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中介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寿险中介;行业现状;发展思考
我国寿险行业正在经历阵痛前行的发展阶段,广铺网点,人海战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显现出弊端,调整行业营销模式,提供优质创新服务,加强专业化程度,提升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大寿险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伴随着中国保监会《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寿险行业产销分离的改革实践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无论是对整个寿险业的发展结构还是对保险中介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011年整体保险市场增速放缓,但比之出现负增长的寿险业而言,专业保险中介领域的保费收入状况则相对较好。2012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寿险保费收入9217.41亿元,同比增长2.18%,保费规模占全国寿险总保费收入的92.56%,同比下降1.8%。其中,除银邮渠道外,其他中介渠道的寿险保费收入均保持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保险经纪渠道更是实现了74.12%的大幅增长。全国经营寿险的公司和经纪公司已经发展到上千家,以寿险期缴业务为核心的公司保费贡献有目共睹,寿险内涵价值极高,逐渐成为主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业保险中介企业面对的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发展优势将逐渐凸显。
一、我国主营寿险业务的中介公司,相比传统人身险公司,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1.产品线丰富而全面
中介行业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其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身份,2005年年初,上海出现了首家寿险为主的保险公司,从最初的四五家寿险公司的产品,到现在20多家寿险公司的
产品。
作为保险中介公司,分析保险行业主体公司产品策略,选择具有产品竞争力的供应商合作,建立相对完善的供销流程,搭建中介公司保障全面、市场细分、货比三家的产品体系是重要的运营环节。产品竞争力是保险中介行业的必备利器。
2.公司管理结构扁平化,运营成本较低
中国保监会起草了《关于修改〈保险专业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拟将保险专业机构和保险经纪公司的注册资本门槛提高至5000万元,之前仅为1000万,而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最低为2亿元人民币。
保险中介公司的核心部门是产品营销和运营采购,管理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强、职业化,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力的营销团队,和创建强大的运维平台,保证与保险公司无缝对接,顺畅合作的营运能力是中介公司价值的重要体现。 与保险公司以产品研发、精算两核、客户服务为核心的职能构成不同,保险中介公司具备管理结构精干扁平、职能模块优势突出、经营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
3.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家庭保障方案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形成了以抬高手续费,压低保险公司利润的恶性竞争环境。保险公司专属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一味夸大本公司产品功能,赋予其“全面的”保障责任和“丰厚的”分红利益,妖魔化所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培训体系的工作职能,不再是教授营销人员客观、专业的讲解保险产品,而是通过一套完美的销售话术,帮助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时,能够以一敌百,无往而不胜。这也是我国寿险行业发展至今为人诟病的根源所在。
保险中介公司对供应商选择的评判标准中,产品优势是重中之重。目前市场上一些具备强大股东背景的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灵活、费率低廉、投保手续简便,在投保范围、保障责任、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比国内某些大型寿险公司,更受中介公司的青睐。通过合理的产品配置,保险中介公司能够集众家之长,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专属保险保障计划。销售人员面对市场的时候可以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摆脱以产品圈客户的传统销售模式,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保障的同时,也为销售人员增强了职业信心。
4.代表客户利益的议价能力
外国保险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市场环境,寿险公司的核心功能是关注产品研发、寿险精算、核保理赔、资本运作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产品营销和客户维护很大程度上由保险中介公司完成。
我国的大型寿险公司,均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个险营销团队,通过人海战术,利用营销人员的辐射广度和深度实现公司的产品推广,而非产品本身的巨大优势。专属销售人员代表保险公司单方利益,销售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销售佣金,考核压力,绩效奖励,大多会选择公司正在主推的产品,或者提佣比例相对较高的产品,而此类产品相对价格较高,保障责任有限,保险功能体现不足。
保险中介公司因为自身具备货比三家的功能,在产品采购环节就可以为客户做第一轮的筛选,在保障功能雷同的产品中选择出价格最优的产品上架;同时在办理理赔过程中,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服务对比,使其形成个相互制衡,保证客户利益的最大化。甚至,现在市场上有些规模较大的保险中介公司,自己聘用精算师与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合作,开发价格更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客户需求。
这些都是推动寿险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保险中介公司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推进寿险行业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保险中介市场虽然逐步走向成熟,但因其产生和发展相对较晚,自身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能否与保险公司保持稳定的合作,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至今,保险公司仍然是占比最大的市场主体,个险营销渠道仍是各家保险公司核心销售渠道。虽然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经代渠道发展,但经代渠道更多扮演的是第二甚至第三寿险营销渠道,受重视程度有限。有了个险渠道盈利这颗定心丸,经代合作的原动力不足,这也导致很多保险中介公司依附于保险公司而存活的现象十分明显,处于在夹缝中生存的环境。
保险中介公司的盈利核心是费差,单纯依赖费差的单一利润来源让保险中介盈利模式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业绩不确定的情况下,保险中介的资金压力会不断增大。保险中介公司必须不断巩固自身核心价值,通过上市、集团化等资本运作模式,实现资金链持续顺畅,改善自身生存环境。
2.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运维硬件水平制约了双方合作
深度
受资本金限制,保险中介公司创建核心业务系统的能力很低,与保险公司的系统对接仍处于初级阶段。单证交接、保单录入及承保、续期维护、理赔保全服务等更多需要由人为完成,这就为数据提供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制造了障碍。运营系统能否无缝对接,已经成为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能否深度合作的重要制约。
寿险客户持有保单的时间年限较长,过程中既需要得到来自中介公司销售人员的服务,也需要来自保险公司相应的基础服务。建立强大的运营平台,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是双方持续稳定合作的基础。
3.保险中介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保险中介公司的高管大多是在传统保险公司从业几十年的管理干部,对行业的审视及发展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通常属于企业内的革新派和领军型人物。但是保险中介公司结构扁平化,专业性强,部门职能兼并共存的现象普遍,这就对公司中层及基层员工的专业性和适应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内勤管理干部需要具备一职多能、一专多兼的素质,这样的专业人才通常也必须在保险行业拥有较长的从业时间,对保险中介行业发展具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实干和管理的双重能力。这样的强强联合,才能够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介行业做大做强,实现长久发展。
4.与保险公司相比,保险中介公司处于市场劣势,销售人员水平两极分化
寿险无论是从我国保险营销的历史来看,还是从海外上百年的营销历史来看,以保险销售人员作为营销主体的营销体制在未来几十年仍不会改变。由于保险公司早期具有完善的销售人员培训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际作业能力的销售人员,所以,以寿险为主的保险中介公司无不从保险公司招募保险营销员作为公司组建销售队伍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对行业定位不明,很多中介公司对营销员的招募仍采用金字塔的阶梯模式,与传统保险公司并无区别,导致销售人员良莠不齐,降低了中介行业的市场口碑。
保险中介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备经营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独立人。有些在保险行业从业时间较长的销售人员,自身具备较强的销售能力,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通过对行业前景的分析,主动选择跳槽到保险中介公司继续自己的寿险营销生涯。这类销售人才、销售团队才是保险中介行业最渴望的,他们是中介行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三、对我国保险中介行业未来发展,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1.我国未来保险中介公司的企业定位,应致力于打造金融化保险集团企业
金融零售业的伟大时代已经走近,专属理财规划师开始走向中国市场,私人专属服务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收入家庭所关注,制定专属于自己家庭的一揽子理财保障计划成为市场趋势。保险中介具有提供“定制专属保障计划”的功能,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提供全金融理财规划服务,帮助客户打理保险保障计划的同时,提供专业的资金理财服务,使客户资产既实现保值又实现增值,会将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推向更高的价值层面。
保险中介公司为高级理财规划师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平台、运营平台、服务支持,吸引具有财务规划能力的专业人士加盟企业,将公司发展为以保险为核心的全金融保险集团,是保险中介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2.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加速产销分离步伐,提升专业中介公司市场地位,实现“专属、专业”一视同仁
中国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定位为专属销售人员,将保险公司、经纪公司销售人员命名为专业销售人员,从此为中介公司销售人员正名,在制度中明确了二者的平等地位。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从此取消,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销售人员共同考取保险销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具备同等展业身份。这一规定无疑坚定了中介公司从业人员的信心,为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监管机构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营销员体制改革,使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销售人员沉淀下来,肃清市场,促进中介行业快速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实现劣质机构的竞争淘汰,同时制定中介机构的退出机制,使行业环境优胜劣汰,自然优化。
3.规范市场,实现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互惠共生,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公司均是保险业发展的主体,虽然保险中介公司发展起步晚,但其中立专业的功能特性已经逐渐显现,行业地位逐步提升。保险行业产销分离的趋势已成定局,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摒弃传统个人营销模式,专注于自身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选择与经代公司合作,将销售环节外包,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克服了外资公司本土不服的天然劣势,是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互惠共生,互利共赢的最佳合作模式。
我国寿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减少劣势,增强实力。内强管理,重视人才,提高内外勤专业素质,加大企业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培养并留住一批与企业同生共长的专业管理干部和销售人才,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竞争力。外塑形象,注重自身品牌塑造和推广,借助先进传媒手段宣传造势,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应达成共识,基于双方利益考虑,互惠共利,提升保险行业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形象,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早日完成保险业做大做强的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 刘建英《我国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2] 林木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中国市场》2012年01期.
