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

篇1

并购是上市公司实现快速扩张和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能够有效地进行市值管理。并购使上市公司总资产迅速集中,大大提升公司市值。股权流动性的增加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带来机遇与活力,公司的控制权市场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关键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并购

上市公司并购是公司扩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就是控制权的交易。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股票市场迈向全流通时代。全流通意味着所有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且与市值紧密相关,市值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值管理的手段包括资产重组、定向增发、借壳上市、股权激励、大宗交易、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及转融通等。

全流通成为并购活动的催化剂,公司控制权市场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市值管理与并购成为上市公司关注的两大热点。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主要是指企业的股票价值,即股份数×股价。市值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更能准确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努力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并购,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目标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控制权。通常主动出击兼并或收购另一公司的企业被称为并购企业,另一方被称为目标公司。结果是并购企业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者改变其产权结构,成为并购企业的控股子公司。

我国并购市场对并购的定义比较模糊,包含了兼并、收购、托管、股权转让、资产置换、无偿划拨等行为。本文所指“并购”是泛指一切引起企业所有权改变或者产权转移的行为。

一、市值与并购活动的相互影响

(一)市值与并购动因

每个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完善自身产业链,有的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有的是为提升产能等等。并购的实质是并购企业价值被估价后,管理者为了获得估价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保值策略。

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市场的短期投机性较强,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并购重组概念和题材。并购公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财富效应,会引起相关企业股价的上涨。一些投机资本家利用并购事件进行概念炒作,低买高卖,从中赚取超额收益。

(二)市值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是指并购企业通过本公司发行股票换取目标公司资产的并购行为。良好的市值表现可以提高并购企业股票的支付能力。目标企业也更加容易接受换股并购的方案。同时,换股并购也会对并购企业的市值产生影响。换股并购会让投资者产生并购企业市值被高估的预期,当并购消息公布时,并购企业的股价会因投资者的预期回归而趋于下降。换股并购的并购企业在事件宣告期前后会有显著的负面效应。

(三)市值与现金并购

现金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我国企业大多自有资金积累不足,因此需要向外部进行融资。市值规模直接反映并购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吸收能力。首先,在公司股本不变的情况下,市值越大意味着股价越高,从而股权融资的能力就越强;其次,公司市值越高,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得到更高的资信评级,融资成本也就越低。

对于市场而言,现金并购通常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并购企业的现金流较大,而且有能力充分利用并购所形成的投资机会。

二、并购过程的市值管理策略

全流通时代,市值取代净资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决定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大小,也影响着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市值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市值的价值创造作用,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并购机会,扩大并购融资规模,降低并购融资成本。并购企业在从事并购活动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

(一)并购前,提高市值溢价

市值溢价是利用市值管理手段,对内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对外改善与投资者的交流,使得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认同,从而获得市值的溢价。并购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通常需要支付大量的并购溢价。通过提高并购企业的市值管理溢价,可以解决企业支付并购溢价的难题,从而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并购机会。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那些主业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众形象健康的公司支付溢价。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明确主业选择和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参加公益事业塑造企业健康形象等方式,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整个运作机制的信心,从而获得市值管理溢价。

(二)并购中,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并购活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投资者的支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为企业并购活动建立起一条长效、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为其再融资计划提供有力支持。上市公司应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维护,广泛利用各种媒体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对于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并购信息,应及时与投资者、媒介和分析师沟通,及时规范地进行信息披露,增加并购过程的透明度,使得公司的发展策略和项目进展等信息能及时被市场所了解,以促进投资者对并购行为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并购后,建立相机决策的市值管理模式

所谓相机决策的市值管理机制,就是在市值表现不同的情况下,相机采用不同的市值管理方法。例如,当企业处于强市,市场价值被高估时,采取增发新股、换股收购、注资、分拆等措施使市值回落;当企业处于弱市,市值被低估时,采取增持、回购、发行可转债等措施提升投资者信心,使市值回升。并购交易完成后的整合过程是一个相对较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购企业市值可能会随着大盘的涨跌而起伏。处于整合过程中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体系、经营体系相对脆弱,任何剧烈的市场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并购整合带来冲击,甚至导致并购整合的失败。(作者单位: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卿锋,企业并购在公司治理中的效应分析[J]理财,2004,(5)

[2]巴曙松.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J].新财经,2007(1)

[3]张钰.市值管理与商业银行市值最大化[J].理论探索,2007(6)

篇2

【关键词】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公司价值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清晰、治理结构严谨、管理科学、有效激励的现代新型企业。公司治理对于合理安排公司的控制权、经营权和监督机制,协调公司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公司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规模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探索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上市公司的财务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CCER与CSMAR数据库,选用的公司样本是2005-2011年的上市公司。

2、研究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本文将公司价值定义为被解释变量,用托宾Q值来衡量公司价值。

托宾值Q=(A股流通市值+非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总负债账面价值) /总资产

(2)解释变量定义。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衡量股权集中度,以第二至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op2-6)来代表其它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引入herfindahl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本文采用公司前6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erfindahl-6指数。

(3)控制变量定义。公司规模(SIZE)用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等于总负债/总资产。

3、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理解和思考,本文建立并运用下列模型,利用Spss16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全部纳入法与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模型构建如下:

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由全部纳入法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本研究结论如下: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1a相符,但2-6大股东持股比率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1b相反,同时前六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其原因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有两种效应:一是大股东有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权衡公司的经营活动,从而对企业价值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大股东对董事会和经理层有较强的控制和监督能力,因更多采取有益于公司利益的行为而提升公司价值。而股权高度分散不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从而降低公司价值。

(2)董事会持股与公司价值正相关,高管持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但都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与假设H2a不全相符,董事会持股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来源于董事会的控制权,持有公司大量股权的董事会可能有足够的投票权或广泛的影响力来保证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降低成本,提升公司价值。而高管持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同样来源于公司的控制权。

(3)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假设H3a相反。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没有分行业对结论2、3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4a相反。说明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5)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5a、H5b相同。根据MM理论的权衡理论,公司负债存在两种效应,一是财务杠杆效应,当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时,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二是财务危机成本效应,随着公司负债比例的提高,降低公司价值。实证研究表明,中小规模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较高,导致财务杠杆收益小于财务危机成本。

2、政策建议

(1)鉴于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公司价值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呈正U型关系。股权制衡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在进行股权改革时,不必刻意追求股权的分散化、制衡化,而是应由股东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2)在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时,应提高董事会所持股份的表决权,限制经理层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以利于治理机制的制衡。

(3)建立中国的经理人市场机制,使上市公司根据经理层的经

营能力而不是其持有公司股份的多少等对公司的影响力的大小选择经理层。

(4)进行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改革,在制度上保证独立董事行的独立性,以保护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

(5)鉴于实力有限的中小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应更多采用权益融资而不是负债融资,以保持较高的资金自给率,降低财务风险,提升公司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烨,高科技公司的治理特征与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01).

