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

篇1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费收入规模逐年扩大,从2002年的3048亿元到2008年的9784亿元,保险总资产从2002年的6494亿元到2008年的3.3万亿元,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在保险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中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2008年,诸多财险公司遭受了双重打击:承保亏损和投资亏损。而伴随着新的偿付能力规定的出台更使一些财险公司的经营和生存压力陡增。

面对上述状况。多数公司将注资一亏损一再注资作为公司的生存模式,股东资本强的公司可以通过注资来继续经营,而对于一些中小财险公司,或者亏损程度较重的公司则难以继续下去。显然,这种单纯注资,增加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来保持持续经营而不追求业务盈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不合适的,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摆脱经营困境,还会将公司推向更深的陷阱。

对于当下的财险公司而言,注资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寻找并确定公司的赢利点,形成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经济下,不同类型或不同特征的财险公司应该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选择相应的盈利模式。目前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

以资本运作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保费规模比较大的财险公司。伴随着保险公司进入一个稳定时期,保险资金和资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保险公司除了获取承保利润外,利用股权投资、兼并收购、财务投资等方式也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显然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稍有不慎则将使公司资金紧张,或陷入巨大的成本包袱中。

通过扩大现金流来盈利是当前各财险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其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作为保险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证券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业务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承保业务是亏损的,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因此,出现了在车险市场,即使综合成本率已达到100%以上,属亏损业务,保险公司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取保险费这样的怪事。2008年保险投资亏损引发的总业绩的亏损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因为期望用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亏损实现盈利并不一定能实现。过去我们强调保险业要有承保和投资两个轮子,主要是希望政府和法律容许拓宽投资渠道,保证两个轮子的平衡,但现在却又忽视承保轮子,单注重投资轮子,这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是中小财险公司可选择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这种盈利方式更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并且减少因为由于规模铺大而导致的销售成本和机构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的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因而它所带来的增长与盈利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但是,因为该模式可能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而被众多公司所放弃,

优化产品结构,进行价值链管理也是财险公司应选择的盈利方式之一。当前国内主要财险公司以车险为主,而盈利空间大的企财险、家财险等业务发展缓慢,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将有助于改善财险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保险公司价值链就是从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等,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模式虽然要求较高,但却能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篇2

一、我国分红保险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保险市场上分红保险热销全国以来,分红保险基本上已成为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最热门的字眼,也成为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中最抢眼的字眼之一。分红保险是一种保单持有人参与分享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险种。保户在按期交纳保费以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的保险功能,还可以定期获得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后所得利润的分红。

分红保险的红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三差中死差、费差的占比非常小,一个经营规范、监管严格、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在承保环节一般都没有利润,因此,分红保单的红利大部分来源于投资收益,而投资收益的多少则取决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的强弱。在分红保险飞速发展的今天,投资收益的高低自然也成为决定红利高低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分红保险已被发达国家运作了200多年,是用来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主力险种。分红类寿险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寿险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其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即由单纯保障型发展到保障储蓄型再发展到保障投资型,分红保险就是保障投资型的主要品种。

分红保险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算长,虽然寿险投资类产品早在前几年就在中国产生,但由于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连风波,导致投资类寿险产品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危及到寿险市场的发展;加上资本市场连年不利,投资类产品更是雪上加霜,而央行的利息又一降再降,加上利息税的征收,传统投资方式开始失宠,既有保底收益,又有分红收益的分红类保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分红保险的发展来看,基本上是和资本市场的连连不景气紧密相关的,仅2002年,寿险分红产品保费收入就达到1121.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分红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各大保险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必争之地。

二、分红保险产品分析

(一)分红保险的优势

1.符合保险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

分红保险和投资类寿险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其除了分红收益外还有保底收益,而中国百姓历来有崇尚储蓄的传统,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也都偏好比较安全的投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储蓄、国债等投资方式一直以来为中国百姓所看好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央行的逐次降息,银行储蓄这种投资方式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再加上利息税的征收,更加凸显出分红保险的优势,一方面分红保险有保底收益;另一方面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消费者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分红,虽然分红收益可能不是很高,但一般分红收益和保底收益之和都要比银行利率高,再加上寿险分红收益不需交纳利息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分红保险的发展。

2.具有投资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分红保险在拥有投资功能的同时,还拥有保障的功能,既符合传统寿险产品的特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对保障功能的需求,尤其象传统保障类险种的分红型,不仅拥有投资的功能,而且保障的额度也比较高,满足了投保者对保障和投资的双重需求。

3.投保简单,便于销售

从投保的程序来看,除传统产品的分红型外,很多分红保险的投保都不需要经过体检,购买程序简单,也方便了客户的购买;从分红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来看,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自身特点决定其不仅适合人销售,还适合通过中介渠道包括邮政、银行等其它渠道销售,这点无疑拓宽了分红保险的销售渠道,便于消费者购买。近两年,银行中介的发展也异常迅猛,业内最大的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2002年一年中仅邮政和银行的保费收入就达到166.35亿元。

随着市场的发展,银行保险的即刻出单系统也建立起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共同推出的“银保通”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好评,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分红寿险产品的销售。

(二)分红保险的劣势

1.保障功能相对弱化

分红保险虽然有保障的功能,但是保障范围都很有限,保障的额度也比较低,与传统的保障类寿险产品有一定差别,有些险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单纯的储蓄型分红产品,除去保障功能外,与银行储蓄非常类似。

2.分红的不确定性

虽然一般情况下分红保险都会有分红收益,但保险公司并不承诺有分红,只是在投资实现收益的情况下才分配红利,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年度,红利分配一般可能会很低,甚至有可能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红利分配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预期的不确定性,一旦红利过低,和投保者的心理预期产生差距,无疑会破坏保险市场的发展;而险种的特点决定了在销售过程中业务人员很有可能为了短暂的眼前利益而误导客户,对分红险市场发展也会带来不利。

3.部分险种承保利润过低、投资压力增大

分红险保费一般比较高,但保险公司在设计分红险种尤其是单纯的储蓄型分红产品时支付给人的佣金却比较低,因此一般不利于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导致某些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惜用其它险种的费用来补贴分红险种的情况,因此保险公司寄希望分红险种的费差和死差来实现收益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可能,红利的主要来源只能靠投资收益来实现,这就增加了投资部门的压力,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分红的不稳定性也给公司发展分红险种带来了盈利障碍,如果公司大力发展分红类险种,势必不利于其它险种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

三、发展分红产品的对策性思考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分红保险的超常规模发展是中国消费者心理习惯和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从保险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分红类保险甚至已经基本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定义,演化成民众的一种投资工具,消费者通过购买分红保险的保底收益和分红收益来获利。对保险公司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保费规模来抢占市场,利用分红产品促进销售是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是一个收益最大化的主体,而分红保险的盈利性非常有限,这样,保险公司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分红保险陷阱”。随着市场的博弈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基本可以作出判断,分红保险的发展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

分红险的飞速发展并不代表分红险的良性发展,要使分红保险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发展分红保险产品的长期业务和期交业务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分红类险种趸交的比重都很高,很多公司都在90%左右,一方面造成对市场资源的过度开采,不利于业务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降低分红产品的销售成本,很多保险公司的分红类险种由于销售成本过高基本没有承保利润可言。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期交业务来形成保费收入的良性循环局面,同时降低销售成本,减轻资金运用的压力。另外,从短期看,分红类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受资本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收益率一般也不稳定,但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收益率一般比较稳定,也比较高,发展长期的分红寿险,有利于稳定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促进业务的长期发展。

(二)优化险种结构,发展传统保障类寿险

分红险种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所占的比例多少为合适,说到底其实是对保险业收益方式争论的问题,主张大力发展投资类产品的一方认为要靠资金运用来实现投资收益,而认为应大力发展传统寿险的一方,则更偏向通过承保来获得利润。从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承保获利和依靠投资收益来获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资本市场活跃的时期,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收益一般会比较可观,但一旦遇到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依靠资本市场来获得收益的不确定因素就大大增加,近几年的无数事实也已经告诫我们单纯依靠投资,尤其是依靠股市来获得收益蕴涵着巨大的风险。目前,国际保险行业回归本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分依赖投资来实现收益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回归本业,承保获利方式与依靠投资获益相结合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分红保险的大发展,更大程度要依赖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多元化体系的有效建立。

世界各国和地区分红险种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的比重不相统一,在北美地区,80%以上的寿险产品有分红功能;在德国,分红保险占该国人寿保险市场85%;在香港,这一数字更高达90%。但是储蓄型分红保险产品在国外所占的比重并不算高,而我国有些保险公司几乎达到了50%左右的比例,在目前国内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再加上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保险公司积累如此大笔的资金,而投资的渠道却非常狭窄,资金运用的压力无疑会非常大;而同时,在一段时期内,同一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过多的保费收入都集中到分红保险上来,险种结构偏重于分红类保险,传统保障类险种自然会大幅度减少,结果是一方面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盈利压力增大;同时保险针对消费者的传统保障作用也会大幅度减少,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程度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各保险公司通过营销和管理的各种手段,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业务质量,大力发展保障功能的险种,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三)强化管理,降低成本

