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研究目标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研究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总说这件事”,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的确,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合作内容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 Joyce 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family-like school)与“亲学校的家庭”(school-like family)。亲家庭的学校,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 “第二课堂”,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而是接受性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这样,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注意力有限,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因此作为被关怀者,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受到鼓励,感受到被成人关怀,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诺丁斯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9]在这些关系里,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其实,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即在关怀关系中,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 2005-11-01.
[2][6]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Phi Delta Kappan. Bloomington,1995,76(9).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重叠共识;合理分歧;利益交换;立法
中图分类号 G71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60-03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与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立法方面也有了积极动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指导性意见。《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开地方校企合作促进立法之先河,对促进国家及各地校企合作立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尽管有了前述的观念转变和法律制度创新,但是制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许多因素在制度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立法缺位、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在实践上亦未能解决“校热企冷”等现实困难。
法治的精义应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校企合作的根本要义应在于合作,合作的基础在于取得共识。如果校企合作立法仅仅是政府和学校单方面或在与企业有限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而非通过自主、平等和公正的沟通协商机制,使校企合作主体的多元利益要求和互竞的价值诉求得以相互理解、认同而形成共识,以共识为基础而制定,那么这种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实现对校企合作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整合,也不可能获得普遍的服从,就不能称之为良好的法律。
校企合作法律应是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法律范式,能否在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设计,应为校企合作立法的关键。本文试图运用重叠共识理论,明确校、企双方的合理分歧与重叠共识,以及校企利益交换对达成共识的作用,同时论述以上分歧与共识对校企合作立法的影响。
二、校企合作立法目的应涵盖校企双方目标的合理分歧
“合理分歧”是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重叠共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罗尔斯认为,有些分歧的产生,完全可能并非是由观点分歧者的偏见、无知、自私、盲目、自欺欺人等原因所造成的。在正常的政治生活中,在人们行使自己的理性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各自主张的评价、理论能力的运用、所利用的证据等都相当复杂,与这些复杂性相联系,与概念的模糊性、规范的多样性和社会空间的有限性等因素相联系,存在着许多不可能完全克服的困难,罗尔斯把这些困难称为“判断的负担”;因为有这些负担,即使是非常理性的人们,也会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不同判断;“具有充分理性能力的、诚心诚意的人们,哪怕在自由讨论之后,也不能指望他们都将达到同样的结论。”[2]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目标通常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推进双师培养和专业与课程改革等;企业则希望在校企合作中达成以下目标:获得技术支持、进行合作科研开发、员工培训、未来稳定的用工来源和赢得社会声誉等。
学校和企业的目标即使是从表面上看也存在重大分歧。有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这些分歧,并认定正是这些根本性的分歧导致校企合作双方不能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地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而消除分歧将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至于产生分歧的原因,指责学校“单纯”“自利”者有之,不满企业“功利”“短视”者亦有之。然而,学校、企业等在校企合作问题上的分歧实际是无可指责的,校企合作双方所追求的目标无论分歧如何巨大,均应属于合理分歧。
(一)企业目标的合理性
“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这是我国《公司法》第五条第二款关于公司目的的规定。盈利是公司(企业)的本位目的,营利性是公司(企业)的首要特征。这一点不仅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而且是我国《公司法》所确定的公司的法定目的。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确定校企合作目标时,出于其追逐利润的本性,自然会将校企合作与其盈利目的紧密结合。不管以什么名义,包括以“社会责任”的名义,强迫企业不求利润甚至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参与校企合作,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从来都不是企业的正常思维模式。
(二)学校目标的合理性
篇3
关键词:家校合作;策略;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时代背景
现状1:据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呈递增的趋势。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生长在父母不健全、不健康、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等心理障碍问题。
现状2:白银市平川区红会一矿学校,学生来自矿区职工子女,家长与教师合作教育的意识较弱。家长认为教育的事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教师。加上学校缺乏系统完整的家校合作教育实施方案,所以家校合作教育的途径不畅,甚至带有应付的痕迹。
(二)现实意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这种优势的相互利用、相互补正、相互促进,就是家校合作的意义所在。
二、家校合作的概念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在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时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家校合作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内外家校合作研究的进展
(一)国内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在我国,家校合作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国外家校合作研究情况。家校合作在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家校合作确定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
四、家校合作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家长的素养显著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认识,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是最好的家长。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更爱学习、更爱合作,更充满关爱;同学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班级面貌蒸蒸日上。
再次,通用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家校合作的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家校之间的关系更加得融洽、和谐。
最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家校间的彼此合作,向着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迈进。
五、家校合作研究的内容
1、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2、家长的发展过程
3、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4、和谐班级、和谐家庭的发展过程
六、家校合作策略研究的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家长教育
1.办家长学校。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以便他们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建立组织机构。其次,根据家庭实际,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再次,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形式对家长开展家校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此外,要制订家长学校工作制度、规章,使家长学校的办学具有制度化、规范化。
2.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家长教育不应只是讲座形式,只给家长讲几堂课,更应切合家长的需要和兴趣,以他们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活动教材,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知识。
(二)家长访校。家长访校不但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熟悉孩子的老师和同学,而且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邀请家长前来学校参加活动。
1.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掌握孩子发展近况,了解学校教育任务,能够及时沟通家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可以有计划设计组织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家长会。
篇4
记者:英国诺丁汉大学很早就开始使用MATLAB和Simulink,请Gethin Wyn Roberts教授介绍一下宁波诺丁汉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与MathWorks合作的细节。
Gethin Wyn Roberts:我就是MATLAB的一个用户,我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已经三年了,亲自见证了MATLAB在英国的广泛应用。有几个课程,一个是“测绘项目”,不论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博士生阶段,都在广泛使用,还有一些医学方法的课程,叫扫描,类似于我们(切线)扫描的那些课程,也在使用。
举个例子,在我的专业领域“测绘方向”,MATLAB是一个基础平台,大家都用MATLAB来分享数据,或共享研究成果,因此这是一个世界型的工具。那么在测绘领域的硕士课程方向,学生都会用它来做作业,而且还用于一些三个月项目的学习。
那么在中国这个校区,在这个学院,尤其是在电子工程方向,通过合作,有些课程就会采用MATLAB来进行教学和科研,比如信号处理跟通信,有很多要求需要学生用MATLAB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科研任务。
记者:MathWorks在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合作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合作?有什么感受?
