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汽车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2015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相比,201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16年3―6月,新能源汽车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到6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已经冲刺到3.5万辆。下半年的7―10月,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保持了3万辆左右的稳定状态,等待进一步的增长动力。12月,在政策支持力度的改善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8万辆的较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群雄割据的汽车市场无处发力,新能源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支点进入视野。加上环境和能源安全的考虑,各种利好政策纷纷破土而出,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业界聚焦的新蓝海。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井喷式发展时期,也涌现出以比亚迪、江淮、北汽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领跑者。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和持续高强度的补贴支持,为这些企业扩大销量和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日趋成熟的新能源车企开始不满足仅仅以机械的复制来构建其盈利点,他们试图用多层次的产品矩阵来提高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完成从“价格制胜”到“品牌制胜”的定位转变。
2017年年初,国家新能源补贴出现了大幅退坡。这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市场中普遍依靠补贴构建的盈利模式被完全打破,新能源车企需要在市场规则中摸索新的发展方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限于补贴格局的新能源车企而言,这也不失为转型的机遇。之前,国家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国内的新能源车企陷入了“以量为先”的错误逻辑中。补贴降低预示着市场风向的转变。
篇2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充电桩建设严重滞后于新能源汽车建设。截至201 5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充电桩4.95万个(仅公用桩),车桩比高达9.12。为了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0月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全国每年需要新建近百万个充电桩。
根据广发证券对国网招中标数据的分析预测,2016-2020直流桩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交流桩市场规模3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新增直、交流设备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而随着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规模化推广,未来充电桩运营商的收入还将囊括广告、4S维修保养、新能源汽车销售、汽车工业大数据等增值服务,千亿蓝海已经开启。
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来看,2015年11月份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2个纲领性文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相继出台,顶层设计已经落地,从此确立了“桩站先行”的超前发展指导原则。尤其是2015年12月28日,充电基础设施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制约充电桩发展的标准兼容问题将得到解决。
此外,国家财政奖励十三五期间最高250亿,地方补贴2016年4月前落地。日前,《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出台,对专用、公用充换电设备,给予30%的财政资金补贴;对充换电企业在沪建设的企业平台,按设备投资的30%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单个企业平台补贴上限不超过500万元。另外,还将对专用、公用充换电设施给予运营度电补贴。
篇3
会上,温总理就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1)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2)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3)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4)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5)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我们认为,温总理的讲话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加快完善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及市场化激励和惩罚措施;(3)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推动节能减排。
从三个环节同时推进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预定目标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务院之前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从主要指标下降幅度来看,“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较“十一五”略低。但是,由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是在“十一五”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其实现难度可能更高。
要实现预定目标,我国应从能源供给、能源输送以及能源使用三个环节同时推进节能减排,能源供给领域应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以及核电等新能源,能源输送领域应提高电能输送效率,减少能源损耗,能源使用领域应不断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这三个方面,也刚好吻合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于节能减排的主要内容。
关键在于政策的完善
推动节能减排,关键在于政策的完善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对于企业而言,推进节能减排无疑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如果没有外部政策的强制性约束或者激励,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并没有强大的动力去推动节能减排。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性、市场化惩罚和激励措施,并对企业节能减排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政策、市场和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实现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
在我国经济各行业之中,工业、建筑以及交通领域能耗和排放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中,在能耗方面,仅建筑领域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因此,推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对于实现整体目标,意义重大。
篇4
[关键词] 新能源 电动车 充电 运营模式
引言
目前,随着电动汽车迅猛发展,与电动汽车相配套的充电站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各种资本正竞相进入该领域。国家电网已将电动汽车充电站并入智能电网统一规划,2010年率先在全国27个城市建设充电站网络,建设公用充电站75座、交流充电桩6209台以及部分电池更换站,南方电网也在大规模铺开充电网络建设,2010年11月8日,作为南方电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应用的示范试点,广州市首个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在亚运城投入运行,除了两大电网公司外,两大能源央企(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开始布局充电站市场。