分红保险的销售成本主要集中于销售渠道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因此,要降低分红保险的销售成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分红保险的中介销售渠道建设,尤其是银保合作、邮保合作、证保合作。200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中,仅银行保险的收入就达到了388.4亿元,约占全国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17.1%,为分红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外来看,欧洲很多国家比如法国等的保费收人中,大约有60%以上都来自银行保险。之所以这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银行保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银行、邮政等中介渠道销售可以大幅度降低销售成本,控制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似鸿瑞这种分红类保险,由于投保简单,不需要体检等各种复杂程序,尤其适合通过银行柜台销售,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需要支付及维持相关销售队伍的成本,促进各险种的合理协调发展。在兼业发展成熟的城市,甚至可以逐步减少通过人销售的比重,以便更好地发挥兼业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内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尤其是管理成本,分红保险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承保成本过高,有些公司的承保利润甚至为负数,严重影响到寿险公司的生存,因此应加强对寿险公司的内部管理,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来降低管理费用,降低销售成本。

(四)规范销售行为

分红保险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为开拓业务极有可能发生违规行为,夸高收益率,误导消费者。目前关于分红保险的各种投诉或退保行为中,大多数都是因为人的误导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大力加强对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资格审核,加大对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提高分红保险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规避风险。另外在分红保险的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民众对分红保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对分红保险的分红知识要有清楚的认识,塑造分红保险的理性消费环境,避免消费者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破坏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分红保险的关系行销

篇3

(一)资本市场筹资

1.对投资者的影响

证金公司评级资信高,有政府背景,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具有信用风险低、收益低但收益稳定的特征。对于风险厌恶、期望稳定收入的投资者,购买证金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优先选择。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论,证金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将会使资本市场证券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扩容会导致价格指数下跌。但在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背景下,证金公司所发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债券和股票,可以成为居民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优质资产可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所以转融通业务不一定会对资本市场整体平均价格水平形成负冲击,相反,由于其特性所吸纳的新增入场资金,可能会稳定市场甚至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二)货币市场筹资

1.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说,由于借款人证金公司的信誉级别高,其转融通业务具有市场垄断性质,该项借款是较安全的。为金融机构创造稳定收入流的同时,合理规避了资金的应用风险,符合金融机构的合理、分散化资金配置要求。

2.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现状是货币市场资金盈余,资本市场资金短缺。证金公司从货币市场筹资而将资金应用于资本市场,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隔绝的局面,使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合理调节盈余,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证金公司作为控制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源头,其授信规模能够较大程度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便于防范、控制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二、从资金应用看转融通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投资者的影响

1.新的盈利方式

在转融资业务推出以前,投资者只能做多。转融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方式,预计市场下跌时做空,同样可以盈利。

2.风险对冲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做空做多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风险防范方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转融资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扩大了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势必会增加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其次,证券公司转融资支付给证金公司的利息小于其收取客户的利息,该利息差利润占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成为证券公司未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新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挖掘工作,这会促使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全面更综合性的服务。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办法》规定转融资业务须在商业银行开通专用账户,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但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是否从商业银行转出,是否由证金公司直接掌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价格发现功能。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势力的对比下,市场能够将更多信息融入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多,而被高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空,这使得市场定价将回归到合理区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完善。(2)提供市场流动性。证金公司为资本市场注入资金,资金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证券的需求,提高市场的交易金额。同时,转融资模式下的一买一卖,也必然加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3)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证金公司能在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模,便于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过热泡沫严重时,证金公司可以收缩转融资的放款额,减少资金供给,以缓解过热经济。证金公司可以按照资本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强度调节资金供给,也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和指示对市场进行监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2.不利影响

篇4

在购买保险时,这样的情形有时候会经常发生:当你终于下定了决心签下一份保单,可最后得到的却是保险公司“因为你体检不合格,所以,不能以当初人许诺的标准保费投保,更有甚者还需要你不得不延期投保,或者索性你被拒保了”。

比如:一位24岁男性投保寿险(标准保费:2650元)和重疾险(标准保费:970元),但经过体检后,保险公司决定将他的重疾险保费调至1215元;另有一位40岁男性同样投保寿险和重疾险,但经过体检发现他患有高血压。于是保险公司最终决定:重疾险拒保,寿险保单加费。

换句话说:不是你想买保险时就一定能买到,如果你没有最终通过公司的核保程序,你将买不到你当初想要的保险。核保工作是指保险公司对投保申请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接受这一风险,并在接受风险的情况下,决定保险费率的过程。

一般而言,保险公司的平均预期损失有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对在此范围内的被保险人,费率采用标准费率表。超出范围的或提高费率标准,或拒绝接受投保。

核保的定义

寿险核保

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职业、经济能力、投保动机等因素做危险程度的评估,决定是否承保及确定一个合理的费率基础、承保条件的过程和方法,是对准被保险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选择和分类,并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结论的过程。

客户因为体检不合格,导致不能以标准保费投保,有些需要延期投保,或索性被拒保了。只有在那一刻,客户才唏嘘短叹,恨不能央求保险公司满足自己的投保意愿。对于客户,这是很真实的警示,他们必须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

由于离保额客户往往事业繁忙,生活不规律,也没有固定的锻炼习惯,完全健康的人比率很少。但亚健康并不足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似乎习以为常了。也有客户很不理解保险公司做出的核保决定。

核保的目的

核保的人身保险的经营原理

在于依据以往被保险人死亡,疾病,残疾等经验数据编制出保险费率表,当有新人申请加入被保险人的行列时,他们将来的死亡或残疾的可能性应当接近保险公司预先假定的经验率。

核保的关键是衡量申请人的预期损失是等于、大于还是小于保险公司在标准费率表中的预计损失。一般而言,保险公司的平均预期损失有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对在此范围内的被保险人,费率采用标准费率表,超出范围的或提高费率标准,或者拒绝接受投保。

当客户投保时做出的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选择,这种选择被称为逆选择。比如年轻人预期自己能活很久,于是选择投保活得越久领取越久的生存保险;老年人常常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则有可能选择投保死亡保险。这些都是逆选择的表现。此外,有个别人在投保过程中企图利用投保寿险得到不正当的利益,这种不纯的投保动机,称为道德风险。比如,投保人在投保时,故意隐瞒病情、虚报年龄等。如果让那些有逆选择或道德风险的人获得保险,保险公司的盈利就得不到保障。

核保的工作流程

核保在进行核保时,保险公司的内勤核保人员与外勤业务员通常要进行如下4个步骤:

1 面晤

亲自见被投保人,了解投保动机及被投保人的职业与经济能力、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等,以排除道德风险;

2 观察

了解被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如体形、体态等,对不正常的状态都会注意;

3 询问

进一步解说保险条款,说明如实告知义务、除外责任、停效规定、犹豫期规定等;

4 报告

完成业务员报告书。

健康核保:影响保费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健康风险因素评估是核保风险评估的最重要部分,其信息来源除了投保单上的健康告知外,还包括业务员报告书、各种疾病补充问卷、体检报告、被保人提供的既往病史病历,必要时保险公司还可以调阅被保人的过往理赔信息和社保医疗档案等。前面谈到保险医学以被保人将来可能发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为研究目标,其关注的主要风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格、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病史等,有些并不与被保人目前的身体状况直接相关,但却会对风险保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年龄 ・年龄对寿险和健康险的影响毋庸置疑。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不同,1周岁以下儿童以及45周岁以上成人死亡率较高,56周岁以上成人组死亡率将陡增。死亡率较高的年龄段的被保险人是医务核保的重点,并会根据所保险种的风险限制保额。

性别 ・女性的平均寿命较男性长,其死亡率较男性低,但女性在妊娠期死亡率高于男性。性别与某些疾病发病率有着显著关系,如甲状腺疾病、风湿性疾病、红斑狼疮等多见于女性;胃、食管疾病及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男性为多。

体格 ・体格及体形通过身高、体重、胸围和腹围等因素体现,体格与死亡率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体重偏离正常身高、体重范围越远。死亡率越高。如果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且体检结果伴有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相关症象,如血压高、血脂高、心电图异常、B超显示有脂肪肝等,则有相当高的加费可能。

既往病史 ・包括手术病史、意外伤害史、住院病史、过敏病史、最近就医史以及地方病病史,女性还包括月经婚育史。既往史中告知有某种疾病时,要了解其治疗和目前状况,根据该疾病的风险程度、治疗效果、被保险人的治疗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核保决定。

现病史 ・现病史是医务核保的重要依据,核保人员会对现病史的疾病性质、疾病病程、发作次数、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详细了解,做出综合评估。

家族史 ・常见有遗传倾向的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多囊肾等。对家族史中有遗传倾向疾病者,审核或体检时要详细了解被保险人有无该疾病的相关征象,有相关现症且年龄较轻者,保险公司会慎重核保。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是通过计算风险点数来决定承保条件的,其中对各类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等级都设定了可量化的评分建议,而同种风险应对不同险种、缴费方式等又可有不同的风险系数,这样通过一套科学的计算体系可以得到被保险人在特定产品中的风险评分,这一评分将被划分为若干级,对应相应的加费或拒保条件。如果以100分为标准体的风险基点,那么寿险死亡指数超过470点将被拒保,重大疾病保险死亡指数通常超过270点则被拒保。

