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机械化

篇1

1.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和现代农艺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1.2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机化促进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向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促进了农作物秸秆、农用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机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大户成为新型农民的代表,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1.3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果业生产、规模养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1.4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等农机服务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同时,也解决了外出打工人员增多而出现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1.5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既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扩大了广大农民科技知识范围,共享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机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潼关县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也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2.1推进农机装备的市场化,全面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在充分发挥县域农机装备的基础上,利用周边地域农机作业的时间差,合理利用县外农机资源,组织调度适宜本县的各类农机装备,投入到“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我县农机化作业水平。2.2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业化水平。巩固农机目前发展的成果,创新农民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服务机制和分配机制。大力培育农机作业、运输、经销、维修等各类农机大户,带动多元性农机市场的发展。培育农机协会、农机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组织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和质量信息制度。适时开展对农机流通领域的打假活动。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服务力度,保护农业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生产经营者、维修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3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强化农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新机具,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用机的需求,大力推广各类适用、多功能的新机具、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如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备,秸秆饲草揉丝机、打捆机,果园、大棚作业的微耕机,玉米、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机械。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好农民工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使受培训农民工的科技素质有所提高,自我创业和保护意识有所加强,就业、择业和创收能力有所增强。2.4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提高农机安全水平。以“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农机违法专项整治活动,杜绝群死群伤性事故发生。深入乡村,工作重心下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示范村活动。全面落实农机绿色通道规定,保障跨区作业机具合理流动,平安作业。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做好登记、挂牌、考证、检审验等项工作,确保全县无重特大农机责任事故发生。

篇2

一、农机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农机维修知识不了解

农用机械在我国农村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在机械使用操作过程中,经常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一定的问题,使得机械自身损耗有所增加,无法发挥正常使用功能。也由于对农业机械维修专业知识有欠缺或掌握不到位,安全操作意识不强等原因,使得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在降低了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得农业机械在生产使用中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最大化。

(二)维修储备金额低

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新升级,农机生产管理费用等相关要求逐渐减少,也使得农机维修资金的逐渐减少。农业机械维修经费的不足,使得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无法正常进行。虽然有关部门在不断投入维修经费,但是也无法使机械维修和保养达到正常水平和要求。与此同时,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方法,也使得农业机械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现遭遇各种困境。

(三)农机维修点分布不均衡

当前阶段的农机维修水平普遍较低,以及存在农机维修点儿的建设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如此农村占有量也相对较低,分部也不够均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机维修点相关技术维护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对农机维修护理操作不到位,无法真正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

二、应对农机维修问题策略

(一)政府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农机维修落实的坚强后盾。要保障农机维修的正常运行,以及健康发展,政府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重视农机维修工作,在政策上对农机维修等相关问题予以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如加大机械维修资金补贴,减少相关税收等举措,采取合作经营等方式。政府在政策倾斜引导中,要重视对农机市场的考察工作,派专业人员进行农机维修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检验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素质是否符合专业标准,避免由于技术低下等问题导致整体维修市场水准降低,进而影响农户对农机产品使用的信心以及农机在生产中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机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保障农机维修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禁止农机维修中的违规操作行为以及降价竞争等行为。

(二)重视维修队伍专业素质提高

农业技术人员是农机维修整体环节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伴随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不断更新,对农机维修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业技术维修等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区域性农机维修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机维修人员提升自身维修技术水平,保障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发挥正常工作水平。不仅仅要重视农业机械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还要重视农民对农业机械使用操作的规范程度。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定点定时普及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维修基本技能以及农机保养知识。以此减少农机出现故障的频率和次数,保障农机使用的效率,减少农机损耗。

(三)重视维修部门的硬件设施

在重视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合理分布以及合理规划等方面,还要重视农业机械维修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维修部门进行整改和提升,重视对农机维修部门的资金投入,为后续农机维修操作提供资金保障。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也要进行农机维修点儿的普及,推进的农机维修点建设规模和革新技术。政府不光要对农机点予以政策扶持,还要帮助完善硬件设施,提高维修点的维修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帮助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农机维修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策略

(一)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政策

推广农业技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政府要确立正确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意识,并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做明确表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生产产量,还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充分认识足够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和倾斜。为技术推广创立宽松和谐环境,使农机销售、农机使用和农机维修能够顺利有序运行和开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对农机市场环境的维护,加强农机市场监督,避免劣质农机产品和价格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农民使用信心,从而阻碍农机技术推广。与此同时,政府要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补贴落实工作,将技术资金真切落实到农业机械广的实处。

