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中,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属于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与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
地理课程的开发应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轴,围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从地理学科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学生发展层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善用地方自然现象与自然环境,配合地方特色民俗等人文现象和人文环境,以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概念为主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
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地理必修3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背景下,运用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
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突出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及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首先,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域认知能力作为前提而展开,学生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区域基本知识;其次,教学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该区域的现象、原理加以分析、论证,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下是具体课例。
一、审视地理图片,突出区域认知素养
课程开始先以“法国政区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的经纬度位置”“马赛景观图”“薰衣草农田景观图”。再以“法国地形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普罗旺斯的罗讷河谷、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最后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特征。
这样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知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引出新课,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探究现象背后成因,引导学生提取原理
指导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完成如下问题:(1)简述阿尔卑斯山的成因。(2)简述罗讷河谷较附近地区地势低的原因。(3)分析普罗旺斯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在高一已掌握的自然原理完成对普罗旺斯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通过(1)(2)的设问,提醒学生要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以加深相关区域在学习者脑中的知识结构。
三、建立“常规+特殊”模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内容广阔,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学生面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要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预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而地理问题往往虽然符合宏观上的规律原理,但具体到实际区域,又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如城市一般在平原选址,但赤道附近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这就要求我们先建立符合宏观规律原理的常规模型,同时针对不同特点的区域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特殊模型。
如本节课中,在学生描述了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普罗旺斯首府马赛的气温降水资料,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解释其主要成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之后再给出一段气候材料:“普罗旺斯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温和,每年日照达到300天以上。”进而提出问题:普罗旺斯地区为何全年光照时间长?
这里强调学生在掌握地中海气候成因这一常规模型后,还要结合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建立特殊模型:普罗旺斯西部有中央高原阻挡,冬季西风难以深入,水汽输送困难,降水较少。建立这样“常规+特殊”的模型,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四、设计观察活动,培养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地理实践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念、方法,去观察、分析、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和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种植一盆薰衣草,并记录下薰衣草不同时期的需水量、适宜的气温、对光照的要求等。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并将其与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进行印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区域的自然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最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总结出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五、通过问题引领,习得人地观念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让学生学会以此去审视各项人类活动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本节课在分析完自然条件后,给出材料:普罗旺斯薰衣草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截至2014年,薰衣草和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当地农业有着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等特点,生产资料上呈现土地集中制,农场规模大。但过去一段时间内,农民多采用传统工艺,产品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利润逐年减少。近年来,学者发现一套“创意农业”开发模式(见下页图)。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举办花节,同时生产薰衣草蜂蜜;薰衣草收获后,制成干花,用于生活用品的开发,或者进一步提炼成精油;最后依托品牌营销,发展产品深加工,打造高端品牌,如化妆品、保健品等。同时政府加大推广智能农业,完善各个景点的公交、民宿系统。很快,普罗旺斯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1)阐述普罗旺斯薰衣草农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2)概括普罗旺斯挽救薰衣草产业的措施。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最后,笔者给出“新疆伊犁准备开发3万多亩薰衣草打造国际旅游谷”的新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新疆伊犁打造国际旅游谷的行为是否正确”。正方:此种行为正确;反方:此种行为不正确。
以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有利于学生自觉认识地理现象和判断社会问题,思考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六、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纲,突出过程性评价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评价体系
近年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语文是一门飞扬着灵性的课程,是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解释,更不应该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语文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全体”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观的引领下,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发挥出来,提高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语文素养,为中职生从学生人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做好准备。在如今提倡“大语文”的环境下,课堂教学依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阵地,所以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构建高效课堂。
一.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核心素养的原则和关键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和教师消耗尽可能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取尽可能最好的学习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包括教学技巧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改变。正因如此,中职学校掀起了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课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纷纷尝试,相互效仿。可事实证明,这些模式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所谓“教无定法”,学生是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本来也应该是极具个性化的,本该个性化的东西一旦走入固定模式的桎梏,就成了死板僵化的开始。所以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就应该是因生制宜、因师制宜、因地制宜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衡量语文课堂是否高效,一是要看学生是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形成与发展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素养;二是要看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是要看师生是否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解放了心灵和智慧。要想实现这三个目标,学生是关键的主体,学生的高效决定了课堂的高效。所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教学模式,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技巧固然重要,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课堂表现几乎完全与最终评价脱钩。即便是有的学校将课堂表现作为最终评价的一方面,但不少学生仍受初中一张期末考试卷成绩决定最后成绩评价模式的影响,忽视课堂的评价。不少老师对于课堂的评价也缺少系统而有效的评估体系,刺激不了学生对课堂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优质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形成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建立基于提高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以基于提高核心素养的多维评价体系促高效课堂的构建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是课程改革给我们新的u价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我尝试把基于提高核心素养的主体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引入课堂。
