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素养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那么,备一节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1.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有趣的学习任务

在讲授《图形图像媒体》一课的时候,我选用的教学软件是光影魔术手。光影魔术手是一个照片画质改善和个性化处理的软件,简单、易用,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的人都能因其操作简单方便而加工出精美的效果。而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都有数码相机,学生也会拍摄大量的生活照。对于这些照片的处理、美化加工,学生具有实际的需要。此外,除了软件的选择,我所提供的数码照片素材也是学生在拍摄自己照片时较多出现的情况,所以学生一接触这节课后就对光影魔术手这个软件爱不释手。对比教材中所用的ACDSee看图软件,光影魔术因为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表示以后会继续使用这个软件,并对这个软件各种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2.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而且这种素材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很自然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章时,我抓住从2008年起,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日这一事件,提醒学生多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演示文稿。学生非常积极地上网搜索资料,认真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国际国内一些大事,往往一经提出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震撼,很自然的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而且这种素材更有易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堂中多使用分组教学,并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任务都要学生通过开展合作完成,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改下,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分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分组、分工与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评价四大环节。其中,分组又不包括分组原则、小组人数、挑选组长,分组是分组教学的基础。分工与合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分组教学的成败,是分组教学的核心,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位成员都要有具体的任务。组间竞争目的是强调竞赛意识,使学生制作作品时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展示与评价是分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分组教学的效果起到一个衡量作用,这个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作品展示与评价的主人,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使学生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自然,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利用Word来制作贺卡》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作为母亲节和父亲节对父母的一份心意呈上,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又如在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下载信息时,要提醒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观念。还有,在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时让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加深学生保护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新信息

信息科技课向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知识、技能,训练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心服口服,才可能以端正的态度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从初一开始,我就与学生约定,每一节课,必须“劳逸结合”――先完成学习任务,再自由掌握时间。学生面对电脑,经常贪玩而没有及时完成课堂作业,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他们及时完成作业,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很好的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作业提交系统,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浏览、批改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做得好的,我从不吝于表扬,而稍有欠缺的,我会及时指出并提醒学生改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自觉查看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认真听课并完成课堂作业。

五、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技能用在其他科目学习上

篇2

要使中学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检索、评价、获取必要的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为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写字”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来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和探索、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给别人。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以使之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世界,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实现。

一、在整合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整合中的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信息意识。因为学科过程中的许多内容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的形象把抽象概括了的东西,尤其是原理、法则等理性的知识呈现出来,由于这些理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是离开了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地理解。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并构建起“意义”,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做基础;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如何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情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恰当的选择信息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情景。例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过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为语文学科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与教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策略、评价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媒体,肯定只能是和信息技术简单相加,那么语文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关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技能与知识不能用于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如:因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如何有效的获得信息,如何熟练的、批判性的评价信息;如何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等,都成为至关重要的素养。

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注意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过去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动作用的体现,而且教师主导的越多,学生就越被动,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就越难得到保证。信息技术和课程郑和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资源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中也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媒体即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信息化学习工具,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或开展学习讨论,或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以来,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课程学习中,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适合的“实验”情景,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学习、发现学习、发现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引申、变形等过程的模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但是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或证明方法必须经过严谨得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直觉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需着力培养的两大能力,不能只注重直观演示而削弱数学的逻辑推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使信息技术真正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自然与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同,它主要强调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多维度,使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起到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要以客观的态度、多层次的标准来正确地衡量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比如:对学生制作的网页的评价就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小组团结协作的表现;学生制作网页的水平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信息、创作能力的表现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4-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有效,能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最终目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师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化原理等。

2.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除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外,还包括网络检索,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传输等多种能力,以及各种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力。

3.具备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4.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即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5.掌握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会制作课件;第二,能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第三,能从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中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检索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影响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装备条件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保证教学进度考虑,认为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宜。很多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参赛课中用于作秀,所以对平时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没有用心去开发研究。

2.教师培训成效不高。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培训方式往往都是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回来后进行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参训教师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校本培训质量也不高。

3.学校只重视硬件装备,忽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很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走过场。

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不能光靠听几个报告或参加一些培训就所能达到。关键是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在平时学以致用与积极钻研,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技巧。

1.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

学校应从本身需求出发,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用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解决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法,如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通过典型示范课使参与者在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加大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四关注”,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

篇4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篇5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小到买衣服大到买房子这些都需要上网搜查资料,所以现在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上,现在小学生更应该具备能够上手操作计算机,查阅学习使用的资料等能力,就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程度而言,其他任何的科目都不能与其相比,信息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掌握知识的主导,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基础性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等于计算机课程,它由原本其他科目的教室讲课,变为多媒体计算机讲课,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原来单一的方式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拼音”时传统的方式老师是进行理论和口诀的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那么用信息技术课就可以用“金山打拼音”这样有趣的游戏来掌握住拼音,通过这种有趣的游戏不仅活跃了信息课的教学氛围,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是小学科目中唯一一个具有网络搜素功能的科目,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使搜集资料不再单一而是具有多样性,比如,再搜一个课件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词语和图片等形式搜素网站去查询,只要把关键词语和图片放到搜索的框里面,用鼠标点击右边的搜索即可。这样不仅凸显了信息课的多样性,也让学生能够很灵活地去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

