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由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综合测试和课程评价四个模块组成。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电工技术的最基本内容,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模块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实训和电路仿真等与电工技术理论内容相配套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综合测试模块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的要求,注重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课程评价模块包括学生、任课教师、专业教研室等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组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电工技术课程所包涵的内容较多,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与相关专业沟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结合维修电工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模块按内容属性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及电机电器四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设若干个基本课题。各专业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组合出适合本专业的电工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基本课题的内容要简练、实用,避免过多的理论推导。同时要贴紧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贴紧维修电工考证的内容,力求达到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电工考证的高度统一。
三、整合实践内涵,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教学,以仪表使用为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技术教学中至关重要。实验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以电路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及仪器仪表使用为主线合理安排,弱化理论验证性实验,强化应用性实验。通过实验巩固电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其内容包括电位、电压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常用阻容元件识别与测试、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负载、单相变压器特性的测试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测试与使用。
2.基本技能实训,注重打好基本功。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落脚点就是岗位的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安全用电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电工仪表的使用;照明系统图和平面图的识读及照明电路的安装;低压控制电器的拆装;电动机的拆装;电气控制图的识读及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设虚拟实验,拓展学生视野。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一是解决了由于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常规仪器难观察得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既预习了实验,又学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为其今后设计电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考核方法,理论、技能并重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验。综合测试模块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验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三个单元。基础知识考核含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完成作业及单元测试的情况,占40%;结果考核要围绕教学大纲,贴紧中级维修电工考核标准,贴紧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建立试题库,以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画图、计算)为主。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合理考核,占60%。实验考核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仪器仪表使用的能力、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以实训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将考点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考点进行练习,注重实训结果的考核。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维修电工专业 课程改革
职业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教结合的改革之路。我国电工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职校维修电工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突出“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教学内容更新颖实用,如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相关电气软件的充实与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要求紧密联系,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形成行动体系的框架。避免过去学科化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不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形成多个互相支撑的技能模块,其有效组合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业能力。如MPS搬运站模块实训就整合了PLC、气动技术,传统电器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时安排可以减少基础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和实习,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将知识、能力和技能综合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通过激励、培训、到企业实践等手段促进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组织专业教师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可以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电气技术,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最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二、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1.课程内容综合化。将电气原理、检测、调试、诊断和维修在同一课程中讲授,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脱节,减少重复。
2.采用了模块化的编制。将每一个电路或安装维修任务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既有利于讲授,又有利于模块化的考核。
3.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每个模块都将理论教学与配套的实训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4.增加知识内容。增加机械、液压、气动方面的基础知识,吸收电工电子新技术、新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实用,尽可能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并适应电工技术发展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
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材选定后需要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应该由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发展能力为主,由原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原来以课堂为中心变为以活动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原来彼此之间相互孤立变为彼此之间相互优化组合,由原来单一的模转自省略式变为多样化模式并存,主张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场境,主张开放、民主、多元的气氛。还需要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生动直观。在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在讲授电路原理、制作、调试等方面的内容时,尽可能利用电教板,结合现场和实物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整个课程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实训教学、项目教学等有机结合,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四、改革考核模式和评价方法,建立课程题库和技能考核规范
1.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模块化”考核方法。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已经不能科学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了,应该尝试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方法。授课过程中,以模块为主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该模块的成绩;将几个模块的成绩按课时比例折算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再结合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得到课程总成绩。课程补考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补考方式,不必重复繁琐。理论知识考试可灵活采取闭卷笔试或课堂提问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实训技能可采取课内外训练,抽签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法才能体现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2.建立课程试题库。应组织教师编写理论和实践试题库。理论题库必须涵盖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每个单元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考核模块,每个考核模块都包含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六种题型。应用题库进行理论考核时,可以按教材每一个相互独立的单元为模块,进行单独的单元模块考核;也可以任选几个单元,作为任意大小的模块来进行考核;还可以将整个课程作为一个大模块,进行综合内容的考核。
