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教育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期的教育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期的教育重点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规则培养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劳伦斯说“:如果没有人的行为,规则只不过是一堆词汇,而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这句话的寓义在家庭教育中值得我们思考。家庭是幼儿接触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教育培养幼儿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针对家庭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

一、正确认识规则意识培养的价值

规则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制度、章程和行为准则。而规则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当下,我国很多城市中的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希望幼儿高智商,重视幼儿的智育。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正确认识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价值, 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亲社会的形成和保持,从而有利于幼儿适应周围环境,被他人接受和认可,有利于幼儿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可以使幼儿终生受益。

二、规则要求的一贯性

规则要求的一贯性是指对幼儿的规则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才能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表现形成规则意识。很多家长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幼儿的哭闹或请求而改变对幼儿的要求,从而导致规则要求无法贯彻,降低幼儿兑现规则行为的效率,认为规则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不能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的话语权威。例如:一般幼儿在1岁零8个月后,能逐渐形成和发展独立进餐的能力,家长在这一时期向幼儿明确独立进餐的规则要求,不要计较幼儿吃了多少,关键是幼儿自己进餐的行为,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就追着幼儿喂饭,幼儿就会认为自己不吃也是可以的,自然幼儿就不愿意自己进餐了,毕竟幼儿独立进餐时手的动作不是很熟练。在规则要求贯彻过程中,家长需要有耐心、有意识地等待幼儿去“做”,让幼儿有时间有机会去不断尝试。

三、规则要求的一致性

规则要求的一致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对幼儿的规则要求应一致,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规则要求如果不一致,可能导致幼儿形成双重人格,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同的行为。出于对幼儿的疼爱,使对幼儿的规则要求存在差异。这种状况容易出现在家长双方之间,更容易出现在祖辈和父辈之间。例如:家长要求幼儿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衣服”就是培养自理能力的规则,祖辈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幼儿穿得慢而且穿得辛苦,就放弃了让幼儿自己穿衣服的规则,甚至会指责家长不心疼幼儿。

四、 家长身体力行规则要求

家长身体力行规则要求指家长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坚持做到,通过家长的言行示范,影响幼儿的言行,帮助幼儿建立和发展规则意识。很多家长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往往是要求幼儿时面面俱全,自己的行为表现确是截然相反的,容易造成幼儿理解规则的困惑。例如:家长要求幼儿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绿灯才能过马路,而自己经常是看见没车就随意的过马路。再如:家长要求幼儿不能随地扔垃圾,但是在公共场所自己却随手扔垃圾,甚至告诉幼儿在家外面扔垃圾没关系等等。

五、让幼儿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过程中,让幼儿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家长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创造遵守规则的乐趣,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从而有效调节幼儿的行为表现,这种乐趣可以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例如:家长违反了过马路的规则,幼儿指出来时,家长如果真诚地向幼儿认错并改正行为,幼儿会有成就感,幼儿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会更加深化。再如:当幼儿表现出与规则要求一致行为时,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或是幼儿心仪的玩具都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的乐趣,发展规则意识。

六、规则意识培养的生活性

家长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教条式、灌输式的,是在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事件让幼儿知道认可的行为表现,形成和发展规则意识。例如:礼貌用语,在生活中运用的很频繁,家长应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积极和幼儿交流。外出或家里来客人时,鼓励幼儿和人打招呼;家长和幼儿交流时尽量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总之,规则意识地培养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习惯,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被他人认可和接受。作为家长,应重视幼儿规则意识地培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边玉芳,等.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美]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王云强,等译.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学前儿童;语音

一、国内外语言教育领域研究的历史

各国教育学家、语言学家都非常重视儿童的外语教育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儿童外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育、儿童语言发展及二语习得等方面。国外的研究已证明,双语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其创造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莱尼伯格发现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神经学基础不同,儿童学习语言比成人容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兰伯特曾经比较了在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中讲单语(法语)和双语(英语+法语)的学生,研究表明,讲双语的学生在需要智力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任务中占有优势。中国国内对儿童外语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双语教学、儿童外语习得、外语教育环境等方面。国内学者和教育专家对儿童外语学习年龄方面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是从教育背景、环境、教育、资源、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论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二、中国学前教育与英语学习的背景