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运用基础性特点,培养基础技能

基础性就是老师教学必须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教育,通过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基础知识是要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像按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类,可以分为超级、大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几类;常见的计算机又分为台式、笔记本和掌上计算机;计算机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外观组成由显示屏、键盘、鼠标、音响和主机组成;还有其他的cpu和显卡和内存条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小学生掌握后,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有足够的思维去创新,所以培养基础性能便是为以后学习高科技技术奠定基础。

2.运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小学生无论学习哪个科目都必须有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订属于这个阶段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时,你用文绉绉的词语给学生讲小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结合有趣的游戏,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来教小学生认识键盘,老师在大屏幕中调到金山打字母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计算机键盘上和大屏幕上掉落下来的英文字母保持一致,这样练习下来,小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更掌握了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凸显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范围比较广泛这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便是知识面广每个科目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缺点便是讲课范围太广容易脱离主题。所以老师要注意讲一个课件是抓住课件的主题便可以,不要过多地往外延伸。比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学习和制作,word涉及的面非常多,这时老师只要抓住一个重点核心,便是制作,表格的作用便是记录东西和一些其他的功能,老师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不用过多描述。这样便可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避免涉及太广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篇6

一、要更新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我想,这也是一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首先应具有的一种心态,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先锋崔其声说过,“学习的敌人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因此,一名好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在于他的课讲得有多好,而在于他的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现成的教育学习模式很少,况且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一切的技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要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二是专业技能,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对所用教材全面理解,高度把握,融会贯通。

三、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令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我想很多同行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人数多,供学生用的微机少,而课时安排更少。同时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甚至很多同学名字都叫不出来,那么,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无异于上青天,如若再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致使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有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四、要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内要有很多操作性的内容,教师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合理化的学习,既不能专为技术而学习,又不能放弃技术纸上谈兵。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很强,老师还可以将该学科的学习整合到其他学科当中,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五、要重视这门学科,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

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科教学应“排名不分先后”,信息技术老师应首先更新自身观念,即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副科,甚至还不如美术课、体育课,学校轻视,教师不重视,甚至连自己都这样认为,那信息技术老师的自信在哪儿?又何谈能搞好这门学科呢!为了能保证这门学科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不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坚信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在此也想提醒那些学校领导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了,别再唯升学是举,也重视一下学生素质的

培养吧!

篇7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劳动资源的重要任务,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促进其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改变信息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出发,概述了中等职业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劳动资源的重要任务,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促进其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更应讲求策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方位培养,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2.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2.1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信息素养培养前提

2.1.1 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一直被忽视,然而信息时代的教师作为信息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加强信息素质培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2.1.2 创设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素养培养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尽管中等职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尽量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大胆提出设想,开展各种尝试。如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组织网上研究,学生讨论等,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环境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意识。

2.2 改变信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素养培养关键

2.2.1 转变教师角色

信息技术课不能等同于计算机课,计算机只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课程学习工具。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同样面临改革,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要转变教师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转变教师模式,就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师的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评价者,甚至自身也是学习者。

2.2.2 转变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若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网络技能的目标上,都不能算是真正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还应培养出一份社会责任感。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是关键,而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同伴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如软件应用的教学,通过设计问题,调动学生从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中去寻求题目的答案,学会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更多的软件应用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信息素养。 转贴于

2.3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2.3.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 “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2.3.2 培养信息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提高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及分析能力,如对信息的归类、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等多种渠道去寻求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或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

2.4 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培养推进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努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造就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并加以整合,以各专业课的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中专生的信息素养。并引导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使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在职业实践、实验中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3.结语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忽视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探索,共同研究,努力创新,让信息技术课能越来越好地培养职校生信息素养,并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素养 途径

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立足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生掌握信息工具和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最主要、最简单的途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原《计算机》课程演变而来,因此,在观念上要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信息素养;从主要内容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核心技术及基本操作,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从教学方法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讲练相结合,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及自主性学习,显而易见,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是学习的工具之一,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信息技术老师应通过信息技术课上对因特网的介绍,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网上冲浪,在浩瀚的网海中,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分析信息。

当然,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讲授信息技术的知识时更要注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巧设情境,让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例如,在教word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用word进行编辑、排版,或者让他们制作自己的简介,或者根据当时的时政大事(如2008奥运)让他们在确定主题的情况下制作电子报刊;在教photoshop时,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案例,我鼓励我的学生大胆的尝试用photoshop处理照片,将自己变成美女帅哥,或描绘自己的白雪公主与黑马王子,“十六岁的花季”为何不允许他们憧憬……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