然而,一项新的产业仅有技术的创新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技术进步只是产业增长的外在表现,基于制度基因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业务才刚刚起步,运营模式还没形成,各个相关的利益群体对产业发展的倾向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外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技术与充电方式的不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运营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整车充电”与“电池更换”两种模式。
1.电动汽车概述
电动汽车是以电池或超级电容为动力源,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其关键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机及驱动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具有行使零排放、噪音低、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来源多样化等特点。电动汽车的研究表明,其能源效率已超过汽油机汽车。特别是在城市运行,汽车走走停停,行驶速度不高,电动汽车更加适宜。电动汽车停止时不消耗电量,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可自动转化为发电机,实现制动减速时能量的再利用。有些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
2.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分析
2.1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第一种是整车充电,又分为慢速充电和快速充电。慢速充电,是指采用小电流(0.1C~0.3C)在较长的时间内对蓄电池进行慢速充电,这种充电又叫普通充电,这种模式适合家庭、停车场等场所。快速充电又称应急充电,是指以较大的电流(一般用1 C~3C)在30min至2h的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一种模式。它并不要求把电池完全充满,只满足继续行驶的需要就可以了。这种充电模式下,在15~30分钟的时间里,只为电池充电50%~80%。
第二种是电池更换,这种模式是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选择在附近的充电站把用完的电池卸下来,更换上充满电的电池,或者将来有移动电池更换车,到用户处进行更换。
2.2整车充电与电池更换运营模式比较
整车充电与电池更换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慢速充电模式简单方便。将来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这种模式应占电动汽车充电的绝大比例,其他模式应是普通充电模式的备用和补充。但这种方式随意性大,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会对电网产生严重影响。当然,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如果能够实现电池与电网的信息互动,选择在负荷低谷时充电,大量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将变为移动储能单元,进而大大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快速充电模式主要服务于没有条件实现慢充的用户、中长途旅行和应急充电,这种模式需要占用土地建设大量充电站,且充电站的布局要合理。当然,说是快充,等候的时间相对于目前加油站要长。另外,就目前的电池技术来讲,快充对电池的寿命有影响,尤其是充电曲线和电池特性不一致的话,对电池的影响会更大。
电池更换模式首先要求车上电池必须标准化,只要是标准电池就可以立即更换,速度比较快。其次,车上电池可以不属于车主,不用购买,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但目前不少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是电池本身,而电池的成本占居电动汽车总成本中的一半甚至更高,要求汽车制造商接受这种模式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尤其是要制定相关标准以保障实施。当然,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建设换电站简单方便,通过引入专用线路给充电站供电。大量采用换电池模式可以减少对现有电网本身的影响。今后如果经营为电动汽车更换电池的业务,平时所储备的大量电池,还可起到储能的作用,即当电网需要电量的时候,可将电池电量返送回电网实现削峰填谷。总的来讲,这种模式对供电企业和电网本身比较有利。这种充电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来购买电池。购买后,如何对电池进行有效管理、如何计算租赁费用等,都需要进行仔细考虑。
3.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思考
国家电网2011年工作会议确定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将确定以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运营模式,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布局和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运营究竞选取哪种模式,应围绕“快速、健康、高效地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普及”这一核心目标,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现实条件进行综合考量。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使用的总体经济性、方便性,这关系到运营模式的竞争力;二是能源供给企业的盈利模式,这决定着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对城市电网运行的影响,这是城市整个电网能否安全、高效地运行的关键因素。
1)整车充电中的慢速充电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低谷电力充电,电费相对降低,但是充电时间过长使车辆的使用十分不便;快速充电方式下充电时间短易于车辆的使用,但是充电费用较高,且会大大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整车充电模式下初次购买及后续更换电池的费用很高 (约占车辆总30%~50%)。换电池模式单纯的租赁费和电费支出可能比整车充电模式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节省购买电池的费用,如果政策和管理到位,理论上车辆整个生命时期的运营费用会显著低于整车充电模式,且换电池模式的灵活性、方便性都相对较好。
2)换电池模式属于能源新物流模式。换电池模式有利于电池生产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能源供给企业的规模化采购与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管理和完善的充放电设备有利于电池在尽可能长的时间运行在最佳状态,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能够显著降低总运营成本。能源供给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中间运营商,有利于政府施加更具针对性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如电价政策、购买电池补贴政策等,容易建立起清晰的财务盈利模式,比单纯提供充电服务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整车充电中的快充大量发展将使得电网谐波污染问题突出,治理成本提高。换电池模式集中充电便于统一调度、管理和监控,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削峰填谷作用,提高电力系统负荷率,最大限度减少谐波污染等对电网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资源的优化利用。
综上所述,换电池模式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考虑到差异化需求和特殊情况下电能补给的需要,以更换电池为主、整车充电为辅的运营模式将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篇5
我国汽车营销渠道模式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品牌授权4S店为主的渠道模式,且在短期内,这种模式的主流地位难以撼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渠道模式是否会发生变革?
