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2 07: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用技术

篇1

一、课前――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1、设计教学情境导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我拿两款不同的手机走进教室,让学生们来选择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一下把学生情绪带动起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视频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三节“技术的未来”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人工智能”的电影,同学们很认真地看,然后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视频中得到什么启示?”进而归纳总结引入未来的技术将走向何处?这样使学生们对学习本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激情

大家知道,任何课程都有相同的特征: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而这门课程内容又偏重于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到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有可能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系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例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2、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采用这一学习方法,马上就可以降低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中,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或幻灯片的画图工具来绘制图型等;实践活动及研究性报告可以通过文档、幻灯片等工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后――学业评价,促进学习

篇2

尽管通用技术课上起来并不难,但要想上好就不容易了,因为它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知识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再加上相关的教学资料少之又少,又没有相应的设备,制作材料,所以这都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用技术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看似简单,但如何将这些零散、常见、简单的现象或知识用技术专业的语言进行系统化的构建,是难点。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枯燥无味起来,学生将慢慢失去兴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加强对专业各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动手能力,尽可能地上好每一节课。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中要多提供给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活和实践中去体会设计和应用技术,获得真正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以自我研究发现、自我构思设计、自我实践创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型人格特点;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定期展示,给他们一个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在小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相互交流、竞争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几年来,教学中都注重了在选题、设计、制作等过程中,树立个人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并体验与分享成功。通过创意设计活动,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发现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形成和发展学校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精心备课,案例要贴近生活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验室;功能及作用

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普遍开设,配合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一步步实施中。作为授课、操作融为一体的通用技术实验室,要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常年使用,实验室的管理不仅要有效地发挥最大功能,而且需要长久稳定的发挥功效,这些无疑对实验室的功能和使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要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学生队伍,相应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就必须具有其特定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长期维持功能的正常发挥。

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的课程。它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可见,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 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的一项项课程设计和创新制作的活动中,达到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据此,为其服务的实验室应既不同于常规理化实验室,主要为验证理论内容而准备;也应不同于常规教室的教学,以黑板和课件授课为主,以演示实验辅助教学,最多吸纳少量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同时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实验室,专供学生的某项技术实习课程,专门训练某项技术技能。

作为一名直接从事教育装备工作的基层工作者,通过参与部分学校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指导,笔者认为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通用技术课堂常规教学

通用技术课程技术素养培养是根本,针对目前通用技术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容量大的特点,为了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通常需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既需要其他课程需要的多媒体设备、讲台、黑板和桌椅,还需要这些设备和其他课程不同的布置方式,以适合课程特色的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等等。这就需要有大的配有基本工具的学生实验台等,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二、满足学生常规设计和制作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既不象传统理化实验按教师的规定完成实验,也不象单纯的某项技术学习的实验,短短的时间要体现设计和制作的结果。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实验室应提供方便学生制作的不易损坏的工作台;提供常用工具和便于使用和管理的工具盒;提供完成设计制作需要的一些电动工具;提供学生制作半成品和材料存放的物品存储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展示台或展示橱等。

三、满足教师的科研和创新设计制作

通用技术课程要发展,必须有一批有创新能力,有制作技术,肯钻研的教师,需要给教师们提供制作的环境和条件,不仅学生的技术素养需要在技术活动中获得和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的提升更有赖于设计和技术实践活动。实验室也应该有能满足教师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场所、设备等。

四、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和制作

通用技术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因此,实验室不仅应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制作的需要,还应该满足课余研究性学习和拓展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激发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实验室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能够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的开设条件

目前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科目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同时,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要求,还鼓励支持学校开设选修课,要满足这些要求,除要有常规的具有设计和制作条件的试验室外,还应创造条件建立选修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在选修课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篇4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730799)

摘要: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多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对通用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探究”、“小试验”、“案例分析”、“综合实践”等栏目,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践习惯,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合理运用通用技术实践室和课外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用技术,在实践中发展。

关键词 :通用技术 实践活动 情境 内容 渠道

通用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 所需要的授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哪一种授课方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是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设计是一切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而操作则是技术设计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活动应成为通用技术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实践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和设计过程,让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运用“探究”和“小试验”等创设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