[3] 陈静《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
篇2
,专业保险中介依托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逐渐发挥了其作为保险产业链中的优势,但是在资本实力、经营管理、后援支持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销售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身处市场一线,市场化程度高、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各行业对保险的需求,信息灵活、反应迅速,具有“船小好调头、经营转型快”的特点。自2002年实行市场化准入标准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态势迅猛。2005年至2010年这6年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增长了41%,保费增长了362%,2008年行业实现了整体盈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市场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的保险专业中介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
为进一步推动保险专业中介行业的发展,中国保监会在2011年8月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集团化改革”。同年11月保监会了《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监管办法(试行)》,可以说为推动整个中介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选择
从资源组织形态与资源集约形态来看,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的集团化有三种发展战略模式:集团裂变模式、全领域规模化模式、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一)集团裂变模式
集团裂变模式打破了寿险、财险的分业经营界限,按照寿险、意外险、医疗健康险、车险等板块成立专业业务经营部门,实现了由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在这种模式下,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保险业务的交叉销售,发挥信息优势,增强信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由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设立风险防火墙,一旦风险积累容易造成损失的扩散与蔓延。
(二)全领域规模化模式
该模式是在一个专业中介母公司的统领下,下设若干子公司、经纪子公司、公估子公司等专业子公司经营集团业务。母子公司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但是在法律上却有不同的限制,如图1所示。在全领域模式下,公司、经纪公司、公估公司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法人主体,这就为不同子公司之间设立的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在不同子公司之间传递的可能性,便于母公司对整体中介集团的风险控制,也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患在于,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业务有全面的控制权,造成一些公司盲目投资新设的子公司成为母公司填补内部亏损的工具,其子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不能健康发展。
图1 全领域规模化模式
(三)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专业大中介模式是以中介集团为中心,下设多个公司、经济公司、公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共同置于中介集团之下,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个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业务渗透的方式实现交叉控股,但是经营的业务上是彼此分离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决策方面都需要以集团公司为中心,这样的控股公司模式可以在客观上降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减少内部风险的传递。
三、创新经营途径
(一)股权结构多元化
相对于大多数小型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而言,专业中介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在规模化还是差异化,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平台建设,无论是信息处理还是风险管控,都能依靠自身积累实现规模化效应,但资本的扩张必然导致原始股权结构的变化。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是促使专业中介公司由弱转强走向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必然趋势。、
(二)行业分工深入化
在推动行业分工的深入化的当下,不再是单纯地销售产品获取佣金,而是全面承接保险公司的销售和服务外包职能,凸显产业链专业分工的价值。保监会2010年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已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专业保险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集中力量加强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资金运用,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
(三)销售渠道专业化
营销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保险中介的一项历史包袱,操作难度较大。保险中介集团化建设,将提高专业中介渠道保险销售的承接能力,促进专业化销售网络的建立,为营销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对于专业保险中介集团来说,选择正确合适发展的领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第一,贷款类业务。第二,类业务。第三,电子商务类业务。
(四)产品服务差异化
由于保险专业中介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拥有技术专长等优势,中介集团可以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下有三种措施可以借鉴:其一,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设计开发新型产品。其二,在服务提上方面,除了传统的保险中介业务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可以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咨询、损失评估和分析、索赔处理等服务。其三,不断提高保险中介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现状
一、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行业发展现状
2009年,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24.91%,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与保险行业整体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保险经纪行业总体形势向好,根源于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保险经纪行业处于成长初期的行业特息相关。
2.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社会认知度逐渐提高
保险监管机构为了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使我国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始终不渝地支持和培育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保险经纪人的职能和作用,并愿意通过经纪公司为其安排保险;保险经纪公司的大部分业务来源,不再只是通过人际关系,而是被保险人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保险经纪人后直接找上门的。
3.保险经纪公司的竞争实力有所提升但尚显不足
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经过10年的发展,保险经纪公司的整体实力也在提升。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内部的业务培训、外聘国内外知名专家。结合中国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的高管人员的法规宣讲及培训,保险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以及其他形式的专业培训,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能力逐渐提高。但从保险经纪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业务收入规模来看,与保险市场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4.保险经纪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专业化程度不够
2009年,保险经纪行业集中度依然较高。排名前20名的经纪公司佣金收入牢牢占据60%以上的份额,拥有强大股东背景的内资经纪公司凭借丰厚的股东业务依然成为其中的主力,排名基本保持稳定。
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使用下属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保险经纪服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独立保险经纪人在大型企业和重大工程保险项目中的参与,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压缩了独立保险经纪人的发挥空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险经纪行业通过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取得创新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二、正确看待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是我国保险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是我国保险市场同国际保险市场接轨,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保险市场角色缺位,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避免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的直接利益冲突及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这一角度看,保险经纪公司的出现,对构建我国和谐保险市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被保险人的角度看,保险经纪公司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从专业的角度对被保险人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寻求适合风险对应的保险产品,并根据被保险人的投保条件和市场环境及保险产品的特点,有效地节约了保险交易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利益;从保险人的角度看,保险交易有保险经纪公司的有效介入,节省了他们的展业谈判成本及大量公司内部展业人员相关的管理费用,能有效地促进其效益经营。
目前,社会上对保险中介组织的不利宣传时有发生,对保险中介组织的发展和社会形象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组织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保险咨询机构等,不利宣传主要是针对人和经纪人的。我国保险经纪人的历史很短,只有10年的时间。10年来,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保险经纪公司自身查找,努力改正;对待保险中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当看主流,应以正面宣传为主。
三、我国保险经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1.加强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管理
提升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系统整体业务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而非一蹴而就。首先是专业人才,充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实现以专业素质去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其次是诚信服务,应加强内部自律,通过诚信优质的服务来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2.继续深入推进保险中介行业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中介行业的立业之本,生命之源。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讲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时,把诚信问题列为其中之一。诚信问题的突出表现是销售环节中的误导欺诈,理赔环节中的拖赔欠赔及经营环节中的弄虚作假问题。诚信建设一靠教育,二靠企业内控,三靠行业自律,四靠政府监督,五靠社会信用评级和舆论监督等立体式措施的综合治理才会有效。
3.坚持高起点规范化经营
高起点规范化就是在公司经营之初,就要夯实基础,制定好各项规章制度。一个保险企业是否能高起点规范化经营,关键就在高管人员的经营理念清晰不清晰,法律意识浓不浓和责任意识强不强。目前,保险市场出现的不规范问题,除了与保险公司之间高返还、低费率、擅自扩大责任范围的低级竞争手段有直接关系外,也与一些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有一定关系。作为投保人代表的保险经纪公司,不能单凭低费率来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不能利用自身掌握的客户资源不做具体经纪人的工作而坐地收取佣金;也不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要其难以承受的超常规的佣金比例。保险经纪公司在经营困难时期,更应注重职业道德的行为总则,注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在塑造公司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不断的进行保险经纪业务的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创新是一个行业取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保险经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的种类比较少,虽然吸收了很多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业务的模式,但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的服务产品创新,才能及时地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减少保险交易成本,提供保险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更快发展。
5.完善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体制,强化对保险经纪人的规范管理
从法律管理角度规范保险经纪人,保障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设立严格的进入行业的标准,提高整体行业的素质,从而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的正规型。与此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建立保险经纪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并将资信评选结果公示于众,实现信息的完全对称化,让公众有选择经纪人的根据,从而逐渐淘汰非专业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保险中介发展报告.