3.考核内容尽可能“岗位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电工维修工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知识方面以“中级电工维修工”的岗位知识要求为基准,课程试题库中理论试题要基本涵盖《国家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中的试题。实训技能方面则以“中级电工维修工”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基本,实训技能考核主要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中“中级电工维修工”技能试题为主。
4.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斯宾塞说:“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为了适应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不应只针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从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应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5.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对教学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准备情况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地分析和反思。同时,学校管理者、同行和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应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多角度、多立场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以便教师能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节、改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维修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作者:乔元信,版本:第1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 普及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30-0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已经标准化、规范化,并已从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我国,由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伤害和急性病症发生时,往往因事故现场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员,致使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因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了伤病员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
鉴于上述状况,亟需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训练,在群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组织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本文试图分析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阐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就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浅谈个人的看法。
1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
1.1特殊工种使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大。
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有高空作业的电工,矿产业的生产,井下作业等,高危产业使触电、中毒等事故发生而引发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给家庭带来不幸。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的总数至少有2.3亿,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万!发病死亡率高达45%。
1.3外出观光旅游使发生意外的机率增加。
政府的决策,
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娱乐时间更为充裕,从国内至国外,国内各城市之外,城镇之间的观光旅游及走亲访友是家常便饭,这是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但是涌动的人群,污染的空气,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旅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会引发我们语言上的过激和行为上的冲动,从而导致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环境受到人为地破坏。
由于规划的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监督力度欠缺,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本应淘汰的工艺却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复生产,造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来越来越严重,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环境的恶化,生物添加剂的盲目泛滥使用,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这也同样会导致引发心脏骤停状况。
1.5缺少日常的活动及必要的体育锻炼。
城市的发展让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脚步,换之以轮胎和轨道而现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还有无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随时随地随处可能发生意外。结伴而来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使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虽然令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但只要在现场对病患者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我们仍然会赢得50%以上的生机。
2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2.1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为例,其中70%死于医院外。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归结医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本身耽误了时间(如不了解医学急救常识)。
2)周围的人(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过程中耽搁了时间。
4)病人或周围的人作了错误的急救处理。
可见,如果能冷静面对,在第一时间内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为我们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2占得抢救先机。
心肺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发生意外时,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护。心肺复苏,就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即是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使病患者能有机会获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可能得到旁观者有效的救护。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2.3为后续的冶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现意外,当有旁观者急救并启动110呼救时,我们可以确保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急救现场。但在许多社区中,110收到报告和到达的时间大概需要7-8分钟或更久,这就意味着患者发病后初期的生存机会决定于旁观者的行为 。如果我们刚好是受过培训的旁观者,迅速及时地给予救助,就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急救的意义无容置疑。
如何充分应用挖掘学院的实训资源,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了解并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能挺身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的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社会价值。
3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培训和普及的措施
笔者有以下设想:
3.1提高认识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是需要加强急救培训。急救指能够让旁观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没有医疗装备条件下采取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都能够学会急救措施。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中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实践表明,在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在这种状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
当出现心脏骤停生命受到威胁时,心肺复苏术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会因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救命的技术,就可以迅速抢救生命,这也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受过心肺脑复苏术培训的我们,不仅拥有关爱之心,还具有救护之力!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尽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技能的价值。通过校园广播、版报、宣传小册、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并能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3.2增加课内培训。
目前,电类专业都设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工技能综合实训,或者是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的训练,并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单独的考核,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掌握这一救命的技术,它占实训成绩的20%。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学生不选择参加课外的电工上岗证的培训学习,那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心肺复苏术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非电专业的班级,一般不设《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没有机会接触这部份内容的。建议扩展更多相关专业班级,公从学习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术”,以抢救生命于万一。