高中通用技术教材融合了丰富的探究与试验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载体。“探究”和“小试验”是通用技术教材中的基本栏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栏目,并结合教材中的项目积极创设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全方位、立体式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从亲身参加技术探究与试验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技术试验的思想和方法,形成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例如,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难点是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写出试验报告。教材虽然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试验报告,但课堂上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或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那这部分内容就会变得很枯燥,失去了一个案例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小试验”创设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自试验:(1) 取一张纸放在支架上, 再将砝码放于纸片上, 记录纸片所能承受的砝码重量;(2) 将其余纸张制作成不同的形状,用同样的方法试验并记录(鼓励学生创新, 设计各种不同的样式);(3) 列表比较各次试验中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强度;(4)试验记录,将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遇到的问题、心得等记录下来。有了技术试验的经历, 再让学生去写试验报告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二、运用“案例分析”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

“案例分析”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设置的一个栏目, 栏目中有丰富的范例、素材、话题,能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情境,使学生享受到由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这个栏目,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与教材知识点贴近、吻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效。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 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实践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为什么要实践”,懂得该“如何去实践”,将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如教学“控制的手段与应用”一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控制的对象、控制的目的和控制的手段,组织了折纸比赛活动。考虑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我在备课时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教程,在课上给学生播放,用于指导学生的活动。折纸活动虽简单,但能体现控制的内涵,学生也很感兴趣,都能参与其中。

三、运用“综合实践” 选择合适的材料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栏目将本章所学内容、其他学科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综合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栏目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内容较多,教学中要适当取舍,让学生易于实践。如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中“综合实践”第3 题是:请根据立体图,补全俯视图上所缺线条,并完成左视图。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主视图已给出,但学生往往会将主视方向判断错误,导致绘图错误。因此,上课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先绘图,而是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立体图制作该形体的模型。我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了四棱柱的泡沫块,让学生用小刀或锯条切割模型。

学生根据立体图制作模型很容易, 再根据模型绘制三视图就更轻松, 而且线条也很准确。一道比较抽象的题目,通过简单的实践变得很简单。实践活动虽小,但达到的效果却很明显。

四、运用通用技术实践室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

通用技术实践室为学生学习技术提供了资源和安全保障。现在的中学生家务劳动少,社会实践活动也少,连简单的技术工具使用方法也不具备。教师要充分运用通用技术实践室的有利条件,通过学生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创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活动中学习技术知识, 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操作要领,规范实践行为。如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二节“工艺”的主要内容是第二部分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加工工艺涉及的工具和设备是学生生活中都见过的,但真正会用和用好的学生很少,这就要求学生能在通用技术实践室中亲身实践, 体验金工工具的用途和具体的操作要领。如手工锯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手锯结构,了解手锯的功能,懂得持锯的方法和操作要领。课堂上,请几位学生将拆散的手锯组装起来, 大部分学生都安装不好。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示范、指导和规范。通用技术中许多知识和技能就是在简单的实践操作中得以理解和掌握的。

五、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课堂上开设实践活动有场地和时间的局限性,为弥补这一缺陷,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的开设还可以放到课外,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有效结合进行。对学生来说,课外时间充裕,灵活性较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发展实践能力,改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对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以致用,我经常结合理化实验创新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总体效果较好。例如,2013 年春季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会宁举行,为此我组织了高二学生设计制作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彼此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形象思维有所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大有提高。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构建知识、在有意义的实践中理解掌握知识;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和学校的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习惯, 提高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用技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

【关键词】多元评价;通用技术;应用

0.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人们的身边处处都需要知识型的人才,而学校的一些课程的教学也逐渐的向着更为实用的方向转变,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在教育改革之下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一次好的转变,而多元评价的应用对于高中的通用技术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通用技术教学中对多元评价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教学评价是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以往的评价理论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的方式统一性过分的强调,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认知方式的独特性没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对于以往的教学评价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高中的通用技术学科内容比较的广泛,并且也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对其的教学评价的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形成,这就需要有一个新的评价模式的建立来,更好的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发展提供支持力量。多元评价的理论是在构建认知理论以及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故此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的表征会有很多的不同方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采取多元评价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把评价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1]。

