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发展多极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三、我国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3
【关键词】TPP RECP 逆全球化
一、美国退出之前的TPP
(一)TPP究竟是什么
TPP全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享有“经济北约”的称号,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之一。其发起国为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奥巴马上台后为了从经济上贯彻亚太再平衡战略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1.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TPP本身的目的在于从经济上遏制中国。从短期来看,TPP的统一监管标准(包括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及信息自由)是中国现阶段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该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与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多边贸易组织总是将非成员国排除在贸易体系之外,那么这个贸易组织的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更何况中国是国际贸易大国,是世界最主要的大经济体之一,是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TPP成员国之间实行零关税政策,很多人认为这项政策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致命的打击,例如TPP有这样一条规定“纺织产品从纱开始之后的所有工序和原料都在TPP成员国内进行将享受12国内零关税的待遇”。通俗的来讲,一条牛仔裤在中国的售价为10美元,从中国出口到美国需要交纳相应的关税,其在美国的最终售价将为13美元,而同样的一条牛仔裤在越南的售价为10美元,由于享受到TPP内成员国零关税的政策,这条牛仔裤出口到美国的售价依旧是10美元,我想美国群众应该不难抉择究竟是选择哪一条牛仔裤。长时间的价格劣势将会导致一部分的纺织企业由中国转迁至越南等TPP国家,导致中国由纺织产业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减少及纺织产业本身的流失。很多人甚至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动摇,越南也希望经由TPP提升本国的经济地位意图将“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vietnam”。亚太地区以及美国是中国的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长此以往将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冲击,令中国现阶段本来就不景气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2.中国如何反制TPP。对于TPP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近年来中国与TPP内的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包括中韩、中瑞、中澳等,与此同时中美、中欧之间关于投资协议的谈判也在不断的加速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不断取得成功,我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及“一带一路”的重点投资建设使我国对外贸易变得更深层、全方位。因此TPP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作用并没有达到美国等国家的预期效果。
近年来中国先后与多国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包括了原本属于TPP的秘鲁、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而文莱和马来西亚虽然没有直接与中国签订相应的FTA但其所在的东盟也已与中国签订FTA,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加拿大的FTA谈判正在加速推进,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也在积极磋商中。中国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达到了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的目的,打破了TPP给中国经济套上的贸易枷锁,因而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并没有起到遏制中国经济的作用。
二、美国退出TPP后
(一)TPP各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TPP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主导的,占全球GDP的40%、贸易额的33%。在TPP12国中,美国占总GDP的60.4%,日本占17.7%,可以说在美国退出TPP之后,TPP就没有了意义。在TPP四面楚歌之时中国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向TPP各国伸出了橄榄枝,秘鲁和智利等原TPP国家都纷纷表现出对RCEP的浓厚兴趣。
1.日本应对美国退出TPP的措施。日本媒体近期表示如果TPP停滞不前,那么日本将会将重心转移至RECP。从近期日本针对RCEP的各项举措看“重心的转移”已经提上了日程。日本和中国等16国参加的RCEP谈判将于2月27日在日本的神户市举行。在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之后这是亚太地区第一次举行此类型的会议,美国退出TPP之前该协议一直作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心,而在美国退出TPP之后日本便着手主办RCEP会议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日本在RCEP中的影响力。
相对于TPP对中国的完全排斥,在RCEP内中国的影响力要远超日本,甚至可以说中国是RCEP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适应各国发展状况的自由化”,这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确立等同于TPP水平的自由化和透明度较高的投资准则是矛盾的。因此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重心转移至RCEP后,RCEP内部的争议将会逐渐加大。东盟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明显,就此而言制定适应发展的宽松协定更加符合东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宽松的协定将会成为日企在区域内开展经济活动的掣肘因素,日本在今后的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将部分TPP协议内容逐步于会议中提出,以期达到更大的自由化便于日企在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
参加本次RCEP会议的国家主要有三个阵营。第一个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TPP国家,他主张建立高质量的协议规则。第二个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老牌RCEP国家,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日渐浓厚,加之美国退出TPP等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出现了暂时的经济空白,这些国家希望抓住机遇和空白期掌握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最后一个则是泰国、老挝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认为自由化的加深将会对本国的产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他国家必须以高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作为对他们的补偿。日本为了提高其在RCEP中的影响力提出为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援助,迎合第三阵营的期望积极拉拢第三阵营国家。而我国依旧坚持主张低水平的协定,认为低水平的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更加友好。在第一、第二阵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第三阵营如何选择可能会直接决定RCEP走向何方。
2.美国退出TPP并非示好中国。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TPP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经济上配合亚太再平衡战略,从对外贸易上遏制中国延缓中国的崛起,保住其霸主地位。然而,TPP的推行实质上并没有为美国自身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例如在纺织和服装行业,TPP推行之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在加入TPP之后取而代之并不是美国自己生产的纺织产品而是越南的纺织产品,同样的在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领域,替代中国制造的依旧不是美国自身生产的产品而是由马来西亚及日本等国生产的电子产品。换句话讲就是换汤不换药,加入TPP并没有改善美国本土的低端产业,也没有为美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其本国的低端产业劳动者也没有从中获益,依旧难以找到工作。