二、贯穿各个学科领域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方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在其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里,信息技术课强调的不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例如,键盘练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辑;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当然我们更希望出现这样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匀加速运动时有一个经典实验,有几个学生就将这个实验搬上了课堂,在课上用计算机将数据作了处理,数行结合,一目了然,此时,我惊讶,我欣慰,我们的学生总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邂逅意外;还有学生用几何画板工具画出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加深了对三角函数的理解;还有学生通过上网学习了很多英语的语法知识,众所周知,高中英语的语法在教材中体现得很少,或者说不系统,而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渴望促使他们上网主动地进行查询语法常识。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甚至在不同学科活动中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整合综合实践课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原有的学科教学,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整合,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它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和实践性,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便于循序渐进地、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信息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顾小洁.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篇9

关键词: 新课改 信息技术课 现状 改进方法

在新课改中,每门课的教学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内容更多,难度更大,带给我们的困惑也更多。那么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到底有哪些变化,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

一、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

信息技术课程由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它与计算机课程有本质上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注重的是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学会如何使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的是如何获取、甄别、利用信息,也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改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主要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新课改前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关于计算机组成和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除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外,还增加了法律、道德等相关内容,扩展了信息技术的外延。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改前采用的是讲授法等应试教育常用方法,而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则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法等素质教育常用方法。

二、信息技术课的现状

1.信息技术教师人员少、流动大。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兼职的,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外,还要维修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2.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课从小学一直开到高中,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差很大。在上课过程中问题多,难以按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比如,新课改后,学生的起点都设置为非零起点,而很多学生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因此,造成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困难。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教、采用什么方法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改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也就是给学生展示详细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做,每节课教师讲得很累,可学生却呼呼大睡。

4.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差。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转行而来的,只懂少量计算机知识,能运用一些软件而已。最核心的教学设计能力却很差,只能进行简单的课本搬家,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差,课堂纪律难以维持。

三、改进方法

1.提高自身认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们就要安心本职工作,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钻研学习,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同时,要明白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只有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培训可以增加同行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以优带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改后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敢于面对这种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中等生,认为他们占多数。这样在课堂上,学优生和学困生都在捣乱,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效果差,这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的通病。新课改后,每节课都设置了任务、实践,每章都有综合活动。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学习合作小组活动。每组中既要有学优生,又要有学困生,让学优生当组长负责一组的学习,指导稍差的学生。这样不但带动了学困生,而且让学优生有了展示的舞台。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早学早受益,不学则被动,越来越被动。

3.运用任务驱动法,尝试各种教学法。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再满足于一些知识的传递,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手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驱动法的效果较好,我们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说分个组、换个座位就行了。而且要在教学中提出实实在在的任务,让学生共同学习完成,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主演。我们要敢于尝试,找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新课改的实施,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我们要尽快转变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浅析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J].教育信息化,2008(3):6-7.

篇10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通常认为信息素养是学生经过引导、学习与训练逐步形成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即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

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经过归纳,总结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结构图如下:

二、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让学生提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与中小学,更侧重于对信息技术理念、素养的培养。如果把信息技术比作一门武功的话,在中小学阶段是练习基本功(操作),到了高中则侧重于“内功心法”的培养(理念和素养)。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比中小学理念性的东西多了一些,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枯燥无味,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在上课方式上要有所改变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第一节课,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有跨度地讲,可以先讲计算机硬件,或先讲音频、视频的处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组织活动都可以用到,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用处很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2)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有所改变

要丰富课内外活动,除了课堂学习,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组织兴趣小组、协会。学习内容也不必拘泥于课本所限定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边缘知识”。

(3)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上有所改变

现在的学生早熟程度高,情商较高,可以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进行一些沟通,既了解他们的想法,又熟悉了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快,各种信息在网络时代传播非常迅速,任课教师也要有丰富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现代社会信息面广、快、多,更新变化迅速,知识过时很快。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信息价值观、注意力和敏锐力。

(3)在课堂教学中,对软件操作的培养是必须的,但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或举一反三

三、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能力。在发现并获取信息后,该如何快速筛选、甄别、处理、汇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子文档,对其进行编辑、排版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课题,还学到了各种处理信息的知识。

(2)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以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隐性课程即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着信息技术教育。除显性课程外,可以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很多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重视对技能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是比较弱的。但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信息伦理基础上的,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对信息有区别、有选择地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态度,就要对学生渗透信息伦理道德观。

(1)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有利信息,也有大量的“垃圾”,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信息,不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别人的事。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到点就关机,不乱删别人文件,不玩暴力游戏。

(2)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相互尊重、有版权意识

在信息交换、获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年龄、没有等级差别,大家应相互尊重,不要在进行信息的评价时随意恶评、谩骂。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别人的信息应指明出处。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与适应未来的劳动者,就必须将其培养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