中国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和阐述了儿童发展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儿童设立的教育和学习的目标与标准。语言发展领域的重点是口头表达的技能、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互动、以及图画阅读和讲故事。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01年,一些大城市开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推出双语教育,针对幼儿的外语培训机构也大量涌现,无论是正规幼儿园还是校外机构,基本都把英语当成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育重点也多为口语。但由于缺乏语言教育相关的理念指导和忽视对教师教学技能方法的培训,时至今日,外语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双语教学特色不突出,甚至形同虚设。

三、幼儿园英语口语教学的重点

《指南》中强调:“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英语学习必须遵循《指南》中的要求,结合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词汇和句子。正如上文所介绍,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和启蒙期,对孩子日后的语言学习影响深远。针对幼儿口语训练,提出三点建议。

(一)重语音

良好的语音面貌是口语的基础。北师大、华东师范等著名大学很早就把语音教学当成幼儿师资的重点教育课程。在教授幼儿语音时,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音标,而是把字母组合和语音联系起来。在教cat时让孩子记住at的发音,这样再给出bat、mat、fat时,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准确地读出还没有学过的单词的发音,即使他们并不了解词义。

(二)重语法

这里说的语法并不是诸如“虚拟语气”“独立主格”等使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头痛的复杂知识,它指的是语言的基本法则。如,老师在教孩子们apple这个词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教这个词本身,而是把它放到语境中,thisisanapple,appleissweet,Ilikeapple,这样,孩子们掌握的就是这个词的具体用法,即apple的语法。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可以让孩子举一反三,把苹果换成香蕉、梨同样适用。

(三)轻语义

教师不必在学习单词(如apple)时用汉语翻译“苹果”并重复朗读。即使是双语教学也应一段时间用汉语一段时间用英语,而不能汉英频繁切换,这样会干扰孩子的反应和语言转换。中国很多针对幼儿英语学习的音像制品这方面做得并不好。最佳的做法是使用实物教具或卡片及幻灯片等,教动词时多用肢体动作。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语言教学的固有观念,改善英语教学方法,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依据幼儿的实际和需要,培养孩子外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避免出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时期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的现象。

参考文献:

[1]ChomskyN.ReflectionsonLanguage[M].NewYork:PantheonPress.1975.

[2]高敬.幼儿英语学习的“准习得”方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9.

篇3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幼儿体育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幼儿体育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从营养给予,保健知识的渗入,及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在幼儿期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倡导科学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幼儿体育教学中幼师与幼儿的换位思考

幼儿期处于人生的初步发育阶段:骨骼细小,易变形;肌肉收缩力弱;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就其心理特点来讲,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完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且幼儿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因此幼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科学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满足营养给予,教会幼儿一定的保健知识,这不仅有效地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且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幼儿体育游戏融入幼儿活动的思路

幼儿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有早操活动、体育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同时结合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教育活动,都是幼儿身体锻炼的良好途径。

一般而言,幼儿体育游戏主要有数字游戏、捕鱼儿、赶小猪等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游戏法。这样的一些体育游戏,其实也是一些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融合,主要有:

情境导入法:在教师或家长有意识地设置体育环境,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到识字、学语说话的功能。这种活动方式在全面锻炼身体、养成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幼儿自觉参与和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持之以恒,不怕寒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既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集体参与法:争取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开展“幼儿体育节”、“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或短途游览”等活动。聘用个别体育专长的家长作为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辅导员,召开亲子运动会与家长共娱。

3幼儿体育游戏教学的经典案例――武术游戏教学

武术游戏教学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和教学原理,将适宜幼儿学习的武术内容,通过游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幼儿武术游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选择游戏、导入游戏、体验游戏和评价游戏四个流程。