3.3拟定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课内的教学安排中,覆盖每一个专业和班级。但是我们可以将此课程的重要内容,设为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中的必选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学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我们曾到美国半岛学院考察学习,他们开设的选修课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复苏术内容的培训和实操训练。建议由学院的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讲授。骋请相关从事公安消防工作、医务工作等专业人员,就火灾逃生、意外呼救、医学常识等作讲座式教学,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讲授的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更实际!充分地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打造学院和社会资源就此内容共同实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院和社会双赢。
3.4与学院的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实训资源。
校园的保卫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冶保协会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分别承担着冶保委员、义务消防员、护院员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首当其冲,挺身而出,作出积极的应对。“磨刀不误砍柴时”,这就要要求在平常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现场,让学生练习在火灾、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等情况下,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心脏复苏术,积极抢救生命。了解地震来临,如何逃生?海啸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等常识。同时要求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无疑也扩大了学生的受训范围。与相关部门联合,扩充教学人员和增加实训设备,筹建专门“逃生急救实验室”,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宣传、投影录相、模拟教具等,让学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学习和培训,使受训的范围扩大。如能与教学部门达成共识,给受训的学生干部相应的学分进行鼓励,就更利于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为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回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让学院相关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定期到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义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这一救命技术。美国半岛学院是华盛顿洲天使港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向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据了解,他们社区相关的消防义务工作者,每两年都必须参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训与学习,以此防止因长期不用致使技术的下滑。
意外的发生使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预先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意义。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人们学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形成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让更多的突发病患者及时得到周围群众高质量的施救,体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电子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68-02
电工课程主要是研究电磁场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称为电工技术基础,在实际教学时电工技术可以简单分为“产”和“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发、输、变、配、用电的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它是研究其它形式的能与转化为电能的科学技术;后者主要是电子及部分电气技术,它是研究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能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电和用电两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改变。本人认为只有结合电工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之普通高中有所不同,起点参差不齐,在目前的情形下,生源素质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职校抱有成见,认为如果要认真学习就不来职校而是去读普高了,因此整天在混日子,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经常迟交甚至不交,考试期间没有紧张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等;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善于合作,有时盲目冲动,同学之间好打架等;部分学生纪律上放纵自己,常有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等。然而他们的主流应该说还是好的,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对于新知识、新理念接受较快。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低碳理念时教案设计就要设身处地,力图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塑造他们,使他们真正关心环境、关注节能减排。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通过平时点滴的渗透,逐步让学生把主动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着眼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实施“双化”教学的前提。职业中学的学生一般“底子薄,基础差”,且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良好的兴趣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的培养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譬如:在《电子线路》教学中,讲述多谐振荡器前,可先让学生看一下利用多谐振荡电路控制的彩灯轮流闪亮的工艺品,并告诉他们这就是利用我们即将学习的电路制成的,课后可以自己制作。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积极思考。课后许多学生积极准备元器件,动手制作,效果非常好。通过实践,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双化”的本质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所说的动手能力,实质是指动手操作的技能,是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操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操作的对象,其次要处理好传授理论知识与发展动手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两者间铺平路、搭好桥,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接触实物,拆卸结构,演示功能,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把学生带进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外,还要把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广泛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实验实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5
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大专的《晶闸管交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直流调速技术》。
一、为什么要实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门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课程综合为《轧钢工艺及设备》后,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节约了48课时;钢铁冶金专业将《钢铁冶金原理》和《物理化学》综合为《钢铁冶炼技术》,节约了62课时;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将《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原理》四门课程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重组,综合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三门课程,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
三、如何实施综合课的教学
实施综合课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在编写专门课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执笔,其他则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综合课教学大纲巳经由湘钢、株冶、601厂、23冶等的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稿,并已修改定稿。
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技术专业、冶金机械专业都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下实践教学现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派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此外,还应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必须开发新的教学
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的方法与考核的方法。对于专门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应成立学生助教小组
综合课是主干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直流调速技术》涉及到SCR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SCR元件的使用调试和控制系统的接线、测试、波形、故障检修等操作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项目操作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务及目标