体检:

保险公司会请客户到指定医院进行健康状况方面的检查

在体检中保险公司一般会注意:

1、验明身份,避免由他人代替;

2、体检报告中应有被保险人与医师的亲笔签名;

3、仔细询问并记录被保险人的家族病史和既往症。

在保险核保过程中,保险人和客

户最关心的就是健康核保或称医务核保问题。然而为了防止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大都不会将具体的医务核保细则公布给营销人员。并且,核保人员是根据被保险人各方面的状况给出一个总体风险评估,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同一被保险人投保不同险种,或者在不同公司投保同一险种其核保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Attention:常见疾病所面临的核保处理

目前国外的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控制风险,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甚至开始要求客户进行基因检查,以尽可能的提前预知该客户的健康风险。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也开始为部分重要高保额客户提供每年的健康体检,期望主动控制客户健康。

当你的身体如果出现类似以下症状的时候,你就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了:你的保单将有可能被加费,或者遭到公司拒绝投保的“待遇”。

肥胖症

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超过一定值时,即称为肥胖症。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4.9;25~27.9为超重;28~34.9为轻度肥胖;35~39.9为中度肥胖;大于40为重度肥胖。

核保参考结论

寿险及重大疾病类保险:超重或轻度肥胖需加费;中、重度肥胖一般拒保。住院保险:超重活轻度肥胖显著投保份数;中、重度肥胖通常拒保。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脂肪代谢异常而在肝细胞内堆积所致的疾病,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通常会在健康体检B超检查中发现,血液检查时可见血脂升高或肝功能异常。

核保参考结论

寿险及重大疾病:血脂、肝功能正常的无症状者标准费率承保;若合并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或严重酗酒者等危险因素时考虑拒保。住院险:一般附加免责事项,若合并其它高危因素则会考虑拒保。

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此病是由于绝对和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代谢紊乱,早期多无症状,至症状期出现“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神经等多器官病变。

核保参考结论

寿险:若病情控制好,不吸烟、不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或严重并发症,且在公司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可考虑加费承担,否则予以延期或拒保。重大疾病及住院:拒保。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分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但以前两者常见。甲型肝炎为急性疾病,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而乙型肝炎则可通过多种体液传播。有相当一部分乙肝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转为慢性肝炎反复发作,甚至肝硬化、肝癌。

核保参考结论

甲肝,治愈超过半年标准费率承保。乙肝,肝功能及肝脏B超检查正常以标准费率承保;肝功能轻度异常则需加费,明显异常或肝脏B超检查异常,延期承保或拒保。重大疾病:一般加费承保;肝功能明显异常或肝脏B超检查异常,拒保。住院:一般附加不保事项,肝功能明显或肝脏B超异常时拒保。

Q&A专家答疑

A:为何超重,吸烟要加费?这个费用计算依据是什么?如果承保后的状况改善了,是否可不加费了?

Q:根据医学统计,超重、弱体、吸烟者易患一些疾病。如,超重者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是一般人的2.3倍,罹患脑中风的几率是一般人的1.5倍,罹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几率是一般人的1.4倍等。因此,这些人群的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公司会对他们追加保费。

那么,核保加费的依据是什么呢?寿险公司在设计险种、厘定费率时,是以标准人群的生命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给予不同的费率,真正体现费率的公平性,保护广大客户的利益。增加保费就是这样出来的,而这所有加费工作都是通过公司专业人员――核保来决定的。核保人员根据投保当时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估,测算出额外风险需要增收的保费,然后分摊到整个交费期间。

加费额度主要是根据客户投保时状况对未来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一旦定下来,是不会再更改的。如果加费额度可变,可以设想,可能减少加费的客户会主动向公司提出复核申请,而健康状况恶化者就不大可能告知公司申请提高加费额度的,这样将不利于公司进行稳定的风险判断。

A:为什么保险公司要对投保人加费、拒保或者进行除外?

Q:保险公司的标准费率是由精算师依据经验生命表而制订的。当客户的综合危险程度超过了公司所能接受的标准比率时,保险公司就不能再按标准费率接受承保。

・加费:综合危险程度高于标准,但保险公司尚愿意以增加额外保费的形式接受增高的风险。

・拒保:被保险人的预期危险程度严重超过了保险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保险公司不愿承担太高的风险。延期决定适用于目前尚有待观察的异常状况,如根据现在不明朗的情况做出加费或拒保的决定,对公司和客户来讲可能都是不公平的。

・除外:当被保险人的某个独立的不利因素风险较高,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正常承保。如果将这种不利因素以除外责任除风险后,保险公司可以不在长考虑该风险因素。

报告说明

1、调查名称:《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中国城市白领骨干精英(白骨精)健康状况大调查》

2、联合主办:慈铭体检集团、时尚健康

3、调查背景及目的:

城市“白骨精”是改革开放30年到现在,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人群,是最主流最骨干的人群。他们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城市。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他们代表了城市人群最典型的生活方式。所以针对城市自领的健康调查是最有代表性的调查。

4、调查对象:城市白领、骨干、精英人群

5、调查方法:体检数据抽样(11个城市)+问卷调查(网络、平面)+个人访谈

6、调查时间:2009年5月1日――2009年10月31日

7、实际参与人数:51.3万

《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城市“白领骨干精英”健康白皮书(精简版)

历时6个月,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大连、武汉等十余直辖及省会城市300万健康体检数据样本为基础,面向全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从个人、家庭、企业、城市四个角度入手展开的健康大调查活动――《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中国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健康状况大调查”终于落下帷幕。

此次调查,通过网络、邮寄、活动问卷。个人访谈四种方式,共收集了来自全国的51.3万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包括“城市白领精英健康状况调查”、“社会家庭健康状况调查”及“中国企业员工健康状况调查”三大部分60个问题。问题内容包括城市白领人群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易患疾病”、“员工福利”、“健康投资”等。

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慈铭体检集团、时尚健康五大权威机构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汇总分类及分析,并联合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

中国医师协会HMO委员、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博士称,根据调查问卷和慈铭体检集团300万体检数据分析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虽然整体健康指标仍不理想,但随着国家医疗投入的加大和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白领人群健康逐年恶化的趋势5年来首次降低。对此,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时尚健康》与慈铭体检集团院士顾问团联合倡议“22时前睡眠计划”。号召白领开展“吃早餐运动”,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卫生部的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08年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病、损伤和中毒。这表明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危及城市居民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有数据表明,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48.9%。

易患疾病调查:慢性病高发,中年白领“生理年龄”提前衰老10年

中国医师协会HM0委员、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博士称,通过汇总网络、杂志、活动调查等渠道采集的调查问卷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大连等十余省会及直辖市的慈铭体检中心300万客户体检数据分析发现:

年轻人越来越胖

关注1:高血脂、肥胖、脂肪肝

超重和肥胖比例最高,同时20-30岁这一阶段的白领发胖的机率为40.92%,远远大于30-40岁这一阶段的人群,高出14.24%。肥胖年轻化趋势,说明年轻白领应该加强健康管理理念的教育,并能在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健康管理方案,让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进行指导,达到有效的健康塑造。

年轻女性白领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癌症的2倍

关注2、动脉硬化、心脏病

虽然心脏病是中年男人的最常见病,但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在全世界每年1650万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中,有860万是女性。这一数字是女性因癌症死亡人数的两倍。虽然许多妇女害怕癌症,特别是乳腺癌,但她们没有以同样的关注来预防心血管病。北京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因冠心病作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的患者年龄约提前了5~10岁。

年轻人还要警惕低血压

关注3、高血压/低血压

慈铭体检医学专家指出,分析数据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问题年轻化趋势应引起社会重视,这与白领人群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有关。而面向慈铭至尊望族万元体检高端客户中健康数据则显示,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高发问题,使35~50岁的高收入中年白领群体,机体老化速度高于普通职场白领,“生理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自然年龄”10年左右。

调查显示,精英人群比较突出的健康问题有两大类:一是属于代谢紊乱疾病,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富贵病”很少独来独往,若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成为“精英猝死”事件的幕后黑手。第二类是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亚健康问题严重,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长期过劳及易导致癌症。

综合数据显示,白领女性更容易受到心脑血管威胁。男性则要注意“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男女在健康管理方向上更应该细化、有针对性,分析慈铭体检集团的健康管理案例显示,亚健康阶段进行有效的专业健康干预,将会82.5%的慢病被延迟发病或者直接转为健康状态。

生活方式调查:饮食睡眠不规律占八成,专家号召“吃早餐运动和22时睡眠计划”

随着生活条件提高,国人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但由于生活方式不科学和健康意识不足,使人体器官衰老速度加快,抗病能力大大降低,白领的患病几率逐年上升。《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从饮食、睡眠、运动及心理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近八成白领饮食睡眠不规律,每天感觉比较疲倦。