篇4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监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37-04
在保险业发达国家,保险中介市场历史悠久,保险中介人在保险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各国均已建立了完善的保险中介市场管理制度,对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保险中介市场模式及其监管比较
(一)美国
美国保险中介市场是以保险人与保险经纪人相结合,并以人为主的模式。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分别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美国拥有庞大的保险人队伍,并形成了巨大的保险业务销售网络,成为寿险市场开展业务的主力军;保险经纪人可以分为销售财产和责任保险的经纪人及销售人寿保险的经纪人,以销售财产和责任保险的经纪人占绝对优势;由保险公估人参与风险查勘、定损理赔已成为美国保险业的习惯做法。
美国对保险中介市场采取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双重监管模式。州政府通过各州保险管理局对保险中介人实行直接的监督和管理,并制定法律法规对保险中介人的组织形式、从业资格、业务范围、经营行为和佣金标准等进行规范。如大多数州都规定:保险人、经纪人和公估人若想从业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并申请执照;人和经纪人若违反保险法或其他法律、准则时,各州法律均规定要处以经济处罚或吊销执照。每个州还由一名保险监督官负责监督保险法的执行情况。联邦政府则通过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来对全国保险中介业的情况进行协调。美国有众多涉及保险中介的行业协会,如美国人协会、全国注册人和经纪人协会、美国寿险业务员协会、特许金融顾问协会、独立理赔人协会及百万美元圆桌会等。各协会都制定行业自律守则,从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保险中介人进行管理。
(二)英国
英国是保险经纪人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中介市场是以保险经纪人为中心的模式。保险经纪人的业务涉及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再保险领域。英国财产保险业务的60%以上是通过保险经纪人实现的,再保险和“劳合社”的所有业务则必须由保险经纪人来安排。而寿险业的80%以上是保险人完成的。
在英国,对保险中介人的监管倾向于行业管理而不是政府管理。(1)1977年国会通过了《保险经纪人(注册)法》,规定了保险经纪人的申请资格、注册、保证金、业务范围、基本原则、保险经纪人和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措施等;随后依法成立了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成为保险经纪人的注册监管机关,在1987年被授权成为法定保险经纪人职业认证机构。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后来颁布了《经营法》,对保险经纪人的信誉、宣传及服务进行监管,对违法经纪人进行除名,除名后的公司或个人不得再以保险经纪人名义从事经纪活动。(2)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BIB)配合国家立法机关对保险经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代表保险经纪人参与同政府、其他保险组织以及商业机构进行谈判。
但2000年英国通过了《2000年金融服务及市场法案》,创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对金融业(包括保险中介)实行统一监管,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以行业自律为主的宽松的管理模式。金融服务管理局通过制定规则、组织培训、资格认定、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考核、监控市场、许可制度、处罚等方法和手段对保险中介市场进行监管,并由专门的执法部门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处理。
(三)日本
日本保险中介市场以保险人为主,并逐步引进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对日本保险业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寿险领域主要采用外勤职员制度;在财产保险营销方面,主要采用店制度,其业务量约占产险业务量的90%。1996年4月,日本新的《保险业法》实施后,逐步引进了保险经纪人。日本保险经纪人采取登记制度而不颁发执照,其业务仅限于非寿险业务中大企业或大项目,对中小企业保险业务涉足较少。
日本对保险中介市场实现行政立法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大藏省保险部是政府监管保险中介人的传统实施机构,负责保险人和经纪人的注册登记。1997年日本通过《金融监督厅设立法》,设立了金融监督厅,大藏省保险部的保险监管、检查职能转移给金融监督厅监管部和检查部,由其共同实施对保险中介的全面监管,通过登记注册、定期检查、业务改善命令和吊销登记等对保险中介市场进行规范。日本也通过行业组织对中介人进行管理。日本人寿保险协会和日本财产保险协会分别负责对寿险展业的外勤人员和产险店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登记认定。保险经纪人协会也对保险经纪人实行自我约束。
(四)新加坡
新加坡的保险中介市场主要由89家保险经纪公司和24787个保险人组成。人是寿险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2001年其业务收入占总保费的80%以上。
新加坡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市场行为监管,到90年代的偿付能力监管,再到最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监管体制。目前主要采取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慎监管模式,其措施主要有:一是修改保险法并颁布《财务顾问法》,取代原有的保险中介法律法规,将普通保险经纪、寿险经纪和所有中介人纳入监管范畴,从资格审查、注册要求、机构发展、构架、佣金标准、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二是改革保险人管理办法,包括规范机构的组织结构、严格人的从业标准、改革人佣金标准和支付办法并从2002年起取消了对佣金标准的限制等。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将保险中介机构的一些日常性监管如人市场准入、市场行为自律、投诉处理等交由相关的保险行业协会负责。
二、国外保险中介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把握国际国内保险业及保险中介发展趋势,及时完善保险中介监管法律和模式
纵观各保险业发达国家的保险中介监管,无一不是依据市场变化和发展的客观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模式。近几年,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经营主体(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保险中介市场经历了许多变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
动向,并面临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保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特别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市场监管法律和制度,适时调整监管框架,使之始终与中介市场发育程度和发展需要相适应,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应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其他保险业发达国家通常对保险中介市场实行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双重监管模式,许多国家更多地依赖于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值得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学习和借鉴。我国目前由保监会对保险中介市场进行直接监管,这使保监会面临力不从心的压力,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因此,随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中介机构的增多,应该组建保险人协会和经纪人协会,由其负责保险中介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重视保险中介人员素质的提高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提高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除了规定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外,还重视对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每年都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课程或学分。我国保险中介人员资格考试过于单一和简单,导致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已经影响了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应通过从业人员考试的细化和定期考核等提高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借鉴国外经验强化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监管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保险中介法律体系
1.加快对《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2000年颁布的《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与《保险法》及其他现行法律法规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暂行办法》仍要求兼业实行独家,与《保险法》不一致;《暂行办法》要求对建立兼业关系和终止关系均实行备案制,与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不一致。因此,应尽快对《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以便于在实际监管工作中有法可依。
2.制定相应的保险营销员管理制度。保险营销员在我国保险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至今没有相应的营销员管理制度,现行《保险法》和其他保险中介法律法规也没有关于保险营销员的规定,不利于对营销员的管理。因此应加快制定保险营销员管理制度。首先,对营销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如要求保险营销员要持证上岗、不得兼职,并对由营销员的险种加以明确。其次,对保险营销员进行明确的法律定位,依据《保险法》和《劳动法》明确营销员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健全保险公司的劳动用工手续,增强营销员的归属感和队伍的稳定性。
(二)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制度
1.利用市场准入机制,推动保险中介市场的协调发展。鉴于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规模有待于扩大的现状,应降低保险中介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那些有能力、且符合法律规定设立条件、有切实可行计划的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保险中介领域,增加中介公司数量,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经营环境;在保险中介市场总量发展的同时,向中介市场发展落后、中介公司数量少的地区倾斜;在组织形式上向保险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倾斜,因为保险经纪公司是保险中介机构的最高组织形式,并以其高素质、高技术、高智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国际上看,保险经纪人可以为客户设计条款和费率。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实行了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这为保险经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趋势也要求保险经纪公司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而公估公司的发展则是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由重保费规模向重经营效益转变、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
2.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制度。鼓励保险中介公司依法进行合理竞争,优胜劣汰,让长期经营不善的公司退出市场。同时,完善保险中介公司的营业保证金缴纳制度,用于解散、破产清算时清偿债务。
(三)实行“混合”监管模式
1.国家保监会对中介市场的监管。保监会作为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国家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保险中介法律法规和保险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各监管主体的管理职责并监督检查其履行职责情况,协调各监管主体的工作;对保险中介机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保险中介机构及人员信息资料库,实现保险中介监管的信息化、系统化。各地保监局作为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对各地保险中介市场进行直接监管,并依据《保险法》、《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保险中介市场的需要,制定地方性保险中介法律的实施规则和条例。