(一)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
从主体维度上主要分为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
自我评价是师生自己评价自己,通过自评让学生和教师较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
生生评价是互动学习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评价,既对小组进行评价,也对个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可以弥补自己评时的不足,使学生更全面看清楚自己。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
师生评价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长久以来,学生都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单向评价方式,切断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不仅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失去了了解学生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机会。现在,我们不但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还要把评价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说出对教师的不同看法,提出对教师教学的要求。通过评价教师使教师得到教学上的宝贵反馈,也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相长。
(二)教前评价、教中评价和教后评价
从时间维度上主要分为教前评价、教中评价和教后评价。
教前评价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内容自我的了解,自我评估的定位的评价。包括能否提前预习,是否查找相关学习资源材料,能否合理地质疑,以及对学习内容兴趣度和难易程度等方面的认识评价。教前评价可以掌握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和本课的难点,准确地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进行定位,根据评价结果,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策略,教师整合教学内容。
教中评价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教中评价可以及时检查教学状况,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教后评价是教学之后对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策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教后评价可以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下一阶段更好地教学。
(三)基于提高核心素养的多维评价体系对构建高效课堂的作用
在评价的过程中,把自我、生生、师生评价和教前、教中、教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多元性和发展性。譬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理解是否深刻,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就预习是否充分、到位,学习计划的制定是否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自己的兴趣,教师则评价学生的预习成果是否达到期望水平。至此,师生对于正式的课堂教学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也对课堂的教与学有了一定的期望,保证了上课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余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师生互相评价对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在小组活动和交流中是否表现积极等等。教师反思教学效果,如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互动,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有没有“创造性”的发现等等。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及时把握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部分,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益。这一阶段的评价确保了学生积极地互动与交流,课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培养出来了。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些调查问卷,使学生能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试,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问卷和测试的结果反思教学效果,如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机智应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等。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全面总结,及时鼓励学生,师生共同制定下一阶段教学的策略和目标。
每一次完整的多维评价都是师生一次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机会,有了这种提高,学生对下一阶段自己和同学的表现充满了期待,觉得语文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在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课堂学习更加高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多了,思维的碰撞多了,知识储备量也多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基于提高核心素养的多维评价体系引入课堂,制定合理规范的评估分值体制,刺激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语文素养,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主编: 王林发, 副主编: 李晶晶 暨南大学出版社
2.《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著者: [美]麦克唐纳[美]赫什曼 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六步法;专业课程;途径
一、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研究背景
高职人才社会职能的实现及其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挥,要建立在两个最重要的基础之上:一是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二是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备受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在慨叹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除去一定的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笔者选取汽检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进行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实施路径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研究
本部分拟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炼出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是汽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涉及学生未来在企业、4S店进行车辆检测与诊断故障时必需用到的知识。在汽车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过程中,企业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例如,遵守“5S”的工作要求,团队间有效交流协作,为客户提供专业并人性化服务等。这些过程都要求从业者拥有对应的职业素养。
2.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
针对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专业课程,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根据调研情况并结合“六步法”的实际应用,做到“六步法”与我院的课程内容、实际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相适应;另一方面,根据调研中确定的针对性的职业素养需求,对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做到整体为“六步教学法”,步骤与细节不同。在六个步骤中,研究每个步骤能够培养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将职业素养融入进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轮流组织实施故障诊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融入过程要做到细化、具体,便于操作,并且能和课堂融为一体。
3.专业课程中职业素养的考核方法研究
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中的考核一直比较难实施,在本课题中拟采取细节评价,综合考量的方式:考量以学生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训工作页为载体,教师根据每个步骤的记录情况,综合考量学生在实训、教学活动过程的表现,给予选择性和描述性评价,这将具体描述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和期望改进的地方。
三、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研究成果
1.形成针对职业素养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修改过的六步教学模式为载体,形成一套具有教学与考核相结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保障,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方法的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依次为:课程的前期准备,授课过程中职业素养的融入,后期的考核。
2.形成一定的成果便于以后的教学操作和推广