此外,精英人群易患的疾病主要为脊椎病、血脂增高、血糖增高、脂肪肝和眼科疾病。而以往媒体关注不多的企业高管人群健康问题也非常突出,高达56%的企业高管存在过劳。企业高管易患的高危疾病,主要为超重或肥胖和俗称“三高”的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韩小红博士称。在对比2000份慈铭体检检前健康情况客户问卷和体检结果时发现,熬夜生活、网络生活、空调生活和过度追求塑身、排毒等四大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受调查者体检结果异常有密切联系,也是近年来心血管、糖尿病等疾患年轻化趋势的主要因素。白领人群年龄越小锻炼越少,年轻人没有老年人锻炼多;年轻女性受盲目减肥塑身等误区影响饮食比其他人群更不规律等现象应引起重视。韩博士提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能减少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发病率,延长平均寿命。

压力来源调查:城市越大压力越大,五成人“很疲倦”,“移民白领”最担心“空巢父母”健康

关于压力来源的调查显示,买房、父母健康、婚姻和孩子教育成为白领四大压力源。白领族群普遍反应,他们目前心理状态排名前三位的均为负面情绪,分别为疲倦感49%,平淡感46%和烦躁感38%,满足感不到一成。在调查中,外企管理人员过劳现象最多,国企高层、私企业主、新闻媒体、IT等行业过劳现象最普遍。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月饼”,中秋前夕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移民白领”面对事业与亲情矛盾时的无奈。调查显示。买房成为第一压力的受调查者达46%,超过工作和孩子教育等因素,成为头号压力源,父母健康问题则成为白领第二大压力来源,达38%,留守老家的“空巢父母”健康无人照顾的问题,成为“移民白领”心里的痛。而“剩男、剩女”问题,则成为未婚白领不快乐的根源之一。

汇总《时尚健康》、新浪网和慈铭体检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客户数据显示,北京成为健康压力最大城市,广州排名第二,与上海、深圳、南京分列前五名,武汉、成都、大连、金华、济南等二三线城市白领健康压力相对更小。

健康福利调查:员工健康权逐渐受重视,民企健康福利没有外企好

数据显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前三位健康福利,分别是“基本的医疗保险保障85%、健康体检52%、带薪病假33%”,其中医疗保险和带薪病假与往年持平,为员工提供定期体检虽受金融危机影响比去年的53.59%(基本体检+全面体检)下滑近2个百分点,但与07年相比仍高出8个百分点,且有七成企业并未因为经济危机减少健康福利方面的投入,说明员工健康福利逐渐为管理层重视。

篇5

2013年3月,湖南、广东等地分别出现龙卷风、暴雨、冰雹、强降雪等异常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便,甚至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交通运输、农业、零售业等多个行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世界无法逃离气象这一底色,全球经济生产总值的80%都受天气因素左右。

正因为如此,从古代的夜观天象到如今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气象服务,人类一直在尝试利用气象信息提供决策依据,趋利避害,气象服务业应运而生。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气象服务业已经相当成熟,中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刚刚起步,但作为气象服务产品之一的气象服务App已经赚足了吆喝。2013年3月初,墨迹天气宣布用户过亿,成为继微博、微信、美图秀秀及高德地图之后又一款用户过亿的应用程序,新浪天气通以明星语音播报为特色,并由新浪微博导入天然社交性,其用户量也已达到6000万。

气象App赚足吆喝

气象App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般意义的气象预报,借着移动终端的红火,免费下载的气象App对121气象服务台、短信天气预报等针对个人收费的气象服务项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从气象服务角度来看,气象App的专业性并不高,各家提供的核心信息并无明显区别,也就无法直接向用户收费。因此,各App使出浑身解数推出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再尝试以庞大的用户数为基础盈利。

上线于2009年5月的墨迹天气,至今已进行了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盛大、创新工场等。2013年3月初,墨迹天气宣布用户过亿。与众多App一样,广告和内置推广是墨迹天气的盈利方向。墨迹天气已经开始了与品牌深度合作的尝试,2012年底,其曾与阿迪达斯合作,将阿迪达斯形象代言人的形象通过穿衣指数、运动指数进行植入。在4·20芦山地震之后,iPhone版墨迹天气的主页很快就出现了Jeep汽车的公益广告。

如果单纯提供气象信息,墨迹天气只是一款普通的工具,用户参与度并不高。为提高用户黏性,墨迹天气向社交转型,推出了“实景天气”功能,用户可以拍下所在位置的照片并上传。此做法一来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天气预报形象化,二来也可以帮助墨迹天气建立起用户系统,为后续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作准备。

墨迹天气希望转型天气社交,而与新浪手机微博同属一个部门的新浪天气通则在社交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2012年7月,天气通推出“拍天气”功能,与微博的位置服务相结合,用户可看到附近的人上传的照片。2013年3月,“实景”功能内测,以照片流的形式显示某个城市的照片,其中不仅包括天气通用户上传的照片,程序也会自动抓取用户在新浪微博中上传的该位置的照片。芦山地震后,用户可免登录天气通,直接通过实景天气求助信息。

天气通于2008年上线,曾以明星语音播报天气的功能吸引大量用户,目前用户量约为6000万。新浪天气通项目总监江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气通相当于新浪微博的垂直客户端,新浪希望将其打造成生活门户,作为新浪各种服务的一个入口。目前,天气通已经开始与广告商进行接触,并计划推出气象增值服务,例如自动为亲友发送天气预警等。

挖掘气象数据的附加值

气象App虽然赚足了吆喝,但因为其提供的只是专业性不高的普通气象信息,因此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专业气象服务的盈利模式已经十分成熟—通过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产品而获得收入。

从本质上来看,气象服务业是一个挖掘气象数据附加值的产业。原始气象数据由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监测站等采集而来,相当于气象服务业的“原料”,曾经,它们的作用主要局限于公益性的公众气象预报。而随着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气象公司对于气象数据的挖掘进入深耕细作时代,根据客户的特定口味对“原料”进行打造,进而生成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气象产品。

例如,气象公司可以为风湿病、糖尿病患者等特定人群服务,根据气象状况为其提供生活建议;也可以为某个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例如德国的气象公司啤酒气象指数,啤酒商可据其调整生产策略;还可以为某些对天气更为敏感的航空、运输以及旅行社行业提供气象咨询服务等。当然,如果政策允许,气象公司还可以以生产气象预报节目等方式涉足公众气象服务领域。

免费数据成就美国气象产业盛宴

美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次的政策反复后,美国政府明确划分了公、私气象服务。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气象局(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向企业和公众免费提供气象数据,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由私人公司负责,当然,私人公司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观测站收集特定的数据。不过,免费的气象数据依然是美国气象产业盛宴的核心所在,不仅降低了气象公司的成本,也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

美国气象公司数量众多且规模不一,很难准确统计气象公司的数量以及产业规模,但据致力于环境科学教育和培训的全球性组织COMET的主管蒂姆·斯潘格勒(Tim Spangler)估计,美国广义的天气和气候产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50亿美元,其中约250家商业气象机构贡献了20亿美元的收入。

天气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是美国一家典型的综合性气象服务公司,拥有200名气象学家,其前身是创建于1982年的24小时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 )。1995年,天气网()创立,为用户提供在线天气服务,1999年,天气频道开始尝试移动端气象服务,2000年推出天气预警产品,2002年付费的手机应用面市。2008年,美国天气频道被 NBC 环球公司及黑石集团( The Blackstone Group) 和 贝恩资本(Bain Capital) 三家联合收购。

包括天气公司在内,气象银行(Weather Bank)、气象数据(Weather Data Services)等气象服务公司共同分享免费气象数据所带来的产业盛宴,但大部分公司的服务都以天气预报为核心,相似度很高,随着气象服务业的逐渐成熟,行业整合不可避免地出现。天气公司等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收购扩展业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小公司则被吞并甚至倒闭。气象产业研究机构IBIS World报告称,在2012年之前的5年里,从事气象预告服务产业的公司的数量以每年减少1.5%的速度减少到199家。

2012年,美国天气频道又拉开了整合的序幕。7月,其收购美国在线天气服务商Weather Underground。8月,隶属于天气频道的国际天气服务公司(Weather Services International)收购专注于互动天气、图形和数据服务的技术公司天气中心(Weather Central)—天气服务公司主要针对运输、能源行业提供气象服务。10月,天气频道更名为美国天气公司,其业务已经触及气象服务的各个领域。得益于跨平台的服务体系,美国天气公司已然覆盖了美国天气信息观众的89%。

专业的气象服务公司之外,由于任何自然因素均不可100%预报准确,规避天气风险的需求仍然存在,天气保险和天气衍生品因此相继出现,它们通常与专业的气象服务公司合作,根据预测数据开展业务。

美国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有关沙尘暴、飓风等恶劣天气的保险,而由谷歌前员工大卫·弗莱德伯格创办的天气账单公司(Weather Bill)则将业务瞄准个人客户,例如农民可在其网站上购买一份保险,如果某个月份的气温低于特定度数,其便可获得一份保险金。2011年,天气账单募得了4200万美元的投资。

与以转移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天气保险相比,从1996年开始萌芽的天气衍生品已经从单纯的避险工具进化为“高概率、低风险”的另类金融工具,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进场寻求套利机会(详见本刊2008年11月号《天气衍生品:从避险工具到投资资产》)。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eather Risk Management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天气衍生品市场增长了20%,总规模达到118亿美元。