2.通用技术学习评价中的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一课程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在当前的评价方式只有纸笔测试这一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结果比较的重视,就没有把评价的过程得以有效的关切,从而就缺少了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当前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评价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还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对学生没能够在评价方面得以全面的进行[2]。举例来说,在高中的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有关的设计动手操作的一些活动主要就是学生来完成的,老师所看重的是结果,对于在活动中学生的制作过程以及所表现出的效果、积极性等都没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方面就给学生的评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均衡。还有就是在评价的方式上对于选拔功能比较的重视,没有把评价的真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及能够对教学方式得到改进等是评价的真正效用,最主要的是要能够用静态的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衡量。

3.多元评价在通用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探究

首先在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对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最为看重的是对知识的关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往往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作为重点。作为新课程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周全的考虑,要在技术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加以注重。在通用技术的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技术试验型以及案例分析型,下面对于技术试验型进行分析。

在通用技术的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结构与稳定性的课程,主要的难处就是要通过试验来对结构的稳定性因素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就是对学生在新的概念下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建构过程的反映,然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评价以及小组内之间的评价和家长、教师评价,最后再个人反思这些多元评价的方式。在制作的活动中,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并能够熟练的进行应用,实践的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多元评价在通用技术作业中的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更多的人来进行参与,并且成为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或者是家长等,这样就更能够对于学生的情况加以了解,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得到拉近,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很大的锻炼,在多元评价当中要把各个方面间的交流得到有效的加强,把家长以及教师和学生都要得到协调。在对学生的通用技术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着一定的程序[3]。例如:①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②老师要在看到学生的作品之后先打出一个等级分数,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评价。③把一些相关的作品制作成一个相片集进行在课堂上加以展示。④学生就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作品以及所制作完成的工艺进行评价或者打分,并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观点看法。

这样的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上的学习进行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对于在作品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的同学也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过程性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它和通用技术教学统一进行,有着共时性的评价特点,两者是相互的融合。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新的课程中,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过程会和其它的课程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这里就要对这一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把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兴趣得以激发出来,关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状态,要能够更好的去了解他们,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的有效[4]。

4.结语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多元评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显著,它能够有针对性的辅助学生进步,同时也能够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于多元评价的方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元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有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去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考核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2]戴小筠.浅析班主任在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

篇6

【关键词】 通用技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84-02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高中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它具有紧随时展、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技术思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终身发展是有利的,然而在肯定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以下这些不争的事实:作为非高考学科,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因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变得困难重重。站在新课程的角度考量,通用技术在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固然是客观因素,但从主观因素考虑,通用技术课堂缺乏技术味道或者技术文化不够浓厚,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未能真正走进技术世界,深刻领悟技术设计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不强,消极应付课程学习,反过来增加了授课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困惑乃至学校对课程开设的质疑,通用技术由此开始步入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校不支持,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的被动局面。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是课程的推动者,理念的执行者,有责任创建有利条件,让通用技术走出困局,扭转局面的关键在于组织有效教学,用技术的魅力感染学生,用技术的氛围熏陶学生,让通用技术课堂充满技术的味道,引导学生在技术世界里感受技术思想的伟大,体验技术活动的快乐,树立锐意创新的观念,从根源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培养技术素养对于个人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通用技术课堂充满技术的味道?

一、精选技术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笔者走访多间学校发现,学生普遍喜欢通用技术课程的动手操作环节,对理论知识教学则认为是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理论知识的教授是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作针对性分析。