特朗普在宣誓就任总统之前便宣布自己上任后会退出TPP重新开展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以便“把就业机会与企业带回美国”。例如,特朗普曾多次致电苹果公司CEO库克希望他能将在中国的苹果手机制造工厂迁回美国并将为其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十几年前美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获益,而现阶段美国却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因此退出TPP对于美国来说也许并非是坏事,特朗普退出TPP也绝非在向中国示好毕竟每一位总统都是维护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誓言要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将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关税,并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显而易见特朗普对中国的敌视态度是很明显的,中国与美国在贸易等方面的博弈并不会因为美国退出TPP而减弱,未来的道路依旧不可预期且崎岖不平。为了增加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抵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的很多产品征收大量的关税,例如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超过500%,而其他的产品例如纺织产品、电子产品、轮胎及铝产品等未来也可能进入反倾销的范畴。
(二)美国退出TPP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美国退出TPP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在美国推行TPP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了响应美国积极促成日本加入TPP,而越南等国家为了加入TPP接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协议条款。TPP、外交、军事三者为拉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三驾马车。很多的国家愿意达成协议甚至接受不平等的条款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力推行TPP之后跟着美国的步伐能够为本国谋求更大的利益。美国一旦退出,TPP能为各国带来的收益就是十分有限的,而很多国家还要继续忍受不平等的待遇,TPP的吸引力就大幅下降了。美国突然在TPP上的撤退战略忽略了盟国的利益也没有考虑盟国的感受,因此实质上美国退出TPP并不简单的是退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而已。美国不负责任的退出事实上将会为美国的政治外交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利福利亚大学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的专家VictorShih表示“退出TTP将会改变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美国将被视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安全领域”。这样一来中国在亚太地区掌握主动积极推行由中国主导的RCEP就显得容易的多。
美国退出了TPP,同时美国又并非RCEP的成员,显然短时间内美国在亚太地区将会出现经济领域的空档期,美国退出TPP无疑将会减少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将会有所改善。同时美国放松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介入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期,中国应抓住机遇期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增强自己在亚太地区甚至是世界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在新的去TPP时代,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国际形势是具有挑战性的。在美国的退出TPP之后,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体,本属于TPP的国家将会对我国产生更大的诉求,在提升中国的贸易话语权的同时,也同样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在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与负担。
2.美国退出TPP是全球化经济裂痕的缩影。特朗普在就职演f中将美国存在的问题直指民众与精英阶层的矛盾,提出“美国参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撕裂自己”。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精英阶层利用这些潜力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全球化经济的背后是大财团利益对普通民众利益的不断侵蚀。不难理解,美国退出TPP是特朗普还惠于民的措施,受到了普通美国民众的支持。无独有偶2016年6月23日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确认脱欧,同年12月6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因修宪失败而下台,就在特朗普宣布退出TPP的同一天,欧洲主要右翼民粹主义声称,民族国家最终将会回归,2017年将是欧洲大陆“觉醒的一年”。可见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
当今世界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更是将“贸易保护主义”推向了,经济全球化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享受全球化的带来收益的同时如何更好的规避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损害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但值得提出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依旧是主流,和平、发展、共赢依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令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动日益自由,世界市场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的完善,跨国公司、跨国生产早已屡见不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获得了巨大的提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增强,各个国家在享受收益的同时确立了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更加深化的国家关系。作为全球化经济的一员,保证自身的利益是必然的要求,但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自己在国际舞台的责任。更好的参与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成为全球化的一员,更重要的是要使全球化成为国内经济的促进因子,利用全球化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
虽然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发达国家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警示我们还惠于民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创造了发展成果而发展成果带来的巨大收益却由少数人瓜分,长期以往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我国必须在国际合作中保证自己的主动性,拒绝“捆绑利益”,在坚持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谋求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尽管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的,各国之间通力合作、相互依存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新的国际形势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给予了新兴市场国家更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显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收获利益的同时完全避免其不利影响,虽然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遗留问题,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全球化的必要性,只有适应和正确引导当今全球化的新形势,坚持推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重新归于正轨。
参考文献
[1]张宗斌.日本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及借鉴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2]吴涧生,曲凤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趋势、影响及战略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01).
