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矿山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矿山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绿色矿山;资源;节约;开发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for mining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raditional extensive mining expose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mining is one of the preferred scheme. Green mining is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 rapi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y,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three. The article from the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work basic content and prin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main problems, discusses the focus on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measures, green mining strategy of China Mining gree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think with the proposal.

Key words: green mining; resources;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人民需求及消耗量的大增,促使了矿产资源的极大消耗。但是传统的矿山开采模式只注重效益,忽视了对环境及后世的影响,粗放型的开采不仅极大地浪费了矿山资源,同时也加大了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环境破坏。绿色矿山建设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要求在矿产开发中正确处理环境保护欲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低污染、高效益开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1)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目的是实现资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友好。可以将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概述为以下十方面的内容:科学管理、依法开采、资源利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土地恢复、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企业文化以及和谐社区。其中安全生产与依法开采是绿色矿山的首先要前提条件;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保护环境以及资源利用;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保障是高新技术、节能减排、土地恢复。而科学管理与建设企业文化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手段。

(2)建设绿色矿山所要遵守的几项原则。首先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科学管理实现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以及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绿色矿山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优化,实现清洁生产、科技兴矿、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然后是要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保护环境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快改善矿山的环境;最后要依法开采矿产资源,矿山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要实施严格的行业自律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绿色矿山管理的科学化、法律化以及规范化。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中国成立60多年来矿产资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了国家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粗放型的矿产开采在当下逐渐暴露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当今节能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了理念严重矛盾。

(1)开采方式粗放。这是传统矿山企业所存在的通病,主要是在过去几十年的经营中一直忽视环境保护及循环经济发展,在矿产开采中一味的求产量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2)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当下我国面临着重大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压力,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矿山资源管理落后,在治理方面的资金严重匮乏,为此需要进一步的健全管理制度。

(3)地质灾害严重。在实施矿山资源开采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以及矿山废渣,这些产物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安置不仅会占据大量的农田、土地,同时也会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矿坑突水等地质灾害。

3.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措施

(1)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企业的主体性以及协会的积极性,在生产经营中严格的按照绿色矿山的理念指导资源开采。政府部门要在监督管理中严格按照《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有关的要求执行,而矿山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观念,同时提升安全生产、资源利用率。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矿山企业在生产中借助于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工艺,及时改进或者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从而有效地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及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绿色矿山的建设作为利国利民的工程,必须在法规上予以支持。首先要组织有关的人员进行学习,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政府部门要积极地进行先关政策、规定的制定及修改,保证绿色矿山的树立建设。

(4)强化监督效能。监督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即通过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来规范矿业秩序。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无证开采等违规或者不规范行为,矿业管理部门要严格的制定、实施年证审查制度。

4.绿色开采策略探究

4.1矿山开采阶段的管理

(1)规范矿业活动。这方面内容上面有所论述,这里仅简要的说明。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为矿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实施矿山开发利用及地质恢复管理,切实减少由于管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

篇2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TD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矿山开采中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如有关法律体系、体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矿业开发秩序治理整顿仍亟待加强;生产的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安全事故频发;回采率和回收利用率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问题。为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唯一的途经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建立起绿色矿山正确的发展道路。

1、建设绿色矿山的目的意义与作用

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是人类社会进步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建设绿色矿山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的矛盾等一系列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自然矛盾的全新思维和最有效途径。

(2) 建设绿色矿山是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营发展矿业经济的老路,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绿色矿山建设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是矿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3) 建设绿色矿山是促进社会稳定与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解决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的矛盾,已影响到矿业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建立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并考虑地方利益,兼顾社区发展。

(4) 绿色矿山建设对促进国际矿业共同发展作用深远。节约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绿色矿业,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将更加有利于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矿业交流与合作,推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针的贯彻实施,促进世界各国矿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 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其实质内容是以节约资源、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依法办矿和安全生产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前提条件。资源利用、保护环境与社区和谐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工作核心。企业文化和规范管理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土地复垦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设绿色矿山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土地资源得到保护的绿色矿业发展道路。