陈炜:在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合作过程中,MathWorks做到了:(1)使理工学院的全学院正版化;(2)理工学院广泛使用MATLAB在基础课程中,并把MATLAB当作必备技能进行传授;(3)提供多种技术服务;(4)与学校高层保持交流;(5)与学校讨论多种合作模式,包括师生培训、学生夏令营活动、讲座邀请等。
MathWorks的大学合作计划与很多公司不太一样,不是通过捐助或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而是通过在正版授权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有价值的服务来维系长期合作的关系。MathWorks认可“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
非常荣幸能够跟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这次合作,这只是一个开始,后期我们还会有很多合作,在未来的几年展开。诺丁汉大学是MathWorks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工程领域,我们会把合作做得更好,尤其在教学方面,非常值得投入,多做课程方面的开发,鼓励老师更多地使用。
记者:请问陈炜博士,MathWorks非常注重与中国高校合作,那么请问对于西北部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高校,是否有合作的计划?
陈炜:实际上,MathWorks中国刚刚进入中国五年,我们目前的一些教育计划或者合作计划,还是以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心展开,业务方向还没有覆盖到全国范围内。
对于西北部高校的合作,目前还没有展开,但那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区域,在下一个阶段可能会考虑。目前,我们主要产品在全国高校或者地区的巡回讲座,主要城市选择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我们会覆盖这些区域,并跟这些大学做很多的深入合作。
记者:在教育行业,MathWorks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个目标,还要做哪些努力?
陈炜:MathWorks的目标是把MATLAB推广成为高校中最受欢迎的多领域、跨学科的公共教学平台。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研发部门要考虑产品使用的易用性并兼顾专业性,要大力加强跟技术团队合作,把用户需求,反馈到研发部门;也要求市场推广上做好产品定位,选择合适的平台和活动来进行宣传;更要求公司要与政府机构如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合作,共同努力改善知识产权环境。?
关于MATLAB和Simulink:
篇5
一、校企合作的共生价值金字塔
“共生(Symbiosis)”一词史源于希腊,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将其准确定义为“不同的生物在一起生活”。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关于“利益相关主体”的研究成果也显示“任何主体周围都存在一些利益相关的群体支持其生存”,这种关系暗示了个体之间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至此,共生概念作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逐渐延伸到生态、社会、经济等各个研究领域,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共生价值的概念 “共生价值”是共生体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生成的整体价值,其产生过程是共生体之间通过某种必然联系,按内在的价值需求形成共生模式产生新的共生价值,进而共同进化的过程。共生过程同时又是各主体保持独特个性,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共生价值的产生过程 主要表现在:一是两个以上独立主体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二是这种共同存在的过程是相互需求、动态变化和现实存在的;三是这个过程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的过程;四是这个过程是一个统一和谐整体的构建过程,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共同利益目标。
诚然,校企合作作为社会细胞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其周围必然存在与之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通过相互之间的价值依存关系形成其特殊的“金字塔式”的价值实现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群体的共生价值目标。图1为校企合作共生价值金字塔模型,校企合作实现了“金字塔”模型下四个共生利益主体: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共享与组合,通过价值创造活动的重构与创新,实现了高于任何一方创造价值的共生价值。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金字塔顶端的共生价值目标是由于校企合作能够实现金字塔四个层面利益相关主体更真实、更宽阔、更立体的多层面的价值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共生模式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根据校企合作金字塔共生模式下中企业、学校、政府和社会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校企合作分为以下几种共生模式:
(一)“学校本位”共生模式 在“学校本位”共生模式中,学校是资源的主要投入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最终由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任务。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初期都是采用这种共生模式。
(二)“企业本位”共生模式 在“企业本位”共生模式下,企业是资源的主要投入方,既包括资金投入,又包括技术的投入,整个校企合作过程是以“学中做”为主导思想,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生模式 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生模式中,企业、政府、社会对教育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学校中建企业、企业中建学校、校企共建企业等实体合作形式,各个共生主体按照校企合作的建设情况各自投入一部分资源,同时共同分享办学效益。表1是关于三类不同校企合作共生模式的对比:
三、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实质上是校企合作经营成果的分配以及投资关系在经济上的表现,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除必要的给与投资者回报外,更多的应当用于校企合作本身的发展或教师、学生的奖励。因此,可以准确的说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导向应当是服从并服务于校企合作共生模式的“教学公益”和“企业盈利”双重底线,教学公益性是校企合作区别于其他任何类型企业的根本点。
(一)校企合作中与利润相关的财务活动 主要包括:
(1)经常性财务活动。由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对日常运作的稳定性要求,所以通过校企合作经常性财务收支,可以计量校企合作日常营运的基本现金流量,维持日常收支平衡点。校企合作的日常收入主要包含稳定收入、新增收入、随机收入。校企合作的日常支出主要是运营过程中的各单项费用合计。
(2)发展性财务活动。为了不断强化校企合作自身的造血功能,促使其不断运行增值,提升教学效果,校企合作的规模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准确衡量校企合作发展的成本投入和资金需求,才能明确发展活动利润的结余。发展项目的项目资金来源和进度,一般由学校、企业或者政府提供,发展项目的各项支出,一般是由发展项目的资金来源中扣除的。整个校企合作过程的资金流动和利润的形成如图2所示。不论是维持校企合作日常运营稳定的经常性财务活动,还是强化校企合作的造血功能、促使校企合作运行增值的发展性财务活动,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校企合作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功能。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利润的分配政策导向必须明确突出“利润回归教学”的原则,即利润首先是用于教学企业的继续经营和发展需要的。
(二)校企合作中利润分配的确定 为寻求校企双方的动态共生利益的平衡,校企合作应根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校企合作过程的利润分配导向。
(1)经常性收支产生的利润。为了维持校企合作日常教学和运营的稳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的经常性收支产生的营业利润,主要是为校企合作今后的运营提供相关的开支和激励员工发放的奖金、福利等,从而提升未来运营水平,因此这部分利润作为校企合作的留存收益不做分配。
(2)发展性收支产生的资金结余。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发展壮大,必须通过发展性项目跟上市场和社会的变化步伐,因此这就需要投资者(企业、社会投资者或者教职工投资者等)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或者技术,保证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发展性收支产生的结余,首先应该扣除发展性项目后期分资金需求,如果没有剩余则不做分配;如果尚有结余,为鼓励投资者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回报投资者。
(3)校企合作的涉税业务范围。根据上述校企合作相应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属于纳税实体的范畴,例如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等,那么对于经常性收支产生的利润,由于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应该属于校企合作的免税范围;对于发展性项目的利润,应该从利润中首先扣除校企合作发展的后续资金需要,如有剩余部分,则属于应税范围。
参考文献:
[1]智萍利:《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2]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9期。
[3]栗建:《高职院校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第9期。
