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行业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行业应急预案

篇1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1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5年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共造成66182万人死亡。国内每产出一亿元生产总值就造成0098人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其中,冶金等工矿商贸企业中,每10万人中就有1071人因安全生产事故而死亡。根据国家安全总局统计,2015年全国安全较大事故727起,其中冶金行业发生7起,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问题严峻。2012年,国家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将冶金行业等纳入了其范围,这意味着高危行业由以前的6个增加到了如今的8个。2014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规定提高到了法律层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积极履行和披露其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构建了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近年来也出现了几家较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与环境绩效一级指标不同,安全生产属于社会绩效指标中的一个二级指标,缺乏更为详细的评价,而对于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冶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安全生产信息地位,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促使冶金企业更加可靠、实际地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2冶金行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现状

CASS-CSR20分行业对冶金行业等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说明,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该指南只�ι偈�行业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内容,将其作为市场绩效一级指标下的一个二级指标,并对该二级指标共七个方面的内容仅作了泛泛的描述,这七个方面分别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培训绩效、安全生产投入、员工伤亡人数、安全生产负面信息。该体系对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情况的评价还缺乏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描述。然而冶金行业作为安全敏感型企业,安全生产事态严峻,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规避风险将更多关注冶金行业安全生产问题,因此,目前的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还略显粗糙,尚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的社会责任披露体系,并结合国家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而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以及具体到冶金行业标准化的《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从冶金企业实际出发,力求冶金企业从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负面信息七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并对每一项建立了更为详细的披露规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该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单独作为冶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级指标进行列示,旨在突出所属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信息,突出所属高危行业的冶金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地位,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于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更为强烈和严格的需求。

此外,该体系构建了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负面信息7个二级指标,和其下属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20个三级指标。

第一,对于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三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配备情况和合法性情况。

第二,对于安全生产制度,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三个方面披露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危险源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制度制定情况,以及各工种岗位操作规程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情况。

第三,对于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从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三个方面披露冶金企业事故救援人员和装备、设施配备情况,和应急预案制定和宣贯情况,以及定期组织应急救灾演习情况。

第四,对于安全教育与培训,从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和档案、安全教育与培训内容、安全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订情况,其是否按规定贯彻落实并定期评估企业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建立企业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档案,以及披露企业为端正全员安全态度和行为、建立安全价值观而举办的各类安全文化活动情况,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自主性的提高。

第五,对于安全生产投入,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方向四个方面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合法性、投入力度和具体使用情况。

篇2

关键词:电解铝厂;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行安全管理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冶金行业中具有产业链较长和生产程序较复杂的特点,为企业的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只注重效益,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企业产生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的冶金行业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中,伤亡人数290人,重大事故11起,死亡人数39人。这些都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安全管理的疏忽造成的。因此,加强冶金行业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冶金行业的重要部门,电解铝厂要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适合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整个冶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电解铝厂的特点

(一)现场的污染度较高

在电解铝厂中通常存在较强的磁场、高分贝的噪音和高温等危害因素。因此在进行高强度的工作时很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疲劳,长此以往对于生产人员的人身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二)涉及产业面较广

在电解铝的行业中,涉及到熔融金属冶炼、碳素加工、机械加工等各个方面,而且对于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较高,而在进行生产时要保证各生产环节的相关性和连续性,这就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例如:在进行电解铝需要的炭块时要进行煅烧、破碎、筛分和成型塑造等环节。因此就需要分别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其生产的质量。

(三)设备种类较多

在电解铝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有电解槽、阳极焙烧炉、阴极煅烧和浇注使用设备、压制使用设备、以及用到的其中还器械、高压容器和加工器械、运输器械等。在进行使用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所难免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四)生产工艺较复杂

在电解铝厂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高压、高温和高粉尘的现象,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体存在量较大。在进行电解铝液的运输和和铝合金的铸造过程中,稍有差错就会产生较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电解铝厂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进行电解铝厂的安全管理时要加强对于人员和设备的综合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保证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