对于教材而言,阐述理论知识要点时提供的案例取材广泛,兼顾城乡差别,但往往受篇幅限制,内容多为概述,学生在阅读完短小精悍的技术案例后,仅停留在表面笼统的认知层面,无法体会当中的精髓,因而感触不深,缺乏发自内心的认同。对于学生而言,身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以几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现,在目不暇接之余,更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享受着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甚至对某类产品如数家珍,但其角色仅仅是被动的使用者、潮流的追随者、技术的崇尚者,从未尝试站在技术的角度看待身边的技术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这一现象恰恰适合作为通用技术教学的切入点。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个知识点都精选相应的案例,力求生动而不脱离实际,追求丰富而不杂乱无章,结合课本知识结构与教学重点挖掘出技术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技术案例吃透教材的知识点,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发现看似熟悉平常的事物背后居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奥妙。例如教师在讲授技术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时,教材的案例是福特T型车,仅有的两张图片和不到两百字的内容难以让人理解T型车的跨时代意义。其实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命名为T型车”的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把福特公司的发展史作简要介绍,通过年产量、全球占有率、车辆售价、性能参数等大量数据,以及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工装配、销售海报图片资料等,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改变世界的T型车和流水生产线为世界工业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实践证明,当由技术案例的精选与拓展而产生的技术味道扑面而来之时,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也就由此诞生,学生在被深深吸引的同时,会情不自禁地对技术的魅力发出由衷的赞叹,进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引导学生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想象力差”、“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等内容多次在各种媒体上出现,正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技术思想的培养有所欠缺。人的思想力决定了行动力,试问我们的学生从未系统、逻辑的分析思考过,又何来创新?谈何解决实际问题?放眼普通高中教育,大部分高考学科因考点多、进度紧而无法顾及相关能力的提升,通用技术课程则可以弥补该项不足,通过技术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学习中,全面分析自身条件的优劣,合理制定相应的流程,设计备考方案,让通用技术学科充分发挥对高考科目必要的辅助作用。这一理念具体细化到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技术氛围,教学构思严谨细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用技术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细心观察,敢于想象,勇于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分析问题所在,享受技术探究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例如在欣赏经典结构关于桥梁的内容时,依据出现时间先后介绍四种常见结构时,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桥梁类型间的过渡连接问题去分析其中的不同,提问内容分别是:拱形桥的优点是什么?既然拱形桥美观耐用,为什么建国初期的长江大桥不采用该结构?桥墩数目较多的梁架桥在使用时有无安全隐患?倘若图片中的江面更加宽阔,是否还能建造斜拉桥?悬索桥是一种仿生结构,根据其特点,是仿照哪种生物的结构?如此一来,学生的眼球被一系列的设问牢牢吸引,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从力学等技术角度仔细观察桥梁结构,并结合社会、经济、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知识分析内在原因,每当一个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赞扬时,他们的高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难看出,课堂上浓浓的技术味道触动了所有学生,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技术探究的乐趣,技术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三、设计技术活动以强化教学效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技术活动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提升技术素养的良好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技术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性条件,有些老师认为没有配套完善的专用教室,缺乏学校的资金支持,实践活动就会如同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笔者想说的是,衡量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准则不是花费多少或场地大小,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感触与收获。这种强化教学效果的收获正是通用技术课程所关注的,而非单纯地以作品的技术含量作为考核标准。我们曾经尝试将材料配置简单的技术活动与硬件设施完善的活动进行对比,此举出乎大部分学生的意料,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后者。其中原因何在?正因为没有更多“高级”设备的帮助,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运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解决面临的难题。虽然出现的问题源源不断,但那种初试牛刀的兴奋,哪怕是实现一个很小的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都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例如在流程优化环节中,设计组装四色圆珠笔的技术实践活动,经过小组间的擂台赛,学生切身体会到同样的构件,经过优化后的不同组装流程所需的时间相差甚远,由此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标准作业流程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个别学生甚至在放学铃响后依然沉浸在动手的快乐中,平时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在此时此刻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能否散发出诱人的技术味道,能否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充满技术味道的45分钟通用技术课堂让学生回味无穷,他们的创意、思维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却是无限延伸的,每次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代表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恰恰是主动探究技术世界的开始。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技术文化熏陶中找到一点儿技术的感觉,处事开始有一点儿技术的风范,让通用技术课程伴随着技术的味道展示出素质教育的风采。

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精神,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它能激发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模糊性容易导致教师无法准确对分层的标准进行有效的评价,往往会使一些处于临界层面的学生由于无法定位自身的位置,而在知识学习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拼图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基本定义

拼图就是把已分开的图案按照图案的原样重新拼接起来,将这一方法引入教学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拼图式合作学习。(2)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考物理习题课的复习上,对于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困难,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以若干道习题为拼图原版。教师事先把题目分切成若干子题,标上相应难度,小组成员按自身能力自发选择难度不同的子题进行解答,解题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先把难题的解题思路传授给组员。完成子题学习后,各小组进行拼图,为了使知识面能拓展得更深入,我们在每组拼图上增加一个X子拼图,该拼图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发设计的,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层次低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上来,也可以为知识层次高的学生创造发挥个人能力的平台,最后教师收集拼图作品,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拼图”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教学流程