借助顶尖战略专家马克•佩恩在《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一书中所提出的“小趋势”概念,从政策、消费市场、经销商角度入手,洞察和分析不同角度的发展小趋势对汽车渠道营销模式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革。
政策层面
大中城市治堵政策趋于“限购,限用”。北京、杭州、贵阳等大中城市相继出台城市治堵方案,汽车限购或限用成为大方向,这也迅速导致不同级别品牌的分化。以北京为例,自主和低端合资品牌的新车销量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品牌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但对于豪华品牌而言却影响甚微。
“收紧土地供应,提高使用效率”的土地政策。各大品牌的CI标准,对于4S店场地的位置、面积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些“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的CI标准实质上在低效率地使用国家的土地资源。
土地政策的变化,首先将影响经销商对场地资源的获取,其次对土地的规划条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的现行标准,可能难以为继。
“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使用、用途等方面,与传统汽车有较大区别,因此在渠道形式、流程、盈利模式方面需要重新进行梳理与设计。
消费层面
消费市场的重心下沉。2008年,一线城市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销量的40.1%;但2010年,一线城市汽车销量已降至27.5%。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上升,从42.3%攀升至47.4%。如何在二三线城市实现快速有效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人群结构逐渐年轻化。随着70后、80后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消费主力,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的转变,将会对渠道形式、硬件标准、服务流程提出新的要求。
一二线城市售后保有量日趋饱和。在售后保有量日益饱和的一二线城市,部分汽车经销商在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前提下,主动调整售后流程,以此来提高售后的运营效率。如何调整现行的服务流程及考核标准来应对此趋势,成为汽车厂商面临的考验之一。
成熟市场上不断增长的置换需求。对于成熟市场来说,不断增长的置换需求已成为推动新车销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这部分已有过汽车消费体验的客户群体,在销售及售后服务各环节的硬件、流程以及服务标准方面,与首次购车用户相比是否应有所不同?
经销商层面
经销商集团逐渐规模化。近两年,随着各大品牌渠道的快速扩张,对于各经销商集团而言,无论是获得授权的品牌数量,还是旗下的网点数量,均在不断增加,规模优势凸显。但是为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经销商集团未来是否会尝试整合旗下不同品牌资源?这种创新的渠道模式与各品牌厂家CI标准之间如何实现匹配?
经销商集团运作资本化。私募资金的进入与经销商集团的上市,为经销商集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也使这些经销商集团成为市场并购主力。如何协调与管理经销商的并购行为,实现厂商与经销商共赢成为新的课题。
投资与运营成本“水涨船高”。目前平均每个汽车4S店的建设和配套设备费用达2000万元左右,年维护成本也基本维持在100万元左右,如果是豪华品牌则更高,导致消费者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尤其是在售后服务方面表现较为明显,这也是造成售后客户流失与客户抱怨的重要原因。
篇6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前景
【Abstract】Pure electric vehicles and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are favored by the market as important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ure electric vehicles and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f the battery capacity and fast filling technology obtain breakthrough before efficient clean 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electric vehicles will become mainstream in the futur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otherwise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will surpass electric vehicles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ure electric vehicles;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Developing status; Prospect
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广泛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新能源汽车具有无污染、低噪声、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及城市化过程中的汽车问题的重要途径[1]。
目前,基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各种混合动力汽车只是过渡产品。而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是被市场看好的未来重要的真正的新能源汽车。这两种新能源汽车均使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了车辆的动力控制以及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纯电动汽车是以车载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由于其对环境影响相对于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体。而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聚合物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这一系统中,氢气高压下通过铂催化剂,分解成两个氢离子和两个电子。这些电子形成强大的电力会驱动汽车的电动机运转,而氢离子会和氧气结合成水,以水的形式排出[2]。从最终的驱动上来看,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均使用了电能驱动的电动机。但是,两者的使用性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自的优缺点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1 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现状
1.1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
纯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出现的更早。早在1873年,英国人就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比德国人发明汽油汽车早了10年以上。由于燃油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电动车在能源技术和行驶里程的研发上一直未能取得有效突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末,电动车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进入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电动车才再度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1]。近十年来,能源和环境对各国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汽车尾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在加大对电动汽车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快电动汽车的商品化步伐。