(一)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减少事故的产生

企业职工是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也是在事故产生时的主要受害者。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从根本上转变对于安全的意识,使其能够主动的进行安全生产重视,提高其对于规章制度遵守的自觉性,对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要进行及时的禁止和严格的纠正,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地减少事故的产生。在工人上岗和转岗前要进行严格的分级培训,确保其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岗。对于企业中的电工和起重等特殊工作的上岗人员要进行严格要求,保证其做到持证上岗。

据调查,在我国的电解铝厂中,农民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处于危险性较高的岗位,由于其安全意识不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亟需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

(二)加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

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时,要根据其动态的特点进行实时控制,对于事故存在的隐患要进行及时消除,做好相应的安全预防工作,对生产进行定期的排查治理和不定期的抽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将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在企业中实行安全管理要对各生产车间和生产班组以及生产人员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针对每一级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使安全生产切实落实,对全体员工定期召开安全教育大会,组织安全生产评比活动对于生产事故数量控制较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将安全考核和绩效考核进行有效结合。

(四)完善操作和管理程序

对于企业中的全管理制度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多和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有关,其主要原因在于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制定操作规程可行性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操作规程进行适时的改进和调整,保证其易遵守性。企业在对违反规定的员工进行处罚时要加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对于能够及时发现寻在的安全隐患和操作规范的员工要进行及时的嘉奖,建立以嘉奖为主,惩罚为辅的考核形式。

(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

在电解铝厂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要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将工作进行明确分配,使安全生产负责人能够做到各司辞职,对各项工作进行总体管理。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要对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使用,最大可能的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总结事故的特点,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应急措施的制定。

(六)全面分析岗位中的危险源

对岗位中存在的危险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控制,加强员工对于本身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岗位中容易出现事故的环节并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对于危害性较大的危险源要进行辨识和建档工作,制定相应的监控制度并进行落实。

(七)加大安全控制力度

在企业中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做好安全控制,在必要时要进行安全整改。对于企业中的老化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换。在生产技术中要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大安全生产的投资,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实现。

结束语

在电解铝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在于做好技术的防控、人员的防控和生产的防控。其中生产防控是基础,技术防控是手段,人员防控是根本。在进行生产时,要根据电解铝的工艺生产特点进行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人,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对于员工安全教育的力度,做到预防为主,对隐患进行及时排除,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徐松华.结合电解铝厂的特点浅析电解铝厂的安全管理[J].科技传播2010(8).

篇3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监管总局关于冶金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监总管四〔〕20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冶金企业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监总局26号令,以下简称《冶金规定》)要求,以《企业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和冶金企业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等为依据,积极推进企业全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企业全生产基础管理,强化企业煤气系统、高温液态金属、热轧工段等危险性较大作业场所的重点监控,改善作业环境,增强事故防范和控制能力,扎实开展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提高企业本质全度,实现冶金行业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二、整治范围

全市所有冶金、有色、机械铸造行业。

三、整治重点

1.全生产责任制、全生产管理制度、全操作规程是否健全和落实;

2.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全设施是否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

3.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是否落实和消除到位;

4.金属液体的熔化、吊装运输等重点生产环节(部位)是否加强了全管理;煤气的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部位)是否加强了全管理;是否加强了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全监管工作,包括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有限空间和地上等有限空间的全管理;是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更新和增加设备,加强粉尘管理,达到粉尘治理的效果。

四、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按照总局《实施意见》要求,全面组织调查摸底,摸清底数,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实施方案。各冶金、机械铸造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专项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在专项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切实抓紧抓好。

2.规范企业全生产基础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全操作规程。强化所有冶金企业的全制度建设工作,包括各层各级的岗位全责任制,各项全管理制度,各生产岗位的全生产操作规程等;二是严格贯彻执行。生产企业要把各类全生产的责任制、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张贴上墙,绘编成册,每个职工要牢记在心,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完善和演练工作。

3.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全技能,减少“三违”行为。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组织冶金等工贸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全管理人员参加全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复训;强化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重点抓好各行业特殊工种人员的分期分类的培训,提高培训率和培训发证率。同时,督促企业加强三级全教育培训和经常性的全教育,所有进入企业的职工都必须进行三级全教育。

