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 创业教育;实践路径;企业家精神

[基金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校级教学科研项目“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研究”

[作者简介] 赖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广东 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1-0074-0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0月,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全文,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突破两个重点:一是高水准的创新,二是高水平的创业。不难看出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不论是在我国高等院校还是民间,都成为一个流行词语,我国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但综观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创业教育的理论多为简单效仿欧美国家,或者直接将创业教育等同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1]。总体上我国的创业教育,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创业教育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以及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创业教育的理念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大多面向高等教育阶段具有自主谋业或创办企业意向的学生,这一状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新要求。创业教育的对象不能仅限于少数的“精英大学生”,而应当全民化,尤其应该包括未来的劳动大军――全体青少年。如此一来,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纯依靠大专院校单方面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从理念上应当予以更新,要明白创业教育是政府部门、大学、教育机构、企业家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2]。

首先,创业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公民,创业教育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以美国创业教育为例,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了一百多年,经历了从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到较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统教学的过程。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的人,让受教育的对象成为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人。而较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统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不同工作的需要[3]。后者的训练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

其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予更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贯穿于人的一生。目前,我国由于就业导向的原因,使得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到创业教育,这会导致创业教育的根本失败。教育应当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缺位,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现实也表明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活动轰轰烈烈,但是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缺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基础教育本身的质量提升。反观欧美国家,创业教育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应当有所差异。

再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当普及。良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时代特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践中,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是多种形式的。根据创业行为的突发性特点以及创业活动的长期积累性特点,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组织,为社会成员开展创业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创业教育的核心

在上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创业的显性知识技能,不在于指导学生去创办企业,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老板”或者“商人”,而是教会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即企业家精神。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社会创新精神,是一种革新行为,并把这种精神或行为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4]。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总结认为[1][5]: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企业建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才能,是一种隐形才能,企业家精神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有效的运作。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那么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这种企业家精神的传递。企业家精神的传递需要合适的载体。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显性的知识技能,还需要隐性的企业家思维方式。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转化为成功的创业活动或者灵活运用于各种现实的企业活动的情境,但是如果掌握了企业家思维方式就可以在不同企业活动情景下实现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才能使创业过程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

企业家精神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首先,企业家应包含这样一些特征:创造力、具有领导潜质、独立自主、有激情、有冒险倾向以及渴望自我实现等。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它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意愿与能力。创业教育中要培养的企业家精神就是需要具备这种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可以使企业家在不同企业活动的情境中完成艰苦的任务,并且能够调动起其积极认知能力,并对自身开创的事业充满信心[5]。

四、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根据上述所论,本文认为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期间贯通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已经明确人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却没有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人们应当学习什么;第二,如何学习才会使其所受的教育终身受用;第三,学习到的知识怎么样才不会随时间与空间的转移而丢失。在大学阶段对青年实施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回应。终身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帮助人们获得终身性就业知识和生存技能的教育,这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本身也应当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

2. 企业家精神教育进入课堂并开发相应的课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要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立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时开发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程体系,这将是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关键环节。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企业家精神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了解创业知识并体验创业过程、发展企业家的个性特征等 [1]。课程的开发应当是主题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主题活动课程是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各种实践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活动和积极的实践中,体验创业过程。专题课程既可设置一定的必修专题,也可以提供较多的选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

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开设创业管理或创业教育等专业,因此,在高等院校里,创业教育是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的本专业特点来开设。创业教育只有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74(3).

[2]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

[3]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388(5).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01.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上存在误区。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在教授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只适用于想创业的少数人,对不想创业的大多数人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一场实践演练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家讲座等来丰富自己的简历。这样偏颇的观点,极大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学生中的影响力。[1]第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是其主要开展形式,或者请几个当地的企业家举办几场创业讲座。也有一些高校做了创业模拟系统来模拟企业的运营情况,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管理难度大,缺乏各个环节的有效指导,使得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覆盖范围较小,也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第三,教师团队的素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通常是由其他岗位的教师兼职担任,很难做到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上来。而且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并没有相关的创业就业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讲出实质性的有效内容。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鼓励高职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业指导则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保证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创造、创业”核心素质的人才,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能覆盖到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了创业者的能力,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又提升了就业者的素质,加强了就业者的职场竞争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品格,并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开创自身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规划。