[2] 李刚,外资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来自境内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09(01).

[3] 陈新英,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投资者信心. 宁夏社会科学,2006(05).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基于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决策、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目的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它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内部治理机制,还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政策选择、财务重述等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及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进而降低投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效率。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股权高度集中

在我国,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而引起的。由于股权过度集中,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完全支配着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通过关联交易或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掏空从而侵蚀公司利益、疯狂攫取中小股东利益,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经理层为了掩饰大股东的行为就要不断地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泡沫成分极高甚至成为数字游戏。

(二)董事会管理参与度低,实质作用未发挥

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无法对管理层进行监控时,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局面,它会造成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使企业缺乏创新动机,并且在控制权交易上存在极大的道德风险。管理者可以利用对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变更来为自身利益服务。大多数公司虽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较低,难以形成对执行董事和大股东代表的有效制衡。

(三)经理报酬差距大,有效激励机制欠缺

有效激励机制欠缺主要表现为人才引进机制不科学,培训激励机制不足,薪酬激励机制欠缺等,企业为抢占先机,都渴求招到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招聘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招聘要求,后期的培训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经理报酬差距大而无法留住人才。经理报酬分为三大部分:基本工资、奖金、股票与期权收入。基本工资为经理人员的收入提供可靠保证但缺乏灵活性,起不到激励作用;奖金制度使经理报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直接相关,可最大限度地激励经理人员却容易导致短期行为;股票与期权收入使得经理报酬长期化可克服奖金的短期行为却又存在较高风险。

另外,在证券市场中,企业价值总处在波动中,不易被测量,所以企业盈余成为衡量企业价值进而衡量经理人业绩的恰当指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影响企业会计盈余,进行盈余管理以使自身收益最大化。

(四)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

在我国,上市公司仍属于稀缺品,拥有上市资格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业绩可观的公司能够通过证监会的审查,获得股票发行资格,因此,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公司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包装以达到上市标准。另外,有的公司在申请上市时会刻意通过盈余管理提高每股收益以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从而募集到理想的资金。还有当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不力,产生亏损,被列入ST板块甚至暂停上市时,公司就会想方设法维持其上市资格,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只能寄托于盈余管理。

除此之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不但无法发挥约束经理人行为的作用,还限制了股票期权之类的激励机制的功用;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使得大部分企业经理人都由行政任命产生,有足够的权力进行盈余管理而不用担心外界的约束和监管;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失效等问题,都促使了盈余管理的产生。

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措施

(一)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前提在于解决公司内部治理中存在的弊病,加强内部治理的监督性、制衡性和激励性。其主要措施有:

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首先,加大国有股配售力度。在不影响国有成分的情况下,将国家持股部分配售转化为流通股。其次,积极培养法人股持股或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因为法人股或机构持股一般会以长期投资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管理中,避免了资本的短视等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行为;并且它们从根本上想获得企业利益,不像国有股那样缺乏监督主体,有利益就会有动力去监督其他契约主体。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行股权激励制度。通过股票奖励、股票期权和业绩股份等各种股权激励形式,使管理层的个人收益和公司效益紧密相连,来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盈余管理。

2.优化董事会结构。优化董事会结构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董事会,积极参与指导公司经营运作,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并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降低盈余管理行为,这就需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治理水平以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健全,在独立董事的法律保障、产生方式以及激励与约束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规范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独立董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采取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有同等表决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独立董事被大股东操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激励机制主要有两种:声誉机制和报酬机制。由于独立董事大部分是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比较珍视自己的声誉。因此,声誉机制有比较好的效果激励他们更好地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但是,独立董事也是现实的“经济人”,一套合理的报酬机制对激励独立董事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当然,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应考虑他们的自身利益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

3.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监事会担负着监督董事会和经理人的职责,并直接向股东会负责。要强化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保证监事会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制于任何人,保证监事会可以对公司财务以及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并对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其次,在监事的任职能力要求上,应选任具有经营、财务和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士。因为监事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董事及经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盈余管理行为。最后,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监督程序,避免监事会的监督因过于空泛而流于形式。

4.建立积极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经理人之所以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因为经理人与所有者的目标不一致,只有通过特殊的方法使得经理人与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才能规范其盈余管理行为。由于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和可操纵性,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评判经理人报酬的依据,那么经理人就会有较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改变经理人的激励方式,实行经理期权计划(ESO),建立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股票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委托人与经理人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使经理人成为未来股东从而可以享受剩余收益。这样,经理人为了获得收益会努力工作,而不再是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短期利益。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充分而公平的外部市场竞争体系为监督和约束经营者行为提供了评判依据,同时也创造了必要的机制和适宜的环境,从而在公司外部形成强有力的治理。

1.产品市场的治理。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对经营者有很强的激励和约束,它可以提供企业经营效绩和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信息,委托人可以据此实施对人的评价和奖惩。通过竞争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继而对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较小。但要注意竞争适度,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不易大量增加流通股持股量,因为激烈的竞争已经能够替代流通股抑制盈余管理。

2.资本市场的治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成果充分体现在股票价格上,资本市场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办法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以保证公司的决策过程有利于剩余资产所有者。同时,潜在的并购和敌意接管也构成了对经理行为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若收购成功,新的股东大会将更换现有管理层,原控股股东可能会转化为一般投资者。另外,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加强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还要鼓励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增加持股比例以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从而达到在资本市场对管理当局的约束。