4.深入推进全“三同时”工作。认真履行各级政府、部门的全监管责任,对年11月1日前投产且没有执行“三同时”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冶金建设项目,要督促企业及时采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补办措施,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全生产现状评价;对年11月1日后投资的冶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冶金规定》的要求办理“三同时”手续。

5.规范危险源监控管理。一是要强化对冶金企业中高温金属液体作业环节的全监管,督促企业加强对运输高温液体金属车辆和高炉、容器、起重、吊运等关键设备的检测检验和维护检修,使其始终处于完好状态,要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运输方式,淘汰人力运输高温液体金属等危险、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方式,要针对高温金属液体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二是加强煤气系统现场管理,严格执行煤气生产、储存、输送、使用和检修以及停产后复工等环节的各项制度,防止泄漏、中毒、爆炸,严格落实国家全监管总局监总管四〔〕125号《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煤气全技术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精神,配齐各种监测、监控设备和防护设施,在煤气危险区域要按规范要求装一定数量的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在煤气区域工作的作业人员必须携带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并加强日常检测维护,确保运行正常。在设施内作业时,应佩戴空气或氧气呼吸器等隔离式呼吸器具,设专职监护人员。检修煤气设备时,包括设备和相关输出输入管道必须采用可靠的隔断装置,用单一闸阀隔断必须在其后堵盲板或加水封,并宜改造为电动蝶阀加眼睛阀或插板阀。要购置配套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制定煤气系统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

各级质监部门要定期加强冶金企业特种设备和相关器材的全检查和检测工作,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6.全面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噪声和高温等职业危害场所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对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管理,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职业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规定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向职工发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器具,并指导和督促职工按照规定正确穿戴和使用。

7.开展全达标工作。在全面提高企业全生产条件和全管理水平的同时,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为内容的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2012年底之前,全市冶金规模企业要达到三级以上全生产标准化。

六、工作排

1.部署落实阶段。各县(市、区)、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会统一部署,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辖区内冶金企业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年度整治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并部署落实到各冶金企业和有关部门。

篇4

**进入规模和产能高速发展时期,新老产线并存,生产、建设共举,安全管理工作未能适应快速发展要求。上半年发生事故较多,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我们深感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为了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为了驾驭安全生产的复杂环境,提升安全管控能力,我们认为:实现安全管理必须由“重视结果保安全”,向“过程控制要安全”转变,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变,通过安全行为养成,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在安全管理方面着重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一整套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向过程控制要安全

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条例》,专门成立了安全督查室,从而构建起公司、分公司(工程指挥部)和分厂(项目组)三级安全督查体系,每天对现场施工安全和生产现场进行巡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不仅体现了部门的监督职能,更强化了部门和安全专业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服务和指导,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力度。

2、对建设项目实施全面有效管控。总结事故案例,我们发现,建设项目的人身伤害频次较高,危害较大,存在源头上的“安全隐患”。因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从引队伍、谈协议、做可研、写初设、图纸会审和施工监督检查等整个环节进行同梳理,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危险及有害因素辨识,科学进行危险度评价,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符合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中对于安全技术条件的各种规定和要求。。加大协力属地化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厂区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了建设施工单位和人员的黑名单制度和清退制度,完善了建设协力的安全评价考核体系平台。从基层抽调30余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培训后上岗,对建设工地实行旁站监管,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公司安全督察组每天按照计划对施工和生产作业现场进行巡检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发现问题596项,都整改完毕,并严格执行考核206万元,连带责任落实到单位的第一责任人。

3、对生产单元实施持续检查、整改和完善。重点是参照项目管理的办法,实施PDCA循环,做好作业风险的动态辨识和隐患的整改消缺。年初,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工作的通知》,各单位对现场作业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全面辨识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在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的前提下,做到不走样、不扩大,不缩小,真实、科学、合理、有效、可控。通过规范、统一辨识,发现了大量3级以上风险作业项目。公司和各单位一起对每一个作业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层讨论和完善。同时,公司还组织集中检查和专项检查,对各生产单元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期曝光,分公司、分厂、作业区也分别组织各自的集中检查。各层级发现的隐患均要求立即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