(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必然要求也是实际所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吸纳。由于社会上对于农业机械工作存在偏见,使得人才吸纳工作遇到一定困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农机推广和农机维修工作中去,使农机人才培养也遭遇一定困境。政府要加大农机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完善农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以此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篇3

英文名称:Guang X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主管单位:广西农机化管理中心

主办单位:广西农机化管理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0700

国内刊号:45-113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针对黑龙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积极的展开多元化的推广策略,是目前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工作人员,具体分析如下:

1.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在进行农机推广过程中,充分的依靠信息化手段是必要的。各个部门应该完善计算机网络,并积极培养和吸收计算机专业型人才,采用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等方式,实现农机知识的推广,另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分享以及服务平台,积极的向农民尽心机械购买,使用以及科技农业等方面信息的传达,从而帮助农民能够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尽快实现农业产品交易的现代化。

2.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

由于黑龙江地区农机设备不足,科技含量不够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要促进该地区农机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展的步伐相适应,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年以及推广部门应该与生产企业以及农机研发部门紧密联系,经常沟通沟通,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并且要不断提升农机设备的智能化与自动化,配合相应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技术推广要有选择性

在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哪一项技术与地区建设作为合适,在全面的了解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现状之后,确定各项具体技术,并确保结束的可信性与可靠性那个,由于上文中所提高的资金紧缺问题,农机推广部门应该首先在该地区选择哪些见效快,投资少的技术,着眼于大局,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推广的技术要进行试验

在技术进行推广之前,农机推广部门必须先进行安全可靠地试验研究,要得出可靠地试验结果,确保此项技术万无一失,同时又适合在所选择的地区进行推广后,方可进行技术推广。因为通过试验后,不但安全可靠,同时经过试验证明后,该项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农民也相对容易接受,便于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5.农艺与推广技术相结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至关重要,农机如果离开农艺,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唯有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在进行技术推广时,要注意农机与农艺怎样完美的结合,也要与农业技术部门多多沟通,寻找最佳方法,让新技术更好的传达到农民朋友手中。

二、结束语

篇5

一、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1.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2.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物,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3.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二、建设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实现业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农业要实行产业化,向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就必须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在农作物产出的诸多环节中,农业机械化都发挥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良越来越重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化又为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必须以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为依托,将农作物产出的各个环节联结。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有着必然的要求。

2.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接城乡互动的桥梁与纽带,在农村科学发展观又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健康、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逐步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迈进。

3.实现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村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农业用耕地、能源、水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发展节约型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地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

4.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是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物质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养业的产出率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农业机械化能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得以顺利实施: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规模性、、规范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63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领域也逐步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农业经济飞速增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来说,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这一项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组成内容,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化以及智能化的核心方式之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结合当前的新的形势,进一步做好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重中之重的历史任务。

1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概念

农业机械化技术,即农业生产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现今不仅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糖料、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一定高度,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尤其是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地位,并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离开农业机械化的农艺成果都只能是“水中月”,是落后的农艺。只有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成果才能派得上用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飞速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突飞猛进。而且飞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了乡镇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基本建成了属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这也体现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其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对于培养农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数要靠畜力和人力去劳动,这种落后的方式明显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的增产以及增收。因此,要想实现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必须要做到高效、优质而且环保的基本特点。这才是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实现知识化以及智能化的最终目的。

3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探索

由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不断在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来说,由于自身对特定空间及时间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侧重点不同,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课程中的统一讲解难度。传统课程中的很多原则是被淘汰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形势以及政策这2方面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渠道越来越多,而且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课本上。因此,需要加大对学生实际机械化操作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正在快速前进,提高在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的优秀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重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农业,对机械化新技术产生兴趣是仍需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光哲.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J].农业机械,2009(07):58.

篇7

现代农业发展中,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二)农业机械产品售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也导致了农业机械产品的终端售价偏高,不管是大中型农场还是普通农民,虽然有着现实的购买农业机械的需要,但是在售价偏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选择了观望和修旧利废的方式,暂时不购买农业机械,这对农业机械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成本和技术瓶颈的限制,农业机械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并不高,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多数农业机械都处于一般技术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核心技术之外,研发经费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技术水平的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市场扩张的重要瓶颈。

(四)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农机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农机设备使用具有地域局限性、农机产品推广断层以及政府部门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速度不协调三方面。调查表明,在我国东部,农机设备使用率比中西部使用率高得多;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使用传统工具实施农业种植,这与当地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制度落后存在直接联系;基层政府人手不足,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与满足农机技术发展要求。