[3]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
[4]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7(3).
篇4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要求超越部分国家职能,即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而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职能是不能被市场经济完全超越的,这对矛盾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和国家职能的矛盾自它们诞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众所周知,私有制的产生不仅导致了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作为管理市场经济的机构——国家。国家在推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崇拜自发力量,经济全球化也要求自由与平等,而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这种本性的束缚,只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管理所起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其隐含的制约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在国家管理下缓慢发展。但是,它们的矛盾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变得日益尖锐。跨越国界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随之激化,市场经济要求跨越国界,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不愿放弃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力,即不愿放弃国家和国家利益。(注:许多国家虽然让渡了部分国家和国家利益,但这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法理上讲,国家并没有权力将经济转移或让渡。经济是基础,经济是至关重要的,是全体人民赋予政府的神圣权力,是用来造福于全体人民的。这就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有很多,但基本内容却大致相同,那就是资本、贸易、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这就要求自由贸易成为现实。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新的贸易保护主要不是靠关税,而是靠非关税壁垒、汇率战和组建区域性经济集团。以美国为例,其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设置精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属于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广告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等级、卫生标准等。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涌动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发了美欧之间的香蕉大战和牛肉大战,这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跃上了新高度。西雅图会议的失败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表现。因此,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之间有着天然联系。主张全球化的舆论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国家不再应该、也不再有能力承担经济生活调节者的角色,各国调节经济的应该移交给国际经济组织。它们声称,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随着这种趋势和跨国公民对外投资的增加,东道国就能增加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然而,事实恰恰与之相反。
在美国管理下的日本最早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开放了金融市场,被迫同意汇率大幅度升值,结果沦入长期萧条;东南亚响应美国的号召,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结果一场金融风暴导致银行、大企业纷纷倒闭,美欧财团乘势收购,国家经济丧失殆尽,几十年奋斗成果付之东流;俄罗斯实施了美国设计的休克疗法,想和全球化接轨,结果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其经济结构从技术型转为资源型。
由此可以看出,当人们呼唤全球化、谴责贸易保护主义时,却没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进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使贸易保护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
三政治因素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济交往中,常常掺和着政治因素。
冷战结束前,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世界经济客观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场。冷战结束后,这种平行关系在形式上已不复存在,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跨越一个又一个政治壁垒。
以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为例,众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彼此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贸易额逐年递增,但同时又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经济领域虽然有许多共同利益,但美国在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如对于所谓“人权”、“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本优势达到奴役中国的政治目的。在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处理上,美国一批国会议员又企图用取消2000年通过的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和阻止中国“入世”迫使中国让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关系常常受政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制约。
四经济体制问题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完全开放国内市场,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市场规律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然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经济状况使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未必尽如人意。
开放本身不等于一定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两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关系,其中涉及国内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越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低。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体制问题,必须慎重对待经济全球化。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鼓吹开放,认为发展中国家越开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解决国内存在的经济体制问题。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如果造成金融开放早熟,而国内的银行、政府、企业的问题又没有解决,开放就可能成为掩盖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如在泰国和韩国,当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后造成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繁荣,但隐藏在背后的巨大风险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使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认识到国内经济体制健全是开放的关键;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五文化差异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行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渐渐丧失了本身的个性。“今天,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强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个性,避免被文化霸权吞噬,已经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生存的重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抵制。印度在今年的情人节(注:西方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之日,爆发了大规模抵制西方文化侵蚀活动。前不久,又呼吁禁止麦当劳在印度的经营,以保护本国文化。
由此可见,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文化是一国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渗透与反渗透必然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六经济全球化本身条件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各国的交往频繁、方便,世界变成“地球村”;市场化——世界市场统一,各种人为的阻碍、分割被打破,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以市场为导向;自由化——各种壁垒拆除,经济开放,商品、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畅通。