(二)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部分中,教师通常会以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使学生在课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第二,自我认知。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了解自我,对自身职业价值观的误区予以纠正,并学会正确看待、评价他人。第三,职业认知。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当带领学生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经济局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敏锐度,并加强对相关行业领域中各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专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需求特点的关注度,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经营自己的学业。第四,择业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招聘和求职的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以及职业标准等要求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信息采集、处理、甄别以及整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增加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能力。第五,创业准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对企业的模拟运营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的调查方法、企业的经营程序以及融投资、企业计划、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计划、统筹、决策、组织、协调、管理以及执行等相关能力。[2]

(三)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专业水平不足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团队的素质建设工作。例如引进社会经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加入到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素质的提升。或者邀请政府、企业、社区人士以及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就业指导教学中来,和学生分享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认识。同时也要做好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到各专业企业中进行调研、实践,开阔教师的就业视野,改善教师对就业指导教学的观念,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

篇4

一、“三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做法

学校以“三改”,即改良工具、改造工序、改进工艺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切入口,目的不仅仅在于服务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设,也在于服务县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三改”工艺步骤,提倡专业教师带着企业的难题进课堂、进实习工场,让学生带着企业的问题求知、进取,进一步贴近了实际生产第一线,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1.“三改”的“改”的由来

“三改”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就是要发现问题,让师生有工具可以改良、有工序可以改造、有工艺可以改进。在学校开展活动的起步阶段,学校提出了“企业、实习、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的理念,将问题的来源定位于“企业送进来”、“教师沉下去”、“学生想出来”三个方面。

(1)问题来源于企业“送进来”。 笔者学校是宁波市唯一一所拥有三名宁波市首席工人的职业学校,以这三人牵头,抱团学校年轻专业教师,成立了“象山县技工学校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师生创业创新实验社”。借助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师生就小微企业升级中碰到的产品技术问题对症下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工作室通过热线,接受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求助,发挥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吸引和动员广大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攻克小微企业的困难,并引导他们以此为契机,进行技术创新攻关活动。例如:学校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人李善东,多年来一直结对象山新港汽配有限公司。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公司从创业意识萌芽到目前的初见规模,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慢慢发展起来。过去,该公司自行设计的夹具在圆锥体基座材料上打孔误差大、效率低,必须进行夹具的工艺改进,经过首席工人工作室成员刻苦钻研,带领高级工班部分学生在没有相关设计图纸以及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一起分工合作近开展了半个月的测量、绘图、设计,试制工装夹具,经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自制钻模”,将圆锥体基座固定在固定模具上进行钻孔,这样既减小了误差,又确保了质量。这让企业负责人王才荣非常感触:“我是技校毕业的,现在我跟人合伙创办企业,遇到难题就首先会想到他们。老师对我们的这一帮助使我们的效率翻两倍不止。”

(2)问题来源于教师“沉下去”。在接受小微企业上门求诊的同时,学校积极联系大型、规模企业,为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和学习的计划。为此,学校特别制定了《象山县技工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具体专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第一线,采取顶岗作业、合作研发等形式,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及时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相应的业务流程、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积极参与项目实践与研发,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技能素质。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平常时间下企业每个月3次以上,暑假期间至少10次以上,以此推进教师下企业锻炼常态化、制度化。

例如:某企业XK箱式开关站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断路器多,PT的功率就无法满足电路的需求(由于XK箱式开关站的箱体尺寸是设定好的,无法装入两个PT)。学校工作室中的电工电子专业团队教师以此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成功找到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太阳能电板供电,太阳能电板的功率可以达到比PT高得多,只要选择合适电路功率的太阳能电板就可以。由于太阳能电板产生的是24V的直流电,因此需要另外增加一个逆变器(把24V直流电转变成220V的交流电)。太阳能电板只有在晴天才能正常工作,一旦出现阴天就无法满足要求,因而需再加入一个UPS(不间断电源),在太阳能供电停止时,采用蓄电池供电。