(2)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重建,大力改善矿山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和谐社区。

(3) 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矿产开发利用构调整。实施科学办矿、科技兴矿,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4) 坚持依法管理和开发矿产资源。坚持依法办矿,加强矿山企业制度建设和行业自律,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企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基本措施

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矿山企业`的共同努力。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协会促进作用。政府部门要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目标要求进行管理。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十分重要。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从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的资源配置制度、逐步完善税费等经济政策、加强技术政策引导等方面,逐步拟定出台一些对绿色矿山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发展绿色矿业关键在矿山企业。一是企业要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是制订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并坚决落实; 三是要加大投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污染,实现安全生产; 四是要处理好与当地的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各级矿业行业协会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做好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2) 开拓创新,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规划,促进矿业稳步发展。在各级国土资源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矿山企业研究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矿山企业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主体,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把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贯彻于矿产资源管理的始终,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项活动,督促矿山企业自觉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断改进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节能减排,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合理开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社区和谐,为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3) 认真开展好绿色矿山评审与命名工作。按照《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由中国矿业联合会配合并具体实施。

(4) 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都先后出台支持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

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5、总结

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开展,国土资源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协会支撑的原则,三方形成合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了绿色矿山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繁盛,栗欣.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之浅见[J]. 中国矿业. 2010(10)

[2]李士彬,,王素萍.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1(04)

[3]李秀臣. 招金矿业创建绿色矿山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矿业. 2011(05)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坚持治理与转型相结合,坚持“治旧”与“控新”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努力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化、开采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促进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二、整治内容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全县辖区内所有开采的矿山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治。

(一)开采区。推行矿产资源集约合理化利用,宕面规范、整洁;矿区采剥合理,边开采边复绿,矿区复绿面积不少于全部开采剥离面积的40%;泥土堆放有序,采取截污措施,防止泥土流失;按照开采方式环保化的要求,钻孔要有吸尘装置,做到钻孔作业无尘化;开采道路清晰合理;闭坑矿区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落实复绿方案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全复垦复绿。

(二)加工区。采取综合降尘措施,加大对粉尘的治理力度;加工机组一律安装喷淋、布袋等防尘装置。加强污水治理,建设和改造三级废水沉淀池,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添置泥沙分离器,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活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生活垃圾,消灭白色污染,落实保洁措施,确保矿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四)运输道路。按照道路运输无尘化的要求,对矿区运输道路全程硬化,配备足够的保洁人员,做到常清扫、常洒水。强化矿区运输车辆管理,矿运车辆驶离矿区加盖篷布,对轮胎进行冲洗。

(五)固废处置。推行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沉淀池及时清淤,尾矿及淤泥的堆放有专门场所,堆放规范,并采取回填、复绿、防尘等措施。

(六)企业管理。落实业主环境保护责任,并明确一名分管环保的副经理(矿长)和职能科室,负责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健全相应的环保制度,做到制度上墙;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管理。

三、整治计划

全县矿山企业环境专项整治的时间为一年,即从年月开始至年月,分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和考核验收三个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年月日至年月日)

在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下发我县矿山环境专项整治的文件,并召开全县矿山环境专项整治会议。有关乡镇、职能部门要根据县政府统一工作要求,制订矿山企业环境整治推进工作计划方案并落实整治工作人员。各矿山企业根据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实施计划,成立整治工作班子,落实人员,明确职责。有关乡镇、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整治工作方案。

(二)方案实施阶段(年月日至年月日)

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全县所有矿山企业根据整治的要求,按照各自的整治方案扎实抓好方案实施。各有关乡镇及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开展矿山环境整治,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工作主体,充分调动矿山企业主体的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全县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整治任务圆满完成。

(三)考核验收阶段(年月日至年月日)

按照“整治一家、验收一家、规范一家”的方法,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核验收,验收合格后,年终颁发荣誉证书,享受矿山奖励政策。对达不到矿山环境整治标准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