市场化、自由化的实现,如前所述,受国家、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体制、文化因素的制约。再看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兴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则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挑战。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需要庞大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不发达国家改造落后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它将在非洲建立第一个大功率海底光纤数字网络,全长35万千米,通过41个非洲国家等。功率为每秒25亿比特,(注:bite为字节单位,一个字节为一个比特。)安装费用将近20亿美元。美国公司提供一部分资金,另一部分资金需由非洲国家自己筹划,而且非洲国家还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资金。这对非洲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还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不发达国家有很多还是农业国家,工业不发达,让它们短时期里培养出大批能掌握高科技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人才,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在相当长时期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七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些法规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执行它们,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使其国家作用减弱,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与决策权。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不想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坚持把劳工标准(注:美国以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环境的名义,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和环境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与贸易制裁挂钩,就是为了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防止本国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受到冲击,增加失业人口,影响社会稳定。
八经济差距和发展空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标准不严格,执法力度不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都占有成本优势,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这类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它们的企业利润锐减,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术工人的失业和工资下降。这一结果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此外,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及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和就业量,目前均已超过了工农业产值和就业量的总和,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形之下则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要求扩大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保护国内幼稚服务业的发展,想方设法阻止国外服务业的大量输入。
实质上,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它们脆弱的新兴民族工业根本经不住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冲击。例如,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较少顾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的脆弱地位,坚持让中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以此看来,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达国家不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当的经济技术援助和优惠政策,是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和对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难以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九国际债务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国际债务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掣肘经济全球化的重大障碍。债务关系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世界经济关系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额相对减少。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外国投资已几乎成为欧洲、美国、日本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专门领域,它们不仅是大量投资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外资的接受国。在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外国投资只有不到20%(注:数字来源:《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5月24日。)流向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大多数南美洲国家吸引外资能力下降特别明显。东亚和南美一些国家一度是发达国家投资者的目标。但自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向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在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绝对额来看,确实已经增长,但与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相比,其绝对数和增长幅度仍然有限。所以,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调动资本流入的惟一有效手段仍然是举债投资。这一手段虽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操作不好就会加剧当代国际债务关系的复杂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难以融合及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债务关系这一经济机制的畸形运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国际债务关系的存在和由此引发的经济水平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十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形成把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种新格局下运作的国际贸易同样显示出时代的新特征,即贸易保护的区域化。
经济集团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形成区域经济的共同市场。这种共同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组织。因此,排他性是其特征。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对内虽是开放、自由和协调的,而对外却带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它们积极建立起自己的共同市场,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经济生活中,各国都意识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决不能立即消除必要的封锁和排他的色彩。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说明了区域化贸易保护存在的必要性。现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将奉行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通常是,发达国家以其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优越的贸易条件,强调贸易自由化和更开放的贸易政策。但在不利于其经贸活动时,则每每设置一些非关税壁垒或其他保护措施。至于发展中国家,以其经济实力脆弱和贸易条件恶劣为由,则往往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对内强调自由、开放、合作、协调,对外则运用干预、闭关、抵制和保护的手段。因此,在全球区域集团化组织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其范围大小还是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在奉行着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分工,达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获得区域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成员国家间的交换就变成了一种内部交换,而与区域外部的交换则受到内部交换的制约。如果与外部交换不能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则这种交换就将受到抑制和排斥。从世界经济贸易演进的过程来看,欧共体与美国、欧共体与日本之间存在的长期、尖锐、激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各集团所采取的各种排他性的贸易壁垒足以证明这一点。
伴随着经济集团化而出现的区域贸易保护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均衡。发达国家仍居世界贸易之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通过增加它们同工业国家的贸易,还是扩大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没有能够加强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能够跟上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许多国家由于受欧洲联盟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已在制成品和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由此看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使区域贸易保护化更加严重,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有很强的制约力。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全球纵横联系的特点,但由于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收稿日期:2002-01-30]
[修回日期:2002-04-10]
【参考文献】
1.宋法棠:《走进全球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4.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语》,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李琮:《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载《世界经济》,1997年,第7期。
7.柯居韩:《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载《世界发展研究》,1997年第2期。
8.李长久:《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载《经济参考报》,1998年9月3日。
9.高德步:《世界经济:全球化还是民族化》,载《沿海新潮》,1997年2期。