[4]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12期。
[5]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职业教育》2011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家校合作 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关于家校合作,许多家长要求更多地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收到孩子的考试分数单和名次表。目前,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并不算少,但是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尚有缺乏。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通过对我校3―6年级在校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对比与分析,感到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与实施,使家长与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家长能够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合作,共同探索在英语教育方面的适合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觉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英语学习普遍有所提高。
三、研究对象
将学校3―6年级学生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携带给家长填写,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76%的家长年龄在35―40岁之间。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行编制的有关家校合作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家长参与有关英语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和期望的基本态度。问卷分为六个方面:基本情况、信息来源、学习理念、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和家长的需求。
五、研究步骤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影响家长态度的因素分析
受教育水平: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也有部分小学和高中的,大专以上人数较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有限,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家长都表示愿意与学校保持合作,同时家长对教师的指导也是趋向于接受和信任的。但是,家校关系分离的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
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城市里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电脑,对于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少家长有了通过网络来获取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通过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来获得。虽然家长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多,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很多家长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学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帮助。
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80.6%,离异和单亲家庭占11%。家长方面也是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配合学校的联系和合作,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是普通工人占多数,因此工作繁忙是参与家校合作的最大障碍,也因为自身对英语教育的不足而缺乏专业的知识。随着孩子的长大,有91.2%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好英语,只有个别家长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认为掌握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是有利的。
2.家长联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分析
在进行家校联系的问题上,家长普遍认为有必要进行家校联系,只是在有关英语学习方面联系的频率上能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进行联系的家长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问卷显示有20%以上的家长是从不主动联系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简单地与学校进行联系,这在调查中占61%,对于英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有26.5%的家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是专门到学校与老师沟通的,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首先很好地抓住这一部分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可以在以后的家长会或者专门的讨论会上请这一部分的家长介绍经验。而大部分家长都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学校和教师进行一点沟通,而这之中不乏有那些只是出于礼貌打招呼的情况,所以学校也可以尽量与这部分的家长沟通,使家长们不要产生回避教师的态度,在正常的礼貌寒暄之后也应该就孩子的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作一定的交流。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都是与班主任进行联系,即便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很少直接与英语老师联系,这不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学校可以鼓励各任课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有利时间使家长和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接触,还可以通过班主任的介绍,这样在以后的联系和交流中家长也就不会觉得尴尬了。家校联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只有家校联系不再存在任何的障碍,家校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联系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可以使得以后的合作顺利进行。
3.家长的合作态度分析
在进行家校合作的时候,只有61.5%的家长赞同相互合作,还有其余的家长认为家长要按照的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家校合作的开展,可见这些家长还认为教师应处于主动的地位,自己的作用对于家校合作只是次要的。但是调查显示100%的家长是愿意和教师沟通的,可见学校在开展家校联系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被邀请。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关心孩子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而对于孩子英语的学习方面则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关心的,家长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更多的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使家长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还需要学校方面更好地组织更多有效的活动。
(二)讨论与建议
1.家庭背景因素对家校合作的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上,受教育水平越高,家长越倾向于和教师及学校保持合作,对自身的参与能力看法越积极,对学校提出的建议与看法也越多。可能高学历的家长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与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虽然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家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也希望与学校进行合作,只是由于家长自身在英语知识和教育方法上有限,大部分都是从教师或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那里获得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学习了解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包括阅读报刊和杂志、网络资源、影视动画等,使家长能够多方面地了解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正如国外及港台的研究所指出的:低学历的家长虽然拥有较少的家庭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但他们对家长参与却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更加遵从教师的权威,也会很愿意到加入感觉自如的活动中。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可以尽量提供家长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活动,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