教学配套实施成果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工作页和课程PPT。教学成果是课题研究实施后的宝贵资料,有效的教学成果体现将有利于后续操作的推广。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工作页”是考核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重要载体,下面以此为例进行说明。学生根据发现的故障排除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实训操作。六步法的过程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总结。相对应工作页中,学生在接受任务(故障描述)后,进行理论分析(资讯),再进行准备采取的故障排除方案(计划、决策),接下来进行操作排故(实施),完成后评估自己的心得(评估、总结)。这根据实际情况将计划和决策阶段,评估和总结阶段进行了合并,根据实际实施经验,这样规划能够避免生硬套用“六步法”造成学生对相近任务的赘述,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
四、结语
在教师评价中,按照“六步法”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经过对“六步法”的具体实施,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认知;教学设计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师的教学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进行教学。[1]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书为中心,只想准确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怀疑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泯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也就是说不能再单纯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和教学行为上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必须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并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形势下,优化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学为例[3]
教学认知的建构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是培育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PCK(学科教学知识)、PCKg(学科教学认知)构成要素研究[4]的基础上,把对教师教学认知提升的重心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上,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如图1)。“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进行化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分析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等。然后,选择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课堂情境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与教学情境持续互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5]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学科化、具体化、情境化,它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但他们互相联系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盘否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成长独有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学学科教学知识
化学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等。准确把握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知识,是顺利完成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1.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认知的基础。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理念,把握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1)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化学知识的形成阶段,充满了化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饱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苯”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苯的发现过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师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略创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理论从“猜测、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修正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炼化学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学科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学生学习具体性知识时起统摄作用。教师在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隐藏的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学中抓住苯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凸显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结构的化学思想观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悟最本质的、最精髓的学科思想。(3)发展化学学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居统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如让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断进行证实或证伪,感受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4)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化学学科价值观,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充分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如在“苯”的教学中联系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等。2.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扮演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实现高效率的转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所面对的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一些特征反应,“苯”的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但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师应该观察和深度研究学生,包括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心理、认知方式、错误概念、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效果等。[8]
(三)准确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和化学核心素养的本意,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和学生在某一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苯”的学习目标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化学观念。该学习目标涉及“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或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建构式的学习,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在“苯”的学习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如表1。总之,利用某一教学主题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认知培育,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促进该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其专业水平。化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越深刻、对学生了解越深入,教学目标把握越准确,设计的学习任务越有针对性,越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关键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学生核心素养本位转型。化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都应该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二)善于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挖掘知识的内涵价值,蕴藏的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的价值等,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教学。
(三)重视学生知识,关注学习活动组织
一定要改变学生无条件接受知识的现状,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品格品性的实际变化。学生是在基本的化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知识生长、知识应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揭示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强调知识的应用,把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设计要紧扣化学教学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新颖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化学教师还需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观察示范、支持鼓励、启发引导,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我们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认知培育优化,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改革的契机,深化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理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3]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2):6-8.