环境专项整治结束后,实行年度复查制度,如年度复查不合格或发生重大违规行为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

四、奖励办法

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一)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有关乡镇要与矿山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之一。

(二)考核结果列为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前置条件。凡矿山企业环境整治考核验收不达标的,一律不得申报省、市、县级绿色矿山。

(三)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凡当年环境整治考核验收达标并且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的矿山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三年内享受奖励政策,如年度复查不合格或发生重大违规行为的停止奖励。奖励的额度按企业当年实际上缴排污费扣除上缴国家、省部分后的60%进行返回,并在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中列支。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引领,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深入开展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把解决问题、推动责任落实作为整治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执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为期三年的安全生产整治行动,结合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措施,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开发,持续整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地质勘查、测绘行业管理,全面提升全县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组织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落实好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做好全县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消防基础设施等高危行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审批工作。(负责任股室:国土综合利用股、行政审批股)

(二)推进矿业开发转型升级。科学编制实施县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提高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减少小型(生产规模)矿山数量,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淘汰落后开采技术与设备,推进建设数字化矿山,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

(三)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生产和办公室管理制度、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深入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强监管严执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矿产卫片执法等专项工作,重点整治无证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越界勘查开采以及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地下开采矿山主体资格管理,严禁以分包、转包等工程建设名义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我县地质勘查、测绘行业日常监督管理。(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四)提高“打非治违”执法水平。加强矿产资源执法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我县矿山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四个一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防止随意执法、标准不一,确保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标准、合法。强化行政执法处罚、行刑衔接、失信联合惩戒、约谈警示、公开曝光等措施,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股室: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股、政策法规及执法监督股)

五、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州自然资源局、县安委会总体安排和要求,制定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各股室的责任分工,全面部署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

各责任股室依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日常工作,全面排查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要求,及时完成整改任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归类,明确整治的重难点及下一步方向,加大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促进我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上台阶,确保打非治违工作取得实效,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巩固提升与成果汇报(2022年)

采取措施巩固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所取得的成果,确保隐患不反弹;将行动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形成年度工作报告及时上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推动重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按期完成。

篇5

关键词:露天煤矿 机械设备 发展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44-01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煤炭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快速化的背景下也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变化,即机械设备已经由以前的单机制造转变为如今的成套设备的竞争状态,整个煤炭行业的机械设备也向着大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去发展。在以后的煤炭开采中,无论是井工矿还是露天矿,其煤炭机械设备的发展方向都将朝着大型化,现代化,智能化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煤炭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对露天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及安全管理方法进行探讨对于煤矿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露天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

1.1 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发展

就实际的煤炭开采过程来说,所有的机械设备都担负着各自的开采职责,其中露天矿矿山表层的土层去除是需要轮斗系统需要完成的工作,而电铲则是完成煤层的剥离工作,运输工作则需要矿用卡车来完成,再加上其他的煤炭开采机械设备的辅助,从而高效的完成煤炭开采的任务。因为所有的矿山机械设备的体积巨大,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十分复杂,操作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未来矿山机械开采设备的主要发展应当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去发展,进而实现煤炭开采的简单控制。而上述的轮斗,电铲以及矿用汽车都是可以完成自动化转换的机械设备,而对于另外的一些如矿山的测量,钻机位置精度的确立都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才能完成,这种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确保煤炭开采位置的准确性。

1.2 大型机械设备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在煤炭开采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需要进行不断地革新,当前的大型企业中,一些小型的机械设备正在被大型的机械设备所取代,比如所使用的穿孔设备已经被大型的露天穿孔设备所取代,相比于传统的喷火钻,冲击钻的钻孔效率提升了很多,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对于生产企业成本的控制也是一种很好的措施。运输设备也已经逐渐摆脱了百吨以下的车辆设备,转变为如今的两百吨甚至是三百吨的重量级运输卡车,卡车的驱动设备也已经由以前的油液发动机推动转换为如今的电驱动,电驱动的用电也有所变化,即由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现如今,有效载荷最大的矿用汽车达到了惊人的345吨。