中国市场:气象局主导下的萌芽

大力开拓本土市场之余,美国的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news,后被日本天气新闻公司兼并)早在1985年便与上海海事大学合资成立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目前营业执照已被吊销)。之后,国外的气象公司纷纷以成立分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的身影更为活跃。

2006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旗下的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与美国天气中心合作,利用其软件解决方案为天气预报节目和中国气象频道提供支持。2013年3月中旬,华风与美国天气公司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由后者提供气象大数据解决方案。目前,美国天气公司已经在中国拥有35个客户,包括省级、市级的气象局。

不过,虽然中国从1985年便开始有偿气象服务的尝试,但只是气象部门的“创收行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基本为零。直到气象发展“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吸引全社会积极参与气象信息产业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发展气象敏感行业和领域的气候风险咨询服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增值服务”,商业气象服务产业才迎来真正的曙光。

自2011年6月开始,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在北京和南京两地相继开工,按照规划,科技园将在5年内建设完成,园区企业将覆盖气象装备技术、现代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信息传播及通讯技术应用、气象云及气象应用软件开发五个领域,形成一条完整的气象产业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由中国气象局下属的风云气象科技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管理,其也计划适时引入民营资本。

气象科技产业园尚在建设中,专业从事气象服务业的公司也开始萌芽。南京信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气象云计算平台为核心支撑,为气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海洋、航空等气象敏感行业提供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并研发气象信息软硬件产品。其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海鑫投资有限公司于2011年共同组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拥有深厚的科研背景,其一直在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银行金融服务 应对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互联网金融具有丰富多样且个性化的服务模式。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人们应该严加防范。同时,银行应该迎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它的创新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在管理理念、业务开展和企业建设方面加速转型,打造完美的客户服务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新型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1.1一定程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平台上活跃着大量客户,他们的交易记录和评价信息可以作为信用参考,交易双方可以就此考虑是否交易。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易双方可以方便的了解对方资金实力和信用信息,一定程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融资方面网络实现的借贷业务,如果客户出现违约行为可以在网络公布其违约行为,降低其信用评价,增加了企业违约的成本,有效制约了贷款违约行为。

1.2有效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网络银行每笔订单交易成本仅需0.01美元,远远低于柜台网店、ATM等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阿里数据显示每笔传统贷款成本在2000元上下,阿里小额贷款每笔交易成本在2.3元左右。这充分说明了网络金融模式极大的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互联网的虚拟服务耗费人力少,通过服务终端和网络就可以实现资金借贷。

1.3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客户在网络平台申请借贷;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数据了解客户的交易信息,并通过相应软件评价客户信用等级;有闲散资金的人在网络信息指导下竞标借款,满足客户的借贷需求。而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模式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一般耗时比较长,互联网金融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

2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

2.1盈利方式受到的冲击

第一,商业银行存款数额极大的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挤占。现阶段商业银行收入主要靠利益差,存款是商业银行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比如民生银行,2012年其中间业务盈利只占总盈利的20%左右。然而,因为互联网金融对存款的挤占,传统依靠存款盈利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大量流出,到2013年10月份,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存款负增长将近1.3亿元。大量的资金进入互联网金融,余额宝数据显示面世4个月其用户接近2000万,转入资金1300多亿元。

第二,银行传统利益获取方式受到挑战。比如第三方支付扩展了银行支付范围,提高了支付效率,虽然支付环节是不盈利的,但是支付过程中客户留下的信息与数据却有巨大价值。2012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收入进行调整使其收入急剧下降。目前只靠传统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只能痛苦挣扎,随着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亟待调整。

2.2既有融资格局受到的冲击

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是通过利差实现的,所以其客户多为大企业和高端客户,对客户信誉要求较高。目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金融服务商数量剧增,金融企业竞争白热化,中小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贷款低消耗、高回报的重要客户群体,互联网积累的中小客户对银行发展越来越重要。互联网金融流程简单、操作方便、产品丰富,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欢迎的金融模式。比如阿里小额贷款在线申请一秒到账,这是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想象的。

2.3商业银行中介理念受到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银行中介身份逐渐被边缘化。在互联网上第三方支付、电商企业通过信息优势进入金融行业,并且凭借先进模式不断挤压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不断的向融资和信贷领域扩张。比如网络支付包括话费支付、银行卡支付、互联网支付、支付宝等企业,他们提供首付款、转账汇款、车票代购、话费保险缴费业务,服务范围已经延伸到陕西、湖南、内蒙古等比较偏远地区。

3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发展策略

3.1个人客户发展策略

目前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和商务活动联系广泛而紧密,银行应该充分认识网络金融的优势并善加利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开发人们需要的产品,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在笼络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发新的客户群体。比如,银行可以将“家庭”作为核心,以“家庭成长”为理念,详细划分客户资产水平,开发满足其家庭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完善服务和实惠的价格逐步开拓市场。比如,银行可以和医院、养老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提供客户医疗、教育方面的金融服务;或者和证券公司和基金企业合作,开发投资理财方面的金融产品。

活跃在网络上的年青客户通过网络扩大了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金融信息,他们通过网络了解金融产品的服务模式、收益和风险。针对这些客户银行在设计开发金融服务的时候,要提供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产品,同时要确保操作的简单快捷,从而满足年青互联网一族的要求。另外,银行还应该适当的创新宣传推广的方式,除了通过地铁、公交、报纸、电视等媒体渠道,还应该通过年青人喜欢的微博、APP等软件进行宣传,在宣传的时候充分考虑客户的喜好和偏爱。

3.2中小企业客户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客户需要的是经营性资金和消费理财需求,更多的关心专业优质的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所以,以“伴随事业成长”理念,银行应该按照客户资产对其进行划分,提供有针对性的借贷以及理财产品,有效的锁定客户。另外,银行应该通过提供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实现客户供应链和信息链的结合,了解掌握客户交易行为和信息,为客户提供资金、信息的全程服务,从而满足中小企业整体上的金融需求。

3.3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组合

首先,通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升级。做好零售业务的创新,加强对网络银行、电视银行、个人外汇以及手机银行为主的网络产品的推广和完善,在新的柜台系统应用后继续开发延伸产品和金融业务,积极开发储蓄型理财产品,继续研究开发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等产品。同时,加大对银行产品组合的创新力度,做好金融业务的优化整合,既有产品要保持其标准化以及系统化。做好网络支付服务,坚持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开发多账户、多媒体、多渠道的支付服务,随时随地让客户随心支付。

其次,创新银行融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融资渠道、融资流程和融资风险管理,重点开发个人消费、贸易和供应链融资等适合互联网操作的融资模式,针对个人、小微企业、供应链企业开发自助融资服务。广泛开展和电商企业、支付平台、保险公司的合作,实现电商企业带来、个人带来、信用卡分期业务的线上批量操作。紧密联系信托机构、基金企业和风投企业,研究开发股权融资、可转债融资、融资租赁等新的融资模式,吸引优质客户改变传统业务格局,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做好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企业和个人存款不断向着理财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要掌握企业、家庭实际需要,开展与理财机构的合作,开发个性化的短期理财服务。同时,银行应充分利用资金业务、银行交易、金融市场,通过这些金融工具开发推广个性化理财服务。开发并完善互联网财富管理系统,提供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私人银行等多种金融产品组合。开发完善的理财服务信息检索、理财规划、理财方案等增值服务,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产品。

第四,大力开发国际金融产品。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和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由此带来的跨国贸易、结算清算以及票据业务日益增多[7]。银行应该结合所在地经济特征,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克服地域限制,开发贸易融资、进口代收、信用证开办、业务状态通知等国际金融产品,从而拓宽现有业务范围,为企业、个人提供完善的国际金融服务。

4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因为其灵活个性化的服务获得客户满意,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创新理念寻找发展思路。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不断蚕食银行客户群体的情况下,银行应该转变理念,加速银行转型,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个性的信贷和理财服务。银行应加强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参考文献:

[1]朱.中国工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刘瑾.北京农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陈勇.平安银行客户服务渠道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企业集团的结构化转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使企业集团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而对财务公司而言,一是企业集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财务公司提供了更高的金融服务要求。二是从财务公司的自身发展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靠存贷利息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因此综合来看,财务公司国际化是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配套战略部署,也是财务公司打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企业集团外汇业务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外汇风险管理则需要引起关注与重视。

一、外汇风险的基本概述

(一)外汇的概念

单纯的从理论角度分析,外汇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是指所持有的全部通过除本国货币之外的资金以及资产。换而言之,外汇主要是指他国货币所表示,并且用于国际之间债券债务结算的一种支付手段,可以说外汇是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调节剂。

(二)外汇风险的概念

在企业的发展中外汇业务需要对货币进行折算或者兑换,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就是汇率,并且汇率的波动形成了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汇率以及利率的变化下或者交易者到期违约给外汇交易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等。而狭义的外汇则主要是指在各国经济贸易以及各项金融活动中,利用外币计价的应收款、资产因为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这被称为汇率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的类别

(一)交易风险

所谓的交易风险主要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商品与劳务交易过程中因为交易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而导致企业损失的潜在风险。

(二)折算风险

所谓的折算风险主要是指企业集团将子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财务报表折算为母公司所在的会计报表,因为折算汇率变动,而导致财务报表上的项目价值发生变化,导致企业会计账表存在风险。