二、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措施

(一)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在农机设备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客户与市场需求研制相应的农机产品,不断创新产品功能,以便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农机设备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研究,在实际生产产品设备时,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与客户具体要求研制开发对应产品,确保机械设备在功能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川。生产企业必须狠抓市场布局,确保自身产品和市场定位可以满足实际要求。

(二)优化农机产品制造工艺并降低产品的价格

由于农业机械产品价格偏高,导致农民和大中型农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的价格。首先需要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其次,对于农业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工艺方法,需要不断的优化,进而可以提高其生产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最后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建立产品直营渠道,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经销商这个环节。通过对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在销售过程中降低成本这三个环节,最终降低其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实践操作同步运行

农机技术与生产流程的有机匹配是促进产业迅猛发展的要诀,可以尽快换取最大经济收益,是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农机部门必须时常与技术推广单位开展探讨活动,掌握第一手农民生产资料,帮助解决各类限制性问题。如提升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准,就有必要透过创新层面入手,适当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品不同工程研发与使用,确保农业生产能够与机械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农业机械机构调整,进一步完善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架构。最近阶段,我国农业机械事业已经取得长效发展契机,设备形态丰富,实际作业规模壮大,由于社会与科技快速发展,农业机械更应该做出全面调整才能有效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推广人员需要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发挥创新能效,培养更多专业生产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复式作?I,稳固现场高性能姿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想确保农业机械工作快速发展步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并且需要健立健全的信息体制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必要时利用网络媒体将高价值信息及时给农民。有关农业机械设备研发与生产活动都必须透过明确的市场定位予以揭示,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须依据市场与客户要求开发出对应产品样式,确保机械可以在功能上贴合不同用户要求,最终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效率。所以,此类机械生产企业在研发与生产环节中必须抓紧市场整体布局,确保自身设备与市场定位都能贯彻实际要求。

(四)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整体管理

农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管理,提高农机设备物质保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农机设备管理制度。积极交纳农机设备保险,建立完善农机设备管理模式,利用农机增加交通安全意识,促进农机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农机事故处理策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威化好农机设备和谐稳定性,提高各级农机管理部分对于农民使用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方法。极大维护好农机设备高效性,逐步把农业机械运用到对于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中,提高对于农机设备安全管理措施,有效保证农机设备正常化和法制化进行,保证农机设备合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培养创新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与行为都将影响着推广工作的质量,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农机推广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之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可以快速的转换思路等,把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都当成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认真努力的去完成。因此,农机推广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给技术人员做好思想工作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为他们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为我国农机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为了加强农机生产机械化进度,管理人员必须利用严格制度引导生产,提升现场生产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责任心。当前我国不断推出农机购置补贴等经济补贴制度与惠农政策,鼓励广大农民购置农机设备,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与负担。因此,国家必须力口决农机生产机械化步伐,应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发展刀屯勺推广惠农政策,使农机生产机械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篇8

一、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与老百姓饮食问题有直接影响,更是我国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潮流。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大型机械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增加。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管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增产和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如今机械化已经悄然进入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家中,良好的管理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作业效率,还能大大促进农业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

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的产品市场中,农业机械产品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其市场定位却很模糊,部分的农业机械虽然定位于大中型市场,但其功能上的一些不足性却很难满足大中型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在客户群体上比较偏向于农民,但是其售价却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同时功能也没有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昂贵。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建造技术还普遍落后,导致农业机械的造价普遍较高,其售价也变得昂贵。而现在我国农民和一些农场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昂贵的机械产品并不具备购买能力,同时在具有消费需求时,往往会买一些相对便宜的低质量的替代品,这些都对农业机械的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抑制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3.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目前由于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技术研发方面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人员和经费也不足,导致发展脚步十分缓慢,严重妨碍了农业机械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4.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产品服务体系中,农机设备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设备的使用中存在地域局限性,我国东部的农机设备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同时农机产品的推广出现断层现象,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传统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推广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新局面迟迟无法打开;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人手不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导致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严重抑制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1.找准市场定位,降低市场价格。目前阻碍我国农业机械进一步拓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相关厂家应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应的机械产品开发,从而使得机械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还要设置好农业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总体布局,以保证市场定位与布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农业机械产品定价过高的现象,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善。首先相关部门要尽力减少机械产品的研发成本,对研发过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优化研发结构,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实用性。同时,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适当的优化,提高制造的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相关的销售部门,要建立直销的途径,避免中间环节造成的价格波动,从而有效改善产品售价,推动农业机械产品的进一步扩大,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2.加强产品的宣传与发展。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要将先进的设备推入农业的生产与应用当中,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因此加强对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要做到对行业中的情况有及时的了解,掌握目前市场中的先进设备,并及时推广到地区农业发展当中,同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培训业务,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也要拓宽推广的途径,构建全面的农业机械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