1.3 机械设备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发展的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的露天煤炭开采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应当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去发展,进而实现了安全环保的基本生产方式。因为露天的煤炭开采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极大地,因此,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措施来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带来的伤害,即煤炭开采的机械设备的设计应当遵循使用寿命长,排放污染物少的原则进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减少维修,降低能源的损耗,进而减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生产的高效化,完成环保的基本任务。在机械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量,以防止设备在报废之后对环境造成污染,尽量的采用可再生的材料制造机械设备,提升设备的再生率。

2 露天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与安全管理方法

2.1 完善安全制度

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是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安全制度的制定应当尽可能的与先进国家的露天采矿设备的使用要求相一致,从而确保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都能够囊括在所制定的安全准则之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循所制定的安全生产准则。

2.2 革新矿山机械设备的安全设计准则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安全设计是矿山机械安全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安全设计过程中,应当能够及时的发现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加以解决,进而保证机械设备生产的基本安全。对于机械设备自身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我们称之为危险识别;而建立在危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的安全评价我们称之为风险评估;安全设计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作为风险评估的参考依据,另一部分作为安全防护的重要参考依据。

2.3 完善机械安全管理体制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安全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善露天采矿机械安全管理的体制,成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对于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总结,为后期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所有的煤炭开采人员也是一种约束,让他们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能够秉承安全生产的基本理念开展煤炭的采集工作。

2.4 加强机械故障的诊断

对于机械故障的诊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可以在机械设备中引入一些较为先进的故障检测系统来完成基本的故障检测任务。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的远程操控技术对整个矿山的机械系统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对于所产生的故障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修复,从而提升矿山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第二,引入全新的故障检测方法,比如探伤技术,超声波技术等,而加上当前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系统的引入,都能够不断的促进矿山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的不断完善。

3 结语

综上所述,就露天煤炭的开采来说,由于开采过程中对于安全性和回采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注重开采过程的安全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煤炭开采业的有效发展。露天煤矿的先进性受到了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质量的直接影响。中国的露天煤炭生产业和服务企业以及机械制造企业必须以环保为发展宗旨,进行绿色管理,节约资源,注重人才的培养,促进技术的不断革新。采取有效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法,促进露天煤矿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梅花井矿以“塞上梅花第一井”為文化品牌,彰显“靠一流管理、争一流速度、保一流质量、建一流矿井、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创先理念。以“亲情、和谐、创优”為文化三基色,营造矿山融洽、稳定、高效的良好发展氛围。以“梅花绽放,花為神宁开;激情创业,情為神华献”為文化核心,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业、积极奉献的主人公情怀。

為了在职工中培育梅花文化,梅花井矿制作了专题片《梅花颂》,全景式回顾了现矿井在安全管理、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编印了《梅花之魂》画册,集中展现了欣欣向荣的矿井建设和员工们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制定了员工行為守则,明确了员工工作生活的行為标准。梅花井矿把关爱员工作為矿井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完善了文体活动中心,每月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建立了井口爱心服务站和医疗室,每年為全员进行健康体检;建成了职工车棚和工友超市等场所,提升了员工生活质量;对于困难员工子女入学给予大力补助,对于特殊困难家庭热情伸出援手。為给一名职工年仅3岁的孩子治疗白血病,全矿员工自发募捐了13万多元。

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梅花井矿将员工亲属的亲情融入安全管理,组织家属以安全生产為题给员工写亲情寄语、亲情家书、亲情短信,引导家属当好安全嘱咐人,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员工以稳定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井下生产之中。在质量管理方面,梅花井矿大力开展“煤质会战”和“质量月”活动,牢固树立“文明生产是脸,工程质量是根”的理念,保障生产优质的产品。