根据上述拼图式合作学习的行为规则,我们可以将该模式的一般教学流程简单概括为:“任务切块建立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组内互助和X拼图设计拼图收集、信息回馈,教师评价X拼图的评价”。如下图所示:

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行为策略分述如下:

第一步:任务切块。

教师将教学主题进行任务分割,即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称为“任务块”)。一般来说分解为4―6个比较合适。对主任务进行切块,类似于拼图游戏中将完整的一张图片拆分为一块块的“组件”。

例如:小怡在分组实验中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实心圆柱物体、烧杯、细线、水和盐水等器材,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每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以下几个子拼图:

子拼图1:由步骤b、c、d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与 有关;

子拼图2:由步骤 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子拼图3:该物体的重力为 N,质量为 kg

子拼图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求出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为 N,若直接将该物体投入水中,该物体将

(填 “上浮”、“下沉”或“悬浮”);

子拼图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求出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子拼图6: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 m3;

X拼图 1:该物体的密度是 kg/m3

X拼图 2:如图所示,物体从b-c-d-e浸入水中的过程中,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与深度h的关系图是 ;

X拼图 3:从b-c-d-e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深度h的关系图是 。(纵坐标表示压强P或浮力F浮)

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

根据班级人数设定6~8人作为一个小组,并采用异质分,即每组安排性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异质学习者。由教师指定学习能力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2)

第三步:组内互助和X子拼图的设计。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子拼图进行解答,并在组内交流,互相传授方法。同时,教师到各组巡视,了解各成员的互助学习情况,必要时提供一些辅导。完成子拼图学习后,进行拼装,把零散的子题拼装成完整的主题,最后提出X拼图的设计。

第四步:完成拼图收集、信息回馈,教师评价。

完成合作学习后,各小组长收集上交本小组设计的“母拼图”,进行讲解,待讲解完后,教师根据巡视了解的情况和小组长的回馈信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梳理和有针对性的个别疑难问题解答,作出评价。

第五步:X拼图的评价。

这一步是整个拼图合作学习中的水平提高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一环节要求各小组长上讲台展示并讲解自己小组合作设计的X拼图,教师根据题目的特点对各小组设计的X拼图进行评价,有科学性错误的作出修改。

(三)、教育价值

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实用性,特别适用于中考阶段的习题课教学,通过把大题目分割成若干子拼图,很好的实现了题目的分层,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训练,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困难。其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拼图式合作学习在小组和个体的“双重任务”驱动下,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1)

2.强化了学生间的相互扶助。当某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往往能够主动向其他小组的成员请教和求助。同时,作为施教方的学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对问题的思考。(1)

3.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个别辅导。小组长的协调管理,减轻了教师上课讲授的负担,使教师可以花较多的时间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适时协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组或成员。

4.X拼图的设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拼图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果的检验

(一)、测评:

根据中考物理复习的特点,主要采用试卷测验。教师事先编制基于培训目标的检测题,内容要涵盖已经复习过的每个知识模块,检测过程全体学生独立答题。

(二)、评分:评分方式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小组之间交换批改

1、课堂小测可以在测验后马上请小组间交换批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记录哪些知识需要加强的,在下一次拼图合作学习的习题课上继续进行深化;

2、诊断性的测验,必须事先编好检测试卷,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对分数进行分析比较,把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成绩较差的学生抽出来,学习能力强、表现活跃的小组,起 “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在下一次合作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解题技能。

(三)、小组表扬

篇7

关键词:通用技术;虚拟设计;CAXA

1.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使用和开展虚拟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转眼间,《通用技术》这门课在河南省已经开设近三年了。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老师们都在进行艰苦的摸索和探索。