3.经理人市场的治理。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可以甄别有能力和尽职的经理与没有能力和不尽职的经理,他们的竞争可以约束在职经理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激励他们为股东利益服务。并且市场的优胜劣汰能对现有经理人形成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加快经理人的职业化,建立全国统一的经理人才市场。一方面要彻底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制,建立真正的经理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化的经理人职业介绍网络和中介机构,为经理人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服务。

笔者认为,通过完善内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能够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和我国公司上市制度的一些规定,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相对静态性与内容的滞后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

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机制,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共存的组织结构,而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无法抑制盈余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有所改观,但股权集中、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功能不强、独立董事的职责难以发挥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着土壤。

(二)上市制度的相关规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诱因

为了规范公司上市行为,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某些条例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特别处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应规定。比如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在企业盈余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又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企业便只好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这便是申请上市阶段的盈余管理。上市之后,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行为,均须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作为基础,这也促使上市公司想尽办法提高盈利水平。此外,证券监管部门对经营业绩中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这也促使有些上市公司为保住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静态性与滞后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会计准则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类型企业或某一类型企业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很多方面都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会计准则固有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通过会计法律、准则来消除盈余管理。

除上述三点之外,公司作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动机、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动机、公司债权人的约束也都是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粉饰其财务会计报告,虽然可以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有利于保持上市资格,但因该种行为的存在本身就有悖于公司上市的初衷,有悖于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会扰乱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其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利益。

(一)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误导投资者

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有利的决策,而会计信息本身就应该是可靠的和相关的,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无法保证其可靠性,所以不仅对投资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二)盈余管理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希望获得较高收益,从而都承受着较大的风险。而当投资者依据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时,会使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失去信赖,甚至直接导致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可靠性的质疑,进而对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三)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只能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而持续的盈余管理会使投资者对公司不再信任,则公司的市场信誉也难以维系,这样会加剧公司融资的困境,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投机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设计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其对资本市场的危害远大于带给公司的短期利益。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上市公司管理层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盈余管理的措施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治理措施应该是从思想源头抓起,通过培训、学习,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认识到经过操纵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以及自身的危害,从而从思想源头上远离盈余管理。应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对一些盈余管理行为主动抵制,而不再被动作为。

(二)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是博弈的两方参与者,在给定事前监管规则条件下,催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公司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又催生了新的监管规则,两者相互促进,是一个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改进现有市场监管制度有利于削弱盈余管理的动力。

1.改进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控制指标。现阶段对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资格的规定,以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作为一条控制指标,而要想满足该指标要求,净资产是一个不容易调整的数据,必然会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净利润,从而提高该指标。所以要想治理盈余管理,应改变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作为控制参数的现状,可以建立一个包括现金流量、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为提高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还可以增加评价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这样的指标体系更多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创造盈余、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非单纯保持某一指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促使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2.改变暂停和终止上市交易的条件。现阶段对于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要暂停上市,如果其在后一个会计年度内仍未能恢复盈利就要被终止上市。这种规定也催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上市公司暂停或终止上市固然有利于规范资本市场,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但以连续3年亏损作为衡量标准有失公正,因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能在上市这些年处于不同的成长周期,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其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办法保证持续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个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可能盈利能力比较稳定,但其发展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另外不同公司其亏损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决定暂停或终止某上市公司上市交易时应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成长性以及亏损的主要原因等进行综合考虑。

(三)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加大对其监管力度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都把完善会计准则作为治理盈余管理的主要对策来研究,但从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历程来看,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使国内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到国外市场上融资,从而扩大国际影响,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体系靠拢的改革思路没有错,而改革的结果必然是在会计核算规范统一的前提下,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体现在准则中必然只能对会计处理提供一个大的框架,而众多的具体情形由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来做出职业判断,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进行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另外即使再规范、完善的会计准则也无法涵盖所有类型企业,总会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应仅仅寄托于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更应该在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加大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方面多加规范。

1.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在现阶段公司需要披露各项信息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披露更多的职业判断的理由,以及这样的职业判断对报表中信息产生的影响。这种披露就会使许多数据信息是如何计算得出的有了明确的理由,避免了财务报告中单纯反映一些数据,附注也仅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数据进行说明的状况。通过增加披露的内容增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

2.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在我国能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不多,至今注册会计师依然属于稀缺人才,但在现有注册会计师队伍中不乏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匮乏的人员,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带来一定问题。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在2009年开始进行改革,将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在通过专业阶段所有课程的考试后,再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全部通过才具有执业资格。这就要求参考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次考试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

3.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和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目前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就是违规成本低。表现为相关法规对违规上市公司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足,缺乏对受害投资者给予补偿的规定。现阶段应加强相关法规内容的完善,加大处罚力度,如可以对“财务报告作虚假记载”的公司实行上市、暂停、终止的一票否决制,从而大大提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以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四)加强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应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逐步构建市场化的股权运作机制,并通过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切实改变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投机”思想和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产生了影响,我们要通过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素质、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加强上市公司内外监管力度等方面的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太香.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手段及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07(26).

篇5

[关键词]贵州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财务风险;比较研究

一、引言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财务风险和公司治理的度量也不断出现。对于财务风险度量指标的研究,主要有财务比率法、夏普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β系数,Mulvey、Erkan提出的VaR和CVaR度量法等。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采用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高管激励和股权结构等一级和二级指标。

本文以2008-2009年贵州省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财务风险和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与学者于富生等的研究结果(全样本)进行了比较,以期对欠发达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与国内平均水平做出比较,并对财务治理机制的构建有所帮助。

二、指标选取

(一)财务风险指标选取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Z-~core模型度量财务风险的大小。该模型是由美国财务专家奥尔特曼(Edward.l.Altman)于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并经过数理统计筛选而建立的变量模型。又称奥尔特曼模型。Z-score模型是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Z-score模型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模型指标z越小。企业风险越大,反之亦然。

Z=0.012×营运资金×100/总资产+0.014×留存收益×100/总资产+0.033x息税前利润x100/总资产+0.006x股票总市值×100/负债账面价值+0.999x销售收入×100/总资产

根据年度财务报表,将公式换算为:

Z=0.012×(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100/总资产+0.014×(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100/总资产+0.033×(税前利润+财务费用)×100/总资产+0.006×股东权益×100/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100/总资产

(二)公司治理指标选取

广义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文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校研人文2010034)。章所指的公司治理是狭义的内部治理结构,即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等关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鉴于文章的目的在于将贵州省17家上市统计数据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全样本数据做出比较,公司治理的选取指标主要包括。

1 董事会特征。主要包括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会规模。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独立董事的数量与董事会成员总数之比来衡量,董事会规模则以董事会成员总数来衡量。

2 高管激励。主要以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虽然在参照企业中还选取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职情况、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但由于贵州省上市公司的数据缺失,无法做出衡量,故在此对其他指标暂不做考虑。

3 股权结构。主要包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为虚拟变量,按照参照公司的选取方法。如果是国有股控股,则实际控制人表示为“0”,反之为“1”。股权集中度则用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指数表示。

(三)控制变量指标选取

1 成长性指标。主要用“(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来衡量。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2007-2009年年报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计算依据。

2 企业规模指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的大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文章将对贵州省17家上市公司2008-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均来源于锐思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参照数据则采用学者于富生等在研究中所列数据。其样本来自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观察期为2002-2005年。其样本选择条件为:非金融类公司;不存在缺失值。其分析结果共801家样本公司,2 379个观察值。

(二)研究假设

根据对比研究文献,样本研究假设如表2所示。

四、买证对比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上市公司较全样本而言,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国有资本控股程度、股权集中程度都显著高于其他公司,说明高管控制现象有可能存在于17家上市公司中。而公司高管薪酬和公司规模则显著低干其他上市公司,说明贵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没有显著性高于其他公司。且只有不断扩大公司规模,才能提高公司竞争力。同时可以看出,贵州省上市公司成长性普遍高于其他公司,这与欠发达地区资源有待开发和利用,上市公司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的现实相符合。

(二)回归分析

1 董事会特征与财务风险关系。由表4可以看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风险成正比例关系,证实了假设二。而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风险呈现正相关规律,没有证明假设。说明无论是贵州还是其他地区上市公司,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以降低财务风险的规律并未形成,独立董事在企业中发挥的实质性作用令人质疑。

2 高管激励与财务风险关系。由表5可知,贵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务风险负相关,证实了假设三。由于前述描述性统计显示,贵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普遍性低于其他公司。无论是高管薪酬最大值、最小值,还是均值,都显著低于参照样本,因此,可以采取继续提高高管薪酬的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而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一直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可能与描述性统计中显示的贵州上市公司规模普遍性小于其他公司有关。

3 股权结构与财务风险关系。由表6可知。贵州上市公司控股系数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国有资本控股程度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证实了假设4。而股权集中程度与企业财务风险为负相关关系,没有证实假设5。原因可能是公司前5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在17家公司比例过高,显著高于其它上市公司。对于参照样本,股权集中度和财务风险关系的预期假设同样没有证实,这说明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无法证实预期规律,反而呈现反比关系,即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财务风险越低。

4 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股权结构与财务风险回归结果。由表7中所有指标与财务风险回归结果可知。除董事会规模和高管薪酬回归结果外,其他回归结果与前述回归结果一致。其中公司控股系数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它回归数据显示相关性不显著。

五、实证结论

通过论证可以看出,贵州省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除控股系数外,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和股权集中度各指标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对于贵州上市公司而言,加快企业规模的扩大,构建良好的财务治理机制,跻身国内上市公司之列,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贵州省上市公司有限。仅通过其全部17家上市公司做出实证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研究结论可能出现偏差,仅作为贵州省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参考,希望能对贵州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构建有一定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1)

[2]甘甜,李军训,郭伟,不同竞争战略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9(1)

[3]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J],经济研究,2005(4)

[4]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6(5)

篇6

 

国外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无法一一列举的,总体来说,可将其归纳为三类,即基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基于社会心理学及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基于IT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随着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内MBA教育的兴起,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国内一批著名经济管理院校率先建立工商管理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中欧管理学院等中外合作的院校直接引进国外的师资,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嫁接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等一大批院校积极开展远程教育。

 

国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内管理院校通过赴国外考察、引进国外师资或归国人员、派遣教学人员到国外培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了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将其导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方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主流。二是自创或改良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中的经验,创造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教师在应用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教程中,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特殊性,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的改良。

 

这种方式的创新在我国目前还处在一种自发、零星的状态。三是将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方法引进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员工培训由于有专业机构的介入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专业机构包括管理咨询公司、专业培训机构、大公司创办的企业大学等,它们为企业员工提供的管理培训十分注重企业及其员工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一些工商管理院校的教师在与这些专业机构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些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独特作用,并将其引进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方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解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与企业的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A10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A10项目是“新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该研究课题的全称为“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国内外工商管理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2)对工商管理专业主千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如何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应用CAI、案例教学、团队学习、模拟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

 

企业家讲座是深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别是MBA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以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题,邀请了本地的一些企业家到课堂上作主题发言或讲座。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企业家讲座具有如下积极作用:(1)企业家讲座突破了学校工商管理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的瓶颈,使学校得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2)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行业背景和行业发展动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3)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讲座中通常会介绍和分析自己的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可以帮助学生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4)企业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都会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思想教育。

 

两年多来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显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确实具有重要作用。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反思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行”与“思”的统一,课题组成员以及国内的同行在“行”的方面,即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方面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但在“思”的方面,即在教育理念及指导思想的探讨方面仍是远远不够。正因为如此,本文尝试提出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种新观念。

 

1.为学生创造价值。

 

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企业的经营观念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即从忽视顾客的需要转向重视顾客的需要,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导向转向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这种观念的转变导尊企业的屬营_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类似地,工商管理教育也应该转变观念,应该从忽视学生的需要转向重视学生的需要,应该从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中心转向以为学生创造价值为中心。

 

为学生创造价值的含义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要像企业尊重顾客的需要一样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学以帮助学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为导向。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及市场的需要来开展,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建立在对学生及市场需要的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并非是简单的投其所好,由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根本需要是获得自己将来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帮助他们立足于社会则取决于市场需要,这种市场需要往往是许多学生(特别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所不了解的,他们提出的要求有时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需要。因此,尊重学生的需要还意味着要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他们的真正需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真正需要来开展,才能为学生创造价值,并且让学生感知到价值。