篇7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队伍建设,强化岗位培训,提高统计质量;进一步规范减排重点工程监督性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并完善“三量台帐”;进一步建立减排工作考核,落实乡镇、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制,实行问责制。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减排。禁止新建造纸、制革等重污染行业,严格控制医化、电镀等新扩建项目,巩固提高医化、造纸、电镀、橡胶等行业整治成果,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轻污染、低排放产业。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全面落实总量替代方案,严控增量,有序推进取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3.加快减排工程速度,促进工程减排。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运进度及配套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着手建设沿海工业城和健跳镇污水处理厂。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源深度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4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脱硫工程,禁止审批2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逐步淘汰1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对10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安装在线监测装置。

4.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监管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90%以上。

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普查质量,为污染减排打好基础。

(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

1.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放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切实加快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供水工程佃石水库、白溪地下水库的建设。逐步淘汰现有珠游溪、亭旁溪等取水点。完成全县乡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2.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编制并全面实施县内河网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业企业达标整治规划、农业污染整治规划和生活污染整治规划。到年,主要河网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年降低10%以上。进一步加强河网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沿线新建扩建增加污染物项目,严格实行河流总量替代,强化措施,加快河流沿线老污染源治理和截污步伐,有效改善河流水体、水质。

(三)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1.巩固深化化工、造纸行业的整治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台州市医药化工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关停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淘汰污染重的化工产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着手做好医药化工企业集聚搬迁工作。

2.开展重点监管区整治工作。按照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要求,年底前完成高枧乡方下洋工业集聚区污染整治任务,年前完成全县橡胶行业污染整治任务

3.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沿海工业城1.6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建立集中处置和排污单位自行处置相结合处理系统,力争年底建成。坚决杜绝各类工业聚集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

4.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排污。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治,责令“三同时”项目限期验收,逾期未完成任务,依法责令关闭,对超总量排污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及时企业环境管理信息。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2525示范工程”,加快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乡镇和农村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依据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落实各项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跟踪、环境监理、试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关。依法开展区域规划环评。

7.加强放射源监管。加强辐射环境保护,严格放射源的使用管理,防止发生辐射伤害、污染环境、丢失盗窃等重大事故与案件。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废源上缴收贮率100%。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按计划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四)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截污纳管集中处理率,确保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完成健跳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控制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率85%以上。

2.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处置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全面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确保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着手建设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

3.加强城区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意见。到年,建成机动车尾气监测和管理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建筑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等污染。

(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禽畜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密集散养区饲养量,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开展水产“千亩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推进生态养殖场(塘)建设工程,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海水围塘养殖规模,探索和推行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偏远山区和海岛农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到85%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治理,力争25%以上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千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3.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网络建设,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和沼气、沼液、沼渣资源综合利用。

4.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的河道,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用途。

5、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年,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

(六)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需要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2.大力推进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水养殖,控制养殖规模,推行规模化养殖模式。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养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修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沿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或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入海污染源、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实施重大沿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环境应急体系,提高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七)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档案、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确保到年全县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复垦和滩涂围垦,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到年完成90%以上废弃矿山的治理,创建绿色矿山1座以上。

3.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保护等综合治理,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全面整治城区内河水环境,新增农村河道综合治理30公里以上。

4.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到年基本建成25.6万亩生态公益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八)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1.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联合体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年创建市级绿色企业3个,市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家庭54个,省级绿色企业1个,省级绿色学校5个。

2.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卫生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力求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到年,创建4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3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二、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实施“511”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重点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单位产品排污量,推动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分区环境准入政策。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支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乡镇建设规模,禁止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优化调整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继续依法开展规划环境,推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

(三)继续加强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环境、依法保护生态、依法治理污染,严格落实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监督的作用,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继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切实加强运行监管。统筹规划各类环保基础建设,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和代处置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运营监管,确保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达到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网络化、标准化。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和供水体系,积极实施区域一体化污水处理工程。

(五)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监管网管。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完善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等方面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力度,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