4、对多个单位配合的作业项目实施属地安全管理。为降低建设工地、生产现场的外包作业、跨区域(跨单位)协作作业、检修等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风险,形成属地安全管理上的相互监督、相互约束机制,我们制定了《属地安全管理管理办法》,目前刚刚试运行。此办法,对属地责任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种是地域划分法,主要针对不同生产单元之间的安全界定;第二种是主雇关系划分法,主要针对建设工地和外包、外委施工项目;第三种是责任划分法,主要针对多方配合作业的工作项目。以此来实现“区域谁主管,安全谁负责”,确保第一时间处理现场安全隐患,提升公司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能力。

二、居安思危,举一反三,建立安全事故的“防火墙”

1、对重复发生的隐患和管理缺失实施“安全问责”。年初,公司制定了《安全问责实施办法》,对安全管理监督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隐患不整改,违章行为屡禁不止,应急能力薄弱,重大隐患未发现,安全工作不作为等14项问题进行问责。

 2、对高危作业项目实施特种防护作业监护。为此,今年公司专门成立了特种作业防护作业区,对有毒、有害气体、有限空间作业实行专业监护和救援。

3、依照规范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公司专门开展了危化品、有毒有害气体专项检查,优化危化品厂内运输路线,以公司13个重大危险源为重点建立了管控机制,对危化品、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的票据进行梳理和进一步规范。

4、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效果明显提升。上半年对作业长、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600余人进行了安全专业知识培训;对130余名中层管理进行了安全知识再培训;在集团支撑下对建设施工管理人员、安全专工及现场专工1750余人进行了安全培训;推进可视化培训,公司今年计划制作可视化教程170项,检修中心的检修流程看板,轧钢厂的操作流程看板效果较好。

5、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更加科学的安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了**公司标准化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二是成立了公司安全标准化机构;三是聘请了专家对430余名专业工程师进行了标准化宣贯培训。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

6、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安全演讲活动;二是认真开展事故回头看、举一反三,安全一堂课活动。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亲自为员工现场讲一堂安全课,并接受电视台的心得采访,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根据集团要求,“安全月”中对五年内新进厂员工的安全技能进行鉴定验证,对5640人完成了技能鉴定。

7、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绩效评价细则、事故问责制度、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横到边,纵到底”的全方位管理,将落脚点放在基层和现场,重点夯实生产现场、作业点的安全基础。制定计划,推进国务院23号令的学习和理解,并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

8、完善应急体系,建立高效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分厂、分公司和公司三级应急体系,制定了118项专项应急预案,每月按计划开展演练,确保每项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今年上班那年,仅公司级预案就进行了3次实战演练,分公司和分厂级应急演练也进行了80多项,应急演练的频次较以往大幅度提高。近几年环境变化加剧,恶劣气候增多,随着公司“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将加强本部和外围单位应对恶劣气候对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的能力,建立起相配套的应急体系。

三、吸取煤矿事故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制定了整改措施。针对“4.2”事故,**公司一是对所有矿井生产和基建工程全部停工,进行隐患的自查和整改工作;二是召开事故分析会,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做好职工队伍和矿区稳定工作;三是对基建、改扩建项目的合规性开展自查。盘查各生产矿井的证件是否齐全完备,按计划开展各类证件的年检工作。四是严格落实矿井领导下井带班制度。五是完善矿山的安全组织机构,建立了防突机构,并配备了相应人员、装备;各煤矿已将瓦斯抽放计划纳入矿井年度和月度的生产计划,与生产任务同时安排、同时考核;六是按计划推进矿山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进“六大系统”建设。

通过对**目前安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短板有以下几项:

1、煤矿的安全管控局面需要扭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矿随着向深部延伸,原低瓦斯矿井变为双突矿井,安全设备设施及安全生产系统不能及时跟进,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对突出矿井的应对能力严重不足。职工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且基本技能达不到要求。种种因素使煤矿的安全事故频发,成为制约安全发展的难点工作。