 

反观国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人们对学生及市场需要的研究都极为不足,大量的教学方法改革都是在不了解学生及市场的真实需要的情况下开展的。就以案例教学为例,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内工商管理院校的案例教学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案例教学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衰减”现象,即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热情逐渐消退,逐渐演变成应付式的案例讨论与分析,甚至发展到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任务后,

 

小组又私下商定由一个成员来代替小组作案例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基本上还是把案例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并没有对学生的需要作深入的分析,没有深入研究案例教学与学生渴望提高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感觉不到它对自己的价值。

 

树立为学生创造价值这样一种观念,将会对教学方法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将改变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直到今天,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或者受到学生的好评,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从为学生创造价值这一角度看,某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或者受到学生的好评,都只是必要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并一定就是好的,因为它不一定能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种观念还将促使人们从“顾客”的角度去研究教学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低的成本(时间、精力、费用等)获得最大的收益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它将促使人们像经营者研究企业的价值链一样,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这样的研究在今天还是寥若晨星。

 

2,项目法教学。

 

项目法教学就是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看作是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工具与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项目法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它强调教学活动应该以满足和超越学生的期望为目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明确定义并且最终提供可交付成果;强调教学是学习过程与管理过程的统一;强调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成;强调教学与环境的关联性。

 

项目法教学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明确定义并且最终提供可交付成果,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确立相应的教学目的是有区别的。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目的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的,一般以完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及相关训练为目的,它对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难以计量的。项目法教学则要求应用范围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由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的真实需要,以满足和超越学生的期望为目的,确定课程所要达到的一些明确的、可以计量的、并且得到双方认同的目标。

 

项目法教学强调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成,这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为各种工具和方法(甚至是旧的工具与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反观现有的教学实践,人们对各种教学方法似乎作了过于严格的区分,钟情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往往会排斥其它的教学方法,倾向于用单一的方法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项目法教学则主张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复杂性,面对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应当灵活地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里程碑式教学法就是将项目管理实践中的这种做法移植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设置里程碑,师生为达到这些里程碑而共同努力,每达到一个里程碑(例如学生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或者利用这种工具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就要进行成果展示。里程碑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事后控制变成了过程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地看到自己经过的里程碑而获得持续的激励。在这些优点乏中,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3.开放式教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边界,例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Z生与学生之间、教学方法之间、课程i=与课程之间、课内和课外之间、学校〇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边界。人们的保W守与封闭就在于默认这些边界存在的^合理性,不愿意去打破这些边界。正工是由于人们的这种保守与封闭,才使得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U开放式教学则是指摈弃保守与封闭,不默认任何边界存在的合理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没有边界的活动。这样一种观念对于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原有边界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会引起教学方法的一种或者一系列创新。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边界而言,长期以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边界的默认导致了人们一直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人们对这种边界的合理性提出怀疑,敢于打破常规,让师生的角色互相颠倒,或者让师生都成为学习团队的一员,就会形成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课题组成员就曾尝试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主题,让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像学生一样问答组织者的提问,参与讨论与分析。

 

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边界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技能交流方面的无形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人们在潜意识里认定每个学生只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后果负责,就像在一个高度分工的企业里人们把只做自己份内的事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一样。如果人们能够突破这些障碍,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团队中的责任,乐于与词-伴分享知识、经验与技能,将会引起教学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课题组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就看到了这种变化。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中,市场分析、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熟练使用EXCEL的技能,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前面一些

 

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边界似乎是不可逾越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师、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内容,各门课程之间需要避免教师、时间及教学内容的交叉。但是,如果人们敢于突破这些边界,就有可能催生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有意地让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交叉,便可以为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课程的教学不是由一个教师来进行,而是由一个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互补性的教师团队来进行,教学活动就有可能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教练式的学习方式。

篇7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11-02

当代经济活动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愈显重要。但由于各项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盈余管理的滥用就是引发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则又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难以抑制的直接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两个方面,国内外部分学者正是据此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就内部控制的实施而言,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之上的。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而人是资产的管理者,直接控制公司的运营和盈余管理,又以其自身薪酬、福利及权利最大化为目标,因而造成了与前者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实施理论上即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防范,内部控制成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能有效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均程度,限制人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消解人对委托人利益的潜在侵害。

1.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外诸多学者已就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Li和Goh等在研究后证实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将可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Ashbaugh-Skaife等学者则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较大缺陷的比没有内部控制明显缺陷的会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若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较大改善,那么应计项质量亦会有所改善。Lee,Chan和Farrell等则按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正负号将样本分门别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值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比其他公司的都大,这足以证明内部控制能有效减少会计舞弊,提高盈余空间。

Ke,Yu和Gong在比较了跨国上市公司和美国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后,发现了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则存在较清楚的正相关性关系。Guthrie和Epps对Lee,Chan和Farrell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延伸,比较了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与没有缺陷的企业的应计利润,表明具有较大缺陷的企业更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展开盈余操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相较而言虽尚处探索阶段,但是也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杨文国在《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就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加以客观全面地分析,基此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许多的措施和建议。许波则侧重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模式关系的理论分析,发现公司可以通过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资本市场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张国清则以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提供出积极的自我评估报告并能否获得保荐人或第三方审计人员的审核意见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此外其研究还表明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一定会随之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改善的内部控制质量也并非会伴随提升盈余质量。方春生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后发现在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后,其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会得到明显提升。

张军和王军只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的数据研究企业第一次内部控制审核对于操纵性应计项的影响后表明,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其操纵性应计项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王军只在对比了内部控制审核前和审核后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第一次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前后可操控性应计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在内部控制评价后,会计盈余质量比审核前有显著提升,会计盈余质量会出现显著的改善。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行为之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信号传递理论的建立则有效解决了该问题。信号传递理论表明,优异质量的公司为了区别开较劣质的公司,可能选择对其内部信息进行比较充分的披露,积极向市场传递企业的信号,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继而会引发其公司股票的上涨,反之不披露信息的公司会被认为存在负面消息进而会引起股价的下跌。基此,为获取市场较为良性的反应,公司就会主动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同时,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内部控制信息较为完整披露的公司成为投资的选择。然而,如果把盈余管理引入此信息链时,信息在传递过程就可能会发生扭曲,上述的两个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