(六)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应急响应系统。以保护饮用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对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建立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环保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储备。加强特殊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完善核应急指挥系统和辐射污染应急监测系统,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置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加快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广电镀废水回用、合成革和橡胶废气治理、污泥处置、生态养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八)落实完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上市企业环保信息公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实施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大力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建立能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集中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经营服务性收费。对超标排污单位,严格执行加倍收费。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整治、搬迁、转产、关闭或改造。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及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环保型产品开发、有机肥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经济转型;循环经济

1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认识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则是指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一般是指累计开采储量已达到或超出探明储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开采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5年之内的城市。目前,全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的20%处于资源枯竭类型。2009年3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陕西省铜川市名列其中,成为陕西省唯一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级市。

2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是陕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十分恶劣;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废水、废气、废物不断增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铜川对资源的开采,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约1000公顷,废物产量增加约12万吨,废气排放增加70万立方米,废水排放增加400万吨。

3 对陕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与转型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土地利用方面

(1)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完善矿业用地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

完善矿业用地管理制度,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实行依法管理开发矿产资源,通过法规的制定,使我国初步走上了开采、治理、保护的法制轨道,同时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协调。

(2)采用先进开采技术,更好的保护沃土,尽量减少地面塌陷。

矿物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可种植表土是人类造就的唯一生命依附体,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保护好可种植沃土。采矿时应尽量采用保护性开采技术,以减少塌陷造成的损失。

(3)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我们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法律和法规,把土地复垦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实行严格的矿山采矿权发证及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制度,在审批中把土地复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严格把关;实行土地复垦保证金或押金制度。同时还应采用先进的土地复垦技术,达到土地保护的目的。

3.2 经济转型方面

3.2.1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1)在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

在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主要是清洁生产。通过采用新技术开展无废工艺,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等工艺改革,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和废气的排放量。

(2)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

在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主要是发展工业区的运用。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念,将园区中各个产业部门组建成代谢生态链关系,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使最终实现工业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目前陕西通过规划在建的生态工业园区也正在全面展开。

(3)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

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主要是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清运的应用。在社会层面上,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循环利用已经出现了跨地区的网络化和规模化。陕西省在每个城市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再生资源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在社区居民、企业、机关、院校废旧物资出售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渠道。

3.2.2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对于陕西铜川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资源整合研讨会,增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动,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单位产出能力。鼓励并扶持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发展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产出价值。 转贴于

3.2.3 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铜川拥有以煤炭、建材、陶瓷、铝冶炼、纺织、机电、医药、食品、化工等为骨干的30多个工业门类。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按照“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思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实现全市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3.2.4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篇9

【关键词】矿产资源法矿业权法律体系

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现状

矿产资源法律体系是国土资源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矿产资源管理、勘查、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1986年,《矿产资源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自此,围绕这部法律制定的矿产资源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了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矿产资源法》修正案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矿法的第一次重要修改。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三部重要的行政法规,即《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这三部重要法规对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矿业权流转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制度: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与大多数国家一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强化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明确规定国家为所有权的行使主体。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国政府自1994年起对采矿权人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结束了无偿开采矿产资源的历史。自1998年起,中国开始对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收取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国家出资勘查的则收取相应的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

矿产资源登记管理制度。分为勘查区块登记和开采登记,主要包含在《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之中。同时,1998年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和2003年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也有部分内容涉及登记制度。

矿业权及其流转制度。根据现行矿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我国实行以勘查许可证为代表的探矿权制度和以采矿许可证为代表的采矿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拥有财产权属性的矿业权必然反映出商品性特征,需要通过流通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我国矿法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有具体规定,“除规定情形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允许进行转让,不得倒卖牟利”①。