在通用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通过讲授可以跟学生说清楚,但是谈到动手实践就成了摆在很多通用技术老师面前的大难题:大部分中学目前都尚未配备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没有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动手实践的条件。这就造成了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学科交流中接触到了CAXA这款三维设计软件,它友好的界面和强大的功能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CAXA四个字母,其涵义是""领先一步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服务""(Computer Aided X Alliance - Always a step Ahead)。CAXA可以完成绘图设计、加工代码生成、连机通讯等功能,集图纸设计和代码编程于一体。它还专为教学领域提供了很多模块化的三维模型(例如圆柱、长方体、球体等),配合软件中的三维球等各种工具,可以很方便快捷的设计出各种模型来。

这时我就开始考虑:既然学校暂时还没有配备通用技术实验室,能不能让学生使用这款软件来进行虚拟设计呢?这样既可以弥补设施缺乏的不足,又能够换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的目的。

2.在虚拟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通用技术虚拟设计软件简介

虚拟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传感器、网络,以及并行处理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制造技术可以提前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实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例如“波音777”飞机的设计就是采用虚拟制造技术的典型范例。开发周期从通常的8年减少到5年。其设计、装机、测试均在计算机中完成模拟,保证一次试制成功。由此可见,三维设计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加大三维创新设计方面的教育、三维技术普及化是必然的趋势。

虚拟设计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1)多感知性

所谓多感知性就是说除了一般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就是应该具有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CAXA提供了很多现成的贴图和模型,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将自己的设计很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2)沉浸感

又称临场感,它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虚拟设计的魅力所在,他们可以从中体验到类似于实践动手设计的乐趣,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设计中来。

(3)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环境中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场中的物体也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4)真实性

是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例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

3.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应用CAXA进行虚拟设计的探索

对于中学来说,使用虚拟设计进行动手实践主要有以下优点:

A、可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教室安装虚拟设计软件,前期投入少;

B、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完善修改方便,基本没有耗材的浪费;

C、使用图纸生成功能结合相关模型制作设备,可以将设计作品转换成实物模型。

我首先用一周的时间对CAXA软件进行了充分的熟悉和操作,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选择《技术与设计2》(豫教版)第一章第四节作为虚拟设计实践课。学生经过第一章前几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结构的概念和影响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因素,并能够对简单的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巩固学生对结构的认知,我安排第四节作为动手实践课,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的相关知识利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结构的设计,使学生亲身体验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上本节课前最好先安排一次上机,让学生熟悉一下CAXA软件的界面和最基本操作)

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来简单介绍一下CAXA技术在通用技术课上的应用:

整体设计

(1)题目:《结构的模型或原型的设计与制作》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架桥机”、“鸟巢”、“水立方”等典型实例来引入“三维模型”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CAXA进行虚拟的简单结构设计。

(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结构的概念和影响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因素,并能够对简单的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因此,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的相关知识利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结构的设计,使学生亲身体验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4)教法、学法

1)问题探究法

2)案例列举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图示法(包括视频)

5)概括总结法

6)动手操作法 

(5)教学资源

教学视频、图片,能够容纳60人的微机教室一个,教学用软件CAXA一款。

(6)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针对目标进行方案的设计;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设计准则。

难点:CAXA软件的熟练操作与使用;按照设计的一般原则使用软件进行简单结构的虚拟设计。

(7)课时安排

上机练习一课时,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一课 时。

(8)本节小结

1)CAD技术简介;

2)制作模型或原型的意义;

3)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4)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

(9)布置作业

观察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从结构的特点、功能等相关知识出发,使用CAXA软件设计一个东方明珠三维效果图。

(10)课后反思:

经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感觉可以在今后结合这款软件针对《技术与设计》教材的部分章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设计和创新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实验设施缺乏的不足。

4.总结:让虚拟世界成为设计的课堂

篇8

一、过程的实践性

任何一门技术都是由设备、工艺、技能等方面所组成的,比如冶炼技术、木工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是离不开实践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技能,尽量创设动手实践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亲自体验的机会。

本学期,在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灯的过程中,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会熟练地使用锯子锯材料,有些小组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是却连简单的照明电路都无法实现。当学生最后完成了作品的制作,都非常兴奋,普遍认为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实现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制作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探究的精神,要有实践的勇气。