2.努力形成双向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在形成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者能够使用常用的、带描述性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判断。而积极的倾听则是建立起两人有效交流的关键。积极的倾听者想听到说话者正在说什么,他是带着听到的目标和理解说话者的东西去听的,他没有价值判断。对家长来说,积极的倾听能够传达真正的双向交流的愿望,这反过来就开始使参加交流的人的地位倾向于平等了。交流开始形成双向的,每一方都真诚地倾听到另一方的声音而做出适当的反应。当教师开始倾听并带着理解与同情做出反应时,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就开始发展了,父母也就能够大声地说话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和联系的不足,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父母互相平等、互相指导的氛围,使得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步增多。
从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学开始,家校联系的最初交流就形成了,家长借此机会询问和获得有关学校的信息,学校也从家长那里搜集关于孩子入学前的各方面信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结合,在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学生及家长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与需求等信息。利用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家长和教师能够逐步形成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问卷结果表明,电话联系和接送孩子时的交谈是家长普遍采用的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加强正式的交流
学生的英语作业本是一种最常用的双向书面交流的形式。当父母没有或者不能经常到学校来时,这种方式特别重要。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定期写出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及学习思想和态度上的表现或变化,或者是教师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和期望,由孩子带回家去,然后由父母写下对教师评语的意见,以及孩子在家里学习英语的情况,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可以就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作业本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了更多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始终处于被良好愿望包围的状态,更加促其重视和学好英语。
家访是一些学校经常利用的家校合作的方式,这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因此可以尝试让英语教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进行家访。因为在家里,家长占主动的地位,教师是客人,进行家访可能给父母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对家庭和合作关系感兴趣,这样父母会主动与教师合作而不是花许多时间努力寻找他们与教师在一起的角色。在家访中父母和教师可以就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家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探讨。
父母―教师讨论会是如今家校合作过程中最应该被提倡,也是应该使用得最频繁、最正规的方式。因此家庭和学校双方都应该使父母―教师讨论会成为家校联系与交流之间最稳定的方式。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进步情况,而教师则有机会与每个家庭都有单独交流的机会。但是要注意讨论会的氛围要弄得轻松些,不要和普通家长会一样,让家长有地位不平等的感觉,这会使得家长有些压抑。而且讨论会的时间不要过短,要给家长和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交谈。在讨论会上,学校也应该欢迎家长邀请孩子的看护者或对孩子有帮助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他们常常也有许多有助于讨论的信息。
4.学校中的家长参与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时可以作为自愿者来到学校,这样家长首先可以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使得家长可以在教室中和其他的一些学校领域中给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再有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校方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尽力使所有的家长在学校中感受到欢迎的氛围,同时他们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家长愉快地来到学校作为观众参观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家长开放日、运动会、联欢会和各种学习活动。当校方人员鼓励家长参观学校和教室的时候,家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教师所做的工作及学校的计划,家长也可以对其孩子的教师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家长能够更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教师。在这期间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长。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与家长作为学校参观者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入口处设置迎接处或信息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接待家长和鼓励家长参观教室等,都是家长参观时校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学校也可以出面提倡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合作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让家长一同参与如何去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监控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强化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
同时,参与管理的家长就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了,不但可以在一些讨论会和座谈会中作为典型的家庭加以介绍,而且参与管理的家长也感到对其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控制,教师和学校也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家长的意见。同时家长被吸引到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中去,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2]马忠虎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旺.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途径.教育与管理,2002.12.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现代中小学教育(总第140期),2005,(10).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10-02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综合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学校课堂教学和校外企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郑州科技学院学自升本以来,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其经管类专业一直都十分注重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在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经管类专业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形式及其实践分析
(一)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
经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多年大量的探索,以不同的形式开启了校企合作之路。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指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或“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该院工商管理学院与山东蓝海集团正式签约,从工商管理系各专业中(旅管、物流、工企市销等)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蓝海班,由双方实施“并行”教育,学生毕业后进入蓝海集团工作。
2.“顶岗”实习
定岗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缺勤如同旷课。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和《定岗实习报告》。该院工商管理学院跟杭州百格酒店管理集团签订协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前往杭州百格集团进行为期半年的“定岗”实习。
3.生产实习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实施“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初实施8周以上的生产实习,学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学习。