我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矿法体系和制度自实施以来,有力地维护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规范了矿产勘查开发活动,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但现行矿法具有较多的计划行政管理色彩和历史局限性,无论在法律体系、法律实施还是法律效力方面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完善。目前,我国矿业资源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矿业权取得和流转的局限。尽管在修改之后,《矿产资源法》允许矿业权流转,但矿业权的取得与流转存在的种种限制依然导致矿业权流转市场的交易萎缩,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首先在矿业权上,我国人为地将矿业权分割为探矿权和采矿权,并且规定勘探企业在取得探矿权后,找到可供开采的矿产,并不能当然地取得采矿权,仅仅是给予探矿权人以优先采矿权。此外,《矿产资源法》明确禁止以盈利为目的的矿业权转让,这一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规定在实践中无益于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整个矿业权市场一直处于“有场无市”的境地。

行政监督管理职权冲突。《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矿区生态环境,同时对矿业企业的日常生产生活进行监督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监督管理制度仍是粗线型的。首先,矿产资源管理政出多门,不分主次,各部门之间在权力配置上互相纠缠。法律缺陷导致部门职权不清,进而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其次,许多矿产资源管理内容遗漏、职责空缺。例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防治与恢复问题上,地矿部门与环保部门各争其主管权,但至今仍无相关法律规定出台。

矿产资源保护法律亟待完善。现有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规定》中,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均提出了要求。但其中有关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内容原则性强,缺乏操作性,属于“软法性”规范;各种环保要求多为号召性规定,对不履行义务者并无有效的制裁手段,往往是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难以有效制止对环境的破坏。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以污染控制为重点,依然是末端控制为主,不注重源头控制,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极为不利。

推动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相比于矿产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国外先进的法律经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完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增强矿产资源法律依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主线,加快矿产资源战略立法,加强相关法律依据的建设,从法制方面提高矿产资源战略的可操作性和保障程度。

明确《矿产资源法》在矿产资源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地位。发挥《矿产资源法》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做好《矿产资源法》、《能源法》、《煤炭法》等相关资源类法律的同步研究,探索建立与矿产资源法和单项资源法相衔接、普适性与操作性并重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法律体系。

推进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修改。建立权属明晰的矿产资源权属法律制度,兼顾行政管理和民事法律责任,强调对矿业权的司法保护,为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健全矿业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增加矿业权转让的情形,简化矿业权取得手续,从多方面促进矿业权市场高效运转,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借鉴,加强经济手段的运用,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统筹考虑《矿产资源法》与相关法律的合理衔接。做好《矿产资源法》与《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农场土地承包法》、《行政许可法》等在矿业用地、行政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方面的衔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协调管理。按照权责统一和管理高效的原则,统筹考虑《煤炭法》与《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协调处理各类矿业法律关系。建立煤炭行业准入制度,制定煤炭行业标准准入体系。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规定,通过规划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立法以明确各主体职责,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要改革目前探矿权、采矿权审批过分集中,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国务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管理重心转移到政策研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方面,具体的审批发证登记工作应由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同时,明确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中实施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明确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主体资格、管辖范围和权利职责。

依据各部门不同特性,按照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部门协调机制。借鉴国外较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以地质科学为基础,依据《矿产资源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科学配置矿泉水、地热、河道砂矿等资源的管理,做好部门协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配置。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立法,促进绿色矿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

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它是建立资源开发良性经济体制的最有效途径。应以矿业权有偿取得和合理的开发成本为核心,停止采矿权的无偿出让、转让、延续、变更,充分发挥市场对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研究并制定相关措施以解决采矿权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问题,确保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回采率②。

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法律,构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体系,考虑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条例。由于矿山环境的治理成本随着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应以矿山治理费用为基础,以保证金的金额高于治理成本为原则,参考国内外经验,制定合理的保证金收缴标准和收取方式③。(作者单位均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注释

①李庆保,孙豁然:“中国矿业法律体系现状及分析”, 《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第105~108页。

篇10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规划目标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20-2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矿山,打造生态通辽市,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及诱发的地质灾害,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管理,维护勘查、开采秩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概况

