丰厚的奖励,而大多数人则成了“失败者”。而发展型评价则与此不同,它强调发挥学生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因此,当前新课改继续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大对评价功能从甄别和选拔到促进发展转变的力度。
二、关于评价主体的思考
评价主体是按一定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单向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新新课改在评价主体上,要求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转变。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评价,强调由单一评价主体转向多元化评价主体。即应该将学生、家长和社会纳入都评价主体之列,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学生评价成为一种互动活动。这种评价在关注教师主体同时,还强调注重学生的自评,把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教师集体、学生集体参与学生评价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的评价主体仍然较单一,还只是教师或学生来充当,缺乏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价值,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继续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对评价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力度。
三、关于评价内容的思考
在新课程体系理念的倡导下,学生评价的内容上是多元的,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在学生评价内容上,仍然只关注学业成绩和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正是体现了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单一性,这往往会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继续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大从全面综合的基础上事实差异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力度。
四、关于学生评价结果的思考
赋予评价结果以应由的意义是使学生评价发挥完整功能的对策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结果上由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向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强调对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注重双方的沟通与协商。但今天仍有许多学校还把检测与评比作为评价的目的,这样使学生评价变成了一个死板、对立的过程,被评价者产生了对立、反感、抵触情绪。
五、关于学生评价手段、方法的思考
学生评价的手段、方法还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评价运行的过程可以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可划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可划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根据评价的分析方法可划分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传统的学生评价多为教师(他评)根据相对标准进行的、定量的终结性评价。
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评价体系还是从量化为主要特点。量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领域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结果是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是难以进行科学说明和精细描述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具有个人特点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 上一篇:常见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识
- 下一篇:继电保护的范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