(三)经济风险

所谓的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发生变化会对未来的销售、利润、成本以及税金等造成影响,且企业在未来可获得的现金流量净现值出现负面影响。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财务策略

从整体角度分析,财务策略主要是指对受到风险的资金以及债务进行调整,实现对外汇风险的有效规避,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债务法

从某个含义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将即将或者已有的存在风险的资金实施债务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受险资金与负债的配比,这样一来汇率变动所引起的现金流会有所减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外汇风险降下了。其中债务法的成本便是债务的利益,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除此之外,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受到风险的项目是全部资产与负债,因为股东的利益不可能为零,所以这种情况下子公司不可以采取消减资金的方式进行规避风险。然而假如母公司在子公司当地发行债券,那么折算风险便可以消除。但是需要额外注意的是,虽然折算风险可以利用债务法加以防范,但是如果长期汇率变动那么则不需要采取债务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借款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筹资高成本。另外,债务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需要考虑隐含成本:其一是债务法规避是短期汇率变动,对长期汇率不会造成影响;其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其三是债务法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利率风险引入。

(二)资金调度法

资金调度法主要分为提前与滞后形式,提前是指提前支付应收款。主要是因为只有将外汇业务提前结清,那么受险项目才不会存在,外汇风险也会有所消失。滞后则是指推迟支付应收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应结清的风险头寸,并且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无论提前还是滞后,一般都是发生在企业的内部,简而言之,也就是发生在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资金调度法主要是利用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将部分外汇风险加以消化,假如企业设置内部银行以及结算中心,只要保证其操作的合理性,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资金调度会受到合同的制约,并且也会受到其它国家与法律的规定,这样一来则会对提前或者滞后对策的可行性产生影响。

(三)币种选择法

一般而言,企业在未来的受险资产与负债很多情况下都是由所签订的进出口协议所引起的,所以交易币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受险情况。其中最安全的便是利用本币计价结算,企业一般不会发生外汇业务,也不会遭受风险。从某个角度分析,假如进出口是以非本币计价的,那么在币种的选择上最为主要的原则便是出口争取收硬币,进口争取支付软币。然而因为大多交易方都了解这一规律,如果一再坚持,那么则只能降低价格。另外,企业在选择优势货币的时候,不仅要对硬币与软币加以分析,还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外汇储备以及相关的要求。当然,为从根本上减少各类风险,企业需要采取软币与硬币相互搭配的方式,在持有硬币资产的时候也持有少量的软币,这样一来才能在汇率变动的时候将损失降低,才能真正减少交易风险与折算风险。与此同时,币种选择法也是有成本的,在争取优势货币的时候对合同条款中的价格以及数量等进行让步,所利润会有所减少,还会构成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列合同保值条款

很多情况下,在进出口以及对外借贷的过程中,尤其是不能消除汇率风险因素的基础上,企业是无法自行选择优势货币的,当然为从根本上转移或者分担可能蒙受的各项经济损失,企业需要在合同价格、数量、交易对方方面进行协商,此外,还需要在有关合同中添加列保护性条款,真正将汇率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此外,加列保护性条款主要属于风险转移法,这种方法包括三点:其一是加列货币保值条款,主要是选择某一种或者几种货币给合同货币进行保值,并且还需要在合同中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如此才能实现对汇率风险的控制。其二是需要加列均摊损益条款,其中均摊损益主要是指合同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所出现的经济损失以及经济收益,一般是需要交易双方共同进行平摊的,并且在有关合同中加列均摊损益条款,从而实现对汇率风险的合理控制。其三是需要加列选择货币条款,选择货币主要是指在合同期满的时候选择并确定支付的货币,其中选择货币的权利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某一方,在合同中加列选择货币条款可以在对外借贷中对汇率风险加以控制,甚至还可以在对外借贷的时候,由债务人承担汇率风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资金筹资活动。

(五)保险法

保险法主要是指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汇率变动险,很多情况下,因为汇率发生变动而蒙受损失,这种情况下变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一般而言,汇率风险保险是由国家所承担的,但是因为国情不同,保险的范围也不同,比如在日本,保险局限于部分长期外币债券,且币种主要局限在美元、英镑等,而在美国,需要由国际开发署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且保险标是美国居民的对外投资。总而言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规避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成本以及效率,从某个角度分析,风险管理会对企业的实际税后损益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财务结构以及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推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邦定.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80-82.

[2]张洁,李楠.亟待加强的财务公司外汇管理制度[J].中国外汇,2015(7):67-68.

[3]车晓宁,沈继伦.浅议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跨国公司外汇财务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3(21):325+336.

[4]何迎新.财务公司外汇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金融会计,2012(7):74-76.

[5]林桂云.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J].冶金财会,2012(1):31-32.

[6]常剑.上市公司外汇风险管理财务视角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86-87.

篇8

蒋涛(1964—),女,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管理学硕士,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财务分析。

摘 要:股利分配属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的核心政策之一,一直被利益相关方所重视。它不仅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而且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公司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都与股利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上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本文试图通过相关理论分析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利分配;股利政策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然而资本市场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问题则尤为严重。上市公司通过股利分配帮助投资者实现合理投资回报,同时促进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多年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始终不尽人意,不分红、少分红现象普遍,缺乏对股东的回报意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供给与部分投资者的分红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股利分配的相关理论

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就提出了股利无关论定理,作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中,股东的财富取决于其投资政策,与股利的支付无关。但该理论前提过于严格。1963年戈登完善“一鸟在手”理论,认为股利上升会导致公司价值的上升。1967年在进一步研究后,法拉和塞尔文提出了税差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股利的所得税率与资本所得税率不同,为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应推迟发放股利。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提出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派发股利可以降低成本。在1984年,伊斯特布鲁克指出在非完善的市场中,当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政策来传递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

从以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否合理应包括三个标准:公司价值、股东回报、股利政策持续性。过低的股利虽然使公司留有较多资金,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但达不到股东的预期回报,造成股票价格下降;过高的股利维护了股东的权益,股价上涨,但公司可用于未来发展的资金减少,影响公司未来收益。持续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向广大投资者传达公司发展良好的信号。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一)近年来我国股市分红状况有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证监会逐步出台多项政策规范股票市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意愿、股息率有了较大提高。

2011年证监会继续强调分红政策,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细化和明确分红政策,而且还在IPO公司中推行分红承诺,提高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意识。2012年初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截至4月27日,2011年共有1585家公司提出现金分红,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7.58%,预计派现金额高达6009亿元。

(二)股息率偏低,高股息率公司少

在政策压力下,很多上市公司大笔分红,但从股息率看,对投资者的回报仍然不高。股息率=每股股利/每股股价,反映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平均股息率尚未达到1%,远低于定期存款利率3.5%。而境外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都在1.5%到3%之间。

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盈率较高。股息率D/P=(D/E) /(P/E)=股利支付率 /市盈率。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大于25倍的占到了80%,说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股票价值存在高估。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我国股市投机氛围严重,投资者并不太注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而只重视股票价差以从中牟利。

(三)股利政策频繁变动,持续性差

稳定的鼓励政策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使公司拥有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意识,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随意制定鼓励政策,目的不明确。部分上市公司各年的股利分配十分不均衡,有的年份分配股利很多,有的年份甚至不进行分配。其不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使投资者不能准确地对公司前景的进行预期。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对股利分配政策没有长远打算,缺乏在股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战略指导。

(四)偏好股票股利方式

由于现金分红将会导致大量现金流出,减少公司资产。而股票股利方式不会导致现金流的减少,只是将公司的留存收益和盈余公积转化为股本,实质上降低了权益融资的成本,反映了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

(五)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的高度集中化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少数绩优公司创造了市场的大部分利润,并分发了占据市场较高比例的股利。股利支付集中化趋势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引起的。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较多,实力雄厚,市值高,盈利多。而国有大股东通常有现金分红要求,从而为股市提供了大量现金分红。

三、规范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对在股票市场融资意义的理解。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理应是为了增加公司投资机会,提高盈利能力或者缓解公司资金短缺压力而进行的融资。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低,一些公司把发行股票当成便宜的融资渠道,获得远远超过其所需的资金,最终造成资金的浪费。增强公司对上市融资的正确认识,有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抑制市场投机氛围,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而投资者则重资本利得,轻股利分红。由于投资者不注重对股票实际价值的分析,从而助长了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的股利分配行为。为此,应该向投资者宣传理性投资理念,引导资金的流向,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让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通过理性投资,使股票价格回归其真正价值,缓解我国股票市场市盈率过高的现象,从而提高股息率。

第三,加强对不分红或少分红公司的信息披露。通过对股利政策进行披露,让社会舆论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监督,使理性投资者能基本预期到未来可分得的股利。并且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股利政策的比较,来选择能达到自己投资报酬率要求的股票。

第四,加强证券方面的立法与监督工作。在我国分红与再融资挂钩,上市公司若想再融资,必须发放股利。如前文所述,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股市少分红状况,但存在悖论。但我国的强制分红政策将再融资与股利分红挂钩,存在一定的悖论。若公司需要再融资,则表明该公司缺钱,缺钱则不可能进行股利分配;若公司进行股利派现,则表明公司资金充足,无需再融资。而在成熟股票市场,分红直接与退市制度挂钩。我国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证券方面的立法,早日完善退市制度,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进一步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池昭梅.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现状研究——以广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8).