[6]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7]徐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61-63.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探讨;人才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师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与教学实际需求不符,导致学生的素质整体不高,缺乏沟通、协作、创新等能力。为了将学生打造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1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内在修养,是指学生适应当前信息化、复杂化的社会,能充分的将所学的知识、能力、水平展现出来所必备的品格与价值观念。当前,中职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业道德修养,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规范与操作,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能够形成充分地适应未来工作;其次是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实践的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再次是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能够适应与人相处,具备一定的沟通协作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团队意识;最后是自我提升的能力,计算机专业不是新兴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飞速发展,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未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补充前沿知识,从而避免被时代所淘汰[1]。
2基于核心素养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2.1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趣味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专业,很难真正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校可以举办学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硬件维修等比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进来,在竞争过程中加强程序设计、网页设计、Photoshop、组装维修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探索理解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的意义和相关操作[2]。
2.2基于核心素养,把准教学方向
许多中职学校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动向,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探究、把握准确教学的方向,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学习上,同理还要更多地探究和了解当前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素养。因此,广大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对目前的人才市场做更多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符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就目前的就业方向而言,网络管理、广告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程序编码等相对比较热门,所以中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向此类方向进行发展与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发挥更多的自我价值。
2.3运用现代媒体,改革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有利条件。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丰富程度,促进学生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参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或者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受增强对于所学知识、所学内容的理解,或者是通过任务或项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多次上机操作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3]。
2.4丰富自身内涵,助推素养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以此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所以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职业素养。同样,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层面的知识、教学和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比赛,教师不仅能够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与发挥,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主动更新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有效提高教师对于专业领域的拓展与了解。此外,还可聘请名师、专家、教授到校讲座或派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篇6
【关键词】教学变革;聚焦素养;满足内需;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1-0007-03
【作者简介】辜伟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0)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当下,在深度探究课堂教学变革的定位、本质与走势之时,基于不断的理性反思,我们越发觉得:尽管坚持学生立场、学习取向已经逐步成为教学变革的核心指向,但主体偏移、学习受限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已经逐步成为教学变革的首推方式,但被动应付、消极依赖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以学为主、为学而教已经逐步成为教学变革的主导理念,但重教轻学、为教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难引发人们深思:教学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基于学习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指向学习的本质?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尝试从聚焦素养价值、满足内需逻辑和追求超越智慧这三个维度作些粗浅的探究,以期得到各方大家的指教。
一、聚焦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价值
回溯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从积极倡导“给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到基于“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再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探寻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尽管具体的探究主题在提法上略有差异,但始终不变的是为了儿童的发展,不断逼近教学和学习的本质,力求走出一条属于梅岭小学自己的教学变革之路、学习求真之路和发展素养之路。显然,聚焦学生素养的立体发展是体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价值。具体突出以下几点:
1.重构经验素养的价值。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需要基于对学习本质的探寻。其实,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是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我不断对话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而知识不过是人的经验,学习就是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并相互印证,从而完成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使认知结构随着新知的充实而不断调整、扩展,最终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建构。因而,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梅岭小学的教师总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便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生活。比如:学习“角”,引领学生将动物角、桌角、墙角等生活中的“角”与数学的“角”进行比较……数学教师总会不断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推理、对话等数学活动,重构出新的、更为丰富的认知和经验。可见,注重培养学生重构经验的素养,有利于“让学习真正发生”,并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判断更加周延、思路更加清晰、内心世界的发展更加充分。
2.自觉体悟素养的价值。真正的学习往往不是学科常态教学的结果,恰恰相反,常常是学生个体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感觉、自我体悟产生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要由关注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上升为关注学生主体的自觉体悟。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什么感觉或体验,就说明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这些知识信息就会如同过眼云烟般稍纵即逝,很难被学生主动接受,更难以真正融入学生自身的经验,通过改造或重构成为他们理解或应用的知识。为此,梅岭小学的数学教学变革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理性地认为:数学课堂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学习主体没能真正体悟到学习的意义。因而,学校积极倡导:数学教学要以具体、感性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感悟知识,并促进学生自觉地内化知识。
3.创新思维素养的价值。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新知识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自觉体验与感悟,通过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进入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变换视角、突破条框的学习状态,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数学教师沿着知识点、例题、练习的思路去教学,僵化的知识传授和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取向的教学,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的记忆中,没有体现数学学习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本质。基于此,梅岭小学的数学教学变革遵循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观点: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数学教学追求的创造并非是由教师指点方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创造的热情,提供更多鲜活的实践场景和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再创造”。比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以“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为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游戏和情境,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生成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不断被释放出来,从而使得“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常态。
二、满足内需:“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逻辑
笔者以为,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需要明晰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朴素的哲学观点早就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同理可证:满足学生内需是根据,强化教师外导是条件。基于这种逻辑思考,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满足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逻辑。根据满足内需的要义,具体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1.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需。“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逻辑取向首先在于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需求,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究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具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常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暴露他们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本身具有自主探究的欲望,有自我独立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需求,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期盼自己去尝试探究,不希望别人越俎代庖,更不情愿把教师头脑中完整的观念复制给自己。梅岭小学的教师正是基于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需的认知,注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主题学习真正发生。