通辽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自治区东部乃至东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已初步形成带动通辽市工业加快发展的龙头企业,并有力支撑通辽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引发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了通辽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了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做好通辽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思想影响下,矿业开发一拥而上,在当时,虽然为通辽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只注重矿业开发,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致使通辽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1)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貌景观;(2)矿业开发引发地质灾害;(3)矿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4)矿山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

2.1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及地貌景观

矿业活动对土地(植被)占用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貌景观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露天开采矿山主要是占用土地资源,如办公生活区、工业广场、废石场等;地下开采矿山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或破坏土地;废水废液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滑坡、崩塌、泥石流对土地(植被)的破坏。

全市矿山破坏土地主要是露天采场以及塌陷破坏土地植被,占用土地主要为固体废料堆积占地及工业场地占地等。根据采矿权数据库及野外实地调查,截止2009年底,全市矿山用地面积784.18km2,因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面积约326.73km2,占矿山用地面积的41.7%。

2.2矿业开发引发地质灾害

通辽市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3矿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

矿业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疏干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尤其是地下开采对水资源影响最大。矿山在建矿、采矿过程中的强制性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区上部塌陷开裂使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均衡和补径排条件,导致矿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流量减少或断流。矿业开发对含水层的破坏在全市各类矿区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煤矿区破坏更为突出。据霍林郭勒市统计分析表明,霍林郭勒市矿山矿坑水年产出量可达800万m3。除少部分综合利用外大部分就地排放,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集中采煤区的地面塌陷还引起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漏失,使原本缺水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4矿山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

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地表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矿业废水、废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土壤。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淋滤污染、扬尘与土壤污染等。

3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

矿产资源开发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客观地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如果无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无序开发和采用落后的技术工艺,势必会造成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影响因素(矿区环境问题量变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保护与治理工作)分析,结合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预测,对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通辽市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把矿山地质环境与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贯彻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同时,2008年组织编制了《通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规划体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体原则,切实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通辽市及所属旗、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矿山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009年5月1日实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更加推进了全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随着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从2004年至2009年年底,由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企业配套资金共投资6331.23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5550万元、企业配套资金891.23万元)对7处闭坑、无主、计划经济老矿山展开了治理工作,治理工程共13项。

5规划目标

确保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贯穿于矿山整个开发过程,约束矿山企业依法合理规范地进行开采活动。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绿色矿山”建设,为构建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贯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与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内重点矿山(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防在新建及在建重要交通工程而引发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其可视范围内禁止一切露天采矿活动。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

(1)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按轻重缓急逐步治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危害严重的矿山(区)部署治理工程;

(2)对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占用破坏土地、破坏地貌景观的闭坑矿山(区)安排治理工程;

(3)对闭坑无主矿山及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老矿山部署治理工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确定原则,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内的无主闭坑矿山;自然保护区、城镇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闭坑矿山;对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治理效益显著的老矿山;生产但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矿山在规划期内安排治理工程。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及治理后效益明显程度,治理工程又分为:近期治理工程和远期治理工程。

近期(2010―2012年)开展完成治理面积32.96km2。在规划期近期内32个闭坑矿山(煤矿8家、采石矿5家、砂矿4家、粘土矿15家)应得到全部治理,霍林郭勒市浑迪音煤矿区、露天煤矿区及砂矿区等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主要治理内容是煤矿井工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露天采场(固体废弃物的清理、清除废弃掌子面危岩体)、排土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和污染等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远期(2013―2015年)开展完成治理面积32.70km2。主要进行扎鲁特旗煤矿区、石墨矿区及城镇周边采石场等治理(固体废弃物的清理、清除废弃掌子面危岩体)、植被恢复、地质灾害等内容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废弃排土场基本复垦完毕,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初步形成边开采边治理的矿业开发秩序,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内的矿区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的治理。

7资金筹措方式与渠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需经费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集,并逐步建立起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投资体制。目前,通辽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资渠道有: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按照矿山建立的时间、生产状况和企业所有权的差异,实行不同的筹措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003]).

[3]《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