10.易小准、唐小兵:《贸易自由的挑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2.唐任伍:《“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 全球化 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归纳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和渗透,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越来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国际贸易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大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它主要兴起于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技术壁垒为核心,体现出来的是更高级、更隐蔽、更歧视的新特征和健康、安全、环保等新内容向着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动态趋势。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对策
1.按wto规则参与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过场中运到的一切问题的磋商,归根结底都是综合国力的对抗。经济不是孤立的,特别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当代,经济问题时刻与政治和文化甚至军事等实力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必须掌握好游戏的规则,全面地提升综合国力。中国刚加入wto几年的时间,就受到了纵多反倾销案件,从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得出教训,就要熟悉和掌握好全球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参与wto的运行机制的完善建设,增强世贸组织决策的透明度、公平性,使世贸组织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将着力点放在wto允许的保护规则的优化上。
2.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借助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在保护和潜在的竞争之下推动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借助政府的干预使国际贸易向有利于本国获取更多限度的利益方向发展。尽管这些企业最终也会将利润转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上去,从而活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或者更多的利润,但政府对这些产业的选择是根据本国有关产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地位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我国产业的发展或者成熟程度确定的。
3.完善和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wto最新的贸易规则,了解和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法律和相关政策,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企业与政府形成良好共识。
尽管全球化的进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因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颇大而长远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应结合国情,选择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1,(3).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关阔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文化曾由开放走向了闭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脱节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因素重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洗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久存不衰,不仅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这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机会,同时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些不良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霸权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实行所谓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互联网传播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学术界和艺术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传播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加上其丰富的知识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广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才能够风靡世界。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示范”效应,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一)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基。一个国家的独立,不仅仅是要保持经济、政治上独立,还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民族文化及认同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才不会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创新
篇8
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2003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2007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IMF统计,200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年世界经济5年累计增幅将达24.1%,年均增速为4.82%,超过了1996-2000年5年累计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递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3%和5.1%,是继1976年增长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
与此同时,从200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2005年IMF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
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OPEC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
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继而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亚洲四小”尤其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
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1999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71%、17.9%和6.4%,到2005年时变成为66.4%、24.3%和3.7%,变化不是太大。
第二,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科技和产业、美元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吸纳FDI最多的发达国家,从居民私人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和企业跨国经营都能借贷和举债运行。欧盟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在全球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OPEC和资源丰腴国家把世界推进了“能源和资源优势时代”。中国劳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土地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FDI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基地(世界加工工厂),创造就业和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以致了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印度以其智力人才优势在IT软件出口和承接服务业外包领域独树一帜(世界办公室),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一个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时代。
第三,当前的“全球失衡”与过去的失衡相比。具有更长久的可延续性,“利害关系者”具有了更大程度的可承受能力和可以接受性。
美国巨额“双赤字”久已存在,但并未影响其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持续扩大,其占GDP的比重1984年达到3.4%,到2004年上升到5.7%。据IMF统计,2005年全球经常账户逆差1.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8050亿美元的逆差独占了64.4%的比重。但是,美国窟窿的填补者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继“石油美元”和欧洲资本之后,近年来亚洲经济体成为主要的填补者。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0-2004年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库券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8189亿美元,其中300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库券。这与亚洲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密切相联。从中美双边贸易看,中国以美国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国对美出口1653.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1.2%,对美贸易顺差1162.4亿美元,占中国全部贸易顺差的93%。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和最大的贸易逆差生成国,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016亿美元,占其7670亿美元贸易逆差总额的26%。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但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比重仅略高于5%。购买美国金融资产是缓冲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的不得已的痛苦选择。中国贸易出口和顺差对过度集中和依赖于美国,而美国对华进出口差额过大,确实是严重失衡,且面临美元大幅贬值的巨大风险。