1.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Doyle等学者从2001年到2004年间内部控制弱点被披露的200余家公司为对象,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Beneish的统计结果则显示内部控制比较弱的公司能够增大可能的计量误差,这样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弱点就会释放出财务报告质量不佳的信息。Bedard则侧重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并未表现出更低水准,但与内部控制管理方向相同的是,披露后公司的盈余质量却会有明显的改善。

Chan等学者则选择了以主动自曝其公司内部控制不足为对象的122家公司,针对这些公司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加以评估,发现那些具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数据远远高于别的公司。Doyle等学者还集中研究了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问题,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不足是和应计质量较差紧密联系的。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更晚,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学界足够多的重视。方红星、杨有红和汪薇等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硬性规范没有被充分落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够自愿、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评价没有统一标尺度。于忠泊、田高良等人结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可操控应计利润和资源配置效率等三要素研究了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效用,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开对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推进不够明显。赖文海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详细阐释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二者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公司盈余质量紧密相关,其次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提升盈余质量的直接和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展望

就研究过程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其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涉及时间较短,目前主要聚焦于对国外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介绍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阐述式探讨。就盈余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而言,无论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内部,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较为一直的见解,诚然,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对此方向的研讨还不尽深入,研究的成果亦未为相近。方春生、张军和王军等学者较为认同盈余管理质量能够通过内部控制来加以改善,但是张国清、于忠泊和田高良等学者则一致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效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已较为成型,但是受限于公司内部控制真实数据的采集,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尚处起步程度,一些实证研究性的学者,汪薇、杨有红、王军只等人只是运用了阐述性统计的方式,所获结论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

就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国外学者侧重于通过如何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加以评估。国内学者则因经济环境的不同,在研究中较为注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经济环境。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试图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来对内部控制质量作出衡量,一些学者则精心构建出指标系统,运用取得分值的方式对内部控制作出定量化的统计。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从效果来看都难免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做到客观如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由最初的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计量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变到盈余管理与新旧准则之间的影响、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层面上。因此,将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与税收的关系;二是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三是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Doyle,J.,W.Ge,S.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2]Epps,R.W.,Guthrie,C P.Sarbanes-oxley 404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ccounting Forum,2010,forthcoming.

[3]Chan,K.C.,B.Farrell,P.Lee.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27(2)

[4]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

篇8

摘要:本文运用非线性相关分析方法,检验了管理层股权设置(MSR)与公司经营绩效(ROE,Tobin’s Q)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系数矩阵的正负统计分析发现,国外学者提出的“利益趋同效应”和“掘壕自守效应”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同时还发现,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存在区间效应。实证结果在否定税盾假设、企业成长假设、资产性质相关性假设的同时,肯定规模相关假设。

关键词:非线性相关分析 管理层股权设置 经营绩效 区间效应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相关性的研究和对区间效应的研究两方面。最早的研究由托辛斯和巴克尔(Taussings&Baker,1925)进行的,他们发现企业经理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墨菲(Murghy,1985),高夫兰和斯米德(Coughlan&Schmidt,1985),约斯考、罗斯和谢帕德(Joscow Rose&Shepard,1993)等,研究了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后发现,经理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Mcconnell和Servaes通过对2660多家样本公司的托宾Q值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Q值与公司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之间存在曲线关系的结论,当内部股东拥有的股权从O开始增加时,曲线开始向上倾斜;而当内部股权比例达到40%~50%之间时曲线向下。Myeony-hyeonCho通过对500家制造公司有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0~7%和38%-100%两个区间内,公司价值会随着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在7%-38%区间内,公司价值会随着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而减少。西方学者还对经理人报酬与其他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经理报酬和企业规模、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刘国亮和王加胜(2000),张晖明,陈志广(2002)等人的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而魏刚(2000),袁国良、王怀芳和刘明(2000)等人的实证结果则表明,上市公司中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和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很低或基本不相关。本文以2004年为研究窗口,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公司股价等数据的影响以及确保统计口径的一致,本文依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为了控制股票上市初期股价表现不稳定因素,本文选择2002年12月31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为避免A,B和境外上市股之间的差异,本文只以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股东权益小于0的上市公司;剔除公司主营收入小于或等于0的上市公司;剔除ST上市公司。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15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上公布的2004年度报告(http://csrc.省略/)、证券之星网站(省略)以及江海证券网上行情分析系统(http://省略)。同时在选取数据的时候,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简单加工。

(二)研究假设为了研究和证实我国管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为业绩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了如下假设。

持股激励效应假定。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激励机制成为必要,委托理论中激励机制是委托人激励人努力工作,但由于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和不可量化,委托人所能观测到的只是企业的产出结果(即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据此判断人的努力程度。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管理层股权设置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管理层股权设置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区间效应假设。利益趋同假说认为,随着管理层所有权的增加,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函数渐趋一致,即人拥有的剩余索取权越多(持股比例越大)就会越努力工作,也越愿意承担风险。掘壕自守假说则认为,管理层和外部股东的利益通常并不一致,两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冲突,管理者持股过多会使其有更大的权力控制企业,同时外界对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程度将减弱。此时,管理者会更多地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持股权处于不同区间数值的公司而言,两者与绩效的相关性可能会有所不同,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区间效应

其他影响因素的假设。税盾效应假设。由于债务融资具有税收屏蔽作用,因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带来短期内企业营运成本的降低,从而有利于公司业绩和价值的提高。但负债过高导致的财务困境和破产风险,可能会使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判大打折扣。因此,由“税盾效应”带来的价值提高效应与破产风险带来的价值降低效应,取决于企业利润率和资金成本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资产负债率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有影响作用

规模相关假设。虽然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的经理人员持股权比例问题,但对于道德风险而言,公司规模有不确定的影响:一方面,规模大公司的监督和成本大,需要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持股权合约。另一方面,规模大公司可能获得由高级经理层和各等级的人监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导致最优化的较低持股权合约,所以提出假设4。