4.校企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企联合办学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培养适应本行业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共同目标。2011年,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郑州马寨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区内70家企业与郑州科技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更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办学拉了开帷幕。
5.专家知识讲座
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既能拓宽专业知识,获取最新的信息,又能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院不断的聘请各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来我院讲学,效果良好。
(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分析
尽管郑州科技学院经管类专业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渠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习,但是在执行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执行力大打折扣。不能按照校企合作协议有效执行,是目前该院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最明显的表现。高调签订协议,低调执行协议,既挫伤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积极性,也让前期的努力付出东流。第二,校企合作的专业分布不均衡。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分布情况极度不均衡。一方面,一些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出于专业性质的原因,一些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方面,难度极大,如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怎么去寻求这样的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突破口,是学院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人才培养上,校企双方存在目标冲突。在建立校企合作时,为了促使合作成功,企业往往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部分企业是从劳动力需求这一角度来看待校企合作问题的,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冲突。
二、经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上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校企合作实践上的困境,既有学院内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社会大环境如保障机制等也是造成校企合作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理念问题。首先,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集中实践环节都做了详尽的说明,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是不能轻易变动的。而校企合作建设却是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运作问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于在教学管理运行中,有了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第四,学校自身优势不明显。一些重点、名牌本科高校在科研、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吸引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而一些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且成本低,因此更倾向与中职学校合作。三本院校目前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学校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第一,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收益有限,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可能收益包括:降低员工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获得相应的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双方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基础,近几年所出现的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是校企合作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收益是有限的,有限的收益会阻碍校企合作发展之路。第二,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事前交易费用涉及企业提供岗位的性质、数量,为学生提供岗位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以及学生的管理和食宿等问题,还有校企协调沟通中的公关接待费用等。校企合作的事后交易费用。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派人专门对学生进行指导,需要投入部分设备和原材料。如果学生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次品或废品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问题会更加棘手。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
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经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障碍,建立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靠保障,要实现此目标,需要校-企-政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建立引导、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必须做到:第一,转变理念,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第二,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硬件建设,政府要把高职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增加用于高职教育财政拨款额度,并在高职院校设备更新、实验室建设、条件改善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第四,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制订相关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奖励,校企合作办教育是一项从短期看有利于学校和学生,从长期看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事业。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事业,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事业进行补偿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通过减税、增加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来补偿企业,增加企业收益。第二,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内容等问题。目前,有些人把校企合作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事实上,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实际是对正常生产的一种“干扰”,让企业心甘情愿地与学校进行合作,难度很大。所以,在校企合作时,学校既要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也要理解企业的难处,在合作的专业、内容及企业的选择上学校应该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学校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第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在将教学科研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的同时,积极引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教学科研项目的机会;同时,进一步落实学校关于“请进来、送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企业实践活动。第二,在教学管理上,为了解决校企合作中常见的企业接纳实习的时间与原有教学计划相冲突的问题,可考虑在原有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立更为弹性的学习机制。第三,在学校层面上建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事宜的教学实践课,在专业层面上,建立由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四)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就是要整合不同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此,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分享企业资源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剂。要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就必须消除彼此间的各种障碍和隔膜,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职业教育,2010,(6).
[2]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1).