2、建设工地的有效掌控需要深入:我们依然在摸索适合**现状的对危险性较大工程、工序和环节的安全监管方式。由于建设项目的总包、分包、监理及甲方对建设过程的安全管理职责及落实不到位,对现场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管不足,过程管理控制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加之外部用工环境的影响,造成建设工地的安全工作不能有效掌控。

3、属地化管理的责任需要落实:随着在同一单元内从事不同项目及人员的增多,如何对项目和人员做到受控也提到安全管理的日程。前期由于对区域内的协力单位的管理缺失也发生过惨痛的教训。亟待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区域安全负责制”的氛围,做到“谁发包、谁监管”、“谁使用、谁负责”,达到事事有人管,管理不缺位。

4、安全系统信息化水平需要提升:随着安全管理的幅度不断扩大,安全系统的信息化没有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增加了管理难度和人工成本,如职工的劳保发放的数据库的建立,隐患整改网络流程的建立,安监部和各单位之间安全信息平台的建立,达到每一项工作有计划,有监督,有落实,形成完整的闭环。切实提高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增强安全生产的科技保障能力。

针对以上不足,公司确定了今后安全工作的重点举措:

一是继续加大矿山安全管理,从“落实重点”上预防。把“瓦斯超标”和“双突”作为矿山治理的重点,坚持“瓦斯超标就是事故”“先抽后采、以风定产”原则,落实领导跟班下井制度,邀请国内“双突”专家和队伍对焦煤矿井瓦斯治理进行整改和指导;发挥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作用,开展安全互查,完善矿山的安全管理体系,夯实矿山安全基础;积极推进“六大系统”建设,开展矿山应急预案演练,提升管控能力。

二是加强对建设工地的安全督查,从“源头管理”上预防。通过总结事故案例,我们发现,建设项目的人身伤害频次较高,危害较大,存在源头上的“安全隐患”。今后要从引队伍、谈协议、做可研、写初设、图纸会审和施工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梳理,开展危险及有害因素辨识;建立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团队,明确职责,实行合署办公,控制施工安全;充分发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方的作用,加大现场“三违”查处。从协力队伍资质准入把关,建立违章违规单位和个人的清退制度,加强属地化管理,实施重大隐患和发生事故的属地问责制度。

三是注重安全培训的有效性,从“专业素养”上预防。今后公司的安全培训将充分体现“可视化”的思想,提高有效性和便捷性,化复杂的安全规程为简单可视的看板。继续开展作业长、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安全专业知识培训;举办注册安全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建立“内训师”团队,开展岗位示范性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重心下移,服务基层,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推进可视化教材制作,开展可视化培训;收集集团及**公司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故,继续深入开展“举一反三”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提升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安全素养,以有效的安全培训,实现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目标,及时发现和消灭隐患。

四是开展现场隐患排查和反违章活动,从“隐患整改”上预防。公司重点对建设工地、矿山、协力和危化品、有毒有害有气体和有限空间作业加强管理和督查;继续开展危险源的动态辨识;建立安全违章举报奖励制度;开展全天候监控,严查隐患和违章,遏制“三违”现象的发生,建立安全隐患整改的“绿色**”,优化隐患整改流程,真正实现隐患整改的100%,从而降低安全风险,减少事故发生。

五是推进冶金系统和矿山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从“系统管理”上预防。按计划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年底冶金系统各单元(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烧结)达到冶金行业申报二级的条件。1930和1890煤矿保持现有一级水平,非煤矿山2012年达到申报三级的条件。通过安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夯实基础,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现状自评和第三方评价体系,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

六是认真落实集团调研提出建议,梳理薄弱环节,全面推进公司安全管理。对集团调研和反馈的问题逐一落实整改部门、整改期限、责任人,按节点做好落实推进,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篇5

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冶金工业健康发展

坚决走新型钢铁工业发展道路,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从国家层面讲,应从三个方面推进结构调整:一是调整组织结构,促进集团化发展二是调整资本结构,促进多元化发展。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化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革开放为保障,以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原材料工业要认真贯彻《纲要》指出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政策导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组、提升水平,努力促进冶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一是加快结构调整,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的发展方向上来。

二是调整钢铁工业布局,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现有大型钢铁企业逐步向发展条件好、利用进口铁矿石便利的地区发展。