2.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的内需。“让学习真正发生”其次在于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在需求。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建构,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儿童有自主建构的需要,他们天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有模仿和创造能力,更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需要。因而,笔者在与梅岭小学的数学教师交流时,他们总是强调:真正的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当一个学生开始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时,他就已经积极参与到意义建构中来了,通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学习变为体验和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过程。在满足学生自主建构内需时,更应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是否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学程序能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设法指导学生怎样真正进入自主建构的学习状态,从而成为自己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3.满足学生自主展示的内需。“让学习真正发生”还在于满足学生自主展示的内在需求。实践表明:儿童具有自主展示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向往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也向往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这种展示既是与他人交流的需求,也是他们自身再学习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学习策略、理解视角,他们对于学习成果的呈现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时,教师应随机适时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展示情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时评说每个展示成果的亮点,适度给予肯定与激励。因而,在梅岭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自主展示的内在需求,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展现自己本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比如:教学“多边形”时,不是由教师来演示图形变化的情况,总结数学规律,而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类似“钉子板”的图纸,由学生自己尝试画出图形,找出相应的规律,并搭建现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看到学生争相参与展示的场面,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真正发生了。
三、追求超越:“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智慧
经过上述理性分析,已经清晰可知:推进教学变革的真正目的就是在明晰学习本质、学习特质、学习内需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可能突破与超越现有学习状态的策略,让学习真正发生。具体地说:基于对“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指向发展学生素养的核心价值认同,需要强化满足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核心逻辑理解,更需要实现变革超越教学的核心智慧追求。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引导学习主体的自我超越。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依据已有经验对客体进行自主探索、尝试变革,从而不断发现学习客体的新特质,并通过不断“回望”、自我反思促进内化,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形成新的关联,完善新的结构,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水平和能力及其可能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准确地把学生的原有水平作为指导他们学习的前提,有效地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建构、学会反思、学会改进、学会迁移,引导学生真正完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自我超越。为此,梅岭小学十分注重丰富学生学习反思和自我超越的情境场域,善于发挥学生自我意识在学习反思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超越的意向与意愿,释放他们独立反思的自由,课堂上学生常常表现出“我要思考、我要挑战、我要质疑、我要发现、我要超越”等自我实现的期盼与激情。在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引导他们将“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进行自觉对话,将“感性的我”与“理性的我”进行内省交流,在数学问题解决方式、思考问题的原点视角、优化思路和策略等方面开展多元审视,以促进学生深化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而使学生的生命在深度学习的自我超越中绽放。
篇7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育;渗透
语文这门学科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无法将语文课堂应有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课程价值,需要教师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将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基本素养的提升。这样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既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保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更多自主学习意识强、性格积极向上的学生,满足时展的需要。在核心素养教育下,学生个人素质修养能够得到提升,如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言行举止、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同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吸收并牢固掌握更多知识。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而言,其范围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以外,还注重利用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修养。由于核心素养教育具备高效性与可实践性特点,还需要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提升吸收与消化知识的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改进以下几点:一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对各种新的教学方式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生字、生词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与创新。或者是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带来影响。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下,要求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不过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多,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理解不到位。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提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将课堂教学组织好。三是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对学生听说能力训练较少,这些教师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读与写,听说练习仅仅是蜻蜓点水。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尽快做出改变,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
1.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体现出核心素养教育下语文教学价值,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此,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确保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呢?(2)“晶莹的珍珠”指什么?(岛屿)“一串串”又说明了什么?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对南沙群岛的印象。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好用自己的表述,不应直接照搬课文内的原话。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加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并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并在无形中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逐步内化成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教养的养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还要与学生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在角色转换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改编课本剧、再现生活情境、即兴演讲、思维对碰等各种形式,将学生带出课堂,组织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之中。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梦圆飞天》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在家与父母聊天,了解他们对我国飞天事业的看法。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问学生如下问题:“你们觉得梦圆飞天主要展现了什么?”学生由于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因此都积极发言。有学生说展现了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也有学生说中国人从此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如此一来,很轻松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加强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认识发展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若是与这个规律出现违背,那么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对核心素养教育而言,也需要与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加强联系,引导强调探索、实践与活动。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改变课程功能、重建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和落实课程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境中进行探索。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神奇的克隆》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认识水平不高,所以很难理解“克隆”这个词语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桑树压条、柳树扦插、马铃薯切块等实践活动,将学生已有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隆”这个词语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按照从低级复制到高级生物克隆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克隆这个高科技技术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轻松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对克隆技术前景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对今后社会的发展展开丰富联想,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
4.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
阅读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从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来看,还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基本上除了课本以外,其他的阅读书籍狠少,这样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能得到提升,知识面较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与创造力无法获得提升。对于这类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阅读经典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积累以外,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5.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为学生传输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合作学习期间,学生之间能够加强沟通与交流,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是认知过程以外,还是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将调查报告撰写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主动发现社会现象与问题,在调查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实现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由此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在学习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经非常落后,无法与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碧良.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79-80.