篇9

今年45岁的李先生经营着一家纺织企业,生产的服装主要出口国外。根据往年经验,李先生的年收入在80万元左右。

为了给李先生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42岁的李太太早在十几年前就放弃工作,当起了全职主妇。现在,他们的儿子今年19岁,在英国上大学,预计两年半后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硕士学位。

收入单一 花销不小

由于李先生家庭月度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性,我们采用年度收支的方式对其进行计算。

李先生一家的年度生活开支在26万元左右,包括餐饮、娱乐、服装、旅行、应酬等各项费用。不过与日常消费支出相比,儿子的留学费用才是他们更大额的开支,每年在30万元左右。也正有了这一份负担,李先生夫妇二人希望寻求一份有效的理财方案,尽可能规避资产缩水的风险。

“我们家现在的存款有120万元,按往年的收入水平,我是不会担心的,不过,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情况不怎么乐观,而且国内人力、原料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也出现了下滑。”李先生道出了心中的疑虑,“我们家庭的资产结构很简单,除了120万元存款外,有一套价值220万元的住房,没有贷款,另外还有一辆30万元的汽车。太太的黄金及铂金首饰之类的大约5万元。我们几乎没有做什么金融投资,所有的收入全来自我生意所得。”李先生说,他希望有一份适合他们家庭情况的理财规划。如何解决资产缩水问题。

首先是资产缩水的问题需要解决。李先生说,他觉得现有的银行存款正逐步缩水,如果未来企业收入下降,他和太太很可能会面临“家庭金融危机”。

“120万元存款既要应对生活花费,又要负担儿子的教育费用,可能不够”,李先生心里盘算着可以拿出一部分存款做些投资。“虽然做生意我还比较成功,但说起投资,我就是个门外汉。”李先生说,他和太太对投资可谓一窍不通,考虑到性格和年龄等因素,他们希望理财师推荐的是风险有保障的品种,起码在心理上不要承受太大的压力。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还要考虑儿子未来的学习费用、夫妇俩的养老费用等情况。“我儿子现在是大学二年级,大学毕业后可能还要继续深造几年,估计花费在10。万元左右。”李先生对儿子的教育金进行了估算,不过,对于自己和太太的养老费用,他却有些“糊涂”了,“现在都说养老是笔大数目,可不同人、不同消费水平所需要的养老费用是不同的,我们希望理财师根据我们现在的消费水平,在尽量保持现有生活品质的前提下,为我们算算将来养老要花多少钱,现在开始储备是不是来得及呢?”李先生说。保险方面白纸一张

虽然李先生为家庭营造了不错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但在保险保障方面,一家人几乎全部空白。“我和太太、儿子从来没有买过任何商业保险。”年过不惑的李先生如今想到要增添保险保障了。“我以前对健康方面的问题很少关注,现在年纪大了,自己也知道身体素质不如从前了,所以我想问问是不是有合适的健康险可以投保?”

此外,李先生还想问问作为一个家庭支柱,他还需要怎样的保险保障,又该投保多少金额比较合适?在养老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保险“助一臂之力”?

家庭资产配置与具体投资建议

陈 婷

李先生是一位私营企业主,年收入还算不错且较为稳定,现有家庭资产结构比较简单,但随着儿子的逐步长大,该家庭即将由家庭成长期步入家庭成熟期,也出现了几个令人比较头疼的理财问题。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来源单一由于李先生夫妇“私营企业生+全职太太”的组合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作为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李先生赚钱能力较高,但肩上的负担不小。

支出数额较高从该家庭的收支情况看,日常支出绝对值较高,夫妻两人一年要花费26万元,约占家庭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一年要花去30万元,超过了家庭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家庭资产状况

金融资产结构单一,集中在银行存款上除了一套220万元的自用住房,一辆30万元左右的私家车,太太的一些首饰,李先生家庭的其他资金全部是定、活期存款。

保障性投入过低虽然李先生为家庭营造了不错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但在保险保障方面,一家人几乎全部空白。他和太太、儿子从来没有买过任何商业保险。家庭理财目标分析

根据李先生家庭主要理财目标的紧迫性、重要性程度,我们将其理财目标重新排序:

希望为家庭准备充足的保险保障,以应付突然出现的风险,特别是李先生本人的保障;

继续为儿子准备在英国的大学及研究生深造费用;

开始储备夫妻双方的退休金。风险承受能力预估

李先生有自己的事业,每年有可观的收入,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这使李先生的家庭具有较好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李先生已经45岁,而且公司因为是外向型的纺织企业,将来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而李太太42岁,且已与社会脱节十几年,风险承受能力非常低。而且,孩子的教育费用是刚性需求,变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综合来看,李先生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只能算中等,同时因为他个人性格较保守,从来没有任何投资理财的经验,也没有多少时间和可能性去做主动投资,因此适合稳健型的投资理财模式。

具体理财建议

增加家庭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先生一家的家庭风险会逐渐上升,主要是李先生的健康风险及其夫人的养老风险。鉴于李先生是这个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因此他是这个家庭保障的重中之重。

因此李先生本人的人身保障(通过各类寿险和意外险来实现)总保额需要配置在3110万~40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李先生年龄已经45岁,投保重大疾病险费率已经较高,建议购买一份保额30万-50万元的终身重大疾病险,保费一次性付清或分五年付清,原则是短期缴款。

李太太基本没交过基本社会保险,因此将来的养老金来源只能靠个人。最好能通过选择分红型养老险,来做一部分稳定的养老金来源准备。

李先生的儿子最好能在英国自行购买人身意外险,并参加当地的学生医疗保险,还可以投一些财产险和个人责任险,将在外读书的各类风险覆盖。

优化家庭各类投资,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目前,李先生家银行存款收益实在太低,因此需要做比较积极的配置,以便实现家庭各项理财目标。

建议可将现有的110万元定期存款(10万元活期存款不变)做一个整体配置,比如,可以分散为30万元债券类资产(国债或债券型基金)、50万元平衡型开放式基金(或封闭基金);还有30万元,不妨作儿子回国后可能会需要一套房产,作为

首付款购买一套小户型住房。

同时,我们建议,将来随着李先生家庭资产的继续增加,应该逐步增加低风险和保障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让已经获得资产收益稳定下来,这样比较符合李先生稳定增值的需求。

未来所获资金应积极投资至于未来三年内,李先生家庭每年可以积攒下来的20多万元,不宜再继续作为存款,应该积极滚动起来,作为夫妻两人将来的养老金储备基础(儿子的学费等已经计人家庭支出项)。只要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理性投资,以李先生家庭现有的情况看,李太太的退休金是有着落的。

“小处”着手演绎健康人生虽然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但在日常支出中也要有个度,不要过度消费,过于透支未来老年生活的品质。平常也可以巧用银行的各种理财工具为资产增值,或者是节约点钱。比如可以李先生名义申请银行信用卡金卡(白金卡或黑金卡),并为太太申请附属卡,在消费时尽量多刷卡,尽量享用银行卡消费的免息周期,同时便于建立完善自己个人的信用档案。给儿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国际汇款的比较,节约手续费。日常生活支处后有剩余的资金,也可以尽快转换成货币基金,不断循环积累,让财富积少成多,夸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保险建议

马志红

李先生是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是家庭中最需要购买保险的人,建议着重对李先生本人设计保险计划。李先生作为家庭支柱,他的保险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资产保全李先生目前处于一生中的收入高峰期,应在这一时期对现有资产进行有效保全。分红保险是资产保全的有效工具,是一种稳妥的资金储备方式。虽然李先生拥有一定金额的银行存款,但存款很可能被用作企业周转资金。因此,李先生需要以保险作为资产的安全屏障。在企业发生意外情况如债权债务纠纷等问题时,保险资金不会被冻结或拍卖,而且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一笔保单贷款。同时购买分红保险可以享受分红。

退休准备李先生应及早为未来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分红年金保险是退休金储备的有力工具,可以为李先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养老金储备方案,通过合理的资金储蓄,李先生在年老时就可以定期获得养老所需资金。

健康保障中年人健康变化可能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耗费大量的家庭积蓄。商业重大疾病保险可以有效提供财务补偿,减少因可能的重疾导致的财务损失。

为此,我们为李先生设计了如下保障计划(详见下表)。这样的保障搭配,李先生的保障利益主要有:

年金 自合同生效三个月后的对应日起至59周岁,李先生每年可领取5073元。自60周岁开始至79周岁,李先生每年可领取15218元,上述年金若留存于公司,还可累积生息,持续增值。按照3%的年累积利率预测,到59周岁时累积年金可达94347元,到80周岁时累积年金可达596696元。

祝寿金 李先生80周岁时可以领取祝寿金338180元。

重大疾病保险金 因意外伤害或等待期(180日)后因意外伤害以外的原因被确诊初次患合同约定重疾,最高给付30万元,附加险同终止;等待期(180日)内因意外伤害以外的原因被确诊初次患约定重疾,给付“附加(A款)重大疾病保险”已交保费,附加险合同终止。