[3] 吴水爱.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市场,2010,(1).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3-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未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时代形势,高校必须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及教学模式,通过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教学过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高校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在技术、人才、师资、信息等方面进行优势资源互补,是改善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资源与加大技术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模式表现出极大关注与支持。校企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尚待提高,缺乏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及制度保障,双方的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持续能力低、难以建立真正的“双赢”合作形式等,与德、美、英、日等国差距还很大。郭斌(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实现了合作目标,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效果,成效显著;28.8%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但合作成效不明显;约2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合作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有10.6%的人认为校企合作不仅不能带来双方效益的提高,反而可能有负面效果;另有27.3%选择了不清楚[1]。
据此,“如何促进高校校企合作、提高其合作的有效性”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影响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因素出发,构建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进而借助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对合作成效的影响强弱程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需求,为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动力
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本质上是由于利益的驱动,而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研究支撑资源,包括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实验设备以及产品生产经验。企业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驱动,与高校开展合作,高校通过合作可以获得一定的研究经费,提高其设备和实验条件,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因此,这成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第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就业。通过合作的开展,让学生深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锻炼其专业技能与协作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就业能力,为提高学校影响力打下基础。第三,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及时反馈。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是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诱因,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也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产生反馈作用。
(二)合作关系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认识上的差别,容易引发在校企合作上大量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最终导致校企合作有效性和绩效的下降。一般而言,企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市场导向倾向,对合作成果的商业价值更为注重,而相比之下,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则更关注人才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产出结果,这种组织文化或者说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被认为将会对校企合作行为产生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校与企业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问题,实现两个组织的对接与协同,是推动校企合作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三)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保障其正常建立和运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和沟通机制,建立相应的负责沟通联络的组织机构,以有效的沟通来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实。校企合作的成效与沟通渠道和信息传递休戚相关。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信息沟通与合作联络渠道不畅成了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严重障碍,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沟通与联络障碍问题。R.E.Lopea-Martinez等通过对墨西哥的一个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显示,良好的沟通渠道与方式对校企合作行为有积极影响[2]。因此,除了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设立沟通机构之外,还要完善沟通机制,并在机构中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组织高校与企业双方参与合作项目的策划研究,处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四)外部环境
研究表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校企合作双方都有很强的动机去寻找和达成交易成本最低的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将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交易成本的结构,从而对校企合作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政府部门除了可以在政策上引导校企合作,还可以从资金与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直接推动和支持。柳卸林基于大量的数据处理得出,政府科技投入水平,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区域创新环境对校企合作联盟的效果有显著影响[3]。张经强(2006)等人认为,“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抚惠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校企结合的大环境”[4]。
(五)合作行为
Adam D(2006)认为校企合作中,企业要对合作给予从上到下的支持,减少合作中的不便[5]。赵杭丽、凤进认为不同企业的合作目的、资源投入对校企合作成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Veugelers认为,校企的整体创新战略对高校参与校企合作有显著正向影响[7]。在校企合作行为中主要包括双方领导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参与合作的主动和积极性两个方面。高层领导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对组织内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都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合作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合作共识与认同感,也是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六)合作模式
除了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外,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对合作成效产生差异化影响。一般来说,采用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在资源、动力、关系以及沟通、合作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有利于合作各方发挥其优势的创新机制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企业可以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预期以及技术特点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Bonaccorsi和Piccaluga认为,校企结合模式是影响校企结合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校企合作各方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条件以及所处的信息位置,在对风险、收益进行衡量与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8]。
三、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框架构建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见,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合作系统,许多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在合作要素层面,校企合作动力、合作关系、合作双方的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合作过程来看,校企合作行为对合作成效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合作模式会在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上显示出差异性。至此,如果把这样一种描述用于研究参与校企合作的高校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便可以得到一个概念模型,见图1。
根据前文的分析,校企合作成效是外部环境与合作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校企动力是影响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创造绩效的活动,充分的动力能促进高校与企业开展长远、可持续的合作。校企合作关系、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与合作动力一样,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因素。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合作双方取得较好的合作效果。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降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成本,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在外部环境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会对校企合作成效产生影响,但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影响较直接,通过帮助校企双方寻求合作者,减少了参与校企合作双方的搜寻成本,进而能促进合作成效。同时,校企合作行为的积极性越高,合作成效越好,并且不同的合作模式也会在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上显示出差异。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校企合作动力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创造绩效的活动,在实现合作目标与成效的过程中,合作动力是影响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Pmueller等对高校与企业的调查也表明,校企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并不会阻碍合作的开展,但需要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对接、协同机制[9]。高校是否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及对合作所投入的人、财、物等直接决定校企合作的成效。高校的合作意愿与积极性直接决定与企业合作所提供的知识数量与质量,合作意愿越弱,高校合作过程中行为越不积极,合作成效越不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校企合作动力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动力越强烈,合作行为越积极;