2.保险公司对人的管理。在保险中介监管体系中,保险公司的管理职责主要是对保险人进行管理。保险公司主要对人进行保险合同管理、保险业务管理和人的财务管理。其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严格执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有关保险法律规定,通过保险合同对人进行业务授权,包括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的规定;要求接受业务的机构按规定向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对保险人的业务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依据保费收入、承保质量和赔付率等指标对其业务进行考核等;通过建立账册、规定划缴保费方式、时间等对人进行财务管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及保险制度的健全,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管理功能将逐渐削弱,并由全面管理趋向于合同管理。
3.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责。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保险中介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考试,负责落实保险中介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保险中介人员登记制度,对持证人进行年审;制定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自律准则,协助保监会(或保监局)监督检查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进行经营活动情况,并依据保监会(局)的授权对违法违规的中介人进行处理;建立保险中介人员档案,掌握中介人员的资格情况;受理有关保险中介投诉,监督处理结果,解决会员之间的纠纷;作为监管部门和中介公司的桥梁,行业协会可将监管部门的政策及规定传达给会员公司,同时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会员公司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国仅有一家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深圳市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保险中介监管中的作用还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中介机构的增多,在适当的时候应在各省、市组建保险中介人协会,并将保险中介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协会负责。
4.社会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督。社会监督一方面是指社会各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和媒体及公众)与国家监管部门、行业监管组织及保险公司紧密配合,通过各种方式,对现实中存在的保险中介业务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揭发举报,通过社会力量有效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宣传等形式在保险中介公司及从业人员中树立诚实、守信、热情服务的工作作风,并对于中介业务中规范操作、遵纪守法、服务质量高的中介公司或个人进行表扬,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从而提高中介公司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合法经营的自觉性。
(四)细化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国家有关保险中介人员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应对人再进行产险和寿险的分类考试,对从事寿险的人进行初级和高级的分级考核,销售一般寿险产品的只需通过初级考试,销售投资类产品的人则需取得高级资格;对保险经纪人也进行分级考核,即通过国家现行经纪人资格考试并取得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即为初级经纪人,在此基础上可举办更高层次的考试,通过者可聘为高级经纪人。高级保险经纪人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服务。
(五)建立保险中介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保险中介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篇5
此前,保监会公告称,2011年,查处103家保险机构,共非法套现资金8056.8万元,涉及保费8.55亿元。“加强险企高管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加大惩处力度,如设立违规行业禁入制度也是可以考量的办法之一。”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保险行业违规套现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徐晓华表示,除了管理因素以外,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制度设计,保险行业竞争激烈,分支机构自身佣金有限,为了获得业务,不得不违规套现。
“违规套现”屡禁不止
审计署1月4日2012年第1号公告“关于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其中在“金融机构审查情况”中显示,人保和国寿分支机构存在违规套现问题,套取保险资金19.9亿元,违规支付保险手续费7亿多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该审计署公告揭开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某资深不具名保险行业人士为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造成险企屡禁不止“违规套现”的原因在于险企和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在银行存几千万银行是不敢动的,险企不一样,只要投保人不出问题,这笔钱就能被挪用而不被知晓。2011年11月29日,保监会发出通报称,2011年,保监会查处的103家保险机构,共非法套取资金8056.8万元,涉及保费8.55亿元。
据悉,保险公司违规套现手段大致有几种:虚增中介费用、虚增营业员数量或者虚挂营销员业务、虚挂兼职业务机构等方式套现。
小金库设置或因佣金不够
“地市级保险机构没有财务支配权,违规套取保险费用,是缘于佣金不够,保险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徐晓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可这种观点,“保险是个相对年轻的行业,业务竞争压力大,财政部规定的佣金费用有限,分支机构为了拿下业务,违规套取保险费用。”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坦言,目前保险公司过度追求保费规模,为刺激中介机构业绩发展,不惜将首年全部保费用于中介业务发展。严格监管下,为了业务发展,不惜铤而走险,违规套现。
徐晓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保险从业人员数量高达“几百万”,素质“良莠不齐”,难以保证如此巨大数目的人一点错误都不犯“因此加强险企高管素质教育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徐晓华称。
制度规范有待商榷
在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庹国柱看来,目前保险公司违规套现行为“很难杜绝”,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合谋”违规的现状有关。他认为,通过不透明交易手法违规套现,容易为滋生“小金库”提供土壤。不过,庹国柱表示,这种行为不会对投保人产生直接影响。
郝演苏则认为,要从制度上找原因。目前,监管制度设计过于细节,又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行。事实上,保险行业应像银行一样,设置资本充足率,只要在这个杠杆控制内,看着百姓的保命钱,牢牢控制水闸;细节设计上,允许保险机构有发挥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对经营管理不规范问题,已移送保监会处理;对财务收支问题也依法作出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及严重违纪问题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
篇6
关键词:面临的共同挑战;机构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4-0047-03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专业保险中介服务产业。保险专业中介在促进保险产品销售、满足社会保险需求、完善保险市场机制、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改革开放、市场化趋势不断深入完善,作为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保险中介市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保险专业中介各机构起点不同、人才资源与技术力量以及市场拓展速度的差别、经营规模与管理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市场竞争激烈,一方而有许多投资人看好这一潜在巨大的市场,不断地涌入这一市场,另一方而,也有不少的保险中介公司因竞争无力而退出这一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合作,建立保险中介整体竞争优势,发挥专业保险中介优势互补的巨大潜力,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寻求保险中介产业持续增长的新途径、新模式,争取双赢、多赢,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保险专业中介公司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一、保险中介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将会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外资竞争者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在当今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开放浪潮冲击下,中国保险业逐渐对外开放,国际保险“巨无霸”纷涌而至,外资保险中介,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信誉卓著的保险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不断进入。外资保险中介凭借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良好的声誉和管理模式成为保险中介市场新的竞争者。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给我国保险中介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势必会给刚刚起步的中资保险中介人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其尽快走上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国际化道路,保险中介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对新的形势,中资保险中介入如何巩固自身的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这将是巨大的挑战。
市场需求增大,服务要求更高。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可保标的技术类型越来越高,保户的风险单位也越来越大,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保险市场上供给主体的不断增加,新的保险产品不断上市,传统的财产保险产品也随之升级换代,有些保险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这就意味着,在保险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的潜在需求和供给都在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采用方便、快捷、无忧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给保险专业中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保险中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险中介现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经很难满足保险双方多方面的需求,谁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谁能够通过专业服务,解读保投双方信息背后的市场价值,并帮助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谁就能够把握住客户,并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
高素质人才匮乏。保险中介是资源、信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在推动保险中介发展的诸要素中,无论是资源、信息,还是技术,都是以人才作为载体的。保险中介的竞争最终落实到服务,服务的落脚点是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专业人才的拥有、提升和保留。实际上,保险中介机构多是依靠“人海”和“人脉”来扩大自己的业务量,保险中介机构的业绩与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哪家公司人员素质好,哪家服务到位,哪家就赢得市场。能否拥有、提升和保留优秀人才,决定着一个机构的存亡兴衰。由于保险专业中介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行业,目前专业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虽然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低,但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人次偏少、后续培训欠缺,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同行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如既懂保险、又懂技术和法律的综合性人才不多,高技术专业人才缺乏,致使一些热门领域,如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核电等行业的保险中介业务难以深入,甚至无法介入。