3.1选择游戏

在武术游戏教学对游戏的选择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理论,有针对性、科学地选择游戏的动作内容、确定游戏的名称和活动方式。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体力、智力、接受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兴趣来选择游戏内容。小班幼儿以模仿性主题游戏为主,角色要少,情节简单;主角由老师担任为好,可以起主导作用。

3.2导入游戏

教师在导入游戏这一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如要熟悉游戏的内容和目标;要充分考虑开斋的游戏具体步骤,包括怎样讲解;要选择和布置好场地;要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展示,从而提高要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

3.3体验游戏

武术游戏很大的一部分是分队游戏,如根据男女分队,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身高、体重、技术水平等相近原则进行分队。在游戏中通过相互模仿技能动作,展示自己,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所以体验游戏是幼儿参与游戏教学的关键,武术教师组织幼儿有序开展游戏后,幼儿按照游戏规则的要求,尝试完成游戏任务或者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游戏。在武术游戏中让幼儿经历紧张,体会紧张后的开心,又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发展他们的友好、同情、责任心、爱憎分明等积极的情感。

3.4评价游戏

评价游戏是在武术游戏结束后重要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点评,幼儿的自评、互评进行评价。主要从幼儿能够很认真做游戏,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进行游戏,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幼儿对同伴的友爱、谦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以及武术游戏教学幼儿对所教的武术基本的运用与发挥等方面进行点评,特别是教师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讲评,主要对幼儿的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下次游戏欲望。

参考文献

[1] 王勤,王虎魂.浅谈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J].内江科技,2010(11).

[2] 王虎魂.论体校教练员的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J].民营科技,2010(12).

篇4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观以往本学科本领域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过渡到幼儿心理教育的问题上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三)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措施。(1)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应以幼儿园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应, 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幼儿园应以人为本,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尊重幼儿的心理权益,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细微环节入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实到教育行为上。(2)要以家庭教育为辅。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家长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3)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篇5

二、情况分析

1、我班幼儿都是新生,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太差(如:大部分幼儿都不会自己吃饭,小便要老师脱穿裤子,基本的常规都没有。):不能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教育 策略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审美能力,对将来其它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在音乐的帮助下,幼儿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新思想、新策略、新路子都非常值得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与其让幼儿听老师的话,不如老师先听幼儿的话。老师们常常会走入的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在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多数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从实战的角度客服心理障碍,是每位幼儿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教授儿歌《小兔子乖乖》,老师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不必限制他们的想象,只是从指导的角度去适当干预就可以了,让幼儿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自己创作。这样他们会对课程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会各式各样,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兔子的范围,但这恰恰是唤醒幼儿想象空间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不要跟孩子说不可能,眼前的不可能也许就在明天会变为可能,自主想象创作的结果往往令人感到无比的奇妙,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音乐作品的选择要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点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小朋友哼唱一些幼儿歌曲,还时不时加些表演,有时候还主动要求老师放这首歌的音乐,当老师问起为什么要听或唱这首歌的时候,回答基本都是一样的:“这首歌好听”。这个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

那么,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简单的、单旋律的、易于表现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一段体,可以反复重复,旋律感、节奏感强,再现性强,能感染幼儿,很快调动情绪,吸引他们大多注意力。例如:《拔萝卜》,这首幼儿歌曲是根据一个很幽默的民间童话改编的,叙述的是一对老夫妇在地里种下了一个大萝卜,收获的时候小花猫、小鸡、猴子等小动物都来帮忙拔萝卜的经过,歌曲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旋律为一段体,简单上口,每段歌词以一个小动物的角色重复旋律,反复再现旋律突出歌词和拔萝卜的情景过程。整首儿歌可以灵活地带动教学,既可以边唱边跳边模仿又可以借用到语言活动方案和科普活动方案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宽度,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作品的选择往往直接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景教学

幼儿园音乐课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幼儿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当的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施教效果。情景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再现音乐、理解音乐、记忆音乐和了解故事情节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学教育。