H1b:校企合作动力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动力越强烈,合作成效越好;
2.校企合作关系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依赖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合作双方地理距离、参与合作成员的个人关系、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益分配的明确、目标的一致性等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关系的紧密性和信任程度。校企合作关系是通过在委托、信任与交流模式的影响中逐渐完成、成长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合作双方取得较好的合作成效,一般说来,通过长期的合作,合作双方的关系会趋于正式化和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效率。Bloedon R指出,校企合作中,双方建立关系时的互相信任感越强,在价值和心理上对对方的认同感越强,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就维持得越久[10]。Fritsch的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态度的大学研究人员对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11]。通常情况下,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时间越长,相互之间越具有默契,合作进行中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关系就越稳定,合作成效就越好。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校企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关系越稳定,合作行为越积极;
H2b:校企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关系越稳定,合作成效越好。
3.校企沟通机制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许多学者对组织的有效沟通形式进行了研究,信息沟通与合作联络渠道不畅成为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严重障碍,但高的沟通频率与质量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与有效性。Kelso R认为,高的沟通频率、好的沟通效果可以使问题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好的方式进行解决,因为当信息沟通有效,决策的程序化水平比较高时,就能减少由于一些非重要辅助活动而带来的成本(包括时间与资金),从而提高合作效率[12]。Petr Hanel和Marc St-Pierre等人指出,定期举行非正式交流对校企合作双方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和了解、促进合作行为积极性有正向影响[13]。李梅芳指出,通过设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企业三方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具体管理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沟通交流,处理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14]。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校企沟通机制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沟通机制越完善,合作行为越积极;
H3b:校企沟通机制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沟通机制越完善,合作成效越好。
4.外部环境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外部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等都会对校企合作成效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和中介这两个对校企合作有较直接影响的方面。Elias G Carayannis和Jeffrey Alexander认为,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强的资源和能力互补性,这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建立,并取得较高的合作成效,但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却常常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5]。D.H.Lee认为,在校企合作的产生过程中,政府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16]。校企合作双方都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找和达成交易成本最低的校企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将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交易成本的结构,从而对校企合作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4a:外部环境因素对校企合作行为有正向影响,即:外部因素对合作的支持性越强,合作行为越积极;
H4b:外部环境因素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外部因素对合作的支持性越强,合作成效越好。
5.校企合作行为与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高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是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行为对校企合作有着重要影响。Parkhe采用博弈分析法认为,高校以往的合作历史和未来的合作前景对校企合作成效有着重要影响[17]。Mora-Valentin等认为,合作方的声誉是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要素[18]。叶飞等以珠三角地区80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经验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校企合作行为对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响,即:合作行为越积极,合作成效越好。
6.校企合作模式与合作行为、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假设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根据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和组织方式,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共建实体、人才交流与培训、技术服务与咨询等。Donald S通过对加拿大36家先进材料生产厂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校企合作是技术创新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20]。郭晓川通过针对大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委托-模式是国内大学教师与产业界最喜欢的一种合作模式。Tanriverdi指出,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产出效率及有效性[21]。因此,要取得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效,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必须选择一种适当的合作模式,根据双方的合作目标、预期以及学校的教学优势、企业自身的技术特点,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6a: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行为方面存在差异;
H6b: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成效方面存在差异。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收集情况
1.问卷基本内容
本研究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填表者的职位、学校办学性质、学校层次、合作类型、合作模式、合作企业的行业、产业、合作时间、合作对象、项目合作信息来源、合作目的等。第二部分,变量评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通过对具体题项打分而获得受访者对各个变量的评价信息,内容包括: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与企业的关系、沟通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信息的搜集。
2.变量与测量指标选取
根据前人对校企合作成效的研究,以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等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各变量对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在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成效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本研究将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视作一个系统,为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情况,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和实证分析。其中,问卷包括合作动力、合作关系、沟通机制、外部环境、合作行为、合作成效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
3.问卷搜集和样本情况
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校企合作的相关负责人、学校分管领导、校企合作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及学生,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138份,问卷回收率93%,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3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样本选取了江苏省内的24所高等院校,从调查样本校企合作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主要以与第二产业(13所)、第三产业(9所)的合作项目为主,第一产业最少(2所);从合作类型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共建为主,这一类型占所有样本的64.5%,以校为主、以企业为主的分别占25.4%和10.1%。从合作时间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4年或4年以上的长期合作,其中,2-4年的合作期限占总样本的40%,4年以上占30.8%。
(二)实证分析
1.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是以结构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在进行不断测试后,剔除无效因子后剩下的因子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下面对筛选过后的有效问项进行信度分析,并采用Cronbacha系数法来分析信度。本研究中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Cronbachsα值高于0.8,超过了一般标准0.7。说明该问卷所获取资料的一致性程度较高,问卷在不同测试者中进行反复调查可以获得较为一致的结论。效度分析发现,各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01~0.653之间,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在0.313~0.489之间。因此,综合分析可见,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判断校企合作成效各影响因素的不同测度题项是否准确反映了该变量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验证论文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15]Elias G Carayannis & Jeffrey Alexander. Winning By Co-Operating in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Industry R&D Partnerships: The Power of Complex Dynamic Knowledge Network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24):197-210.
[16]D.H.lee.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R&D Management, 2012(20):123-129.
[17]A Parkhe. 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6(2):13-21.
[18]EM Mora-Valentin. Determining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R&D Cooperative Agreements between Firm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0(8):155-167.
[19]叶飞,周蓉,张红.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6):116-120.