但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又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劳动技术活动和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初中阶段的劳动技术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劳动实践和技术活动进行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学习,形成劳动方面的意识、技能及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未来从事某个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其实施方式是较为系统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教学内容较为宽泛,体现一般性和通用性,且应用广泛、具有时代特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二、体系的科学性

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正是产生解决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说设计是技术的关键。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不是以知识体系作为课程结构,并不呈现线性的逻辑顺序,而是覆盖了人类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个个技术的设计或制作;各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存在必然的递进关系,这是通用技术学科与其他理科学科的明显区别。

比如《技术与设计2》(广教版、必修)的四章内容分别为“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

比较下列的2个图例,选自第二章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与第四章第二节“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描述”的范例,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

虽然通用技术学科和物理学科的某些研究对象比较相近,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一般是不同的。比如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时,物理学往往研究外力,把物体当作质点;而技术学则关注物体内部的受力情况,研究物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三、内容的实用性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技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

在制作广告宣传灯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许多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锯、钻、粘接等。

在讲述“系统与设计”时,可以提出这样的设计任务:为学校运动会设计竞赛日程表。

在学生学习了开环控制后,可以提出这样的小组活动方案:为学校的学生宿舍楼梯口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动照明开关装置。已知的材料有:传感器,照明灯,一套开关电路。设计要求:当人脚踏上楼梯口的垫子时,灯会打开;在短暂的延时之后,灯自动熄灭。通过学生设计和制作的自动照明开关装置,考查学生对开环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由于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学生走出校门必然要面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可广泛迁移的思想与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

四、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的形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三种教学形式比较常见:

1. 传统的讲练结合形式,比如讲授机械制图基础中的三视图画法。

2. 分组讨论的形式,比如分组构思广告宣传灯的设计方案。

3. 制作实践的形式,比如制作广告宣传灯就用了5节课,在此期间有些学生还利用了许多课余时间。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能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五、评价的多元性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和对最终作品的评价。

产品的质量始于设计,设计质量不高,即使制造质量再好,也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确定了设计任务后,学生会提出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评价项目可以集中考虑重要的和基本的要求,比如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既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使设计方案能够在制作中得到实现。

最终作品是设计和制作过程的结晶,是设计和制作水平的集中体现。比如对广告宣传灯的评价就包括有功能评价、性能评价和综合评价。

功能评价项目:广告宣传、环境照明、道路指示、节日庆典和其他。

性能评价项目:光亮强度、防水防晒、供电方式、散热、功耗、使用寿命等。

综合评价项目:外观、环保、性能价格比、文化内涵、推广应用价值等。

对学生利用磁带盒做的广告宣传灯(如图)作简单的评价。

优点:照明效果好,有节日气氛,供电方式简单,外观漂亮,剪纸体现传统文化等。

不足:广告主题不明显,制作略显粗糙等。

建议:选择合适的广告内容,制作更精细,增加旋转功能等。

篇9

1 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制定适合的“三维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靠教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课程理念落实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课程目标,要分析本节的教材、学情,才能制定出合适的“三维目标”,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1 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教材,应从全书的角度来看教材,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关联的分析,真正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1.2 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而组织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起点水平和认知倾向等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1.3 制定合适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从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出发,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也包括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三者的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要想真正写好三维目标,必须仔细研读课标,仔细分析学情,仔细分析教材,一份好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从学生角度来写的,用“了解”“知道”“掌握”“通过”“体验”“感悟”等措辞,而不应该从教师角度出发,出现“培养学生……”“使学生……”“教会学生……”等这样的措辞。

2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常言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成功的导入形式和内容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成功的导入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对于一节课来说,导入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形式有很多种:复习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以及实物导入等。鉴于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图片不如视频、视频不如实物的导入原则。

如在讲《技术与设计2》中“4.1了解控制”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控制现象,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就是控制现象,尤其是对自动控制还有一定的神秘感,因此在导入时选择了实物(玩具:小狗爬楼梯)导入的形式,通过打开开关,使小狗在电机的驱动下爬上楼梯。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现象,由于学生小时候玩过玩具,容易引起共鸣,也打破了控制的神秘感。