2.1 研究背景
电子技能实训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能离不开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电子技能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力求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探索加强实训环节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促进我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项目研究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结构形式,促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步骤配有大量实操图片,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本项目注重研究对学生爱岗敬业、沟通合作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每个实践项目中都以实训卡片的形式展现,包括仪器仪表、操作步骤、要点提示、数据记录和处理;每个课题中还都设置有操作注意事项等环节,以养成学习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练习拓展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让学生很快胜任企业工作。
2.2 研究的任务及目标
1)结合电子技能课教学要求,通过对电子技能课项目教学法进行初步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确立几个典型的模块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上课、全体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组装与调试。
2)探索并完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组织和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授课,落实实训课教学成果,探究适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电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过教学项目承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了由“先理论后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4)开发电子实训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电子实训教材。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中职生《电子技能与实训》工科教材编订适合中职生电子动力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用书。
5)编制生产性实训任务书。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增加了生产性实训和企业专项实训两大模块,以企业生产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缩小企业与学校的差距。充分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深入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以问卷调查、谈话、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研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动研究法:从课题调研、设计开始,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个案作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炼,形成初步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自身培训学生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以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过程
4.1 论证准备阶段(2011.9-2011.10)
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的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为了了解学校原有的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5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机电部32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2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三方面都对学校原有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表示不满意,都认为职业技能必须按实际工作环境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应该使技能教学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对我校中职生电子技能实训课做详细地分析,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遴选、研究的实施、听课评课、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意见、组织后一阶段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结题,最后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4.2 研究应用阶段(2011.11-2012.8)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模块内容,确定项目实施对象进行课题个案实验。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组织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扩大课题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4.3 总结提高阶段(2012.09-2012.10)
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组织研究成果的的推广工作,通过课题组努力,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5.研究成果
5.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边研究边教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由此引发的变化很多。
首先,教师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所学知识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从创设问题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2 项目课例分析
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电路模块,我们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年历电路”、“调频收音机、对讲机”、“抢答器电路”、“声光控节能开关”等的设计、组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这些实用产品带进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岗位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任务结构形式完成。
项目三: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任务1:识图
(1)认识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学习电路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电路在产品中的作用。
(3)识读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电路板图。
任务2:安装
(1)核对元器件。
(2)检测元器件。
(3)安装电路。
1)元器件的安装。
2)电路组装,按印刷电路板图插入元器件。
3)整机装配。
任务3:调试
(1)通电前对印制电路板进行安全检测。
(2)电路故障的检测与分析。
(3)示波器检测。
(4)万用表检测。
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只是解惑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法引领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方案和课件;成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以及用该教学模式讲授部分教学案例的影像资料;突出了以学习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完成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市级精品课建设方案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校级示范课建设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技能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产品和电子测量仪器操作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5.4 标志性成果
(1)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大赛成绩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体现了竞赛与教学互相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2)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项目组装与调试,展示学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组装与调试。
2)数字万年历电路组装与调试。
(3)根据教学案例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装配和电子测量仪表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4)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组织完成校内和实训基地学生中级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操作训练项目和理论训练项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题目,兼顾学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在实训室完成,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项目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技能训练专业化。
1)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模块化。把电子技能与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常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模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模块、焊接工艺知识与焊接技能模块、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模块、电子整机调试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电子整机装配》每周六节课,三至五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