篇9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 中小企业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作为学校在培养人才中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一项具体活动,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都不长,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没有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理想状态,面临一些问题。
(1)企业参与度不够。尽管国家很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与实验,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没有专门的协调监督机构。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因为自身主体的特殊性,在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加缺乏。
(2)观念上不够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和教师本身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的角度来开展校企合作。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本身资金比较短缺,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学生也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是让他们去打黑工,是在推卸责任,认为他们过早的投入实际工作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现在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适应性、吃苦耐劳和自律性,学校在安排他们外出实习实训的时候也有很大的阻碍。
(3)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多数合作仅限于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进行毕业实习的。部分学校为了解决自己教学的需要,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挂牌建立实习基地,而企业也当作是解决员工短缺的途径,缺乏从长期角度培养人才的意识。
二、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1)加大双赢思想,深入开展合作。民办高职院校要想有出路,必须要注重“内功”的修炼,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就业,更应该让学生就好业,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恰好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中小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一个途径。校企双方都应当加大双赢的思想,要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以及科研转化等提供服务,而中小企业由于紧靠市场,应当加大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支持力度,紧密联系民办高职院校,依托民办高职的支持,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是先双赢。
(2)建立民办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机制。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深入合作,除了有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参与外,还应有政府相关机构参与其中,对合作进行指导。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权利以及义务;要以政府为龙头,成立联系各方的协调组织(如:校地合作办公室),架好桥梁,实现各方的零距离沟通。同时政府这些机构还要做到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不仅仅局限于点对点,可以点对多、多对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广度。
(3)加深校企双方的对接度。民办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从人才培养出发,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与中小企业岗位对接,甚至可以与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核心课程、实习实训。
(4)创新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样化,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联合培养、项目开发、共建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用一体等。但是怎样加深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这就需要双方在合作中,分析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了解合作对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时调整双方的合作模式。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项目研究,高校就与企业共同组建项目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或者委托开发的模式。
三、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面临提高生源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换办学思想,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中小企业面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成为校企长期合作的核心。而政府则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都要把握机遇,加深对接,要进行模式创新,从而推进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取得双赢。然而,在民办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真正的双赢,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针对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的特点、相关问题以及对策,是一项长远的任务,值得大家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王宁.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2]陈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这三个技术创新个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话动,将科研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1]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任务不能只是知识教育,而是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教育,因此,仅仅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和一些简单的实验不能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综合素质的要求。而研究生教学目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落后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的不断产生,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内容必须不断更新。[2]
一、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校企合作将帮助导师及时补充新知识,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充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接触实践,就要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研究生教育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3]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酉实际应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使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受了一种全局规划的思维培训,学生读研期间应尽量做到提前接触社会,提前热悉企业环境和体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的这种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使我研究生完成了知识从积累到升华的重要融合过程”。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国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日益发展,使得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创造性和创新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主要途径。
合作教育自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由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倡导创立至今,在北美乃至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4]
如法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完全科研化”模式,研究生直接参与研究项目,如密西根州立大学,温斯顿大学和麦西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大都是给导师做助理,以做项目为主来完成学业,并且美国政府也直接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的过程,已形成了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构成的联合研究开发生产机制。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联邦实验室和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在大学设立“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大学兴建了25个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农业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大学兴建与本身任务相适应的跨学科的科学技术中心。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的过程就是做研究项目的过程;国外大学及学校的老师与社会和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公司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筹措了研究经费,这是一种教育的双赢策略,这种双赢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研究生教育策略,是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策略。[5]
2、我国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校企合作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校企合作目前有三种模式:
(1)企业家进课堂。学校经常会聘请社会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家来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企业家亲身讲述自己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尽早做好技术准备,为就业打好基础。
(2)学生进企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实习。如果在实习阶段,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研究生就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企业,就好比是订单式培养,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6]
(3)双重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商议来确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专业课程的选择、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双导师并重型能够根据校外导师提供的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同时结合校内导师的研究优势确定符合当前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参与相应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1、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要充分认识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不再是所谓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研究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其培养规格必须适合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变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高校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体系中予以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发挥这种作用,并在学校发展中予以规划和落实。[7]
2、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经济社会的状况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学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必须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汲取养分,获得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以及高校必须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这是新时期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为此,高校要重视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我们的学科团队,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实需求,寻求新的科研生长点,不断提升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一是要瞄准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意愿、兴趣和特色;二是要认真选择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着眼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解决行业技术前沿性、高精尖难题的希冀;三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求学问、谋发展的需求,维护学生正当权益。[8]
3、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研究生校企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尽快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通过政府的有效运作,帮助行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促进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问题零距离,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高技能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利校、利企、利生的办学模式,同时为今后的办学模式提供借鉴。[9]
参考文献:
[1]周景星.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华夏医学,2008,21(5).
[2]牟永敏,马力妮.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2)
[3]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M].2006(10): 83-86.
[4]龚怡祖.大学培养模式研究[M].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5]田文生.研究生一个创新的平台.中国青年报,2013-12-7
[6]廖军政.研究生教育校企共发展合作谋双赢[J].研究生教育,2012,(9).
[7]马德秀.产学研联盟:实现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 上一篇:计算机职业环境分析小结
- 下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