三是提高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降低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的消耗,重视环境保护,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合理开发国内资源,建立稳定的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搞好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大幅度降低吨能耗、物耗以及排放。

四是坚持科技进步,采用世界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实现装备大型化和现代化,注重集成创新,开发新一代钢铁流程,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把钢铁产业发展成在数量、质量、品种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为此,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一是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认真贯彻《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坚持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十一五”期间原材料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贯彻落实钢铁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铝工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行业结构调整的取向和发展政策,指导行业健康发展。组织实施大型行情集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产品及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状况、生产能力及价格变化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制止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继续稳定宏观调控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作为工业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抓住当前市场有压力、企业有动力、发展有政策的有利时机,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推进冶金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同时妥善处理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是抓好冶金行业节能降耗。要加大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节水等技术,广泛开展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回收利用;抓好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开发直接还原等新技术新工艺。

五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支持钢铁、有色工业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是推进企业联合重组。要以规划和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改组、改造、改制,推进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企业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七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改革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所急需的相关法律法规。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先行战略,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针对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要求,推动建立行业技术法规体系,做好与钢铁、有色等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促进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及时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外商投资、税收等政策,为国内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适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准入门槛,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的投资方向。

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

抓住时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工交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速度效益稳步提高,结构调整有所推进,能源供应继续改善。

为保证“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注意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部署,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精神,优化产业结构,做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有关工作。一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人标准,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二是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将陆续出台其他有关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行业要认真贯彻执行。三是研究建立产能过剩的客观评价体系。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尽快建立判断产能过剩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系统,并逐步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广各地推进结构调整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继续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

一是引导煤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督促有关方面严格履行合同,保证需求旺季和华中等重点地区煤炭供应。二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督促各地、各有关单位完善应急预案,为电力迎峰度夏做好准备。针对今年

以来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厂网矛盾可能增多的情况,加强电力运行协调工作。三是密切跟踪监测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国内油品供应的影响,加强石油石化行业运行的总量调节,保证重点地区用油需要。四是加强运输协调,将运力向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适当倾斜,保证煤炭、化肥及东北粮食、西南磷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

三、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将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结合起采。完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制度,严禁煤矿超能力生产,提高煤炭回采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采富弃贫”。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快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行业培训和重点技术、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加快修订《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优先安排高效、环保和先进的大型机组多发、满发,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的机组发电,淘汰落后的发电机组,实施电网节能调度。推进有色行业再生资源利用。发挥水泥行业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跟踪监测重要商品进出口形势变化,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市场多元化。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大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做好自主品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牛建国:

加快水泥212业结构调整为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针对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潜在产能过剩风险,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目标,八部委联合通知进一步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是要加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继续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新上项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

二是要严格市场准入。把环保新标准纳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的审核条件,坚决取缔无证生产。适当修订水泥标准;提高水泥标号。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认真执行今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提高建筑市场应用水泥的准人标准,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大中型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从使用环节人手,鼓励发展散装水泥等。

三是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抓住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资源、能源压力。

四是要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水泥企业兼并、重组、联合,提高生产集中度。确立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五是要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对大型水泥设备出口提供信贷政策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使我国水泥工业由产品输出向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

篇6

关键词:再贴现 票据市场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57-02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或转贴现的商业汇票以回购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票据再贴现业务始于1986年。目前,人民银行只开办回购式再贴现业务。

一、山西省再贴现业务办理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上半年,山西省的再贴现限额为43.32亿元,山西全辖再贴现余额为34.73亿元,较年初下降2.32亿元。上半年,山西省累计发放再贴现53.85亿元,累计收回再贴现56.17亿元。

(二)开办再贴现业务的特点

1.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较多。截至2014年上半年,山西全辖共办理再贴现1322笔。其中,大型银行再贴现余额1.12亿元;中小银行再贴现余额8.1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再贴现余额21.62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再贴现余额3.89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再贴现余额占到全省再贴现余额的62.25%。