3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在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教师只能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传递给学生知识,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后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同事的合作下,每节课都给学生印一张导学案,把比较新的技术、案例等融入到教学中来。有时也创造条件,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等。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又注入新的形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内在潜能得到激发,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在讲《技术与技术2》中“4.1了解控制”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控制,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就是控制现象,对控制还有一定的神秘感,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控制的图片以及视频如“电视制导导弹”“自动门的开与关”等。通过“电视制导导弹”的视频,学生了解了电视制导导弹是如何攻击目标的;通过“自动门的开与关”的视频,学生了解了自动门是如何实现门的开与关的,从而打破了控制的神秘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控制。

4 教学与实践并重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通用技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由此可见,“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立足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中的“4.2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模型的制作(泡沫塑料模型)”和“简单结构的设计(小板凳的制作和秋千的制作等)”,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兴趣。

5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后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它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笔者每上完一节课,就会静心沉思,从课的设计、师生互动、学生的掌握情况、多媒体运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反思,记下精彩的部分以及疏漏之处,写下心得与体会,作为今后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有时,课堂上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或自己对知识点讲解的想法)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灵感”“顿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日新月异,要想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把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虚心向老教师、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努力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景华.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与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篇10

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成分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长期以来,学校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把握不好,通用技术课堂将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失去最初的新奇感,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地思索。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如在讲解“方案的构思方法”时,笔者给学生播放“超级变变变”中“打篮球’的一段奇特而有趣的网络视频(图1),发现学生看得很认真。看完视频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打篮球”这段视频,最符合哪种设计构思方法?给你什么启示?并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段视频把打篮球的女学生和以真人表演的她的影子、篮球和用物体制作的篮球的影子巧妙的构思在一起,实现运动轨迹的完全同步,表演不仅震惊了现场的观众,也震惊了观看视频的全班学生。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说明这就是“奇特性构思”方法。

日本的技术之所以发达,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的创造发明,并给大家提供了创造发明的最佳平台。从电视节目中大家就可看到,参与设计表演的人员众多,几乎遍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通过观看视频,不仅很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增加了学生对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积极的情感。

2 运用信息技术破解学习通用技术的难题,提高

学习效率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但也不能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而技术理论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高中生虽然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没有成熟。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无法真正理解和领悟书中的要领和含义。这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解决,通过电脑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

例如,“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这一课内容中模拟试验和虚拟试验就属于技术理论内容,书本直接给出它们的概念和两张图片,学生看书后觉得这两种试验方法差不多,理解起来很难,容易混淆,在实际技术试验练习时经常用错。笔者在上课时先给学生看“汽车碰撞试验”的视频,观看视频后,学生发现整过试验的过程是真实的,它模拟了现实车祸发生的状况,但汽车上驾驶员是模拟人,这跟现实车祸的发生不一样,因而自然就懂得通过再现的形式来模拟现实发生情况的方法就是模拟试验法;接着观看“勇气”号登陆火星的场景,学生发现与前面的碰撞试验不同,登陆试验整过过程都是假的,是用计算机虚拟的,学生根据网络游戏还联想到现代战争的演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笔者用了短短不到10分钟,学生就理解了这两个感念,并弄懂了它们的区别,为接下来进行不同结构纸张强度的技术测试节约了时间。

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表现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的途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方便地化解教学难点,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闲置的教育技术装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的授课以及学习方式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课堂上真正做到以教为辅、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笔者在讲解设计的一般原则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功能,首先要求学生分析世界上第一辆由德莱斯发明的自行车(图2)的特点,思考它为什么没能在全世界风靡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得出结论:这辆自行车设计的最大缺陷是它既不实用又不美观,缺乏驱动力的脚踏装置和传递力的链条机构,人们骑行费劲,骑行的姿态也很难看,大家都不喜欢,因此人们迅速把它遗忘了。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你能按照设计的一般原则对它创新吗?学生纷纷利用电脑动起手来。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构思方案在电脑的几何画板中画了出来,并配上了漂亮的颜色;有的学生居然还能用AutoCAD(计算机制图软件)画出精准的图样,这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还有的学生为了设计更新颖的自行车,通过网上查找,模仿图3所示的电动车来设计。最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功能很方便地对学生的设计作了点评。

这种直观便捷的教学手段是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无法比拟的。现代教育的各种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探索研究的氛围,既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主动发展的过程,又提供多种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