对于电动汽车,电池是汽车的心脏,而电池质量和容量是电动汽车能否普及的核心技术问题。因此,车载电池技术的进步大小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水平。目前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在不断地提升电动汽车的电池质量和电容量。最具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生产厂商特斯拉(TESLA),其生产的电动汽车的电池采用了松下生产的NCA系列钴酸锂电池,单颗电池容量为3100毫安时。TESLA采用了电池组的策略,85kWh的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组一共使用了8142个钴酸锂锂电池,行驶里程可超过450公里,但其重量高达900Kg,接近车身重量的一半。钴酸锂电池优点突出,如结构稳定、容量比高、综合性能好,但是其安全性稍差而且成本非常高。该电池组成本约为250美元/千瓦时,能够提供233瓦・时/千克的能量密度。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年生产和消费各类汽车超过两千万辆。最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电动汽车发展迅猛。在电动汽车领域,以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技术最有代表性,其销量在2015年前十月已超过4万台,同比增长222%。在2015年5月至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五个月全球销量第一,超越三菱、日产以及特斯拉等国外品牌,市场份额达到11%。比亚迪电动汽车采用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它的放电效率高,通常充放电效率可达到90%以上。如比亚迪E6,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而比亚迪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安全性高于其它常用的车载电池,理论寿命也较长,可以达到7年以上,实际使用寿命大约为5年左右。目前比亚迪最新研究的磷酸铁锰锂电池突破了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限制,成本控制上比普通的磷酸铁锂更加优秀,而且已经应用在了新款比亚迪E6电动车上,续航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达到400公里。
除了电池的续航里程这个技术指标外,电池的充放电时间也是电动汽车行业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之一。通常汽油车加满一箱汽车只需数分钟,而电动汽车充电则需要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效率相对较低,这是目前正在攻克的一个难关。但已经有最新的成果出现,即石墨烯电池,它可以在十几分钟至一个小时内将电池的电量充至80%以上,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电动汽车的动力控制、驱动和汽车互联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因此,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降低,纯电动汽车将逐步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1.2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
1968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世界第一辆可使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该燃料电池汽车以厢式货车为基础制造,装载了最大功率为150kW的燃料电池组,续航里程为200km。但由于该车的结构复杂,自身部件体积过大,以及当时环境和能源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停止了后续的开发工作。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供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受到了空前重视,主要汽车厂商和生产国几乎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3]。
目前,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日本走在了世界前列。最近,丰田推出了售价5.75万美元的Mirai燃料电池汽车FCV,而氢动力先驱本田也将近期推出了一款量产氢动力汽车Clarity。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只排放水的新能源汽车,其技术复杂性更甚于纯电动汽车,其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储氢系统及燃料电池推上。本田氢燃料电池汽车采用了70MPa压力的碳纤维氢燃料罐,并实现了燃料电池堆的突破,使得其燃料电池堆的体积比之前车型小了33%,功率输出则达到100kW以上,输出密度则提高到3.1kW/L,较以往提升了60%左右。FCV量产车的续航有望达到700公里,补充一次燃料仅需3分钟,和普通燃油汽车加一次油的时间相当。由于日本汽车厂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比较成熟,因此,日本国内已在今年开始逐步建立加氢站,推广氢能源汽车,并开始在北美推广该类型新能源汽车。但是,制氢技术及大规模储氢技术是氢能源汽车的瓶颈所在,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形成系统的研发体系和工业体系,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仍在探索中。储氢系统以及燃料电池堆的研发进步并不明显。
2 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以我国力推的电动汽车为例,到2014年底全国的示范城市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是9.1万辆,但是充电桩只有3.1万个,充电桩和新能源车的比例明显不足。2015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表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布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而美国作为电动汽车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其充电桩也只有5万多个,同样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而对于产量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就更少,全美仅有50座加氢站,远远不能满足氢能源汽车的需要。
2.2 电能和氢气来源清洁度有待提高
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虽然没有污染物排放,但其间接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充电所需的电能主要还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所占的比例很少。而火力发电仍然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4]。
对于氢能源汽车所需的氢气,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电解水来制造氢气,即用电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目前最好的电解水系统的能量转化率只有80%,效率并不高。甲烷转化要更划算,但却会造成污染。因为蒸汽需要加热到700到1000摄氏度,然后与甲烷结合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以及少量二氧化碳。美国有95%的氢气通过这种方法来制造。为了获得氢气所消耗的能量比直接使用电能更多。因此,氢气制取技术需要革命性的技术出现才能为将来氢能源汽车的普及铺平道路。
2.3 新能源汽车过度依赖国家补贴
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补贴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补贴需要更具合理性。我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庞大,但发展基础薄弱,能否实现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其中政策的制定是系统的工程,没有补贴不行,补贴时间过长也不行。最近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的退坡给出了时间表,具体为:从2017年到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变单纯依靠补贴的盈利模式[5]。
3 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展望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近年来电动汽车的技术突破,使得各国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电动汽车上,而氢燃料电池仅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力推,如日本政府力推氢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很大。而且各大汽车厂商的研发重点也是电动汽车,如通用、奥迪、奔驰和宝马等。因此,随着充电桩的建设加速,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应该是纯电动汽车的春天,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电池容量及电池快充技术在未来数年内没有大的突破,则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有机会赶超纯电动汽车,毕竟,氢燃料电池汽车充满氢气只需3分钟,却可以行使超过700公里,未来可能超过一千公里。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谁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车型取代燃油汽车,取决于各自技术突破的速度以及政策支持。如果电池容量及快充技术在高效清洁制氢技术之前获得突破,那么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主流新能源汽车,否则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超越电动汽车成为未来主流新能源汽车。
从技术发展成熟度和中国国情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可以作为大面积充电网络还没建立起来之前的过渡产品,而纯电动汽车应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也应加快氢能源汽车基础研究以及完善相应的工业体系,避免未来出现氢能源汽车大规模替代燃油汽车时处于被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孟欣.纯电动汽车的应用及发展概述[J].科技广场,2010,7:147-149.