品牌优势凸现。品牌,外在表现形式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内在则是质量和服务品质能有所保障。从保险专业中介的特性来看,中介机构可以说是“一手拖两头”,一头是消费者,另一头是保险公司,因此品牌建设非常重要。保险中介机构提供的是服务,客户对服务的选择往往是冲名气来的,比如,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怡安”保险集团,其保险经纪业务在全球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英国GAB罗便士国际保险公估集团在全球44个国家、730个地区没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每年处理170万件以上索赔案;深圳某汽车保险公估公司专门从事车险理赔服务,由于其专业特色受到众多保险公司的认可,纷纷将原来由自身从事的车险查勘定损等业务外包给这家公估公司。由于目前我国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多属于业务资源型,业务来源没有完全市场化,品牌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但市场的开放是发展的必然,业务资源型中介机构的客户源优势会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而逐步丧失,这时候,专业中介机构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将显得重要起来,品牌优势将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凸现优势。
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条件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要想发展,必须面对以上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保险中介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我国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沉闷局面,造成信息的屏蔽、资源的浪费。如果能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合作道路,通过保险中介机构之问的互动发展,发挥出保险中介优势互补的巨大潜力,这将必然带来保险中介机构利益共有、多方共赢的结果,也必然会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公估人对保险经纪、机构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保险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保险公估人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险种的选择,还是条款的解释,也不论是保险标的质量的保证,还是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责任内)后合理的定损理赔,都与保险公估紧紧相扣。在保险经纪、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具有既是保险信息方面的专才,又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的背景,那么,保单的制定、合同的建立、保险事故的处理给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会带来
很大的好处。换言之,公估机构的介入对经纪、机构来讲是关系到其展业利维系客户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公估机构的水平对经纪、公司客户保持、品牌建设、业务衍生、人员专业提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业化方面。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险种的千差万别及一些费率市场化、技术复杂化,对于投保人来说,要了解每一家公司的情况,并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险种,是不现实的;对保险公司而言,险种如同产品,它的销售情况如何,推销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看它的功效。保险人和投保人之所以找保险中介,看中的是中介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中介人员的专业水平。如果在保险活动的起点时,能有保险公估的参与,对涉及的保险标的展开风险调查、评估,为化解或控制风险提出建议、方法;在保险产品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以避险减损;当保险事故发生后,能正确、合理地估损,并给予合理的建议,那么,无疑会降低保险的交易成本,从而树立保险中介的专业形象,提高保险中介的信誉,为展业和维护客户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品牌建设方面。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没有什么财产,有的就是品牌,品牌体现在四个字上一诚信、专业。诚信、专业是保险专业中介行业的执业之本,只有建立在诚信、专业基础之上,保险专业中介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市场的认可。对中介机构的不信任是目前保险专业中介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主要是保险行业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市场诸方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保险公司担忧专业中介利用他们对于投保人风险单位的充分了解而故意隐瞒,做出对于保险人的承保不利的逆选择;而投保人同样担忧专业中介利用他们对于保险产品和保险合同的充分了解诱导他们购买对自己利益不利的保险合同,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推诿责任。因此,谁如果能提供从前期的风险评估,中期的保险产品采购、分保计划的设计,以及事故发生之后的定损定责等专业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既保证保险标的质量,使保险产品正常安全“渡汛”,又能在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责任内)后及时准确合理的赔付,有助于企业生产的持续进行和个人生活的安定,谁就能够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品牌的建设,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业务衍生发展方面。业务衍生发展是中介机构获取更多利润,强化核心业务,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方面。保险专业中介在提供中介业务收取中介费用的基础上,可以提供诸如风险管理、索赔管理、自保或其他风险融资规划的管理,还可以提供损失预防咨询、财产评估、收益咨询和其他相关服务,这些都是保险经纪、机构衍生业务的发展方向。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市场的主要中介力量,集中了保险、建筑、工程等众多领域内的专家团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市场资讯,提供的服务贯穿于保险全过程,能够在风险评估、损失预防、投保、索赔、则产评估等多个环节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经纪人、人的优势形成了鲜明的互补特征,二者结合,能够创新保险中介业务新模式,将对保险中介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如果发展中的保险经纪、机构能够在服务过程中选择有品牌、有实力的保险公估公司进行战略联合,在中介业务上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则容易建立品牌、客户资源、全面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三、专业保险经纪和机构对保险公估机构发展的促进作用
与伴随西方保险业300余年历史而发展成熟的国际保险公估业相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内保险公估人尽管经过十几年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认可,但从整体上看,日前在保险行业中声音微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新的公估机构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公估机构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而不断被淘汰;而一些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竞争力强的评估机构将会脱颖而出。公估机构必须从人才的储备、专业化服务、品牌提升、业务衍生等多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与公估机构相比较,同属于保险中介的保险经纪、机构同前在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发展方而,比保险公估机构发展快,在许多方而经纪、机构及其业务对公估机构的专业水平的促进、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调整、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专业化提升。公估机构在接受委托后,一般是凭借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网络优势,以其从事公估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提供保险检验、鉴定、评估等有关信息的咨询服务,包括风险咨询、防灾防损咨询、检验及定损理赔等。其公估结果是否准确和公正,不仅取决于公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取决于公估人员刘标的物的保险信息、风险状况、市场行情等的收集和把握。当委托人以保险公估报告为依据而不能取得所期望的结果时,往往会对其所采信的公估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影响市场刘公估机构的社会评价。保险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由于展业和维护客户资源的需要,对保险双方的信息积累的非常多和全而,能够把握比较多的保险交易信息,刘保险双方的需求的把握也较准,如果公估机构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则可以降低公估机构的风险,从而不断地提高公估的专业水平。
异地战略市场的切入。目前大多数保险公估公司都围绕一定的地域开展业务,如沿海港口城市的海上货运保险公估业务、华东华南地区的暴雨、洪水引发水灾而产生的灾损公估业务、西部开发区大量基础设施新建产生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公估业务,多由当地公估公司进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果没有明显的专业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则保险公估公司很难在异地做大做强。如果借经纪、机构的客户资源和规模优势,在经纪、机构展业的过程中,向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推荐几家具有相关行业技术优势的公估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就可以达到快速切入战略市场的目的,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对品牌的塑造。公估机构品牌效应的建设,是公估机构做大做强的关键,是维持公估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提升公估机构内在价值和技术服务水平以及提高市场信任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近几年来,国内有保险业务资源的国有大型企业纷纷成立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或公司,业务资源型公司的市场份额明显增加,其品牌知名度也较高,如果公估机构能够与之进行战略合作,就可以可通过共享资源优势来深入市场开发,进行品牌共建,从而提高保险公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建自己的品牌效应。
四、保险中介机构互动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中介机构之间有很多共性的优势,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如果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建立一种互动发展的机制,形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协同网络,对打破保险市场旧有的格局,推动保险市场健康规范地发展,建立保险专业中介整体的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互动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可以选择有以下三种方式和途径:
松散型战略合作:保险专业机构之间可以签署业务协作协议,进行各种资源(主要是渠道、客户等)共享,品牌共建,并进行业务推荐。如经纪公司可以选择一些公估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在做这些公估公司具有行业技术优势的业务时向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介绍,在附加条款中推荐一家或两家公估公司作为出险以后的公估机构;又如,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借用专业人员进行合作。