3.加快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是改善当前农业机械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不仅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还应该聘请高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研发。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因此产品的研发过程,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而通过产品的创新研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农业化发展的脚步。

4.实施技术推广,实践农机化操作。要发展农业产业,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将农业机械技术与农业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农机部门要与推广部门一起对农民生产进行充分的调查,从创新的角度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与机械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机发展解决限制性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社会化构架。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必须全面改善,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潮流。加大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进行农机复式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农机生产机械化信息服务,大力开发精准作业、农村可视化与数字化远程、灾害预防与气象预测等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只有让农民自发购买经济环保、先进安全的低碳农机设备,才能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现状

引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在耕地减少、人口增长及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亟需变化的前提下,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之一,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更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根基。自2004年国家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依然很低,机械设备配套措施更为落后。所以,对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较之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而言,还比较落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域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根基厚的地区成为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先锋,开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先河,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而言,形成了一整套与区域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理论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强化,促进理论的创新,丰富实践经验。但就我国整体而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仍不尽如人意。首先,区域发展差异性加大。以我国版图为基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落后。这样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有资金投入,同时能接受更先进的思想理念,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尚无大量资金投入,造成发展缓慢。其次,城乡地区差异化加大。以城市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地级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内,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县、区级城市的辐射力度小,周边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在山区、土壤贫瘠的地区,机械化发展更为落后。最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这是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模式和农民传统耕作思维导致的,大面积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的开展。这样的现状也为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空间和潜力,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

2.1 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农业机械投资主要体现在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上,如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不足,那么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低,但是如果单位面积农田投入动力过高,也会造成投资浪费,效率低下。据统计,在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为0.38kW/亩。其中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第1、2位的黑龙江和新疆,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分别为0.25kW/亩和0.26kW/亩,分别位列全国第23、2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6位的山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7kW/亩,位列全国第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22位的湖南,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8kW/亩,位列全国第3位。”①这样的投入变化是因为不同区域内地貌、土地整治和作物品种、种植方式等不同,所以需要的单位面积投入不同。长久以来,我国将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进行一刀切式的划分,没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所以单位面积内动力投入有的不足,有的过剩。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由单纯动力投资数量统计升级为高效、优质的投资,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特点,科学认识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2.2 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出台了专项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比例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2004年制定的法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体现出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其中第28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②但这一法律条文在实践中一直得不到落实,农民和相关组织并未得到燃油补贴。在油价上涨、税费高涨的当下,如何将法条落地,落实燃油补贴和税费减免,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法律和战略并行,更是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的期盼。

2.3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的完善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包括农业生产作业补贴、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和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人员的培养。当前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补贴形式只有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并无其他补贴。相关部门可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推行其他农机生产补贴项目进行试点,试点时间可选择5到8年,再大面积推广。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是指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合作,对品牌销售相对集中的农机,企业提供资源,对合作社中的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整机和零部件等设备,对所销售的农机具进行调试、维修和保养。最后,农村地区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去经济发达地区谋生,在村镇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机械维修专职人员难度大。所以要结合农村发展,通过下派、驻村和培养等方式使农机人员真正为农村服务。

2.4 农机装备的升级

农机装备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基础,其性能和数量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精细化,在不同农作物生产中,需要不同的农业机械。例如甘蔗种植、棉花种植,当前配套农机功能尚不成熟,仍主要以人工劳作为主。而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高端机具还是以日美品牌为主,国产品牌农业机械处于中低端。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产农机的精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2.5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开展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领域一是指产业领域扩展,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产业领域延伸。二是实现各区域机械化生产协调发展,协同共进,在粮食主产区、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南方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民收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对农业经济升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应总结经验,从法律法规落实入手,将农业机械投资、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相关配套设施和扶植政策推行到基层,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大面积地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注释

①杨敏丽.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5(3):4-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S].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

[2]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3).

[3]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1]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2]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1.1.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1.1.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

2农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

2.3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0.25 亿hm2 水田,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占2.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 和机收水平的约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2.4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1 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5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2.6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

2.7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