[2]肖九梅.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电池现状[J].电力电子,2013,3:50-54.
[3]毛宗强,甘颖.氢燃料电池汽车新进展[J].太阳能,2112,8:17-22.
篇7
本届工博会,在全球面临经济疲软、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依旧逆势飞扬,成功实现“3+3+10”创举(即实现贸易3亿、意向贸易3亿与专业观众10万人次),并评出“海洋石油981”等四项产品荣获金奖,业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影响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运作,通过UFI认证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更是引领“经济革命”,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创新能力、最新进展,继而走向世界的一个大舞台。
盘点一:机器人玩“十八般武艺”
14届工博会主题“创新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E1E2E3E4馆)、工业自动化展(W1W2 W3馆)、新能源与电力电工展(W4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E5馆)、环保技术与设备展(N2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展(N1馆)、科技创新展(W5馆)等7个专业展,展位数6000余个,创历届最高。
是日,笔者步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工博会展馆——“创新科技馆”里更是人头攒动,成为展会现场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这里云集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厂商,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展示最小的工业机器人,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KUKA)最新的MyArc弧焊包产品系列,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的TP80新型快速拾放机器人,以及代表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领跑者的沈阳新松带来其自主设计研发的上下料机器人(机械手),一并同场竞技。
比如,上海交大设计四足仿生“小象”机器人,用于替代人工、以人机交互远程操控方式完成复杂危险环境下搬运、搜索、探测和救援……其最大负重70千克,速度每小时4公里,最大行走坡度10度,并具有步行、对角小跑、失稳瞬间的平衡快速调节等功能,拥有液压驱动单元、自带动力源,无外接动力线缆和通讯线缆等先进设备,使我国四足仿生机器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能与人打乒乓球赛的仿人机器人,成为展会最吸引眼球的展品。这是浙江大学带来两款160厘米高能打乒乓的机器人,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可进行多对厮杀,攻克了灵巧机械结构、快速视觉识别、精确轨迹预测、实时总线控制、协调运动规划等技术难题,完全满足了工业机器人在流水作业方面的条件。改造后,可成为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也是智能制造广泛应用的新趋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款ABB橘色机械臂形式的IRB 120并列摆放,在做了一套广播操式的灵活展示动作后,双双“转身”用手腕处的夹子开始取物,左边的机械臂很快夹取了一节七号电池,然后很有默契地在半空进行了几秒的停顿,等待右边的机械臂将一只雷柏鼠标底座安放在操作平台上,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电池摆放到底座上的凹槽中。继而,右边的机械臂也已迅速取来了第二节电池……还将“手腕”转了过来,以厚实的“手背”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在上下部件卡扣的位置进行按压,使鼠标无缝贴合。据介绍,设计上为满足其高精确度,是采取的是并联结构,并且将控制马达置于头部之内,使得六根轴上的误差得以平均化,从而显著减小误差。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具有将数控机床的伺服轴与遥控操纵器的连杆机构联接在一起,预先设定的机械手动作经编程输入后,系统就可以离开人的辅助而独立运行。可广泛应用于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戴海波介绍说,机器人产业是目前国际上增长迅速的产业之一。“去年国际机器人市场销售量达16.6万台,比前年销量提高38%,销售额达85亿美金,加上系统集成和周边设备市场达255亿美金。”据称,中国机器人市场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50%。他预计,“到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17.5%。”
盘点二:
新能源驱动“电动车时代”
笔者转身步入E5馆内,撞入眼帘的就是“创新绿能、驱动未来”——那是携主场之势的上汽集团,其麾下多款新能源汽车成为整场“主角”:荣威E50纯电动轿车,更是“节能与能源汽车展”新宠,一举斩获创新金奖殊荣。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高车速为130公里/小时,匀速测试工况下续航里程最高为180公里。该车型配备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功能,快充可30分钟充至80%电量,慢充则能够利用家用电源,6小时充满全部电量;另一款,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是上汽承担上海市第二批科教兴市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开发成果。它拥有怠速停机、电机助力、制动能量回馈、低速纯电动等多项先进功能,最高时速超过210公里,达到欧Ⅳ排放标准;还有荣威新750 Hybrid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君越”混合动力轿车、“朗逸”纯电动轿车、“申沃”纯电动大巴,和最新开发的动力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电力电子等新能源自主关键零部件,参观者大呼过瘾。
另一款电动轿车的“解剖”结构,令众多参观者驻足。“零”排放、喝氢排水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上汽自主品牌荣威750的基础上,集成国家863项目新一代动力系统研发成果,而设计开发的一款真正意义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概念样车。整车性能指标,完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有“领驭”燃料电池轿车,是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成果。它在PASSAT领驭平台基础上采用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结构,装载国内最先进的燃料电池堆,并采用350巴的高压储氢系统作为动力燃料源,内部空间舒适性和行驶性与领驭传统车接近,氢能安全性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同台炫耀的还有各大车企的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及大型卡车,有的带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充电设施、相关零部件、汽车设计等领域。东风公司的E30、E30L、A60ISG、S30EV、帅客纯电动车等5款整车产品亮相博览会,在展区现场对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作出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图文展示。另有一款贵族气十足的奶白式保时捷新能源汽车跻身其间,显得孤傲而不落寞,荣辱不惊。据悉:新能源汽车规划2015年累计销售50万辆,现在,离该预定的目标还超过20万,经过导入期之后,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会进入一个快速的成长期。
有人称:全球汽车业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两大特点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第一数字化技术、云服务、移动互联网,因为这种充电的方式,这种服务一定是依靠高科技手段来完成,谁可以被充电,怎么计费;第二可再生能源或者是新的能源,清洁能源,美国是用页岩气来转化成电源的,这一点在中国来说也不成问题,国土资源部已经在媒体当中披露中国的页岩气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看远一点,站高一点,想深一点,去创新研究开发,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真正迎接挑战、拥抱机遇。
上海电气集团在工博会“能源和能源装备发展战略”论坛上,面对全球有限资源与环境污染的挑战,提出“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即从源头上降低烟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上高效清洁燃煤发电的发展方向,是发电制造业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在核电、太阳能、风力、水力、再生生物等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生产的电量,其总量不够满足社会需求,清洁能源发电更显重要。