3)教材与资料一体化。结合教学实际,自编讲义,作暂用教材,然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4)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完成能够体现若干项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调试、维修、故障诊断,同时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5)定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评选设计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为同学们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锻炼了自已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教学管理一体化。由专业教师兼管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设施“零距离”接触,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方便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8)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9)师生各类技能竞赛成绩较往年突出。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7.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
2)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
3)对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很少,需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校本教材。
4)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进度往往很慢,难于控制。
5)对班级人数的要求。人数太多教师指导起来不方便,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多,资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使电子技能实训课真正起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学得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立.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篇7
关键词:电子线路;CAD;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产品的进步。现代电子产品在性能提高、复杂度增大的同时,价格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实现这种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制造技术和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前者以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目前已进展到深亚微米阶段,可以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集成数千万个晶体管。后者的核心就是CDA技术,C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主要能辅助进行三方面的设计工作: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PCB设计。没有CDA技术的支持,想要完成上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必将对CDA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回顾近20年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将CDA技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为CAE阶段,与CAD相比,除了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这就是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概念。CAE的主要功能是: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为EDA阶段,尽管CAD/CAE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并没有把人从繁重的设计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基于以上不足,人们开始追求:贯彻整个设计过程的自动化,这就是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
机电工程系应用电子专业自2002年开始开设电子线路CAD课程。自开设以来,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在系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期学生能将这门课程掌握得更好,更加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广泛的舞台。
2005年我系根据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调查的结果,发现电子线路CAD软件在我国电子行业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我系在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了电子线路CAD课程,电子线路CAD的课程改革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改革的第一步是关于软件版本的选择,电子线路CAD课程主要讲解电路制版软件的使用,所以选择的软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选择的是PROTEL公司的系列制版软件,该系列软件在电子行业中使用的比较广泛。
第二步则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线路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讲授内容是软件的使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软件的使用能力,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初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实验验证模式,是模仿其他电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建立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电子线路CAD教学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热转印法制PCB的原理:将PCB文件用激光打印机打印至热转印纸,然后将纸贴在敷铜板上,加温,使墨融化粘到敷铜板上,然后将纸除去,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将墨留在PCB板上,而不是随着纸撕掉。然后将这块板用三氯化铁进行腐蚀,因为墨里有胶剂不会被腐蚀掉,所以当旁边的铜被腐蚀掉,需要的线路就出来了,然后钻孔,将墨层洗掉,打磨,涂上酒精松香水,最终PCB就做好了。在制作过程中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打印机和打印纸的选择,打印机最好是激光打印机,其他类型的打印机在打印的过程中会出现墨粉附着效果差或者熔胶等问题,打印纸当然是热转印纸了,实在没有或者只缺几张的情况下可以用普通打印纸(铜版纸)临时替代也是可以的;二是PCB版转印前的处理,敷铜板在转印前是需要处理一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洁表面。不要有什么杂质,比如说油,这个东西很讨厌,可是哪都有;一个是让表面有一些微小的孔,这样当墨融化时就会渗进这些孔里,增加粘合力,墨粉就不容易掉了。首先用挫刀将PCB的边修平,主要是因为切割PCB板时,容易有一些突起,这些突起在转印时容易导致纸与PCB表面接触不好,不平,温度不高,导致断线,所以将边修平,使PCB表面成一个很平的平面是非常必要的。接着用砂纸将PCB表面磨光,主要还是磨平,这个程度靠个人感觉了。要求是平整光滑,无异物就可以了。然后到废FeCl3当中过一下,很快只要表面有点变色就行了,马上到水龙头上冲洗干净。然后用洗衣粉把板表面洗干净,这个步骤主要是去油,洗干净就可以了,然后用水冲干净,接着用卫生纸将表面擦光,注意不能掉渣;三是加热设备的选择,比较好的当然是过塑机改的热转印机,万一没有或者学生自己回家后制作使用电熨斗也是可以的,只是要控制好温度大约在180摄氏度左右就行;四是将热转印纸撕下来的问题,转印完了,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冷下来的板子,直接扔在水里让它泡泡,注意欲速而不达,浸一段时间,多长都没关系。至少是整张纸都发泡起皱,然后拿着板子用手指慢慢搓就行。如果发现有掉墨的地方用油性笔补一下,然后进入下一步操作;五是腐蚀。用FeCl3烧板,影响速度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浓度;一个是温度。浓度高了低了都不行。这个要多试几次,差不多就行,不差那几分钟。但温度是越高越快,个人把握。最后就是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安全,防止出现划伤、烫伤、腐蚀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始终牢记安全第一。
最后一步就是关于考试方式的改进。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考核,就不是传统试卷的考察方式所能达到的了,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在对电子线路CAD的考试方式的选择上进行探索,不断地进行改革,以期能有效地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开始我们模仿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学生对一个给定的电路进行制版设计,然后写出实验报告,老师根据设计结果和实验报告来给定分数。这个考试方法在操作中有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两个小时中做好电路板的设计又同时写出实验报告,时间不是很充分,另外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设计出电路板文件,那么已经表示其对软件的使用掌握较好,至于实验报告,也不能很好地从上面看出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其考察作用有限,另外还存在考试资料不易保存,评分标准不易拿捏好的问题。于是在实验室建立起来以后,我们改革了考试的方式,由老师给出电路图,让学生在两小时内操作完,将结果打印输出,并在打印的结果上签字确认,以打印输出的图纸为评分依据,并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评分标准。事实上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考察效果。
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与实训的形式比较相似,在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与他们在实训中表现的能力是比较相符的,而且实训也要评分,评分标准还是参考国家技能考试的评分标准设定的。为了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我们还在实训即将结束前进行了简单的答辩环节,先根据参加实训学生人数的多少进行分组,每组里的学生随机回答事先准备好的十个左右的问题,题目范围既有来自课本上的知识,用来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又有实践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得出每个学生的本次实训成绩,也就是期末成绩。
随着我国电子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电路系统中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电子业的从业人员对电路线路CAD的良好掌握也会成为社会需求的必然,在高职院校中,电子线路CAD课程的发展方兴未艾,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会一直进行下去,如何保证课程教学中各个环节能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也是每个电子线路CAD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奚洋,汪涛.电子线路CAD课程教改初探.科教导刊,2009.
[2]周又玲.关于电子线路CAD教学的构想[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 上一篇:后勤服务社会化方案
- 下一篇:广播电视工程职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