但是,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包含了相当大比重的东亚经济体对美出口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截至2005年底,美国公司在华投资累计额510.89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FDI总额6624亿美元的8.2%;2004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收入750亿美元,当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802亿美元,两项相抵中国实际所得为52亿美元。这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中国是逆差大国,美国是全球顺差冠军。截至2006年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和贸易J顷差的比重分别达到57.85%和的52.1%;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为52.4%,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导形式。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入世5年来,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年均13%和20%,200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率即达15%QD。国际机构称中国为继美国后的全球经济第二引擎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抑制甚至逆转了国际市场多年来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和资源产品下跌的走势。据摩根斯坦利公司估计,1996-2003年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累计6087亿美元,同期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开支为6000多亿美元,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美国制造商的零部件生产成本。中国还从“流汗经济”积累的官方储备中拿出相当部分来购买美国国库券回馈美国,支撑美国的“举债经济”。这是中美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国际分工不同地位所决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支配劳动、要素稀缺度决定收益分配规则的体现和实现,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视角看,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基于不同资源禀赋优势的合理选择,由于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很难界定谁赢谁亏。相反,各有所需、互有所求,虽不平衡,但互补互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持续和能接受的。
三、调整世界经济结构与矫正“全球失衡”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只有主动参与,积极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技术、生产要素和信息等跨国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并通过国际化分工,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不断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形成各国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相互全球趋同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根本上讲,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从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到17~18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8~19世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完成过工业革命,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后来发育起来的市场经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了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利润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使商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完成。而殖民扩张本身又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欧美列强开始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产地,即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延到殖民地经济中。并且,炮舰外交政策成为推行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如中国的、非洲的奴隶贸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发展起来。它们首先要实现国家工业化,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强加的贫困与落后。然而,大多数国家虽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其工业化进程被纳入了资本国际循环的轨道,成为资本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应当说,产业资本进入国际循环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内化于资本再生产过程,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最后阶段。
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反映和展开,并形成了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逐步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而随着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资本积累和扩张,逐步形成世界的多极化,存在着客观发展、其他社会资本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主观扩张的多级状态,归根结题,是国家和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和资本扩张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分析,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资本的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会受到各种国家、民族、社会体制的抵制,但经济全球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它将为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打下必要的经济、政治、物质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扩张明显经历了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呈现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流动量逐步增大的趋势。
首先,商业资本全球化是以商品贸易为载体进行的,通过商品的交换完成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扩大,进而推动了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产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本的积累。随后,由于商品贸易受到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各种壁垒的阻碍,并且也受到其它国家市场规模的限制,促使资本开始直接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化市场,发展全球的产业生产系统,进行全球资源的大配置,促进产业资本大规模的跨国经营,以创造资本的最大利润和资本增值。并且随着产业资本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为金融资本高度集中的进入大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基础,两者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加剧了产业资本的垄断了集中,推动了进一步两极分化,资本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大的金融垄断集团,所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一开始就是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交织进行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基本都有着金融资本的影子。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矛盾表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09-02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大都选择市场经济,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经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功能,但也会出现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市场失灵现象,迫切需要一个“世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纠正市场失灵。第二,民族与全球性之间的矛盾。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并发展成一个悖论。这个悖论表现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世界性逐渐融合、消融了民族性;另一方面,世界性强化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性。第三,经济全球化与两极分化的矛盾。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水平、经济实力在总体上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了,而且差距极为悬殊。第四,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形象愈来愈明显地显露出来,空气、水的污染,森林植被大规模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化学废物遍地都是。科学技术一方面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辉煌,另一方面,很多技术以疯狂的形式掠夺大自然,地球正在失衡,很多动物植物正在人类虎视眈眈之中走向毁灭、灭绝。总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矛盾复杂多样,层出不穷。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生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体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
- 上一篇:后勤服务处工作总结
- 下一篇: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