(3)问题来源于学生“想出来”。学校实践为重、需求为主的办学理念,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使许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鱼得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兴趣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方式更加让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有心地从企业征集或在实习中发现困惑,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朱振霖同学和创新创业团队伙伴们在象山奥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维修师傅在安装变速器输入轴密封圈时一次成功率很低,返修率高,费时、费力、费资源。带着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这一现实问题,他们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计草图,寻找解决办法。灵感的火花在冥思苦想后忽然闪现,他们从制作香肠时用漏斗把肉塞到猪肠内想到水龙头螺纹、热水瓶塞都是从锥形原理而来,联想到可以把密封圈安装工具做成像漏斗一样的锥形,事实证明,他们设计的油封圈保护安装器省力、省时、安装效果好,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更为企业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2.“三改”如何实施

(1)改良工具,科技创新出成果。学校为师生不断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创业创新实验社”刚运行期间,采用“以学生来源于生活的发明作为科技创新切入口”“多渠道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等措施提高学生创新研发的兴趣和能力。几年时间,师生从“改良工具”着手,鼎力合作设计制作,创新“改良工具”项目9个,其中快速方便 T字扳手、防爆式台虎钳、兼容性磨刀工具、多功能钳子等项目在浙江省、宁波市创业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改造工序,破解难题出成果。在改良工具的基础上,师生们开始共谋改造工序。从初次想法、初次设计、完善想法、改进设计到最后制作成功,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最终得到成果。变速器轴导航器、油封安装装置、油封安装保护器等创新项目便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创新成果的设计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对整个生产工序影响很大。比如变速器轴导航器,为维修人员更换汽车变速器轴中的某个零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学校提倡学生带着企业的难题进行创业创新活动,比如把新桥绿源机械厂加工环节的某工序改造问题作为引题,纳入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课程的讨论环节,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论证,最终得出了工序改造的最佳设计方案。

(3)改进工艺,技术输出成果。改进工艺是“三改”创业创新活动的最高层次,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太阳能草坪灯、新型防尘制动器、铝发动机机体、智能防盗装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作品问世,其中制动液回收装置获得第二届“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二等奖。此外,“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不仅指导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还利用自身专长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三改”如何推进

(1)孵化“三改”作品转产品、商品。当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研究取得进展,完成技术构思,且具有专利申请价值时,学校就及时筹划提出专利申请,以尽快占领市场。而且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跟踪创新主题的前沿技术,避免重复研究,实现高起点技术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深度挖掘创新成果,为学生申报专利进行指导,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

同时,学校专门制定了创新创业成果奖励细则,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充分激发师生发明创造热情。19岁学生朱振霖在制造太阳能汽车过程中,学校已引导他申请了智能防盗报警装置、智能变光系统、太阳能板安装、油封安装装置等四项专利。其中智能防盗报警装置的专利权已被义乌宏峰模具厂购买,现已正式投入生产,该产品将直接运用于防盗门、汽车、电器等设施的防盗系统中。

(2)打造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由于“三改”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较紧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起一支校企共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企业讲师团“请进来”。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在校企对接中的适应性,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学校邀请了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优秀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等专家、人才共同组成企业讲师团,担任学生的客座讲师。到目前为止,共开设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标准、企业职工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企业自行研发的专业技术展示等相关课程,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缺。二是专业教师走出去。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考核制度》,制度规定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培训一个月,学校统一安排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培训过程由企业相关员工作为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3)构建富有特色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载体和依据。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创业创新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提升实训课程比例,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实施上,把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创新讲座、创业论坛等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创业创新教育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动机。最后,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从课业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评价模式改革,并开始通过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即学生自主评价、家长评价、学校(教师)评价、社会(企业)评价。

二、“三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双赢性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的“三改”创业创新教学活动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方面,小微企业迫切需要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不断补充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提升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围绕此目标,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从学校角度看,希望以产学研教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学校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建设内涵和办学水平,最终在校企合作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