2.陈海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21):255.
3.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篇9
训练作业设计的目的
知识能力转化是根本目的。书面训练作业要将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训练转化成学生必备素养,要契合儿童“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认知维度,立足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针对课时必学必练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训练作业。引导思维发展是内在灵魂。聚焦教学目标的知识能力转化,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审美等内隐性素养提升,育人和能力培养同步推进。依据学习认知维度,作业可划分为知道记忆理解、理解分析运用和拓展阅读综合(创造)三个层级。反思教学改进是平台抓手。语文学科作业训练是知识巩固、语文能力形成的必要过程,也是检测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法和目标,提高教学智能的监测平台和必要抓手。
训练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提出,作业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读懂统编教材、契合编者意图和课时目标,适切学情又符合“双减”要求,是设计训练作业的底线。因此,教师必须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理念、性质,读懂、读通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和语文要素的发展脉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创新理论。要设计较为科学的训练作业,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显性知识,并领会其隐含知识,遵循儿童学习认知规律,从知识分类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考量训练点,设计作业。注重思维发展。设计“有质量”的语文学科书面训练作业必须立足课程性质理念,以学生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等学科素养提升为根本理念,守护课程育人“本真”。
训练作业设计的策略步骤
篇10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年年底前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提炼和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随后,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量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聚焦精选了五篇来稿,分别探讨在化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
摘 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着手,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的变化观、实验观、环保观、对比观等思维的培养,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伴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确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能体现学科自身本质特征,具有学科性质的核心素养观[1]。元素化合物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为例,从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展开,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
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元素化合物教学
(一)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要素。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的关键素养,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知事物,并形成脉络。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记忆,也不是知识体系的简单组合。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的情境中积极互动,形成主动的思维意识,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理解与应用中不断升华、提炼。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体现在学生能主动运用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并形成切实可行的思维意识、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建构丰满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认知习惯与方式,从而去解决问题[2]。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反映了一系列知识体系的内在框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是苏教版《化学》1中专题4的开篇之作,通过对前面一系列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对比的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观: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揭示了事物的本源,实验带来了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地回到实验中。本节课设计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双氧水的实验”“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反应的探究实验”,以实验为依据,建构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的学科核心素养。
对比观:对比分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的思维分析方法,本节课创设情境,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次氯酸的漂白性进行对比,将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机理与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去主动探究,通过方案设计、实验论证,找出主因,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环保观、平衡观、探究观、创新思维在本节课中也有体现。正是基于这些化学核心素养观中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点燃激情
教师:回到生活中的化学,展示红酒图片,重点突出红酒配料的成分为SO2,我们知道SO2有毒,红酒中怎么还会有SO2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性质决定用途,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SO2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认知的冲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了个好头,使学生投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
教师: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中,那么大家能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吗?并测定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吗?
学生:跃跃欲试,激情被点燃。顺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完成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可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他们的表现、B度做出表扬,使学生进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中。
(二)问题探究 建立对比观
教师:设计探究SO2漂白性的实验方案,并提供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逐滴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在试管口套一个小气球,然后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教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并且是不稳定的漂白。
教师:展示二氧化硫与石蕊试液的试管,还有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的试管,二氧化硫能漂白指示剂吗?