假设4:公司规模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有影响作用

企业成长能力假定。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企业成长性越强,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越好,企业的市场价值表现就越好;相反,企业风险越大,未来收益越不确定,投资者对其价值判断也就越低。由此提出假设5。

假设5:企业成长能力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有影响作用

资产性质相关性假定。Gertler和Hubbard(1988)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固定资本投资是可观察的和监控的,具有更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的公司可能需要低水平经理人员持股权的最优化合约,而公司的无形资产更容易受经理人员的自由裁量而遭到减损。Himmelbergetlal(1999)的经验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依据,据此提出假设6。

假设6:无形资产在公司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有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参数选择本文首先采用了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然后选择拟合二次方程(Quadratic)方法和拟合三次方程(Cubic)方法进行Curve Estimation过程的区间效应分析。

(1)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选择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改进,采用的计量模

型为:performance=α+β1MSR+ β2MSR2+β33MSR3+γ ContralVariables+ε…(1)

式中Performance指公司绩效;α指常数项;β1β2,β3,指回归参数;MSR指管理层持股比例;MSR2指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MSR3指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立方;ε指随机扰动项。

该模型是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所用分析框架的一般扩展,如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和Morck等人的研究结论相近,则MSR,MSR3的系数应为正(表明“利益趋同”效应在较低持股比例区间和较高持股比例区间起主导作用),而MSR2的系数应为负(表明“掘壕自守效应”在中间持股比例区间起主导作用)。

(2)CurveEstimation过程的区间效应分析。在进行区间效应分析时本文选用了CurveEstimation过程,并对该过程中的各种模型进行评价分析,选定以拟合二次方程(Quadratic)和拟合三次方程(Cubic)为模型进行分析,见(式2、3)。

拟合二次方程(Quadratic):Y=b0+b1x+b2x2…(2)

拟合三次方程(Cubic):Y=b0+b1x+b2x2+b3x3…(3) (四)变量选择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和Tobin's Q(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指标,分别反映会计利润和企业价值,用管理层持股比例(MSR)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用财务杠杆(DAR,公司负债总额与账面总资产之比)、企业规模(SIZE,以公司账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成长能力(GROWTH,以企业每股收益增长率表示)、无形资产比重(RDTA,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账面总资产之比)作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由此,研究模型可以具体表示为:P=a+b1MSR+b2MSR2+b3MSR3+c1DAR+c2SIZE+C3GROWTH+c4RDTA+8…(4)

(五)研究样本的总体描述,市场对上市公司价值普遍看低。2004年,Tobin's Q值最低为0.25958,最高为3.43910,平均值仅为1.51356,这与我国股票市场处于调整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股价信息时观察上市公司股票K线图可以发现,2004年下半年是一个很明显的股市低靡期。同时可以发现2004年管理层持股平均水平已达到3.909%,最高水平甚至达到96.390%,这与2003年的管理层平均持股水平为0.04%,最高水平为0.56%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时期已经开始结束。

三、实证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论有所差异,既有支持两者显著相关的,也有支持两者不相关,同时有支持非线性相关的结果。在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ROE与Tobin's Q进行了t检验,通过系数矩阵的正负统计发现两个指标均未通过t检验。两个指标的回归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极有可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一)非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模型4对ROE和Tobin’s Q两个绩效指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首先,ROE非线性分析。以ROE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时,经过5次叠代运算之后,在95%的置信度下,相邻两次的方程剩余均方差值不大于规定的1×108由此可知,ROE曲线方程为:

ROE=-0.249+0.186MSR-0.319MSR2+0.118MSR3+0.023DAR+0.014SIZE+0.006GROWTH-0.128RDTA…(5)

其次,Tobin’s Q非线性分析。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得出了Tobin’s Q曲线方程为:

Tobins Q=6.573+1.690MSR-4.502MSR2+2.587MSR3-0.288DAR-0.235SIZE+0.025GROWTH+1.031RDTA…(6)

由此验证假设1,即管理层股权设置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还发现,系数矩阵的正负统计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认为,如果MSR和MSR3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利益趋同效应在一定持股比例水平下起主导作用,同时MSR2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掘壕自守效应在某个持股比例之上起主导作用。这说明国外学者提出的“利益趋同效应”和“掘壕自守效应”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持股比例区间及其作用方向、力度等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区间效应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根据模型2,我们进行了以ROE和Tobin’s Q为绩效衡量指标的区间效应分析,暂时剔除DAR,GROWTH,SIZE和RDTA指标,选择拟合二次方程方法和拟合三次方程方法进行Curve Estimation过程。由于Tobin’s指标通过了F检验,选择以Tobin’s为绩效衡量指标的函数进行三次函数的驻点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函数驻点为27.58%(Tobin's Q在此点取极大值)和88.09%(Tobin’s在此点取极小值),拐点为57.84%,具体结论如下:0~27.58%区间“利益趋同假说”发挥作用。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27.58%的范围内,Tobin’s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此时管理层会关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形成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公司绩效随之逐步提高。表明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趋同占主导地位,这时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会提高上市公司绩效。27.58%~88.09%区间“掘壕自守假说”开始有效。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27.58%~88.09%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Tobin's 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在这个区间,掘壕自守假说开始有效,一方面管理者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另一方面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为回避更大的风险,管理者也会采取较保守的经营战略决策,从而使得公司的整体效益有所下滑。在57.84%~88.09%之间,负相关现象更加明显,说明问题更加严重,财富转移侵害行为更突出。当管理者成为占有公司一定比例

的股东之后,管理层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加大内部人控制力度,侵占、损害外部股东的利益。88.09%以上区间验证“股权激励理论”。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大于88.09%的情况下,Tobin’s 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又恢复为正相关。这说明当经理人持股达到相当大比例,甚至相对控股或绝对控股时,股权激励作用越发明显,成本会逐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r詹森的股权激励理论并为经理人持大股提供了依据。

(三)其他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其他影响因素时,本文引入了财务杠杆(DAR),企业规模(SIZE),企业成长能力(GROWTH),无形资产比重(RDTA)等控制变量,这些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绩效。研究发现,引入控制变量后模型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与引入前基本一致。回归结果只支持税盾假设,不支持规模相关假设、企业成长假设和资产性质相关性假设。这表明在引入其它变量之后,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之间仍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4-02