三、“三改”创新创业活动的困境

首先,笔者学校“三改”创新创业合作的多为小微企业。当前的经济形势令小微企业举步维艰,有些甚至连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如何让合作不变成空谈、如何更好地合作、合作过程如何管理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制定出长效机制。

其次,“三改”创新创业教育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如何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完善地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41-03

【作者简介】何雁,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渗透融合的必然性

(一)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者素质的人才,其实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1]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2]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学、报关报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强。其次,物流专业更加强调创新性。当前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固守传统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物流企业必须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其发展重心。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创新性教育为重心,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第三,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更体现在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物流企业也注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这构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物流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二)理念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相互吻合――整合的支撑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十分符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约52.3%。未来,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内涵成为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曾在其论文《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压力,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发展创业型大学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整合视角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内涵

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强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以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为前提。由于受到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物流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理念是先导。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缺乏可实践的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活学活用的动手实践能力。物流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整合,专业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更新。应打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三个融入”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3]

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即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物流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物流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故事),挖掘物流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把创新教育元素加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为了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将之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物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物流专业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全面系统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组织物流学科带头人、物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锐性。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渠道,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只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开发开设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两个主要的原则:一是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二是创业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创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物流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内容,开设一些物流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与创业,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此教学方法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必须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此项目下的每个任务、每个活动的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4.教学活动的改革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毕业生仅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条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无路可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创业组织(如2015年6月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仓储工厂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企业家座谈、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社团、创业协会、物流专业俱乐部、高职院校创业园等,搭建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可以由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学生物流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京东合作,在校园创业园建立一定规模的“京东校园服务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送货、快递等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物流服务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职业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传统物流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物流专业必须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地说,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园”、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何丽娟.国内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专业课;高职校

1创新型课堂模式的设计来源

我国传统教育早就明确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这与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学模式[1]的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创新力必将成为学生适应行业变革和终身学习的源能力。创新教育应该成为一个体系性的教育过程,而并非一门课程,或几次课、几个讲座,应该是从教育理念开始的大转变,必须把创新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对于书中未涉及或涉及不多的内容进行拓展性讲解,需要在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上,从社会对未来毕业生实际能力的需要出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标准[2]。这就要求教师将专业课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亦可称之为“创新型课堂”,这是开拓师生专业视角的教育模式,是引导学生思维创新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是师生共勉、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也是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模式。

2创新型课堂模式的基本特点

经我校教师团队设计、研究、实践,初步构建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充分体现了“创新”的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动手创造为特点。

2.1教学内容创新

创新型课堂针对教材中未涉及或涉及不多,但却紧跟市场或科研前沿的内容进行拓展。拓展内容的来源包括:网络资源、学术论文、企业资源、自主收集数据、自主实验研究等。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1)网络资源往往鱼龙混杂,一般解释的较为粗浅;学术论文质量亦参差不齐,有的观点还大相径庭,故需要尽可能多的浏览文献,再综合多方观点,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耗时耗力。(2)企业资源信息量大、实用性强,但可能涉及商业机密而难以获取,若能达成校企合作,由名优企业提供资料或者将企业中的人才请到课堂上来,则可大大扩充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但是与名优企业的合作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轻易建立的。(3)自主收集数据和开展实验研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实验时间和样本数量的限制,一般采用抽样调查和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数据和结果难免存在片面性,所以将科研实验带入课堂应更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对于实验结果则应持有客观的态度。因此,创新型课堂注重的是知识新进展的介绍,而非刻意追求完整的知识结构;注重方法的传授,而非内容的传授;注重辩证思维及观察视角的培养,而非绝对的是或否。同时,创新型课堂的备课过程不同于传统备课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而要增加“查资料、集数据、拟实验”环节来拓展未知、展示自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教学理念创新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知者”的身份主导课堂,为学生解惑、答疑。然而在创新型课堂中,教师是疑惑的发起者,是解疑思路和方法的提供者,也是解疑过程的亲历者、演示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共同实验,相互协作,更注重求知的过程和对知识的运用,并尝试对所获数据的分析,力求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实验可以不成功但要分析总结,寻求突破;数据可以不完善,但要能从中分析出进一步操作的方向;教师可以“不知”,但要展现出不畏困难、不断学习的精神。创新型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一切可行的条件(包括开放实验室、文献检索等硬件设施以及课后师生沟通的平台等)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实验中,努力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以实现师生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实现教育的“创新”。