学生: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不能漂白指示剂。
教师:回顾在氯气的学习中,新制的氯水和石蕊试液接触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变红是因为H+,褪色是因为HClO具有漂白性。
教师:请大家总结HClO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差异。
设计意图:构建学科素养平台,建立对比观,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投入到生动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层层推进 再建对比观和实验观
1.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教师: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么我们来分析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将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入到含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发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这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体现吗?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思维碰撞,提出观点,溶液再次加热,如果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能恢复,则是漂白性,反之则不是。
验证:实验验证,加热溶液,颜色不恢复。那么不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分析,请大家从各自物质分析,分析高锰酸钾具有什么性质,二氧化硫从硫的价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容易被氧化,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硫酸根。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
学生:取样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SO2被KMnO4氧化成了硫酸根,二氧化硫体现了还原性。
教师:实验验证,并请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准确、迅速地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进行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冲击感,使学生的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挑战性,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升华。
2.SO2与BaCl2、H2O2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与现象:
教师:这一系列实验操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加入双氧水后,溶液中产生了大量的浑浊现象?请同学们,从二氧化硫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H2O2将H2SO3氧化成了硫酸,硫酸与BaCl2反应生成了BaSO4沉淀。
教师: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有少量浑浊?这个浑浊是BaSO3吗?
学生:不会是BaSO3,如果是BaSO3,应该产生大量的浑浊。
教师:那一开始的浑浊会是什么呢?加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回忆Fe(OH)2的制备中,需要注意的点。
学生:溶液中的部分H2SO3被O2氧化成H2SO4,形成了BaSO4沉淀。
教师:我们的记忆中,BaSO3是难溶物,那么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能形成BaSO3沉淀呢?
教师: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应加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找问题。
学生:二氧化硫与BaCl2溶液不反应,是因为不能违背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
结论:H2SO3容易被H2O2氧化成H2SO4。其实二氧化硫还可以被很多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氧化,比如Cl2、O2、Fe3+等。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分析变化过程中,形成认识,为什么不能形成BaSO3沉淀,双氧水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硫体现了什么性,通过思维分析、实验验证,解决了困惑,建构了学科的实验观、变化观、守恒观。
(四)直面现实 建构环保观
教师:展示一些对比图片,明确这是酸雨的破坏引起的,那么什么是酸雨,酸雨pH值有什么要求,引起酸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酸雨对自然环境有哪些破坏作用?
学生:酸雨的pH值小于5.6,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酸雨使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酸雨使土壤中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酸化,农作物和树木生长遭到破坏。酸雨使建筑物腐蚀加快。
教师:酸雨对自然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希望大家爱护家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现在有一瓶酸雨,测定pH值为5.5,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pH值,发现溶液的pH值变得越来越小,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分析。
学生: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将酸雨中的H2SO3缓慢氧化成H2SO4,将弱酸缓慢氧化成强酸,酸性变强。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明确酸雨防治的办法。酸雨治理中,请大家明确,最终产物中硫的价态。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了酸雨的破坏力,倡导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设置情境,再次强化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对化学的变化观形成认识,突出了化学学科素养性。
三、 教学体会
本节课是苏州教科院组织的“三省四校同课异构教学”中的一节展示课的设计,立足于“苏式课堂”,以“核心素养,提升有效教学”为指导,从结合实际和观察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干红中SO2的作用”为背景,积极体现化学之美,做到 “以生为本”。利用红酒中SO2的作用与学生已有SO2的负面印象产生冲击,激发其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五个小组活动: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设计实验,通过产生明显现象说明SO2可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表明S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在二氧化硫水溶液生成的基础上设计证明漂白性的实验,用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并分析漂白原理。③在学了漂白性的基础上分析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并设问是否为漂白性的体现,分析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④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分析SO2与BaCl2不能反应却在混合后有浑浊,推测SO2具有原性。并利用H2O2溶液实验验证SO2的还原性。⑤在酸性氧化物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形式引入酸雨,让学生明确酸雨的形成和防治,然后回归课本,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一系列场景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设计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将以往采用SO2气体进行的实验,在可能的情况下改为SO2水溶液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中用SO2水溶液代替SO2气体与品红溶液反应),并且尽可能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用饮料瓶存装二氧化硫水溶液密封等),防止或降低污染。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侧重不同,部分知识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呈现,而是将其作为课外探究问题提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课外自主探究,也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线上教学方法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跨境电商商家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