紧密型战略合作:可以采取结盟或者联合体的方式来互动发展,形成长期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共用一个品牌,各类资源(主要是渠道、客户、知识、培训、软件网络、人力资源等)共享,经营上独立自主,我对你进行风险评估,帮助你采购产品,你发生了事故之后,我再对你进行包括理赔方面的处理,从而达到发展衍生业务,强化核心业务的目的。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工程越来越多,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城市地铁工程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工艺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是这些大的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参与者各方将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种风险,通过工程保险有效的控制和分散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概述
风险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的复杂化使得风险变得越来越普遍。工程建设项目由于自身的复杂性、个性化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也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和保险成为了提高项目成功率,有效规避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工程保险是指以各种工程项目为主要承保对象的保险。一般而言,传统的工程保险仅指建筑、安装工程以及船舶工程项目的保险。
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的现状
我国的工程保险起步较晚,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开始正式办理工程保险业务。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工程建设中各种风险的承保及工程保险的总体建设提供了发展指引和政策支持,标志着我国工程保险业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工程保险在我国部分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中已开始应用,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
1.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基本大法的《建筑法》并没有给工程风险管理问题以应有的地位,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将工程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推广,工程保险在行业中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风险意识淡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中小项目由于投资小、工期相对短、参与方少等特点,对于参加工程保险缺乏积极性。大中型工程长期以来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发生损失由国家财政承担,加之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因此投保率也较低。
3.工程保险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工程保险的特点决定了要有较高的经营技术要求,从业人员既要熟悉保险与工程保险的相关理论和实务,还要学习并了解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滞后性,相关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阻碍了工程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4.中介市场有待提高
在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中介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4家。其中,全国性保险专业机构32家,区域性保险专业机构1791家,保险经纪机构416家,保险公估机构315家。这些中介机构的出现对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国保险中介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中介业务不规范现象较为严重,理赔检验人员知识背景较为单一,对于保险和工程保险的知识有限,直接影响了赔案处理的速度、质量以及对于被保险人的服务水平。
三、关于推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建议
推进工程保险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中国工程保险发展的现状,综合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1.推进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管理理论。
2.完善法律制度,为工程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中国近代以来法律制度的发展长期滞后,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宜,对于工程保险这一新的发展领域,我们的国家法律制度涉及的较少,所以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势在必行。
3.积极促进保险市场的深入发展,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差别化险种,丰富市场选择。工程领域涉及到多个行业,各种工程项目差别度较大,因此对险种的选择上侧重点也大相径庭,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对于工程保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快工程保险中介的发展。保险中介机构在工程保险的发展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中介不但能够作为投保人利益的人,利用其专业优势协助客户确定更加完善的保险方案,选择保险公司,而且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查勘和理算服务,还可以为工程保险的承保提供风险检验和评估服务。积极引导保险中介结构向专业性发展,培育我国工程保险中介机构,进而促进工程保险的健康发展。
5.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保险业停办了有20年之久,客观上造成了人才断层,而保险业发展迅猛,需求缺口巨大。因此,应该加速大中专院校的工程保险学科的建立与完善,只有坚持人才培养,在学习、研究、应用方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解决人才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许飞琼.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 王和.工程保险—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8
概述篇·互联网保险行业或全面爆发
发展历程:互联网保险已处于爆发前夜
对于中国保险行业来说,互联网保险在过去近20年里经历了兴起、发展以及不断成熟的过程。当下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处于爆发前夜,互联网保险经过近2年的快速增长,即将迎来全面爆发。
发展现状:互联网保费破2000亿
根据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全国保费收入达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行业发展速度创近7年来新高。“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全球排名由第六位跃居至第三位。在2014年高基数的情况下,2015年仍保持了一个较高增速,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预计,未来两年保费增速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根据上表数据,2015年,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了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2015年全年互联网保费增长率为160.1%,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1.7%到2014年的4.2%到2015年的9.2%。
报告分析,现阶段互联网保险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由于理财型保险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等网络渠道上的销售热度继续,同时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增速处于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二是由于保险公司对于互联网渠道重视度大增,加大了拓展力度,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转战互联网,寻求新的市场空间。
相关政策:促进鼓励,规范引导
针对互联网保险,相关监管政策细则逐步出台,总体来说以促进鼓励为主,向规范化方向引导。
当传统保险遇上互联网·行业篇
互联网人身险:中小公司异军突起
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从54.46亿元增长到1465.60亿元,增长了近27倍,互联网人身险占比由0.05%提升到了9.2%,开展互联网业务的人身险保险公司也从44家增长到了61家。整体来看,人身险在互联网业务上的增长非常快。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人身险行业中小保险公司异军突起。互联网人身险量比较大的主要还是一些中小寿险公司,对这些保险公司来讲,互联网渠道成为中小寿险公司突破传统渠道瓶颈制约、借助理财型产品实现保费规模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助力,开辟了中小寿险公司发展的新机遇。
但总体而言,互联网人身险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财型保险占绝对高比例,这脱离了保险本质。人身险保险公司对互联网的应用,也仅仅体现在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在模式创新上仍有待加强。
互联网财产险:寡头效应明显
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从236.69亿元增长到768.36亿元,增长了225%,互联网财产险占比由3.7%提升到了9.1%,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也从16家增长到了49家。相对人身险来讲,缺乏分红险这种能快速起量的险种,互联网财产险可谓是增长“缓慢”。
报告指出了互联网财产险行业的三个特征:
1、业务结构单一,以互联网车险为主,并且呈现签单量大、单均保费小且险种多样化的特点;2、从渠道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互联网财产险是通过官网实现;3、寡头效应明显,2015年排名前两位的人保财险和平安产险分别占据互联网财产保险近40%和30%的市场份额。
总结而言,互联网模式下,财险产品偏同质化,并且大型财险公司寡头垄断地位正在强化,与人身保险行业不同,互联网并未给中小财险提供超越机会。如果小公司的产品没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经营模式没有与互联网融合的独到之处,将很难经营,而大公司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保险中介行业:积极布局互联网
保险中介公司纷纷布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有自己的微信号,还有不少保险中介公司有自己的APP开展互联网业务。根据保监会网站显示,截止2015年底,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备案105家,在2015年,有40家中介公司更新了自己的互联网业务备案。不过在2500余家保险中介中,这部分积极布局互联网的目前还只有4.2%,大部分中介公司还是延续传统业务。
车险行业:商车费改迎转折
互联网车险保费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大型产险公司、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机构,都觊觎这块未来5年可能变成万亿规模的市场。2016年4月,商车费改也将在全国全面推行,这也是车险行业的转折点,在逐渐放开费率定价权且鼓励产品创新的政策下,车险产品必然会发生差异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汽车电商直销、电动车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下快车、专车、顺风车的出现,也必将对车险的产品设计、渠道改革、购买场景有着长远的影响。
创新险种:互联网保险多“奇葩”
归纳整理了目前有信息材料的36种互联网创新险种,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11种做了详细分析和描述(见报告)。
互联网保险创企现状一览·公司篇
传统转型:110家保险公司“触网”
互联网不断发展,传统公司也与互联网结合寻找出路。据中保协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主体从28家上升至110家。
报告指出,大型保险公司的互联网转型往往集中于自身的渠道建设,牌照争取,服务的线上线下结合等方面,也会和第三方渠道合作。中小保险公司则在险种创新,第三方渠道合作等方面寻找突破点,探索动作很多。在互联网人身险领域,中小险企相对更为激进。
目前传统保险公司的转型也存在着不少的挑战,如测算风险缺乏大数据;组织结构方面,传统保险公司结构复杂,决策流程长,效率低,不适应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有部分公司原有线下渠道利益丰厚,转型动力不强等。
主流模式:互联网保险11种创新模式
一般来讲,互联网+传统行业,核心逻辑是利用互联网降低传统行业成本或者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互联网保险创业方向也是如此,大家以提升保险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效率、改善保险价值链里的某一环节为创业方向。