2.3教学方法创新

在创新型课堂中,为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突破疑难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需要精心设计、提前演练,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要心中有数方可设计出难易适度的实验内容。一般来说,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知识,如市场文献检索、调研、现况调查方法(普查、筛查、抽查)、资料分析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等)、实验操作技能等。具体分析如下:(1)文献检索: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进行检索,收集数据,如发病率,发生率、市场价格、品牌调研等,既可以作为课堂预习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2)市场调研: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调查知识,如普查、筛查、抽查。此外,还要具备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或教学团队,以便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3)科研实验:可以由教师设计实验,或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课上现场实验,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方案修改—课上或课后演练”的模式进行。以五年制高职眼视光技术为例,课程中“视频”视屏终端综合征(VDT)是由于各类视频显示器终端的运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对接临床研究前沿,但原有知识体系内容不完整,数据缺失较多,通过基本科研知识的运用,使课程内容充实,同时通过创新作品方案、QQ空间日志宣传以及设计其他眼部检查实验方案,实现了课堂的延伸。

2.4学生评价创新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实验设计、调研设计、创新作品设图2VDT创新型课堂教学方法设计计和实施环节可作为作业或者在课后的第二课堂开展,将此类开放性作业融入学生评价标准中,可以提升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推动知识学习转入应用阶段。只有通过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更有效地整合知识,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有效地树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精神乃至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课后对全班38名同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38份,有效率100%。调查结果显示,有47.37%的学生对课堂中应用动画印象深刻,说明教学手段的改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36.84%的学生对课堂中设计的实验环节印象深刻,该环节是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下设计的,对于书本中未知的或知之不多的内容,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参与科研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有10.53%的学生对课程结尾时加入的“眼保健创新作品推介”感兴趣,5.26%的学生对课前做的眼健康调研印象深刻。可见,经过课程的引导,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明显提升。

篇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全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日趋合理,所有这些都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广西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全区在校生人数达到80.95万人,基础建设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职教攻坚期间,各级政府对南宁一职校的建设投入达2亿余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的情况,我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二是专业课程亟待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因此,切实把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和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重大目标。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广西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给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让学校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有政策可依,有政策可循,也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加强校企合作,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早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已被列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之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我校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增强辐射能力等目标,在未来2年内,重点建设烹饪、电子商务、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梯运行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并辐射相关专业群,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业界有较大影响、能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广西教育规划纲要》不但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区区位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特点等来推动自身的建设,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来推进特色办学,大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 推进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向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南宁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组织集团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定期培训、研讨及召开年会。同时学校长期设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各专业部主任、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组成,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共同探究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在整年的人才培养期间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立完整的机构章程及规章制度。

(二)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互动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总体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 ,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教师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主动承接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校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在“订单办学”、“冠名办班”、“教产一体”等多元办学模式方面模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并向同行学校宣传推广,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创效益的双赢机制

建立校企双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探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与企业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就业)基地,创建四星级酒店等,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烹饪、旅游等专业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双赢。

二、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内容创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配置。大力发展面向东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开设东南亚小语种等特色课程。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形成“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案。做到以烹饪专业带动旅游类专业群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带动物流类专业群发展、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带动城建类专业群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动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形成极具文化内涵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专业群。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服务就业,服务创业。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行适合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场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实战训练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推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调整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训练课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创新构建骨干专业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使之呈现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配比,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会同企业行业专家成功开发贴近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使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 加快“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一是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成立学员培训工作室,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四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为老师上课,开展学术交流。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开发;重点引进、培养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 发挥辐射效应, 服务地方经济