盘点三: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美国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正在撬动全球经济走向。本届工博会60余场“发展论坛”、“科技论坛”、“行业与企业”论坛,旨在前瞻性地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能源、资源、环境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发展,邀请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发表真知灼见,开展务实研讨,突出前沿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以增强社会吸引力,主动对接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其14届工博会院士圆桌会议就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上海的选择》为题。
事实证明,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这种新的能源是将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起来,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分散郊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线性的外延式发展;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它不再是单一科技发明,而是将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嫁接”融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创造无数的新商机和就业机会。
新工业革命,标志着以勤劳、创业和大量使用劳动力为特征的200年商业传奇故事的结束;同时,它标志着以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3D打印机、碳纤维、机器人和页岩气将是这场“革命”的关键词,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要素上的任何变革,都将对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俗地说,3D打印机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的3D物体的一种设备,比如打印一个机器人、打印玩具车,打印各种模型,甚至是食物等等。之所以通俗地称其为“打印机”是参照了普通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3D打印”是通俗叫法,该技术的学术名称为快速成型技术,也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数字化革命”,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蔓延,其特点是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具备了现实基础。能源生产与使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组织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将重塑比较优势,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解构产业关系,革新经济地理,使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
篇8
对2015年形势的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2015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2015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2013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2014年前三季度逆转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技术装备迈进。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遇。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
(二)产业高端突破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新兴产业整体上仍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面临向高端突破的困境。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看,产业发展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
■二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新型产品技术首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发了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但是,部分省市不顾技术积累和区域实际条件,在产业定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品同质化与低水平发展现象极为严重,使得细分领域出现较大的产品过剩性累积。
(三)融资难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或园区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导致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乐居、途牛、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多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相继到境外上市。
■一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现行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安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传统产业、房地产等行业。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模仿型创新,原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严重滞后,而证券市场、产业基金、各类金融性中介机构又严重缺乏。
■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产业有较大区别,但受我国资本市场现有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系统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缺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这在大量从事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是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众筹、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解决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联合光伏发起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通过众筹成功融资1000万元。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的资金缺口相比,新兴金融业态提供的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在于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呼应,单一的政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起步阶段,要加强前瞻性部署,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动企业、高校、政府共同组建技术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产业推广阶段,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应用阶段,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探索首台(套)产品的倾斜扶持,适时调整进出口目录,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区、市形成了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分布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受制于消费习惯、成长周期等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二是从区域层面要体现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开展区域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通过上下游配套合作,共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特色。