2.办理再贴现业务的行业比较集中。从山西辖内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的企业行业性质来看,2014年上半年办理的再贴现业务中,投向煤焦行业的再贴现占比为50.02%,贸易类占比为19.27%,冶金行业占比为15.41%,其他类占比为15.3%,投放行业相对集中。

(三)开办再贴现业务取得的效果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办理再贴现业务充分发挥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用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起到支持实体经济的导向作用。

1.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目前中小企业处于资本快速积累、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资金需求量巨大。而中小企业自身的瓶颈制约了它的信贷业务。首先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较差,难以达到贷款发放要求。二是多数小企业资产少,抵押物价值低,难以达到借款银行的要求。三是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还款保证性低,要找到银行认可的担保单位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再贴现政策工具通过支持大、中小型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对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缓解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压力,提高经营效益。通过积极办理再贴现业务,极大地缓解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业务品类单一、收入渠道过窄的现状,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二、山西省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一)票据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1.商业汇票业务增长迅速。截至2014年上半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承兑汇票余额2373.7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1.42亿元,今年累计发生额为2450.4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495.22亿元。

2.贴现业务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上半年,山西省贴现余额为798.2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4.53亿元,今年贴现累计发生额为2947.9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40.29亿元。

(二)票据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签发承兑汇票以股份制银行居多。2014年上半年,山西辖内股份制银行累计签发1611.8亿元,占比65.78%,余额1570.22亿元,占比66.15%;城市商业银行签发404.8亿元,占比16.52%,余额312.76亿元,占比13.18%;国有商业银行签发222.85亿元,占比9.09%,余额167.56亿元,占比7.06%;农村信用社签发135.08亿元,占比5.51%,余额249.63亿元,占比10.52%;政策性银行签发2.91亿元,占比0.12%,余额2.93亿元,占比0.12%。

2.票据贴现余额以农村信用社为主。2014年上半年,山西辖内农村信用社累计贴现662.28亿元,占比22.47%,余额410.6亿元,占比51.44%;国有商业银行累计贴现471.6亿元,占比16.00%,余额153.06亿元,占比19.18%;城市商业银行累计贴现77.79亿元,占比2.64%,余额79.19亿元,占比9.92%;股份制银行累计贴现350.74亿元,占比11.9%,余额46.87亿元,占比5.87%;政策性银行累计贴现0.59亿元,占比0.02%,余额0.3亿元,占比0.04%。

三、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

目前参与我省票据市场的主体仅为有限的金融机构及小部分优良企业或缴存全额保证金的企业,特别是在票据一级市场上,除了银行外,能够被社会公认和接受的其它主体十分稀少,由此导致一级市场创造的票据量相对有限。涉农企业由于规模及经营效益限制,很难参与到票据市场其中,这使得再贴现的“支农”力度减弱,只能从间接的企业向“三农”服务。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难落实,导致了农信社经营方向、管理方法的错位。当前新一轮信贷资产风险的聚集,除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决策层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形成外,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

(三)票据业务相对集中,容易出现集中风险

目前,山西辖内金融机构票据业务服务的重点对象仍是煤焦铁行业,以及围绕煤焦进行商贸交易的流通企业。一旦出现大的经济波动,银行资产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中小企业仍是票据融资需求和使用的主体。在目前融资难严重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下,票据融资业务对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几点建议

(一)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银行信用的同时,要积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拓展商业信用,推广和鼓励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让企业从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中得到实惠。银行应在有关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尽量简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与转贴现操作手续,减轻企业的畏难情绪。

(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和内控制度建设

农信社要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有效采集、处理相关数据,实施对资金流向、流量的变动情况实时监控,对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预警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三会一层”,风险管理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农信社还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统筹兼顾,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资产质量、消化历史包袱、增加盈利能力的同时,合理制定经营策略,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农村信用社走上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票据市场行为

要加大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跟踪力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真实贸易背景、过度授信等方面检查,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进一步规范票据业务行为。同时,金融机构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票据业务的综合服务水平。要建立对市场敏感的受理审批机制,简化操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使票据业务实现规范、高效的标准化操作,方便快捷地服务客户。

参考文献:

[1] 宋文.农信社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金融时报,2011.10.13

[2] 黄明江.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