事实上,目前对于互联网保险主流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分类,报告按照原来传统保险公司里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分析,对于互联网保险主流模式做出如下分类(具体模式、公司分析见报告):
根据报告数据,目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2015年,互联网保险公司出现井喷式增长,除了车险比价和人平台持续增长外,也出现了针对行业险、企业团险、健康险的公司,也有公司以保单管理、保单后服务、理赔赔付为方向。此外,2014年开始,互助保险平台也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融资概况:2015年融资总额超70亿
通过对IT桔子、36kr、猎云网等媒体报道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互联网保险公司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其中百万级为10起、千万级为8起、亿级及以上5起,共有8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获得第二轮及以上投资。获得投资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具体按地区分,北京有8家,上海11家,深圳3家,其他地方3家。
巨头布局:BAT“搅局”互联网保险
目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国内除了众安保险、安心、易安接连拿到互联网保险牌照,百度、京东、乐视等巨头也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泰康人寿、银之杰、奥马电器、银江股份等各类机构都加入了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建设之中。可以预见在2016年,除了传统险企的积极触网之外,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保险企业亦会井喷。
海外保险:创新模式借鉴
美、日、英、法等国家的保险行业发展时间比中国要长,模式相较于中国更为成熟。同时,这些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更高,也产生了很多互联网保险的新模式。报告选取了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对其国内保险行业、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梳理。
互联网保险行业预测·趋势篇
互联网保险如前言里所说,目前没有特别明确的所谓正确方向,但是有一些趋势还是可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做一个预测,以下预测仅代表曲速资本观点:
1.整体融资并购金额超过50亿美金,最少3家融资过亿美金的公司;
2.真正实用的创新型险种出现;
3.有一家互助保险公司用户超过500万;
4.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比去年翻一番;
5.会有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高管和保险公司高管离职创办互联网保险公司;
6.很多方向特别是车险方向的创业公司绝大部分会死掉,但会有更强的入局者。
报告联合机构简介:
篇9
0 引言
保险公司以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为目标,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队伍提供相关售后服务,进行客户的深度开发,彰显企业实力,抢占行业制高点。保险公司常见经营的主要险种有重大疾病保险、个人住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少儿教育成长保险等。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
保险公司为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财政部《国营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办法》以及保险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实际成本与预测风险成本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
2 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佣金、普通管理费比例不协调
保险公司在不同部门所分配的佣金及管理费用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好比在召开产品说明会时完全可以在整个公司中设立一个会议室相互轮流使用,降低相对的管理成本。
2.2 道德风险日益加剧,导致成本增加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保险欺诈活动也日益频繁。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的仅占2%左右;到2005年底,这类案件上升到13%左右;到2013年,则升至38%。在我国,车险市场与健康险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最为突出。多个城市的保守估计,目前约有20%的车险赔款属于欺诈。造成如此大的损失,笔者认为这是欠周密的,由于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曾经保险从业人员与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使每单保险成本增加5%,造成投保人一年多支付许多保费。由此可见,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阻碍了保险机制的正常运转,扰乱了保险功能的正常发挥,加大了保险人的经营风险。
2.3 缺乏行业间协作,单部门成本过高
就保险公司而言,公司分为好多部门。例如业务收展部、策划部、理财部等。而在不同的部门中都设立了不同的组织部门。不言而喻,这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组织清晰管理,也加强了各部门的竞争,能实现市场竞争的优化管理。然而尽管在分组织上管理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些公共场所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例如,产品说明会作为每个部门共有的一种会议,各部门完全可以借助总公司的会场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在,完全不需各建会场去耗费巨资显示自己的地位。
2.4 保费留存过多,增加机会成本
在目前投资渠道、投资收益越来越好的新形势下,保险公司最要紧的是减少资金沉淀,进而提高投资收益,因为沉淀资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加。保险公司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缩短了资金的到账周期。按一家保险公司去年7.6千万元保费收入计算,每月有0.633千万元保费收入,每天0.0208千万元的资金,一天之内可以完全及时上收。若没有启动银企互联系统,保费上收需要两天时间,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机会成本。在目前投资收益表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减少资金沉淀来增加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机会成本提高了,更需要及时回收资金到总公司账户,及时交给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投资。这个畅通、高效的资金链条有助于降低机会成本。
3 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增加考核力度,协调税费
各级公司必须认真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并逐级上报下批。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用明细计划应按照既保证业务发展的合理需要,又节约支出的原则编报,各级公司应根据下达的年度计划掌握费用开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追加时,必须逐级上报下批。各级公司要认真执行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用明细计划,努力减少各项费用开支,年终要认真考核。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成本率只作参考,主要考核综合费用率。
成本率=实际总成本/各项保费收入
综合费用率=(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各项保费
收入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进行成本核算,报告费用计划和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的执行结果,分析降低或超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向公司领导、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3.2 加强素质教育宣传,降低道德风险
坚持为客户服务是保险人职业道德的核心,为客户服务是保险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有一种职业理想,有献身精神和事业心;要有一种职业修养、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去指导自身的业务活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乐意为人做好事的思想;维护整体利益是保险业务人员活动的客观要求,要树立信用观念;要把信用贯穿全部的业务营销活动,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做好售后服务;秉公廉洁是保险营销人员的重要道德准则,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不要把自己商品化、不能满脑子金钱;要有勤俭光荣、洁身自好的道德观念;要公私分明,不贪小便宜。
3.3 加强同业间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①相互依存,坚持依法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需要。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中介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保险供需双方更趋合理。在保险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②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是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保险中介的起步也比较晚。可以说,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的合作机制还很不成熟。所以加强合作,提高保险中介为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提高保险公司为被保险人和保险中介的服务水平,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你为我服务,我为你服务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诚信、合法、公平和独立的原则,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最终将促进和引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3.4 实现保费多元化投资,减少机会成本
增加银行协议存款数额;增加基金股票债券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不动产建设;加大整体投资力度,确保保费收入的充分利用;增加保险公司与机构的合作保费及时上缴,减少留存,降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毕竟不是实际成本,在进行保险投资时,考虑机会成本是必要的。若是过于计较,结果就失去投资本身的意义了。在进行任何投资时要充分考虑投资量、实际成本支出、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量四个投资因素,一个保险投资者投资时他应当对保险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从而降低机会成本。
篇10
以中国保监会2000 年1 月公布《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及当年批准共26 家专业保险公估机构开业为标志,我国保险公估业进入市场化竞争发展时期。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估机构315家,实现业务收入13.64亿元,同比增长12.17%。其中,实现财产险公估服务费收入12.90亿元,实现人身险公估服务费收入0.07亿元;实现其他收入0.67亿元。
近年来,我国保险公估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态势,但是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人的发展、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保险公估机构在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方面潜力巨大,在服务“三农”、奥运会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促进公估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
2.1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全发展
1980 年以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在我国得到了恢复并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保险业被誉为我国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保险市场主体缺位和主体行为不规范,严重制约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导致保险职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均受影响,国民对保险业的服务水平明显不满,尤其对我国一直以来较为成熟和流行的以保险公司自主理赔为主导的理赔服务模式,提出质疑: 出险后,保险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如何保证投保人的利益?