特定疾病关爱提前给付 因意外伤害或等待期(180日)后因意外伤害以外的原因被确诊初次患合同约定特定疾病,每种疾病提前给付9万元。每种疾病给付以一次为限,特定疾病关爱提前给付以三次为限,且每次以10万元为限。特定疾病关爱提前给付后,重大疾病保险金的给付额须扣除已提前给付的金额。

篇10

【论文摘要】: 文章从融资融券的概念和背景出发,具体阐述了推出融资融券的利弊,其中带来的利包括可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完善价格发现机制、奠定股指期货的交易基础,增加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带给投资者新的盈利模式等。弊端包括融资融券交易在放大盈利的同时也会放大风险,且有可能导致券商的分化。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交易主体层面、市场层面分析了融资融券的推出环境,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政府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比如可成立专门的中国金融证券公司,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尽早出台关于证券公司转融通的规则等,并加强监管力度,不断致力于完善融资融券体制和交易环境。

一、融资融券的基本概念及背景介绍

融资融券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早已出现,并且在发达资本市场上是普通的金融工具之一。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出借证券供其卖出的经营活动,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二是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即券商的转融通。

2006年7月2日,证监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此后交易所制订《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制订《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指引》,随着这些规则制度的出台,备受关注的融资融券业务便拉开了序幕,但是由于2006年年底证监会叫停了一些非法的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却迟迟未能正式开闸。据悉,融资融券业务之所以停滞与市场环境有关,这说明当时的市场条件还不够成熟。

二、推出融资融券的利弊分析

(一) 融资融券业务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1. 给市场带来的影响

(1) 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部分资金撤出境内,导致了股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现象。融资融券业务的启动无疑会放大资金的使用效用,增大市场交易量,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有专家预期,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实施后将为我国证券市场带来至少20%的交易量增幅。证监会也表示,融资融券业务全面施行后,将有近九千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注入A股市场。同时通过融资融券这种信用方式,资金可以便捷地在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流通,这样打开了银证融资平台,银行中累计的流动性可以释放到股市,从而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便可相互促进。

(2) 完善价格发现机制

融资融券业务的存在客观上能产生一种价格发现机制,通过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的博弈,促使股票价格接近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价格有效性的实现。同时,可以改变由于卖空约束而导致的单边市局面,投资者可以将融资融券与现货交易匹配使用,通过套期保值来对冲风险,降低市场上的系统波动,稳定股价。因此,推出融资融券是形成有效和理性的证券价格的必由之路,也是走向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3) 为股指期货的交易奠定基础

融资融券的风险相对于股指期货来说较小,推出融资融券可以使投资者熟悉卖空操作,从而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做好铺垫,同时,融资融券交易可满足适时的现货交易需求,资者可以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结合起来,实现反向期现套利,因此,融资融券交易为股指期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给券商带来的影响

融资融券的推出,无疑给参与的相关中介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其中主要给券商带来了利好的消息。通过经营融资融券业务,券商获得的利益分为两个部分:利差和佣金。一券商人士估计"利率大概与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持平或稍高,保守估计,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利润率会超过6%。"因此利息收入将会是券商经纪收入中最主要的一块,而且在这一业务中,由于投资者融资和融券有证券担保,券商赚取利息收入的风险几乎为零。除了直接的利息收入外,融资融券业务会进一步刺激交易的活跃,券商获取的佣金会大量增加。

3. 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

融资融券是指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融资是指的在市场持续走强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入资金购买股票而放大获利倍数;而融券是指的投资者可以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卖空股票再于低位平仓补回即可。这样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获利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才能够获利,导致市场投机气氛相当浓厚。而在目前市场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仍然可以获利。这种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将有效降低单边投机市场走势出现的概率,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而投资者通过参与融资融券交易,可采取更多的投资手段实现新的盈利模式,更多的规避投资风险。

(二) 融资融券业务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市场带来活力时也难免出现一系列问题。

1. 助长市场投机加大市场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中存在杠杆机制和做空机制,而这些机制均具有助涨助跌的效应,因此便会加大市场的波动幅度,为一些投机者操纵市场、坐庄股票提供便利。对投资者而言,如果对市场走势判断正确,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可以放大盈利。如果买卖方向错误,也可能放大亏损。对证券公司而言,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可以增加盈利来源,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客户违约风险,也会承受较大的损失。对整个市场而言,融资融券交易可以放大市场证券供求、活跃市场交易,但如果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的证券流通量小、市场管理不当,也容易产生过度投机等负面作用。

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规范和转轨阶段,市场中的法律风险、体制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可能阻碍融资融券的顺利开展,加上我国采取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也有可能妨碍对融资融券的有效监管,从而放大融资融券的风险。

2. 可能导致券商的分化,形成垄断格局

目前我国最有可能采取的将是许可证制度,而这一制度无疑将使得规模实力较好的券商能够优先开展这一业务,中小券商则只能望而兴叹,再者,融资融券的规模和券商本身的净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这就决定了净资本大的券商能够提供更大的融资融券数额,促使很多机构等大客户考虑到自身的融资融券需求而逐步流向大券商。这样将促使券商之间的分化,造成券商内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红利时,也带来了其固有的劣质属性。因此,在推出该业务之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让市场能够放大其利益而减少其风险。

三、融资融券的推出环境分析

1. 制度和法律层面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两会期间对"融资融券业务今年有希望推出"的表态把已停歇一年的市场对融资融券的猜想再次推到市场话题的中心。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早从2006年开始关于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规章制度已经完备。近来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框架也已经初步搭就---形成了证监会监集中监管,交易所一线控制、登记结算公司协助监督、行业协会和证券公司内部自律的这样一个风险防范体系。"在制度层面,现在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已不存在障碍。"某创新类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表示。

2. 交易主体层面

虽然向券商提供融通服务的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还未成立,但这不会影响试点。在试点阶段券商可以以自有资金和证券向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据悉,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颁布后,符合条件的创新类券商就开始针对《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准备。在今年2月下旬,证监会机构部巡视员聂庆平曾赴上海,走访了已递交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申请的主要券商(包括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和海通证券等),考察其融资融券开展的准备工作。据了解,目前已有十几家券商向证监会递交了融资融券试点申请,并均已设立了针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一级部门融资融券部(或证券信用部),而其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和第三方存管工作也已完成。同时,近期市场关于中信、海通和中投等三家券商即将成为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的传言,更加重了市场对融资融券即将推出的预期。

3. 市场层面

国内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赶超式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在逐渐壮大,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各种交易程序、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均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无论是证券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还是企业、银行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对投融资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此轮股市大跌的过程中,各交易主体更是企盼融资融券交易方式的出台。并且,市场对于范福春本次的宣告相当有信心,认为今年内开放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可能性相当高。因此,市场给予融资融券的积极反应说明该业务势必会不久就要推出。

种种迹象表明,融资融券推出的障碍在逐渐被扫除,其试点可能不久推出。

四、政策建议

虽然市场上对推出融资融券的呼声居高不下,政府应该权衡当前的严峻形势和未来的长远规划,谨慎推出此业务,应先实行保护的政策,再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放开。

1. 完善融资融券体制的建设,可成立专门的中国金融证券公司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直接交易市场不是很发达,因此应采用间接融券体制--成立中国金融证券公司。国金证券券商行业分析师李翰也建议,可成立一个专门的融资融券机构,由独立于投资者、券商之外的第三方来进行操作管理,可以有效地隔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此外,应对融资融券业务参与主体的资格、融资融券标的选择、保证金制度和账户管理实施比较严格的限制,从而控制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

2. 制定准入规则,加强监管,完善融资融券交易的环境

银监会和证监会应协调监管机制,通过净资本比例管理的方式对参与主体的交易额度和市场总体信用额度进行控制。首先,应制订严格的审核标准,对参与交易的券商和银行采取"核准制",对于通过审核的机构和个人发予准入"牌照",并且定期检查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经营不规范的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罚,情节严重者吊销其参与资格,管理机构要定期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者给予严惩,甚至取消资格。

其次,对每家券商的融资融券额实施"交易额度制"。给每家符合资格的券商根据资本金等指标配置不同的"融资融券额度",并作定期审核。只有管理制度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券商,才能增加额度,对于管理不善、风险控制能力弱的券商减少甚至取消融资融券额度。这样通过控制信用总额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交易风险。

同时,国际经验表示,融资融券业务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运作良好,其作用的发挥依托于较高程度的市场环境。在迎接融资融券的同时,应当尽快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建立风险资产的风险分担机制,用更为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优化。

3. 尽早出台关于证券公司转融通的规则

由于试点阶段证券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和自营证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这使得融资融券的交易量有限,不能形成气候。因此应尽早出台关于证券公司转融通的规则,把银行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证券信用交易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通。

4.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作为创新业务在试点阶段的制度选择,以保守的方式循序渐进是比较理性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需要经历一个由保护到放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出阶段应当严加管制,给予政策上的限制和保护,等到时机成熟再逐步放开各项限制条件,取消各种门槛,使之真正转化成完全的市场化模式。

总之,从长期来看,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必然的趋势,政府应逐步推出该项业务,推动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向辉. 海外股指期货与卖空机制推出时间比较分析[N]. 证券市场导报, 2007, 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