例如教儿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熟学旋律、节奏、歌词,熟背故事的内容和重点情节等之类,都可以精心设计其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可以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使其融入。想象自己真的就是一只小蝌蚪,这种感觉跟生活中幼儿自己过家家很相似,老师在情景外适当指导和干预,让幼儿仔细体会自身和音乐形象的结合过程,进行有意识的互动和模仿,这样教学会大大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游戏娱乐中享受并逐渐接受音乐作品,这样教学老师也很轻松,可以在设定的情境环节中轻松的加进学习要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学龄前儿童对于音乐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启发和帮助更广泛的学科教育是很行之有效的办法。音乐课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的活动设计不一定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掌握音乐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作品的选择、情景的设计、幼儿主体地位的建立等都是音乐课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幼教事业在不断进步、创新,幼教工作者的素质和层次在不断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大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的、实用的幼儿音乐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篇7

一、 教职工师德建设: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有高素质的教育,才能教育关心幼儿,本学期我们将运用集中学习讨论、看录相、写心得等几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多方位,多层次对教师进行教育引导,每双周进行一次师德材料学习和摘取各地区名优先进教师优秀事迹材料进行学习,让教师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促使教职工真心诚意地热爱每一名幼儿,不打骂,不体罚,不责备,不讽刺挖苦,不变相体罚一名幼儿,真正做一名优秀幼儿教师。

二、 教育教学

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一个奠基时期,对幼儿园早期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打基础的工作,也是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所必需的,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正确的竞争意识等多种非智力因素,争取每人每学期一节公开课,开展课堂活动课,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训练教师利用录音机,幻灯及电脑课件等,让幼儿在听、看、讲、做、想的过程中上好语言、计算、常识等课程,开设中、大、班英语课,使幼儿在一学期内学会单词50个,简单口语10~15条,及时检查教师备课、上课、看护、班级管理等项内容,并记入档案,作为评优之用。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严肃处理。

三、 其他

管理好幼儿的晨检、午睡、入睡、洗手、上操等项活动,按规定执行,重点加强幼儿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保证幼儿安全,期末内容质量评分考核。

篇8

(一)身体锻炼功能

幼儿进行身体锻炼应遵循以下几方面要求:

1.全面性。在幼儿身体锻炼过程中,安排全面多样的活动内容和方法,选择有头部、上下肢、腰部、背部等全身锻炼的活动内容,又要考虑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与方法,维持幼儿的兴趣,保证身体的全面发展。

2.适量性。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具有骨骼软、关节易脱臼、心肺功能弱、神经系统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在身体锻炼中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所以在锻炼中要遵循幼儿身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保持适量的运动负荷和适量的心理负荷。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各种锻炼形式,动静交替,缓急结合,并根据季节和场地器械等调节运动量调整组织活动形式。

3.简易性。幼儿阶段的身体锻炼主要是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如走、跑、跳、投掷、平衡等,以及基本的体操动作。幼儿身体锻炼的动作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简单易学。

4.渐进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组织身体锻炼时要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顺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安排体育活动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深化;运动量要根据幼儿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由小到大,使幼儿在学习基本动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5.游戏性。幼儿身体锻炼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身体锻炼,不搞专业化训练,没有达标测验,主要是将身体锻炼的各项活动游戏化,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幼儿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锻炼身体。

(二)习惯养成功能

班级是幼儿就餐、盥洗、睡觉、游戏、学习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幼儿的各项活动需要合理有序安排,使一日生活常规化。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对幼儿耐心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卫生等)、交往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等。幼儿良好习惯养成需坚持以下几点:1.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时间、顺序给予合理安排,并提出具体的指导要求,有利于幼儿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逐步形成动力定型,使各种活动有规律,减少神经细胞的功能消耗,同时也保障了班级活动有条不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坚持执行,积极与家长合作。一日生活习惯的形成贵在坚持。班级生活常规制定后,不能随意变更,否则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生活常规的“固定化”不仅在幼儿园,而且在家庭中也要一贯执行,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避免习惯培养脱节而出现幼儿在家里和园里表现不一的现象。3.关注个体,保教合一。面向幼儿全体的生活常规和行为要求,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对班级个别幼儿进行特殊照顾。对生活自理能力弱者,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对生活自理能力强者,可让其照顾其他幼儿,培养服务他人的能力。习惯养成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将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融于生活,需要保教人员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及时教育,同时,保教人员之间要相互合作,要求一致,做好幼儿习惯培养工作。