为了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全发展,必须加快我国保险公估机构的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2.2理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
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设立的理赔部门来开展理赔业务的,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既是承保人又是理赔人,直接负责对保险标的进行检验和定损,做出的结论难以令被保险人信服,存在着违背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的可能性。
2.3促进保险公司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快速转变
保险标的物的鉴定、估算等工作,不仅要有保险专家,而且还要有精通保险标的物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如果保险公司自备或临时聘请这些人员显然是不经济的,而且不能保证这些技术人员的独立、公正的立场; 相反的,若保险公司只交付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中介费用,将有关公证事宜交由公估人依法处理,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所以,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展业、理赔等业务分离出来,由专业中介机构承担,促进保险公司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快速转变,从而更有利于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2.4加快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
在保险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和地区,保险公司自身承担的任务主要在新品开发、核保、核赔、售后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而保险公估人经营的承保和理赔公估业务,则占到了全体保险人理赔和风险评估业务的80%,在香港地区,这一比重更高达90%以上。
3现行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地位不明确
(1)保险公估人。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市场中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章共33 条专门对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对保险公估人仅仅只有第129 条以“独立评估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如此看来,保险公估人在保险市场中没有明确的合法地位,保监会颁布《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仅侧重于对保险公估人管理,没有肯定其法律层面上的主体资格。
(2)保险公估报告。保险公估人在保险人和投保人眼中无足轻重。一方面,保险公估不能成为保险理赔环节的法定程序。保险公估人出具的《公估报告书》,本质上属于技术性质的报告。虽然在法律仲裁或讼诉时,可以被采纳为证明文件,但是它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没有法定约束力。保险公估机构的专业技术鉴定与损失确定只是作为保险当事人的参考性意见,保险当事人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决定取舍。
3.2国家对公估行业的扶持力度尚显不足
在中国保险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中介发展的论述里,仅仅在“发展保险中介市场”相关内容里,提到“发展保险、经纪、公估机构,规范兼业机构,积极促进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推动保险中介服务的规范化。”这里“公估”字样只出现过一次。在中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公估发展的论述里,同样也只有“优化保险中介市场格局,鼓励保险、经纪、公估机构向专业领域深化发展,提高中介机构服务保险消费者的能力”这样一句。此外,政策层面上很少有关于公估的内容,公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更是从未提及。
3.3保险公司节省成本
(1)保险公司抢占保险公估市场。传统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是从承保、防灾、定损、理赔、追偿等业务全包全揽的“大而全”的经营网络,我国的保险公司对所有的保险业务环节全部承揽,大大制约了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
(2)在外延式粗放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保险公司“惜赔”和“以赔促保”的现象层出不穷,理赔成为保险公司降低成本和拓展业务的手段,因此,当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防止受制于人,在主观上不愿意让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保险公估机构介入到理赔工作中。
3.4我国保险公估组织不规范
保险公估组织必须保持中立与公正,这是保险公估机构维护其信誉,获得社会信赖的前提,也是其与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代表保险公司或被保险人利益的公估专家的区别所在。保险公估人必须是独立的而不能成为政府或保险公司的附属机构。
3.5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
在保险事故的处理中,保险公估人既要以专家身份对事故进行权威的技术分析,也要以专家的身份根据保险合同对事故损失进行合理的理算。
在实际的保险公估市场上,虽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人能够通过保监会组织的资格考试,但由于公估行业的特殊和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特征,能够通过考试并不等 于能够熟练操作,因此,许多通过考试的新手并不能够很快掌握应有的技能,另外,由于保险公估业在中国诞生的历史比较短,且经营并不顺利,多没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加之业务力量不大,缺乏数据与经验的积累,新人的锻炼机会不多。因此也没有能够从本行业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员。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保险业已渗入到卫星、火箭、核能、通信等高科技产业中,对公估从业人员的专业只是要求越来越高。
4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4.1确立公估人的法律地位
确立公估人的法律地位是促进公估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可以考虑通过立法明确必须由公估人出面进行评估的事项;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对保险公估行的设立、组织形式、从业人员水平、行业竞争和公估收费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把握和控制公估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行业发展规划中加大对于公估行业发展的论述,至少应该有专门论述的语句;尽快出台“十二五”规划细则,明确公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出台《关于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推动落实意见中提到的发展事项。
4.2拓展服务领域
从目前保险公估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保险公估公司绝大部分业务都是发生保险事故之后的理赔公估业务,相对于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及企业风险管理等业务而言,理赔公估业务的利润率较低,占据公估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也较高。因此,保险公估公司可以考虑在做传统的理赔公估业务之外,拓展服务领域,调整公估业务结构,由最初的保险理赔服务,扩展到承保前的价值评估、防灾防损、风险评估以及追偿等高附加值服务,以提升保险公估机构的赢利能力。
4.3加快保险公估业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各大保险公司都格外青睐卫星、火箭、核能、通信等保险业务,保险业已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同时,高新技术不断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引起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出现,要使保险公估业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积极拓展保险公估人的生存空间。
高质量、高效率的人力资源构成公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素。这既是保险公估技术专业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保险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拓展保险公估业生存空间的有效保证。
4.4加大保险公估知识宣传
如前所述,被保险人是对保险公估人公估业务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是否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会委托保险公估人处理公估相关事宜。要提高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保险公估机构需要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这包括保险公估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广告宣传、保险行业或者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对于保险公估行业的整体公益宣传以及保险公估企业对于公众保险知识的普及等内容,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认识保险公估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