(三)加快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下一步,突破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选择附加值高、带动性强、在未来能够形成庞大产业规模和应用市场的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以主导产品为基点,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外,要重视保障机制建设,如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边沿的逐步扩大,进而带动产生新的业态,推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张。例如在节能环保领域需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以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新能源发电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撬动国内外市场。
篇9
新年伊始,国际大片《阿凡达》以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和震撼人心的想象力席卷全球票房市场,也给中国的文化市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场电影而冒着严寒去排队了。不可否认,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眼花缭乱的3D特技,但导演精心导入的环境主题契合当下深入人心的全球气候问题也是影片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在《阿凡达》之前,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形式传达环保与和谐理念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由社会效益所激发出来的经济效益让人们意识到,只有社会对绿色环保形成了广泛共识,人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彻底转变,进而改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气候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的成功与政府资金的扶持和推动是否到位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赖于民众的理念和意识。政府资金只能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如果政府资金完全配置在“硬”的低碳技术、设备升级和替代能源上,而忽视了在绿色文化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培育和传播,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缺乏长久的动力。
日本是一个被公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典范。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开展与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实施方案和长期合作计划。日本在绿色经济上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是和日本民间的环保意识分不开的。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一系列作品,如《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都是这种环境意识的艺术体现。在民间自发的环保行动中,日本民众的热情也让人唏嘘: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日本人可以自费到中国西部沙漠开荒植树20年。而在日本国内,更是随处可见保护公共空间、珍惜环境资源的微小举动,如老人们利用休息时间在沙滩、公园义务收拾垃圾、废物,老师们上课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垃圾袋。
有人说,中国很有可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世界强国,理由是: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投入方面,我们在电动汽车、风电、光伏电方面的发展与欧美国家基本同步,有些指标甚至还超过了它们。这样的观点非常鼓舞人心,但我们还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谨慎。从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和泡沫现象可以看到,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本身就不是低碳的,我们似乎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要素驱动的恶性循环中:大量企业不经过市场调研,仅仅为了得到便宜的资金迅速进入已经过剩的行业,利用低碳概念赚快钱、钻政策空子。这样的“低碳经济”最后可能又会演变成浪费惊人的产业垃圾。
技术和效率的提升最直接的激励来自资金投入,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则来自自觉创新的精神和文化。中国在气候经济的机遇中能否抢得最大份额的蛋糕,关键还要看企业在这一轮的绿色经济革命是否培育起具有国际视野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上一轮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驱动,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环境资源等要素为中国赢得了“制造业大国”的美名,但也人为抑制了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的竞争力长期被锁定在低价的恶性循环中而无法提高。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中国要避免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要重视绿色文化和环保理念的广泛深入的普及和影响,提高企业主动节能减排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抵御获取短期暴利冲动,探索可持续的绿色盈利模式。
篇10
宏观敏感期
持续的单边下跌,有些超越市场预期。在这一阶段,市场对于宏观经济转型的忧虑占据了主要方面,这可能也是导致市场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近期召开的汇添富基金投资策略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杨建龙副部长表示,金融危机加大了短期波动。在延续2009年景气扩张趋势基础上,2010年经济反弹式扩张力量减弱,经济回升趋势有所放缓。特别是政策处于“保障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逐步退出”的阶段,预计2010年经济持续复苏将呈现出“前高后低”。
他同时认为,在2011年,工业产出包括中游和上游的逐步复苏,将进人全面展开时期,此后几年经济会处在长周期扩张背景和短周期的扩张进程之中,可以肯定地判断2011年、2012年甚至到2013年,整个中国经济上行的态势是周期运行的一个必然结果。
不过更长期看,杨建龙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进入新的阶段,在长周期扩张与第三轮景气周期启动重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的“黄金十年”。他认为,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和城市结构升级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投资增长的“加速”驱动将成为“黄金十年”的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汇添富基金研究总监韩贤旺认为,A股市场到现在这个时期,实际已进入一个比较敏感的时点。韩贤旺认为,自去年A股市场启动以来,投资机会主要是从主题投资、估值恢复、业绩驱动三个层面展开,但在后4万亿元计划阶段,投资者需要认真考量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货币政策周期。
他认为,经济总量开始向温向合理化的水平接近,流动性也不像去年那样泛滥,在这种背景下,投资缺少趋势性机会,更多要去把握结构性机会。具体而言,他表示下半年仍然基于上半年整体的投资策略,坚持以相对均衡配置,保持低估值的大类资产的配置,等待政策放松和第三轮经济刺激计划。
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稳定增长行业,相对而言确定性较强。二是周期性大类资产的盈利前景不乐观。在投资出口预期未改变之前,中上游强周期行业难有趋势性的机会,需要密切关注四季度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势,再预判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投资时机。此类资产中,建议以基本面明确的银行、保险、煤炭为主。三是中盘成长股,主要关注消费、铁路、医药、节能减排等行业中的优质个股,密切关注盈利模式优秀的中小盘成长股的投资机会。
另外,汇添富基金专户负责人袁建军认为,考虑到宏观经济调控压力,将适度提高持股集中度,在这一过程中,行业龙头和优势企业有必要作为基本配置。自上而下的角度,优先选择受益于经济增长和不受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中的公司。自下而上的角度,关注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成长股,以具有可复制性、可扩张性的盈利模式和较强进入壁垒的上市公司为重点,特别是轻资产扩张、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低、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成长性企业,优先选择处于产业链上战略核心地位的上市公司。
下半年有转机?