1 公允价值概述

1.1 公允价值概念: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收第四集,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对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

1.2 公允价值的发展: 全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以及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三种计量模式清楚的划分了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全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阶段;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阶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阶段。

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阶段,该阶段的计量模式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但是对金融资产和负债按企业持有的目的和意图进行分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了通过选择不同的分类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分类在实务中也很难操作。尽管混合计量模式仍有种种弊端,但是现实中金融市场还欠发达,并且衍生金融工具在创新中组合和融全以及计价技术的发展还没有使估计的可靠性达到不会影响财务报表公允表述的程度,这就是说全面公允价值计量还没有出实基础,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盈余管理概述

2.1盈余管理概念:

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也有中立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在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财务结果。该定义既有贬义又有中立性。

2.2盈余管理采用的主要手段

(1)虚假确认收入。(2)虚假确认费用。(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4)虚拟资产。

总之,盈余管理采用的主要手段主要表现在资产取得,资产减值,收入确认上。

2.3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

公允价值存在一些缺陷,从信息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

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利用了公允价值上缺陷,来进行利润操纵,进行盈余管理。

3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

3.1资产计量

3.1.1资产取得: 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过程中及交付使用前发生的相关费用,都要作为原价入账。这种确定方法只适用于新固定资产,而将取得旧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及成本再加入原价入账则不合理。因为取得旧固定资产只是所有权单位之间的变更,其价值及使用价值不会因转让而增加,其价值也不应因此而增加。如果将接受转让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背离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固定资产转让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3.1.2资产减值: 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有很多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抑制。

从总体上来看,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从细节上看来, 新准则在计提基础、确认标准、计量标准和操作步骤方面较现行准则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3)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能转回。这是对现行准则的一个较大调整。

3.2收益计量: 旧会计准则,企业可以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盈余管理。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去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不同的计价方法计算出来的销售成本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其具体表现在:期未存货计价过低,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减少;期未存货计价过高,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减少。因此,旧会计准则有关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在规定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4 公允价值计量启示与展望

4.1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 引入公允价值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2007年1月1日,我国已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再次推行,按照新的准则,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性房地产、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都用到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被大量采用。

4.2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是一柄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提高信息质量,运用不妥,则可能影响信息质量,所以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投资者应加强监管。对于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投资者应要求其充分披露其证据的充分性。此外,投资者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验证,鉴定公允价值的合理性。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管理 风险预防 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为各种难以预测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最终账务成果与预期经营目标发生偏差,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一种现象。本课题便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探讨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估方法,提出预防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办法。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与风险评价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风险按其在经营中的表现不同,可分为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广义是指公司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包括筹资、投资、资金收回、收益分配等环节,受内外部环境以及各种难预测、难控制的因素作用,出现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的财务损失风险,而狭义的财务管理风险多是指公司因为举债等行为,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引起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多,包括工作分析法、指标图示法、头脑风暴法、因子分析法等。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是既在实践中行得通又能在理论上得到论证的科学评价方法,能够对企业风险及时进行预警,便于企业提出改进策略。

第二,评价指标X选取。首先,评价指标的选取需严格遵循“灵敏性、预见性、稳定性、配合性”的原则;其次,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在投资、筹资等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大小。

第三,主因子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变量X1~X12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便可依次得到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因子负荷矩阵,再对四个主因子(F1、F2、F3、F4)的经济含义与原始变量以及数量关系。通过综合分析,获知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

第四,得分计算公式。基于主因子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对主因子结构进行简化,由此获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通过得分矩阵,得到4个主因子与12个变量之间的数值关系式(鉴于篇幅所限,此处便不一一论述)。然后根据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得到最后综合得分F的表达式,再基于这表达式计算出各个企业的最后综合得分。若因子得分为正,表示处于该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反之亦然,从而反映出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具体情况。

量化分析并不能完全替代定性判断,一些难以量化的信息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来科学评价企业财务风险。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常见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常见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几类。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

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加强管理,尽最大可能预防风险的发生。第一,加强人员管理,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预算、投资、融资、财务信息公开、财务制度执行等环节要重点防范。对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切实提升管控质量;第二,建立风险评估专家小组,防范重大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可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政策法规导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防范因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重大风险问题;第三,加强风险预警系统打造,规避重大风险。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确保公司能够实现财务风险动态化预警,便于企业在风险出现的最初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或减少损失;第四,财务决策科学化。上市公司高层决策者要建设决策的评估机制。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运营动态,充分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制定多种决策方案。通过评估、调整、表决等一系列规范流程,最终决定采用何用最佳决策方案,防止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

(一)投资风险的控制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全面性”的控制原则。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统一控制,并将控制策略渗透到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等各环节中;其次,基于投资风险的动态特点,应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所处环境、风险状况等因素从目标设定、风险识评与应对、监督反馈等方面建立动态、持续、符合公司发展的控制制度;再次,上市公司最好设立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风险审计监察部,专门负责公司投资等风险的检查、监控、评估、控制等工作,以保证投资风险的控制效果。

(二)投资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一,损失控制。针对投资风险已经给上市公司带来损失的现象,及时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第二,风险回避。但风险回避也属于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这将会导致上市公司丧失投资项目可能获利的机会。因此,在应用风险回避策略时需符合以下几点:公司无力承担此风险;公司无法消除或是转移此类风险;公司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且其他方案的风险更低;公司对该投资风险极为厌恶;第三,风险自担。风险自担指项目投资者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行为,应用此策略时,公司应该对存在的投资风险有充分的了解,或是此类投资风险的损失较小,再或者该投资虽有风险但可获高利。若采取风险控制策略的费用超过投资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建议其优先选择风险自担策略;第四,风险转移。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风险转移体系,或是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等方式将发生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所承担,或是通过合理的措施将某些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以此来降低上市企业已发生的投资风险,避免风险对造成的灾难性损失。

四、结束语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现状,我们首先应该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价,通过评价测量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然后再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最终规避风险的发生,为上市公司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