(三)卫生保健功能

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实现幼儿园保教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身体免疫能力弱,易感染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卫生保健工作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集体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常见病预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与其相适应的体格锻炼,增加幼儿身心健康及抵抗疾病能力;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保障幼儿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和健康的玩具、教具以及制作材料;做好班级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工作,为幼儿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保健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二、教育功能

幼儿园班级工作除保育工作外还包括教育工作,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利用遗传、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控制不利因素,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社会交往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一)认知发展功能

幼儿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快速的阶段,幼儿拥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是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记忆和无意想象占主导,记忆量小速度快,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语言发展迅速。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实验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佳时期。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各个班级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进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例如,语言领域的图画故事,教师可以采用听赏、复述、角色扮演、故事改编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利用图画故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二)情感发展功能

幼儿情绪情感不稳定,容易变化,常常表现为不同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化。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受大脑支配性较差,其情绪来势突然,容易冲动,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并且易受外部环境感染,情绪情感外露。幼儿园班级生活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在集体生活中,幼儿需要遵守班级常规,不能任由自己情绪好坏而破坏规则,需要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情绪的表达,需要在合适的场合下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让幼儿在得到爱的同时学会奉献爱。情感教育可结合节日、创设主题等活动进行,不能简单说教,可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三)社会性发展功能

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幼儿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他人以及如何认识社会,这种认识能力对于正确规划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顺利融入社会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班级中与老师、同伴的交往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交往中形成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控制,并把班级常规、人际交往的准则等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正确评价自己,有自信心,乐于参加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分享和合作;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具有责任感等。教师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1.班级执行社会性教育时要根据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班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情况实施。小班教师引导的重点是认识自己,摆脱自我中心,适应集体生活,遵守集体规则;中班教师引导的重点是认识“我”与同伴的关系,关心和帮助他人,乐于与同伴分享;大班教师引导的重点是幼儿认识“我”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环境,善于合作,具有责任感等。2.幼儿社会性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将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创设一个充满关爱、理解和支持的心理环境,提供各种人际交往互动条件,并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和引导幼儿活动。3.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家园合作,双方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家长工作,协助家长在家庭中创设一个充满理性的爱的环境,并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实现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社会功能

班级的社会功能是指班级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幼儿园班级对社会的政治功能体现为班级通过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知识、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为社会未来合格公民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班级对社会的经济功能表现为通过幼儿园班级对幼儿的保教活动,使幼儿健康成长,从而减轻家长育儿负担,解放劳动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社会劳动与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幼儿园班级对社会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继承传统、传播文明、创新文化等方面服务。本文主要从幼儿园班级服务家长和服务基础教育两方面讨论其社会功能。

(一)服务家长,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幼儿园在工业革命时期诞生的主要目的是解放家长,为家长参加工作提供简易的育儿服务。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入园时已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保教人员细心全面照顾,幼儿能够在班级中正常生活、学习,减轻了家长负担,为其积极参与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另外,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疑惑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方法,保教人员有义务和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正确育儿。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服务基础教育,为幼儿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篇9

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

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

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经验,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

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童话故事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

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三、总结

篇10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版权所有!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

1、常规教育

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常规。稳定情绪,较快地适应学前班生活。

2、礼貌教育

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早”“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月份

1、常规要求:

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

2、组织幼儿春游,进行季节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月份

1、常规要求

(1)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2)继续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出小红花。

2、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

3、学习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版权所有!

四月份

1、常规培养:

(1)养成幼儿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2)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2、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五月份

1、常规培养:

(1)自理能力培养。进行自理能力比赛,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2)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

2、进行总结。

六月份

1、常规教育

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上课不插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