篇9

关键词:艺术综合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41-01

学前教育专业将来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专才,要引导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会人、事、物的美好,使幼儿在身心上加强他们的感性经验与审美的情趣,鼓励他们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且创造美。因为幼儿时期是人在一生中艺术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幼儿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很长时间,他们学习过程中都是靠兴趣去学习的,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就对幼儿教师有一定要求,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尽量直接、具体、以及生动的引导幼儿在玩耍中学习。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以及趣味感。因此,在学前教育活动中一定是便随着绘画、唱歌、手工等艺术活动的。由此,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就要十分重视艺术综合创新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1 艺术综合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统计表明,我国的大多数高中在学习阶段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养成,不大重视艺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因此,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就十分的重要了,学生由于在艺术知识上的缺乏,所以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就亟待提高。而在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往往更加有自信心,对于以后就业就有着更好的选择。其次,随着学生学习艺术综合创新的课程,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随着提高,进而影响学生的个人魅力。这样,在今后的幼儿教育活动中也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间接的帮助了幼儿教育的提高。随着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以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教学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也是对学前教育影响深刻的。

2 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

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提高作用,也加强了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更是间接影响和加强了学生今后从事学前教育活动的质量。

2.1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综合创新教育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课程,它能够启迪学生创造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强化了学生在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各种艺术技能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方面是跟着教学活动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一边学习的同时,也是在一边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也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得到加强。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大多数情况下,一项艺术技能可加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通常会被其他同学所羡慕和崇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种种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从总体上就增强了自信心。而自信是人格魅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就是加强了学生自信心,荣誉感的培养。

2.3 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参与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之中的同时,就是与老师,同学,自己交流的过程。在课程中,学生要学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还要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过程,就是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艺术的过程当中,交流就是这个过程的主线,无论是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外的艺术活动中,大多数都是学生自主管理的,而这也是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还有自身的协调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锻炼。

2.4 对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往往有着艺术技能的幼儿教师更能取得幼儿的喜爱,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喜欢唱歌也是孩子的天性,男孩子喜欢动手动脑做手工也是天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就相当的重要了。艺术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在幼儿眼里,这些事物都是极其美好的。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综合素质,是间接提高了幼儿对于艺术的学习。幼儿教师是孩子走进艺术殿堂的引领者,幼儿教育的艺术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于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能够激励孩子在艺术上的爱好,能够发现幼儿在艺术创作上的天赋。因此,幼儿教师本身的艺术综合素质是对一个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做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综合创新教育的培养,是对学生整理竞争力的一次提高。

2.5 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是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综合知识的掌握。并且艺术综合创新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生对于艺术综合创新教育的培养,就是直接的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专业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对于加强学生的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积极的。

3 结语

加强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对于学前专业的培养是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是有引导作用的。首先,加强了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进一步的使得学生在自信心、荣誉感、团队合作上面有着很好的提高。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其还加强了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是对学生情操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幼儿一生的审美,性格养成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老师的艺术综合素质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幼儿对于审美的认知,对于艺术的兴趣爱好。因此,可以对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作用进行两个方面的概况。第一,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术本身的艺术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升。第二,是对学生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节能与实践能力培养―― 杭师大初较院“六艺节”开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8):239-240.

[2] 张智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192.

篇10

一 教学方式

1.重视提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只作为旁观者,只听、只看,却很少有机会参与进课堂,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挥自主性的机会,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类陈述性课程来说,难免会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但若在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策略,重视提问,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只剩“听老师讲”这一件事,他们会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或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如在讲解“微生物”与“病原生物”的概念时,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两个专业术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或纠正,在无形中慢慢纠正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朱光潜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人性固有的求知欲。在细菌生长繁殖与培养教学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为重点,可在课前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查阅资料,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老师的帮助,最后确定实施方案。待酸奶制作完成之后,再根据同学制作酸奶口味的不同,来进行讨论,并由此引出细菌代谢这一章节内容。这一任务的布置可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在无形中督促学生自主去学习如何培养细菌,深究实施方案步骤背后的支撑知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细菌繁殖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而且用事实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可以指导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扭转学生脑海中普遍盛行的“知识无用论”这一错误的思想观念,让其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真正内涵,建立起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观念与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3.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对比性实验