不过也有些基金认为,下半年市场可能面临转机。
上投摩根基金在日前的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中认为,中国经济在内外诸多因素制约和推动下将加速转型,经济复苏高点已过,未来增速逐步下移,对市场形成压力。但由于目前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预期了经济下行,同时政策取向也逐渐转向中性,下半年A股市场有望出现转机,而且结构性亮点依然突出,医药、商贸零售、旅游和品牌消费行业等收入分配改革和消费升级共同推动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和软件等新兴产业,依然是自下而上选股的两大主线。同时大型周期股也存在估值修复的阶段性投资机会。
上投摩根认为,下半年宏观面的不确定性仍来自房地产,销量同比大幅下滑,但短期投资增速仍在走高。短期补库存推动地产投资高增长,四季度可能出现明显下滑风险,但保障性住房计划提供了缓冲。
下半年A股市场,从估值角度来看,A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与H股相比溢价率很低,系统性风险大多释放。但从结构上来看,中小盘指数和上证50指数的PE估值比率在不断抬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风险。从流动性角度来看,下半年流动性依然偏紧,新股发行及大小非压力不断。企业盈利方面,三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结构性亮点依然突出。医药、食品饮料等大消费行业受益于收入分配和消费升级维持高景气度,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行业受益政策盈利向上。另外,新兴产业将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行业配置方面,上投摩根将采取“核心+卫星”的方式,核心配置收入分配改革和消费升级共同推动的大消费行业,如医药、商贸零售、旅游和品牌消费行业,以及新兴产业,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和软件等。同时,关注区域振兴、改革深化等事件驱动中的投资机会,以及估值恢复中的周期性行业反弹机会。
同时,中海基金认为,未来A股市场已迎来难得的买人机会。中海基金认为,震荡上行将是下半年市场主基调,原因在于,2010年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初期,经济增长,温和通胀,企业业绩仍在成长;政府出于拉长经济周期、防止经济过热的目的而采取的政策退出与紧缩,虽然导致了前期市场疲弱和估值回归,但却为未来两年带来了难得的买人机会。
中海基金认为,从2010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经历第二次去库存后的筑底回升,中国股票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投资周期。
在投资行业的配置策略上,中海基金认为,战略上宜看好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受益的消费品行业、技术进步较快的进口替代行业。阶段性可参与周期品种估值修复,尤其是区域特色和兼并重组频繁的行业标的。
关注股债配置
在股票市场向下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却是表现亮丽,“股弱债强”的格局已经延续了较长时间。随着市场深入调整,股票资产的吸引力在上升。但A股市场能否在下半年迎来逆转,尚存不确定因素。债券类资产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富国天丰基金经理钟智伦认为,上半年“股弱债强”的动力来自于经济过热势头得到缓解,债券市场的配置型需求得到释放。截至6月24日,富国天丰债券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9.19%,二级市场涨幅近12%,长期溢价显示了市场对于债券基金的热度。
钟智伦认为,尽管股票资产的吸引力正在上升,股票型基金肯定会有表现好于债券型基金的时候,但这种情况是否会在下半年发生,现在还无法定论。债券市场方面,信用产品仍可关注,可转债产品面临机遇。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之间进行适当的配置。适度配置债券类资产,能在一定程度平衡股市波动的风险。
基金动态
南方小康正式发行
中证南方小康ETF及联接基金正在银行、券商等渠道首发。这是国内首只跟踪定制指数的基金,契合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是国内首只可投资股脂期货的基金。
建信QDII获准募集
建信基金旗下首只QDII产品――建信全球机遇股票型基金已获准募集,并将于近期发行。该基金采取投资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的“海外中国组合”,和投资于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全球(中国除外)组合”相结合的投资组合策略。
长信量化基金获批
长信量化先锋股票型基金已通过证监会核准,计划于近期正式发行。该基金的突出特点是用数量化投资策略建立投资模型,贯彻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和自下而上的个股选择全程数量化的投资策略。
华商看好信用债可转债
正在发行中的华商稳健双利债基拟任基金经理毛水荣表示,后市看好债市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债市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等;另外一个是可转债,现在可转债市场的量也在扩大,而且投资标的和估值也比较不错。
- 上一篇:跨境电商商家盈利模式
- 下一篇:网络安全预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