随着我国人口的大幅增长,国民对医护人员的需要也水涨船高,然而现阶段各个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良莠不齐,医院因医生或护士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医疗事故屡见报端。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细菌消毒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实验中,可采用对比性实验,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温度、规定的时间较低的温度和规定的温度较短的时间三种不同方法,对新鲜配置的细菌培养基进行灭菌,并将灭菌之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三种方案的灭菌效果,并结合“安徽——欣佛”事件,让学生理解如何彻底消毒灭菌,深刻明确了彻底灭菌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二 教学态度

1.改变教育心态,严中带爱

古人道:“严师出高徒”,认为严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于是教师上课一脸严肃,对学生要求甚高。对一些自律性不强、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多数教师出于方法欠缺,轻则批评,重则打骂。而老师得到的回馈是学生的不屑、充耳不闻、油盐不进,有的甚至开始逃课、旷课。这是一种跟教育期待完全相反的结果。〔清〕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不必然”说的正是此理。课堂上老师教育违反纪律的学生,本意是希望学生能认真听讲,但学生则极可能会误解成老师对他们不友善,甚至抱有敌意。学生毕竟是孩子,老师虽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很难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信任老师。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应具备应有的教育智慧,改用其他方式,如当学生上课讲话时,老师需调整好心态,怀着一颗平常心,变发怒为宽容谅解,可用眼睛紧盯学生或点名进行课堂提问,亦可直接走到学生的身边,无论哪一种做法都可起到暗示作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可以避免将学生物化,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及对他们的尊重,进而避免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那么接下来的说服教育就很容易展开,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2.摒弃个人情绪,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对学习好的或讨人喜欢的学生格外关心,而对一些性格孤僻、自闭的学生则不闻不问,这样做会使学生感受到爱的不平等,对他们的心灵有着很大的伤害。长此以往,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个人情绪,将理性教育实践到底,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学生心中可亲可敬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地将公平的意义展示给学生,以期将来学生能公平公正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及工作中遇到的病人。

3.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爱意

高职教育的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接触时间较少,仅限于上课阶段及上课前后。要想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则需要老师好好利用课堂时间及课间休息时间,在课堂上老师应多走下讲台,虽三尺讲台是教室的天地,然而讲台本身的高度会令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应适时在教室循环走动,同时可多拍拍学生肩膀,多摸摸学生的头,通过善意的、欣赏的肢体接触来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课间休息时间,老师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平等自由地互动,相互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各自的观点,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可用价值观引导优秀学生,用制度来约束中等学生,用关注来促进后进学生,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学生的正面作用。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力求与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振,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赢得学生内心的尊重与敬畏,学生也只有在爱意包围的教育氛围中,才会呈现心情愉悦、自愿求知的学习状态,才能轻松快乐地接受课堂知识,最终达到老师讲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双显著的目标。

三 教学检测

现在高等院校施行期末考试这一检测制度,而对于主观学习能动性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寄希望于学生平时自控学习,扎实基础知识,这未免有点理想化。为了使学生在校能有一技之长,可使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反馈机制,将期末测验内容分布在平时,在相关内容章节学习结束后,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供学生分析思考解答。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短期测验中,学习内容较少,容易掌握,则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很大,而优异成绩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成就感,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表扬则可以提高学生在群体中的威信,从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相反若在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全是需要记忆背诵的枯燥知识点,则相应的学习成就感就无法得到认同,长期的学习只会变成冗长的枯燥的乏味的体验,最终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机,甚至有可能逃避学习。(2)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改变学生“60分万岁”这种观念,帮助学生点滴积累,最终能技有所长,学有所获。(3)短期检测可作为一把双标尺,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若学习效果不理想,则需教师进行分析评估,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寻找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现阶段教育背景下,将“实然”的教育困境转化成“应然”的理想教育之地,还需走很长一段路,路途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和障碍,但只要教育者怀着坚定的信念,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就不愧对教师这一称号。

参考文献

[1]杨梅.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